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记》的悲剧精神

合集下载

论《史记》人物的悲剧性

论《史记》人物的悲剧性

到 自己 的历 史 责 任 , 一生致力于建功立业 , 虽 死 不
国以帝 道 、 王道 、 霸 道 三说 秦 孝 公 , 终 于凭 借 自己 的 才 能说 服 了秦 孝 公 , 使孝公接 纳了他 的改革思想。 于是 商 鞅在 秦 国进行 了大刀 阔斧 、 史无 前例 的 改革 , 逐 步废 除 了奴隶 制 , 建立 封 建 制 。但 改革 不 可 避 免
1 " 3豕 口 吧八 1 - U
g U l J耳 帚 l朋 思 帚 1 3/朋
论《 史记 人 物 的悲剧性
张治 中
( 丰镇 市广 播 电视 大 学 , 内蒙 古 丰镇 0 1 2 1 0 0 ) [ 摘 要 ]《 史记》中的英 雄 多为社会 悲剧 或道德 悲剧 的主人 公 , 胸 怀 大 志 勇于进 取 、 有奇 才 奇 能又 建奇

剧性 。

的历史宏 著 , 更 是具 有无 穷魅力 的文 学 巨作 , 故 而被 鲁迅先 生 赞 为 “ 史家 之绝唱 , 无 韵 之 离骚 ” 。那 么 《 史 记》 的文学 性主 要表 现在 哪些方 面 呢?
关于《 史记》 悲剧人物的分类
《 史记》 中共写 1 2 0多位悲剧人物, 既有叱咤风 云的 时代 英雄 , 又有 勇 于赴死 的豪客 士人 , 既有 功勋
因他们 的悲 剧不仅 仅 是 个 人 的悲 到 , 而 是 整个 社 会
物,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有趣 的事实 , 值得我们深思。 《 史记 》 中写 得最 精 采 最 动 人 的传记 俨 然 全 是 悲 剧
人物 传 说 , 《 项羽本 纪》 、 《 伍 子 胥 列 传 》、 《 商 鞅 列
的悲剧 , 在这 些人 物 身上 体 现 出了震 撼 人 心 的 悲剧

论《史记》的悲剧人物

论《史记》的悲剧人物

论《史记》的悲剧人物摘要《史记》是一部由司马迁撰写的历史名著,也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授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以生动的社会各阶层历史人物为撰写对象,尤其是悲剧人物,个性鲜明,可以说《史记》是一个悲剧故事集,其悲剧任务以屈原、李广、伍子胥等为代表。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悲剧人物极为推崇,反映了他思想中进步因素已达到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稀有高度。

本文就《史记》中悲剧人物突出的艺术特色加以探讨,把握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以达到更深层次了解作者的世界观和哲学观,分析司马迁的悲剧精神。

关键字:《史记》;悲剧人物;艺术特色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

作为中国文学宝库的珍品,《史记》记载了上起远古,下至西汉武帝时期各个阶层的人物,以生物活动为中心来撰写历史,这些人物有帝王与平民,成功者与失败者,英雄与小人,而最主要的则是春秋末期以来400多年间的人物。

说到《史记》,不少读者都觉得是一部悲剧的渲染,其刻画的悲剧人物形象震撼人心。

司马迁有着遭遇宫刑和下狱之祸的悲惨经历,使他更加关注具有悲剧性结局的人物,他穷其一生著作《史记》,书中悲剧人物的无不悲壮,展现了《史记》的独特魅力。

书中对悲剧人物的着力刻画,也是司马迁的悲剧观,从悲剧人物入手,深入分析其艺术形象,有助于把握司马迁的创作思想。

《史记》全书共130篇,核心部分——本纪、世家、列传由人物传记构成,共计112篇,其中57篇是以悲剧人物的姓名为标题,还有近20篇虽然没有以悲剧人物的名字为标题,但作品中主要任务是带有悲剧色彩的,在这70多篇中还有几个悲剧人物的合传《屈原贾生列传》《刺客列传》等,《史记》全书所写悲剧人物约有120多个[2]。

下面将从《史记》悲剧人物作品的类型、写作方法、悲剧人物背后的意义展开研究。

从悲剧人物作品的类型来说,主要分为七类,分别是失败英雄的的悲剧、汉初异姓王的悲剧、嫡庶相争、忠臣命舛、夸者死权、贤者不遇时和义侠烈女的悲剧[3]。

触摸生命的悲剧底色_浅析_史记_李将军列传_

触摸生命的悲剧底色_浅析_史记_李将军列传_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1No.3古典文学新探摘要《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述了飞将军李广历经沙场、骁勇善战却屡遭坎坷、有功无赏,最后自刎而亡的悲剧一生。

司马迁以诗化的形式,将思与史有机地统一,并融入浓重的悲剧意识,阐发边缘苦痛心态,彰显个体生命于困窘之境不懈抗争的灵魂律动,引领我们触摸生命的悲剧底色。

关键词:悲剧困窘诗化抗争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司马迁饱含浓郁的情感为飞将军李广作传,并以慷慨惋伤的笔触记述了李广可歌可泣的征战的一生,生动地再现了一代骁将神勇武略与奕奕风采。

李广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英勇无畏的胆魄、沉着镇定的气度、体恤士卒的胸怀,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却一生不为重用,“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自刎而亡。

《史记·李将军列传》洋溢着英雄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字里行间浸透着无限的哀伤。

一见影知竿,入木刻画李广出身将门,跻身军旅却并未承袭先祖的荫庇,而是凭借其“世世受射”的真本领,“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作者深得“见影知竿”之妙,从侧面入笔写尽将军的英武神威,并以对比手法来烘托正面人物的英雄形象:1懦弱无能的中贵人以数十骑战匈奴三人却落得己伤骑尽、大败而逃;而李广率骑往驰,“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其风发的意气、昂扬的斗志,不但重整士气、大壮军威,更使将士全身而退。

