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社区外国人社会距离研究及其对社区治理的启示
社区国际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南京市鼓楼区涉外涉侨社区管理的启示
升 就业 品质 、 完 善人 口素 质 的 目的。 毋 庸讳 言 , 当下 人 们 对 于 城 市 国 际 化 的理 解 偏 于城市 规 模 、 产 业结构 、 基础 功能等 “ 物化” 经 济 指 标, 对 于涉及 到 国 际化 城市 的管 理 理 念 、 管 理 制 度 以 及 人 口结构 和行 为规 范 等 “ 软性 ” 特征 关 注 不 够 。这 无 疑成 为 我们 实现 城 市 国 际化 的重 要 障 碍 。本 文 以
一
基本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意见》 中, 提出以率先基本实 现人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为主攻方 向, 以经济 国际化 、 城市 国际化来推动人 的国际化。力求把南京建成 为
中国最适 合 中 高端 外 籍 人 士 和 华 侨 的 居住 地 、 最 受 境外 人 员青 睐 的旅 游 地 、 最 吸 引 国 际 资 本 投 资 的 集
有效运行 , 反映 了南京城 市国际化 战略 实施 的状 态。文章提 出, 南京 市需要构 建以尊重人的权利 、 满足人 的需要 、 提 高
人的素质、 发 挥 人 的 潜 能 为 内容 的 适应 人 的 全 面 发展 的 社 区 国 际化 管理 体 系 。 关键 词 : 城 市 国 际化 ; 社 区 国际 化 ; 人 的 全 面 发展 ; 社 区 管理
中图分类号 : D 6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3 1 6 3 ( 2 0 1 3 ) 0 1 — 0 0 5 2— 0 6
建设 现代 化 国际性 人 文 绿 都是 几 代 南 京 人 的 发 展梦 想 。早在 “ 八 五” 期间, 南京市委、 市政 府 正 式 提 出打造 国际化 大都 市 的 目标 , “ 九 五” 时期 又 提 出 , 将 南京 城 市建设 成 为经 济发 达 、 环境 优 美 、 融 古 都 特 色 与 现代 文 明 于一 体 的 现 代 化 江 滨 城 市 , 形 成 国 际 化 大 都市 的基 本 框 架 。在 《 南 京 市 国 民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第十 二个 五年 规划 纲要 》 中进 一 步 指 出 , 实施 城 市 国际化 战 略 , 以国际 视野 谋 划 南 京整 体 发 展 , 以世 界
涉外实践心得体会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涉外实践在我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近年来,我有幸参与了一次涉外实践活动,通过这次实践,我对国际交流与合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开阔视野,提升自我在涉外实践活动中,我有机会接触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这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世界是多元化的,各国文化各有特色,我们应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
在与外国朋友的交流中,我学会了倾听、沟通和表达,这些能力对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次实践使我拓宽了视野。
在活动中,我了解到许多国家的发展状况、风土人情以及政治制度。
这些知识让我对世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涉外实践提升了我的自我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我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如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我不断学习、进步,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二、增进友谊,拓展人脉涉外实践使我结识了许多外国朋友,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交流过程中,我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这些友谊对我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们将伴随我一生。
此外,涉外实践也拓展了我的社交圈。
通过与不同国家的人交往,我结识了许多行业精英、企业家和政府官员。
这些人际关系对我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朋友会给我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三、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涉外实践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由于文化差异,我们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障碍。
为了更好地与外国朋友沟通,我努力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首先,我学会了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
在交流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对方的行为举止,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从而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误解。
其次,我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更好地与外国朋友沟通,我学习了他们的语言,并在实践中不断练习。
通过不断努力,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国外社区管理的经验对中国社区管理的启示
国外社区管理的经验对中国社区管理的启示世界社区管理的三种模式:一是自治型管理模式。
美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就是采用这种自治型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是(1)非赢利组织——它是美国城市社区发展的主力军;(2)社区规划较为严格合理;(3)依靠社团组织实行民主管理;(4)强调法制功能,实施依法管理。
二是行政主导型管理模式。
新加坡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政府主导社区建设的各个方面工作,是政府主导型的典型代表,主要表现在:(1)政府行为与社区行为紧密结合;政府对社区的干预较为直接和具体,并在社区设有各种形式的派出机构;(2)社区管理组织具有非常完善的体系;(3)公众很少主动参加社区管理,社区居民民主观念淡薄。
三是混合型管理模式。
