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经济增长动因分析及优化建议

合集下载

苏州现状分析报告

苏州现状分析报告

苏州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本文是对苏州市的现状进行分析的报告。

苏州作为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经济发展中心,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我们将对苏州市的经济、人口、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的苏州市现状。

2. 经济分析苏州市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

近年来,苏州市的经济发展迅猛,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点之一。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GDP增长苏州市的GDP连续多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苏州市的GDP在过去五年中年均增长率超过8%,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主要得益于苏州市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2.2 产业结构调整苏州市在过去几年中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力度。

通过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苏州市成功打造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如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科技城等。

这些产业集群的建设为苏州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3 外贸依存度苏州市的外贸依存度较高,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较大。

苏州市的制造业和出口业占据了苏州市经济的重要地位。

尽管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不稳定,但苏州市的外贸业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

这主要得益于苏州市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和出口政策的支持。

3. 人口分析苏州市的人口规模庞大,近年来人口增长迅速。

以下是对苏州市人口情况的分析:3.1 人口规模截至目前,苏州市的常住人口已经超过1000万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各项配套措施的完善,苏州市的人口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3.2 移民人口比例苏州市的移民人口比例较高。

由于苏州市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吸纳能力强,许多外来人口选择在苏州市定居。

这些移民人口为苏州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给苏州市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和挑战。

3.3 教育与人才苏州市拥有一流的高等教育资源和人才储备。

苏州大学、东吴大学等知名高校为苏州市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同时,苏州市还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为苏州市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各地区的转型升级也成为了当前的热点话题。

作为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代表之一,苏州市作为江苏省的经济中心,其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区域转型的视角出发,探讨苏州市面临的发展困境以及应对之道,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一、苏州市发展困境1.经济增速放缓苏州市作为江苏省的经济中心,曾经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制造业闻名全国。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和国内经济的结构调整,苏州市的经济增速也出现了放缓的趋势。

据统计数据显示,苏州市2019年GDP增速为6.5%,较上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增速放缓已成为了当前的发展困境之一。

2.产业结构单一苏州市长期以来以制造业为主导,特别是以电子信息等产业著称于世。

随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加剧和消费升级的需求变化,制造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占比逐渐减少,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也成为了苏州市的发展困境。

单一的产业结构不仅使得苏州市的经济发展依赖性较高,还使得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较差,长期以来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3.人口压力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苏州市的人口规模持续膨胀,城市发展压力不断增加。

与此城市内部的人口分布不均,城市边缘地区的人口聚集现象日益凸显,城市发展模式受到了较大的挑战。

由于人口压力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也难以跟上城市化的进程,这也成为了苏州市的发展困境之一。

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1.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了应对制造业的发展困境,苏州市可适当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和较高的附加值,可以带动城市的经济转型升级。

苏州市可以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发展金融、物流、信息技术和文化创意等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2.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关键。

苏州市作为中国东部的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好的科技基础和创新能力。

苏州经济发展现状

苏州经济发展现状

苏州经济发展现状
苏州是中国的经济强市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强的竞争力。

近年来,苏州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并且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首先,苏州的产业结构日益优化。

该市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汽车制造等高科技制造业发展迅速。

同时,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金融、文化创意、旅游等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果。

这种产业结构的优化,为苏州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其次,苏州的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

苏州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科技研发和创新的投入,积极引进高级人才和科技项目。

这些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苏州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

例如,苏州工业园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突破,成为了全球知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之一。

此外,苏州的城市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大力推进和改善,城市形象焕然一新。

特别是在交通领域,苏州拥有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和现代化的城市道路,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出行。

这也为苏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总的来说,苏州的经济发展现状呈现出多元化、高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和完善城市建设,苏州的经济发展必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势头。

