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及练习精品教育.doc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案例雨巷【教学目的】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设想】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步骤】一、导入: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么?生答:“多雨!”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

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

二、作者简介“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

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

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三,诗歌赏析: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师配乐朗诵。

2、欣赏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美!”(生笑)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生安静)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3、从文本中,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板书:丁香)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丁香,又名紫丁香。

春季开花,花紫色,密集成圆锥花序。

有淡雅细沉的香气。

因为它的高洁与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古来已久。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2诗两首设计方案(一)总体设计教材概述《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

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这一年,作者才22岁。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词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雨巷》就是这样。

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

“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

“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

“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

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

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作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再别康桥》,1920年,2岁的徐志摩“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衔的引诱”,从美国动身,横渡大西洋,来到英国留学。

第二年,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1922年学成回国。

这一段的留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在1922年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

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

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

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

2-《雨巷》《再别康桥》学案(两个)

2-《雨巷》《再别康桥》学案(两个)

《雨巷》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意象及情感。

2.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及风格。

3.学习通过典型意象蕴含感情的写作特点。

4.朗读背诵。

一、诗歌朗读指导1、重点字词音与形:寂寥彷徨彳亍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颓圮2、节奏、抑扬、感情二、诗歌合作鉴赏1、诗歌感情特点2、表达诗歌感情的词语3、诗歌主要意象:①②③4、诗人为何哀怨低沉?(知人论世)5、丁香姑娘是否出现?6、你怎样理解丁香这一意象?三、本诗对写作的启示有哪些?四、拓展阅读:烦忧戴望舒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再别康桥》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把握诗歌形式、情感、感受诗意美。

2.抓住关键意象,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悟诗歌“三美”意境的营造。

4.朗读背诵。

一、诗歌朗读指导1、重点字词音与形:荡漾榆阴浮藻沉淀彩虹长篙漫溯斑斓笙箫2、节奏、抑扬、感情二、诗歌合作鉴赏1、诗歌感情特点——复杂2、诗歌主要意象:景和情似乎不一致。

3、思考:①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②这些景物中分别融入作者的哪些感情?③这首诗优美动人,美在何处?4、诗歌之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5、比较阅读:同与异。

柳永《雨霖铃》。

三、本诗对写作的启示有哪些?四、拓展阅读:雪花的快乐徐志摩假如我是一朵雪花,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不去那冷寞的幽谷,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不去那凄清的山麓,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也不上荒街去惆怅——消溶,消溶,消溶——飞扬,飞扬,飞扬,——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同步练习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撑(zhǎng)着彷(páng)徨凄(qī)清巷(xiàng)道B.彳亍(chì chù)凄婉(wǎn)颓圮(pǐ)迷茫(méng)C.河畔(pàn)荡漾(yàng)青荇(xìng)长篙(gāo)D.斑斓(lán)沉淀(dìng)似(sì)的泥(nì)古2.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C.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D.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3.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学科语文教材名称高中语文必修1 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课题雨巷年级高一学期上期第1学段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体验能力;2.通过朗读鉴赏,感受全诗音韵美;3.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朗读鉴赏诗歌教学思路朗读感受诗歌意境→梳理诗意鉴赏诗歌→鉴赏诗歌艺术特色主要教学方法感悟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资源教材《雨巷》、《雨巷》的配乐教学朗诵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共一课时一、初步感知诗意 1、播放《雨巷》配乐朗诵;2、整理诗中字词。

【活动一】1、欣赏朗诵,初步感受诗歌优美意境;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通过配乐朗诵从感性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梳理诗意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感受诗歌意境。

1、介绍作者,知人论诗。

2、介绍《雨巷》的写作背景。

3、解析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的含义【活动二】学生反复朗诵诗歌,感悟诗歌意境,讨论以下问题:1、这首诗歌意境怎样?2、全诗的感情基调怎样?3、诗歌向读者描绘了一副怎样的图景?4、诗人期盼遇见的丁香姑娘,其象征含义有哪些?在感受诗歌优美意境基础上,理性感悟诗歌含义。

