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记》的死亡叙事与悲剧精神

合集下载

浅谈《史记》的悲剧精神

浅谈《史记》的悲剧精神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史记》的悲剧却不尽然。读《史记的》悲剧人物悲剧故事,它的基调是高亢激越的。我们从史记中读到的,不是无所作为的哀叹,不是一蹶不振的颓丧,不是失败的感伤,而是为壮丽事业而勇敢奋斗的豪歌,是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进取,是一种胜利成功的快慰,道德上获得满足的欢欣。这便是它的卓尔不群之处。
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问世却并不是历史缔造的必然,它是太史公在不幸遭遇下”发愤著书“的成果。没有司马迁,这一时期不见得会没有史传,但一定没有如《史记》般文采斐然的史传。。试问还有哪部史传像《史记》般被我们当做文学巨著来研读?由此得见,《史记》之悲剧精神,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司马迁个人。
关于悲剧,亚里士多德说“于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而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即是悲剧。由此而观《史记》中的悲剧英雄,莫不以“悲壮”二字称之。“悲”即指这些人物最终不可摆脱的悲剧命运,“壮”则是这些人物在走向悲剧命运过程中所创下的不凡之举。且看太史公笔下的这些人物:
若论《史记》最精彩的篇章,当属《项羽本纪》。司马迁用它最满怀深情的笔触,着力刻画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其中有这样的画面:垓下之围项羽被逼至绝境,全军溃败,但他却坚决拒绝了乌江亭长让他逃回江北的劝告,带着身边仅余的二十八骑士再度重围。身负重伤之后他选择了自刎,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至死,他都没有认输,他说“天亡我也”。或许,你认为他刚愎自用而导致了最终失败,不错,这是他的“悲”。然而这样的悲在他的英雄气概下却有了另一番味道。“一腔愤怒,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在太史公笔下,项羽之死,写尽英雄失路之悲。
浅谈《史记》的悲剧精神
读过《史记》,总忘不了楚大夫汨罗江畔苍凉的控诉,总忘不了项羽垓下之围时霸王别姬的悲歌,总忘不了易水之滨“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总忘不了韩信功成之后一句“我固当烹”的愤慨与悲凉……一幕幕鲜活上演的悲剧,一个个淹没于历史洪流的英雄,为我们讲述着千百年不能磨灭的历史传奇。《史记》的悲剧精神即由此而来。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特色浅析《史记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特色浅析《史记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特色浅析摘要:本文将《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形象分为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两大类,并就其不同特征进行了评析,同时对司马迁刻画悲剧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了归纳,以期在阅读中给予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

关键词:《史记》悲剧特色形象刻画悲剧“构成了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冲突。

西方美学传统将悲剧划分为性格悲剧与命运悲剧。

所谓性格悲剧是指主人公的强烈个性姿态与客观环境相对抗,导致其理想愿望不能实现或者挫败。

命运悲剧则侧重于突出与人相对立的一种不可理解和不可抗拒的力量。

而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能够对现实问题进行扎扎实实的描写,直接揭露社会矛盾,充分展现人物的悲剧命运,具有极强烈的现实性,因此而形成了社会悲剧类型。

《史记》的创作便融合了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两大类型的特色。

《史记》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记录了我国fi有文字以来的三千余年的历史。

这三千年的英雄史,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司马迁赋予笔下的人物以英雄的色彩,使之生于一世,轰轰烈烈•’但同时,又在这些英雄的身上浓饰了悲剧的色彩,为他们的死,铺就了慷慨悲壮的气氛。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述写人物的作品有一百一十二篇,其中竟有八十篇塑造悲剧形象,计有悲剧人物一百二十多位,这是史无前例的,也是《史记》所独有的,它形成了整部书一种悲剧史诗的效果。

一、《史记》的悲剧人物形象分类司马迁笔下的悲剧形象可分为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两大类,能够充分体现其性格悲剧的有两类形象:(1) 一些在历史上抒写辉煌功业的人物,他们将自己的事业推向了顶峰,却因为自身性格上的缺陷而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齐桓公曾经“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声威显赫,笑傲群雄。

一待霸业已定,便觉忠言逆耳,大用奸佞小人,至“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

及桓公座,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六十切日,尸虫出于户”。

这种结局不可谓不惨!(2) —些信念忠诚,坚守节操,为了实现或不负于自己的道德规范不惜以身而恤的人物。

史记人物悲剧浅析

史记人物悲剧浅析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分析司马迁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写人文学的开创者,《史记》所记载的人物上至帝王将相、皇亲国戚、文武大臣、下至学者,平民,商人,妇女,游侠,医生,卜者,方士,倡优、少数民族首领,农民起义领导者等。

司马迁笔下的这些人都有一种英雄色彩,而最尤突出的是她们中绝大一部分都具有一种悲剧色彩。

本文将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浅析史记里的悲剧人物关键词一:《史记》里悲剧人物类型1、他们可以是下层人物,也可以是屡立战功的将军,大都见义勇为,大功于世。

但是或是为人排忧解难而从容赴死,或是受到统治者记恨,结局悲惨。

这些下层士林虽然为贵族说不屑一提,但是司马迁认为这些人物的行为可歌可泣,悲壮动人,具有雄伟的色彩,他认识到这些下层士林建功立名要比王侯将相难的多。

(P11)如程婴和公孙杵臼都是晋国大夫赵朔的门客,在招式遭屠岸贾陷害,满门被诛,门客四散之时,他们为了保全赵氏遗孤而共同定计,由公孙忤臼取别人的孩子冒充赵氏孤儿,让程婴去告发,公~~被屠岸贾杀害后,程婴历尽艰辛将赵氏孤儿抚养成人,待至报仇雪恨后,程婴也自杀身亡。

又如,信陵君为保卫魏国,抵抗秦军的入侵力过大功,万年却受尽魏王猜忌,十分抑郁,终日借酒浇愁,多近妇女,最终竟病酒而死;蒙恬不仅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战中有大功,而且,北筑长城,抵御匈奴,为震中外。

