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工作第一阶段医学综合笔试大纲(内经选读)

合集下载

2016年中医考试大纲

2016年中医考试大纲

2016年中医考试大纲2016年中医考试大纲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中医骨伤科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这些部分的简要介绍: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科的基石,主要包括中医哲学基础、中医生理学、中医病理学和中医病因学等内容。

考生需要掌握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二、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

考生需要掌握不同体质的诊断特点,以及如何通过四诊来综合判断病情。

三、中医治疗学中医治疗学是中医学科的实践部分,包括中药学、针灸学、推拿学、食疗学等。

考生需要熟悉中药的性能、功效和配伍禁忌,掌握针灸的穴位和操作方法,了解推拿的基本手法和食疗的基本原则。

四、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主要研究内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考生需要掌握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以及相应的中药方剂和针灸治疗方案。

五、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涉及外科疾病的中医治疗,包括疮疡、瘰疬、骨折、脱位等。

考生需要了解这些疾病的中医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掌握相应的中医外治技术。

六、中医妇科学中医妇科学专注于女性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的中医治疗。

考生需要掌握妇科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熟悉常用的中药方剂和针灸治疗方案。

七、中医儿科学中医儿科学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和儿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考生需要了解儿童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掌握儿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

八、中医五官科学中医五官科学涉及眼、耳、鼻、喉、口腔等部位的疾病。

考生需要掌握五官科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以及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

九、中医骨伤科学中医骨伤科学是研究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等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考生需要了解骨伤的中医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掌握中医骨伤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2016年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工作第一阶段医学综合笔试大纲(内科学)-

2016年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工作第一阶段医学综合笔试大纲(内科学)-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治疗
3.支气管哮喘
(1)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治疗
4.肺炎
(1)肺炎的概念和分类
(2)肺炎链球菌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
5.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1)病因
(2)病理与分类
(1)概念与分类
(2)病因与发病机制
(3)临床表现
(4)并发症
(5)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7)治疗
(8)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诊断和治疗
七、结缔组织病
1.类风湿关节炎
(1)病因与发病机制
(2)病理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7)治疗
3.胃癌
(1)病因
(2)病理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治疗原则
4.溃疡性结肠炎
(1)病因与发病机制
(2)病理
(3)临床表现与临床分型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治疗
5.肝硬化
(1)病因
(2)临床表现
(3)并发症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治疗
6.原发性肝癌
(1)病因
(2)病理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治疗原则
7.急性胰腺炎
(1)病因

2016年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工作第一阶段医学综合笔试大纲(中医儿科学)-

2016年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工作第一阶段医学综合笔试大纲(中医儿科学)-
3.病毒性心肌炎
(1)发病特点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西医治疗
(6)预防与调护
4.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1)发病特点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预防与调护
5.抽动障碍
(1)发病特点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预防与调护
6.惊风
(1)发病特点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其他治疗
(6)预防与调护
九、虫证
1.蛔虫病
(1)发病特点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预防与调护
2.蛲虫病
(1)发病特点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预防与调护
3.绦虫病
(1)发病特点
(4)问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5)切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4.儿科治法概要
(1)儿科常用内治法的用药Fra bibliotek则及给药方法(2)儿科常用内治法及其适应病证
(3)儿科常用外治法及其临床应用
二、儿童保健
1.婴儿期保健
(1)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现象
(2)新生儿护养的主要措施
(3)喂养方式及选择原则
(4)母乳喂养的方法、优点、注意事项及断奶适宜时间
(1)急惊风与慢惊风的发病特点
(2)急惊风与慢惊风的病因病机
(3)急惊风与慢惊风的诊断要点
(4)急惊风与慢惊风的辨证论治
(5)急惊风的其他疗法
(6)急惊风与慢惊风的预防与调护

2016年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工作第一阶段医学综合笔试大纲(伤寒论)

