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东煤化工遭遇“人才短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飙升,我国煤化工产业的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张。

而快速发展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以及即将开工建设的宁新(中卫)能源化工基地,投资都在千亿元以上。

根据初步统计,近五年内将亟需5万人左右的各种煤化工人才。

然而,宁夏各单位、各工业园区、各企业煤化工人才不足的问题极为突出……
中广网银川3月9日消息(记者许新霞、马玲艳)“21世纪最缺乏什么:人才!”电影《天下无贼》里的经典台词,如今得到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各家煤化工企业的高度认同。

一边,是建设国家煤化工产业示范基地、国内最大的煤制烯烃基地、国内煤化工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十二五”目标;另一边,却是人才奇缺,无法接续产业发展的实际。

人才,已成为宁夏煤化工企业发展的“最短板”。

2003年以来,宁东基地在开发建设中累计完成投资1300亿,煤炭、电力、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初具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已经进入全面开发和快速发展阶段。

在煤化工领域,传统煤化工逐步走向深加工,英力特化工、兴平冶化、大荣实业等企业已经成为亚洲最大、国际市场知名的氰胺系列生产企业,与德国、日本在国际氰胺市场上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另一方面,宁东基地的新型煤化工产业起步高、发展快,中国最大的煤基烯烃项目—神华宁煤集团总投资195亿元建成试车的世界上第一个以煤为原料生产聚丙烯的项目,拉开了宁夏大规模建设新型煤化工项目的序幕。

然而,高起点带来了更尖锐的话题:科学、平稳、有效地接续发展。

如何在“十二五”时期,继续做大煤化工产业,加大规模、提高竞争力,积极在宁夏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区域产业集群?“有思想才有出路”宁东办副主任张湧如是说。

但现在的形势是“没有思想”,究其原因,张湧一针见血地说:没有人才。

3月8日上午,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李淑芬带队组成的调研组来到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专门就“人才问题”与神华宁煤集团、国电英力特、庆华、宝丰等8家企业进行座谈。

会场上,尽管听到无数次“请抓紧时间发言”的提示,企业负责人依然关不住话匣子。

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飙升,我国煤化工产业的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张。

而快速发展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加之即将开工建设的宁新(中卫)能源化工基地,投资都在千亿元以上。

按照初步统计,近五年内将亟需5万人左右的各种煤化工人才。

然而,各单位、工业园区、企业煤化工人才不足的问题极为突出,大型新型煤化工项目招商、洽谈、规划、建设和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除了煤基甲醇、煤基烯烃、煤基合成油以及延伸产品等方面的技术开发人才和复合肥、活性炭、碳纤维等的生产线操作技术工人缺乏外,新型环保类人才更加匮乏。

“来了留不住、来了用不上,有的压根儿招不来。

”人才紧缺甚至奇缺,让这些化工企业伤透脑筋。

那么,人才,到底在哪儿?事实上,企业对此颇为了解,却苦于不能“见招拆招”。

相关政策、设施不配套人才难引进
“不是钱的事情,而是缺少优厚政策”。

宁东办副主任张湧说,尽管宁夏的经济条件、生活环境、气候比不上一些发达地区,但许多人对宁东基地的发展前景还是表示了很大的兴趣。

可惜的是,但凡谈到工资、补贴、职称、住房、配偶工作、子女上学等方面的问题时,这些专业技术人才就会退避三舍。

“有一次,为了留住一个岗的职工,我们在得知他有女朋友了以后,就给这个姑娘做工作,软磨硬泡让他留在集团。

”宁煤集团的负责人在发言时说到的一则小笑话,令在场的参会人员大笑,却也真切地体现出“留人”之难。

优待政策不匹配,设施不到位,这些高新人才纵然有心,也无力“留步”。

学校的专业及授课设置不合理大学生甚至不如技工
座谈中,有8个企业负责人发言。

每一个人的发言中,都带有这样的情绪。

由于相关人才紧缺,各企业每年都会及早下手,直接到高校招聘。

但是,国内包括宁夏区内的煤炭院校过少,尤为突出的是“社会急需的人才没有保障,而就业率很低的专业却招生爆满。

”多数企业抱怨,现在,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极为不合理,并没有按照社会发展需求来调整招生,只是一味沿袭传统。

由此产生的供小于求的形势,对于大的煤化工企业而言,还能得到适当的协调;但在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却是致命的弱点。

另外,煤化工企业去招聘时,档案上显示的高等学历学生成绩优异、表现良好云云,但在岗位实战中却令人哭笑不得,甚至在3至6个月培训后还不能进入状态。

相反,倒是学历较低的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领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更强。

在钻研业务方面,后者也表现的突出许多。

就此,企业们纷纷表示,问题还是出在了高校的教育机制上。

死读书、啃课本,书面化的授课导致学生操作能力极为低下,尽管有实习机会,但是时间太短,不足以学到真正的、有用的知识。

区内培训机构稀缺企业“借力打力”能力不强
条件、环境、政策都不具备优势的时候,什么最具优势?是产品。

当企业都将目光投向煤化工的上游时,难免出现占地、资源等方面的恶性竞争,此时最好的协调方式,就是引导有能力的企业进行下游产品的研发。

而产品研发靠的是技术,没有专门引进的人才、高校提供的专才,只能借助其它企业和科研机构。

宁东办副主任张湧说。

对此,座谈会上的一些小型化工企业表示极为赞同。

为了培养人才,企业在招聘结束后,往往要对他们进行培训。

一方面,区内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送往外地成本太高;另一方面,培训过后,效果不甚明显,员工素质远远达不到企业要求;再者,许多职工由于各种原因,一走了之。

企业的所有努力,都付之东流。

但碍于竞争压力,很多相关企业情愿独守各自的“一亩三分地”发展,不愿“借力打力”。

“这是正常的商业原理。

尽管知道联手的重要性,但目前也没有解决的好办法。

”许多企业负责人表示。

座谈会在略带沉重的氛围中终止,机制、资金、高校专业设计、资源信息共享、配套环境等关于人才流失的问题,令调研组深感肩头责任重大。

“本以为是一次简单的调研,没想到关于人才的问题比我们想象的要严峻的多。

”领队的宁夏政协副主席李淑芬不由皱起了眉头。

但是通过座谈,调研组也清楚地划出了关于宁东的最基础的人才培养底线:区内的大中专学校,一定要着重培养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长期需要的人才,这有望成为以后宁夏高校设置专业的重要依据。

尤其要注重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培养;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坚持搞好配套服务,积极引进高端人才。

另一方面,要大量聘请相关专家,对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进行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此外,要与国家高端机构联手,把想要投入的科研计划供给这些高端机构,投入资金;同时,企业与企业之间必须联手,以一家之长补一家之短。

这些,还需要继续摸索,但在宁东办副主任张湧看来,这场关于“人才”的座谈会是一场“及时雨”,正切中了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今后的发展要害。

根据发展规划,到2020年,宁东基地的煤炭产量将达到1.3亿吨,电力和煤化工产业的产值也将分别达到900亿和1500亿元,带动十几万人就业。

但达到峰值以后,宁东新的经济增长靠什么?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银川市委书记崔波的一席话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把发展方式逐步转向依靠科技和人才。

虽然人才培养需要一个过程,科技创新能力也是逐步形成的,但我们现在不及早动手、未雨绸缪,那么就会失去机遇、贻误子孙,甚至有可能陷入…资源陷阱‟。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