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

合集下载

羊小反刍兽疫的发生与综合防控

羊小反刍兽疫的发生与综合防控

羊小反刍兽疫的发生与综合防控羊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羊小反刍兽病毒感染致死的疾病,主要发生在反刍动物中的细胞,特别是在肺和脾脏中。

该疾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空气飞沫传播等途径传播,如不加以控制,将对养殖业产生严重影响。

针对羊小反刍兽疫的发生及其综合防控措施非常重要。

了解疾病的发病原因和典型症状对于防控羊小反刍兽疫至关重要。

羊小反刍兽病毒感染后,动物体内出现发烧、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咳嗽、体重下降等症状。

通过实验室检测可以确诊疾病。

了解病原体特点和临床表现可以帮助饲养人员识别病例,及时采取措施。

建立严格的养殖环境管理和动物健康监测制度是防控羊小反刍兽疫的关键。

饲养场应定期进行卫生消毒,保持环境的清洁和通风。

加强对畜禽生产的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和隔离疑似病例,防止疫情的扩散。

加强对养殖人员的培训和宣传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

饲养人员要了解疫情的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学习正确的消毒和隔离操作,提高对疫情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向饲养人员普及养殖知识,提高养殖人员的防控意识。

开展群体免疫和控制疫源也是防控羊小反刍兽疫的重要措施之一。

针对特定地区或养殖场所,可以通过疫苗接种等方式进行群体免疫,提高动物的抵抗力,减少疫情的发生。

对于已经发生羊小反刍兽疫的地区,应及时采取隔离和扑杀病源动物,阻止疫情的传播。

加强疾病监测和报告体系,健全防控机制是确保有效防控羊小反刍兽疫的关键环节。

建立健全的疾病监测和报告体系,通过动物卫生监测和信息交流,及时发现并报告疫情,以便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疫情的蔓延。

防控羊小反刍兽疫需要全面综合的策略。

在了解疫情发生原因和临床症状的基础上,采取严格的环境管理和动物健康监测制度,加强养殖人员培训和宣传教育,开展群体免疫和控制疫源,健全疾病监测和报告体系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羊小反刍兽疫的发生。

也需要政府和相关机构的支持和配合,共同努力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要点及防控措施

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要点及防控措施

下药,按照患病部位不同,进行针对性治疗。

口腔出现症状的病羊,可用0.1%高锰酸钾液冲洗,然后涂甘油2~3次/d。

蹄部出现症状的病羊,用2%来苏尔液清洗溃疡位置,同时涂松馏油(1∶10),可以用绷带包扎蹄部。

持续治疗一段时间之后,蹄壳脱落,新蹄壳就会长出。

乳头部位出现溃疡症状的病羊,用3%硼酸液洗净,涂抹青霉素软膏。

3.2 羊肝片吸虫病 羊肝片吸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疾病,通常以雌雄同体的肝片吸虫为主。

