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角、补角、对顶角》教学案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余角、补角与对顶角教学设计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6.3余角、补角、对顶角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并能够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与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精神,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逻辑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余角、补角、对顶角的定义及其性质。
●运用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难点●灵活运用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进行几何证明和计算。
突破方法●利用直观教具(如角度尺、几何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余角、补角、对顶角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导入●通过复习之前学习的角度相关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展示实际生活中涉及余角、补角、对顶角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
呈现●使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课件展示余角、补角、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规律。
操练●设计针对性强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四、学习准备与作业布置学习准备●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本节课内容,对余角、补角、对顶角有初步了解。
●准备必要的学习工具,如直尺、量角器等。
作业布置●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余角、补角、对顶角的理解。
●鼓励学生查找生活中的余角、补角、对顶角实例,并记录下来。
五、课堂活动设计1.角度测量游戏:学生分组,利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并比较角度大小,找出余角、补角、对顶角的实例。
2.案例分析:分析一些与余角、补角、对顶角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建筑设计中的角度问题。
3.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余角、补角、对顶角在生活中的应用,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六、整体把握与评估策略整体把握●关注整个第六单元知识点框架体系,确保本节课内容与其他知识点相互衔接。
●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检验并调整方向,确保教学进度符合要求。
余角、补角、对顶角优秀教案
余角、补角、对顶角【教课目的】1.在详细情境中认识余角、补角,知道等角(同角 )的余角相等、等角 (同角 )的补角相等。
2.会运用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性质来解题。
3.经历察看、操作、说理、沟通等过程,进一步说明发展空间观点,学习有条理的表述。
【教课重难点】灵巧运用等角 (同角 )的余角相等、等角 (同角 )的补角相等。
【教课过程】一、情境创建、探究活动把一副三角尺搁置如图( 1)、(2)地点,分别探究发现,∠与∠ 的度数之间有什么特别关系?二、讲解新课(一)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观点。
1.假如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简称互余,此中的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余角。
符号语言:由于900,因此与互为余角。
反过来,由于与互为余角,因此900,(或900 )。
2.假如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简称互补,此中的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补角。
符号语言:由于1800,因此与互为补角。
反过来,由于与互为补角,因此1800,(或1800 )。
(1)填一填:的度数40o 60o12’no(0 <n<90o)的余角60o的补角45o 120o(2)想想,1)一个锐角有余角和补角吗?如有,它们分别如何表示。
一个钝角 和直角 呢?2)同一个锐角的补角与它的余角之间有如何的数目关系?(3)算一算例题 1.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是这个角的余角的 3 倍,求这个角的度数。
(4)找一找CD例题 2.如图, O 是直线 AB 上一点, OE 均分∠ AOC ,OD 均分∠ BOC ,那么图中共有: E234 ①几对互余的角;②几对互补的角。
1AOB2.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性质(1)例题 3.假如∠ 1 与∠ 2 互余,∠ 1 与∠ 3 互余,那么∠ 2 与∠ 3 相等吗?为何?解:∠ 2 与∠ 3 相等。
由于∠ 1 与∠ 2 互余,∠ 1 与∠ 3 互余,2 31 因此∠ 2=90°-∠ 1,∠ 3=90°-∠ 1.因此∠ 2=∠ 3.思虑:若∠ 1 与∠ 2 互为余角,∠ 1 与∠ 3 互为余角,则∠ 2=∠。
余角、补角、对顶角教案
余角、补角(1)学习目标1.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余角、补角,知道余角、补角之间的数量关系;2. 经历观察、操作、说理、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学习有条理的表达数学问题;3. 会运用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性质来解决问题.学习难点正确区分余角和补角,并运用余角、补角的性质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图中∠α和∠β的度数之间有什么特殊关系/请你用一副三角板操作一下!二、数学化认识1、互为余角的概念: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简称互余.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余角.…2、互为补角的概念: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简称互补.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补角.三、基础训练1.填表…想一想:同一个角的补角与它的余角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2.已知3组角:—A 组 B组 C组(1)对A组中的每一个角,在B组中找出它的补角,并用线连接;(2)B组中有哪些角的余角在C组中分别找出这些角,并用线连接。
3.判断:(1)90°的角叫余角,180°的角叫补角。
()(2)如果∠1+ ∠ 2 +∠3=180 °,那么∠1、∠ 2与∠3互补。
