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李鸿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眼中的李鸿章
摘要:时代造就了这样的李鸿章,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关键词:洋务运动功过正确认识
李鸿章(1823-1901),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
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
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
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
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以上这些基本信息我就不多说了,作为晚清重臣的对于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李中
堂,不同人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由于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
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称他为卖国贼。也有人由于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而说他
是近代一名了不起的功臣。通过查找历史资料,我更为透彻的认识了李鸿章这一褒贬不
一的历史人物。
他以军事起家,纵横于晚清外交界,弛名于西方,为晚清一代“兵家”和“外交家”,
代表晚清政府主持签订了《烟台条约》、《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中俄密约》及《辛丑条约》等近代史上一系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重大不平等条约。同时又对晚清
近代化进程做出过贡献,史学界中有人称他为中国近代化的“奠基人和创始人”不可否认,他在军事近代化、经济现代化、以及外交近代化上都创造了许多功绩,他重视人才、
是个腐朽王朝的忠臣,在他的身上,有着过人之处,也有令人深恶痛绝的地方。
为了防范外敌,尤其是东邻日本的野心,于是北洋、南洋舰队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开始筹建,而北洋舰队与更是由李鸿章亲自一手经营,也是他一生花费最多,经营最久
的事业。到19世纪八十年代,李鸿章已成为外国商人的最大主顾,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辖下的北洋水师已拥有总吨数四万多吨,在当时可说是相当可观的一支真正
舰队了。李鸿章当之不愧为晚清军事近代化的奠基者和创始人。
中日甲午海战使北洋舰队重创。李鸿章在甲午海战中的指挥失误也是他得卖国贼之
骂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中日两国实力来说甲午海战爆发时,总体而言,中国海军实
力稍逊于日本。张明林在他的著作《外国人评点李鸿章》中总结了北洋海军的四条严重
缺点:1、制度上含混不清;2、指挥系统不清;3、经费不足;4、军纪不严。从这些记
载看,北洋海军的综合实力也许还需要再做考证。事实上李鸿章早在战前给光绪帝地走
这种就写到“自光绪十四年后,并未添购一船;操演虽动,战舰过少……”
这场战争也许注定要失败,根源不在李鸿章,而在腐朽的清政府,这个风雨飘摇的
国家机器已经没有太多精力与外敌抗衡。李鸿章误国、卖国之罪是不可饶恕的,但不等
于所创办的近代海军、工程功绩也随李鸿章的卖国之名而被唾弃。应该承认的事实是,
这些军事设施、海防工程、北洋海军在反击外来侵略者的“炮战”、“海战”、“陆战”中
都发挥了近代化人才和武器的威力。
李鸿章把学习西方的富国强兵之策,努力付诸实践,比起昏顽、愚昧、空喊“礼仪”
治国、救国的封建顽固派,的确可称“鹤立鸡群”。他的思想、言行并没有越出封建囹圄,但却给这种封闭的囹圄打开了一道缺口,代表并领着统治阶级中“不想灭亡”的那
部分人,走出国门,顺应历史潮流不自觉地迈开了前进的脚步。
可见,李鸿章真不愧为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第一人”,而他兴办的这些军用民用实业
对中国近代的经济现代化进程确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毕竟洋务运动也是另一种形
式的“改革开放”,李鸿章确实在那个时代中做出了他应有的贡献,为中国经济近代化奠下了一定基础。
同时李鸿章确实为中国近代外交的“第一人”,生逢于大清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都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所以梁启超在所写的第一本《李鸿章传》里,就认为李鸿章是中国近代一代外交家,并是“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
改革教育,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是李鸿章洋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是培养通晓外国语言文字的人才,有了自己的翻译人才,在和外国人交接时,就可避免外国翻译的“偏袒捏架情弊”(《刘状肃公奏议》,卷六)。 1863年,他奏请增设外国语言文字学馆。他强调在向西方学习时,重要的是要“觅制器之人”,主张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给以优厚待遇,甚至还提出“专设一科取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以功名和优厚的经济待遇奖励士子们入“洋务”科馆学习,这的确是李鸿章的创举、是他的“洋务”思想对科举八股取士的渗透和冲击。
李鸿章“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在晚清政坛上纵横驰骋半个多世纪。梁启超评价李鸿章“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李鸿章举办洋务活动在不同程度上起了与外国资本主义争利、抗衡的作用,维护了清王朝的苟延残喘,这是李鸿章的本意。但他没有想到引进的先进科学技术、近代教育会冲击封建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破坏封建制度的根基,增强了独立自主的竞争意识,加速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垮台和资本主义发展。这种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不是李鸿章的预期目的,但这些进步因素的萌发,又无不与李鸿章“超卓之眼孔”、思想、行动紧密相联系。李鸿章,应是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开拓者,顺应历史发展的进步人物。
参考文献:
<1>苑书义,《李鸿章传》,人民出版社,2004
<2>李守孔,《李鸿章传》,台湾学生书局,1978
<3>雷禄庆,《李鸿章新传》,文海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