日本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特点是:日本城市社区管理体制表现出明显的混合式特征,政府对社区发展的干预较为宽松,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规划、指导并提供经费支持,官方色彩与民间自治特点在社区发展的许多方面交织在一起;(1)政府指导、支持和监督;(2)城市社区管理趋于民主自治化;(3)建立以人为本、为民服务以及居安思危的思想意识。
国外社区管理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启示一,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扩大基层民主的关键还在于真正建立起社区居民自治体制。
建立健全社区自治组织及其发挥作用,最重要的是要保证社区居委会自治性质和自治功能;要本着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产生社区居委会,负责社区教育、服务、管理和监督等工作;大力发展社区自治组织。
社区自制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目标,为此,必须大力推进社区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完善社区民主议事制度和程序,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社会公益事业,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启示二,大力发展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
在市场体制较为成熟和发达的国家,已经形成社会运行的三大部门,即政府部门、赢利部门和第三部门。
第三部门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发动民间力量,动员社会资源反馈社会和社区,他们与政府合作,一起来关心和解决公共事务问题。
国内外社区治理的经验启示
国内外社区治理的经验启示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沧州市运河区系统化社区治理探究【第一章】沧州社区治理制度优化分析引言【第二章】城市社区治理理论基础【第三章】国内外社区治理的经验启示【第四章】系统化城市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第五章】运河区系统化社区治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第六章】改进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结语/参考文献】沧州社区治理系统化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3 国内外社区治理的经验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社会和谐,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本细胞,承担着构建和谐城市的重任。
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对于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因此,认真总结国内外典型性、代表性社区治理模式的优缺点,充分借鉴它们在社区治理实践探索过程中的有益经验和成功做法,摒弃不成功的做法,对于推进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3.1 国内代表性社区治理特点自20 世纪90 年代国家民政部全面启动"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计划以来,我国各大中城市积极推进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
经过近年来的艰苦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上海模式、沈阳模式、江汉模式和百步亭模式,分别代表了我国城市社区中行政主导型、合作型或混合型、居民自治型和企业主导型的社区治理模式。
3.1.1 上海模式上海模式属于行政主导型社区治理模式,把社区建设与"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模式相结合,两级政府指市政府、区政府,三级管理指市级、区级和街道办事处三个管理层级,四级网络指居民委员会组织。
由此可见,上海模式将社区定位为街道,形成"街道社区",增强了街道办事处的综合协调能力,强化了街道办事处的地位、权力和作用。
这种模式的价值在于能够充分利用政府部门的行政主导优势,统一各主体力量,形成合力,搞好协调。
浅谈国外社区建设及其启示
浅谈国外社区建设及其启示论文关键词:社区建设社区组织社区服务论文摘要:社区建设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相比之下国外社区建设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本文通过介绍新加坡、日本、美国和加拿大四国社区建设特点,为我国社区建设,构建我国和谐社区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一、新加坡社区建设新加坡是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之一,经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济发展,社区建设已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方式。
新加坡居民大部分由华人组成,其社区建设,可称作华人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特点是政府依法指导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治理方式,这种治理方式在管理取向上不断弱化,其弊端是政府对社区管理成本过高。
但政府对社区干预较为具体、直接和明显,通过对社区组织的物质支持和行为指导,把握社区活动方向,给予社区自治组织充分发育空间,引导社会团体、企业商家参与社区建设,建立社区服务网络,针对不同群众提供有效援助,形成了积极有爱心的社区风气。
在新加坡社区建设中,社区组织发挥很大的作用。
其中,最高社区组织机构是人民协会,它是新加坡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也是基层组织的主管机构。
它以选举为基础,组织、领导和协调社区事务,负责把居民的需求反映给政府,并把政府的政策信息传达给居民。
人民协会下设公民咨询委员会、居民联络所、居民委员会等组织机构,负责社区建设基础工作。
在社区服务方面,新加坡培养社会自愿贡献者,又叫义工。
通过义工为社区服务这种自愿贡献的精神,促进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减轻了政府的压力,节约社区建设管理的成本。
二、日本社区建设日本是最早追随西方现代化发展方式的亚洲国家,其城市社区建设也深受西方国家影响,但也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采取混合的治理方式,政府和社区自治组织两者分工合作,在社区建设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政府提供政策、制度和基金,社区自治组织是政策与制度的主要建议者。
在1974年日本建立了地域中心体制,地域中心是由区级政府根据人口密度和管理半径分的一定区域的行政管理机构,隶属于区政府地域中心部。