()四、例题讲解"例⒈如图,如果∠1与∠ 2互余,∠1与∠3互余,那么∠2与∠3相等吗为什么想一想1.如图,如果∠1与∠ 2互余,∠ 3 与∠4互余,∠1 =∠ 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2.如图,如果∠1与∠ 2互补,∠ 3与∠4互补,∠1 =∠ 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结论:余角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补角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例2.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2与∠3有怎样的大小关系为什么。
五、当堂反馈一、判断:(1)如果两个角相等,则它们的补角相等。
()(2)如果∠1 =40 °,∠2=60 °,∠3 =80 °, 那么∠1、∠2、∠3互为补角。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余角、补角、对顶角》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余角、补角、对顶角》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余角、补角、对顶角》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概念、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角的运算。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余角、补角的定义,对顶角的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但是,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数学语言的严谨性还不够熟悉,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余角、补角、对顶角的定义,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索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余角、补角、对顶角的定义及其性质。
2.难点:对顶角的性质的证明。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从而得出结论。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数学题目和实例。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角的概念和分类。
例如:“什么是锐角?什么是直角?什么是钝角?”等。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余角、补角、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
首先,介绍余角和补角的定义,通过实例来解释这两个概念。
然后,引入对顶角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对顶角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数学题目练习,巩固对余角、补角、对顶角的理解。
题目可以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和解答题等。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对余角、补角、对顶角的理解。
对顶角、余角和补角-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对顶角、余角和补角-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对顶角、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及性质。
2.能够灵活运用对顶角、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内容1.对顶角、余角和补角的概念2.对顶角、余角和补角的性质3.对顶角、余角和补角的应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对顶角、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性质。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对顶角、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进行计算。
四、教学方法1.归纳法2.探究法3.演示法4.讨论法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两条平行线及其上的两个等角的情形,引出对顶角的概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师生互动来总结出对顶角的定义及性质。
2. 讲解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对对顶角的定义及性质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对顶角的认识。
3. 练习对顶角现场出示几个图形,让学生手绘出其中的对顶角,并说明理由。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对对顶角的掌握。
4. 讲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和性质讲解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及性质,并通过实际例子说明,加深学生对余角和补角的理解。
5. 练习余角和补角让学生手绘出具有余角和补角的图形,并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对余角和补角的掌握,进而灵活运用其性质进行计算。
6. 总结和归纳通过回顾概念及性质,总结并归纳对顶角、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及性质,并对其应用进行总结。
六、教学评价1.课堂笔记和作业评分。
2.能否熟练运用对顶角、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进行计算。
3.课堂参与度评分。
七、教学反思1.应注意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培养其探究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2.教师应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案例及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进而提高其理解和运用能力。
对顶角、补角和余角优秀教学设计
自学并完成问题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合作
探究
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教材39页的做一做,并全班交流。
小组合作完成教材39页的做一做,并全班交流。
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教师
导学
给学生讲解例1和例2
听教师讲解
强调重点,
突破难点。
反馈
提升
让学生完成课件上的变式练习1题—5题,并全班交流,教师进行点拨。
第二单元相交线与平行线
课题第一节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子课题
对顶角、补角和余角
主讲
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让学生了解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关系;
2.通过观察、推理、交流,让学生理解对顶角、补角、余角的概念;
3.通过观察、推理、交流,让学生掌握对顶角、补角、余角的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学习清单
1、我了解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关系;
2、我理解对顶角、补角、余角的概念;
