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10.2 师说(第1课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共31张PPT)

10.2 师说(第1课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共31张PPT)

文学常识
韩愈,字退之
“名” “字”
古人取名、取字,有讲究,“名”和 “字”都有一定的联系,通常是相反 或相同的意思。
“字”常常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互为表里的,所以它又叫“表字”。 (1)“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 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就是同一个意义。 (2)“名”和“字”有意义相互辅助的:唐朝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 能“居易”。 (3)“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他“名”、“字”中 的“熹”与“晦”、是反义。
题目解读
师 说
①师:从师学习。
②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 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 一类文章的总称。 ③师说,就可以理解为“解说关于从 师的道理”。
文体知识
“说”
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
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
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
写法较灵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
明事理。“说”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朗诵课文,标注读音,结合课下注释勾画重 点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明确字音
句读( dòu ) 经传(zhuàn ) 老聃( dān ) 蟠(pán )
写作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 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 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 得狂名。”

《师说》第一课时

《师说》第一课时

师说【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通假字、词语的特殊用法、古今异义词、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教学设想: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三维目标。

2、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

要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文字)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重要字词及通假字、词语的特殊用法、古今异义词、特殊文言句式。

一、导入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回答:门阀制度)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

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一个人“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写下了千古佳文《师说》,这是谁?(学生回答:韩愈)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哪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二、作者及背景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师说》第一课时

《师说》第一课时

唐 代 古 文 运 动 倡 导 者
韩韩 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著名文学家,
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
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 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 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他
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 巩、苏洵、苏轼、苏辙。
• 韩愈生活在佛教极盛的时代。唐太宗就很信佛,上有好者,下必
甚焉。因此大大抬高了佛教的地位,甚至成为主流思想。佛教主 张“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静 寂灭者”。这和传统的儒家思想是针锋相对。因而,迷信佛教的 人愈多,耻笑谈论所谓“圣人”之化的也愈多。再加上魏晋门阀
孔子在《论语》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 • 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
• 人们却以从师为耻。
• 这是为什么呢?
韩愈
似曾相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
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找出文章论点,并分析作者怎样从理论上 对总论点作论证的?
中 心 论 点 : 古 之 学 者 必 必 有 师
正面阐述道理:教师的职能
传道、受业、解惑。
原从 则师 :的
反而阐述道理 :从师的必要性
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 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正面提出择师的标准 先闻道者,从而师之。

《师说》第1课时

《师说》第1课时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遗:遗漏,丢掉。 明:明智。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前)名词,表示“……的人”。 (后)动词,学习。
耻:“以……为耻”,意动。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族:类。 曰:称,说。 云:说,与者合在一起,表示“诸如此类的说法”。 则:连词,就。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其:代词,自己。 惑:糊涂,形容词。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之:代词,代童子。 习:学习。 句读:句中停顿的语气所在。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所谓:称呼的,说的。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句读……,惑……:翻译成“不知句读,不解惑”< 宾语前置>。 或:肯定性无定代词,有的人。 不:通“否”。
二、社会背景
魏晋以来,门阀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贵 族子弟无论学业怎样,都有官可做,士大夫阶层以从师为耻, 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 成的这种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 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司可做。社会上产生 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 的讥笑。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 难矣 !
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师,动词,从师学习; 道:名词,风尚。
欲:动词,想要。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出:动词,超出。
远:多,形容词。
犹且:还,副词。
问:请教,动词。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所以,因此。 无:不论,不分,动词。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师说》第一课时

《师说》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及写作背景, 识记文学常识; 2.扫除生字词读音,能正 确流利朗读全文; 3.掌握第一段重点词语, 能正确翻译第一段.
目标一
用3分钟时间,通过查资料,了 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掌握 “说”的相关知识。 3分钟后展示个人学习成果。
1.《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韩愈, 字___ 退之 ,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自 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文学上主张 文以明道 、______ 文道结合 的观点,与______ _____ 柳宗元 一起倡导了唐代的________ 古文运动 。韩愈的散 文起八代之衰 文取材广泛,苏轼称他 ______, 孟郊 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与_____ 开创了韩孟诗派。
近谀(
小组朗读PK台
• 书声满校园,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朗读 能让你的学习更富有乐趣。 • 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饱含激情大声朗 读《师说》第一段,看哪一组读的最好。
目标三
用10分钟时间,通过自学互帮, 解决下列问题: 1、弄清第一段重点字词含义; 2、翻译第一段文意。 10分钟后展示学习成果。
词语 词语 注音 解释 4 5
翻译 文学 相关 句子 常识 内容 9 4 9 4
13年
14年 16年
3
4 3 3 4 4
9
6 9 9 9
4
3 3 4
15.18年 《鸿门宴》 《劝学》
17年 《游褒禅山记》 3
考纲要求 1 掌握作家作品、生字词 2 理解课文内容 3 掌握文言现象(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之:代词,这里指道理 而:表转折,却 从:跟从 其:代词,那些 为:成为,动词
谁能没有疑惑呢? 有了疑惑却不跟 从老师(学习), 那些成为疑难的 问题,最终也从而师之;生乎 吾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师说 第一课时 上课实用

