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横向府际关系的视角看成渝经济区的经济发展

合集下载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经成为了国家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成渝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同时成都、重庆两大城市经济实力雄厚,地理位置优越,对外开放程度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建设双城经济圈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七个方面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应的解决对策。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成都、重庆两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设施建设不足,制约了双城经济圈的发展。

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解决对策:政府应加大对双城经济圈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加大政府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和发展与基础设施相关的金融产品,加快推进双城经济圈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二、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在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成都、重庆两地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加剧了经济和社会的不平衡发展。

解决对策:政府应加强双城经济圈的区域协调发展,在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转型升级上加强合作,打破城市之间的壁垒,推动资源配置均衡。

三、城市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成都、重庆两地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双城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对策:政府应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的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大环境修复和治理力度,促进双城经济圈的绿色发展。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布局不均衡,制约了双城经济圈的发展。

解决对策:政府应推动双城经济圈的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两地间的产业合作与交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五、企业融资难问题在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双城经济圈的发展。

解决对策:政府应加大对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双城经济圈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金融创新,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研究

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研究

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研究作者:房君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15期(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610031)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中国各地区之间、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间的合作和协调发展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成渝经济区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对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和长江上游经济带的开发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从成渝经济区区域内部协调发展的目的与原因出发,结合成渝经济区发展现状与特点,分析其在区域协同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如何有效促进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协调发展经济合作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5-0148-03引言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中国的区域发展政策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在国家政府的引导下,打破省市行政区划,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已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过去二十多年引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东部三大经济区形成的模式,正在向全国扩散 [1]。

许多省级规划也通过国家批准上升为国家战略,2008年1月,国务院批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年6月批准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在加紧制定,预计也即将被批准[2]。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尤其是同一经济区内部的跨行政区协调。

成渝经济区目前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经济区内协同发展情况并不理想。

如何健全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互动机制,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实现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对培育西部经济新的增长极、促进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一、成渝经济区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一)行政区划导致行政壁垒,地方利益冲突明显成渝经济区在行政上分别隶属于四川省和重庆市,作为省际合作经济区,在政策的制定会受到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不整合所带来的制约,行政界线的分割加大了成渝经济区行政协调的难度,发展战略的差异带来协调合作的障碍,如四川省以“建设成都平原经济区”为重点的向东北发展的发展战略和重庆市以“建设渝西经济走廊和都市经济圈”向东发展的发展战略,两地发展战略的不协调导致资阳、内江、自贡等川中经济陷落去阻碍了成都和重庆经济联系[3]。

从长三角经济圈的实践看成渝经济区的竞争和合作

从长三角经济圈的实践看成渝经济区的竞争和合作

从长三角经济圈的实践看成渝经济区的竞争和合作【摘要】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可以带来好的结果,也可能是无序竞争;合作关系可带来好的结果,但合作机制在横向的政府之间不会自发形成。

因此建立良性的地方政府间关系的目标就是促进地方政府间合作机制的形成,加强良性的竞争,抑制和规范无序的竞争。

本文从长三角经济圈区域合作的情况出发,对成渝经济区的竞争和合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长三角经济圈成渝经济区;建议一、府际关系府际关系包括纵向政府间关系即中央与地方关系和横向政府间关系。

这里的横向政府间关系一般指一个国家内部地域相邻、级别相等的不同地方行政区域政府间关系。

政府间关系包括权力关系、财政关系和公共行政关系。

权力关系和财政关系主要体现为纵向的政府间关系,而公共行政关系不仅存在于纵向政府之间,也存在于横向政府之间。

成渝经济区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属于横向政府间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一种公共行政上的关系。

横向政府间关系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管辖与被管辖的关系,而是主要表现为治理区域公共事务上的协调、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二、长三角经济圈区域合作的特点(一)地方政府联合推进,形成多层次的区域协调机制。