3、我掌握对顶角、补角、余角的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分享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我能了解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关系;
2.通过观察、推理、交流,我能理解对顶角、补角、余角的概念;
完成练习后全班交流,再听教师点拨。
让学生反馈知识,提升能力。
目
标
延
续
1.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分层布置):
优生(A、B、C组)
中等生(A、B组)
差生(A组)
3.让学生预习下一节。
七年级数学苏科版上册 第六单元 《6.3余角、补角、对顶角》教学设计 教案(2)
6.3余角、补角、对顶角[教学目标]1.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余角、补角,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2. 会运用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性质来解题.3. 经历观察、操作、说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说明发展空间观念,学习有条理的表述.[重难点]灵活运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孕育新知师:在小学我们分别学习过哪些角?生: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师:请指出这些角的范围?生:0°<锐角<90°、直角=90°、90°<钝角<180°、平角=180°、周角=360° 师:上面所说的角都是指几个角的关系?生:都是指一个角的关系。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两个角的关系。
二、 探索新知:活动一:用一副三角尺演示如图师:大家将上面一个三角尺移动或旋转,仔细观察 α∠与β∠的度数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学生都在认真操作,细心观察)生:这两个角的和始终是90°师:归纳得到互为余角的概念: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简称互余.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余角.符号语言:如果∠α+∠β=900,那么∠α与∠β互为余角(或互余)反过来,如果∠α与∠β互余,那么∠α+∠β=90°师:在这个概念中,我们要注意什么?生1:和是90°生2:指两个角的关系。
师:分组,每两个同学分为一组,其中一个同学任说出一个角,另一个同学说出它的余角。
α β βα师:我来说一个角∠α,你们能说出它的余角吗?生异口同声:能,它的余角是90°-∠α师:再来演示,将前图中上面三角形左右移动,当两个直角顶点重复时,α∠与β∠还是互余吗?生:不是师:那么α∠与β∠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生:这两个角的和是180°师归纳得到互为补角的概念.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简称互补.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补角。
6.3《余角、补角、对顶角》教案
《余角和补角》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现实情境,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2、使学生能用简单的代数思想——方程思想来处理图形的数量关系;3、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认识角的互余、互补关系.教学难点:方程思想来处理图形的数量关系.学法指导:通过学生动脑想,勤钻研,主动地学习,增加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观察意大利著名建筑比萨斜塔.比萨斜塔建于1173年,工程曾间断了两次很长的时间,历经约二百年才完工.设计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开始后不久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二.探究新知.1.探究互为余角的定义:教师活动:讲解.学生活动:观察图形,得出结果:∠1+∠2=90°.12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2.探究互为补角的定义:教师活动:讲解.学生活动:观察图形,得出结果:∠3+∠4=180°.43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 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3.问题1.找朋友(朋友的条件:互余或互补).80︒65︒46︒44︒25︒10︒问题2.判断对错.小结1:互为余角、互为补角主要反映两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与角的位置无关. 4.练习1.填表并思考问题:②一个锐角的补角与其余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结2:1、锐角有余角,直角、钝角没有余角;锐角、直角、钝角都有补角.2、一个锐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90°. 练习:(1)70°的余角是 ,补角是 .(2)∠α(∠α<90°)的余角是 ,它的补角是 .教师提醒:(如何表示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锐角∠α的余角是(90°—∠α).∠α的补角是(180°—∠α).三.例题讲解.例1如图,点A 、O 、B 在同一条直线上,射线OD 和射线OE 分别平分∠AOC 和∠BOC .图中哪些角互为余角?。
七年级数学上册《6.3 余角、补角、对顶角》教案 (新版)苏科版_1
《6.3 余角、补角、对顶角》教案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图形情境中了解余角、补角的概念;2.掌握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并在解决问题时加以运用;3.经历观察、探索、推理、归纳等过程,培养探究学习的方法,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教学重点1.余角、补角的认识及应用;2.培养对平面图形的观察和认识.教学难点对知识的探求过程.教学过程情境引入:用一副三角板摆出图6-25,提问:图中∠α与∠β的度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引出余角、补角的概念.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做一做1.填写表格,并思考问题,根据填写的内容归纳出一般规律:同一个角的补角与它的余角相差900.2.已知3组角:(1)对A组中的每一个角,在B组中找出它的补角,并用线连接;(2)B组中有哪些角的余角在C组中?分别找出这些角,并用线连接.思考:怎样的角有余角、怎样的角有补角.练一练:想一想:同一个角的补角与它的余角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练一练注意:1.互余、互补是指两个角之间的一种关系.2.互余、互补是指数量关系,与两个角的位置没有关系.判断:1.如果∠1=30°,∠2=25°,∠3=35°,那么∠1、∠2、∠3这三个角称为互为余角.()2.两块直角三角板中∠B=30°,∠E=60°,∠B与∠E互为余角.()例1 如图,如果∠1与∠2互为余角,∠1与∠3互为余角,那么∠2与∠3相等吗?为什么?思考:如图,如果∠α与∠β互为补角,∠α与∠γ互补,那么∠β与∠γ相等吗?为什么?解:∠2与∠3相等.因为∠1与∠2互为余角,∠1与∠3互为余角,所以∠2=90°-∠1,∠3=90°-∠1,所以∠2=∠3.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解:∠β与∠γ相等.因为∠α与∠β互为补角,∠α与∠γ互为补角,所以∠β=180°-∠α,∠γ=180°-∠α.所以∠β=∠γ.