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学生规则习惯的养成研究与实践
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品行习惯的养成
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品行习惯的养成后天的教育和成长环境的差异使得习惯具有因人而异的差异性。
对小学生而言,正处于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协调,对于小学生适应学校教育、维持良好习惯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小学生适应学校生活的需要有人经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说明家庭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学生从家庭转入学校的过程中,学校会规定各种不同于家庭生活的行为规范,这意味着家庭与学校必须共同努力,关注低年级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可以帮助他们适应学校生活。
通过家长、教师的说理教育、榜样示范等各种教育活动,学生能够逐步建立养成学校教育要求的新习惯,最后游刃有余地在学校生活。
二、有助于调和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间的矛盾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的学校教育形式在对大量的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时所要求的统一性,与习惯本身的差异性产生了矛盾。
学校教育是公共生活空间,对所有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倡导学生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但是这种要求未必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水平。
家校合作能够调和这一矛盾,促进习惯的差异性发展。
家庭是孩子们行为习惯的另一个训练场,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是完成教学任务和技能训练的重要措施。
针对小学生早期学习,家长可以凭借对子女深入、细致的了解,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适当地拔高或降低学校提出的统一标准,最后使其适应子女发展的现实水平。
家校合作培养良好习惯有助于实现统一要求与个别指导的有机协调,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
三、小学生良好习惯的长久保持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面临着完全不同的生活场景,会面临两种现状:第一,将某一情境中养成的良好习惯保持到另一情境;第二,保证学生在脱离了学校和家长的监督之后,能继续保留已经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
学生作为具有主体性的个体,在其内心建立这个习惯的积极意义的同时,又不断地受到相反观念的冲击,使得建立的意义被弱化消解。
这是一个建构与解构同时进行的过程。
《家校共育 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研究报告家校合作,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研究单位:西安市高新第二小学姓名:张艳丽时间:2015年3月一、问题的提出1、习惯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动力定型。
它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
”从生理角度讲,它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
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
习惯通过重复或练习逐渐养成,而且一旦巩固下来就会变成需要并不容易改变,而这种“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方式必须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配合才能完成。
2、“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决定了人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
新世纪对人的基本素质赋予了新的要求,注入了新的内涵,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正在变为社会及个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不断地学习,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要。
3、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是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良好的习惯,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重要保证。
研究证明,3—12岁是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在小学阶段加强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自觉主动、稳定持久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老师在此期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同时引导家长转变家教观念,是值得思索的问题。
4、我校历年来重视养成教育,在德育工作的实践中,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作为加强和改进班风基础工作来抓。
我们倡导:以文明习惯教育为突破口,进而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自律习惯方面培养学生好习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虽然在学生一些行为习惯养成的培养上有了一定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定问题,即学校重视,家庭忽视;学校偏重于校内的教育,缺乏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和协作。
家校合作指导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良好习惯主要在学校里养成。
”可见,强化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是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幸福教育的根源。
好习惯将影响人的一生,它是促进人走向成功的阶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所以在教师做出努力的同时,必须有家长的配合,不能给不良习惯产生留有漏洞。
在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的同时,我们提倡“家校合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
”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鉴于我校的实际情况,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我校确立了此项课题,旨在通过课题研究,找寻一条学校与家庭相互合作,更新家长观念,提升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质量的新途径。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入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说的就是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和他的天性一样自然,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小学阶段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然而,就目前小学生的实际状况来看,他们的行为习惯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在学校教育中,多少忽视了对基本习惯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简单或过分的溺爱,致使不少学生形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就我镇的实际情况来看,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大部分的家庭居住的地方都往镇上靠拢,致使镇中心的学校学生人数不断攀升。
由于家长的职业不同和文化层次的高低,导致其子女在行为习惯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受家长的过分溺爱,有的受家长的放纵,有的受家长过分的期望,一部分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行为习惯的教育逐渐被家长淡化。
针对当今父母忽视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特点和育人目标,特提出此课题。
家校共育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