长三角地区,地方政府联合推进的区域协调机制已经形成。

这一协调机制主要采取领导定期会晤制度的形式,也代表着三个层面地方政府的区域合作。

(二)区域共同市场初步形成。

以上海的全国生产要素市场为核心,江浙的商品市场为两翼的市场体系初步形成,推动了各类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三)地区产业分工已经初步形成。

以电子产业为例,上海周边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上海拥有较高水平的芯片设计、生产、封装、测试产业链,苏州拥有笔记本电脑、显示屏的产业链;无锡偏重通信和PC相关零部件的生产;宁波建立手机生产基地。

(四)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取得很大进展。

首先,围绕城市间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公路网基础设施一体化。

其次,磁悬浮将使长三角形成1小时的交通圈,提高浙江与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交通出行效率。

浅议长三角经济区发展经验对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启示

浅议长三角经济区发展经验对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启示

浅议长三角经济区发展经验对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启示作者:马凤尔徐波屏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6年第03期摘要:2011年3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三大经济增长极,但均落户东南沿海,其中长三角经济区经济综合指数排名最高。

而在西部内陆地区,成渝两地因享有西部大开发政策支持,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正因如此,对长三角经济区的发展经验研究有助于成渝经济区的发展。

关键词:长三角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发展一、长三角经济区总体情况介绍《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4》中指出,中国六个城市群综合指数水平的排名依次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其中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总量最大,生活质量指数领先,牢牢占据着经济霸主地位。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由16座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组成。

上海、南京、杭州三个特大城市呈三足鼎立之势,构成长江三角洲城镇体系的三大核心,几十座大中城市沿沪宁、沪杭以及杭甬铁路干线密集分布,该经济区已形成我国最发达的立体式交通网络。

据统计数据显示1978—2013年间,长三角区域经济总量发展十分迅速,2013年该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12万亿元,比1978年的645.7亿元提高了186倍。

另外该地区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不断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尤其是跨国公司的投资项目,对本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長三角经济区的发展经验1. 全面充分地利用地理区位优势。

长三角背靠广阔的内地市场,内源型经济发展迅速,既可通过长江溯江西进,又可通过京杭大运河、太湖平原和里下河平原畅通北上。

长三角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扩散作用强于集聚作用,因而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表现出了大范围的空间扩散特征,具有较强的对外开放意识。

2.“民资投资进城”向“混合企业主导型发展模式”转变。

长三角经济区开始主要是依靠民营企业的民间资本的投资发展起来的。

对于成渝经济圈的个人看法

对于成渝经济圈的个人看法

对于成渝经济圈的个人看法
成渝经济圈是中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它包括了四川省的成都和重庆两个超大城市以及周边的一些中小城市。

以下是我对成渝经济圈的个人看法:
首先,成渝经济圈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处于西部内陆地区的中心地带,同时也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中心,因此具有较好的发展条件。

此外,成渝经济圈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天然气、钒、磷等,还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人口红利。

这些因素都为成渝经济圈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成渝经济圈的发展需要加强一体化建设。

虽然成渝经济圈拥有一些优势,但是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两个城市之间还存在一些竞争和矛盾。

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成渝经济圈需要加强一体化建设,促进城市之间的合作和协同发展,实现资源、人才、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第三,成渝经济圈需要加强创新驱动。

目前,成渝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存在着高投入、高耗能、低效益的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成渝经济圈需要加强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第四,成渝经济圈需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才成为了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成渝经济圈需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这里工作和生活,同时也需要加强本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最后,成渝经济圈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成渝经济圈也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成渝经济圈的发展思路及城市定位资料

成渝经济圈的发展思路及城市定位资料

成渝经济圈的发展思路及城市定位重庆市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协调推进城市发展,提高城市发展水平。

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促进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

建立健全城市创新体系,建设高端产业集聚的创新型城市。

积极推进中央商务区建设,建设高端服务业集聚区。

提升两江新区综合功能,打造我国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成功能现代、产业高端、总部集聚、生态宜居的内陆新区。

完善城区外围组团集聚功能,优化空间布局,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商贸物流等产业。

成都市合理划分中心城区和周边区县功能,拓展发展空间。

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增强文化影响力,提高城市品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建设高端产业集中、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际旅游城市。

