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笔记(第4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Ⅱ)

合集下载

微观经济学第4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微观经济学第4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性对消费的影响。
时间不一致性下的消费者行为
时间不一致性
指消费者在时间推移中偏好或目标发生变化,导致其初始决策与 后续行为不一致。
自我控制与延迟消费
消费者可能面临自我控制问题,如过度消费或冲动消费,需要培 养自我控制能力以实现长期消费目标。
动态规划与贴现因子
通过动态规划方法,结合贴现因子对未来消费进行折现,以实现 跨期消费的最优决策。
01
表示消费者在消费不同数量的商品时获得相同效用的曲线。
无差异曲线的特性
02
凸向原点、不相交、与预算约束线相切。
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的切点
03
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组合。
预算约束线
预算约束线
描述在一定预算下消费者可以购买的商品组合的边界。
预算约束线的特性
斜率为负(价格下降时,预算增加)、与无差异曲线相切于最大效 用点。
05 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实证研 究
实证研究方法
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消 费者行为数据,了解消费者的 消费习惯、偏好和决策过程。
观察法
通过观察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使用习惯等,了解消费者的实 际行为和反应。
实验法
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测试消费者 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反应,以揭 示消费者行为的内在规律。
消费者行为决策过程
实证研究揭示了消费者行为决策过程的复杂性,包括信息收集、评价、 选择和购买等阶段,每个阶段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对实证研究的批判性思考
方法论问题
实证研究方法存在一定局 限性,如样本选择偏差、 数据解读的主观性等,可 能导致研究结果的偏误。
外部效度问题
实证研究往往针对特定情 境或群体,难以推广到更 广泛的消费者群体或市场 环境。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博弈论与厂商的策略性行为)【圣才】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博弈论与厂商的策略性行为)【圣才】

第13章博弈论与厂商的策略性行为13.1 复习笔记一、博弈论概述1.何谓博弈和博弈论(1)博弈博弈(games),又被称为对策、游戏或竞赛,是指一些个人或单位在“策略相互依存”(strategic interdependence)情形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状态。

也就是说,在博弈情境下,每个人的效用(或利益)不仅取决于他自身的行为,而且也取决于其他人的行为。

简而言之,个人所采取的最优策略取决于他对其他人所采取的策略的预期。

(2)博弈论博弈论(game theory)是研究博弈情境下博弈参与者的理性选择行为的理论;或者说,它是关于竞争者如何根据环境和竞争对手的情况变化,采取最优策略和行为的理论。

博弈论既可以用于研究相互依存的厂商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行为,也可以用于研究政治、谈判及战争等对抗行为。

2.博弈的基本构成及其表述形式所讨论的博弈问题都是建立在“个体行为理性”基础上的“非合作博弈”。

“个体行为理性”是指个体的行为始终都是以实现自身的最大利益为唯一目标,除非为了实现自身最大利益的需要,否则不会考虑其他个体或社会的利益这样一种决策原则。

“非合作博弈”指在各博弈方之间不能存在任何有约束力的协议,也就是说各博弈方不能公然“串通”、“共谋”的博弈问题。

(1)博弈的基本构成要素①博弈的参与者,或简称为博弈方。

②博弈各方可供选择的全部策略或行为的集合。

③进行博弈的次序。

④各个博弈方的得益。

(2)博弈的表述形式①博弈的策略型表述在博弈的策略型表述中,所有参与人同时选择各自的策略,所有参与人选择的策略一起决定每个参与人的支付。

该种表达方式通常用于静态博弈的情况,有时也会表达动态博弈。

一般情况下策略型表述会给出:a .博弈的参与人集合:b .每个博弈参与人的策略集合:()1,2,,i S i n =Lc .每个参与人的支付函数:()()12,,,1,2,,i n u s s s i n =L L用代表一个策略型(标准型)博弈。

(NEW)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课后习题详解

(NEW)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课后习题详解

目 录第一篇 微观经济学导论第一章 微观经济学是什么第二章 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第二篇 完全竞争环境下的微观经济运行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Ⅰ)第四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Ⅱ)第五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Ⅰ)第六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Ⅱ)第七章 竞争性市场分析:产品市场第八章 竞争性市场分析:要素市场第九章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第三篇 不完全竞争环境下的微观经济运行第十章 完全垄断理论第十一章 垄断竞争理论第十二章 寡头市场第十三章 博弈论与厂商的策略性行为第十四章 不完全竞争下的要素价格理论第四篇 不确定下、信息与市场失灵第十五章 不确定性、风险与信息非对称第十六章 市场失灵、外部性与公共物品第一篇 微观经济学导论第一章 微观经济学是什么1判断题(1)任何不对其索取价格的物品都是自由取用物品。

( )【答案】×【解析】自由取用物品是指相对于人类的欲望来说,其数量是无限的,取用时不需要花费任何代价,其价格为零,如自然界中的空气、水等。

但是不对其索取价格并不代表都是自由取用物品,如得到免费馈赠的物品,对于被赠与人来说未被索取任何价格,但该物品仍是经济物品。

(2)稀缺物品一定有一个直接以货币支付的价格。

( )【答案】×【解析】稀缺物品是指相对于人类无限多样性的需要或欲望而言,其数量是有限的,取用时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其机会成本大于零。