该疾病不仅仅在羊群中出现,在牛、猪等一些家畜中也会出现。

在对羊肝片吸虫病进行防治的时候,养殖户要对羊群饲喂方面的工作做好科学的安排,保证羊群的水源卫生无污染,同时和潮湿放牧地区保持较远的距离。

当出现感染羊肝片吸虫病的病羊时,要第一时间做好隔离,为其灌服硝氯酚等药物。

除此之外,还要对所有的羊群做好按时驱虫,9月份下旬、10月份分别驱虫1次,第二年2~3月份、10~11月份展开两次驱虫。

用三氯苯唑驱虫,剂量为5~10mg/kg·bw,空腹灌服,5周后重复用药1次。

3.3 羊急性瘤胃膨胀 羊急性瘤胃膨胀是因为羊在进食的时候,食用过多容易发酵的饲料,这些饲料堆积在体内就会产生气体且无法有效排出。

通常情况下,病羊出现急性瘤胃膨胀的症状时,会伴随着呼吸急促、腹部空胀等症状,有些病羊还会出现口吐白沫。

对此,养殖人员要做好对病羊的处理。

首先,可以通过穿刺放气法减轻病羊的症状。

其次,放气后,注入0.5%普鲁卡因青霉素80~240万IU,或者酒精20~30mL。

还可以给病羊服用花生油、棉籽油50~100mL,可以有抑制发酵的作用。

最后,灌服硫酸镁50~100g,或植物油100mL,让病羊可以快速排出胃肠内容物。

4 结语综上所述,随着生活质量提升,人们对肉制品的健康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

但当前羊群发病率不断上升,使人们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健康安全受到威胁。

所以,寻找动物发病因素,同时制定科学的手段进行预防和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

小反刍兽疫诊断及防控措施

小反刍兽疫诊断及防控措施
5 . 2 迅 速 控 制 疾病 传 染 源
小反刍兽疫诊断及防控措施
肉和带 毒者 是本病 的 主要传 染源 。传
染 源为 发病 和带毒 羊及 其分 泌物 和排
李 芳 覃 周岚 吴 双燕 苏 益琼 余波 覃 万福 泄物 ,主要通过消化 道和呼吸道传 播。 一 广 西鹿寨 县动 制中 心长∽ ∽ 0 0 一 潜物疫病 伏 期 一 预防控 般为 4 ~ 6 d ,最 可 达 2 1 d 。
最 易感 ,本 地 品种抗病 力较 强 。饲 养
密 度大 、人 口稠 密 、存 栏数 高 的地 区 流 行迅 速 ,死亡率 也较 高 。病羊 病羊
仔 引 种 要 选 择 非 疫 区 . 经 过 正 规 养 殖
场 ( 户 )引人 ;向当地动 物卫 生监 督 机 构办 理检疫 和登 记 .获得原 产地 检 疫 证 明 :引进 外来 羊仔 时要进 行羊 舍 消毒 ,并保持隔离 ,以确定羊仔健康 。
情控 制技 术人员 .在 发现 疫情 后第 一
时 间 报 告 给 当地 有 关 部 门 ,而 相 关 部
感 染疫病 的羊 只会表 现 出明显 的食 欲 下 降 、烦 躁不 安 、 口鼻 干燥 、披 毛失
门在 接 到报告后 应立 即启动 疫情 防控 方 案 ,迅 速 、有 序 的开 展 疫情 检 测 、
( 1 )在 引 进 外 来 动 物 时 ,应 做 好 调 查
及下 颚等部 位 .并且 羊 只患病 后期 会
出现腹 泻不 止 、粪便呈 带血 水样 、严 重消瘦等症状 。
3 病 理 变 化
及 检疫 工作 ,禁止 从疫 病发 生 区域 内 引进 。 ( 2 )做好免疫接种 ,从根本加 强疫病 防控 ,多雨 季 节及 寒 冷 干燥 季 节是该 病 的高 发期 .雨 季之 前 和蠕动 之 前应 对幼龄 小反 刍动 物进 行免 疫接 种 ,最 好是 在 2  ̄ 6月 龄 :接种方 法 为

小反刍兽疫综合防控方案

小反刍兽疫综合防控方案

小反刍兽疫综合防控方案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也称羊瘟)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山羊和绵羊易感,山羊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流行病学1.山羊和绵羊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且临床症状比绵羊更为严重。

山羊不同品种的易感性有差异。

2.牛多呈亚临床感染,并能产生抗体。

猪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无症状,不排毒。

3.鹿、野山羊、长角大羚羊、东方盘羊、瞪羚羊、驼可感染发病。

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4-6天。

临床症状山羊临床症状比较典型,绵羊症状一般较轻微。

1.突然发热,第2-3天体温达40—42℃高峰。

发热持续3天左右,病羊死亡多集中在发热后期。

2.病初有水样鼻液,此后变成大量的粘脓性卡他样鼻液,阻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

鼻内膜发生坏死。

眼流分泌物,遮住眼睑,出现眼结膜炎。

3.发热症状出现后,病羊口腔内膜轻度充血,继而出现糜烂。

初期多在下齿龈周围出现小面积坏死,严重病例迅速扩展到齿垫、硬腭、颊和颊乳头以及舌,坏死组织脱落形成不规则的浅糜烂斑。

部分病羊口腔病变温和,并可在48小时内愈合,这类病羊可很快康复。

4.多数病羊发生严重腹泻或下痢,造成迅速脱水和体重下降。

怀孕母羊可发生流产。

5.易感羊群发病率通常达60%以上,病死率可达50%以上。

6.特急性病例发热后突然死亡,无其他症状,在剖检时可见支气管肺炎和回盲肠瓣充血。

病理变化1.口腔和鼻腔粘膜糜烂坏死;2.支气管肺炎,肺尖肺炎;3.有时可见坏死性或出血性肠炎,盲肠、结肠近端和直肠出现特征性条状充血、出血,呈斑马状条纹;4.有时可见淋巴结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脾脏肿大并可出现坏死病变。

小反刍兽疫防治明白1

小反刍兽疫防治明白1

小反刍兽疫防控明白纸小反刍兽疫是由副黏病毒引起的山羊、绵羊、野生小反刍兽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一、流行病学特点山羊和绵羊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且临床症状比绵羊更为严重。

鹿、野山羊、长角大羚羊、东方盘羊、瞪羚羊、驼可感染发病。

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本病潜伏期一般为4-6天,也可达到10天,《国际动物卫生法典》规定潜伏期为21天。

