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合成理论与翻译中思维模式的转换

合集下载

英汉翻译中的思维转换及技巧

英汉翻译中的思维转换及技巧
be ne plr d p e iusy b c e c e a d n bo tt mp c e x o e r vo l y a ad mi sr g r i ga u hei a t
h s b e x lr d p e iu l y a a e c : . a e c s r. a e n e p oe r vo s b c d mi s 5Ac d mi s i e y
pef r a emo t rn fBu ie sL n 4. et n i nbewe n… ro m nc nioi g o sn s i k: T e so t e h
sr n is a d t e p r r n e mo i rn fBu ie s L n a t g t n h e o ma c n t i g o sn s i k h s o e f o
3宗教 信 仰 的 差异 .
具 有 几 千 年 历 史 的 中华 民 族 与 佛 教 、道 教 的关 系甚 为 密
切 , 也 在 人们 的 1常 习语 里 颇 为 常 见 。如 :借 花 献 佛 ” “ 这 3 “ 、l 临 时 抱佛 脚 ” “ 得 了 和 尚跑 不 了庙 ” “ 高 一 尺 ,魔 高 一 丈 ” 、跑 、道 、 “ 经 地 义 ” “ 龙 天 子 ” 习 语 . 与 佛 教 、 教 有关 。 天 、真 等 都 道 而在 英 语 国 家 , 其 是 英 美 国 家 , 们 信 奉 的 主要 是 耶 稣 基 督 , 尤 他 因而 英 语 里 很 多 习 语 也 是 与 基 督 教 相 关 的 , 比 如 : o l s o . G dbe u sy ( 帝 保 佑 你 )g el( 地 狱 去 )G d e shs h e 上 ,o o l 下 th ,o l oe ohl h pt w p te evs( h msl . 自助 者 , 助 也 )Ma rp s sG d i o e. 事 e 天 , npo o e , o s ss( d p 谋

翻译中的思维差异

翻译中的思维差异

注意:
避免“欧化汉语” 熟悉常见的拆分点

Aristotle could have avoided the mistake of thinking women have fewer teeth than men, by the simple device of asking Mrs Aristotle to keep her mouth open while he counted. 亚里士多德本来可以请其夫人张开嘴巴 让他数一数的简单方法就能避免认为女 人的牙齿比男人少的这一错误。
3.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
1)是什么? 汉:心理时空-重直觉感性认识、轻逻辑(感性) 英:自然时空-重形式分析、逻辑推理 (理性) 2)如何体现?意合与形合 “不和你聊了,我论文还没写完呢!” If you confer a benefit, never remember it; if you receive one, remember it always. 译1:如果你给他人好处,不要记住它;如果你 得到好处,则永远记住它。 译2: “施恩勿记,受恩勿忘”
1)是什么? 汉语:螺旋式思维 英语:直线式思维 2)如何体现? 段落层面:谋篇布局方式不同(作文差异) 句子层面:重心不同 I met with my English teacher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at the entrance of the supermarket at 8:00 yesterday evening, whom I haven’t seen for years.

亚里士多德认为,女人的牙齿比
男人的少,其实验证方法很简单 ,只要他请自己的夫人张开嘴巴 数一数,就可以避免犯这样的错 误。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转换与重组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转换与重组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转换与重组涂敏(南海开放大学广东·佛山528200)摘要本文从思维与语言的辨证关系出发,总结了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在语言和文章结构上的反映。

首先探讨了思维方式和思维、语言和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造成中英思维方式不同的原因;然后总结了几种汉英思维转换模式,结合一些翻译实例,探讨了相关转换模式在汉英翻译过程中的运用,以期给一些翻译初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中英思维方式思维转换翻译实践翻译目的论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0引言一直以来,人们对翻译思维的研究在不断地进步发展。

在国内严复的“信达雅”说、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等等,都代表了中国翻译论的先进性。

近些年,国内外许多文章还将研究兴趣细化到思维方式的转化对科技英语,交际英语和语言表达的影响,同时很多翻译专著中也把翻译思维列入研究范围。

在翻译实践工作中,有些译者对文本的认识不够,没有思维转换的意识,导致了一些错误的翻译,以致译文没有发挥正确的信息传递功能。

因此,总结在翻译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思维转换,是进行翻译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环节。

1思维方式和思维、语言和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思维方式是思维活动的一种模式,它的形成是基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的某种文化背景,知识结构,生活习惯和思考方式。

思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能用语言来表达。

思维和语言相辅相成互不可分。

没有思想,语言不能形成,同样,没有语言,思维只能是一种潜在的功能。

语言仅仅是一种用来交换信息和表达想法的媒介,也是一套个人之间进行交流的符号体系,语言并不影响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观察过程。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是语言的支柱。

