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教案模板《娜塔莎》

合集下载

《娜塔莎》实用教案

《娜塔莎》实用教案

《娜塔莎》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一、了解托尔斯泰简况,掌握他的代表作;二、了解课文三部分的主要内容,分析娜塔莎形象;探究课文的主题思想;三、探究课文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四、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一、查阅资料,了解托尔斯泰简况,掌握他的代表作;二、阅读课文,讨论、探究,把握娜塔莎形象,探究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娜塔莎的恋爱经历,感悟人生要相信感情,但不轻信骗子。

教学重点:分析娜塔莎形象。

教学难点:把握娜塔莎复杂的人物个性。

教学方法:分析,讨论、探究。

教具:多媒体。

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结合课件,了解托尔斯泰简况,掌握他的代表作。

补充:《战争与和平》反映的是1805-1820年俄国一系列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入侵的卫国战争。

小说主人公是安德来和娜塔莎。

安德来和彼埃尔是探索型的青年贵族知识分子。

二、阅读编者写的话,了解课文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三、阅读课文,分析,讨论、探究:1.娜塔莎参加舞会前心情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表现她心理的?明确:(1)兴奋、快乐、紧张、期待、焦急;(2)通过神态、言行等方面的描写表现她的心理。

2.通过对娜塔莎即将参加舞会时的这些描写,你认为她是一个怎样的姑娘?明确:活泼可爱,充满热情,善良纯真。

3.第二部分中的娜塔莎是个怎样的形象?作者用什么手法塑造她?(1)天真纯洁、心无陈府的小女孩;(2)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3)侧面描写:①别人不太注意她——说明她还不是风情万种的成熟的女性;②安德来与娜塔莎跳舞时后,“觉得自己活泼年轻了”——可见娜塔莎是真正活泼年轻的,有着很强的感染力。

4.第三部分中,娜塔莎有什么致命的弱点?明确:盲目、执拗、冲动,容易受骗。

四、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知识:1.在小说中,像娜塔莎这种具有复杂个性的非类型人物,我们称为“圆形人物”,与之相对的是“扁平人物”,就是那种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被创造出来的类型人物,也被称为漫画人物,这种人物性格单一,某方面特性特别突出,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

高二语文选修《娜塔莎》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选修《娜塔莎》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选修《娜塔莎》第一课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娜塔莎》这部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学习提取文本信息和推测人物心理。

4.提高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写作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提取文本信息和推测人物心理。

2.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教学准备1.课本《娜塔莎》第一课时内容。

2.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与展望(5分钟)1.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娜塔莎》的封面和简要介绍。

2.向学生提问:“你们对《娜塔莎》这部作品了解吗?你们对这部作品有什么期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第二步:背景知识讲解(10分钟)1.向学生简要介绍《娜塔莎》的作者,以及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时代背景。

2.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文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想象。

第三步:阅读故事(15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娜塔莎》第一课时内容。

2.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做简单的标记和注释,以便后续的讨论和分析。

第四步:小组合作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

2.每个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和地点?–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如何?–故事中的主要情节是什么?–你对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有何感想和疑问?3.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互相交流。

第五步:整体讨论和分析(15分钟)1.邀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讨论的结果。

2.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故事中的细节和人物,推测人物的内心活动,并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评价。

3.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第六步:作品赏析(15分钟)1.向学生展示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点。

2.通过选取一小段文本,引导学生一起欣赏和分析作者的笔法、意象和语言运用。

3.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认识和感受。

第七步:自主写作(15分钟)1.提供一个写作题目,例如:“如果你是娜塔莎,你会如何应对困境?”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一篇短文回答这个题目。

《娜塔莎》教案

《娜塔莎》教案

《娜塔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托尔斯泰的作品及写作风格。

2、分析娜塔莎的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分析娜塔莎在舞会前、舞会上和与安德来相遇时的心理和动作,理解其性格特点。

(2)探讨娜塔莎这一形象的意义和价值。

2、难点(1)理解娜塔莎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的多面性。

(2)通过娜塔莎这一形象,深入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分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1)简要介绍托尔斯泰及其作品,引出《娜塔莎》这一章节。

