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改革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一)赋税制度的变化1、相地而衰征这是春秋时期管仲提出的租赋原则。

“相”,视、观察。

“衰”,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

这是说,区别土地的好坏,根据不同的等级定额征税,使农夫在好地和坏地上收益大致差不多。

这是管仲对传统贡赋制度的改革。

2、作爰田3、初税亩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

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

鲁国实行初税亩,按田亩征税,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初税亩的实行增加了财政收入,适应和促进了新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1、管仲改革春秋时齐国改革家管仲提出以法理国、以法统军、以法治民,并积极地建立各项制度以实现这一政治主张。

“作内政而寄军令”即其中之一。

即划分士、农、工、商居住范围,职业世袭。

对农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打破井田制的限制,让士“使就闲然”,全部变为统治阶级的“常备军”。

“作内政而寄军令”的基本特片在于:将军事制度融会于行政制度之中,以法律手段迫使民众就范。

2、李悝变法战国七雄中最早实行的变法。

魏文侯时的相国李悝颁行《法经》推行新的经济政策“尽地力之教“和实行”平籴法“使魏国在战国初期称雄一时。

《法经》由李悝变法时颁行,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有系统的成文法典。

分为六篇。

主要内容为保护私有财产和维护君主权威。

禁止人民法令,违者处死,反映出专制倾向的显著加强。

平籴法李悝变法时推行的一种经济政策。

丰年时向农民征购余粮以充实仓储,到荒年时出售。

是国家通过对粮食流通过程的干预来控制粮食价格,稳定市场的一种手段。

3、吴起变法楚悼王时吴起主持。

变法从削夺贵族特权利益入手,整顿吏治,用人唯贤。

在打击贵族势力、富国强兵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了来自贵族的强大阻力。

4. 商鞅变法战国时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

变法分两次颁行。

第一次颁布变法令,以厉行法治,包括什伍制度,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重农抑商等。

改革变法的异同

改革变法的异同

1.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异同:不同:⑴目的:前者是奴隶主为了建立霸业,后者是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制度,建立并巩固本阶级的专政,完成统一⑵性质:前者,属于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富国强兵改革,后者,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⑶内容:前者改革侧重经济,军事方面,特别是赋税制度的改革,后者是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进行了改革,特别是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施行集权政治⑷结果:前者改革没有实现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改革维护的是奴隶主专政的旧制度,后者都发展了封建地主经济,确立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用封建制取代了奴隶制相同……⑴背景:都是有奴隶制经济基础瓦解和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发展决定的⑵内容:都涉及税制改革和军政方面的内容2.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3.比较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和秦国的商鞅变法的异同相同点:①背景相同:都是在春秋后期地主阶级取得夺权斗争胜利的基础上进行的。

到了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促使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和经济势力更加壮大,与原来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

②目的相同: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③措施类似:都是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

④性质相同:都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⑤结果和影响类似: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各国在变法中都对旧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进行了改造,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

同时各国在变法过程中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所以在各国变法后,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蓬勃向上时期。

不同点:①内容的深度不同:商鞅变法是在更加深刻地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春秋战国法制改革概况

春秋战国法制改革概况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制改革一、春秋时期的法制改革背景: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井田制被破坏,礼制衰落,郡县制逐渐代替分封制,王权旁落,政权下移。

标志着奴隶制开始瓦解,封建制逐渐兴起,由此引发了法律制度的变革。

1.齐管仲--春秋时期最早的变法主要精神是富国强兵也包含了照顾民众利益的内容;内容主要是国鄙制度和寄军令于内政2郑国:春秋时期曾两次制定法律。

一是在郑简公三十年,鉴于当时郑国的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和旧礼制的破坏比较严重,执政大臣子产铸刑书,此即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二是郑献公时郑国执政杀邓析而用《竹刑》。