没有语言,思想就是无形的,没有思想,语言也不可能具备丰富的内涵。

翻译就是把语言从一种到另外一种塑形的过程。

翻译是一种语言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思考过程。

在翻译中,语言和思维不可脱节。

思维就是人类大脑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抽象活动。

概念整合理论文学翻译认知

概念整合理论文学翻译认知

概念整合理论文学翻译认知概念整合理论也叫概念融合理论,是第二代认知科学的新发展。

此理论所揭示的形式和意义的关系,概念意义生成的科学机理对科学发现及其技术革新的推动力引起国际认知语言学界的高度关注。

作为一种普遍的认知操作,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研究工具和很好的理论指导。

不过在国内对概念整合理论的研究主要还是体现于语言学领域,或置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框架之下。

翻译理论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的规律、原则进行了探讨,但是更多的是思索翻译的标准和原则,不注重对翻译过程的思考。

文学翻译中,翻译原则通常把形象与概念,即文本与语义对等列为首位[1]。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对等是不太现实的。

概念整合理论对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它可以将对具体翻译技巧的讨论转移到对翻译过程的研究,注重对语言的认知本质研究;它以身体体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重点,探求语言背后的认知方式[2]。

用概念整合的思维来处理翻译过程的文字符号意义、原文和译文文本的关系,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野和理据。

一、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又称概念融合或者交织理论,是认知语言学家福柯尼耶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意义构建理论。

心理空间是人们思考、交流时为了达到理解与行动目的而构建的概念包[3]。

概念整合是基于心理空间的一种人类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方式,是综合不同认知域框架的一系列的认知活动,也是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时的一种认知过程。

其整个过程包括了类推、递归、心智建模、概念范畴以及建构框架等[4]。

概念整合理论关注4个基本的心理空间之间的映射。

四位空间模式包括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整合空间。

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结构及其共有的抽象信息被投射到第三个空间类属空间里;而同时,在这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基础上,通过跨空间地部分映现、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整合空间。

整合空间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形成层创结构。

汉英思维模式差异(形合与意合)

汉英思维模式差异(形合与意合)

汉英思维模式差异(形合与意合)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各民族的观念、语言、思维习惯、情感和意志等的构成要素都有差别。

一个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往往潜藏于讲该语言的人的思想深处,这种隐蔽的机制常常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只有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人们才察觉和意识到。

就英语与汉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形合与意合的差异。

英语重形合(hypotaxis),句中各意群,成分之间都用适当连接调(Connectives)组成复句,形式上比较严谨,缺乏弹性;汉语则重意合(parataxis)即更多地依靠语序直接组合复句,由于其句子成分用逻辑意义贯穿起来,结构灵活、简洁,不会引起误解。

英语注重运用具体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这些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有序。

在单个句子内,往往以一个主谓结构为核心框架,借助众多的形态变化来表示各种语法关系,形成一种主句套从句、结构复杂的复合句。

如: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这句谚语用Where连接,逻辑关系较为清晰;而汉语相对应的表达方式“有志者,事竟成”则未用任何连词传达了相同的意思。

汉语很少使用连结手段,句子看上去松散,缺乏明显的外在逻辑联系。

通过句子内在的意义将句群连在一起。

如汉语古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这些隐含丰富内蕴的词句末用任何连结词,却带给人们无穷的意境和无尽的遐想。

将汉语无主句的唐诗译成英语,翻译家则需根据英语习惯加上主语,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许渊冲翻译为:Looking up,I find the moon bright;Bowing,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英语句子加上了主语I,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民族重理性.重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

掌握了上述差别,翻译工作者在构句上就有了基础。

翻译中思维的转换

翻译中思维的转换

上海科技翻译Shanghai J our nal of T r anslator s f or S cience and T echnology2003N o .3翻译中思维的转换叶邵宁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0642)邓英华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外语系,湖南长沙410004)[摘要]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

汉英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导致两种语言在表达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翻译过程中,有时须通过思维方式的转换,使译文地道、自然,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关键词]思维方式;思维差异;语言;转换[中图分类号]H 315.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6141(2003)03-0043-03[收稿日期]2003-03-04[作者简介]叶邵宁(1962-),女,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邓英华(1970-),女,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外文系讲师,研究方向: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

一、引语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双语转码的活动,它不仅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还涉及到两种语言中两种文化的沟通。

语言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表达法和习惯用法的差异,可以追溯到更深层次的思维方面的差异。

刘宓庆认为:“思维支配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载体,许多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必须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中去找,思维方式制约着表示概念的词或词组形式以及表达判断的句子和表达推理的句群的结构和排列顺序。

中国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感到最难掌握的亦是用英语进行思维,因而译语或多或少地带有中文腔。

例如:(1)O n M a y Day ,there ar e people mo unt ain peo ple sea in T ian An M en Squar e.(2)O n M ay Day ,there are a g reat many peo ple in T ian A n M en Squar e .(1)句充满了意象性的词汇,反映出汉语语言的思维模式,但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2)句是正确的英语表达。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文学翻译中的认知运作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文学翻译中的认知运作

Vol.33No.4Apr.2012第33卷第4期2012年4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概念整合理论也叫概念融合理论,是第二代认知科学的新发展。

此理论所揭示的形式和意义的关系,概念意义生成的科学机理对科学发现及其技术革新的推动力引起国际认知语言学界的高度关注。

作为一种普遍的认知操作,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研究工具和很好的理论指导。

不过在国内对概念整合理论的研究主要还是体现于语言学领域,或置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框架之下。

