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低年级应用题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
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教材指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那么,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一、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使学生具备阅读课本的能力。
在数学课中,应使学生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
从儿童一入学就应该带领学生逐步学会看懂图、式、文,再引导学生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引发学生思考。
随着学生年龄和抽象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课本内容提出更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养成先阅读后做作业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书写美观、工整是学生的基本功。
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
做数学作业一般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规范,阿拉伯数字和符号的书写也要规范,竖式计算时要用尺子画等号线。
对于作业的书写情况,教师要经常讲评,要以典型示范,以表扬为主。
低年级小学生在做课堂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会做做玩玩,心神不定,教师应要求小组同学共同督促,使学生认真地完成作业。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
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
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第三,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案例
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培养案例一、案例的教育背景情况简介学生个人背景:教育对象是我校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在学习方面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教学背景: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目的,通过教师的数学教学活动,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教育,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
二、案例的过程叙述(一)培养学生会听、会想、会说1、会听最初,我先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听讲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首要途径。
我注意培养学生专心听老师讲解、演示;认真观看板书和老师表情、动作的习惯,纠正思想开小差的不良习惯。
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想边记忆,抓住要点。
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
为了考查和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我组织了如下练习:(1)教师口述题目,学生直接写出得数,(2)教师口述应用题,学生写出或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等。
这类练习,可以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边听边想边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会想会想,首先要肯想。
课堂上让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除了靠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外,还要靠“促”,促使他动脑子。
要求学生,老师每发一问,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备回答。
如果不会答,也要把问题重述一遍并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想到哪儿不会了。
告诉学生这也是一种回答。
坚持这样做,可以提高提问的教学效率。
因为全班学生毫无例外人人都得积极动脑思考,会与不会都有的可想。
提问时让不会答的优先做答,再请会答的针对前者的疑问做答。
这样,教师既可以了解后进生是不是在思考,又可提高一般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锻炼。
提问后我及时评价,对回答好的,敢于发言的给予鼓励。
3、会说语言是思维的结果,要说就得去想。
课堂上抓住要学生尽量多说这一环,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细心看。
因此要十分重视学生口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我的做法是:训练学生大声发言;让学生习惯于“说想法”;训练学生使用数学语言。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不独立思考、抄袭作业,字迹潦草、添字、漏字、错字,漏掉数字或运算符号、点错小数点;不检查验算,等等,不一而足。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
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不仅要教知识,还要教方法、养习惯。
下面就此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做错题目的原因不是不会做,而是没有看清题目要求,如在计算中有的是把运算符号看错:在文字中由于数量关系复杂,不仅层次多,而且一些表达运算顺序的名词术语往往容易混淆和被忽视,致使学生造成解题差错;在应用题中由于数量关系没有仔细分析,造成数量关系混淆,列式错误。
所以,我在学生解答应用题时,首先要让学生仔细读题,初步了解题意。
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
然后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在这个基础上再列出算式计算;我还要求学生不要马上就进行死算,而是思考有没有简便方法,这样,既提高了做题的速度,又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
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的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
二、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惊喜的发现,孩子们变得活泼了,胆子大了,课堂变得活跃了,学生都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但是,我们却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其他学生却高高的举起了手,大声嚷嚷:“老师,我来,我来……”当教师指定一位学生回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的叹气起来,垂头丧气,根本顾不了听讲;当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时,学生却旁若无人的干着自己的事……凡此种种,不由得人深思。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学习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小学教育作为一种基础性教育阶段,是学生的心理和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变化关键的时期,同时也是学生接受良好的品质道德、增长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最佳时期,因此老师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培养好的小学数学学习习惯一、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好习惯。
