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如何反击谎言
后真相时代下的舆情反转和传媒自律
后真相时代下的舆情反转和传媒自律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和发布者。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舆论的力量越来越大,信息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
这个时代也被称为后真相时代,因为伴随着信息的快速传播,谣言、不实信息和虚假新闻也层出不穷。
舆情反转和传媒自律成为我们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后真相时代下的舆情反转在后真相时代,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速度比真相更快。
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信息的碎片化,使得人们对信息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容易相信偏颇的观点和虚假的信息。
在这样的情况下,舆情反转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当虚假信息在社交媒体上被大量传播后,即便真相被揭露,也难以挽回舆论的方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舆情反转的产生,不仅是因为信息的碎片化和社交媒体的传播速度,也和我们对信息的消费方式有关。
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相信一些耸人听闻的信息,而不愿意花时间去验证信息的真实性。
在互联网时代,大家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传播的信息负责。
信息消费者需要提高信息辨别能力,避免盲目相信网络上的消息。
针对舆情反转,我们需要从源头上进行管理,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一方面,需要加强对虚假信息和谣言的打击,通过技术手段和制度规范,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
也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包括媒体、政府和公民,共同维护信息的真实性和传播的道德规范。
二、传媒自律的重要性在后真相时代,传媒自律变得尤为重要。
传媒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和引导者,对公众舆论的方向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传媒不自律,随意传播不实信息,将会进一步加剧舆情反转的问题,破坏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传媒自律首先需要从道德和职业操守上进行规范。
传媒从业人员需要在新闻报道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客观、公正、真实地报道事实,避免主观偏见和虚假信息的传播。
传媒机构也需要建立健全的自律机制,对不当报道进行纠正和处理,维护传媒行业的诚信和信誉。
除了从职业操守上进行规范之外,传媒自律还需要从技术和管理上进行保障。
浅谈后真相时代新闻伦理的困境、悖论及规制研究
后真相时代新闻伦理的困境、悖论及规制研究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新闻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媒体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们不仅成为了社会舆论的引导者,还承担起着“传递真相”的使命。
但是,在这个被称为“后真相时代”的时代,新闻伦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
一、后真相时代的困境所谓“后真相时代”,是指现代社会中真相、信息的真实性已经被淡化,相应地,“虚假陈述”的出现已经变得普遍。
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过滤真假信息。
新闻媒体的谎言追求者已经有很多人开始收取有偏见的信息,这使得公众开始怀疑媒体的真实性,不再抱有信任。
此外,新闻媒体目前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如何在报道时保持公正。
现在,很多新闻媒体被收购或受到政府干预,其报道往往存在政治性。
这使得某些新闻媒体已不再被认为是一个不可偏离的源头真相。
新闻媒体的利益也不再完全符合公众的利益,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和对事实真相的信任都在下降。
二、后真相时代的悖论在后真相时代,媒体一方面面临着公正公正报导的要求,另一方面,他们需要考虑到自身的生存。
媒体选择成为公正各方观点的平台,成为保护平民基本权利的攻守战士。
这个观点很好,但实际上它并不总是可持续的。
媒体需要收入,广告商也需要广告让企业生存,这些利益需要满足才能保证新闻的长期传递。
如果媒体不利用战略性撕票机制,他们很难有足够的收入来保证生存。
这是一个悖论。
公正也是本着立场的,媒体同时必须考虑到独立和收入的问题。
如果没有足够的收入,媒体就不能存在,无法施展他们的报导力量;如果忽视独立,那媒体的权威度就会下降。
三、健全媒体规制体系的必要性我们认为,在后真相时代,媒体规制体系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
媒体的所有者要意识到,他们的目标首先是为公众服务,而不是只追求利益。
此外,应探索一些新的办法,以改善媒体行业的现状。
在资源投入方面,目前数字化媒体和新的技术创新投资者居多。
后真相时代“新闻反转剧”成因及应对策略
后真相时代“新闻反转剧”成因及应对策略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新闻的获取方式和媒体的选择更加多元化。
与此同时,由于信息的过度流动、转载和篡改,使得“假新闻”、“虚假信息”等不实报道更容易在网络上传播,对于新闻传播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使得后真相时代成为新常态。
在后真相时代,新闻反转剧越来越常见。
所谓新闻反转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之后,随着更多真相被揭示或新证据被发现,原本看似正确的报道被证明是错误或欺骗性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造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信息过于频繁流动,速度过快。
由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信息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各种渠道发布和传递。
有些媒体为了在第一时间抢先发布新闻,往往没有经过详尽核实就发布,从而导致事实并非如此的情况发生。
当然,有些媒体也可能有意篡改、扭曲报道内容,以达到引人眼球的目的。
其次,新闻报道的主观性越来越强。
新闻报道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政治、经济和商业等。
在一定程度上,新闻媒体所报道的新闻,也可能被它们的主观看法所影响,从而产生偏见。
这种偏见有时会导致错误的报道和主观扭曲,进而形成新闻反转剧。