翻译理论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的规律、原则进行了探讨,但是更多的是思索翻译的标准和原则,不注重对翻译过程的思考。

文学翻译中,翻译原则通常把形象与概念,即文本与语义对等列为首位[1]。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对等是不太现实的。

概念整合理论对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它可以将对具体翻译技巧的讨论转移到对翻译过程的研究,注重对语言的认知本质研究;它以身体体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重点,探求语言背后的认知方式[2]。

用概念整合的思维来处理翻译过程的文字符号意义、原文和译文文本的关系,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野和理据。

一、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又称概念融合或者交织理论,是认知语言学家福柯尼耶(Faucon -nier )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意义构建理论。

心理空间是人们思考、交流时为了达到理解与行动目的而构建的概念包[3]。

概念整合是基于心理空间的一种人类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方式,是综合不同认知域框架的一系列的认知活动,也是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时的一种认知过程。

其整个过程包括了类推、递归、心智建模、概念范畴以及建构框架等[4]。

概念整合理论关注4个基本的心理空间之间的映射。

四位空间模式包括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s ),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整合空间(Blending Space )。

思维方式在翻译中的转换

思维方式在翻译中的转换

思维方式在翻译中的转换作者:刘东升来源:《职业时空》2007年第15期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不同的思维必然要体现在民族文化及语言形式中,因此思维方式的差异必然表现在文化与语言的差异上。

正是这种语言差异,造成了不同民族间交往的障碍。

而这种障碍使得翻译得以存在,实现并促进了世界各民族间的沟通与交流。

翻译是运用语言的活动,它始自语言,又终以语言,但又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更是一种思维活动。

翻译的过程正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即经过对原文的文字及内容的理解,用原语进行思维,并形成概念或意象,进一步用译语思维而形成概念、意象,最后用译语表达这些概念或意象。

因此,翻译的全过程都离不开思维的转换。

一、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对比及其对语言的影响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这使得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注重从整体上观察事物,借助知觉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不讲究分析论证。

因此,中国的思维方式具有主体直觉性特点。

直觉思维“通过静观、体认、灵感、顿悟,未经严密的逻辑程序,直接而快速地获得整体感觉和总体把握,重直观内省,轻实测论证,重内心体验,轻试验论证,重知觉顿悟,轻理论分析”。

这种重视灵感、直觉的思维方式使汉民族惯于用形象具体的语言思辨。

西方传统哲学注重理性、分析、推理和实证。

逻辑思维不依赖直觉感性认识而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

因此,西方人擅长用抽象的概念表达具体事物,重分析论证。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中西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反映在汉英两种语言的组织结构上。

中国的主体直觉性思维表现在文字上就是汉字具有图像性。

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的具体形状、声音、印象等的直接感知而创造了汉字的雏形—象形文字。

如“山”、“日”、“月”等,正是根据事物本身的具体形状而创造了代表该事物的文字符号;再如,双“木”构成“林”,三“木”构成“森”,三“人”构成“众”,既形象又表意。

这种构字法正体现了汉民族的直觉性思维。

翻译中思维模式的转换

翻译中思维模式的转换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翻译中思维模式的转换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20050501翻译中思维模式的转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杨琴指导教师龚雪萍思维和语言关系密切。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思维的内容和方式影响和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形式。

而翻译活动始自语言,终以语言。

语言,思维,翻译相互联系。

虽然思维的内容和方式的共性是翻译的基础,但是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还是有差异的。

思维模式的差异导致了语言表达上的明显差异,这就是我们在翻译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的根源。

本文试图探讨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并提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不断地转换思维方式,排除思维模式对翻译的负面影响,以便正确理解原文,为读者奉献高质量的译文。

第一章作者首先简要地分析了思维模式的定义、特点及其分类。

然后重点分析了形成思维模式的重要原因: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历史积淀、社会经济、哲学观点以及宗教信仰。

在这几个因素中,哲学观点和哲学方法对思维模式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作者分析了思维、语言和翻译的关系。

首先阐述了思维与语言的辩证关系。

思维从某种程度决定和影响了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语言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思维的发展。

从这个关系中,我们可以得出,思维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讲决定了语言的表达方式。

众所周知,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

既然语言与思维关系如此紧密,那么翻译也和思维关系密切。

所以说,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思维活动。

第三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

作者首先阐明了思维模式与语言表达方式的iii关系,接着对中英思维模式迸行了详尽的对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主体思维与客体思维、直觉思维与理性思维、以及螺旋型思维与直线型思维。

然后作者细致地分析了各个思维模式对语言的影响,以及由于思维模式的不同给翻译造成的障碍,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转换思维模式,尽可能使译文更自然,更地道。