但不是所有的稀缺性都可以用货币来表示。

例如,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环境污染,清洁的水和新鲜的空气逐渐变得稀缺,但难以用货币来衡量。

(3)如果你得到两张免费的奥运会参观券,它们可以看作是自由取用物。

( )【答案】×【解析】自由物品的免费取用是对于所有社会成员而言的,奥运会参观券对于其他人来说,仍需支付一定的价格,所以是稀缺物品。

(4)如果某种资源免费供应时社会成员所需要的多于现有的,那么,这种资源就是稀缺的。

( )【答案】√【解析】当某种资源免费供应社会成员所需要的多于现有的,便出现了资源的有限性与欲望的无限性的矛盾,从而这种资源是稀缺的。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20分)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答: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设消费者的总效用为()U q ,则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用公式可表示为:()d /d 0MU q q <。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基数效用论的基本定律,又称戈森第一定律。

导致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是随着相同消费品的连续增加,从人的生理和心理角度讲,从每一单位消费品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和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是递减的;或者是由于在一种商品具有几种用途时,消费者总是将第一单位消费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将第二单位消费品用在次重要的用途上,因此边际效用随着消费品的用途重要性的下降而递减。

2.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cross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答: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指在某特定时间内,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另一种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用来测度某种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另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的敏感程度。

用公式表示为:物品1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物品2价格变动百分比=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的符号取决于所考察的两种商品的相关关系。

交叉弹性系数的性质如下:①交叉价格弹性是正数,则物品1和物品2是替代关系。

例如,大米与面粉,米价的上升会引起面粉消费量的增加。

②交叉价格弹性是负数,则物品1和物品2是互补关系。

例如,汽车与汽油,汽油价格的上升将引起汽车消费量的减少。

③交叉价格弹性为零,则物品1和物品2没有关系。

例如,鸡蛋与灯泡即是两种无关的产品,鸡蛋价格的变化对灯泡的消费量无影响。

3.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答: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其实际所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篇 完全竞争环境下的微观经济运行(第6~9章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篇 完全竞争环境下的微观经济运行(第6~9章

在利润最大化模型中,针对其一阶条件:
PfL L, K w PfK L, K r
同样可以看做是拥有 L,K 未知变量的联立方程组,求解得 L 和 K 两要素的需求函数,
即:
L Lw, r, P K K w, r, P
一般而言,从利润最大化模型求解要素需求函数与从成本最小化模型求解要素需求函数
商的销售收入减去显性成本等于会计利润。
二、要素需求函数与成本函数 1.要素需求函数
2 / 9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从成本最小化到要素需求函数
在产量约束下成本最小化模型中,针对其一阶条件:
f L, K
w λ
L
0
r
λ
f
L,
1 / 96
圣才电子书

(1)显性成本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显性成本即财务上的会计成本,意指厂商在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其所需的生产要素的
实际支出,包括工薪、原材料、折旧、动力、运输、广告和保险等方面的费用。
(2)隐性成本
隐性成本则是指应支付给厂商自有的且被用于生产过程中的那些生产要素,但实际上没
小化出发求要素需求是更为一般的方法。
(3)要素需求函数的若干特性
①要素自身的价格变化对其需求的影响为负,即: L 0 , K 0 。这说明要素需求
w
r
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②其他要素价格的变动对要素需求的影响为负,即: L 0 , K 0 。
r
w
③交叉价格影响是对称的,即: L K 。 r w
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这种一致性是有前提条件的,即生产函数呈规模报酬递减。如果生
3 / 96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篇 不确定性、信息与市场失灵(第15~16章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篇 不确定性、信息与市场失灵(第15~16章

①与基数效用比较
同:皆以数字表示其效用大小。
异: N M 效用指数的大小只是表示顺序的大小而已,不能表示其满足的程度,而基
数效用其数字的大小却表示其满足程度。例如U A 20,U B 10 ,根据 N M 指数不能
说 A 的满足程度为 B 的两倍,但基数效用则可。
②与序数效用比较
同:皆只强调效用顺序的大小而已。
E U
i 1
2i
1 2i
i
22
i 1
1
22
1
1 2 2
2 1 2.414
由计算结果可知:庄家每玩一回游戏必须付出的效用期望值为 2.414,所以当庄家每玩
一次所获得的效用大于 2.414 时,即只要赌者肯出 6(即 2.4142 )元以上,庄家就会答应他
2 / 62
圣才电子书

③公理 3:独立性。假设消费者对 A 与 B 的偏好相同且 C 为任一物品,若有张彩票 L1 , 其得奖情况为( ;A,C),另有一张彩票 L2 ,其得奖情况为( ;B,C),则该消费者 对彩票 L1 与 L2 的偏好相同。用公式可表示如下:
若 A~B,且 A≠C,B≠C,则:
L1 πA 1 πC πB 1 πC
②公理 2:连续性。假若消费者偏好为 A 大于 B,B 大于 C,则必存在一个概率 0 1 ,
使得该消费者对 B 与( ;A,C)偏好相同。式中( ;A,C)表示得到 A 的概率为 而
得到 C 的概率为( 1 )。连续性公理的含义在于说明两个不确定性的结果进行某种加权平
均后会等于这两个结果中间的一个确定性结果。
1 / 62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假设 X i 为庄家付给赌者的金额, i 为其出现的概率。根据题意可知, Xi 2i ,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笔记(第3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Ⅰ)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笔记(第3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Ⅰ)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 第二篇 完全竞争环境下的微观经济运行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Ⅰ)3.1 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消费者偏好与无差异曲线 1.消费者偏好及其假设 消费者偏好,就是消费者的喜爱或不喜爱的程度。