再次,新闻传播受到品牌效应的影响。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媒体市场上,新闻媒体为了吸引更多的眼球和流量,往往必须在报道中加入各种元素,比如戏剧性、故事化等。
这些元素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多的娱乐性,但同样也会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新闻反转剧的出现。
面对这种情况,新闻媒体应该采取一些具体的应对策略:首先,要更加严格检查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媒体机构在发布新闻时,应该尽可能多的核实和确认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可以建立专业的新闻审核制度,引入一些技术辅助工具,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以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
其次,要避免主观性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在报道新闻时,要尽可能采用客观的视角,尽量避免个人感情和偏见的影响。
有时候为了避免主观性的影响,媒体机构可以派遣多名记者前往现场,并在后期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剖析。
分析如何打破“后真相困境”
人们只有符合自己意愿的时候才能预见未来,而最明显的事实在不受欢迎的时候可以被忽略。(改)威廉•戴维斯在《后真相政治时代》中认为事实权威已经衰落了很长时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更危险的后真相政治时代,真相不再是被扭曲或者受到争议的对象,而是它本身已变得不再重要,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围绕自己的观点和偏见来做出判断。(引)后真相时代,真相没有被篡改,也没有被质疑,只是变得很次要了。
(一) “后真相”的起源
“后真相”一词的来源与政治密不可分,其最早诞生于1992年,Steve Tesich发表于《Nation》杂志上的一篇批判海湾战争中美国政府操纵媒体的文章中率先使用了该词,并赋予其“事实让位于情绪的影响力”的意思。在之后的2004年,Ralph Keyes在他的书《The Post-truth Era: Dishonesty and Deception in Contemporary Life》中使用了“后真相时代”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社会不存在真实与谎言的清晰界限,还有第三种介于真实与谎言之间的“模糊的陈述”,并且人类可以通过这种“模糊的陈述”挑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进而迎合民众的情绪。同时他还揭示了美国政治选举的新动向是通过网络舆论影响或操控民意的“后真相政治”(post-truth politics)。2010年,大卫•罗伯茨将“后真相政治”视作一种新的政治文化,即“媒体报道,公众舆论和政策讨论完全脱钩”。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失焦现象及其治理对策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失焦现象及其治理对策1. 引言1.1 定义在后真相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传播的普及,舆论失焦现象日益严重,给社会治理和舆论引导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所谓舆论失焦,即指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媒体和公众对于真相、事实的认知被扭曲,导致舆论的偏颇和失衡。
这种现象不仅容易造成社会脆弱的民意政治,还可能给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带来重大影响。
舆论失焦的主要表现包括:信息虚假性增加、信息碎片化严重、信息来源不明确等。
这些现象使得公众难以辨别真假信息,容易受到舆论的误导和操纵,增加了社会躁动和不确定性。
我们必须对舆论失焦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制定相应的治理对策,才能有效应对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失焦的挑战。
【研究意义】在于引起社会对后真相时代的关注,促进舆论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升社会对真相的认知和理解。
1.2 问题描述在后真相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广泛普及,舆论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舆论失焦现象逐渐突显,给社会治理和舆论引导带来了重大挑战。
舆论失焦现象指的是在繁杂的信息传播中,真相被混淆、丑化和误解,导致公众不知所信、难以辨明事实。
这种现象常常使得人们在漩涡般的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失去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
虚假信息、谣言和诽谤不仅对个人和组织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也对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构成严重威胁。
舆论失焦现象的出现,不仅扰乱了社会秩序和舆论导向,也凸显出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和制度缺陷。
如何有效治理舆论失焦现象,恢复公众对信息和真相的信任,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
深入分析舆论失焦现象的原因和影响,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对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和使命。
【字数:239】1.3 研究意义在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失焦现象日益严重,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隐患。
研究这一问题的意义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舆论失焦现象根源和影响的机会,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的治理对策,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后真相”时代深度报道的困境与应对策略
“后真相”时代深度报道的困境与应对策略作者:刘志斌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32期摘要:“后真相”时代,传统媒体所制造的“权威”被消解。
深度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王牌,在“后真相”时代的影响力受到冲击,但深度报道在帮助人们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事件发展走向以及引导社会舆论都有重要作用,本文着眼在“后真相”时代的深度报道影响力是如何被解构,以及提出应对方法。