兴趣是孩子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大的动力,要学着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求知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专心倾听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而兴趣也是专心倾听的根本。
因此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控制能力差、精神集中不持久等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把枯燥乏味的单纯的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教师上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力求语言生动有趣,条理分明,使课堂引人入胜,使每个学生乐意听。
学生比较容易做到专心倾听老师的语言,但是一旦指名发言或小组员讨论发言时,大部分同学又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未能做到专心倾听同学的发言。
针对这一情况,我常常利用学生喜欢表现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都来做小老师,对发言的同学作一个评价,如:说一说你认为发言的同学说得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给他什么建议等等。
很多时候,都是由于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够做到坚持专心倾听,并在专心听讲的基础上,让学生能更快更牢的掌握课堂知识,让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也得到更大的提高。
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源泉。
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良好的思维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阅读教材中,通过分析、想象、概括、推理等有规律的思维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没有认真阅读的好习惯,会在多方面体现到其弊端:如做练习时不会审题、,读题目时只读一半,不会分析问题、不能理解概括题意,导致不能正确完整地解决他完全有能力解决的题目。
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有哪些
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一、传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根据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这一层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课前预习的习惯。
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
数学学科的学习,要十分重视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在教学实际操作中,一开始可以通过布置预习提纲的方法来进行,以后逐步过渡到只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发现问题,让学生课前对新知识有所了解。
有些课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课前去做。
如讲统计表时,就可以让学生课前调查好同组同学的身高、体重等数据。
2.认真听"讲"的习惯。
这里的听"讲",应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说课堂上,精力要集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要认真倾听老师的点拨、指导,要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联系,弄清公式、法则的来龙去脉。
二是说要认真地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他人的观点、回答能做出评价和必要的补充。
3.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
要求学生从小就养成:(1)规范书写,保持书写清洁的习惯。
作业的格式、数字的书写、数学符号的书写都要规范。
(2)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不要跟别人对算式和结果,更不要抄袭别人的作业。
(3)认真审题,仔细运算的习惯。
(4)验算的习惯。
二、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培养进入新世纪,时代的发展对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计算技术和解决常规问题为重点的数学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小学数学教育必须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讲,养成创造性学习的习惯,比获得了多少知识更重要。
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
在参与、经历数学知识发现、形成的探究活动中,善于发现,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质疑问难,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浅析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更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本文从以下七点来说明如何培养和培养怎样的数学学习习惯。
关键词:学习习惯;培养;小学数学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185-01一、培养学生善于动脑、认真听讲的习惯(一)认真听的习惯为了教和学的同步,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思想,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边听边思考,对中、高年级学生提倡边听边做听课笔记。
可组织以下考查和训练学生“听”的能力:(1)教师口述题目,学生写得数;(2)教师口述解决问题,让学生说出已知条件和题目。
这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和有意识记忆的能力。
(二)积极“想”的习惯积极思考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老师每提一个问题,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备回答。
不会回答的要说出是哪儿不会。
这样就促使学生人人都得积极动脑思考,使自己始终置身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是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
(三)仔细“看”的习惯要给学生仔细观察的机会,不能由老师好心的讲代替学生的看。
在教具、板书、演示等方面要准确、鲜明,让学生看想,引导观察兴趣,教学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四)大胆“说”的习惯语言是思维的结果,听、看、想都要通过说这一点来突破。
课堂上采用以下几点做法:(1)大声发言。
(2)习惯于“说想法”。
(3)使用数学语言。
(4)多给潜能学生发言的机会。
二、培养良好的动手操作习惯,提高操作的实效性良好的操作习惯,可以提高操作的实效性,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学生手脑并用,以动促思,对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举实例加以解决,对较复杂的应用题通过画图找到正确的解答方法,对模糊的几何知识通过剪拼或实验达到学习目的。
低年级学生在操作实物时,往往会分散注意力,偏重于玩。
教师要组织学生“玩”,要有心地玩,让他们手到、心到,不要让很好的感性活动流于形式。
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及培养方法
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及培养方法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形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既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根本,又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当前的学习成绩,而且对今后乃至终身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及培养方法一、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1、阅读课本的习惯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因此,教师要逐步训练学生养成仔细、认真、完整地阅读课本的习惯。