通常把消费者所可能选择的商品组合称为商品束。

三个消费者行为公理:公理1:完备性或顺序性:消费者总是有能力将多种商品的组合,按照其偏好大小的顺序进行排列和比较。

公理2:传递性:假如某消费者面临A 、B 和C 三个商品组合,消费者在商品组合A 和B 之间更偏好A ,在B 和C 之间更偏好B ,则该消费者在A 和C 之间就更偏好A 。

公理3:无饱和性:在无饱和状态下,消费者对越多的商品偏好越大,即消费数量越多,所获满足越大。

2.无差异曲线及其特性(1)无差异曲线和无差异曲线簇在序数效用理论中,通常要用无差异曲线来图解消费者的偏好。

无差异曲线,指在某特定期间内,某消费者为维持一个相同的效用水平,对其所消费两种商品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点的轨迹。

如图3-1所示,1U 即为一条无差异曲线。

图3-1 无差异曲线为了描绘某消费者对X 和Y 商品的所有组合的偏好,可以绘制一组无差异曲线,它被称为无差异曲线簇。

在图3-2中三条无差异曲线中,3U 能带来最高程度的满足,后面依次为无差异曲线2U 和1U 。

图3-2 无差异曲线簇(2)无差异曲线的特性 ①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

②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互不相交。

如图3-3所示。

③任何一点必有一条无差异曲线通过。

④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凸向原点。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 微观经济学是什么【圣才出品】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 微观经济学是什么【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篇微观经济学导论第一章微观经济学是什么1.判断题(1)任何不对其索取价格的物品都是自由取用物品。

()【答案】×【解析】自由取用物品是指相对于人类的欲望来说,其数量是无限的,取用时不需要花费任何代价,其价格为零,如自然界中的空气、水等。

但是不对其索取价格并不代表都是自由取用物品,如得到免费馈赠的物品,对于被赠与人来说未被索取任何价格,但该物品仍是经济物品。

(2)稀缺物品一定有一个直接以货币支付的价格。

()【答案】×【解析】稀缺物品是指相对于人类无限多样性的需要或欲望而言,其数量是有限的,取用时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其机会成本大于零。

但不是所有的稀缺性都可以用货币来表示。

例如,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环境污染,清洁的水和新鲜的空气逐渐变得稀缺,但难以用货币来衡量。

(3)如果你得到两张免费的奥运会参观券,它们可以看做是自由取用物。

()【答案】×【解析】自由物品的免费取用是对于所有社会成员而言的,奥运会参观券对于其他人来说,仍需支付一定的价格,所以是稀缺物品。

(4)如果某种资源免费供应时社会成员所需要的多于现有的,那么,这种资源就是稀缺的。

()【答案】√【解析】当某种资源免费供应社会成员所需要的多于现有的,便出现了资源的有限性与欲望的无限性的矛盾,从而这种资源是稀缺的。

(5)说一种理论是实证的,并不意味着它必然是正确的。

()【答案】√【解析】实证分析是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是在一定的假定及考虑有关经济变量间因果关系的前提下,描述、解释或说明已观察到的事实,对有关现象将会出现的情况做出预测。

但经济学家在分析、寻求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个人的经济地位、价值观念等的影响,个人的价值判断会不自觉地对实证分析产生影响。

实证分析中关于人的行为的社会认识是其分析的基础,完全的客观主义是不存在的,因而实证分析得出的理论也就不必然是正确的。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习题详解(第4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Ⅱ)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习题详解(第4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Ⅱ)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第四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Ⅱ)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若某消费者对A 组与B 组物品的偏好相同,而已知A 组含5个X 及16个Y ,B 组含8个X 及10个Y ,若58X Y P P ==,,则该消费者会购买哪一组?答:购买组合A 的支出为55816153⨯+⨯=,购买组合B 的支出为58810120⨯+⨯=, 因为消费者对A 组与B 组物品的偏好相同,但购买组合B 的支出要少于组合A ,所以消费者会购买组合B 。

2.已知A 组含10个X 及8个Y ,B 组含8个X 及12个Y ,当58X Y P P ==,时,若某消费者选择B 组,则是否表示该消费者偏好B 组?答:当58X Y P P ==,时,A 组商品的支出为51088114⨯+⨯=,B 组商品的支出为58812136114⨯+⨯=>。

消费者在能购买A 组商品的情况下购买了B 组商品,根据显示性偏好公理,该消费者更偏好B 组商品。

3.假定只有三种商品X 、Y 、Z ,考虑下列三种组合: A :3X =,4Y =,4Z = B :2X =,1Y =,4Z = C :5X =,2Y =,2Z =假定当价格2X P =,2Y P =,2Z P =时,消费者选择A 组合;当价格2X P =,3Y P =,1Z P =时,消费者选择B 组合;当价格1X P =,3Y P =,3Z P =时,消费者选择C 组合。

