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厘米和米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课桌有多长》说课稿

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课桌有多长》说课稿

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课桌有多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六单元课桌有多长》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节实践活动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于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知,但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进一步巩固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学会正确使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此外,学生还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正确选择长度单位,并进行准确的测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教学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长度单位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学新课:介绍长度单位,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度单位的大小。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测量课桌的长度。

4.交流分享:学生展示测量结果,分享测量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6.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生活中的物体长度。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测量物体长度——————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程度。

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上册《第六单元1米有多长》说课稿

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上册《第六单元1米有多长》说课稿

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上册《第六单元1米有多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六单元1米有多长》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通过生活实际,了解和认识长度单位米,能够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长度单位概念。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逐步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长度单位米的概念,能够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米的概念,能够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际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感受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清晰的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物体的长度,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记录在中。

3.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测量结果,讨论长度单位的概念,教师进行讲解和总结。

4.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测量和记录物体的长度。

5.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长度单位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重点知识点。

通过板书,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题完成情况和小组合作情况进行评估。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知识点梳理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知识点梳理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知识点梳理五年级数学第六单元知识点整理1、长方形周长=(长+宽)×2 字母公式:C=(a+b)×2长方形面积=长×宽字母公式:S=ab2、正方形周长=边长×4 字母公式:C=4a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字母公式:S=a2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字母公式: S=ah4、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字母公式: S=ah÷2(三角形的底=面积×2÷高; 三角形的高=面积×2÷底)5、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公式: S=(a+b)h÷2(上底=面积×2÷高-下底,下底=面积×2÷高-上底;高=面积×2÷(上底+下底) )注明:求三角形的底或高和梯形的上下底或高时,可根据公式列方程求解。

这样容易列出方程,也好理解。

6、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等底等高三角形面积的2倍。

7、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梯形面积的2倍,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8、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9、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测量6.3 “米”的认识(1)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测量6.3 “米”的认识(1)

米尺
1米=100厘米 1米=100厘米,也可写作1m =100cm
比一比,说一说。
1米到小华 这里。
1米到小芳 这里。
小组合作,用尺子量一量。
从教室的一头到另 一头大约长多少米?
在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时,一般用米作单位。
想一想,填“厘米”还是“米”呢?
门高约2 黄瓜长约20 李老师身高约175
北师大版 数学 二年级 上册
6 测量
“米”的认识(1)
课前导入
探究新知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课前导入
看看长颈鹿和小乌龟在游 乐园门口遇到了什么问题?
身高1米以 上要买票。
探究新知
1米有多长?

该摆第9根了。
1cm
100根1厘米的小棒接
起来,才够1米长呢!
米也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可以用字母m表示米。
1
2
3
4
5
知识点 1 米的认识
1.填一填。 (1)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 米)”作单位,用字
母“( m )”表示。 (2)妈妈的身高有1米多,多的部分用( 厘米)作单位。
2.在合适的答案后面的 里画“√”。
比1米长 比1米短
比1米宽 比1米窄
比1米高 比1米矮
知识点 2 理解米、厘米之间的进率
3.填一填。
(1)妈妈的1拃长约20厘米,大约( 5 )拃长1米。
(2)1根粉笔长约10厘米,大约( 10 )根粉笔摆成一排
长1米。
(3)3米=( 300 )厘米
( 5 )米=500厘米
易错辨析
4.在 里填上“>”“<”或“=”。 7米 7厘>米 100厘米 1=米 30厘米 3<米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室有多长》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室有多长》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室有多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室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掌握了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千米,并且能够用这些单位测量教室的长度。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单位的概念,对于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分米和千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测量教室长度的方法还不够熟悉,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实际的操作和练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千米,能够用这些单位测量教室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提高观察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千米,并能够用这些单位测量教室的长度。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分米和千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理解,以及测量教室长度的方法的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认识长度单位,掌握测量方法。

2.教学手段:直尺、绳子、多媒体课件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谜语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认识长度单位: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分米和千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引导学生理解它们的大小关系。

3.测量教室长度: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用直尺或绳子测量教室的长度,并记录结果。

4.交流分享:让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并解释选择的理由,引导学生理解测量方法。

5.小结: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分米和千米,以及测量教室长度的方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长度单位分米和千米的大小关系,以及测量教室长度的方法。