2016年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工作第一阶段医学综合笔试大纲(伤寒论)
(2)原文378条:吴茱萸汤证的病机、证治,吴茱萸汤的适应证候
(三)厥阴热证
原文371、373条:厥阴热利的证治。《伤寒论》热利类方
3.辨厥热胜复证
(1)原文331、334、336、341、342条:《伤寒论》辨厥热胜复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2)原文332条:辨厥热胜复中的阳气来复与除中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五、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1.太阴病辨证纲要
原文273条:太阴病提纲的临床意义及治禁。太阴病与阳明病鉴别
2.太阴病本证
原文277条:太阴病本证的病机、辨证要点、治法及方剂,“四逆辈”的含义
3.太阴病兼变证
(1)原文276条:太阴兼表的证治
(2)原文279条:邪陷太阴,气滞络瘀证治
(3)原文280条:太阴病临床用药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
2)原文16、17、19条:桂枝汤的禁例
3)原文14、18、20、62条: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新加汤证的病机、证候、治法、方药
(2)伤寒表实证
1)原文第35、51、52、36、37、46、47、55条:太阳伤寒证的病因病机、证候、治法及方药
2)原文83-89、49、50条:麻黄汤的应用禁例
(3)原文312条:痰热火毒郁结咽中生疮的证治(苦酒汤证)
(4)原文313条:少阴客寒咽痛的证治(半夏散及汤证)
5.少阴病预后
(1)原文287、290条:少阴病正复欲愈辨证
(2)原文287、290条:少阴病正复欲愈辨证
(3)原文288、289、292条:少阴病阳复可治证
(4)原文295、296、297、298、299、300条:少阴病正衰危重证
3)原文370、364、372条:虚寒下利的辨证治疗

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医、中西医结合类别实践技能考试部

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医、中西医结合类别实践技能考试部

(一)中医四诊
(二)针灸常用腧穴
1. 尺泽
5. 少商
2. 孔最
6. 商阳
3. 列缺
7. 合谷
4. 鱼际
8. 手三里
-1-
9. 曲池 10. 肩髃 11. 迎香 12. 地仓 13. 下关 14. 头维 15. 天枢 16. 梁丘 17. 犊鼻 18. 足三里 19. 条口 20. 丰隆 21. 内庭 22. 公孙 23. 三阴交 24. 地机 25. 阴陵泉 26. 血海 27. 通里 28. 神门 29沟 54. 翳风 55. 风池 56. 肩井 57. 环跳 58. 阳陵泉 59. 悬钟 60. 行间 61. 太冲 62. 期门 63. 腰阳关 64. 命门 65. 大椎 66. 百会 (三)针灸技术 1.毫针法 2.艾灸法 3.拔罐法 4.其他针法 (1)三棱针法 (2)皮肤针法 5.针灸异常情况处理
31. 听宫 32. 攒竹 33. 天柱 34. 肺俞 35. 膈俞 36. 胃俞 37. 肾俞 38. 大肠俞 39. 次髎 40. 委中 41. 秩边 42. 承山 43. 昆仑 44. 申脉 45. 至阴 46. 涌泉 47. 太溪 48. 照海 49. 内关 50. 大陵 51. 中冲 52. 外关
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医、中西医结合类别 实践技能考试部分)2016 年版
第一部分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具有规定学历) 实践技能考试大纲(2016 年版)
一、医患沟通
二、临床诊疗思维能力
(一)依据四诊内容进行辨证论治
(二)病证诊断
(三)鉴别诊断
(四)确立治法
(五)选方与用药
(六)预防与调护
三、中医技术操作技能
-8-
(12)肌钙蛋白 (13)B 型心钠素 (14)抗链球菌溶血素“O” (15)甲胎蛋白 (16)类风湿因子 (17)漏出液、渗出液 (18)血气分析 五、中医常见病 1.感冒 2.咳嗽 3.哮病 4.喘证 5.肺痨 6.心悸 7.胸痹 8.不寐 9.痫病 10.胃痛 11.呕吐 12.腹痛 13.泄泻 14.痢疾

