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困顿中的重生——汪洋中的一条船——一次关于舞剧

合集下载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对早春二月的赏析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对早春二月的赏析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对《早春二月》的赏析1963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了《早春二月》这部电影。

《早春二月》是根据柔石的小说《二月》改编。

1963年,我国当时略微从自然灾害与狂热的政治运动中缓过气来,大地回春,文艺界也稍稍有了喘息之机。

《早春二月》就诞生在这个时代。

本片描写了解放前中国知识分子走过的艰难的人生旅途与心路历程。

首先介绍一下电影的梗概:1926年前后,处于彷徨状态中的知识青年肖涧秋来到浙东芙蓉镇,投奔老朋友陶慕侃,作为校长的陶慕侃欣然聘肖涧秋在自己的中学里教书。

肖涧秋对本镇一个穷苦的寡妇文嫂很同情,并得知文嫂是他仰慕的烈士的遗孀,他不仅从经济上资助她,还让她的小女孩采莲去上学,每天亲自到桥头接送。

陶慕侃的妹妹陶岚在爱慕肖涧秋,肖涧秋也很喜爱陶岚。

后来,文嫂的小儿子病死,肖涧秋出于对极度悲痛和无所依托的文嫂的同情,为了彻底帮助她,决定娶她为妻,而放弃他与陶岚的爱情。

这件事招来了非议和攻击,文嫂极度羞辱而自杀。

肖涧秋也很受刺激,痛苦地思考着究竟应该怎么办。

最后,他抱着“我们会有长长的未来的”信心,毅然离开芙蓉镇,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去。

“……我一踏进芙蓉镇,就像掉进了是非的旋涡,我几乎在这个旋涡里溺死,文嫂的自杀,王福生的退学,像两根铁棒猛击了我的头脑,使我晕眩,也使我清醒,从此,终止了我的徘徊,找到了一条该走的道路,我将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去。

”陶岚念完肖涧秋留给她的信,深受感染,也急急地向他追去。

《早春二月》从始至终都包含着一种强烈的内在艺术张力,而这种张力来源于复杂剧烈的人物内心变化与舒缓的外在表现形式之间。

其中,萧涧秋明确得知自己受到小镇群众流言蜚语中伤的那一场景则是这种张力的完美体现。

这场戏的内容是这样的:萧涧秋带着彩莲走在上学的路上,彩莲对他说:“小朋友们骂我有一个野爸爸”。

此时镜头仰拍姓周中的萧,随后是乌云密布,风,树枝开始在雨前的狂风中飘摇抖动,接着雨水倾斜而下,挥洒在池塘的水面上,激起一片涟漪。

_早春二月_从_毒草_到香花

_早春二月_从_毒草_到香花

●文化天地●WENSHI JINGHUA1927年1月15日午后,鲁迅在许多教师、学生的陪伴下登上了一艘小船,离开了厦门大学。

与鲁迅同行的还有3名厦门大学广东籍的学生,他们佩服鲁迅的学问,决定放弃就读的厦门大学转入鲁迅即将要教书的学校中山大学。

路途中厦门大学还派出了一个学生,探听鲁迅的消息,鲁迅通知3名同行的广东籍学生,让他们注意防范,最后这个学生一无所获。

鲁迅在厦门3个多月里,厦门大学给了鲁迅高薪,还有排挤、打击。

1952年10月,鲁迅在厦门大学的住处集美楼被辟为鲁迅纪念馆,这是国内5个鲁迅纪念馆中唯一设置在高校里的纪念馆。

如今在厦门大学校园里,鲁迅的身影无所不在,不但有鲁迅纪念馆,还有鲁迅的花岗岩塑像、鲁迅广场,校门上、校徽上的“厦门大学”是鲁迅的墨迹,信封上、证书上的“厦门大学”也是鲁迅的手书。

鲁迅带给厦门大学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厦门大学校史上的一段荣耀,是厦门大学对外宣传自己的一块金字招牌。

这或许是鲁迅不曾想到的,也是林文庆及“几个教授”不曾想到的。

责任编辑杨小波根据现代著名作家柔石代表作《二月》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日前拍竣,荧屏上再现了40多年前影片《早春二月》中的肖涧秋、陶岚等经典人物形象和江南美轮美奂的水乡风貌,不由引发出对命运多舛的影片《早春二月》的追忆。

从小说《二月》到影片《早春二月》46年前拍摄的彩色故事片《早春二月》和今日拍摄的电视剧《二月》,均改编自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

