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女性主义思潮下电视传播语境中的女性话语权
从电视新闻节目看我国女性与媒介的关系[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新闻学从电视新闻节目看我国女性与媒介的关系随着传媒信息时代的到来,女性越来越频繁的开始出现电视荧屏上,女性形象的色彩描述也在不断的光鲜化。
而电视作为承载和传播女性话语的大众媒介,就自然而然的担当起了塑造女性内外形象的“造型师”角色。
电视生动的音、色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性别的建构祈祷推动和影响作用。
但是,五千年来的传统封建社会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生存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仍存在很大的影响,阻碍了媒介发展。
电视对两性观念的传播不仅再现了社会性别的地位,也反映了价值取向。
因此引发了一系列对电视中女性形象的学术研究和分析。
在西方,女性主义的研究起源于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
到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再度形成第二次高潮。
这时的女性主义(feminiSm)己远远超出了前期“女权主义(运动)”所指涉的政治运动的范畴,进入了对构成社会整体的文化加以批判的女性主义批评时期。
因此这一阶段,多被称之为“女性主义”时期。
“女性与传播”话题最早出现于1977年,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中。
在该刊当年的年度索引中开始有了女性、黑人、亚裔等“少数群体”(minorities)这一分类。
随着大众传播学理论在全球学术领域的拓展,它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已渐成气候,从中也建立起众多相关的交叉学科。
从女性主义角度来观看大众媒介,或者说,女性主义研究涉足传播领域,似乎也成为当今的一种新学术动向。
1978年,美国传播学女学者塔奇曼与他人主编出版了《炉边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论文集,标志着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正式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目前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存在两个视角:一是秉承女性主义批判路线,认为在男权话语主导下,媒介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充满了忽视、偏见和歪曲;另一是认为在女性主义思潮影响下,新闻已出现了“女性化”的表象,但它掩盖的却是更加隐蔽的性别不平等的实质。
女性文学名词解释
女性文学名词解释女性文学是指以女性为主体的文学创作,它关注女性的经验、视角和价值观,并试图挑战和改变男性主导的文学传统和与之相关的性别偏见。
女性文学起源于20世纪的女性解放运动,通过女性作家的努力和创作,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文学流派。
女性话语权:指在文学作品中,女性所拥有的表达自我、叙述自己经历和观点的权力。
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往往被男性主导的文化视角所忽视或剥夺自己的话语权。
女性文学强调以女性的视角出发进行创作,赋予女性以更多话语权,让女性的声音被听到和尊重。
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是一种反抗与批评男性主导和性别不平等的思想和政治运动。
女性主义文学关注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并试图颠覆传统的性别角色和价值观。
女性主义文学经常探讨女性身份、权力关系和性别角色的问题,通过呈现女性的独特经验和追求平等的理念,提倡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的实现。
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是指一个人对自我身份的理解和接受。
女性文学探讨女性的自我认同问题,对社会对女性的固有观念和性别角色的规定提出质疑,试图建立起女性独有的自我认同。
通过创造与表达女性的个人和集体经验,女性文学为女性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和界定自我的空间。
女性体验:女性体验是指女性在生活和社会中所经历的独特的经验。
女性文学通过关注女性的生活、情感、社会地位等方面的问题,试图展现女性特有的经验和感受。
女性体验既包括对女性权益的关注,也包括对女性身份的认同和自我发展的思考。
女性性写作:女性性写作是一种关注女性性的文学创作。
传统的文学作品中,性常常被男性的视角所塑造和定义,女性的性经验和性的欢愉往往被忽视。
女性性写作试图改变这种状况,将女性性带入文学创作的范畴中,并通过女性独特的视角和经验来探讨性自由、性权利和性别平等的问题。
女性叙事:女性叙事是一种以女性视角、女性经验和女性写作方式构建故事的文学形式。
女性叙事试图挑战传统的男性主导的故事叙述方式,揭示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困境和抗争。
女性叙事常常强调女性主体的意识和情感,并探索女性意识形态、身份和权利的问题。
新闻传播中的性别话语权及其影响
新闻传播中的性别话语权及其影响新闻传播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反映了现实,又塑造了现实。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对于性别话语权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探讨新闻传播中的性别话语权,并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性别话语权的概念与理论性别话语权,即指个体或群体在言语或文字表达中对自身性别认同的独立权利。
在新闻传播领域,性别话语权重要体现为对性别平等、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的消除。
1. 性别平等性别平等是指男性和女性在社会、家庭和工作中享有同等权利和机会。
然而,媒体常常存在对性别不公平的报道,如对女性在职场上的歧视和忽视。
通过提升性别话语权,媒体能够促进性别平等观念的传播,推动社会的进步。
2. 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不真实或过分简化的对男性和女性的形象和角色刻画。
这些刻板印象不仅影响着媒体中对性别的表述,也深刻地影响着公众对性别的认知。
通过消除性别刻板印象,新闻媒体能够建立客观、平衡的性别形象,促进社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3. 性别歧视性别歧视是指基于性别对个体进行歧视和偏见。
在新闻传播中,性别歧视常常表现为对女性的言论和行为的不公正评价,以及对女性地位和权益的忽视。
通过提升性别话语权,可以抵制性别歧视,确保媒体报道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二、新闻传播中的性别话语权的局限尽管新闻传播领域对性别话语权的重要性普遍认可,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局限。
1. 媒体内容偏见部分媒体仍存在对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报道内容存在偏见。
例如,新闻报道中夸大女性的外貌和服饰,而忽视其权益和成就。