课题 第六单元 测量 第一课 教室有多长

课题 第六单元  测量   第一课 教室有多长

课题第六单元测量第一课教室有多长知识要点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2、为学习厘米和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3、初步学会合作学习,在测量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技能训练点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2、为学习厘米和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教学活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过节时,老师先买一些拉花布置教室,可是不知道教室有多长,你们能帮老师测量一下吗?(引出课题:教室有多长)二、实践活动活动一:测量教室的长度1、怎样量教室的长度?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活动前提出要求:先想好你们小组选择什么测量工具,再实际测量,最后把所选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填在书上的表格里。

3、组织学生讨论:在测量中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的,教师归纳:用一个工具可以测量出教师有多长,但是大家测量的结果不一样,是怎么回事?活动二:用易拉罐摆一摆,看谁摆的高1、教室提出活动规则?一个接着一个往上摆,不能到,30秒时间,谁摆的最高,谁获胜。

2、找2个小组到前面摆,其他小组当裁判3、各组学生都摆一摆,说一说。

活动三:说一说那根木条长?1、淘气和笑笑分别用回形针测量两根木条的长。

说一说谁的木条长。

2、讨论,谁说的对教师归纳虽然都是3个,但是由于回形针的长短不同,回形针长的,木条肯定长。

活动四:估一估,人的身高大约是自己的几个头长?1、观察、估计儿童身高大约是自己的几个头长。

2、观察、估计同伴和老师的身高大约是他们自己的几个头长?3、通过观察、估计,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三、回顾小结今天我们开展了什么数学活动,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练习28+33+39 34-25+16 47+25-3887-27-24 55+32-66 32+48-36课桌有多长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单元《厘米和米》单元测试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单元《厘米和米》单元测试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试题厘米和米一、认识线段
1、
2、
3、连接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

····
······
··
()条线段()条线段()条线段
4、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量比较长的物体用()。

5、在()里填上“米”或“厘米”。

①床长2();黑板大约长4();教室门大约高2();
②铅笔大约长18();手掌大约宽7()厘米;
③小明的身高128(),小红的身高1()25厘米;
④旗杆高15(),跳绳长2(),钥匙长5()。

6、在○里填上<、>或=。

5米○6米 8米○8厘米 1米○100厘米
90厘米○1米 60厘米○6米 150厘米○1米50厘米
7、
下面一条边长()厘米,
左面一条边长()厘米,
右面一条边长()厘米,
画一条最长的折痕,量一量大约()厘米。

8、画一画。

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再画一条比它长2厘米的线段。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6 第六单元知识小结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6 第六单元知识小结

二、示例分析。 例 1.在括号里填上“厘米”或“米”。
高 70(
)
长 15(
)
高 2(
)
厚 3(
)
分析: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 位,此外还要看数值的大小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正确解答:厘米 厘米 米 厘米
例 2.这把铅笔刀长(
)厘米。
分析:测量中,物体左端没有对准 0 刻度时,物体两端的刻度差才是物体的 长度。图中铅笔刀的长度是 7-2=5(厘米)。
正确解答:5
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测量
第六单元知识小结
一、知识点及解析。 1.认识厘米和米。 ①厘米的意义:在尺子上,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 1 厘米。厘米用 来表示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字母 cm 表示。 ②米的意义:米用来表示较长物体的长度,用字母 m 表示。 ③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 米=100 厘米或 1m=100cm。
2.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1)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①物体的一端对准 0 刻度,物体的另一端 与尺子对齐的刻度就是物体的长度; ②从一个刻度到另一个刻度,两个数之 间相差多少,物体的长度就是多少厘米。 (2)估计物体的长度时,可用自己熟知的物体长度作标准,再进行比较,得 出估计值。 (3)若物体较长,一次测量不完,就量完一次做一个记号,紧接着往下量。 (4)测量结果记录方法:结果是整米数的就用米作单位,不是整米数的,1 米 以下就用厘米作单位,1 米以上可以写作几米几厘米。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厘米和米》教案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厘米和米》教案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厘米和米》教案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厘米和米》教案计量单位的教学从长度单位开场,厘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接触。

本单元要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能用这两个单位计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内容分四段编排,先是有关线段的知识,然后教学厘米,接着认识米,最后是理论活动《量一量》。

这样编排出于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线段是测量长度的对象,它的有限长度是可以量的,线段的直使测量长度比拟容易。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从认识线段开场。