家校共育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家校共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重要的话题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家庭和学校在培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发展和未来,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随着社会风气的不断变迁和家庭结构的多样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面临巨大挑战,也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诸多困扰。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了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研究旨在探讨家校共育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通过家长和学校的紧密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为学生打下健康成长的基础。
这对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建设文明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意义家校共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它强调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种模式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在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家校共育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将接受到一致的教育理念和行为规范,从而更容易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比如在家庭中,父母可以示范正确的行为,教导孩子做事认真负责;而在学校中,老师可以借助家长的支持,对学生进行行为引导和规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家校共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而学校则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场所,两者的结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成长资源和机会。
家长和老师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术成绩,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品德素养、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
家校共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家校共育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
家校共育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家校共育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汤西中心小学蔡晓文俗话说:“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
”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孩子们将受益终身。
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和身体都在急速发展,在这个重要时期,家庭和学校只要能合作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就能养成,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那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笔者经过实践,探究了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一、家校合作全面认知良好习惯,指导学生行为。
“学校在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起着规范管理、实践引导的作用,家庭作为学生的第二所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极大,所以哪种策略都离不开家校合作。
”认知是行动的依据,学生在对良好行为有深入了解后才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学校可以从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四方面制订要达到的四大指标,以及工作措施。
教师在全面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活动课、道德与法治课渗透良好行为习惯教育,通过校园广播、黑板报、走廊文化等进行宣传,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认知。
家长与教师要达成共识,教师可通过家长会、家长微信群、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宣传学生的良好习惯指标,使家长熟悉孩子要达到的习惯标准。
小学生具有可塑性和向师性,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良好习惯指标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熟记并付诸行动。
如学习习惯儿歌:上课铃声响,赶快进课堂。
书和文具盒,摆在桌子上。
起立要站直,坐下不乱晃。
不做小动作,上课要听讲。
眼睛看仔细,耳朵听清楚。
发言先举手,回答声响亮。
学会勤动脑,人人夸我棒。
这样学生不仅记住了行为规范,还给予他们恰到好处的指导,让学生朝着规范行为努力,自觉地对照标准找出自己的问题,从而逐渐养成良好习惯。
二、家校联手创设良好环境,营造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
良好的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家校共育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
家校共育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
随着家校共育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了家庭和学校共同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一些策略,帮助家庭和学校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和学校应该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
家长和教师应该保持良好的沟通,相互了解学生在家和学校的表现。
通过定期的家长会议、家访等方式,家长可以了解学校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学校也可以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情况。
这样一来,家庭和学校可以共同制定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家庭和学校应该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家庭和学校都应该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
家长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饮食习惯等;学校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自律能力等。
通过关注这些细节,可以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和学校都应该给予学生正面的激励和奖励。
学生会受到积极鼓励的行为更容易变成习惯。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表扬、鼓励、奖励等方式,来肯定学生良好的行为表现。
当学生完成作业,家长可以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当学生在校表现出色,教师可以给予奖励,激励学生继续保持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和学校都应该给学生提供明确的规则和期望。
学生需要明确知道家庭和学校对于良好行为习惯的要求是什么。
家长和教师可以向学生明确解释,制定出明确的行为准则。
学校可以制定学生守则,并通过班会来讲解,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被期待的,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家校共育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
家校共育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家校共育是指家庭与学校之间共同育人,共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素养。
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家庭和学校共同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和未来的成功至关重要。
我们有必要研究家校共育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以期望更好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家庭的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在孩子的行为养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家庭应该对孩子的行为养成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以下是家庭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一些策略:1.榜样示范:家长可以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示范。
只有家长自己能够尊重他人、守纪律,孩子才会从中学到正面的榜样。
