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史记_传记人物悲剧论略

合集下载

填空、简答、论述(秦汉魏晋南北朝)

填空、简答、论述(秦汉魏晋南北朝)

古代文学史填空题1、秦代唯一的散文家是李斯他散文的代表作是《谏逐客书》。

2、汉初著名的政论文作家有贾谊和晁错,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分别是《过秦论》和《论贵粟疏》。

鲁迅称他们的文章为“西汉鸿文”。

3、太康诗人主要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三张”指张载、张协和张亢,“二陆”指陆机和陆云,“两潘”指潘岳和潘尼,一左指左思(曾以《三都赋》名震京都,《咏史》诗八首奠定其文学地位)。

4、西晋诗坛以陆机和潘岳(善写悼亡题材的作品)为代表,其诗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

5、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作家是孙绰和许询。

对此,《续晋阳秋》《宋书·谢灵运传论》《诗品》皆有一致的看法。

6、嵇康的绝笔诗是《幽愤诗》,其散文代表作是《与山巨源绝交书》。

7、元嘉三大家是指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8、曹丕《典论·论文》中所述的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

王粲为“七子”之冠冕,代表作《登楼赋》9、魏晋南北朝小说主要有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类,其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分别是干宝的《搜神记》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10、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并成为“七体”的开山之作。

11、司马相如以大赋《子虚赋》《上林赋》名世,其骚体赋也卓有成就,骚体之作除《大人赋》外,还有《长门赋》和《哀秦二世赋》。

12、东汉京都大赋滥觞于扬雄的《蜀都赋》,以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成就为最高。

13、东汉后期的抒情小赋以赵壹的《刺世疾邪赋》和祢衡的《鹦鹉赋》最有名。

14、贾谊的骚体赋以《吊屈原赋》和《鵩鸟赋》最为有名。

15、扬雄前期所创作的“四大赋”包括《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

后期辞赋《解嘲》16、刘歆的《遂初赋》是汉代纪实性述行赋的开山之作。

述行赋在融会古今、抒发历史沧桑感方面有很多新的开拓,按性质可分为治世之作、衰世之作和乱世之作。

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游记。

《史记》项羽性格悲剧研究文献综述

《史记》项羽性格悲剧研究文献综述

《史记》项羽性格悲剧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史记·项羽本纪》通过叙述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项羽在历史上是一个形象丰富饱满的悲剧英雄,导致其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鉴古方能知今,项羽功败垂成的人生之旅留给后人许多思考。

古往今来,研究成果斐然。

拟总结综述1989-2014年期间项羽悲剧性格的观点,力求将学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研究系统化呈现出来,对进一步深化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依据。

[关键词]项羽;政治才干;眼光;不善用人司马迁刻画的项羽形象千百年来深入人心,然而,自古人们对项羽的理解和认同却也是千差万别。

杜牧曾感叹项羽“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李清照则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来抒发对项羽的敬意。

改革开放以后,学者们摆脱了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对项羽进行多角度立体的探讨和品评,以求还原历史上真实的项羽。

项羽之所以从反秦战争中取得最后胜利,仅过了四年就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失败,除了有若干客观原因及其项羽本人失误之外,项羽本人的性格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原因。

对项羽性格悲剧进行思考和探讨的文章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现对项羽有勇无谋的性格悲剧研究进行简要回顾及综述,希望为今后深化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依据。

一、缺乏开创一个盛世王朝应有的政治才干与眼光许多史家评论项羽最终之所以兵败国灭,自刎乌江,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不具备一个大政治家的才干与眼光。

学者针对项羽缺乏开创一个盛世王朝应有的政治才干与眼光进行了探讨和解读。

马学云在《论〈史记〉中所描写的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格因子》(《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4年1期)认为项羽性格中有在政治方面缺乏远见的因子,项羽在灭秦之后缺乏政治远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说道:“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

72《史记》中的悲剧人物文/鲁桐摘要:《史记》全书洋溢着悲剧气氛,《史记》的悲剧人物体系也潜藏着作者的观念体系和价值规范。

现代学者韩兆琦首先提出了“《史记》,一道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的看法。

他指出“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与他同时代以及后代其他人笔下的人物不同,他们绝大多数都具有一种英雄色彩,而尤其突出的是他们还绝大多数都具有一种悲剧色彩,因此我们可以说《史记》是一个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

”下面列举了《史记》中几位有代表性的悲剧人物来分析。

关键词:《史记》;悲剧人物一、项羽面对项羽的一生,司马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项羽的性格既成就了他也毁灭了他。

司马迁用一个字来形容了项羽的性格:“暴”,当然,这里的暴有暴躁的意思,另一种含义是说项羽有一种爆发力、威猛、顽强,项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呢?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说: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苗人传说是蚩尤的一支,蚩尤虽然在逐鹿中原之战中败给黄帝,但是在作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尽管项羽有理想抱负,威猛无比,最终却落得个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成了司马迁笔下最为典型的悲剧英雄之一,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项羽的悲剧形象呢?与《史记》中其他悲剧人物相比,项羽的悲剧命运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笔者认为,相对于外界因素来讲,项羽的悲剧命运主要在于内在因素,也就是项羽自身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在项羽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项羽的几个重要的人生阶段,我们会发现他有一些明显的性格特点,他既有远大的立志图秦的抱负,但又有“不肯竟学”的浮躁与自负;既有巨鹿之战的果断坚毅,骁勇无比,又有鸿门宴的优柔寡断,幼稚轻率;既有霸王别姬的儿女情长,又有无颜见江东父老的英雄主义意识。

第三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第三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第三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一、《史记》的叙事艺术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制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的通史。

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

虽然这五种体例各有区别,但它们却是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中十二本纪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3000年的兴衰沿革。