另外,一年级〔上册〕认识体,一年级〔下册〕认识形,二年级〔上册〕教学线,也表达图形知识的开展。

第二,学生使用的直尺上都有厘米,接触厘米的时机较多,形成1厘米的观念,掌握以厘米为单位测量长度或画线段的方法都比拟容易。

先认识厘米,然后教学米,便教利学。

第三,教学厘米和米,要用它们计量物体的长度。

编排理论活动《量一量》,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开展动手理论的才能。

1.认识线段要体会它的特点。

直是线段的特征之一。

第48页例题中一根线放在桌上是弯曲的,用手捏住线的两端拉紧,它就直了。

联络这些现象与活动,教材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在首次引出线段的时候,就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线段是直的,也感受线段是有端点的,长度是有限的。

接着画出线段的图形,形象地表示出线段是直的,是有端点的。

由于线段具有直的特点,所以画线段要沿直尺的边,或者用有直边的其他工具。

想想做做第1题在四个图形中看出哪些是线段,要根据直的特征作出判断,从而加强对这个特征的认识。

每条线段都有确定的长度,是可以比拟或度量的。

教材先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折痕是一段直的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

再要求学生分别折出比这条折痕长些的和短些的折痕。

通过折和比,体会每条线段都有长度,而且长短不同,可以比拟。

许多物体的边、许多图形的边都是直的,都有两个端点,有确定的长度。

把这些边抽象地看成线段,是数学化的表现。

二年级数学人教版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范文

二年级数学人教版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范文

二年级数学人教版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范文二年级数学人教版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范文1 教学目的1、学生可以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乘数、积,会读写乘法算式。

3、学生初步学会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有条理考虑的习惯,进步学生解决问题的才能。

教学重点知道乘法的含义,理解“求几个一样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拟简单,可以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可以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核心概念符号意识模型思想数学思想符号化思想模型思想教学准备PPT教学流程环节教学设计设计意图环节一:情境导入星期天到了,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一起玩耍呢,让我们来看看吧。

〔出示主题图〕这是什么地方呀?你最爱玩什么工程?〔游乐场。

小火车、小飞机等〕那么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这幅图,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样的数学信息,能根据图中信息提一些数学问题吗?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生:1、玩小飞机的有多少人?2、做小火车的有多少人?3、过山车上有多少人?其他学生解答,老师板书计算3+3+3+3+3=15〔人〕6+6+6+6=24〔人〕2+2+2+2+2+2+2=14〔人〕师:那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加法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生: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一样的。

师:像上面这样,求几个一样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一种简便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乘法创设情景,借助学生们喜欢的游乐设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几个几相加”是学习乘法的根底,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数一数,在算式中比一比,学生对“几个几相加”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学习乘法做铺垫。

环节二:探究新知师:大家观察这几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一样加数是几?几个几连加?〔这几个算式里的加数都是一样的,每个算式都表示几个一样的数相加的和〕师:像这样,求几个一样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一种比拟简单的方法叫做乘法。

介绍: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做乘号,乘号的写法是“×”乘法算式中,相乘的两个数叫做乘数,两个数相乘的结果叫做积。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课文精讲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课文精讲

小学-数学-打印版小学-数学-打印版 1 第六单元 厘米和米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厘米和米,包括与之相关的线段、度量单位等知识。

全单元分四个部分:线段的认识、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认识米和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以及实践活动“量一量”。

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1、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知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线段时,让学生捏一捏一根线的两端,然后拉直,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

再如,在认识度量单位厘米前,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这些方式,既是生活中用得着的,同时又自然地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客观需要。

2、注重1厘米、1米的长度表象的建立。

对1厘米、1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撑。

因此,教材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表象。

教材根据需要安排了一定的实践作业,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会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准确观念,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此,教材中经常要求学生先估测再测量,然后进行比照,积累经验。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和量长度的长度(限整厘米)。

2、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知道“米”和“厘米”间的进率。

4、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测量,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发展空间观念。

5、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课堂实录: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厘米和米》教案教学录像

课堂实录: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厘米和米》教案教学录像

在二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我们开始学习第六个单元《厘米和米》。

这个单元主要涉及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

这给学生们带来了一些挑战,因为我们需要明确不同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去测量和比较不同的长度。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个单元,我们采用了全新的教学方式,即教案教学录像。

教案教学录像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教学方式,它将课堂教学完整地记录下来,并可以制作一个可供学生回放学习的视频。