社区外国人管理问题探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我国扩大和加速了与全球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入出我国国境的外国人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同时,在我国长期居留和定居的外国人口也越来越多。
1996年,公安部针对境外人员只能就住涉外酒店或其他接待单位的住宿限制取消,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进入社区居住,逐步形成了社区化散居状态在我国的一些沿海和经济发达城市,还出现了一些规模大小不等的外国人聚居区。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来华外国人数量少停留时间较短,大部分以旅游探亲或留学为目的,与此不同,现今来华外国人中在驻华机构任职从事务工经商等活动的人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停留时间也越来越长。
对外国人的管理工作从以往重视入出境边防口岸的查控延伸到对境内外国人居留管理的加强,对社区内外国人的管理也成为公安工作的一个新的任务和课题相形之下,我国有关外国人入境及居留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大多已有十年二十年的历史,内容滞后,不能适应外国人管理的现状。
一、我国外国人社区居留现状及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随着入出我国国境的外国人数量的急剧增加,在华外国人的分布和居留方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2006年9月,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在全国32个城市中组织的调研表明,外国人来华居留事由日趋复杂,由以往主要从事旅游探亲留学,扩展为以在驻华机构任职从事务工经商访问等活动为主,人数达到来华外国人总数的90%以上.而据统计,2008年,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批准外国人入境4800万人次,是20年前的30倍,全国各口岸出入境人员达3.5亿人次,约是20年前的倍12年,仅京、沪、穗三地公安机关登记在册常住外国人已超过27万,临时居留外国人90多万而到了2009年仅上海一地,外国人常住人口即已达到15万之多。
1996年,公安部针对境外人员只能就住涉外酒店或其他接待单位的住宿限制取消,从此以后,进入社区居住的外国人越来越多。
以上海市为例,1998年,散居地区的境外人员为44107人,比1996年上升44倍外国人在华居住地范围迅速扩大,形成散居状态。
国外社区治理模式浅析及对江西省社区治理工作的启示
一
在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处理的过程 中, 公共 权力 的多 中部 门、 区单位 、 区 自治组织甚至个人 。 辖 社 2社区治理 的方式是 强调参与 。社 区治理强调各主体 . 的参 与 , 过协商 、 作的方式 参与到社 区的公共事 务中 通 合 来 。居 民不再依附街居组织 , 是独立 的一方 力量 , 与政府 、
・
61 ・
到居民。而在社 区治理结构 中, 多元主体之 间如街道 与社
区 居 委 会 之 间 、 民 与 社 区 居 委 会 之 间 、 民 与 政 府 之 间 居 居
建设应 主要用行政型 的治理模式才 能把 整个 社区的服务 、
文 化 、 展 以最 快 的 速 度 调 整 过 来 让 居 民接 受 ; 在 常 住 发 而
【 中图分类号】 D 3 . 【 0 55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10 — 0 6 2 1 )5 06 — 2 0 9 3 3 (0 10 — 0 10
一
、
统治 与 治 理 的界 定
关于治理的定义 , 智者见智 , 仁者见仁。其 中全球治理
委员 会在《 我们 的全球伙伴关 系》 中的说 法最具 权威性 和 代表性。他们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 的机 构管理 “ 其共 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是使相互 冲突的或不同 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 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 的过程 。它既包 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 的正式制度 和规则 , 也包括各种人 们
居 委 会 等 组织 形 成 平 等 的关 系 。
从上述分析可 以发现 , 治理 实际上是 对公 共事务管理 机制的制度创新 。它打破 了市场与经济 、 公共领域与私人
领 域 、 治 国 家 与 公 民社 会 的 传 统 两 分 法 思 维 模 式 , 有 政 把 效 的 管 理 看 作 两 者 的合 作 互 动 过 程 , 图 建立 起 全 新 的公 力 共 事 务 管理 新 范式 ( 图 1。 见 )
涉外社区外国人社会距离研究及其对社区治理的启示——以登峰街非洲人社区为例
涉外社区外国人社会距离研究及其对社区治理的启示——以登峰街非洲人社区为例王海戈[1]王亮[2]([1]广州市开心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广东·广州510000;[2]广州大学广东·广州510000)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个非洲人聚居社区的测量,来量度社区非洲人与本地居民的社会距离。
研究发现,非洲人感知到本地居民对其存在比较高的社会排斥,即社区内的本地居民与非洲人存在很明显的社会距离,但非洲人的融入意愿依旧很高。
建议在涉外社区的治理上,政府可以通过提升本地居民对外国人的包容度,来消除族群间的社会距离,进而达到社区和谐的目的。
关键词社会距离社会融入社会排斥涉外社区治理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1相关研究综述“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这个概念,最早来自加布里尔·塔德,首次提出社会距离这个概念,用于表述社会阶级的差异。
塔德认为社会距离可体现不同阶级之间的亲密关系情况,是可以测量的。
最早将社会距离这个概念赋予主观性色彩,认为“社会距离”是自我与周遭环境的一种关系。
威廉姆斯认为,社会距离感是“某个群体的成员在与外群体成员的交往过程中,该群体的成员不愿意接受或承认一种既定的亲密程度的情感,一种既定的亲密程度的情感”。
应该从个体与社会、主观与客观两个维度对社会距离进行4分类:主观个体距离是一种对他人的看法和观点;客观个体距离体现为个体在思想、理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主观社会距离是对一个群体的观点和看法,形成外群体与内群体的差别;客观社会距离体现为不同群体之问的文化差异。
博格达斯认为社会距离是“能够表现一般的前社会关系和社会关系特征的理解和亲密的等级与程度”。
博格达斯量表产生以后,被广泛地运用于对不同国家、种族、族群的主观认识的研究中。
国内最早进行社会距离研究的是民族学家吴泽霖,他使用博格达斯社会距离量表研究了美国人对待黑人、犹太人和东方人的态度,并指出经济社会地位在社会距离中的决定性作用。
涉外和谐社区创建——学习体会卓介江