《竹刑》原为郑国大夫邓析所私自编撰,并无法律效力,后经国家认可,才具有法律效力。

3晋国:曾出现四次立法活动;第一次是晋文公重耳执政时期作“被庐之法”,当时晋楚争霸,晋文公再被庐举行大蒐之礼,检阅部队,同时制订了“被庐之法”,此法可能没有公布于众;第二次是赵盾,即赵宣子时作“夷蒐之法”,《左传》载有部分内容:“制事典,正法罪,使行诸晋国,以为常法”;第三次是范宣子时代制定刑书。

第四次是公元前513年晋国公元前513年,晋国大臣赵鞅、荀寅将该国法典铸在铁鼎上,公布于众。

遭到了孔子的反对。

4.春秋时期楚国曾两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楚文王是制定“仆区之法”,规定严禁奴隶逃亡,隐匿盗所得器物者,与盗同罪;第二次是楚庄王是制定“茆门之法”,主要保障国君安全的规范,即诸侯,大夫,公子入朝时,车不得进入宫门,否则构成犯罪。

5.公布成文法的举动:首先发生于郑国,郑国子产“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晋国“铸刑鼎”是第二次公布成文法;郑国邓析所造“竹刑”,开始系私人著作,后来被国家采纳为法律。

公元前501年,郑国公布邓析的“竹刑”。

6.总结:成文法运动是当时社会的潮流,公布成文法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也拉开了春秋战国成文法运动的帷幕。

结束了贵族“临事制刑”的传统,同时也结束了夏商西周以来的礼治,德治,人治传统,动摇了宗法等级制度的社会基础,使客观的“以罪统刑”的刑法规范开始出现,为战国时期的“法治”创造了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治理与政治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治理与政治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治理与政治改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之一,也是国家治理和政治改革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各个诸侯国家之间相互争斗、联盟、分裂、合并,形成了一个多元而复杂的政治格局。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个诸侯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国家治理措施和政治改革方案,以应对时局的变化。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治理和政治改革,分别为国家治理方略、官制改革和思想流派。

一、国家治理方略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的诸侯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国家治理方略。

其中,齐国的“比躬自修”和楚国的“田单霸权”是比较典型的代表。

齐国的“比躬自修”是指齐桓公在位期间,通过亲身示范和创制礼乐制度、改革官制以及吸收文人来达到政治改革的目的。

他重视自身修养,让身边的人都遵守先例、慎守礼仪,尤其是重视以身作则、步入社会,以人格力量和道德影响塑造治理国家的形象和民众的心态,从而使齐国成为当时的强国。

楚国的“田单霸权”是指田单在楚国权倾一时,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来挑战官僚精英,发挥君主之权。

田单首先扩大了军队的福利和武器装备,转而兴办类似工厂的“五谷仓”,并建造新的诸侯国都城,以掌控经济和军事资源。

随着田单的巩固统治和改革措施,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二、官制改革官制改革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政治改革之一。

