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1)同步提升练习[精品]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后习题含答案
第17课《古诗三首》课后习题含答案一、我能写出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1.两岸青山...。
....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2.湖光...。
..无风镜未磨..秋月两.相和.,潭面二、我会填。
1.《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代诗人。
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西湖和时的湖光山色。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之情。
2.《望天门山》的作者,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3.《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三、重点诗句品析1.根据诗意写诗句(1)《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西湖在阳光照耀下,波光闪闪,十分美丽的诗句是:“。
”(2)《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描写雨中的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的诗句是:“。
”2.根据意思写诗句。
(1)在月光的照耀下洞庭湖和江山显得苍翠欲滴,从远处望去,就好像是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青螺。
(2)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四、把《望洞庭》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一、1.(1)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2)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2.(1)湖面的光芒。
(2)指湖光和秋月。
(3)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4)指湖面。
(5)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二、1.宋苏轼雨天喜爱和赞美1.李白“诗仙”2.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2019)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 古诗三首-章节测试习题(1)
章节测试题1.【答题】填入横线处的诗句是:()。
两岸青山相对出,_____________。
A.碧水东流至此回B.山色空蒙雨亦奇C.潭面无风镜未磨D.孤帆一片日边来【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了诗词的积累。
【解答】做此题要多读多听多说多写,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让学生在熟读熟记中,感受道理,受到教育。
2.【答题】给加下划线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A.中午的时候会断开。
B.从中间断开。
C.天门山的中间断裂。
【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中字、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此类试题必须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诗句的整体意思,然后确定字词的意思,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3.【答题】读诗句,给加下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A.māB.mǒ【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多音字的辨别能力。
【解答】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当然组词也不同。
要想正确解答此类试题,就得识字量大,做到见到就能拼出拼音,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4.【答题】《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
A.宋代叶绍翁B.宋代苏轼C.唐代柳宗元D.唐代李白【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作者的掌握。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宋代苏轼。
5.【答题】填入横线处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淡妆浓抹总相宜。
A.水光潋滟晴方好B.遥望洞庭山水翠C.欲把西湖比西子D.一年好景君须记【分析】本题考查了诗词的积累。
【解答】做此题要多读多听多说多写,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练习题(附详细答案)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练习题(附详细答案)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古诗可以增加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的练习题,并给出详细答案。
一、阅读短文,选择正确答案。
秦风里的古诗属于( )。
A.抒发心情的诗歌B.描述风景的诗歌C.描写人物的诗歌选:B分析:秦风是写风景的诗歌。
答案解析:根据课文中所学到的内容可以得出答案,秦风属于描述风景的诗歌。
因此,选B。
二、根据课文内容,判断正(T)误(F)。
( )秦风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诗人。
( )秦风里的《蝉》这首诗是描写动物的。
( )《静夜思》是作者王之涣的自述。
( )《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描绘了夕阳的美景。
答:F、F、T、T分析: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判断。
答案解析:秦风是一种诗歌的体裁,不是特指某位著名的诗人,因此第一题判断为“误”。
秦风中的《蝉》是描写某种昆虫的,不是动物,所以第二题判断为“误”。
《静夜思》是作者李白的作品,不是王之涣的,因此第三题判断为“真”。
描绘夕阳的一句诗适用于《登鹳雀楼》的描述,所以第四题判断为“真”。
三、理解诗意,回答问题。
1.《蝉》诗中提到了蝉在哪里鸣叫?答:草的深处。
分析:通过诗句“在涧之深处,有蝉在鸣吟”,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解析:蝉在涧的深处鸣叫,不是草的深处。
因此,答案为“错误”。
2.《静夜思》的作者是谁?答:李白。
分析:根据课文内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下一句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是李白创作的。
答案解析:《静夜思》的作者是李白,因此答案为“李白”。
3.《登鹳雀楼》这首诗写的是哪一座建筑?答:鹳雀楼。
分析:根据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下一句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解析:《登鹳雀楼》这首诗写的是鹳雀楼,因此答案为“鹳雀楼”。
通过以上解析,我们回答了课后练习题中的问题。
17《古诗三首》(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17《古诗三首》(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掌握生字词,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描绘等环节,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教学内容- 古诗《静夜思》- 古诗《夜泊牛渚怀古》- 古诗《登鹳雀楼》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 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古诗的学习,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的背景和相关图片。
-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古诗三首》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古诗。