柔石(1902—1931),浙江省宁海人,原名赵平复。

因其家门前曾有一座小石桥,上镌“金桥柔石”,所以他就以“柔石”、“金桥”为笔名。

他曾编辑过《语丝》、《萌芽》杂志,是最早与鲁迅交往的左翼作家之一。

他开始创作较早,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二月》、《三姊妹》、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

1931年1月17日被捕,2月7日深夜,被国民党枪杀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

时年29岁,成为“左联五烈士”之一。

两年后,悲愤总时时袭击着鲁迅先生的心,他的《为了忘却的纪念》成了对烈士永远的怀念。

以对电影《早春二月》与《舞台姐妹》的批判

以对电影《早春二月》与《舞台姐妹》的批判

(20)[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傅铿、吕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21)同(20),第7页。

“好战”的中国形象形成过程中的历史献祭——以对电影《早春二月》与《舞台姐妹》的批判为例 郭海燕/Text/Guo Haiyan提要:20世纪60年代中国政坛的主导意识形态认为新中国的成立已经是人类至善理想的实现,新中国还需要将这种至善制度推行到资本主义阵营,文艺作品除却塑造一些无性、无欲的“人肉炸弹”之类的人物之外,国内任何其他的文艺表现都是对新中国政权的挑衅,都有可能导致资本主义的复辟,因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死敌。

反映在中国的国际关系上,中国因此自以为绝对真理在握并想去解救全世界人民的想法而被国际上认为“好战”,容易成为别国的敌人。

国内外的反应反过来更激发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权力丧失恐惧症,于是一批反映不同思想的电影及其创作者成为历史权力更迭中的祭品。

关键词:整一 个性 死敌 献祭在“冷战”时期虽已过去的今天,“冷战”思维的内涵及其长期的影响仍然值得人们去分析、思量。

在这种历史时期,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的中国对许多文艺作品进行了批判并被打为“毒草”,就是“冷战”思维主导下造成的政治后果。

本文将以被称为“北有《早春二月》,南有《舞台姐妹》”的两大著名电影“毒草”为例,从戏里戏外看其牵涉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一两部风靡一时的文学作品很能体现当时中国的主导意识形态。

一部是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里面的女主人公小芹的个人意愿能够实现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人民政权。

这类作品体现出关于社会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只有依靠人民政府,才能解决人们日常生活遇到的问题。

另一部是1963年的话剧《千万不要忘记》,里面正面先进青年季友良说少打野物而去研究工科技术可以多发电,多得钱财。

反方问能分给私人几万元吗?季笑说,用不着花钱,都是我的,也都是你的。

这里明确的是,共有的思想是道德的,私有的是可耻的。

谈小说《二月》与电影作品《早春二月》--影响与中国文学作业

谈小说《二月》与电影作品《早春二月》--影响与中国文学作业

谈小说《二月》与电影作品《早春二月》在这几次的影像与中国文学的欣赏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柔石的作品。

柔石的《二月》是现代文学的经典,而《二月》也是他的代表作。

小说《二月》想表达的我觉得应该是左翼青年的大悲痛。

他表达了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以及彷徨。

同时也是探索知识分子的道路。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柔石的叙说也是表现了他心中对革命的热情。

