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生活中的透镜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教学课题生活中的透镜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时长1课时教学背景分析教学背景1.教学内容分析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从课程设置上来看,本节课“生活中的透镜”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介绍生活中的透镜,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在头脑中获得初步的、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并为下一节的探究创设了问题情境,在知识与技能上也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了必要的准备,以减少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刚接触物理学习两个月,能够初步感受到物理的有趣、有用,对于学习物理的方法一一实验法也比较熟悉,但是学生有计划的实验、有目的的观察的能力还没有形成,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并表达出来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训练。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照相机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并将观察的现象表达出来。

教学目标物理观念1.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的应用。

2.知道凸透镜在三种仪器上所成像的不同: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体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1.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的应用。

2.知道凸透镜在三种仪器上所成像的不同: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方式与策略教学方式: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演示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课堂探究、难点突破。

本节课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018年秋季人教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学案)

2018年秋季人教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学案)

2018年秋季人教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3.掌握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4.学会应用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前预习1.阅读课本第5章第2节的内容,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理解凸透镜的焦点、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

3.自己动手练习一些凸透镜的成像计算题。

三、课堂学习1.复习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电子白板展示一些透镜成像的例子。

2.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凸透镜应用,如放大镜、火柴盒放大器等。

3.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材料:凸透镜、物体、屏幕。

–实验步骤:将物体放在凸透镜的左边一定位置,并调整屏幕的位置,观察屏幕上的像。

–实验记录:记录不同物距下的像的位置和大小。

–实验讨论:分析物距、像距和焦距之间的关系。

4.讲解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并通过电子白板演示凹透镜成像的例子。

5.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凹透镜应用,如相机、放大镜等。

6.对比凹透镜和凸透镜的特点,总结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四、课后练习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2.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3.写一篇学习心得,总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应用和成像特点。

五、拓展延伸1.调查生活中其他使用了透镜的物品,并了解其原理和应用。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以及如何通过凸凹透镜进行矫正。

3.利用电子设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成像的实验视频,并与实际观察进行对比分析。

六、学习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和实践的能力。

在之后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际应用例子来加深对透镜成像的理解,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八上《生活中的透镜》导学案(通用7篇)

八上《生活中的透镜》导学案(通用7篇)

八上《生活中的透镜》导学案(通用7篇)八上《生活中的透镜》导学案篇1学习目标:1.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的特点。

2.理解凸透镜所成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3.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学习重点: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

学习难点:凸透镜所成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教具学具: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导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快乐自学、合作探究(一)情景导入:让大家欣赏一些运动会时拍摄的照片和一段电影视频。

同学们都喜欢,顺势提问:那么知不知道照相机和电影放映机的原理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相关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1. 照相机(结合实物、课本第一自然段)初步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及其各部分作用。

讨论交流:①我们所用的照相机拍摄景物时,在胶片上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②怎样调节,可使胶卷上的像变大?想想做做:结合教材94页,同学们协作动手制作模型照相机。

制作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

制作完成后,同学们把模型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的像,回答:(1)像是缩小还是放大?(2) 像是正立还是倒立?(3)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可根据进入眼中的光线是否是实际存在的进行判断)2.投影仪(结合实物、课本)了解投影仪的主要构造。

做一做:去掉反光镜,让像直接成在天花板上,观察天花板上像的大小、正倒,并回答:① 使用投影仪时,那段距离是物距;那段距离是像距?物距与像距相比,谁大谁小?② 物、像哪个大、哪个小?③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满足以上物像大小的关系,物距、像距应有什么样的关系?④ 为了能使人们看到正立的像,投影片应该如何放置?⑤ 如果希望像变得大一些,而且还要保持清晰,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⑥安装上反光镜的作用是什么?(可再装上反光镜比较一下)3.放大镜用课桌上的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与其他同学交流)(1)字是放大还是缩小?(2)字是正立还是倒立?归纳:放大镜是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或缩小)的像,但这个像与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是(倒或正)立的虚像,并且像与物体在侧。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精选3篇)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精选3篇)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精选3篇)“生活中的透镜” 篇1《生活中的透镜》--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作用。

