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媒介影响下的黄梅戏传受主体
黄梅戏的生态形式与媒介形式
戏曲与电视媒介的联姻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就开始 了。这既顺应了戏曲传播的娱乐本质,也满足了电视发展 初期节目播出的需要。而黄梅戏电视剧虽迟于这个时间, 却是变异生态戏曲中的后起之秀。1972年,第一部黄梅戏 电视片《渔村凯歌》走上荧屏。此后,随着家庭电视机的普 及,电视作为黄梅戏的传播媒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蓬勃 发展并迅速成为黄梅戏传播的主要途径。据程华德统计,
黄梅戏的生态形式与媒介形式
黄梅戏的生态形式与媒介形式
邵敏
摘要:黄梅戏的生态形式与其媒介形式有着密切的关联。原生态黄梅戏保持着传统戏曲原有的 生态特质和因地制宜的媒介形式,再生态黄梅戏采用正规剧院剧场作为媒介形式,变异生态黄梅戏引 入后戏台多元的“它者”元素。媒介形式的变迁引领着黄梅戏生态形式的变迁,媒介的样式决定着黄梅 戏传者和受者的互动形态,媒介的负载能力对黄梅戏生态形式也有很大影响。黄梅戏的一种新生态可
戏曲意义的完整实现要通过某种协时陀的“皇批r、
“演示”或“展示”,否则戏曲就只是分离的剧本、演员、It“ 腔、唱段和戏台等等。黄梅戏作为一种剧场艺术.它最楸小= 的特质是交流的现场性,其最重要的呈现方式是演…例埘 看,其最基本的要素是演员和观众。从这些方面来看,flf乍 态黄梅戏虽然与它的原生态形式渐行渐远,却是黄梅戏艺 术最基本的呈现形式,是它的主体和本相。 三黄梅戏的变异生态:从影视媒介到新媒体 戏曲的变异生态,是指戏曲和其他艺术形式结合,或以 其他科技媒介为载体,而生成的未能完全保持戏曲的美学 特质,但具有鲜明戏曲特点的后戏台艺术生态形式。简言 之,变异生态就是在原生态的本相之中加入了众多的“它 者”元素。“后戏台”这个概念是指,在舞台演出的同时,戏 曲演出脱离舞台实体,而借助舞台之外的媒体实现传播。 戏在呈现,而舞台却隐没了。我国戏曲的后戏台时期,始于 1920年梅兰芳主演、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的无声戏曲电影 《天女散花》。新中国成立后,后戏台形式的戏曲得到蓬勃 发展。黄梅戏借助电影和传播媒介多样化的发展契机,创 造了黄梅戏电影、黄梅戏广播、黄梅戏电视和网络黄梅戏等 变异生态形式,成功地实现了“梅开一度”和“梅开二度”。 黄梅戏与电影媒介结合的成功典范首推《天仙配》。 1956年,黄梅戏电影《天仙配》正式公映,遂成一座丰碑。 黄梅戏迅速突破舞台形式的时空局限,通过银幕走向全国, 扩及海外。自此,黄梅戏电影在海内外大量拍摄,拥有无数 观众。据不完全统计,仅上世纪50—60年代,拍摄黄梅戏 电影约70余部,其中大陆拍摄的近20部,其余主要为港台 拍摄的黄梅调电影。在大陆拍摄的黄梅戏电影中,涉及纪 录片、艺术片、故事片、现代片等多种类型。从单个剧种的 拍摄数量和影响力来看,黄梅戏电影创造了戏曲电影发展 史上的奇迹,至今未能被超越。黄梅戏与电影媒介的成功 嫁接是上世纪50—60年代黄梅戏“梅开一度”的首要原因。 但也应当看到,黄梅戏电影只是借助电影形式而获得更多 的观众和更广泛的影响,而没有实质性地推进黄梅戏戏曲
黄梅戏传播形态研究
一、语言传播:黄梅戏的独特韵 味与传承
1、语言传播途径
黄梅戏以地方方言为基础,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口头 传播、身体传播和媒体传播。口头传播主要依赖戏班子和民间艺人的口耳相传; 身体传播则通过表演艺术家的身段、唱腔和表情等得以体现;媒体传播如书籍、 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则进一步扩展了黄梅戏的受众范围。
四、结论
抖音平台作为一个具有广泛用户基础的短视频分享平台,为黄梅戏的传播提 供了新的途径和机会。通过在抖音平台上发布黄梅戏的相关视频,可以扩大其传 播范围、丰富其传播形式和提高其传播效率。这对于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 要的意义。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抖音平台在黄梅戏传播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版 权保护、内容质量等方面的挑战。
2、语言传播特点
黄梅戏的语言传播具有音乐性、舞蹈性和叙事性。其唱腔独特,韵律优美, 富有音乐感;表演中结合了歌舞、说白和器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黄 梅戏以表现故事情节为主,具有强烈的叙事性,使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 到强烈的文化内涵。
3、语言传播意义
黄梅戏语言传播对于文化传承、艺术创新和国际交流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梅戏的语言传播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 具体体现。其次,黄梅戏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许多新的艺术形 式,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最后,黄梅戏作为中国戏曲的代表之一,通过 国际交流,展示了中国戏曲文化的魅力,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因此,在利用抖音平台进行黄梅戏传播时,需要注意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 措施,以保障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
谢谢观看
2、丰富传播形式
抖音平台上的传播形式多样,可以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进行传播。这种 丰富的传播形式可以为黄梅戏提供更多的展示和平台的传播速度快,用户可以通过、分享等方式将视频传播给更多的人。 这种高效的传播方式可以提高黄梅戏的传播效率,使其在短时间内得到广泛的传 播和推广。
黄梅戏的生态形式与媒介形式
出场所比较随意。或在 乡村 田间地头、 房前屋后随意选择 块平地 , 观众四面围观 , 因而被称为“ 围子戏” ; 或在 乡村
人家室内表演, 因表演者人数很少且多坐在板凳上清唱而
级阶段 , 他们之间无论是否相熟 , 却不感到特别的疏远和陌
叠
文 化 与 传 媒 ・当代 文 坛 ・201 4. 2
有些地方戏曲, 由于其十分脆弱的适应能力 , 更是滑向生命
被称为“ 抵板凳头子” ; 或到庄户人家门前演唱, 以唱为主 ,
有时也用一点动作配 合, 因其动作特征而被称为 “ 扬花摆
柳” 。此处的“ 围子” 、 “ 板凳头” , 形象地指明了当时黄梅戏 的生态形式和媒介形式; 此时 , 与其说是“ 无戏台” , 倒不如 说是“ 准戏台” 。演出和观看的平台, 因地因时而有所不同。
记》 等。
前戏台时期 的黄梅 戏无疑是原生态 的。在前戏台时 期, 黄梅戏表演的内容均较简单 , 多取材于当地农民的现实 生活, 表演者和观 众都是来 自乡村 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演
一
黄梅戏艺术的原生态基本上是近代 乡土社会的产物 ,
它源于生活 , 还谈不 上有多少“ 高于生活” , 而是紧贴基层 草民的生活世 界和审美趣味 , 甚至还有 “ 低 于” 生 活的表 现 。演员和观众的 区隔还不明显 , 明星和粉丝都还 处在初