问:按显示性偏好公理,如何排列这三种组合?这种排列是否遵从传递性? 答:以A I 、B I 、C I 分别表示购买A 组合、B 组合和C 组合的支出。

张元鹏中级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张元鹏中级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本书是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教材的配套电子书,严格按照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教材内容进行编写,共分四篇16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复习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每章的复习笔记以张元鹏老师编著的《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为主,并结合其他微观经济学经典教材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对张元鹏老师编著的《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的课后思考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最新补充内容,可免费升级获得。

本书后期会进行修改完善,对于最新修订完善的内容,均可以免费升级获得。

第一篇微观经济学导论第1章微观经济学是什么1.1复习笔记1.2课后习题详解第2章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2.1复习笔记2.2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篇完全竞争环境下的微观经济运行第3章消费者行为理论(I)3.1复习笔记3.2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消费者行为理论(II)4.1复习笔记4.2课后习题详解第5章生产者行为理论(I)5.1复习笔记5.2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生产者行为理论(II)6.1复习笔记6.2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竞争性市场分析:产品市场7.1复习笔记7.2课后习题详解第8章竞争性市场分析:要素市场8.1复习笔记8.2课后习题详解第9章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9.1复习笔记9.2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篇不完全竞争环境下的微观经济运行第10章完全垄断理论10.1复习笔记10.2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垄断竞争理论11.1复习笔记11.2课后习题详解第12章寡头市场12.1复习笔记12.2课后习题详解第13章博弈论与厂商的策略性行为13.1复习笔记13.2课后习题详解第14章不完全竞争下的要素价格理论14.1复习笔记14.2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篇不确定性、信息与市场失灵第15章不确定性、风险与信息非对称15.1复习笔记15.2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市场失灵、外部性与公共物品16.1复习笔记16.2课后习题详解。

微观经济学之消费者行为理论

微观经济学之消费者行为理论

微观经济学之消费者行为理论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是研究个体在市场中作出的购买决策的经济学理论。

消费者行为理论包括了消费者偏好、预算约束以及理性选择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消费者偏好是指消费者对不同商品或服务的评价和偏好程度。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偏好,例如喜欢巧克力而不喜欢苹果,或者更偏爱高级品牌的服装而不喜欢廉价品牌。

消费者的偏好可以通过一些经济学工具来量化和分析,比如个人效用函数和边际效用。

其次,消费者面临预算约束。

消费者的购买力受限于他们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

在面对预算约束的情况下,消费者需要在不同商品之间进行选择。

消费者可以通过调整购买数量或选择更廉价的替代品来适应自己的预算约束。

最后,消费者在作出购买决策时会考虑到自身的利益,通常是追求自己的最大化满足。

消费者利用有限的资源追求最大的总效用。

根据经济学原理中的理性选择假设,消费者会对商品的价格、质量和品种进行仔细的比较和权衡,然后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消费者行为理论在市场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帮助企业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从而制定合适的市场营销策略。

同时,政府也可以利用消费者行为理论来设计和调整相关的经济政策,以促进消费者福祉和经济发展。

总之,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是研究消费者在市场中作出购买决策的经济学理论。

它包括了消费者偏好、预算约束和理性选择等方面的内容,为了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消费者会在有限的资源和预算约束下对不同商品进行选择。

消费者行为理论对于企业和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决策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消费者行为理论是微观经济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研究对象是个体消费者在市场中作出的购买决策。

通过分析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和决策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为企业制定市场策略和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一、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偏好是指消费者对不同商品或服务的评价和偏好程度。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消费品味和偏好,这些偏好是基于个体的价值观、文化背景和个人经验等因素而形成的。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笔记(第9章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笔记(第9章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第九章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一般均衡分析与经济效率1.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1)定义局部均衡是指在假定其他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个经济行为者(包括消费者和生产者)所实现的均衡或者某一特定产品或要素所达到的市场均衡。

一般均衡是指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商品和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

根据一般均衡分析,某种商品的价格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供给和需求状况,而且还受到其他商品的价格和供求状况的影响。

(2)微观经济运行实现一般均衡时的基本特征:①每一个消费者都在其既定的收入下达到了效用最大化,这使消费者的需求稳定在某一水平上。

②每一个生产者都在其一定的投入—产出组合下达到了利润最大化,这意味着供给可能稳定于某一水平。

③所有市场同时出清,即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供求都相等,这意味着所有市场都有一个稳定的均衡价格。

④每一厂商都只能获得正常利润,即超额利润为零,这意味着经济中不再有使厂商扩大或减少其产量的动机或诱惑。

(3)一般均衡的实现的假设前提:①完全竞争的假定,这在理论上保证了市场机制的充分利用,从而使一般均衡状态能够实现;②资源具有稀缺性的假定,这把资源的分配和经济效率问题引入经济活动之中,从而使对一般均衡的研究具有了必要性。