小说中的主角萧涧秋对革命心灰意冷,他应好友陶慕侃的邀请去芙蓉镇教书,而后在芙蓉镇的一段情感与同情的交叉结合画卷呈现在我们面前。

小说作品《二月》语言十分清俊秀丽,像小说中说的“可是窗外的白光是有些闪动的。

他奇怪,随即将向小花园一边的窗的布幕打开,只看窗外飞着极大的雪。

地上已一片白色;草,花,树枝上,都积着约有小半寸厚。

正是一天的大雪,在空中密集地飞舞。

”这一小段我觉得十分融洽。

在描写雪白的同时,也营造了一片白净的意境。

而电影《早春二月》的影像美学风格的独特、影像表现风格的含蓄以及镜头运用与画面设计的精巧。

电影中的江南小镇、传统院落、古色古香的家居陈设以及绽放的碧桃、轻拂的杨柳……中国水墨画般的视觉形象纷至沓来、美轮美奂,凸现出浓郁的民族审美特色。

小桥流水兮兮流淌,民族化的气息弥漫着整部影片。

如此独到的美学风格也是独树一帜的。

而相对于原著来说,电影里的描写显得更为含蓄,内敛,并不张扬,反而透露出一种典雅美,节制的表现为其抹上出彩的一笔。

影片开场的镜头运用是格外别致与讲究的。

古桐颜色的船板,一扇弱小的窗口从观众主观的视角悠悠探出,远远的碧水蓝天,近近的暖阳飞鸟,伴随着画面字幕缓缓递上,二月的人物徐徐入场,乐曲悠悠铺开。

这是一幅很恬淡美好的画面。

没有像文章里那样先对学校里做一番描写而是由一片早春景色直接切入主人公萧涧秋。

小说的人物形象鲜明。

萧涧秋说过他信任每一位朋友,信任每一个人类,他是赞同革命的进步新青年。

他善良,正直,勇敢而又孤独苦闷彷徨。

而与之对应的陶岚是比较开朗的新女性,她是活泼、自由、大胆、热情的化身。

《早春二月》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

《早春二月》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

《早春二月》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早春二月》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早春二月》 1963 彩色片 11本中国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编导:谢铁骊(根据柔石小说《二月》改编) 摄影:李文化主要演员:孙道临(饰肖涧秋) 谢芳(饰陶岚) 上官云珠(饰文嫂)高博(饰陶慕侃) 《早春二月》1963 彩色片 11本中国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编导:谢铁骊(根据柔石小说《二月》改编) 摄影:李文化主要演员:孙道临(饰肖涧秋) 谢芳(饰陶岚) 上官云珠(饰文嫂)高博(饰陶慕侃) 王培(饰钱正兴)本片获1983年葡萄牙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剧情简介】1926年前后,广东的惠州战役刚结束不久。

经典励志电影:《汪洋中的一条船》

经典励志电影:《汪洋中的一条船》

经典励志电影:《汪洋中的一条船》《汪洋中的一条船》是根据郑丰喜的这篇自传体小说改编,李行执导,秦汉、林凤娇等主演。

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部影片的主要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汪洋中的一条船》剧情简介影片叙述残疾青年郑丰喜坚强而积极的一生。

他虽然先天身患小儿麻痹,落得双腿残疾,差一点就被家人抛弃,幸而爷爷与二婶等人的呵护与庇护,才得以新生,并能从艰难困苦的人生境遇中成长起来。

因为家里贫困,幼年的郑丰喜曾经跟随着耍猴人街头卖艺,养鸭的时候又几乎在洪水的激流里丧生,艰苦的人生磨难,孕育了丰喜自强不息的毅力与求存的积极精神,不但靠超乎常人想象的努力在社会上生存了下来,还逾越了种种障碍走进了学校求学,在一边要奉养家庭的压力下取得了让人无法想象的优异成绩。

因为自身的残疾,丰喜也遭遇到了一些老师的刁难以及同学的侮辱,但郑丰喜宠辱不惊,以他的聪慧及过人的勇气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为了完成中学学业,丰喜到处打工,他以一篇《汪洋中的一条船》参加了作文比赛,引起了社会很大的反响,许多人表示愿意资助他完成学业,但是他却不想过多依靠他人,只想凭借自身努力取得自己的美好未来。

结果他不负众望,考上了中兴大学法律系,并继续撰写《汪洋中的一条船》。

郑丰喜的坚强毅力和顽强奋斗的精神感动了同校法律系女同学吴继钊,他们相爱了。

但继钊的父母坚决反对这门婚事,但两人冲破重重阻挠,还是走到了一起,大学毕业后,他们结为夫妻,一同到丰喜的家乡任教。

郑丰喜将自己的经历写成自传体小说《汪洋中的一条破船》,发表后反响强烈.,丰喜的事迹在台湾广为流传,他遂被评为台湾十大优秀青年之一。

正当中秋节全家团聚时,却得知丰喜已患肝癌的噩耗,乡民们居然为他举行万人祈祷大会,求神佑其康复,但后来他终因医治无效而病逝,年仅三十二岁。

获奖记录1978《汪洋中的一条船》获第十五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1978《汪洋中的一条船》获第十五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及亚太影展最佳男主角奖 (秦汉)1978《汪洋中的一条船》获第十五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李行)1978《汪洋中的一条船》获亚洲影展“悲剧电影演技最感人男星奖” (秦汉)幕后制作中国彩色宽银幕故事片。

《早春二月》情节简介

《早春二月》情节简介

《早春二月》情节简介
1983年荣获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

影片《早春二月》根据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改编,得到夏衍的支持与帮助,他亲自划剧本修改一百多处,并将片名政定为《早春二月》,亦寓示了当时的时代如早春料峭的天气那样,寒意袭人。

肖涧秋这个徘徊者身上显然有柔石的影子,因此编导者谢铁骊在“五四”以来的革命文学中选这部作晶搬上银幕是很有意义的,在电影反映知识分子题材方面填补了一个空白。

影片成功地塑造了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在新中国十七年的电影银幕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影片含蓄的韵味,精练的镜头以及丰富的细节描写如肖涧秋两次弹琴、三次饮酒、七次过桥,都各有不同的具体规定情境,令观众如痴如醉。