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练一练:1.如图1,∠AOC=90°,∠BOD=90°,则∠1与∠3的关系是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图2,∠1+∠2=180°,∠3+∠4=180°,若∠1=∠3,则∠2与∠4的关系是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知识运用:已知∠α与∠β互为补角,且∠β比∠α大30°,求∠α、∠β的度数.解:根据题意,可得∠β=∠α+30°,因为∠α与∠β互为补角,所以∠α+∠β=180°,即∠α+(∠α+30°)=180°,所以∠α=75°,∠β=75°+30°=105°.知识总结:说说余角、补角的定义和性质.能力总结:1.学习了余角、补角的概念及其性质;2.经历“观察——猜想——说理”的认知过程,发展了对图形的观察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3.体会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课后作业:课本P161练一练A:1、2、B:3.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余角、补角、对顶角》说课稿3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余角、补角、对顶角》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余角、补角、对顶角》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节的内容,这一节主要介绍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及其性质。
通过对这些概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角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教材中,首先介绍了余角的定义,即两个角的和为90度。
然后介绍了补角的定义,即两个角的和为180度。
接着引入了对顶角的概念,即两个角位于两条相交直线的对立位置,它们的度数相等。
通过对这些概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根据对学生的前期观察和了解,大部分学生对角的概念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这些概念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困难。
比如,对于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学生可能容易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举例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区分这两个概念。
另外,对于对顶角的性质,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背后的原因。
因此,需要通过图形和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证明对顶角的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及其性质,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能够准确地给出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并能够判断两个角是否为余角或补角。
2.能够理解对顶角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对顶角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余角、补角和对顶角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主要是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及其性质。
具体来说,学生可能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存在以下困难:1.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容易混淆,需要通过举例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区分这两个概念。
2.对对顶角的性质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图形和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证明对顶角的性质。
6.3余角、补角、对顶角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教师将系统地讲授余角、补角、对顶角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1.余角:讲解余角的定义,即两个角的和为90度时,这两个角互为余角。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余角的概念。
2.补角:介绍补角的定义,即两个角的和为180度时,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结合生活实例,解释补角的意义。
-针对学生空间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的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学生,提供拓展性学习资源,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3.突破重难点,强化训练
-针对重难点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例题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学生在空间想象力方面的发展水平不一,部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角度的把握可能不够准确。教师应针对这一情况,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空间概念。
2.学生在逻辑推理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对几何证明的掌握程度不同。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提示,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证明方法。
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教师应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几何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6.3余角、补角、对顶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余角、补角、对顶角的定义,能够识别并正确标记图形中的余角、补角和对顶角。
2.学会运用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性质进行相关角度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运用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性质,推导和证明几何图形中的相关结论。
4.能够运用所学的角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1《余角 补角 对顶角》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1《余角补角对顶角》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1《余角补角对顶角》是初中学段数学课程的一部分,主要向学生介绍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
