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特色

合集下载

论《史记》的悲剧人物

论《史记》的悲剧人物

论《史记》的悲剧人物摘要《史记》是一部由司马迁撰写的历史名著,也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授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以生动的社会各阶层历史人物为撰写对象,尤其是悲剧人物,个性鲜明,可以说《史记》是一个悲剧故事集,其悲剧任务以屈原、李广、伍子胥等为代表。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悲剧人物极为推崇,反映了他思想中进步因素已达到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稀有高度。

本文就《史记》中悲剧人物突出的艺术特色加以探讨,把握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以达到更深层次了解作者的世界观和哲学观,分析司马迁的悲剧精神。

关键字:《史记》;悲剧人物;艺术特色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

作为中国文学宝库的珍品,《史记》记载了上起远古,下至西汉武帝时期各个阶层的人物,以生物活动为中心来撰写历史,这些人物有帝王与平民,成功者与失败者,英雄与小人,而最主要的则是春秋末期以来400多年间的人物。

说到《史记》,不少读者都觉得是一部悲剧的渲染,其刻画的悲剧人物形象震撼人心。

司马迁有着遭遇宫刑和下狱之祸的悲惨经历,使他更加关注具有悲剧性结局的人物,他穷其一生著作《史记》,书中悲剧人物的无不悲壮,展现了《史记》的独特魅力。

书中对悲剧人物的着力刻画,也是司马迁的悲剧观,从悲剧人物入手,深入分析其艺术形象,有助于把握司马迁的创作思想。

《史记》全书共130篇,核心部分——本纪、世家、列传由人物传记构成,共计112篇,其中57篇是以悲剧人物的姓名为标题,还有近20篇虽然没有以悲剧人物的名字为标题,但作品中主要任务是带有悲剧色彩的,在这70多篇中还有几个悲剧人物的合传《屈原贾生列传》《刺客列传》等,《史记》全书所写悲剧人物约有120多个[2]。

下面将从《史记》悲剧人物作品的类型、写作方法、悲剧人物背后的意义展开研究。

从悲剧人物作品的类型来说,主要分为七类,分别是失败英雄的的悲剧、汉初异姓王的悲剧、嫡庶相争、忠臣命舛、夸者死权、贤者不遇时和义侠烈女的悲剧[3]。

史记人物悲剧浅析

史记人物悲剧浅析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分析司马迁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写人文学的开创者,《史记》所记载的人物上至帝王将相、皇亲国戚、文武大臣、下至学者,平民,商人,妇女,游侠,医生,卜者,方士,倡优、少数民族首领,农民起义领导者等。

司马迁笔下的这些人都有一种英雄色彩,而最尤突出的是她们中绝大一部分都具有一种悲剧色彩。

本文将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浅析史记里的悲剧人物关键词一:《史记》里悲剧人物类型1、他们可以是下层人物,也可以是屡立战功的将军,大都见义勇为,大功于世。

但是或是为人排忧解难而从容赴死,或是受到统治者记恨,结局悲惨。

这些下层士林虽然为贵族说不屑一提,但是司马迁认为这些人物的行为可歌可泣,悲壮动人,具有雄伟的色彩,他认识到这些下层士林建功立名要比王侯将相难的多。

(P11)如程婴和公孙杵臼都是晋国大夫赵朔的门客,在招式遭屠岸贾陷害,满门被诛,门客四散之时,他们为了保全赵氏遗孤而共同定计,由公孙忤臼取别人的孩子冒充赵氏孤儿,让程婴去告发,公~~被屠岸贾杀害后,程婴历尽艰辛将赵氏孤儿抚养成人,待至报仇雪恨后,程婴也自杀身亡。

又如,信陵君为保卫魏国,抵抗秦军的入侵力过大功,万年却受尽魏王猜忌,十分抑郁,终日借酒浇愁,多近妇女,最终竟病酒而死;蒙恬不仅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战中有大功,而且,北筑长城,抵御匈奴,为震中外。

后来受到赵高等人的陷害,最后竟被赐剑自杀。

2、他们是新生事物的代表,是与强大的反动势力作斗争被杀害的。

如,商鞅辅佐秦孝公实行变法,使秦国空前富强,为日后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奠定了基础,但遭到了秦国宗室贵戚的反对,秦孝公死后,他们竟无端给商鞅加上反叛的罪名,极其残忍的将车裂而死,还巡行示众并族灭全家。

陈涉率领九百戍族起义反秦,把看似强大的秦国大的落花流水,但遭到了反动势力的镇压,为王六个月,就被叛徒庄贾杀害了。

虽然秦王朝人心丧尽败局已定,但它在灭亡之前无疑要作疯狂的反扑,陈胜领导的起义正好遇上这样的疯狂挣扎的敌人。

(P47)3、他们是忠于当朝的臣子,但是,却常常是统治集团中的弱者,在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成了无辜的牺牲者。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类型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类型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类型《史记》全书共130篇,其中写人物的作品共112篇,在这当中有57篇是以悲剧人物的姓字标题的,另外还有一些是几个悲剧人物的合传,如《屈原贾生列传》、《孙子吴起列传》、《刺客列传》……粗略统计,全书写了约120多个悲剧人物,而这些悲剧人物多以惨痛的死亡经历告终。

按死亡意义,可粗略地将悲剧人物分为以下几类:1、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屈原生于礼崩乐坏,七国纷争的战国时代,“为楚王左徒”,他“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这样一个为振兴楚国而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的忠臣却因群小排挤,怀王昏庸,“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在朝政昏乱、国家分崩离析的情况下,自己屡遭放逐,然而屈原仍坚定“虽九死犹未悔”的爱国主义信念,最后竟“怀石遂自沉汩罗以死”。

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他们耻做周的臣民,为了坚守节义,不吃周的米粮,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上。

此为死义、死节,受到司马迁的称道,故将《伯夷列传》列为七十列传之首。

《田单列传》中写齐国被燕国占领后,燕国想立齐国的隐士王躅给他们作傀儡,王躅说“齐王不听吾谏,故退而耕于野,国既破亡,吾不能存,今又截之以兵为君将,是助纣为暴也。

与其生死无义,固不如烹!”于是,“遂经其颈于树枝,自奋绝而死”。

如此监守节义,甘为理想而殁的还有下层社会的刺客游侠之士。

如《魏公子列传》中的侯赢,朱亥的“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刺客列传》中的荆轲,田光,樊于期,高渐离等为气节而死为友谊而死。