中贵人的傲慢轻敌与李广敏锐认定三人为射雕者身份的镇定从容,形成鲜明的对照。

2与李广齐名的将领程不识治军严明,编制行军严守军规,办理军事文书部门常常忙到天明;而李广治军简易,行军没有严整的列队,驻扎常选择水草茂盛之地,夜间不巡逻只在远处设置哨兵,简化处理文书函件军务,看似散乱无序,实则有章有法,张弛有度。

与前者士卒苦不堪言相比,李广的士卒“咸乐为之死”。

可见李广体恤下属,治军有方。

3李广骁勇善战,声名远播,连敌方也爱慕其才,对其钦佩有加。

“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

史记论文

史记论文

论史记的悲剧文化《史记》是一个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是一部悲剧故事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详尽地记录和总结了汉武帝以前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史料价值。

同时它也是一部文学巨著,作者司马迁独具风格的记事写人所展现的浓烈而深沉、高亢悲壮的悲剧情结,给人们以强烈的震撼和无尽的喟叹。

而要谈其内涵,首先就得从人物说起。

对于《史记》的诸多悲剧人物,概括地说,大致可以分以下两类:一些在历史上抒写辉煌功业的人物,他们将自己的事业推向了顶峰,却因为自身性格或社会现实等的影响而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如齐桓公曾经“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声威显赫,笑傲群雄。

一待霸业已定,便觉忠言逆耳,大用奸佞小人,至“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

及桓公座,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六十切日,尸虫出于户”。

结局不可谓不悲惨!又像商鞅辅佐秦孝公实行变法,使秦国空前富强,为日后完成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但遭到了秦国宗室贵戚的反对,最终在孝公死后车裂而死,族灭全家。

历史的先驱者落得如此下场,实在让人叹惋。

再次就是其情节,《史记》中描写的故事情节叙述人物的悲剧性行动,营造悲剧氛围并揭示人物苦难的、毁灭性的结局,如人物的被杀、自杀或遭受痛苦或意愿未能实现等诸如此类的情况,渲染悲剧的气氛,揭示悲剧深沉的内涵。

这些悲剧性故事情节贯穿着人物的悲剧命运。

如《刺客列传》中的荆轲秦庭行刺,身被八创还“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最后壮烈身死;聂政“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尤其悲壮;郭解尚侠重义,到处为人排解纠纷,最后竟以大逆无道的罪名被杀害……悲剧性故事情节渲染了悲剧气氛,烘托了人物的悲剧色彩。

如写霸王别姬: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再如《荆轲列传》中写易水送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在这样浓烈的气氛中,再让人物自己作一首歌,而歌辞又是那样的悲壮,真是推波助澜,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悲剧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略论《史记》人物的悲剧性

略论《史记》人物的悲剧性

略论《史记》人物的悲剧性摘要:中华民族千古流传的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史记》,已经存在于世间两千余年,它对我国乃至世界史学、文学、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已经被古往今来众多名家所承认。

当时西汉的社会条件、司马迁自己的际遇共同影响了本书的创作,使得全书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

关键词:史记悲剧性悲剧原因正文: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具有为后人所惊叹的众多研究价值,它对后世产生了许多重要影响。

中华民族漫长的时间里流传下来的纪传体通史——《史记》,而且还是我们民族不断发展演进中产生的第一部,这厚厚的一部《史记》,具体分类则是:十二本纪:如《项羽本纪》、十表:如《六国年表》、八书:如《河渠书》、三十世家:如《陈涉世家》、七十列传:如《商君列传》,数一数这些篇目的总数,就有一百三十篇之多!“在《史记》中生动卓越地再现了黄帝至汉武帝时期30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首次精心梳理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统一国家的正统系列。

”(黄镇伟《历史的黄钟大吕——〈史记〉》导言)《史记》作为“二十四史”之首,在历代被人们所称颂。

“其言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1]是古人总结出的,十分简明扼要的,《史记》重要特点,体现出司马迁,一个史学家、文学家的伟大。

《史记》的文学艺术价值也极为突出,其中《史记》的悲剧性是其文学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记》共有112篇纪传作品,其中以悲剧人物为标题的有50余篇,近二十篇叙写悲剧人物,全书呈现浓郁的悲剧色彩。

这是《史记》所独具的美学特征。

”[2]明朝散文家茅坤在《史记钞》卷首《读史记法》中提到“太史公所得之悲歌慷慨者尤多”。

不啻在一方面有所成就的李贽则说:“《史记》者,迁发愤之所为也,其不为后世是非而作也,明矣。

其为一人之独见也者……”[3]这是古人对《史记》悲剧性的认识。

但是,这不是一种理论化的认识。

直到现代,我国学者吸收西方悲剧理论成果,再与我国相关理论相结合,这才使关于《史记》悲剧性的研究变得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类型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类型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类型《史记》全书共130篇,其中写人物的作品共112篇,在这当中有57篇是以悲剧人物的姓字标题的,另外还有一些是几个悲剧人物的合传,如《屈原贾生列传》、《孙子吴起列传》、《刺客列传》……粗略统计,全书写了约120多个悲剧人物,而这些悲剧人物多以惨痛的死亡经历告终。

按死亡意义,可粗略地将悲剧人物分为以下几类:1、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屈原生于礼崩乐坏,七国纷争的战国时代,“为楚王左徒”,他“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这样一个为振兴楚国而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的忠臣却因群小排挤,怀王昏庸,“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在朝政昏乱、国家分崩离析的情况下,自己屡遭放逐,然而屈原仍坚定“虽九死犹未悔”的爱国主义信念,最后竟“怀石遂自沉汩罗以死”。

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他们耻做周的臣民,为了坚守节义,不吃周的米粮,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上。