苏州调查报告

苏州调查报告

域。
苏州文化产业发展措施
02
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措施,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
苏州的文化品牌。
苏州文化产业取得的成就
03
苏州文化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
的文化企业和品牌。
04
苏州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苏州面临的挑战
环境压力大
由于苏州的快速发展,环境压力逐渐增大,空气、水、土地等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收集
收集相关统计数据、政策法规以及学术论文等资 料。
问卷调查
针对当地居民和企业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 城乡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实地考察
组织调查小组赴苏州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当 地城乡发展情况。
数据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形 成结论和建议。
02
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深入挖掘和传承苏州的历史文化遗产, 建立有效的保护机制,打造具有历史文 化底蕴的城市。
加强文化教育和社会文明建 设
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培育文明风尚,提 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总结词
加强科技创新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培育高技术产业,提升 苏州在全球创新链中的地位。
3
城乡发展不平衡
苏州城市化进程迅速,但城乡发展差距较大, 部分农村地区发展滞后。
目的和意义
探究城乡发展差距及原因
通过调查分析苏州城乡发展现状,探究差距产生的原因,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提出对策建议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促进苏州城乡协调发展。
推广经验
通过调查报告,将苏州城乡发展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其他地区,为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作出贡献。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随着全球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各地区和城市的发展面临巨大的变化和挑战。

苏州市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在长期的高速增长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和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苏州市需要转变发展思路,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水平。

一、苏州市的发展困境及原因在长期的高速增长过程中,苏州市的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些困境和问题。

主要表现为:1、产业结构失衡,制造业占据主导地位。

苏州市的制造业发展非常发达,但服务业和高端创新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不够均衡。

2、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突出。

由于工业和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苏州市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越来越突出。

3、圈层分化加剧,社会经济不平衡。

苏州市的经济增长主要局限于城市中心区域,城市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薄弱,城乡发展的差距较大。

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苏州市长期以来过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而忽略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另外,由于制度和政策体系的缺陷,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加剧。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为了解决苏州市的发展困境,产业结构调整是关键的一步。

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应该是:1、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服务业和高端创新产业的比重。

苏州市应该逐步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从单纯的制造业增长向高端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增长转型。

2、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环境保护。

苏州市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绿色发展,降低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维护生态环境健康。

3、加强城乡发展协调,推进全面发展。

苏州市应该加强城乡发展协调,推进全面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总之,苏州市的发展面临较大的挑战和困境,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好方向,从经济增长的速度转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只有这样,才能为苏州市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苏州城市经济的矛盾与调整探讨

苏州城市经济的矛盾与调整探讨

苏州城市经济的矛盾与调整探讨苏州大学商学院万解秋苏州经济近年来的强劲增长迅速提升了它在城市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人们注意到了它的经济结构在快速变革,外资大量流入,经济总量迅速扩张,这种快速发展具有“明星效应”,它的辉煌和亮点掩盖了一些相关的问题,有一些发展中的矛盾可能被忽略了。

我们这里要提到的矛盾就是苏州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苏州城市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这种明显的落差,成为苏州经济发展中的一条“短腿”。

一、苏州城区经济地位的下降及其原因我们这里要分析的苏州城市经济是指苏州城区的经济,而苏州整体经济则包括了其所属的园区、新区和县级市区。

我们的观察和分析发现,苏州城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其经济地位和比重日益下降,与苏州城市经济整体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明显的反差,这种落差是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中逐步形成的,主要的因素有:1、古城区按照“退二进三”的思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的发展还不能完全替代第二产业,无法成为带动老城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增长点。

在产业结构调整前,苏州老城区的经济主要是由第二产业带动的,工业集聚是城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苏州的古城区,虽然工业不象在其他城市那样得到了急剧的膨胀,但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老城区除了具有苏州地方特色的传统工业,如:丝绸、棉布、呢绒、工艺品、食品等轻纺轻工产品外,机械、建材、制药、化工、造纸、电子、医疗器材等工业也先后被发展起来,并且建成了一些规模较大的项目,据1989年统计,苏州古城区的第二产业产值占全市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7.1%,第三产业为30.6%,在7个市县中排第一位。

显然,在当时工业即第二产业是古城区经济的主导力量。

其中的一些产品不仅在江苏有名,而且还享誉海内外,如苏州的丝绸产品共获得国家金奖7项,银质奖10项;获纺织工业部、省优质产品奖数以百计,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榜首。

在80年代中期脱颖而出的“长城电风扇”、“香雪海电冰箱”、“春化吸尘器”、和“孔雀牌电视机”被称为苏州的“四大名旦”,其产量、销量、品种、出口创汇、上缴利税和劳动生产率都走在全国的前列,由此带来了财政收入的增加,为古城区的经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其他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苏州增长贡献.

苏州增长贡献.