3. 朗读与讨论:学生朗读古诗,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古诗的基本意思和情感。
4. 描绘与分享: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古诗的意境,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古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 课题:《古诗三首》- 作者:李白、杜甫、王之涣- 主要内容:静夜思、夜泊牛渚怀古、登鹳雀楼- 情感:思乡、怀古、壮志作业设计1. 背诵:学生背诵《古诗三首》。
2. 描绘:学生选择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其意境。
3. 思考:学生思考古诗对自己的启示,写一段心得体会。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感受到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同时,我也发现学生在描绘古诗意境方面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训练。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因为这是整堂课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能否实现。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 17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中的基本词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古诗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内容- 古诗《山行》:学习其描绘的秋日山林景色,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 古诗《枫桥夜泊》:感受诗人夜晚泊船时的孤寂与愁绪。
- 古诗《晨兴》:体会诗人清晨散步时的愉悦和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并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
- 难点:古诗中某些词汇的深层含义,以及诗人情感的内化与表达。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设备、挂图、卡片。
-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彩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秋天的山林、夜晚的枫桥和清晨的田野,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
2. 新课导入:介绍三首古诗的作者和背景,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讲解生僻字词。
3. 深入解读:分组讨论古诗内容,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4. 朗读与背诵:学生集体朗读,个别学生示范背诵,教师指导纠正。
5. 课堂小结:总结三首古诗的主题和特点,强调诗歌的美学价值。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重点词汇:列出三首诗中的生僻词汇及其释义。
- 情感线索:用图表展示每首诗的情感变化和主题。
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所学古诗,并尝试创作一首简短的诗。
2. 课后练习: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反思- 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和朗读背诵能力,以及课堂参与情况。
-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增加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习了三首古诗,还领略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增强了文化认同感。
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审美能力,为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望天门山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古诗三首》课后习题解答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后习题解答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首诗组成,都是描绘祖国山河美好,赞美大自然美丽风光的古诗。
《望天门山》写的是天门山与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
(山的雄奇)滔滔碧水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脚步,被迫回旋,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响声,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水的壮阔)诗人感觉自己不是乘着帆船而来,而是驾着云朵从天边而来,在这无比壮观的自然景象面前,诗人全然不觉得自己渺小,而是跟它们相提并论了,这就是才华横溢、气度超凡的李白。
《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描写西湖在不同气候下显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望洞庭》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夜幕刚刚降临,月亮慢慢升起,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显得那么平静,那么悠闲。
抬头,一轮明月挂在天空,把它皎洁的光轻轻柔柔地洒在了湖面上,湖水就泛起淡淡的波光……二、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的东梁山和西梁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
一叶孤舟从天水相接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平滑光亮。
17-古诗三首(试题)三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含答案、解析)
1.喜爱和赞美
2.C
3.争啄
4.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详解】
《钱塘江春行》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所以是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钱塘江的美。
饮湖上初晴后雨
1.扌5 ③ ② ④ ①
2.B
3.天晴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是另一番奇妙景致。
【分析】
1.本题考查偏旁部首、笔画笔顺、字义等方面的知识。
“抹”部首是“扌”,书写笔画:横、竖钩、提、横、横、竖、撇、捺。
抹零头:解释是付款时只付整数,免付零头。抹:去掉,除去。
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的不同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学生可据此组织好语言进行表达。如: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字词含义,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朗读《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字词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3. 学习诗歌的韵律特点,如押韵、平仄等,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4. 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并默写《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字词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古诗朗读音频。
2. 学具:古诗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句,注意停顿、语气和表情。