它通过调整或创立新的官职和官制,通过改革行政、司法和兵权来提高治理国家效率。

其中,郑国的“小李杜”、“大司马”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改革。

郑国在公元前685-640年间,通过小李子、杜子兼等贤臣的推动,创立“小李杜”制度。

这个制度规定君主必须聆听臣下的意见,统一国策,避免因权力和利益的分裂而导致内部的分裂。

此外,郑国还设立了大司马这个重要官职,来加强军队的统一指挥和领导力,从而建立了具有强烈战争准备性的军事力量。

此外,晋国在公元前700-300年间,还通过将封号和官职融合的方式改革了封建制度。

当时,百姓奉为至尊的诸侯为了确保权力稳固,会给予臣下一定的封号和土地,从而使封建制度的架构越来越复杂。

春秋战国政治制度变革

春秋战国政治制度变革

2、地方行政体制 郡、县(县邑——郡县),国野分别基本消弥 郡守:多武官充任,军政事务
县令:其下县丞、县尉,还有县司空、县司马、县 令史、治狱。
——守、令国王任免,中央直接控制
基层管理更加严密:
• 乡里制度:乡(三老、廷掾、乡师,管教化纠 察)、里(里典,百家)、聚(村落,聚序), 也称为连、里。
年终考核制度建立:上计,年终完成年初计划情况 国王随时派人调查了解官吏情况,阿邑与即墨 5、控制私学: 设立学宫,稷下学宫 设“博士”管理官学
八、春秋战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历史地位
(一)春秋政治制度: ➢ 旧宗法制度不断遭到破坏和冲击,新政治力量组
合,新制度成长的过渡时期 ➢ 贵族世袭制度不断破坏,“士”阶层形成,官
➢ 经济上:小农经济普遍确立,生产积极性,集权 专制的基础
➢ 文化上:尊重人才的风气,言论学术人身自由, 文化空前成就
春秋战国政治制度大变革
制度大变革
➢ 国家形态:封建王国——专制帝国 ➢ 政治体制:贵族分权——君主集权 ➢ 地方体制:贵族采邑世袭制——行政郡县制
族人——编户齐民 ➢ 执政体系:世卿世官——官僚制(封君制为补充)
采邑世禄制——谷物俸禄制 ➢ 土地制度:井田制——小农个体经济
土地名义王有、实际多层级所有——土地私有 化
• 土地私有:晋“作爰田”王室公田分给人民,从土 地定期分配到长期占有(自爰其处)—促进私有
• 按亩收税:“私田”纳入征税,承认私有;国家征 收,直接控制全国财富。齐“相地而衰征”、鲁 “税亩”
• 实物税收:秦“初租禾”,废劳役地租 “助” ——承认现实占有、按亩纳税
改革结果:
• 从贵族所有、宗族公有,不可买卖——名义国有、 家庭土地私有制,可自由买卖,地主小农阶级产生

春秋战国时代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代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代的变革春秋战国时代是诸多诸侯国竞相争霸的年代,各个诸侯国通过各种不同的改革来增强自己的实力,从而出现了一些侯国称霸一时的情况,下面,本文将分析几个不同方面的变化。

一、对外扩张统治者总是力图扩展其边界,以赢取更多的财政收入和权力。

当然,并非所有的情况下都是如此。

对统治者而言,只有当扩张所获得的收益大于其投入的成本,其才会选择扩张。

在那个时代,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口,人口增长需要粮食,而粮食依赖于土地,土地又依赖于人力的耕作,故扩张最重要的收益就是人口和土地。

在某些情况下,统治者会选择削减土地。

一些显然的例子,战国时期,在一些相对弱小的诸侯国里,常常出现割地求和的情形。

《史记·楚世家》记载:“十九年,秦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北地予秦。

”更大的领土面积,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军队用以守卫,同时必然消耗更多的费用,在经济与军事实力不具备的情况下,占据更多的领土的成本大于其收益,故在一些情况下统治者会选择缩减土地面积。

另外,有很多时候,统治者有能力扩张,但是预期收益很小。

比如在边疆地区,赵国、秦国、燕国事实上都可以向更远的地方扩张,而且对军事力量的需求远小于向内地扩张,但是在当时的农业技术水平下,占领那些荒芜的土地并不能带来理想的收益,所以这些国家宁愿花费更大的成本向内地扩张。

总而言之,当新的领土能成为新的经济财富或政治利益的来源时,当统治者有能力扩张时,他更有可能选择扩张。

二、土地制度井田制度的特征周朝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

到了东周前期,这个制度仍然在继续实行,春秋时文献中还有关于井田制的记载。

中国历史上的井田制虽然在时间上比西欧的庄园制早了许多,但两者仍具有可比性,可以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所谓井田制,是指经过精心疆理的良田,按正南北和正东西的方向,有纵横交错的大小道路和灌溉沟渠,整治成十分方正的大小相连的方块田,犹如一个“井”字。