创建涉外和谐社区,构建和谐社会之基——浅议创建中国特色和谐涉外社区一.从和谐社区建设入手,有效推进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国的社区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吸引了众多关切的目光,社区成为关注热点,不仅仅因为它是催生健康城市的新细胞。
老百姓关心它,因为它连接着千家万户的日常琐事和难以诉说的心事;官员们重视它,因为它制约着城市发展、社会稳定、民生安乐;学者关注它,是因为他们从中看到了和谐社会的发育、“社会组织”的崛起以及民主政治的推进。
涉外和谐社区是社区建设的制高点,具有与国际接轨的涉外因素又能预示社区建设未来的走势。
研究它发展的经验和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调查,境外人士在上海购租房屋时,往往按照相似的选择标准和居住理念,聚集在某几个内外环境相当的小区,而这些小区就相应成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社区,上海涉外社区起源于1984年虹桥古北新区。
目前有30多万境外人士在上海工作生活,分别来自119个国家和地区,并已形成50多个涉外社区,通常这些社区里的境外居民占居民总数的3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100%。
随着上海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预计今后10年内外籍人士可高达80万左右——要求营造“国际化社区”呼声越来越高。
(一)我们的社区工作者在沟建涉外和谐小区工作上,开创性地做出了极大的努力社区新闻背景:1.诞生于1996年上海市长宁区荣华居委会是全国第一家涉外居委会。
他们用无国界的服务来凝聚中外居民,用“三位一体”的模式来实施安居工程,用文化交融的方式来营造温馨氛围,用大家共同的理念来创建文明家园。
在实践中归纳总结出了包括礼仪公关、服务推进、契约管理、权益代理、民主参与和文化交融等六个社区工作法,跳开了传统居委会的工作套路,赢得了洋居民的认同,参与社区的的各项活动,共同架起了团结和睦的友谊之桥。
2.2003年1月一个全新的国际化社区亮相北京,社区地处首都燕莎商圈,社会单位多达4300余家,拥有众多国际化资源,朝阳区麦子店街道经过半年多的基础调研、规划和实施而诞生的。
我国对外国人居住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对外国人居住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我国对外国人居住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经济全球化的进步带动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影响着人口的大范围流动。
在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里,经济的发展不断推动着人力资源的流动。
目前,人力资源的流动不仅仅局限于国内的流动,而是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
我国对外国人管理的范围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包括出入境管理、就业问题、居住等内容。
外国人管理需要涉及的管理部分很多,是一项很复杂的项目,需要我国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参与管理,才能够降低管理难度,提升管理质量。
本人认为,外国人管理的根本是居住处管理,居住处是外国人的落脚点,是外国人进行其他活动的基本条件,只有完善对外国人居住问题改革才能够提高管理效率,所以本文基于此背景下,结合学术界对外国人管理提出的创新理念提出我国对外国人居住管理的具体问题及对策。
一、外国人管理的理论概述关于外国人管理的界定国内外学术界的观点各异,其中有代表性的概念分别为外国人管理的意义、目的、内容及条件等。
下面我们就此进行阐述。
(一)外国人管理的定义根据我国外国人出入境的相关法律规定理解,外国人管理是指的根据国家政府机关对外国人以及没有国籍人员的居住、出入境、工作、旅游等内容实施的战略性管理的总称。
国家为了捍卫主权以及社会秩序,促进各国经济往来,社会发展以及交往等对外国人的出入境及居住活动进行综合管理。
(二)外国人管理的内容1.外国人管理法律体系的建立根据国际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对外国人管理的法律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基本法条。
第二种是我国法律的涉外条例。
第三种是我国参与签署的国际条约。
2.外国人管理体制的建立我国的外国人管理体制包括在外国人管理工作中参与结构设置、职能分工、人员调动、相关程序办理等内容。
外国人管理的实施是依靠国家的行政组织为主体,其它部分作为协助参与管理外国人。
外国人管理的基础是通过我国的司法部门、立法部门以及行政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来完成的。
中国居民对外籍人士的社会评价、社会交往与社会距离——基于义乌
现有研究揭示了社会地位会对不同群体间的社会距离产生影响,社会地位差距越大,与其它成员的 社 会 距 离 越 大 。[2] [3]社 会 地 位 高 低 是 否 有 助 于 缩 短 社 会 距 离 ,学 术 界 对 此 尚 未 得 出 一 致 的 结 论 。 国内 对 城 镇 居 民 和 农 民 的 社 会 距 离 实 证 研 究 指 出 ,城 镇 居 民 社 会 地 位 越 高 ,与 农 民 工 社 会 距 离 越 远 。[4]另有 研 究 也 表 明 ,处 于 底 层 的 农 民 工 更 易 受 到 交 往 排 斥 ,与 城 市 居 民 的 社 会 距 离 大 。[5]
基金 项 目 :国 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青 年 项 目 “来 华 跨 国 移 民 的 社 会 适 应 及 其 管 理 政 策 研 究 ”(14CRK023);浙 江 省 “之 江 青 年 ”社 科 规 划 项 目 “义 乌 流 动 人 口 管 理 创 新 研 究 ”(!3ZJQN〇86YB)
然 而 相 反 的 研 究 结 论 也 存 在 ,有 学 者 指 出 ,城 市 中 社 会 地 位 越 高 的 居 民 ,越 是 对 外 来 人 口 表 现 出 亲 和与宽容,社会距离也越小,相 反 ,社会地位较低的城市居民则会更加排斥外来人口,与其社会距离越 大 。[6]在一项同样是对城市学生与流动人口子女的调查中,研究者发现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社会地位 越 高 ,其与城市学生的交往状态越好,但是并未指出城市学生家庭的经济地位高低是否会对社会距离产 生 影 响 。[7]
二 、文献述评与研究假设
塔 尔 德 、齐 美 尔 以 及 帕 克 等 经 典 理 论 家 从 各 自 不 同 的 角 度 对 社 会 距 离 进 行 过 定 义 ,然而最终使其成 为 社 会 学 中 普 遍 适 用 概 念 的 则 是 鲍 格 达 斯 ,他 对 社 会 距 离 进 行 了 量 化 操 作 ,并 提 出 了 具 体 的 测 量 指 标 。 通过考察行动主体是否愿意与其他人或者其他社会群体的交往,来测量社会成员对于他们之间或者他 们 与 其 他 社 会 群 体 成 员 之 间 距 离 的 感 觉 。[1]虽 然 社 会 距 离 的 测 量 十 分 重 要 ,但 学 术 界 更 为 关 注 的 是 什 么因素影响了不同人群的社会距离以及如何影响社会距离的问题。