2、知道幻灯机与投影仪、照相机、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3、了解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1、尝试用已有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亲自制作和使用望远镜等过程,加深对它们成像原理的解释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勇于研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并逐步树立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3、通过亲自制作和使用望远镜,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幻灯机、投影仪和照相机等的原理。

教学难点:尝试用已有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归纳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引入课题请学生回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由生活中使用的光学元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等引入新课。

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1、老师结合仪器简图,先简单介绍投影仪的构造:镜头、投影片、聚光镜、光源和反光镜等部分,再边分析边讨论下列问题:(1)幻灯片与投影幕上的像哪个大,哪个小?(2)哪一段是物距,哪一段是像距?(3)为使银幕上获得的像是正立放大的像,幻灯片应如何放置?(4)要使投影幕上的像大一些,应如何调节投影仪?2、引导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并在黑板上画出幻灯机成像的光路示意图。

3、老师结合仪器简图,介绍照相机的构造和原理:镜头由几个镜片组成,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是照相机的核心;胶片相当于光屏;镜头与胶片之间即为暗室(机壳部分),相当于像距。

而其它内容:调焦、光圈、快门等可让学生在课后阅读书后材料,边分析边讨论下列问题:(1)照像时,在底片上所成的像比被拍摄的景物大还是小?(2)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正立的还是倒立的?(3)要使底片上的像大些,有什么办法?4、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以上问题,并能画出照相机成像的光路示意图。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5.2 生活中的透镜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5.2 生活中的透镜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5.2 生活中的透镜学案(新版)新人教版5、2 生活中的透镜【学习目标】1、了解凸透镜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中的应用。

3、知道实像和虚像。

【预习导学】阅读课本P941可知,照相机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

2、仔细观察并比较:照相机成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投影仪1、投影仪要将物体变大,所以所成的像是_______的,通过投影仪成像还可以知道,投影仪所成的像是________的。

2、仔细观察并比较:投影仪成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照相机相比,有什么变化?三、放大镜1、放大镜要将物体变大,所以所成的像是_______的,利用放大镜看近处的物体还可以知道,放大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的,与投影仪成像有什么区别?2、仔细观察并比较:放大镜成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照相机、投影仪相比,有什么变化?3、小组活动:怎样才能使放大镜的放大效果更好?四、实像和虚像讨论并总结区别实像与虚像的方法:1、根据是否有实际光线会聚:有实际光线会聚为_______,没有实际光线会聚而是反向相交则为________。

2、根据能否在光屏上承接到像或能否使胶片感光:能承接或能感光为_________,反之为_________。

3、根据物体、像和凸透镜的位置关系: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为________,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同侧为________。

4、根据成像特点:倒立的是_________,正立的是_________。

5、举出成实像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出成虚像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5.2生活中的透镜学案2+基础训练+提高训练+拓展训练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5.2生活中的透镜学案2+基础训练+提高训练+拓展训练

5.2生活中的透镜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凸透镜的成像性质。

2.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各自应用原理。

3.理解实像和虚像。

【学习方法】观察讨论法【学习课时】1课时【学习过程】一、课前导学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画出凸透镜、凹透镜对三条特殊光线的折射路径。

二、课堂导学1.照相机(1)基本构造(观察照相机)①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②镜头后,照相机底部安放有________,它的作用(记录________)。

③还有快门(控制________);④光圈(控制________);⑤调焦环(调节________)。

(2)成像特点物体离照相机镜头________,成像记录的胶卷离镜头________,看到的像是________。

2.投影仪(1)基本构造(观察投影仪)①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________;②成像________;③镜头下有一个放投影片台面;④平面镜(取下平面镜感知作用并观察天花板上的成像特点)——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之在屏幕上成像)。

(2)成像特点:成像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放大镜(1)放大镜就是一个________。