后来受到赵高等人的陷害,最后竟被赐剑自杀。

2、他们是新生事物的代表,是与强大的反动势力作斗争被杀害的。

如,商鞅辅佐秦孝公实行变法,使秦国空前富强,为日后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奠定了基础,但遭到了秦国宗室贵戚的反对,秦孝公死后,他们竟无端给商鞅加上反叛的罪名,极其残忍的将车裂而死,还巡行示众并族灭全家。

陈涉率领九百戍族起义反秦,把看似强大的秦国大的落花流水,但遭到了反动势力的镇压,为王六个月,就被叛徒庄贾杀害了。

虽然秦王朝人心丧尽败局已定,但它在灭亡之前无疑要作疯狂的反扑,陈胜领导的起义正好遇上这样的疯狂挣扎的敌人。

(P47)3、他们是忠于当朝的臣子,但是,却常常是统治集团中的弱者,在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成了无辜的牺牲者。

《史记》悲剧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精神解读

《史记》悲剧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精神解读

《史记》悲剧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精神解读主讲人:曾尚兰教学目的:1,通过对《史记》这部史学、文学著作的介绍使学员了解走近《史记》,引起学员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与关注;2,通过分析《史记》悲剧人物形象及其内在精神,使学员产生共鸣,并从这些人物身上获得一些人生、为官、做人方面的启示。

教学重点:第三、四部分,通过对悲剧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其内在精神意蕴及其对现实的启示作用。

教学难点:1,在对悲剧人物形象分析时,如何使课堂有趣味性、故事性;2、如何深入浅出地揭示悲剧人物的精神意蕴及其对现实的启示,使学员易于理解、能学有所得。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设置法、提问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导语:《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史学、文学著作,二十四史之首。

《史记》记载了许多人物,其中有一类,他们的人生遭受了许多挫折、不公正的待遇,以至于他们或人生理想不能实现,或被逼走向生命尽头。

这样一类人物,尽管他们命运坎坷,但是他们在困境中迸发出来的顽强抗争的精神却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他们也因此流芳千古。

这到底是怎样一群人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人生,感受他们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

一、《史记》及其作者介绍(一)司马迁生平事迹1、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汉武帝时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

他撰写的《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被后世尊称为太史公。

2、人生经历:少年受业、壮年游历、晚年获罪司马迁的人生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

《史记·太史公传》中记载:“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年十岁则诵古文。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在史官家庭中长大,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他的广泛阅读和遍布南北的游历,既为他写史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也使他在读书与壮游过程中萌发了写史的念头。

从《史记》浅析司马迁的生死观

从《史记》浅析司马迁的生死观

从《史记》浅析司马迁的生死观【内容摘要】每一个生命都是历史的传承,高贵、低贱、正直、邪恶、伟大、平庸……生命存在的意义在哪里,这是每一个处在历史长河中的人们用毕生的实践所探讨的问题。

培根说:“史鉴使人明智。

”作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史记》,塑造了一个个富有悲剧色彩的历史人物。

而司马迁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英雄。

从《史记》中太史公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和分析,我们可以探寻到太史公超然的生死观,从而鞭策仍在人生道路上迷茫的人们……【关键词】史记生死观古往今来,追问生死是几乎每一个圣贤哲人不断探索和不懈追寻的主题。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孟子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孟子•告子上》)”庄子说:“死生亦大矣。

”(《庄子•德充符》)屈原亦云:“亦余心之所惩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

”(《离骚》)老子则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道德经》)作为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不朽巨著,《史记》自然无法回避生死的问题;司马迁,作为一位学识渊博、身经磨练的旷世文学家、史学家,更是有着卓越的生死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这是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一句震古烁今,洞彻生死的精辟警句。

司马迁写下这句为无数后人所奉行,彪炳千古,震响史册的警句时,他已因“李陵之祸”而被施以宫刑,“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重为乡党所笑,以侮辱先人”,任安也因戾太子事件被判为腰斩,即将行刑。

由此可见,这个阐明人生意义的罕见的譬喻,是司马迁从自己独特悲惨的命运中感悟得出的。

很多人将《史记》看作是一座充满悲剧式英雄的历史人物长廊。

《中国古代文学》“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论司马迁之生死观与《史记》的自杀描写

《中国古代文学》“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论司马迁之生死观与《史记》的自杀描写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论司马迁之生死观与《史记》的自杀描写[论文摘要]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有着鲜明的生死价值观。

他认为人应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时刻不忘其社会责任感;为了理想和道德标准,必要时应“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司马迁在著述《史记》时,倾注这种人格理想。

即使是《史记》中近百处的自杀悲剧描写,也洋溢着古代英雄主义豪迈进取的精神。

司马迁的积极入世和与强烈的批判性,与孟子思想一脉相承。

他所接受的儒家观念,异于以董仲舒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正统”。

《史记》是我国最具人文主义光辉的历史著作。

[关键字] 司马迁《史记》生死观自杀人格的崇高美[Abstract]"Human beings are doomed to die someday, but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society will commemorate them as significant as mountains, or as trivial as feathers." Si Maqian, one of China's greatest historians, possesses prominent values of life and death. He believes that people shall take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and try their best to contribute to the society. To his eye, every person should stick to a noble goal and their moral principles, even at the expense of their lives. Si Maqian's great work, Shi Ji, has noticeably reflected his belief in such ideals. Even the more than 100 cases of suicide he depicted in Shi Ji carry a strong admiration for the ancient heroes' enterprising soul. Though educated with Confucianism, Si Maqian's critical point of view is more close to that of Mencius, rath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Confucianism. Undoubtedly, Shi Ji is one of China's most significant literary works that shines with salient humanism.[Key words] Si Maqian Shi Ji values of life and death suicide the sanctity of noble personality一.司马迁生死观的主要内容历史充满血腥,是死亡与新生的不断交替。

