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互译中的思维转换

合集下载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在英汉互译中的体现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在英汉互译中的体现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在英汉互译中的体现作者:徐丹霞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11期摘要: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西方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各异,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是文化差异的一个主要方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它包括抽象思维与具像思维,直线思维与曲线思维,个体分析性思维与整体综合性思维。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性;英汉互译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154-02一、引言作为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的反映,语言制约着人们的思维。

语言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他们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语言有一定的文化特性,它包括语言所代表的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意识、历史传统、习俗信仰、地域风貌等一系列因素。

而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肯定会对翻译过程和译文的准确性产生重大的影响。

而翻译是信息的语际转换过程,也是思维共享与思维交换的过程。

二、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差异。

世界上有很多人,他们的思维和语言和语言活动在亲密接触中,一定有很多相同的,这是一种共同的文化。

然而,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这是形成不同类型文化的重要原因。

所以在中英文表达上对同一件事,因为不同的思维方式,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

1.抽象思维与具像思维。

英语经常引用涵义概括、指称等笼统的抽象名词以表述复杂的理性概念。

但是汉语则习惯使用具体、形象的词语用以表达虚的概念。

因此,汉语很难表达英语语言中的抽象名词,这就给翻译带来了巨大困难。

英语国家擅长抽象思维,而汉民族擅长实像思维。

具体到语言上,在说明问题上中国人会运用比喻暗示的方法,让人们产生联想,以达到某种教育意义。

汉语中的例子”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而英语国家习惯于逻辑思维,喜欢用意义明确的具体的词来表达。

英汉互译与视角转换研究

英汉互译与视角转换研究

英汉互译与视角转换研究作者:熊潇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01期摘要: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和描述的转换过程,是用接受语复制出与原语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等值体。

而翻译是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活动,受英汉语言文化影响很大。

英、汉两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逻辑和表达方式有很大不同。

因此,翻译人员必须转换视角,进行“语义翻译”。

对英汉互译中的视角转换进行了研究整理,同时提出翻译教学必须重视“文化转型”。

关键词:翻译;视角;转换;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322-04翻译是一种双语处理艺术,是将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和描述的转换过程,即用接受语复制出与原语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等值体。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过来文化又给语言以很大的影响,翻译是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活动。

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及东西方人在思维上的不同使英汉之间的转换变得复杂与困难。

巴尔胡达罗夫说:“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即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

” 奈达和泰伯也提出:“翻译是接受语复制原语信息的最近似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的等值物。

”翻译等值理论指出,要使译文“自然”、“可读”,原文与译文要达到最大程度的等值,就需作必要的调整和转换,借助必要的变通手段,摆脱常规,采取不同程度的意译的对策,准确、通顺地译出原文、在翻译中有目的地进行视角转换,以符合译入语的逻辑、风俗习惯,使译文在通顺流畅的同时获得异曲同工的效果。

视角转换的运用为等值翻译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

一、视角转换的必要性翻译是一种语言再现另一种语言的艺术,需要经过不断地调整、取舍,使之符合译入语的逻辑、风俗习惯。

翻译并非一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译者应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进行翻译[1]。

功能派翻译理论视翻译为一项为实现特定目的的复杂活动,试图从译入者的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应妥善处理两种文化差异的问题。

汉译英教学中翻译思维的培养

汉译英教学中翻译思维的培养

汉译英教学中翻译思维的培养刘莉【摘要】汉译英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思维,翻译思维是一种双语交互思维,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转换思维,文章从中英思维差异对汉英语言影响的角度切入,提出汉译英教学中的思维转换模式,并归纳主要的转换方法。

【期刊名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7)009【总页数】3页(P166-168)【关键词】汉译英教学;翻译思维;思维转换;转换方法【作者】刘莉【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益阳 41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H319美国翻译家M.S.Peden曾形象地将翻译比喻为一块冰融化成水再结成冰的过程,当原作这块“方方正正的冰”融化成液体,每个分子都“变换了位置”,有的分子“逃逸掉”了,于是,新的分子涌进来填空补缺,如此慢慢成形,直至在另一种语言中凝结为“一块新的方方正正的冰块”[1]11。