十表、八书作为十二本纪的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

三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而展开,用司马迁自己的话来说,世家与本纪的关系,犹如“二十八宿环北拱,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太史公自序》)。

如果说本纪是北斗,那幺,世家就是环绕北斗的二十八宿;如果说本纪是车毂,那幺,世家就是汇集于车毂的辐条。

至于七十列传,则是历史天宇上北斗、二十八宿以外的羣星。

《史记》由五种体例相互补充而形成的结构框架,沟连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颇具匠心,同时也使它的叙事范围广泛,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图。

十二本纪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终始,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八书是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世家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列传是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

《史记》这部纪传体通史着作,在体例上冲破了以往历史散文的局限,能够把更多的内容纳入其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总体风貌。

《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

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显示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都是传说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侯王,根据政治地位决定他们入本纪还是入世家。

但情况又不尽然,西汉惠帝虽然当了几年天子,实际上有职无权,没起什么作用,所以本纪中没有他的地位。

项羽是秦汉之际主宰天下的人物,吕后是惠帝朝的发号施令者,他们虽然没有天子称号,却被列入本纪。

孔子没有侯爵,陈胜是自立为王,二人都列入世家,因为他们的历史地位堪与王侯相比。

略论《史记》人物的悲剧性

略论《史记》人物的悲剧性

略论《史记》人物的悲剧性摘要:中华民族千古流传的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史记》,已经存在于世间两千余年,它对我国乃至世界史学、文学、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已经被古往今来众多名家所承认。

当时西汉的社会条件、司马迁自己的际遇共同影响了本书的创作,使得全书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

关键词:史记悲剧性悲剧原因正文: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具有为后人所惊叹的众多研究价值,它对后世产生了许多重要影响。

中华民族漫长的时间里流传下来的纪传体通史——《史记》,而且还是我们民族不断发展演进中产生的第一部,这厚厚的一部《史记》,具体分类则是:十二本纪:如《项羽本纪》、十表:如《六国年表》、八书:如《河渠书》、三十世家:如《陈涉世家》、七十列传:如《商君列传》,数一数这些篇目的总数,就有一百三十篇之多!“在《史记》中生动卓越地再现了黄帝至汉武帝时期30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首次精心梳理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统一国家的正统系列。

”(黄镇伟《历史的黄钟大吕——〈史记〉》导言)《史记》作为“二十四史”之首,在历代被人们所称颂。

“其言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1]是古人总结出的,十分简明扼要的,《史记》重要特点,体现出司马迁,一个史学家、文学家的伟大。

《史记》的文学艺术价值也极为突出,其中《史记》的悲剧性是其文学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记》共有112篇纪传作品,其中以悲剧人物为标题的有50余篇,近二十篇叙写悲剧人物,全书呈现浓郁的悲剧色彩。

这是《史记》所独具的美学特征。

”[2]明朝散文家茅坤在《史记钞》卷首《读史记法》中提到“太史公所得之悲歌慷慨者尤多”。

不啻在一方面有所成就的李贽则说:“《史记》者,迁发愤之所为也,其不为后世是非而作也,明矣。

其为一人之独见也者……”[3]这是古人对《史记》悲剧性的认识。

但是,这不是一种理论化的认识。

直到现代,我国学者吸收西方悲剧理论成果,再与我国相关理论相结合,这才使关于《史记》悲剧性的研究变得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

《史记》故事情节的五大范型

《史记》故事情节的五大范型

《史记》故事情节的五大范型一部《史记》,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历史人物的故事集。

几乎每一篇人物传记都包含着一个或多个,或大或小,给人以深刻印象的精彩故事。

这些大大小小的故事大致可以分作五类:斗争型故事、复仇型故事、智力型故事、奇趣型故事、悲剧型故事。

前面三种类型是就故事题材本身的特点而言的,后面的两种则是就故事情节所呈现的美学风貌而言的。

这种交叉式的分类,基本上含括了《史记》一书中情节结构型故事的全部。

以下是对这五种范型所作的具体分析:一、斗争型故事情节斗争型故事情节是《史记》中最基本的一种范型。

它通常有着宏大的叙事场面,人物众多,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矛盾冲突尖锐、集中,情节扣人心弦,富于动作性、情感性和戏剧性。

通常表现为对立双方的关系由紧张、剧烈逐步趋向缓和、和谐,直至矛盾冲突的最终转化和消解。

斗争型故事情节往往能传神地塑造出个性化的人物形象,这是它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典型的斗争型故事有鸿门宴,这是为众人所熟知的。

鸿门宴叙写的是霸王项羽和枭雄刘邦的第一次正面对话。

在这里,作者描写了刘邦在张良等人协助下,收买项伯,争取项羽,挫败范增,从而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中化险为夷的全过程。

最后的结局是,二十六岁血气方刚的项羽,惜败在五十岁老奸巨滑的刘邦手下。

这是项羽一生事业乃至整个命运的转折点,从而有力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英雄命运,让后人扼腕叹息。

另外一个典型的斗争型故事是《魏其武安侯列传》中窦婴、灌夫与田吩之间的殊死较量。

其中田吩饮魏其府、灌夫使酒骂座、廷辩等场面尤其写得跳脱,腾挪变化,不拘章法,充满了戏剧性和火药味。

除此之外,为大家所熟悉的斗争型故事还有破陈余,平诸吕,渑池会,毛遂自荐等等,或写战争,或写盟会,无一件不写得剑拔驽张,惊心动魄。

这些故事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非常成功的。

以鸿门宴出场的系列人物而论,项羽的优柔寡断与妇人之仁、刘邦的随机应变、张良的工于谋划、范增的忠诚耿直以及樊哙的英武直率等,无不鲜明如画,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类型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类型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类型《史记》全书共130篇,其中写人物的作品共112篇,在这当中有57篇是以悲剧人物的姓字标题的,另外还有一些是几个悲剧人物的合传,如《屈原贾生列传》、《孙子吴起列传》、《刺客列传》……粗略统计,全书写了约120多个悲剧人物,而这些悲剧人物多以惨痛的死亡经历告终。