2016年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工作第一阶段医学综合笔试大纲(医患沟通与交流)-

2016年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工作第一阶段医学综合笔试大纲(医患沟通与交流)-
(4)对涉及患者个人生活方式或观念的告知
(5)使用高值药物、材料的告知
十、接诊流程
1.接诊前的准备
(1)对患者基本信息的了解
(2)接诊要素的准备
2.接诊初期的导入
(1)认识患者以及陪同人员
(2)开始沟通、确认就诊理由
(3)正确引导会谈方向
(4)准确的表达
(5)恰当的非语言沟通
(6)努力表达爱心
(7)不评价他人的诊疗
(5)患者喋喋不休但缺乏条理与重点
(6)患者过度依赖医生
(7)患者为残障者
4.倾听的误区及解决办法
(1)急于下结论
(2)轻视患者
(3)干预及转移患者话题
(4)做道德或正确性的判断
(5)倾听技巧运用不恰当
(6)依赖仪器不重视询问
(7)医患交流时间过短
九、医疗告知
1.告知内容
(1)法律规定告知内容
(2)古代医家告知内容
(1)公共关系概述
(2)医患沟通中公共关系的传播模式
(3)医患沟通中公共关系的传播效果
2.医患沟通中的心理学基础
(1)人际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2)患者的心理需要
(3)医护人员的心理需要
3.医患沟通中的伦理学基础
(1)伦理学概述
(2)医学伦理学概述
(3)医患关系中的伦理问题
(4)当代医学发展面临的伦理学问题
4.询问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询问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八、倾听
1.倾听的概念与基本原则
(1)倾听的概念
(2)倾听的基本原则
2.倾听技能
(1)倾听基本技能
(2)倾听高级技能
3.特定人群、特殊情况下的倾听技能
(1)因年龄问题导致诉述病症困难

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医学综合考试)

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医学综合考试)

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医学综合考试)
医师资格考试大纲是指医学综合考试的考试纲要和内容范围。

根据各地区和国家的具体规定和要求,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可能会有所差异。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医学综合考试的大纲内容:
1.基础医学知识: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临床医学知识: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
神经科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皮肤科学、口腔科学等各个临床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

3.医学伦理学和法律知识:包括医学伦理学原则、医学伦理问
题处理原则、医学法律法规等。

4.医学技术操作知识:包括医学检查方法与操作技能、临床实
验室技术、医学影像学知识等。

5.公共卫生学知识:包括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健康教育等公
共卫生学知识。

6.其他相关知识:包括药物学、护理学、医学信息学、卫生管
理学等其他与医学相关的知识。

具体的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会根据地区和国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考生需要根据具体的考试大纲进行准备和复习。

在备考过程中,
建议考生注重系统性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结合实际的临床案例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

2016年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完整版_图文

2016年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完整版_图文

2016年执业医师考试大纲
微生物学
2015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医学免疫学》
2015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病理学》
2015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药理学》
4.异丙肾上腺素(2)临床应用
七、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1.α肾上腺素受
体阻断药
酚妥拉明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2.β肾上腺素受
体阻断药
(1)药理作用
(2)临床应用
(3)不良反应及禁忌证
(4)代表药物
八、局部麻醉药1.局麻作用及作
用机制
(1)局麻作用
(2)作用机制
2.常用局麻药
(1)普鲁卡因的临床应用
(2)利多卡因的临床应用
(3)丁卡因的临床应用
九、镇静催眠药苯二氮类(1)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2)作用机制
十、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1.苯妥英钠
(1)药理作用
(2)临床应用
2.卡马西平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3.苯巴比妥、扑
米酮
临床应用
4.乙琥胺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5.丙戊酸钠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2015年临床执业医师《生物化学》考试大纲。