春秋战国政治制度变革

春秋战国政治制度变革

无敌勇士!秦国新军二十万,铁鹰锐士却只有堪堪
一千六百人。
25
六、春秋战国财政制度
(一)春秋时期 1、税:井田制瓦解,藉——实物税 2、赋:军赋,井田出车马兵卒——按田亩征收,
“作丘甲”、“用田赋” 3、商业税:商业发达,设关征商业税、市场管理
税等。重商、商人从政现象 4、贡纳制度:大国剥削中小国
26
世公卿
➢ 国人(族人)阶层 国人向背往往是国君、贵族权力得失的关键
➢ 夫人、宠幸、内侍干预国政
15
(二)战国王权与决策形式
1、名号:王、帝——君主权力质的变化 BC323年,五国相王,秦与齐相约称帝
2、王权强化:标志着集权制度形成——历史的必然 ➢ 文武分职、削弱相权 ➢ 玺印符节制度:君玺官印,加强官吏任免权与加强
年终考核制度建立:上计,年终完成年初计划情况 国王随时派人调查了解官吏情况,阿邑与即墨 5、控制私学: 设立学宫,稷下学宫 设“博士”管理官学
31
八、春秋战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历史地位
(一)春秋政治制度: ➢ 旧宗法制度不断遭到破坏和冲击,新政治力量组
合,新制度成长的过渡时期 ➢ 贵族世袭制度不断破坏,“士”阶层形成,官
领系统。司马:训练与后勤 2、三类武装力量: ➢ 国家军队,国人 ➢ 地方军队:卫边 ➢ 贵族私人武装:族军 3、数量与兵种:车兵、步兵、“舟师”
兵源:国人 4、战争礼:“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不鼓不
成列”,“不以阻隘”。宋襄公
23
(二)战国时期军事制度
1、战争特点:规模大、时间长、更残酷 2、文武分职 3、常备军与郡县征兵制结合:耕战兵役制,农战
对军队的控制(贵族轮流掌军——君主) ➢ 考核赏罚制度:控制约束军队和官僚 ➢ 君临之术:驾驭臣僚 ➢ 王权限制微弱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三,商业和城市
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 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 发展表现: 发展表现: 形成中原市场; 形成中原市场; 形成城市商业中心; 形成城市商业中心; 城市人口增长. 城市人口增长.
春秋莲鹤方壶 Page 4
(河南) 河南)
四,由公田到私田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改革,指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和 改革,指对生产关系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调整或变革. 吕氏春秋》 的调整或变革. 吕氏春秋》 ——《 ——《
立木为信
Page 6
商鞅变法内容及影响
"令民为什伍",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焚诗书 令民为什伍"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 而明法令; 而明法令; 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 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为田开阡陌封疆用法律形式肯 定了土地私有. 定了土地私有. 作用:①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②发展了封建经济;③ 作用: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发展了封建经济; 商君相秦十年,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 加强了地主阶级中央集权; 秦国实力增强, 加强了地主阶级中央集权;④秦国实力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创造 贵戚多怨望者" 贵戚多怨望者" 了条件. ——《史记》 了条件. ——《史记》
(1)中原使用桔槔灌溉 ) (2)水利工程 ) 春秋:芍陂( 春秋:芍陂(楚,淮水) 淮水) 战国:西门豹渠( 战国:西门豹渠(魏,漳水) 漳水) 都江堰( 成都平原) 都江堰(秦,成都平原) 郑国渠(秦,关中平原) 郑国渠( 关中平原) 郑国渠 芍陂 都江堰
Page 3
西门豹渠
二,手工业的发展

春秋战国高中历史知识点

春秋战国高中历史知识点

春秋战国高中历史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春秋战国高中历史知识点知识分子的标准,知识分子全都住在纽约的格林威治村,愤世嫉俗,行为古怪,并且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后一个知识分子。