(4)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的比较局部均衡分析的优点是其内涵比较简单,易于进行;其缺点是所获结论是在某些假定下的片而现象,而非反映各部门的互动关系的全面现象。

一般均衡要比局部均衡分析的结果更为真实和具体,而且最后所获取的结论将更为全面和接近现实。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篇 完全竞争环境下的微观经济运行(第3~5章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篇 完全竞争环境下的微观经济运行(第3~5章
图 3-2 无差异曲线簇 (2)无差异曲线的特性 ①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 ②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互不相交。如图 3-3 所示。 ③任何一点必有一条无差异曲线通过。 ④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凸向原点。因为边际替代率递减。 ⑤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的满足程度越大。
2 / 11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图 3-3 任意代率的含义
在维持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为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而需要相应减少的另一种商品的
数量称为边际替代率。如果用 X 商品替代 Y 商品, X 代表 X 商品的增加量, Y 代表 Y
商品的减少量,则边际替代率为:
的,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的直接原因是边际替代率递减。而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则是消费
者的选择行为达到稳定均衡的必要条件。
(3)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的数学表达式
在一般情况下,假定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其斜率为负,即:
MRS XY
dY dX
要使 MRSXY 随 X 数量的增加而递减,就要求:
dMRSXY dX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二篇 完全竞争环境下的微观经济运行
第 3 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I)
3.1 复习笔记
一、消费者偏好与无差异曲线 1.消费者偏好及其假设 消费者偏好,就是消费者的喜爱或不喜爱的程度。通常把消费者所可能选择的商品组合 称为商品束。三个消费者行为公理: 公理 1:完备性或顺序性:消费者总是有能力将多种商品的组合,按照其偏好大小的顺 序进行排列和比较。 公理 2:传递性:假如某消费者面临 A、B 和 C 三个商品组合,消费者在商品组合 A 和 B 之间更偏好 A,在 B 和 C 之间更偏好 B,则该消费者在 A 和 C 之间就更偏好 A。 公理 3:无饱和性:在无饱和状态下,消费者对越多的商品偏好越大,即消费数量越多, 所获满足越大。 2.无差异曲线及其特性 (1)无差异曲线和无差异曲线簇 在序数效用理论中,通常要用无差异曲线来图解消费者的偏好。无差异曲线指在某特定 期间内,某消费者为维持一个相同的效用水平,对其所消费两种商品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 点的轨迹。如图 3-1 所示, U1 即为一条无差异曲线。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笔记(第1章 微观经济学是什么)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笔记(第1章  微观经济学是什么)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第一篇微观经济学导论第一章微观经济学是什么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稀缺性与经济学1.稀缺性稀缺性是指人们的欲望总是超过了能用于满足其欲望的资源的状态。

这里的欲望,又称为需要,是指人们想要得到任何一种东西的要求。

无限性是欲望的基本特征。

用来满足人类需要的资源可分为两类:自由取用的物品和经济物品。

前者相对于人类的欲望来说,其数量是无限的,取用时不需要花费任何代价,其价格为零,如自然界中的空气、水等;而经济物品相对人类无限多样性的需要或欲望而言,其数量是有限的,取用时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通常只有经济物品才要纳入经济学分析的范畴。

2.基本经济问题由于稀缺性是任何社会和任何时期人类所面临的一个基本事实,它反映了人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

正是这种矛盾引起了人类的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并产生大量的经济问题。

归纳起来,人们所面临的经济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生产什么面对稀缺的经济资源,人们需要权衡各种需要的轻重缓急,以满足比较强烈的需要。

(2)如何生产经济主体必须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资源组合中,选择使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组合方式。

(3)为谁生产因为存在稀缺性,没有人能获得他想要的一切。

每个社会都必须建立某种机制来为其成员分配产品。

上面三个问题是人类社会必须解决的基本经济问题,亦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

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才产生了经济学。

3.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于相互竞争的用途之中以使人类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微观经济学是什么)【圣才】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微观经济学是什么)【圣才】

第1章微观经济学是什么1.1 复习笔记一、稀缺性与经济学1.稀缺性稀缺性是指人们的欲望总是超过了能用于满足其欲望的资源的状态。

这里的欲望,又称为需要,是指人们想要得到任何一种东西的要求。

无限性是欲望的基本特征。

用来满足人类需要的资源可分为两类:自由取用的物品和经济物品。

前者相对于人类的欲望来说,其数量是无限的,取用时不需要花费任何代价,其价格为零,如自然界中的空气、水等;而经济物品相对人类无限多样性的需要或欲望而言,其数量是有限的,取用时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通常只有经济物品才要纳入经济学分析的范畴。

2.基本经济问题由于稀缺性是任何社会和任何时期人类所面临的一个基本事实,它反映了人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

正是这种矛盾引起了人类的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并产生大量的经济问题。

归纳起来,人们所面临的经济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生产什么面对稀缺的经济资源,人们需要权衡各种需要的轻重缓急,以满足比较强烈的需要。

(2)如何生产经济主体必须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资源组合中,选择使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组合方式。