的系列人物形象。改编后的黄梅 戏《 f I l l l 》 1 9 5 4 I 海举行的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中, 以消新 、 坎朴的独特风格 和魅力征服了观众 , 确立了黄梅戏在华东地I 的他 。除 《 天仙配》 外, 《 女附马》 、 《 打 猪草》 、 《 夫艇 脱 灯》 经过改
戏台时期是指戏曲发展到在露天或固定舞台演出的阶 段 。这一时期的黄梅 戏生态 形式 由小戏发展 到 “ 三打 七
传播学视野中的黄梅戏演出传播主体研究
进 行 的活动 . 本质 属 于 中观 系统 的群 体 传播 和组 织 传 播 黄梅戏 演 出传播 活 动 中不 论 是传播 主体还 是传 播
受 众都有 着相 同或 相 近 的群 体 意识 、 群体 规 范 和审 美
趋 同心 理 没有 对黄 梅戏 文化 共 同的趣 味 和爱 好 . 黄
后, 黄梅 戏 借 助大 众传 播 媒 介 ( 电 影 、 如 电视 、 联 网 互 等) 迅速 向全 国范 围传播 。 比于大众 传播 媒介 . 梅 相 黄
心 主 体 。黄 梅 戏 班社 经历 了从 草 台班 子到 职 业 班社 的 演进 过 程 . 业化 运 作 模 式赋 予 不 同 时期 的黄 梅 戏 舞 台 演 出传 播 不 商
同 的传 播 特 征 : 梅 戏 艺人 也 同样 经 历 从 普 通 艺 人 到 优 秀 艺 术 家 的嬗 变 . 们 都 深 刻 地 影 响 了黄 梅 戏 的 传播 和 发 展 黄 他
会 组织 、 治 阶层 献 演服 务 。黄梅 戏虽 然没 有 机会 成 统 为 向统 治 阶层献 演 的地方 剧 种 . 其舞 台演 出同样 是 但 在群 体性 和 组 织性 极 强 的 民间 民俗 活 动得 以普 及 和
步 凸 显
一
、
黄 梅 戏 演 组织 的专 业化 运作 。 助 电影 、 借 电视 等 现代 传 播媒 介 的黄 梅 戏影 视 剧 有 着 根本 的不
因 的群体 和 组织 往 往 体 现 为 阶级 、家 族 等不 同 的形
带 来 的 艺人 方面 。 梅戏 的演 出主体 则 经历 了从 普 黄 通 演 员到 优秀 艺人 的逐 步转 化 . 艺人 的示 范性效 应 进
一
式 。古 代传 统戏 曲演 出往 往 为群体 性 的家 族祭 祀 、 庙
戏曲当代传播需要三类传播者
116《名家名作》·探索[摘 要] 我国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正处于一个充满挑战的关键时期。
面对信息时代多元化大潮下各种文化娱乐形式竞争激烈的现状,在国家政策的大力助推下,戏曲传播者应自觉肩负起传播戏曲艺术的重任,赋予戏曲时代精神内涵,关注现代大众审美习惯和娱乐消费习惯,善于运用新媒体手段全方位、多形式地传播戏曲文化。
将戏曲传播者分为三类,具体论述戏曲传播专业从业者、戏曲表演艺术从业者和戏曲观众如何共同推进戏曲艺术的当代传播,让戏曲焕发新时代光辉。
[关 键 词] 戏曲传播;当代;传播者戏曲当代传播需要三类传播者韩 悦戏曲艺术由一辈辈艺术家传承至今,既有艺术上的口传心授,又有品德精神上的言传身教,还有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熏染。
①然而在今天,随着海量信息的堆积、表达意见的莫衷一是,以及世界多元文化的强烈碰撞,老一辈的角儿相继“离开舞台”,戏迷群体的圈子逐渐流失,艺术欣赏需求最旺盛的年轻一代观众还不太了解戏曲。
进入新时代的戏曲艺术,从传播层面来看,需要优秀的传播者介入,使戏曲艺术的影响力得到提高,使戏曲艺术的魅力感染更多的观众。
这正需要更多的戏曲传播者做好接力,把戏曲艺术传播给更多观众。
所谓戏曲传播者,指的是戏曲传播行为的发起人,通过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将发出的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戏曲传播者处于传播过程的首端,对戏曲信息的内容、流量和流向以及受传者的反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戏曲传播者的作用就在于能够架构起戏曲与观众之间的桥梁,让戏曲可以走近观众,让观众可以走近戏曲,感受其独特魅力。
目前,我们可以把戏曲传播者大致分为三类:其一是专门的戏曲文化传播者和推广者,其二是戏曲演员及其他戏曲从业者,其三则是具有长期看戏习惯的观众(戏迷)。
这三类戏曲传播者各有优势和特点,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专门的戏曲文化传播者具有针对性,懂得充分利用传播手段高效地传播戏曲艺术,拓展戏曲传播的传统生态;戏曲演员及其他相关从业人员具有专业性,可以充分遵循戏曲艺术规律,通过其人格魅力和戏曲表演的专业性去感染观众;而戏曲观众具有广泛性,他们是戏曲发展的晴雨表,也有希望转化为自觉的戏曲艺术的传播者,形成口口相传的口碑。
全媒体时代黄梅戏的传播与发展
全媒体时代黄梅戏的传播与发展作者:胡建国曹爱娥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年第24期摘要:全媒体时代给黄梅戏的传播与发展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创新传播与发展理念,推进艺术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加强基础工程建设,积极创造适合黄梅戏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文化新空间。
关键词:全媒体;黄梅戏;传播中图分类号:TP37 ; ; ;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20)24-0004-03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VR、AR、MR、H5和区块链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催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传播革命,全媒体给人类社会打开了新的时代之窗。
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1]全媒体时代,传播的各种媒介形态层出不穷,由线性单一发展至多元立体、集成融合,使得原本已逐渐边缘化的传统戏曲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现实挑战。
作为我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在全媒体建设向纵深发展的时代,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需要积极顺应时代变迁,顺势而为化危为机,推动有利于黄梅戏传播与发展的各种可能性。
1 文献综述黄梅戏艺术从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小剧种迅速成长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正是与时俱进借助传播媒介的形式与生态变化,逐步扩大了市场和地域影响,树立了品牌形象,培养了大批的受众群体。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发现,有大量的资料文献从传播媒介视角来研究黄梅戏的传播与发展。