2. 激励引导:在孩子培养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家长可以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如表扬、奖励等,让孩子对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的动力。
3. 沟通交流:家长要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和想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价值观和规范。
4. 规矩约束:家庭应该建立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约束,让孩子明确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律能力。
二、学校的作用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该发挥其对学生行为养成的教育引导作用。
以下是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一些策略:1. 课程教育: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主题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树立良好的行为观念,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友爱、守纪守规等良好行为习惯。
2. 班级管理:教师可以通过班级管理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规范,建立学生守纪守规的意识和自律能力。
3. 激励奖惩:学校可以采取适当的激励奖惩措施,激励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可以对违反规定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4. 课外活动: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
三、家校合作家庭和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应该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共同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家校共育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
家校共育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家校共育是指学校和家庭共同育人,共同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品德,使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两个重要社会环境中获得全面的教育和培养。
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塑造其品格和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础。
家校共育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家校共育的理念,探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并提出相关研究。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品德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尤为深远。
家庭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其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1.注重言传身教家长作为孩子的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的心中植下种子,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家长要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做孩子的良好榜样。
家长要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发脾气,要用和气、耐心的态度对待孩子,不要让孩子见到自己不良的行为模式。
家长要多和孩子交流沟通,亲身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方法,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激发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律和自控。
家长可以教导孩子养成每天定时自己整理书包、整理床铺、自我管理个人卫生等好习惯,激发孩子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家长还要教导孩子学会自制,不贪玩、不贪吃、不贪睡,养成节俭、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3. 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交能力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交能力,引导孩子尊重他人、包容他人、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
家长应引导孩子学会倾听、学会与人交流、学会解决与人相处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融入集体生活中。
二、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教师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培养和引导。
1. 课程设置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校合作指导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研究
《家校合作指导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研究》开题报课题主持人:谢红梅所在单位:吉首市第四中学研究成员:向宏文、徐幸福、朱洁、廖新生、田智慧王晓红、张继、吴国庆、欧阳震、张新华向清菊、宋梅丽、咼兴平时间:年《家校合作指导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研究》开题报告湖南省吉首市第四中学课题组持笔谢红梅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陶行之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一个人如果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将受益无穷。
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中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其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和未来。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受多方面影响的,最重要的影响来源于学校和家庭。
然而目前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却往往是学校重视,家庭忽视;学校本身又偏重于校内的教育,而缺乏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和协作。
导致社会上存在的“W”的现象,即天的学校正面教育加上天的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等于零甚至出现负数,这个现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效联系势在必行。
除此之外,我校处于乾州地区,属于城乡结合部。
这一地区的家长素质悬殊比较大,不少家长家庭责任感欠缺,对教育问题较为冷漠,常常把儿女的教育责任推给学校和教师。
家庭文化氛围不浓,缺乏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有利环境;部分家长缺少科学的观念和方法,甚至由于家长个人的不良习惯影响着子女教育,对子女教育失去控制。
城乡结合部的孩子由于受到城镇文化的长期熏陶,通常较有灵气,活泼好动,信息来源广,接受新生事物快。
但由于所处的社区复杂,影响、干扰源多且强度大,部分学生上学敷衍应付,积极力不高,意志力较弱。
碰到困难缺乏应对的毅力和信心,行为习惯欠规范,学习欠主动性,有厌学情绪,学习成绩偏低。
位于这一地区的初中学校,校风、学风建设存在较大困难,管理难度较大,教育教案质量普遍不高,学校发展较慢。
因此如何把家庭和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指导家长提高家教整体水平,以及如何使“家校一致化”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成为很值得我们去探究,也很有必要去探究的课题。
家校合作在学生良好习惯养成中的实践探讨
家校合作在学生良好习惯养成中的实践探讨在当今社会,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一直备受关注。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地进行家校合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家校合作在学生良好习惯养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就此话题展开探讨。
一、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学校是孩子学习的主要场所,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环境。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个主要阵地,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学校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关心、共同教育、共同培养学生的发展。