(2)使用体验其成像特点:透过镜看到物体的那边有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像。

4.实像和虚像(1)实像:光通过凸透镜射出后会聚在那里所成的像,并能使胶片感光记录下来(光屏承接得到像)。

例: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

特点:实像与物体分居凸透镜的两侧,倒立的。

体验凸透镜成实像:学生画成实像光路。

(2)虚像:通过凸透镜射的光没有会聚,人眼逆着出射光的方向看去,感到光是从放物一侧成虚像发出的(出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的像)光屏承接不到,也不能使胶片感光。

例:平面镜所成的虚像,放大镜所成的虚像。

特点:物体和虚像位于凸透镜同侧,正立的。

体验:凸透镜成虚像,学生画成虚像光路。

三、学生练习1.小明同学用镜头焦距为6cm的普通照相机给小芳同学照相,按快门时不小心将中指的指尖触摸到镜头一小部分,这张照片上能不能有小明同学指尖清晰的像?并说明理由。

推荐八年级物理上册5、2生活中的透镜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推荐八年级物理上册5、2生活中的透镜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生活中的透镜一目标导航1.知识与技能: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二名师引领1、放大镜:已知条件:放大镜的焦距f=20cm问题1:要想看到教材中文字的正立的放大的像,对放大镜到文字间的距离有什么要求?问题2:要想使看到的文字的正立的像更大一些,应当如何调节放大镜到文字间的距离?回答1:放大镜到文字间的距离应小于焦距。

回答2:应增大放大镜到文字间的距离。

2、幻灯机、投影仪将平行光管前的字母“F”作为幻灯片,探究以下内容:问题3:光屏上的像相对于物来讲,上下左右存在什么关系?问题4:若想使光屏上的像更大一些,应当如何调节光屏到透镜间的距离和物体到透镜间的距离?注意:像大于物、像距大于物距。

回答3: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回答4:增大光屏到透镜间的距离并减小物体到透镜间的距离。

问题5:如何理解平面镜在投影仪中所起的作用?问题6:若想使屏幕上的像更大一些,应如何改变投影仪到屏幕间的距离?同时如何移动透镜?回答5:平面镜在投影仪中起改变光路的作用。

回答6:若想使屏幕上的像更大一些,应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同时将透镜下移以减小物距。

三师生互动共解难题例题1、幻灯机的幻灯片插在凸透镜的焦点后面略微远些的地方,这时银幕上所得到的像的性质是_____。

分析与解答:当物体位于凸透镜f和2f之间时,在透镜另侧光屏上可得到倒立放大实像,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做成幻灯机答案:倒倒立、放大、实像例题2、用照相机给全班同学拍集体照,发现有些人没有进入画面,应采取的措施是将照相机离人_____些,将镜头与底片的距离调_____。

分析与解答:当物体位于凸透镜2f以外时,在透镜另侧光屏上可得到倒立缩小实像,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做成照相机。

5.2生活中的透镜学案

5.2生活中的透镜学案

庄河市第三初级中学八年级物理(上)5.2生活中的透镜学案主备:邵忠辉副备:张延喜审核:备课时间:2013.11.20一、知识回顾1、凸透镜三条特殊的光线: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必过。