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3)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①状况:
中原地区已普遍用桔槔来灌溉农田。(灌溉工具)
诸侯国为增强经济实力,都十分重视水利,
兴修一批著名的水利工程。(水利工程) ②意义: 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图》,掌握 以下著名水利工程:
1.春秋:楚国 修芍陂 (孙叔敖)
都江堰(成都平原)(李冰) 秦国 2.战国: 郑国渠(关中地区)(郑国) 魏国 西门豹渠 (西门豹)
(1)顺应的历史的潮流
变法成功的原因: (2)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
(3)变法比较彻底、全面
(4)变法取信于民,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关于重农抑 商政策的评 价:
确立了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的基本政策, 在当时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巩固了 新兴地主的统治。在明清以后……阻碍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社会性质的变化
各国的变法运动
手工业专著 《考工记》
成为繁华商业中 心:
大商人的出 现和奴隶主贵族把井田叫做“公田”,开垦 的荒地叫做“私田”。 (2)原因(公田转为私田): ①根本原因: 生产力发展(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 ②直接原因: 私田大量出现;私田主人控制私田 产品,不缴纳给国君 (3)结果: 井田制瓦解,封建生产方式出现 (4)评价: 生产力不断发展,导致生产关系变 革,劳动者由奴隶转化为农民,使 生产力获得一定程度的解放。
1、春秋时期的税制改革
1) 原因:
2)目的:
生产力发展和争霸战争的需要
巩固奴隶主统治
3) 事件: 4)实质: 5)性质: 6)影响:
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初税 亩”
承认土地私有
奴隶主富国强兵的改革 促使土地由国有转向私有
2、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

历史学科知识精讲(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基本史实】一、春秋时期:1、齐国管仲的改革:“相地而衰征”——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2、鲁国的改革:公元前594年“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二、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前):1、经济基础: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2、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3、内在动力:“富国强兵”2、著名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三、商鞅变法:【深入探究】(重农抑商是商鞅的经济改革中对后来封建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措施。

)商鞅为什么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原因: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2、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3、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4、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5、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根源: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典型设问】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施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思路引领: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

答案提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

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

新兴的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

因此,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除商鞅变法外,还有哪些国家进行的改革变法影响比较大?答案提示: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变革已经开始。

著名的有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改革。

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权。

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

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

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影响也较大。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之小船创作[课标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目标导航] 1.春秋战国时期面临的社会转型及变法的目的。

(重点) 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相对于春秋时期各国改革的变化。

(难点)一、社会转型与各国的应对1.社会转型(1)政治方面①进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名存实亡。

②几个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讨伐弱小诸侯国。

③权力下移,血缘纽带开始松散,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2)经济方面: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私田越来越多,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渐被破坏。

(3)阶级方面: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

2.各国应对: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变法运动相继发生。

知识点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主要体现为旧的奴隶制度的衰落和新的封建制度的确立,其中,春秋时期重点表现为前者,而战国时期则更多地表现为后者。

二、春秋时期的改革1.主要特征:春秋时期的改革,整体上看,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方面进行,没能触及上层建筑。

2.典型代表——管仲改革(1)背景:春秋时期,私田数量大增,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向国家纳税,导致各诸侯国收入日益减少。

(2)时间:春秋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3)内容:实行“相地而衰征”:即按照土地的好坏和产量征收实物税。

(4)实质:承认私田的合法性。

(5)作用: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客观上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思维点拨(1)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没有触及上层建筑,因此旧的世卿世禄制仍然发挥作用;进入战国,废除世卿世禄制便成为变法的根本任务。

中国财税史

中国财税史
3、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4、实行人头税。
5、划一度量衡。
6、均平田税,统一税率计算税额,所有田税一律纳粟,不得用其他实物或货币代替。
这一时期改革变法各国的变法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化运动。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废除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变法使封建制度得到确立。由奴隶制引起的社会矛盾基本上得到解决。各国变法后,社会经济和文化日益繁荣,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四)魏国李悝等人变法:
1、废除奴隶主贵族官爵世袭制度。
2、推行“尽地力之教”: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田租收入。
3、实行“平籴法”: 在年成好的时候,政府以平价收购余粮作为储备,使粮食价不至于暴跌;荒年时再以平价出售,保证粮价不至于暴涨。用这种方法限止商人的投机活动,保护农民利益。
(五)楚国吴起变法:
(6)对不定居的商贾依照其收入征税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
意义:
a、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b、征税原则: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转变为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7、元代统治时间较短,对于国内贸易不征收商品通过税。
8、明、清两代通过税性质的内地关税分钞关税(清代称为户关税,税种分为两类:通过税或流通税、船料税)和工关税,清代时,前者税率为从价征实物5%,后者税率为实物征10%,收入不断增加。
【2】国境关税:
1、唐朝:征课形式主要包括“陌脚”(或舶脚,又称下碇税)、进奉(上贡朝廷的珍异之物)。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1·春秋的改革背景:1·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封建制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大量私田出现,私田的主人控制着私田产品,并确立了新的剥削方式。