孙道临塑造的肖洞秋形象气质逼真、性格鲜明,表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成为他的表演艺术的代表作。

谢芳对于反抗封建环境、追求个性解放的新女性陶岚也演得非常生动、真实。

她将主人公执著任性、桀骜不驯、热烈奔放的性格表现得活灵活现,同时又细致人微地揭示出陶岚善良真诚、富于同情心以及对爱情的甜蜜渴望、对进步思想的大胆追求等复杂心理变化,突破了她以往的本色表演。

须要特别指出的是,作为新中国电影的一个“异数”,影片上映不仅就遭到了全国范围内从上到下的严厉批判。

汪洋中的一条船——一次关于舞剧《早春二月》的对话

汪洋中的一条船——一次关于舞剧《早春二月》的对话

22汪洋中的一条船—一次关于舞剧《早春二月》的对话方家骏 林 圣林 圣:欣喜地看到舞剧《早春二月》在年初首演,作为本年度上海推出的第一部舞台新作,您是不是觉得上海歌剧院在推动原创方面进行了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方家骏:选题很好。

原作设定的人物关系适合舞剧表现。

两位女性人物性格对比鲜明,能形成强烈反差;男主角心理层面的内容颇为丰富,可供细细开掘,这些都为制作一部好看、耐看的舞剧提供了必要的元素。

同时我也在思考,这些年为什么很少有人去碰这个题材?我想大致会基于这样两方面的考虑:其一,这个题材提供的外部冲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可视性”相对较少,大多通过人物之间的情感暗流来催化戏剧张力,这对于以“直观”取胜的舞剧创作来讲,具有一定的难度;再则,原作《二月》所隐含的悲剧思想和批判精神,对于今天来说,一定会存在着某种距离感和隔膜。

主人公萧涧秋,作为一个受“五四”新文化思想浸润、又未能摆脱“小资”的知识分子,其性格特征和情感模式未必能为今天的人们所理解;他那种“救世不成便救人”思想方式也不大能够被当今时代所接受。

正因为如此,舞剧《早春二月》的创作才显得更具挑战性。

如果体现得好,能让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时隔八十余年,再次闪耀出人文思想的火花。

林 圣:我注意到,舞剧《早春二月》的主创,在先期投入阶段就在寻求如何和当今时代形成关照,在谈创作设想时曾经谈到:“ 无论哪个时代,每个人都会寻求自我价值。

寻求自我价值就是这部舞剧的核心。

”您认为这种“寻找”对应这部作品准确吗?方家骏:这让我想起一件事。

近些年,当人们再次谈起1963年的电影《早春二月》时,一位“公知”人物曾这么说:“这是老革命专为自己拍摄的怀旧电影,与我们有什么相干?”带着这个心结,当我走进剧场,打算静下心来观赏舞剧《早春二月》时,相干不相干的问题便显得十分敏感,挥之不去。

以我之见,文艺作品的改编,必和当代精神气脉相接,这是艺术家的责任所在,也是作品生命活力的体现,更是作品引发共鸣的先决条件。

《早春二月》:罪有应得的“毒草”电影?

《早春二月》:罪有应得的“毒草”电影?

《早春二月》:罪有应得的“毒草”电影?作者:张颖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4期摘要:《早春二月》以二十年代为时代背景,以萧涧秋为主人公,围绕与陶岚的爱情、对弱者文嫂的同情和帮助、对学生的教育三种主要活动,展现了萧涧秋来到芙蓉镇最终又逃离芙蓉镇的过程,本文以《早春二月》为例讨论文艺作品的两种声音。

关键词:《早春二月》;批判;“毒草”作者简介:张颖(1995-),女,汉族,浙江金华人,杭州师范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战后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1新时期的中国电影与政治主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的提出极大地鼓励了文学创作的开展与进行,与此同时,“香花”与“毒草”的比喻也成了常见的评价用语。

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提出处理人民政治生活中所产生问题时辨别是非的评价标准,便可以引申为“毒草”这一概念的解释:与我国建国后的主流意识形态不符的,具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性质的,在思想性上被认为是负面的、消极的、反动的文艺作品。

六十年代,《早春二月》曾作为全国性批判的对象,在57个大中城市进行公开放映,举国上下人民以此契机进行“反思和批评”。

文汇报《工人同志对的批评》一文,把主人公萧涧秋批判为畏首畏尾、胆战心惊的知识青年,指责他们害怕革命,终于逃跑,还要用人性论和阶级调和论观点对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进行“同情救济”。