这一节内容在教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对之前所学角度知识的巩固,又是后续学习更多复杂几何知识的基础。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它们的性质及其应用。
余角和补角是对角度概念的扩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对顶角则是为学生引入更复杂的几何图形中的角度关系,为后续学习三角形和其他多边形的性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度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
但学生在理解和应用角度概念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几何画板、三角板、多媒体设备等。
2.教学素材: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几何图形。
3.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等。
余角,补角,对顶角教学设计[1]
数学教学设计6.3余角、补角、对顶角(2)新北区实验中学陈洁【课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对顶角的定义,会画一个已知角的对顶角。
2、知道对顶角相等,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观察、操作、说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
4、让学生经历从复杂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的过程,渗透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教学重点: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教学难点:利用对顶角相等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解决办法:强调图形的基本特征,逐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识图和推理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能够找出其中的邻补角,知道一对邻补角的位置特征和数量关系,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在学习方法和能力上,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自学、讨论、观察、操作、说理等方法和能力,这都为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知识和能力背景。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或三角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新知师:生活中,要测量两堵墙所成的角的度数,但人不能进入围墙,该如何测量?(课件出示下图)生1:通过测量AOB ∠的邻补角的大小,计算出AOB ∠的度数。
师:具体地如何操作呢?生1:延长AO ,在AO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记作C ,测量BOC ∠的度数,则BOC AOB ∠-=∠︒180。
师:(课件展示)很好。
我们通过测量可以测出角的度数,进一步可以算出未知角的度数。
那么,还有其他方法吗?生2:还可以延长BO ,测量AOD ∠的度数,AOD AOB ∠-=∠︒180。
师:(课件展示)正确。
同样是利用邻补角的知识。
师:如图,我们发现AOB ∠的邻补角有两个,分别是BOC ∠和AOD ∠,那么,这两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分别有什么关系呢?生3:BOC ∠和AOD ∠的顶点都是O ,边OB 与边OD 共线,边OC 与边OA 共线。
生4:它们有公共顶点O ,BOC ∠的边OC 是AOD ∠的边OA 的反向延长线,边OB 是AOD ∠的边OD 的反向延长线。
6.3余角、补角、对顶角优秀教学案例
3.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PPT展示生动形象的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图形,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概念,增强记忆。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层次化问题:提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如先问“什么是余角?”再问“余角和补角之间有何关系?”;
2.强调重点难点: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
3.总结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作业小结
1.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布置一些有关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活实例导入:以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为例,如判断两个角的余角和补角关系,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两个角有什么特殊关系吗?”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PPT展示生动形象的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图形,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概念,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3.设置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树立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以及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的意志品质;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小组代表展示: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余角、补角、对顶角 》 教学案
《余角、补角、对顶角》教学案
D
C
B
A
O 【活动1】
设置情境,引出新知:
如果将斜塔看成一条OA ,在正午太阳直射地面时标记塔顶的影子B ,画出直线OB ,测出了∠AOB =85°
(1)斜塔OA 倾斜了多少度? (2)斜塔OA 与OB 所成的另外一个角是多少度?
引出概念,并指出学生易犯的错误,并指出余角和补角是相互的。
【活动2】
1、 下列各角哪些互为余角,哪些
互为补角?
2判断题:(1)若, ∠1+∠2+∠3=180°则,∠1,∠2,∠3互为补角,( )
(2)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两个角一定有公共顶点.( )
3、30°20′的余角和补角分别是多少?
【欣赏图片——意大利
风景、建筑、比萨斜塔】
【观察、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学生思考、讨论后举手发言】
【动笔计算】
30°20′余角
=90°-30°20′=59°40′. 30°20′补角=180°-30°20′=149°40′.
若一个角为x 度,则它的余角为
比萨斜塔是学生熟悉的建筑,而且有许多科学渊源,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入概念。
此组题就概念进行简单训练. . .