苏州“十二五”经济增长潜力研究年份:2010作者:年福华朱建清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是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内容和城市发展的基本结构形态,它决定了发展所依赖的资源要素间的配置关系,并最终决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水平。

本文在分析苏州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基础上,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简称C-D函数)测算“十二五”期间苏州潜在经济增长率,并对支撑经济潜在增长的土地、劳动力、能源三大要素的需求进行了测算,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一苏州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先后抓住农村改革、浦东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重大机遇,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同时,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发生变化。

1.从三次产业看,二产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从产业增速来看,1996—2009年,二产、三产的年均增速分别达14.0%、14.9%,略高于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速。

就增速变化趋势而言,二产、三产与GDP增长变化趋势基本同步,其中,三产自“十一五”以来年均增速达15.7%,均超过了二产和GDP增速,呈逐年稳步增长态势。

从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来看(见表1),三次产业对GDP贡献呈波动变化。

“十一五”与“十五”相比,二产对GDP贡献下降了近18个百分点,而三产则上升了近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逐渐增强,表明苏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但总的来看,目前苏州经济增长仍主要依赖于二产的发展,二产对GDP贡献率平均在58.6%。

表1苏州三次产业比重及其贡献率从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内在机制分析,在过去的十多年中,苏州第二产业的快速扩张主要源于投资驱动的生产能力扩张和出口能力的扩大。

由于在投资导向的产业升级中,苏州本土产业侧重于吸收和推广成熟、低端的技术,以及高度地利用了与其相适应的低端、非专业化的生产要素,使得当地企业自主研发、自主专利的技术和自主品牌的产品严重不足。

因此,苏州产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临界点,即已经形成的既有产业结构所能支持的产业成长的潜力,已经发挥到了尽头,正处于投资驱动向要素升级驱动的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地区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中国南部经济发达地区之一,苏州市自然也不例外。

在区域转型的新视角下,苏州市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如产业结构老化、经济增长方式单一等问题日益凸显。

需要根据当前的发展形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苏州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区域转型的视角出发,对苏州市的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苏州市发展困境分析1. 产业结构老化苏州市作为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传统产业基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苏州市的传统产业结构逐渐显现出老化和单一化的特点。

传统的轻工业和服装制造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竞争力,而现代信息技术、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又发展不足,导致了苏州市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

2. 经济增长方式单一苏州市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向型产业和城市建设投资带来的效益,经济增长方式相对单一,缺乏内生动力。

这种单一的经济增长方式既使得苏州市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使得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受到挑战。

3. 城乡发展不平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苏州市的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平衡。

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大量的人口涌入,但相对滞后的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压力增大,城市管理难度增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的发展动力。

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1. 发展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苏州市应当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科技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

在绿色环保、文化创意等领域,苏州市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可以通过积极引导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来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产业附加值,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2. 推动智能制造苏州市应当积极推动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以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资源、减少排放,及时转变为新兴的制造业发展方向,助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技术含量。

《苏州经济发展分析报告》

《苏州经济发展分析报告》

人才流失问题
由于房价和生活成本的上涨,苏州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问题,一些 高技能人才选择到其他城市发展。
人才引进政策不够灵活
苏州的人才引进政策相对单一,缺乏针对不同层次和领域的人才 引进策略,难以吸引到高端人才。
人才服务体系不完善
苏州的人才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缺乏对人才的全方位支持和服务 。
04
苏州经济发展策略与建 议
经济发展历程与现状
发展历程
苏州经济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和发展阶 段等。
现状
苏州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产业结构与特点
产业结构
苏州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导,同时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
特点
苏州产业结构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 产业集群。
苏州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
高城市国际化水平。
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转型升 级,苏州作为重要的经济支点,未 来发展潜力巨大。
应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
苏州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吸引 更多高素质人才来到城市,为城市 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应对环保和资源约束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 业,推动产业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方向 发展。
加强环保治理,推动绿色发展,同时合理利 用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
对苏州经济发展的总结和展望
经济发展成果显著
苏州作为国内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一直以来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苏州经济发展分析报告

苏州经济发展分析报告

苏州经济发展分析报告苏州经济发展分析报告2008.11⽬录1对苏州经济状况的分析 (1)1.1苏州经济增长状况的基本分析 (1)1.2 从⼈均国内⽣产总值⾓度,对苏州⼯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 (1)1.3 从产业结构发展特征,对苏州⼯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 (2)1.4 从就业结构特征,对苏州⼯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 (2)1.5 从⼯业内部结构,对苏州⼯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 (3)1.6 城市化率及其发展特征 (3)1.7 对苏州经济发展阶段的综合判定 (4)⼆、苏州经济发展⾯临的问题 (4)三、对苏州经济发展的评价和分析 (5)四、加快苏州经济发展⽅式的思考 (6)4.1 转换发展思路,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 (6)4.2 调整产业结构,努⼒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 (7)4.3 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步伐 (8)4.4 ⼤胆改⾰创新,增强苏州经济发展活⼒ (8)[摘要]改⾰开放以来,苏州的发展迅速,经济实⼒显著提升。