1964年9 月15 日《人民日报》刊出文章《< 早春二月> 要把人们引到哪儿去?》,作者景文师给影片定性为“大毒草”。

直至1979 年《电影艺术》、《电影评介》等刊物相继推出几篇文章重新评价《早春二月》,确定了该电影的艺术成就,《早》的名声终于得以“平反”。

孔子说:“必也正名乎。

”面对《早春二月》前后截然不同的评价,我们又该如何定夺其艺术价值,是罪有应得还是时运不济?《早春二月》以二十年代为时代背景,以萧涧秋为主人公,围绕与陶岚的爱情、对弱者文嫂的同情和帮助、对学生的教育三种主要活动,展现了萧涧秋来到芙蓉镇最终又逃离芙蓉镇的过程。

观孙道临谢芳上官云珠版《早春二月》

观孙道临谢芳上官云珠版《早春二月》

观孙道临谢芳上官云珠版电影《早春二月》周末百无聊赖,随手搜索电视频道,在众多的穿越剧、相亲剧、闲聊武打剧的缝隙间忽然看到一幅清爽优美的画面:湛蓝的晴空下一弯潺潺小河流过白墙蓝瓦构筑的村镇,垂柳依依随风微扬,河面上一座砖阶小桥霁月般联通两岸,岸边一座新式小学传出课堂教授的声音。

这个众多文学作品中典型的江南小镇风光像一幅水墨山水画立刻吸引了我的眼球,这是讲述什么的节目?细看注脚:经典电影《早春二月》,不仅释然。

这是1963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早春二月》,根据柔石的小说《二月》改编,导演谢铁骊,剧中的萧剑秋由孙道临饰演,陶兰由谢芳饰演,文嫂由上官云珠饰演。

人说,经典的是永恒的。

《早春二月》中的江南小镇,选景宁静优雅简单干净,随着剧情变化,为了衬托场景和气氛,有时如骄阳下绽放的粉练桃枝,透出小家碧玉的娇羞;有时又是缠绵细雨中的嫩柳,透出朦朦胧胧的温柔;细雨轻敲石板小路激散出朵朵晶亮的水花,反映了主人公此时心头浪漫的涟漪;微微淋湿的长衫裙角,又在述说主人公思想交流时潮潮的诗意......自然之美中渗透着中国文化的韵味,细枝末节间渲染了小镇人物的情感起伏,看过该片的人,我想也许都会如我一样痴迷于如梦的水乡,将场景永刻脑海。

剧中人物个性鲜明。

孙道临以精湛的演技演绎了萧剑秋这位充满小资情调的青年知识分子,在五四新文化的熏陶下,如一只孤雁彷徨中来到这座小镇小学,满怀热情传道授业解惑,突破封建壁垒接送寡妇文嫂家的采莲入学,帮助穷困的学生肖振声克服困难,与志同道合的陶兰畅谈理想,接受《新青年》等进步刊物的影响,试图以思想改变小镇人顽固的旧礼教。

然而处于小镇封建传统文化漩涡中,经受了寡妇文嫂由于不堪忍受封建礼教的重压在失子之痛后的自杀、学生肖振声由于贫困而辍学的震撼后,意识到个人的力量在改变历史的进程中作用是多么渺小,毅然告别过去积极融入新时代洪流的渐进过程。

谢芳演绎五四新女性陶兰更是让人过目不忘,一双大眼睛毫不掩饰的尽情流露爱恨情仇,单纯而毫不做作,可爱而毫不放纵。

从小说到电影《早春二月》的政治内涵与精神困境

从小说到电影《早春二月》的政治内涵与精神困境

第9卷第1期Vol.9No.1吕梁学院学报Joornal of Liiliang University2021年2月Feb.2021-文学研究-从小说到电影:早春二月》的政治内涵与精神困境薛潇悦(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48)摘要:《早春二月》是一部重要的知识分子题材电影,改编自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

柔石小说的主题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个人主义与社会革命间的徘徊与抉择。

电影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讨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问题。

其中的爱情叙事隐含的政治与文化意义,是主人公形象的深刻与出彩之处。

然而迫于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电影还未公开上映就遭到了挞伐,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有了被公正评判的可能。

在现代化进程加快的新世纪,影片主人公精神家园的迷失、在传统与现代间徘徊的纠结,仍然能让很多人找到情感共鸣。

在变化了的时代语境下,对《早春二月》或许可以作出更多超乎政治话语之外的新的阐释。

关键词:知识分子问题;文艺政治化;《早春二月》;个人与社会;传统与现代中图分类号:1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85X(2021)01-0004-04一、知识分子问题的隔代回响(一)“五四”落潮:从个性解放到社会解放“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动、大转折时期。