过焦点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与。

穿过光心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传播方向。

2、凸透镜成像规律:物体在2倍焦距外时,成、、像;物体距离2倍焦点越近,像的大小越,像距越。

物体在2倍焦距以内1倍焦距外时,成、、像;物体距离焦点越近,像的大小越,像距越。

物体在焦点内时,成、、像;物体距离焦点越近,像的大小越,像距越。

二、学习提示(一)阅读教材94页,“照相机”部分,回答下列问题:1、照相机里的镜头是镜。

2、照相机成的是、、像。

像的位置在。

3、当被拍摄者(物体)远离照相机时,底片上的像变大还是变小?。

你的理由是。

拍摄照片时,物体与相机的距离必须在的位置上。

4、若被拍摄者(物体)不动,要使底片上的像变大,我们可以将照相机的凸透镜向移动,同时,要在底片上获得清晰的像,底片应该向移动。

(二)阅读教材95页,“投影仪”部分,回答下列问题:1、投影仪里的镜头是镜。

2、投影仪成的是、、像。

像的位置在。

3、当投影仪远离屏幕时,像变大还是变小?。

你的理由是。

使用投影仪时,投影仪与屏幕的距离必须在的位置。

当投影仪与屏幕的距离一定时,要增大屏幕上的像,我们可以投影仪的凸透镜向移动,同时,要屏幕上获得清晰的像,投影片应该向移动。

(三)阅读教材95页,“放大镜”部分,回答下列问题:1、放大镜是镜。

2、放大镜成的是、、像。

像的位置在。

3、要使看到的像更大,放大镜要被放大的物体。

(四)阅读教材96页,“实像和虚像”部分,回答下列问题:实像1、实像是和物体分别位于凸透镜的。

(同侧或异侧)2、实像(“能”或“不能”)用眼睛观察到,(“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

3、实像都是(“正立”或“倒立”)的。

虚像1、虚像是和物体分别位于凸透镜的。

2、虚像(“能”或“不能”)用眼睛观察到,(“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

第五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导学案

第五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导学案
二、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1、观察图3.2-1,结合生活经验,总结照相机成像原理及像的性质
原理:
像的性质:
2、观察图3.2-4,结合生活经验,总结投影仪成像原理及像的性质
原理:
像的性质:
3、观察图3.2-8,结合生活经验,总结放大镜成像原理及像的性质
原理:
像的性质:
虚像的成因:
4、观察图3.2-7,结合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情况,总结:
今日收获: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较,成、
的像。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物体离投影仪镜头较,成、
的像。平面镜的作用是:。
3、放大镜就是一个,成、的像。
4、实像是来自物体的光通过凸透镜出射后而成,所以物体和实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
5、凸透镜成虚像时,通过凸透镜的光没有,只是人眼逆着出射光的方向看去,感觉光是从放置物体那一侧成虚像处发出的,所以物体和虚像位于凸透镜的。
实像的成因:
三、展示反馈、达标检测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镜,被拍摄的物体应在距镜头____的位置.在相当于____的胶片上得到____的____的____像.
2.幻灯银幕上出现了一面旗,形状如图中的A相似,则幻灯机上的旗是图中 ()
3、幻灯机的幻灯片要____在____透镜的后面,这时银幕上的像是____、____的像。
四、归纳总结
5、作业设计(包括作业设计目的、设计内容、预计完成时间、完成情况及信息反馈等)
1、一个人照一张一寸照片后,又想照一张2寸照片,摄影师应使()
A、照相机远离人,暗箱拉长B、照相机远离人,暗箱缩短
C、照相机靠近人,暗箱拉长D、照相机靠近人,暗箱缩短
2、照相机的调焦装置是调节镜头到______的距离的,当拍摄近景时,镜头要往前伸,离胶片___一些,光圈是控制进入镜头______多少的;快门是控制曝光_____的.

【2019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9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9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的像.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制作模型照相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2.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观察与实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2.通过学习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课程重点(内容)1、 照相机;2、投影仪;3、放大镜★难点——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考点——①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②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教具——照相机、投影仪挂图,凸透镜★过程一、照相机1.结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机箱——暗箱调焦环——前伸或后缩镜头使成像最清晰光圈——调节通光孔的大小使光线进入适中快门——调节通光时间(1s,1/2s.1/4s,…)胶片——光屏2.自制照相机3.作用——成4.成像光路图注意 二、投影仪1.结构——灯泡、投影片、镜头(凸透镜)、平面镜、屏幕2.作用——成 倒立、放大、实像3.使像变大变清晰——投影仪远离屏幕,镜头要下降(物距变小)。

