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八年级历史北师大版上册学案:第22课 社会习俗的演变
初中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22课【教学课件】《社会习俗的演变》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外来的物质和文化缺不断让中国近代的社会生
活发生变化。从中我们得出什么启示?
1.世界发展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2.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主动学习世界先进的文化和技术。 3.不断加强民族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谢谢观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第六单元 · 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
第 22 课 社会习俗的演变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新课导入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趋势?
那么近代人们的社会生活又有何变化?
经济上工业化
政治上民主化
思想文化上科学民主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凡
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尊者,以
违法论”。——《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清末剃发图
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缠足是中国古代一种陋习,是指女性 用布将双脚紧紧缠裹,使其脚畸形变 小,以为美观。一般女性从四、五岁 起便开始缠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后
跪
用鞠躬、握手礼取代跪拜礼 采用:“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拜
作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中国传统婚姻的六礼之仪 “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 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 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 事初步议定; “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 婚大礼; “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 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 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则隐含不尽之意。 “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 娘。
2017新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_第22课 社会习俗的演变 (共27张PPT)
服饰
A.照相术于20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
B.剪辫子只是人们审美的变化
C.人际称谓的变化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 望 D.变化后的服饰全盘西化
9.下列内容中,属于改变了不良社会习俗的是 ( D ) ①男子剪掉辫子,蓄短发 ②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改为“先生” 和“君” ③中山服和西服取代翎顶补服成为官员的礼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10.“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出现于(C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后 D.新文化运动时期
难点释疑
难点:男子剪发辫、易服饰、禁止女子缠足、
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是中国近代化 进程在社会习俗变化方面的体现,是一种社 会进步,有利于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发 展。
历史照片
革命军在街头剪辫子
女子缠足对身体的残害
中山装
旗袍
民国时期学生装
民国时期婚礼照
解题技巧
★(2016徐州)下图反映的是我国某时期社会习 俗的变化,它主要表明(C ) A.封建传统等级观念已彻底废除 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国民人格平等的观念逐渐形成 D.新文化运动推动习俗改革
第22课 社会习俗的演变
目标导航 知识要点 难点释疑
历史图片
解题技巧
过关训练 拓展阅读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 辫、易服饰、改称 呼等社会习俗方面 的变化。 考纲要求 民国以来剪发辫、 易服饰、改称呼等 社会习俗方面的变 化。
知识要点
一、剪辫和放足 1.剪辫: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 剪辫 令, 限期剪去象征清王朝的辫子。 2.放足:辛亥革命后,政府非常重视禁缠运动。 孙中山 还下令,内务府通令各省一律劝 禁 缠足 。 二、服饰的变化 3.清末男子传统服装为长袍马褂 。到民国初 年, 西装 开始流行。孙中山整合了西式服 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新式服 装—— 中山装 。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社会习俗的演变》同步习题(含答案)
《社会习俗的演变》同步练习1.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对下列表格中变化理解正确的是:A. 照相术于20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
B. 剪辫子只是人们审美的变化。
C. 人际称谓的变化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D. 变化后的服饰全盘西化。
2. 在一部历史小说中,主人公出生于1850年,60岁去世。他的经历中不可能有的是()A. 在商务印书馆任职B. 在申报上看到《辛丑条约》签订的消息C. 被强令剪掉辫子,并穿上了中山装D. 乘京张铁路火车赴京3. 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以下表述属于“观点”的是()A. 19世纪中后期,西方发明的火车传入中国B. 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C.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禁止缠足等法令D. 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类出行的方式,促进了商品的流通4. 1919年春,胡老太爷到上海探亲。