(2)提问学生对爱情和青春的看法,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初读课文(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2)教师提问:课文主要讲述了娜塔莎的哪些经历?3、分析娜塔莎的形象(1)舞会前找出描写娜塔莎在舞会前心情急切的语句,如“不是那样的,不是那样的,索尼娅!”“我一整晚都在受罪,我真的受不了这样的折磨。

”分析她的性格特点——热情、活泼、天真。

讨论她在准备舞会所表现出的冲动和缺乏耐心,如不断地问“我这打扮怎么样?”体现她的孩子气和不成熟。

(2)舞会上让学生找出娜塔莎在舞会上与安德来共舞时的描写,如“娜塔莎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的眼睛闪闪发光,她的舞步轻盈而欢快。

”分析她此时的心情——兴奋、陶醉、沉浸在幸福中。

探讨她在舞会上与别人交流时的表现,展现她的活泼开朗和善于交际。

(3)与安德来相遇分析娜塔莎与安德来相遇后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惊喜到后来的羞涩,如“娜塔莎的脸红了,她低下头,不敢看安德来的眼睛。

”表现出她的纯真和少女的羞涩。

讨论她在面对爱情时的勇敢和直率,如主动与安德来交流。

4、探讨娜塔莎形象的意义(1)引导学生思考娜塔莎这一形象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代表性。

(2)讨论她的性格特点对个人成长和爱情观念的影响。

5、写作手法分析(1)分析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刻画娜塔莎形象的方法。

《娜塔莎》公开课教案

《娜塔莎》公开课教案

《娜塔莎》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娜塔莎》是一部描绘俄国社会生活的小说,通过主人公娜塔莎的成长历程,展现了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风貌。

本课程旨在通过阅读和分析《娜塔莎》,使学生深入了解俄国历史、文化及社会背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了解《娜塔莎》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掌握小说中的重要人物、情节和主题。

1.2.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增强人文素养。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阅读分析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第二章:作者与作品背景2.1 作者简介介绍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强调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2.2 作品背景分析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解读《娜塔莎》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主要人物详细分析娜塔莎、安德烈、皮埃尔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命运走向及其在社会背景下的代表性。

3.2 人物关系探讨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如爱情、亲情、友情等,分析其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第四章:情节梳理4.1 小说结构梳理小说的整体结构,分析其章节安排、时间线索和空间转换。

4.2 重要情节挑选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如娜塔莎与安德烈的相遇、战争场面等,进行详细解读。

第五章:主题探讨5.1 主题概述总结《娜塔莎》的主要主题,如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爱情与友情、成长与成熟等。

5.2 主题深度探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主题,如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等来阐述主题的内涵和意义。

第六章:文学手法分析6.1 叙述手法分析《娜塔莎》中的叙述手法,如插叙、倒叙等,探讨其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6.2 描写手法研究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解读其对主题和人物塑造的贡献。

第七章:文化与历史背景7.1 俄国文化特点介绍19世纪末俄国文化特点,分析小说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娜塔莎》阅读欣赏课教案

《娜塔莎》阅读欣赏课教案

《娜塔莎》阅读欣赏课教案第一章:课程概述1.1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娜塔莎》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欣赏能力。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1.2 教学内容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主要人物形象分析情节发展分析主题思想探讨第二章:作者与作品背景2.1 作者简介介绍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强调《娜塔莎》作为托尔斯泰代表作之一的位置。

2.2 作品背景简述《娜塔莎》创作的历史背景。

介绍作品中的社会风俗和历史事件。

第三章:主要人物形象分析3.1 娜塔莎·罗斯托娃分析娜塔莎的性格特点,如勇敢、善良、热情等。

探讨娜塔莎的成长历程及其对作品主题的作用。

3.2 帕夫尔分析帕夫尔的性格特点及其与娜塔莎的关系。

探讨帕夫尔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第四章:情节发展分析4.1 娜塔莎与帕夫尔的爱情故事分析爱情故事在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