反之。

4.成像光路图组合在一起的三、放大镜1.作用——成正立、放大、虚像2.放大镜适当远离物体,可成像更大。

3.成像光路图★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制作和观察了解了如下内容: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像.3.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动手动脑学物理答案]1.手持一个凸透镜在窗户和室内的白墙之间移动,移到某个位置时,窗框外的景物能在墙上形成一个清晰、缩小、倒立的像.2.凸透镜在灯泡和白墙之间移动时,有两个位置可以在墙上得到所画图案的清晰的像.离灯泡较近的位置,像是放大的;离灯泡较远的位置,像是缩小的,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的.3.在透明的玻璃板或塑料片上滴一滴水,这样就做成了水滴放大镜,用它观察课本,看课本上的字,字就被放大了.★板书设计(一)照相机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二)投影仪(幻灯机)投影仪(幻灯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三)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5.2生活中的透镜学案+基础训练+提高训练+拓展训练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5.2生活中的透镜学案+基础训练+提高训练+拓展训练

5.2生活中的透镜学案——新授课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以及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解释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三、复习与回顾:通过前节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两种透镜的有关知识。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以下问题:1.边缘厚中央薄的是透镜;边缘薄中央厚的是透镜。

2.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3.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起作用;凹透镜对光起作用。

四、探究新知:合作与探究: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中看到水中“鱼”,它们所成的像有何异同?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用屏接收不到。

【想想做做】1.照相机: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圆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

制作完成后,把模拟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的像。

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像是正立还是倒立?(2)像是缩小还是放大?(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2.投影仪:观察投影仪,着重观察镜头,了解其构造并回答以下问题:(1)像是正立还是倒立?(以像上人物头脚朝向和投影片上人物头脚朝向比较得出)(2)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和投影片上的人物相比)(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投影仪上的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3.放大镜: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问题:字是正立还是倒立?___________________字是放大还是缩小?小结: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__________,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__________在胶片上,成____像。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平面镜的作用,使屏幕上成像。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透镜》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并能够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基本概念和光的传播,对光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可能对生活中的透镜接触不多,对透镜的原理和作用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透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实际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透镜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能够分析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作用。

2.难点:对透镜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凸透镜、凹透镜、幻灯机、显微镜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以便观察和实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光的基本概念和光的传播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实物展示,向学生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两种透镜。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幻灯机和显微镜中的图像,来了解透镜的放大作用。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是什么?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透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眼镜、望远镜等。

【2019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2生活中的透镜学案word版

【2019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2生活中的透镜学案word版

【2019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2生活中的透镜学案word版1. 照相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它能在胶卷上成倒立、缩小的像。

2.投影机:投影机的镜头也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它能在屏幕上成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放大镜也是凸透镜。