二、临床症状突然发热,第2-3天体温达40—42℃高峰。

病初有水样鼻液,此后变成大量的粘脓性卡他样鼻液,阻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

鼻内膜发生坏死。

眼流分泌物,遮住眼睑,出现眼结膜炎。

发热症状出现后,病羊口腔内膜轻度充血,继而出现糜烂。

初期多在下齿龈周围出现小面积坏死,严重病例迅速扩展到硬腭、颊和颊乳头以及舌,坏死组织脱落形成不规则的浅糜烂斑。

多数病羊发生严重腹泻或下痢,造成迅速脱水和体重下降。

怀孕母羊可发生流产。

特急性病例发热后突然死亡,无其他症状,在剖检时可见支气管肺炎和回盲肠瓣充血。

三、病理变化口腔和鼻腔粘膜糜烂坏死;有时可见坏死性或出血性肠炎,盲肠、结肠近端和直肠出现特征性条状充血、出血,呈斑马状条纹;四、预防措施1.严格限制动物移动。

据有关通知,全国部分省份及我省已有几个县(市、区)发生疑似和确诊小反当兽疫疫情。

我省发生的小反刍兽疫情为输入性疫情,跨省调运活羊是传播的主要渠道。

因此要严格限制活羊省内流动,需省内调运活羊的要严格执行“双向隔离、双向检疫”制度,严防疫情传播;要切实落实检疫申报制度,规范申报程序,认真开展临床检查,严格按照检疫规程对活羊逐只开展检疫工作。

2.加强饲养管理。

对动物饲养场和加工、交易场所及运输动物车辆实施消毒。

(常用消毒液:小反刍兽疫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对乙醚、氯仿等较为敏感,可选用季铵盐类、强酸强碱、醛类的消毒药品;环境消毒可选用百毒杀、火碱、过氧乙酸等;针对皮毛、仓库等熏蒸消毒可选用甲醛、高锰酸钾等)。

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因 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 养羊技术

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因 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 养羊技术

小反刍兽疫实为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其主要感染群体多为山羊、绵羊等小反刍动物。

羊小反刍兽疫通常又被养殖户称作羊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利用空气、呼吸道作为传播途径,扩大其感染范围。

羊被感染后迅速发病,浮现体温升高、腹泻、肺炎等症状。

掌握羊小反刍兽疫的发作症状及深入探索预防措施,对地方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羊在受到小反刍兽疫病毒感染后,若未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不仅会导致其受疾病影响而生长发育迟缓,甚至病情还有可能浮现恶化,严重威胁生命。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因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病原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原体为小反刍兽疫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麻疹病毒属,该病毒是有脂质包膜的单股负链 RNA 病毒,病毒粒子具有多形性,多数呈球状,具有囊膜。

在自然环境下,该病毒对外界的反抗力较弱,如在50℃温度下作用 th 就可被灭活,且在 pH 值小于4 的强酸和大于 11 的强碱条件下也能够失活‘1]。

病毒在冷冻状态下或者处于冷藏组织内可长期存活。

小反刍兽疫病毒对多种消毒剂都较为敏感,如乙醚、碘化物以及酚化物和碱类等消毒剂都能够将其彻底杀灭。

2、流行特点小反刍兽疫的流行和发生具有季节性特点,多发生在阴雨潮湿和寒冷干燥的季节,特殊是温度发生突变引起羊发生应激,可引起该病的暴发。

健康羊可通过直接接触患病羊或者隐性感染羊而被感染,也可通过接触被其污染的饲料、饮水、器具以及场地等发生间接感染。

感染途径以呼吸道的飞沫传染为主,也可通过消化道传播。

某些条件下,也可经由哺乳、精液、胚胎等传染。

3、临床症状根据病程长短可将该病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三种类型。

该病的潜伏期在 3~10 天,最长可达 21 天。

最急性型。

该型潜伏期较短,大约 2 天,以幼羊为主要侵害对象,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可至41~43℃,病羊精神委靡,食欲下降甚至废绝,眼角和口腔有黏液性分泌物流出。

随病程发展浮现腹泻症状,排出水样稀粪。

羊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羊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羊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羊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大肠杆菌产生的疾病,主要影响家畜动物,尤其是羊。

它是一种重要的动物疾病,对家畜养殖业有着严重的危害。

羊小反刍兽疫主要通过食物和水传播,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羊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一、流行病学羊小反刍兽疫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都普遍存在的疾病,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这种疾病主要通过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

大肠杆菌是造成这种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当动物摄入被感染的食物或水时,就会引起感染。

密集型饲养和不良卫生条件也是导致这种疾病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临床症状1. 消化系统症状羊小反刍兽疫主要影响动物的消化系统,引起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感染动物会出现腹泻、呕吐、食欲不振和腹痛等症状。

腹泻是最常见的症状,粪便呈现稀水样,甚至带有血丝。

而呕吐则会导致动物的体重迅速下降。

2. 呼吸系统症状羊小反刍兽疫也会导致动物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包括咳嗽、流鼻涕和呼吸急促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会导致动物体力下降,甚至影响到正常的日常活动。