引导学生关注情节发展中的冲突和转折。

4.2 娜塔莎的成长与蜕变分析娜塔莎在作品中的成长历程。

探讨娜塔莎如何面对人生挑战,实现自我救赎。

第五章:主题思想探讨5.1 勇敢与担当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勇敢元素。

探讨娜塔莎如何展现勇敢与担当。

5.2 爱情与命运分析作品中的爱情观。

探讨爱情在塑造人物命运中的作用。

第六章:亲情与友情6.1 娜塔莎与家族关系分析娜塔莎与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

探讨家族背景对娜塔莎性格形成的影响。

6.2 娜塔莎与朋友关系分析娜塔莎与朋友们的友情关系。

探讨友情在娜塔莎人生中的意义。

第七章:社会与环境7.1 作品中的社会风俗分析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风俗。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风俗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7.2 作品中的历史背景进一步分析作品中的历史背景。

探讨历史背景对作品主题的衬托作用。

第八章: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8.1 托尔斯泰的写作风格分析托尔斯泰在《娜塔莎》中的写作风格。

引导学生关注托尔斯泰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内心世界。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四单元 阅读 娜塔莎》优质课教案_11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四单元  阅读  娜塔莎》优质课教案_11

娜塔莎【目标】1.了解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2.从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角度揣摩娜塔莎的内心世界,分析人物形象。

第一课时1、“贴着人物写”(沈从文语)▲塑造人物依据人物的生活世界而不是依据作家主观意志。

▲贴着人物的心理写:在人物的内心活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展开,写出人物的精神世界。

▲贴着人物的言行写:以人物的言行来刻画人物,可使小说具有更强烈的动作感。

2、揣摩人物的心理——最常见的心理描写手段是内心独白(西方小说尤为多见)梦境、幻觉。

3、描摹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小说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或行动的外部活动表现人物内心。

《堂吉诃德》中荒唐、莽撞、英勇而又颇具骑士风度的唐吉诃德就是这样被展示的。

◎语言和动作是最能暴露人物内心,比直接描写人物心理,虽来得曲折、含蓄,却暗藏着更多的智慧和心机。

○有时一部小说会同时采用心理和言行来刻画人物,只要恰如其分,并无固定之法。

4、“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圆形人物——在情节发展变化的动态中建立起人物性格的多向性多侧面多层次的复杂结构,因而显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这种结构中塑造的人物就是“圆形人物”形象,如娜塔莎、夏洛克、哈姆雷特、聂赫留朵夫。

林冲:林冲在公众场合是威风凛凛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在高衙内面前是他父亲手下的一个高级奴隶;在妻子面前,是情意绵绵的丈夫。

不同角色塑造了他烈性如火、柔肠似水而又忍辱负重的复杂性格。

因此当高衙内调戏他妻子时,不同的角色促使他作出不同的反应。

在《祝福》中,既有祥林嫂这样的圆形人物,又有“善女人”这样的扁平人物。

扁平人物——其性格在单一的线索上发展,直至最终,这类人物性格稳定,既容易被人辨认又容易被记忆。

例《小公务员之死》中的小公务员。

“扁平人物”的单调虽然乏味,但在讽刺小说中年却常常能产生戏剧效果,其到入木三分的作用。

如《变色龙》中的契诃夫。

唐吉诃德和桑丘都是“扁平人物”极尽滑稽之能事,很好地体现了作者批判骑士的用意。

教学设计7:第6课 娜塔莎

教学设计7:第6课 娜塔莎

娜塔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2.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把握娜塔莎的人物形象特点。

3.从娜塔莎的内心世界及言行了解“贴着人物写”这一方法,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特点。

4.提高学生阅读感悟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在学生的感性认知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理性认知思维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点评式鉴赏、分角色朗读法,教师布置思考题,学生探讨,鉴赏小说人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对小说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1.从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角度揣摩娜塔莎的内心世界,分析人物形象,从而了解“贴着人物写”这一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理性认知思维的能力,初步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200部世界名著展评》评价说:即使我们一生中拒绝任何小说,也不能不读《战争与和平》。

(PPT展示)托尔斯泰这个被誉为“从文艺复兴以来,惟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在其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女主人公形象,如此感染着我们,震撼着我们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娜塔莎》(PPT展示),探究外国小说欣赏之人物话题。