这个比喻揭示了翻译是一项先“破”后“立”的创造性活动,从原文到译文看似悄然的转换,却隐逸着译者对结构与意义等“分子”不断调整和修补的高强度思维运动。

翻译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在汉译英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翻译思维,指导其进行有效的思维转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

 在当前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中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社会对汉译英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汉译英课程的目标就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译者,向世界输出和传播中国文化。

然而,目前汉译英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笔者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发现,学生即使具备一定双语知识,在实践中仍会犯一些类似的倾向性错误,主要体现在语法错误、搭配不当、结构不合理、“翻译腔”、中式英语、缺乏连贯等方面。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体现,这些语言问题的根源在于译者的思维方式。

对学生而言,汉译英往往比英译汉困难。

英译汉时,学生准确把握原意,按照熟悉的汉语思维方式,用较强的母语能力表达出来;汉译英时,学生需要的远不止字斟句酌, 对原文正确解码后,他们要用一种与母语习惯对立的陌生的英文思维重新编码。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转换与重组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转换与重组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转换与重组涂敏(南海开放大学广东·佛山528200)摘要本文从思维与语言的辨证关系出发,总结了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在语言和文章结构上的反映。

首先探讨了思维方式和思维、语言和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造成中英思维方式不同的原因;然后总结了几种汉英思维转换模式,结合一些翻译实例,探讨了相关转换模式在汉英翻译过程中的运用,以期给一些翻译初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中英思维方式思维转换翻译实践翻译目的论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0引言一直以来,人们对翻译思维的研究在不断地进步发展。

在国内严复的“信达雅”说、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等等,都代表了中国翻译论的先进性。

近些年,国内外许多文章还将研究兴趣细化到思维方式的转化对科技英语,交际英语和语言表达的影响,同时很多翻译专著中也把翻译思维列入研究范围。

在翻译实践工作中,有些译者对文本的认识不够,没有思维转换的意识,导致了一些错误的翻译,以致译文没有发挥正确的信息传递功能。

因此,总结在翻译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思维转换,是进行翻译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环节。

1思维方式和思维、语言和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思维方式是思维活动的一种模式,它的形成是基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的某种文化背景,知识结构,生活习惯和思考方式。

思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能用语言来表达。

思维和语言相辅相成互不可分。

没有思想,语言不能形成,同样,没有语言,思维只能是一种潜在的功能。

语言仅仅是一种用来交换信息和表达想法的媒介,也是一套个人之间进行交流的符号体系,语言并不影响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观察过程。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是语言的支柱。

没有语言,思想就是无形的,没有思想,语言也不可能具备丰富的内涵。

翻译就是把语言从一种到另外一种塑形的过程。

翻译是一种语言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思考过程。

在翻译中,语言和思维不可脱节。

思维就是人类大脑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抽象活动。

英汉互译中的视角转换与翻译对等的实现

英汉互译中的视角转换与翻译对等的实现

英汉互译中的视角转换与翻译对等的实现本文基于奈达的对等理论,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研究翻译中的视角转换与翻译对等问题。

首先对视角转换的具体类型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继而以思维对等、文化对等、情感对等和行为对等四个方面为着眼点,考察英汉互译中运用视角转换的理据,旨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翻译的对等。

英汉互译中的视角转换现象,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给翻译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标签:视角转换翻译对等思维方式一、引言在全球化的文化多元性的环境中,随着国内外的密切交流,国外纷纷设立了孔子学院,出现了汉语热。

而翻译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成了必不可少的手段。

翻译是一项基于了解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背景而进行人类跨语言文化的转换、传播和交流信息的活动。