此为死义、死节,受到司马迁的称道,故将《伯夷列传》列为七十列传之首。

《田单列传》中写齐国被燕国占领后,燕国想立齐国的隐士王躅给他们作傀儡,王躅说“齐王不听吾谏,故退而耕于野,国既破亡,吾不能存,今又截之以兵为君将,是助纣为暴也。

与其生死无义,固不如烹!”于是,“遂经其颈于树枝,自奋绝而死”。

如此监守节义,甘为理想而殁的还有下层社会的刺客游侠之士。

如《魏公子列传》中的侯赢,朱亥的“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刺客列传》中的荆轲,田光,樊于期,高渐离等为气节而死为友谊而死。

何良俊有言:“今天下之大,一日之中死人何下数万,皆烟销澌灭,然此数子者,常在天地间,虽千载下犹有生气,则其生死轻重何如哉!”2、功勋卓著横遭陷害汉代名将李广为保卫汉帝国的疆土而抵抗匈奴的入侵与骚扰,功勋卓著,司马迁犹爱之。

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作《李将军列传》。

”李广在军事上能知彼知己,英勇善战,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使匈奴闻之丧胆。

36《史记》的批判精神和文学色彩

36《史记》的批判精神和文学色彩

36《史记》的批判精神和文学色彩01《史记》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上文中说到,《史记》具有实录精神,就是以事实为主,同时,司马迁还将批判的锋芒指向整个社会,大胆的暴露社会现实的不公,对于统治者所宣扬的所谓“天道”提出怀疑和质问。

《史记》中的《伯夷叔齐列传》就是这样进行批判的篇章。

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的两个隐士。

为什么好人倒霉,坏人得志?故事中说:孤竹国国君在世时,想立叔齐为王位的继承人。

他死后叔齐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

伯夷说:“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于是伯夷逃走了。

叔齐仍不肯当国君,也逃走了。

百姓就推孤竹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

商灭后,二人不降周,跑到首阳山隐居,不食周的粮食,只吃野菜,采薇,后来一妇人说,这野菜也是周的,兄弟二人就野菜也不吃,饿死在山上。

司马迁这种说法不是空发议论,实际上是他对现实的不满。

这当然也与他自身的经历有关。

他自己本人也是忠心耿耿为朝廷做事,却落得受宫刑的下场,受刑的时候,没有人一个人出来说话,谁也不帮助他。

老天爷更不出来保佑他,所以他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这天道,正义,正理到哪里去了?伯夷叔齐饿死在守阳山,而他们的同党,对他们无休止给予赞扬,这实际上就是庄子说的,“窃钩者诛,窃国者候”。

做了大坏事,不但不受罚,还有人歌颂你,只要你有权,善人不得好报,恶人反倒受称颂,谁有权有势,别人就说你是好人。

正义还能不能伸张,司马迁对当时的社会,提出了这样的质问。

他的实录精神还体现在他也颂扬那些符合他自己的理想的人物,颂扬那些在历史上建立了功业,对于社会、国家、人民有利的人物,特别是颂扬那些品行高洁但是又遭遇不平的人物。

如《屈原贾谊列传》。

司马迁他用自己的标准做是非的评价,不以统治者的标准为标准。

《游侠列传》中他赞扬了很多不为统治者所接纳,但却为困境中的人们来提供了很多帮助的游侠。

比如说这类游侠,这种人凭借个人的武力,来为别人打抱不平,所以他们的行为是不遵守当时的国家法律,虽然他们对于当时的穷人或处于困境中的人给予帮助,他们“言必行,行必果“,不以帮助别人为骄傲,是有值得称道的地方,甚至与儒家人物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特色浅析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特色浅析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特色浅析【摘要】本文将《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形象分为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两大类,并就其不同特征进行了评析,同时对司马迁刻画悲剧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了归纳,以期在阅读中给予提纲挈领的指导。

【关键词】《史记》;悲剧;特色;形象刻画悲剧“构成了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冲突。

西方美学传统将悲剧划分为性格悲剧与命运悲剧。

《史记》的创作便融合了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两大类型的特色。

一、《史记》的悲剧人物形象分类司马迁笔下的悲剧形象可分为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两大类,能够充分体现其性格悲剧的有两类形象:1.一些在历史上抒写辉煌功业的人物,却因为自身性格上的缺陷而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齐桓公曾经“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声威显赫,笑傲群雄。

待霸业已定,便觉忠言逆耳,大用奸佞小人,至“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

及桓公座,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六十切日,尸虫出于户”。

这种结局不可谓不惨!2.一些信念忠诚,坚守节操,为了实现或不负于自己的道德规范不惜以身而恤的人物。

屈原忠贞爱国,为国为民,呕心沥血,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两次放逐,因此发出了哀呼:“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世间的混沌污浊,世人皆醉而唯我独醒,无人能理解他的内心,因而死亡是唯一可行之途。

屈原的内心独白有着强烈的痛苦与无奈,更有着高贵的不向命运妥协的人格。

《史记》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对现实黑暗直接抨击,是其写实精神的体现,显现在它的社会悲剧中。

相较性格悲剧而言,其社会悲剧的份量要显得更重一些,篇幅更长,范围大为扩展,上自一代帝王,下至游侠百姓,各种类型的人物均有涉及。

概括而言,主要有三种类型:1.有一些大功于世,武则战功显赫,文则政绩出众的人物,他们为国家的建立与富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却屡受迫害。

将军李广,一生屡建奇功却屡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自汉击匈奴以来李广未尝不在其中,他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却在武帝刘彻、大将军卫青的忌妒排挤之下,最终自刎而亡。