《黄梅戏通论》(安徽省艺术研究所,2000)研究了黄梅戏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如广播、电影等形态传播。
《黄梅戏市场价值挖掘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对策》(胡建国、张鹏顺,2011)中提出,要实现与现代科技和现代传媒的高度融合以挖掘黄梅戏的市场价值。
《影视传媒对黄梅戏的传播与发展》(叶当前,2011)分析了影视传媒对于黄梅戏传播的价值。
大众传媒背景下黄梅戏的传播与发展
万方数据
民族艺术研究。
的声势和影响迅速进入新加坡、马来西亚等 东南亚国家,为黄梅戏在海外的传播提供了 成功的范本。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的黄梅戏电影对 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影响深远。其一,黄梅 戏电影存在方式和传播方式让“养在深闺人 未识”的地方小调一下子就拥有非常广阔的 发展平台。黄梅戏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传 播应当自黄梅戏电影,或者说是由黄梅戏电 影《天仙配》发端。其二,建国后以《天仙 配》为代表的黄梅戏电影的传播对于黄梅戏 传统剧目的挖掘和整理、传统表演方式的传 承与发展影响深远,在为黄梅戏利用新媒体 传播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本的同时改变着黄 梅戏的审美趣味与审美风貌,引领黄梅戏的 发展方向。 黄梅戏电影在20世纪中后期创造了戏曲 史上的奇迹,随后同时也经历着黄梅戏发展 的辉煌。遗憾的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因为 大众文化消费方式的变迁和电影观影方式的 局限,黄梅戏电影似乎销声匿迹,更遑论发 力之作。这是黄梅戏文化工作者和影视工作 者应该直视的一个问题,即如何把愈来愈 “贵族化”的影院与代表“大俗文化”的戏 曲(电影)联合起来经营,以实现双赢,在 推动电影的产业化发展的同时关注黄梅戏电 影并提高黄梅戏电影的艺术水准,从而重新 唤起民众对于黄梅戏电影的热情,让更多的 观众能够接触和欣赏到高质量、高水平的黄 梅戏电影。 的重要播出内容。“听戏”也在这时真正成为 中国戏曲传播的重要术语之一。这时的广播
二、无线电广播媒介的极力推动
20世纪20年代,英,法,美,俄等国开 办了世界上第一批广播电台,无线电技术也 传人中国。但由于历史的诸多原因,我国直 到国民政府宣告成立后,才开始了系统的广 播建设。也就是这个时候广播开始进入了中 国人的家庭。除政治宣传功能之外,广播还 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即娱乐。戏曲作为传统 的“娱神娱人”的娱乐方式,自然成为广播
新媒体下黄梅戏的传播方式与建议
新媒体下黄梅戏的传播方式与建议一、黄梅戏的发展与变迁黄梅戏是众多地方剧中发展成型比较晚的剧种,严格上是属于近代的戏曲。
在《天仙配》《女驸马》等被大众大范围接受之前,整个黄梅戏的传播是通过表演者在现场进行传播,通过表演者在舞台上的演出,获得观众的认可。
主要演出形态进行是:首先是围子戏。
演出者在乡间的简易平地进行表演,传播的范围很小。
其次,在固定的室内进行演出和清唱,也可称为板凳头子演出形式。
最后,是杨花摆柳方式进行演出,是通过在相对较大的场地,进行以三人一组的方式进行演唱。
这时的黄梅戏相对传播形式较小,属于地方的小戏种,也可以成为黄梅小戏,并不受到戏剧界的重视.(一)清末时期黄梅戏的传播与发展清末年间,黄梅戏开始出现半职业化且较为成形的表演方式,不同于诞生期的表演者的自娱自乐的演出方式,而是正式形成了小规模的固定团体。
并开始在唱腔上进行统一,把山歌和凤阳花鼓调等方式进行了结合,并对演出中的服装和道具都有了严格的要求。
整个表演者已经获得了职业化的演变。
从早期的没有黄梅戏班子,到逐步形成内部管理和组织结构的团体。
表演形式也通过两小戏和三小戏变为三打七唱,并开始进行本色表演,表演者为适应市场的需要,通过与高腔和徽剧的结合,避免政府对黄梅戏的限制,使得黄梅戏自身受益于高腔和徽剧而得到了发展。
(二)民国时期黄梅戏的传播与发展在民国时期,黄梅戏开始走进剧院,从传统的乡间剧种延伸到城市中。
其演出的内容和演出表现方式,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自身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剔除了早期的相对简单和粗俗的表演方式,开始进行优秀剧目的创作,对内容也开始进行不断地探索研究,使得黄梅戏从整体上获得提高。
同时,语言腔调上也开始根据安庆当地特点进行了演变,表演方式和技巧得到了程式提高。
其在表演领域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整个黄梅戏开始形成了以安庆为中心的府调和怀宁的怀腔以及望江的龙腔这些主要流派唱腔。
黄梅戏表演者开始对其他剧种进行研究,得出了顺应自身特点的戏曲化发展进程。
新媒体时代下黄梅戏的有效传播和发展探究
新媒体时代下黄梅戏的有效传播和发展探究作者:施宏来源:《硅谷》2015年第05期摘要近些年来,各大传统戏曲发展式微,黄梅戏也面临窘境。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戏曲如何与新媒体相结合,是新世纪以来戏曲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分析新媒体时代黄梅戏发展和传播的优势及劣势所在,探究如何借助新媒体实现戏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黄梅戏;发展;传播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5)01-0118-02黄梅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以其浓厚的乡土气息,婉转悠扬的唱腔,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艺术特点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但是近些年来,黄梅戏受众群体规模日趋缩小、受众年龄偏大、青年观众断层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黄梅戏的发展和传播。
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无线移动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以其突出的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个性化与社群化特性成为极其重要的传播媒介,也为黄梅戏传播打开了另一扇窗。
借助新媒体的优势,不断探寻新的生存方式,衍生新的生存形态是黄梅戏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
1 新媒体时代黄梅戏的传播优势新媒体在传统媒体特性的基础上具备了可移动、可互动、跨越时空限制、无限容量、融合多媒体形式等特征,为黄梅戏传播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
因此,将黄梅戏艺术与新媒体进行必要的结合,是黄梅戏发展的必然选择。
1.1 黄梅戏艺术的记录和复制从传统意义上来说,黄梅戏属于舞台表演的范畴,这就决定了观众对其的消费是在特定时空下发生的一次性行为。