从在京外国人社区生活调查谈外籍人员居留治理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bei Vocational College of Public Security Police2020年9月Sept.2020第20卷第3期Vol.20No.3改革开放40年,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取得了历史性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密切,外国人来华数量逐年递增。
以北京为例,在京外国人已成为北京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公布,2019年接待来京短暂停留的外国游客320.7万人次,[1]此外,还有来华访问的政府官员及随行人员、外国驻华使领馆外交人员及随行家庭和服务人员,以及常住我国一年以上的外国专家、留学生、记者、商务人员等。
在朝阳望京、海淀东升、顺义后沙峪、东城东直门等地形成了一些外国人在京聚居区和散居地,这些地区的国际化社区发展成为北京建设的重要元素,也给公安机关的社区警务工作带来挑战。
通过在京外国人社区生活的调查分析,了解掌握外国人的社区生活状况,对公安机关进一步提升外籍人员居留警务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京外国人社区生活状况通过与有外国人管理经验社区民警和在京居住外国人的访谈,以及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在选取的88份有效样本中,可以反映出在京外国人的宗教信仰、使用语言、居留时间、住房状况、邻里交往、法律知识等社区生活情况。
(一)宗教信仰在京外国人中信仰基督教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样本的31.92%,其次为天主教17.10%、佛教7.98%、伊斯兰教6.84%,其他宗教占比约为5.70%,无宗教信仰约为20.52%。
其中,日本人有宗教信仰的比率较低,部分信教者以佛教居多;韩国人九成信仰宗教。
需要说明的是,部分外国人认为宗教信仰问题是敏感话题,选择不作回答,约占9.94%。
在京外国人中大多数都有宗教信仰,不同国家宗教信仰种类有所差异,特别是对宗教信仰的敏感,对公安机关的社区警务工作提出更为复杂的要求。
公安部门工作的涉外治安与外国人管理
公安部门工作的涉外治安与外国人管理公安部门作为国家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的重要力量,负责处理国内外的涉外治安问题以及外国人的管理工作。
这项工作对于维护国内社会稳定,保障公民人身财产安全,促进国际友好合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公安部门涉外治安工作的重要性,外国人管理的相关流程,以及如何加强国际合作。
一、公安部门涉外治安工作的重要性公安部门的涉外治安工作涉及到处理外国人在国内的犯罪行为、维护外国使领馆的治安秩序、打击涉外恐怖主义等重要任务。
首先,外国人在我国的犯罪行为虽然数量较小,但对社会治安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公安部门通过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边境安全管控等手段,有效地打击和预防外国人的犯罪活动。
其次,维护外国使领馆的治安秩序是公安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
公安部门必须严格履行国际法律和相关协议,并加强外国使领馆的安全保卫工作,以确保使领馆的正常运作和外交关系的稳定发展。
最后,公安部门还要加强对涉外恐怖主义的打击和预防。
恐怖主义活动往往跨越国际界限,公安部门通过加强情报收集和分析,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联合行动,有效地应对和打击恐怖主义威胁。
二、外国人管理的相关流程公安部门在外国人管理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工作包括签证审批、出入境检查、外国人居留管理等。
首先,公安部门负责对外国人签证申请进行审核,以确保他们的身份和目的与我国法律和规定相符。
其次,出入境检查是公安部门的核心职责之一,对入境和出境的外国人进行身份核验和安全检查。
最后,公安部门还负责对外国人的居留管理,包括居留证件的核发和变更、居留审查等。
公安部门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有效监管,保护外国人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国际合作公安部门在涉外治安与外国人管理工作中,需要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强合作。
这种合作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培训交流、执法合作等方式实现。
首先,加强信息共享,公安部门与其他国家的执法机构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及时获得相关情报以及涉外犯罪线索,从而加强对国内外的犯罪行为的打击和防范。
外国人生活社区调查报告
外国人生活社区调查报告外国人生活社区调查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外国人在生活社区中的居住情况、需求和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通过采集并分析相关数据和信息,以期对改善外国人在社区中的居住体验提供宝贵建议。
2. 调查目的2.1 确定外国人在生活社区中的居住比例和分布情况2.2 调查外国人对社区环境的满意度和不满意度2.3 了解外国人在社区中面临的问题和困扰2.4 探讨提升社区对外国人的服务和支持3. 调查方法3.1 问卷调查:我们针对社区中的外国人居民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包括居住情况、满意度、问题和建议等方面的问题。
3.2 访谈调查:我们采访了一些社区中的外国人居民,深入了解他们的居住体验和对社区的期望。
4. 调查结果4.1 外国人居住比例和分布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外国人占社区总人口的15%,主要分布在社区中心地区。
4.2 外国人对社区环境的满意度:调查显示,外国人对社区的整体环境、安全性和清洁程度较为满意。
4.3 外国人面临的问题和困扰:调查发现,外国人在语言沟通、文化适应和获得社区支持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扰。
4.4 提升对外国人的服务和支持:根据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建立多语言沟通渠道,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提供移民法律咨询等措施。
5. 结论与建议在社区中不断增长的外国人群体中,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改善他们的居住体验,社区应采取积极的措施。
通过加强沟通渠道、提供相关支持服务和开展文化活动,社区可以为外国人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和福利。
附件:附件1:问卷调查原始数据附件2:访谈调查记录法律名词及注释:1. 移民法律:涉及外国人移居和定居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签证、居留许可等。
2. 沟通渠道:指外国人和社区之间的交流途径,包括多语言服务、翻译服务等。
外籍人士进小区报告范文
