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业部小反刍兽疫防控应急预案

合集下载

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要点及防控措施

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要点及防控措施

下药,按照患病部位不同,进行针对性治疗。

口腔出现症状的病羊,可用0.1%高锰酸钾液冲洗,然后涂甘油2~3次/d。

蹄部出现症状的病羊,用2%来苏尔液清洗溃疡位置,同时涂松馏油(1∶10),可以用绷带包扎蹄部。

持续治疗一段时间之后,蹄壳脱落,新蹄壳就会长出。

乳头部位出现溃疡症状的病羊,用3%硼酸液洗净,涂抹青霉素软膏。

3.2 羊肝片吸虫病 羊肝片吸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疾病,通常以雌雄同体的肝片吸虫为主。

该疾病不仅仅在羊群中出现,在牛、猪等一些家畜中也会出现。

在对羊肝片吸虫病进行防治的时候,养殖户要对羊群饲喂方面的工作做好科学的安排,保证羊群的水源卫生无污染,同时和潮湿放牧地区保持较远的距离。

当出现感染羊肝片吸虫病的病羊时,要第一时间做好隔离,为其灌服硝氯酚等药物。

除此之外,还要对所有的羊群做好按时驱虫,9月份下旬、10月份分别驱虫1次,第二年2~3月份、10~11月份展开两次驱虫。

用三氯苯唑驱虫,剂量为5~10mg/kg·bw,空腹灌服,5周后重复用药1次。

3.3 羊急性瘤胃膨胀 羊急性瘤胃膨胀是因为羊在进食的时候,食用过多容易发酵的饲料,这些饲料堆积在体内就会产生气体且无法有效排出。

通常情况下,病羊出现急性瘤胃膨胀的症状时,会伴随着呼吸急促、腹部空胀等症状,有些病羊还会出现口吐白沫。

对此,养殖人员要做好对病羊的处理。

首先,可以通过穿刺放气法减轻病羊的症状。

其次,放气后,注入0.5%普鲁卡因青霉素80~240万IU,或者酒精20~30mL。

还可以给病羊服用花生油、棉籽油50~100mL,可以有抑制发酵的作用。

最后,灌服硫酸镁50~100g,或植物油100mL,让病羊可以快速排出胃肠内容物。

4 结语综上所述,随着生活质量提升,人们对肉制品的健康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

但当前羊群发病率不断上升,使人们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健康安全受到威胁。

所以,寻找动物发病因素,同时制定科学的手段进行预防和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

羊场突发传染病应急预案

羊场突发传染病应急预案

一、目的和意义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羊场突发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羊场养殖生产安全和养殖户利益,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旨在提高羊场应对突发传染病的应急能力,降低疫情对羊场造成的损失。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羊场内发生的各类突发传染病,包括但不限于羊痘、羊口蹄疫、蓝舌病、小反刍兽疫等。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羊场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负责羊场突发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以下部门:(1)组长:负责羊场突发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全面指挥。

(2)副组长:协助组长开展工作,负责羊场突发传染病的日常管理。

(3)成员:负责羊场突发传染病的监测、报告、处置等工作。

2. 羊场兽医室负责羊场突发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防疫工作。

3. 羊场养殖部门负责羊场突发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包括疫苗接种、消毒、隔离等。

四、预防措施1. 定期对羊群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疑似病例。

2. 加强疫苗接种,提高羊群免疫力。

3. 加强羊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消毒。

4. 加强羊场人员培训,提高防疫意识。

5. 严格执行隔离制度,防止疫情扩散。

五、应急处置1. 疫情报告(1)发现疑似病例时,立即向羊场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报告。

(2)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兽医室进行诊断。

2. 疫情处置(1)确诊后,立即启动本预案,对疫情进行控制。

(2)对病羊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3)对羊场进行全面消毒,消除病原体。

(4)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传播。

3. 信息发布(1)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疫情。

(2)根据实际情况,向养殖户、周边地区发布疫情信息。

4. 应急物资保障(1)储备必要的防疫物资,如消毒剂、疫苗、防护用品等。

(2)确保应急物资的供应。

六、总结与评估1. 疫情结束后,对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总结,查找不足,改进工作。

2. 定期对羊场突发传染病应急预案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 加强羊场突发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提高养殖户的防疫意识。

小反刍兽疫应急实施方案

小反刍兽疫应急实施方案

小反刍兽疫应急实施方案一、背景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牛、羊、骆驼等反刍动物,也可感染人类。

近年来,小反刍兽疫在我国多个地区暴发,给畜牧业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防控小反刍兽疫的传播,制定应急实施方案势在必行。

二、目的本文档旨在制定小反刍兽疫应急实施方案,明确应急响应的程序和措施,提高应对小反刍兽疫的能力和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造成的损失。

三、应急响应级别划分根据疫情的严重程度和传播范围,将小反刍兽疫的应急响应划分为三个级别:1. 一级响应:疫情暴发地区为单个农场或小范围地区,且疫情控制难度较小;2. 二级响应:疫情暴发地区为多个农场或中等范围地区,疫情控制难度较大;3. 三级响应:疫情暴发地区为多个省份或全国范围,疫情控制难度极大。