《史记》悲剧人物的悲剧精神

《史记》悲剧人物的悲剧精神

《史记》悲剧人物的悲剧精神作者:秦圆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04期摘要:《史记》是一个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是一部悲剧故事集。

屈原、李广、伍子胥虽然处于不同的历史空间,却有相似的不公遭遇,他们的壮志难酬都直接归因于统治阶层的腐朽昏庸,也正因如此,才造就了他们一种抗争和牺牲的悲剧精神。

关键词:《史记》;列传;悲剧精神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12010)08-0046-02天汉三年,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入狱受宫刑,在狱中,他经历了生与死的斗争,“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

”(《太史公自序》)然而在痛苦中他又对人生的意义做了诠释:“人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隐忍苟活,把全部的精力和热血投入在《史记》的写作中,以“实录”精神把一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扶义俶党,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太史公自序》),他超越了一己的悲怨,发愤著书,这就是他对待生活中不幸遭遇的态度,在记录一个个历史人物反抗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反抗和挣扎述诸笔端,清代刘鹗就曾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

”韩兆琦在他的《史记通论》一书中说:“《史记》是一个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是一部悲剧故事集。

”他进而解释自己的这一观点说:“《史记》写人物的一百一十二篇中,有五十七篇是以悲剧人物的姓字标题的,此外还有近二十篇虽然不是以悲剧人物的姓字标题,但其中写到了悲剧人物。

”“粗略计算一下,《史记》全书写悲剧人物大大小小有一百二十多个。

”面对如此宏大的人物画卷,韩兆琦把一百二十多个悲剧人物分为七类:以商鞅、陈涉等为代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新生力量,但却在与强大的腐朽势力作斗争中被杀害;以赵武灵王、楚灵王、项羽等为代表的,曾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由于自身的原因和过错,导致了最终的失败;以信陵君、韩信等为代表的,都有大功于世,却受到嫉妒和谗害,结局亦十分悲惨;以屈原为代表的,是一批忠于国家、坚守节操,或者献身于某种理想,以死明志的悲剧人物;以荆轲、郭解等为代表的,是一批下层人物,他们见义勇为,遵守承诺。

论《史记》的悲剧人物

论《史记》的悲剧人物

论《史记》的悲剧人物摘要《史记》是一部由司马迁撰写的历史名著,也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授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以生动的社会各阶层历史人物为撰写对象,尤其是悲剧人物,个性鲜明,可以说《史记》是一个悲剧故事集,其悲剧任务以屈原、李广、伍子胥等为代表。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悲剧人物极为推崇,反映了他思想中进步因素已达到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稀有高度。

本文就《史记》中悲剧人物突出的艺术特色加以探讨,把握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以达到更深层次了解作者的世界观和哲学观,分析司马迁的悲剧精神。

关键字:《史记》;悲剧人物;艺术特色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

作为中国文学宝库的珍品,《史记》记载了上起远古,下至西汉武帝时期各个阶层的人物,以生物活动为中心来撰写历史,这些人物有帝王与平民,成功者与失败者,英雄与小人,而最主要的则是春秋末期以来400多年间的人物。

说到《史记》,不少读者都觉得是一部悲剧的渲染,其刻画的悲剧人物形象震撼人心。

司马迁有着遭遇宫刑和下狱之祸的悲惨经历,使他更加关注具有悲剧性结局的人物,他穷其一生著作《史记》,书中悲剧人物的无不悲壮,展现了《史记》的独特魅力。

书中对悲剧人物的着力刻画,也是司马迁的悲剧观,从悲剧人物入手,深入分析其艺术形象,有助于把握司马迁的创作思想。

《史记》全书共130篇,核心部分——本纪、世家、列传由人物传记构成,共计112篇,其中57篇是以悲剧人物的姓名为标题,还有近20篇虽然没有以悲剧人物的名字为标题,但作品中主要任务是带有悲剧色彩的,在这70多篇中还有几个悲剧人物的合传《屈原贾生列传》《刺客列传》等,《史记》全书所写悲剧人物约有120多个[2]。

下面将从《史记》悲剧人物作品的类型、写作方法、悲剧人物背后的意义展开研究。

从悲剧人物作品的类型来说,主要分为七类,分别是失败英雄的的悲剧、汉初异姓王的悲剧、嫡庶相争、忠臣命舛、夸者死权、贤者不遇时和义侠烈女的悲剧[3]。

略论《史记》人物的悲剧性

略论《史记》人物的悲剧性

略论《史记》人物的悲剧性摘要:中华民族千古流传的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史记》,已经存在于世间两千余年,它对我国乃至世界史学、文学、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已经被古往今来众多名家所承认。

当时西汉的社会条件、司马迁自己的际遇共同影响了本书的创作,使得全书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

关键词:史记悲剧性悲剧原因正文: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具有为后人所惊叹的众多研究价值,它对后世产生了许多重要影响。

中华民族漫长的时间里流传下来的纪传体通史——《史记》,而且还是我们民族不断发展演进中产生的第一部,这厚厚的一部《史记》,具体分类则是:十二本纪:如《项羽本纪》、十表:如《六国年表》、八书:如《河渠书》、三十世家:如《陈涉世家》、七十列传:如《商君列传》,数一数这些篇目的总数,就有一百三十篇之多!“在《史记》中生动卓越地再现了黄帝至汉武帝时期30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首次精心梳理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统一国家的正统系列。

”(黄镇伟《历史的黄钟大吕——〈史记〉》导言)《史记》作为“二十四史”之首,在历代被人们所称颂。

“其言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1]是古人总结出的,十分简明扼要的,《史记》重要特点,体现出司马迁,一个史学家、文学家的伟大。

《史记》的文学艺术价值也极为突出,其中《史记》的悲剧性是其文学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记》共有112篇纪传作品,其中以悲剧人物为标题的有50余篇,近二十篇叙写悲剧人物,全书呈现浓郁的悲剧色彩。