阅读课本时,做到边读边想,重点内容反复琢磨、仔细推敲、弄清知识间的前后联系,来龙去脉。
并且,阅读课本的能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把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能力与课前预习习惯结合起来,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在每次授课之前,把预习内容布置给学生,提出适当的预习要求,指导看书的方法,并进行必要的预习看书检查,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2、专心听讲、独立思考的习惯小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通过听讲获得知识的,听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
课上学生听得是否专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数学知识具有渐进性、连续性,某些知识听不懂,就影响后面的学习。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搞好组织教学,使学生始终能聚精会神地听讲。
“学而不思则罔”,通过思考得来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灵活运用。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思考的情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思考的兴趣,锻炼学生思维的能力。
同时,教给他们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类比、对应、假设、转化等思维方法。
独立思考是学生学习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3、踊跃发言的习惯教学过程中,师生间信息输出与输入的多向交流,主要以提问与发言为媒介,学生的课堂发言既是衡量学生掌握新知识的重要尺度,又是教师实行教学调控的重要依据,教师要经常启发和鼓励学生勇于讲自己的所思、所疑、所惑。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初探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初探摘要:笔者以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为基础,结合自己教学经验,对小学低年级阶段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进行了探索,提出相关的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学习习惯低年级作为小学的起始年级,主要培养学生听课、作业、回答问题方面的习惯。
一、培养良好的听课习惯,激发学习兴趣1.精彩的引入如果能针对低年级学生还沉浸在童话世界里的特点,每次上新课,根据教材的内容,创设一种情境,而且可以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那么一定会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他们自然会很认真地听。
2.生动的语言数学教学内容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如果教学语言生涩、呆板,学生学起来就乏味、疲倦,别说是小学生,就是中学生也很难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因此,教学语言在精炼、准确的同时,更要生动、活泼;增加形象思维的色彩。
3.讲练结合数学课教学,特别注重它的讲与练的结合。
教师在讲授讨论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动口讲一讲,动手摆一摆,动笔练一练,并穿插一些轻松活泼的数学游戏。
学生处于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有意注意的保持时间自然增长。
二、培养规范的书写习惯,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1.书写习惯的培养应注意写字姿势的端正握笔和坐姿是否规范既影响写字的速度与美观,又影响学生的视力和身体的正常发育。
因此,在小学低年级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执笔方法,并随时提醒学生写字要做到“三个一”,即“眼距书一尺,胸距桌一拳,手距笔尖一寸”。
2.书写习惯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示范作用在书写上,教师一定要先做好表率作用。
即使是阿拉伯数字和符号的书写也要规范,竖式计算时要用尺子画等号线。
对于作业的书写情况,教师要经常讲评,要以典型示范,以表扬为主。
3.注重书写习惯培养中的激励作用在培养学生书写习惯时,要注意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书写习惯的重要。
如:可以让学生坚持写一日一句或写小日记,甚至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手抄报等活动或比赛,由教师评出书写规范、漂亮的作品进行展示,并给予学生一定奖励。
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浅议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国教育家陈鹤先生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在这个竞争的时代,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中“成龙”、“成凤”,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
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与数学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
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一、预习与复习的习惯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数学知识的主渠道,学生听好课是学好知识的关键。
学生听课就是要听懂老师传授的知识。
要听懂老师的每一句话,首先要重视课前的预习。
学生通过预习对新知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听懂作好了准备。
外国教学法指出:预习过的听课才是真正的听课,这说明学生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是学生容易听懂的前提。
当前,我们的教材为了吸引学生,课题都设计得生动、有趣,光看课题,学生没办法知道这课的学习内容,有的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新课上完后,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教学,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
预习好比火力侦察,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从而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
因此,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
二、善于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数学。
在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使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
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得出1/4、9/25、17/40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
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而不好的学习习惯会妨碍学习的效果。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应以新课程理念为引领,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知识,更要着眼于未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探究创新和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如何多方位地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良好习惯?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思维的钥匙。