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贡献。

苏州通过引进外资,成功的将⼟地转变成资本。

经济发展处于重要阶段,苏州经济发展⾯临着机遇和挑战,处理好这些问题,苏州经济发展将会站上更⾼的台阶。

[关键词]苏州;经济增长⽅式;经济发展阶段;⾯临的问题;经济增长⽅式的转变1对苏州经济状况的分析1.1苏州经济增长状况的基本分析改⾰开放以来,苏州的发展显著加快,经济实⼒显著提升。

“九五”期间抓住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重要契机,⼤⼒发展外向型经济,地区⽣产总值年均增长11.6%,财政收⼊年均增长24.1%,电⼦⾏业逐渐进⼊主导地位,⼯业化道路从初级向中级迈进。

“⼗五”期间,外资和民营共同发展的模式逐渐确⽴,地区⽣产总值实现翻番,年均增速15.5%,跻⾝全国前五,财政收⼊翻了两番,年均增长35.3%。

以电⼦⼯业为代表的重⼯业主导地位确⽴,⼯业化进程向中⾼级迈进。

进⼊“⼗⼀五”以来,科学发展、协调发展成为苏州追求的新⽬标。

苏州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基于上海、杭州等城市的比较分析

苏州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基于上海、杭州等城市的比较分析

当代经济·月刊2020年第9期苏州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基于上海、杭州等城市的比较分析宋银燕(国家开发银行苏州市分行,江苏苏州215000)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苏州经济发展模式与我国经济发展领先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多不足。

本文从经济规模、经济结构、数字经济、创新能力等方面对比分析了苏州、上海、杭州等城市的经济发展现状,提出精准定位区域角色,重视优势产业竞争力提升,推动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夯实经济基础,强化科研成果产出,开放合作拓宽国际合作渠道等发展建议,旨在推动苏州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发展。

关键词:经济结构;创新能力;苏州;发展策略一、引言健康的经济结构是城市保持高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适应互联网信息时代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苏州作为长三角经济发达城市的一员,经济发展始终位于全国前列,但相比较上海、杭州等先进城市而言,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些许“短板”,限制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提升。

因此,通过对比分析苏州与领先城市之间的经济结构差异,为苏州未来经济发展提供创造性的建议符合当前苏州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苏州、上海、杭州等城市经济发展现状对比(一)经济规模对比分析1.宏观角度分析。

上海无论是GDP总量、人口数量,还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明显强于苏州和杭州两市;对比分析苏州和杭州来看,苏州的GDP在绝对值上虽然高于杭州,但从人口基数来看,经济规模距离杭州仍有较为明显的差距。

尤其是从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方面来看,杭州居民的消费水平与消费意识明显高于苏州。

2.微观角度分析。

在人均GDP方面,苏州位列三城市之首,上海和杭州相差无几;在流动人口方面,上海明显高于苏杭两城市,说明上海未来吸纳潜在外来人口的能力显著高于二者,而苏州又略高于杭州。

在人均收支结余方面,苏州略高于上海和杭州,说明苏州居民具有相对较高的消费潜力。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随着国家对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视,以及“一带一路”等倡议的推进,中国的城市转型也变得更加重要和紧迫。

苏州市作为中国东部著名的经济增长极之一,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形象在国内外都颇具知名度。

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苏州市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如资源环境危机、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及结构升级问题等。

因此,文章旨在从区域转型视角出发,重点探讨苏州市的发展困境,并提出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苏州市的发展困境1.资源环境压力较大。

苏州市的资源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如水资源短缺、环保问题、生态环境恶化等。

尤其是苏州市东部地区发展较为迅猛,但水资源供给量严重不足,而地下水超采已经导致地面沉降,影响了城市的稳定发展。

2.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苏州市的产业结构仍然以制造业为主,房地产业发展过于繁荣,而服务业经济比重过低。

这种产业结构对人口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利,同时也让苏州市的竞争力遭受了挑战。