这种偏见的存在不仅影响公众对性别的认知,也对性别平等造成了阻碍。
2. 缺乏性别权益意识一些媒体从业者对性别话语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了对性别平等的关注。
这导致新闻报道中存在对女性地位和权益的忽视和贬低。
只有提升从业者的性别权益意识,媒体才能在报道中更加客观公正地表达性别话语。
三、性别话语权对社会的影响性别话语权的提升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新媒介环境中的女性话语权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 39 (00 0 —07 0 07 682 1 )5 00— 5
话 语权包 括话 语权 利和话 语权 力 , 即主体说 话 以及女 性在 传播 中的被 动性话 语 策略 , 两性在 网络 的资格 和通 过话语 影 响他人 、 确立其 社会 地位 的能 中的地 位反 而呈 现 出差 距加 大 的趋 势 。 力 。是 否拥有 真 正 的话 语 权是 个 人 或 群体 社 会 地
跃 度 , 新 媒 介 环 境 下 实现 女 性 表 达 影 响 力 的 必要 对 策 。 是 关 键 词 :新媒 介 环 境 ;女 性 话 语 权 ;表 达 影 响 力
DI 0 编码 :1 .99i s .07 68 21 .5 03 0 36/.s 1o —39 .000 .1 in
中 图 分 类 号 :C 1 .8 93 6
媒 介 中 的地位 和影 响却 低 于男 性 。 同时 , 字媒 介 介是相对 于传统媒介 而言的。今天的新媒体是建 文 对 传播 者 的知 识要 求使 参 与媒 介 的女性 数量 很少 , 立在 电信 网络基 础 之上 、 使用 有线 或无 线通 道 的方
女性的声音非常弱小 , 因此 , 文字媒介 的出现使女 式进行传播的新媒介形态 , 包括互联网、 手机媒体、 性 在话 语权 方 面处 于弱 势 , 而男 性则 通 过文 字工 具 博客 、 客等 。新 媒介 与 传统 媒介 的根 本 区别 在于 播 加 深 了根深 蒂 固 的“ 男权 文化 ”从而 使女 性在 过 去 其交互性和多点对多点的传播 , , 因此 , 国《 美 连线》 数 千年 的岁 月 中被放 置 于男 性 的视 野下 , 受男 权 文 杂志 对新 媒体 的定 义是 “ 有人 对 所有 人 的传播 ” 所 。 化 的桎 梏 。 从理 论上 讲 , 新媒 介 的 出现打 破 了传统 的话 语 电视 时 代 到 来 后 , 女 性 话 语 权 ” 女 性 的 电 权 控 制模 式 , 所 具 备 的多 点 对 多 点 传 播 的 特 征 , “ 、“ 它 视 形象 ” 成为 热 门话题 , 如 女性 主义 学 者 Daa 为女 性 自主参 与信 息 传播 、 而提 高女 性社 会地 位 等 正 i n 进 M ea 指出, 女性形象综合起 来 , en h “ 只是 一个次 等 的改 变提供 了契 机 。只要 有 上 网 的手 机 或 电脑 和 地 位 。在这 个世 界 上 , 们是 无 私 的 、 我 的 、 全 文字书写能力 , 他 忘 完 女性就可 以随时随地传播 信息 , 这 奉献 给男 性 的 。 大 部 分 电视 剧 中的 女性 角色 正 是 意 味着 女性 在 新媒 介环 境 中有 了 自由发 言 的机会 , ” 如 此 , 为 这 是 社 会 普 遍 认 同 的 一 种 女 性 形 女 性得 到 了与 男 性 同 等 的参 与 话 语 表 达 的 权 利 。 因 象 。3m 塔 奇 曼 的 “ 映假 设 ” 论 认 为 , 介 为 _( ’ Ⅲ 反 理 媒 据中国互联 网信息 中心发布的《 2 次中国互联 第 5 了吸引更 多受 众 , 必 须 反 映 占社 会 主 流 价 值 标 就 网络发 展状 况 统计 报告 》 示 , 止 2 1 显 截 00年 1 1 月 5 准, 这在 掩盖 社会 真 实 的同时 , 导致 了“ 征性 的歼 象 日, 我国网民规模达 3 8 , . 亿 男女网民的性别 比为 灭” 。在这 个过 程 中 , 媒介 所 表 现 的性 别 陈规 再 次 5 . :58 中 国拥有 个 人 博 客/ 人 空 间 的 网 民 已 4 24 ., 个 强化 了 主流 意识上 的两性 不平 等 的关 系 , 性 的被 女 达到 18 人 。 按 照 该 比例 计 算 , 国女 性 网 民 .2亿 中 动 、 弱 、 理 性 与 男 性 的 主动 、 威 性 、 性 的特 柔 非 权 理 高达 17 .6亿 , 开设 博 客 的女 性 网 民约 为 10 。 .1亿 点形成 鲜 明对 比。 电视 媒 介 通 过 不 平 等 的话 语 逻 从 统 计数 字上 看 , 越来 越 多 的女性 因开设博 客 而参 辑 , 如 “ 性通 过 征服 世界 获得 成 功 , 诸 男 女性通 过 征 与网络传播 , 博客极大地提高了女性的参与传播 的 服 男性 获得 成功 ” 深 化 女 性 的无 意识 , 过 不 平 来 通 积极性 , 网络传播 中女性缺席的状态开始被打破 。 等 的话 语权 力 使 男 性 处 于 权 威地 位 。 电视 媒 介 实 受女 权 主义批 判 的 “ 域 划 分 ” 领 的意 识 形 态 把 际上在 传播 过程 中建立 了对 女性 性别 的潜在成 见 , 人 类 活动 的领 域划 分 为两 个 , 即公 共领 域 和私人 领 形 成 了女性 形象 的性别 陈规 。同时 , 电视 由于其传 域 : 共领 域 与 国家社 会有 关 , 公 是男 性 的活 动领域 ; 播 的影 响力 , 在无 形 中强 化着 男权 中心文 化下 的性 私 人领 域 与家 庭有 关 , 是女 性 的活 动领 域 。而 网络 别秩 序 。 ] [( 胤) 媒 介等新 媒 介 以其 较 低 的参 与 门槛 融 合 了公共 领 传 播媒 介 的 出现 与 使用 对 两 性 地 位有 着 深 远 使 的影响, 因为传播媒介 构建 的不仅 是一种 传播模 域与私人 领域 , 女性可 以更多 的参 与到公
新媒体语境下女性媒介话语权的缺失、异化及建构
网络 空 间 上 充 斥 着 以女 性 身 体 为 核 心 的各
种 话语 和 图像 , 现实 生活 中则满 眼 是形 形 色色 的 美体、 美容 院 , 时下人 们 为 打造 、 形 塑甚 至 异化 着 女 性 的身体 而乐此 不疲 。从 理论上 说男 尊女卑 的 思 想 已被世 人所 唾弃 , 但 男 权 文化 却 没有 远离 人
新闻界 I S S N 1 0 0 7 — 2 4 3 8 2 0 1 4 年第 0 2 期
新闻 与传播
新媒体语境下 女性媒介话语权的缺失 、 异化及建构
张文鸯 摘要 建构女性话语权 , 是 男女平等的重要标志之一 , 女性媒介话语权就是女性利 用传播 资源表达 自 我 主 体 意识 的权 力 。新媒 体 时代 , 女 性媒 介 话语 权 不仅 缺 失 , 而且 还存 在 异化 现 象。女 性媒 介 话语 权 建构的路径主要有 : 增强社会性 别平等观念 , 唤起女性 自我主体意识觉醒 ; 提 高媒介素养, 完善媒介监 测机制; 培养女性意见领袖作 用, 提升女性参与网络公共领域的主动性。 关键词 新媒体 ; 女性媒介话语权 ; 社会性别观念 ; 媒介素养 ; 意见领袖 中图分 类 号G2 0 6 文献标 识 码A 作者简 介 张文鸯 , 宁波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研究员, 副编审, 浙江宁波3 1 5 2 1 1
助新 媒体 , 创 造 并 消费 着种 类 齐全 、 形 态 各异 的精神 和 文化 产 品 的同 时 , 无 处
不 在地 影 响着社 会现 实
话 语 权 研究 是 当前 文化 与 传媒 研究 中较热 门的话 题 , 法 国哲 学家 福柯 认
新媒体环境下女性话语影响力对环境传播的作用因素以及效果分析
情绪感染 , 也存在意识性 的情 绪感 染。女性在对待生态环境 问 题时所 表达 的感性 情绪 , 会 让受众 在觉察 之后 自动地 进行情 绪模仿 , 从 而引发 出类似 的情 绪 , 或 者根据其感性 情绪去认知 背后 的信 息 , 了解情 绪背后表 达的生态环境 问题 , 从而引发 高 级的情绪传递 。 引起受众 的情绪传递 和情感认知 可 以对增强 环境传播效 果 起 到促 进作 用 , 女性 的感性 情绪 和感性 视角在 其 中就充 当 着 传递 情绪 的 中介 。 因此 , 环境 传播 对女性 的视 角有 情感需 求, 能扩大传播 的范 围, 增强宣传效果 。