家校合作是指学校与家庭通过实际行动积极配合,全方位、多角度地关心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只有加强家校合作,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才能更好地实现。
1. 学校与家庭是学生两个主要成长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性格、习惯养成的第一原动力。
而学校则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学校与家庭是学生成长中两个重要环境,只有两者紧密配合,才能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2.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支撑。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是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两个主要单位。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港湾,是孩子最亲近的地方,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而学校是孩子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家庭和学校之间密切合作,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3. 家校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家校合作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种非常有利于孩子全面发展的方式。
通过家校合作,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和学校进行沟通,共同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同时,学校也可以向家长传递更多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使家长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工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家校合作促进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有效途径研究
家校合作促进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有效途径研究家校合作一直被认为是促进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重要途径。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主要的两个社会化环境,两者之间的合作对于孩子的行为规范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家校合作促进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有效途径,从家庭和学校两个层面分别入手,研究如何优化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机制,以提升学生的行为规范水平。
家庭是孩子性格养成的第一课堂,孩子在家庭中接受到的教育对其一生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
家长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孩子的楷模,用积极的心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此外,家长还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学会承担相应的责任。
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不仅在于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更在于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紧密合作。
学校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在促进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作为一个集体组织,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专业的教育师资,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
学校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校规校纪,建立健全的奖惩机制,引导学生形成规范的行为模式。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各类行为规范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家校合作是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关键环节,只有家庭和学校共同呵护,才能培养出品行端正、品德优良的学生。
一、家庭与学校合作是促进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有效途径家庭和学校是影响学生行为的两大因素,家校合作是促进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重要途径。
家庭和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方面各有侧重,双方合作协调,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
家庭是孩子的起点,学校是孩子的成长阵地,只有家庭和学校紧密合作,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 家庭是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首要环境家庭是孩子性格养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校共育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
家校共育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家庭的变化,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家校共育成为了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这也要求家长和学校密切配合,共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本文将探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一、学校方面的策略1.塑造良好的校风校纪。
学校应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校规校纪,以约束学生的言行举止,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以接受的。
同时,学校也应该注重奖惩机制,及时表扬好的学生,对违规学生要进行适当的惩罚并进行教育。
2.开展行为习惯教育课程。
学校可以安排行为习惯教育课程,在课程中让学生学习到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冲突、如何守时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要与实际结合,在学生生活中展开实践活动,加深学生的触觉体验,让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技能。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关注和关爱,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及时帮助学生排忧解难,降低学生的焦虑情绪,从而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积极参与学生行为培养。
家长应该积极与学校沟通,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和情况,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2.树立正面榜样。
家长要做好自己的行为规范,树立良好的家风家训,成为学生模仿的好榜样,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和影响。
3.积极参加家庭活动。
家庭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机会,家长可以通过组织家庭活动,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凝聚力,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品德。
综上所述,家校共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方式,学校和家庭要相互配合、密切合作,共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行为规范和家风家训的影响下,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遵纪守法、尊重他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良好公民。
家校共育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
家校共育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
家校共育是指家庭和学校共同育人的一种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其成长和未来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一些策略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学生行为规范体系。