师说   第一课时 上课实用

第二段1
• 嗟乎(叹词,表示慨叹,唉)!师道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 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相当于“之” ,指老师);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以……为 耻辱)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圣人 ),愚人之所以为愚(愚人),其(副词,表推测,大概,或 许)皆出于此乎?
第三段
•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 已。
第四段
• 李氏(李家)子蟠,年(岁)十七,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 其能行(遵行)古道,作《师说》以(来)贻 之。
第一段2
• 生乎(在)吾前,其闻道也(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 引起下文)固(本来)先(早)乎(用法相当于“于”,比)吾, 吾从而师(以……为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假如)亦先 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学习)道也,夫(语气词,放在句首 ,表示将发议论)庸(难道)知其年之先后生于(比)吾乎?是 故无贵(尊贵)无贱(低贱),无长(年长,年龄大)无少(年 少,年龄小),道之所存(所字短语),师之所存也。
B.①③⑧/②⑤/④⑦⑨/⑥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
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 A.欲 道之人所之存无,惑师也.之难所矣存也. B.于 三其 人身 行也 ,则 ,.则 必.耻 有师 我焉 师 C.而 不拘耻于学时于.,师学于.余 D.生 夫庸乎.知吾其前年,之其先闻后道生也于固吾先乎乎.吾

2、自己与 孩子对比

第11课《师说》第一课时——高一语文同步【自学课件】人教版必修3

第11课《师说》第一课时——高一语文同步【自学课件】人教版必修3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 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 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 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写作背景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 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 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 续到了唐代。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 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 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 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 “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 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
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
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
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
研读 第三自然段
固定的老师
以……为师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
以……为耻 拜别人为师
这类人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
如此如此 名词作状语,成群 他,那个人 年龄差不多
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
学问
低下 意动,感到羞耻 阿谀奉承
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
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
这类人
不一定
学问和技艺
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
有专攻,如是而已。
介词,比 懂得道理
专门研究
罢了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 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 子。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 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 贤德,(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懂得道理有的早有的迟, 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师说》第一课时

《师说》第一课时

小结
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中心 反面论证 分论
论点

纵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比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对比论证 自 对其子,择师而教; 比 对其身,耻学于师。
横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比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结语
回顾
第1段 第2段
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并阐明老师的 作用及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①肯定性无定代词,有的人; ②小的方面;③大的方面;④明智;⑤类;⑥说, 与者合在一起,表示“诸如此类的说法”;⑦可羞愧;⑧地位高;⑨队列,不齿, 不以为伍; ⑩却; ⑪赶得上;⑫副词表反问,难道;
译文: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 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 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 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 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 (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 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 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 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有的(句读)向老师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 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 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 以从师为耻。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 可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 《师说》。
第 一 课 时
韩 愈
教学目标
壹 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
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师说》第一课时

《师说》第一课时

惑之不解有,的或人( )师焉,或不( )焉,小学而大遗,吾未
见其明也。
通“否”。
第三段 巫医(
古代用巫术医术
为)人乐治病师的百人 工(
泛指各行各业
的)工之匠艺人人 ,不耻相
师。有士“如大此如夫此”之的族( 类),曰师曰弟子云者 意味,此译为“等
( ),则等”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
差不多
“彼与彼年相若( )阿也谀,,道奉承相似也,位卑 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作用
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 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 韩愈名言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 韩愈治学名联 ❖ 业精于勤,荒于嬉; ❖ 行成于思,毁于随。
— 《进学解》 ❖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 《调张籍》 ❖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不子复不齿,不(可值齿得,知提同)起,语矣等,对气看今。待不助其起巫词。智医乃乐(竟师百)反工不之能人及,,君
其可怪也欤( )!
翻译链接
固定的老师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
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不一曰定: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 必( )不如师,师不必学贤习于,研弟究 子,闻道有 先之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3.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寿、占 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4.百工:各种工匠。 5.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 《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 用古代的说法。又称作“六经”。
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6.传: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②人物传记。 7.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

语文:1.2《师说》第1课时课件(1)(鲁人版必修1)

语文:1.2《师说》第1课时课件(1)(鲁人版必修1)