四、应急响应程序1. 疫情监测:建立小反刍兽疫疫情监测网络,加强对反刍动物的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疫情暴发地点。

2. 疫情报告:一旦发现疫情,立即向上级畜牧主管部门报告,并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程序。

3. 疫情调查:组织专业人员对疫情暴发地点展开调查,确定疫情传播范围和传播途径。

4. 隔离封锁:对疫情暴发地区进行隔离封锁,禁止动物和人员流动,阻断疫情传播途径。

5. 疫情处置:对疫情暴发地区进行动物的隔离、消毒和灭杀,同时对人员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

6. 风险评估:对疫情暴发地区周边地区进行风险评估,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五、应急响应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畜牧户和居民的防疫意识。

2. 提高检疫监管:加强对进出口反刍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监管,防止疫情通过国际贸易传播。

3. 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小反刍兽疫的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疫情的苗头,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

4. 增加应急物资储备:储备足够的疫苗、消毒药剂、防护用具等应急物资,以备疫情暴发时使用。

5. 加强科研攻关:加大小反刍兽疫的科研力度,研发更加有效的疫苗和防控技术,提高应对疫情的能力。

动物疫情应急处置预案

动物疫情应急处置预案
划定疫点、疫区
根据疫情发生情况,划定疫点、疫区,并采取相应的封锁、封锁措 施。
限制人员和动物流动
禁止疫区内的动物和人员流动,减少疫情传播风险。
疫情溯源与追踪
调查疫情来源
追溯疫情的来源,了解疫情传播途径和方式 。
追踪接触者
对接触过疫区动物的人员进行追踪,及时发 现并隔离疑似病例。
监测动物健康状况
对疫区内的动物进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并 处理异常情况。
断。
鉴定
对疑似病例进行病原学鉴定,确定 疫情病原种类。
报告
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 报告疫情。
疫情处置措施实施
隔离
对发病动物及疑似病例进行隔离,防止疫 情扩散。
消毒
对发病动物及疑似病例的接触物品、活动 场所等进行全面消毒。
扑杀
对确诊病例及疑似病例的同群动物进行扑 杀。
无害化处理
对病死动物及扑杀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疫情扑灭标准与解除
扑灭标准
01
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无新病例出现,且解除隔离、消毒等措
施得到有效执行时,可认为疫情已经扑灭。
解除
02
在达到扑灭标准后,经上级主管部门验收合格,方可解除疫情
应急状态。
监测与预警
03
解除后仍需对相关区域进行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预警并采
取相应措施。
05
善后处理与总结评估
样本采集与检测
采集相关动物、环境样本 ,进行实验室检测,以初 步确认疫情。
疫情分级与划分
分级原则
根据疫情发生地点、流行情况、影响范围等因素,将疫情划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 四个级别。
划分标准
各级别的具体划分标准依据国家相关规定执行,不同级别的疫情采取不同的应急处置措施。

小反刍兽疫的综合防控措施

小反刍兽疫的综合防控措施
检时可见支气管肺 炎和回盲肠瓣充血 。
小反刍 兽疫是 由小反 刍兽 疫病 毒 引起 的一种 山羊 和 绵羊 的 急性 或 亚 急性 传 染 病 , 也称 羊 瘟 , 以发热 、 口 炎、腹泻 、肺 炎为特征 的 急性接触 性传 染病 。 山羊和 绵 羊易感 ,特别 是 山羊 发病率 和死 亡率均 较 高,给养 殖业 带来 很大 的危害 。因此 ,综合防控该病 是十 分必要 的。 小反刍 兽疫病 毒属 副粘病 毒科 麻疹 病 毒属 。与牛瘟 病毒有 相似 的物 理化 学及 免疫 学特性 。病 毒呈 多形性 , 通常 为粗糙 的球 形 。病毒 颗粒较 牛瘟 病毒 大 ,核 衣壳 为 螺旋 中空杆状 并有特 征性 的亚单 位 ,有囊 膜 。病 毒可在 胎绵 羊肾 、胎 羊及新 生羊 的睾 丸细胞 增殖 ,并产 生细 胞 病变 ,形成合胞体 。世 界动物卫生组织规 定该病为A 类 传
3 病理变化
多数病例 发现 口腔和 鼻腔 黏膜糜 烂坏 死 ;支气管 肺
炎 ,肺尖肺 炎 ;有时可 见坏 死性或 出血 性肠 炎 ,盲肠 、 结肠近 端和直肠 出现特 征性 条状 充血 、 出血 ,呈斑 马状 条纹 :有时可 见淋 巴结特 别是肠 系膜 淋 巴结水肿 ,脾脏 肿大 并可 出出现坏 死病变 。组织 学上 可见肺 部组 织 出现
死亡率等特点。
l 流行病学特点
山羊 和绵羊 是本 病唯 一 的 自然宿 主 , 山羊 比绵羊 更 易感 ,且 临床症 状 比绵 羊更 为严 重 。山羊不 同品种 的易 感性有差 异 。盘 羊 、野 山羊 、羚 羊 、鹿等可 感染 发病 。 该病主要通 过直 接或 间接接 触传 播 ,感染途 径 以呼吸道 为主. 但 多雨季节和 干燥寒 冷季节 多发 。本病潜伏 期一般