关键词:后真相;深度报道;策略一、“后真相”——权威消解与深度报道的困境“后真相”(Post-truth)是《牛津词典》2016年的年度英文词汇。
“后真相”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事实与价值是不等价,价值先于事实并指引事实。
在信息爆炸年代,人们难以在短时间里判断事件真相,人们与其花更多时间分辨真相、相信真相,倒不如更乐意相信情感和态度。
如果真相和自己预判相背离,那么人们可能会选择忽略这些信息。
主观想法已明显压过了客观事实,因而在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讨论的内容甚至还未核实,很多人就已经把自己的观点当成了证据。
网络的去中心化,使得把关人缺失,报道的倾向性大增,谁的嗓门大、谁的声音漂亮,就越容易在舆论战中获胜,真相不会被最先考虑。
人们在互联网当中只有做到“分秒必争”才能最大限度形成传播影响力。
如果“慢一点”,就意味信息会被覆盖,那些短平快的新闻更获得受众的青睐,新闻媒体在抢先发布新闻的时候,也同时往往会忽略核实新闻的真实性,真实、快速是新闻的魅力所在,在互联网时代更是如此,稍瞬即逝的信息时代,信息爆炸,慢一秒都会输掉竞争,因而新媒体当中可能就会因为抢时效而出现信息未得到核实和确认。
网络技术让“人人都有麦克风”,在过去,只有那些专业人士才能在媒体充当记者职责,他们凭借自己的专业地位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和解读,树立一种“权威”。
但网络兴起,新闻专业主义受到冲击,逐渐解构权威。
这使得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在当下的媒介生态竞争中尤为艰难,尤其是以深度和篇幅见长的深度报道。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失焦现象及其治理对策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失焦现象及其治理对策随着社交媒体的日益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正逐渐步入一个后真相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经常受到质疑,公众在面对新闻事件时往往会受到大量的谣言和不实信息的干扰,这导致了舆论的失焦现象。
面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恢复舆论的正常秩序。
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失焦的原因。
在这个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网民可以轻松地通过手机、电脑等渠道获取和传播信息,这为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一些不法分子也利用社交媒体等平台散布谣言,达到影响舆论、操纵社会情绪的目的。
再加上传统媒体由于商业利益和政治立场等原因往往难以做到客观、公正的报道,这些因素综合导致了舆论失焦现象的产生。
鉴于此,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来治理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失焦的问题。
政府需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管。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和监管力度,加大对不实信息的查处力度,强化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从根本上杜绝谣言的传播。
政府也可以增加对新闻媒体的监督和管理,促使传统媒体加强自律,做到客观、公正、真实地报道新闻事件,避免对舆论失焦的助长。
我们需要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
公众在获取和传播信息时需要多加甄别,避免盲目相信传言和谣言,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多个渠道获取信息,形成较为客观的认知。
学校和社会组织也可以组织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信息真实性的认知能力,让大家在浏览、传播网络信息时能够提高警惕,不被虚假信息所蒙蔽。
新闻媒体也需要加强自身建设。
新闻媒体应该本着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进行报道,真正成为公众获取信息、发现真相的重要渠道。
新闻媒体还可以加强对网络传播信息的监测和核查,一旦发现不实信息,应该及时进行辟谣和澄清,避免不实信息的传播和扩散。
我们也需要强化社会监督。
社会组织可以通过举办相关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对媒体报道的监督和批评,推动媒体的自律发展。
“后真相时代”的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后真相时代”的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作者:张伊凡黄荣昌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16期摘要:“后真相”在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里,作为一种传播现象首次在2016年《牛津词典》中被评为英语世界年度热词。
当真相遭遇情感,态度先于事实的现象比比皆是,援引《南方周末》的一句话“情感太多,真相已经不够用了”。
本文将从“后真相时代”的社会现象入手,探究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在后真相时代下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后真相”;拟态环境;情绪驱动;真相缺位一、后真相时代的特征后真相(Post-truth),牛津词典将它解释为“诉诸个人情感及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
后真相时代最显著的特征是真相的提供者与公众之间较为稳定的“契约关系”变得飘忽不定,比起了解事实和真相,公众更在意个人观念和情感是否得到迎合或满足。
二、“后真相”背后的原因及社会现象(一)社会化媒体兴起,话语权下移互联网的发展与社交媒体的兴起使话语权不断由大众媒体向下流动,公众被赋予更多发声的可能性,每个人都能作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将信息通过微博、微信、博客等平台发布或分享至网络空间,实现了“人人皆记者”。
而与此同时,网络信息迅猛地传播速度也给各种未经甄别的信息提供了便利,一旦公众发现自己所接受并传播的并非事实时,或许已经有数千种谣言又被创造出来,形成一股不可逆的洪流。
因此近几年来“反转新闻”作为一种“后真相时代”下的特有产物屡见不鲜,比如“罗尔事件”“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快递小哥雨中痛哭”等等,一起起新闻事件牵动着公众的神经,而在这些事件中,公众往往都具备一个共性——情感先行,先入为主地把个人情绪和主张置于事实和真相之上。