学生行为规范要明确、简明扼要,能够指导学生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学校应该将学生行为规范融入到学校的一切管理和教育活动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家庭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应该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正确的行为榜样,积极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学校和家庭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需要合作共同努力。
学校应该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行为情况,共同探讨如何帮助学生改进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则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与学校共同合作,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四,学校和家庭可以开展一些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可以举办一些关于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的讲座和活动,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观念。
家庭也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家庭教育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共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和家庭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赞赏和鼓励。
当学生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时,学校和家庭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激励学生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和家庭也应该及时纠正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改正错误。
例谈家校合作促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
例谈家校合作促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家校合作对促进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是孩子性格和行为习惯形成的第一大环境,而学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学习和社交场所。
只有家校密切合作,共同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才能真正促进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在家庭方面,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形成至关重要。
孩子在家中要接受良好的行为榜样,需要父母的引导和激励,家长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注重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和道德情操。
家长也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让孩子懂得自律和负责,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正确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这些都是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
在学校方面,学校作为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可以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教育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课堂教育、班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励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
学校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注重对学生的行为教育,比如班会活动、社团活动等,让学生在交往中了解到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学校还可以通过评优表扬等方式来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而对于家校合作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首先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
学校应当及时向家长传达学校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和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家长也应该主动与学校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和学习情况,共同关心孩子的成长。
学校和家长要通力合作,共同制定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奖惩制度。
学校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和奖惩制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而家长也应该配合学校,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表扬和批评,让学生意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学校和家长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学校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
幼儿园生活习惯养成的案例研究与家校合作
标题:幼儿园生活习惯养成的案例研究与家校合作一、案例分析在幼儿园里,一名3岁的小男孩刚开始上学时,他经常会因为睡觉时间到了就哭闹不肯入睡,导致整个班级安静的环境被打破。
这种行为影响了其他小朋友的休息时间,也影响了老师的工作。
针对这个问题,幼儿园老师和小男孩的家长进行了积极的沟通和合作。
1. 老师的努力在了解到小男孩在家习惯了由妈妈哄睡的情况后,老师决定采取一些措施在幼儿园中帮助他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老师和家长一起商量,决定在幼儿园中制定一定的作息规律,包括午休时间、洗手时间等,帮助小男孩逐渐适应集体生活的规律。
2. 家长的配合家长在家中也开始调整小男孩的作息时间,不再过多哄睡,而是逐渐让他养成独立入睡的习惯。
在家长的配合下,小男孩逐渐适应了在幼儿园中按时入睡的要求。
3. 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男孩成功养成了在幼儿园中按时入睡的好习惯,他的行为也不再打扰到其他小朋友和老师的工作。
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合作,小男孩的生活习惯得到了有效的养成。
二、家校合作的重要性1. 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家校合作可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衔接,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2. 有效引导孩子家校合作可以在相互配合下,更有效地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3. 传递正面的家庭教育理念良好的家校合作可以传递正面的家庭教育理念,使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中都接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三、总结幼儿园生活习惯的养成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家校合作对于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上述案例的分析,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才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共同努力,成就孩子更好的未来。
四、个人观点在这个案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家校合作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只有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密切合作,才能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幼儿园中班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与家校合作
幼儿园中班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与家校合作在幼儿园中班阶段,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和家校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通过家校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幼儿园中班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与家校合作。
一、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要性1.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态度。