(3)为谁生产因为存在稀缺性,没有人能获得他想要的一切。

每个社会都必须建立某种机制来为其成员分配产品。

上面三个问题是人类社会必须解决的基本经济问题,亦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

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才产生了经济学。

3.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于相互竞争的用途之中以使人类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其基本假设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内容(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阐述单个经济单位为什么和如何作出经济决策,以及这些经济单位是怎样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更大的经济单位:市场和行业。

微观经济学主要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些单个经济主体面对既定的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以实现其最优配置的科学。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总体经济行为与总量经济的关系。

中级微观经济学消费者理论与生产者行为

中级微观经济学消费者理论与生产者行为

中级微观经济学消费者理论与生产者行为消费者理论与生产者行为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及其对市场的影响。

其中,消费者理论和生产者行为作为微观经济学的两个主要研究方向,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市场运作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中级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探讨消费者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的相关问题,以及它们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消费者理论1.消费者行为模型消费者行为模型是微观经济学研究中的基础,它描述了消费者在面临稀缺资源时所做的选择决策。

在消费者理论中,我们将消费者的行为归纳为效用最大化和预算约束两个基本原则。

效用函数描述了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程度,预算约束则限定了消费者在有限收入条件下的消费选择范围。

2.效用理论效用理论是消费者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效用理论通过构建效用函数来度量消费者对不同商品和服务的满足程度。

而边际效用则表示消费者增加一单位商品所带来的额外满足程度。

基于效用理论,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消费者偏好均衡消费,即边际效用相等的原因。

3.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描述市场上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的工具。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则,需求曲线呈现负斜率,即价格上升,消费者购买量减少;价格下降,消费者购买量增加。

需求曲线的变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收入、替代品和辅助品的价格等。

二、生产者行为1.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是描述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在生产函数中,我们可以通过添加各种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等)来研究它们对产出的影响。

生产函数的特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产者如何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来实现效益最大化。

2.成本函数成本函数是生产者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描述了生产过程中所需投入的成本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成本函数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

固定成本是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化的成本,而变动成本则随着产量变化而增减。

3.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是生产者行为的目标。

生产者通过考虑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选择最优的产量水平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中级微观经济学-消费者行为理论

中级微观经济学-消费者行为理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对 于 价 格 是 严 格 递 减 的 ............................实. 际 收 入 与 价 格 负 相 关
罗伊恒等式
...................名. 义 收 入 与 价 格 的 变 化抵 消
第二讲 消费者理论
二、效用最大化与支出最小化
(三)支出最小化
支出最小化模型:

v( p, pi
y)

0
商 品 价 格 上 涨1单 位 , 消 费 支 出 增 加x*i 单 位 ; 增 加1单 位 收 入 ( 支 出 ) , 效 用增 加
v( p, y ) 单位。 y
价 格 上 涨 ( 下 降 ) 使 实际 收 入 水 平 下 降 ( 上 升 )。 价 格 上 涨1单 位 引 起 的 效 用 增 量 为 v( p, y ) 单位。
u
x1
希克斯需求的定义:以P1降低为例
第二讲 消费者理论
二、效用最大化与支出最小化
支 出 函 数 :e( p, u) p x*( p, u)
把支出最小化的解带入目标函数,可以得到支出 函数,也是一种值函数。
价格的变化
支出水平如何调整?
既定的效用水平
思考:用拉氏指数或帕式指数衡量通货膨胀率的偏差。
dln(MRS1,2 ) 1
1 CES效 用 函 数 等 价 于u(x 1 , x2 ) a1 x1 a2 x2
0
CES效 用 函 数 等 价 于u(x 1
,
x2
)

x a1 1
xa2 2
CES效用函数等价于u(x1 , x2 ) min( x1 , x2 )

微观经济学课程笔记4

微观经济学课程笔记4

第三章家庭选择─ 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论)1、特定对象和目标第一、对象:消费者(consumer)即能做出统一的消费决策的单位。

理解:经济学中所言的消费者是从消费决策的角度加以考察的。

在前所及的需求曲线的背后是千百万消费者的决策行为。

此章即为对需求深层次的理解。

经济学认为: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和终点,因而特别尊重消费者主权或称“消费者统治原则”。

第二、目标:效用最大化在收入既定的前提下(稀缺性),如何作消费者决策或如何作选择才能实现效用最大化。

2、两种理论及难点第一、不同的方法构成不同的理论:①基数效用论(第七章) ②序数效用论第二、心理感觉量化的困难第一节效用论概述一、欲望的定义及理解1、欲望: 是指一种缺乏的感觉和求得满足的愿望。

2、理解:不足之感(饥饿);求足之愿。

欲望是消费行为的起点,效用是消费行为的终点。

二、效用的定义及理解1、效用:消费某种物品或劳务时所带来的利益或满足程度。

2、理解:是一种主观感觉,取决于个人的心理满足程度,无客观标准。

是一种主观心理感觉的数量化。

人们可以用效用来衡量偏好。

三、总效用与边际效用概念及理解1、总效用(total utility):是指从消费一定物品或劳务中所得到的总利益或总的满足程度。

2、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是指每增加一单位消费量所增加的利益或满足程度。

(也可以叫做边际利益)假定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Q,总效用函数为:TU = f (Q), 边际效用函数为: MU =△TU / △Q当商品的增加量趋于无穷小,即边际量的一般意义是表示一单位的自变量的变化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量。