规划建设天府新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下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重庆的万州、涪陵、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和四川的成都、广安、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南充、泸州、内江、宜宾、达州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发展,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优化城市环境,适当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支持重庆市万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长寿和四川省绵阳、德阳、乐山、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发展成为10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区),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

7城市定位绵阳电子信息、科研生产基地,经济区西北部的中心城市和国家科技城。

南充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轻纺服装、有机农产品加工、能源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经济区北部的中心城市、重要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

德阳全国重要的重型装备制造业基地,重要的新材料、精细化工、食品加工基地,现代工业城市。

眉山机车制造、冶金建材、精细化工、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国家粮食储备基地,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

成渝双城经济圈调研报告

成渝双城经济圈调研报告

成渝双城经济圈调研报告成渝双城经济圈是指中国四川成都市和重庆市两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所形成的一大经济区域,也是中西部地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群之一、本次调研报告旨在分析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发展现状1.经济实力增强:成渝双城经济圈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

两个城市分别是中国西部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拥有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生态城市,吸引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和投资者。

2.交通便利:成渝双城经济圈交通发达,成都和重庆之间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相连,进一步缩短了两地之间的距离。

此外,成渝双城经济圈还规划建设了多个国内外航线的机场,使得两地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

3.产业结构优化:成渝双城经济圈在过去几年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除了传统的制造业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4.人才集聚效应: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流入,成为西部地区最具人才优势的城市之一、两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也为经济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二、面临的挑战1.区域协调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内部市场的互补性强,但两地之间的协调发展不平衡。

两个城市之间在产业布局、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配合,实现共同发展。

2.资源约束: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面临的资源约束日益严重。

特别是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已经成为该区域发展的一大障碍。

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成为重要的课题。

3.城市化进程:成渝双城经济圈面临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住房问题等。

怎样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品质,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未来发展方向1.加大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金和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良的创业环境。

对成渝中心城市发展方向的思考

对成渝中心城市发展方向的思考

对成渝中心城市发展方向的思考作者:金刚肖磊来源:《重庆行政》2017年第01期中国西部地区近年来迎来经济快速发展,在新常态的新时期,经济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成渝城市群是中国西部人口与经济规模最大的城市群,对中国内陆经济发展、国家区域平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中,成都、重庆经济体量突出,集中了整个板块核心优势资源,对区域发展与生产组织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构建全国开放发展新格局的背景下,研究两个中心城市的功能与空间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成都、重庆发展现状的解读(一)人口产业基本情况考慮到行政区划层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以主城区所在的实体地域对两个城市进行考虑。

成都与重庆主城的城镇人口都在700万人左右,体量上基本接近。

两个城市分别位于四川盆地的东南与西北角,呈对角分布的格局,重庆是长江出川的重要门户,成都则是传统意义上四川的中心。

从产业发展的实际来看,近年来重庆市主导产业突出且升级换代明显,从过去的汽配、机械等逐渐升级到目前电子、汽车为主的格局,新产品占全国的比重也从零上升到10%以上的地位,优势行业规模突出且具有国家地位。

成都的情形则相反,产业门类繁杂,有7个部门比重超过10%,主导行业不突出。

服务业发展方面,成都和重庆的生产性服务都还处于成长阶段,与沿海一线城市相比有明显差距,但成都的旅游服务、重庆的贸易在全国优势较突出。

成都、重庆分别集中了区域主要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在成渝片区内的吸引力突出。

例如,成都集中了四川省內60%以上三甲医院,其它所有城市都无法与之相比。

(二)两市优势条件互补从发展条件来看,成都和重庆的实际是优势互补的,拥有巨大的协作发展潜力。

成渝携手,可为我们勾画出西部崛起蓝图中的重要篇章。

成都的优势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航空地位明显,成都已经是全国除北京、上海以外最大的航空枢纽;二是成都的科教创新资源丰富,在创新研发方面强于重庆,在西部地区仅次于西安,且与北部的绵阳科技城市联系紧密;三是成都的国际化和开放性较好,定居成都的外籍人士超过5万人,国际知名度较高;四是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独特的消费文化,使得成都不仅是重要的旅游城市,也因生活气息浓厚而富有吸引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将对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结合现实情况,探讨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连接成都和重庆两大城市,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的限制,该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尤其是交通运输系统不完善。