何良俊有言:“今天下之大,一日之中死人何下数万,皆烟销澌灭,然此数子者,常在天地间,虽千载下犹有生气,则其生死轻重何如哉!”2、功勋卓著横遭陷害汉代名将李广为保卫汉帝国的疆土而抵抗匈奴的入侵与骚扰,功勋卓著,司马迁犹爱之。

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作《李将军列传》。

”李广在军事上能知彼知己,英勇善战,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使匈奴闻之丧胆。

浅谈《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特色

浅谈《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特色

浅谈《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特色发布时间:2012-11-21 来源:应届毕业生求职网以下是一篇关于浅谈《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特色的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欢迎浏览!摘要:本文将《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形象分为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两大类,并就其不同特征进行了评析,同时对司马迁刻画悲剧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了归纳,以期在阅读中给予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

关键词:《史记》悲剧特色形象刻画悲剧“构成了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冲突。

西方美学传统将悲剧划分为性格悲剧与命运悲剧。

所谓性格悲剧是指主人公的强烈个性姿态与客观环境相对抗,导致其理想愿望不能实现或者挫败。

命运悲剧则侧重于突出与人相对立的一种不可理解和不可抗拒的力量。

而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能够对现实问题进行扎扎实实的描写,直接揭露社会矛盾,充分展现人物的悲剧命运,具有极强烈的现实性,因此而形成了社会悲剧类型。

《史记》的创作便融合了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两大类型的特色。

《史记》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记录了我国自有文字以来的三千余年的历史。

这三千年的英雄史,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司马迁赋予笔下的人物以英雄的色彩,使之生于一世,轰轰烈烈;但同时,又在这些英雄的身上浓饰了悲剧的色彩,为他们的死,铺就了慷慨悲壮的气氛。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述写人物的作品有一百一十二篇,其中竟有八十篇塑造悲剧形象,计有悲剧人物一百二十多位,这是史无前例的,也是《史记》所独有的,它形成了整部书一种悲剧史诗的效果。

一、《史记》的悲剧人物形象分类司马迁笔下的悲剧形象可分为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两大类,能够充分体现其性格悲剧的有两类形象:(1)一些在历史上抒写辉煌功业的人物,他们将自己的事业推向了顶峰,却因为自身性格上的缺陷而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齐桓公曾经“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声威显赫,笑傲群雄。

一待霸业已定,便觉忠言逆耳,大用奸佞小人,至“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

及桓公座,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六十切日,尸虫出于户”。

浅析《史记》楚汉战争中的悲剧人物

浅析《史记》楚汉战争中的悲剧人物

浅析《史记》楚汉战争中的悲剧人物一、《史记》在文学上和史学上的地位自《史记》问世以来,历代名家对其评价众多。

当然,在这众多的评论中,要数鲁迅先生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最为经典,前一句高度评价了《史记》的史学价值,后一句则高度评价了《史记》的文学价值,这是对《史记》相当公允的定位。

《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不仅是我国古代记传文学和小说的始祖,而且写人艺术达到了一种超前的成熟。

纵观《史记》中众多的人物,尤其突出的是他们绝大多数都具有一种悲剧色彩。

二、悲剧的涵义关于悲剧,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根据以上意思,我们给悲剧人物概括出了以下三个特征:第一,生平经历具有突出的社会意义,反映了社会政治的某种本质。

第二,遭遇悲惨命运,或者被杀,或者自杀,或者一生坎坷不平,或者老来悲凉失意。

第三,悲剧遭遇能激起人们对正义、对美好事物的同情和对邪恶势力的愤慨。

我们现在就把眼光聚集到楚汉之争中的一些主要的悲剧人物,来以小见大。

三、楚汉之争中的悲剧人物1、项羽我们可以看到:项羽怀抱大志,赋性粗犷。

项羽看见秦始皇时“彼可取代也!”这句话真是惊天动地,把项羽的个性表现得非常生动,也把他心态形容得活灵活现。

巨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

正是在这个战役中,项羽的不畏强敌的精神慑服了心惊胆战、不敢纵兵的诸将,楚军无比旺盛的斗志也使诸侯人人惴恐。

后期主要写项羽一步步走向失败的过程,鸿门宴是转折点。

而项羽的悲剧集中体现在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起来悲歌慷慨这一节。

项羽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个荣名煊赫的英雄,在临危难的一夕,作了抒情独白,把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引到极度。

最终乌江自刎,悲情达到极致。

项羽,他曾在历史上写下光辉一页,但由于自身的某种过错,导致最后的失败。

是我们研究的司马迁笔下的悲剧人物第一种类型。

《史记》悲剧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精神解读

《史记》悲剧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精神解读

《史记》悲剧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精神解读《史记》悲剧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精神解读主讲人:曾尚兰教学目的:1,通过对《史记》这部史学、文学著作的介绍使学员了解走近《史记》,引起学员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与关注;2,通过分析《史记》悲剧人物形象及其内在精神,使学员产生共鸣,并从这些人物身上获得一些人生、为官、做人方面的启示。

教学重点:第三、四部分,通过对悲剧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其内在精神意蕴及其对现实的启示作用。

教学难点:1,在对悲剧人物形象分析时,如何使课堂有趣味性、故事性;2、如何深入浅出地揭示悲剧人物的精神意蕴及其对现实的启示,使学员易于理解、能学有所得。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设置法、提问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导语:《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史学、文学著作,二十四史之首。

《史记》记载了许多人物,其中有一类,他们的人生遭受了许多挫折、不公正的待遇,以至于他们或人生理想不能实现,或被逼走向生命尽头。

这样一类人物,尽管他们命运坎坷,但是他们在困境中迸发出来的顽强抗争的精神却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他们也因此流芳千古。

这到底是怎样一群人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人生,感受他们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

一、《史记》及其作者介绍(一)司马迁生平事迹1、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汉武帝时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

他撰写的《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被后世尊称为太史公。

2、人生经历:少年受业、壮年游历、晚年获罪司马迁的人生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

《史记·太史公传》中记载:“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年十岁则诵古文。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在史官家庭中长大,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他的广泛阅读和遍布南北的游历,既为他写史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也使他在读书与壮游过程中萌发了写史的念头。

论史记中的悲剧英雄

论史记中的悲剧英雄

论史记中的悲剧英雄《史记》作为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以人物为中心展开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人物是全书的灵魂。