曹青(1995)指出:“翻译,就其本质而言,是将储存于一种语言符号系统的信息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符号的信息。

”而视角转换是在不同的思维方式下进行翻译的重要手段,是清楚准确地表达信息的必要条件,是实现翻译对等的良好方法。

二、研究综述英汉互译中的视角转换与翻译对等的研究是目前翻译学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此课题最早可以追溯到外国文化传入中国的时候。

前人时贤在不同的理论、视角、方法下就此问题展开了非常有意义的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视角转换的具体类型和翻译对等的理论。

邵卫平在《英汉视角对比及翻译中的视角转换》一文中从英汉民族的文化差异入手,通过描述、分析九大视角转换的具体类型:肯定与否定、主动与被动、动态与静态、人称与物称、抽象与具体、顺向与逆向、替代与重复、省略、主语与主题、形合与意合,并给予相关的例证与翻译策略。

张勤在《英汉互译中的视角转换与等值翻译》一文中指出受制于中英文各自语言的结构特点,在中英文互译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正反转换、句式转换、主体转换和词义的褒贬等翻译技巧和方法。

连淑能(1993)在《英汉对比研究》中对比分析了十个带有普遍意义的专题,内容涉及英汉的语法特征、表现方式、修辞手段、思维习惯、语体风格、翻译技巧以及某些文化因素,试图把学术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

英汉互译技巧

英汉互译技巧
(二)部分等值
谈判桌 贸易伙伴 中东危机 欧盟

2、词汇对比

(三)一词多义 sloppy weather a sloppy racetrack sloppy English a sloppy young man sloppy trousers sloppy sentiment a sloppy pudding 湿漉漉的跑道 烂糟糟的布丁 不地道的英语 潮湿的天气 脆弱的感情 肥大的裤子 穿着邋塌的年轻人 轻轻地亲吻某人的额头 有点花白的头发 触动某人的心弦 轻轻拍某人的肩膀 碰杯 达到某人的事业顶峰
What is language?
What is language? 英汉翻译中的所 有理论、方法和技巧都 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的 对比之上,因此对于翻 译实践来说,研究英汉 两种语言的异同,尤其 是差异,有助于探索语 言与翻译的特点,揣摩 译文多样性,提高译文 质量。 翻译实践表明, 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主 要体现在 、 以及 三个方面。

3、句法对比
结构歧意 • 汉语:“你准时到达,咱们按时出发。”
• (表假设)如果你准时到达,那么咱们按时出发。
• (表条件)只要你准时到达,咱们就按时出发。/ 除非你准时到达,咱们才能按时出发。/ 既然你准 时到达,咱们就按时出发。 • (表因果)由于你准时到达,所以咱们按时出发。
3、句法对比

不同文化概念结构 不同语义结构形式 不同文化交际模式 不同概义结构的相 互转换。
1、思维对比

思维方式: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普遍性和稳定
性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

中西思维方式对比:
中国人重整体,重感性,重直觉,重实践。 中国人曲线/螺旋思维,习惯迂回。 中国人重视形象思维,习惯比喻。 中国人侧重综合思维,讲究天人合一。 英美人重个体,重理性,重逻辑,重认知。 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 西方人重视抽象思维,喜欢下定义。 西方人喜欢分析思维,万事一分为二。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差异对比分析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差异对比分析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差异对比分析英汉语言作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有着很大的不同。

要在翻译中灵活转换,就很有必要首先弄清楚其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

标签:思维模式;思维差异;英汉互译很多学者认为,思维方式与语言密切相关,“思维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

(连淑能,2002)。

东方和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两大类型的思维模式。

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模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理性、逻辑、实证等等。

英汉互译中语言转换很大程度上受英汉思维模式的影响,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整体思维VS 分析思维(Synthetic thought VS Analytic thought)一般来看,中国人倾向于整体思维。