2.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 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促进班级和谐稳定的发展。
二、家校合作的方式和意义1. 家长可以与老师密切配合,及时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和教育需求。
2. 学校和家庭共同制定行为规范和奖惩机制,形成一致的教育态度和方式。
3. 家长可以在家中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和合作。
三、行为规范教育与家校合作的具体实践1. 学校开展家长会、家访等活动,加强家长对学生行为教育的参与和支持。
2. 家长可以在家中和孩子一起讨论行为规范、道德观念等问题,引导孩子自觉遵守规定。
3. 学校老师定期组织学生参与集体活动、游戏等,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在幼儿园中班阶段,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和家校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家长会、家访等活动,加强家长对学生行为教育的参与和支持;家长则可以在家中和孩子一起讨论行为规范、道德观念等问题,引导孩子自觉遵守规定。
通过双方的合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幼儿园中班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与家校合作是一项持续不断的工作,需要学校和家长们一直保持沟通和配合。
在这个阶段,学生正在逐渐学会自我管理和社交,因此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家校合作也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以更好地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在行为规范教育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课程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校合作学生规则习惯的养成研究与实践
《小学生规则意识养成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合肥市双岗小学课题组一、选题背景:1、培养规则习惯促进小学生智力、能力和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小学生心理发育一般处在:习惯培养初期和习惯培养的中期阶段。
在这个时期注重对儿童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会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发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有可能促进学生以后的智力发育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才有可能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现代化社会的道德水准,具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掌握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基本技能,有效服务社会的劳动者。
才可能培养出一大批会做人、会生活、会学习、会劳动,具有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2、家校合作深化小学生道德教育。
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刻地论述了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并要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要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公民道德教育的深化。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
”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
《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小学生的成长树立了规则,然而,这些规则如何才能不成为一纸空文,才能让学生置若罔闻,视而不见,熟视无睹,这需要我们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努力。
3、规则是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准则从小培养遵守规则的习惯是成为一个社会之人的基础,尤其是对世界和社会处于认识发展阶段的小学生,他们无论在心理特征还是在行为特征上都不具备自觉遵守规则习惯的条件,而从小培养遵守规则的意识与习惯是极为重要的。
因为,规则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则,任何社会活动的开展都必须以此为基础,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初步基本的行为准则,也是一个人道德水平外在的最基本的体现。
家校共育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
家校共育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学生的行为习惯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一些学生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如缺乏规律作息、不爱干净、不守纪律等。
教育家、家长和学校都应该共同关注并采取措施来改善学生的行为习惯。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家校合作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提出相关策略。
1. 建立良好家庭教育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通过家规家训和家庭聚会等方式增强家庭凝聚力,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爱。
(2)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当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勤洗澡、保持干净整洁等良好的习惯。
(3) 培养自理能力:家长应该逐步引导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包括自己的衣着、饮食安排等。
2. 学校教育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学校应该和家庭一起来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采取相关教育措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1) 制定校规校纪:学校应该建立科学完善的校规校纪制度,让学生明确自己应该如何行为。
(2) 加强班级管理:班主任应该对班级进行细致的管理,及时处理学生出现的问题。
(3) 推行德育课程:德育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3. 家校合作家校合作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班会、家长会:教师和家长可以经常举行班会和家长会,及时交流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2) 家访活动:教师经常拜访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家庭环境,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协助家长解决问题。
(3) 建立家校联系簿:每天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记录在家校联系簿上,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园内的表现。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实现教育的效果。
通过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学校教育和实施家校合作,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好地面对未来。
例谈家校合作促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
例谈家校合作促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家校合作是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途径。
家长和学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支持系统,他们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合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家校合作如何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
家长和学校应该保持密切的沟通。
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是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第一步。
家校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密切的联系,定期进行学生行为表现的交流,家长可以通过学校的通知、家访、家长会、微信群等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从而对学生的行为表现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而学校也可以通过电话、短信、通讯系统等方式及时将学生在校的表现告诉家长,以便家长能够及时干预学生在家的行为。