2·一些诸侯国君主为争霸战争需要,重用人才,改革内政。

内容和作用:新的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促使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逐渐向地主土地私有制转变。

主要改革:1·齐国管仲改革: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税收政策,促进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

2·鲁国实行“初税亩”,将公田交给耕者,按亩纳税,实际上就是承认土地的私有权。

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变。

目的:是奴隶主实行的改革,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性质是奴隶社会内部的制改革。

影响:一方面使得诸侯国势力增强,另一方面使得井田制迅速瓦解,促进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2·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背景:1·经济基础: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大部分被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2·阶级基础:新兴的地主阶级出现(诸侯国的卿大夫·立功将士·大商人)3·政治基础:新兴的地主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要求进行政治改革,建立地主阶级的统治。

4·思想基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特别是法家思想的传播,为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5·各国为兼并战争的需要,国君支持变法。

主要变法:由魏国发端,李悝变法;楚国承上启下,吴起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是战国时期最为彻底的变法运动。

变法性质:战国时期的改革是由封建地主领导的,旨在进行封建制度的改革,因此性质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

各国在变法中都对旧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进行了改革,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

以此,战国初年的变法运动,实质上是封建化的一次运动。

变法的意义:1·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2·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3·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发展历程:从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到庄子继承和发展,再到汉初黄老之学的兴起和魏晋玄学 的兴盛。
法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它是当时社会变革的产物。 法家思想强调法治、重刑重罚,主张以法治国、强化君主的权威。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等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法家理论,推动法家思想的发展。 法家思想在秦朝得到全面实施,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汇 报 人 :
儒家学派: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价值观,对后世影响深远。
道家学派:主张无为而治,强调自然法则和天人合一,对后世哲学和文学艺术产生了重要影 响。
法家学派:强调法制和权威,主张通过法律和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统一。
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强调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对后世科技和工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 响。
士族阶层对后世的影响:士族阶层虽然衰落了, 但他们留下的文化和制度遗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 生变化 农民负担加重,生活水平下降 农民地位低下,受到压迫和剥削 部分农民转化为士兵或手工业者,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奴隶制度的废除:春秋战国时期, 奴隶制度逐渐废除,奴隶开始获得 自由身份。
道家思想:主张无 为而治,强调自然 与人的和谐相处。
法家思想:主张以 法治国,强调君主 的权威和集权政治 。
墨家思想:强调兼 爱非攻,反对战争 和暴力,主张和平 共处。
奴隶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开始 兴起
士族阶层逐渐形成,成为政治、 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领导力量
战争频繁,领土争夺激烈,国 家间关系复杂
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商业、 手工业、农业等开始发展
君主专制制度逐 渐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推行改革,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著名。
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按功授爵,打破了贵族世袭制,促进了官僚制度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士族阶层的特点:士族阶层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政治才能,逐渐成为 各国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士族阶层的影响:士族阶层的崛起加速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推动了社会 的发展和进步。
士族阶层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墨子等,他们都是士族阶层的代表 人物,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的春 政秋 治战 事国 件时
的 春 单
击 此
政 秋 处
添 加
治 战 副
标 题
变 国 内

革 时汇 报 人 期:
XX

添加目录标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 治制度变革
目录
CONTENTS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 治事件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 治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 治文化
添 加 文 档 标 题
革的春 政秋 治战 制国 度时 变期
宗法制度的衰落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记录了大量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文化方面的内容。
感 谢 您 的

观报 人 :