3.城市发展不均衡。

苏州城市的发展不均衡表现在东西发展格局不对称,经济增长区域重心偏向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发展滞后,不利于整体经济的稳定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方向1.加强环保建设。

苏州市应该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从而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障体系。

在实际实践中,可以加强建设各类环保设施,将环保考虑到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环节。

2.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苏州市现有的重要产业链不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它需要新兴产业的引导和支持,带动着传统行业的改进和转型升级。

所以,应该全面推动创新驱动,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推动需要发展的高科技产业,同时升级传统产业链。

3.提升服务业比重。

苏州市应该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加大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提高服务业比重。

目前,服务业对提高城市知名度和中国世界城市排名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

特别是在“新经济”中,如O2O、物流、共享经济等,通过互联网渠道推广营销和管理等应更加重视。

2023年苏州经济形势总结

2023年苏州经济形势总结

以下是2023年苏州经济形势总结,供您参考:2023年对于苏州来说,是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一年。

在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苏州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实现了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一、经济增长稳中向好2023年,苏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历史新高,同比增长了7.5%,这一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得益于苏州持续优化的产业结构和强大的经济韧性。

苏州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都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和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苏州在2023年继续发挥其开放型经济的优势。

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等开放平台的建设和运营,为外资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同时,苏州还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拓展国际市场,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

三、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23年,苏州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苏州工业园区被科技部评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多个重大科技项目在苏州落地生根。

苏州还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苏州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2023年,苏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以上,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稳居全省前列。

五、民生福祉持续增进2023年,苏州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展望未来,苏州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时,苏州还将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增进民生福祉,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季度苏州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一季度苏州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常熟市1-3月经济运行分析常熟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一季度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来看,一季度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态势,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46.32亿元,增长10.7%。

完成工业总产值1143.5亿元,同比增长6.0%,其中规上工业产值893.89亿元,同比增长8.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3.15亿元,同比下降7.5%,降幅较2016年全年扩大 6.2个百分点。

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47.89亿美元,同比增长11.3%。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4.98亿元,增长8.2%。

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1、工业生产平稳增长。

1-3月,全市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143.5亿元,同比增长6.0%,较去年同期提升5.8个百分点,较2016年全年提升5.5个百分点。

其中,规上工业产值893.89亿元,同比增长8.4%,较去年同期提升7.8个百分点,较2016年全年提升5.4个百分点。

全市实现工业开票销售收入1004亿元,同比增长19.0%。

完成工业用电量31.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6%。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32个大类行业中有23个行业产值同比增长,占行业总数的71.9%,同比增加10个行业。

前十大行业合计实现产值752.96亿元,同比增长7.7%,占规上产值的84.2%。

其中,汽车制造业产值增长平稳,同比增长16.5%,特别是捷豹路虎完成产值44.36亿元,同比增长32.5%,拉动作用较为明显。

2、服务业稳中有进。

1-3月,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到47.5%,比去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

服务业投资预计完成63.35亿元,同比下降4.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过55%。

消费品市场保持较快增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4.98亿元,增长8.2%,商品市场成交额达到376.66亿元,同比增长4.4%。

完成服务业开票销售收入(不含房地产)416.3亿元,同比增长8.5%;完成服务业税收28.1亿元,同比增长15%。

对苏州明年工作建议

对苏州明年工作建议

对苏州明年工作建议
1. 加强产业转型升级:苏州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应继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2. 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3. 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简政放权,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吸引更多国内外优质企业和人才来苏州投资兴业。

4.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严格落实环保法规,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推动绿色发展,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

5. 提升城市品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居民生活品质。

6. 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苏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7. 保障民生福祉: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投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8. 加强文化建设:挖掘和传承苏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提升苏州文化软实力。

9. 防范化解风险:加强对金融、房地产等领域的风险监测和预警,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苏州城市经济功能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苏州城市经济功能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苏州城市经济功能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城市经济功能的功能定义是一个城市在一定地域经济中所承担的任务和起到经济中心的作用以及由这种作用发挥而产生的效能。

本文将探讨苏州经济中心的作用给周边带来的扩散作用有多大。

一、苏州产业结构的调整由图可知,苏州的的产业结构一直发生着改变。

全市经济平稳发展,运行基础进一步巩固,内生动力明显增强,转型升级不断推进,发展质量有效提升。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28.9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5.79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5253.81亿元,比上年增长13.3%;第三产业增加值3819.31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7:56.9:41.4。