个 方 面 整 理 出 以下 几 个 需 求 : ( 一 )情感需要 : 女性 的感性视 角 环境 传播 的传播 视角 近年来 一直 在发 生变化 , 从 单 向报 道视角转 变为现在 的多向 、 多角度 的传播 方式 , 除了理性 的科 研角度之 外还需要女 性的感性视 角 , 可 以增强情感 的感 染力 。 心理学上存在 “ 情绪感染”的概念 , 不仅存在 自动化原始性 的
( 三) 社 会 需要 : 女 性 主 义 的 发展
渐成熟 。
近 年来 , 随着 中国对 自然 环境话 题 的关注 以及女 性话语 权在 新媒体 中的变化 , 在 中 国环境传播 中 , 女 性话语影 响力借 助新 媒体平 台获 得 了新 的发 展 , 给 中国的环境 传播 提供 了新 的助力 和新 图景 。本 文通过微博 这个公共社 交平 台对女 性在 环境 问题 中的传播作用 和影 响因素进行分 析。 女性对 生态环境话题 进行话语 权争夺 的基础是环境传 播 中对 女性话 语权 的需求 度 , 在此 基础上 才能 获得 目标 受众 满 足 以及形成一定 的传播影 响。笔者通过情感 、力和粉丝受众 群 , 同时也通过这个 平台提高 自己在社 会现象和政治事件 中的参 与度 。 目前 , 社交平 台上 的 内容生态更 加活跃 , 身份更加 多元化 。以微博 为例 , 在2 0 1 7 年 影响力 最大 的十个 事件 中, 女性 微博用 户参 与事件传 播 的比 例为2 5 . 1 2 %。( 数据来 源于事件博物 馆平 台 )从 中可知 , 女性 参与话 题讨论 和传播 的 比例 远低 于男性 , 但是 在与女 性相关 的事件 中 , 女性表 现出较高 的关 注度和传播影 响力 ,  ̄ H 2 0 1 6 年 “ 双十一 ”事件 中, 女性的微 博传播参 与度 就达 到4 2 . 5 %。 因此 , 女性身为一个 大的传播群体 , 具有较 大的隐藏传播 影响力 , 需要得到重视 。在环境传 播中 , 要想扩大传播范 围, 就 不可忽 视女性 用户 的传播影 响力 , 因此 环境传 播对 女性用 户 的传播影响力是有一定的需 求的。
浅析新闻传播领域中的女性主义
浅析新闻传播领域中的女性主义摘要:本文以新闻传播领域中的女性主义为主要研究对象,简要叙述了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流变,解释了女性主义与新闻传播学的融合,通过大量例证和理论分析了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存在的现状,深入剖析了女性形象被诋毁和女性话语权缺失的事实与原因。
同时指出建立两性和谐的媒介世界的必要性。
关键词:女性主义、新闻传播、女性形象、话语权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性别压迫是不争的事实,在强大的男权话语的支配下,广大女性处于被歧视,被剥削的地位,但从未停止过争取解放,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于是女性主义的思想在抗争中应运而生。
一、女性主义的兴起女性主义,又被译为“女子主义”、“女权主义”,是对英文“feminism”的意译。
西方的女性主义开始于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经历过两次高潮。
早在十八世纪,女权思想就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基础上孕育并发展起来。
1792年,英国记者和翻译家玛丽.沃尔夫斯通完成了历史上第一部女性主义理论著作《为女权辩护》,这本著作更加促使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妇女追求两性平等,争取政治权利,呼吁与男性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反对贵族特权,强调男女在智力和能力上是没有区别的。
并使得这种思想很快传遍西方世界,从而爆发了大规模的妇女运动。
这场妇女运动持续到20世纪初形成高潮,即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一个高潮。
到20世纪60年代,女性主义运动再度形成第二次高潮。
第二次女性主义高潮源于美国,并以很快的速度传播到北美和欧洲其他国家。
这次女性主义运动除了反对传统的男女不平等,反对男性对女性的歧视和性别压迫以外,还开始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批判。
于是女性主义的学术研究兴起,出现了各色各样的女性主义流20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理论视野和批评方法已经日趋成熟,逐步进入到了与多学科相互融合的多元化发展时代。
随着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女性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在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的引入也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性别与传播”话题进入研究者视野最早是在1977年,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在该刊当年年度索引中开始有了“少数群体”这一分类,女性与黑人、亚裔等都归入该类别。
性别话语——女性主义、话语和中国电视访谈节目话语分析
摘 要在西方语言学研究中,语言学家以及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很早就开展了语言和性别的研究。
性别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这此性别不同于语言学家惯性思维中单纯语法概念。
准确地说,性别是一种性别身份,特别标定着某一个体在社会和文化中所处的地位。
因为,语言学家在讨论男性和女性间权力话语问题的时候,他们倾向的视角不是生理意义上的,而是社会建构中的性别差异。
在有关语言和性别研究的历史上曾有过三种派别学说:缺陷论,支配论和差异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语言学家开始从社会建构视角来审视和分析。
他们不再以静态的观点来对待语言学中的性别研究,而是从动态角度来分析个体在具体社会活动中的话语、性别,以及语言在年龄、职业等不同社会背景的影响下所呈现的差异性。
在社会构建框架中,Eckert & Mcconnel-Ginet(1922)的活动社团(Community of Practice)理论得到了普遍认可。
根据建构论的阐述:在语言和性别研究中,性别不再是影响男女言语差异的唯一语言变量;随着社会活动的不同,言语表现中的性别差异也随着语境,社团活动的变化而变化。
言语者的性别与其社会身份、教育背景、职业特征等因素之间密不可分,因此可以得到揭示。
本研究从语言和性别关系的视角出发,对中国电视访谈节目做了分析,旨在发现不同性别的人在语用策略的使用上所呈现的不同特点。
研究数据采集于中文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杨澜对话录”和“实话实说”。
话轮和偏好结构是本文主要研究的话语风格特征。
通过数据分析,本研究展示了男女主持人在采访节目中的话语差异,并指出在访谈节目中所采用的任何形式的言语方式,都受到一定“礼貌顺应”的限制。
这种限制既包括特定访谈情境的限制,观众的限制,还包括访谈者本身作为话语交流中一分子的限制。
语言的丰富变化性(尤其是插入语),并不是纯属巧合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冗词。
性别语言绝非分割语言而致的极端现象,而是语言内部的内在形式。
《2024年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范文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其内容和形式对公众的观念、态度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媒介批评,旨在探讨媒介内容中性别角色的呈现、性别歧视的存在以及其对女性形象和权益的影响。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对媒介进行深入批评,以期促进媒介内容的公平、公正和多元化。