这样,学生们可以通过观看录像,全面地了解教学内容。

同时,教案教学录像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为下一堂课程做出调整。

教案教学录像对于学生与教师的益处在学习二年级数学的第六个单元《厘米和米》时,采用教案教学录像的方式,对于学生们有着很多的益处。

录像中会显示出几何图形的大小形状和如何测量以及如何换算长度单位。

如果是在普通的课堂上,学生们可能需要根据老师的讲解绘制图形或在黑板上进行计算。

这样会让学生分心并使得每个学生的绘图质量和计算的正确性大相径庭。

但是,如果采用教案教学录像的方式,学生们可以直接观看视频,并可以暂停视频作笔记或进行思考。

这样学生可以更加聚精会神地关注到学习的重点。

录制教学视频还可以帮助弥补教师在课堂上可能会遗漏的一些重要内容。

例如,在录像时,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来对一些易错点进行讲解,或是对一些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解答。

这样,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在课后重新回看和学习,巩固自己的知识。

对于教师来说,录制教学视频也有很多的益处。

教师可以将教学录像用作自己的反思工具,分析教学方式,找到核心知识点,并提出一些更好的教学理念。

教师可以回看录像,发现自己在课堂上所做的一些错误,例如讲解不够清晰、没有准确的展示学科知识等等。

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更好的准备下一节课的计划,并且更好的教学。

学生们通过观看录像更好地学习数学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们的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快乐学习: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厘米和米》教案分享

快乐学习: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厘米和米》教案分享

快乐学习: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厘米和米》教案分享在二年级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厘米和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单元。

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了长度的概念以及长度单位的转换。

对于学生来说,这个单元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比较多,也比较复杂。

因此,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在教学时更加注重和关注,让学生能够快乐学习,轻松掌握相关知识。

一、教学目标1.掌握长度单位“厘米”、“米”的概念;2.能够使用长度单位“厘米”、“米”测量日常物品的长度;3.能够将“厘米”和“米”进行简单的换算;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长度单位“厘米”、“米”的概念;2.能够使用长度单位“厘米”、“米”测量日常物品的长度。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在课前,老师需要对教室进行布置,将教室中的日常物品(如椅子、桌子等)进行标注,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测量。

同时,老师要准备好用于测量的长度尺,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测量的方法。

2.导入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物品,让学生猜测它们的长度。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测量,让学生亲自掌握测量的方法。

通过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3.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老师需要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教学。

先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米”的概念,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接着,让学生能够使用长度单位“厘米”、“米”测量日常物品的长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测量的方法。

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换算,让学生能够知道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4.练习环节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在课堂上设置一定的练习环节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设置小组竞赛等形式,进行生动有趣的练习。

通过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5.总结在总结环节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测量出来的数据,并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对所学内容的透彻理解。

小学数学《厘米、米的认识》单元说课稿

小学数学《厘米、米的认识》单元说课稿

积累活动经验,建立长度表象——小学数学《厘米、米的认识》单元说课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积累活动经验,建立长度表象,以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厘米、米的认识》为例。

各位老师,我们都知道《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在继续保证“双基”的基础上,还必须启发学生领会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

在《厘米、米的认识》这一单元中我们将努力引导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单位表象,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下面我将从单元教材解读,学情分析,单元教学策略、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进行本单元的说课。

一、首先让我们走进教材本单元承载的知识点有:厘米、米的认识;线段的初步认识,估测、测量和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是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图形与几何”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

而《厘米和米的认识》是属于其中的“测量”部分。

关于这一部分内容课标中这样要求的(屏幕展示):“体会测量的意义,体会并认识度量单位及其实际意义,了解测量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基本图形的长度(包括周长)、面积和体积的测量方法和公式,在具体问题中进行恰当的估测。

”那么《厘米和米的认识》在测量部分到底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呢?大家请看:(出示:一年级下册《厘米和米的认识》;二年级下册《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三年级上册《面积和面积单位》;四年级上册《线和角》;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从教材的编排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厘米和米的认识》是认识度量单位的起始课,它不仅是认识其他长度单位的基础,还是认识“线”、认识面积、体积单位的基础。

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单元共设有2个信息窗,(屏幕展示)信息窗1的内容有: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渗透估测,用厘米测量,认识线段;信息窗2的内容有:认识长度单位米,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以上是我们、对教材的分析,记得波利亚说过:“老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第六单元《厘米和米》教案