这是《史记》所独具的美学特征。

”[2]明朝散文家茅坤在《史记钞》卷首《读史记法》中提到“太史公所得之悲歌慷慨者尤多”。

不啻在一方面有所成就的李贽则说:“《史记》者,迁发愤之所为也,其不为后世是非而作也,明矣。

其为一人之独见也者……”[3]这是古人对《史记》悲剧性的认识。

但是,这不是一种理论化的认识。

直到现代,我国学者吸收西方悲剧理论成果,再与我国相关理论相结合,这才使关于《史记》悲剧性的研究变得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

《史记》的悲剧性

《史记》的悲剧性

2014年8月28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20
《史记》的悲剧精神
目的性。
志士仁人为拯救社会而抗争,英雄 豪杰为夺取江山而抗争,刺客游侠为快 意思仇而抗争,贩夫走卒为改变命运而 抗争。抗争的目的性十分明确,具有普 遍而深刻的社会意义。
2014年8月28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21
《史记》的悲剧精神
《魏其武安侯列传》与《李斯列传》 异曲同工,人物品质不同,性格有异, 结果都一样。田蚡倚势弄权,害死灌夫 和窦婴,而自己精神崩溃,被窦婴和灌 夫索命而死,三人依次死于非命,同归 于彻底的毁灭。
2014年8月28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35
成通究 一古天 家今人 之之之 言变际
2014年8月28日
2014年8月28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8
司马迁的审美情趣
四、悲壮之美
悲壮之美体现于历史人物悲剧性的 人生和慷慨悲壮的气质。或义薄云天, 或功过参半,或暴戾恣睢,他们的故事 都惊心动魄,引发人们的怜悯和恐惧。
2014年8月28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9
《史记》的悲剧精神
《史记》的悲剧精神表现 为悲剧人物处于生死存亡之际 的顽强抗争,顽强抗争具有目 的性、坚韧性、超越性、彻底 性等特征。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36
14
司马迁的生死观
用泰人 之山固 所,有 趋或一 异轻死 也于, 。鸿或 毛重 ,于
2014年8月28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5
司马迁的审美情趣
一、阳刚之美
阳刚之美体现于历史人物的进取精 神,无论叱咤风云的大人物,还是锐意 进取的小人物,都积极投身于时代的洪 流,奋发向上。

《史记》讲读04——《史记》的抒情性和悲剧性

《史记》讲读04——《史记》的抒情性和悲剧性

• 《伍子胥列传》中“太史公曰: “向令伍 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 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 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 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4、抒情性的结构和语言。 • (1)部分作品叙议结合如抒情诗。
如《屈原列传》
•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 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 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 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 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 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 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 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二 《史记》 的悲剧性
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 泣,……《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 《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 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 杜工部之哭泣………
刘鹗《老残游记》自叙
一、什么是悲剧?
国内外对悲剧的论述: • 亚里士多德:悲剧是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
的厄运,而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
2、丰富复杂感情的抒发
《史记》司马迁丰富复杂的情感,主要有: 赞美歌颂、惋惜同情、批评厌烦、甚至痛 恨憎恶。
۞《孔子世家》中对孔子热情赞美和歌 颂:
•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 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 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 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 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 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 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 谓至圣矣!”
• 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 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 唯独参擅其名。” 《曹相国世家》
(3)通过对话或别人的语言立论

简析《史记》的悲剧艺术

简析《史记》的悲剧艺术

简析《史记》的悲剧艺术作者:王亚慧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10期王亚慧(赤峰学院文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鲁迅先生曾评价史学巨著《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气势磅礴、内容宏深、思想前卫、人物丰富,它开启了我国纪传体史学,是我国古代的历史丰碑。

同时,它又具有浓厚的悲剧情调和沉郁的悲剧意识,字里行间渗透着悲剧气氛,悲剧艺术无处不在。

[关键词]史记;悲剧艺术;纪传体史学[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10-0019-01一、《史记》悲剧人物的分类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是指“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从而引起让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

恩格斯说,悲剧是指“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按照这些观点审视《史记》,其中的许多人物都具有悲剧色彩。

《史记》全书130篇,写人物的有112篇,其中有57篇专写悲剧人物,加上作品中附带写出的悲剧人物,《史记》的悲剧人物约有120人之多。

可以说,悲剧气氛充溢于《史记》全书。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可以根据其人生遭际、身份地位、性格特征、思想意识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类:1.他们是新生事物的代表,反映了历史前进的合理要求,但却在与强大的反对势力进行斗争时被毁灭。

如商鞅辅佐秦孝公变法,是秦国空前强大,为秦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但却遭到秦宗室贵戚的强烈反对。

孝公死后,商鞅竟被车裂。

陈涉首先发难,反抗强暴的秦王朝,却被秦王朝残酷地镇压。

晁错为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厉行削藩,结果在诸侯割据势力的反对下被腰斩。

这些人代表了历史的前进方向,他们为此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他们做坚持的比为后人经过努力最终实现。

2.他们曾在历史上有过辉煌的过去,但由于自身的某些因素,最后却以失败而告终。

如齐桓公曾经“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但晚年信任奸佞,终至诸子内乱,病死而无人理丧。

论《史记》的悲剧色彩

论《史记》的悲剧色彩

论《史记》的悲剧色彩【摘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也是一部文学著作,它的作者司马迁惨痛的遭遇、悲剧的命运使他具有浓重的悲剧心理,再加上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促使他发奋著作,以其高超的表现艺术为我们描绘出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 更以其独具特色的悲剧美而深深地震撼着、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悲剧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详尽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史料价值。

《史记》不但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同时也是一部文学著作,现已经存世两千多年了,它在史学、文学和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早已被历代的学者们所定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与前人所撰史书的不同在于创造性地使用了“纪传体”的体制,它不仅以其高超的表现艺术为我们描绘出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 更以其独具特色的悲剧美深深地震撼着、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一、《史记》存在悲剧色彩的表现《史记》全书130篇, 其中写人物的篇目就有112篇。