问题是数学活动中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枯燥无味。
学生能提出问题,这是思维活动的一种表现,也是学生勤动脑筋、善于思考的体现。
因此,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知识,是数学教师的一种重要教学艺术。
例如:在教学“分数与小数互化”时。
我让学生联系新学的知识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可不可以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先把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8,然后取其分子再把分子的小数点位置向左移动三位,就得到要求的小数0.184。
显然这种解题方法更简便。
这得益于学生善于观察题目的特点提出问题,发现分母125与8的乘积是1000,进而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这时,我及时对这些想出这么巧妙的解题方法的学生加以充分的肯定和表扬,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不满足现状,大胆创新,提出问题。
的确,学生在敢于除旧、敢于发现的学习氛围下,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没有自己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
而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习惯的形成,必须有他们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先想一想再回答。
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太简单、太直接,而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还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逐渐发展起来,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慢慢养成。
校长 专题讲座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既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根本,又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但直接影响当前的学习成绩,而且对今后乃至终身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所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尽到的重要责任。
教师到底应该培养哪些数学学习习惯呢?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根据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这个层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课前预习习惯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新课前的一定时间里,先自己对教师所要教学的知识内容实行学习,能提升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既是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的学习成果的基础,也是培养自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通过预习,学生能对新课有个初步了解。
预习中学生能读懂的那些知识内容会自然地让学生联系起学过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找到学习的捷径,为学习新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预习中实在读不懂的知识内容,能让学生确定课堂上主要精力应集中在什么地方,使注意力更加集中,精力更加充沛,同时也使各自的学习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较强的针对性,不但有利于课堂上即时消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而且能提升听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所以,课前预习不但为学习新课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也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作好必要的心理准备,能提升学习效果。
教学中,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增强预习指导。
首先,要求学生边读边思,了解要学的是会么内容,与学过的什么知识有密切联系,自己理解的是哪些,不理解的是哪些;然后对不理解的内容实行思考分析,看看是旧知识还是新知识,该查资料的查资料,该向他人请教的请教他人,力争在教师讲课前理解教学内容;最后在实在弄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或者把它记下来,等课堂上在小组合作交流、老师的协助、引导、点拔下实行理解和掌握。
如果有时间,还能够做做相关的习题,以加深理解,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
怎么对小学数学学习习惯进行培养
怎么对小学数学学习习惯进行培养小学是一个人学习的起始阶段,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这一阶段学习质量的好坏,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而良好习惯的养成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辅导。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培养方法1.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成习惯。
只有熟练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表现……一辈子受用不尽。
叶老的话阐明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关系: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是学生形成学习方法的基础,又是他们具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的集中体现。
因此,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要的培养途径有:(1)课前预习。
预习的方法:明天要学习什么内容,是否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它;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尝试地做一二道题,看哪里有困难……上课伊始,教师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把上面的预习方法经常交代给学生。
学生预习后就可带着问题投入新课的学习,上课时就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这样做对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养成学生的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预习数学内容会显得较枯燥,所以,教师要经常表扬自觉预习的学生,以激励全体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2)课后整理。
要养成先复习当天学习的知识,再做作业,最后,把学习内容加以整理的习惯。
(3)在课内,要求学生:一要仔细看教师的操作演示、表情、手势;二要全神贯注地听老师的提问、点拨、归纳以及同学的发言;三要积极思考、联想;四要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困惑应发问,敢于质疑。
(4)要养成检查验算的习惯。
检查验算的过程既是一种培养学生负责态度的途径,又是学生对自己思维活动的再认识过程。
2.尝试活动。
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具有同化作用,这是学生能进行尝试活动的心理支撑点。