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0.6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税收收入增长21.4%。

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15.8%、55.5%和37.6%。

第三产业的提高代表苏州的服务性产业发展。

服务功能又作为城市经济功能的条件。

本文将从3个方面来分析其结构调整带来的影响。

1、物流资源方面苏州市经济基础雄厚, 已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六大新兴产业, 在苏锡常组团中占主导地位。

2010年苏州人均GDP达到1.5万美元, 处于发达经济中级阶段; 三次产业比例为56.9:41.4:1.7。

经测算, 苏州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与物流产值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分别达到0. 998和0. 999。

充分证实苏州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对现代物流产业的强大需求, 同时, 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又促进了苏州市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合理化, 提高了企业效益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增强了其经济基础。

2、生产和生活服务方面苏州在财政金融形势稳定,有稳步的提升。

在市区与农村的居民整体收入都有所增加,这使得在居民可以更好的提升生活质量。

使得消费市场可以繁荣兴旺。

并且在苏州园区将要建设世界级奢侈品消费中心。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 苏州主要产业有哪些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 苏州主要产业有哪些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苏州主要产业有哪些精品文档,仅供参考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苏州主要产业有哪些近几年来,苏州市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既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也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但就总体而言,苏州第三产业的比重仍不算高,还低于第二产业;而且其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比如仍以商饮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而具有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

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一、苏州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现状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它总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演变。

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产业结构的中心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的顺序转移的一般趋势。

具体说来就是,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则首先是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则趋于不断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一般规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苏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苏州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三次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8.1:55.7:16.2演变为2004年的2.2:65.7:32.1(参见图一)。

注:根据苏州市历年统计年鉴及其统计公报数据绘制很明显,苏州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基本上符合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但是,从苏州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苏州的产业结构又与这一一般规律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按照历年汇率计算,苏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1978年仅为48.15美元,1992年首度超过1000美元,达到1153.24美元,到2004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升至7006.83美元,居国内大中城市第二。

按照一般规律,苏州市的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远小于西蒙库兹涅茨模式中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48.4%;又有1995年,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DP为4260美元,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平均为37%。

苏州经济发展

苏州经济发展

苏州经济发展苏州是中国江苏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江苏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苏州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一个具有较高发展水平和较好经济基础的城市。

本文将分析苏州经济发展的原因,探讨其成功的因素,并展望苏州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苏州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它与上海只有约100公里的距离,临近沪宁高速、京杭运河等交通主干线,使得苏州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

这为苏州与全球经济接轨提供了便利。

二、苏州的产业结构优势苏州在经济发展中形成了以现代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科技产业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苏州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吸引了大量的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进驻,形成了一个高端科技产业集群。

这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繁荣,还为苏州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三、苏州的人才优势苏州以其优越的发展环境和丰富的产业资源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流入。

苏州市政府提出了“人才引领发展”的理念,致力于打造人才强市,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吸引和留住人才。

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苏州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同时鼓励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才培训。

这些举措为苏州提供了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支持,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苏州的城市规划和发展理念苏州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通过城市规划和建设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苏州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

同时,苏州还注重城市建设的创新,通过建设高品质的城市公共设施和文化设施,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吸引更多人才和企业进驻。

展望未来,苏州经济发展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苏州将继续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项目,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同时,苏州还将继续加大对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打造更加优越的人才环境,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苏州经济增长分析

苏州经济增长分析

“九五”期间,苏州抓住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重要契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
济,经济开始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苏州经济在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 明显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 1978 年的“二、一、三”到 1987 年转变为“二、三、
一”,2011 年的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到 42.7%。通过对 1979~2011 年及“九五”、
3 苏州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分析
3.1 GDP 支出法分析 经济学上将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称为“三驾马车”,它们共同发力,
拉动经济不断前行。我收集整理了 2000~2011 年支出法 GDP 数据,用以分析说 明消费、投资、出口对苏州经济增长的作用。
苏州投资、消费、净出口规模不断扩大,2011 年地区生产总值为 10716.99 亿元,其中资本形成总额为 5786.17 亿元,最终消费额为 3655.97 亿元,净出口 为 1274.85 亿元,所占比例分别为 34.1%、54%、11.9%。
2 经济背景分析
2.1 苏州经济增长轨迹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 80 年代以乡镇企业
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主要特征是在乡镇政府的主导下,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 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二是 90 年代以外商投资 带动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阶段,主要特征是转移经济重心,依托自身的优势资源, 通过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投资建设,吸引大型跨国公司和外商投资,以
40.5
30.1 29.3
2002
2080.37 671.67 1060.19 348.51
32.3
51
16.8
27.6
72.5 -0.1
2003
2801.56 814.61 1673.48 313.4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市经济增长动因分析及优化建议作者:王文超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12期摘要:经济增长是一个城市得以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内在动力,而经济的增长往往是由其后的诸多“推手”共同促进的。