二、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呈现在许多媒介内容中,女性形象往往被局限在传统的家庭角色或性对象中。
例如,在电视广告中,女性常常被描绘为家庭主妇或性感对象,缺乏独立自主的形象。
这种呈现方式不仅限制了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也强化了性别刻板印象。
此外,许多电影和电视剧中的女性角色也缺乏深度和复杂性,往往成为男性角色的附属品。
这些媒介内容无疑对女性的自我认知和期待产生负面影响。
三、性别歧视在媒介中的表现除了对女性形象的呈现外,性别歧视在媒介中还表现为对女性话题的忽视和偏见。
在一些新闻报道和纪录片中,关于女性议题的内容往往被边缘化或淡化处理。
此外,一些媒体在报道社会事件时,往往从男性的角度出发,忽视女性的声音和需求。
这种性别歧视不仅剥夺了女性在媒介中的平等地位,也限制了公众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认识。
四、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媒介批评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媒介批评旨在揭示媒介内容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并呼吁媒体从业者和社会大众共同关注和改变这一现状。
首先,媒体应更加关注女性话题,充分展现女性的多元角色和价值。
其次,媒体应摒弃性别刻板印象,为女性塑造更加独立、自主的形象。
此外,媒体还应关注女性的声音和需求,让女性在媒介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五、推动媒介公平、公正和多元化为了实现媒介内容的公平、公正和多元化,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媒体从业者应提高性别意识,自觉抵制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
其次,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和审查,确保其内容符合公平、公正和多元化的原则。
此外,公众也应提高对媒介内容的关注度,积极参与到媒介批评的活动中来。
新闻传播领域中的女性主义初探
观赏者 ” 的位 置 上 . 性 的 魅 力 仿 佛 只 女
有在 满 足 男 性 欲 望 的 情 况 下 才 有 自 己 的价 值 。
合 新 时 代 女 性 不 断 变 化 的审 美 需 求 , 打 造出 与先前 “ 雄 式 ” 英 男性 截 然 不 同 的
花样 美 男 。而在 单 纯 面 向 男性 受众 的媒 体 中 , 少 出 现 阴柔 气 质 的 男 性 。 反 绝 相 它们 张 扬 的 是 男性 阳 刚魅 力 的 一面 。所
新 闻传播领域 中的 女性主 义初探 ■娄 婧 【 摘要 随着文化理论研究的深入 ,
女性主 义研究 已深入到 诸 多社会 科 学 领 域。本文试用文本分析 的方法, 大 对
类 型 : 统 古 朴 型 女 性 ( 家 能 手 ) 浪 传 持 、 漫 型 女性 ( 男 人 呵 护 的 美 女 )现 代 型 受 、 女性 ( 事业 有 成 的单 身 白领 ) 。② 归 , 们 已不 满 足 几 千年 作 为 男性 的附 她 庸 品 , 要 由 外 到 内地 改 变 自己 . 取 而 争 与 男 性 同样 的地 位 。几 乎 与 中性 美 女 同 时 出 现 在 大 众 视 野 中 的 . 有 一 批 已以 还 日 、 明 星 为 主的 “ 样 美 男 ” 韩 花 。长 发 、 项
二 、 介 中 的女 性传 播 者 媒 媒 介 中 的 两 性 形 象 可 以 说 是 整 个 社 会 两 性 关 系 的 一 个 缩 影 , 性 在 传 媒 女
领 域仍 属 于 “ 势群 体 ” 联 合 国在 对 7 弱 。 0 个 国 家 的调 查 显 示 。/ 23国 家 的 传 播 学
链 、 丝 花 边 、 身 裤 不 再 是 女 性 的 专 蕾 紧
女性主义、女性电影抑或是女性意识——重识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的几个女性话题
女性主义、女性电影抑或是女性意识——重识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的几个女性话题女性主义、女性电影抑或是女性意识——重识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的几个女性话题导语:近年来,中国电影界掀起了一股女性主义浪潮。
越来越多的电影作品开始关注女性议题,并且以女性的视角出发,探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在当下中国电影中,女性主义、女性电影和女性意识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重识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的几个女性话题,对这些话题进行深入剖析。
一、女性主义在中国电影中的兴起女性主义运动在中国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自此以来,中国女性的地位和权益得到了显著改善。
然而,在电影创作领域,女性主义的影响力并不显著,大部分电影仍然依赖传统的男性主导模式。
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中国电影界开始涌现出更多关注女性主义议题的作品,例如《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闺蜜2》等。
通过这些电影,观众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女性主义的内涵和价值。
二、女性电影的崛起与影响女性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以女性视角、女性体验为核心,通过女性特有的生活经历和情感表达来探讨女性的内心世界。
特别是在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女性电影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电影如《后来的我们》、《我的姐姐》等讲述了女性在婚姻、亲情和职场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和抉择,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女性电影的崛起不仅丰富了中国电影的题材内容,也提高了女性在电影创作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
三、女性意识的觉醒与传播女性意识是指女性自我认知、自我价值的意识。
近年来,在新媒体的推动下,女性意识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成为传递女性意识的重要媒介。
例如,电影《芳华》讲述了几位女性在大时代中的成长和坚韧,激发了观众对女性主体的思考和认同。
女性电影人的涌现也为传播女性意识提供了重要支持。
四、探索当下中国电影中女性话题的意义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的女性话题的兴起和关注,是中国社会进步、女性意识觉醒的重要体现。
电视剧传播框架中的女性:形象建构与身份认同
电视剧传播框架中的女性:形象建构与身份认同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电视剧传播框架中女性形象的建构与身份认同问题。