《史记》悲剧人物的悲剧精神——以伍子胥、屈原、李广为例

《史记》悲剧人物的悲剧精神——以伍子胥、屈原、李广为例

既然楚王 已经是 闭 目塞听 , 昏庸 不明 , 只听信佞 臣; 国已在历史上 留下 了光辉 的一 页 , 由于 “ 但 世溷浊而不分兮” 楚国上下都是 “ ; 好蔽美而嫉妒” 的奸 臣, 自
自身 的原 因和过错 , 致了最终的失败 ; 导 以信陵君 、 韩信等 为 代表 的, 都有大功于世 , 却受到嫉妒和谗害 , 结局亦十分悲惨 ; 己的美好理想 又得不到实现 ,那么怀才不遇的屈原完全可以 “ 圣人不凝滞于物 , 而能与世推移 ” 《 ( 渔父 》 , )远离楚 国 , 选择 明主 ,但 屈原 宁愿 自投泪罗 ,清代李贽对屈原的死是这样看 待 :彼见其主 日夕愚弄于贼臣之手 , “ 安忍坐视乎? 势之所不能
我们一般理解是把屈原 的死归 因于他 的爱 国精神 ,这是
无 可 厚 非 的 , 而 我 们 不 能把 这个 当作 是 唯一 的原 因 。试 想 , 然
七类 : 以商鞅 、 陈涉等为代表 的历史发 展过程 中的新 生力量 , 但却在与强大的腐朽势力作斗争 中被杀害 ; 以赵武灵王 、 灵 楚

LI TE
童 YHR R EY A TO R 鎏 蔓
■ —
《 史记》 悲剧人物的悲剧精神
— —
以伍子胥 、 屈原 、 李广为例
秦 圆
( 扬州大学 文学院, 江苏 扬 州 2 5 0 ) 2 0 2
摘 要 : 史记》 《 是一个悲剧 英雄人物的画廊 , 是一部 悲剧故事集。屈原、 李广、 伍子胥虽然处于不同的

俗之一改也” 《 (屈原贾生列传》 , )但是屈原却没有等到 国君的
怀乎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 , 吾将从彭成之所居 。 (离骚》 ”《 ) 最后在敌兵入境 , 国破家亡的时候 , 他义无反顾 的怀沙抱石投

论《史记》的死亡叙事与悲剧精神

论《史记》的死亡叙事与悲剧精神

识,他浓墨重彩 于历史人物的死亡叙述,展现这些人物 不平凡的生存体验 ,将悲剧精神渗透于人 物塑造 当中,使这
群 悲 剧英 雄 的 历 史存 在 得 到 哲 学 意 义上 的升 华 , 更体 现 出一 种 动人 心 魄的 审美体 验 。
关键词 : 史记 》 司马迁 死亡叙事 悲剧精神
英 雄之 死 上 , “ 将人 生有 价 值 的 东 西 毁灭 给 人 看 ” _(O 会 义 务 ,具 有 自我牺 牲 的 献 身精 神 和 拯救 世 界 的道 德 理 想 ,而 2P 3 ]2 )
使 读者 产 生 怜悯 之 情 ,使 感情 得 以升 华 以达 到 审美 的价 值 追 最终 使 这 些价 值 观 归 为 主体 的世 界观 。这 也 是秦 汉 之 际形 成
将 人物 放 于 大历 史 的 背 景之 下 ,通过 他 们 对 自我价 值 的 努 力 追 求 以及 这 种 理 想信 念 的 毁 灭 来 展现 人 物 的悲 剧性 命 运 。 尊 严 而 做 出 的主 体 勇气 的释 放 。 于 是 ,不 同 背景 、阶层 的人 物为 了各 自的价 值 信仰 在 生 死 之 际采 取 不 同 的模 式 来 达到 个
体 地 呈 现 出世 事 的沧 桑 。
最 后却 完 全 不是 预 期 的结 果 。 ” l { 3 l
这 种 “ 史 的必 然 要 历
《 记 》 中时 刻 笼罩 着 一 股 无 可名 状 的 悲 凉之 气 , 屈 子 史 披 发徜 徉 最 终抱 石沉 江 ; 豫让 为报 知 己之 恩屡 刺 赵 襄子 终 而 伏 剑 自杀 ;项 羽 乌江 自刎 ;周 亚 夫 绝 食 而亡 ;李 广 不愿 受 辱
多年 的 历 史通 过 笔 下 四千 多 个 人物 的悲 欢 离合 得 以展现 。他 况 。行 动 的 目的是预 期 的,但 是行 动实 际产 生 的结果 并不 是预 通 过 为 历 史人 物 立传 将 他 们 所 存在 的历 史 空 间铺 陈 展 开 ,立 期 的 ,或者 这种 结果 起初 似乎 还和 预期 的 目的相 符合 ,而 到 了

论《史记》的悲剧人物

论《史记》的悲剧人物

论《史记》的悲剧人物摘要《史记》是一部由司马迁撰写的历史名著,也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授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以生动的社会各阶层历史人物为撰写对象,尤其是悲剧人物,个性鲜明,可以说《史记》是一个悲剧故事集,其悲剧任务以屈原、李广、伍子胥等为代表。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悲剧人物极为推崇,反映了他思想中进步因素已达到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稀有高度。

本文就《史记》中悲剧人物突出的艺术特色加以探讨,把握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以达到更深层次了解作者的世界观和哲学观,分析司马迁的悲剧精神。

关键字:《史记》;悲剧人物;艺术特色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

作为中国文学宝库的珍品,《史记》记载了上起远古,下至西汉武帝时期各个阶层的人物,以生物活动为中心来撰写历史,这些人物有帝王与平民,成功者与失败者,英雄与小人,而最主要的则是春秋末期以来400多年间的人物。