但是到了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黄梅戏的传播场域早已突破剧场的限制,新媒体对黄梅戏表演的记录和复制使得后者可以传播到世界各地,受众能够共享海量的戏曲资源,并且可以“按需点播”随时欣赏戏曲。
我们甚至可以预测,新媒体将成为黄梅戏的数字博物馆。
1.2 黄梅戏艺术的再创造仅仅依靠《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曲目固步自封是不行的,黄梅戏想要发展,还必须要不断创造出更具时代气息的新戏。
浅谈新媒体技术对传统戏曲的传播影响
浅谈新媒体技术对传统戏曲的传播影响作者:王丽娟来源:《好日子(下旬)》2018年第03期摘要:传统戏曲艺术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态,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今天,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应用普及,利用好网络媒体、数字电视媒体等等为代表的新型媒体来传播和发扬传统戏曲艺术更是当务之急。
本文即是在新媒体语境下来粗略探讨戏曲艺术的的传播和发展之路。
关键词:科技应用;传统文化;新媒体;戏曲;传播一、科技时代戏曲的传播方式转变“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传播形态的涌现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对传统媒体之整合和替代。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这样一种概念。
“任何一种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因为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人类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一种新的衡量标准。
”他认为媒介不仅为信息提供了传播渠道,同时媒介的区分赋予了信息以全新的意义,进而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扩展了信息规模。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戏曲主要的传播方式大致有戏曲网站、戏曲艺术播客、数字电视戏曲频道等。
创建专业性的特色网站为戏曲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渠道、新的手段和新的机遇。
视频传播综合了文字音频图形图像等多种符号系统的长处,在戏曲技艺传授方面所具有的不可取代性,人们可以根据教学视频自行学习。
“数字电视是一个端对端的系统,它从节目采集制作输送直到用户端都要以数字方式处理信号。
”一般认为数字电视对戏曲艺术的传播优势在于它的传输信号质量高,抗干扰能力强,能够完整保真地传递戏曲信息。
且因为数字电视的普及性,具有庞大的受众基数,提供了宽阔的传播平台。
二、科技对戏曲的传播影响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整合和替代赋予了其独特的本体特征,使戏曲艺术具有了新的传播模式和更宽阔的传播渠道,促使其在展现形式,戏曲受众,戏曲传播环境下也出现了新的面貌特征。
首先,是使受众大众化及传受身份一体化。
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基本实现了受众由“少数人”到“多数人”的转变,打破了传播介质对信息资源的约束和经济条件等限制。
浅析戏曲艺术在影视媒介下的传播
202艺术百家浅析戏曲艺术在影视媒介下的传播摘 要】【戏曲是中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同时也以独特的魅力展现在世界舞台。
科技的变革、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创新,影视迅速进入人们的视野,戏曲貌似渐渐淡出。
本文通过论述戏曲文化的发展、其状况分析,以及戏曲与影视的关系,试图找到影视与戏曲发展的切合点,期望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戏曲 影视 冲击 发展“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戏曲以一支独特的花朵绽放着。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
”所以研究戏曲与当下科技的结合和发展关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何为戏曲?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对戏曲的内涵做了这样的界定:“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 强调了戏曲在音乐性、舞蹈性、戏剧性上的统一。
戏曲从七百多年前开始萌芽,有些剧种随着时代而消失,比如元杂剧;当然也有一些剧种随着时代应运而生,但是其发展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戏曲逐渐繁荣,但是随后因为种种原因渐渐衰落,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迎来春天。
但是好景不长,兴盛一段时间后,演员、戏曲队伍青黄不接,又渐渐衰落。
近些年来,影视行业进步迅猛,当下人们的茶余饭后也会聊上几句新上映的电影、电视剧,几乎每一部好莱坞大片都能流传到世界各地。
中国,不仅仅是人口大国、文明古国而且也是文化消费大国。
我国在提出“文化强国”的战略之后,发展影视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
在备受关注这些“光鲜亮丽”的各种影视背后,戏曲似乎不再受太多的人关注。
有人说,观众都被电视、电影、综艺“争”去了,也有人说戏曲正随着影视的发展变革。
换种说法,是影视助力戏曲,还是影视“冲击”着戏曲,本文将分层论述。
当代黄梅戏海外传播研究
当代黄梅戏海外传播研究当代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种代表,它在中国南方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
随着社会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文化艺术的海外传播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这篇文档将通过研究当代黄梅戏在海外传播的现状、影响和前景,探究该文化艺术品类的发展和传承。
一、当代黄梅戏在海外传播的现状随着中国文化艺术品类的向海外输出,当代黄梅戏也在境外得到了一定的关注和传播。
目前,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都已经有了黄梅戏表演。
在传播路径上,黄梅戏主要通过巡回演出、电视台播放和互联网传播等方式传入海外观众的视野。
具体到海外观众的接受情况,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和语言障碍等原因,黄梅戏的传播有些困难。
其中,海外华人观众是黄梅戏主要的接受群体。
在欧美等国家,一些黄梅戏班也采用了融合西方元素的表演方式,以更好地满足当地观众的欣赏需求。
例如,融合魔术表演的黄梅戏《传奇小厨子》在欧美广受好评。