二、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师: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吗?请快速浏览课文,抓住人物、时间、地点、主要事件等要素概括小说各个部分的情节内容。

生:1.舞会前的准备。

2.舞会上的幸福。

3.为了爱的争吵。

(PPT展示)三、探究人物形象师:三个情节紧紧围绕娜塔莎这一人物展开。

人物塑造是小说创作的中心。

沈从文在谈到如何塑造人物时曾说:贴着人物写。

“贴着人物写”,一是贴着人物的言行写,一是贴着人物的心理写(PPT展示)。

请同学们从“贴着人物写”的角度,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对文章三个部分内容进行解读和讨论,并说说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娜塔莎。

讨论要求:①从“贴着人物写”的角度进行点评式鉴赏:第一大组:重点抓住第一部分中娜塔莎的语言、行动描写进行点评。

《娜塔莎》阅读欣赏课教案

《娜塔莎》阅读欣赏课教案

《娜塔莎》阅读欣赏课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娜塔莎》这本小说,了解和欣赏俄罗斯文学的魅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1.2 适用对象1.3 教学材料《娜塔莎》小说原文或译本。

笔记本和笔。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小说背景介绍向学生介绍《娜塔莎》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和他的作品特点。

介绍小说背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

2.2 小说情节概要简述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主要角色,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3 文本解读分章节进行文本解读,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描写等方面。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2.4 写作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说人物、情节或主题的写作活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帮助他们理解小说中的难点和重点。

3.2 写作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3.3 讨论引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第四章:课程安排根据具体学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阅读和讨论时间。

第五章:评估方式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写作和讨论,进行综合评估。

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教案框架,具体内容需要根据教学实践进行调整和完善。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前准备在每节课前,为学生提供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或讨论主题,以激发他们的思考。

6.2 课堂活动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思维导图制作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6.3 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阅读或写作作业,巩固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第七章:学生反馈与互动7.1 学生反馈在每节课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7.2 师生互动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要积极回应学生的疑问和讨论,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娜塔莎》阅读欣赏课教案

《娜塔莎》阅读欣赏课教案

《娜塔莎》阅读欣赏课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娜塔莎》,了解和欣赏俄罗斯文学的经典之作。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中所反映的人性、情感和社会问题。

1.2 适用对象高中生或大学生,对文学阅读有浓厚兴趣。

1.3 教学方法以讲解、讨论和阅读欣赏为主,结合电影片段欣赏和写作练习。

第二章:作者与作品背景2.1 作者简介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

2.2 作品背景《娜塔莎》是《战争与和平》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也是托尔斯泰笔下的经典女性形象之一。

作品描绘了娜塔莎的成长历程,以及她与皮埃尔的爱情故事,反映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风貌。

第三章:情节梗概3.1 第一阶段:少女时期的娜塔莎描述娜塔莎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特点,以及她与皮埃尔的初次相遇。

3.2 第二阶段:战争时期的娜塔莎描绘娜塔莎参加战争的经历,以及她与皮埃尔的相遇。

3.3 第三阶段:成年时期的娜塔莎叙述娜塔莎与皮埃尔的爱情故事,以及她面对家庭、社会和道德挑战的过程。

3.4 第四阶段:娜塔莎的内心世界深入探讨娜塔莎的内心世界,包括她对爱情、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第四章:人物分析4.1 娜塔莎分析娜塔莎的性格特点,如活泼、开朗、热情、善良等。

探讨娜塔莎的成长过程,以及她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4.2 皮埃尔分析皮埃尔的性格特点,如稳重、善良、有责任感等。

探讨皮埃尔与娜塔莎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相互支持。

第五章:主题探讨5.1 人性的探讨通过分析娜塔莎和皮埃尔的角色,探讨人性的光辉和黑暗面。

5.2 爱情与婚姻分析作品中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以及它们在19世纪俄国社会的背景下的意义。

5.3 个人与社会探讨作品中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以及个人在面对社会压力时的抉择。

第六章:文学手法分析6.1 托尔斯泰的写作风格分析托尔斯泰的写作风格,如现实主义、心理描写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四单元 阅读 娜塔莎》优质课教案_19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四单元  阅读  娜塔莎》优质课教案_19