2016年“罗尔事件”一开始,公众出于对生命垂危的癌症患儿罗一笑的同情以及对其父亲罗尔卖文挽救女儿生命的认可,短短五天之内打赏金额超过200万元,单日打赏一度冲破微信上限,大约一周后,公众开始质疑这起事件,深挖罗尔名下的财产状况以及女儿的医疗费用后,人们发现其医疗费用负担远不及罗尔所说的那么沉重,整个事件发生了巨大逆转,此事件最后被定义为“带血的营销”;在2018年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发生之始,公众几乎一边倒地认为公交坠江是对向行驶的轿车女司机驾驶不当酿成的惨剧,还未等相关部门出具权威的调查结果,女司机就已身陷舆论漩涡,而五天后官方公布的事件真相却与之前铺天盖地的消息恰恰相反,监控视频显示,整个事件系乘客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导致车辆失控坠入江中;去年双十一之后新闻爆出的“快递小哥雨中爆哭事件”也是如此,公众一开始时就先入为主地心疼快递员快递被偷,并在社交媒体中纷纷喊话谴责小偷,而事情的转折始于辖区派出所的澄清,令网友们意想不到的是快递小哥在雨中哭泣并不是所謂的快递丢失,而是与女友的情感纠纷所致。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与反思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与反思1. 引言1.1 背景介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
这种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便是真相和谣言的混杂,导致舆论的不稳定和易被操纵。
进入后真相时代,虚假信息和谣言频频传播,舆论反转现象愈发频繁,导致社会舆论风向时常变化,人们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产生质疑,造成了舆论失范的局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舆论反转现象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人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往往容易被一时的热点话题所带动,盲目相信并传播信息,而忽略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这种盲目跟风的行为往往会导致舆论的极端转变,从而扭曲事实真相,甚至造成不良后果。
为了更好地规范舆论反转现象,我们需要对后真相时代的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从而找到合适的规范措施,建立健康良性的舆论环境。
【内容到这里结束,总字数为2000字】。
1.2 问题引出在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的力量日益凸显,舆论反转现象层出不穷,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这种背景下,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舆论反转不仅仅可能给个人、组织带来负面影响,还有可能扭曲事实真相,影响社会公共舆论的正常运转。
如何规范舆论反转现象,建立健康良性的舆论环境成为当务之急。
问题引出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后真相时代,舆论反转现象频繁出现,但往往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信息碎片化、信息传播速度过快而导致。
这种现象容易让人们在舆论风波中迷失方向,无法准确判断事实真相。
由此引发的舆论失范问题也日益突出,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深入反思。
为了解决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问题,我们需要全面分析后真相时代的特点、典型案例分析、失范现象的原因分析,并提出规范舆论反转现象、建立健康良性舆论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可以化解舆论反转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舆论环境的健康发展。
真实与谎言的对抗
真实与谎言的对抗现代社会中,真实与谎言之间的对抗成为了一个持续的话题。
人们时常被夸大、隐瞒或歪曲的信息所困扰,而真实则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如何应对真实和谎言的对抗呢?本文将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探讨这个问题。
一、个人层面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遭遇到真实与谎言的对抗。
当我们面对一堆信息时,如何辨别真相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应该建立起一种质疑的思维方式。
不轻信或盲从他人的话,而是去验证信息的可信度和真实性。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擅长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并判断其中是否存在谎言。
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和分析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辨别真相。
其次,平衡信息来源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信息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但并不是所有信息都是可信的。
我们可以选择遵循传统媒体的报道,同时也可以关注社交媒体和个人博客等新媒体。
然而,我们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和判断,避免被假新闻和谣言所蒙蔽。
因此,我们需要养成慎重、深思熟虑的阅读和观察习惯。
另外,我们也可以积极参与社区或志愿者组织,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亲身感受真实与谎言的对抗。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通过亲身经验更好地了解如何应对谎言和真实之间的冲突。
同时,与他人的讨论和交流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问题,并找到更有效的方式来和谎言作斗争。
二、社会层面在社会层面,真实与谎言的对抗既包括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对抗,也包括了不同社会集体之间的对抗。
对于个体之间的对抗,社会需要建立起一个公正、透明的信息传输系统。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加强对媒体的监管,推行严格的新闻报道制度,减少信息的失真和虚假。
同时,个人也有责任不信谣传谣,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
对于不同社会集体之间的对抗,构建一个和谐共赢的社会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开放对话、妥协和合作,不同集体之间可以比较客观地传递信息,减少谣言和偏见的传播。
同时,社会组织和公民也要参与到舆论监督和信息传递中,发挥自己的力量,帮助社会更全面地认识真实。
“后真相”时代社会思潮的“真相”合谋及其应对
的信息 !促
采取有效
碳排放
量!有效改
!此种 无疑能够驱动人
们的行为!从而
结果产生正向影响。其次!