因此,学生具有了某一认知结构后,接着学习相应的后面知识时,教师可让学生去尝试学习。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1)制定计划。
从而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打稳扎,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
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练学习意志。
(2)课前自学。
这是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
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3)专心上课。
“学然后知不足”,这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
课前自学过的学生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细听,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盘抄录,顾此失彼。
(4)及时复习。
(5)独立作业。
这是掌握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必要过程。
这一过程也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作业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6)解决疑难。
这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
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
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经常把容易错的地方拿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从老师、同学处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7)系统小结。
一、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听老师讲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因此,教师要力求使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边听、边想、边记忆、抓住要点。
在课堂上,学生有没有听课,教师可以从学生听课的神态上来判断。
许多教师为了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如果发现其中一个学生走神,就稍微停一下讲课,用教室的寂静提醒他;或者走到他跟前用手轻轻示意一下,暗示他注意听课;或者提一问题让他立即回答。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更是至关重要。
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认真倾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发言,理解他人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教师自身要做到语言清晰、生动、有吸引力,让学生愿意倾听。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复述等方式,检查学生的倾听效果,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认真倾听的重要性。
例如,在讲解一道数学题时,教师可以先提问:“同学们,仔细听老师讲,看看谁能最先理解这道题的意思。
”讲解完后,再请同学复述解题思路,对于能够准确复述的同学给予肯定和奖励。
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发现数学问题。
同时,在课堂上,也要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数学图形、算式、例题等的习惯。
比如,在学习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各种图形的特点,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做数学练习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题目中的数字、符号、条件等,避免因粗心大意而导致错误。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给予提示和引导,但不要包办代替。
例如,在解决数学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题,思考解题方法,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通过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书写规范、整洁是数学学习的基本要求。
从数字、符号的书写到算式、解题过程的书写,都要严格要求。
如何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数学学习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数学学习习惯在素质教育不断叫响的今天,我们小学生要想学好数学,就应该自觉养成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
那么怎样才能养成这些习惯呢?一、培养专心听讲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可以从三方面入手:①对教师讲的主要部分关键问题一定要提醒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养成注意听课的习惯。
②要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边听边想的习惯,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举手,向老师提出来,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把疑难问题放在课堂中解决。
③边听边记。
听课必须有手的活动,随时听到的重点随手记到本上或书上,养成这种听写同步进行的习惯对今后的学习是大有益处的。
此外,教师讲课时要善于察看学生听课的表情,如果学生对所讲内容反应淡漠,就应及时调整讲课内容方法;如有个别学生思想“开小差”,要及时提醒。
上课专心听讲,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认真听教师讲课并注意观察教师的教具演示过程,板书内容,讲课的动作及表情等,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
二是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同学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要注意听,边听边想,同学回答得对或不对,如果不对,错在什么地方,如果让自己回答,该怎样说好。
此外,还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是学生"听懂"数学课的关键。
二、培养动脑多思的习惯教师应创造条件,充分利用一切机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精力集中、专心听讲、勇于钻研、肯于动脑、大胆发言并逐步养成习惯。
其做法是:①激疑启思法。
教师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善于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其产生探索求知,解决问题的积极要求。
②情境激励法。
从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根据新授知识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信心,提高他们进一步探索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钻研动脑习惯。
③操作悟理法。
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教师一方面应利用形象的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另一方面应充分让学生有操作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领悟算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