按死亡意义,可粗略地将悲剧人物分为以下几类:1、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屈原生于礼崩乐坏,七国纷争的战国时代,“为楚王左徒”,他“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这样一个为振兴楚国而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的忠臣却因群小排挤,怀王昏庸,“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在朝政昏乱、国家分崩离析的情况下,自己屡遭放逐,然而屈原仍坚定“虽九死犹未悔”的爱国主义信念,最后竟“怀石遂自沉汩罗以死”。

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他们耻做周的臣民,为了坚守节义,不吃周的米粮,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上。

此为死义、死节,受到司马迁的称道,故将《伯夷列传》列为七十列传之首。

《田单列传》中写齐国被燕国占领后,燕国想立齐国的隐士王躅给他们作傀儡,王躅说“齐王不听吾谏,故退而耕于野,国既破亡,吾不能存,今又截之以兵为君将,是助纣为暴也。

与其生死无义,固不如烹!”于是,“遂经其颈于树枝,自奋绝而死”。

如此监守节义,甘为理想而殁的还有下层社会的刺客游侠之士。

如《魏公子列传》中的侯赢,朱亥的“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刺客列传》中的荆轲,田光,樊于期,高渐离等为气节而死为友谊而死。

何良俊有言:“今天下之大,一日之中死人何下数万,皆烟销澌灭,然此数子者,常在天地间,虽千载下犹有生气,则其生死轻重何如哉!”2、功勋卓著横遭陷害汉代名将李广为保卫汉帝国的疆土而抵抗匈奴的入侵与骚扰,功勋卓著,司马迁犹爱之。

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作《李将军列传》。

”李广在军事上能知彼知己,英勇善战,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使匈奴闻之丧胆。

史记的悲剧色彩[《史记》的“异端”色彩评析]

史记的悲剧色彩[《史记》的“异端”色彩评析]

史记的悲剧色彩[《史记》的“异端”色彩评析]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崇敬地夸赞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时不会想到,历经千年的大浪淘沙,自己也成为令人景仰的高山和指引后人的大道。

但是,自汉代开始,《史记》就不断被指斥为异端:“不与圣人同,是非颇谬于经。

”(《汉书·扬雄传》)“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力而羞贱贫。

”(《汉书·司马迁传》)“违戾《五经》,谬孔子言。

”(《后汉书·郑范陈贾张列传》)三国魏明帝评价:“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非贬孝武,令人切齿。

”(《三国志·王肃传》)更是简单地理解《史记》的创作目的是公报私仇、泄一己之愤。

“异”总是相对于“同”而言,汉代“同”的标准就是经过了改造的儒家“圣人之道”,圣人之道是准绳,代表着正统;其对立面就是异端,意味着价值否定与不屑。

《史记》对人对事的评判标准、是非观念都有不同于儒家圣人和经典之处,理所当然就被视为“异端”。

《史记》究竟有什么“谬于圣人”的地方令人如此切齿痛恨?从满是鄙夷和斥责的“异端”的评价,到充满战斗精神的“反传统”的肯定,都令人反诘,它真的与“传统”不合,与“正统”不合?一、“所谓天道,是耶非耶?”——对“天道”的怀疑批判汉代哲学的核心之一,是对“天人关系”的探讨。

特别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说深刻影响了汉代的政治、学术思想走向等社会文化的发展。

司马迁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史记》中有不少“天人感应”的描述,如:“汉之兴,五星聚于东井。

平城之围,月晕参、毕七重。

诸吕作乱,日蚀,昼晦。

吴楚七国叛逆,彗星数丈……由是观之,未有不先形见而应随之者也。

”(《天官书·史记》,以下书、世家、列传、自序均出自《史记》,不另注)社会的治乱能为天所感,把星象变化与人事社会密切相连,明显继承了君权神授的天命论思想。

但是,司马迁也能够超越社会主流思想,对天命论进行大胆的怀疑、否定和批判:“所谓天道,是耶非耶?”(《伯夷列传》)敢于质疑和超越官方哲学的司马迁并不孤独。

论《史记》的悲剧色彩

论《史记》的悲剧色彩

论《史记》的悲剧色彩【摘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也是一部文学著作,它的作者司马迁惨痛的遭遇、悲剧的命运使他具有浓重的悲剧心理,再加上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促使他发奋著作,以其高超的表现艺术为我们描绘出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 更以其独具特色的悲剧美而深深地震撼着、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悲剧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详尽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史料价值。

《史记》不但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同时也是一部文学著作,现已经存世两千多年了,它在史学、文学和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早已被历代的学者们所定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与前人所撰史书的不同在于创造性地使用了“纪传体”的体制,它不仅以其高超的表现艺术为我们描绘出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 更以其独具特色的悲剧美深深地震撼着、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一、《史记》存在悲剧色彩的表现《史记》全书130篇, 其中写人物的篇目就有112篇。

司马迁在这些篇目中, “其言直, 其事核, 不虚美, 不隐恶” , 以持正不阿、公正严肃、敢于求实的态度和精神, 以传神的妙笔, 平易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 其中对悲剧人物的描绘尤为突出。

据统计《史记》共写了悲剧人物一百多个。

因此对《史记》悲剧人物, 尤其悲剧英雄人物的探讨, 具有一定的价值。

《史记》的悲剧性正是从这些悲剧英雄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形形色色,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这些悲剧英雄人物的光辉业绩与他们的悲剧遭遇, 从不同的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司马迁以前我国三千年历史的进程, 并展示了这一历史进程中, 中华民族所表现出来的英勇奋斗、敢于抗争、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美德。