XX
齐桓公改革
改革背景: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相互争霸,齐桓公为增强国力进行改革
改革措施:推行县制,统一税收,整顿军队 改革效果:齐国国力大增,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影响:齐桓公改革为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9 年到公元前338年
人物:商鞅
内容:废除井田制 ,推行县制,奖励 耕织和军功,实行 连坐之法
《诗经》和《楚辞》在内容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动荡和变革,是研究当时政治文化 的重要资料。
两者在诗歌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也有很大的创新和发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周又实行了分封与宗法制相结合的制度,
什么是宗法制 宗法制确定的继承方法 是什么方法 什么是大宗、小宗 大宗和小 宗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宗法制起了什么 作用
宗法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 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所谓宗法制,指的是中国古代维护 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它由父系 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逐渐完备,
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 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对于大宗而言,小宗就是他 的臣属,要对大宗绝对的服从,同时,小宗也是 大宗的兄弟,具有血缘关系,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什么是井田制 “公田”和“私田”是怎么回事
井田制:一种土地国有制,是商周社会的经 济基础,这里说的“国有”实际上是一种国王为代 表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齐桓公不杀仇人,已属大度; 重用仇人,更非一般,
•其重用管仲,是惟才是举的千古师表,
•然而可悲的是,到了晚年他却因重用奴 才而误国,
•齐桓公因重用人才而称霸,因重用奴才 而败国,可谓千古之鉴,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在经济、政治、军事等许多领域 都有卓著的建树,齐桓公即位后, 经鲍叔牙推荐,用管仲为相,被尊 称为“仲父”,
对其他诸侯国:起了榜样作用 史 仲特之记点谋云::也主,“要齐”集桓中公在以经霸济,方九面合,诸维侯护,奴一隶匡制天统下治,管
顾炎武论战国风俗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 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尊周王, 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 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 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 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 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 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 无定交,士无定主,……不待始皇之 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建立 在井田制之上的,两者都是奴隶制存在的 重要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知识体系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1.政治:①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②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2.经济: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①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生产关系的变革)②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

(阶级关系的变化)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社会上出现了新兴地主、自耕农等新的阶层。

3.军事: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或兼并战争频繁。

为自保或兼并他国,各诸侯国纷纷实行志在富国强兵的改革。

称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

4.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思想文化逐步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春秋时期的改革1.管仲改革:①内容:在赋税制度方面,实行“相地而衰征”,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最终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在葵丘大会诸候,连周王都派人参加。

②影响:对齐国:增加了财政收入,使齐国在争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

对其他诸侯国:起了榜样作用2.鲁国的“初税亩”: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履亩而税”,即按亩收税。

这就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3.春秋改革特点:春秋时期,其他各国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整体而言,这些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方面的,没能触及上层建筑.因此旧的世卿世禄制仍然发挥作用。

进入战国、废除世卿世禄制便成为变法的根本任务。

三、战国时期的改革——魏文侯改革1.主要内容:第一,李悝变法:①政治方面。

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意义:改善了吏治,同时也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强调法治,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

②经济方面。

提出“尽地力”的农业政策,强调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号召大家“废沟洫”,铲除井田的疆界,以便建设农田水利,事实上破坏了井田制。

高考春秋战国历史知识点:各国的改革

高考春秋战国历史知识点:各国的改革

高考春秋战国历史知识点:各国的改革战国前中期,各国的诸侯为了富国强兵,相继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1. 魏国李悝改革 魏国的建立者魏文侯(名斯,前424—前396年在位)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任用李悝(kuī亏,约前445—前395年)为相,约于前400年左右进行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 选贤任能,赏罚严明李悝主张,要改变旧的“世卿世禄”制度,重要官职要选任有才能的人充当,优厚俸禄要奖给有功劳的人。

还主张赏罚严明。

这样改革的结果,大大削弱了魏国的“世卿世禄”制度,以后的封君在封国食邑内没有治民之权,只衣食租税;官吏制度有所改善,政治情况较好。

尽地力:“尽地力”是一种“重农政策”。

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他计算说:一百平方里之内,有土地九万顷,除了山泽人居占三分之一之外,可开田地六万顷,“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这就是说,百里之地,每年的产量,由于勤与不勤,或增产一百八十万石,或减产一百八十万石。