2016年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工作第一阶段医学综合笔试大纲(生理学)-

2016年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工作第一阶段医学综合笔试大纲(生理学)-
3.甲状旁腺和甲状腺C细胞
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1,25-二羟维生素D3的生理作用与分泌调节
4.肾上腺
(1)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种类
(2)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与分泌调节
(3)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5.胰岛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十、生殖
1.男性生殖
(1)睾丸的内分泌功能
(2)睾丸功能的调节
4.尿液及其排出
(1)排尿反射
(2)几种排尿异常(尿失禁、尿潴留、尿频)
九、内分泌
1.下丘脑与垂体
(1)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联系
(2)催产素的生理作用与分泌调节
(3)腺垂体激素的种类
(4)生长激素、催乳素的生理作用与分泌调节
2.甲状腺
(1)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
(2)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与分泌调节
(2)红细胞生成的原料、辅助因子和调节因素
3.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1)血液凝固的概念与过程(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
(2)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
(3)纤维蛋白溶解的概念与基本过程
4.血型与输血
(1)ABO血型系统
(2)Rh血型系统
(3)输血原则与交叉配血试验
四、血液循环
1.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1)神经调节概念及特点
(2)体液调节概念及特点
(3)自身调节概念及特点
5.机体功能活动的自动控制原理
(1)正反馈概念及生理意义
(2)负反馈概念及生理意义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
(2)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

2016年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工作第一阶段医学综合笔试大纲(温病)

2016年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工作第一阶段医学综合笔试大纲(温病)
(3)白 :诊察意义
(4)察咽喉、验齿:诊察意义
(5)辨常见症状中的发热、汗出异常、神志异常、痉、口渴、大小便异常、胸腹不适、呕恶、出血、厥脱的临床特点和意义。
5.温病的治疗
(1)泄卫透表法的概念、作用及适应症
(2)清解气热法的概念、作用及适应症
(3)和解表里法的概念、作用及适应症
(4)祛湿清热法的概念、作用及适应症
(5)通下逐邪法的概念、作用及适应症
(6)清营凉血法的概念、作用及适应症
(7)开窍息风法的概念、作用及适应症
(8)滋阴生津法的概念、作用及适应症
二、中篇
1.温热类温病
(1)风温:概述、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治原则
(2)春温:概述、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治原则
(3)暑温:概述、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治原则
3.温毒类温病
(1)大头瘟:概述、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治原则
(2)烂喉痧:概述、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治原则
(3)温毒类类温病主要证治:证候、病机分析、治法、方药
4.温疫类温病
(1)温热疫:概述、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治原则
(2)暑热疫:概述、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治原则
(3)湿热疫:概述、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治原则
(5)邪在上焦常见证候类型的证候表现及辨证要点
(6)邪在中焦常见证候类型的证候表现及辨证要点
(7)邪在下焦常见证候类型的证候表现及辨证要点
4.温病常用诊法
(1)辨舌:温病黄苔、白苔、灰苔、黑苔的诊断意义;红、绛、紫舌之间的动态联系、转化及诊断意义
(2)辨斑疹:斑疹顺逆的辨别要点;斑疹的形成、分布、成因及诊断意义
(5)温热病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6)温毒病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016年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工作第一阶段医学综合笔试大纲(方剂学)-