这直接制约了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

成渝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山地、丘陵等地形复杂,交通建设受到不小的挑战。

对策:加大投资,加快交通建设。

政府应该加大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交通建设进程,打通成渝地区交通要冲,提高地区的通达性,促进人和物流的流动。

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筹资,如PPP模式等,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推动工程的快速实施。

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所在地区,原本就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由于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已遭受到了不小的破坏。

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大气和土壤污染等问题已经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对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政府应该加大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大对水资源、大气和土壤的污染治理,推动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应该鼓励企业加大投入,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城市间协调发展不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需要两大城市成都和重庆的密切合作和协调发展。

两个城市之间在规划、产业布局、市场开放度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障碍,导致整个经济圈的协调发展不足。

对策:加强政策协同和规划指导。

政府应该加强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政策协同和规划指导,明确双城合作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共同制定促进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政策措施,推动资源要素、产业布局、市场开放度等方面的协同发展。

成渝经济区规划分析与解读

成渝经济区规划分析与解读

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促进就业。 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
三.规划内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加强生态建设
加快建设污染防治体系
强化资源节约和管理
三.规划内容:深化改革开放
四.对比、评析与总结
全国七大经济区综 合竞争力排序依次 为:大珠三角经济 区、长三角经济区、 京津冀经济区、东 北经济区、成渝经 济区、大武汉经济 区、大西安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排名第 五
三.规划内容:城镇体系规划图
加快形成辐射作 用大的城市群 推动毗邻地区加 快发展
三.规划内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种植业,畜牧业,林 果花卉业等 做强工业主导产业: 装备制造业,电子信 息产业,民用航空航 天产业,轻纺工业, 医药产业。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物流业,金融业,产 军品,休闲娱乐业。
这些都给成渝经济区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三.规划内容: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动区域一体化发 展,着力推进统筹城乡改革,着力提升发展保 障能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发展内陆 开放型经济,着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 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在带动西部 地区发展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重 要的作用。
三.规划内容: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强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镇化和新农 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构建城乡经 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提升城市功能 优化重庆、成都核心城市功能。 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 推进农村发展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增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 加快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规划。 统筹城乡建设和管理。 推进统筹城乡改革试验。

成渝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成渝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成渝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成渝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由成都和重庆两大城市组成。

成渝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本文将从经济、人口、城市规划、产业结构等多个角度分析成渝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趋势。

首先,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成渝地区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成渝地区GDP增速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

成渝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尤其是在制造业、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具备竞争力。

与此同时,成渝地区也积极探索新的经济模式,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构建以高端制造业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

其次,人口发展也是成渝地区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

成渝地区的人口规模庞大,人口密度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和外来人口涌入。

人口的增加带来了市场的扩大和劳动力资源的丰富,也为成渝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支撑。

然而,人口增加也带来了城市交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成渝地区需要制定科学的人口规划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确保人口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协调性。

城市规划是成渝地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目前,成渝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建设规划缺失等因素,成渝地区的城市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成渝地区需要进行全面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提升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另外,产业结构调整也是成渝地区未来发展的关键。

成渝地区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传统产业仍然占据着较大比重,但是也面临来自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压力。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成渝地区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成渝地区还可以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实现经济结构的多样化。

未来,成渝地区的发展潜力巨大,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浅析成渝经济区的发展

浅析成渝经济区的发展

浅析成渝经济区的发展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与辐射带动功能日益突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成为我国增长速度最快、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

重庆成都都是西部地区为数不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成渝经济区也是长江上游城镇与产业最为密集的区域。