2.韩愈所说的教师的职责“传道”“受业”“解惑”, 这三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 答案 在传道、受(授)业、解惑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 所谓“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即儒家的政治、哲学、 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在佛教盛行的唐代, 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表现出 反映社会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如果说“传道”是目 的,那么“受业”就是手段。“业”是指儒家经典, 是“道”的载体。在“受业”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 地会产生疑问,所以老师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解惑”, 而韩愈也正是从这方面申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二、细部探微 3.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有借鉴意
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答案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 作者强调的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 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 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 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 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 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还不如“巫医乐师百工 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 级的偏见。
3.写作特色 (1)论证方法。 从写作方法来看,全篇用的是“立”与“破”相 结 合 的 写 法 —— 先 “ 立 ” 后 “ 破 ” , “ 破 ” 后 再 “立”。如第一段由教师职责推论出择师的标准,立; 第二段分层论述师道不传的原因,破;第三段由“圣 人无常师”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 子”的论断,立。
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 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 也欤”,感叹、讽刺语气,感情强烈。③顶真修辞手 法的运用。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词语做下一句的起 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 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第一课时

《师说》 第一课时
在“受业”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 所以老师具体的任务就是“解惑”,而韩愈也正是 从这方面申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一有力的论辩,解决了 “从师”的问题,已不容置疑。然后,将讨论的焦 点引到择师的态度和标准上来,推出了“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一观 点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具有在学问 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shú)能无 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 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fú)庸知其年之先后 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zhǎng)无少(shào),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芦苇语文 微信公众号 id:luweiyuwen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
结构助词 的 (名词)老师
用来
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
谁,哪
(连词)转折关系
那些(代)
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
“于”在 代词他,本来 “于”比 (连词)顺承
“说”,一种文体,古义为陈述和解说, 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可以 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是陈述 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因而对这类文体, 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 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 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 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师说第一课时

师说第一课时

当堂检测:找出对应的句子并翻译。
(1)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 (2)表明教师作用的句子。 (3)表明从师必要性的句子。 (4)表明择师原则的句子。 正面阐述道理
背诵第一段
韩 愈Leabharlann 第一课时end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 虚词、一词多义及特殊句式。 2、能根据句式的特点、 词类活用的规律熟练翻译句子。
目标一:诵读课文
指导一: 读准字音, 注意句读, 参照注释疏通 文意。
自学一:请用4分钟自读课文。 4分钟后找同学诵读。
给划线的字注音:
①无长无少( ) ③传道( ) ⑤或不焉( ) ⑦官盛则近谀( ) ⑨苌弘( ⑪老聃( ) ⑬经传( ) ( ) ②嗟乎( ) ④句读( ) ⑥巫医乐师( ) ⑧郯子( ) ) ⑩师襄( ) ⑫李氏子蟠( ) ⑭作《师说》以贻之
目标二:翻译课文第一段
指导二:在译成现代汉语的 过程中,注意几个方面: 1.重要实词;2.重要虚词; 3.古今异义词;4.词类活用现象; 5.特殊句式。 自学二:请用4分钟将第一段口译。 检查方式:词语释义、句子翻译
当堂检测:
求学的人
用来……的、 ……的凭借
古之 学者 ( ) 必有师,师者, 所以 ( ) 懂得 传授。通“授” 传道受( )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 ( )之者, 那,指示代词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 )他,人称代词 为惑也, 知道、懂得 终不解矣。生乎吾前, 其( )闻( )道也固 本来 相当于“于” “以之为师” ( )先乎( )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 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学习道理 岂,哪 吾师道( )也,夫 庸 ( ) 知其年之后生于 因此 无论、不分 吾乎?是故( ),无( )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六单元第10课师说第一课时(课件)

第六单元第10课师说第一课时(课件)

学习第1段,理解内涵
③文言中也有“是”“为”作判断动词的,但较为少见。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用作谓语的动词具有“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 里所谓的“用作谓语的动词”,专指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人们对老师的尊敬; 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喻 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了解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 ,一说河南南阳)人,唐代文学家。自谓“郡望昌黎( 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贞元进士。历任国子 博士、吏部侍郎等职。因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 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韩 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韩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很大。主 要作品有《马说》《师说》《祭十二郎文》等。
本段的论证思路。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授业、解惑。 第三层:反面论述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的标准和态度: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你知道尊师重道的相关典故吗? 积累下来和大 家一起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
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 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类似于现代杂文的风 格。“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通常 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马说》等就属于这一文 体。“说”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 说文。 师说:可以理解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师说》第一课时