引人注目的是,《史记》中出现了大量的失败英雄人物形象。

这类人物以其卓越的才智或以文或以武建功立业,突显英雄气概。

然而。

他们最后要么遭酷刑被害,要么无奈自杀,即使苟活的几个人亦是抑郁终生,晚景凄凉。

司马迁对这一系列的人物有着独特而复杂的感情,对他们曾经取得的英雄业绩羡慕不已,又对他们的失败饱含悲痛。

本文把《史记》中悲剧英雄这一特殊形象分成了三大类,并将列出每一类的的代表人物以及选出一个典型人物进行分析。

一、武官猛将:此类人物主要是战功显赫的英雄,他们或为帝王争天下,或平叛,或出击外族的侵挠,能征善战,屡立奇功,但最终他们所拥有的则是悲惨的结局。

如伍子胥,李牧,穰侯(魏骨),白起,蒙恬,陈涉,项羽,周亚夫,李广等。

西楚霸王项羽是司马迁着重刻画的人物,在巨鹿之战中,他果断地斩杀了楚王派来的上将军宋义,破釜沉舟,持三日粮,以必死之念激励士卒,最终大破秦军。

当时是,其他救巨鹿的军队不敢与秦军交战,“皆从壁上观,”独有楚军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

破秦后,项羽召见诸将,大家“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汉将楼烦擅骑射,曾经躲在营中三次射杀挑战的楚将,但项王只要“嗔目叱之”,立刻就能吓得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就算是在垓下之围,穷途末路之际,当“项王嗔目而叱之”,更是吓得汉军大将赤泉侯“人马具惊,辟易数里”。

在文中,司马迁多次描写了项羽在作战时的勇猛,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英雄形象。

他把垓下之战写的慷慨悲凉,偶其实霸王别姬的那一段,更是牵动人心:此时的项羽,经历了刘邦与韩信、彭越等诸侯的合击,连番大战之下,士卒死伤无数,粮食也已经吃光了,被汉军重重围困,已是日暮途穷。

更有张良献策,令汉军四面唱楚歌,惊得项羽夜不能寐,“夜起,饮帐中”。

此时的项羽,自知在这场天下之争中败得一塌糊涂,痛心之下对着爱人虞姬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分析

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分析

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分析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文化传统中一部重要的史书。

它以纪传体的形式,全面而生动地记述了从夏朝到西汉末年的历史,塑造了许多丰富多样的历史人物形象。

本文将对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探索其塑造的目的和特点。

一、刘邦:平凡中的伟大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史记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史记对刘邦的形象塑造着重描绘了他的平凡、机智和领导力。

在《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史书中记载:“刘子母者,邑中之微田宅也,无所逃其赋役”,这一细节生动地表达了刘邦出身卑微、与百姓有着紧密联系的形象。

另外,史记也详细描述了他在起义军中的狡黠和决策能力,显示了他作为领袖的才华和魅力。

这样的形象塑造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平凡人通过自身努力和机智,最终成为帝国创立者的伟大历程。

二、项羽:豪情与悲剧项羽是刘邦的对手,也是史书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史记对项羽的形象进行了多方面的描绘,展现了他的英勇豪迈和人性悲剧。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史书描述了项羽英勇善战,颇有豪情壮志的形象,如“项羽江东称王,号曰西楚霸王”,这一描述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雄心壮志和决心。

而在项羽最终失败的过程中,史记揭示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展示出他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的悲剧性格。

这种丰富的形象塑造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思考项羽的历史地位和人性。

三、孙子:智谋非凡孙子是古代中国军事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史记中的历史人物之一。

史记对孙子形象的塑造主要体现在对他智慧和军事才能的赞扬上。

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史书描绘了孙子善于用兵、智谋非凡的形象,如“孙武毌丘子者,号吴起,吴人也”,“孙子明贵,师旷独贱”。

这样的描述向读者展示了孙子高超的智慧和对战争的深刻理解,凸显了他在军事领域的卓越才华。

这种形象的描绘,突出了孙子作为一位杰出军事家的历史地位。

综上所述,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塑造相当丰富多样,既包括了平凡中的伟大,也有豪情与悲剧,还有智谋非凡。

《史记》悲壮美的人物审美特征浅论

《史记》悲壮美的人物审美特征浅论
广 东技术师 范学 院学报 ( 社会 科学 )
2 1 第 6期 0 0年
J un lo a g o gP ltc nc Noma iest o r a fGu n d n oye h i r lUnv ri y No6,01 . 2 0
《 史记》 悲壮美的人物审美特征浅论
李晓婉
( 广东 技 术师 范学 院 , 东 广 州 5 0 6 ) 广 1 65
摘 要 :史 记 》 的 悲剧 人 物 具 有 与众 不 同的 悲壮 美 , 现 了独 具 的审 美 特征 : 身 扬 名 的 宏伟 理 想 、 忍 不 拔 的顽 《 中 体 立 坚 强毅 力 、 强 不 屈 的抗 争 精 神和 超 越 生死 的英雄 气概 , 我们 深深 感 受 到 悲壮 美 的震 撼 。 坚 使 关键 词 :史 记》 悲壮 美 : 美 特征 《 ; 审
中 图分 类 号 : 0 K2 7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 2—4 2 2 0 0 17 0 X(01 ) 6—0 7 0 2—0 3
《 记 》 l0篇 鸿 篇 巨 著 中 , 悲 剧人 物 的 描 写 最 为 史 ①3 以
的 审 美 观 “ 主要 的就 是 他 分 外 喜 爱 悲 剧英 雄 , 爱 那 些 最 喜
的 、 浑 的 、 壮 的气 氛 。 雄 悲 希 腊 悲剧 那 样 特 别 强 调 命 运 的作 用 , 不像 法 国 、 国悲 也 英
剧 那 样 片 面 突 出个 人 性 格 , 的 悲 剧 多 是社 会 原 因造 成 , 它 而 又 有来 自于 自身 的思 想 性 格 因素 ,因 而这 种 悲 剧 就 显
因素的复杂性 , 但都表现 出共有 的审美特征。下 面就体现 《 史记》 悲壮美的人物主要审美特征 , 略作 简单 阐述。

谈谈《史记》中的三类悲情人物

谈谈《史记》中的三类悲情人物

创新平台《史记》是一部富有悲剧意味的作品,主要以描写人物来记载历史。

司马迁在《史记》中塑造了三类具有悲情意味的人物形象,集中体现了他的悲剧情怀与独特的审美意识。

司马迁继承父志,以史官之笔撰写《史记》,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

在《史记》之前的史传作品里,史官往往隐于文本之后叙述,几乎不带任何主观色彩,不会夹杂个人的态度与观点。

司马迁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打破了史官隐身记述历史的传统,率先扩大了史书所能容纳的人物的规模,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史记》之前的史传作品纯粹是为贵族或者说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无不是在记叙君王、大臣、贤士的经历和功绩,即使其中也有寺人、仆从、婢女等人物,往往也是为衬托主要人物服务的。

