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最蓝的眼睛》的自然意象
从女性主义看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
从女性主义看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作者:赵笛凯来源:《神州·下旬刊》2020年第07期1.背景介绍女性主义是指结束性别歧视、促进两性平等的社会理论和社会运动。
其诉求是结束以男权为中心的现代父权制社会制度,实现世界性别平等。
女性运动始于法国。
法国妇女革命党人追随革命攻打巴士底狱,开始思考妇女的解放和权利问题。
法国妇女运动的发展影响了英国的中产阶级妇女,随后又影响了当时的美国社会。
《独立宣言》的颁布也对美国妇女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人人生而平等的人权观念,使许多美国妇女意识到妇女应该参与政治活动,把妇女权利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最蓝的眼睛》讲述的是11岁女孩佩科拉的悲惨生活。
她渴望拥有一双美丽蓝眼睛。
她认为如果她的眼睛和其他女孩一样,她的生活将会焕然一新。
她所经历的一切使佩科拉想逃离现实,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
最终佩科拉疯了,她相信她已经拥有了两只美丽的蓝眼睛。
而且,她幻想有一個亲密的朋友,她从来没有离开过她,伤害过她,更没有背叛过她,因为她拥有世界上最蓝的眼睛。
这部作品深刻地关注了当时男权主义社会背景下女性的生存状况,展现了当时女性因多重压迫而产生的自我仇恨和身份认同的丧失,以及由此引发的悲剧。
2.女性面临的多重压迫在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背景下,女性们几百年来遭受的残酷剥削,在《最蓝的眼睛》中有明显的体现。
妇女不仅要受到来自社会阶级上的剥削,还要受到家庭内部男性的多方面的压迫。
2.1来自社会的压迫在书中,莫里森提到了一个名叫亚科博夫斯基的杂货店店主。
杂货店主是一位52岁的男性移民。
当小女孩佩科拉走进店里想要买糖果时时,他的眼睛发生了一系列有趣的变化——从“惊醒”到“犹豫”,最后发现什么也看不见。
原文中提到“当佩科拉抬头看着店主时,他看到的不是好奇,而是虚无。
而且,她也能隐约地看到这个男人眼底掩盖的厌恶”。
另外,当佩科拉在买糖果时,亚科博夫斯基表现出了他的不耐烦。
当佩科拉给他硬币时,他不想碰她的手,所有的行为都表明店主讨厌那个丑陋的小女孩。
《最蓝的眼睛》中自然意象的解读
・ 文
郭晓俊 ( 平 顶 山工业职 业技 术 学 院 国际合作 学 院 河南平 顶 山 4 6 7 0 0 0 )
摘 要 :美 国黑人 女作 家托妮 ・ 莫里森 《 最蓝 的眼睛 》在叙 事方面 使 得人 们 在读 这 部小 说 时会 自然 而 然把 暴 风雨 与 故事 中人 物 悲 剧
的一个显著特征 就是 使用大量的 自 然意 象。本文 以 《 最蓝的眼睛 》中 的命运 联 系起 来 , 以此来 象 征佩 科 拉家破 人 亡 、精 神 崩溃 的悲惨
的 “ 秋 冬春夏” “ 暴风雨” “ 金盏花”等具有代表性 的 自然意象为焦 结 局 。这 个独 特 的 自然 意象— — 夏季 的 “ 暴 风 雨 ”具 体 到这 部 小
点,透析 了莫里森是如何解构 白人 的价值观 ,重构黑人 女性 意识 ,阐 说 中 具有 双 重含 义 。一方 面 在某 种 程度 上 ,佩 科 拉孩 子 的死 亡 和 明 自然意象在 小说的人物描绘 、情 节构思和主题表达 等方面发 挥着非 最 终 的精 神 失常 正寓 意 了她 遭遇 了人 生 中的暴 风 雨 。那 些与 佩科 常 重要 的 作 用 。 拉 生 活在 同 一环 境 中的 黑人 女性 不但 不 同情 怜 悯 她 ,反而 以她 的
作为 迄 今为 止 唯一 一位 获得 诺 贝 尔文 学奖 的 美 国黑人 女 作家 ,她 母 亲 在 1 9 2 9 年 一场 暴 风 雨 中 的形 象 : 她 即使 被 风 吹 到 空 中也 依 然 始 终 致 力于 保存 和 弘扬 黑人 文 化 ,并 在 当今 文学 界产 生 了非 常 深 面 带微 笑 、坚 强 从 容 的 样 子 。如 此 独 立 而 又 勇敢 的 母 亲 不 仅 鼓 远 的 影 响 。莫里 森在 1 9 7 0 年发 表第 一 部小 说 《 最 蓝 的眼睛 》,该 励 克 劳迪 亚 姐 妹 要 勇 敢 面 对 生 活 中 的 暴 风 雨 , 她们 为树 立 了 很
最蓝的眼睛 论文开题报告
5、论文提纲
本文主要研究小说《最蓝的眼睛》中的他者形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其对黑人社会造成的影响。首先,本文要对作者托尼·莫里森及其作品《最蓝的眼睛》做简要介绍,向读者展示当时美国社会的文化背景及他者的悲剧命运的具体体现。其次,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他这形象:一、利用拉康的镜像理论介绍他者的概念;二、分析小说中波琳、佩科拉两位“他者”形象。再次,分析他者形象产生的原因:白人文化的冲击、黑人的自我蔑视。最后,对本论文进行总结,阐述文章的主旨及意义。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The Image of Other inThe Bluest Eye
院(系):外语系
班 级:
姓 名:学 号:Βιβλιοθήκη 指导教师:教师职称:
黑龙江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
《最蓝的眼睛》中的他者形象
来源
自拟题目
1、研究目的和意义
托尼·莫里森的首部作品《最蓝的眼睛》描述了一个黑人女孩为渴求一双白人所拥有的蓝眼睛而经历的悲惨遭遇。莫里森通过她的作品,细腻地描写了黑人的不同命运及他们的屈辱生活,同时也描述了生活在暗无天日的阶层的人们的命运和屈辱,让人们感到一种彻骨之痛,看到了一条模糊的朦胧若雾的艰辛的求生的路径。艺术表现手法上,《最蓝的眼睛》具有将黑人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学技巧相结合的独特魅力;在小说的主题方面,作者以黑人女性的视角为出发点,对美国黑人的生存现状进行了细微的描述以及深入的探讨。本文将利用后殖民主义批评方法及拉康的镜像理论,拟就《最蓝的眼睛》中的他者形象进行分析,对文化殖民主义影响下黑人与本土文化疏离的现象进行剖析,揭示出他者形象产生的原因,即黑人在长期种族歧视下价值观与审美观发生的变异过程以及这种变异对黑人造成的精神上以及心里上的影响。希望能引起更多学者对该问题的关注和重视,这对进一步了解美国黑人文学动态、研究当今活跃于美国文坛的黑人女作家群体极具现实意义。此外,通过此论文的写作,还可以使读者更好地了解黑人生活及文化。
_最蓝的眼睛_托尼_莫里森与生态女性主义的共鸣_曹小菁
《最蓝的眼睛》———托尼·莫里森与生态女性主义的共鸣曹小菁内容提要:论文旨在揭示《最蓝的眼睛》与生态女性主义的共鸣。
首先简介了作者、小说、生态女性主义、对莫里森的生态女性主义研究。
《最蓝的眼睛》与生态女性主义都根源于生产力的工业化要求;在思想内涵上将自然与女性联系,反对二元式思维,提倡平等;都有颠覆与创新之处,小说的悲惨、女童的疯癫,达成文学史上的新高。
《最蓝的眼睛》就是莫里森的一曲生态女性主义高歌,而生态女性主义正是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的深刻思想主张。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生态女性主义莫里森作者简介:曹小菁,西安外国语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此文系以下课题的研究成果:2009年衡阳市社科联“人与自然的异化及文学中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兼论衡阳生态文明建设之思考”【项目编号:2009D10】;2010年南华大学“生态女性主义穿越时空———由莎剧至20世纪英美经典小说”【项目编号:B3004】;2011年湖南省高校科研项目【项目编号:青年项目】“资本主义现代性下的非理性体验—战后二十年美国小说中的疯癫研究”【项目编号:11B109】。
Title:The Bluest Eye—A Coincidence between Toni Morrison and EcofeminismAbstract:This thesis aims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luest Eye and eco-feminism.The thesis in-troducing Toni Morrison,the novel itself,eco-feminism,and the eco-feminist studies of Morrison.The thesis goes on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luest Eye and eco-feminism through such aspects as social background,ideological content,and subversiveness or originality.Eco-feminism is the ideology of The Bluest Eye,an eco-feminist song sung by Morrison.Key words:The Bluest Eye eco-feminism MorrisonAuthor:Cao Xiaojing is a lecturer at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n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Xi’an710128,China).Her research interest is English and America Literature.Email:Laurel430@126.com托尼·莫里森(又译托妮·莫瑞森)(1931-),原名克娄·安东妮·沃福德,继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之后于1993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是迄今唯一获此殊荣的美国黑人女作家,第三次黑色浪潮的璀璨新星。
从概念隐喻的视角浅析《最蓝的眼睛》
从概念隐喻的视角浅析《最蓝的眼睛》作者:陈曦姜春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0期摘要:隐喻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现象。
以1980年Lakoff 和johnson的具有时代意义的巨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为转折点,对隐喻认知功能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提出了具有突破性的概念隐喻理论,开启了隐喻认知研究的新纪元。