《师说》第一课时
二、思
一、作者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曾任吏部侍郎。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
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韩愈、柳宗元、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主张学习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传统,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古文的基础。主要作品有《马说》《师说》《祭十二郎文》
二、解题
师:从师学习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三、读文正音
思考:韩愈为什么要写这篇《师说》?(从原文中找答案)
韩愈为什么要写这篇《师说》?送给李蟠
为什么要送给李蟠?李蟠:好古文、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韩愈对李蟠的态度是怎样的?“嘉”:称赞、赞许,评价很高
韩愈还赞许了哪个具体人物?孔子
三、议
1、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文人崇敬的孔子的例子有怎样的作用?
2、韩愈怎样评价孔子?
四、展
1、
2、孔子:无常师、必有我师、师生关系
五、练
《优化方案》一、二、三题
教学反思
课题
《师说》
课时
第1课时
主备人
上课人
上课时间
总课时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积累“师、道、圣、之、其”等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课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汉语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及其思想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大胆质疑的能力,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形成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师说》第一课时

《师说》第一课时

谢谢
各位老师莅临指导!
4.下列没有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5.下列“之”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师道之不复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下列各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圣人无常师 是故无贵无贱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师道之不传也久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D.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其皆出于此乎 3.与“句读之不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不拘于时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蚓无爪牙之利
欢迎
各位老师莅临指导!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 1.通过质疑、解疑,掌握并归纳重点字词 句知识。 •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提高自主阅读文言 文的能力。
走近作者
• 韩愈,字退之,世称 “韩昌黎”。他是“古文运 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为 “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 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解 题
•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大家已经 学过的《马说》、《爱莲说》等文章,都 属“说”一类文体。 •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 “说师”,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 理”。
6.翻译 ①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自行归纳字词句知识。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一词多义(“师”“道”“之”“其”)
2.对课文难以理解的内容圈点标记,提出质疑。 3.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4.背诵课文。

《师说》第一课时教案(含说课、反思)

《师说》第一课时教案(含说课、反思)

《师说》第一课时教案(含说课、反思)《师说》第一课时教案知识与技能:①通过自学,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实词有“师”“传”“从”“道”、虚词有“之”“其”“而”“乎”“所以”。

能够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②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情境导入—朗读吟诵—文本翻译—文本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重点: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翻译并理解文章的内容,梳理作者说理的行文思路。

难点:第二段重点语句的翻译,理解第二段对比论证方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点拨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一、导入(3分钟)为了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我国于1985年正式确立教师节,以此引导社会各界人士表达对教师的感谢与尊重,相信同学们从小学到高中一定积累了不少赞美老师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就来夸一夸我们的老师吧!二、整体把握(共17分钟)(1) 背景介绍,作者简介,生介绍后,师出示课件并补充(4分钟)(2)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屏幕展示)(1分钟)(3)学生自由朗读(5分钟)(4)教师范读(3分钟)(5)齐读(4分钟)三、文本翻译(共25分钟)① 生自主翻译(15分钟),圈点出不理解的词和句子。

②生质疑,学生解答,教师补充明确重点词语和句式,师生互动(5分钟)③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初步感知三组对比论证的运用(5分钟)(屏幕展示)四、教师总结韩愈位列唐宋八大之首,对于文学与朝廷有着强烈的担当,敢于对抗“师道不复”的时俗,敢于针砭时弊,勇于批判士大夫一族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对于师道他有自己的理解,“不以年龄、官阶、身份为限制,只论学识,尊师重道”这才是一代文豪应有的气节,他以一己之力呼唤整个社会“恢复师道”的勇气和担当更值得我们去学习!五、布置作业:三四段的疏通理解板书:师说韩愈为师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从师必要:“不从师,惑终不解” 择师标准:“无贵贱、无长少,道所存,师所存”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二段对其子——于其身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医、师、工——士大夫“智不能及” 三段:师生,师道关系。

师说第一课时

师说第一课时

高一语文教案课题师说课型新授课执教者教具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模式三为主、五环节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2、掌握形容词和名词的意动用法;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4、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重点难点重点:思考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难点:本文采用了哪些对比论证?教学过程主要内容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1、导入:远古时期,老师有着比较高的地位;然而在唐朝,尊师重教的风气却不是很浓,元朝时期甚至有"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从师尊师风气不浓.因此,韩愈作了《师说》这篇战斗檄文.2、检查预习(字词和字音)3、简介作者:(多媒体展示)韩愈:退之(字),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4、文体简介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5社会背景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