二、当代黄梅戏在海外传播的影响黄梅戏是中国南方民间戏曲的一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深度。
随着黄梅戏的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也得到了拓展。
首先,黄梅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表达了中国南方地区独特的文化内涵,也有助于海外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其次,作为一种艺术品类,黄梅戏的传播也有助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此外,当代黄梅戏在海外传播还为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随着黄梅戏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它的生命力和创新力也得以进一步激发。
一方面,海外观众的需求和反馈,可以促进黄梅戏的融合和创新演出;另一方面,黄梅戏的海外传播,也为国内戏曲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舞台和机会,以挖掘和发扬戏曲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三、当代黄梅戏在海外传播的前景当代黄梅戏在海外传播的前景是值得期待的。
首先,随着中国文化艺术品类的国际传播格局逐步形成,黄梅戏的机会和空间也会更大。
其次,随着海外居住的中国人数量的增加和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日益浓厚的情感,黄梅戏在海外的接受度也会不断提高。
黄梅戏在数字媒体环境下的传播途径
黄梅戏在数字媒体环境下的传播途径作者:董珍珍王怿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18期【摘要】黄梅戏作为我国传统戏曲文化,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意义。
在数字媒体的新时代,黄梅戏传播形式层出不穷。
本文通过对比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在黄梅戏传播中的特征,分析黄梅戏利用数字媒体传播形式的优势,探讨数字媒体传播在黄梅戏传播中的作用,尝试为黄梅戏传播和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黄梅戏;数字媒体;虚拟现实;移动信息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9-0027-02传统文化对增强综合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互联网通讯技术迅速覆盖全球的今天,越来越多外来文化袭卷我国,迫使诸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难以生存和发展,尤其是让根植于小农经济体制的传统戏曲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因此,如何积极有效地保护传统文化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
传统文化具有优秀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其中,黄梅戏作为传统地方戏曲文化,以独特的地域风情风靡一时,并成功跻身于五大戏曲种类之一,甚至在国际上获得一定的影响力。
但在数字媒体传播的背景下,黄梅戏的传统传播形式日渐难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其生存状况也正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一、黄梅戏传统传播形式回顾戏曲通过传播让观众感受到其魅力所在。
戏曲的传播过程也是戏曲的发展过程,传播形式受到阻碍,戏曲的发展就会驻足不前。
黄梅戏发展至今仅有64年的历史。
黄梅戏曾被称为采茶戏、怀腔、皖戏、徽戏,直到1952年才被正式命名为“黄梅戏”。
黄梅戏的传播过程十分艰辛,历史上曾几度因为地域文化和历史等原因遭禁,因此不得不多次更名或者融入其他戏种之中。
这一现象导致黄梅戏与其它戏曲相比,具有鲜明的兼容性和开放性。
黄梅戏的传播过程也验证了这一点。
黄梅戏主要经历了舞台传播、印刷传播、无线广播电视传播和电影传播。
舞台传播是黄梅戏的主要传播形式。
舞台传播由演员和观众两大群体构成,演员通过表演使观众欣赏到曲调优美的黄梅戏,观众再通过喝彩等方式给演员反馈。
影视媒介影响下的黄梅戏传受主体
文章编 号 :1 0 0 7 — 0 1 2 5 ( 2 0 1 6 ) 1 2 — 0 0 3 7 — 0 2
黄梅 戏与影视媒介 的成 功融合有特殊 的历史 、社会 和文 重要 动机 。在 商业 戏园的组 织和运作 下 ,黄梅 戏无论是 舞台
本 文 即从 黄梅 戏 的传 播主体 和接受 主体两 个角 度 比较 融合
前 后 的变 化 。
一 =
二 影视 融台后的黄梅戏传受主体
作为舞 台艺术 黄梅戏 的价值本 体始终应是舞 台。但 与 黟视融合前的黄梅戏传受主体 影视媒介成功融合后 ,黄梅戏 的传受 主体 已经不再局 限于戏 与影 视媒 介融 合 以前 的黄 梅戏传 播主体 主要 为职业 和 台上下 的艺人 与观众 ,场 内场外 的戏 班与戏 园 ,而是呈现 出 业余艺人 、 班社 , 接受主体则主要为农 民与城镇居 民, 当然 , 多 元 化 的态 势 。 接受主体也会在 日 常生浩 中演唱黄梅戏 成为传播主体 。 ( 一 )传 播 主 体 多元 化 ( 一 )业余 班 社 、 业余 艺人 和 农 村 受众 1 . 职业 院团与艺人 。严凤英 、王少舫 、丁永泉等不少黄 萌芽期 的黄梅戏传播主体主要为灯班与业余艺人 ,接受 梅戏艺人与戏班跨越 了建 国前后 两个 时期 ,建 国前在商业戏 主体主要为农 民。 此 时的黄梅戏 只在民间节庆 、 灯会 、 婚丧 、 园演 出, 建 国后接受了戏曲改革 , 戏班 、戏园性质发生变化。 q 5 - 0年 安庆市 大多数 黄梅戏 民营剧 团改 为民营公 助剧 团, 寿诞 、祭祀等活动时演 出,且传播区域局限于鄂 、皖 、赣三 i
新媒体时代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
新媒体时代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作者:胡媛媛来源:《参花(下)》2019年第08期摘要: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黄梅戏等传统戏曲受到了新媒体技术的冲击,发展受到了限制,加快变革发展模式,有效搭接新媒体潮流是黄梅戏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在对新媒体时代黄梅戏的传承优势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希望黄梅戏在新媒体时代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黄梅戏传承发展对策新媒体时代以来,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现代音乐成为主流音乐形式,给黄梅戏在内的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严重冲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跟随新媒体时代发展潮流,创新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理念、方法与模式刻不容缓。