本文以莫里森的代表作《最蓝的眼睛》为例,通过实体隐喻的使用,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小说中的实体隐喻表现为:佩科拉等人物喻指社会制度,洋娃娃等物体表达了情感代表了价值观,象征着禁锢思想的精神监狱。
关键词:概念隐喻;实体隐喻;《最蓝的眼睛》作者简介:陈曦(1994.1-),女,辽宁沈阳人,长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姜春梅,女,吉林省白城人,长春工业大学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1一.莫里森及其作品简介托尼.莫里森,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裔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
《最蓝的眼睛》为莫里森的处女作。
在这本小说中描写的是12岁的贫困的黑人小女孩佩科拉悲惨的一生。
在父母的粗暴冷漠,同学的挖苦奚落,老师的忽视和周围人的鄙视中成长的佩科拉,将一切的不幸归结于没有一双迷人的蓝眼睛。
她梦想拥有一双和白人一样的蓝眼睛,这样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求之未得,这一切使她精神失常陷入疯狂。
作者通过对佩科拉悲惨命运的描述,揭示了白人文化对黑人心灵的腐蚀,畸形的审美标准给黑人带来的毁灭性的伤害。
唤起黑人民族尊重祖先,增加民族的自豪感,告诉黑人民族只有坚持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才能生存下去。
二.文中概念隐喻的介绍这篇小说通过运用实体隐喻,使人物形象和情节充满了文学色彩,更加耐人寻味,深化了主题意义。
概念隐喻是有两个概念域始源域和目标域以及一个映射构成。
始源域是人们选取的作为工具理解其他事物的概念或者物体;目标域是被理解的对象。
《最蓝的眼睛》作品赏析
《最蓝的眼睛》作品赏析作者:董姝雯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1期摘要:托尼·莫里森的作品《最蓝的眼睛》描述额一个黑人女孩为渴求一双百人所拥有的蓝眼睛而经历的悲惨遭遇。
莫里森细腻地描写了黑人的不同命运及他们的屈辱生活,同事描述了生活在暗无天日的阶层的认门的命运和屈辱,让人们感到一种彻骨之痛,看到了一条模糊的朦胧若雾的艰辛的求生的路径。
本文对《最蓝的眼睛》中描述的黑人女性进行分析,解释了黑人妇女在长期种族歧视以及性别歧视下价值观与审美观发啥变异过程以及这种变异对黑人妇女造成的精神上以及心理上的影响。
对进一步了解美国黑人文学动态,研究当今美国文坛黑人女作家群体极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黑人文学;女性文学;象征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3-0054-01托尼·莫里森作为黑人文坛主将,其作品深深根植于美國黑人独特的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之中,无论从创作的表现手法还是小说的思想内容来讲,她都将黑人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最蓝的眼睛》是莫里森的处女作。
讲述的是一位叫做佩克拉·不莱得拉夫的11岁黑人女孩的悲剧性的一生。
在百人优越意识的侵蚀下,佩克拉以白肤色作为美的标准。
她祈祷并幻想变成一个白种人,拥有一头金发,一双最蓝的眼睛。
她深信如果他拥有一双最蓝的眼睛,她就能改变别人对她的歧视和家人对她的忽视,也会使这个充满丑陋,歧视和欺凌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但是佩克拉被周围人嘲弄,被父母肆意打骂和被她的亲生父亲强暴并怀孕的遭遇印证了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中书写的性别歧视问题。
在美国,黑人女性处在社会的双重边缘,在黑人种族内部黑人男性把他们所遭受的来自白人社会的种族歧视,连同他们自身所固有的性别歧视一起压向黑人女性,从而严重地扭曲了黑人男女两性间的平衡关系,使黑人女性成为受害者中的受害者。
莫里森自觉地把政治与种族歧视和黑人妇女本身的存在这一连锁因素链接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
论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女性主义意识
论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女性主义意识作者:李贵琼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李贵琼(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 610101)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被誉为黑人女性主义的经典之作。
作品通过对黑人,特别是黑人女性悲惨生活状况的生动形象的描摹,展现了细致微妙的人物特点和厚重而深远的思想价值。
本文在黑人女性主义的视野下,通过分析黑人女性的生活悲剧和痛苦际遇来揭开托尼·莫里森该作品中的黑人女性主义意识,以此再次深刻认识《最蓝的眼睛》的主题意义。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黑人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174-03一、引言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在文学造诣上颇为显赫,其作品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1960年,托尼·莫里森出版了她的第一部作品《最蓝的眼睛》,这部作品的问世给美国文坛带来了巨大影响,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强烈的反响,尤其是更多地受到了女性主义学者的高度关注。
托尼·莫里森通过高超的智慧、勇敢的冒险和创新精神以及娴熟的描写技巧使她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巨星。
《最蓝的眼睛》为我们刻画了黑人女孩佩科拉在白人主宰的社会背景下的痛苦遭遇和她的悲惨命运。
她是一个非常普通,没有美丽的外表的黑人女孩。
小说以20世纪40年代为背景,描述了她所忍受的周围同学、邻居、以及老师的欺辱和无视。
她过着压抑、痛苦、残酷的生活。
更可恨的是,佩科拉也没有从亲生父母那里得到渴望的关爱和照顾。
同样是黑人女性的母亲没有给予佩科拉温暖的母爱,她的父亲乔利整日无所事事,最终成为暴徒,并且残忍地强暴了可怜的佩科拉致使她年少就怀孕。
佩科拉把这一切的痛苦和遭遇都归结于一个原因——蓝眼睛。
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之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之生态女性主义解读作者:赵娟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7期摘要:莫里森《最蓝的眼睛》深度关注女性,从生态角度来对人性进行了更加充分的解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从自然生态和人性角度开展辩证思考,在对女性主义地位进行深入解读的同时,也赋予了其更多的生态学意义,从而来强化了小说的主题内涵,即对自然、黑人、女性出路的新的思考。
关键词: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生态女性主义;自然中图分类号:I71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063-02《最蓝的眼睛》是历史上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这是一部充满了悲伤的悲剧小说,该小说叙述了主人公皮科拉·布里德洛瓦的人生成长经历,及其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非人遭遇,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黑人女性在多重压迫下悲惨的生活,并折射出社会的阴暗面和人性的弱点。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小说解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从心理学、生态学、人性、自然等多个角度来对之开展充分的研究和讨论,对于理解非裔文化发展表象下的深层内涵及其现代作用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一、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内容综述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以多元化视角的叙述形式深入展开,通过许多支离破碎的片段来进行叙述,再现了主人公在夹缝中痛苦挣扎的生活全貌。
这是一部悲伤的小说,皮科拉·布里德洛瓦的人生历程充满了艰辛,她的黑皮肤导致她备受周围人的排挤和欺负,特别是在白人种族歧视占据主流文化的时代下,皮科拉·布里德洛瓦在学生时代就经常被自己的家人和同学所欺负,然后却没有平等的反抗权。
同样,其父亲也成为时代的牺牲品,他在外面饱受排挤终于成为了暴徒。
他将自己的压力全部变态地施加在女儿身上,并强暴她导致其两次怀孕。
在这种屈辱的生活和精神重担下,皮科拉·布里德洛瓦又被骗子牧师所欺骗,为了获得一双蓝色的眼睛,不惜亲眼看见一只病狗被毒杀,眼睁睁看着一条无辜的生命离去。
论《最蓝的眼睛》中的“蒲公英"意象
仅 限于此 , 的地位 是 卑微 的。它 虽然 有价 值 , 而微 它 然
不 足道 , 以致 于 被遗 忘 、 被践 踏 、 被抛 弃 。同理 , 人 在 黑
色花 蕊。拥 有这些她感到她是世界 的一 部分 , 世界 也是
此 而来 的文化冲突为切入点 , 直触人 类文化 中的诸 多母
体, 达到 了相 当高 的艺术境 界与水 准。本文 以其处 女作
《 最蓝的眼睛》 为范 本 , 蒲公 英 ” 以“ 这一 意象 为切入 点 ,
指 出“ 蒲公英 ” 在文 本中所含的双重性 , 而折射 出该小 进 说 体现出的深刻的主 旨与 内蕴 , 由此 观照托妮 ・ 瑞森 莫 小 说的整体分量。
子收拾得很不错 , 株蒲公英也没有 。 可 见人们 在心底 一 ” 其实只不过是把 蒲公 英看 作一种 杂草 。“ 头戴黑 色头 巾 的匈牙利妇女挎 着篮子到 田里把 蒲公英 都拔 了” 。而且 “ 她们 只要 锯齿般的叶子 , 而不要黄色 的花头 ” 。人们都 不喜欢蒲公英 的花头 , 也许是 因为 它们遍 地都是 , “ 太茂
汤 , 。可见 , 做酒 在一定程度上 , 人们 还是认 可蒲 公英在
人们 生活中的地位的 , 黑人作 为人类 的一 部分 也是 自有
着花 园街去 一家小 杂货 店买 糖果 , 有三 分钱 ( 她 在袜 子
其 一定的价值的。但是 , 蒲公 英作 为一种植 物 的价值 也
和鞋膛里来 回滑动) 每走一步 , , 她都感 到钱币挤 压着脚