自
的预测!
过具体
的
二、'后真相社会思潮的'真相合谋
$后相%代的来临为多元社会思潮的 暗
长提供温床。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泛娱乐主
义!在片 相、主 相、人造真相、未知真相
合谋的态 中
!在延续以往发展基
调的
画故事等方式!亥I]意呈现对自己有利的画面!巧妙
自己不利的情形!从而 点更具针 、
更有冲击力。总!
中的历史、背景、数
字、故事等都是形成片 相的主要因素!如果不
确认接触到了完整的
貌以及接收到了每个
体的声音!
受在一定程度上就无法掌
情的全部真相。
(二)主观 :“自以为是”的真相
由于主 条件的影响!人 往往倾向于从自
地
容。譬如!当想激
发孩子
的兴趣时!家长往往会描述丰富
的
和有趣的游 伴!
假「
间缩水和学业压力增大等问题;企业老板在应聘员
!向于描
愉悦的企业氛围和丰富多样
的职业培训!
以及晋升困难等问
#
上!大多人自 向于关
有利的话 容!自
其他无关 的 信
息。其,转变
在有意识地改变真相。转变
自
和自
个方
#
!自
的!
容的 会
的结果走向产生积 变。例如!全变暖
的行为。从某种程度而言!名字一旦被固定
下来,就会成为唯一的真相。
(四) 未知真相:影响未来的真相
人们往往会
遇的 评估和未来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失焦现象及其治理对策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失焦现象及其治理对策随着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已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展现自我的重要途径。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舆论失焦的现象也愈发突出。
所谓后真相时代,意味着事实和谎言、现实和虚构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人们往往难以分辨真假,舆论也因此失焦,导致社会治理面临了很大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失焦的原因及其对策。
一、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失焦的原因1.信息泛滥.互联网的无处不在给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意味着信息泛滥。
大量信息的涌入使得人们难以筛选真伪,导致谣言迅速传播,并在社会舆论中产生影响。
2.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允许每个人成为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这种多元化的来源使信息不能像过去那样经过层层筛选而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得真实和虚假的信息变得难以辨别。
3.公众热点话题.社会热点事件近年来层出不穷,对于这些热点话题,人们往往会产生各种主观臆测,导致信息失真和失实的报道层出不穷。
4.传统媒体的沉寂.传统媒体正在逐渐被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取代,这些新媒体的宣传手段更加灵活多变,信息更加丰富多样,使得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可信度逐渐被削弱。
二、针对舆论失焦的治理对策1.建立信息检验机制.针对网上的信息,可以建立一个信息验证平台,将真实信息和假信息进行区分,对有疑惑的信息进行核实,从而提高信息的可信度。
2.加强监管力度.对于那些故意发布不实信息的个人和机构,要加强监管力度,对其进行处罚。
对于那些传播虚假信息的社交媒体平台,也应该加强监管,以削弱虚假信息的传播渠道。
3.提高公民素质.公民应该具备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不轻信、不盲从,增强理性思维和分辨能力,减少对错误信息的传播。
4.强化传统媒体的作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比,其报道属实程度更高,因此应该加强对传统媒体的支持和培养,提高其报道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5.建立公共舆论平台.通过建立公共舆论平台,可以让广大民众参与到舆论传播和监管中来,通过众多人的参与促进真实信息的传播,扼制虚假信息的泛滥。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与反思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与反思后真相时代是指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对于所谓的真相和虚假信息难以辨别,真相和谎言被混淆的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舆论反转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传播的现象,更是社会价值观失范的表现。
本文将从失范和反思两个方面来探讨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反转”现象。
我们来谈谈失范。
在后真相时代,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成本变得越来越低,同时网络媒体的出现也加剧了虚假信息的传播范围。
舆论反转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人们过度相信并传播了一些不准确的信息,导致整个舆论走向了极端。
比如在疫情期间,有关病毒起源、医疗措施等方面的信息一度被放大或曲解,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恐慌和混乱。
还有一些虚假新闻和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引起公众广泛关注,进而在舆论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种失范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社会价值观的混乱。
在信息过载的今天,人们往往只愿意相信自己所愿意相信的事实,而对于一些不符合自己认知的信息则持怀疑态度。
这种单一化的认知方式导致了自我封闭的思维方式,进而导致了对于真相和谎言的混淆。
这种混乱的价值观,使得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们往往成为了舆论的受害者,他们的认知被一些不实的信息左右,最终导致了舆论的偏离。
我们来谈谈反思。
面对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反转”现象,我们需要深刻反思。