一、新媒体时代黄梅戏的传承优势(一)便于黄梅戏的复制与记载黄梅戏本质上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形式,传统的舞台表演主要是在特定时空、环境下发生的。
但是自进入新媒体时代后,信息化技术和网络化技术得到迅猛发展,这使得黄梅戏可以以数字化形式进行记载、复制和保存,同时也可以促使这种戏曲艺术在世界各地都能得到推广与传播。
受众只须“按需点播”即可对黄梅戏艺术进行欣赏,这种转变最终让黄梅戏逐步向数字化发展。
(二)便于黄梅戏内容的再创造新媒体时代,文化多元化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特征,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也不例外。
单纯依靠《女驸马》《天仙配》这些经典曲目的传播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结合新媒体时代发展潮流和特征,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曲目。
基于新媒体背景下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创作人员可以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拓展思路,尤其是新媒体时代创作者的自由性使得每一个戏曲爱好者都能够进行自主创作。
比如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联合科技公司,结合全息数字技术和黄梅戏,就《牛郎织女》这部作品打造了我国第一部3D全息黄梅戏舞台剧,这种新颖的黄梅戲艺术形式吸引了很多青年群体的关注。
(三)便于黄梅戏艺术多维传播新媒体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文化的共享性与传播性更加显著,这种特征使得社会大众能够实时了解与掌握黄梅戏演出的相关资讯,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搜集、评论等方式促进黄梅戏传播,进而有利于黄梅戏的市场化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黄梅戏影视传播的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黄梅戏影视传播的思考彭秀荷【摘要】分析了黄梅戏从一个民间小戏发展成地方大戏,再到跻身中国五大戏曲剧种行列的过程,得益于影视传播等现代媒介载体的加入与推动:影视传播不仅扩大了黄梅戏的受众群体,也使得黄梅戏在艺术表现上更加贴近时代,与时俱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随着影视等现代传播手段在内容与方式上的日益多元,黄梅戏的传承发展可以有更多的路径选择.【期刊名称】《蚌埠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07)006【总页数】3页(P26-28)【关键词】新时代;黄梅戏;影视传播;现代传媒【作者】彭秀荷【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安徽安庆 2461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905任何一种艺术样式的传播与发展,都与人类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同步共振。
例如艺术的传播方式,从口耳相传、文字记载再到影视等现代传播方式的演变,“从传统技术印刷文明给传播带来的广度,和现代技术电子科技给传播带来的深度而言,他们都突破了传统限制。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传播方式日趋个性化﹑多元化,并日渐显现出与传统媒体相互交融与依存状态,满足不同受众群体需求地创新传播模式。
”[1]进入新时代,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我国传统艺术,必须紧跟科学进步与技术创新的步伐,利用好现代传媒在艺术传播方面的便利与影响,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好我国传统戏曲艺术。
本文即以黄梅戏的影视传播为例,探讨在新时代的现代语境中,在现代传媒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传承与发展好黄梅戏艺术,以期构建传统戏曲与现代观众的沟通与互动。
1 时代因由与黄梅戏的影视传播建国初期,黄梅戏脍炙人口﹑雅俗共赏,征服了海内外广大观众,有着广泛的观众群。
尽管当时从事黄梅戏的文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当时舞台演出已远远不能满足海内外黄梅戏爱好者的需求。
随着电影技术的逐渐成熟,黄梅戏电影艺术应运而生。
戏曲电影在舞美、音响、灯光、特技效果等方面的本体优势,特别是电影特有的蒙太奇手法,使戏曲电影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如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中天宫一段的舞美特效:七仙女下凡从天而降,槐荫树开口说话,天兵天将捉拿七仙女时天昏地暗、狂风肆虐等特技,是传统舞台表演望尘莫及的。
基于舞台变迁背景下的黄梅戏传播研究
基于舞台变迁背景下的黄梅戏传播研究基于舞台变迁背景下的黄梅戏传播研究一、引言黄梅戏是流传于中国湖北黄梅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剧形式,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梅戏以其独特的音乐、歌词和表演形式,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然而,在当今社会背景下,黄梅戏的传播遇到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本文旨在通过对黄梅戏传播的研究,探究舞台变迁对黄梅戏传播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传播策略。
二、黄梅戏的舞台变迁1. 传统舞台的特点黄梅戏在早期的演出中,通常采用简约的舞台布置,以及简单的灯光效果。
演员通过自身的表演能力和嗓音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这种传统的舞台形式在当时非常适合黄梅戏的表演需求。
2. 现代舞台的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戏剧舞台的技术水平得到了飞速提升。
现代舞台的装备包括了复杂的灯光和音响设备,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多样的视听感受。