在文本中佩科拉有一次沿着花园街去一家小杂货店买糖果她有三分钱在袜子和鞋膛里来回滑动每走一步她都感到钱币挤压着脚丫子那是一种甜蜜的可以忍受甚至让人珍惜的疼痛充满了希望带有一丝安全感
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以《最蓝的眼睛》和《所罗门之歌》为例
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以《最蓝的眼睛》和《所罗门之歌》为例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以《最蓝的眼睛》和《所罗门之歌》为例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女性主义流派,它将女性解放和环境保护联系在一起。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中深刻探讨了女性角色的压迫和她们与环境的关系。
本文将以莫里森的两部作品《最蓝的眼睛》和《所罗门之歌》为例,解读其中所体现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首先,莫里森的作品揭示了女性的身体压迫与环境破坏之间的紧密联系。
《最蓝的眼睛》中,主人公佩科拉渴望拥有蓝色的眼睛,这代表了她内心深处对白人社会标准的渴求和对美的理解。
然而,莫里森通过这个故事暗示了种族、性别和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佩科拉是一个黑人女性,她的眼睛象征着种族歧视的镜子。
她切切实实地体验到了被被白人社会桎梏、压迫、否定的痛苦。
这种对她的身体权力的剥夺不仅体现在社会压迫中,同时也在她所居住的贫困、环境恶劣的社区中得到体现。
莫里森描绘了一个污染严重、资源匮乏的社区,这种环境对佩科拉和她的家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莫里森通过佩科拉的生活故事,呼吁人们关注和重视社会贫困、种族歧视以及环境污染。
其次,莫里森的作品突出了女性被剥夺资源的命运。
《所罗门之歌》讲述了一个奴隶女性的故事,从而揭示了奴隶制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夺。
作品中的米尔杰夫人是一个奴隶女性,她被强迫与其他男性奴隶生育,她的孩子也被当作商品一样买卖。
莫里森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女性在奴隶制度下所受的双重压迫:一方面,她们被奴隶主当作生育机器,剥夺了个体和母性的尊严;另一方面,她们也没有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权力来保护和抚养自己的子女。
莫里森通过描写米尔杰夫人的故事,强调了奴隶制度对女性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并传递出对性别压迫和资源分配不平等的关注。
此外,莫里森的作品中还体现了女性与自然世界的紧密联系。
她通过描绘自然环境中的女性形象,强调了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
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以《最蓝的眼睛》和《所
托尼 莫里森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以«最蓝的眼睛»和«所罗门之歌»为例∗崔东琦(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ꎬ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摘㊀要:生态女性主义是受到环境运动和女性主义运动影响的一种社会思潮ꎮ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 莫里森是其代表作家ꎬ她的作品«最蓝的眼睛»和«所罗门之歌»揭示了种族歧视和男权主义环境下ꎬ自然生态遭到破坏ꎬ黑人女性面临的精神生态危机和自然生态危机ꎻ同时也表达了希冀打破两性之间和种族之间的隔阂ꎬ共同建立自然和谐的生态关系的美好愿望ꎮ关键词:托尼 莫里森ꎻ生态女性主义ꎻ«所罗门之歌»ꎻ«最蓝的眼睛»中图分类号:I712.074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3-2103(2019)06-0105-05㊀㊀20世纪60年代美国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ꎬ带动了大批黑人从乡村涌入城市ꎮ具有不同的社会意识和种族文化认知的两个种族进入同一个生存空间ꎬ必然产生激烈冲突ꎮ同时ꎬ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迅速发展ꎬ自然资源被肆意开采ꎬ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的破坏ꎮ在此过程中ꎬ男性居于社会的主导地位ꎬ白人文化凌驾于黑人文化之上ꎬ生态女性主义于此产生ꎮ它不仅批判当时的男权思想和种族歧视ꎬ而且反思女性解放和人与自然的和谐ꎮ生于1931年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 莫里森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ꎬ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ꎮ童年家境贫寒ꎬ经历了因种族歧视而带来的种种不平等待遇ꎬ因此莫里森下定决心用自己的笔唤起黑人女性觉醒ꎬ复兴黑人民族文化ꎮ[1]她的作品不仅是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ꎬ而且还着意关注人与自然ꎬ自然和女性之间的关系ꎮ本文拟以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础ꎬ解读莫里森的代表作品«最蓝的眼睛»和«所罗门之歌»ꎬ以期加深读者对其作品的理解ꎮ生态女性主义是受到环境运动和女性主义运动影响的一种社会思潮ꎬ在女性主义的若干理论中表现最为活跃ꎮ该理论有着不同的分支和流派ꎬ包括文化生态女性主义㊁社会建构生态女性主义㊁哲学生态女性主义㊁社会生态女性主义㊁精神生态女性主义等等ꎮ20世纪70年代ꎬ法国女权主义者伊奥布妮首次提出生态女性主义的概念ꎬ她将生态主义思想与女权主义理论相结合ꎬ认为 父权制对妇女的压迫与对自然的压迫有着直接的联系ꎬ其中一方的解放不能脱离另一方的解放 ꎮ[2]一方面ꎬ生态女性主义学者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ꎬ斥责人类破坏生态的行为ꎮ他们认为自然和女性有很多相似之处ꎬ大自然为人类提供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ꎬ而女性则将自然提供之食物转化成乳汁哺育下一代ꎮ因此ꎬ人与自然应是平等关系ꎬ自然为人类服务ꎬ人类要保护自然ꎮ另一方面ꎬ生态女性主义反对性别歧视和男权中心论ꎬ他们不仅要求推翻男性对女性肉体上的占有和支配ꎬ并要求解除男性对女性精神上的控制和钝化ꎬ消弭女性和自然被利用㊁边缘化的附属地位ꎬ转变二者作为男性征服的工具的命运ꎮ一㊁莫里森作品中的生态危机(一)人与自然 自然生态危机生态女性主义呼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ꎬ但自从工业革命以来ꎬ人类就开始了对自然无节制的开采和掠夺ꎬ因此人类在享受自然带来的丰富物质生501第41卷第6期Vol.41㊀No.6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菏泽学院学报JournalofHezeUniversity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12月Dec.㊀2019∗收稿日期:2019-08-20作者简介:崔东琦(1977 )ꎬ女ꎬ黑龙江汤原人ꎬ副教授ꎬ硕士ꎬ研究方向:外国文学ꎮ活的同时ꎬ也不得不接受环境日益恶化的事实ꎮ莫里森以独特的视角表达对自然的关爱ꎬ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以及自然界的有序发展ꎮ在她的作品中有很多关于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相关描述ꎬ无情地控诉工业化文明对自然界的破坏ꎮ快速的工业发展扭曲了自然ꎬ人类肆意压榨自然空间ꎬ破坏自然规律ꎮ如在«最蓝的眼睛»中提到 他们居住的地方寸草不生ꎬ花木凋零ꎬ阴影笼罩ꎬ而罐头盒和汽车轮胎则生长繁茂ꎮ [9]人类无序地开发自然㊁征服世界ꎬ改变了其它生命的存在形式ꎬ破坏了生态环境ꎮ 废弃的库房 强行让路人不得不注意到它的存在ꎬ既让人恼怒又使人伤感ꎮ 踏进田里的枯草时ꎬ我们禁不住打了个寒战ꎮ [9]这样的画面让我们体会到人类的欲壑难填ꎬ人与自然扭曲的关系ꎮ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私欲对自然犯下了累累的罪行ꎬ承载生命的自然对人类的贪婪进行了回击ꎬ 1941年的秋季ꎬ金盏花没有出芽 ꎮ 黑沉沉的天空 ㊁ 暗暗地橘红色 ㊁ 灰色的房屋 ꎬ色彩的描写反馈出作者沉重的心情ꎬ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蹂躏自然的强烈不满ꎬ对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的抗议ꎻ反映了她对自然的重视和关爱ꎬ充分体现了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ꎮ在«所罗门之歌»中ꎬ作者用隐晦的手法描述了人类疏离自然后遭受的生态危机ꎮ小麦肯离开故乡ꎬ自行割断了他与自然的血脉联系ꎬ来到工业化的文明世界ꎬ他也沦为一种机械存在ꎬ没有信仰ꎬ心灵空虚ꎬ似 局外人 ㊁ 流浪汉 一样生活ꎮ他的黑人同胞们则把他的那辆豪华汽车称为 麦肯 戴德的棺材 ꎮ(二)人与人 社会生态危机自然生态危机对人类的社会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ꎬ从而人与自然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潜移默化的改变ꎮ远离了自然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失衡ꎬ夫妻关系ꎬ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ꎬ社会生态危机凸显出来ꎮ在«最蓝的眼睛»中ꎬ乔利和波莉在家乡大自然的怀抱中是一对相亲相爱的夫妻ꎬ乔利对波莉的跛脚并不在意ꎬ认为那正是她的与众不同之处ꎮ然而ꎬ当他们离开南部ꎬ来到布满钢筋水泥的小镇洛兰ꎬ夫妻俩的关系也开始 工业化 ꎬ日渐冷漠起来ꎮ乔利不思进取ꎬ终日酗酒ꎬ不停的争吵让波莉从抱怨到绝望ꎬ她在心里与乔利断绝关系ꎬ两人的夫妻关系名存实亡ꎮ乔利自小被遗弃ꎬ长大后寻到了亲生父亲ꎬ却遭到父亲的拒绝相认ꎬ这让乔利对家庭责任失去信心ꎮ同样的命运降临在佩科拉身上ꎬ她的父母因她的相貌丑陋而对她百般嫌弃ꎮ当佩科拉不小心打翻紫色浆果馅瓶时ꎬ母亲不关心女儿是否受伤ꎬ只是担心主人家的地板是否可以清理干净ꎮ当佩科拉被自己的亲生父亲强奸后ꎬ她不仅没有从母亲那里得到应有的关爱ꎬ反而遭到母亲的扫地出门ꎮ这一切都体现出了当时社会的人情冷暖ꎬ家庭中父爱㊁母爱的缺失ꎬ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异常ꎮ同样ꎬ在«所罗门之歌»中ꎬ家庭关系也是异化的ꎮ父亲是 