此时,他不可能看到的是()A. 身着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吃西餐B. 轮船往来于黄浦江上C. 报童在街上叫喊:“卖报!卖报!《申报》头条新闻——巴黎和会召开了!”D. 他的大孙子正在为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作准备5. 20世纪初,在中国能办到的事情有()①坐轮船、火车②使用洗衣机③照相、看电影④男子剪辫子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④6. 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近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正确的是A. 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B. 居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C. 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D. 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7. 假如你生活在中华民国时期,你不可能看到或享受到的生活方式是A. 穿中山装或旗袍B. 多数男子无辫子C. 照相D. 上网查资料8. 近代以来,随着“莽莽欧风卷亚雨”,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很大变化。
下列变化中体现了平等思想的是A. 女式高领服装流行B. 电影的出现C. 剪发辫D. 行握手礼9.一部反映19世纪末期中国某富商家族兴衰历史的电视剧正在热播,剧中有这样几组镜头,你认为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A. 镜头一:商人身着西服到北京洽谈生意B. 镜头二:商人的儿子在京师大学堂读书C. 镜头三:商人正在读《申报》了解新闻D. 镜头四:商人见到政府官员称“老爷”“大人”10. 下列关于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到照相馆拍照留念;B. 剪辫子,留短发;C. 男士流行穿西服;D. “大人、老爷”等称呼沿袭使用;11.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
2017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社会习俗的演变课件2北师大版
10. 1872年,《申报》报道:“妇人女子原宜深 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乃上海地方妇女 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 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 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握手无罚……日甚一 日,莫能禁止。”下列对该报道的理解,不正确 的是( D ) A. 传统礼教观念受到冲击 B. 近代中国女子逐渐步入社会 C. 妇女解放思潮悄然兴起 D. 上海社会风气已彻底改变
B
)
D
)
A.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 长辫、缠足不便于日常生活 C. 长辫、缠足不卫生
D. 辛亥革命冲击了旧制度,改变了社会习俗
3. 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
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下表反映的是( B )
A. 大众传媒的发展
B. 习俗风尚的变革
C. 交通工具的更新
D. 通信设施的完善
8. “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 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首诗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 ) A. 饮食习俗的西洋化 A B. 文化娱乐的大众化 C. 服饰发型的革命化 D. 称谓礼仪的平等化 9. 下图反映的是我国某时期社会习俗的演变,它主要表 明( C) A. 封建传统等级观念已彻底废除 B.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 国民人格平等的观念逐渐形成 D. 新文化运动推动习俗演变
中山装的设计与寓意
中山装的式样是完全根据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先生的意思设计的。 上衣设有四个明袋,下面的两个明袋比上面两个大, 并设计成为可以随着放进物品的多少而涨缩的“琴袋” 式样。孙中山先生说,这样的衣袋,为的是要让衣袋 放得进书本、笔记本等学习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 再加上软盖和纽扣,以防袋内的物品丢失。配套的裤 子前面开缝,用暗纽;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 袋 ;右后臀部挖一暗袋,用软盖。这样的裤子穿着方 便,也方便携带随身必需品。
北师大新版八年级历史上 第22课 社会习俗的演变
三 省 吾 身
立法、司法、 行政、考试、 监督五权分 立
耻 廉
三民 主义
义 礼
以文治国
清末满族旗袍
高领中袖旗袍
现代旗袍
现代旗袍
跪
拜
作揖
跪
革除了封建色彩, 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意向
鞠 躬
拜
作揖
握 手
礼仪的革新
1、民国政府 _______废除了“大人”、“老爷”等称呼,民间普通称呼 改为“先生”或“君”。 新式婚礼 2、民国时期简化了传统婚仪,创造出_______ 。
自主思考 合作探究
社会习俗的变化,折射出了哪些深 刻的内涵变化?
内涵: 1、由落后、愚昧向文明开化进步。 2、由专制向民主平等进步。 3、由闭关锁国向借鉴学习进步。 4、由顽固固守向改革改变进步。 5、由男人专权向男女平等进步。 6、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进步。 7、由旧时代向新时代进步。 社会在发展,历史在进步。
剪辫放足
服饰的变化
长袍马褂 西装 1、清末男子传统服装为_______ 。民国初年, _____开始流行起 中山装 。 来。 孙中山 _______改进西装样式,设计了一种新式服装——_______ 宽袍大袖 旗袍 是满族女子日常服装。 2、晚清女子传统服装为_______ , _______ 民国初年,吸收了西式裁剪方法,对传统旗袍加以改进,成为最 时髦的女装。
第22课
社会习俗的演变
展示自主先学
剪辫令 ,要求留有发辫的男 1、 1912 _______年3月,孙中山 _______颁布_______ 中华民国的新国民。 子,限期剪去象征清王朝的辫子,做_______ 2、维新运动时期, 康有为 _______、 梁启超 _______等创立_______ 不缠足会 。 _______后,政府非常重视禁缠运动。孙中山还下令内务府通令 辛亥革命 劝禁缠足 妇女解放运动 的发展。 各省,一律_______ ,推动了_______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社会习俗的演变导学案 北师大版
第22课社会习俗的演变
请回答:根据材料概括近代前期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吴老太爷从乡下来到上海,坐进(20世纪)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
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
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的时髦少妇,……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
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茅盾的小说《子夜》请回答:材料中,吴老太爷见到了哪些新鲜事物?他的反应说明了什么?