柳宗元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不顾流俗,收召后学,作《师说》。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②通过相关问题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多媒体展示)二、目标导航自主阅读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四、重点讲解(一)目标导航:1、熟练掌握“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2、掌握形容词和名词的意动用法;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4、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二)自主阅读布置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要求学生概括出本文的段落大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些
辍耕之垄上:动词,到
②其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们的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猜测,大概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那些
其一犬坐于前:代词,其中
2、归纳重要的文言知识。
3、思考探索
、此段分论点是什么?
、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四、教师重点讲解
(同学们利用工具书进行归纳整理)
[大屏幕展示1、2段中出现的重点文言知识]
1、先每组找一个同学回答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再做总结。
明确:
一词多义:
①之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择师而教之:代词,这,这些
①仆道不笃,业甚浅近②人之患在好为人师③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④增脚气病,渐不喜闹⑤今之世,不闻有师⑥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5、翻译下列语句。
①辱书云,欲相师。译文:承蒙你来信,想拜我为老师。
②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
译文:韩愈已经自己充当了蜀的太阳,而你又想让我充当越州的雪。
2、归纳重要的文言知识。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本段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进行归纳,以提高文言翻译能力。
3、思考探索
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二)研读第二段,归纳词句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本段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进行归纳,以提高文言翻译能力。
屈子赋④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⑤。二年⑥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七、板书设计
对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
教后记
学生对实词的理解还可以,但对课文的理解有困难,翻译情况也不是很理想,课下必须加强。
师:我们先来展示一下我们的预习成果。
(PPT)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古之学者必有师()今之众人()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则耻师焉()小学而大遗()士大夫之族()
2作者简介: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世人又称“韩文公”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2.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2)吾从(之)而师之
3.变式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古今异义词:
学者
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所以
古:用来……的凭借;今:因果关系连词
1、结合课本翻译重点字词
嗟乎!师道( )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 )圣人也亦远矣,而( )耻( )学于师。是故(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 )其身()也,则耻师焉,惑( )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师焉,或不( )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 )乐师百工( )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答案预设)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一、当今的士大夫之族,不愿意向老师学习,以向老师学习为耻,使得他们自己变得愚昧,不明智,甚至才能都比不上一般的人,即文章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文章对他们有讽刺和批判的意味;二、写这篇文章送给少年李蟠,因为他喜欢学习古文,精通古文,而且能够向老师虚心请教,所以写这篇文章来鼓励他继续学习古文,即文章说的“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易经传皆通习之,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其实韩愈也是借此提倡当今的学者要向李蟠学习。
师说
课题
师说
课型
文言文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教具
多媒体




知识点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知识。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观点,重点学习课文第1、2段。
3.掌握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掌握“师、传、从”等文言实词和“之、其”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点
1.分析评价本文的思想观点。
2.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生活动:搜集整理相关背景知识。】
3解题:“说”这种文体。“说”是一种议论文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以前学过的《捕蛇者说》《爱莲说》《马说》等都属于这类文体。“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的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二、明确目标,安排自学
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居南中九年,增脚气病,渐不喜闹,岂可使呶呶⑦者早暮咈⑧吾耳、骚吾心,则固僵仆烦愦,愈不可过矣。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⑨,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笏⑩,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注]①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柳宗元又有《送韦七秀才下第求益友序》,称“其文懿且高,其行愿以恒,试其艺益工,久与居,益见其贤,然而进三年连不胜”。后于元和十四年(819)中进士第。②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语见《孟子,离娄上》。③挈(qiè切)挈:急切貌。④屈子赋:指《九章·怀沙》。⑤仆来南: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中途又贬为永州司马,故说来南。⑥二年:唐宪宗元和二年(807)。⑦呶(náo挠)呶:哗闹貌。⑧咈:乖戾。⑨冠礼:周代二十岁行冠礼。⑩荐笏:古代作官者,插笏于绅带。荐,插。
(3)韩愈对从师持什么态度?当时人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词句。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学生活动】小组分工、合作归纳1、2段重要的文言词句。
(PPT展示问题)
(一)研读第一段,归纳词句
1、结合课本翻译重点字词
古之学者( )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受( )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 )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 )闻( )道也固( )先乎( )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 )也,夫庸( )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 ),无( )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从……而……
古:跟从……并且;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小学
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五、讨论、点拨
思考探索:
1.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教师的作用和任务——传道、受业、解惑(前两句)
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解惑、师道(中间三句)
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2.此段分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3.背诵第1、2段。
教育点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重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掌握。
2.本文的思想观点。
3.正反对比的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多媒体播放《程门立雪》的视频]
同学们,看了《程门立雪》的故事,我们知道尊师重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为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此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板书课题和作者)
明确:中心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分论点)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六、检测反馈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1-15题。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②”。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③而东。如是者数矣。
词类活用: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用作动词,低于,不及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