通过深入分析电视剧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形式,如何塑造和传达女性形象,以及这些形象如何影响观众对女性的认知与认同。
本文将从电视剧中的女性角色类型、角色表现、角色关系等多个维度展开研究,揭示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多重面貌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本文还将探讨女性观众如何通过对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认同,形成自身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电视剧在塑造和传播女性形象方面的作用,以及女性观众在观看电视剧过程中如何构建和强化自身的身份认同。
二、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建构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视觉呈现,对女性形象进行了复杂而多样的建构。
这些建构不仅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和刻板印象,也影响了观众对女性身份和角色的认知。
在电视剧中,女性形象往往被赋予多重社会角色,如母亲、妻子、情人、职业女性等。
这些角色往往承载着不同的社会期待和价值观。
例如,母亲角色通常被塑造为无私奉献、照顾家庭的形象,强调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而职业女性则常常被描绘为能力强、独立自主的个体,突出了女性在职场中的能力和价值。
然而,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也存在一些刻板印象和偏见。
在一些剧集中,女性往往被描绘为外貌至上、情感脆弱、依赖男性的形象。
这种刻板印象不仅限制了女性角色的多样性和深度,也对观众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了对女性形象的刻板认知和偏见。
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建构还受到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女性角色的塑造和呈现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古代历史剧中,女性往往被描绘为贤良淑德、忍辱负重的形象;而在现代都市剧中,女性则更多地展现了独立、自信、追求自我价值的一面。
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建构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它不仅受到社会期待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也与观众的认知和审美密切相关。
从电视媒体中看女性话语权及形象塑造的缺失
摘 要 : 随着世 界 东方 的崛起 , 话语 权 的西 渐 东进 , 国内许 多学者 开始 关 注女性 话语 权 。然 而 , 为社会 文化 的传 播 作
者, 电视媒 体 对女性 形 象的 塑造却 存在 着种 种缺 失 , 践踏 了女 性的 话语 权 , 构建和 谐社会 过程 中 , 我们 加 以探 讨 、 在 需要 反
语 言 不 是 自发 的 , 是 透 明 的 , 是 客观 的 ; 言 不 不 不 语
如, 衣机、 洗 洗衣 粉 广 告大 多 都 有女 性 出现 , 在美 容
用 品广 告 中 , 也大 多是 年轻美 貌 的女性 出镜 , 在科 而
技 电子 类产 品 中 , 性角 色 出现 的次数 只 占 1.%。 女 49 目前 一 个 最 常 见 的 广 告 模 式 是 女 性 作 为 母 亲 或 妻
第 3 2卷第 9期
2 1 年 9月 01
通 化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URN 0NGHUA AL OF T NORMAL UNI RSTY VE I
Vo . 2 № 9 13
S p.2 1 e 01
从 电视媒体 中看 女性话语权及 形象塑造 的缺失
孙 成 英
个 社会 文 化和 意识 形态 的产 物 ,是 长期驻 扎 在 人们
思 想 中的定 势 思维 ,反 映 出对 女 性 的偏见 和 歧 视态 度。
存 在污辱 女性 的新 闻传播 。女人被 设 置成麻 烦 的制造 者 , 负有扰 乱男 性英雄 的 宁静 内心 的罪过 , 其
电视传 媒 为 了吸引 受众 ,以社会 主 导文 化价 值 标 准和 象征 性 的手法 对社 会 现象 加 以表现 ,而在 这 个 过 程 中 ,一些传 统 的关 于性 别 角色 的 印象 被 电视
女性话语权
【摘要】随着女性话语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作为先驱者的女性话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陷入的困境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女性话语在当前的大众传媒中的困境有:女性话语被男性的颠覆;女性话语对男性话语的依赖性;女性话语的奴化和异化;女性话语的边缘化。
对女性话语所处的困境作一个解剖,有利于大众传媒最终发展出从主流话语和男性话语的覆盖下崭露头角的女性话语。
【关键词】大众传媒女性话语困境女性话语指的是以女性的立场关注女性的存在和发展的话语,许多人称之为对男性话语霸权的反叛力量。
虽然许多人认为这一提法不妥。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大众传媒中,女性话语由于其在主流叙事的覆盖之下还有男性叙事的覆盖(这二者有时候是重叠的),因此女性话语在大众传媒争夺话语权的过程中,女性话语就面临着双重的困境:既要以一种有别于男性的立场和方式表达个体差异,又要承受来自意识形态语境的指责和非难。
随着女性话语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作为先驱者的女性话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陷入的困境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为了最终发展出从主流话语和男性话语的覆盖下崭露头角的女性话语,我们有必要对女性话语所处的困境作一个解剖。
一、女性话语的被颠覆在现在的大众传媒中,男性话语占据着绝对大的优势,成为媒体的主流话语,从而构筑了男性在媒体语言中的霸权。
随着男性话语的不断泛化,渐渐挤压着女性在传媒中的话语出现频率,并将最终导致女性话语的消失或女性话语与男性话语的一致性。
大众传媒中的男性话语不仅坚信“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第二性”。
在以男性话语为霸权的媒体中,女性记者的成功往往肩负着沉重的压力和社会的偏见。
如今越来越多的女性活跃在新闻传播领域,这对长期受男性话语权控制的中国传媒来说,实在是一件幸事。
然而,当女性记者在同男性记者争夺话语权的同时,由于对女性身份的自我强调和性别差异的社会偏见,使得女性记者在男性社会秩序中自我迷失,女性话语文本也在男性话语的视野中被篡改,被颠覆,最终使女性记者成为媒体利用的对象和受众猎奇、观赏的客体。
当代文学中女性主义思潮的探究
当代文学中女性主义思潮的探究自20世纪60年代女性主义运动兴起以来,女性的观点和议题逐渐开始得到文学界的关注。
女性主义思潮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女性在文学中的形象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本文将探讨当代文学中女性主义思潮的表现和影响,以及这些思潮对当代女性的意义。
一、女性主义思潮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女性主义思潮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还在不断扩大和发展。