在《史记》里,这些悲剧人物的故事非常壮悲,十分惨烈,他们都处于政治斗争的中心,站在时代潮流的漩涡中,他们的命运结局各不相同,但却都终遭困辱,不被赏识,结局悲惨,理想的翅膀于此折断,命运陷入了深深的悲剧泥潭。

从高中语文中《史记》选文看司马迁传记文学的人物刻画 论文

从高中语文中《史记》选文看司马迁传记文学的人物刻画  论文

以真情再现人情用神韵塑造形象——从高中语文中《史记》选文看司马迁传记文学的人物刻画戴娟戴桂敏武汉市武汉中学内容摘要司马迁的《史记》中的人物来自不同阶层,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草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涉及人物四千多,重要人物百多名。

司马迁在表现人物个性特征时,能充分注意到他们人物的个性特征,而且借助精彩细腻的描写在特殊环境中刻画人物特性,更注重借助典型历史事件着力刻画人物形象,这就使得人物形象真实、可信,带有普遍性,引起读者的共鸣。

本文仅从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四篇作品中浅易分析太史公刻画人物的高超笔法。

关键词:《史记》司马迁信陵君项羽刘邦蔺相如人物刻画“往事越千年”。

有史以来,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土地上,在原野和庙堂、战火与笙歌之中,曾诞生过无数的英雄豪杰,或许他们贵贱不一、愚智各异,但都曾以自己的方式推动了民族历史发展的巨轮。

谈中华民族的“史”,自当从《史记》开始,而那两千多年前的许多历史人物在《史记》中都留下了或深或浅的足迹。

司马迁的《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显赫:它首先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创立了纪传体裁,是我国古代史书体例的奠基之作;它更是一部文学著作,是上承《左传》《国语》《战国策》而影响及至当今的古代史传散文创作的典范。

司马迁用生动的语言、精巧的结构塑造出一系列个性鲜明且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成为后世的史传散文、传记散文和历史小说及当代影视文艺作品的肥沃土壤。

《史记》内容丰富,高中语文课本中主要选取了富有浓郁文学色彩的记传部分,旨在激发引导青少年学子们能走进这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著。

从《史记》中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作品有《鸿门宴》《项羽之死》《廉颇蔺相如列传》《魏公子列传》。

本文将以以上作品中的人物为对象分析司马迁在传记文学《史记》中的人物刻画方式。

第一把握人物基本性格特征,细致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迥然有别,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

史记人物形象分析

史记人物形象分析

史记人物形象分析史记人物形象分析《史记》故事性强、可读性强,其文言文语言较为浅显,易于理解。

读《史记》,对积累文言文知识很有益处。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史记人物形象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史记人物形象分析篇1《史记刺客列传》是唯一一篇记录刺客事迹的史书文章,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个不同的刺客以及他们的刺杀事迹。

司马迁也是唯一一位将刺客列入史书的史官,因此,《史记刺客列传》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既然司马迁把这5个刺客同列入一个类传中,除了他们都拥有刺客这个身份以外,他们五个应该还拥有共同的形象特征和精神特征。

但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必然也会有异于其余四人的个性特征。

本文将从五个刺客的形象入手,着重分析他们共同的形象特征以及各自独特的形象特点,并且简要概述在这些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特征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刺客形象分析(一)有勇有谋,有情有义的共同刺客形象1、“士为知己者死”的情义《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五个刺客,他们行刺的最根本的动机都是对“义”的履行,如豫让所说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他们冒着死亡的风险进行刺杀行为,原动力就是“义”。

而这里所说的“义”,是一种“基于一定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的人际关系的准则”。

即当对方给予自己一定的物质待遇以及精神上的尊重和能力上的肯定,自己也应报答对方。

“义”是刺客个人情感的体现,具体描述为讲义气,有情有义。

五个刺客都是重情义之人。

曹沫作为鲁国将领,虽然“与齐战,三败北”,但是鲁庄公“犹复以为将”。

曹沫与鲁庄公的关系就是“君臣知遇关系”。

曹沫劫齐桓公,除了为了鲁国国家利益,还出于对鲁庄公知遇之恩的一种回报。

同样的,在伍子胥向公子光引荐专诸以后,“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

”当然,专诸为公子光刺杀王僚,应当是有一部分原因是物质上的回报,但是“善客待之”除却了物质上的回报,还有精神上的尊重。

2、视死如归的勇敢刺杀是一种高危的行动,常常以生命为代价,除了曹沫,其余四个刺客都牺牲了自己的性命。

从《史记》人物看司马迁的悲剧情怀

从《史记》人物看司马迁的悲剧情怀

从《史记》人物看司马迁的悲剧情怀作者:刘敏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7年第08期《史记》中的人物高低贵贱、人生际遇各不相同。

帝王将相、游侠刺客,无不在《史记》里再现自己的人生。

史家讲究的是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以客观立场再现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是史家的基本操守。

至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自会留给读史的人去评说。

但这是不是意味着《史记》这部作品就不会融入作者的个人情感呢?从书中的有关文章看,未必如此。

古人云,言为心声,纵然是史官,司马迁恐怕也未能免俗。

一、《史记》里的悲剧人物汉代曾经与匈奴发生过多次战争,也涌现出许多抗击匈奴的英雄。

但有一个人,在汉代,也许功勋并不卓著,但司马迁却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个人就是李广。

司马迁在《卫将军骠骑列传》的结尾写道:“大将军谢曰:‘……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骠骑亦放此意,其为将如此。

”而在《李将军列传》的太史公曰部分写的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李将军之谓也。

”在《屈原列传》结尾,司马迁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赞叹、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二、悲剧里的个人情怀李广和屈原,一个骁勇善战,却终身未得封侯;一个才华横溢,却遭谗人间之,正道直行,却自沉汩罗而死。