由浅入深依据文本赏析诗歌意义,作者情感倾向。

三、鉴赏诗歌艺术特色 1、分析讲解现代诗歌常用的艺术特色。

2、老师在学生代表发言的基础上总结补充明确诗歌的艺术特色:①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②复沓句式的妙用;③词的重叠运用④诗歌所押“ang”韵和排比修辞的运用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活动三】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然后派代表发言。

领悟诗歌优美的意境要借助恰当的艺术方式传达出来,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纯熟的艺术特色四、巩固拓展迁移推荐戴望舒的另一首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活动四】1、背诵《雨巷》2、鉴赏《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掌握诗歌的基本要素和朗诵技巧;通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现代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之情,同时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和基本要素,通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现代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雨巷(1)课前: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准备教学素材,设计教学环节。

(2)课中:①导语:通过引入有关雨巷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②朗读: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③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发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④赏析:教师对诗歌进行赏析,介绍诗人的思想状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发言,深入理解诗歌。

⑤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

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3)课后:学生背诵诗歌,进行朗诵练习;教师布置拓展作业,要求学生以《雨巷》为主题,进行短文写作或创作一首现代诗歌。

2.再别康桥(1)课前: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准备教学素材,设计教学环节。

(2)课中:①导语:通过引入有关康桥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②朗读: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③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发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必修1).docx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必修1).docx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必修1)《雨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

2.能力目标(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通过诵读、欣赏提高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独具特色的意象,掌握相关方法。

2.学会知人论世,探究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计(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诗经》、《离骚》到乐府民歌,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现当代新诗,涌现了很多流派,出现了很多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歌精品。

: 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诗歌的影响,我国诗坛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诸如激情四溢的郭沫若,浪漫典雅的徐志摩,忠诚爱国的艾青。

今天我们来结识一位朦胧缠绵的“雨巷诗人” -- 戴望舒。

(二)自主收获1.了解作者及背景戴望舒 (1905-1950) ,浙江杭县 ( 今余杭 ) 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8 年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并逐渐成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1929 年 4 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早期诗歌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意象朦胧、含蓄,感伤气息较重。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1927 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时期,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就是这种心情的表现。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2.文体知识现代诗派:这个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篇一」古往今来,离别诗就像文学长河中的颗颗璀璨的明珠,迄今仍然闪耀着晶莹的光芒。

而在这众多的离别诗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以它独特的美广为传颂。

《再别康桥》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一、构思巧妙:气氛轻松。

古往今来,离别总给人一种沉重悲伤的感觉。

江淹在《别赋》中感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道出了离别让人黯然销魂的特点;《西厢记》中崔莺莺在送别张生去赶考时,眼中之景却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眼中景即是心中情啊,二人分别时的眼泪,把秋景都给染红了,可见离情多么浓重;《雨霖铃》中柳永在同歌伎女友告别的场面更是沉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悲伤得都说不出话来,哽咽了。

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营造的却是一种淡淡的伤感,贯穿于全诗的“轻轻的”“悄悄的”“沉默”等词给诗歌营造了一种轻灵飘逸的氛围。

意象新颖。

诗人离别的对象不是人,而是“云彩”“青荇”“金柳”“星辉”等可爱的景物,这些意象的存在,淡化了离别之情,而重于对康桥美丽景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清新之感。

二、情景交融。

诗人把离别的主观情绪融于康河的客观风物,康河的风物是美丽而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本不可告别,云彩也不可能带走,然而云彩这个意象的存在,让我们感到了诗人离别康桥时淡淡的伤感,虽然有离别的伤感,然而作者没有沉溺于伤感,而给人一种飘逸轻灵和洒脱之感。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这里,诗人把康河畔的柳树比喻成新娘,不但点出了柳之美,而且也传达了对康桥的恋恋不舍。

这种眷恋,已经不是由诗人眼睛流漏,而是深入到了诗人内心。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这里写青荇对他“招摇”,招手,打招呼,让他再呆一会,再看看母校。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2诗两首从容说课《诗两首》包括戴望舒先生的《雨巷》和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两首诗。

望舒先生的《雨巷》是先生的成名之作,发表于1928年。

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他重游当年求学之地——英国剑桥大学后的返国途中,诗中缠结着诗人难以挥去的万千离愁。