说到《史记》,不少读者都觉得是一部悲剧的渲染,其刻画的悲剧人物形象震撼人心。

司马迁有着遭遇宫刑和下狱之祸的悲惨经历,使他更加关注具有悲剧性结局的人物,他穷其一生著作《史记》,书中悲剧人物的无不悲壮,展现了《史记》的独特魅力。

书中对悲剧人物的着力刻画,也是司马迁的悲剧观,从悲剧人物入手,深入分析其艺术形象,有助于把握司马迁的创作思想。

《史记》全书共130篇,核心部分——本纪、世家、列传由人物传记构成,共计112篇,其中57篇是以悲剧人物的姓名为标题,还有近20篇虽然没有以悲剧人物的名字为标题,但作品中主要任务是带有悲剧色彩的,在这70多篇中还有几个悲剧人物的合传《屈原贾生列传》《刺客列传》等,《史记》全书所写悲剧人物约有120多个[2]。

下面将从《史记》悲剧人物作品的类型、写作方法、悲剧人物背后的意义展开研究。

从悲剧人物作品的类型来说,主要分为七类,分别是失败英雄的的悲剧、汉初异姓王的悲剧、嫡庶相争、忠臣命舛、夸者死权、贤者不遇时和义侠烈女的悲剧[3]。

史记论文

史记论文

浅谈《史记》的悲剧意蕴摘要:《史记》,这本有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文化沉淀,除其在体例、内容方面的成就引人注意外,其深厚的悲剧意蕴也会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它张扬了主体的悲剧精神,彻悟了人生的悲剧意识,揭示了历史人物悲剧命运的文化根源,凸显了悲剧意蕴的震撼力。

深邃的悲剧意蕴是《史记》作为史学和文学巨著魅力永恒不可复写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史记》司马迁悲剧意蕴正文:在初、高中时期,曾对《史记》中的一些文章进行过了解、学习,时至今日,总忘不了楚大夫汨罗江畔苍凉的控诉,总忘不了项羽垓下之围时霸王别姬的悲歌,总忘不了易水之滨“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总忘不了韩信功成之后一句“我固当烹”的愤慨与悲凉……一幕幕鲜活上演的悲剧,一个个淹没于历史洪流的英雄,为我们讲述着千百年不能磨灭的历史传奇。

所以,《史记》既是一部人的历史,也是一部悲剧的历史。

它蕴含着深厚的悲剧意蕴。

《史记》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记录了我国自有文字以来的三千余年的历史。

这三千年的英雄史,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司马迁赋予笔下的人物以英雄的色彩,使之生于一世,轰轰烈烈;但同时,又在这些英雄的身上浓饰了悲剧的色彩,为他们的死,铺就了慷慨悲壮的气氛。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述写人物的作品有一百一十二篇,其中竟有八十篇塑造悲剧形象,计有悲剧人物一百二十多位,这是史无前例的,也是《史记》所独有的,它形成了整部书一种悲剧史诗的效果。

一、张扬主体的悲剧精神《史记》是悲剧性的。

从根本上说,《史记》的悲剧性不仅在于司马迁个人不幸遭遇的悲剧,以及其他历史人物被毁灭的悲剧,而更在于司马迁所追求的文化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的悲剧。

一部卷帙浩繁的《史记》根本上就是以捍卫文化理想,追求人生价值和人格尊严为内质的、张扬悲剧精神的生动载体。

处在忍辱负重条件下的司马迁写出的《史记》不是对人生的叹息,而是对人生悲剧命运悲壮、绝望抗争的颂歌。

《史记》的悲剧性中最令人震撼的是蕴涵于其中的怨而且怒的激情。

《史记》悲壮美的人物审美特征浅论

《史记》悲壮美的人物审美特征浅论
广 东技术师 范学 院学报 ( 社会 科学 )
2 1 第 6期 0 0年
J un lo a g o gP ltc nc Noma iest o r a fGu n d n oye h i r lUnv ri y No6,01 . 2 0
《 史记》 悲壮美的人物审美特征浅论
李晓婉
( 广东 技 术师 范学 院 , 东 广 州 5 0 6 ) 广 1 65
摘 要 :史 记 》 的 悲剧 人 物 具 有 与众 不 同的 悲壮 美 , 现 了独 具 的审 美 特征 : 身 扬 名 的 宏伟 理 想 、 忍 不 拔 的顽 《 中 体 立 坚 强毅 力 、 强 不 屈 的抗 争 精 神和 超 越 生死 的英雄 气概 , 我们 深深 感 受 到 悲壮 美 的震 撼 。 坚 使 关键 词 :史 记》 悲壮 美 : 美 特征 《 ; 审
中 图分 类 号 : 0 K2 7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 2—4 2 2 0 0 17 0 X(01 ) 6—0 7 0 2—0 3
《 记 》 l0篇 鸿 篇 巨 著 中 , 悲 剧人 物 的 描 写 最 为 史 ①3 以
的 审 美 观 “ 主要 的就 是 他 分 外 喜 爱 悲 剧英 雄 , 爱 那 些 最 喜
的 、 浑 的 、 壮 的气 氛 。 雄 悲 希 腊 悲剧 那 样 特 别 强 调 命 运 的作 用 , 不像 法 国 、 国悲 也 英
剧 那 样 片 面 突 出个 人 性 格 , 的 悲 剧 多 是社 会 原 因造 成 , 它 而 又 有来 自于 自身 的思 想 性 格 因素 ,因 而这 种 悲 剧 就 显
因素的复杂性 , 但都表现 出共有 的审美特征。下 面就体现 《 史记》 悲壮美的人物主要审美特征 , 略作 简单 阐述。

谈谈《史记》中的三类悲情人物

谈谈《史记》中的三类悲情人物

创新平台《史记》是一部富有悲剧意味的作品,主要以描写人物来记载历史。

司马迁在《史记》中塑造了三类具有悲情意味的人物形象,集中体现了他的悲剧情怀与独特的审美意识。

司马迁继承父志,以史官之笔撰写《史记》,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

在《史记》之前的史传作品里,史官往往隐于文本之后叙述,几乎不带任何主观色彩,不会夹杂个人的态度与观点。

司马迁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打破了史官隐身记述历史的传统,率先扩大了史书所能容纳的人物的规模,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史记》之前的史传作品纯粹是为贵族或者说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无不是在记叙君王、大臣、贤士的经历和功绩,即使其中也有寺人、仆从、婢女等人物,往往也是为衬托主要人物服务的。