会识别互余与互补关系.强调互余和互补是一对角的数量关系,与位置无关
会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
170︒
150︒120︒
100︒80︒
60︒30︒10︒。
初中初一数学上册《余角补角对顶角》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余角、补角、对顶角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难点
1.学生对余角、补角、对顶角概念的混淆,难以区分。
2.在角度计算方面,部分学生对运算规则不够熟练。
3.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二)讲授新知
1.概念讲解:
-余角:两个角的和为180度的两个角称为余角。
-补角:两个角的和为90度的两个角称为补角。
-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中,位于直线对面的两个角称为对顶角。
2.性质说明:
-余角的性质:同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
-补角的性质:同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五)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2.强调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鼓励学生勇于提问、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巩固题:
-基础练习:设计角度计算的基础题,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算规则。
-提高练习:设置一些综合性的几何问题,让学生运用余角、补角、对顶角知识解决。
3.采用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解决几何问题的方法,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根据课堂所学,计算以下给定角的补角和余角:
2.1第1课时对顶角、补角和余角(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教材第二章第一节,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对顶角的定义及性质;
2.补角的定义及性质;
3.余角的定义及性质;
4.判断和证明对顶角、补角、余角;
5.运用对顶角、补角、余角解决实际问题。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对顶角、补角和余角的识别与运用,深化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对顶角的识别和补角、余角的计算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对顶角、补角和余角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张或使用量角器来演示对顶角相等和补角、余角的计算。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对顶角、补角和余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对顶角、补角和余角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解决几何问题时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022年《余角、补角、对顶角1》参考优秀教案2
余角、补角、对顶角〔1〕一、课前准备:〔1〕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
互为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
〔2〕30°的余角是_____,补角是______;假设一个角的度数是,那么它的余角的度数和补角的度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设∠1与∠2互补,那么∠1 ∠2=________。
∠1= 180°- ∠2,那么∠1与∠2的关系为___________。
〔4〕二、探索新知:议一议:读图:课本,思考:∠AOM、∠BOM有什么关系?语言表达:,符号表达:。
三、知识运用:1、课本P159做一做1、22、假设一个角的余角比它的补角的还小2021求这个角。
议一议:〔1〕如图,∠1∠2= 90°,∠1 ∠3= 90°。
说说∠2和∠3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2〕如果∠1∠2= 90°,∠3 ∠4= 90°。
假设∠1=∠3,那么∠2和∠4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想一想〕对于补角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试说明你的结论。
你得到什么结论?请与同学交流。
总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 相等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 相等 。
例题讲解:课本P160例1四、当堂反应:1、看图答复:〔1〕图中互余的角是。
〔2〕图中互补的角是_______与_______;______与______。
〔3〕图中相等的角是________与________2、课本P161练一练2、3五、拓展延伸:1、课本163页习题第1、3题2、〔1〕∵和互余, 〔2〕∵和互补,∴_____或 ∴_____或3、一个角是,那么它的余角是_______,它的补角是_______。
4、,那么它的余角等于________;的补角是,那么=_______。
5、假设∠1∠2=90°,∠3∠2=90°,∠1=40°,那么∠3=__ _°, 依据是____ 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角、补角、对顶角》教学案
D
C
B
A
O 【活动1】
设置情境,引出新知:
如果将斜塔看成一条OA ,在正午太阳直射地面时标记塔顶的影子B ,画出直线OB ,测出了∠AOB =85°
(1)斜塔OA 倾斜了多少度? (2)斜塔OA 与OB 所成的另外一个角是多少度?
引出概念,并指出学生易犯的错误,并指出余角和补角是相互的。
【活动2】
1、 下列各角哪些互为余角,哪些
互为补角?
2判断题:(1)若, ∠1+∠2+∠3=180°则,∠1,∠2,∠3互为补角,( )
(2)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两个角一定有公共顶点.( )
3、30°20′的余角和补角分别是多少?
【欣赏图片——意大利
风景、建筑、比萨斜塔】
【观察、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学生思考、讨论后举手发言】
【动笔计算】
30°20′余角
=90°-30°20′=59°40′. 30°20′补角=180°-30°20′=149°40′.
若一个角为x 度,则它的余角为
比萨斜塔是学生熟悉的建筑,而且有许多科学渊源,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入概念。
此组题就概念进行简单训练. . .
会识别互余与互补关系.强调互余和互补是一对角的数量关系,与位置无关
会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
170︒
150︒120︒
100︒80︒
60︒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