对于经济增长成因的分析有助于把握城市经济发展脉搏,更合理的制定城市经济发展战略,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苏州市作为近年来迅速崛起的新兴工业化城市,其增长轨迹和发展经验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通过对于苏州市多年来经济数据的归纳整理和政策环境的理性分析,总结出苏州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苏州市;经济增长;动力分析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149-06一、苏州市概况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南部。

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傍无锡,北依长江。

全市总面积8 488平方公里,现辖沧浪、平江、金阊、虎丘、吴中、相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等八个区和常熟、张家港、太仓、昆山、吴江五个县级市。

苏州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之一。

二、苏州市经济发展状况概述2007年,苏州市经济总量跃过5 000亿大关,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 701亿元,居全国第五位,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 790亿元,比上年增长17.5%。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产比例为1.7∶63.7∶34.6,第三产业的比例比往年提升1.9个百分点(见图1)。

2007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实现工业总产值19 060.13亿元,比上年增长24.4%。

进出口总额为2 117.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出口总额1 188.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6%。

利用外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实际利用外资71.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4%,其中服务也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21%,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为13.3%。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持续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 366.36亿元,比上年增长12.3%。

其中国有经济投资349.38亿元,比上年下降24.3%;三资企业投资810.79亿元,增长30.1%;私营个体投资751.6亿元,增长11.8%。

全市的财政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宏观经济效益持续向好。

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41.82亿元,居全国第四位,比上年增长35.4%。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站GDP的比重为9.5%,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30.8%、33%和41.7%,财政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大。

地方一般预算支出496.94亿元,比上年增长28.7%。

三、苏州市经济演化阶段性特征分析1.计划经济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家计划带动)。

这一阶段为国家经济计划统领全局的阶段,一切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由国家全全制定。

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

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于指令性计划,由政府指令分配资源,不受市场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在以前苏联发展模式的“赶英超美”的背景下,苏州的工业生产有了一个大的发展。

然而,由于受到计划的束缚,生产要素得不到最优配置,使得这个年代的苏州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少(见图2)。

图2计划经济年代三产比重2.苏南模式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带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和发展,苏州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起了以乡镇企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又称“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在乡镇政府的主导下,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

苏南模式下政府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出资办企业,并由政府指派所谓的能人来担任企业负责人。

这种组织方式将能人(企业家)和社会闲散资本结合起来,很快跨越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实现了苏南乡镇企业在全国的领先发展。

这一阶段,苏州的乡镇工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苏州的经济增长走上了一条乡村包围城市的乡镇企业主导之路,工业的发展带动了与其配套的服务业发展,第三产业产值迅速提升,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态势(见图3)。

图3苏南模式年代三产比重3.外资推动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外商投资带动)。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苏州乡镇工业产权不明、政企不分的弊端逐渐暴露,分散的经营方式、落后的管理模式和较低的生产效率越来越不适应当代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苏州市将经济重心转移到优化投资环境和平台建设,吸引大型跨国公司进驻和外商投资的轨道上来,依托其优越的区位、便捷的交通、丰富的人力资本,雄厚的工业基础、完善的基础设施等优势,通过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投资建设,迅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特别是高附加值的IT产业资本进驻,苏州的GDP和财政收入迅速攀升,跻身全国前列。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进一步上升,与第二产业的差距缩小(见图4)。

图42007年三产比重四、苏州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1.投资动力。

当代苏州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外商投资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三资企业投资额连续多年保持持续高速增长(见下页图5)。

2007年,苏州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 366.36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三资企业投资额810.918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占到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额的34.26%;投资结构继续优化,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 218.66亿元,增长4.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 144.05亿元,增长21.5%,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到48.3%。

2007年,苏州实现进出口总额2 117.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5%,出口总额1 188.84亿美元,其中外资企业出口总额1 064.06亿美元。