2016年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工作第一阶段医学综合笔试大纲(方剂学)-

2016年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分阶段实证研究工作第一阶段综合笔试大纲方剂学单元细目要点一、总论1.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2)常用治法2.方剂的组成与变化(1)方剂的组成原则(2)方剂的变化形式3.剂型常用剂型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的特点二、解表剂1.概述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2.辛温解表(1)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大青龙汤、九味羌活汤、止嗽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辛凉解表(1)银翘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桑菊饮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柴葛解肌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4.扶正解表(1)败毒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2)参苏饮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三、泻下剂 1.概述泻下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2.寒下 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大黄牡丹汤、大陷胸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温下 大黄附子汤、温脾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4.润下 麻子仁丸、济川煎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5.逐水 十枣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用法要点6.攻补兼施 黄龙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四、和解剂1.概述 和解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2.和解少阳 (1)小柴胡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蒿芩清胆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调和肝脾 (1)逍遥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四逆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痛泻要方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4.调和寒热 半夏泻心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五、清热剂1.概述清热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2.清气分热 (1)白虎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2)竹叶石膏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3.清营凉血 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犀角地黄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4.清热解毒 (1)黄连解毒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凉膈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5.清脏腑热 (1)龙胆泻肝汤、芍药汤、左金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导赤散、清胃散、苇茎汤、白头翁汤、泻白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玉女煎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6.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当归六黄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六、祛暑剂 1.概述 祛暑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2.祛暑解表 香薷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祛暑利湿 六一散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4.祛暑益气 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七、温里剂1.概述温里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2.温中祛寒 (1)理中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小建中汤、吴茱萸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大建中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3.回阳救逆四逆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4.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阳和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暖肝煎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八、表里双解剂1.概述表里双解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2.解表清里葛根黄芩黄连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解表攻里(1)大柴胡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防风通圣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九、补益剂1.概述补益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2.补气(1)补中益气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生脉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玉屏风散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3.补血(1)四物汤、归脾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当归补血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4.气血双补炙甘草汤、八珍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5.补阴(1)六味地黄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左归丸、大补阴丸、百合固金汤、一贯煎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6.补阳 (1)肾气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右归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7.阴阳双补 地黄饮子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十、固涩剂 1.概述 固涩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2.固表止汗 牡蛎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敛肺止咳 九仙散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4.涩肠固脱 四神丸、真人养脏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5.涩精止遗 桑螵蛸散、金锁固精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6.固崩止带 固冲汤、易黄汤、固经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十一、安神剂1.概述 安神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2.重镇安神 朱砂安神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滋养安神 (1)天王补心丹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酸枣仁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十二、开窍剂1.概述开窍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凉开 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的功用及主治证候3.温开苏合香丸的功用及主治证候十三、理气剂1.概述理气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2.行气(1)越鞠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半夏厚朴汤、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消痞丸、厚朴温中汤、加味乌药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柴胡疏肝散、天台乌药散、良附丸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3.降气(1)苏子降气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定喘汤、旋覆代赭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十四、理血剂1.概述理血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2.活血祛瘀(1)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温经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复元活血汤、桂枝茯苓丸、生化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失笑散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3.止血(1)咳血方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小蓟饮子、黄土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十灰散、槐花散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1.概述治风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十五、治风剂2.疏散外风(1)川芎茶调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消风散、牵正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大秦艽汤、小活络丹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3.平息内风(1)羚角钩藤汤、镇肝息风汤、大定风珠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天麻钩藤饮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十六、治燥剂1.概述治燥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2.轻宣外燥(1)杏苏散、清燥救肺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2)桑杏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3.滋润内燥(1)麦门冬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玉液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养阴清肺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十七、祛湿剂1.概述祛湿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2.化湿和胃(1)藿香正气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平胃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清热祛湿(1)茵陈蒿汤、三仁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八正散、甘露消毒丹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二妙散、当归拈痛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4.利水渗湿五苓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5.温化寒湿(1)实脾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真武汤、苓桂术甘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6.祛湿化浊(1)完带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萆薢分清饮(《杨氏家藏方》)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7.祛风胜湿(1)独活寄生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羌活胜湿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十八、祛痰剂1.概述祛痰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2.燥湿化痰二陈汤、温胆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清热化痰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4.润燥化痰贝母瓜蒌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5.温化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6.治风化痰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十九、消食剂1.概述消食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2.消食化滞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健脾消食健脾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二十、驱虫剂乌梅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