3. 神经系统症状在一些严重感染的动物中,羊小反刍兽疫还会引起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抽搐、昏迷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

这些症状会导致动物的行为异常,甚至危及生命。

三、防控措施1.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为了预防羊小反刍兽疫的发生,首先要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动物的生活环境应该保持干净,定期清理饲料和饮水的容器,保证饲料和水的卫生安全。

也要避免过度密集饲养,保证畜禽动物有足够的活动空间,防止疾病的传播。

2. 提供清洁的饮水清洁的饮水是预防羊小反刍兽疫的关键之一。

动物饮水容器应该经常清洗消毒,保持清洁卫生。

动物的饮水来源也要保证清洁卫生,防止受污染的食物和水导致感染。

3. 规范饲料管理规范的饲料管理也是防控羊小反刍兽疫的重要举措。

应该避免使用受污染的饲料,饲料的存储和投喂都要做到清洁卫生。

定期对饲料进行检查,防止受污染的饲料导致动物感染。

小反刍兽疫防控措施的应用探究

小反刍兽疫防控措施的应用探究

小反刍兽疫防控措施的应用探究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病毒引起的疾病,可以感染家畜、野生动物以及人类。

该疾病主要通过食用受感染的动物肉或接触患者或病原体的体液而传播。

小反刍兽疫病毒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疾病的防控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小反刍兽疫的防控措施及其应用。

一、加强监测和报告体制二、加强动物检疫和养殖管理动物检疫是防止小反刍兽疫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要加强对进出口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工作,严禁非法贸易和运输。

另外,加强养殖管理,提高养殖环境卫生水平,加强饲养动物的免疫工作,确保牲畜健康,减少感染风险。

三、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小反刍兽疫主要通过食物传播,因此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是防控小反刍兽疫的重要措施之一、要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监管,确保食品符合卫生标准。

同时,提高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意识,加强对食品的正确处理和烹饪教育,减少食物传播的风险。

四、加强个人防护个人防护是防止小反刍兽疫传播的重要环节。

公众应加强自身的防护意识,避免接触患者或病原体的体液,避免食用受感染的动物肉。

另外,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清洁,避免疾病传播。

五、加强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防控小反刍兽疫的重要手段。

要加强对小反刍兽疫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了解。

同时,要加强疫苗研发,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并推动相关技术的转化与应用。

六、加强国际合作总之,小反刍兽疫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传染病,对其的防控措施非常重要。

通过加强监测和报告体制、动物检疫和养殖管理、食品安全监管、个人防护、科学研究以及国际合作,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小反刍兽疫的传播。

同时,公众应提高对小反刍兽疫的认识和了解,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共同营造良好的防控环境,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
发病初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可对症治疗和预防继发感染。

在本病的洁净国家和地区发现病例,应严密封锁,扑杀患羊,隔离消毒。

对本病的防控主要靠疫苗免疫。

l.牛痘弱毒疫苗,因为本病毒与牛瘟病毒的抗原具有相关性,可用牛瘟病毒弱毒疫苗来免疫绵羊和山羊进行小反刍兽疫病的预防。

牛瘟弱毒疫苗免疫后产生的抗牛瘟病毒抗体能够抵抗小反刍兽疫病毒的攻击,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2.小反刍兽疫病毒弱毒疫苗目前小反刍兽疫病毒常见的弱毒疫苗为Nigeria7511弱毒疫苗和Sungri/96弱毒疫苗。

该疫苗无任何副作用,能交叉保护其各个群毒株的攻击感染,但其热稳定性差。

3.小反刍兽疫病毒灭活疫苗本疫苗系采用感染山羊的病理组织制备,一般采用甲醛或氯仿灭活。

实践证明甲醛灭活的疫苗效果不理想,而用氯仿灭活制备的疫苗效果较好。

4.重组亚单位疫苗麻疹病毒属的表面糖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无论是使用H蛋白或N蛋白都作为亚单位疫苗,均能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产生的抗体
能中和小反刍兽疫病毒和牛瘟病毒。

5.嵌台体疫苗嵌合体疫苗是用小反刍兽疫病毒的糖蛋白基因替代牛瘟病毒表面相应的糖蛋白基因。

这种疫苗对小反刍兽疫病毒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但在免疫动物血清中不产生牛瘟病毒糖蛋白抗体。

6.活载体疫苗将小反刍兽疫病毒的F基因插入羊痘病毒的TK基因编码区,构建了重组羊痘病毒疫苗。

重组疫苗既可抵抗小反刍兽疫病毒强毒的攻击,又能预防羊痘病毒的感染。

羊疫康(英国意康生物)肌肉注射:本品与粉针1:1稀释后,治疗量:200—300斤/瓶,一次/天,连用两天。

预防量减半或遵医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