而英语国家的人则恰恰相反,会将整体分解成具体的部分,然后分析其特征、功用、关系等。

中国人计算时间一般按照年-月-日-小时-分钟从大到小的顺序,而英语中则从小到大,分钟-小时-日-月-年;中国人的名字一般将姓置于前,名放在后,而英语国家的人名顺序是先名后姓。

二、形象思维VS 抽象思维(Imaging thought VS Abstract thought)中国人往往选择形象思维,西方人选择的抽象思维。

中国的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人会选择形象思维,例如,“人”、“田”、“山”等;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其需要借助于抽象思维的方式来表达含义。

例1:Now that the merger of “dot and com” has created so many young millionaires,there’s a new topic:venture capital.译文:既然网络公司的兼并造就了如此多的年轻百万富翁,我们面临一个新话题:风险资本。

[重点]论英汉翻译中的视角转换

[重点]论英汉翻译中的视角转换

论英汉翻译中的视角转换1.引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体现人类的思维活动。

不同的文化对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得语言中的视角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翻译时,译者要挣脱原语文化的传统思维模式,使原语所传达的信息,所体现的风格一并能被读者完全体会。

这就要求译者在了解语言文化背景及视角差异的基础上,在翻译过程中进行视角转换。

2.文献回顾在研究翻译的视角转换这个领域已有不少学者涉及,研究成果也颇丰富。

如刘保华在“英汉翻译技巧:视角转换”中介绍了主要的视角转换法;邵卫平在他的“英汉视角对比及翻译中的视角转换”也对如何进行视角转换进行了相关阐述;张小珊在“中英文翻译视角转换浅议”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当然还有很多专家学者对这一论题进行了探讨,在这暂不一一列举。

本文准备从英汉翻译视角转换的重要性和视角转换的方法入手,就这个论题谈谈我的观点。

3.英汉翻译中的视角转换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

由于英、汉语在产生的背景、经历的历史上有很大的不同,许多文化的观察视角也就有了很大区别。

请看如下一例: What we lose in hake we shall have in herring.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在此例中原句用了hake(鳕鱼)和herring(鲱鱼)两种鱼来表示,因为历史上西方人以航海捕鱼闻名,各种鱼类对他们而言是非常必需的,从中就可以看出西方人的生活习惯。

但如果直译成“我们从鳕鱼中失去的将会从鲱鱼中得到”,中国读者就不明其意了。

如果换成中国人熟悉的“东隅”“桑榆”两个词,就能达到意义上的对等,中国读者便能很清楚地了解这句话所传达的意思。

3.1翻译中视角转换的必要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在考虑如何将原语传递到译语中,而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转换是必不可少的。

刘宓庆先生说:“转换是翻译中用得最广泛的变通手段。

在一般情况下,转换是获得灵活对应的不可少的应变对策,而失去形式则常常是转换带来的必然结果。

常用英汉互译技巧

常用英汉互译技巧

八、插入法 指把难以处理的句子成分用破折号、括号或前后逗号插入译句 中。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笔译中。偶尔也用于口译中,即用同位 语、插入语或定语从句来处理一些解释性成分。
如:如果说宣布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 响”,那我们将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 If the announcement of the recovery of Hong Kong would bring about, as Madam put it, “disastrous effects,” we will face that disaster squarely and make a new policy decision.
常用英汉互译技巧
五、正译法和反译法
这两种方法通常用于汉译英,偶尔也用于英译汉。所谓正译,是指把句子 按照与汉语相同的语序或表达方式译成英语。所谓反译则是指把句子按照 与汉语相反的语序或表达方式译成英语。正译与反译常常具有同义的效果, 但反译往往更符合英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因此比较地道 。
例1. 你可以从因特网上获得这一信息。 You can obtain this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正译) This information is accessible/available on the Internet. (反译) 例2. 他突然想到了一个新主意。 Suddenly he had a new idea. (正译) He suddenly thought out a new idea. (正译) A new idea suddenly occurred to/struck him. (反译)
常用英汉互译技巧
三、转换法 例1. Too much exposure to TV programs will do great harm to the eyesight of children. 孩子们看电视过多会大大地损坏视力。(名词转动词) 例2. 由于我们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明显 的增强。 Thanks to the introduction of our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 our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has greatly improved. (动 词转名词) 例3. 时间不早了,我们回去吧! We don’t have much time left. Let’s go back. (句型转换)