边际量=因变量的变化量 / 自变量的变化量3、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①MU为正值时,TU是增加的;②MU为零时,TU为最大;③MU为负值时,TU下降;④每一个MU都是TU曲线上相应点的斜率。

由TU与MU的关系总结总量与边际量的一般关系:①边际量为正值时,总量是增加的;②边际量为零时,总量为最大;③边际量为负值时,总量下降;④每一个边际量都是总量曲线上相应点的斜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第四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Ⅱ)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显示性偏好理论 1.何谓显示性偏好 (1)假定:①人们的偏好在观察期内保持不变,且具有一致性。

②人们的偏好具有传递性。

即A B >,B C >,则A C >。

③偏好具有凸性。

任何两个组合的加权平均所形成的新组合均大于其中的任何一个。

④消费者作为理性的人始终追求其效用最大化。

(2)直接显示性偏好假设某消费者消费两种商品1X 和2X 。

令()1112,X X 为消费者在收入I 并以价格()12,P P 所购买的最佳消费组合,()2212,X X 是在同等收入和价格条件下能够支付但未被选择的消费组合,且()()11221212,,X X X X ≠,这就意味着:221122P X P X I +≤,111122P X P X I +=。

从而,有:112211221122P X P X P X P X +≥+由此认为,()1112,A X X 是显示地被偏好于()2212,B X X ,而且,这是一种直接显示性偏好。

即:对于A 组合和B 组合,消费者在现行价格下用既定的收入都买得起,而在实际购买中选择了A 组合,这对消费者来说,A 组合显示出优于B 组合,消费者更为偏好A 组合。

图4-1 直接显示偏好(2)间接显示性偏好假定某消费者在一定的收入和价格下,面临三组消费组合分别是:()1112,A X X ,()2212,B X X 和()3312,C X X 。

如图4-2所示。

如果该消费者的最后购买行为直接显示出他对()1112,A X X 的偏好胜过对()2212,B X X 的偏好,而且()2212,B X X 又胜于()3312,C X X ,根据偏好的传递性原则,该消费者的这种选择行为间接显示出该消费者对()1112,A X X 的偏好胜过对()3312,C X X 的偏好。

间接显示性偏好还可以扩展到n 种组合的情形。

图4-2 间接显示偏好2.显示性偏好公理作为理性的消费者,在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其作出的选择将服从以下两个有关显示性偏好的公理。

(1)公理1:显示性偏好弱公理(WARP )如果()1112,A X X 直接显示出比()2212,B X X 更被消费者偏好,而且()()11221212,,X X X X ≠,则不可能有()2212,B X X 直接显示出比()1112,A X X 更被消费者所偏好。

假定组合()1112,A X X 是在价格()11112,P P P 购买的,组合()2212,B X X 是在价格()22212,P P P 购买的。

若有1111121211221122P X P X P X P X +≥+,就不能有:2211212111221122P X P X P X P X +≥+。

即消费者偏好A 组合,且对A 的偏好大于B 这种偏好关系是不会随时间而改变的。

图4-3 消费者选择满足WARP图4-3(a )中,在1P 的条件下能够买得起商品组合B ,但是,消费者选择了商品组合A 。

Born to win经济学考研交流群 <<<点击加入985/211历年真题解析,答案,核心考点讲义,你想要的都在这→ 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若消费者选择了商品组合B 而不是A ,则表明消费者所面临的预算线是2P ,在此新的预算线下,消费者买不起A 的商品组合。

图4-3(b )中可以画出既相切于A 和B ,同时又互不相交且严格凸向原点的无差异曲线,而且()()U A U B ≥。

(2)公理2:显示性偏好强公理(SARP )若()1112,A X X 直接或间接显示比()2212,B X X 更被消费者偏好,且()()11221212,,X X X X ≠,则不可能有()2212,B X X 直接或间接地显示出比()1112,A X X 更被消费者所偏好。

显示性偏好强公理表明,如果A 是被显示性地偏好于B ,B 又被显示性地偏好于C ,那么,反过来,C 被偏好于A 是不可能的。

强公理是弱公理的一般表达形式。

显示偏好强公理是建立在偏好的传递性假设基础之上的。

3.从显示性偏好到无差异曲线 (1)假定①消费者的选择是一致性的; ②消费者的爱好在观察期内不变;③消费者喜欢更多的商品(即非饱和性假设)。

(2)构造无差异曲线利用显示性偏好理论来推导无差异曲线,其方法是对某一消费者所偏好的许多消费点中,将偏好较高的点及偏好较低的点去掉,而剩下的点便构成了无差异曲线。

如图4-4所示。

①找出偏好较高点的边界线如图4-4(a )所示,当X 的价格上涨,令新的预算线QR 通过点A ,消费者会少买X 商品,而多买Y 商品,而若消费者会选择在点G 购买,则点G 的偏好必定会比点A 大。

同样地,若X 商品的价格下跌,全新的预算线NT 也会通过点A ,设消费者会选择在点K 购买,则表示消费者对点K 的偏好必定会大于点A 。

类似地,可找出T 、S 点等,这些点便构成了偏好较高的边界线(SB ),而在此线上方区域的点均比点A 的偏好高。

图4-4 偏好较高的区域和边界线②寻求偏好较低的边界线假设,若相对价格发生变动,则存在一个相对价格,且其预算线VW 的消费点恰好为点D ,如图4-5(a )所示。