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更是为了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呢?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行为和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极为深远。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让孩子从小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可以通过给孩子们看有趣的数学动画片,或者购买一些趣味性的数学玩具,这样可以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还可以组织一些亲子互动的数学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
老师在学校中的教学也是非常关键的。
老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习惯和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老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
学校还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数学角落或者数学实验室,让学生可以在其中自由学习,自主探究。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数学兴趣小组或者数学俱乐部,让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其中开展一些有趣的数学探究活动,让他们在其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学校还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数学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家校合作的数学活动,让家长可以参与进来,促进孩子数学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共同解决。
这样可以增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形成学校、家庭、孩子之间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在日常的学习中,小学生应该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要养成认真做数学作业的习惯。
做数学作业不仅能够巩固学过的知识,更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
十种学习数学的好习惯
十种学习数学的好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培养。
具体来说应培养以下十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预习的习惯。
要求学生每天主动地把第二天要学习的数学内容先看一看、想一想,对不理解的地方先思考一番。
看懂了,学生会增强自信心。
能更积极主动地听课;看不懂,会激发起求知欲,能更有目的地听课。
这有利于自学能力的提高和探索精神的培养。
2、培养读的习惯。
阅读数学课本要逐字逐句地读,边读边想,把重点词句找出来着重理解。
做练习前先要看一看想一想有关概念或法则。
还应阅读数学课外书,以丰富数学知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听的习惯。
数学实践表明,学生专心听讲能力的培养是“学法”中最基础的环节,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学生课堂上专心听课是非常重要的,认真听懂一遍胜过课后自己看几遍。
课堂上不仅要求学生专心听老师讲述和提问,还要专心听同学的回答,与自己想的对照,然后对同学的答题进行评价和补充。
4、培养看的习惯。
数学课本的插图或教师所画的线段图都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不管是教学概念,还是应用都要以图来引导学生认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样才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5培养说的习惯。
要养成用自己的语言讲题说理的习惯。
例如一些定义、定律、性质、公式、法则,不仅要讲出意义,还要举出实例;计算题、应用题不仅会解,而且要讲出解的思维过程。
通过讲,不仅能再现和巩固知识而且还能有效地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6、培养质疑的习惯。
要想获得数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勤于动脑,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敢于质疑问难的习惯。
7、培养细心计算,自觉检查的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各年级教学内容,安排一些验算和检查计算中的错误的练习;或把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作为判断题让学生判断,把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对简便、合理的计算给予表扬,以此培养学生计算仔细,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和思维的灵活性。
8、培养观察的习惯。
低年级数学习惯的培养
低年级数学习惯的培养(培训材料)东尖山学校(小学部)2012年4月低年级数学习惯的培养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
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学习形趣和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以下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认真听讲的习惯专心听讲是学生在数学客商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基本保证。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深入浅出,使学生都能听得懂,注意调动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讲刺激学生的语言,教态和蔼可亲,培养学生认真听讲习惯应做到:1、培养学生边听边想的习惯,关键问题要提醒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养成注意听课的习惯。
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举手,把疑难问题放在课堂中解决。
2、培养学生边听边记的习惯。
教师讲课时要善于查看学生的表情,如果学生对所讲内容反应淡漠,就应及时讲课的内容方法,并注意观察教师的教具演示过程,板书内容,讲课的动作及表情等,思想不要开小差或做小动作,注意力要集中。
同时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仔细研究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二、培养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教师应创造条件,充分利用一切机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集中经历专心听讲、勇于钻研、肯于动脑、大胆发言并逐步养成习惯。
在教学中善于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其产生探索求知,解决问题的积极要求。
要逐步训练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问题讨论。
在讨论中,不但要认真听取、分析别人的意见;而且要多动脑筋,多方面去思考问题;让他们把看到的听到的用数学语言讲出来,然后在想一想,把弄明白的道理将给教师和同学们听。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教育研究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111自然无法找出正确的解题思路。
但是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审题不清的问题,使得解题思路错误,或者产生审题恐惧,导致对题目无从下手,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关,但更大一部分原因却是由于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审题方法,没有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审题就是对题目的理解,弄清楚题目的意思,这是分析和解答题目的基础。
数学应用题的语言表达相对精确,有时候一字之差就会导致解题的错误,所以学生要从低年级开始就养成认真读题的好习惯,在读题的过程中不能加减字数而且还要通过精读细读分析清楚解题需要的条件以及数量的关系。
教师在选择练习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题型的多变性,通过扩编、改编等形式组织出能培养学生发散能力的新题型。