司马迁则完全改变了这种写法。

他在记录君臣贵族言行的同时,将许多充满个性的普通人乃至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带入了史书的大堂,并让他们以主人公的身份再现历史的进程。

这使得《史记》焕发出了独特的生机。

纵观《史记》全书,司马迁一共刻画了三类悲情人物形象:一是以屈原为代表的为理想而献身的殉道者,二是和项羽、李广一样命运跌宕的英雄,三是游侠、刺客等侠义之士。

一、为理想而献身的殉道者《伯夷列传》里不肯食周粟、死于首阳山的伯夷、叔齐和《屈原贾生列传》里因美政理想不能实现而举身赴死的屈原都是《史记》中充满悲剧意味的殉道者。

这类人物的悲剧性主要体现在他们为实现某种理想或者坚持某种信念而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区别于在斗争中受难的人物,这些殉道者往往是因为知道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或精神追求而选择自行毁灭。

明知不可为却偏要为之。

他们不屈服,不妥协,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展现出了特殊的人格魅力。

在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西方神话中的悲剧人物西绪福斯。

西绪福斯因狡猾机智而闻名。

诸神罚他在地府里将一块巨大的岩石从平地滚到山顶上去。

当他每次用尽全力将巨大的岩石推到山顶时,石头就会从其手中脱离,再次滚到山下。

浅谈《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特色

浅谈《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特色

浅谈《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特色以下是一篇关于浅谈《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特色的古代文学,欢迎浏览!摘要:本文将《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形象分为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两大类,并就其不同特征进行了评析,同时对司马迁刻画悲剧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了归纳,以期在阅读中给予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

关键词:《史记》悲剧特色形象刻画悲剧“构成了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冲突。

西方美学传统将悲剧划分为性格悲剧与命运悲剧。

所谓性格悲剧是指主人公的强烈个性姿态与客观环境相对抗,导致其理想愿望不能实现或者挫败。

命运悲剧则侧重于突出与人相对立的一种不可理解和不可抗拒的力量。

而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能够对现实问题进行扎扎实实的描写,直接揭露社会矛盾,充分展现人物的悲剧命运,具有极强烈的现实性,因此而形成了社会悲剧类型。

《史记》的创作便融合了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两大类型的特色。

《史记》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记录了我国自有文字以来的三千余年的历史。

这三千年的英雄史,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司马迁赋予笔下的人物以英雄的色彩,使之生于一世,轰轰烈烈;但同时,又在这些英雄的身上浓饰了悲剧的色彩,为他们的死,铺就了慷慨悲壮的气氛。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述写人物的作品有一百一十二篇,其中竟有八十篇塑造悲剧形象,计有悲剧人物一百二十多位,这是史无前例的,也是《史记》所独有的,它形成了整部书一种悲剧史诗的效果。

一、《史记》的悲剧人物形象分类司马迁笔下的悲剧形象可分为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两大类,能够充分体现其性格悲剧的有两类形象:(1)一些在历史上抒写辉煌功业的人物,他们将自己的事业推向了顶峰,却因为自身性格上的缺陷而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齐桓公曾经“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声威显赫,笑傲群雄。

一待霸业已定,便觉忠言逆耳,大用奸佞小人,至“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

及桓公座,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六十切日,尸虫出于户”。

这种结局不可谓不惨!(2)一些信念忠诚,坚守节操,为了实现或不负于自己的道德规范不惜以身而恤的人物。

浅论略论 史记 人物的悲剧性

浅论略论 史记 人物的悲剧性

浅论略论史记人物的悲剧性《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经典之作,它以史籍的形式,详细记载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著名人物。

而这些人物中,不乏许多具有悲剧性的存在,这种悲剧性或许是由于他们的性格、环境、命运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下面我们来浅论一下《史记》中人物的悲剧性。

一、性格因素在《史记》中,许多悲剧人物的性格都有着影响其命运的因素。

比如《史记》中的曹操,其阴险狡诈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他的悲剧命运。

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一切手段,不顾亲友,甚至不惜以卖国求荣为代价,最终也在政治和家庭上都承受了沉重的失败和困顿。

还有《史记》中的项羽,他勇猛果敢,不屈不挠,但同时又情感强烈,莽撞任性,这些因素最终也导致了他的失败和悲剧。

在相对而言,刘邦的成就胜过项羽,或许也是因为他更加深思熟虑,更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和决策。

二、环境因素在《史记》中,许多人物的悲剧性也和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

例如,泰山之会上的吕布,他在场上表现出色,但求胜心切,导致在半夜里袭击曹营,自此以后,他逐渐被孤立,被各方追击、围攻,最终惨死,这也是环境因素导致的悲剧。

若是再讲到环境影响,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司马迁本人。

他的《史记》,不仅因为其所处时代的特殊性质而写成,也在历史的波动中受到了各种考验。

最终,他在汉武帝的庇佑下,以《史记》的形式流传到了后世。

可以说,是时代和环境影响了他的悲剧命运,也同时留下了名作《史记》。

三、命运因素除去性格和环境因素,命运因素在《史记》中悲剧人物的塑造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例如刘邦,由于他身世不好,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

但这样的命运没有磨灭他的志向和才华,反而成为他后来“船到中流竟自然”的强劲推力。

而由于屠门事件,周勃被降为阶下囚,本以为自己的巨大天赋得不到伸展,但正是这段险恶的历程,暗示了他突破重围的闪光时刻,开始了他的不凡征程。

总之,《史记》汇聚了许多不平凡的人物,很多人都具备着悲剧性的特征。

但命运、性格、环境等很多因素都交汇在一起,导致了他们的悲剧命运。

从《史记》人物看司马迁的悲剧情怀

从《史记》人物看司马迁的悲剧情怀

从《史记》人物看司马迁的悲剧情怀作者:刘敏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7年第08期《史记》中的人物高低贵贱、人生际遇各不相同。

帝王将相、游侠刺客,无不在《史记》里再现自己的人生。

史家讲究的是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以客观立场再现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是史家的基本操守。

至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自会留给读史的人去评说。

但这是不是意味着《史记》这部作品就不会融入作者的个人情感呢?从书中的有关文章看,未必如此。

古人云,言为心声,纵然是史官,司马迁恐怕也未能免俗。

一、《史记》里的悲剧人物汉代曾经与匈奴发生过多次战争,也涌现出许多抗击匈奴的英雄。

但有一个人,在汉代,也许功勋并不卓著,但司马迁却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个人就是李广。