不可战胜的人 ꎬ肆意践踏妻女的自尊ꎻ妻女是 玩具娃娃 ꎬ从不发声反抗ꎬ整日埋头制作纸玫瑰ꎻ儿子奶娃是冷漠的人ꎬ对周围事物毫无兴趣ꎬ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ꎮ这个家庭没有快乐的生活:没有婚姻的幸福ꎬ没有夫妻之爱ꎬ没有父母子女的亲近ꎬ也没有兄弟姐妹的融洽相处ꎮ麦肯从来不在乎爱情㊁亲情ꎬ在他眼里ꎬ女人只是自己征服和占有的对象ꎮ麦肯和露丝结婚ꎬ并不是因为爱她ꎬ而是为了得到露丝父亲的财产ꎮ没有爱情的婚姻并不幸福ꎮ婚前ꎬ麦肯忍受露丝对他的蔑视和专横ꎬ婚后ꎬ麦肯虐待他的妻子ꎬ妻子怀孕了ꎬ他想方设法找到一种方法来让她流产ꎬ用拳头猛击她的肚子ꎮ麦肯对女儿们也十分冷淡ꎬ 他对女儿们的失望就像筛子撒灰一样撒在她们脸上 ꎮ[8]两个女儿在没有爱的日子里生活着ꎬ就像行尸走肉ꎮ(三)人与自我 精神生态危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ꎬ人类的信仰㊁追求等精神生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ꎬ带来了精神生态危机ꎮ美国黑人社会中存在的深层精神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黑人本族文化与白人强势文化的冲突和背离ꎮ[4]在以白人文化为主导的美国ꎬ黑人遭受严重的种族歧视ꎬ在此重压下ꎬ黑人民族文化开始异化ꎬ审美趋向白人种族ꎬ他们以白为6012019年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菏㊀泽㊀学㊀院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6期美ꎬ以黑为丑ꎬ抛弃了本民族的文化根基ꎬ丢失了精神的救赎和皈依ꎬ精神生态遭受白人文化的侵蚀ꎮ[3]在«最蓝的眼睛»中ꎬ佩科拉的妈妈根本不关心自己的孩子ꎬ而对白人雇主家庭的孩子却关爱有加ꎮ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ꎬ佩科拉的黑人传统价值观崩塌瓦解ꎬ以白人审美价值为标准ꎬ认为 白皮肤蓝眼睛即漂亮ꎬ黑皮肤黑眼睛就意味着丑陋 ꎮ[8]她把自己的悲剧归咎为自己的肤色ꎬ希望拥有一双蓝色眼睛ꎬ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ꎮ波莉与丈夫乔利在南方生活的美满而知足ꎮ南方的自然环境相对破坏较轻ꎬ在那里生活的黑人较多ꎬ黑人传统文化得以发展ꎮ当他们来到北部城市洛兰后ꎬ面临严重的种族歧视ꎬ波莉觉得被孤立起来ꎬ她看不惯周围的白人ꎬ也不明白她的黑人朋友为什么变化如此之大ꎮ渐渐地ꎬ她也开始受到白人文化的影响ꎬ她为自己和家人的外貌感到苦恼ꎬ开始花心思在虚幻的外表上ꎬ对女儿和丈夫的亲情表现得漠不关心ꎮ在对白人的羡慕和膜拜中ꎬ波莉与本民族的黑人文化渐行渐远ꎮ在«所罗门之歌»中ꎬ奶娃的父亲受到西方现代科学的影响ꎬ被科学从自然中剥离ꎮ[5]他对黑人传统文化有着非常矛盾的心情ꎬ他为本民族的文化吸引ꎬ但他又希望学习白人文化ꎬ漂白自己的身份ꎬ漂白自己的灵魂ꎮ他对黑人族人傲慢而冷酷ꎬ对待白人则极力讨好ꎬ唯唯诺诺ꎮ就这样ꎬ在文化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观受到白人文化的冲击下ꎬ他内心变得极度空虚ꎬ文化身份开始混乱ꎬ对黑人民族文化渐行渐远ꎬ成为一个无根的人ꎮ在奶娃的家中ꎬ莉娜和科林蒂安长期生活在父亲的恐吓中ꎬ遭受着精神折磨ꎮ两姐妹在小时候被父亲当成物品用来炫耀ꎬ成年后父亲对他们的爱情横加干涉ꎬ导致她们40多岁仍未出嫁ꎮ露丝两姐妹是黑人女性的代表ꎬ在男权社会和白人文化双重压力下ꎬ她们的个人价值观被扭曲ꎬ完全忽略了民族自信和性别魅力ꎮ二、莫里森作品中的生态和谐莫里森的小说充分表达了其生态女性主义意识ꎮ这表现在她不仅展现了生态危机ꎬ表达对当时的男权制和种族歧视的愤懑和不满ꎬ还体现在她希冀打破两性之间和种族之间的隔阂ꎬ共同建立自然和谐的生态关系的美好愿望ꎮ(一)自然与女性的融合生态女性主义主张将自然与女性相联系ꎬ强调人要与自然共生同存㊁和谐发展ꎮ在«最蓝的眼睛»中出现的自然生物与小说中的女性人物有着紧密的联系ꎮ小说中多次提到的金盏花与黑人女性的命运息息相关ꎮ金盏花的种子象征着女性的孕育生命和自然永恒的更迭ꎮ因为自然与女性有着微妙的共性ꎬ在苦楚无力的艰难生活中ꎬ大自然赋予他们无穷的动力和无限的遐想ꎮ得知佩科拉被父亲强暴后ꎬ克劳迪娅和弗里达用她们的零用钱买来金盏花种子ꎮ她们播下花种ꎬ同时也播下希望ꎬ期待花开ꎬ祈祷佩科拉的孩子能存活下来ꎮ虽然最后金盏花没有发芽ꎬ佩科拉的孩子也没能幸存ꎬ但是ꎬ希冀的种子深深植入克拉迪亚和弗里达这对姐妹花的心中ꎬ悄悄地绽放ꎮ她们对佩科拉真诚的关爱ꎬ就像幼嫩的金盏花苗ꎬ虽然弱小却给人以希望ꎬ让这对黑人姐妹在对黑人充满敌意和排斥的白人社会里顽强成长ꎬ逐渐崭露头角ꎮ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自然对女性心灵的慰藉ꎮ小说中黑人女性的坚忍与路边的野草也是如出一辙ꎮ佩科拉看着空荡荡的马路上 一丛野草好不容易从路边石缝里挣扎着长出来ꎬ面临的却是十月的寒风 ꎮ[9]野草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ꎬ即使刚刚发芽就迎接寒风ꎬ也不能阻挡它们求生的坚持ꎬ这也验证了黑人女性在困苦的生活环境中借助自然的力量ꎬ努力争取新生活的决心ꎮ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ꎬ女性和自然有着相似的经历和认同感ꎮ女人对自然的联系和关爱与男人不同ꎬ她们更亲近自然ꎬ融入自然ꎬ更能冷静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ꎮ在«所罗门之歌»中ꎬ奶娃的姑姑派拉特就是一个亲近自然的人ꎬ她给人一种树的感觉ꎬ声音就好像 小小圆圆的鹅卵石ꎬ互相冲撞着 [8]ꎬ就连她给露丝的药都是 灰绿色ꎬ像草一样的东西 [8]的粉末ꎬ这些描述都暗示了派特拉是一位 自然的女儿 ꎮ她在底特律的房子处在一片松树林中ꎬ与旷野连接成一体ꎮ她们一家过着自给自足的7012019年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崔东琦:托尼 莫里森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6期自然生活ꎬ他们用蜡烛㊁煤油灯照明ꎬ用木柴和煤做饭㊁取暖ꎬ喝井水ꎬ 把树上的松针用来作褥垫 ꎬ当她还是小女孩时ꎬ甚至 很喜欢嚼松针 ꎮ[8]她对自然的亲密情感ꎬ不仅体现在生活的体验中ꎬ还表现在派拉特参与的自然活动中ꎮ她在农场里作过种田人ꎬ当过采摘工ꎬ又从刨根工那里学到不少知识ꎬ凭着一本地理书ꎬ五颗石子和两轴黑线就走遍了弗吉尼亚ꎮ(二)两性的和谐生态女性主义反对男性和女性的对立和不平等关系ꎬ倡导两性和谐相处ꎮ在«最蓝的眼睛»中ꎬ莫里森用犀利的笔锋描述了黑人女性遭受到的性别压迫ꎬ包括父亲㊁伴侣等ꎮ即使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ꎬ克劳迪娅一家的两性和谐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两性关系总会有所改善的希望ꎮ克劳迪娅的父亲和母亲相亲相爱ꎬ共同呵护他们的两个女儿ꎮ父亲更是像个守护神一样关爱他的妻子和女儿ꎬ他耐心地教导女儿ꎬ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教会女儿独自生活的能力ꎮ他告诉孩子们 如何开关窗门以使热气合理分布ꎬ如何让火焰缓缓燃烧而不熄灭ꎬ 和她们 讨论煤的质量ꎬ示范如何铲煤ꎬ添煤ꎬ封炉子 ꎮ这样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夫妻之间ꎬ父亲与女儿之间美好的相处模式ꎮ«所罗门之歌»中ꎬ奶娃家庭中的男女两性关系都是对立的ꎮ在整个家庭中ꎬ性别差异凸显ꎬ两性关系不平衡ꎬ因此ꎬ没有人感到幸福ꎮ但在奶娃的姑姑派拉特的影响下ꎬ奶娃打破了自幼形成的性别障碍的意识ꎬ并将自己感受到的这种母性的关怀带给身边的其他人ꎬ用爱弥合了两性之间深深的沟壑ꎬ两性关系开始变得和谐ꎮ南方之行后ꎬ奶娃开始对自然与女性深刻反思ꎬ逐渐醒悟ꎬ认识到自己之前对女性的不尊重和冷漠无情是错误的ꎬ懂得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两性关系ꎬ懂得了回报女性的付出ꎮ狩猎活动结束后ꎬ奶娃来到妓女 甜美 的家中ꎬ在与甜美的相处中ꎬ我们看到奶娃一改往日霸道自私的相处方式ꎬ处理两性问题方面变得成熟㊁体贴ꎬ在甜美为他搓背后ꎬ甚至主动提出给甜美洗澡按摩ꎮ这一细节说明男人与女人的地位开始趋于平等ꎬ关系更加和谐ꎮ(三)自然与种族文化的联系生态女性主义ꎬ反对种族歧视㊁文化歧视ꎬ倡导建立一个种族平等㊁文化多样的社会ꎮ[10]莫里森在她的小说中批判与生态女性主义理想完全相反的社会现实ꎬ声援弱势群体ꎬ号召种族平等ꎬ文化平等ꎬ她的小说中处处凝聚着她强烈的生态女性主义关怀ꎮ在白人文化主导的西方世界ꎬ种族歧视极为严重ꎬ他们认为黑人是丑陋㊁低等的ꎬ而白人则是美丽㊁高高在上的ꎮ在«最蓝的眼睛»中ꎬ黑人女孩佩科拉被骂作 讨厌的小黑丫头 ꎮ[9]混血儿莫丽恩取笑佩科拉和克劳迪娅姐妹: 我就是可爱!你们就是难看!又黑又丑 ꎮ[9]在这样的社会中ꎬ也有不愿盲从白人审美观和价值观的黑人家庭ꎬ麦克迪尔一家正是如此ꎬ他们呼吁种族平等㊁反抗白人审美观ꎮ克劳迪娅拆毁了她的圣诞节礼物ꎬ因为那些洋娃娃都是清一色的金发碧眼ꎬ这让她非常气愤ꎬ她并不认为只有金发碧眼才是自然赋予人类的美丽形象ꎮ这样的行为间接反映了黑人对自己的自然形象和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ꎬ也表达了他们对白人文化的抵抗ꎮ[7]不幸的黑人女孩佩科拉非常喜欢蒲公英ꎬ 去年秋天ꎬ她吹走了蒲公英白色的绒毛ꎻ今年秋天ꎬ她掰开蒲公英黄色花蕊ꎮ拥有这些她感到她是世界的一部分ꎬ世界也是她的一部分ꎮ 她不认同其他人对蒲公英的评价ꎬ认为蒲公英为大然增加了一份美丽ꎬ而且因其药用ꎬ更是增加了一份价值ꎮ佩科拉对蒲公英的喜爱正是对白人审美价值观的反抗ꎬ在她眼里ꎬ黑人也是美丽的ꎬ应该是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ꎮ[12]作者在«所罗门之歌»中提到的南方与北方ꎬ意在明显区分两种文化和思想ꎮ北方代表白人文化ꎬ南方则代表了黑人族群的传统文化ꎮ奶娃作为新一代黑人后裔在姑妈派特拉的鼓励下从南方巡游北方的跨越行为ꎬ意味着现代白人文化与黑人文化的交织ꎬ也暗示了黑人族群期待与自身传统与白人文明密切融合的追求ꎮ奶娃的寻根之旅异常艰难ꎬ他的帽子被林中的树枝刮掉ꎬ鞋袜在过河时全被浸湿ꎬ过河后ꎬ他身上的衣服㊁鞋子㊁手表都破了...当象征着白人现代文明的物质从奶娃的身上逐渐剥落ꎬ奶娃与自然的接触更加直接和亲密ꎬ也暗示着奶娃与祖8012019年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菏㊀泽㊀学㊀院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6期先的传统文化更近了一步ꎮ通过狩猎这一典型的黑人传统文化形式ꎬ奶娃彻底完成了认祖归宗的洗礼仪式ꎬ融入了黑人民族的历史文化ꎮ奶娃依着清香的桉树坐下ꎬ把手深深地伸进草丛之中ꎬ用指尖去探听大地的诉说ꎬ感受祖先的智慧和传统赋予他的力量ꎮ他走在大地上ꎬ感觉他的双腿就是庄稼的茎ꎬ是树木的干ꎬ他的部分躯干就像树根一样向地下延伸ꎬ扎进土壤之中ꎬ他心中十分畅快ꎬ踏在大地的脚也不跛了ꎮ在此过程中ꎬ他逐渐了解到自己祖先的奋斗历程ꎬ经历了自然洗礼的奶娃找到了他生命和灵魂的源头ꎬ重拾黑人文化的自豪感和民族的归属感ꎮ[11]在越来越多的自然接触中ꎬ奶娃越来越确定ꎬ黑人文化的根必须扎在本民族传统的土壤中ꎬ只有这样ꎬ黑人传统文化才不会受到白人文化的侵蚀ꎬ只有尊重自然ꎬ与自然融为一体ꎬ人类才能健全自己的人格ꎮ参考文献:[1]SpretnakC.Ecofeminism:OurRootsandFloweringꎬinl.DiamondandG.F.Orensteinꎬeds.ReweavingtheWorld:TheEmergenceofEcofeminism[M].SanFrancisco:SierraClubBooksꎬ1990.