司马迁在途述这两位人物的过程中,既忠实于历史,也在记叙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赞美、惋惜、同情、痛惜,而个中原因也是不言自明的。

司马迁才华横溢却身份卑微,仗义执言却遭奇耻大辱。

任谁面对这样的人生也不会胸中毫无波澜。

而身为朝廷命官,怎样才能让自己心中的苦痛为世人所知?借他人的人生抒写自己心中的块垒,无疑是一个较好的途径。

人非草木,不可能对于外界的打压无知无觉或者毫不在乎。

人都有尊严,池田大作说:“生命的尊严正是超等价物的一切事物的基点。

”王小波说:“尊严不但指人受到尊重,它还是人价值之所在。

社会的进步落实到个人身上,其内在的动力也可能是来自于人对于自身人格的尊重。

李将军列传之《史记》悲剧色彩的理解

李将军列传之《史记》悲剧色彩的理解
《李将军列传》之《史记》 悲剧色彩的理解
《史记》创作背景 《史记》的悲剧色彩 个人见解
《史记》的创作背景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为 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而与世长辞。司马迁 子承父之志,继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年), 他开始《太史公书》及后来称为《史记》的写作。但 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 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 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 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继续写作《史记》。前 后经历了14年,《史记》的写作已基本完成。司马迁 大约死于武帝末年,即公元前87年前后。
从《李将军列传》 见《史记》的悲剧色彩
《史记》的悲剧色彩可以从李广的悲剧命运中 探寻一二。李广, 西汉时期一位抗击匈奴、战功显 赫、众口皆碑的杰出将领, 一生经历大小战役七十 余战, 屡建奇功, 却一直蒙受委屈, 不得因功封侯, 甚至横遭罪责, 最终悲愤自杀。对此, 司马迁在 《史记》中专门为他立传, 用饱含激情的诗一般的 语言, 将李广出生人死与敌英勇作战的顽强精神, 具有悲剧色彩的多舛命运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 面前,对他的不幸遭遇, 表现了无限的惋惜与同情, 使这一个具有司马迁自己理想光芒的人物形象感 人至诚至深。《史记〃李将军列传》是一首苍凉 雄壮、感人肺腑的长歌, 永远震憾着人们的心灵。
司马迁修史 司马迁修史初期,旨在继承古代史学传 统,并弘扬有汉一带的精神,把修史看作是“明圣盛 德”、述“功臣史家贤大夫之业”(《太史公自序》)。 但是经过李陵之祸以后,他的形体精神受到摧残,心情 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的修史动机也有所调整。他列举周 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 著书立说的动机,认为自己也属于发奋著书的类型,是 在经历磨难之后通过著书抒发心中的郁闷和不平。司马 迁由于身陷囹圄、遭受宫刑,不再把修史仅仅看作是对 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赞颂,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 叹联系在一起,融入了较多怨刺的成分,许多人物传记 都寓含着作者的寄托,磊落而多感慨。司马迁修史过程 中前后心态的巨大变化,赋予《史记》这部书丰富的内 涵,它既是一部通史,又是作者带着心灵创伤所作的倾 诉。

简析《史记》的悲剧艺术

简析《史记》的悲剧艺术

简析《史记》的悲剧艺术作者:王亚慧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10期王亚慧(赤峰学院文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鲁迅先生曾评价史学巨著《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气势磅礴、内容宏深、思想前卫、人物丰富,它开启了我国纪传体史学,是我国古代的历史丰碑。

同时,它又具有浓厚的悲剧情调和沉郁的悲剧意识,字里行间渗透着悲剧气氛,悲剧艺术无处不在。

[关键词]史记;悲剧艺术;纪传体史学[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10-0019-01一、《史记》悲剧人物的分类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是指“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从而引起让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

恩格斯说,悲剧是指“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按照这些观点审视《史记》,其中的许多人物都具有悲剧色彩。

《史记》全书130篇,写人物的有112篇,其中有57篇专写悲剧人物,加上作品中附带写出的悲剧人物,《史记》的悲剧人物约有120人之多。

可以说,悲剧气氛充溢于《史记》全书。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可以根据其人生遭际、身份地位、性格特征、思想意识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类:1.他们是新生事物的代表,反映了历史前进的合理要求,但却在与强大的反对势力进行斗争时被毁灭。

如商鞅辅佐秦孝公变法,是秦国空前强大,为秦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但却遭到秦宗室贵戚的强烈反对。

孝公死后,商鞅竟被车裂。

陈涉首先发难,反抗强暴的秦王朝,却被秦王朝残酷地镇压。

晁错为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厉行削藩,结果在诸侯割据势力的反对下被腰斩。

这些人代表了历史的前进方向,他们为此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他们做坚持的比为后人经过努力最终实现。

2.他们曾在历史上有过辉煌的过去,但由于自身的某些因素,最后却以失败而告终。

如齐桓公曾经“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但晚年信任奸佞,终至诸子内乱,病死而无人理丧。

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作文

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作文

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作文大家都知道,司马迁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的《史记》那可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大作,不仅详细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还把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动地呈现出来。

不过,说到司马迁的艰辛经历,真的是让人心疼得不得了。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他那段不为人知的苦楚。

话说司马迁的家境并不算差,老爸司马谈是个历史学者,有一定的声誉。

年轻的司马迁也在老爸的影响下,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可是,人生这东西嘛,总是充满了意外和坎坷。