国家农业部小反刍兽疫防控应急预案

国家农业部小反刍兽疫防控应急预案

国家农业部小反刍兽疫防控应急预案一、总则(一)小反刍兽疫是我国一类动物疫病,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小反刍兽疫,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安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以及《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二)小反刍兽疫应急与防治工作应当坚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及时发现,快速反应,严格处理,减少损失。

(三)发生疫情或存在疫情发生风险时,各地兽医行政部门应及时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建立责任制,做好小反刍兽疫监测、调查、预防、控制、扑灭等应急工作。

二、疫情监测与报告(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要密切监视国际疫情动态,科学评估疫情发生风险,定期发布预警信息。

(二)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小反刍兽疫疫情监测工作。

与周边国家接壤的省份要密切监视边境地区山羊、绵羊以及野羊等小反刍兽疫情动态。

林业部门发现羚羊、黄羊等异常死亡,要立即通知兽医部门采样检测。

(三)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以发热、口炎、腹泻为特征,发病率、病死率较高的山羊和绵羊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四)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赶赴现场诊断,认定为疑似小反刍兽疫疫情的,应在2小时内将疫情逐级报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同时报所在地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五)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向省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六)省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报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4小时内向国务院报告。

三、疫情确认(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派出2名以上具备资格的防疫人员到现场进行临床诊断,根据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提出初步诊断意见。

(二)初步判定为疑似疫情的,必须指派专人按规范采集病料,送国家外来动物疫病诊断中心或农业部指定的实验室,进行最终确诊。

小反刍兽疫的防控措施

小反刍兽疫的防控措施

22小反刍兽疫的防控措施强冬红(甘肃省成县畜牧兽医站742500)摘要:小反刍兽疫是引进的疫病,被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认定为一类动物疫病,对养羊业的危害很大。

本文根据小反刍兽疫的发病情况、流行特点,详细地分析了该病的防控措施,希望能给养羊户提供技术参考,降低发病率,提高养殖效益。

关键词:小反刍兽医;流行特点;防控措施小反刍兽疫俗称羊瘟、小反刍兽瘟,在我国被认定为一类动物疫病,对养羊业的发展威胁很大。

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接触性、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等小反刍动物,典型的症状为高热、腹泻、肺炎。

此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都很高,被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为必须上报的动物疫病,同时在我国的《国家动物疫病中长期防治规划(2012年-2020年)》中,此病也被明确为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

1发病情况1942年,小反刍兽疫首次在西非的科特迪瓦被发现,此后该病一直呈现流行蔓延的趋势。

据统计,在亚非欧的40多个国家,都流行过此病,尤其是在我国周围地区,如印度、尼泊尔、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家疫情严重,表现为地方性流行。

2007年7月,小反刍兽疫传入我国,疫情严重,通过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最终控制疫情,没有引起大面积的流行。

但是自2013年以后,小反刍兽疫的发病率有所升高,甘肃、安徽、贵州、新疆、宁夏、陕西、黑龙江等20多个省份都曾经流行,给养羊业造成重创。

尤其是2014年第一季度,小反刍兽疫在全国多个地区暴发流行,在全国呈现蔓延的态势。

2014年1月22日,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乡黄花滩村发生了小反刍兽疫,有900多只感染发病,111只死亡。

为防控疫情,有关畜牧兽医的多个职能部门联合监测和排查,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制定了《全国小反刍兽疫消灭计划(2016年-2020年)》,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小反刍兽疫已基本得到控制。

2流行特点小反刍兽疫的自然宿主为山羊和绵羊,其中3~8月龄的山羊更易感,其他的动物如牛、猪等也可以感染,但呈亚临床经过。

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摘要:小反刍兽疫是一种多见于小型反刍兽的传染病,也被称之为“羊瘟”,该传染病具有传播快、死亡率高、发病急等特征,这种传染病对于养羊业的发展来有很严重的危害,已经被列入常见羊传染疾病行列。

一旦爆发小反刍兽疫,不仅会给威胁羊群健康,甚至还会给养殖人员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做好小反刍兽疫的防治是十分有必要的。

本篇文章围绕小反刍兽疫的诊断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小反刍兽疫;诊断;防治措施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疫病毒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最容易感染这一疾病的是绵羊和山羊,而且所引起的后果十分的严重。

该病与牛瘟的临床症状较为相似,所以也有人称之为伪牛瘟,该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死亡性,其中排泄物、分泌物、饲料等都可以成为传染源,对于养羊业的发展有十分严重的危害。

所以为了避免出现小反刍兽疫,就需要结合该疾病的发病以及流行特点等,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来预防这一疾病的发生,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减少动物死亡率。