外籍人士进小区报告范文1.引言1.1 概述:外籍人士进入小区管理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外籍人士在中国的各个城市定居和工作的现象日益增多,他们也需要在小区内获得完善的管理和服务。
然而,外籍人士进入小区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也日益突显,小区管理方面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适应这一趋势。
因此,本文将围绕外籍人士进入小区的现状、对小区的影响以及小区管理方面的措施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今后的小区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中,将概述外籍人士进入小区的现状和问题,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中,将详细分析外籍人士进入小区的现状、其对小区的影响以及小区管理所采取的管理措施。
在结论部分中,将总结外籍人士进入小区的问题,提出针对管理措施的建议,并展望未来小区管理的发展方向。
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以期对外籍人士进小区管理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外籍人士进入小区的现状、影响以及小区管理对外籍人士进入的管理措施,旨在提供对外籍人士进入小区管理的建议,以及展望未来小区管理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外籍人士进入小区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旨在促进小区管理的规范化和国际化,使小区居民与外籍人士的共同生活更加和谐和互相理解。
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引起社会各界对外籍人士进入小区管理的重视,促进相关管理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2.正文2.1 外籍人士进小区的现状外籍人士进入小区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外籍人士越来越多地来到中国工作和生活,他们在中国的小区生活也越来越常见。
外籍人士的进入给小区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外籍人士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与中国传统的小区居民有很大的差异,这可能会导致沟通和交流上的障碍。
例如,外籍人士可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饮食习惯或者生活作息时间,这些都需要小区管理方和居民进行适当的沟通和调整。
境外社会工作立法模式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境外社会工作立法模式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竺效杨飞2012-12-19 14:45:08 来源:《政治与法律》(沪)2008年10期【英文标题】Research on Legislative Model of Social Work Abroad and Its Enlightenment【作者简介】竺效,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杨飞,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北京 100088)【内容提要】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必将是我国进行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英美法系、大陆法系、混合法系许多国家地区的实践已经证明,社会工作立法对明晰社会工作者的公众形象、规范从业社会工作者的行为、提高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质量、维护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权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立法可以大致归纳为集中、分散和附属三种模式。
我国应将采用集中立法模式,制定一部《社会工作法》作为该领域立法的标志性目标。
以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工作的急切需求程度和我国法治建设多年已形成的立法规律为策略抉择的大前提,综合考虑现有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福利发展水平、社会工作教育发展水平、社会工作实践水平、社会法部门的立法发达程度,建议我国采用分阶段立法、逐步建立以《社会工作法》统领相关配套法规、规章的社会工作法律体系。
现阶段应先采用创制性授权立法的方式制定一部“低度具体”的《社会工作者法》。
【关键词】社会工作/立法/模式一、我国社会工作立法需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十七大报告又为我们指明: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不仅关系到我国的未来,也关系到百姓民生和社会稳定。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许多社会问题也随之增加,青少年犯罪、吸毒、失业、自杀、离婚、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不是单靠政府就可以解决的。
涉外社区外国人社会距离研究及其对社区治理的启示r——以登峰街非洲人社区为例
涉外社区外国人社会距离研究及其对社区治理的启示r——以
登峰街非洲人社区为例
王海戈;王亮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
【年(卷),期】2018(000)002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个非洲人聚居社区的测量,来量度社区非洲人与本地居民的社会距离.研究发现,非洲人感知到本地居民对其存在比较高的社会排斥,即社区内的本地居民与非洲人存在很明显的社会距离,但非洲人的融入意愿依旧很高.建议在涉外社区的治理上,政府可以通过提升本地居民对外国人的包容度,来消除族群间的社会距离,进而达到社区和谐的目的.
【总页数】3页(P185-187)
【作者】王海戈;王亮
【作者单位】广州市开心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广东·广州 510000;广州大学广东·广州 5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
【相关文献】
1.转制社区开展社区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以广州市登峰街为例 [J], 陈国雄
2.全球化背景下在华非洲人社区的生成及演进路径——以广州小北非洲人社区为例[J], 王亮
3.非政府组织参与涉外社区医疗服务研究——以广州市小北路非洲人社区为例 [J], 曾道扬;李正;李中文;宋格非;杨德力
4.学生街的流动摊贩的社区治理探索--以内蒙古大学学生街为例 [J], 冀星;冯悦