首先是关于媒体的责任。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应该更加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对于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媒体应该慎重对待,不可随意放大和解读。
需要加强对虚假信息和谣言的监管,打击一些恶意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
其次是关于个人的素质。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个人应该具备一定的辨识能力,对于一些传言和不实消息应该持怀疑态度,并经过自己的判断来接受信息。
也应该注重教育培养一些基本的辨识能力,使得人们在面对信息时能够进行思考和甄别。
政府和相关部门也有责任加强对虚假信息的监管。
对于一些违法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和人员,应当严肃处理。
“后真相”视域下社会思潮的多元样态及其应对策略
“后真相”视域下社会思潮的多元样态及其应对策略【摘要】在“后真相”视域下,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元样态。
本文从不同社会思潮在“后真相”视域下的表现、引发的社会问题和挑战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展开探讨。
在应对“后真相”的挑战中,加强教育与媒体监管、提倡开放与包容的社会氛围显得尤为重要。
结语中总结了“后真相”视域下社会思潮的多元样态,强调了应对策略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应对“后真相”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讨论,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后真相”视域下社会思潮的复杂性,以及如何有效地因应这一挑战。
【关键词】关键词:后真相、社会思潮、多元样态、应对策略、教育、媒体监管、开放、包容、发展趋势。
1. 引言1.1 了解“后真相”视域下社会思潮的重要性了解“后真相”视域下社会思潮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认识信息传播的特点和形式。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可以迅速传播和扩散,但真假信息往往混杂在一起,给人们带来困惑和误导。
只有深入了解“后真相”视域下社会思潮,才能更好地分辨信息的真伪,保持清醒的头脑。
了解“后真相”视域下社会思潮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和趋势。
随着“后真相”的蔓延,社会思潮会呈现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价值取向。
只有深入了解这些社会思潮,才能准确判断社会的走向和未来发展方向。
1.2 研究“后真相”对社会的影响“后真相”是指在信息社会中出现的对事实真相的模糊化和混淆化现象。
研究“后真相”对社会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种现象已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
后真相现象会导致公众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产生偏差,人们很难区分真假信息,容易被虚假信息误导,这将影响到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选择和社会行为规范。
后真相现象还会对社会造成深刻的不信任危机。
当人们无法确定信息的真实性时,他们会对媒体、政府和其他权威机构产生怀疑,进而导致社会的分裂和对立。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后真相现象也会给管理者和领导者带来极大的困扰,因为他们很难通过传统的沟通方式有效地传达信息和影响民众。
在后真相时代擦亮慧眼
在后真相时代擦亮慧眼什么是“后真相”呢?2016年11月22日,牛津字典宣布,“后真相”是其年度词,用以描述“客观事实在形成舆论方面影响较小、而情感和个人信仰产生更大影响”的情形,简单来说就是真相没有被篡改,也没有被质疑,只是变得很次要了,人们变得不再相信真相,只相信自己的感觉,去看自己想听和自己想看的东西。
这些带有偏见的信息会植根在人们脑海里,从而造成许多误判。
后真相的具体例子有哪些呢?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各种各样的反转事件都是后真相时代的一部分。
比如2020年6月22日,苟晶向山东省教育厅进行了实名举报,表示自己曾在1997年和1998年山东高考中连续两年被冒名顶替,其中1997年顶替者竟然还是自己高三班主任的女儿。
当时网上舆论一片哗然,同情苟晶的网文刷爆全网,然而,事实确出乎意料,1997年其本人未填报志愿,1998年其按程序正常录取,不存在当年被他人冒名顶替上学问题。
接下来的一些例子你一定听说过,或许还是参与者。
2020年1月31日,网上惊现一篇《最新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报道,因此不少城市实体药店的双黄连被抢购一空,各大线上购药平台显示无货;更早一些,2011年3月,日本发生里氏9级地震,大地震引起的海啸、核辐射等危机层层推进,从而隔岸相望的中国也引起了恐慌。
一条“吃碘盐可以防辐射”的谣传忽然传遍全国各地,从而引起了大面积抢购市场加碘盐的行为。
其实我也思考过为什么会出现误判,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其主要原因是社交媒体的推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社交媒体给予人们表达的权利,在人人都是网红的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更为便捷和迅速,正是在这种社群化社交媒体的传播,具有相似兴趣、观点、情感的人们彼此连接在一起,逐渐使人们的观点固化,从而使我们生活在信息孤岛之中。
如何避免后真相时代的误判呢?我想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是需要新闻媒体专业化。
新闻媒体不能在新闻报道中强加自己的政治观念和立场、更不能强加自己的意识形态给大众。
“后真相”视域下社会思潮的多元样态及其应对策略
“后真相”视域下社会思潮的多元样态及其应对策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所接收到的信息变得越来越多,但同时也伴随着信息的碎片化和真假难辨。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在迅速扩大,这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然而也带来了更多的困惑。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后真相”的视域,思考如何在真相和谎言之间抉择,如何更加明晰地看待社会现实和抉择未来。