受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的启示,作为长江上游核心区域的成渝经济区其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与空间格局的演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文试图从成渝经济区的区域划分出发,分析了成渝经济区的优势,总结了其发展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发展的机制和思路。

标签:成渝经济区川渝合作成渝城市群中国经济新一轮快速增长的动力之一,是城市化进程向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推进。

珠三角从小珠三角到大珠三角的扩展再到泛珠三角的提出,长三角“15+1”机制的推进,紧锣密鼓的京津冀规划,环渤海城市群、沈大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青岛、淄博、威海、烟台、潍坊、日照、东营)的涌现,使得城市圈、城市带成为东部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在落后的西部也有这样的地区,那就是成渝地区。

一、成渝经济区的区域划分成渝地区是我国长期历史中形成的经济较发达地区。

在自然地理上一般指成都与重庆之间的四川盆地。

川渝共同确定成都及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区的23个区县进入“成渝经济区”的范围;确定老成渝高速公路经济带、黄金水道经济带和川东北经济带三条区域经济发展轴心。

经济区幅员面积15.5万平方公里,2005年GDP近9000亿,常住人口8000多万,分别占重庆和四川总量的25%、55%、65%。

范围大致包括:西至成都为中心的宝成-内昆铁路,东至重庆为中心的襄渝铁路,北至成达铁路,南至长江上游的重庆-宜宾沿线。

这一地区人口密集、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城市星罗棋布,是我国重要的重型机械制造、电站设备制造、军用飞机设计制造、电子信息科研和设备制造、汽车制造、水能资源开发、天然气资源开发、天然气化工、核工业和其他军事工业基地,也是我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36.论成渝城市群区域合作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6.论成渝城市群区域合作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6.论成渝城市群区域合作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渝城市群崛起于我国西部,它以成都、重庆这两大都市为核心,以成渝经济区为域面,在地域上包括了四川省、重庆市的核心地区。

在我国“十一五”前期规划中,成渝城市群位列全国四大重点开发区域之一,全国十大城市群之一。

当前,如何使成渝城市群加强区域合作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促进成渝城市群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成渝城市群发展中的体制障碍成渝城市群发展中最大的体制性制约是行政区划带来的行政区经济与经济区经济的不整合。

成渝城市群内城市分别隶属于四川省、重庆市这两个不同的行政区,行政上的分割和控制,使重庆、成都两大城市及周围的城市各自发展。

长期以来,相隔仅300多公里的成都市和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都达到一定高度,周围也积聚了大量城镇,但没有形成成熟的成渝城市群,区域经济一体化还任重而道远。

我国的城市建制决定了城市功能区域与市辖县的制度区域是不一致的。

由于城市功能区域与制度区域的偏离,在推行城镇化时,通常是按行政区而不是按经济区推进的。

一个经济区内多个行政主体的存在不容回避,由此也需要跨越多年积存的行政壁垒。

行政区经济是由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经济现象。

地方政府不仅拥有政治功能,还拥有经济功能。

不仅拥有调控经济的工具,还拥有一定的经济资源。

行政区划分割导致城市矛盾突出。

由于缺乏区域经济产业分工的有效机制,各城市制造业结构趋同现象十分显著,导致各城市之间竞争激烈,浪费了大量资源。

成渝城市群内部许多城市缺乏特色、重复建设、产业趋同、城市间分工不明确。

川渝两地本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分工。

重庆直辖后,四川省和重庆市开始各自追求产业结构自成体系,出现同构发展,导致原来的城市分工基础受到破坏。

城市群的产业结构趋同,造成产业分工与协作淡化,产业结构雷同,更形不成具有层次结构的产业集聚。

业已形成的财政体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是为行政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的运行平台,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制约成渝城市群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关联与区域高质量发展研究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关联与区域高质量发展研究