第四单元娜塔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2、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把握娜塔莎的人物形象特点。

3、从娜塔莎的内心世界及言行了解“贴着人物写”这一方法,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特点。

4、提高学生阅读感悟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在学生的感性认知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理性认知思维的能力。

通过点评式鉴赏、分角色朗读法,教师布置思考题,学生探讨,鉴赏小说人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对小说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1、从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角度揣摩娜塔莎的内心世界,分析人物形象,从而了解“贴着人物写”这一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理性认知思维的能力,初步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引导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200部世界名著展评》评价说:即使我们一生中拒绝任何小说,也不能不读《战争与和平》。

(PPT展示)托尔斯泰这个被誉为“从文艺复兴以来,惟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在其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女主人公形象,如此感染着我们,震撼着我们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娜塔莎》(PPT展示),探究外国小说欣赏之人物话题。

二、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师: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吗?请快速浏览课文,抓住人物、时间、地点、主要事件等要素概括小说各个部分的情节内容。

生:1、舞会前的准备。

2、舞会上的幸福。

3、为了爱的争吵。

(PPT展示)三、探究人物形象1、师:三个情节紧紧围绕娜塔莎这一人物展开。

人物塑造是小说创作的中心。

沈从文在谈到如何塑造人物时曾说:贴着人物写。

“贴着人物写”,一是贴着人物的言行写,一是贴着人物的心理写(PPT展示)。

请同学们从“贴着人物写”的角度,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对文章三个部分内容进行解读和讨论,并说说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娜塔莎。

讨论要求:①从“贴着人物写”的角度进行点评式鉴赏:第一大组:重点抓住第一部分中娜塔莎的语言、行动描写进行点评。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四单元 阅读 娜塔莎》优质课教案_5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四单元  阅读  娜塔莎》优质课教案_5

娜塔莎列夫·托尔斯泰教学目标:1、分角色朗读,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把握少女娜塔莎的思想感情。

2、运用文本细读,从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角度揣摩娜塔莎的内心世界,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1、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对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作用。

2、在不断运动的故事背景中对小说圆形人物——娜塔莎人物形象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是出自哪个国家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明确:伟大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

今天,我们要学习列夫•托尔斯泰的另一部名著《战争与和平》中节选的内容。

二、介绍作者及有关背景: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罗斯文学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公认的最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家,美国著名文学教授兼批评家哈洛•卜伦甚至称之为“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

对文学拥有“狂恋式爱情”的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重情节、重典型、重写实、重批判的文学时代,在他笔下达到巅峰。

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托尔斯泰文学艺术史上的三个里程碑。

教师简要介绍《战争与和平》的故事内容。

一八零五年,在拿破仑率兵征服欧洲后,法国与俄国之间也发生战争。

青年公爵安德来•保尔康斯基把怀孕的妻子交给退隐于领地“秃山”的父亲及妹妹玛莉亚后,就担任库图佐夫将军的副官,向前线出发去了。

他期望这次战争能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

安德来•保尔康斯基的刚留学回来的好友彼尔,是别竺豪夫伯爵的私生子,由于继承了伯爵身后的全部遗产,因此,他摇身一变成为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当然也成为社交界的宠儿。

居心叵测的监护人拉金公爵看上这一点,便计划将貌美但品行不端的小姐爱伦嫁给他,结果计谋顺利达成。

同年十一月,安德来•保尔康斯基所属的俄军在奥斯特里茨之役战败,他带着军旗独自冲入敌阵,不幸受了重伤。

高中语文选修《娜塔莎》教案

高中语文选修《娜塔莎》教案

高中语文选修《娜塔莎》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娜塔莎》中的重要词语、概念和文学手法。

2. 通过分析《娜塔莎》中的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3. 领会《娜塔莎》所传达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评价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让学生阅读《娜塔莎》,理解故事情节,掌握人物关系。

2. 词语解析:对《娜塔莎》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人物分析:分析《娜塔莎》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人物性格特点。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娜塔莎》所传达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主题的看法。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评价。