[2]WilliamGrimes.ToniMorrisonIs1993WinnerofNobelPrizeinLiterature[N].TheNewYorkTimesꎬ1993-10-08(A1).[3]周昌云ꎬ王秀银.托妮 莫里森小说中的文化语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ꎬ2010(3):42-43.[4]苗志强.探究黑人身份认同的困境 以«所罗门之歌»为例[J].英语广场ꎬ2017(12):5-6.[5]熊文.托妮 莫里森小说中的自然和女性形象[J].江苏社会科学ꎬ2010(4):10-12.[6]张雅秋ꎬ王玉峰.«最蓝的眼睛»中的多维空间诠释[J].哈尔滨学院学报ꎬ2014(3):31-32.[7]刘彬.解读«所罗门之歌»中黑人属下的多重声音与身份策略[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ꎬ2010(3):69-73. [8]托尼 莫里森.所罗门之歌[M].胡允恒ꎬ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ꎬ2005.[9]托尼 莫里森.最蓝的眼睛[M].陈苏东ꎬ胡允桓ꎬ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ꎬ1987.[10]陈喜荣.生态女权主义述评[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ꎬ2002(5):20-24.[11]陈霞.黑人的文化寻根之旅 解读托尼 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J].电影文学ꎬ2009(3):23-25. [12]梁志健.自然意象在«最蓝的眼睛»中的象征意义[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ꎬ2001(1):34-37.InterpretationofEco-feminisminTonyMorrison sWorksTakingTheBluestEyeandSongofSolomonasExamplesCUIDong-qi(ForeignLanguagesSchoolꎬQiqiharUniversityꎬQiqiharHeilongjiang161006ꎬChina)Abstract:Ecologicalfeminismisasocialtrendofthoughtinfluencedbyenvironmentalandfeministmove ̄ment.ToniMorrisonꎬablackAmericanwomanwriterꎬisoneoftherepresentativewriters.HerTheBluestEyeandSongofSolomonrevealthedestructionofthenaturalecologyundertheenvironmentofracismandpatriarchyꎬandthespiritualandnaturalecologicalcrisisthatblackwomenarefacing.Atthesametimeꎬsheexpressesthehopeofbreakingthegapbetweenthesexesandtheraceꎬandbuildingaharmoniousecologicalrelationship.Keywords:TonyMorrisonꎻeco-feminismꎻSongofSolomonꎻTheBluestEye(责任编辑:谭淑娟)9012019年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崔东琦:托尼 莫里森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6期。
论_最蓝的眼睛_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
第44卷第1期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44No.1 2011年2月Journa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Apr.2011论《最蓝的眼睛》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程婷立,章少泉(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摘要:生态女权主义强调女性与自然的交织融合及密切联系。
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通过一系列自然意象,将女性的命运与自然紧密结合,揭示了20世纪黑人女性遭受白人文化和男性双重压迫的真相,批判压迫黑人女性和自然的统治逻辑,说明解放女性与自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借助自然,重建黑人女性意识,才能使男性与女性,文化与自然和谐共存。
关键词:生态女权主义;自然意象;统治逻辑;黑人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79(2011)01-0100-05The Eco-feminism in The Bluest EyeCHENG Tingli,ZHANG Shaoquan(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330022,China)Abstract:Eco-feminism focuses on the combin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women and nature.Naturalimagery in Toni Morrison’s The Bluest Eye integrates women destiny with nature,and uncovers doub-le pressures from white culture and men suffered by Negro women,criticizing ruling logic which givesoppression to Negro women and nature.Finally the conclusion can be got that liberating women andnature is the inexorable trend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and rebuilding Negro feminine consciousnesswith the help of nature can get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en and women,and culture and na-ture.Key words:eco-feminism;natural imagery;ruling logic;Negro feminine consciousness《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作品根据作者幼年时期的一次经历改编而成。
《最蓝的眼睛》女性主义视觉的多维性
《最蓝的眼睛》女性主义视觉的多维性摘要: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是她非常有名的一部作品。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文中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觉,与传统的女性主义视觉比较单一,强调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反对父权制不同,该作品具有独特的女性的多维性视觉和平行的行为方式,给读者一个不定的角色定位和广阔的思考空间,给女性主义者提供了自省和作为教育的可能性,从而让女性主义更加富有生命力。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女性主义托尼莫里森是著名的非裔美国女作家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讲述了一个11岁的黑人女孩佩科拉因皮肤黝黑,由于相貌丑陋而受到周围及家里人的厌恶而渴望有一双蓝色的眼睛,因为她发现白人拥有的蓝色的眼睛很漂亮。
然而在白人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背景下,她不仅没有实现愿望,反而被自己的父亲强奸,遭人唾弃。
最后变得神志不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坚信自己拥有了一双美丽的蓝眼睛。
一、女性视角女权主义运动主要经历的阶段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最初是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女权”阶段,即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50、60年代。
第二阶段是1968年以后出现的新一代女权主义者,即强调“女性”的女权主义者。
第三代女权主义不再提倡男女的对立或女性一元论,而是注重多元论,提倡男女文化话语互补。
女权主义批评是一种用女性意识观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
其中“女性视角”的提出构成了女权主义批评解读作品的基点。
所谓女性视角,即用女性意识、女性经验观照作品。
它包括一套与男性迥异的阅读和写作标准。
这种女性视角的阅读与男性阅读有明显区别,这不仅表现在女性读者与男性读者关注的焦点有所不同,而且更重要的是阅读中唤起的体验有根本差别。
二、托尼莫里森的女性观在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中,她一直给读者展示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她的小说主题新颖并且始终贯穿着她独特的视野。
托尼莫里森意识到了社会的现实,找到一种有别于传统意义的自省方式,让女性进行自我教育,找到质疑和挑战现存社会角色的方式。
生态批评视阀下的《最蓝的眼睛》解读
生态批评视阀下的《最蓝的眼睛》解读
杨颖育
【期刊名称】《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44)004
【摘要】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通过对自然意象的刻画揭示了在以白人文化为主导的社会背景下,黑人当中存在的人与自然的冲突、种族间的冲突、黑人内部冲突以及黑人身心的自我冲突等重重困境。