把放大镜放在物体的上方,适当调整距离,透过放大镜也能看到放大的像。

【基础练习】1.摄影师在给某班照集体像后,又给一名同学照半身像。

那么,应________(减小或增大)照相机镜头和这个同学的距离。

2.防盗门上一般都装有监视用的“猫眼”,猫眼实际上是一个透镜,透过“猫眼”向外看,看到的是人的的像。

3.在圆形鱼缸里养的鱼,看起来比真实的鱼要大,这是因为圆形鱼缸相当于一个,所看到的“鱼”是鱼的。

4.摄影师在给某班照集体像后,又给一名同学照半身像。

那么,应________(减小或增大)照相机镜头和这个同学的距离。

5.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成在底片上的是物体(填“倒立”或“正立”)、(填“放大”或“缩小”)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如图所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利用这种成像原理可以制成()A. 照相机B. 幻灯机C. 放大镜D. 潜望镜7.下列光学仪器中,得到缩小实像的是()A. 凹透镜B. 平面镜C. 幻灯机D. 照相机8.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上滴一滴水,透过这滴水可看到玻璃板下压着的字变大了,这是由于水滴相当于()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平行玻璃砖9.下列光学仪器的应用,哪个能得到比物体大的实像()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潜望镜10.照相机的调焦环是用来调整()A.镜头焦距 B.照相机光圈的大小C.曝光时间 D.镜头与胶片的距离11.用照相机拍照时,胶片上出现了景物的清晰的像,但如果有一个小飞虫正好飞落在照相机镜头的镜片上,关于像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几乎没有变化 B.有变化,出现小飞虫清晰的像C.有变化,出现小飞虫模糊不清的像 D.有变化,整个像变得模糊不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凸透镜成像时,物到透镜的距离与像大小的关系3.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教学重难点: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物距与像距大小的比较.
环节一:仔细阅读,分析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回顾本节的学
习过程和所学
的知识,填写
下列表格:
环节二:
<一>照相机: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物距(u)是指,像距(v)是
指,两者的关系:(针对图甲用心体会一遍).仔细观察图甲和演示可发现照相机成的像比物体要,和
物体比较是立的,由于胶片上的像是实际
光线会聚成的,因此,照相机成的是像.所
以照相机成的像是(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分析
图甲的情形可知:照相机所的像与物在凸透镜的侧;要使胶片上得到的像更大些,应
该.
<二>投影仪:投影仪是利用来成像的.物距(u)是指,像距(v)是指,两者的关
系:(针对图5.2—4用心体会一
遍).仔细观察图图5.2—4和演示可发现投影仪
成的像比物体要,和物体比较是立的,
由于屏幕上的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因此,投
影仪成的是像.所以投影仪成的像是
(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分析图5.2—4的情形可知:投影仪所的像与物在凸透镜的侧;为了使屏幕上的
像看起来是正立的,应该将投影片插;要使屏幕上
得到的像更大些,应该.平面镜的作用
是.
<三>放大镜:放大镜是,能使物体成(放大或
缩小)的像,但这个像与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
的,它是(倒或正)立的(实或虚)像,并且像与物体在凸透镜的侧.
<四>实像和虚像:实像总是立的,虚像总是立的;实像(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虚像(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实像和物体在透镜的侧,虚像和物体在透镜的侧.环节三:随堂练习:1.在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字
___(填“大”或“小”),这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_镜,它成的是____、____、____像.2.投影仪中投影片上的字或画相当于______,通过凸透镜成像时,得到的一个倒立、__的___像.我们所看到的像是正立的,是应为投影片是____(选择正或倒)放的.
3.现在许多人在旅游时都喜欢使用一种小型自动照相机,俗称“傻瓜机”.这种照相机只需对着要拍摄的景物,不用调焦和光圈,只要按一下快门就能拍下所需的照片.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2)“软片室”内放置的是什么?.(3)照相机所成的像是怎样的?.
4.下面是对凸透镜成像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B.凸透镜只能成虚像C.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D.凸透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5.手持凸透镜在人眼和课本上的字之间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凸透镜在任何位置都能看到字放大的像B.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远时,才能看到字放大的像C.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近时,才能看到字放大的像
D.无论凸透镜放在什么位置都不能看到字放大的像
6、照相机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像;投影仪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像。

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字___(填“大”或“小”),这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_镜,它成的是____、___、___像。

7、下面是对凸透镜成像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B.凸透镜只能成虚像C.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D.凸透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8、窗台上放着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太阳光透过玻璃缸射到屋内窗台下的桌面上,发现桌面上的光斑比窗外地面上的太阳光亮,下列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B.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凸透镜
C.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D.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凹透镜
9、手持凸透镜在人眼和课本之间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凸透镜在任何位置都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B.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远时,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C.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近时,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D.无论凸透镜放在什么位置都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10、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 B C D
11、用水彩笔在磨砂电灯泡的侧面画一个你所喜爱的图案(这时不要接通电源),然后接通电源,拿一个凸透镜在灯泡和白墙之间移动,能不能在墙上得到所画图案的像?有几个位置可以使凸透镜在墙上成像?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
物距与像距关系
成像性质
装置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