司马迁在《卫将军骠骑列传》的结尾写道:“大将军谢曰:‘……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骠骑亦放此意,其为将如此。

”而在《李将军列传》的太史公曰部分写的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李将军之谓也。

”在《屈原列传》结尾,司马迁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赞叹、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二、悲剧里的个人情怀李广和屈原,一个骁勇善战,却终身未得封侯;一个才华横溢,却遭谗人间之,正道直行,却自沉汩罗而死。

司马迁在途述这两位人物的过程中,既忠实于历史,也在记叙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赞美、惋惜、同情、痛惜,而个中原因也是不言自明的。

司马迁才华横溢却身份卑微,仗义执言却遭奇耻大辱。

任谁面对这样的人生也不会胸中毫无波澜。

而身为朝廷命官,怎样才能让自己心中的苦痛为世人所知?借他人的人生抒写自己心中的块垒,无疑是一个较好的途径。

人非草木,不可能对于外界的打压无知无觉或者毫不在乎。

人都有尊严,池田大作说:“生命的尊严正是超等价物的一切事物的基点。

”王小波说:“尊严不但指人受到尊重,它还是人价值之所在。

社会的进步落实到个人身上,其内在的动力也可能是来自于人对于自身人格的尊重。

浅析《史记》中项羽的悲剧性格

浅析《史记》中项羽的悲剧性格

浅析《史记》中项羽的悲剧性格《史记》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一部以人物为线索的纪传体通史。

太史公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终于完成了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

由于太史公自身不幸的遭遇,使得整部书透露着浓郁的悲剧氛围。

特别是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除了对史实的客观叙述与评价,他更是融合自我体会对他们抱以同情和感慨。

《史记?项羽本纪》中对项羽的塑造就是如此。

本篇题目作《项羽本纪》。

纪者,记也。

本其事而记之,故曰本纪,是《史记》中以朝代的先后顺序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各朝代或帝王的历史。

而众所周知的是项羽并未在楚汉相争中取得胜利,更加未曾称帝,至多也只是自封为西楚霸王。

太史公却作“本纪”来记述项羽这一段人生轨迹,可见,司马迁并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更表现出一种对英雄的惋惜与敬重。

尽管项羽作为英雄是值得敬仰的,但是作为史记家的司马迁还是对项羽做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项羽在性格上的特点,即英勇无畏与残暴易怒结合,骁勇善战与匹夫之勇并存,仁慈长情与妇人之仁俱在等,正是这些矛盾的性格组合,造成了项羽的悲剧人生,让人们对之既敬重又扼腕。

一、英勇无畏与残暴易怒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的第一句话便出口不凡,“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面对项梁的责难,他不是反省自己,而是说出要学就学“万人敌”的豪言壮语。

紧接着,在见到秦始皇游会稽之时表现出的不屑,又让人一惊,一句“彼可取而代也”充斥着无尽的豪气,震人心魄。

在起事之初,项羽就已经表现得相当果敢了。

斩杀太守,又击杀数十百人稳定军中,使得“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而最能表现他英勇无畏的是“巨鹿之战”,被认为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整个过程用了多次复笔的手法,他诛杀宋义,“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他破釜沉舟,“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他破秦军,诸侯将“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几个“无不”、“莫敢”就写出了项羽让人慑服的英勇无惧、勇武盖世,可以想象他在短短三年时间如何叱咤风云,实现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一预言。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

吴起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

曾经向曾子求学,奉事鲁国国君。

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而吴起娶的妻子却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

当时,吴起一心想成名,就杀了自己的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

鲁君终于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

鲁国就有的人诋毁吴起说:“吴起为人,是猜疑残忍的。

他年轻的时候,家里积蓄足有千金,在外边求官没有结果,把家产也荡尽了,同乡邻里的人笑话他,他就杀掉三十多个讥笑自己的人。

然后从卫国的东门逃跑了。

他和母亲决别时,咬着自己的胳膊狠狠地说:…我吴起不做卿相,绝不再回卫国。

‟于是就拜曾子为师。

不久,他母亲死了,吴起最终还是没有回去奔丧。

曾子瞧不起他并和他断绝了师徒关系。

吴起就到鲁国去,学习兵法来奉事鲁君。

鲁君怀疑他,吴起杀掉妻子表明心迹,用来谋求将军的职位。

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

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

”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

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

文侯问李克说:“吴起这个人怎么样啊?”李克回答说:“吴起贪恋成名而爱好女色,然而要带兵打仗,就是司马穰苴也超不过他。

”于是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

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

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

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浓液,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

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

”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

论《史记》的悲剧人物

论《史记》的悲剧人物

论《史记》的悲剧人物摘要《史记》是一部由司马迁撰写的历史名著,也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授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以生动的社会各阶层历史人物为撰写对象,尤其是悲剧人物,个性鲜明,可以说《史记》是一个悲剧故事集,其悲剧任务以屈原、李广、伍子胥等为代表。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悲剧人物极为推崇,反映了他思想中进步因素已达到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稀有高度。

本文就《史记》中悲剧人物突出的艺术特色加以探讨,把握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以达到更深层次了解作者的世界观和哲学观,分析司马迁的悲剧精神。

关键字:《史记》;悲剧人物;艺术特色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

作为中国文学宝库的珍品,《史记》记载了上起远古,下至西汉武帝时期各个阶层的人物,以生物活动为中心来撰写历史,这些人物有帝王与平民,成功者与失败者,英雄与小人,而最主要的则是春秋末期以来400多年间的人物。

说到《史记》,不少读者都觉得是一部悲剧的渲染,其刻画的悲剧人物形象震撼人心。

司马迁有着遭遇宫刑和下狱之祸的悲惨经历,使他更加关注具有悲剧性结局的人物,他穷其一生著作《史记》,书中悲剧人物的无不悲壮,展现了《史记》的独特魅力。

书中对悲剧人物的着力刻画,也是司马迁的悲剧观,从悲剧人物入手,深入分析其艺术形象,有助于把握司马迁的创作思想。

《史记》全书共130篇,核心部分——本纪、世家、列传由人物传记构成,共计112篇,其中57篇是以悲剧人物的姓名为标题,还有近20篇虽然没有以悲剧人物的名字为标题,但作品中主要任务是带有悲剧色彩的,在这70多篇中还有几个悲剧人物的合传《屈原贾生列传》《刺客列传》等,《史记》全书所写悲剧人物约有120多个[2]。