司马迁则完全改变了这种写法。

他在记录君臣贵族言行的同时,将许多充满个性的普通人乃至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带入了史书的大堂,并让他们以主人公的身份再现历史的进程。

这使得《史记》焕发出了独特的生机。

纵观《史记》全书,司马迁一共刻画了三类悲情人物形象:一是以屈原为代表的为理想而献身的殉道者,二是和项羽、李广一样命运跌宕的英雄,三是游侠、刺客等侠义之士。

一、为理想而献身的殉道者《伯夷列传》里不肯食周粟、死于首阳山的伯夷、叔齐和《屈原贾生列传》里因美政理想不能实现而举身赴死的屈原都是《史记》中充满悲剧意味的殉道者。

这类人物的悲剧性主要体现在他们为实现某种理想或者坚持某种信念而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区别于在斗争中受难的人物,这些殉道者往往是因为知道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或精神追求而选择自行毁灭。

明知不可为却偏要为之。

他们不屈服,不妥协,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展现出了特殊的人格魅力。

在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西方神话中的悲剧人物西绪福斯。

西绪福斯因狡猾机智而闻名。

诸神罚他在地府里将一块巨大的岩石从平地滚到山顶上去。

当他每次用尽全力将巨大的岩石推到山顶时,石头就会从其手中脱离,再次滚到山下。

司马迁悲伤情感与悲剧心理解析

司马迁悲伤情感与悲剧心理解析

司马迁悲伤情感与悲剧心理解析鲁迅先生曾讲过,《史记》是“无韵之《离骚》”[1]。

如果说《离骚》是屈原对自己心灵创伤凄风苦雨式的吟唱的话,那么,《史记》也同样表现了司马迁的心灵矛盾、心灵痛苦、心灵悲剧。

刘禹锡称《史记》为“司马子长之深悲”[2],刘鹗也说《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3],他们都指出了《史记》中所蕴含的司马迁的悲剧意识、悲剧心理。

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这时,西汉王朝已建立六十余年,楚汉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这是春秋战国以来最安定的历史时期。

而且,高帝、吕后以来实行的休养生息的政治,已初见成效,出现了后世称之为“文景之治”的局面。

然而,这种“安定”的社会却有它特殊的时代气氛。

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们,包括那些“从军归者”,又回到了比昔日更萧条冷落的土地,在刀光剑影中绷紧的神经一旦松弛下来,往昔可怕的阴影、死者的幽灵就不时袭来,回想过去的一切,他们觉得好像做了一场大梦。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于是恐惧、失落、空虚、人生如梦、命运难测,种种颓废的思想应运而生。

我们只要看汉墓中那众多雷同的导引升仙的图画,只要看弥漫于所有社会阶层的方士求仙思想,就会明白,肉体一旦在战乱平息后恢复了它本来的价值和尊严,人们就把肉体的毁灭看成极大的痛苦。

因而,人们对生命的执著更强烈了。

而且,政治由割据而归于独裁,思想文化由百家争鸣而至于万马齐喑,人们的思想、言行被引向一个狭窄的黑胡同。

人们一方面回首往昔血雨腥风的开阔和自由,一方面又瞻望未来平静而又可怖的幽深,矛盾、痛苦、悲凉、慷慨,组合成了这个时代的气氛。

司马迁,这位站在时代制高点的英雄,对这种忧患气氛的感受,一定是很深刻的;他的悲剧心理,无疑可以在这里找到现实根据。

本文则试图从司马迁对他笔下人物所倾注的同情入手,探求这位历史、文学巨人悲剧心理的内在机制。

司马迁悲剧心理的渊薮司马迁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略后于他的扬雄在《法言·君子篇》中就说“多爱不忍,子长也”[4]。

论《史记》的悲剧色彩

论《史记》的悲剧色彩

论《史记》的悲剧色彩【摘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也是一部文学著作,它的作者司马迁惨痛的遭遇、悲剧的命运使他具有浓重的悲剧心理,再加上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促使他发奋著作,以其高超的表现艺术为我们描绘出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 更以其独具特色的悲剧美而深深地震撼着、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悲剧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详尽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史料价值。

《史记》不但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同时也是一部文学著作,现已经存世两千多年了,它在史学、文学和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早已被历代的学者们所定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与前人所撰史书的不同在于创造性地使用了“纪传体”的体制,它不仅以其高超的表现艺术为我们描绘出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 更以其独具特色的悲剧美深深地震撼着、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一、《史记》存在悲剧色彩的表现《史记》全书130篇, 其中写人物的篇目就有112篇。

司马迁在这些篇目中, “其言直, 其事核, 不虚美, 不隐恶” , 以持正不阿、公正严肃、敢于求实的态度和精神, 以传神的妙笔, 平易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 其中对悲剧人物的描绘尤为突出。

据统计《史记》共写了悲剧人物一百多个。

因此对《史记》悲剧人物, 尤其悲剧英雄人物的探讨, 具有一定的价值。

《史记》的悲剧性正是从这些悲剧英雄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形形色色,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这些悲剧英雄人物的光辉业绩与他们的悲剧遭遇, 从不同的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司马迁以前我国三千年历史的进程, 并展示了这一历史进程中, 中华民族所表现出来的英勇奋斗、敢于抗争、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美德。

在《史记》里,这些悲剧人物的故事非常壮悲,十分惨烈,他们都处于政治斗争的中心,站在时代潮流的漩涡中,他们的命运结局各不相同,但却都终遭困辱,不被赏识,结局悲惨,理想的翅膀于此折断,命运陷入了深深的悲剧泥潭。