英汉互译第二讲

英汉互译第二讲

2.2 中英思维方式对比
2.2.1中国人注重伦理(ethics);英美人注重认 知(cognition)
“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不是出于对自然 奥秘的好奇,而是出于对现实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注”。 儒家思想“关心的是人道,而非天道,是人生之理,而非 自然之性”。 而海洋性地理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英美文化促使英美人对天 文地理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形成了探求自然的奥秘,向自 然索取的认知传统。
依据不同的标准,文化分类也林林总总。 从地域分,有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东方文化和 西方文化、大陆汉文化和港澳台汉文化等; 从时间分,由原始文化、奴隶制文化、封建文化、资本化、道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等; 从生产方式分,有游牧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信息文化等; 从生产工具分,有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青铜文化; 从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分,有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 从性质分,有世界文化、民族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等; 从结构层次分,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
二、习俗的差异 汉英习俗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如对狗的态度:狗在汉语文 化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与狗相关得表达一般含有贬义, 如“走狗、狗腿子、狗东西、癞皮狗、狗急跳墙、狗仗人势、 狗眼看人低、狼心狗肺”等。 英语文化中人们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 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 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 又如颜色方面,中国人喜爱红色,认为它代表热情、喜悦 和兴旺。传统中国婚礼上新娘子总是红色的奇葩,以示吉利; 新房也必由大红“喜”字 但英美文化中红色常与暴力、流血和战争有关。 因而为避免读者误解,著名翻译家David Hawkes不但把 《红楼梦》翻译成“The story of the stone”,还将全书的 “红”字都译为“green”。同样的差异还体现在白色、绿色 等颜色上。

论英汉互译中的中西思维转换

论英汉互译中的中西思维转换

思 维方式 是沟通 文化 与语言 的 桥 梁 。一 方 面 , 思 维 方 式 与 文 化
用语 言形式手 段( 如关联 词 ) 连 接 起来 表ຫໍສະໝຸດ 达语 言意 义 和逻 辑 联 系 。
锦熙 ) ,语 句 不 拘 于 形 式 结 构 , 语 法 呈隐形 , 注重 心理意会 , 主 要 采
密切相 关 ,是文 化心 理诸特征 的 集 中体 现 ,又 对文化 心理诸要 素 产生制约作用 。思维方式 的差异 ,
死。U n t i l a l l i s o v e r , a mb i —
根 于西 方形 式逻 辑 的理 性 传 统 ,
表 现 在 英 语 里 即 显 示 语 句 拘 泥 于 形 式 结 构 ,语 法 呈 显 性 , 比较 刻 板, 注重 以形达意 , 主 要 采 用 形 合
法 。如 : T h e m a n y c o l o r s o f a
r a i n b o w r a n g e f r o m r e d o n
方 面 ,思 维 方 式 又 与 语 言 密 切
相 关 ,是 语 言 生 成 和 发 展 的 深 层 机 制 ,语 言 又 促 使 思 维 方 式 得 以 形 成 和 发 展 。 思 维 方 式 以一 定 的 方 式表 现 于某 种语 言 形式 之 中。
果” 等含义 , 如例1 。且汉语句子 中 多 用反 复 、 排 比、 对偶 等 , 这类 句
式结构整齐 , 结构对称 , 如 例2 。 所 以 我 们 在 英 译 汉 时 ,往 往
大多 不 符合译 人 语 的语 言 习惯 ,
生 硬 死 板 。所 以 , 了 解 中 西 思 维 的
并译 出 , 就违 背 了中文习惯 , 令