5.\"社区双协商\"模式对城市副中心社区治理的启示\r——以北京市通州区新华街道社区协商实践为例 [J], 李旭;林学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涉外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我于近期参加了一次涉外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深入了解国际事务,拓宽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以下是我对此次社会实践的总结和反思。
二、实践背景及目的1. 实践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拓展国际市场。
与此同时,国际事务日益复杂,我国在国际舞台上需要更多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因此,参加涉外社会实践活动,对我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2. 实践目的(1)了解国际事务,提升国际视野;(2)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3)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展人际关系;(4)锻炼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三、实践过程1. 实践单位本次涉外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市某外事办公室进行,单位主要负责处理我市与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及外国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事务。
2. 实践内容(1)协助处理日常外事工作,如接待外国友人、参与国际会议等;(2)参与国际事务研究,如收集、整理国际新闻、撰写报告等;(3)协助组织涉外活动,如举办国际研讨会、文化交流活动等;(4)学习外语,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3. 实践收获(1)拓宽国际视野,了解国际形势及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2)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学会了如何与外国友人进行有效沟通;(3)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4)结识了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拓展了人际关系。
四、实践反思1. 认识到国际事务的复杂性和重要性通过参与涉外社会实践活动,我深刻认识到国际事务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在处理国际事务时,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善于协调各方关系,以维护国家利益。
2. 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要学会尊重不同文化,善于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人进行沟通与合作。
3. 团队协作和组织协调能力的重要性在涉外社会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和组织协调能力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涉外社区外国人社会距离研究及其对社区治理的启示作者:王海戈王亮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05期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个非洲人聚居社区的测量,来量度社区非洲人与本地居民的社会距离。
研究发现,非洲人感知到本地居民对其存在比较高的社会排斥,即社区内的本地居民与非洲人存在很明显的社会距离,但非洲人的融入意愿依旧很高。
建议在涉外社区的治理上,政府可以通过提升本地居民对外国人的包容度,来消除族群间的社会距离,进而达到社区和谐的目的。
关键词社会距离社会融入社会排斥涉外社区治理1相关研究综述“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这个概念,最早来自加布里尔·塔德,首次提出社会距离这个概念,用于表述社会阶级的差异。
塔德认为社会距离可体现不同阶级之间的亲密关系情况,是可以测量的。
最早将社会距离这个概念赋予主观性色彩,认为“社会距离”是自我与周遭环境的一种关系。
威廉姆斯认为,社会距离感是“某个群体的成员在与外群体成员的交往过程中,该群体的成员不愿意接受或承认一种既定的亲密程度的情感,一种既定的亲密程度的情感”。
应该从个体与社会、主观与客观两个维度对社会距离进行4分类:主观个体距离是一种对他人的看法和观点;客观个体距离体现为个体在思想、理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主观社会距离是对一个群体的观点和看法,形成外群体与内群体的差别;客观社会距离体现为不同群体之问的文化差异。
博格达斯认为社会距离是“能够表现一般的前社会关系和社会关系特征的理解和亲密的等级与程度”。
博格达斯量表产生以后,被广泛地运用于对不同国家、种族、族群的主观认识的研究中。
国内最早进行社会距离研究的是民族学家吴泽霖,他使用博格达斯社会距离量表研究了美国人对待黑人、犹太人和东方人的态度,并指出经济社会地位在社会距离中的决定性作用。
随着进城农民工研究的兴起,我国学者开始对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距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郭星华等借鉴博格达斯主观性社会距离的概念,对新生代与上一代农民工跟城市居民的社会距离进行了研究,认为社会距离是“存在于行动者心理空间中的,行动者与其他行动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一个群体和另一群体的社会距离越大,则意味着彼此间互动越少,群体间日渐隔离。
运用社会距离视角来分析我国涉外社区外国人与本地居民关系的研究,目前比较少。
许涛的研究分析社会关系网络与非洲人涉外社区的形成。
而运用社会距离视角,测量涉外社区不同群体的社会距离,并据此来探讨涉外社区的治理,目前的研究比较缺乏。
故本文拟通过对涉外社区的外国人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的测量,来探讨此类社区的治理。
2研究概念及研究设计2.1研究概念界定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是国际移民研究中了解涉外社区族群关系,社群融合和社群隔离的一个重要指标。
是来自不同文化的群体,在关系上的亲密程度和等级。
与社会距离这一概念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是社会融入。
社会融入(social inclusion),也称社会融合,是国际移民研究领域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国际移民理论认为,由于迁入地与迁出地的文化差异,移民往往会出现一种“非整合”现象,即移民在迁入后一般表现出马赛克般的群体分割、文化多元主义和远离主体社会的三种生存状态。
社会融合既是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结果,它是一种个人的和群体的现象,包括态度以及行为的改变。