利用外资的规模继续扩大(见下页图7),2007年全市新增注册外资183.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3%;实际利用外资71.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4%,其中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21%,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比重的13.3%。

2.需求动力。

进入21世纪,苏州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和市区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总体上呈现不断的上涨趋势(见下页图8)。

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收入来源多元化。

2007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 260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047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7%和12.9%。

收入的增加带来需求的增长,需求增长带来物价提升,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总水平上涨4.2%,其中服务类项目价格上涨1.0%,消费品价格上涨5.2%(见P152图9)。

3.结构动力。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影响经济稳定程度和可持续性。

固定资产的投资结构的变化可以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苏州固定资产的投资当中,第一产业的投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投资比重和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持续上升。

近年来,苏州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先进IT制造业在二产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2007年,苏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值超过6 0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5 854.1亿元,同比增长22.5%;实现销售收入5 827.5亿元,同比增长23.2%;实现利税271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利润236亿元,同比增长26.9%;完成出口交货值4 207.4亿元,同比增长23.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7.5亿元,同比增长7.3%。

由于IT产业高度集聚的五个开发区周边25公里范围内的平均配套率可以达到95%,苏州工业园区在25公里的配套率可以达到98%。

而吴江经济开发区IT产业的自我配套率就高达90%,集聚效应非常明显,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预示着苏州将会走上发展低成本、高效率、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发展之路(见表1)。

尽管第三产业目前在苏州这个制造业之城中的地位不如第二产业,然其的投资额与投资比重持续高速攀升,2007年第三产业投资完成额为1 144.05亿元,几乎与第二产业1 206.29亿元的投资额持平,占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8.35%。

苏州的产业结构处于不断的持续优化升级之中。

五、苏州经济发展存在问题1.对外依存度过高。

2007年,苏州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 366.36亿元,其中三资企业投资额810.918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占到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额的34.26%。

实际利用外资也从2000年的28.83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71.65亿美元,以平均每年以超30%的速度递增。

进出口总额也由2000年的200.7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 117.96亿美元,十年之内翻了十番。

2007年,苏州出口总额为1 188.84亿美元,而外资企业出口总额1 064.06亿美元,竟然占到了出口总额的89.5%。

苏州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之高可见一斑。

2.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发展问题多。

2007年,苏州的三次产业比值为:1.7∶63.7∶34.6,第一产业的比重过小,第三产业的比重较轻,第二产业的比重过大。

产业结构为二、三、一配置,与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最优配置差距较远。

这与苏州先工业化后市场化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不无关系,加之大量跨国公司的进驻,将苏州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制造业之城。

然而苏州制造业的发展在带来大量GDP和财政收入的同时,也牺牲了城市的环境和社会利益,导致了城市周边的耕地锐减,环境破坏,用地紧张,治安下降等等负面效应的出现。

(1)农产品自给率与区域城市化发展不适应。

1997—2007年期间,苏州农业生产空间大幅度压缩,耕地面积由1997年末的30.65万hm2下降到2007年末的23.47万hm2,年均减少耕地0.72万公顷,2001年后,耕地减少呈加速态势(见表2)。

后六年年均减少耕地1.06万公顷。

伴随着耕地下降,粮食、油料、水产品等密切关系到人民生活的农产品总量在不断减少。

表2 2001年、2004年、2007年苏州主要农产品总产量单位:万吨资料来源:2002年、2005年、2008年《苏州统计年鉴》。

(2)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IT产业)层次不高,升级动力不足。

虽然苏州有着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是当前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制造业中心和IT产业生产基地。

然而其产业基础雄厚却不平衡,与制造业的雄厚基础相比,软件开发、信息服务业等“软”产业基础却相对薄弱,规模小,产值偏低、市场尚待开拓,2007年软件产业尽管保持了34.1%的增长率,但实现销售收入仅273亿元,不到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的5%;苏州的IT产业位于国际产业链和兼职链的低端环节,核心技术都在国外,对跨国公司依赖度高苏州,IT产业不仅核心零部件和生产设备需要进口,高纯度的金属原材料也无法在本地甚至国内市场上得到满足,集群位于起步的初级阶段,升级动力不足;苏州制造业人才供需结构存在错位,高端人才和适用性人才缺乏;资金充裕但投入渠道不畅,风险投资的规模尚需继续扩大,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和机制尚不完善;土地以及其他能源供应趋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