英汉句子互译中的中西思维方式的转换

英汉句子互译中的中西思维方式的转换

百家论点英汉句子互译中的中西思维方式的转换*张颖(南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南阳473061)摘要: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作用的。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思维方式影响着语言。

语言随着不同地区人类的进化和思维的发展而具有各自的特点。

句子翻译需要注意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适当的调整使其符合译语的思维方式的对应表达。

关键词:中西思维;翻译;句子结构1引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与所处的地理人文有密切的联系。

汉族在华夏大地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讲究“天人合一”的和谐。

人们从主观出发看待世界,并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感性思维。

西方大多数国家濒临海岸,经济发展渗透了大量的海洋色彩,曾为经济发展展开探索、剥削,个人主义色彩和功利心明显,因而形成了理性思维。

本文通过查阅资料等途径从句子角度对英汉互译中的中西思维方式的转换进行深入研究。

2思维差异及句子特点2.1直线思维和曲线思维西方人为直线思维,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思维,把重要的部分比如结果放在开头,其后再对它进行详细的描述。

而中国人为曲线性思维,以委婉的方式从多角度开展所要描述的内容,最后点明重点。

2.2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西方人在前人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善于抽象性思维;中国人则习惯用形象的手法,用具有实际含义的词语叙述内容。

这些在作品中也表现得尤为明显。

2.3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西方人的分析性思维使英语词形多样化,语法和句式更为灵活,主句和从句的位置既可在前又可在后。

中国人则注重整体,无明确的语法要求,灵活多变的语序和词语构成了句子的大意。

2.4形合与意合英语注重形合,汉语则注重意合。

英语表达需要各种各样的衔接词,汉语表达意思连贯明确即可,句子结构灵活松散。

许希明在《英汉互译连续体研究-对比于变通》中形象地把英汉互译比喻为“拆桥铺路”、“破路建桥”。

英译汉要求译者摆脱英语结构的束缚,重新运用自己的词语组成句子。

汉译英中则需要译者深入了解汉语意思,用准确的英语词汇再添加一系列连接词,使英语结构完整通顺。

“主语突出”与“主题突出”思维模式对比——脱离语言外壳的英汉翻译

“主语突出”与“主题突出”思维模式对比——脱离语言外壳的英汉翻译

“主语突出”与“主题突出”思维模式对比——脱离语言外壳的英汉翻译郭雯【摘要】English-Chinese comparative stud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bilingual transferring,involving not only grammar but also thought patterns,whose major difference lies in that English is subject-prominent language and Chinese is topic-prominent language.Therefore,the difference may result in great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ject and topic,the core issue in bilingual transferring,attempting to find the appropriate transferring by deverbalization,in accordance with the nature of the two thought patterns,thus making the translating text coherent and fluent.%英汉对比研究与翻译转换问题紧密相连,不仅涉及到语法,还有思维模式差异。

其主要差异在于英语是"主语突出"的语言,汉语是"主题突出"的语言。

这两种倾向在表达方式上相去甚远,给翻译造成的困难尤其明显。

本文旨在探讨英汉对比中"主语"与"主题"两个影响双语转换的核心参数,试图找出符合两种语言思维特征的译法,脱离语言外壳,正确处理好两种结构的转换,使译文语篇连贯流畅。