社会融合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在本文研究中,社会融合重要是指非洲人流动进入当地社区,在与本地人的交往,交流,互动等方面的意愿和行为。
另一个与社会距离概念经常一起使用的概念就是社会排斥(socialexclusion)。
在国际移民研究中,所谓社会排斥就是指移民社会成员或者社会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主流社会关系网络之外。
具体体现为多层面的排斥,例如经济排斥,社会关系排斥,机会和发展排斥等等。
当然,这些排斥也存在一定的不同步性,例如关系排斥,经济接纳,或者社会排斥,经济接纳等具体状况。
本文不关注于非洲人社会排斥的各维度及其组合,在本文中,对非洲人高聚居的涉外社区社会距离的测量,社会排斥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关于涉外社区外国人与本地居民的社会距离,本文通过社会融合和社会排斥来体现。
本文的研究框架是:社会距离是衡量涉外社区外国人与本地居民间关系亲疏远近的一个指标,社会距离有两种趋势,一是接近,体现为社会融合意愿强,二是疏离,体现为因感知到社会排斥而疏离社区。
涉外社区最大的特点是社区居民由于异质性很高,由此导致社区在形成社区归属感以及有效治理方面,存在更多挑战。
涉外社区不同族群之间社会距离的差异,如果表现为居民间接近意愿大于疏离意愿,则表明社区居民间融合程度高,社区凝聚力高,社区归属感强;族群关系和睦;反之,如果表现为居民间疏离意愿大于接近意愿,则表明社区居民间关系冷漠,社区融合程度低,社区归属感低,族群关系紧张。
2.2研究设计及实施2.2.1研究案例简介本文所选取的案例是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登峰街非洲人社区,该社区地处广州市D街道,社区居民总人口共有5279人,除中国居民外,登峰街非洲人社区内还居住着754个非洲人,这些非洲人约占全社区总人口的14.3%,远远高于我国公安部规定的有50个外国人居住就属于涉外社区这一标准,属于一个十分典型的涉外社区。
2.2.2测量指标本文关于登峰街非洲人社区非洲人与本地居民的社会距离的测量指标,具体分为两个层面:即融入意愿和排斥预期。
融入意愿是非洲人在心理上主动渴望和向往融入当地社区和本地居民群体的程度;排斥预期是非洲人当与本地居民发生社会交往时预期感受的排斥程度。
社会距离= 社会排斥预期-社会融入意愿当社会距离为零时,说明涉外社区族群关系是和谐的当社会距离为负值时,说明涉外社区外籍人士的社会融入意愿强当社会距离为正值时,说明涉外社区外籍人士感受到的被排斥预期强,而其社会融入意愿相对较弱与本研究相关的调查问卷由6个部分组成,具体指标的操作化测量如下:(1)基本资料:包括被访问的非洲人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职业分布、国籍分布、签证类型等。
(2)与当地居民的社会距离:借鉴社会距离量表和反转社会距离量表,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修订,设计了测量非洲人社会距离的“融入意愿量表”和“排斥预期量表”,每套量表各包括 6 个问题。
被访者从“5-非常愿意、4-比较愿意、3-一般、2-不愿意、1-很不愿意”中进行选择。
这 6 个项目被认为代表社会距离程度逐渐增强,就形成格特曼量表。
在“融入意愿量表”中,将分值累加得到融入意愿值;在“排斥预期量表”中,以 30 减分值累加得到排斥预期值。
2.2.3调查过程本次调查采用随机调查与滚雪球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因为居住在登峰街非洲人社区的非洲人,早餐大部分都是去地处登峰街非洲人社区的小北地铁站前的麦当劳进餐,而且入户调查难度十分大,因此,我们选取地处登峰街非洲人社区的小北地铁站前的麦当劳为调查地点,每天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访问在麦当劳的非洲人,并通过滚雪球的方法,让非洲人带领访问员去访问他的朋友或亲人来收集样本。
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4份,有效回收率为94.67%。
3调查样本分析3.1调查样本的社会距离分析3.1.1融入意愿与排斥预期指标及分析根据调查(如下图)可以发现,融入意愿最强烈的是与本地人聊天,其次是与本地人工作,与本地人成为亲密朋友的意愿大于与本地人成为邻居。
排在第五位的是与本地人一起进行社区管理,而与本地人通婚或成为亲戚排名最后,且从标准差中可以看出,与本地人通婚或成为亲戚的标准差最大,说明离散程度最高,即被调查者对于同一问题的答案有较大差异,这说明有部分被调查者希望与本地居民通婚或成为亲戚,也有部分被调查者非常不希望与本地居民通婚或成为亲戚。
当然需要考虑被调查者中部分是已婚人士。
在排斥预期中,被调查者认为本地居民最不希望与他们一起工作,且该项的标准差最小,说明离散程度低,即被调查者对于该问题的态度较为一致。
3.1.2社会距离分析根据对调查的登峰街非洲人社区的非洲人的“融入意愿量表”中的分值数,将分值累加得到融入意愿平均值为21.50;根据“排斥预期量表”中的分值数,以 30 减分值累加得到非洲人的排斥预期平均值为19.88。
社会距离值为-1.62。
说明相比起所感受到的排斥预期,居住在登峰街非洲人社区的非洲人想融入本社区的意愿更主动和强烈。
外籍居民的融入意愿平均值为21.50,排斥预期的平均值为 19.88(如下图)3.2影响社会距离的因素通过运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将融入意愿因子和排斥预期因子与其他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排除相关性不明显的因素后得出。
可以发现国籍因素与融入意愿因子和排斥预期因子的显著水平为0.708和0.784,根据相关分析中的判定规则,达到0.7以上属于强相关性,因此可以得出其有很强的相关性。
通过分析比对得出,来自尼日利亚和马里的外籍居民表现的融入意愿较强,索马里和尼日尔表现的融入意愿较弱。
而来自尼日利亚、索马里、肯尼亚和塞内加尔的外籍居民表现出的排斥预期较高,因此,来自尼日利亚、索马里的外籍居民与本地居民的社会距离较大,更难融入社区。
同样,教育水平因素与融入意愿因子和排斥预期因子的显著水平为0.702和0.795,根据相关分析中的判定规则,达到0.7以上属于强相关性,表现的融入意愿较强,因此可以得出其有很强的相关性。
通过数据分析看,受教育水平在大专及以上的群体,融入意愿更强,更乐意和本地居民交往。
除此之外,**表示在0.1水平上有显著相关。
因此,对于登峰街非洲人社区的非洲人,是否接受过各种来自政府和社工机构帮助和服务,与排斥预期有很强的相关性,并且呈现负相关,换句话说,得到过各种服务和帮助的非洲人,其排斥预期小于没有接受过帮助的外籍居民,因此,来自政府或其他非政府组织的各类服务和帮助,可以降低涉外社区外籍居民的排斥预期,使其更好的融入社区。
4登峰街非洲人社区社会距离状况对社区治理的启示从社会距离的测量可知,当社会距离为零时,说明涉外社区族群关系是比较和谐的;当社会距离为负值时,说明涉外社区外籍人士的社会融入意愿比较强;当社会距离为正值时,说明涉外社区外籍人士感受到的被排斥预期强,而其社会融入意愿会相对较弱。
通过对登峰街非洲人社区的社会距离的测量,对于我们在治理此类涉外社区有以下几点启示:(1)当涉外社区外国人社会距离为负值时,说明社区内外籍人士的社会融入意愿强,涉外社区的外籍人士更愿意和本地居民互动,更愿意参与社区活动。
因此,在社区治理时,可通过社区活动吸引到许多外国人的参与。
当然,较高意愿的社会融入,也意味着这些外国人存在比较明显的长久居住的倾向。
目前,我国依旧是一个非移民国家,外国人不断增强的社会融入意愿也使我国的涉外人员管理政策面临着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