【拓展部分】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中国在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下列图片反映了这一时期政治制度和社会风尚的变革。
图1图2
思考:(1)图1反映出这场政治变革产生的作用是什么?
(2)图2反映的清末民初人们在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有哪些?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第22课社会习俗的演变教学设计
第22课社会习俗的演变【课程标准】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内容分析】社会习俗,又称风俗习惯,是在一定社会中,社会人群所约定俗称的、模式化的生活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定地域的人们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形成的共同习惯。
社会习俗普遍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是展现近代中国社会剧烈变动与转型的重要窗口。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势力进入中国,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和社会习俗的深刻变化。
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而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演变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化密不可分,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本课选取了剪辫放足、服饰的变化、礼仪的革新等三个有代表性的方面,介绍了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重点]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难点]了解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演变原因,体会进步的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影视、文学作品,对近代以来人们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有些了解,故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有一定的感知基础,加之本课内容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由于内容浅显,容易造成学生浮光掠影的感知而缺乏深入体验。
因此教师要在感知基础上引起学生深刻体验为切入点,通过积极归纳、比较来思考来推动学生的探究、分析、思考,提升学生认知和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中国剪发放足、服饰变化、礼仪革新的基本史实。
通过归纳社会习俗的演变情况,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通过思考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演变原因,培养站在历史发展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创设历史情境。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不断加深对变迁及原因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体会进步的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2课 社会习俗的演变(公开课课件)
这未免让人不爽,但不能不反思,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不能走出去?为什么 我们没能像汉代、唐代、宋代那样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化大国”?骂帝国主义搞 文化侵略是没有用的。没有人强迫你看好莱坞、吃麦当劳、穿牛仔裤,也没有 人拦着你卖炸酱面、狗不理。所以这事恐怕赖不到别人头上,得从自身找原因。
请同学们为我们的文化走出去提一条建议。
英国人伶俐曾这样说:“中国 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 他们的猪尾巴、奇装异服以及女人 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 稽的漫画家以题材。”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在存在的短短3个月 中,颁发了一系列扫除风俗之害的令示。
改造一:剪辫 满族男子剃发留辫,源于北方女真族的风俗习惯。在战争中,辫发
逐渐成为征服外民族的一种标志。清军入关后,强迫其他民族流长辫,实质是满族实行民族压 迫政策的罪行之一。
去除旧俗,向清王朝以及封建主义挑战
改造二:放足 自宋元来,女子以小脚为美,大脚往
往受到歧视,女子缠足成为一种时尚。 放足历史始于清 朝,废除缠足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
“三寸金莲”绣花鞋
时髦的高跟鞋
清末传统婚礼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五、婚姻习俗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小结:近代社会习俗的演变
清末
民国
变化原因
剃发留辫
剪辫
2017八年级历史上册 22《社会习俗的演变》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
《社会习俗的演变》一、学习目标目标1:①通读教材,能够独立自主正确完成填空;②能够发现疑点、难点,提出问题。
目标2:总结归纳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化的背景。
(重点)目标3:知道剪发辫,易风俗;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倡女权的史实。