《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

《内经选读》习题及参考答案绪论一、单选题1、《黄帝内经》这一书名最早见于()A、《史记·扁鹊传》B、《七略》C、王叔和《脉经》D、皇甫谧《针灸甲乙经》E、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B)2、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温病条辨》(A)3、《黄帝内经》的作者是()A、黄帝B、战国至秦汉时期众多医家的著作汇编C、刘歆D、刘向E、王冰(B)4、《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是()A、战国B、东汉C、西汉D、战国至秦汉E、秦汉之际(D)5、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黄帝内经》的是()A、班固的《汉书·艺文志》B、刘歆的《七略》C、司马迁的《史记》D、《后汉书》E、《吕氏春秋》(A)6、《灵枢》最早被称为“九卷”,始见于()A、《黄帝内经》B、《针灸甲乙经》C、《难经》D、《伤寒杂病论》E、《脉经》(D)7、《灵枢》之名始自()A、唐朝王冰B、东汉张仲景C、晋代皇甫谧D、西汉刘向E、西汉刘歆(A)10、现存最早的研究《内经》的著作是()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类经》D、《黄帝内经太素》E、《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D)11、《黄帝内经素问》是学习《内经》的重要参考书,其注家是()A、杨上善B、王冰C、张介宾D、马莳E、林亿(B)12、由唐·王冰注,经宋·林亿等新校正的《素问》注本名为()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D、《黄帝内经太素》E、《类经》(C)15、《黄帝内经太素》的作者是()A、王冰B、张介宾C、吴崑D、马莳E、杨上善(E)16、《类经》的作者是()A、王冰B、张介宾C、张志聪D、马莳E、高士宗(B)19、《内经知要》的作者是()A、李中梓B、丹波元简C、汪昂D、吴崑E、杨上善(A)21、现存全部分类注释《内经》最完整的书是()A、《内经知要》B、《黄帝内经素问》C、《黄帝内经太素》D、《黄帝内经素问集注》E、《类经》(E)23、被称为《灵枢》第一注家的医家是()A、王冰B、张介宾C、全元起D、杨上善E、马莳(E)第一单元养生一、名词术语2、天真:先天之真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饮食五味偏嗜致病的特点
2.发病
(1)“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发病观及正邪在发病中的辩证关系
(2)伏邪发病的理论
(3)“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的含义及体质与发病的关系
3.病机
(1)病机十九条的病理机制、证候特点、病机分类
(2)五气太过致病规律及其主要证候
(3)从邪正与气血分布状态论虚实病机
(2)制方法则
(3)五脏苦欲补泻的用药规律
(4)药物“有毒无毒”的使用法度
(5)孕妇用药宜忌
(6)“守经隧”的含义及意义
九、养生
1.天年寿夭
(1)人体的生命过程及各阶段的规律和特征
(2)人体的生命过程及肾气与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关系
(3)人体寿夭的内在机制与外在特征
2.养生理法
(1)养生的原则与方法
(2)四时养生方法
(1)调节阴阳的治疗法则
(2)正治法和反治法的概念及运用
(3)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
(4)“病有标本,刺有逆从”的治疗思想
(5)“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的标本治则及应用
(6)病变在内在外、在上在下及表里出入的治法,体质耐毒不耐毒的用药法度
3.治疗方法
(1)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及效用,“壮火”“少火”的含义及其临床应用
(2)人体的生成
(3)神的概念、分类、生理功能及与五脏的关系
(4)水谷在体内生化气血、津液的过程及“气口成寸,以决死生”的机理
(5)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功能、运行交会规律
(6)营卫之气和三焦的关系
(7)精、气、津、液、血、脉六气的概念、功能及其以“五谷与胃为大海”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四、经络
1.十二经脉
(2)五脏六腑咳的辨证分型、传变规律以及治疗原则、“此皆聚于胃,关于肺”的机理
(3)劳风的概念、病因、病位、病机、症状、治则和预后
3.痛证