司马迁原本是想着继承家业,接着写历史书,结果遇上了个超级大难题——汉朝的权臣李陵背叛了国家,被俘了。

你说这事儿听着不大,就像天上的一颗流星,一下子掉到他头上了。

司马迁的处境一下子变得艰难无比。

他不仅要忍受个人的羞辱,还要承担起完成《史记》的任务。

那时候,李陵的背叛成了司马迁的心头之痛,他就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无处发泄。

更糟糕的是,司马迁还因为这个事儿被牵连进了。

结果呢,被判了一个非常难听的惩罚——“宫刑”。

也就是说,司马迁不再有了男人的基本权利。

这种惩罚简直是对他人格的极大侮辱。

不过,司马迁并没有就此认命。

他那种“我一定要完成自己的使命”的执着,真的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就像一头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老牛,无论周围多么艰难险阻,他都咬紧牙关,继续坚持。

你们想啊,一个人要忍受这样巨大的屈辱,还得继续工作,心里的苦闷,简直就像火山爆发一样难以忍受。

他的内心可能在不断地挣扎,有时痛苦得几乎想要放弃,但他始终没有动摇。

司马迁那时候的生活条件也很艰苦,写《史记》简直是像在蚂蚁搬家一样辛苦。

他得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哪有现代人打字那么轻松。

更别说当时的信息不如现在那样便捷,他要去到各地查证,真是比爬山还累。

不过他咬牙坚持下来,完成了这部伟大的著作,真的是令人敬佩得无以复加。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洞察和公正评价。

尤其是他对一些争议人物的描述,常常给人一种“哎呀,这个人也不是那么坏”的感觉。

史记中历史人物故事概括7篇

史记中历史人物故事概括7篇

史记中历史人物故事概括7篇史记中历史人物故事概括【篇1】发明毛笔的大将军蒙恬传说,毛笔是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由蒙恬发明的。

公元前223年,蒙恬领兵与楚国交战。

为了让秦王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蒙恬定期写战况递给秦王。

在蒙恬那个时候,纸还没有发明,笔也没有完全成形。

人们用竹签蘸了墨将字写在丝做的绢布上,这种“笔”称作“聿”。

“聿”硬硬的很不方便。

蒙恬以前就萌生过改造“聿”的念头,现在,这个愿望就越来越强烈了。

战斗的间隙中,蒙恬喜欢到野外去打猎。

有一天,他打了几只野兔子回营,由于打的兔子多,拎在手里沉沉的,一只兔子的尾巴拖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弯弯扭扭的痕迹。

蒙恬见了,心中不由一动:“如果用兔尾代替聿写字,不是更好吗?”回到营房后,他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

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绢布上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不像样子。

蒙恬又试了几次,还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块绢也浪费了。

他一气之下,把那支“兔毛聿”扔进了门前的一个山石坑里。

这一天,他走出营房,想透透新鲜空气。

无意之中,他发现了山石坑里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聿”。

蒙恬将它捡了起来,用手指捏了捏,发现兔毛湿漉漉的,毛色变得更白了。

他心中一动,马上跑回营房,将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这时竟变得非常“听话”,吸足了墨汁,写起定来非常流畅,字体也显得圆润起来。

原来,山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变得柔顺起来。

由于这支聿是由竹管和兔毛做成的,蒙恬就在“聿”字上加了个“竹”字头,把它叫做“笔”。

想一想:发明****于创意和灵感,只要你不断的观察思考和想像,你就会有所收获的。

只要你坚持着这个好习惯,什么都有可能。

史记中历史人物故事概括【篇2】秦始皇天下六合铸就大秦瑞气,巨星陨落化为一声叹息。

你长袖一挥,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报怨;你诀世一去,良将劲弩不见当初豪气,金城千里尽失昔日威严。

万世霸业,竟从内里崩溃,千古功过,任由世人评说。

论《史记》的悲剧人物

论《史记》的悲剧人物

论《史记》的悲剧人物摘要《史记》是一部由司马迁撰写的历史名著,也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授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以生动的社会各阶层历史人物为撰写对象,尤其是悲剧人物,个性鲜明,可以说《史记》是一个悲剧故事集,其悲剧任务以屈原、李广、伍子胥等为代表。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悲剧人物极为推崇,反映了他思想中进步因素已达到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稀有高度。

本文就《史记》中悲剧人物突出的艺术特色加以探讨,把握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以达到更深层次了解作者的世界观和哲学观,分析司马迁的悲剧精神。

关键字:《史记》;悲剧人物;艺术特色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

作为中国文学宝库的珍品,《史记》记载了上起远古,下至西汉武帝时期各个阶层的人物,以生物活动为中心来撰写历史,这些人物有帝王与平民,成功者与失败者,英雄与小人,而最主要的则是春秋末期以来400多年间的人物。

说到《史记》,不少读者都觉得是一部悲剧的渲染,其刻画的悲剧人物形象震撼人心。

司马迁有着遭遇宫刑和下狱之祸的悲惨经历,使他更加关注具有悲剧性结局的人物,他穷其一生著作《史记》,书中悲剧人物的无不悲壮,展现了《史记》的独特魅力。

书中对悲剧人物的着力刻画,也是司马迁的悲剧观,从悲剧人物入手,深入分析其艺术形象,有助于把握司马迁的创作思想。

《史记》全书共130篇,核心部分——本纪、世家、列传由人物传记构成,共计112篇,其中57篇是以悲剧人物的姓名为标题,还有近20篇虽然没有以悲剧人物的名字为标题,但作品中主要任务是带有悲剧色彩的,在这70多篇中还有几个悲剧人物的合传《屈原贾生列传》《刺客列传》等,《史记》全书所写悲剧人物约有120多个[2]。

下面将从《史记》悲剧人物作品的类型、写作方法、悲剧人物背后的意义展开研究。

从悲剧人物作品的类型来说,主要分为七类,分别是失败英雄的的悲剧、汉初异姓王的悲剧、嫡庶相争、忠臣命舛、夸者死权、贤者不遇时和义侠烈女的悲剧[3]。

浅论略论 史记 人物的悲剧性

浅论略论 史记 人物的悲剧性

浅论略论史记人物的悲剧性《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经典之作,它以史籍的形式,详细记载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著名人物。