作者运用自然意象进行小说叙事审美和主题建构,从生态视角出发,透过上述困境所引发的自然、社会以及精神生态危机,展示了以种族不平等为表征的种族歧视被内化为黑人自我价值的深层原因,并为其自我救赎指明了方向。
【总页数】5页(P119-123)
【作者】杨颖育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最蓝的眼睛能否拯救黑人同胞?——解读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 [J], 胡丽英
2.精神分析视角下的《最蓝的眼睛》解读 [J], 张春英;何江胜
3.《最蓝的眼睛》的生态批评解读 [J], 聂鑫琳
4.文化冲击下黑人女性成长的困惑--解读《最蓝的眼睛》 [J], 刘芳宏
5.希腊神话视阈下《最蓝的眼睛》的人物原型解读 [J], 唐小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解读《最蓝的眼睛》中的象征意象
解读《最蓝的眼睛》中的象征意象
邓薇
【期刊名称】《知识经济》
【年(卷),期】2011(000)021
【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运用了大量象征意象。
这些象征意象极为深刻地体现了小说创作的主题,并成为贯穿整部小说情节以及故事变幻发展的重要线索。
【总页数】1页(P164-164)
【作者】邓薇
【作者单位】长春工程学院外语学院,1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4
【相关文献】
1."最蓝的眼睛"中的盲点--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文化视角 [J], 张晔;王丽丽
2.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主题与象征意象 [J], 谢群英
3.最蓝的眼睛能否拯救黑人同胞?——解读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 [J], 胡丽英
4.心狱中的藩篱——《最蓝的眼睛》中的象征意象 [J], 王晋平
5.《最蓝的眼睛》中象征意象解读 [J], 罗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最蓝的眼睛》的叙述声音和视角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中国小吃名英译2 理性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结合——从“灰姑娘情结”看简奥斯汀的作品3 浅析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的象征艺术4 他者形象:最逆来顺受与最狂野的—中国女性在西方电影中的形象5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的文化阐释6 浅析眼神交流在非语言交际中的作用7 负迁移在词汇层面上对中国学生的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写作的影响8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9 委婉语的跨文化交流及其语用功能10 英语中的女性歧视11 科技英语中被动句的语篇功能探析12 永不凋落的玫瑰—从女性主义分析《红字》中的海斯特13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805 990 74 914 Pragmatic Failures in the Practice of Interpretation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15 A Probe Int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Hot Cyber Word—“Geili”16 海明威“冰山理论”在《白象似的群山》中的运用17 论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18 浅析尤金•奥尼尔三部剧作中的女性形象19 多媒体英语教学的优势与劣势20 On Moral Characters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21 美国电影文学中种族歧视现象研究22 文化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影响23 公示语汉英翻译探讨24 会话中性别差异的语用研究25 奥巴马演讲辞的话语分析26 功能对等视角下记者招待会古诗词翻译策略研究27 A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between Works by Byron and Shelley28 从《去吧,摩西》中的“熊”看福克纳对人性的探讨29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师提问策略对学生口语输出的影响30 《紫色》女主人公性格分析31 理想政体的历史超越性探因——《理想国》、《乌托邦》和《新亚特兰蒂斯》中哲学家的自我中心共性32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33 托马斯哈代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对比研究——以苔丝和顾曼桢为例34 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讽刺35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to Task-based Reading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36 论《太阳照常升起》中“迷惘一代”的反叛与抗争37 论“孔雀东南飞”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38 To Obey or Rebel –A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39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美学原则的运用40 《七宗罪》的人性解剖41 商务英语信函中的礼貌原则4243 论《呼啸山庄》中的象征主义运用44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45 群体隐私和个体隐私——中美家庭中隐私观念的对比研究46 《请买票》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47 浅谈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小公主》和《秘密花园》之比较48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49 论福克纳《八月之光》中的耶稣形象50 被忽略的人群--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女性角色分析51 《理智与情感》的现实主义特征52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隐喻研究53 论中介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54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礼仪的文化差异55 《榆树下的欲望》之农场意象--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的分析56 A Funeral of Red Roses:An Analysis of Du Shiniang's and Marguerite Gautier's Trage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Dignity57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Business Letters58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托妮•莫里森《爱》中的黑人妇女形象59 中英网络词汇语用特征对比60 试比较《汤姆索亚历险记》与《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主人公性格异同点61 《喜福会》中的象征主义62 诗歌《飞鸟集》的意象评析63 从《所罗门之歌》看美国的黑人文化64 Analysis on Paul Morel’s Life Pass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rence’s Unconscious65 如何设计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提问66 《嘉莉妹妹》之悲剧性——基于嘉莉与赫斯特伍德的比较67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68 《人性的枷锁》——菲利普的灰色人生69 新闻英语标题的特点和翻译70 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71 矛盾的思想者——《瓦尔登湖》中梭罗的二分性72 隔离与异化: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人际关系研究73 中西方身体语言的差异的研究74 论杰里米·边沁的功利主义75 中学英语教学到大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研究76 《喜福会》中母爱主题的文化阐释77 《雾都孤儿》中南希的人物性格分析78 模因论指导下的英语习语汉译79 从生态女性主义解析苔丝80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法81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社交称谓82 目的论视角下以市场为导向产品推广资料的英译83 从翻译美学视角探析文学作品翻译——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84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空间隐喻认知分析——以前后为例85 论不可译到可译的历史性变化86 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87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分析88 流行语的翻译89 论《哈姆雷特》和《麦克白》中的超自然因素90 