从概念整合看仿拟汉译模式的认知构建

从概念整合看仿拟汉译模式的认知构建

仿拟 ( 包括仿音、 仿词 、 仿句 、 仿语、 仿篇 ) , 以
现成 语言 为本 体 , 以故 意效 仿或 套用貌 似本 体 的语 言为新仿体 . 被 广 泛 地 运 用 到文 学 和 非 文 学 作 品 中, 为现 成 的言语 带 来 意韵 新 颖 、 幽默 生 动 的 言语 魅 力 。长期 以来 , 在 传统 研 究 中 , 作 为 修 辞 格 的仿 拟 翻译研 究 主要 聚焦 在方 法 、 技巧 、 可 译 性 等 翻译 结 果 的探讨 。随着 语言 学理论 的蓬勃 发展 , 学 者们
第l 5卷第 5期 2 0 1 3年 1 O月
黄 冈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u a n g g a n g Po l y t e c h n i c
V0 1 . 1 5 No . 5
Oe t . 2 0 1 3
从概 念整 合 看 仿 拟汉 译理 论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9 — 2 5 基金项 目: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 目 “ 认知视域下的仿拟汉译研究” ( Y 2 0 1 1 2 0 0 1 7) ; 杭州市哲学社会科 学规划课题“ 认知视域 下的译 者 主体 性 研 究 ”( C 1 2 Y Y 0 1) 作者简介 : 蒋丽萍 , 女, 浙江温岭人 。 副教授。研究方向: 翻译研究 。 认知研究。
( 1 9 9 6, 1 9 9 8 , 2 0 0 0 , 2 0 0 2 ) 与T u ne r r (1 9 9 8 , 2 0 0 0 ) 合
作, 将 心理空 间理 论 发展 成 为概 念 整 合理 论 ( C I T ) ( C o n c e p t u a l I n t e g r a t i o n T h e o r y ) , 又称 概念合 成理 论

概念整合理论与翻译

概念整合理论与翻译

概 念整合 理论(o c t l l dn ho ) C ne u e i T e y p aB n g r 或称 合成理 论(l d g B ni e n T e y, F uo n r ho ) 是 acn i 等人在心理空间理论 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 的一种 r e 人类认知心理模式, 近年来认知科学研究 领域 的重要成果之一。 是 该理 论认 为 , 类在进行认知操作 时 , 人 总是在不停地构建 四个 心理空间 , 即 两个输入空间 、 一个合成空 间以及一个共有 空间。 四个心理空间之间 这 存在着互相映射 的关系 , 它们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 , 构成 了一个概 念整合网络( e ocpu t rtnNe ok, t n etaI e ai t r1如图 l hC l ng o w 所示 :

图 2翻译的概念整合模式 具体来说 , 翻译过程始于译者对 源语文本 的理解 。 作为类 属空 间的 译 者空间对源语空 间进行映射 , 译者利用 自己的文化心理 图示 , 先对源 语空间中的原文文本进行意义解读 , 解构 出源于文本所描述的事件 , 并 根 据 自己的理解 , 构建 自己对被描述事件 的心理图式 。由于语 言习惯 的 差异 , 语法结构往往难 以充当两个输入空间 的连接纽带 , 真正起到连接 两个输人空 间纽带作用的是原文传达的概念结构 。这些概念结构往往 表现为或抽象或具体的框架或概 念, 并反映着某种认知联系。 这种结构 被具有 良好双语能力的译者识别和认知 ,并构成类属空间的重要组成 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输入空间的映射不是全部的 , 而是部分 的、 选 择性 的。这种选择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本身的素质以及其对两种 文化 的了解程度。同时 , 译者空 间也对 目的语空间进行映射 。译者本身 肯定会或多或少受本土文化的影响 ,在翻译时也会根据本土读者对语 言 的接受情况 , 采用“ 归化” “ 、异化” 等翻译方法 , 尽可能依据关联理论 , 充分利用译语 内共同的认知心理模式寻求最佳关联 。在译者空间 的制 约下 , 两个输入空间里的信息 , 即源语文本文章结构 , 文化心理图式 、 译

概念合成理论下英汉转喻思维的突显性解读

概念合成理论下英汉转喻思维的突显性解读

日常 生活 中如何运 用转喻 思维有 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转喻 思维 突显性 的产 生具有 坚 实的物质 基础和心 理基础 。论
文从 F u o ne a cn ir& T re 的 概 念 合 成 理 论 出发 , 析 了转 喻 源 域 和 目标 域 中 突显 部 分 的 映射 和 整合 , un r 分 阐述 了英 汉 转 喻 思 维 突显 性 产 生 的方 式 , 证 了概 念 合 成 理 论 的 强 大 解释 力 。 论
whih t em a pn n n e r to ft ehg ih a t fm eo y yi o r ed man a d tr td c h p ig a d itg a ino h ihl tp rso t n m n s u c o i n age oman i p e e td i e m so g i s rs n e n tr f
ig sl n e n a whl ,d mo sr tst ei tr r tt n p we f n e t a B e dn . n ai c ,a d me n i e e e n ta e h e p ea i o r c p u l ln ig n o o Co
K e r s: n e t a e ig;sle e y wo d Co c p u lBlndn ainc ;m eo y i t n ig;s a em a ig;c n e tit g ain t n m c hikn p c ppn o c p n e rto