司马迁在这些篇目中, “其言直, 其事核, 不虚美, 不隐恶” , 以持正不阿、公正严肃、敢于求实的态度和精神, 以传神的妙笔, 平易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 其中对悲剧人物的描绘尤为突出。

据统计《史记》共写了悲剧人物一百多个。

因此对《史记》悲剧人物, 尤其悲剧英雄人物的探讨, 具有一定的价值。

《史记》的悲剧性正是从这些悲剧英雄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形形色色,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这些悲剧英雄人物的光辉业绩与他们的悲剧遭遇, 从不同的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司马迁以前我国三千年历史的进程, 并展示了这一历史进程中, 中华民族所表现出来的英勇奋斗、敢于抗争、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美德。

在《史记》里,这些悲剧人物的故事非常壮悲,十分惨烈,他们都处于政治斗争的中心,站在时代潮流的漩涡中,他们的命运结局各不相同,但却都终遭困辱,不被赏识,结局悲惨,理想的翅膀于此折断,命运陷入了深深的悲剧泥潭。

《史记》的悲剧性

《史记》的悲剧性

《史记》的悲剧性如下是关于《史记》的悲剧性: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史记》也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

一、《史记》中的悲剧人物有多种类型有些悲剧主人公身上体现的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

这类悲剧人物是历史的先行者,他们的行动具有超前性。

尽管他们的主张是正确的,但由于当时的条件还不成熟,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推行变法的吴起、商鞅,主张削藩的贾谊、晁错,都是这类悲剧英雄。

还有一类悲剧人物尽管死得非常壮烈,但他们的悲剧性不是体现了无法实现的历史必然要求,而是他们相信旧制度的合理。

田横是司马迁着力描写的英雄人物,他相信已经过时的制度仍然是合理的,并为之而奋斗拼搏,这就决定了他必然成为悲剧人物。

《史记》中许多反抗中央朝廷的诸侯王,都属于这类相信旧制度合理性的悲剧人物。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按其品格划分,又有完美型和缺失型两类。

《赵世家》中为保护赵氏孤儿而付出巨大牺牲的义士公孙杵臼、程婴,《刺客列传》《游侠列传》中的刺客、游侠,都是具有高尚品格和献身精神的英雄,他们的所作所为几乎无可挑剔,是把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完美型的悲剧英雄。

还有一些悲剧人物的品格存在明显的弱点,由这些弱点而导致的失误最终毁灭了自身。

但由于他们终归是英雄,所以其毁灭也是悲剧性的。

这类缺失型悲剧英雄以项羽为代表,他生前战功赫赫,死得慷慨壮烈,他的弱点也暴露得非常明显,只是他自己没有意识到本身的缺欠。

二、悲剧性中暗含着司马迁自己的人生感慨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他为众多悲剧人物立传,寄寓自己深切的同情。

他赞扬弃小义、雪大耻,名垂后世的伍子胥,塑造出一位烈丈夫形象。

他笔下的虞卿、范雎、蔡泽、魏豹、彭越等人,或在穷愁中著书立说,或历经磨难而愈加坚强,或身被刑戮而自负其材,欲有所用。

所述这些苦难的经历都带有悲剧性,其中暗含了司马迁自己的人生感慨。

浅析《史记》中的悲剧精神

浅析《史记》中的悲剧精神

浅析《史记》中的悲剧精神摘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中的首部,它既是一部气势磅礴、内容宏富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深刻的悲剧意识、博大的悲剧精神的文学巨著。

书中的这些悲剧意识、悲剧精神、悲剧人物,使这部巨著更具有震撼力,而司马迁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价值观念形成《史记》的悲剧精神,使《史记》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崇高美、悲壮美。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悲剧精神一.司马迁的个人经历对其悲剧精神的影响1.从司马迁的思想组成上来看:司马谈生活在由文景二帝到武帝的过渡时期,但他接受的主要是文景时代的思想,即黄老道家思想。

他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在他著名的《论六家要旨》中,他对上古学术特别是先秦诸子思想进行了总结,创造性地把战国以来的学术思想归纳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并比较客观地对其加以评论,指出其优劣长短,在这六家之中他独钟情于道家。

司马谈所表现出的道家思想倾向,对司马迁颇有启示和濡染,以至道家思想在他的世界观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被贯彻到了他后来的史学活动之中。

道家思想中对个人生命的珍惜,使司马迁认为人的生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对生命的珍视,使司马迁分外不忍对于生命的摧残,更加反对随便的抛弃生命。

2.司马迁受时代思潮的影响,武帝的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儒家重视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孔子个人就在鲁史的基础上编修了《春秋》,寓议论于史事之中,这对司马迁颇有影响,司马迁将写作《史记》与孔子作《春秋》相比。

所以,司马迁对孔子推崇备至,将他列入世家。

所以,在《史记》中也处处可见他以儒家道德标准来减否人物的痕迹,例如,司马迁认为商鞍、吴起、晃错等人虽然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强盛,但是以儒家道德来看,他们又是刻薄寡恩,从而自取灭亡的。

儒家思想中的入世情怀,包含了对人生和人世的关怀与热爱,这就造就了司马迁对历史人物深沉的理解和同情,这也使《史记》的悲剧性分外强烈。

论史记的悲剧色彩

论史记的悲剧色彩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也是中国第一部传记文学名著。

作为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典范,《史记》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卓越的创造, 而且几乎每一篇人物传记都富有深厚的哲理意蕴。

《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中写得最精彩的人物传记之一,对历史人物的命运的解读,司马迁可谓倾注了满腔的热情与思考。