4. 创意写作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娜塔莎》相关的故事或评论。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测试:设计阅读理解题目,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创意写作:评估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表现,考察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表达能力。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五、教学计划1. 第1-2课时:讲解课文《娜塔莎》,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第3-4课时:解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第5-6课时:分析《娜塔莎》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人物性格特点。

4. 第7-8课时:引导学生思考《娜塔莎》所传达的主题思想,进行主题探讨。

5. 第9-10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主题的看法。

6. 第11-12课时: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评价。

7. 第13-14课时: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创作与《娜塔莎》相关的故事或评论。

8. 第15课时:进行教学评估,总结教学成果。

娜塔莎完整教案

娜塔莎完整教案

老师、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

2、概括本文的情节运行模式:结局:清兵卫放弃葫芦。

(弃葫芦)发生:清兵卫痴迷于葫芦。

(爱葫芦)发展:清兵卫发现并买到独特葫芦。

(买葫芦)高潮: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

(砸葫芦)第二高潮:葫芦辗转卖到高价。

(卖葫芦)结局:清兵卫改变爱好。

(新寄托)把握情节中的细节3、文中有哪些典型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清兵卫制作葫芦错把秃脑袋当成了葫芦呆看葫芦收拾葫芦看过所有的葫芦清兵卫沉默了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连哭也没哭一声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哆嗦着嘴唇,在屋里缩成一团心里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只是脸色铁青,不敢做声总结细节描写的作用: 1.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正是这些简练传神的神情、语言、动作及心理描写,塑造了清兵卫这个鲜明生动而又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痴迷葫芦,个性独特,有着非凡的鉴赏力、创造力、审美力。

2.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情节不可缺少细节,细节是情节的生动展示。

情节可组成小说的骨架,细节则是小说的血肉,正如一个人,有血有肉才能活起来,否则只是骷髅一具。

3.凸显主题。

情节之摇摆4、教员发现了清兵卫的小动作,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如何处理这件事,转而写教员的爱好? 明确:作者这样写,使时间暂停,情节的推进被“吊”了一“吊”,是运用了“摇摆”的处理方式,使得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

5、什么是摇摆?明确: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的状态。

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是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6、说说作者安排了哪几次摇摆?摇摆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本课中情节的摇摆:(1)当清兵卫上修身课玩葫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这一事件发生以后,没有马上叙述其后果,而是宕开一笔,去写这个教员的爱好。

(2)教员家访,父亲恰好不在。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四单元 阅读 娜塔莎》优质课教案_13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四单元  阅读  娜塔莎》优质课教案_13

《娜塔莎》教学目的:1.了解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了解《战争与和平》的内容和主旨。

2.通过文本分析,把握少女娜塔莎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娜塔莎形象分析,了解和掌握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4.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教学重、难点:1.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对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作用。

2.对作为圆形人物的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个性的理解。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作品1、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等。

他也创作了大量童话。

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他还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

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俄罗斯殖民地)准备当外交官。

期终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

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

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

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

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

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教案模板《娜塔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了解《战争与和平》的内容和主旨。

2、通过文本分析,把握少女娜塔莎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娜塔莎形象分析,了解和掌握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4、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1、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对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作用。

2、对作为圆形人物的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个性的理解。

一、文学常识:1、作家简介: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

他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有人评价他是“从文艺复兴以来,惟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

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是大师中的大师。

代表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和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2、作品简介:《战争与和平》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

它长达一百三十多万字,是列夫·托尔斯泰历经7年艰辛创作的鸿篇巨制,被列宁称为“了不起的巨著”。

小说的主要情节就是围绕着保尔康斯基、别素霍夫、罗斯托夫、库拉金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的。

小说的主人公是安德来·包尔康斯基、彼埃尔·别素霍夫和娜塔莎·罗斯托娃。

安德来和彼埃尔是探索型的青年贵族知识分子。

安德来性格内向,意志坚强,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他后来投身军队和参与社会活动,在严酷的事实面前逐步认识到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和人民的力量。

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更侧重于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后来主要在与人民的直接接触中精神上得到成长。