《史记》悲剧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精神解读

《史记》悲剧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精神解读

《史记》悲剧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精神解读主讲人:曾尚兰教学目的:1,通过对《史记》这部史学、文学著作的介绍使学员了解走近《史记》,引起学员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与关注;2,通过分析《史记》悲剧人物形象及其内在精神,使学员产生共鸣,并从这些人物身上获得一些人生、为官、做人方面的启示。

教学重点:第三、四部分,通过对悲剧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其内在精神意蕴及其对现实的启示作用。

教学难点:1,在对悲剧人物形象分析时,如何使课堂有趣味性、故事性;2、如何深入浅出地揭示悲剧人物的精神意蕴及其对现实的启示,使学员易于理解、能学有所得。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设置法、提问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导语:《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史学、文学著作,二十四史之首。

《史记》记载了许多人物,其中有一类,他们的人生遭受了许多挫折、不公正的待遇,以至于他们或人生理想不能实现,或被逼走向生命尽头。

这样一类人物,尽管他们命运坎坷,但是他们在困境中迸发出来的顽强抗争的精神却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他们也因此流芳千古。

这到底是怎样一群人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人生,感受他们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

一、《史记》及其作者介绍(一)司马迁生平事迹1、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汉武帝时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

他撰写的《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被后世尊称为太史公。

2、人生经历:少年受业、壮年游历、晚年获罪司马迁的人生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

《史记·太史公传》中记载:“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年十岁则诵古文。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在史官家庭中长大,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他的广泛阅读和遍布南北的游历,既为他写史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也使他在读书与壮游过程中萌发了写史的念头。

浅析《史记》中项羽的悲剧性格

浅析《史记》中项羽的悲剧性格

浅析《史记》中项羽的悲剧性格《史记》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一部以人物为线索的纪传体通史。

太史公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终于完成了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

由于太史公自身不幸的遭遇,使得整部书透露着浓郁的悲剧氛围。

特别是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除了对史实的客观叙述与评价,他更是融合自我体会对他们抱以同情和感慨。

《史记?项羽本纪》中对项羽的塑造就是如此。

本篇题目作《项羽本纪》。

纪者,记也。

本其事而记之,故曰本纪,是《史记》中以朝代的先后顺序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各朝代或帝王的历史。

而众所周知的是项羽并未在楚汉相争中取得胜利,更加未曾称帝,至多也只是自封为西楚霸王。

太史公却作“本纪”来记述项羽这一段人生轨迹,可见,司马迁并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更表现出一种对英雄的惋惜与敬重。

尽管项羽作为英雄是值得敬仰的,但是作为史记家的司马迁还是对项羽做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项羽在性格上的特点,即英勇无畏与残暴易怒结合,骁勇善战与匹夫之勇并存,仁慈长情与妇人之仁俱在等,正是这些矛盾的性格组合,造成了项羽的悲剧人生,让人们对之既敬重又扼腕。

一、英勇无畏与残暴易怒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的第一句话便出口不凡,“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面对项梁的责难,他不是反省自己,而是说出要学就学“万人敌”的豪言壮语。

紧接着,在见到秦始皇游会稽之时表现出的不屑,又让人一惊,一句“彼可取而代也”充斥着无尽的豪气,震人心魄。

在起事之初,项羽就已经表现得相当果敢了。

斩杀太守,又击杀数十百人稳定军中,使得“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而最能表现他英勇无畏的是“巨鹿之战”,被认为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整个过程用了多次复笔的手法,他诛杀宋义,“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他破釜沉舟,“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他破秦军,诸侯将“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几个“无不”、“莫敢”就写出了项羽让人慑服的英勇无惧、勇武盖世,可以想象他在短短三年时间如何叱咤风云,实现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一预言。

李将军列传之《史记》悲剧色彩的理解

李将军列传之《史记》悲剧色彩的理解
《李将军列传》之《史记》 悲剧色彩的理解
《史记》创作背景 《史记》的悲剧色彩 个人见解
《史记》的创作背景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为 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而与世长辞。司马迁 子承父之志,继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年), 他开始《太史公书》及后来称为《史记》的写作。但 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 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 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 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继续写作《史记》。前 后经历了14年,《史记》的写作已基本完成。司马迁 大约死于武帝末年,即公元前87年前后。
从《李将军列传》 见《史记》的悲剧色彩
《史记》的悲剧色彩可以从李广的悲剧命运中 探寻一二。李广, 西汉时期一位抗击匈奴、战功显 赫、众口皆碑的杰出将领, 一生经历大小战役七十 余战, 屡建奇功, 却一直蒙受委屈, 不得因功封侯, 甚至横遭罪责, 最终悲愤自杀。对此, 司马迁在 《史记》中专门为他立传, 用饱含激情的诗一般的 语言, 将李广出生人死与敌英勇作战的顽强精神, 具有悲剧色彩的多舛命运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 面前,对他的不幸遭遇, 表现了无限的惋惜与同情, 使这一个具有司马迁自己理想光芒的人物形象感 人至诚至深。《史记〃李将军列传》是一首苍凉 雄壮、感人肺腑的长歌, 永远震憾着人们的心灵。
司马迁修史 司马迁修史初期,旨在继承古代史学传 统,并弘扬有汉一带的精神,把修史看作是“明圣盛 德”、述“功臣史家贤大夫之业”(《太史公自序》)。 但是经过李陵之祸以后,他的形体精神受到摧残,心情 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的修史动机也有所调整。他列举周 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 著书立说的动机,认为自己也属于发奋著书的类型,是 在经历磨难之后通过著书抒发心中的郁闷和不平。司马 迁由于身陷囹圄、遭受宫刑,不再把修史仅仅看作是对 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赞颂,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 叹联系在一起,融入了较多怨刺的成分,许多人物传记 都寓含着作者的寄托,磊落而多感慨。司马迁修史过程 中前后心态的巨大变化,赋予《史记》这部书丰富的内 涵,它既是一部通史,又是作者带着心灵创伤所作的倾 诉。