本文试以李广的悲剧命运为镜,一窥司马迁传记文学中所蕴含的命运哲理。

一何谓天命?把天当作神,称天神的意旨为天命,这是殷、周以来人们的观念。

《诗·大雅·大明》说道“有命自天,命此文王,”“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

”周代殷,就是天命使然。

古人认为,人的生死、贫富、寿夭等是生来就已决定的,人是无可奈何的。

《现代汉语词典》释“命运”一词:“指生死、贫富和一切遭遇(迷信的人认为是生来注定的)。

”司马迁是怎样看待天命和命运的呢?我们不妨结合他的作品一起来看看。

在他的笔下,历史人物的命运往往与人物所处的三种关系分不开,那就是:人与天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人自身的关系。

在人与天的关系(亦即“究天人之际”的问题)上,天道或天命是否决定人的一生前途,人的结局?《李将军列传》中,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勇当强敌,仁爱士卒,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终老却无功。

李广请教望气先生:“然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也?且固命也?”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怀疑。

元狩四年,已届六十高龄的李广得知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终得以前将军之职随军出发,但事不遂人愿,在这次出征中,卫青私自将李广由前将军并入右将军部队,使得“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错过了与单于交战的机会,误了军机,李广最后不堪刀笔吏督责而自杀。

临死之前,李广将他的悲剧命运归之于天,“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在李广看来,错失与匈奴单于交战的良机,固然有大将军卫青人为的阻挠,“而又迷失道”,耽误了军情,这难道不是一种天意?司马迁对李广临死之前发出一番生命虚妄的悲慨的描写,实在不无深意。

《史记》的悲剧美及其成因浅论

《史记》的悲剧美及其成因浅论

古代文学《史记》的悲剧美及其成因浅论黎澜武汉市武钢三中摘要:《史记》的悲剧美体现在揭示了人生的悲剧性,展示了悲剧人物的悲壮性,也带有因果报应的色彩,而人物的悲剧命运更体现出对生命尊严的捍卫。

探究《史记》悲剧形成的原因,作者的悲剧命运奠定了《史记》的悲剧色彩,司马迁的不屈意志成就了《史记》中人物的悲壮性,而其潜藏的自卑心理成就了《史记》悲剧人物的阳刚之美。

《史记》的悲剧之美有着积极的意义,给后人很多启示。

关键词:悲剧美;悲壮;因果报应;生命尊严;原因作为二十四史之首,《史记》以她的独特魅力一直以来深深地影响着后世。

无论是在史学方面,还是在文学方面,她对后世的贡献都是非常巨大的,正因为如此,所以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千百年来,无数学者为《史记》之美所折服。

说到《史记》之美,其中最让人震撼的当属她的悲剧之美,在司马迁笔下,《史记》中一个个英雄人物也好、邪恶之人也好,无不带着浓浓的悲剧色彩。

下面笔者试着就《史记》悲剧之美谈谈自己的见解,以求教大方之家。

近年来《史记》的悲剧之美已成为《史记》研究的热门词,越来越为人所重视。

谈到《史记》的悲剧之美,我们自然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史记》的悲剧美到底体现在哪里?笔者以为《史记》的悲剧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史记》揭示了人生的悲剧性。

我们翻开《史记》会发现,《史记》中人物的命运多以悲剧告终,作者司马迁是不是要借此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场悲剧呢?而面对着这悲剧人生,我们要做的是让我们的悲剧人生更有意义。

我们读完《史记》后会发现,书中所记载的在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的命运多以悲剧告终。

统一天下的秦始皇虽因病而死,但死后自己的遗诏被赵高、二世、李斯篡改,扶苏、蒙恬被赐死,可悲;项王垓下被围,“悲歌慷慨”,“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拒渡乌江,“持短兵接战”,身“被十余创”,最后自刎而死,成为悲剧英雄的代表;曾为秦始皇的秦帝国立下汗马功劳的李斯,最后落得个腰斩于市,“整个家族也被杀了个精光”,临死时悔不当初却已晚矣;帮助刘邦建立汉朝的韩信,最终也被“刘邦强以‘谋反’的罪名杀害,三族被灭,让人扼腕……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从自杀现象看《史记》的悲剧性的开题报告

从自杀现象看《史记》的悲剧性的开题报告

从自杀现象看《史记》的悲剧性的开题报告自杀是一种悲剧性的行为,也是一个悲剧性的现象。

在《史记》中,有许多人物也选择了自杀作为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这些自杀行为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悲剧性,更反映了整个社会、历史的悲剧性。

因此,本文从自杀现象入手,探讨《史记》中的悲剧性。

第一部分:自杀现象自杀是一种具有极大悲剧性的行为,它可能是因为受到极度痛苦或绝望的折磨,或是因为无法承受失败或挫折等原因而做出的极端选择。

无论哪种原因,自杀都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行为,其悲剧性不言而喻。

第二部分:《史记》中的自杀现象在《史记》中,许多人物也选择了自杀作为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比如:1.秦始皇的自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措施。

然而,他也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他的统治方式过于残酷,导致了无数人的反感和反抗。

最终,他在巡视江山时,被宦官赵高误导,误认为有刺杀的危险,于是令自己的车驾驶离群众,孤独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韩信的自杀韩信是楚汉争霸时期的一位将军,他曾经多次帮助汉王刘邦取得胜利。

然而,在汉朝建立之后,韩信却屡屡被贬官,最终被刘邦所杀。

他在死前选择了自杀,这也成为了悲剧性的一幕。

3.项羽的自杀项羽是楚汉争霸时期的另一位将军,他原本是楚国的一名贵族出身,后来出仕于楚王。

然而,当他在战争中被刘邦打败之后,他也选择了自杀,以表达自己的不屈和抗争精神。

从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出,在《史记》中,自杀是一个极为常见的现象。

对于这些历史人物来说,自杀是一种表达自己精神状态的方式,也是一种表达自己对社会、对时代的不满的方式。

然而,这些自杀行为的悲剧性,也体现了整个社会、历史的悲剧性,表现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制度的缺陷。