本文将探讨在“后真相”视域下社会思潮的多元样态及其应对策略。
一、多元样态1. 谣言传播在社交媒体盛行的当下,不少人喜欢通过社交媒体传播一些言之不实的谣言,以获取关注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这种行为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信息的不真实传播,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影响了人们对于真相的判断能力。
2. 网络暴力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暴力现象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不少人通过匿名账号在网络上发布辱骂和谩骂的言论,给被攻击的对象带来了严重的心理打击,造成了负面的社会影响。
3. 自媒体乱象随着自媒体的兴起,不少人通过自媒体平台传播各种不实信息,利用人们对于网络信息的依赖性,散布谎言和误导,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应对策略1. 加强教育加强对于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的教育,培养人们的辨别能力,加强人们对于真相的敏感度,提高人们对于虚假信息的警惕性,从而减少谣言的传播。
2. 加强监管加强对于网络言论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网络言论管理制度,对于散布不实信息和进行网络暴力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和清朗。
3. 建设社会信任体系建设社会信任体系,提高社会公民的诚信意识,推动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为建设一个和谐社会营造有力的氛围。
4. 提高自律意识提高自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传播谣言和进行网络暴力的行为,提高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
5. 推动监督机制推动建立多方监督机制,发挥媒体、社会组织、政府和公民等多方面的监督作用,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公正、客观和真实。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与反思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与反思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舆论的力量愈发强大,人们的言论和行为都在公众的关注下受到严格的审视。
在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反转现象愈发频繁,一些事件的真相被扭曲,公众的情绪被煽动,这种失范现象让人担忧。
本文将从“后真相时代”、“舆论反转”和失范与反思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现象。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后真相时代”的概念。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和信息传播的快速,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但同时也出现了信息碎片化、真伪难辨等问题。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更容易被假消息所误导,真相也变得更加模糊和难以辨别。
这就是“后真相时代”的特点之一,真相不再是唯一的、权威的,而是多元化、碎片化的。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舆论的影响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舆论已成为了这个时代最具有影响力的力量之一。
舆论反转现象的发生正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
舆论反转,顾名思义,就是原本公众对一个事件或者人物的看法或者言论在某个时间点发生了180度的转变。
这种转变可能是因为新的证据和信息的披露,也可能是因为舆论的情绪和氛围的变化。
通常来说,舆论反转是由一些事件或者个人的涉及引起的,这些事件或者个人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被夸大、歪曲或者刻意省略,导致公众对其认识产生偏差,进而引发舆论的反转。
舆论反转并非总是客观、理性的,有时候它只是一些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故意操作舆论,甚至是一些恶意的造谣和诋毁。
在这种情况下,舆论的力量不再是建设性的,而是变成了一种破坏性的,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严重的伤害。
对于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我们不仅要反思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更要探讨如何规范和引导舆论,防止其走向失范。
我们需要媒体的自律。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之一,其言论和行为对舆论的形成和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
媒体不仅要报道事实,更要坚持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呈现事实真相。
政府也要加强对媒体的监管,防止媒体利用舆论的力量谋取私利,造成社会不良影响。
公众也要提高信息素养,理性对待舆论。
后真相时代“新闻反转剧”成因及应对策略
后真相时代“新闻反转剧”成因及应对策略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已经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互联网获取新闻信息。
随之而来的是信息的泛滥和失真,很多所谓的“新闻”实际上是假新闻或信息的断章取义。
在这样的环境下,“新闻反转剧”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真相被混淆,信息被操纵,令人难辨真伪。