下面将从《史记》悲剧人物作品的类型、写作方法、悲剧人物背后的意义展开研究。

从悲剧人物作品的类型来说,主要分为七类,分别是失败英雄的的悲剧、汉初异姓王的悲剧、嫡庶相争、忠臣命舛、夸者死权、贤者不遇时和义侠烈女的悲剧[3]。

浅析《史记》中的悲剧精神

浅析《史记》中的悲剧精神

浅析《史记》中的悲剧精神摘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中的首部,它既是一部气势磅礴、内容宏富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深刻的悲剧意识、博大的悲剧精神的文学巨著。

书中的这些悲剧意识、悲剧精神、悲剧人物,使这部巨著更具有震撼力,而司马迁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价值观念形成《史记》的悲剧精神,使《史记》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崇高美、悲壮美。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悲剧精神一.司马迁的个人经历对其悲剧精神的影响1.从司马迁的思想组成上来看:司马谈生活在由文景二帝到武帝的过渡时期,但他接受的主要是文景时代的思想,即黄老道家思想。

他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在他著名的《论六家要旨》中,他对上古学术特别是先秦诸子思想进行了总结,创造性地把战国以来的学术思想归纳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并比较客观地对其加以评论,指出其优劣长短,在这六家之中他独钟情于道家。

司马谈所表现出的道家思想倾向,对司马迁颇有启示和濡染,以至道家思想在他的世界观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被贯彻到了他后来的史学活动之中。

道家思想中对个人生命的珍惜,使司马迁认为人的生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对生命的珍视,使司马迁分外不忍对于生命的摧残,更加反对随便的抛弃生命。

2.司马迁受时代思潮的影响,武帝的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儒家重视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孔子个人就在鲁史的基础上编修了《春秋》,寓议论于史事之中,这对司马迁颇有影响,司马迁将写作《史记》与孔子作《春秋》相比。

所以,司马迁对孔子推崇备至,将他列入世家。

所以,在《史记》中也处处可见他以儒家道德标准来减否人物的痕迹,例如,司马迁认为商鞍、吴起、晃错等人虽然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强盛,但是以儒家道德来看,他们又是刻薄寡恩,从而自取灭亡的。

儒家思想中的入世情怀,包含了对人生和人世的关怀与热爱,这就造就了司马迁对历史人物深沉的理解和同情,这也使《史记》的悲剧性分外强烈。

略论《史记》人物的悲剧性

略论《史记》人物的悲剧性

略论《史记》人物的悲剧性摘要:中华民族千古流传的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史记》,已经存在于世间两千余年,它对我国乃至世界史学、文学、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已经被古往今来众多名家所承认。

当时西汉的社会条件、司马迁自己的际遇共同影响了本书的创作,使得全书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

关键词:史记悲剧性悲剧原因正文: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具有为后人所惊叹的众多研究价值,它对后世产生了许多重要影响。

中华民族漫长的时间里流传下来的纪传体通史——《史记》,而且还是我们民族不断发展演进中产生的第一部,这厚厚的一部《史记》,具体分类则是:十二本纪:如《项羽本纪》、十表:如《六国年表》、八书:如《河渠书》、三十世家:如《陈涉世家》、七十列传:如《商君列传》,数一数这些篇目的总数,就有一百三十篇之多!“在《史记》中生动卓越地再现了黄帝至汉武帝时期30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首次精心梳理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统一国家的正统系列。

”(黄镇伟《历史的黄钟大吕——〈史记〉》导言)《史记》作为“二十四史”之首,在历代被人们所称颂。

“其言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1]是古人总结出的,十分简明扼要的,《史记》重要特点,体现出司马迁,一个史学家、文学家的伟大。

《史记》的文学艺术价值也极为突出,其中《史记》的悲剧性是其文学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记》共有112篇纪传作品,其中以悲剧人物为标题的有50余篇,近二十篇叙写悲剧人物,全书呈现浓郁的悲剧色彩。

这是《史记》所独具的美学特征。

”[2]明朝散文家茅坤在《史记钞》卷首《读史记法》中提到“太史公所得之悲歌慷慨者尤多”。

不啻在一方面有所成就的李贽则说:“《史记》者,迁发愤之所为也,其不为后世是非而作也,明矣。

其为一人之独见也者……”[3]这是古人对《史记》悲剧性的认识。

但是,这不是一种理论化的认识。

直到现代,我国学者吸收西方悲剧理论成果,再与我国相关理论相结合,这才使关于《史记》悲剧性的研究变得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

《史记》中六种悲剧性人物

《史记》中六种悲剧性人物

《史记》中六种悲剧性人物以前的史书著作虽然也写到许多人物,但一般都流于片段,不够集中,而且人物往往作为某一历史事件的附庸出现。

但《史记》以写人物为中心,也就是通过记录人物一生事迹来反映历史的进程,围绕着人物来组织材料和篇章结构,从而更充分、更集中地刻划人物性格,并较完整地写出人物的一生和命运,这集中体现了司马迁的思想。

因此,人是《史记》的主体,在司马迁的笔下,有六种悲剧性的人物。

一、社会大变革的牺牲者(代表人物:商鞅、贾谊、晁错)商鞅西入秦关,相秦二十余年,严刑峻法,大刀阔斧,收取河西,威震天下。

却在孝公殁后,惶惶如丧家之犬,处以极刑;贾谊的主张尽管在后来得到的实行,但司马迁以己之血液,注入他人之生命,将其塑造成怀才不遇、短命而亡的文人;晁错力排众议,主张削藩,忠心耿耿,鞠躬尽力,却成为“七国之乱”的牺牲品,朝服衣冠,腰斩于市。

二、显赫一时,但因自己的错误导致了悲剧(代表人物:齐桓公、赵武灵王)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何其辉煌!却在“三小乱国”与诸子夺嫡的闹剧中暗淡地谢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灭中山,与秦国分庭抗礼,假扮使节,孤身入秦,可谓一世英雄,却因子嗣争位,围困而死,尸身俱腐,无人收拾。

三、为统治阶级建功立业但功高盖主(代表人物:白起、韩信、彭越、黥布)白起以怒海崩云之势,歼灭四十万赵军,直捣邯郸,却被范雎和秦王猜忌,夺去兵权,后来邯郸久攻不克,秦王不得已欲再用白起,白起却“宁受重诛而死,不做败军之将”,婉言谢绝,被秦王先贬后杀。