1、小反刍兽疫的概况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临床上的主要症状就是发炎、高热、肺炎、腹泻、脓性角膜炎等,其中绵羊和山羊是最容易感染的,小反刍兽疫给羊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我国已经正式将其纳入一类动物疾病中。

我国最早出现小反刍兽疫是在2007年,随后国内也偶尔会出现。

按照国内外的经验,在小反刍兽疫的防治中,需要以预防为主,同时辅以合理的防治手段,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1]。

2、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小反刍兽疫的主要感染对象就是小型反刍动物,比如说山羊、绵羊、羚羊、野生盘羊、野生鹿等,其中山羊感染后的症状是最严重的。

通常来说,这种疾病的潜伏期最高为4-5天,其中也有个别潜伏期更长的,可以达到21天,而且具有常年发生的特点。

小反刍兽疫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健康羊接触到病羊,就会直接被感染,病羊的口腔、鼻腔甚至眼睛等分泌物中都有小反刍兽疫病毒的存在,一旦出现一只患病羊,就会给其它的健康羊群带来威胁;在感染这一疾病的后期,病羊的粪便中也会存在大量的病毒,会直接污染养殖环境,加速疾病的传播,从而威胁整个养羊场的发展。

羊得小反刍的急救方法

羊得小反刍的急救方法

羊得小反刍的急救方法
羊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动物,但在饲养过程中,羊得小反刍的情况时有发生。

小反刍是一种常见的羊群疾病,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对羊的健康造成影响。

因此,了解羊得小反刍的急救方法对于养殖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当发现羊得小反刍时,应立即将羊隔离起来,避免其他羊受到感染。


离的同时,要观察羊的情况,看是否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呕吐、腹泻等。

如果有其他症状,需要及时请兽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其次,给羊提供清洁的饮水和饲料,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

饲料要易于消化,可以适当添加些益生菌,帮助羊的消化系统恢复正常功能。

同时,要确保饮水的新鲜和干净,避免因为饮水不洁导致羊的病情加重。

另外,对于羊得小反刍的情况,可以适当进行按摩和散步来帮助羊排气和促进
消化。

轻轻按摩羊的背部和腹部,可以帮助羊舒缓肠胃不适,促进食物的消化。

同时,适当的散步可以帮助羊进行运动,促进肠胃蠕动,有助于排气和排便。

最后,定期对羊进行体温、脉搏和呼吸频率的观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
相应的急救措施。

同时,要保持饲养环境的通风良好,避免羊受到气候变化和环境压力的影响。

总之,羊得小反刍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只要及时发现并采取正确的急救方法,大部分情况下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养殖户在日常饲养管理中,要注意观察羊的健康状况,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做好预防工作,减少羊得小反刍的发生。

同时,要及时请兽医进行诊断和治疗,避免病情恶化,保障羊群的健康和生产。

小反刍兽疫防控应急预案

小反刍兽疫防控应急预案

小反刍兽疫防控应急预案小反刍兽疫防控应急预案一、背景介绍小反刍兽疫是一种严重的动物传染病,也对人类健康造成一定威胁。

为了保护动物和人类的生命安全,预防控制小反刍兽疫的爆发尤为重要。

下面是一份小反刍兽疫防控的应急预案。

二、应急预案1. 组织建设:a.成立小反刍兽疫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协调各项疫情防控工作;b.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

2. 疫情监测:a.建立健全动物疫情监测网络,及时了解动物健康状况;b.加强对动物饲养场、市场等场所的监测和巡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

3. 防控措施:a.封控疫区,禁止动物交易;b.开展紧急广播,提醒公众注意动物疫情,采取自觉隔离措施;c.加强消毒工作,特别是对动物饲养场、市场等公共场所进行高强度消毒;d.对受感染的动物进行隔离治疗或扑杀,阻止疫情扩散。

4. 宣传教育:a.加大对公众的宣传力度,提高大家的疫情防控意识;b.向公众普及小反刍兽疫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方法;c.培训相关工作人员,提高他们的应急处置能力。

5. 国际合作:a.加强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共享经验和信息;b.加强国际间的检疫措施,防止疫情跨国传播。

6. 应急预案评估:a.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和评估,不断完善和优化;b.总结疫情应急处置经验,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

7. 紧急救援:a.建立一支紧急救援队伍,具备抢救、救治、转运等专业能力;b.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保障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三、总结小反刍兽疫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政府、科研单位、农民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通过建立健全的组织机制、加强疫情监测、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广泛宣传教育和加强国际合作,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小反刍兽疫的传播,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动物健康。

四、疫情监测与预警(1)建立动物疫情监测网络,监测和报告动物健康状况,及时掌握动物疫情信息。

(2)强化动物饲养场、市场等场所的监测和巡查,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给相关部门。

(3)完善疫情监测与预警系统,建立一套全面、科学的疫情预警指标体系,通过动物疫情数据分析和预测,提早发现疫情的蔓延趋势和风险区域,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山羊和绵羊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扑灭小反刍兽疫,依据《中华人民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