本文就后真相时代的“新闻反转剧”成因及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一、“新闻反转剧”的成因1. 信息传播的快速性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高,新闻事件的发生和传播几乎是即时的。
这也使得信息的真伪难辨,很多错误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得到了放大,甚至被误认为是真相。
这种快速传播的特点,是“新闻反转剧”成因之一。
2.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人,可以随意地在社交媒体发布信息和评论,这使得信息更加碎片化,真假难辨,造成了“新闻反转剧”的滋生环境。
3. 利益驱动的假新闻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了某种目的,利用假新闻来迷惑公众,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些假新闻可能是为了让某个企业或个人获得利益,也可能是出于政治目的。
这种利益驱动的假新闻也是“新闻反转剧”成因之一。
4. 用户信息过载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已经远远超出了可承受的范围,这使得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追求简单的、有趣的信息,而对于真相和深度信息的追求越来越少。
这种用户信息过载导致了人们容易被误导和欺骗,也是“新闻反转剧”的成因之一。
二、应对策略1. 提高媒体素质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媒体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新闻采编的监管,严格把关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杜绝虚假报道的出现。
媒体还应该引导公众正确处理信息,增强辨别真伪的能力。
2. 严惩虚假新闻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严惩制造和传播虚假新闻的行为。
只有通过法律的约束和制裁,才能有效地遏制虚假信息的传播,净化网络信息环境。
3. 提升公众素质公众更应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辨别真伪的能力。
后真相时代舆论叙事逻辑及策略
后真相时代舆论叙事逻辑及策略2016年有关“英国脱欧公投”和“美国特朗普大选”的报道将“后真相”(Post-truth)带入公众视野。
与传统舆论争夺法理道德优势不同,后真相舆论强调情绪为先,真相后置。
后真相时代舆论正发生新的转向,试图通过煽动情绪来争取民心。
真相不只是舆论发声的基础,更可能武器化从而被恶意操弄。
把握后真相时代舆论的叙事逻辑,构建舆论发声策略,是当前构筑良好舆论生态、打赢舆论斗争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后真相舆论多面观一是认知的多元导致真相的非唯一性。
由于个体的局限性,公众所获取的信息通常是有限的。
信息时代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看似更广,内容更丰富,实则对公众识别、筛选信息的能力提出更高的挑战。
低清晰度的事实、片面事实为公众解读事件本身产生开口,提供不同解读路径。
公众在自身认知范围内所获取的真相无非是对既有事实的参照和映射。
新媒体传播范式下后真相是公众对事件观点不断交锋,最终聚合分化意见后达成的共识。
这一状态是流动的,不同的舆论主体由于不同的文化、宗教信仰、学识阅历等不同,以及接收信息的完整度、烈度不同可能会导致对同一事件的认知产生偏差,甚至南辕北辙。
公众所认可的真相无非是自身对事实的个性化解读。
普通公众解读事件、重构热点新闻面临风险,人们倾向于主观认知出发,以确保达到内心确信。
二是媒介赋权导致话语失真。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塑造了自上而下由社会共识主导的话语体系。
随着社交媒体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后真相时代个性化、去中心化、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使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变得便捷,公众更容易获得媒介赋权。
媒介赋权打破了传统的信息单向传播方式,公众更多地参与到传播链条中,承担起发声者和接收者的角色。
同时数字媒介技术的丰富、匿名和去语境化使得深层结构和信息来源更容易被隐藏,且很难发现[1]。
人人皆有麦克风的时代客观事实与主观论断极易被混淆,情绪掩盖理智,真相披上多重外衣,公众变得既明辩又失聪。
三是情感现实模糊事件真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真相时代如何反击谎言
后真相时代如何反击谎言
后真相
媒体
“后真相”(Post-Truth)曾被《牛津英语词典》选为2016年的年度词汇,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这样的标志性事件,引起了西方对“后真相”的大量讨论。
“后真相”的意思是事情已经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对此所产生的情绪。
英国《旁观者》杂志前主编、《卫报》专栏作者马修·德安科纳(Matthew d’Ancona)在新书《后真相:关于真相的新战争及如何反击》中,表达了他对“后真相”的理解:它代表的不是政客的谎言,而是公众对这些言论的反应,以及数字技术和社交媒体影响舆论、左右民意的能力。
接受腾讯文化采访时,马修·德安科纳说,“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开始不在意谎言,不担心说谎的危害,而更多地去关心某种主张所包含的情感因素,以及这种主张对个人的价值。
这就是后真相时代的特征:人们不评价某种主张是否真实,只评估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否符合自身感受。
”
另外,技术的发展让人们能与志同道合的人联系和交谈,每个人都从属于某几个数字部落,但“作为数字部落的成员,人们失去了彼此辩论的机会。
要知道,维持社会正常运转,需要不断质疑、核查和问责的制度。
如果人们只停留在各自的数字泡沫中,就很容易情绪化。
”马修·德安科纳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只传达事实是不够的,“如果你面对的是说谎的人,你不能只说‘你说2+2=5,实际上等于4’,你也必须用一种能触动人们情感的方式进行回击。
”他建议,如果想和谎言对抗,就必须在人们的价值观和内心信仰方面做文章,必须以能打动人们心灵和思想的方式来传达事实,“过去杰出的演讲都是如此”。
在他看来,新闻报道者也必须学会同人们的内心和思想对话,“只呈现事实是不够的,必须以公众能理解的方式呈现事实,并且尽量影响他们的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