第六单元《厘米和米》教案
(略)
1、其实平常学习、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线段:
(1)拿出看它有没有线段:摸一摸,两头是什么?
(2)黑板的边是线段吗?指名摸一摸,它的两个段点呢?黑板还有其他线段吗?
(3)你能说出生活中其他地方有线段?同桌说一说然后交流。
2、平面图形找线段
(1)黑板有4条边,它们都是什么?黑板是什么图形?
(2)拿出长方形纸,摸一摸互相说一说有几条线段围城?然后交流。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
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寻找生活中的线段,数线段。
教学准备
一段线、练习纸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认识线段
二、实际应用
三、画线段
四、全课总结
1、请学生观察左右两组线,你能发现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指出:线有直的,也有弯的,出示幻灯片)
3、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实际生活能选择工具,进行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长度单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尺,米尺,卷尺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认识尺
二、量一量(学生尺)
三、各种尺量
四、实践活动
五、全课总结
(1)筷子的长度,估计大约(),量一量大约();
(2)窗户玻璃的宽度,估计大约(),量一量大约()
4、在()里填上米或厘米
(1)家里的墙壁高约3()
(2)手机大约长10()
(3)家里的房间长约5()

数学领域:米和厘米

数学领域:米和厘米

个长度量递移的关系。 4 能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长度问题。
■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 □文化学习与国际了解
连结议题(请勾选)
■规划、组织与实践
■性别平等教育 ■环境教育 □信息教育
□运用科技与信息
□家政教育
■人权教育 □海洋教育
■主动探索与研究
□生涯发展教育 □其他
■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
能力指标
教学内容
米的东西或位置,将所认为接近 1 米的地方编号记在长度记录
单。Βιβλιοθήκη ◎各组学生发表长度记录单中,所 讨论出来长度是 1 米的地方或东
西的编号。 4.请各组学生到所讨论出来接近 1
米的地方或位置,用 1 米的尺和 厘米尺去比比看,看看比 1 米多
了几厘米或少了几厘米?把测
量结果记在长度记录单中。
讨论 1-4能知道长 1.PPT 简报 观察 度单位米(或 网络资料 猜测 米)的名称
3
实测,认识“厘米”、1.教师请小朋友比出 1 厘米有多 分
“公 尺”,并能做 长、1 米有多长。引导学生互相 钟
长度之比较与计 检视比出的长度是否接近。
算。
2.教师归纳:用 1 米的尺和厘米尺
测量出来的长度可以用几米几
1-5 能 认 识 长 度单位“米” 2-1 能 认 识 几 米几厘米的 复名数单位
单元名称 米和厘米
适用年级 小学二年级
课程名称 数学学习领域
教学时间 共 6 节 240 分钟,本节为第 1 节
设计者
教材版本 改编翰林版第四册第三章
1.学生分成 6 组,每组 4~5 人。
2.每组各种颜色(1~10 厘米)积木各 20 条,及 15 厘米、17 厘米尺各 1 支。 教学准备 3.学生每人 1 支 1 米长波浪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单元分析序号内容个人设计备课组集体讨论意见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厘米和米,包括与之相关的线段、度量单位等知识。

全单元分四个部分:线段的认识、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认识米和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以及实践活动“量一量”。

1、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知识。

2、注重1厘米、1米的长度表象的建立。

对1厘米、1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撑。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准确观念,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单元目标要求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和量长度的长度(限整厘米)。

2、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知道“米”和“厘米”间的进率。

4、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测量,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发展空间观念。

5、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三单元设计意图四单元目标达成分析教学设计方案课题确定位置教时 1日期10月25 日一、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问题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2、体会生活里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重点与难点确定位置的方法描述物体的位置教学过程时间活动板块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学生活动方式交流方式2’常规性积累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确定位置,看看哪些同学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同学们,动物王国举行运动会,有许多小动物都高高兴兴地参加了。

(出示图片)你们看,他们做操做得多认真啊!学生观察核心过程活动一:学习例题谈话:请同学们仔细听小猴和小熊说的话,并找到他们所在的位置。

小猴:“我在第1排第1个。

”小熊说:“我在第2排第3个。

”引导:根据小猴和小熊的话,你能在图上找一找哪里是第一排,哪里是第二排吗?再指出哪里是第三排、第四排。

那么数第几个应该从哪边往哪边数?指着图数数看。

小结:在小动物做操这样的画面上,排数一般都是从前往后数,个数一般都是从左往右数。

要说清楚一个小动物的位置,就要说明它在第几排第几个。

谈话:白菜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小兔在第几排第几个?请将答案告诉你的同桌。

小组讨论豆荚老师提出的问题:你能说出其他小动物的位置吗?先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再由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学生齐读学生观察学生观察思考学生观察学生观察指名回答指名回答板书演示指名回答板书演示指名回答指名回答指名回答指名回答活动二:完成“试一试”电脑出示“试一试”。