引言
过广 义 的观 点认 为 , 喻除 了是概 念 的互动 外 , 是 转 更
话语 中 普 遍 存 在 的 一 种 思 维 方 式 。 P n h r & a te T o n u g率 先 采 用 场 境理 论 研 究 了转 喻 思 维 ; ] h rb r [ 2 R i d n oa将转 喻 部分 整 体 的 思维 方 式 提 高 uz eMe d z

释意理论下口译译员的思维变换过程

释意理论下口译译员的思维变换过程
层次上更深 入的决定 着听辨 能力 , 包 括 原
1 口译 的 程 序
转述 。 所 以 译 员 的任 务 就 是 结 合 语 境 对 把
构建语 篇的整体意义 。
法 国释 意 理 论 学 家 D. 塞 莱 斯 科 维 奇在 语 的主 题 和 语 境 ; 译员的个人经历、 语言 和 握 原 语 的 重 点 感 知 言 语 言 外 之 意 , 并 逐 渐 口译 实 践 的 基 础 上 , 将 口译 的 程 序 分 为 三 社 会 经 验 、 常识和 百科知识 ; 专业知识等 。 个过程 , 理 解 一脱 离 原 语 语 言 外 壳 一 表 达。 最 后 外 在 因 素 同 时 也 会 间 接 影 响 听 辨 能
译过程 的基础 , 然 而 如 果 语 义 的 加 工 和 转
和转化过 程 。 表 面 上 是 从 听 来 的 原 语 转 化
换 出现 了 失 误 同样 也 会 影 响 听 辨 能 力 , 也 法 国巴黎释意理论认 为 , L I l 译 的 听 辨 过 程 存在着某种 “ 背心增补 ” 现象 , 而 这 种 现 象
为 表 达 出 来 的 目标 语 , 这 种 语 言 的转 化 行 就 是 说 除 了 保 证 听 的 准 确 还 要 说 的 准 确 。
将 原 语 的 语 段 意 义 结 合 语 篇 进 行 理 解 的过 渡 过 程 就 是 信 息 整 合 。 表 现 为 对 一 定 的语 义群 筛 选 、 分析 、 分类和综合 , 以便 复
理 论 前 沿
释 意 理 论 下 口译 译 员 的思 维 变 换 过 程
王 璐 ( 太原 理工大 学外 国语 学院 山西 太原 0 3 0 0 核 心理论 , 它将 口译 分 为 了三个 基本过程一理解 , 脱 离语 言外壳 , 表达 。 本文从 释意理 论的 角度 出发分析 和 阐 释 了口译译 员从听辨理解 到记忆 和表达的思维 变换 过程和 1 3 ' 译 能 力的表现 ; 并结合 口译 的特点和语 言的特点提 出了对于 口译译 员的要 求

汉英翻译中概念结构的转换

汉英翻译中概念结构的转换

汉英翻译中概念结构的转换作者:何自然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6期〔摘要〕文章主要讨论语用翻译论的问题。

语用翻译论指以语用学理论和方法指导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语用翻译论的核心思想是,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使源语与目的语之间做到等效转换,努力达到“为译文读者而译”这个终极目标。

语用翻译论提出译事必须处理好“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

为了处理好三元关系,就要注意翻译过程中思维模式与概念结构的转换。

文章作者通过译例对比汉英两种语言转换时在“笼统与具体”、“过程与结果”、“动态与静态”、“婉转与直言”等方面的差异,说明翻译过程必须辨识思维模式不同导致概念结构的差异。

文章指出,翻译时必须考虑“同一概念可能存在不同思维结构”,因而在翻译中须选择不同的语言表达手段。

文章作者最后强调,母语为汉语的汉译英工作者必须重视翻译实践,要在汉-英语言对比研究中注意识别两种语言因思维方式不同形成的概念结构差异,从而在目的语中选用恰当的语言结构,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等效转换。

〔关键词〕语用翻译;三元关系;转换;思维方式;概念结构〔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5)06-0001-06引言文章探讨的是有关语用翻译论的若干问题。

我们这里的语用翻译论指pragmaticsoriented translation,即以语用学理论和方法指导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它不只局限于只讲语言实际操作的应用翻译、实用翻译或语用翻译法(pragmatic approach)[1](1),而是有自己的语用翻译理论,和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

语用翻译论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语用学的兴趣和发展而出现的[2]。

语用翻译将语用和翻译结合起来传意。

由于两种语言文本的转换过程涉及大量的语用与认知问题,如果从当今时兴的界面语用学的角度看,语用翻译论也可以说是语用论与翻译论之间的界面研究。

语用翻译论是以语义翻译论即语义等值翻译和功能翻译观(Nida[3-4]; Bell[5];Nord[6])结合,从语用和认知的角度提出的(何自然、段开诚[7];Gutt[8];何自然[9];张新红、何自然[10];Hickey[11];侯国金[12];叶苗[1];莫爱屏[13];李占喜[14])。

概念整合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概念整合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 29 -校园英语 / 高等教育概念整合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防灾科技学院外语系/朱洁【摘要】概念整合理论具体阐述了心理空间的构成及互相之间的反应机制。