女性主义思潮的理念在文学中表现为对女性形象的重塑和对女性话语权的追求。
女性主义文学摆脱了传统文学中男性视角对女性形象进行定型的做法,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经验展现得更加细腻和深刻。
在当代文学中,女性主义的影响对于女性形象和话语权的塑造尤为明显。
首先是女性形象的重塑。
女性主义的出现让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开始多元化和多面向。
传统文学中对于女性的描绘多数基于男性想象和审美,往往流于刻板和片面。
而在女性主义文学中,女性形象变得形态各异,展现了更为丰富的人性和女性的生命体验。
比如,当代女性小说《小时代》系列中的女性角色就十分丰富和多彩,涉及到职场女性、奢华入流的年轻女孩、成长中的少女等等。
这些角色的生命经验不仅包括了爱情、婚姻、家庭等传统领域,还包括了事业、友情、精神独立等现代女性面临的诸多问题。
这些形象塑造的细节和深度让读者从不同角度认识女性,更能够切实地感受到女性的情感和思考。
其次是女性话语权的追求。
女性主义让女性在文学中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表达空间。
传统文学中女性的话语获得的关注度较低,常常被视为精神和生理上的弱者。
但是在女性主义文学中,女性话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展现和关注。
女性角色通过自身的思考、发言和行动大声反驳了传统对于女性的刻板定位,从而展现了其生命的价值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比如,在小说《苦难世家》中,毛生在家庭重男轻女的环境中不断奋斗,最终实现了自我价值的认知和建立,成为当地一个非常受人尊敬的领导干部。
她所表现出的女性力量不仅是生理层面的坚韧,更是精神层面的坚强和自我超越。
新媒体环境下的女权主义传播
新媒体环境下的女权主义传播汪 兰(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摘 要: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发展,女权主义者得以在更开放、平等的平台上发表观点,传播思想,并创造使用自己的符号语言,有了更多话语权。
而新媒体在成为女权主义主战场的同时,也出现了表达过激、污名化女权等问题,对女权主义传播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对新媒体中女权主义的传播进行分析,为女权思想借助新媒体传播提供参考。
关键词:女权主义;新媒体;舆论传播1 女权主义及其在我国的发展概述“女权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指为结束性别主义、性剥削、性歧视和性压迫,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压迫与父权。
1919年五四运动时,女权主义传到中国。
五四运动的先驱们曾以女权问题为突破口来提倡个人权利,反抗传统文化。
女权问题在那时被视为现代文明的标尺及人性解放的先决条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女性在法律上与男性的平等地位得到明确保障,但在现实生活中,传统的两性关系模式依然根深蒂固。
2 新媒体中女权主义传播的形态2.1 借助舆论事件进入公众议程新媒体环境下,由于各类信息层出不穷,受众注意力分散,因而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下降。
公众对某个社会问题、某类话题的关注往往是由于一个舆论事件发生,才使其相关或背后的问题进入公众视野。
由于女权问题常常不被传统媒体重视,女权主义的传播基本上都依附于舆论事件,然后通过新媒体平台进入公众议程。
比如,湖南一位31岁的妈妈抱着两个幼儿跳楼轻生,留下十几页遗书,控诉丈夫出轨、家暴,婆家的冷漠以及作为全职妈妈的难与苦。
这一社会新闻引起了许多女性的关注和讨论。
婚姻关系中,男方出轨率明显高于女方,且易获得社会宽容。
家庭暴力、女性事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等问题都深深触及当代很多女性的痛点,因而人们对女性社会地位和价值的思考使得女权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2.2 以新媒体平台为阵地女权主义者主动在新媒体上创建平台,以聚集女性受众,传播女权主义思想。
由大女主电视剧的热播浅谈女性中心主义
由大女主电视剧的热播浅谈女性中心主义摘要:近来,基于女性叙事、女性中心主义思想为主的大女主电视剧热播,并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
电视剧作为大众文化的承载,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用声画结合的手段,将影像故事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传递给受众。
大女主电视剧在很多多方面渗透了女性主义思想。
本文以女性中心主义角度,从女性中心主义的概念、女性人物的塑造、以及女性主义的“知识与权力”这三个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解读。
关键词:女性中心主义;大女主电视剧;女性人物;权力一、女性中心主义的概念女性中心主义,又称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最早出现于16世纪,其植根于人类自身的解放运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极其广泛的领域,如人,人和社会,人与自然。
“女权主义”这个英语单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是指为结束性别主义( sexism)、性剥削( sexual exploitation)、性歧视和性压迫( sexual oppression),除了批评之外,通过促进阶级平等而创建和发起的社会理论和政治运动也侧重于对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在底层促进权利,利益和问题。
随着经济和政治社会背景的变化,世界女权运动的进程也发生了变化。
自19世纪末以来,女性主义运动经历了三次浪潮,分为女性理论的初始阶段,逐步形成阶段和理论的深化阶段。
女权主义也从政治权利平等转向公共领域的平等和开放,从争取目标,然后转向理论研究。
并从女性的角度进行探索,认识到女性的多样性和多样性,并解构她们坚实的性别认同。
女性主义是一种在西方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思潮,但直到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时才开始引入中国。
而中国一直尊崇儒家文化,以男性为尊的思想根深蒂固,女性地位的低下使得女性主义运动在中国得不到广泛开展。
因此,女性主义思想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局面。
新中国成立人民开始当家做主,妇女得到“解放”,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但女性主义思想并没有深入人心。
直至改革开放后,学术界开始慢慢关注女性主义,对女性的生存状态加以研究,中国的女性主义才开始走上正轨。
经典话语之浅析女性话语权的建立
浅析女性话语权的建立本文从女性话语权的历史缺失地位、女性话语权的建立和建立女性话语权的意义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女性在父权制为主导的男性话语权下为何失语和沉默,提出要建立女性话语权必须颠覆和解构男性的统治话语,构建女性自己的话语。
建立的意义是在两性平等的情况下,消除性别偏见,使女性得以自由发声。