谈话:同桌相互交流,说一说你的座位是第几组第几个。

指名说说自己的座位。

同桌相互交流,说一说其他同学的座位。

指名到前边来说一说几个同学的座位,并追问:你还能怎样说?1、出示第1题。

提问:根据这两小题中给出的信息,你能说一说层数是怎样排的,号数或本数是怎样排的吗?按题目的要求,先鼓励思考,再在小组里说给同学听。

2、出示第2题。

提问:你去过电影院吗?电影院的座位的排数和号数是怎样排列的?你能从图上看明白吗?分小组讨论:怎样才能很快找到座位?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3、出示第3 题。

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一位学生说,其余学生摆或画。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学生思考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思考学生动手画一画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指名回答指名回答指名回答指名回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活动三:做“想想做做”的习题三、拓展延伸、总结提升本课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板书设计认识线段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画线段)(直的)(端点)(4)条线段(3)条线段(4)条线段(5)条线段教后反思教学设计方案课题认识厘米教时 1日期10月18日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重点与难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形成厘米的正确表象教学过程时间活动板块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学生活动方式交流方式2’常规性积累1、下面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2、小结:线段必须是直的,而且还要有两个端点。

学生观察思考指名回答核心过程活动一:认识厘米1、引入新课:(1)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课题)2、认识厘米(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

出示米尺图,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

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

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

(板书: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

(2)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从0到10呢?(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学生观察思考学生思考学生思考学生拿出尺,观察学生观察思考指名回答指名回答板书演示课题出示挂图板书演示指名回答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3、教学量一量。

(1)出示一支铅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4)打开书第51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

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锝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5、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分三步画: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

(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

(3)提问: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1、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估计。

(2)再测量。

(3)同学间交流数据。

2、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动手比划学生动手完成完成学生思考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动手操作量一量学生独立思考观察后数一数学生观察学生动手操作学生独立完成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学生独立完成板书演示示范演示指名回答指名回答指名回答指名回答指名回答指名回答板书示范指名板演集体订正指名回答学生板演活动二:巩固练习三、拓展延伸、总结提升今天,同学们你们学到了什么学生思考指名回答,揭示课题板书设计认识厘米量一量画一画教后反思0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教学设计方案课题认识米教时 1日期10月19日一、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重点与难点认识米形成米的长度表象教学过程时间活动板块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学生活动方式交流方式2’常规性积累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厘米,宽()厘米学生思考指名回答核心过程活动一:认识米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不厘米大的长度单位一米(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

1、认识长度单位“米”。

(1)出示米尺。

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2)请学生将1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

再用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

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

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第1题量一量。

(2)请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注学生思考学生观察学生动手操作学生观察思考演示课题演示操作指名回答板书演示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

(3)量一量教室的长度。

(4)出示第2题,先估计,再测量。

1、完成“想想做做”1。

学生张开双臂,比划一下。

2、完成“想想做做”2。

学生自己填写。

3、完成“想想做做”3。

学生填写,教师提醒看清单位名称。

4、完成“想想做做”4。

(1)分小组完成下面的活动。

(2)提醒注意测量的方法。

5、完成“想想做做”5。

(1)口答,并说明原因。

(2)提问“如果这辆车高5米,能通过吗?为什么?如果一座桥高3米,而一艘轮船高4米,能顺利通过吗?为什么?学生观察学生估算学生动手操作学生思考学生独立完成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思考学生思考演示操作演示操作指名回答集体订正指名回答指名回答指名回答活动二:巩固练习三、拓展延伸、总结提升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学生思考学生比划指名回答板书设计认识米只是米尺他的长度是1米1米=100厘米黑板的长,大约是(4)米教后反思教学设计方案课题量一量教时 1日期10月20日二、教学目标:通过对常用尺的认识以及一系列的测量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初步感知长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与难点学会测量的步骤方法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教学过程时间活动板块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学生活动方式交流方式2’常规性积累复习介绍米和厘米学生思考指名回答核心过程活动一:认识各种各样的尺1、请学生介绍一下课前准备的尺。

2、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

1、提问:如果要量一量一乍有多长,你觉得用什么尺量?2、学生分组合作测量,再汇报测量结果。

3、介绍:根据所测量的的长度,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1、用学生尺量一量一张长方形纸。

(1)学生量一量,并填在书上。

在量时先找到什么?(0刻度)(2)反馈测量的数据(3)组织讨论: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4)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