这两首诗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

因此,教学上,重点在品味诗歌的“美”,品味纯美的意境、绝美的语言、唯美的情思,尤其应品味语言所呈现出的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

一定要紧扣语言本身去感受,通过反复诵读、潜心品读等手段,辅之以音乐的效果,调动联想、想象的能力,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简介两位诗人及其创作的相关背景,然后通过听录音范读,学生以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并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课时:品析诗中最优美的语言,借助音乐的力量,运用配乐朗诵的方法,进一步感悟诗歌之美,并最终达成背诵的目的。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1.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刻的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

3.朗读教学,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反复诵读,感受语言之美。

4.合作探究,品悟意境之美。

5.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悟诗人的情感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获得一次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创设氛围,营造气氛【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以徐志摩先生的诗谱上曲演唱的歌,同时多媒体展示诗作】师怎么样,大家有什么感受呢?生我陶醉了。

生美!实在是美!师对,美!诗美,音乐也美。

而今天我们的确要欣赏中国新诗当中两篇唯美的佳作。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首诗两遍。

师同学们都已经从感性上接触到这两首诗了,请把你的直觉告诉大家,你觉得更喜欢读哪一首呢?生我喜欢《雨巷》。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雨巷教学目标、朗读品味,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2、理解诗歌意象,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理解诗歌意象。

教学难点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导入课文《沁园春长沙》里,我们一起领略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豪迈大气,今天让我们撑一把油纸伞,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聆听潇潇春雨,感受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的心声。

二、朗诵诗歌,整体感知、播放《雨巷》背景音乐,老师以低沉、伤感的语调朗读诗歌。

学生倾听,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明确:凄美、伤感、哀怨、惆怅整体上给人一种朦胧的意境美。

2、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体会作者情感和诗歌的意境美。

3、指定一学生和着背景音乐有感情朗读诗歌。

诵读指导:感情基调把握准确,要知道忧伤并不等于无力,不能让人觉得软绵绵的,要从内心体会。

语调节奏轻重处理:如第一节最后的“姑娘”,第二节“哀怨又彷徨”,第三节“彳亍”,第四节的“飘过”等等地方要重读,声音要舒缓,不要急。

4、思考: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明确:“我”彷徨在雨巷,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但是,最终还是与她擦肩而过。

三、研读诗歌,探究意象诗人在诗歌里往往选取一些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些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

多个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的艺术境界,叫意境。

、本诗中有哪些主要的意象?明确:油纸伞雨巷丁香篱墙我丁香一样的姑娘2、具体赏析,这些意象具有哪些象征性内涵?①油纸伞:复古、怀旧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

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而且和雨巷很好地接合起来了。

时间是暮春,在寂寥的下着小雨,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撑着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于独特的环境中能产生独特的意象。

②雨巷:悠长、寂寥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

如何理解“巷”这个意象?诗中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巷”呢?分析: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巷”可以说是他很熟悉的景。

《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次教学设计的主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诗歌《诗两首》——《雨巷》和《再别康桥》。

这两首诗是人教版高一必修课程的重点内容,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与艺术修养的提升非常重要。

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并尽可能的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以期让学生在享受文学魅力的同时,全面发展自我。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雨巷》和《再别康桥》的背景和诗歌内涵;2. 能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格律、修辞等特点;3. 能写出自己对于这两首诗歌的理解与感受,并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二、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一必修课程——《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有关壮丽山川的典型音乐,引导学生产生热情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然后,利用PPT演示有关雨巷和再别康桥的图片,以及与诗歌相关的常识背景。

让学生先用自己的情感和时间感去感受诗歌的气氛和情感。

2. 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读整篇诗歌,并指出一些诗句,以及表现技巧。

在理清《雨巷》的词语、句子、音乐、美术空间,并让学生回答产生何种感情,了解作者的题意,用现代的语言再次描述作者所描绘的意境;在《再别康桥》中,通过音调、韵律、意象、感情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作者在写作时的情感特写,想象作者经历的事实等等。