第三部分:结论综上所述,《史记》中的自杀现象,反映了整个社会、历史的悲剧性。

这些历史人物的自杀,也是他们对自己命运和社会改革的无奈和不满的体现。

因此,我们应该从中反思,探究出这些自杀行为的背后原因,去探寻社会制度的缺陷和人性的弱点,以期在今后的社会和人类历史中,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识,他浓墨重彩 于历史人物的死亡叙述,展现这些人物 不平凡的生存体验 ,将悲剧精神渗透于人 物塑造 当中,使这
群 悲 剧英 雄 的 历 史存 在 得 到 哲 学 意 义上 的升 华 , 更体 现 出一 种 动人 心 魄的 审美体 验 。
关键词 : 史记 》 司马迁 死亡叙事 悲剧精神
英 雄之 死 上 , “ 将人 生有 价 值 的 东 西 毁灭 给 人 看 ” _(O 会 义 务 ,具 有 自我牺 牲 的 献 身精 神 和 拯救 世 界 的道 德 理 想 ,而 2P 3 ]2 )
使 读者 产 生 怜悯 之 情 ,使 感情 得 以升 华 以达 到 审美 的价 值 追 最终 使 这 些价 值 观 归 为 主体 的世 界观 。这 也 是秦 汉 之 际形 成
将 人物 放 于 大历 史 的 背 景之 下 ,通过 他 们 对 自我价 值 的 努 力 追 求 以及 这 种 理 想信 念 的 毁 灭 来 展现 人 物 的悲 剧性 命 运 。 尊 严 而 做 出 的主 体 勇气 的释 放 。 于 是 ,不 同 背景 、阶层 的人 物为 了各 自的价 值 信仰 在 生 死 之 际采 取 不 同 的模 式 来 达到 个
体 地 呈 现 出世 事 的沧 桑 。
最 后却 完 全 不是 预 期 的结 果 。 ” l { 3 l
这 种 “ 史 的必 然 要 历
《 记 》 中时 刻 笼罩 着 一 股 无 可名 状 的 悲 凉之 气 , 屈 子 史 披 发徜 徉 最 终抱 石沉 江 ; 豫让 为报 知 己之 恩屡 刺 赵 襄子 终 而 伏 剑 自杀 ;项 羽 乌江 自刎 ;周 亚 夫 绝 食 而亡 ;李 广 不愿 受 辱
多年 的 历 史通 过 笔 下 四千 多 个 人物 的悲 欢 离合 得 以展现 。他 况 。行 动 的 目的是预 期 的,但 是行 动实 际产 生 的结果 并不 是预 通 过 为 历 史人 物 立传 将 他 们 所 存在 的历 史 空 间铺 陈 展 开 ,立 期 的 ,或者 这种 结果 起初 似乎 还和 预期 的 目的相 符合 ,而 到 了
( 《 骚 》 ) 。 屈 原 理 想 高 远 ,其 追 求 理 想 的 心 志 更 加 崇 义 。前 君 已宽赦 臣 ,天 下莫 不 称君 之 贤 。今 日之事 ,臣 固伏 离 高 ,刘 安评 价 他 的人 格 : “ 与 曰月争 光可 也 。 ” ( 《 骚 诛 ,然 愿 请君 之 衣而 击之 ,焉 以致 报 雠之 意 , 则虽 死 不恨 。 虽 离 传 》 )但其 先 进 的改 革 理念 却 受 阻于 楚 国 的主 流政 治 : 楚 国 非所 敢 望也 ,敢布 腹 心 !” 【(5’ 击赵 襄 子之 衣 后 ,伏 剑 7P2 三 12 1
神 渗 透 于人 物 塑 造 当 中 ,使 这 群 悲剧 英 雄 的 历 史存 在得 以哲 学 意 义 上 的升 华 ,更 体现 出一 种 动 人 心 魄 的 审美 体 验 。

自我 肉体 的毁 灭 来 达到 理 想 价值 的实 现 。就 整 部 《 史记 》 而 言 , 这是 一 种 理 想人 格 的存 在方 式 ,是将 个 人 的 价值 信 仰 体 系 融 于 民族 的 道德 伦 常 心 理之 下 ,是 绵延 几 千 年 的 中华 民族 文化 心理 结 构 的外 在 呈 现— — 个 体 的 自觉 意 识 和行 为的 自我
价 值 需 求 之 中 , 力 图 在 社 会 群 体 中达 到 个 体 价 值 的 自我 实
现 。正 是这 种 集 体 的主 体 性 意 识 ,使 得 他们 心 中对 理 想 的追
物 的死 亡叙 述 ,展现 这 些 人 物 不平 凡 的生 存体 验 ,将 悲剧 精 求 超 越 了死 亡 本 身 ,可 以在 生死 抉 择 之 际慷 慨 赴 死 , 自愿 以
求和 这个 要求 的实 际 上不 可能 实现 问 的悲剧性 冲突 ” [ 体 现 4 所
的 “ 史的 二律背 反 ”在 《 历 史记 》 人物面 临生 死抉 择 的两难 境 地 时表现 得尤 其突 出 ,个体 对 自我价 值观 和信 念 的执着 ,使 得
于 刀笔 吏 而 横 刀 自刎 … … 这些 在 历 史 上 留 下闪 耀 印记 的人 物 他 们 呈 现 出一 种 “ 向死 而 生 ”的情 结 。
《 史记 》 是 中 国第 一 部 纪传 体 通 史 , 司 马迁 写 《 史记 》 是为 了 “ 天人 之 际 ,通 古 今 之变 ” ,将 自黄 帝至 西 汉 三千 究
样 ,无 数 的个别 愿 望和个 别行 动 的冲 突 ,在 历 史领域 内造 成 了