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东西差距、南北差距的存 在导致了严重的区域性失衡问题。近年来,随 着国内国际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增 加,我国经济社会转向更高质量的发展,国土 空间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协调区域均衡发 展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2020 年,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和国际环境的
收稿日期:2023-01-04 * 基 金 项 目:四 川 省 科 技 厅 软 学 科 项 目:“‘ 一 干 多 支、五 区 协 同 ’区 域 创 新 体 系 建 设 ”(项 目 编 号: 21RKX0241);成都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成都市科技创新支撑四川区域协同运行机制及路径探究” (项目编号:2019-RK00-00097-ZF)。 作 者 简 介 :陈 海 鹏(1 9 9 6 — ),男 ,四 川 农 业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博 士 研 究 生 。 通 讯 作 者 :沈 倩 岭(1 9 8 1 — ),女 ,四 川 农 业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教 授 ,经 济 学 博 士 ,博 士 生 导 师 。
和网络化发展的方向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 依据和支撑,对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 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文献综述
经济关联是经济体通过空间集聚和溢出 产生相互联系的关系,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 空间结构。在 20 世纪中叶西方学者将经济增 长的空间关联纳入经济发展的研究框架,基于 此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和核心—边 缘理论等丰富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从不同 的维度探讨了区域发展的空间交互关系,为区 域空间结构的研究奠定了基本的理论框架。①② 随着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为复杂 与紧密,区域之间网络化发展的趋势逐步显 现,学术界也开始转向对区域内部和城市体系 之间的研究,更多关注于区域内城市体系的网 络化特征。③随着空间计量等研究手段的不断 完善和区域经济发展体系的逐步成熟,国内学 者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也日益丰富。区域 间的经济发展存在空间关联关系已得到国内 学者的普遍认同,在此基础上对区域间经济关 联进行了测度和分析。例如李敬等学者从宏 观层面上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 采用网络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中国区域经济的 空间关联特征,并依据网络形态和内部关系将 中国区域划分为四个板块。④唐子来等对国内

地方政府间合作机制研究——以成渝地区为例

地方政府间合作机制研究——以成渝地区为例

NAND 地方政府间合作机制研究———以成渝地区为例郝秋江(西南交通大学,成都610036)摘要:从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开发区域规划》到2016年通过《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可以看出中央对于成渝地区综合发展的重视与期望。

成渝地区承担着助力一带一路发展、协同长江经济带布局、深化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规划,未来成渝地区必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成渝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离不开两地政府的通力合作。

当前成渝地方政府间虽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政府交流与对话,却并没有建立起健全的政府沟通平台与有效的政府间合作机制。

关键词:成渝地区;地方政府;多维邻近性;政府合作机制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16)06-0020-02收稿日期:2016-04-05基金项目:西南交通大学文渊科研基金项目(JDWY201510)作者简介:郝秋江(1989-),男,四川达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一、关于地方政府间合作的文献评述对于地方政府合作的研究,不少学者通过对地区间的实证调研,介绍当前地方政府合作发展的现状以及其相关内容。

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汪伟全在其研究中强调地方政府间合作是当代公共治理必然潮流,并将当前地方政府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炼为本位主义、缺乏有效合作协调机制、财政经费分担几个方面。

汪伟全认为未来完善府际合作的途径,主要应该从政治、管理、法制三个层而进行设计与创新。

陈瑞莲总结珠三角区域地方政府合作的先进经验,提出地方政府合作的路径与创新主要从合作理念、合作模式、合作机制、合作规范、合作政策五个方面进行。

其他学者,如唐玲亚、韩刚、傅永超等分别以长江三角洲、东北三省、湖南省长株潭地区的区域政府合作为案例,研究表明当前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不单单是在跨域的公共政策与公共问题上进行携手,早已广泛地拓展到经济、文化、社会等广泛领域。

针对如何破除当前地方政府间合作的困境,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学者们主要强调制度创新,如建立区域合作协商机制、区域政府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完善法规制度,强调契约精神等。

制度性集体行动、府际协作与经济增长——以成渝城市群为例

制度性集体行动、府际协作与经济增长——以成渝城市群为例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强调要深化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区域合作互动,加强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紧密协作。

城市群内部各个政府之间的有效协作,已经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城市群经济增长、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具有重要意义。