1.适用围本规规定了小反刍兽疫的诊断、报告、处置、预防与控制等技术措施。

本规适用于中华人民国境一切与小反刍兽疫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诊断依据该病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诊断结果做出综合判定。

2.1流行病学2.1.1传染源发病和带毒羊是主要传染源。

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也是传染源。

2.1.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

2.1.3易感动物山羊和绵羊是该病的自然宿主,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临床症状更严重。

岩羊、野山羊、盘羊、鬣羊、瞪羚羊、长角大羚羊、亚洲水牛、骆驼等可感染发病。

白尾鹿在实验条件下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或严重发病,能产生抗体。

牛呈亚临床感染,并能产生抗体。

2.1.4潜伏期一般为4~6天,最长可达21天。

2.1.5发病率和病死率易感羊群发病率通常达60%以上,病死率可达50%以上。

2.1.6季节性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

2.2临床症状山羊临床症状比较典型,绵羊临床症状一般较轻微。

2.2.1突然发热,第2~3天体温可达40~42℃。

发热持续3天左右,病羊死亡多集中在发热后期。

2.2.2病初有水样鼻液,此后大量的粘脓性卡他样鼻液,阻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

鼻膜发生坏死。

眼流分泌物,遮住眼睑,出现眼结膜炎。

2.2.3发热症状出现后,病羊口腔膜轻度充血,继而出现糜烂。

初期多在下齿龈周围出现小面积坏死,严重病例迅速扩展到齿垫、硬腭、颊和颊乳头以及舌,坏死组织脱落形成不规则的浅糜烂斑。

部分病羊口腔病变温和,并可在48小时愈合,这类病羊可很快康复。

小反刍兽疫防控应急预案

小反刍兽疫防控应急预案

小反刍兽疫防控应急预案1. 引言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感染家畜,如牛、羊等反刍动物。

该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致死性,一旦疫情爆发,将给畜牧业造成重大损失。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对于保护畜牧业发展至关重要。

2. 防控措施2.1. 监测和报告•定期开展反刍动物疫情监测,包括病死动物尸体的分析和病原学检测。

•任何疑似病例都应立即上报相关部门,确保信息畅通和及时响应。

2.2. 隔离和封控•一旦发现疫情,立即对病例动物进行隔离,避免与其他健康动物接触。

•封控可能受感染的区域,禁止任何人员和动物进入或离开。

2.3. 动物卫生处理•通过严格的消毒程序,确保病毒得到有效控制。

•对所有潜在感染源,如动物棚、饲料以及饮水设施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2.4. 病毒传播控制•加强对反刍动物的疫苗接种,提高动物群体免疫力。

•限制和监管动物运输,确保不会扩散病毒。

•建立有效的检疫措施,仔细检查进出口动物,并确保所有动物都是健康的。

2.5. 健康教育和宣传•普及病毒的预防知识,提高养殖人员和相关从业人员的防控意识。

•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和讲座,提供最新的防控信息。

3. 应急响应流程3.1. 疫情预警阶段•监测和收集疫情信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召开应急会议,明确责任分工。

3.2. 疫情确认阶段•建立流行病学调查小组,对疫情进行深入调查和病毒检测。

•发布疫情通报,提醒养殖户采取措施。

3.3. 疫情控制阶段•严格隔离病例动物,封控感染区域。

•加强动物卫生处理和消毒工作。

•持续监测和报告疫情,及时调整防控措施。

3.4. 疫情解除阶段•继续监测和检测,确保疫情完全得到控制。

•根据疫情评估结果,逐步解除封控措施,恢复正常生产。

4. 应急资源准备4.1. 反刍动物病毒防控设备•提前准备好针管、注射器、隔离箱等工具设备。

•确保充足的疫苗和药品供应,并储备一定量的防控设备。

4.2. 人员准备•培训疫情防控队伍,提高应急处理和疫情监测能力。

小反刍兽疫防控应急预案

小反刍兽疫防控应急预案

小反刍兽疫防控应急预案一、总则(一)小反刍兽疫是我国一类动物疫病,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小反刍兽疫,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安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以及《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二)小反刍兽疫应急与防治工作应当坚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及时发现,快速反应,严格处理,减少损失。

(三)发生疫情或存在疫情发生风险时,各地兽医行政部门应及时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建立责任制,做好小反刍兽疫监测、调查、预防、控制、扑灭等应急工作。

二、疫情监测与报告(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要密切监视国际疫情动态,科学评估疫情发生风险,定期发布预警信息。

(二)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小反刍兽疫疫情监测工作。

与周边国家接壤的省份要密切监视边境地区山羊、绵羊以及野羊等小反刍兽疫情动态。

林业部门发现羚羊、黄羊等异常死亡,要立即通知兽医部门采样检测。

(三)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以发热、口炎、腹泻为特征,发病率、病死率较高的山羊和绵羊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四)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赶赴现场诊断,认定为疑似小反刍兽疫疫情的,应在2小时内将疫情逐级报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同时报所在地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五)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向省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六)省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报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4小时内向国务院报告。

三、疫情确认(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派出2名以上具备资格的防疫人员到现场进行临床诊断,根据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提出初步诊断意见。