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91 浅析爱伦坡《乌鸦》的语音象征92 The Tran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s93 中西广告语言中的文化差异94 浅析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95 《希腊古瓮颂》中的艺术和永恒之美96 英语中介语无标志被动语态的错误分析97 欧•亨利作品中的人生的价值探索98 从功能目的论视角分析公共标识翻译99 论《猫城记》和《格列弗游记》的讽刺手法100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企业外宣材料的翻译101 从《红楼梦》和《飘》看中美恭维语比较102 性格、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103 试论商务英语与普通英语的异同——商务英语书面语的特点104 《欢乐之家》中丽莉追求婚姻时的自我矛盾105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ohesiveness106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107 Analysis on Paul Morel’s Life Pass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rence’s Unconscious 108 中英道歉策略对比研究109 On Wordsworth’s and Emerson’s Conceptions of Nature110 On Symbolism in The Wizard of Oz111 An Analysis of the Symbols in Emily Bront’s Wuthering Heights11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efusal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113 浅析美国电影对白中俚语的翻译技巧114 从缓解语言石化角度分析背诵式语言输入对英语写作的影响115 分析《雾都孤儿》中的讽刺手法116 剖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复杂个性117 西奥多•德莱塞《嘉莉妹妹》中的消费主义思想探索118 散文英译的风格再现119 女性形象下的女权主义思想——浅析汤亭亭小说《女勇士》120 英语广告的批评性话语分析121 《玛丽巴顿》和《南方与北方》中的劳资冲突比较分析122 中英文化的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123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124 《简爱》与《谢利》中女主人公的对比分析研究125 浅析《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126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127 中美商务谈判的语用策略研究128 《荒原》中的死亡与重生129 电影《风月俏佳人》中的意识形态符码130 顺应理论视角下公益广告英译中的语用失误分析131 基于情境性教学理论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设计132 网络委婉语中的模因现象研究133 商标翻译及商标翻译中的文化禁忌134 中国时政新词翻译探析135 古诗词英译关于夸张的翻译策略研究136 从目的论角度看公司网页误译137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及翻译研究138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Approach in Reading Instruction139 “超人文化”的起源和会视角下的分析140 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主角赛丝的女性形象研究141 埃尔文•布鲁克斯•怀特《精灵鼠小弟》中的动物形象分析142 广告英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143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歌的解读144 美国新闻报道中政治委婉语的语用解读145 中学英语互动教学研究146 欧内斯特•海明威《雨中猫》和田纳西•威廉斯《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中的女主人公的对比分析147 简爱和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文化透析148 论《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149 《紫颜色》中爱丽斯沃克妇女主义解读150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奥兰多》151 本我、自我、超我--斯佳丽人物性格分析152 舍伍德•安德森《鸡蛋的胜利》中美国梦的解读153 英国战争史对英语习语的影响154 浅析《蝇王》的人物及其象征意义155 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现代性意识156 英语词汇的记忆方法157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杰克•伦敦《生火》158 苔丝的悲剧命运分析159 名转动词的中英对比研究160 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161 从关联理论看《阿甘正传》的字幕翻译162 文化交际视野下的语用失误分析163 分析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的悲剧意识164 Lost Generation Writers and Chinese After-s Writers165 浅析苔丝悲剧命运的形成原因166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the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167 《生活大爆炸》言语幽默语用分析(开题报告+论)168 译者的身份169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妇女地位问题170 论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快乐王子》中译本为例171 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中的运用172 接受美学视角下美剧《吸血鬼日记》的字幕翻译—以疑问句为例173 《蝇王》中神话元素的象征意义174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研究萧伯纳《华伦夫人的职业》中的女性形象175 《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176 《芒果街上的小屋》中窗户意象的分析177 《贵妇画像》主题和写作艺术特征178 从《绝望主妇》看美国人的婚姻观179 艾丽丝•沃克《日用家当》中的人物解读180 从伊登和盖茨比之死探析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181 目的论下的修辞手法翻译: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汉语译本为例182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183 《白噪音》的后现代特色184 如何有效做好交替传译笔记185 浅谈美国职场上的性别歧视及其原因186 英语学习能力与风格的性别差异研究187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Feasibility of Inqui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188 汉英姓氏文化差异189 A Study of Children Images in Huck Finn and Tom Sawyer190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比较191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的应用192 浅谈《到灯塔去》的女性意识193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主流审美观对美国黑人的影响194 《最蓝的眼睛》的叙述声音和视角195 《紫色》中“家”的解读196 从小飞侠彼得•潘浅析詹姆斯•巴里的悲剧人生197 《洛丽塔》—时间的悲剧198 从弗洛姆的社会过滤理论看中国诗词翻译中的文化传递199 浅析中世纪欧洲基督教婚姻伦理观200 论个人主义对美国英雄电影的影响。
《最蓝的眼睛》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的开题报告
《最蓝的眼睛》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的开题报告论文题目:《最蓝的眼睛》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研究背景和意义:《最蓝的眼睛》是著名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突出描绘了黑人女性在美国社会中的痛苦经历,反映了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交织的社会现象。
本论文将从生态女权主义的视角出发,对《最蓝的眼睛》进行深入解读。
生态女权主义强调自然界与人类环境的平衡和谐,以及女性在保护环境中的重要角色,对于探讨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女性在这些关系中所处的地位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论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1.探讨作品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作品中描述了黑人女性生活的社会环境极其恶劣,同时隐含了自然环境的破坏与失衡与社会环境的息息相关。
2.分析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品主人公洛瑞娜的孩提时代经历了大量的自然景观描写,引发读者对于自然、生命与人类的关系的思考。
3.剖析女性在保护环境中的重要性。