各个城市群内的地方政府越来越认识到互相协作的重要性,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污染治理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协作,府际协作已经成为地方政府解决区域性问题的重要策略[1]。

府际竞争与府际协作是府际关系的两个重要面向,竞争源于利益的对立,协作源于谋求共同利益的需要。

对于城市群内的地方政府而言,其府际协作行为的基本出发点都是自身政府的利益。

虽然府际协作对于区域性公共问题的有效解决具有重要作用,但地方政府还担负了重要的经济建设职能,因而府际协作必须对地方经济的增长具有积极作用,才能进一步符合地方政府的利益需求[2]。

关于协作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在经济学领域,学者们主要基于对人类合作行为的分析,探讨合作剩余的分配、劳动分工对经济增长影响等微观层面的问题[3-4]。

还有学者基于Ramsey-Cass-Koopmans经济增长模型,通过理论分析抽象出一般合作行为,从而构建了包含合作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5]。

在与政府协作行为相关的研究中,学者们对中国东盟合作与区域经济增长[6]、东亚经济合作与经济增长[7]、APEC经济合作与经济增长[8]以及内地与澳门合作对澳门经济增长的影响[9]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还有一些学者分析了产学研合作、官产学合作等多主体的协作行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问题[10-11]。

此外,还有学者对府际协作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从理论上推演了在府际关系不同阶段下企业关系产权的特征,并利用1978—2008年间省际面板数据和随机前沿函数模型,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12]。

也有学者考察了政府合作与产业转移的关系,利用广东省各市的457家企业转移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提出地方政府间的合作有利于推动地区间的产业转移,且这种政策对大企业产生了更加显著的影响[13]。

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综述

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综述

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综述肖晓玲【摘要】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依托.文章对产业、行政管理、基础设施、要素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简单梳理,归纳出成渝经济区在区域合作方面的一些做法及其经验借鉴,最后简要讨论了成渝经济区协调发展路径.通过上述分析,为区域经济合作方面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Chengdu Chongqing Economic Zone is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related literature of industrial,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infrastructure, factors, summed up the regional cooperation of Chengdu Chongqing Economic Zone in terms of some of the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s for reference, and finally discusses the path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hengdu Chongqing Economic zone. Through the above analysi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f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期刊名称】《江苏科技信息》【年(卷),期】2015(000)019【总页数】2页(P4-5)【关键词】成渝经济区;区域合作;协调发展【作者】肖晓玲【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400067【正文语种】中文1 产业的协调在成渝经济区内,以成都和重庆为双核的城市群及其产业集群规模巨大,已成为我国西南片区市场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增长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AIXUN财讯
-68- 从横向府际关系的视角看成渝经济区的经济发展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2014级硕士 尹祎君 / 文
自古以来,川渝两地便存在着两虎短缺、产业重复等问题阻碍了区域一体成渝经济区的构建,各地区谋求共同的、合作关系无法避免。

本文试图通过横向状况研究,旨在借鉴前者的经验,对后
成渝经济区 横向府际关系
竞争与合作
横向府际关系
横向府际关系是指一个国家范围内,级别相等且地域相邻的不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两地政府间不存在管辖与被管辖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在公共事务治理方面的协调、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成渝经济区的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就属于横向府际关系。

成渝经济区概况
2004年川渝政府签署的《关于加强川渝经济社会领域合作,共谋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框架协议》正式拉开了构建“成渝经济区”的序幕。

成渝经济区涵盖四川、重庆两地部分地区,是中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是引领中国西部地区快速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

从历史上来看,川渝地区一直存在着成都、重庆二虎相争的情况,同时两座核心城市之间小城的定位不明晰,规划处于空白带,发展未经过统筹。

由于地形构造与地理位置的特点,农业一直在成渝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工业才刚开始发展起来。

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大举内迁,成渝地区形成了老工业基地的雏形。

解放后,国家在此地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机械、化工等方面。

自1997年重庆从四川分出之后,原有的产业分工逐渐被弱化,而新的合作关系又尚未形成,导致了成渝两地竞争加剧。

盲目竞争带来的资源短缺、产业重复等问题阻碍了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也不利于两地及周边地区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通力合作,谋求更大程度的发展。