这一概念表明了语言和大脑思维之间的紧密联系,阐明了语言转换的实质过程。

翻译是典型的语言和思维转换活动,因而,概念整合理论对英语和翻译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 大学英语教学 心智空间一、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及内涵1985年,著名语言学家弗科尼耶(Fauconnier)在其著作《心智空间》(Mental Space)一书中提出 “心智空间理论”。

该理论集中阐释了“说话者构建的各种心理模态的成分之间的微妙关系”。

随后,弗科尼耶与语言学家特纳(Turner)将心智空间理论进一步发展,提出了 “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也称作“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该理论具体阐述了心理空间的构成及互相之间通过映射和合成而形成的具有连续性的网状关系。

一个完整的概念整合包含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一个合成空间 (Blending Space)。

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共同信息和结构形成了呼应,并投射到类属空间归纳整合。

在类属空间的制约下,两个输入空间里形成对应的结构因子分别投射到合成空间;而未形成跨空间对应的信息则保留原本结构直接投射到合成空间里。

在合成空间中,投射的对应信息与两个输入空间中的部分保留信息经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扩展(elaboration)三种操作,融入原有的背景知识、社会准则和文化元素的影响,形成了全新的层创结构。

二、概念整合理论对英汉翻译教学的启示概念整合理论科学而又直观地表明了语言和大脑思维之间的紧密关联;清晰地阐释出语言转换如何在一个整合的网络结构中得以完成。

谈翻译中的思维转换

谈翻译中的思维转换

谈翻译中的思维转换初学翻译的人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在翻译表达时容易受到字典和原文的束缚,照搬字典的释义和原文的句子结构。

究其原因还是在思维上没有转过弯来。

其实,一种语言的使用往往反映着说这种语言的人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民族,因其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的不同,造成他们在认识同一事物时可能会选择不同的角度或切入点,因而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而这种差异又必然会反应在语言层面上,从而造成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

例如下面几个词语的表达就反应了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认识方式:wall clock —挂钟(英语强调位置:在墙上的钟;汉语强调方式:挂起来的钟);stop watch —跑表/秒表(英语强调操作功能:可随时停止;汉语强调用途:为跑步计时的表或可计秒数的表);horizontal bar —单杠(英语强调杠与人的位置:成水平状;汉语强调数量:一根杠);parallel bars —双杠(英语强调两根杠的相对位置:平行状态;汉语强调数量:两根杠);antiaircraft gun —高射炮(英语强调炮的用途:攻击飞行器的炮;汉语强调炮的射击方向:向高处射击的炮)。

再看一组句子:Wet paint. 油漆未干。

(英语用一个省略了主谓的肯定形式的名词短语表达一种警告;而汉语则用否定的主谓句表达警告)It’s a long lane that has no turning.有路必有弯。

(英语是一个包含否定词的陈述句,仿佛只说了谜面,显得委婉,道理要听者去推导;汉语则是肯定句,直接表达判断,说出了谜底)It’s the wisest father that knows his son. 最聪明的父亲也未必了解自己的儿子。

(原理同上例。

试比较汉语成语:知子莫如父。

)由此可知,在翻译时,当我们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或原文的句子结构进行表达时,如果无法使译文顺畅或被读者理解,我们就要考虑换个角度思维,即要转换思维方式,这是翻译的一项的基本功。

翻译过程中思维方式的转换

翻译过程中思维方式的转换

翻译过程中思维方式的转换冯为兰(上海电力学院外语系)摘要:翻译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语言思维过程。

它不应只局限于语言层面的对等.应该考虑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翻译的认知过程。

对文本再生产的创造过程其实就是两种不同思维方式转换的过程。

对于译者而言。

存在由两种不同思维机制控制的翻译过程——顺向翻译过程和逆向翻译过程。

关键词:翻译;思维方式;转换思维是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活动。

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语言和思维关系辩证统一。

互相作用。

正如K.Pr i br am所说。

:。

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睦邻关系不仅因为各民族语言的繁杂受到影响.在更大程度上因为思维模式的差异.即定义认知根源和组织连贯思维所采取的方式不同而受到阻碍。

”(1949)作为语言活动的翻译注定摆脱不了思维方式的影响。

传统的翻译观把翻译看作是两种语言,两种文本在形式上的静态转换.很少去了解一个翻译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

“文本(再)生产的创造过程仍然是一个被翻译理论忽视的领域”(Sn el l H or nby2001:79)。

为什么不同的译者采用不同的措辞.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同一认知意义?本文试图从思维方式人手讨论翻译的认知过程。

一.思维方式Por t er和Sam o var0995)指出。

思维是用构想、评断和推理反射客观世界的过程。

心理学家已经证明。

思维能够处理进入人脑的所有信息.我们的思维能够反馈物质世界的精华,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思维方式。