女主人公娜塔莎与两位主人公的关系使她成为小说中重要的连缀人物,而这一形象本身又是个性鲜明、生气勃勃的。

小说充分展开了娜塔莎热烈而丰富的情感,她与人民和大自然的接近,她的民族气质,以及她在精神上的成长。

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选文内容为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因贵族会之事而去拜托罗斯托夫伯爵,在伯爵家他被充满生命力的年轻小姐娜达莎深深地吸引了。

但由于秃山老公爵强烈反对,只好互相约以一年的缓冲期,而后,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即出国去了。

但是,年轻的娜达莎无法忍受寂寞,且经不起彼尔之妻爱伦的哥哥阿纳托尔的诱惑,而擅自约定私奔,因此,与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婚约即告无效。

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于多勃琪诺战役中身受重伤,娜达莎于伤兵中发现将死的安德烈·保尔康斯基。

她向他谢罪并热诚看护他,但一切都是徒劳了,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仍然逃不过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小说的最后一卷,彼埃尔回到莫斯科。

他把自己在战争中的历险经过讲给娜塔莎听。

他们互相爱慕起来。

1813年,他们结了婚,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

二、词语积累:宅邸dǐ花翎líng 勋绶shòu 搽chá香粉皱襞bì撩li āo一下三、问题探究:1、整体感知:请你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三个节选部分的主要情节。

(1)舞会前的准备(2)舞会上的幸福(3)为了爱的争吵2、自主探究:不动笔墨不看书,请画出文中对娜塔莎的神态、言行、心理描写,把握人物个性。

情节心理性格舞会前的准备兴奋、激动、焦急天真活泼、青春热情舞会上的幸福急切羡慕、快乐陶醉直率多情、单纯虚荣为了爱的争吵狂喜—恼怒—幸福—惊恐—愤怒—失望率真浪漫、敢爱敢恨单纯幼稚、盲目轻信3、次要人物:安德烈形象:4、众说纷纭:你喜欢娜塔莎吗?为什么?5、思考探究:文中节选三部分的意图?明确:理解圆形人物四、体会托翁创作特色:托尔斯泰最擅长的是将人物放置于背景中,再进行细化的描写,最突出的细节描写是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

作者在展示各种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活动的同时,着重写他们在特殊的环境里,在生活发生变故的情况下,在人生的某个关键时刻和紧要关头,在面临重大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斗争。

他不孤立地进行心理描写,而把它与客观环境的变化和各种事态的发展的描写紧密结合在一起。

同时,托尔斯泰“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它的形式,它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的辩证法”(车尔尼雪夫斯基语)。

也就是说,托尔斯泰特别注意揭示不同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斗争的不同表现,善于描述从一种心理状态到另一种心理状态的过渡,说明心理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四——人物一、贴着人物写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命脉,小说的艺术可以说是刻画人物的艺术。

小说塑造的人物大抵有两类:一类是以生活中的某一个人作为原型,在此基础上加工,但创作时并不受真人真事限制;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贴着人物写,一是贴着写,一是贴着写。

二、揣摩人物的心理有的小说侧重从人物心理出发,以描绘人物的心灵世界来描写人物。

最常见的心理描写手段是,和也是一种心理描写手段。

1、心理描写示例:《红楼梦》中有一段描写黛玉的心境:“黛玉听取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

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的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的知己,既你我为知己,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呢?既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