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说明女性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本论文将采用批评性文本分析方法,对文本进行多层次的解读,视角包括生态文学、文化研究、女性主义和环境研究,通过对作品的细致解读,探究作品中包含的深层次的社会和生态信息。
预期研究结果:本论文通过分析《最蓝的眼睛》中生态女权主义的个性化呈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问题所在,并由此建立对于环境和社会的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为推进女性权利与环境保护事业提供具有启示性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论文还有望加深对于托妮·莫里森的作品和生态女权主义的理论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9鉴 赏
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最蓝的眼睛》的自然意象
易彩虹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非裔女作家,《最蓝的眼睛》作为她的处女作一直备受学界关注。
其中,自然意象有着丰富的意义,通过对自然意象的深度剖析,发现小说里的黑人女性命运与大自然紧密相连,自然生态的破坏使以佩克拉为代表的黑人女性的精神生态遭遇重创。
在白人文化至上的社会背景下,为解决黑人女性的精神危机,黑人女性需要借助自然认识自我身份,树立黑人女性的身份意识。
研究自然意象有助于人们深刻地认识作品所蕴含的意义并更好地理解作品。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非裔女作家之一,“她的小说根植于她的非裔美国人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关注性别,种族和文化。
她身为作家,肩负起民族重任,通过作品,她关注被边缘化并深受多重压迫的非裔黑人妇女及小孩”。
在《最蓝的眼睛》中,她描写了一个十一岁黑人小女孩儿佩克拉,她因长相奇丑被家人、同胞和社会唾弃,疯狂地追求一双美丽的蓝眼睛,在追求蓝眼睛的途中,神智疯癫。
通过运用生态女性主义来分析这部小说,笔者认为,自然与女性命运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万物的秩序紊乱造成了黑人女性的精神荒芜和扭曲。
在种族歧视和白人文化至上的社会背景下,解决黑人女性的精神生态危机,黑人女性必须回归自然,关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借助自然促进黑人自我身份认知和黑人女性身份意识的觉醒。
一、四季
作者通过打破春夏秋冬的自然顺序,以秋冬春夏作为故事发展的叙事框架,以此暗示小说里的人物处在一个乱序混沌、被扭曲的社会里。
秋天原本是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庆贺丰收的喜悦季节,但是佩克拉因自己长相“丑”而被自己父母忽视和边缘化,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在学校里,她也被老师忽略,被黑人同胞嘲笑,被白人嫌弃,心灵饱受家庭和社会的无情鞭打。
100
鉴 赏
在充满严寒的冬季,作者呈现了克劳迪娅一家
的平淡朴实却充满温暖,佩克拉获得了他们的帮助,
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春天本是百花齐放、鸟语花香的
季节,佩克拉却遭受了母亲的虐待、父亲的强暴和外
人的凌辱,以佩克拉为代表的黑人女性的春天呈现的
却是痛苦的记忆。
小说中写道:“最先长出的树枝又
细又绿,而且很柔韧,弯成一个圈都不会断裂……连
翘无法带来丝毫快乐。
”在充满种族歧视的白人主流
文化背景下,他们冬日的痛苦和创伤并没有在这“希
望之春”的季节里褪去,而是继续蔓延在他们的生活
里。
这意味着春天对于佩克拉及其像她那样被边缘化
的弱势群体而言,在这“希望之春”的季节里,黑人
饱受种族歧视的痛苦在延续。
夏天是暴风雨频发的季节,人们的生活也被突
如其来的“暴风雨”冲击鞭打,佩克拉被父亲强暴而
怀孕的消息被人知道,人们对佩克拉的遭遇议论纷纷,
嘲讽佩克拉的遭遇;同时,佩克拉被自己的母亲暴打,
身心备受重创,痛苦的现实令她疯狂地追求“蓝眼睛”
以图改变命运,最后神志不清。
四季的更替轮回暗示
了佩克拉的悲剧在乱序的社会中不可避免,人们的精
神世界就像乱序的四季一样被扭曲,四季发展的颠倒
与以佩克拉为代表的诸多黑人女性的命运紊乱息息相
关。
对四季发展紊乱的描写体现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
然环境现状,同时也体现了人物的精神生态层面的空
洞,尤其是女性角色的精神生态的扭曲和失衡。
作者莫里森以犀利的笔调刻画了生活在“白人
文化至上”“唯白是美”的白人主流文化社会下的黑
人,他们在那样的社会里被压迫、被歧视和被边缘化,
生存环境恶劣,他们的精神世界也面临一片危机和狼
藉,在被白人文化扭曲了的精神生态系统中痛苦地挣
扎着。
自然环境的毁坏和失衡必然会影响在大自然生
态系统下生存的人类,人们的生活环境被破坏将会影
响他们的价值观,从而导致精神世界扭曲失衡。
二、金盏花
金盏花能治愈疾病,永葆青春,是纯洁希望之花,
金盏花在文中首尾出现,金盏花却给小说塑造了一种
悲凉的气氛,奠定了人物命运的基调。
小说篇头对金
盏花这样描写道:“千万别声张,一九四一年的秋季,
金盏花没有发芽……别人家的种子同样也没有发芽。
那年连湖边那些花园里的金盏花也没有开。
”女性孕
育生命如同大自然的鲜花发芽结果,佩克拉被父亲强
奸并怀上父亲的孩子打破了伦常,这种人伦之乱如同
金盏花在秋天没有发芽,违背了自然规律,自然规律
的紊乱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写照。
克劳迪娅两姐妹发现佩克拉怀上她父亲的孩子,
由于担心佩克拉和她的孩子,满心希望地种下金盏花
种子,希望它可以发芽,结果却失望地发现种子没有
发芽,此处的金盏花就像佩克拉肚子里孩子的生命,
对佩克拉的孩子的健康成长的希望寄情于金盏花的种
子发芽,孩子的成长与金盏花发芽便密切相连,自然
万物也成了女性心灵上的寄托和慰藉。
“我们俩谁都
没有意识到可能是土壤本身太贫瘠。
我们把种子撒在
自家的小块黑土地里,就像佩克拉的父亲把他的种子
撒在他自己的黑土地上。
”金盏花没有开花是自然中
土壤太贫瘠,缺乏养分,与此相连的佩克拉和孩子的
命运则是因为社会文化土壤太贫瘠,无法滋润她们成
长。
这象征着二战期间,黑人所承受的种族压迫和白
人文化暴力等同于战争下的牺牲品。
对金盏花的描写
暗示了黑人及黑人女性所在的自然背景和社会文化背
景下,佩克拉注定希望破灭。
文末,金盏花再次被提到:“我会说当年我并
没有把种子埋得太深,过错在于土壤,在于我们小镇
的土地。
现在,我甚至认为那年全国的土壤都对金盏
花充满敌意。
”种子没有发芽在于自然界土壤太贫
瘠,没有给予相应的养分,黑人女性就像金盏花一样,
在充满种族歧视的社会文化土壤里,她们不能获取相
应的养分,甚至备受排斥。
文末对金盏花的描写,深
化了主题并暗示了在当时的社会中有千千万万个像佩
克拉那样的黑人,她们被所在的白人主流文化的社会
边缘化,默默地承受来自白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文
101鉴 赏
化的打压,种族歧视的社会土壤令她们失去自我,命运悲惨。
三、暴风雨
暴风雨具有双重性,它能够冲刷掉污秽,洗涤人们肮脏的内心,还世界一片清新,同时它也具有毁灭性,暗示着人物的命运多舛。
突如其来的暴雨令人不安、恐惧,克劳迪娅回想起1929年夏季和母亲经历的那场暴风雨,想起了母亲在暴风雨中的独立坚强和从容不迫。
母亲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使她们能够勇敢面对自己生活中的暴风雨,并持有爱人之心。
克劳迪娅在得知佩克拉被强暴而怀孕,对佩克拉深表同情,为了佩克拉的孩子能健康成长,用自己辛苦赚来的原本用于购买心爱的自行车的钱来购买金盏花的种子;她们播种金盏花种子,希望它开花,期待自然回归正常的秩序,也为佩克拉和她的孩子祈祷,以此来反抗别人对他们的敌视。
她们帮助佩克拉,抚慰她的创伤,愤怒地肢解代表白人审美观的洋娃娃,抵抗白人主流文化的侵蚀。
暴风雨具有洗礼作用,它洗涤了人们思想上的污秽,使得人们对自己和同胞有了新的认识。
同时,夏季的暴风雨也暗示着佩克拉人生中的“暴风雨”,即她被父亲强暴、怀孕、孩子死亡、母亲冷落及周围人的嘲讽,这一系列的灾难降落在她的身上,令她幼小的心灵无法承受,迎接她的是无法避免的疯癫人生。
暴风雨可以洗刷掉人们心中的污秽垃圾,同时也摧毁了他人的心智,小说中的暴风雨不仅暗示了佩克拉一个人的“暴风雨”,也是千千万万个正处于白色人种主流文化背景下饱受种族歧视和压迫的非裔黑人的“暴风雨”。
长期以来,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对大自然进行过度开发,导致大自然生态系统遭到毁坏;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被破坏,也影响了人们的生存和健康。
在男权社会,女性也被男性统治压迫,这与人们征服大自然,开发并剥夺大自然有着相似之处,备受压迫的女性与被开发的大自然同病相怜。
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自然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等级之分,所以生态女性主义者着力于建构一种新的道德价值体系,即和谐的、健康的、平衡的生态系统,在这种生态系统下,男女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大自然遭到破坏,人的生存空间秩序必然会被打乱。
作者通过对自然意象的刻画,塑造了佩克拉的黑人小女孩形象,通过她的命运悲剧透析出当时在种族歧视下黑人的生存状态,通过颠倒的四季顺序来叙述文本,并描绘不发芽的金盏花和暴风雨这些自然意象,暗示了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生存环境恶劣,人们的精神生态也出现危机,精神被扭曲,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造成了以佩克拉为代表的黑人女性不可避免的命运悲剧。
为解决这样的生存困境,黑人女性需要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同时,黑人女性需借助自然促进自我种族身份认知,树立黑人女性的身份意识。
作者让读者意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精神生态空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对现代文明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不同种族之间的关系值得人们思考。
(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作者简介:易彩虹(1992-),女,四川巴中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