图4-5 偏好较低的区域和边界线可断定点A 的偏好比点D 大,而在VOW ∆区域上的任何一点的偏好皆会比点A 小,同样依照此法,可找出类似情况的点C 、E 、U 等,将这些点连线便可导出偏好较低的边界线(如图4-5(b )中的IB ),而在此界线IB 下方的区域皆为比点A 偏好低的点。

现在把边界线SB 上方偏好较高的区域及边界线,IB 下方偏好较低的区域剔除,剩下来的组合便可产生与点A 偏好相同的无差异曲线。

随着价格连续变动的幅度越来越小,偏好较高的边界线与偏好较低的边界线就越来越接近,得到的无差异曲线就越来越精确。

4.显示性偏好理论与替代效应假设某消费者面对的两组消费组合(),C C C X Y ,(),D D D X Y 有相同的偏好水平。

并且,当消费者选择C 组合时,商品X 与商品Y 的价格为C X P ,C Y P ,而当消费者选择D 组合时,其商品X 与商品Y 的价格为D X P ,D Y P 。

当价格为C X P ,C Y P 时,若消费者选择C 组合的商品。

根据显示性偏好原理,可判断C 组合的成本必定不会比D 组合多,亦即:C C C C X C Y C XD Y D P X P Y P X P Y ⋅+⋅≤⋅+⋅ (4.1)同理,当价格为D X P ,D Y P 时,消费者竟然会选择D 组合的商品,则:D D D D X D Y D X C Y C P X P Y P X P Y ⋅+⋅≤⋅+⋅ (4.2)由(4.1)、(4.2)式整理可得:()()0C C X C D Y C D P X X P Y Y ⋅-+⋅-≤ (4.3)()()0D D X D C Y D C P X X P Y Y ⋅-+⋅-≤ (4.4)再把(4.3)、(4.4)式相加,即得:()()()()0C D C D XX C D Y Y C D PP X X P P Y Y -⋅-+-⋅-≤若只有X 商品的价格变动,Y 商品的价格维持不变(即C D Y Y P P =),则上式变成:Born to win经济学考研交流群 <<<点击加入985/211历年真题解析,答案,核心考点讲义,你想要的都在这→ 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00C D XX C D X PP X X P X -⋅-≤⇒∆⋅∆<即:=0XU U X P ∆<∆。

此式即为希克斯所示当X 商品价格变动所产生的替代效应。

二、消费者在收入和闲暇之间的选择——劳动供给曲线 1.收入和闲暇之间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就是收入和闲暇的函数,即:(),U U H I =,其中,H 代表闲暇,I 代表收入。

假设工人对于每天的工作时间具有选择的灵活性,理性的劳动者会选择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工作—闲暇组合。

当收入减少时,消费者的效用必然会减少,从而用增加休闲时间来弥补,这样收入和闲暇之间存在互为替代的关系,其无差异曲线和正常商品的无差异曲线一样会凸向原点。

图4-6 收入和闲暇的无差异曲线如图4-6所示,A 点与B 点位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1U ,表明消费者在A 点与B 点获得的效用水平相同。

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明,对于消费者而言收入与闲暇是可以替代的。

闲暇对收入的边际替代率为:d /d HHI I U I U U MRS H H I U ∂∂=-==∂∂ 2.收入和闲暇的预算约束人们工作所获取的收入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劳动时间和单位劳动时间的工资率。

假设一个人总的时间为T ,其用于闲暇的时间为H ,则该人的劳动时间L T H =-。

又假设单位时间的工资率为W ,这样这个人的预算约束为:()I w T H wL =-=如图4-7所示,消费者的预算线为AB 。

预算线AB 的斜率(绝对值)代表了工资率,即消费者每工作单位时间可得的收入。

当工资率越高时,其预算线的斜率也越陡,即预算线由AB 变化为AB '。

图4-7 收入和闲暇的预算线3.收入和闲暇的最优选择将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起来,便可得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如图4-8所示。

图4-8 收入和闲暇的最优选择在图4-8中,均衡点E 是无差异曲线U 与预算线AB 的切点,由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绝对值为H IH IUMRS U =,而预算线AB 斜率的绝对值为工资率w ,则在切点E 处,有:HIH IU MRS w U == 这就是消费者在收入和闲暇之间实现最优选择的条件。

说明:收入对闲暇的替代率等于工资率,在图形上表现为收入和闲暇的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相切于一点E ;L 和w 的关系是建立在单个消费者的最优行为基础上的,因此,它是消费者对劳动的供给曲线,表明在各个工资率水平上他将会做多少工作。

4.劳动的供给曲线的几何推导假若让工资率连续变动,即可推导出收入和闲暇的P.C.C 曲线,如图4-9(a )所示。

表示消费者在各种不同的工资率下所选择的最适当的组合。

同时,可通过这条P.C.C 线找出该消费者工资与工作小时的关系(如图L S ),曲线L S 便称之为劳动的供给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