英汉互译中中西思维模式的主要差异及转换技巧

英汉互译中中西思维模式的主要差异及转换技巧
学教育
图 囝
英 汉 互 译中中 西 思 维 模式的 主 要 差 异 及转 换 技巧
圃 姚 泽 文
内容摘要 : 语言是 思想的载体。不 同民族 由于地域 , 环境等 因素, 思维方 式存在差异 , 在表达 同一事物上会 有不 同的角度 和思维方式。 所 以在翻译 的过程 中消除这种差异带来的思想理解隔膜是 必要的。 本文通过中西方 思维差异点为 出发点, 简述 了在英汉互译 中西思维 的差异 , 并提 出如何 消除这种差异 带来 的影响。
法 中 有 明确 规 定 ,一 个 句 子 中有 且 只 能 有 一 个 谓 语 动 词 ,而 对 于
疑使句子更灵动 , 更具 有美 感。由
此 可 见 在 英 文 中 ,通 常 用 名 词 来 表 达 动 词 的含 义 。 而 动 词 多 使 用 弱势动词如 : b e , h a v e , b e c o m e , g r o w ,
强 势 动 词 的 形 式 可 以 翻译 为 : I
o f e r m y s u p p o r t t o y o u . 这 无
重形合 , 汉语 重意合
英 语有 着 严 格 的语 法 规 定 , 句子 的 形式 构成 遵 从语 法 规 定 。
而 汉 语 是 一 门 自 由 的 语 言 ,注 重
表 达 意思 。基 于刘 宓 庆 的定 义 :
“ ‘ 形合 ’指 借 助语 言 形 式 手 段f
包括词汇手段 和形态手段1 实 现 词 语或句子 的连接; 所谓 ‘ 意合 ’ 指
要体 现在汉语 有一种 多用 动词 的 习惯 , 因而叙 述呈动态 。而造成这 个现 象 的最 根本原 因是 :英 语语
e it f , n e v e r r e me mb e r i t ; i f y o u

谈谈英汉互译中视角的转换

谈谈英汉互译中视角的转换

谈谈英汉互译中视角的转换不同民族和国家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方式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有时会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同一个事物,反映在各自的语言上,对同一个事物或现象就可能会各有不同的表达方法。

英汉两种语言的这种视角不同表现在许多方面,表现在有灵主语句和无灵主语句以及被动句方面,在英汉互译中一定要注意。

标签:英汉互译;视觉;转换不同民族有许多相似之处,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民族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面临许多类似的问题,但是,由于各国具体生活环境和习惯不一样,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方式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有时会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同一个事物,反映在各自的语言上,对同一个事物或现象就可能会各有不同的表达方法。

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因而有许多表达上的差异,这是翻译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请看下面这两句:Let Joe please himself.The lack of furniture had accentuated the feeling of space如果照字面将这两句分别译为“让乔自己愉悦自己吧”和“缺少家具加重了空间感”,那就显得非常别扭。

要将意思说清楚,必须换个视角,根据汉语的习惯翻译成“乔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和“由于家具少,地方显得更宽敞。

”下面再看一些句子:Most things are difficult before they are easy 万事开头难。

(译成“大多数事情在容易之前的是难的。

”感觉又怎样?)I have no opinion of him他给我的印象太坏。

(也可译作“我对他的印象太坏”,但不要误解为“我对他没有意见”。

)I have his ear ,of course.他当然听我的话。

(照字面译成“我有他的耳朵”会使人莫名其妙。

)Are you a father?你有孩子了吗?(显然比问“你是父亲吗”要自然很多。

)You are telling me 我早就知道了。

论英汉互译中的结构转换

论英汉互译中的结构转换

论英汉互译中的结构转换汤丽琴;王雪明【摘要】翻译的本质是属性转换.本文从卡特福特的翻译转换入手, 通过英汉互译实例, 深入探讨英汉互译中的七种结构转换:主动与被动转换、致使结构转换、主述位转换、陈述+评论转换、主从转换、尾重转移、人称与物称转换等, 旨在说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思维差异的关系和研究结构转换的意义.【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8)012【总页数】4页(P43-46)【关键词】英汉互译;翻译转换;结构转换;思维差异【作者】汤丽琴;王雪明【作者单位】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江苏常州 213147;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翻译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使翻译概念的外延和内涵都得到了扩展。