也叫作思想方法或思想模式,就其广义上讲,还可以包括情感活动方式和行为意志方式在内。

指的是人们观察事物、体认事理、作出反应时所采取的一种基本的思路,所拥有的一种心理定势。

”(陈伯海。

1992:53)这一心理定势无疑是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是在该民族长期历史生活的积淀中逐渐形成.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无论何人进行何种方式的交际,都免不了受本民族思维方式的影响。

语言与思维固然不同,但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论英汉互译中的中西思维转换

论英汉互译中的中西思维转换

思 维方式 是沟通 文化 与语言 的 桥 梁 。一 方 面 , 思 维 方 式 与 文 化
用语 言形式手 段( 如关联 词 ) 连 接 起来 表ຫໍສະໝຸດ 达语 言意 义 和逻 辑 联 系 。
锦熙 ) ,语 句 不 拘 于 形 式 结 构 , 语 法 呈隐形 , 注重 心理意会 , 主 要 采
密切相 关 ,是文 化心 理诸特征 的 集 中体 现 ,又 对文化 心理诸要 素 产生制约作用 。思维方式 的差异 ,
死。U n t i l a l l i s o v e r , a mb i —
根 于西 方形 式逻 辑 的理 性 传 统 ,
表 现 在 英 语 里 即 显 示 语 句 拘 泥 于 形 式 结 构 ,语 法 呈 显 性 , 比较 刻 板, 注重 以形达意 , 主 要 采 用 形 合
法 。如 : T h e m a n y c o l o r s o f a
r a i n b o w r a n g e f r o m r e d o n
方 面 ,思 维 方 式 又 与 语 言 密 切
相 关 ,是 语 言 生 成 和 发 展 的 深 层 机 制 ,语 言 又 促 使 思 维 方 式 得 以 形 成 和 发 展 。 思 维 方 式 以一 定 的 方 式表 现 于某 种语 言 形式 之 中。
果” 等含义 , 如例1 。且汉语句子 中 多 用反 复 、 排 比、 对偶 等 , 这类 句
式结构整齐 , 结构对称 , 如 例2 。 所 以 我 们 在 英 译 汉 时 ,往 往
大多 不 符合译 人 语 的语 言 习惯 ,
生 硬 死 板 。所 以 , 了 解 中 西 思 维 的
并译 出 , 就违 背 了中文习惯 , 令

从英汉思维的差异看形合与意合的转换

从英汉思维的差异看形合与意合的转换

从英汉思维的差异看形合与意合的转换从英汉思维的差异看形合与意合的转换[文学语言学研究]梁素文约5139 字摘要:思维和语言是相互体现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的思想内容。

在具体的英汉互译中,译者必须充分意识到形合和意合在译文中的具体转换,同时还要考虑到思维方式在翻译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本文以刘士聪教授的《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中的部分文章为例,具体地论证思维方式在形合和意合转换中的作用和影响,以期为英汉互译提供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英汉思维形合意合翻译1.引言翻译家M.S.Peden 认为,翻译是一项“破旧立新”的“重建事业”,而译者就是承担“重建工程的建筑师”——得首先打破原文的外形结构,然后在按译语的表达习惯组词成句(转引自张增健,1998)。

英汉作为两种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必然会带来文化上的差异。

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表现在各自的语言中,虽然使汉语和英语各具民族特色,但是不能忽视的是由于思维的差异性,给翻译带来了诸多不便。

比如词汇缺失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

概括来说,汉语的思维方式是“整体的”、“辩证的”、“形象的”、“主观的”、“模糊的”。

而英语的思维方式是“具体的”、“分析的”、“抽象的”、“客观的”和“精确的”。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意识到思维方式所起的作用,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合和意合的简单转换。

思维方式虽有其共同之处,但是其中的差异之处还要译者多加留意,以免带有“翻译腔”和“欧化”的倾向。

所以张增健(1998)其文章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要为自己的翻译处理争取到更多的周旋、舒展的活动空间,而不致于被“脚镣”铐死。

2.英汉思维方式简略任何民族的思维模式都是在长期的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转引自乔小六,2007)。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它已经固化在人的头脑中,同时它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进而影响着人们认识事物和观察事物的途径。

由于中国面临严峻的自然地理条件,从先秦时代开始,统治者就没有把外在世界当作人的对立物进行思考,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认 知需 要 。


对 翻译 中不 同思维模式转换 的解 释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 , 语言是非 自足 、 自治 的系统 , 非 语言能力是认知能力 的一部分 , 语言 的运用同人类 的认知活动分不开, 语言使用本身就是认知能力的体现。翻译作为一种特殊 的语言使用活动——话 际交际
活动 , 必然也与人们的认知分不开 。翻译过程是译者对原文认知理解后将其转化成译人语供译人语读者去
Jn 06 u .2 0
概 念合 成 理论 与 翻译 中 思 维模 式 的转 换
于巧峰 张
( .青岛科技大学外语系 , 岛 1 青

205 ) 0 0 1
26 7 ; .东华 大学外语学 院 , 601 2 上海
[ 摘
要] 语 言与思维 密切相关 , 民族不 同思维模式 导致这两种语 言在表达 上存 在着一定 的差 异 , 汉英 而翻译
看, 翻译 的 目的旨在达到译者所选用的语表意义能在译文读者头脑中激活与原文读者头脑中相同的认知感