3. 探究以学生的诗歌理解为基础,从表现形式、韵律特点、修辞运用等方面谈论一下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可以根据学生的探究和理解的讨论,再加深和拓展问题。

如,你是否喜欢这种风格的诗歌?为什么?此外,“再别康桥”的主人公是汉口,有无涉及作者的社会背景?4. 自由创作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雨巷》和《再别康桥》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感悟文,表达自己对于这两首诗歌的感情和赏识等方面的思考。

并分享自己的文章,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自己的文学审美观。

再别康桥 雨巷学案

再别康桥  雨巷学案

诗两首—————《再别康桥》、《雨巷》学习目标:1.了解徐志摩、戴望舒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2.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把握两首诗歌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4.鼓励学生热爱美丽的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再别康桥》学习要点:1.了解徐志摩生平、创作及新诗有关知识。

2.分析本诗意境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

3.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一、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等。

他出生于一个世代经商之家,从小受古典教育,才智过人,被誉为神童。

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拜梁启超为师。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22年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一生留下四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新诗的诗魂,“诗哲”当之无愧。

【资料1:康桥,现通译“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剑桥大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修听课,度过了一年多悠闲的日子。

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

”常常,他躺卧在康河边的草地上,或看书,或听音乐,或仰望高天上流云,或泛舟河中去寻梦。

资料2:至性至情的徐志摩,先后有三位女子走进他的内心(原配夫人张幼仪、美丽少女林徽音、再配夫人陆小曼)。

《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2 《诗两首》教学设计萍乡三中:刘长风《雨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及对意象的把握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丁香姑娘这个意象的象征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诵读走近作者,理解主题,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2.教师点拨与学生合作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案(学习活动)一、欣赏声像资料范读(flash课件音配像朗读),同时浏览CAI课件江南雨巷的画面(幻灯片2-8),自由朗读,感受体验这首诗的音质和情调。

二、研读语文必修1《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6-9和语文必修1《目标素养评价》丛书P4-5中的相关文字,并自主探究,完成1-7题。

(15分钟)1、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①彷()徨②彳亍()③踟躇(蹰) ( )( )④圯( ) ⑤凄婉()⑥颓圮()2.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3.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一)

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一)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2诗两首设计方案(一)总体设计教材概述《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

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这一年,作者才22岁。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词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雨巷》就是这样。

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

“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

“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

“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

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

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作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再别康桥》,1920年,2岁的徐志摩“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衔的引诱”,从美国动身,横渡大西洋,来到英国留学。

第二年,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1922年学成回国。

这一段的留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在1922年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

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

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

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及练习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及练习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及练习
2、诗两首课文精讲 课文指津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并使他赢得“雨巷诗人”的美称,也是他的代 表作。全诗通过描绘“我”在江南梅雨季节,在小巷中渴望寻觅“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却不得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内心梦幻的期待和忧伤的情绪。 全诗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绪,画面美丽而略带伤 感,章节和字句之间,采用反复重叠的方式来吟咏抒情,有一唱三叹之感。 《雨巷》的悲剧感和孤独感,是通过悠长的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 冷的哀怨的蒙蒙细雨等环境渲染和游子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绘来暗 示的。一切都没有说穿,没有点透,然而我们懂了,感觉到了。正因为诗人 没有把诗的意义限定在一个层面上,我们从诗领会的东西才更多了。(蓝棣 之) 戴望舒在《雨巷》中创造的流动、婉转的旋律,不是为了愉悦别人的耳 朵,而是为了创造一种迷离恍惚、如梦似幻的氛围,从而引发读者去追求那 飘忽不定的意象,并进而唤起某追求而不可得的寂寞惆怅的情绪体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众多抒情诗中极有份量的一首。在《再别康桥》中 可以看出留学剑桥的生活对徐志摩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诗人称:“我的眼 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 胚胎的。”因此诗人告别康桥,也就是与人生中最美好的一个梦告别。这种依 依借别的款款深情在这首《再别康桥》中委婉细腻地表达出来。在《再别康
(1928)、《秋》(1931),另有小说、戏剧、日记、译着等多种结集。1948 年 商务印书馆排印有《志摩遗集》5 集 8 卷。 名作欣赏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阅读鉴赏】 乡愁是游子心中的一种伤痛,一抹永远不会褪色的思念,也是游子的心中 家园和归宿。在中国古今诗歌中,有许多描写乡愁的名篇,本诗是其中突出 的一篇。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全程教案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全程教案