韩信,曾受胯下之辱,用兵如神,创立盖世功业,一代国士无双。

却难免兔死狗烹之叹;彭越、黥布,楚汉枭将,为汉统天下立下赫赫战功。

可他们却死在了刘邦的野心与吕后的权欲之下。

他们的结局都十分凄惨。

刘邦曾许韩信“三不杀”,即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刀剑不杀。

韩信最终被吕后主谋,萧何设计,在长乐宫的钟室被竹片杀死。

正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彭越被贬为庶人,流放巴蜀,路遇吕后。

简析_史记_的悲剧风格及艺术表现

简析_史记_的悲剧风格及艺术表现

[收稿日期]2009-04-30[作者简介]金荣(1976-)女,汉族,甘肃人,新疆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及古代文学研究。

《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它以浓厚的抒情色彩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著称于世。

《史记》中撰写了众多的悲剧性篇目,塑造了大量的悲剧人物,使全书形成了浓郁的悲剧氛围,这种风格是一种顽强抗争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史记》悲剧风格的形成,首先与司马迁本人的悲剧性格是分不开的。

司马迁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人物,正是他那种无奈的悲剧人生观贯穿了整部《史记》,字里行间凝聚着司马迁个人的身世和感慨。

司马迁悲剧性格的形成首先自然是李陵事件的影响。

“李陵事件”中他为了替李陵申冤,仗义直言,而触怒了汉武帝,被施以“腐刑”,在当时,朝廷的同僚昔日的朋友,居然没有一个人替他说句公道话。

于是在他的心中形成了抑郁的心结:一方面,司马迁生活在一个没有知己、无人救援的冷酷世界,对人世间的世态炎凉慨感不已;另一方面,自己个人身心遭受了巨大创伤,所以对历史上失败的悲剧英雄格外的关注和同情。

此外,自己也是一个学识渊博,才华卓越的人才,可是并没有受到朝廷的重视。

这些心理因素汇集在一起,是他撰写《史记》的感情基础。

司马迁也深受屈原的影响。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评价屈原和他的作品:“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词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絜,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如此推崇屈原及屈骚精神,而屈骚精神,本身表现为一种悲剧精神,屈原正是拥有这样的人格注定了他一生不同凡响的悲剧命运和悲剧归宿。

这种精神也深深影响到司马迁。

屈原的整个心灵都被痛苦所充塞,但从未忘记国事,这种至死也不忘怀祖国的真情,在那种险恶的环境中本身就带有某种悲剧因素,体现在作品中,表现出浓郁的悲剧情调及无限的悲愤,在失望夹杂着希望的感情中抒发着作者强烈的感情,使作品进一步表现缠绵凄婉的悲剧气氛,这些都深深影响了司马迁,在他的作品中也体现了这种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特色发布时间:2012-11-21 来源:应届毕业生求职网以下是一篇关于浅谈《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特色的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欢迎浏览!摘要:本文将《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形象分为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两大类,并就其不同特征进行了评析,同时对司马迁刻画悲剧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了归纳,以期在阅读中给予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

关键词:《史记》悲剧特色形象刻画悲剧“构成了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冲突。

西方美学传统将悲剧划分为性格悲剧与命运悲剧。

所谓性格悲剧是指主人公的强烈个性姿态与客观环境相对抗,导致其理想愿望不能实现或者挫败。

命运悲剧则侧重于突出与人相对立的一种不可理解和不可抗拒的力量。

而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能够对现实问题进行扎扎实实的描写,直接揭露社会矛盾,充分展现人物的悲剧命运,具有极强烈的现实性,因此而形成了社会悲剧类型。

《史记》的创作便融合了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两大类型的特色。

《史记》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记录了我国自有文字以来的三千余年的历史。

这三千年的英雄史,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司马迁赋予笔下的人物以英雄的色彩,使之生于一世,轰轰烈烈;但同时,又在这些英雄的身上浓饰了悲剧的色彩,为他们的死,铺就了慷慨悲壮的气氛。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述写人物的作品有一百一十二篇,其中竟有八十篇塑造悲剧形象,计有悲剧人物一百二十多位,这是史无前例的,也是《史记》所独有的,它形成了整部书一种悲剧史诗的效果。

一、《史记》的悲剧人物形象分类司马迁笔下的悲剧形象可分为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两大类,能够充分体现其性格悲剧的有两类形象:(1)一些在历史上抒写辉煌功业的人物,他们将自己的事业推向了顶峰,却因为自身性格上的缺陷而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齐桓公曾经“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声威显赫,笑傲群雄。

一待霸业已定,便觉忠言逆耳,大用奸佞小人,至“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

及桓公座,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六十切日,尸虫出于户”。

这种结局不可谓不惨!(2)一些信念忠诚,坚守节操,为了实现或不负于自己的道德规范不惜以身而恤的人物。

屈原忠贞爱国,义薄云天,为国为民,呕心沥血,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两次放逐,为世所不容,因此发出了哀呼:“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世间的混沌污浊,世人皆醉而自己独醒,无人能理解他的内心,自己又不能改变志向而从俗,因而死亡是唯一可行之途。

屈原的内心独白有着强烈的痛苦与无奈,更有着高贵的不向命运妥协的人格。

《史记》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对现实黑暗秉笔直书,是其写实精神的具体再现,这体现在它的社会悲剧中。

相较性格悲剧而言,其社会悲剧的份量要显得更重一些,篇幅更长,范围大为扩展,上自一代帝王,下至游侠百姓,各种类型的人物均有涉及。

概括而言,主要有三种类型:(1)有一些大功于世,武则战功显赫,文则政绩出众的人物,他们为国家的建立与富强树立了难以磨灭之功,却屡受迫害。

淮阴侯韩信,对汉王朝的功劳可以与周公、召公及姜太公这些人相比,他佯渡临晋,随袭安邑,背水一战而败赵,奇袭历下以破齐,指挥全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灭项籍”。

他为报汉王知遇之恩,以“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来要求自己,“虽死,不易”。

但最终却是被他引以为恩主的高祖皇帝与吕后罗织罪名,擒斩于长乐钟室,非其罪而死。

飞将军李广,一生屡建奇功却屡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汉文帝曾说他“不遇时”,李广的悲剧便被蒙上了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耐人寻味。

自汉击匈奴以来李广未尝不在其中,他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却在武帝刘彻、大将军卫青的忌妒排挤之下,一生“无尺寸之功得以封邑”,最终自刎而亡。

一生坎坷的李广,终生在抗击匈奴的最前线上度过,他超人的胆识非凡的将才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因此他的被迫自杀,使“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韩信、李广的悲剧为当时社会势力所左右,令人痛惜。