然而,这种变化对于黄梅戏的传统表演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三、黄梅戏传播的挑战1. 观众需求的变化在现代社会,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消费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观众更加追求快节奏和多样化的娱乐形式,传统戏曲的表演形式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2. 媒体多样化对黄梅戏的影响随着新媒体的兴起,观众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
大量的电视剧、电影以及网上影视平台充斥了观众的日常生活。
黄梅戏在这种多样化的媒体环境下,面临了更大的竞争压力。
四、黄梅戏传播的策略1. 创新舞台表演形式为了适应观众的需求,黄梅戏可以借鉴现代舞台技术,创新舞台表演形式。
可以引入更多的戏剧元素、舞蹈、音乐等,以提升观众的观赏体验。
2. 拓展传播渠道除了传统的舞台演出,黄梅戏可以通过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多种渠道进行传播。
可以制作黄梅戏电视剧、电影,或者在网络平台上提供实况直播等,以吸引更多观众。
3. 拓展观众群体黄梅戏需要拓展年轻观众群体,可以通过与年轻的编舞师合作,创新黄梅戏的内容和形式,使之更具年轻化的元素。
探索黄梅戏与影视媒介的艺术联姻
2016年第06期探索黄梅戏与影视媒介的艺术联姻现代黄梅戏《家》是根据巴金先生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之《家》改编而成,也是三部里最忠实原著的艺术作品。
现代黄梅戏《家》综合了传统黄梅戏音乐和戏曲影视剧的艺术特征,因黄梅戏音乐本身具有叙事性与抒情性兼备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她”与影视媒介联姻后,把“家”中青年男女之间的恋情淋漓尽致表达出来。
一、 黄梅戏与影视媒介的巧妙联姻黄梅戏作为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剧种,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因其唱腔简洁明快、通俗优美、纯朴浓郁、极富乡野气息,具有雅俗共赏的美学功能,使黄梅戏从一个地方小剧种,逐渐变成家喻户晓、风靡全国的五大剧种之一。
黄梅戏曾经辉煌过,但随着影像技术和市场经济两股大潮的冲击,黄梅戏和其它剧种一样,面临着萎缩的发展困境。
黄梅戏的观众越来越少,黄梅戏演出机构锐减,表演人才不断流失,演出场次偏少,剧本更新缓慢,再加上经费投入不足,设备老化,使黄梅戏一度陷入低谷。
黄梅戏要想摆脱这些困境,就需要走出草台,与影视媒介联姻,寻找多样化的表现手段,寻找更快捷的传播途径,创编出既能继承传统黄梅戏的音乐风格,又能符合现代观众短平快的审美新作品。
现代黄梅戏《家》由胡连翠导演,许公炳、金芝编剧。
该剧主要讲述高氏家族所发生的故事。
高氏家族是“五四”时期的一个封建家族,而当时高家所处的时代已面临分崩离析。
全剧以觉新的爱情和婚姻,不幸与屈服,抗争与醒悟为线索,预示着封建主义终究扛不过土崩瓦解的历史厄运。
此剧有意抛弃与影视逼真性相游离的戏曲表演程式,代之以影视生活化的逼真表演。
它突出的是黄梅戏的音乐,利用黄梅戏音乐善于抒情、长于揭示人物心理的优势,使演员的表演更游刃有余,让我们领略到了一种既不同于寻常意义上的影视剧,又不同于戏曲本身的新型影视艺术样式。
此剧的成功改编与精彩演绎,充分证明了黄梅戏与影视媒介的艺术联姻,不仅可以通过抛弃戏曲的程式化表演,而且能按照影视表现的艺术规律加以适当调整改变和推出创新,在荧幕上创造出更为鲜活感人的艺术作品。
黄梅戏舞台演出传播主体
黄梅戏舞台演出传播主体黄梅戏的传播大致能够划分为舞台演出传播和大众传播两种方式。
黄梅戏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清代末年以来一直以舞台演出的方式传播。
建国后,黄梅戏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如电影、电视、互联网等)迅速向全国范围传播。
相比于大众传播媒介,黄梅戏的舞台演出传播形态显得更为古朴,也极富创造力。
因为它是其它传播形态的推动者和原动力,它源源持续地为各种大众传播形态提供以资借鉴的类型和素材,在很大水准上决定着大众传播形态的风貌。
时至今日,黄梅戏的舞台演出仍然是黄梅戏最为重要也最为关键的传播形态。
从戏曲传播角度看,班社和艺人既是黄梅戏舞台演出的主体,也是黄梅戏舞台传播的核心主体。
班社方面,黄梅戏演出传播主体经历了从草台班子到职业班社的扩展,这种拓展是由黄梅戏演出的商业化进程带来的。
艺人方面,黄梅戏的演出主体则经历了从普通演员到优秀艺人的逐步转化,艺人的示范性效应进一步凸显。
一、黄梅戏演出传播主体的界定(一)黄梅戏演出传播的实质从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历史来看,社会信息的传播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大系统。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属于微观系统,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属于中观系统,大众传播属于宏观系统[1]89。
不同的人类传播类型有着不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与大众传播有着专业化的媒介组织(如报社、出版社、广播台、电视台等)实行传播活动不同,演出传播活动是以群体形式实行的活动,本质属于中观系统的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黄梅戏演出传播活动中不论是传播主体还是传播受众都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审美趋同心理。
没有对黄梅戏文化共同的趣味和爱好,黄梅戏的演出传播活动就无法顺利有效地实行。
这也是包括黄梅戏在内的地方戏曲为什么在以演出传播方式为主的时代里有着强烈的地域性文化因素的原因。
语言相通、习俗相同、审美心理接近的群体和组织自然有着相同的文化基因。
在传播学意义上,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有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视媒介影响下的黄梅戏传受主体
作者:易先玲
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24期
【摘要】与影视媒介融合后,黄梅戏的传受主体呈多元化趋势:融合前的黄梅戏传播主体主要是职业与业余班社和艺人,此后扩大为政府机关及其文化部门、文艺工作者,港台影视公司与导演演员等。
接受主体此前主要是皖、鄂、赣三省的农民和城市居民,此后则扩大为全国包括港台乃至东南亚地区的电影和电视观众。
【关键词】黄梅戏;影视媒介;传播主体;接受主体
中图分类号:I236.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037-02
黄梅戏与影视媒介的成功融合有特殊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原因,也有影视媒介与戏曲艺术契合性较高的原因,而就其自身特殊性看,黄梅戏的质朴性和开放性功不可没。
与其他剧种相比,影视融合给黄梅戏带来的变化是极其深刻的,本文即从黄梅戏的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两个角度比较融合前后的变化。
一、影视融合前的黄梅戏传受主体