(二)初步判定为疑似疫情的,必须指派专人按规范采集病料,送国家外来动物疫病诊断中心或农业部指定的实验室,进行最终确诊。

小反刍兽疫防控应急预案

小反刍兽疫防控应急预案

小反刍兽疫防控应急预案
《小反刍兽疫防控应急预案》
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一些罕见的动物疫病也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小反刍兽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疾病,主要影响家畜和野生兽类。

一旦疫情爆发,将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小反刍兽疫的爆发,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国家的经济安全,制定了《小反刍兽疫防控应急预案》。

首先,应急预案对小反刍兽疫的疫情管控措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包括封锁疫情区域、隔离患畜、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病畜、消毒等一系列应对措施,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疫情的传播风险。

其次,预案还规定了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兽医卫生机构的职责分工。

政府部门将负责疫情信息的发布和公众宣传,科研机构将负责病原学和流行学研究,兽医卫生机构将负责疫情监测和处置工作,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协作体系。

此外,预案还对紧急抢险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制度进行了规定,确保在疫情爆发时能够迅速组织力量,对疫情进行应急处置和控制。

总的来说,《小反刍兽疫防控应急预案》是一部综合性的疫情防控管理规范,为小反刍兽疫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对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共同为小反刍兽疫的防控工作贡献力量。

小反刍兽疫的综合防控

小反刍兽疫的综合防控

养殖与饲料2019年第12期收稿日期:2019-09-30程素平,女,1969年生,高级兽医师。

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烈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山羊、绵羊等小反刍动物,具有高发病率、死亡率和传染性极强等特点,OIE 将其列为A 类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患病羊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口炎、肺炎、腹泻、眼部、鼻腔处有浆液性分泌物等。

山羊是最易感的动物,严重暴发时死亡率达100%,幼年动物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小反刍兽疫属于外来疫病的一种,随着我国畜牧业快速发展,与外界的物种交流逐渐频繁,在此过程中容易带入小反刍兽疫。

1临床症状小反刍兽疫的潜伏期最长能够达到21d ,一般情况下,潜伏期为4~5d 。

急性感染的病例体温升高至41℃,并且持续高热。

患病羊只躁动、口鼻部干燥、食欲受到影响,呼吸有恶臭气味,鼻腔内有脓液流出。

患病羊出现口腔黏膜充血症状4d 后,体温开始升高,由于口腔颊内黏膜发生损害,所以患病羊会出现流口水的情况,随着病情的发展,口腔内会出现坏死性病变,初期呈红色的浅表坏死灶,随后变为粉红色,坏死灶在下齿龈、唇等部位。

病情严重的患病羊乳头、齿垫、舌头等部位也会出现坏死性病变。

到发病后期,患病羊会发生严重的腹泻,粪便呈水状,脱水,随后出现体温下降的症状并伴随着咳嗽、呼吸困难。

2发病分析小反刍兽疫的发病率高,可达100%,在病情严重时期,呈暴发性传播,死亡率高达100%,病情轻微的发病可造成50%的死亡率。

对低龄小反刍动物的危害最为严重,死亡率和发病率都高。

养殖场购进小羊一般是通过羊贩子从外省或收集千家万户的小羊混为一群运送给养殖场,导致养殖场不能明确羊只的具体来源,如若又没有做好新购进羊的隔离工作,同时入场前没有专业的兽医人员进行认真的健康检查,羊贩子也不能提供有效的检疫合格证明,运输途中也没有有效的隔离措施等都为小反刍兽疫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部分区域对小反刍兽疫的防控认识不足,养殖人员、贩运人员等对小反刍的防疫重要性和疫病传播风险认识不足,羊只的流动也为小反刍兽疫的传播扩散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山羊和绵羊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扑灭小反刍兽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小反刍兽疫的诊断、报告、处置、预防与控制等技术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小反刍兽疫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依据该病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诊断结果做出综合判定。

2.1 流行病学2.1.1 传染源发病和带毒羊是主要传染源。

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也是传染源。

2.1.2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

2.1.3 易感动物山羊和绵羊是该病的自然宿主,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临床症状更严重。

岩羊、野山羊、盘羊、鬣羊、瞪羚羊、长角大羚羊、亚洲水牛、骆驼等可感染发病。

白尾鹿在实验条件下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或严重发病,能产生抗体。

牛呈亚临床感染,并能产生抗体。

2.1.4 潜伏期一般为4~6天,最长可达21天。

2.1.5 发病率和病死率易感羊群发病率通常达60%以上,病死率可达50%以上。

2.1.6 季节性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

2.2 临床症状山羊临床症状比较典型,绵羊临床症状一般较轻微。

2.2.1 突然发热,第2~3天体温可达40~42℃。

发热持续3天左右,病羊死亡多集中在发热后期。

2.2.2 病初有水样鼻液,此后大量的粘脓性卡他样鼻液,阻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