此数字关系重大,因此必须鼓励农民生产。

善平籴:在《尽地力之教》中还提出了一项设置“常平仓”的主张。

李悝认为,“籴(dí笛)甚贵伤民,甚贱伤农。

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这对国家都极不利。

为了“使民毋(wù无)伤而农益劝”,国家应当设常平仓。

丰年征购农民的粮食,蓄积于常平仓,不使粮价过贱,以免伤农;荒年则抛售常平仓的蓄积,不使粮价飞腾,以免伤民。

他说:这样“虽遭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

“尽地力”与“善平籴”两项政策实行之后,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魏国逐渐富强。

制定《法经》李悝制定一部法律,叫做《法经》,共分六篇,为《盗》、《贼》、《网》、《捕》、《杂》、《具》六律。

《晋书·刑法志》曰:李悝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劾捕,故著《网》、《捕》二篇;其轻狡、越域、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以为《杂律》一篇;……”《具律》是根据情况,决定从轻或从重处罚的总论性的律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高二科目历史选修一第二章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节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小组评价______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_____使用日期____________
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导学案
主备人:审核人:
【课标要求】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衰落与诸侯势力的壮大,宗法分封制的瓦解,生产力的发展与井田制的瓦解,春秋初期的管仲改革与战国时期的魏文侯变法。

理解该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期,旧制度瓦解,新制度确立,社会转型是在王室衰落、诸侯征战、各国变法中逐步完成的。

正确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明白变法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只有改革才能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重点难点】
重点:齐国和魏国的变法。

难点: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

【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

2、熟记基础知识,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以备课上集体讨论、突破。

3、书面完成练习题目。

训练案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主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2.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的表现不包括
A.周王室辖区缩小
B.周王室财政紧张
C.“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3.春秋时有的诸侯国打出“尊王攘夷”旗号的目的是
A.维护周王权威 B.抵御少数民族侵扰 C.讨伐弱小诸侯国 D.壮大自身力量4.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B.私田的增多
C.各国的赋税改革
D.新兴地主阶层的壮大5.对春秋时期管仲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实行“相地而衰征”
B.废除世卿世禄
C.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
D.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6.战国时期魏国变法中既改善吏治,又大大削弱旧贵族特权的措施是
A.推行“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政策 B.实行“尽地力”
C.制定《法经》 D.创建“武卒”
7.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变法的主要不同是
A.是否有利于富国强兵 B.是否任用有识之士进行改革
C.是否触及上层建筑 D.是否加速井田制瓦解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欲以田赋(以田出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不对。

私于冉有曰:“求来,汝不闻乎?先王制土,籍田以力(按照劳动力的强弱征收土地税),而砥其远迩(砥:平。

远迩:远近)……先王以为足。

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籍田之法)矣;若欲犯法,则苟(急)而赋,又何访焉!”——《国语〃鲁语下》
材料二:桓公曰:“伍鄙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国语〃齐语》
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观点。

(2)材料二中管仲提出了什么主张?
(3)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赋税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不能为天下之王。

——《管子》
材料二:春二月,毋敢伐林木山林及壅堤水。

不夏月(7月以前),毋……毒鱼鳖,置阱罔(网),至七月而纵之(开禁)。

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

——《云梦秦简〃田律》
回答:材料一中管仲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是否有一致性?
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答案
探究案
探究一
答:首先是国与国之间的矛盾。

其次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激化。

再则是官民之间矛盾的激化。

首先奖励耕战,提升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

其次,强化君权,废止贵族政治,推行官僚政治。

再则,公布成文法,明确规定各个阶层的责任和义务,调节国内矛盾。

探究三
答:旧贵族,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

任何改革都是艰难曲折,不是一帆风顺的。

训练案
一、选择题
1 — 7 BCDABAC
二、非选择题
8.(1)仍主张按照劳动力的强弱征收土地税。

(2)“相地而衰征”。

(3)反映了地租形态从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的过渡。

其根本原因是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

9.不能保护好生态资源,就不能治理好国家。

材料二规定在一定的季节里不得伐木、阻塞水流、狩猎。

材料二作为法律条文,实际上体现了材料一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