3. 理解:教师逐句解释诗句中的字词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如比喻、拟人、押韵等,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5. 背诵与默写:学生分组背诵诗句,教师检查并指导;学生默写诗句,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与难点,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课题:《17 古诗三首》2. 诗句:《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3. 字词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5. 韵律特点:押韵、平仄等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课时分层作业设计(附参考答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时分层作业设计第17课古诗三首基础必做篇一、用“√”画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人云亦.云(yí yì) 相宜.(yí yì) 洞庭.(tíng tīng) 镜未.磨(wéiwèi)二、规范书写词语。
chǔ jiāng gū fān yǐn jiǔ yín pán yáoyuǎn()()()()()三、给句中的加点字注音。
1.奶奶请工人把这个石磨.( )清洗和打磨.( )一下。
2.这个淘气的小男孩拿着水彩笔在桌上涂抹.( ),妈妈只好用抹.( )布擦干净。
四、给句中的加点词语选择合适的义项。
(填序号)1.天门中断楚江开。
( )①中午的时候断开②从中间断裂③从中间拉开了2.水光潋滟晴方好。
( )①水中的灯光②湖面的波光③水面上的灯光3.湖光秋月两相和。
( )①湖面的波光②湖面发出的光③光溜溜的湖面五、默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巩固提升篇提升选做题(3选2)一、请按下列提示从《望天门山》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填空。
《望天门山》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的美景。
第一句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三、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行》、《枫桥夜泊》和《泊船瓜洲》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古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2. 课型:新授课。
3. 教学内容:《山行》、《枫桥夜泊》和《泊船瓜洲》三首古诗的学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诗句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古诗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和诗人的情感,共同解决问题。
4. 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诗句的背景和诗人的创作意图。
5. 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诗句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把握。
六、板书设计1.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根据诗句内容,绘制一幅图画。
3. 查阅资料,了解诗句的背景和诗人的创作意图。
八、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部编版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
部编版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的第17课。
这一课主要介绍了三首古诗,分别是《春晓》、《夜泊船影》和《悯农》。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描述了春天来临时大自然的景象,描绘了鸟儿唱歌、春风吹拂、阳光明媚的场景。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
美好描绘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夜泊船影》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描绘了作者在夜晚看见船影的场景。
诗中写到
了船影在水中倒影的美丽景象,以及作者对于离乡背井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情感深沉,给人以思考生活的启示。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写了当时农民的辛苦和苦难。
诗中描绘了种田、耕作、收割等农民的辛勤劳作,以及他们的穷困和艰难。
诗人通过描绘农民的艰辛生活,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评,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们能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和抒发方式,感受到诗歌的美丽
和力量,培养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爱之情。
2023-2024学年秋季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后作业第17课《古诗三首》(含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下面对《望天门山》诗中词语理解有误的是()A.中断:灌水从中间隔断两山B.开:打开,推开C.回:回旋,回转。
2.《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人抓住()的特征来描绘西湖的风采神韵。
A.春季鲜花B.夏季时雨时晴C.秋季西子3.《望洞庭》一诗中,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______、______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______图。
表现了诗人对______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______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A.宁静、祥和、洞庭山水、大自然、气度B.宁静、祥和、洞庭夜景、洞庭湖、气度C.壮观、祥和、洞庭山水、大自然、态度4.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理解正确的是()A.用了比喻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知情。
B.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
C.“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
5.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B.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6.下面词语中含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温柔B.满栽C.玩耍7.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停车坐.(因为)爱枫林晚B.霜叶红于..(比……红)二月花C.欲把西湖比西子..(西方男子)D.淡妆浓抹....(淡雅和艳丽两种不同的妆饰)总相宜二、填空题8.书法园地。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出自李白的《望天门山》,请你将此诗的后两句写下来,相信你会写得既正确,又美观!____________________9.根据你所积累的古诗填一填。
诗中有风景。
本学期我们跟随李白欣赏了“天门中断楚江开,_________”的壮观景象;还跟随刘禹锡饱览了“_________,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洞庭美景;既领略了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____________”的江南秀丽荷花,又见识了杜牧笔下“_________,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深秋枫林晚……10.辨字组词。
三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1)
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7课《望天门山》同步练习1.拼一拼,写词语。
zhōng duàn chǔ jiāng zhìcǐgū fān yǐn jiǔ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2.查字典填空。
“孤”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