鼻内膜发生坏死。

眼流分泌物,遮住眼睑,出现眼结膜炎。

2.2.3 发热症状出现后,病羊口腔内膜轻度充血,继而出现糜烂。

初期多在下齿龈周围出现小面积坏死,严重病例迅速扩展到齿垫、硬腭、颊和颊乳头以及舌,坏死组织脱落形成不规则的浅糜烂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农业部小反刍兽疫防控应急预案一、总则(一)小反刍兽疫是我国一类动物疫病,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小反刍兽疫,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安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以及《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二)小反刍兽疫应急与防治工作应当坚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及时发现,快速反应,严格处理,减少损失。

(三)发生疫情或存在疫情发生风险时,各地兽医行政部门应及时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建立责任制,做好小反刍兽疫监测、调查、预防、控制、扑灭等应急工作。

二、疫情监测与报告(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要密切监视国际疫情动态,科学评估疫情发生风险,定期发布预警信息。

(二)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小反刍兽疫疫情监测工作。

与周边国家接壤的省份要密切监视边境地区山羊、绵羊以及野羊等小反刍兽疫情动态。

林业部门发现羚羊、黄羊等异常死亡,要立即通知兽医部门采样检测。

(三)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以发热、口炎、腹泻为特征,发病率、病死率较高的山羊和绵羊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四)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赶赴现场诊断,认定为疑似小反刍兽疫疫情的,应在2小时内将疫情逐级报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同时报所在地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五)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向省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六)省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报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4小时内向国务院报告。

三、疫情确认(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派出2名以上具备资格的防疫人员到现场进行临床诊断,根据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提出初步诊断意见。

(二)初步判定为疑似疫情的,必须指派专人按规范采集病料,送国家外来动物疫病诊断中心或农业部指定的实验室,进行最终确诊。

(三)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根据确诊结果,确认小反刍兽疫疫情。

四、疫情分级与响应小反刍兽疫疫情分为两级。

(一)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级(特别重大)疫情:1(两个或多个省份发生疫情;2(在1个省有,个以上(含)地(市)发生疫情;,(特殊情况需要划为,级疫情的。

确认,级疫情后,按程序启动《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

(二)在,个省,个以下(含)地(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疫情的,为?级(重大)疫情。

确认?级疫情后,按程序启动省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

五、应急处置(一)疑似疫情的应急处置- 2 -,(对发病场(户)实施隔离、监控,禁止家畜、畜产品、饲料及有关物品移动,并对其内、外环境进行严格消毒。

必要时,采取封锁、扑杀等措施。

,(疫情溯源。

对疫情发生前30天内,所有引入疫点的易感动物、相关产品来源及运输工具进行追溯性调查,分析疫情来源。

必要时,对原产地羊群或接触羊群(风险羊群)进行隔离观察,对羊乳和乳制品进行消毒处理。

,(疫情跟踪。

对疫情发生前21天内以及采取隔离措施前,从疫点输出的易感动物、相关产品、运输车辆及密切接触人员的去向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疫情扩散风险。

必要时,对风险羊群进行隔离观察,对羊乳和乳制品进行消毒处理。

(二)确诊疫情的应急处置按照“早、快、严”的原则,坚决扑杀、彻底消毒,严格封锁、防止扩散。

,(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疫点。

相对独立的牧户或养殖场(户),以病死畜所在的场(户)为疫点;放牧畜以病死畜放牧场为疫点;散养畜以病死畜所在的自然村为疫点;家畜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疫情的,以运载病畜的车、船、飞机等为疫点;在市场发生疫情的,以病死畜所在市场为疫点;在屠宰加工过程中发生疫情的,以屠宰加工厂(场)为疫点。

疫区。

由疫点边缘向外延伸3公里范围的区域划定为疫区。

受威胁区。

由疫区边缘向外延伸10公里的区域划定为受威胁区。

划定疫区、受威胁区时,应根据当地天然屏障(如河流、山脉等)、人工屏障(道路、围栏等)、野生动物栖息地存在情况,以及疫情溯源及跟踪调查结果,适当调整范围。

,(封锁。

疫情发生地所在地县级以上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跨行政区域发生疫情的,由共同上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发布封锁令。

,(疫点内应采取的措施(1)扑杀疫点内的所有山羊和绵羊,并对所有病死羊、被扑杀羊及其产品按国家规定标准进行无害化处理;(2)对排泄物、被污染或可能污染饲料和垫料、污水等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3) 对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禽舍、场地进行严格彻底消毒;(4)出入人员、车辆和相关设施要进行消毒;(5)禁止羊、牛等反刍动物出入。

,(疫区内应采取的措施(1)在疫区周围设立警示标志,在出入疫区的交通路口设置动物检疫消毒站,对出入的人员和车辆进行消毒;必要时,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设立临时监督检查站,执行监督检查任务。

动物检疫消毒站和临时监督检查站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范设置。

(2)禁止羊、牛等反刍动物出入;(3)关闭羊、牛交易市场和屠宰场,停止活羊、牛展销活动;(4)禁止运出反刍动物产品,运出动物产品时必须进行严格检疫;(5)对易感动物进行疫情监测,对羊舍、用具及场地消毒;(6)必要时,对羊进行免疫。