这就需要立足自身特点,整合自身优势,从而推动成渝经济区内城市的发
展。

看成渝经济区发展模式——基于横
向府际关系的视角
(1)因地制宜,有选择地借鉴
第一,抓住重点,错位发展。

以上
海作为领头羊带动和辐射周围地区的长
三角经济区发展模式对于成渝经济区的
双核型城市是不适用的,成都和重庆作
为核心应在各自的优势领域找准支撑
点,并且做好相互协助的准备,着眼于
共同的和更高水平的发展。

重庆着力发
展重工业时,周边地区应形成配套产业;
成都发展高科技产业时,周边地区也应
该贡献自己的力量;核心城市之间的小
城要发展旅游业、农业时,成都和重庆
也应给予市场支持。

以双核产业为主,
双核之间的城市找准自己的定位,错位
发展,才能共同进步,协调发展。

第二,重视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成渝经济区地处西南腹地,难以利用水
路走对外贸易发展路线。

但成渝经济区
仍然应当重视交通枢纽的巨大作用,继
续提高综合交通系统开放程度。

一方面
要加快区内网状交通体系;另一方面,
要加快经济区对外交通通道的建设步
伐,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和对外开放。

便
利的交通能够给经济带来的新鲜血液,
同时可以扩大市场范围,增加成渝经济
区的竞争力。

第三,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可持续
发展。

经济区内的自然资源应该得到政
府的重视,双核城市均不能以牺牲对方
的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

比如四川沿
江沿河部分处于重庆上游,必须要考虑
到下游重庆的环境问题。

要让经济在可
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更快发展。

第四,因地制宜,形成合理的产业
布局。

因地制宜,意味着不能一味合并
经济圈内不同产业,要成渝两地在合作
中谋求各自核心产业的共同发展。

依托
已有产业,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注重经济圈的产业布局和分工合作,逐
步形成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第二产业
优势突出、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轻
重工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2)理顺政府间关系
要促进成渝经济区发展,则必须加
深区域内地方政府间合作。

建立健全地
方政府间关系的协调机制,同时要突出
区域规划的重要作用。

第一,强化中央政府对区域经济协
调发展的调控职能,规范竞争。

建立高
层组织协调机构,协调基础设施建设与
环境保护、产业布局与结构、经济运行
与管理机制、制度与政策等方面的一体
化建设[2];完善土地管理和税收征管的
法律法规,对违反国家规定减免地价和
税收的行为给以查处。

建立和完善区域
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加强环境保护和治
理的协调。

第二,适当调整公共政策。

制定和
实施合理的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
生产力合理布局;调整招商引资方式,
改善招商环境,避免一哄而上,竞相压
价;加快培育跨区域的公正、独立的社
会中介组织,发挥其沟通协调、信息服
务、公正监督、行业自律等功能,降低
商务运行成本。

第三,协调政府间合作。

从国外大
都市区实行区域协调管理的做法和经
验看,各类跨区域行政组织都把区域规
划作为主要政策重点[3],体现区域规划
的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

在此基础
上,建立好跨区域的管理机构,比如区
域经济联席会议、区域经济联盟或协调
委员会等机构,并赋予相应的规划和调
控权,由它来处理解决单一地方政府无
力解决的难点问题。

进一步的,上级立
法部门应考虑着手区域规划法,在法律
的保障下真正消除政策障碍和行政壁
垒,实现资源共享、市场相互开放、科
技人才流动、产业密切合作以及跨区域
的基础设施共建,从而推动区域经济一
体化的进程。

[1]易承志.轮转型期我国长三角区域府
际关系协调[J].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0,22(2):26-30
[2]张平.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冲突
及其协调—基于行政区域和经济区
域的差异[J]. 管理世界,2007,(7):
154-155
[3]姚先国,谢晓波.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中
的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分析[J].中共浙
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3):5-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