诗两首全程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意象把握意境。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教学设计教学难点、重点1.学习象征的用法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要求:熟读课文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1.通过朗读来细细品味本文2.通过细节进一步体验感知二、教学步骤读课文,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感受。

听录音,再谈谈你的感觉。

放背景音乐,共同朗读体会。

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

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

这首诗很美。

为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对。

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

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

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由意象体验意境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

我们也认定了这首诗是美的。

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意象:雨巷。

我。

丁香。

姑娘。

太息般的眼光。

颓圮的篱墙……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里,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

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

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

她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

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在诗中,这些形象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却使我们觉得形象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共同具有某些东西。

形象构成了一种特殊关系。

在这朦胧的意象中,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有人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间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

诗两首再别康桥雨巷教案

诗两首再别康桥雨巷教案

《诗两首》教案【教学假想】本课所选的两首诗均为温婉、沉静的抒情诗,在艺术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有很多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因此本文先将两首诗别离处置,以后再加一节课综合处置本课,以使学生从各个角度对两首诗进行对照分析。

相对而言,《再别康桥》所表达的情感加倍单纯、明朗,而《雨巷》所转达的情感那么加倍朦胧、复杂,因此,也能够考虑先处置《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1、通过意象、联想、反复朗诵等方式体会两首诗作者所表现的情感。

《雨巷》:着重体会雨巷、丁香和姑娘这两个要紧意象,体会诗作中哀怨、朦胧、落寞、难过,和怀着一丝微茫的希望情感。

《再别康桥》:依依别情、悠悠深情、宁静、温柔、细腻2、欣赏两首诗的艺术特点一起点:回环、复沓、音乐美、绘画美《雨巷》:虚实难辨、象征手法《再别康桥》:建筑美【教学难点】两首诗,尤其是《雨巷》,所表达的情感比较微漠、朦胧,乃至复杂,不像《沁园春•长沙》一样张扬、喷薄,因此需要通过反复的朗诵及联想才能体会、捕捉到作者的情感。

与此同时,因其朦胧,不同的人诗歌就有着不同的明白得,是故在引导学生适当体会诗作情感的同时,维持自己的独特观点是本课的难点。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进程】《雨巷》一、导入导入语:头几天咱们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大伙儿能够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

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感动人心的东西一样具有美的力量。

今天,咱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咱们带来的另一种美感。

提问:提到雨、江南和小巷,你脑海里显现的是如何的一幅画面每一个人,因其经历、情感状态的不同,在相同的环境下,所感受到的东西也都不一样。

接下来咱们就来看一看,诗人戴望舒在雨巷中看到、想到和写下了些什么。

第一请几个同窗试着有情感地朗诵《雨巷》。

其它同窗在听的同时,也要注意感受作者的情感,画出你最喜爱的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及练习
2、诗两首课文精讲
课文指津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并使他赢得“雨巷诗人”的美称,也是他的代表作。

全诗通过描绘“我”在江南梅雨季节,在小巷中渴望寻觅“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却不得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内心梦幻的期待和忧伤的情绪。

全诗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绪,画面美丽而略带伤感,章节和字句之间,采用反复重叠的方式来吟咏抒情,有一唱三叹之感。

《雨巷》的悲剧感和孤独感,是通过悠长的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的蒙蒙细雨等环境渲染和游子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绘来暗示的。

一切都没有说穿,没有点透,然而我们懂了,感觉到了。

正因为诗人没有把诗的意义限定在一个层面上,我们从诗领会的东西才更多了。

(蓝棣之)
戴望舒在《雨巷》中创造的流动、婉转的旋律,不是为了愉悦别人的耳朵,而是为了创造一种迷离恍惚、如梦似幻的氛围,从而引发读者去追求那飘忽不定的意象,并进而唤起某追求而不可得的寂寞惆怅的情绪体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众多抒情诗中极有份量的一首。