《史记》所弘扬的人文精神浅探

《史记》所弘扬的人文精神浅探

《史记》所弘扬的人文精神浅探本文认为司马迁《史记》的人文精神,即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含垢,历经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人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这四种精神值得弘扬。

标签:弘扬;《史记》;人文;精神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的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第一次以人物传记的方式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奋斗历史。

《史记》是我国的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

《史记》的出现,既是强大的统一的大汉帝国的需要,也是作者进步的历史观,文学修养,史学修养,丰富的社会实践和独特的人生经历综合的体现,标志着中国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顶峰。

《史记》的内容既有前期历史反思的余绪,又有后期沟通天地人的尝试。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相互补充形成了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宏大的框架结构,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图画。

其塑造出来的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诸多的人文精神,千百年来,给人们以仰慕和思索,鼓励和启迪。

一、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司马迁的积极入世精神,来自于渊博的家学和其父亲的影响,他的父亲司马谈用培养历史学家的观点来培养司马迁。

并把修史当作自己的神圣的使命,可惜壮志未酬而与世长辞。

司马迁在和壶遂讨论修史的宗旨时曾表明自己是继承父亲的遗志,把修史看作是“明圣盛德”,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太史公自序》)。

由此观之,司马迁之所以修史,为的是给汉代及前代历史作总结,以便像孔子作《春秋》那样,青史留名。

《史记》中的诸多人物,如项羽、刘邦、孔子、萧何、荆轲、李广、苏秦、韩信等,无论其身份如何,在他们身上都分别体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的积极入世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史记》的悲剧却不尽然。读《史记的》悲剧人物悲剧故事,它的基调是高亢激越的。我们从史记中读到的,不是无所作为的哀叹,不是一蹶不振的颓丧,不是失败的感伤,而是为壮丽事业而勇敢奋斗的豪歌,是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进取,是一种胜利成功的快慰,道德上获得满足的欢欣。这便是它的卓尔不群之处。
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问世却并不是历史缔造的必然,它是太史公在不幸遭遇下”发愤著书“的成果。没有司马迁,这一时期不见得会没有史传,但一定没有如《史记》般文采斐然的史传。。试问还有哪部史传像《史记》般被我们当做文学巨著来研读?由此得见,《史记》之悲剧精神,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司马迁个人。
关于悲剧,亚里士多德说“于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而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即是悲剧。由此而观《史记》中的悲剧英雄,莫不以“悲壮”二字称之。“悲”即指这些人物最终不可摆脱的悲剧命运,“壮”则是这些人物在走向悲剧命运过程中所创下的不凡之举。且看太史公笔下的这些人物:
若论《史记》最精彩的篇章,当属《项羽本纪》。司马迁用它最满怀深情的笔触,着力刻画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其中有这样的画面:垓下之围项羽被逼至绝境,全军溃败,但他却坚决拒绝了乌江亭长让他逃回江北的劝告,带着身边仅余的二十八骑士再度重围。身负重伤之后他选择了自刎,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至死,他都没有认输,他说“天亡我也”。或许,你认为他刚愎自用而导致了最终失败,不错,这是他的“悲”。然而这样的悲在他的英雄气概下却有了另一番味道。“一腔愤怒,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在太史公笔下,项羽之死,写尽英雄失路之悲。
浅谈《史记》的悲剧精神
读过《史记》,总忘不了楚大夫汨罗江畔苍凉的控诉,总忘不了项羽垓下之围时霸王别姬的悲歌,总忘不了易水之滨“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总忘不了韩信功成之后一句“我固当烹”的愤慨与悲凉……一幕幕鲜活上演的悲剧,一个个淹没于历史洪流的英雄,为我们讲述着千百年不能磨灭的历史传奇。《史记》的悲剧精神即由此而来。
史记的悲剧精神,将继续激励我们奋然而前行,争当时代的英雄!
有的时候,性格原因也是一种悲剧根源。这在《史记》中,李斯当推首位。秦因他的辅佐而统一,也因他的患得患失而灭亡。李斯的性格缺陷在于他太注重名利权贵,赵高正是利用了他这一点,诱其改诏易主。而他自己也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悲惨下场。
喜剧都有着同样的结局,悲剧人物却有着各自的不幸。太史公笔下,有王侯将相的悲剧,也有氓吏之人、刺客游侠的悲剧。这些曾先后上演在历史舞台上的悲剧被太史公一一记于笔下,便有了《史记》以一贯之的悲剧氛围。
清刘鹗言“《离骚》为楚大夫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正是由于司马迁个人的悲剧人生使得他产生了类似于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的极富悲剧色彩的创作动机。鲁迅认为司马迁《史记》之悲乃源于“恨为弄臣,寄心着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而太史公本人对于他的创作动机也道“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而这正是《史记》悲剧色彩的根源。当然,时代的特殊性也是《史记》悲剧精神浓厚的另一不容忽视的原因。《史记》记叙的时代洋溢着英雄的悲情气概。自古乱世出英雄,春秋战国的长久战乱造就了一批雄人物,然而也因身处乱世,他们的人生际遇难免悲剧与不幸。
在我看来,《史记》所刻画的悲剧英雄中,感人至深者当属《屈原列传》。这是另一种悲剧英雄。屈原忠君爱国,然而却“忠而被谤,信而见疑”,司马迁联想到自身遭遇,对他给与了深切的同情,使千百年后的读者读之仍心生悲戚。屈原的悲剧,乃为理想追求而不惜赴死明志的悲壮,
马克思曾说,悲剧的本质在于历史的必然要求于这个要求的实际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而商鞅之死,便是这样的悲剧。商鞅变法,使秦迅速富强,然而这场变法从一开始便受到秦贵族势力的百般阻挠破坏,从而为商鞅的悲剧埋下隐患。走在历史变革的前沿而不能为旧势力所容,这便是商鞅的悲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