而这些人物中,不乏许多具有悲剧性的存在,这种悲剧性或许是由于他们的性格、环境、命运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下面我们来浅论一下《史记》中人物的悲剧性。

一、性格因素在《史记》中,许多悲剧人物的性格都有着影响其命运的因素。

比如《史记》中的曹操,其阴险狡诈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他的悲剧命运。

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一切手段,不顾亲友,甚至不惜以卖国求荣为代价,最终也在政治和家庭上都承受了沉重的失败和困顿。

还有《史记》中的项羽,他勇猛果敢,不屈不挠,但同时又情感强烈,莽撞任性,这些因素最终也导致了他的失败和悲剧。

在相对而言,刘邦的成就胜过项羽,或许也是因为他更加深思熟虑,更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和决策。

二、环境因素在《史记》中,许多人物的悲剧性也和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

例如,泰山之会上的吕布,他在场上表现出色,但求胜心切,导致在半夜里袭击曹营,自此以后,他逐渐被孤立,被各方追击、围攻,最终惨死,这也是环境因素导致的悲剧。

若是再讲到环境影响,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司马迁本人。

他的《史记》,不仅因为其所处时代的特殊性质而写成,也在历史的波动中受到了各种考验。

最终,他在汉武帝的庇佑下,以《史记》的形式流传到了后世。

可以说,是时代和环境影响了他的悲剧命运,也同时留下了名作《史记》。

三、命运因素除去性格和环境因素,命运因素在《史记》中悲剧人物的塑造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例如刘邦,由于他身世不好,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

但这样的命运没有磨灭他的志向和才华,反而成为他后来“船到中流竟自然”的强劲推力。

而由于屠门事件,周勃被降为阶下囚,本以为自己的巨大天赋得不到伸展,但正是这段险恶的历程,暗示了他突破重围的闪光时刻,开始了他的不凡征程。

总之,《史记》汇聚了许多不平凡的人物,很多人都具备着悲剧性的特征。

但命运、性格、环境等很多因素都交汇在一起,导致了他们的悲剧命运。

四史试题及答案

四史试题及答案

四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国古代“四史”指的是以下哪四部史书?A.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B. 《左传》《春秋》《国语》《战国策》C. 《资治通鉴》《史记》《汉书》《后汉书》D.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答案:A2. “四史”中,记载时间跨度最长的是哪一部?A. 《史记》B. 《汉书》C. 《后汉书》D. 《三国志》答案:A3. 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不是“四史”中的作者?A. 司马迁B. 班固C. 陈寿D. 孔子答案:D二、填空题4. “四史”中,《史记》的作者是________,其开创了________体史书的先河。

答案:司马迁;纪传5. 《三国志》主要记述了三国时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国家的历史。

答案:魏、蜀、吴6. “四史”中,《汉书》继承并发展了《史记》的________,成为断代史的典范。

答案:纪传体三、简答题7. 简述“四史”在中国历史文献中的地位和影响。

答案:四史在中国历史文献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们不仅详细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和政治经济情况,而且对后世的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记》作为纪传体史书的开山之作,其文笔生动、叙事详略得当,对后世史书的编纂有着指导性的作用。

《汉书》继承并发展了《史记》的体例,使之更加完善。

《后汉书》则补充了东汉时期的历史记录,与《汉书》共同构成了对汉代历史的全面反映。

《三国志》作为三国时期的历史记载,其文笔简洁、叙事客观,对后世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四、论述题8. 论述“四史”中任意一部史书的编纂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以《史记》为例,其编纂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纪传体的创立:《史记》首次采用了纪传体的编纂方式,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裁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史书体系。

- 文笔生动:司马迁在《史记》中运用了丰富的文学手法,如对话、描写、议论等,使得史书不仅具有史料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传记人物悲剧论略
王次梅
(北华大学人文学院,吉林 吉林 132000)
[摘 要]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作了一系列主题集中、结构完整、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人物传
记悲剧。

并深入挖掘了《史记》人物传记悲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内容及矛盾冲突的性质。

司马迁对上述悲剧人物的推崇,反映了他世界观中的进步因素已经达到了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稀有的高度。

也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在《史记》人物传记悲剧中表现出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塑造出一系列生动感人的悲剧人物形象。

[关键词]类型悲剧;传记人物;英雄豪杰
[中图分类号]G 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04)05-0007-02
[收稿日期]2005-07-19
作为审美对象,狭义的悲剧是指戏剧中的悲
剧,广义的悲剧则是指文学艺术中一切具有悲剧性质的作品。

就广义的悲剧而言,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作了一系列主题集中、结构完整、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人物传记悲剧。

晚清人刘鹗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


[1](自序)
鲁迅先生也说过,《史记》
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他们都指出了作为史传文学,《史记》与屈原的不朽诗篇《离骚》同样具有鲜明的悲剧特征。

在当代《史记》研究中,学者们对陈涉、项羽、韩信、李斯
等诸多悲剧人物予以了充分的注意。

据韩兆琦先生《史记评议赏析》一书中统计,《史记》全书写了大约一百二十多个大大小小的悲剧人物,在《史记》中有57篇是以悲剧人物的姓字标题的,占全部人物传记篇目的二分之一以上。

这些悲剧人物的人生遭遇各不相同,把这些悲剧形象加以分类,有助于我们对《史记》中的悲剧形象进行宏观上的研究。

在西方美学史上曾把悲剧艺术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等类型。

西方美学史上传统的悲剧分类方法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由于东西方的历史环境不同。