1919年,全国的青年学生在新文化运动精神的感召下走出校园,投入挽救民族危亡的行动中。

思想启蒙和个性解放成了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任务,中国文学史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这个注重个性发展的年代,个人的生活、情绪得以被书写、表达。

知识分子张扬理性精神,致力于疗救社会病苦、改造社会人生,中国儿女在这场运动中开始觉醒。

新思潮的到来虽然唤醒了广大青年,却没有找到社会的出路。

大多数人只能在十字街头徘徊:现代的启蒙意识促使他们实现自我价值、追寻人生理想,现实的无情打压又带给他们苦闷和失望。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更加重了知识分子的忧郁和沉闷,“五四”初期的“追求”被“动摇”和“幻灭”取代。

从《早春二月》看中国舞剧的现代追求

从《早春二月》看中国舞剧的现代追求

月》创 作后,舒巧 老师 又在 随后 的 画皮 ) ) 玉卿嫂 胭 脂扣 》等 一 系列的 创 作中从各方 面继 续着 这一探 索。 除此之 外,8 0年代 末及 9 0年 代初 以来中国舞 剧
的创作 高潮中, 额 定 、陈 维 亚 、赵 明 、 丁 伟 、门 文 元 、
陈慧芬 、杨 威、佟睿 睿和新生 代的王 舸、周莉 雅等都
郑 慧 慧
从 早 春 二月 看 中国舞剧 的 现 代 追 求
现 今 .我 们 允 许 艺 术 多 元 发 展 . 完 全 用 现 代 舞 的 方 式 创 作 早 春 二 月 》 也 未 尝 不 可 但 我 们 必 须 搞 洁 中 国 舞 剧 的 现 代 化 不 等 于 西 方 现 代 舞 化 .尤 其 是 在 提 倡 文 化 自 信 的 当 下 . “ 中国人 必 须 珍惜 热 爱 、 熟 悉 并 欣 赏 自 己 的 民 族 文 化 , 为 之 骄 傲 , 为 之 沉 醉 . 为 之 鼓 与 呼 ”
在 进 行 着类 似 的 可 贵 探 索 , _ 许取 得 了 不 菲 的 成 绩 。 这
也就 是说 ,现今的 中国舞剧编 导的创 作应 该沿 着这 条 中国舞 剧现代化 的创作之 路 走下去,实现 中国 传统 舞 剧 的现代转 型,而 不是完全 抛开 中国 自己的舞蹈 传统
去 追求两方 式的现代舞化 。 笔 者 认 为 , 中国 舞 剧 的 现 代 追 求 应该 体 现 在 以下
第一 , 反 映 中圈 人 的生 活 和 体 现 中 国 的 艺 术 特 色 。
首先 ,在 题材上 以创 作现实题 材舞剧 作品 ,表现 现代 中国人 的生 活和塑 造 现 代中国 人的形 象 为主。其 次,
极大地 打击了古典芭 蕾,曾形成势 不两立 的局面。 但 不久芭 蕾就 从现代舞  ̄ 9 u 1 , - 代追 求和 建立在人 体动作科 学研 究 基 础上 的舞蹈 本 体追求 中发 现了 自己的 多 年的 上海 歌 剧 院 推 出了 现 代 舞剧 《 早 春 二月 。 在 这部 舞 剧 中,我 们欣喜 地

早春的温暖与寒意

早春的温暖与寒意

早春的温暖与寒意作者:车骁来源:《上海艺术评论》 2017年第2期上海的三月,乍暖还寒,阵阵暖意不时地被不愿离去的寒气驱散。

在春天与冬天你推我攘中,我有幸观看了上海歌剧院出品的现代舞剧《早春二月》。

这是一部表现迷惘、彷徨、犹豫、放逐与救赎的剧。

从中我不仅看到了剧中人物的纠结,也看到了创作者们的纠结。

这种纠结来自于近二百年来一直困扰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大命题,即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作为现代中国文学经典的中篇小说《二月》,通过一个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萧涧秋在一个江南小镇的遭遇,反映大时代的风云变幻给予个人命运的影响。

民国时期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开始逐步解体,西方的文化、政治、经济力量逐渐涌入的年代,社会在经历巨大的转型,战争频仍,动荡不安。

作为一个在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萧涧秋有着传统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救民于水火之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文情怀。