(2)有一些人走在社会的前列,为了国家的发展,实行变法改革,却为旧势力所不容,惨遭迫害。

商殃变法使秦空前强盛,为日后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却遭到秦国宗室贵戚的反对。

秦孝公一死,他便被加于反叛的罪名,车裂而死。

还有在楚国变法的吴起,和为巩固中央集权力行削藩的晁错,都被残酷地杀害。

这一类悲剧人物,是属于典型的社会悲剧。

他们是天才的先驱者,由于他们的被扼杀,并且是为了一种终将实现的目的理想而被扼杀,因而有了为献祭真理而牺牲的殉道者的悲壮。

(3)还有一些人物,是见义勇为、重诺守信的下层人物。

燕国死士荆轲,为报燕太子丹,拯救弱燕于危难之中,不惜从容赴死,图藏匕首,秦庭行刺,身补八创,壮烈而亡。

还有为保赵氏遗孤的程婴和公孙杵臼等等。

这些人不为权力而争,不为钱财而屈,以死博取的是一股凌然豪气,他们是人民心中真正的豪杰志士。

二、《史记》中悲剧人物的艺术刻画《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巨着,更是一部文学名着,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写人文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对于人物的塑造,司马迁不仅突出其鲜明的个性,而且使之达到一定的典型化,形成了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特征,为此,他重点刻画了一百多位人物形象。

这其中,悲剧人物又占了很大的比例。

为了人物形象风姿有别、不见雷同,司马迁调动不同的艺术手法,使笔下的人物各具特色。

首先,将悲剧人物置于社会历史背景中,赋予了历史的悲剧感。

这类似于欧洲早期文学中的命运悲剧,为主人公的悲剧结局造就一种无奈的气氛,所谓“时势造英雄”。

如将项羽轰轰烈烈的一生放在秦末农民反抗暴政的大起义背景中描写,通过时代写人物,突出了项羽的功绩,使其价值得以充分地展现和发挥,项羽的神威、战功和不可逼视的高大形象,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能出现,而所有这一切的最终毁灭,换得的是人们对价值被毁灭的无比痛惜;晁错“患诸侯疆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却被斩于东市,原因在于他的改革要求超前于时代,为旧势力所阻,缺少变法的客观条件和有利时机。

司马迁将悲剧人物放入特定的时代中刻画,使人物身上充分展现了“时势造英雄”的特征,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具有时代的特征,突出了悲壮之美。

其次,在冲突和矛盾中展露人物性格,为其悲剧结局铺垫基础。

鸿门宴是决定楚汉命运的关键,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刘邦以其随机应变的突出才能,收买人心,化险为夷;而势力强大的项羽却在关健时刻犹豫不决、优柔寡断,无法痛下决心,为刘邦的巧语所迷惑,由此就注定了他必败的命运。

荆轲离燕入秦时长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司马迁用歌来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勇于赴义的性格特征,同时注定了他在秦庭惊变时的临危不惧,正是这种性格使他能够为大义而就死地。

再次,通过心理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增强悲剧气氛。

项羽被困垓下时,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一段独白式的诗歌,准确地揭示出了项王英雄末路时的“慷慨激烈,千载不平之愤”。

正如清代吴见思所说:“一腔愤怒,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

”这使体现在主人公身上的悲剧色彩更加浓郁,是一种画龙点晴的手法,将一种气质豪迈的形象留在读者心中。

同样的还有荆轲的《易水歌》。

韩信在听了蒯通的游说之辞后,开始的态度是:“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可过了几天后,却“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表现了他对汉高祖的信任和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是他走向灭亡不可缺少的条件。

可见,司马迁塑造悲剧人物,重在对其性格特征的刻画,通过不同的环境、个性突出的语言和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描写,先造英雄,再造悲剧。

《史记》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史学成就,最重要的还是它对我国文学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它开辟了人物传记这一文学体裁形式,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

通过这些形象,尤其是悲剧形象的塑造,使《史记》的文学成就更为显着,充分体现了司马迁出众的文学才能。

参考文献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2、屈原《楚辞·怀沙》。

3、屈原《楚辞·涉江》。

4、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发布时间:2012-11-21 来源:应届毕业生求职网以下是一篇关于浅谈《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特色的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欢迎浏览!摘要:本文将《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形象分为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两大类,并就其不同特征进行了评析,同时对司马迁刻画悲剧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了归纳,以期在阅读中给予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

关键词:《史记》悲剧特色形象刻画悲剧“构成了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冲突。

西方美学传统将悲剧划分为性格悲剧与命运悲剧。

所谓性格悲剧是指主人公的强烈个性姿态与客观环境相对抗,导致其理想愿望不能实现或者挫败。

命运悲剧则侧重于突出与人相对立的一种不可理解和不可抗拒的力量。

而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能够对现实问题进行扎扎实实的描写,直接揭露社会矛盾,充分展现人物的悲剧命运,具有极强烈的现实性,因此而形成了社会悲剧类型。

《史记》的创作便融合了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两大类型的特色。

《史记》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记录了我国自有文字以来的三千余年的历史。

这三千年的英雄史,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司马迁赋予笔下的人物以英雄的色彩,使之生于一世,轰轰烈烈;但同时,又在这些英雄的身上浓饰了悲剧的色彩,为他们的死,铺就了慷慨悲壮的气氛。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述写人物的作品有一百一十二篇,其中竟有八十篇塑造悲剧形象,计有悲剧人物一百二十多位,这是史无前例的,也是《史记》所独有的,它形成了整部书一种悲剧史诗的效果。

一、《史记》的悲剧人物形象分类司马迁笔下的悲剧形象可分为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两大类,能够充分体现其性格悲剧的有两类形象:(1)一些在历史上抒写辉煌功业的人物,他们将自己的事业推向了顶峰,却因为自身性格上的缺陷而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齐桓公曾经“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声威显赫,笑傲群雄。

一待霸业已定,便觉忠言逆耳,大用奸佞小人,至“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

及桓公座,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六十切日,尸虫出于户”。

这种结局不可谓不惨!(2)一些信念忠诚,坚守节操,为了实现或不负于自己的道德规范不惜以身而恤的人物。

屈原忠贞爱国,义薄云天,为国为民,呕心沥血,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两次放逐,为世所不容,因此发出了哀呼:“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世间的混沌污浊,世人皆醉而自己独醒,无人能理解他的内心,自己又不能改变志向而从俗,因而死亡是唯一可行之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