四、突破思维定势,科学设计应用题,培养学生应用题思维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走出定势思维困局,从而提高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学习过程中,想要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需要教师加强对于学生进行先关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
所以,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应用题,不能够使完整的条件问题式的应用题,而是利用应用题中的一些条件,让学生根据条件来补充并且解答。
这样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
因为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都有所差别,所以教师在设计应用题的时候应该有针对性地设计,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设计适合的应用题,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解题方法和思路,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应用题的设置本身就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
只要学生能够将复杂的应用题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那些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五、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反向思维学困生解应用题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分析假设的差别,而不体现在解题的比例上,和优秀学生比起来,学困生没有分析题目中暗含的条件与中间状态,这说明两组学生在分析阶段分析的内容有着本质区别、解应用题关键在于发现解法,“问题一条件”,找出某种关联,分析题目,找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发掘题目中涵盖的条件,从暗含的条件出发,过渡到书本知识,实现最终问题的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年级应用题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学习了两位数的加减法和乘加乘减之后,出现了加减混合和乘加乘减的应用题,以初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帮助二年级的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更需要渗透各种习惯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读题习惯
应用题是由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部分交织在一起组成的。
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知道该道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并能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首先要做到“读”清题目,了解题意。
低年级的应用题大部分都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的。
形象的图片能给学生带来兴趣,能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
那“读”题就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
既要让学生能从图画中得知数学信息,又能从文字叙述中得知所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
在一年级教学时,我一般都进行范读或领读。
学生读题时,要求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
到二年级开始,我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朗读,逐步过渡到轻声读、默读,养成自觉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1.抓住一个“问”字
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解决问题不是去分析题意,而是看字面,如:一年级种树47棵,比二年级少种36棵,二年级种多少棵树?有些学生会用减法来解决问题。
了解情况后,明白了,原来题目中有一个“少”字,他们认为看到了“少”就应该用减法去做,这就是缺乏一定的分析能力。
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抓住关键句子,进行判断推理训练。
谁和谁比? 一年级和二年级比。
结果是什么?结果是,一年比二年级少种36棵。
谁多?谁少?一年级少,二年级多。
求二年级多的用什么方法做?通过这样的多次训练后,学生学会了分析关键句子,根据问题和判断的结果,来选择计算方法。
谁多?谁少?求多的用加法,求少的用减法,而不是看字面。
这种练习方式,既强化了低年级应用题的重点与难点,又发展了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2.抓住一个“说”字
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要会正确列式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将题意、思路、策略充分“说”出,培养其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
如:有3排同学在看电影,每排坐了7人,一共有多少人看电影?
(1)先引导学生说清题意: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2)引导学生说解题思路:
问题“一共有多少人看电影?”,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做?(用乘法做)为什么乘?(第一排有7人,第二排也是7人,第三排也是7人,就是要求3个7合起来是几。
)算式怎么列?3╳7=21(人)。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思维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反过来语言又促进思维的发展,使思维更加条理。
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说题意、说思路、说策略,有利于学生理解应用题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和条理性。
三、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初步接触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理解题意、理顺思路是学好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关键。
如:
“有4张桌子,每张桌子配8把椅子(图画中人们围坐在一张桌子边),前3张桌子边都坐着8人,最后一张桌子边坐着4人。
(1)一共有多少人?
(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解决问题(1),先引导学生说清题意: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图中看到条件:第一张桌子边8人,第二张桌子边也是8人,第三张桌子边也是8人,第四张桌子边4人。
问题:“一共有多少人?”再引导学生说解题思路:就是要求3个8合起来后,再加上4是几?
对于问题(2),有些学生就能提出很有意义的问题,有加法的,减法的,乘法的,还有乘加的。
如:“这里一共有多少把椅子?”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应用题。
需要学生能在“读”清图意的基础上,开发性的提问,然后解决实际问题。
四、反思错误,培养习惯。
再如:“24个小朋友要乘船,每条船坐5人,5条船够吗?”学生列式:5╳5=25,24<25,答:不够。
错误原因一是学生还不理解24和25各自的含义,二是不静心造成的。
针对学生的错误,我要求学生不仅要写不等式24<25,还要用文字语言来表达不等式的含义:船能坐25人,来的24个小朋友都能坐上船,所以够了。
这样的书写,可以避免学生的不动脑,强调分析,培养思维判断。
总之,从应用题教学的发展来看,低年级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这个阶段学习中对应用题的结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思维方法掌握的如何,都将直接影响以后应用题的学习,因此把好低年级应用题的教学关就要抓实基础,培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