受, 产生相同的心理联想。虽然 由于两类读者所处文化及其思维 的不同, 这种相同不可能完全 实现 , 但作 为 个至少具备双文化能力的译者来说 , 尽可能地实现这一 目的是有可能的。由于译者 同时具 有两个互相对
维普资讯
第 6卷 第 2期 20 0 6年 6月
东 华 大学 学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J 0URNAL OF DoNG HUA UNI VERS TY( o il ce c ) I S ca in e S
Vo16,No 2 . .
应的语言、 文化体系和思维认知能力 , 就可 以解决 由于不同民族思维上的差 异而为翻译设 置的障碍。译 者
收 稿 日期 :2 0 一 5 6 0 5 O —2
维普资讯
第 2期
于巧峰 , : 等 概念合成理论与 翻译 中思维模式的转换
3 1
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利用 自己的双语能力 , 转换思维方式 , 在分析原语的理 解阶段 , 运用原语思维 , 在综合译 语 的表达阶段, 运用译语思维, 使得最终的译语是用译语读者的思维方式表达 , 可为他们直接理解接受 。下 面我们 就用 概念 合成 理论 ( o cpu lne rt nThoy来 解 释思维 方式 转换 在 翻译 过 程 中的必 要性 。 C neta tgai er) I o
作为一种特殊 的语言使用活动 , 必然受不 同思维模 式的影响 , 直接影 响到译 者 和译 入语 读者 的认 知。本 文试 并 图用认 知学 的概念合成理论来解释翻译 中不同思维模式的转换过程 , 从而表 明翻译 中思维模式的转换 是十分必
要 的。
[ 关键词] 思 维模式 , 差异 , , , 翻译 转换 概念合成
用语就能激活 ( 因而可指代) 目的物 tre) 。 b( agt”口 像使用同一种语 言时建构 空间一样 , 翻译 时译 者也
近代 翻译 理 论研 究史 上 , 中外 学者较 多地 把 注意力 集 中在 研究 结 果 , 即语 言 效 益 , 以及 结 果 的标 准 化方
面, 却忽视了翻译过程中为了达到合乎标准化结果的认知思维过程。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去研究或解释翻 译活动或过程 , 目前为止还为数不多 , 到 而用认知语 言学的理论去揭示不同思维方式在 翻译过程 中的转化 及其对翻译结 果 的影 响就 更少 了。本文运 用认 知语 言学 的一个 新理论一 概 念合 成理 论 ( o cpul C neta It rt nT e r)并用此理论解释思维方式的转换在翻译过程中的必要性, ne ai hoy , g o 使得译文更符合译人语读者
基于上述对认知 , 思维与翻译 的关系的分析 , 以及上述英汉民族间思维差异的比较 来看 , 翻译过程中进 行思维模式 的转换是实现翻译 目的 , 完成认知 的一个必 不可少的条件 。翻译 过程 涉及三个认 知主体 , 三个 认知过程 : 原文读者之于原文的认知 , 译者之于原文的认知 , 以及译文读者之于译 文的认知 。从认知角度来
类属空间 ( 两个输入空间进行映射合成加工的空间)
发人们 对其 他 几 个 的认 知 联 想 。“ 只要 空 间 a在 认 知上 与空 间 b有 联 系 , 间 a的事 物 a就 可 能 触 发 空 空间 b里 的事物 b, 么 表达 a( 发物 tg e) 那 触 r gr的 i
概念合成理论简介
佛科尼亚和斯维特赛认为人们使用语 言时不停地建构心理 空间, 及空间里的分子及其关 系。“ 心理空 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 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 与行为之 目的而构建 的概念包 (o cpu l ak g )[ 。 cneta pcae ” ¨ 如当人们谈 电影《 特洛伊》 , 时 人们的头脑 中就会构建出不 同的心理空间 : 电影空间或古希腊神话空间等。 谈话时人们可用 A hl s cie 去指古希腊神话中的神 、 l 电影中的角色或扮演角色的演员布拉德一皮特 。因为这 些 事物 之间有 某 种 联 系 , 中 任 何 一 个 都 有 可 能 触 其
认知理解的过程 , 在此过程中的两个认知过程都离不开思维的运用, 思维是认 知的一个重要部分, 也是正确 认 知 的必需 条件 。 人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思维具有共性 , 使得翻译成为可能 , 但在共性的基础上又具有个性或民族性 , 因此对于同一思维 内容 , 汉英 民族 的思维角度可能不一致 。但这种差异靠语言本身 的规则是解决不 了的, 只能靠 研究 民族文 化 和与此相关的不同思维特点去解决 , 正是翻译 主体 ( 这 译者) 在翻译过 程 中必须转换思维方式 的根本所 在 。总体来说 , 汉式思维可以概括为 : 具象思维 、 整体思维 、 主体思维和螺旋式思维 ; 而包括英美在 内的西方 民族的思维模式可 以概括为: 抽象思维 、 分析思维、 客体思维和直线式思维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