他又经历过现代文化的洗礼,会弹钢琴,走南闯北多年,见过世面。

但这种洗礼不足以让他成为引入现代文明的先锋,他厌倦了城市生活的喧嚣,退隐到一个传统气息浓郁的世外桃源般的江南小镇,通过教书育人和帮助身边人来实现自己救国救民的理想。

所以他既有儒家的入世精神,又有道家的出世情怀,是在儒道二者之间徘徊的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敏感、文雅、中庸、矜持。

与他相比,小说中不顾自身和家庭的安危投入时代洪流、在北伐战争中壮烈牺牲的李先生是坚定地改变旧中国的勇士。

在很大程度上,中国文化决定着萧涧秋的思想,是其行为的深层动力。

小说中的文嫂更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她的悲苦与自杀都与中国传统社会对妇道的种种清规戒律有关。

小说中的陶岚是富裕家庭中养尊处优的大小姐,她向往新事物,所以对远方来的萧涧秋非常感兴趣。

但她自小生活在江南小镇,也带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小说中芙蓉镇的居民们所代表的是传统中国社会落后封闭、愚昧无知、内讧倾诈的恶习,即鲁迅先生所感叹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可怜又可恨的国民。

迟春暮寒话二月——越剧现代戏《早春二月》的文学解读与舞台演绎

迟春暮寒话二月——越剧现代戏《早春二月》的文学解读与舞台演绎
单跃进
迟春暮寒话二月
— 越剧现代戏《早春二月》的文学解读与舞台演绎
越剧现代戏的创作,似乎与中国新文学史上的 优秀作品有着天然的联系。从鲁迅小说《祝福》到 越剧《祥林嫂》便是一列,是为经典。如今,上海 越剧院将柔石小说《二月》搬上舞台,亦是对本剧 种传统的赓续。
柔石在鲁迅的眼里,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 学的先驱”。然而,柔石之所以伫立在中国新文学史 上,终究还是因其作品本身的文学意蕴和人文价值。 尤其是中篇小说《二月》,塑造了一个在阴冷幽暗的 社会里犹豫彷徨,苦闷寻求未来的知识分子形象。 描绘了旧制度下普遍的人生状况和遭遇,揭示了被 压抑被蹂躏的人性试图挣脱苦难的心理。作品问世 于九十年前,在柔石成为“左联”战将之前,却文 学乃至诗意地诠释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 茫长夜里探寻光明的心路历程,构成中国社会进步 大潮中的一簇浪花。将此改编成舞台剧,无疑是我 们回眸中国社会之百年变迁,记忆这一路风尘的适 当选项。况且《二月》所营造的人文风情和人物性情, 与越剧的气质和艺术之所长,又有着难得的契合。
必须坦承,在未观看越剧《早春二月》演出之 前,还是心存疑虑的。疑虑之一,是否会跌入情爱 故事的陷阱。疑虑之二,能否走出萧涧秋的颓唐之 心。观后,不再疑虑。进而觉得这是一次成功的改编, 是站立在今天的角度,颇为崇敬地完成了对《二月》 文学意义的解读和舞台演绎。
改编之精要
小说《二月》以萧涧秋来到世外桃源般的芙蓉 镇为起始,讲述了一个貌似爱情的故事,而且故事 很月》的创作呈现,恰好地梳理 了外在的爱情线索与题材本身所蕴含的人文内涵这 两者的关系的话。那么,九十年之后我们重拾柔石 的《二月》,则有一个对萧涧秋与柔石关系再梳理的 问题。
萧涧秋是文学形象,但却是柔石倾心塑造的形 象。我们不能将《二月》视作柔石的自传,但也不 能将柔石对生活的直接观察和感受剔除在作品之外。 在小说成稿的前一两年里,柔石有着与萧涧秋相似

《早春二月》:困顿中的重生

《早春二月》:困顿中的重生

《早春二月》:困顿中的重生
今春上演的《早春二月》是上海歌剧院继舞剧《周璇》《奔月》之后,打造的又一
部原创舞剧。

多年沉寂之后,舞剧团华丽转身。

也正因多年积蓄之后的爆发,上海歌剧院选择以现代舞编排《早春二月》是有魄力
的事,这番创新是有难度的,也是会引发争议的。

但有创作者的前驱,批评理论的
引导,以及观众的热情参与,上海的文艺事业才能推上一个新的高峰。

根据文学作品创作或改编而成的现代舞作品向来吃力不讨好,不仅在于两者是截然
不同的艺术载体,更在于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把握需要有超乎常人的理
解和领会。