”我虽为你的知己,但恐不能久持;你纵为我的知己,奈我薄命乎何!——想到此刻,不禁泪又下来。

”2、幻觉描写示例:《简·爱》中,简·爱对罗切斯特的爱,尽管被她理智地克制在自己的言行中,却无法控制其在心中的纵横奔涌。

当她离开桑菲尔德庄园,逃避那一段令人心碎的爱情,准备接受传教士圣·约翰的求婚时,有这样一段描写:整座房子寂静无声。

因为我相信,除了圣·约翰和我自己,所有的人都安息了。

那一根蜡烛幽幽将灭,室内洒满了月光。

我的心砰砰乱跳,我听见了它的搏动声。

突然一种难以言表的感觉使我的心为之震颤,并立即涌向我的头脑和四肢,我的心随之停止了跳动。

这种感觉不像一阵电击,但它一样地尖锐,一样地古怪,一样地惊人。

它作用于我的感官,仿佛它们在这之前的最活跃时刻也只不过处于麻木状态。

而现在它们受到了召唤,被弄醒了。

它们起来了,充满了期待,眼睛和耳朵等候着,而肌肉在骨头上哆嗦。

“你听到了什么啦?你看见什么了吗?”圣·约翰问。

我什么也没有看到,可是我听见一个声音在什么地方叫唤着──“简!简!简”随后什么也听不到了。

三、描摹人物的语言与行动1、语言也是一种行为小说《堂吉诃德》中,塞万提斯是这样展示荒唐、莽撞、英勇而又颇具骑士风度的堂吉诃德的:桑丘说:“您仔细瞧瞧,那不是巨人,是风车;上面胳膊似的东西是风车的翅膀,给风吹动了就能推转石磨。

”堂吉诃德道:“你真是外行,不懂冒险。

他们确是货真价实的巨人。

你要是害怕,就走开些,做你的祷告去,我一人单干,跟他们大伙儿拼命好了。

”他一面说,一面踢着坐骑冲出去。

他侍从桑丘大喊说,他前去冲杀的明明是风车,不是巨人;他满不在乎,横着念头那是巨人,既没有听见桑丘叫喊,跑近了也没看清是什么东西,只顾往前冲,嘴里嚷道:“你们这些没胆量的下流东西!不要跑,来跟你们厮杀的只是个单枪匹马的骑士!”2、言行是内心世界的流露:(1)巴尔扎克《守财奴》写葛朗台未了,终于到了弥留时候,那几日老头儿结实的身子进入了毁灭的阶段。

他要坐在火炉旁边,密室之前。

他把身上的被一齐拉紧,裹紧,嘴里对拿依说着:“裹紧,裹紧,别给人家偷了我的东西。

”他所有的生命力都退守在眼睛里了,他能够睁开眼的时候,眼光立刻转到满屋财宝的密室门上:“在那里吗?在那里吗?”问话的声音显出他惊慌得厉害。

“在那里呢,父亲。

”“你看住金子!……拿来放在我面前!”欧也妮把金路易铺在桌—亡,他几小时地用眼睛盯着,好像一个才知道观看的孩子呆望着同一件东西;也像孩子一般,他露出一点儿很吃力的笑意。

有时他说一句:“这样好教我心里暖和!”脸上的表情仿佛进了极乐世界。

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

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

他唤着欧也妮,欧也妮跪在前面,流着泪吻着他已经冰冷的手,可是他看不见。

“父亲,祝福我啊。

”“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这最后一句证明基督教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

(2)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这样描写严监生的:“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出挑掉一茎。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四、“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1、理解“圆形人物”并举例2、理解“扁平人物”并举例五、人物在现代小说中的退隐1.古典小说中的人物:个性化。

2.现代小说中的人物:类型化示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

这个剧的剧情很简单:两个人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左等右等就是不来。

他们想放弃,又担心一旦放弃,戈多又来了,就前功尽弃了,为此,两个人就相互询问、安慰和鼓励,继续等下来。

他们将日复一日地等,月复一月地等,年复一年地等,而那个谁也没有见过的人,也许永远都不会出现。

剧中没有对人物进行古典式的刻画,只是耐心地写他们没完没了的等待和没完没了的斗嘴。

如果把《等待戈多》的题材由戏剧转化为小说,那么我们看到了同样是这两个没完没了的人,没有特征,没有性格,没有面孔,他们可以是英国人、爱尔兰人、澳大利亚人,或者中国人、美国人。

这样一来,在《等待戈多》里面,我们也可以说,主角是“人”,而不是“人物”。

补充揣摩一、揣摩小说作者对人物眼睛的刻画。

例如:祥林嫂、素芭二、揣摩小说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例如:《死魂灵》描写泼留希金,这样写道:“从他的脸上,看不出一点特色来。

和普通瘦削的老头子,是不大有什么两样的,不过下巴凸出些,并且常常掩着手帕,免得被唾沫所沾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