(难点)目标4:通过回顾知识、动手建构知识体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二、自主学习剪辫放足1.辛亥革命爆发后,各地掀起了__________,辫子的去留成为了从新除旧的标志。
2.1912年,孙中山饬令各省劝禁缠足。
禁令颁布后,各地展开大规模的_________。
服饰的变化1.在清朝,官民服饰有别。
进人近代后,少数人崇尚新潮,穿西服,但多数人仍以着传统服饰为主。
辛亥革命后,_________开始流行,但民众穿长袍装束的仍为多数。
2.进人民国后,中国人的着装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还开始身着西装和中山装;女子则流行_______。
改称谓,废跪拜1.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废除清朝官场上的“_______”、“_______”称呼,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民间称“先生”或“某君”。
2.民国成立后,专门制定了“礼制”,其核心内容是以_______和______代替跪拜等旧式礼节。
3.民国时期,许多地区简化了传统婚仪,创造出了________。
三、合作探究1.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化的背景。
四、课堂小结五、当堂达标请调用互动学习卡,使用随堂训练——课时达标互动学习,及时测评,高效课堂。
六、学后反思本文档仅供文库使用。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 文件格式。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社会习俗的演变教案 北师大版
第22课社会习俗的演变学习新课(一)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师设计疑难照相术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它有什么历史作用?电影刚传入中国被称为什么?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什么?照相术和电影在西方发明不久就传入中国并得到了发展,说明了什么?通过组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照相与电影的出现”,目的是使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并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家乡的变化相联系,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二)“箭发辫改称呼”和“服饰的变化”通过多媒体展示文字材料及剪发辫的图片,深入探究。
自由提出问题,生生答疑、师生答疑,并及时进行点评,采取生生评价。
例如:既然剪辫子有好处,那么当时为什么有人(包括一些留学生在内)不愿意剪辫子呢?组织学生深入探究,如果观点不一,可以互驳,说明原因。
归纳结论:把剪辫子看作是革命的标志。
小组探究:从服饰的变化中,反映了历史怎样的变迁呢?再一次突破难点,反映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
逐步培养学生从事物的表面现象看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知识拓展探究变迁:观看一组服装的图片(马褂、旗装、旗袍、中山装和西装),并请学生自由表述,例如:说出图片中服装的名称及其来历;服装反映的是什么时代;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是:中山装与旗袍,具有生命力。
看多媒体图片一组,反映出近现代名人都穿民族服装。
观看另一组图片(清末、民初男女头像各一),并请学生观看图片后,让学生自由搭配图片,而且要求反映真实的历史,并能说明理由。
从发式的演变过程,突出这种变化的进步性。
小组讨论:从清末到民国初年发式、服装的变化有什么好处?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突出社会在发展和历史在不断进步,并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美”要符合时代的特征。
请同学分成三组,每组派两名同学表演,不同时期即清朝、民国、当代,不同的服饰,见面怎样打招呼,要求符合历史,并注意称呼与礼节。
学生两分钟时间进行准备,同时多媒体出示具体要求。
为了体现公平性,采取抽签的方式来决定选择哪一个历史时期服饰和称呼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习俗的演变》
一、学习目标
目标1:①通读教材,能够独立自主正确完成填空;②能够发现疑点、难点,提出问题。
目标2:总结归纳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化的背景。
(重点)
目标3:知道剪发辫,易风俗;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倡女权的史实。
(难点)目标4:通过回顾知识、动手建构知识体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二、自主学习
剪辫放足
1.辛亥革命爆发后,各地掀起了__________,辫子的去留成为了从新除旧的标志。
2.1912年,孙中山饬令各省劝禁缠足。
禁令颁布后,各地展开大规模的_________。
服饰的变化
1.在清朝,官民服饰有别。
进人近代后,少数人崇尚新潮,穿西服,但多数人仍以着传统服饰为主。
辛亥革命后,_________开始流行,但民众穿长袍装束的仍为多数。
2.进人民国后,中国人的着装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还开始身着西装和中山装;女子则流行_______。
改称谓,废跪拜
1.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废除清朝官场上的“_______”、“_______”称呼,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民间称“先生”或“某君”。
2.民国成立后,专门制定了“礼制”,其核心内容是以_______和______代替跪拜等旧式礼节。
3.民国时期,许多地区简化了传统婚仪,创造出了________。
三、合作探究
1.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化的背景。
四、课堂小结
五、当堂达标
请调用互动学习卡,使用
随堂训练——课时达标
互动学习,及时测评,高效课堂。
六、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