疼痛的病因病机、诊断与辨证
4.痹证
(1)痹证的病因病机、分类、脏腑辨证、传变预后以及针刺治疗的原则
(2)营卫之气与痹证发病的关系、痹证主要症状的病机及其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4)脾胃“生病而异”的道理,“阳道实,阴道虚”的含义
(5)脾为胃“行其津液”的机理、“脾不主时”的含义及意义
(6)“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含义及机理
(7)奇恒之府含义、组成、营养来源、功能、功能特点
(8)传化之府含义、组成、营养来源、功能、功能特点
(9)气口独为五脏主的含义及机理
2.精气神
(1)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2016年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工作
第一阶段医学综合笔试大纲
内经选读
科目
单元
细目
要点
内经选读
一、哲学思想
1.精气之化
(1)精气运动不止的特性及升降出入的运动规律
(2)天地五气五味供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3)人与自然之气相通应
2.阴阳之道
(1)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及对人体的影响
(2)病因阴阳
(3)阴阳的可分性
(9)虚里诊法的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10)妊娠脉的诊断
(11)尺肤诊病原理、方法和内容
八、论治
1.治疗思想
(1)“治未病”早期治疗的思想及其应用
(2)因时制宜的治疗思想
(3)因地制宜的治疗思想
(4)神气强弱存亡和医患配合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临床应用方法,“神不使”“病为本,工为标”的原理
2.治疗法则
(3)违背四时养生的危害
(4)顺应阳气的昼夜节律而养生
(5)“谨和五味”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6)掌握七损八益的重要性
(2)阴阳偏胜的病机、临床表现及与四时阴阳消长的关系
六、病证
1.热病
(1)外感热病的概念、病因病机和预后
(2)外感热病的六经分证、传变规律、治疗大法及预后禁忌
(3)两感于寒的主症、传变规律、预后
(4)外感热病温病与暑病的区别
(5)阴阳交的概念、病候、病机及预后
2.咳证
(1)咳病的成因、“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机理
5.痿证
(1)痿证的发病机理
(2)痿证的治疗原则
(3)“治痿独取阳明”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6.水病
(1)水胀病的临床特征
(2)水肿“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的发病机理及“肾者,胃之关”的重要命题
(3)阳虚水肿病的病机、病候与治疗
7.不寐
(1)营卫之气与睡眠的关系
(2)气血运行分布失常的病机及病证
七、诊法
1.原理规范
(4)六气虚脱的病机与证候
(5)阴阳虚实所致内外寒热的病机及其意义,对比其古今不同含义
(6)煎厥、薄厥、偏枯、疔痈、痤痱、瘘、偻、风疟等病证阳气虚亢、实逆、郁滞的病理特点、主要症状
(7)阳气病变的预后及治疗
(8)九气为病的病理特点、主要证候,“百病生于气”的原理及其意义
4.传变与预后
(1)五脏虚实病理、主症、转归及其临床意义
(1)诊Hale Waihona Puke 的最佳时间(2)诊病的要求
(3)诊病基本原理及四诊合参的临床意义
2.望闻问切
(1)望色察目诊病的原理及要领
(2)望形诊病的原理与要点
(3)闻声问疾的原理及要点
(4)气口独为五脏主的机理
(5)平息察脉的方法及临证应用
(6)脉有胃气的重要性,以及四时五脏的平脉、病脉和死脉
(7)论真脏脉
(8)脉之逆从阴阳
(4)阳气的重要性及生理功能
(5)饮食五味的双重作用
(6)阴精阳气关系、阴平阳秘的健康观
(7)阴阳说明疾病传变、诊断、治疗
3.五行之理
四时五脏阴阳应象及五行生克关系
三、藏象
1.脏腑
(1)脏腑“十二官”的生理功能、“心主”的重要性
(2)藏象概念、五脏所主、内属、外应的藏象理论
(3)五脏“藏而不泻”、六腑“泻而不藏”的功能特点、脏腑藏泻相反相成的关系、“魄门亦为五脏使”的整体观
(1)经络理论的重要性
(2)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及“是动病”“所生病”的含义
2.奇经八脉
任脉、冲脉、督脉的循行及经脉病候特点
五、病因病机
1.病因
(1)病因的阴阳分类、“三部之气”分类
(2)阳失卫外,寒、暑、湿、风四种邪气致病的证候、特点
(3)情志过极致病的特点
(4)“生病起于过用”的发病观及其临床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