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家长参与的活动,比如学校文艺表演、运动会、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走进校园,了解孩子们在校的表现。
通过这些方式,家长和学校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家校应该共同制定行为规范和奖惩制度。
学校和家长应该一起制定学生的行为规范,并建立相对应的奖惩制度。
学校可以在入学时向家长宣传学校的行为规范,明确学生在学校的行为要求,并告诉家长学校对学生行为的奖惩政策,然后家长要在家庭中着重强调这些规范和奖惩制度,让学生明确了解学校对他们的行为的要求。
当学生在学校违反规定时,学校会根据规定的奖惩政策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奖惩,学校还可以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及时将学生的表现告诉家长,让家长及时干预学生在家庭中的行为。
这样一来,学校和家长的奖惩政策就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对学生的行为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学校和家长应该共同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
学校和家长应该共同为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教育、主题班会、感恩教育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引导学生明白应该如何行为,给学生明确的规范和榜样,并告诉学生不良的行为会有不良的结果。
而家长可以在家庭中通过言传身教、行为示范等方式对孩子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园好习惯培养方案的家校合作与实践
在幼儿园教育中,好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而家校合作和实践是实现幼儿园好习惯培养方案的关键。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深入探讨家校合作与实践对幼儿园好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并共享我的观点和理解。
一、家校合作在幼儿园好习惯培养中的重要性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学校之间积极的合作关系,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幼儿园阶段,家校合作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至关重要。
家长和老师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角色,他们的合作和共同努力是培养幼儿好习惯的关键。
在家校合作中,家长和老师应该密切配合,共同制定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方案,定期进行沟通和交流,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情况。
家长应在家庭环境中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家长还应积极配合幼儿园老师的工作,与老师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二、实践是幼儿园好习惯培养方案的重要支撑实践是幼儿园好习惯培养方案的重要支撑。
在幼儿园教育中,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幼儿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和参与活动来学习和养成好习惯。
幼儿园老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和实践活动引导幼儿学习和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通过亲子活动培养孩子的共享习惯和合作精神等。
这些都是培养幼儿好习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我的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家校合作和实践是幼儿园好习惯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环节。
家校合作是保证幼儿园好习惯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的基础,家长和老师的积极配合对于培养孩子好习惯至关重要。
实践是幼儿园好习惯培养方案的重要支撑,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幼儿可以更好地学习和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这个过程中,我建议幼儿园和家长建立定期的沟通机制,定期举办家长会和亲子活动,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同时让家长和学校共同参与到幼儿好习惯培养方案中来。
家校合作和实践是幼儿园好习惯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环节,只有家校合作紧密配合,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规则意识养成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合肥市双岗小学课题组一、选题背景:1、培养规则习惯促进小学生智力、能力和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小学生心理发育一般处在:习惯培养初期和习惯培养的中期阶段。
在这个时期注重对儿童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会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发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有可能促进学生以后的智力发育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才有可能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现代化社会的道德水准,具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掌握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基本技能,有效服务社会的劳动者。
才可能培养出一大批会做人、会生活、会学习、会劳动,具有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2、家校合作深化小学生道德教育。
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刻地论述了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并要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要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公民道德教育的深化。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
”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
《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小学生的成长树立了规则,然而,这些规则如何才能不成为一纸空文,才能让学生置若罔闻,视而不见,熟视无睹,这需要我们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努力。
3、规则是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准则从小培养遵守规则的习惯是成为一个社会之人的基础,尤其是对世界和社会处于认识发展阶段的小学生,他们无论在心理特征还是在行为特征上都不具备自觉遵守规则习惯的条件,而从小培养遵守规则的意识与习惯是极为重要的。
因为,规则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则,任何社会活动的开展都必须以此为基础,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初步基本的行为准则,也是一个人道德水平外在的最基本的体现。
“没在规矩,不成方圆。
”近几年来,“按规则办事”已成为人们经济以及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基本准则。
从某种意义上讲,规则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规则意识也就成为文明的标志,规则意识越强,公民的素质就越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就越高。
“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
可见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这里的“习惯”,不仅指学习习惯,更为重要的是行为习惯。
为了促使我们的孩子行为习惯向更好的方向转变,为我们的孩子建立一种规则意识已是刻不容缓。
学校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就要加强对中小学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与培养。
4、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家校合作培养学生规则行为是我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我校位于北一环与阜阳路交口濉溪新村内,临近交通要道,来往车辆较多。
我校现拥有30个教学班,两千多名在校学生,具有老城区学校的共同特点——人多地少。
通讯的迅速发展给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与此同时手机短信为我校家校沟通提供了更便捷的联络方式。