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3选择:“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对这句理解正确的是()(多选)A. 这句写的是: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B. 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C. 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可以说这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4.根据解释写诗句①雄伟的天门山好像是被从中间冲断了一样,让长江浩荡的流经这古代楚国的旧地。
________②滔滔东流的江水,在天门山遇到巨大的障碍掉头向北流去。
________③分列长江两岸的天门山,就像迎着江水扑面而来。
________④在那水流湍急的地方,有一只小船乘风扬帆,从太阳升起的东边驶过来。
________5.回忆古诗的内容并填空。
(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________朝大诗人________。
诗中的“楚江”指的是________。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________朝大诗人________。
诗中的“西子”指的是春秋时代越国美女________。
6.课内阅读。
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______的,而是______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______江______,东流水______,青山______迎出,孤帆日边______,景色由______及______再及______地展开。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 一课一练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17古诗三首课时测评方案字词模块一、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
相宜.(yíyì)家庭.(tín tínɡ)至.于(zìzhì)清楚.(cǔchǔ)二、看拼音,写词语。
ɡūfān mínɡjìnɡyín pánduàn kāi dānɡchūyáo yuǎn三、给句子中的加点字注音。
1.奶奶请工人把这个石磨.( )清洗和打磨.( )了一下。
2.这个淘气的小男孩拿着水彩笔在桌上涂抹.( ),妈妈只好用抹.( )布擦干净。
句子模块四、根据意思或图片写诗句。
1.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一面尚未打磨的镜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对这两句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天门山中间是被长江之水冲断的,写出了长江水波涛汹涌,气势很大。
B.诗句只赞美了长江水的巨大生命力。
C.诗人运用了多处动态描写,写出了对天门山被冲断的担心。
读写模块六、课内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诗中的“西子”指的是____________。
2.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突出了西湖的________。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六、青山绿水 “白银盘里一青螺”中的“白银盘”指的是____洞__庭__
_湖___,“青螺”指的是___君__山___。本句巧用了__比__喻___ 的修辞手法,把秋月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工艺美 术珍品,表达了诗人___对__洞__庭__湖__美__景__的__喜__爱__和__赞__美___ 之情。
所以西湖也叫西子湖。 2.诗人认为西湖和西子的相似之处是什么?用诗中原句
回答。 __淡__妆__浓__抹__总__相__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望洞庭 五、水月交融 1.第一句诗描写的景物有___湖__光__、__秋__月____。“和”指
___湖__光__和__月__光__交__相__辉__映_____。 2.第二句诗把湖面比作__未___经__打__磨__的__铜__镜____,形象地
一、主题积累 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诗句,排序是__②__③__①__④____。 (填序号) ①可怜九月初三夜 ②草长莺飞二月天 ③映日 荷花别样红 ④墙角数枝梅
二、延伸阅读 题西林壁
[宋]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从古诗中找出两对反义词写下来。 ( 远 )——( 近 ) ( 高 )——( 低 )
断开
gū fān
孤帆
yáo wàng
遥望
yín pán
银盘
jìng zi
镜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给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天门中断.楚江开( A )
A.断开
B.戒除
C.判定
2.水光潋.滟.晴方好( B ) A.形容水满或满而溢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古诗三首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我能写出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1.两岸青山
...。
....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湖光
...。
..无风镜未磨
..秋月两.相和.,潭面
二、我会填。
1.《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代诗人。
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西湖和时的湖光山色。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之情。
2.《望天门山》的作者,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3.《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重点诗句品析
1.根据诗意写诗句
(1)《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西湖在阳光照耀下,波光闪闪,十分美丽的诗句是:“。
”
(2)《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描写雨中的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的诗句是:“。
”
2.根据意思写诗句。
(1)在月光的照耀下洞庭湖和江山显得苍翠欲滴,从远处望去,就好像是在白
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青螺。
(2)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把《望洞庭》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
一、1.(1)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2)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2.(1)湖面的光芒。
(2)指湖光和秋月。
(3)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4)指湖面。
(5)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二、1.宋苏轼雨天喜爱和赞美
1.李白“诗仙”
2.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三、1.(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1)遥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四、
《望洞庭》改写
秋高气爽,明月当空,大诗人刘禹锡乘着马车去来到了洞庭湖边。
刘禹锡静静地站在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月光洒在洞庭湖湖面上,那皎洁的月光和洞庭湖湖水交相辉映,形成一道美丽的景色。
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诗人远远望去,在皓月银辉下,湖中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白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刘禹锡被眼前这美景陶醉了,于是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