民族心理不同,审美习惯不同,这种悲剧分类方法对我国古典文学中悲剧作品的分类又不一定完全适用。

根据《史记》人物传记悲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内容
及矛盾冲突的性质,我们把这些作品大致分为下
面一些类型:
一类是失败英雄的悲剧。

这类悲剧包括《项羽本纪》、《陈涉世家》、《田儋列传》中田横的悲剧和《吴太伯世家》中吴王夫差的悲剧。

这类人物的特点:第一,他们都是其所处时代的英雄豪杰,都有宰制天下,逐鹿中原的大志。

第二,他们多因自身的某些过失而导致政治上的失败。

第三,他们虽然都是政治上的失败者,但大都有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生死观。

二类是汉初异姓王的悲剧。

这类悲剧写了韩信、彭越、黥布等三个刘邦所封的异姓王在帮助刘邦消灭项羽后分别遭到刘邦统治集团屠戮的故事。

在这类悲剧中的人有如下共同点:第一,楚汉之争中,他们有大功于汉。

第二,生活在历史上新旧交替的时期。

从个人所处的现实地位出发,他们热衷于西周以来的过时的分封制。

第三,在楚汉之争结束后他们或是惨遭屠戮,或是被迫反叛,兵败身死,结局都很不幸。

三类是嫡庶相争的悲剧。

这一类悲剧的正面人物往往的特点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封建家长制的忠实维护者,又是这种吃人的封建礼法的无辜牺牲品。

这些悲剧揭开了封建统治阶级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面纱,暴露了吕后之流为夺取地主阶级的最高权力所表现的凶狠、毒辣。

此外,作者也为封建统治者从反面提

7
—2005年第5期(总第193期)
北方论丛
THE NORTHERN FORUM
N o 15,2005T otal N o 1193
供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经验教训。

四类是忠臣命舛的悲剧。

《史记》以大量的篇幅叙述了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些有识之士为维护他们的封建国家,不惜牺牲个人的私利,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最后却遭遇不幸的故事。

他们的悲剧往往具有英雄主义的色彩,例如屈原的悲剧、晁错的悲剧、魏公子无忌的悲剧……在这一类悲剧中,司马迁还通过—些忠臣们的死非其罪揭露了在封建专制社会里最高统治者们的刻薄寡恩。

五类是夸者死权的悲剧。

司马迁在《史记》中叙述了李斯、黄歇、主父偃等人的悲剧。

在这类悲剧中的人有如下共同特点:第一,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对他们的国家有过贡献。

第二,他们都因权势欲而导致毁灭。

他们的毁灭,固然是咎由自取,但是在他们身上还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值得我们肯定的地方,因而我们对他们“多少有些同情和怜悯”。

六类是贤者不遇时的悲剧。

这类悲剧有《孔子世家》、《伯夷列传》、《李将军列传》、《韩非传》等篇章。

以《孔子世家》最有代表性。

孔子也因为“他生不逢时,当时天下大乱,还没有出现全中国统一的趋势,他的以周公为榜样的王佐之志无法实现”,“他的政治主张与时代的脉搏并不合拍;空有政治抱负,到西狩获麟时,他看到麒麟之死,涕泣道:‘吾道穷矣!’不久便结束了坎坷的一生”[2](pp1192-193)。

七类是义侠烈女的悲剧。

《游侠列传》《刺客列传》大体居于这个范畴。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悲剧集中反映了从春秋后期到西汉前期的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

这是—个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急遽变革的时代。

在这个战乱不休,多灾多难的时代里,难以数计的劳动人民惨遭屠戮.成为当时激烈的新旧阶级斗争中的牺牲品;在这个风云莫测、英雄辈出的时代里,各种社会势力的代表人物为实现他们各自的社会政治理想,前仆后继,演出了一幕又—幕悲壮的活剧。

在《史记》人物传记悲剧中,司马迁不仅以“实录”的精神真实地再现了这个悲惨而又雄壮的历史时代,而且精心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

在这些人物中,司马迁特别推崇的大体说来有三种人:
一是富于抗暴精神的悲剧人物。

陈涉、项羽、田横、程婴、公孙杵臼、聂荣等都是这种类型的人物。

这类人物的共同特点是在强暴势力面前不怕牺牲、具有大无畏的反抗精神。

他们或者终于战胜敌人,或者不幸慷慨牺牲,但正如司马迁所说,“此其意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

岂妄也哉?”[3](刺客列传)二是具有卓异事迹品行的悲剧人物。

如在《伯夷列传》中,司马迁赞叹伯夷叔齐“积仁洁行”,“求仁得仁”,对他们的人格表示了无比的推崇。

又如在《游侠列传》中,司马迁推重郭解这样的“布衣之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生死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已有足多者焉”。

特别是在《屈原传》中,司马迁称赞屈原的品德“可与日月争光”,读其赋,悲其志,“观屈原所自沈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表示了对屈原的衷心景仰。

三是为实现个人理想而不怕挫折,性格顽强,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的悲剧人物。

如伍子胥、孔子、韩信、李广等人。

对于这类悲剧人物,司马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例如司马迁评价伍子胥:“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3](伍子胥列传)再如司马迁评价孔子,一往情深,他用高山大路来比喻孔子,描写自己的心情说:“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孔子故居,“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3](孔子世家)倾倒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司马迁对上述悲剧人物的推崇,反映了他世界观中的进步因素已经达到了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稀有的高度。

也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在《史记》人物传记悲剧中表现出“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塑造出一系列生动感人的悲剧人物形象。

作为一笔优秀的文化遗产,《史记》人物传记悲剧将永远在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宝库中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参 考 文 献]
[1]刘鹗1老残游记[M]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1
[2]任继愈1中国哲学史[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
[3]司马迁1史记[M]1北京:人民出版社,
(作者系北华大学副教授)[责任编辑 张晓校]—
8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