翻译是交际[1],也是信息传递,还是文化传播[2-3]。

翻译的本质是它的转换属性。

既然通常认识下的翻译首先是语言之间的转换,原文的词汇如何用译入语的词汇来传达,什么样的译入语结构适合替换原文对应的表达,就是转换研究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

本文从转换这一角度出发,尝试探讨英汉互译中两种语言在结构上的转换,以便更好地认识翻译的内部规律。

一、翻译转换翻译转换最早由英国学者卡特福特(Catford)于1965年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中提出,意思是“译自源文本的目标文本中出现的细微的语言变化”[4](P95)。

卡特福特将翻译区分为“形式对应”(formal correspondence)和文本等效(textual equivalence),前者是语言范畴在语言系统基础上的对应,后者是发生在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对等。

用卡特福特本人的话来说[5](P141),“原文在走向译文的过程中偏离形式对应时候”就出现了翻译转换。

卡特福特还将转换分为层次转换(levelshift)、结构转换(structuralshift)、词类转换(classshift)、单位转换(unitshift)、内系统转换(intra-systemshift)。

论英汉互译中的词类转换现象

论英汉互译中的词类转换现象

论英汉互译中的词类转换现象作者:罗小梅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6年第09期【摘要】基于英汉表达形式不同,英汉互译中常借用词类转换法以求译文通畅,是常见的翻译方法。

本文分别从英译汉和汉译英角度分析了相关词类的转换;再从译者常犯的错误出发,进行归类总结;最后提出个人对英汉互译词类转换法的几点构思,加强了对词类转换法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词类转换互译技巧解读能力表达形式引言语言作为工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使译文近乎源语言的表达风格,词类转换法是必不可少的翻译方法。

通过总结规律,开拓视野,以提高翻译水平。

一、英汉翻译中的词类转换现象不同的历史文化,使各国语言表达形式不同。

英语力求形式美,而汉语则以精简为主。

在翻译中先转换相关词类再翻译,可使译文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名词转译成动词。

通常,动词在英语中起着顶梁柱作用,汉语的动词居多。

此时,在英译汉时,可将英语中的名词译成汉语的动词。

例1:Aspirin is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headache.阿司匹林用来治疗头痛。

(名词treatment转译成动词)2.动词转译成名词。

英语中对应的英语动词,为了使之愈加契合译入语的习气,我门可试图将动词译成名词。

例1:He directs a testing center.他是一个实验中间的主任。

(动词direct转译成名词)3.名词转译成形容词。

有些作表语的名词,可译为汉语的形容词。

例1:I am a perfect stranger to physics.我对物理一窍不通。

(名词stranger转换成形容词)4.名词转译成副词。

有些作表语的名词,在转译成汉语中的形容词时,一般也将修饰该名词的形容词转译为汉语中的副词。

例1:These characteristics of nonmetal are of great importance.非金属的这些特性是非常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英汉互译中,思维转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由于英语和汉语在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翻译时需要进行适当的思维转换,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思维转换:
1.主被动转换:英语中常用被动语态,而汉语中则多用主动语态。

因此,在
翻译时要注意将英语的被动结构转换为汉语的主动结构。

2.时空转换:英语和汉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例如,英
语中常用过去时表示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汉语则常常使用现在时态。

此外,英语中常用的时间顺序与汉语也有所不同,需要灵活调整。

3.名词和动词的转换:英语中名词使用较多,而汉语中动词使用较多。

因此,
在翻译时要注意名词和动词之间的转换,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

4.抽象和具体的转换:英语中常用抽象名词表达概念,而汉语则更倾向于使
用具体的名词。

因此,在翻译时要注意抽象和具体的转换,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

5.文化背景的转换:英语和汉语背后的文化背景也有所不同。

因此,在翻译
时要注意文化背景的转换,以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文化的习惯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英汉互译中的思维转换需要灵活调整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这需要翻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广泛的文化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