种 同 没有 意 识 的 自然 界 中 占统 治地 位 的 状况 完 全 相似 的状
国上 古文 明积淀 下 的一种理 念精 神 。 《 史记 》 中充 斥着浓 烈 的 道义 精神 ,悲剧 人物或 为义 ,或 为信 的坚 守而 不惜 放弃 自身 的
生命 。 司马迁写 这些人 物 时,赋予 了他 们一种 大勇 、大义 的文 化 意识 ,根 植于 他们 的灵魂 之 中,这种 感于 思义 ,忠于所 托 , 并不 惜 为之 牺牲 的精神 ,是 具有 主体意 识 的个 人 , 自觉 主动地
群 臣无 清 洁之 志 ,只 执 着 于钱 财 ,不 知 满足 “ 皆竞 进 以贪 众 自杀 。
婪 兮 ,冯 不厌 乎 求索 ” ( 《 骚 》 ) 。他 们 嫉 贤妒 能 ,醉 心 离
最 终却 是 以这般 壮 烈 的 方式 结 束 自 己的生 命 。 《 记 》 中许 史
与 西方 悲 剧所 强调 的个 体 英雄 主 义相 比 , 《 史记 》 中的
多 历 史人 物 的 结局 都 是走 向 了生 命 的 毁 灭 ,无 论 是 自杀 还 是 人 物 选 择 死 亡 的原 因却 是 自我 价 值 的无 法 实 现或 者 达 到 自我 被 杀 ,大 都 死得 轰 轰 烈 烈 ,惊 人 心 魄 。 悲壮 如 项羽 自刎 ,悲 凉 如伍 子 胥被 杀 ,凄 婉如 屈 原 沉 江 ,死 亡是 司 马迁 《 记 》 史 中人 物 传 记 刻 画 的一 个重 要 部 分 。而 《 史记 》 中铺 陈 的 死亡 情 结则 是源 于司 马迁 强烈 的悲 剧 意识 ,他 浓 墨重 彩 于 历 史人 实现 必 须 以个 体 生 命 的毁 灭 为 代 价 ,而 深 受 中华 民族 文化 心 理 结 构 影 响 的 《 记 》人 物 ,将 自我 的实 现放 于 社 会群 体 的 史
恩格 斯 说 : “ 们 所 期 望 的 东西 很 少 如愿 以偿 ,许 多预 体价 值 的 实现 。 人
期 的 目的在 大 多数场 合 都彼此 冲突 ,相互 矛盾 ,或 者是这 些 目
( ) 向死 而 生 一
的本 身一 开始 就是 实现 不 了的 ,或者 是缺 乏实 现 的手段 的 。这
孟子 言 : “ 生 ,亦 我所 欲 也 ,义,亦 我所 欲也 ,二 者不
作为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同时强调社会责任 以及个 可得 兼 ,舍生而 取义 者也 。 ”道义 精神 是一种 文化 伦理 ,是我
体 人格 的完 善 。孔子 将 “ 知者 不 惑 ,仁 者 不忧 ,勇者 不惧 ” (《 语 ・ 论 子罕 》 )定 义 为理 想 人格 的最 高境 界 ,个 体 要 以 儒 家 的君 子人 格 作 为最 高模 式 ,背负 强 烈 的社 会 责任 感和 历 史 使命 感 , 以 匡扶 天下 为 己任 ,为之 奋 斗 。而 当这种 价 值追 求 与现 实 相悖 离 时 ,个 体 不惜 牺 牲 自己也要 保 持 住对 理 想信
为具 有 道德 的意 义 ,体 现 了主 体在 道 德上 的 自律 。 豫让 有 感 于智 伯 的知 遇 之 恩 ,在 智伯 伐赵 襄 子 未果 被 杀 后 ,立 志 为智 伯 报仇 。其 言 日: “ 为 知 己者 死 ,女 为悦 己 士 者容 。今 智伯 知 我 ,我 必 为报 仇 而死 ,以报 智伯 ,则 吾魂 魄
文 学研 究

论 《史 记 》 的 死 亡 叙 事 与 悲 剧 精 神
0张 群

要 : 史记 中许多历史人物 的结局都是走向 了生命的毁灭,无论是 自杀还是被杀,他们 大都死得轰轰烈烈。
死 亡是 司马 迁 《 史记 》人 物 传 记 刻 画的 一 个 重要 部 分 , 而 《 史记 》 中铺 陈的 死 亡 情结 则是 源 于 司 英雄 的死 亡 模 式
“ 剧 的效 果 是通 过 恐 惧 和 怜悯 之 情 的 激 发而 达 到 一种 悲
情 感 的净 化 ”… (7。对 悲 剧 的 崇 高之 美 的展 现 正是 落 足 于 道 德化 的 自觉 化 , 以实 现 自我 价 值 的 目的承 担起 历史 责 任和 p) 8
念 的坚 守 。 以 肉体上 的 “ ”来 维系 着 信仰 价 值 “ ”的流 为 自己的 意 志和 行动 所 定 的立 法 原则 ,这 使他 们 的 意志 和 行 死 生
传 。 屈原 正 是这 种 “ 向死 而 生 ”的价 值精 神的 代表 。 屈 原作 为 楚 国贵 族后 裔 , 自小 就 立下 为 国 效力 的 大志 。
孔子 言 “ 子疾 没 世 而 名不 称 焉 ”,春 秋 时 的鲁 大 夫 穆 君
叔 也 把 立 德 、立 功 、 立言 称 为 人 生 的 “ 不 朽 ”之 事 (《 三 左
传 ・ 公十 四年 》 ) 襄 ,儒 家将 “ 修身 、齐 家 、治 国、平 天 下 ”
( ) 舍 生取 义 二
求 。 《 记 》 中呈 现 出来 的 悲凉 气 氛 正是 司马 迁 悲剧 精 神 的 史 的 “ 为 玉碎 ,不 为 瓦 全 ” 的道 德 气节 的折 射 , 因此 ,悲剧 宁
体现 。而 司 马迁 又 非 单 纯地 描 述 历 史人 物 的悲 剧性 结 局 , 他 英雄 弃 生 求死 的 自杀 行 为 ,在 很 大程 度 上 是 为 了维 护 存在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