通过家校互动短信平台,将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家长和老师互通学生的各种情况、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共同纠正。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采取家校合作的有效教育途径和方法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及良好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我校选定的“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及良好习惯”的课题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理论上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规则习惯。
整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要求个体具有良好道德水平,尤其是遵守各种的规则,这将是立法、执法、守法的基础。
对于小学,这也是形成良好校风、班风的基础。
最后,针对小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从小培养他们遵守规则的意识与习惯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这将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更好地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更快地融入社会,更好地实现个人的价值。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家长和老师能结合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注意言传身教,以自己遵守规则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同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则习惯,使规则意识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扎根。
四、研究内容1、概念的界定规则,就是规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制度或章程。
规则习惯即是遵守这些制度或章程的良好态度和习惯。
规则习惯可以细化为:遵守家规、遵守课堂纪律、遵守班级纪律、遵守校规、遵守交通秩序、公共场合不打闹嬉戏、看比赛和演出时文明有序等。
2、研究内容的指标体系3、研究遵循的原则系统性原则: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在主课题覆盖下,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年级、各学科,每位教师都可结合自身专长和工作实际,选择确立自己的子课题进行研究,以形成研究的系统性。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在研究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尊重、关心、爱护、帮助学生,引导他们形成良的好行为习惯。
差异性原则:我们之所以拥有丰富多彩的世界,是因为差异的存在。
人是有差异的,孩子也是有差异的。
没有差异就没有世界。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要注意个性方面的因材施教,学生间存在着个性差异,研究者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类型,加强扬其长补短的训练,以达到教育效果最优化。
整体性原则: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既有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的影响,又有其个人经历、社会交往及个人心理特点的影响。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学校教育的研究,也要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一致性原则: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对处于发展、成长中的小学生来说,某些规则行为的培养可以从强制性要求开始,逐步在行为训练的实践中从被动逐步转化为主动,从主动转化为自动。
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的体现在教育教学实践,让学科的渗透性与体验活动相结合。
规则行为的培养不是孤立的,它伴随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的方式也多种多样。
我们应当在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渗透的方式来完成。
使学生在不断地反思、感受、调整中从被动到主动到自动。
一旦达到自动,即形成了能力。
时代性原则:对于学生规则习惯的培养要体现时代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五、研究实施的策略与步骤1、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
学校中心课题组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实际制定本课题研究方案,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将培养学生良好规则行为的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主要通过以下行动达到教育目的:问卷调查法:调查学生、老师和家长对培养学生规则行为的认识,研讨实施的方案。
充分发挥少先大队部与童心校刊及红领巾广播的作用,加强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交流,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主体,及时了解学生规则行为的培养情况,了解学生有规则行为习惯的表现。
个案研究法:本课题组拟抽取采访几个班级的个别学生,了解规则行为的培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还要采访一些已经取得成功经验的典型家庭和学校,了解他们在规则行为的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追踪研究法:实施追踪研究,紧紧围绕课题确立的内容进行,对收集到的各种个案资料,要进行细心的整理和分析,做出合理判断,揭示出个案发展变化的特征和规律,并建立研究对象的实验全程档案进行追踪研究,作为评估和改进研究的依据。
2、实施措施我们课题的实施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方面有三个:家庭、学校、社会。
这三个方面均有自己的规则需要遵守,所以我们在课题实施的前阶段,集中主力,有针对性地抓其重点,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一)抓校规:校规可以说是学生在校内接触得最多的规则了,所以我们首先就从校规入手,进行研究。
我们积极利用班队活动进行渗透与教育,除了务求抓得仔细、从细处落实外,更处处与时代的新形式紧密结合,抓出行为规范中的新典范。
1、在课堂规则上,我们除了有基本的课堂规范外,还结合新课程改革和健康心理教育,将课堂规范和人格健康教育二者结合起来,既有课堂规范严格要求,又鼓励孩子勇于创新,大胆发言,并不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束缚学生,答错不要紧,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创新和表现的机会,使那一点质疑与创造的火花燃起孩子学习的激情,创造自主学习的新模式,让学生把精力和兴奋中心指向学习活动,通过在活动中成功的经历培育自信心,有自信的人就是人格健康的人,他们就会对社会、学校集体产生顺应作为,而极少偏差行为。
2、在课外的行为规范当中,我们非常注重秩序与礼仪方面,例如连上下楼梯也作出了要求,除了轻声慢步以外,更紧跟新时代的趋势要求靠右走,留出走道给有需要的人。
我们多次在开学典礼、升旗仪式等全校活动时呼吁学生“上下楼梯右行行,脚步轻,口无声”。
(二)抓交通规则:我们紧密结合与我校学生关系密切的交通规则进行法律法规的教育。
由于我校地处北一环与阜阳路交叉口,出校门约10米就到马路了,可以说马上就面对川流不息的车流了,而且我们的学生中一大部分居住住马路对面,每天都要经过这条马路6次。
所以,交通规则是和学生联系最密切的规则之一。
为了使孩子有更深刻的教育,并由他律转化为自律,我们开展了多项教育活动,通过红领巾广播宣传交通规则,通过班队会开展观看交通安全宣传视频,在开学典礼上我们还请来了辖区交警向学生传播交通规则,全校同学一起学习了《交警手势操》。
三、抓规则意识的渗透:我们充分利用讲座的形式加深理性认识,非常着重于把规则意识的教育渗透在平常的教学和德育工作中,其中讲座是一种很有必要而且方便有效的途径。
所以,我们经常聘请校外法制副校长和其他的法制方面人士到学校进行法律知识讲座、消防知识讲座、消防演习等,还会在讲座中配上录像、模拟片段或者讨论等,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积极联系家长,讲究配合教育,加深教育效果。
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把学生、家长、教师都系在了同一条线上,从不同的教育角度,进行研究与实施,学校、社会、家庭三个阵地全包围地进行教育,才能更好地加深教育效果。
我们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紧扣课题,想方法让家长支持配合我们的研究。
例如结合家长学校,在每一次家长学习当中都渗透规则、习惯的教育意识。
我们还积极邀请家长参加我们的研究与活动,例如做问卷调查、开座谈会等。
五、充分结合少先队活动,以实践体验、自我教育为根本途径,摒弃单纯的说教灌输,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习惯,提高认知。
这种方法最能结合实际,紧跟时代,教育效果也保持得最好,起到实效。
例如建立校园值周中队,注重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在实践中达到从他律转变为自律,真正起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值周中队按周轮流执勤,希望能让更多的学生站到管理者的位置上,而在评价体系方面,我们从早操、眼保健操、路队、室内外卫生几个方面进行中队评比制度,并列出了评比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