作为第二性的女性,在历史上没有任何地位,因此也没有发言权。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不满两性社会的发展现状和男性统治的话语权,要求建立属于女性的话语权。
一、女性话语权的历史缺失女性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在经济、家庭、文化、政治等领域内丧失自己的话语以及说话的权利,她们在社会中不扮演任何角色,对于男人来说,她们是少女、妻子与老妇。
她们不仅在家庭生活中依赖男性,而且经济上也全然依附男性,这使她们丧失了个人独立性。
在男性价值体系中,女性始终作为第二性存在,她们是被异化的自然物,充当男性欲望的对象。
她们受到父权制社会的压迫,男性话语权规定着女性的审美特征。
男性把自己看作主体,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和对女性的期望塑造理想化了的女性:女性被赋予善解人意、温柔可人、谦恭温顺、相夫教子等特征,以至于后来女性也认同这些特征本身就是她们的自然属性。
去势者之间的、被称为女性的中介产物。
”女性主义者认为作为受压迫的女性群体,在父权制主导的社会下,女性话语的缺失使女性处于社会的边缘,没有一个以独立的人的身份出现的女性。
话语权就是说话的能力,谁要是掌握了话语权,那他就掌握了舆论的走向。
男性统治下的社会正是通过话语权的控制实现权力。
福柯的“话语权利”理论认为话语权是和权利分不开的,有话语的地方就有权利,权利是话语运作的无所不在的支配力量。
女性的话语是长期缺失的,这使她们成为缺席者,作为男性话语操纵的对象,女性的沉默与忍让是失去话语的表现,也是女性权利缺失的表现。
二、女性话语权的建立随着女性意识的增强、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广大女性对其地位和处境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她们明白了女性卑微地位后面隐藏的是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新闻传播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起步较晚,但在近年来逐渐崭露头角。
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和女性地位的提升,人们开始关注媒体中对女性的呈现和对性别议题的关注。
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中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新闻传播中的性别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对于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和推动社会性别平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2. 正文2.1 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起步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当时,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界开始兴起对于性别议题的关注,开始有学者开始关注女性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和影响。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处于改革开放的早期阶段,对于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讨论逐渐升温,也促进了女性主义研究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萌芽。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女性主义研究逐渐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站稳脚跟。
学者们开始探讨女性在媒体报道中的形象塑造、话语权控制等议题,以及媒体对于性别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的传播方式。
更多的女性学者也加入到新闻传播学领域,为女性主义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视角。
通过对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起步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其在学术界的逐步认可和重视,也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相信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有更深远的影响力。
2.2 女性主义研究的发展历程女性主义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开始兴起女性解放运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和思想观念的更新,女性主义的声音逐渐在学术领域中崭露头角。
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女性主义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期,女性主义理论逐渐被引入到新闻传播学的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主义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和成就,不断丰富和完善了女性主义理论体系。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女性主义传播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女性主义传播
阴 赵卿燕
摘要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女性这个角色越来越受到重视,从 1 8 世纪的毫无地位可言发展到如今的自强不 息。在新媒体时代,女性能够在更开放、更公平的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的思想,从而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这也是 女人自己努力后的成果。
关键词院女性主义;思想流派;新媒体
一、新媒体环境下女权主义传播的形态