在《再别康桥》中可以看出留学剑桥的生活对徐志摩产生了极其重
要的影响。

诗人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因此诗人告别康桥,也就是与人生中最美好的一个梦告别。

这种依依借别的款款深情在这首《再别康桥》中委婉细腻地表达出来。

在《再别康桥》里,已没有康桥的真实、具体、完整的图景,而只有从中提取的感觉和想像化了的意象,语言对意象的外部形态,也都是轻轻触及之后马上转化为心灵和情感反应,转化为主观想像和内心独白。

答疑解惑
《雨巷》是一种爱情诗吗?
提示:这首诗为我们呈现了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撑着油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心中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而这姑娘却与我擦肩而过、转瞬即在小巷的尽头消逝。

诗写得朦胧恍惚,既实又虚,没有将“我”无限的心事明白地道出来。

“似乎在期待、追求着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却是那样的遥远而渺茫。

单从字面上来看,我们完全可以把诗的情感归结为对“姑娘“的朦胧的爱情,但优秀的诗作一般都可以有多样的解读。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追求,它其实也表达了作者陷入人生苦闷时的仿偟心情,诗中可遇不可求的“姑娘”代
表了作者追求又幻炒的理想。

资料剪辑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主要有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于1929年出版)、《望舒草》(1933)、《灾维的岁月》(1948)等。

他是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成名作《雨巷》被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徐志摩的诗大多是抒情寺,他善于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丰富复杂的情感。

他还创造了一种建立在现代汉语基础上的新的诗歌语言,为推动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创作,主要有诗集《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以及去世后的由陈梦家编辑出版的《云游》。

散文散主要有《落叶》(1926)、《巴黎的鳞爪》(1927)、《自剖》(1928)、《秋》(1931),另有小说、戏剧、日记、译著等多种结集。

1948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有《志摩遗集》5集8卷。

名作欣赏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阅读鉴赏】
乡愁是游子心中的一种伤痛,一抹永远不会褪色的思念,也是游子的心中家园和归宿。

在中国古今诗歌中,有许多描写乡愁的名篇,本诗是其中突出的一篇。

台湾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余光中这首诗歌最大的特点,是将人心中无形的愁思化作了具体可感的形象。

从邮票、船票到坟墓、海峡,无论从空间还是到时间,感觉表达得是如此鲜明,触手可摸,却又意味深长。

每一段的结构相似,却并不让人有重复拖沓之感,第一段话中换上几个不同的,相互之间衔
接自然分明,为我们塑造了一位长年在外却始终思念家园的游子形象。

想一想,诗人在每一段中所用的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与句子所表达的感情之间有什么联系?
【思考探究】
1、诗中,“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各有什么含义?
2、诗人是如何来抒发内心的乡愁的?
3、全诗四小节,每小节都有形容词,如“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
4、全诗四段,结构相似,在感情表达上,是否也相同呢?【思考探究答案】
1、“邮票”的含义是指“我”在书信中倾吐对家乡和母亲的思念;“船票”是“我”屡次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明证;而“坟墓”是表达“我”失去亲人的绝望和痛苦;“海峡”则是抒发对祖国大陆深切的思念和期盼。

2、(1)时间的顺序: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表明乡愁的连续不断和绵绵悠长,感情真挚浓烈。

(2)空间感觉:邮票的两头,船票的两头、坟墓的内外及海峡天各一方,空间可以隔开亲人,却隔不断无尽的思念,令人读后意味深长。

3、加上这些形容词,是形成一种对比。

“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从空间角度看,都是很小的,不大的物体,但正是在这些小东西和小物体上,凝聚了几代人不尽的忧愁和思念。

这种对比感是强烈的,越发衬出了诗人内心乡愁之绵长悠远,表达了诗人几十年来的内心伤痛,令人为之震憾感慨。

4、不相同。

前三段的感情表达是相同的,都是“我”对故乡母亲、亲人的思念,最后一段在感情上有一分升华,把个人的情感和希望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联系在一起,因而这种情感更具典型性,更容易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