,(受威胁区应采取的措施(1)加强检疫监管,禁止活羊调入、调出,反刍动物产品调运必须进行严格检疫;- 4 -(2)加强对羊饲养场、屠宰场、交易市场的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3)必要时,对羊群进行免疫,建立免疫隔离带。

,(野生动物控制加强疫区、受威胁区及周边地区野生易感动物分布状况调查和发病情况监测,并采取措施,避免野生羊、鹿等与人工饲养的羊群接触。

当地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与林业部门应定期通报有关情况。

,(解除封锁。

疫点内最后一只羊死亡或扑杀,并按规定进行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后至少21天,疫区、受威胁区经监测没有新发病例时,经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机构审验合格,由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向原发布封锁令的人民政府申请解除封锁,由该人民政府发布解除封锁令。

,(处理记录各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完整详细地记录疫情应急处理过程。

,(非疫区应采取的措施(1)加强检疫监管,禁止从疫区调入活羊及其产品;(2)做好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提高养殖户防控意识;(3)加强疫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发生风险,做好防疫的各项工作,防止疫情发生。

六、保障措施(一)物资保障各地要建立健全动物防疫物资储备制度,做好消毒用品、封锁设施设备、疫苗、诊断试剂等防疫物资储备。

(二)资金保障小反刍兽疫应急所需扑杀、无害化处理、环境消毒以及免疫等防控经费要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扑杀病羊及同群羊由国家给予适当补贴,强制免疫费用由国家负担,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按规定的比例分担。

(三)技术保障国家外来动物疫病诊断中心设立小反刍兽疫参考实验室,协同有关技术单位尽快研制和生产诊断试剂、疫苗等防疫物资,并对各地有关人员开展技术培训。

国家有关专业实验室和地方各级兽医诊断实验室逐步提高诊断监测技术能力。

(四)人员保障1(国家和省级分别设立小反刍兽疫防控专家组,负责疫情现场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提出应急控制技术方案建议。

2(各地应组建应急预备队,按照本级指挥部的要求,具体实施疫情处置工作。

,(各地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指挥机构应协调边防、林业、质检、工商、交通、公安、武警等成员单位依照本预案及国家有关规定,共同做好小反刍兽疫防治工作。

- 6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也称羊瘟)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山羊和绵羊易感,山羊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2007年,月,小反刍兽疫首次传入我国。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小反刍兽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和《国家小反刍兽疫应急预案》及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小反刍兽疫的诊断报告、疫情监测、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等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小反刍兽疫防治活动。

2 诊断依据本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作出疑似诊断,确诊需做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

2.1 流行病学特点2.1.1山羊和绵羊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且临床症状比绵羊更为严重。

山羊不同品种的易感性有差异。

2.1.2牛多呈亚临床感染,并能产生抗体。

猪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无症状,不排毒。

2.1.3鹿、野山羊、长角大羚羊、东方盘羊、瞪羚羊、驼可感染发病。

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4-6天,也可达到10天,《国际动物卫生法典》规定潜伏期为21天。

2.2 临床症状山羊临床症状比较典型,绵羊症状一般较轻微。

2.2.1 突然发热,第2-3天体温达40—42?高峰。

发热持续3天左右,病羊死亡多集中在发热后期。

2.2.2病初有水样鼻液,此后变成大量的粘脓性卡他样鼻液,阻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

鼻内膜发生坏死。

眼流分泌物,遮住眼睑,出现眼结膜炎。

2.2.3发热症状出现后,病羊口腔内膜轻度充血,继而出现糜烂。

初期多在下齿龈周围出现小面积坏死,严重病例迅速扩展到齿垫、硬腭、颊和颊乳头以及舌,坏死组织脱落形成不规则的浅糜烂斑。

部分病羊口腔病变温和,并可在48小时内愈合,这类病羊可很快康复。

2.2.4多数病羊发生严重腹泻或下痢,造成迅速脱水和体重下降。

怀孕母羊可发生流产。

2.2.5易感羊群发病率通常达60%以上,病死率可达50%以上。

2.2.6特急性病例发热后突然死亡,无其他症状,在剖检时可见支气管肺炎和回盲肠瓣充血。

2.3 病理变化2.3.1 口腔和鼻腔粘膜糜烂坏死;2.3.2 支气管肺炎,肺尖肺炎;2.3.3 有时可见坏死性或出血性肠炎,盲肠、结肠近端和直肠出现特征性条状充血、出血,呈斑马状条纹;2.3.4 有时可见淋巴结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脾脏肿大并可出现坏死病变。

2.3.5 组织学上可见肺部组织出现多核巨细胞以及细胞内嗜酸性包含- 8 -体。

2.4 实验室检测检测活动必须在生物安全3级以上实验室进行。

2.4.1 病原学检测2.4.1.1 病料可采用病羊口鼻棉拭子、淋巴结或血沉棕黄层;2.4.1.2 可采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也可直接对病料进行检测;2.4.1.3 病毒检测可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结合核酸序列测定,亦可采用抗体夹心ELIS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