渊一冤以新媒体平台作为阵地 现如今随着科技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 于媒体行业,由于新媒体环境下,舆论事件的内容和发展 方向具有不确定性,女权主义极易在某一舆论热点出现时 以伴随性或者转折点的形式进行传播。像之前的自媒体姣 姣者“咪蒙”就是一个典型的女性主义者,在她的自媒体里 发布的全都是为女性发声的文章,其中一篇较为火爆的文 章题目为《我离婚了,但我很高兴》充分展现了现当代女性 敢于为自己发声、不愿卑微地活着的心境。 渊二冤非主动尧无意识的传播 当我们在只知道职业的情况下去推测一个人的性别 时,我们会发现,对于秘书、打字员、老师、前台等职业,我 们会更倾向于认为是女性;而对于外企高层人员、教授、工 程师、IT 技术人员、司机等工作,我们则认为是男性的概率 更大。之所以存在这样的认知,是因为我们对性别所对应 能力的认知往往受到了“刻板效应”的影响,比如女司机。 近年来,女司机一词对我们来说已经司空见惯,它被视为 是“造成交通事故最多的人”。就以之前轰动全国的重庆公 交车坠江事件来说,2018 年 10 月 28 日上午,在重庆市万 州区公交车上,由于乘客与司机发生了争吵并双方互相殴 打导致公交车与对面小轿车相撞而坠入江中,从而造成 15 人死亡。在这个事情出现后,网上大部分的责怪言论都 对准小轿车,只因司机为一位女性,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谣 言与谩骂。比如“女司机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没看前方导致 与大巴相撞” “大巴和小轿车相撞的原因系女司机驾驶的 小轿车逆行”等,但最终调查结果显示,女司机没有任何过 错,大家仅仅是凭刻板印象而对女司机进行了判定。 无论是媒体还是群众,大家都认为女司机是在交通事 故中充当肇事者几率最大的一方,但通过调查,事实证明, 在现实生活中,男司机造成交通事故的比例远远大于女司 机。随着女性意识和集体黏度的提升,如今在微博等公共 平台上,常常也会出现一致的声音去批评一些男权言论。 渊三冤借助舆论事件进入公众议程 随着女性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女性会下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女性主义思潮下电视传播语境中的女性话语权
作者:王可
来源:《商情》2015年第26期
【摘要】通过以后现代女性主义和后殖民女性主义批判传入中国后形成的新女性主义为理论基础,引入当下观众熟知的电视节目,论证电视传播语境中的女性话语权,希望更多人关注媒体中的女性话语权。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话语权
一、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思潮的积极影响
女性的解放运动随着历史的进程也不断进行着,尤其是西方女性主义掀起一次次浪潮,妇女们开始更多的争取自己的地位和权益,更多的交流和批判促成了一步步打破内心的文化枷锁。
(一)后现代主义的积极影响
后现代主义本身具有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使人们认识到价值的相对性和多元化,使思维不受约束,认识解构有了新的方法,从而更为充分认识自我的世界观、价值观。
女性主义在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碰撞中,大量的吸收了其观念,也促成了第三次女性主义浪潮。
后现代主义不仅指引人们相对多元的认识世界,不那么绝对的奉行原有世界的男权主义价值规律,使女性思想解放,追求个性的突出,进一步的让自我价值观不受原有的价值标准的约束,从而自由的去寻求维护自身权益的道路。
同时后现代主义也让原有的女性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一种新的思维去解构社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标准,去重新更加全面的界定男女关系。
人们对于自我个性的追求解放仅仅是因为一种文明最初以一种惊奇的眼光看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时,当原有的权威话语与表达方式无法表述这“看”的令人眩晕的冲击之后,产生了一种巨大的震惊,一种无可奈何的颤动,以一种寻找新的归属的冲动。
所以一切都必须要坚持的相信自我,努力的去尝试和突破,要在后现代主义浪潮中找到新的升华,女性要大胆勇敢的前进,勇于思考现有问题的本身以寻求解决之道。
(二)后殖民主义的积极影响
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两者具有一致性,相互促进。
它们都关注那些统治结构中被边缘化的人,同时现有的性别、文化、种族的等级次序在它们看来是不合理的,需要重新的去合理界定,其实本身男女性别除了生理特征以外并没有过多的差异,有的差异只是为了性别的区别人们约定俗成的,打破性别界限有利于女性解放,同时利用后结构主义来否定二元对立的思维方
式,以此来应对男权主义和殖民主义。
更大的影响在于形成了后殖民女性主义批判。
其主旨是:批判殖民主义意识形态,质疑西方中产阶级女性,认为其实是欧洲中心主义或帝国主义的产物,强调妇女存在的多质性或多层性,考察第三世界妇女的特殊性,为其利益抗争。
后殖民主义对女性主义的的积极意义在于多了很多具体的目标性,明确的斗争目标和思维方式。
总之在两中思潮的带动下,不光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高涨,也带动了第三世界女性运动的兴起。
让女性更多的解放自我,争取属于自己的话语权。
二、中国电视作品中女性话语权加强的趋势
随着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发展和传播,以及随之发展起来的后现代女性主义和后殖民女性主义批判传入到中国,中国社会在接受这些思想的洗礼的同时,这些思想也在逐步以中国化的新女性主义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尤其是当下的电视传播媒介中,出现了许多关于女性自由,提倡女性权利的电视作品。
近年来这类比较典型的电视剧作品有《杜拉拉升职记》和《婚姻保卫战》,有《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相亲类节目。
(一)《杜拉拉升职记》和《婚姻保卫战》——女性话语意识的提升
在以往的社会背景下,许多电视剧作品都是以男性为中心主线,而《杜拉拉升职记》和《婚姻保卫战》以一种新的女性主义倾向,不仅更新了电视剧作品的套路,也使新女性主义在当下的电视媒介崭露头角。
《杜拉拉升职记》极力表现了女性在职场和爱情的主动争取与努力,并成功的取得了胜利,实现了自我认识和价值的提升。
《婚姻保卫战》以家庭为背景,讲述了强势女性在家庭中与丈夫强弱互换的过程中,找到了更好的矛盾化解办法,在互换互补中走向和谐。
在《杜拉拉升职记》和《婚姻保卫战》中,剧作通过女性主体地位的确立聚焦女性的心理和生活,揭示她们的喜怒哀乐及在与男性相处中不断地认识自我及超越自我的成长过程。
而这,正诠释了不同于传统女性主义的两性和谐的新女性主义。
(二)《非诚勿扰》——女性话语空间的构建
《非诚勿扰》开创了我国电视相亲节目的先河,更关键在于节目本身对女性的思想有着全面的诠释。
节目规则与舞台设定上,表现女性掌握话语权,并且拥有强势的话语地位。
女选男的优先规定让妇女在婚姻观、价值观面前显得独立和主动。
然而虽然最终决定权遗憾的还是由男性决定,也许或多或少的表现了男性中心思想的套路化。
但是不得不说这样的节目,女性不管在主动性和话语表达方式上都超越了旧的话语模式。
节目本身没有过多的去界定男女地位和话语权强弱,《非诚勿扰》为广大单身女性提供了这样一个话语的舞台,在这个话语舞台的世界里,演绎了一出出反叛与传统、坚持与妥协、抗争与认同的充满权利争夺的对手戏。
我们也暂且可以乐观的看做《非诚勿扰》至少寻求了男女话语权表达的基本平等。
三、总结
虽然随着新女性主义思潮的传入和崛起,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中国电视媒介也在逐步在加强女性话语权。
然而,面对当下男权中心社会,电视传播语境中女性话语权缺失的长期事实,女性话语危机的现状危机、困境仍然突出。
电视传播媒介应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解决好电视传播媒介中的女性话语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乃良.边缘的悸动——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在中国当代文化中的表征[J].当代视野,2011.
[2]荣伟.从沉默到发声——《喜福会》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1,26(8).
[3]张悦.女性主义的后现代化在中国——以《非诚勿扰》为例浅析女性主义在我国电视传媒中的体现[J].文学界,2011(6).
[4]李晔.浅析电视新闻节目中女性形象的失衡与完善对策[J].才智,2011(10).
[5]王雪梅,张博璠.女性电视节目的视角浅析[J].法制与社会,20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