与影视媒介融合以前的黄梅戏传播主体主要为职业和业余艺人、班社,接受主体则主要为农民与城镇居民,当然,接受主体也会在日常生活中演唱黄梅戏,成为传播主体。
(一)业余班社、业余艺人和农村受众
萌芽期的黄梅戏传播主体主要为灯班与业余艺人,接受主体主要为农民。
此时的黄梅戏只在民间节庆、灯会、婚丧、寿诞、祭祀等活动时演出,且传播区域局限于鄂、皖、赣三省的边远农村。
清道光五年(1825)《怀宁县志·风俗》载安庆地区有灯会习俗,“自人日至元夕……火树鳌山,城中为盛。
”灯班是专门在本地灯会活动承担歌舞表演的戏班,既承担歌舞演出,又组织戏班演出。
但此时的主角是弹腔和高腔,黄梅调只是作为添头出现。
不过戏谚云“十人就有九人唱”,说明黄梅调颇受欢迎,传播受众能够转换为转播主体,在民间区分并不明显,这也为早期业余班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早期的业余班社与受众均来自于农民,业余艺人们忙时务农,闲时唱戏,遇到婚丧嫁娶、寿诞节庆,便利用乡村草台附近搭建的花戏台,演唱包括弹腔、黄梅调在内的各种戏曲,为黄梅戏培养了庞大的受众群体,也为其扎根民间打下了坚实基础。
古代农村宗族观念浓厚,修建祠堂并在祠堂内建设固定戏台是清代安庆一地较为通行的做法。
搭台唱戏,既是为了娱神,也是为了娱人。
清末民初,黄梅戏得到一定发展,也登上了这种固定形制的乡村戏台。
(二)职业班社、职业艺人和城市受众
进入民国时期后,安庆出现了黄梅戏职业班社和职业艺人,较为有名的有“双喜班”(班主琚光华)、“良友班”(班主张廷翰)等。
职业班社与艺人的演出不再局限于特殊时节的农村草台与固定戏台,他们还踏足城市舞台,在向高腔、京剧等剧种学习的同时,提升了黄梅戏的艺术表现力,也在城市舞台的传播中扩大了自己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与农村演出最大的不同在于,城市居民作为接受主体比农民拥有更多的时间与金钱,门票、打赏成为艺人们提升的重要动机。
在商业戏园的组织和运作下,黄梅戏无论是舞台条件还是舞台表现力,都较以往有了极大的提升,由此催生了黄梅戏名角。
如解放前在安庆胜利剧院演出的严凤英、民众剧院演出的王少舫,都是名镇一方,号召力极强的头牌。
二、影视融合后的黄梅戏传受主体
作为舞台艺术,黄梅戏的价值本体始终应是舞台。
但与影视媒介成功融合后,黄梅戏的传受主体已经不再局限于戏台上下的艺人与观众,场内场外的戏班与戏园,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一)传播主体多元化
1.职业院团与艺人。
严凤英、王少舫、丁永泉等不少黄梅戏艺人与戏班跨越了建国前后两个时期,建国前在商业戏园演出,建国后接受了戏曲改革,戏班、戏园性质发生变化。
1950年安庆市大多数黄梅戏民营剧团改为民营公助剧团,实现了剧团与剧场合一。
剧团改革的同时,艺人的身份从旧社会的戏子变为新时代的表演艺术家,地位相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
1955年电影《天仙配》拍摄成功,1956年轰动全国,也就在此时,安庆的剧团进行了国有化改造,王少舫所在的“民众剧院”改为“安庆市黄梅戏一团”,严凤英所在的“胜利剧院”改为“安庆市黄梅戏二团”。
院团和艺人的性质再次发生变化。
进入新时期后,政府职能转变,职业院团也开始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的转变,公有制戏曲院团减少,非公有制民营院团增多。
而今已经形成了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湖北省黄梅戏剧院为代表的国有演出院团,再芬黄梅戏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民营企业两大类别。
2.文艺工作者。
除了职业院团与艺人外,影视融合后,文艺工作者也成为黄梅戏的传播主体。
如声腔创编与改革方面有王兆乾、时白林等人,剧本改编方面有陆洪非、郑立松等人,导演则有石挥、乔志良、胡连翠等人[1]。
3.政府机关和所属文化机构。
政府机关和所属文化机构是影视融合后黄梅戏传播的最大推动者。
它们制定黄梅戏发展的有关政策,引导黄梅戏艺术的发展方向,决定院团的发展,组织黄梅戏的“汇演”、“展演”、“观摩”和“艺术节”等活动,同时又能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各种媒体,以资讯、访谈、评论、介绍等形式,对黄梅戏的剧种、剧目和艺人进行报道与推介。
即使是戏曲舞台演出活动低迷的今天,在安徽、湖北两省相应文化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下,仍能涌现出《徽州往事》、《孔雀东南飞》、《李四光》、《东坡》等优秀剧目,且有湖北省黄梅戏艺术界和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两大持续性艺术节。
4.香港邵氏电影与李翰祥。
自1958年至1978年,港台地区共推出60多部黄梅调电影,参与拍摄的有香港长城电影公司、香港邵氏电影公司、台湾国联影业公司、国际电懋影业公司等。
这其中,邵氏电影以31部名列榜首,导演李翰祥最负盛名。
李翰祥拍摄的《貂蝉》、《江山美人》、《梁山伯与祝英台》不仅荣获亚洲电影展最佳影片奖及台湾电影金马奖等奖项,还直接带动了黄梅调电影的兴起。
一时之间,“香港、台湾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华语电影几乎全为黄梅调风潮所笼罩”[2]。
(二)接受主体
作为大众传媒,影视媒介的力量是小小戏台无法比拟的。
电影《天仙配》一经放映,全国轰动,大陆观影人数达一亿四千万,这个数据即使在今天,仍然是国产电影望尘莫及的。
而香港黄梅调电影的二十年,更是将接受主体范围扩大到了东南亚乃至全世界。
相较于电影,电视媒体普及带来的变化更为深刻。
首先,电视媒体覆盖面广的特性为黄梅戏带来了更为庞大的受众群体;其次,电视媒体传递连续性信息更为便捷的特性为黄梅戏带来了更为稳定的受众群体;再次,免费的、不需要独立安排专门时间的信息接受行为消解了去戏园看戏、去影院观影的仪式感,更进一步拉近了观众与戏曲的距离;最后,电视媒体改变了戏园现场互动、电影书信互动的方式,通过艺人访谈、专题纪录片、观众来信等增强了互动的及时性和趣味性。
所以至少在21世纪以前,影视媒体给黄梅戏带来更为庞大且稳定接受主体,且接受主体的文化层次、经济层次进一步多样化。
三、小结
黄梅戏的影视融合是一个跨度达数十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黄梅戏立足皖、鄂、赣,全国开花,剧种呈现剧目生产和艺术追求兼顾的全面发展态势。
政府文化部门是其传播的推手,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湖北省黄梅戏剧院等专业院团、严凤英、马兰、韩再芬等艺术家是其主体,石挥、胡连翠等导演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芳.导演群体蜕变及其对黄梅戏艺术风貌的影响[J].江淮论坛,2016(1).
[2]蔡洪声,宋家玲.当代电影论丛——香港电影80年[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130.
作者简介:
易先玲(1983-),女,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武汉大学戏剧影视文学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扬琴表演与教学,黄梅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