在将细致入微的文字向抽象写意的艺术形式转换的过程中,自觉而深入
地认识舞蹈创作的思想性与艺术表现形式的融合尤为重要。

舞剧作品的思想与人文
的深层内涵的挖掘还在于对人物角色的塑造,以及贴合舞剧人物性格的舞蹈动作编
创。

正所谓,思想立,作品活。

21集思。

文化流变中的进阶之路——一次关于上海舞剧现象的对话

文化流变中的进阶之路——一次关于上海舞剧现象的对话

文化流变中的进阶之路——一次关于上海舞剧现象的对话方家骏;林圣
【期刊名称】《上海艺术评论》
【年(卷),期】2022()1
【摘要】"一次关于上海舞剧现象的对话"是站在本土立场上,对上海舞剧的历史轨迹和时代进阶作出的客观评价,对上海舞剧"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品格给予了充分肯定。

林圣: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引发观剧热潮后,许多人开始关注上海舞剧,甚至开始研究上海的舞剧创作现象,提出了"海派舞剧"这样一个概念。

【总页数】4页(P17-20)
【作者】方家骏;林圣
【作者单位】不详;上海艺术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72
【相关文献】
1.汪洋中的一条船——一次关于舞剧《早春二月》的对话
2.马克思主义和现象学在对话中的更新和发展:评雪莉·派克的理论整合之路
3.舞剧交响化的思考——评90上海文化艺术节舞剧《吴越春秋》的演出
4.文化观念和文学典籍的对话与对接——《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评介
5.文化观念和文学典籍的对话与对接
——《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评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谢铁骊和他的《早春二月》

谢铁骊和他的《早春二月》

谢铁骊和他的《早春二月》洪宏【摘要】《早春二月》问世之初,即受到左倾思潮的批判和否定.批判者认为影片同情并肯定了“资产图级的自我完善和人道主义”精神,是一株“毒草”.新时期以来,对《早春二月》的正面价值的认定,则又主要集中在认为它批判了“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思想上.被颠倒的历史就这样被简单地再颠倒过来.今天看来,这样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都不符合影片的实际,都简化了它所描绘的“五四”时期初生的现代思想遭遇前现代社会的复杂图景,忽视了它所揭示的“五四”反负面思想传统及其艰巨性这一重要主题,对“五四”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思想价值及其局限也缺乏全面准确的认知.【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4页(P52-55)【关键词】"五四";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电影语言【作者】洪宏【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351《早春二月》由著名导演谢铁骊根据柔石的小说《二月》改编并导演,李文化摄影,孙道临饰萧涧秋,谢芳饰陶岚,上官云珠饰文嫂,北京电影制片厂1963年出品。

《早春二月》是“十七年”间难得的一部知识分子题材的优秀影片,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由文学作品改编的一部杰作。

它在原著的基础上,成功地表现了“五四”退潮后一部分知识分子想有所作为,却历经挫折,继而决心投身时代洪流的心路历程。

该片编导谢铁骊,1925年出生于江苏淮阴,1940年参加新四军,此后长期在部队文工团从事戏剧工作。

他1950年进入电影界,1956年调至北京电影厂任导演。

他曾在《林家铺子》、《红旗谱》等影片中担任副导演,受到水华等导演的影响,积累了创作经验。

1959年他首次独立执导影片《无名岛》。

此后,他导演了《暴风骤雨》(1961)、《早春二月》(1963)、《千万不要忘记》(1964)。

“文革”期间,谢铁骊导演了《智取威虎山》(1970)、《龙江颂》(1972)、《杜鹃山》(1974)等“样板戏”电影,并改编了电影剧本《海霞》(1975)。

观后感 早春二月影评

观后感 早春二月影评

观后感早春二月影评早春二月影评二月,春意渐浓,万物苏醒。

在这个春天的季节里,我迎来了一部名为《早春二月》的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平凡家庭的故事,却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关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感人旋律。

电影开篇,画面便以美丽的春光展现在观众眼前。

明亮的阳光洒下,草木葱茏,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男主角的面容,他那满是疲惫和忧伤的眼神令人心生怜悯。

他是一个温和而善良的人,但却被世事的纷扰所压抑。

故事的主线是关于亲情的。

男主角与他的父亲关系紧张,他对自己的家庭感到失望和无奈。

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常常充满冷漠和争吵,仿佛彼此都无法找到真正的沟通方式。

然而,正是这种矛盾和冲突,才使得电影的情感更加立体和生动。

除了亲情,电影还描绘了友情的温暖。

男主角有一个青梅竹马的朋友,他们之间的感情深厚且纯粹。

朋友不仅是他生活中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避风港。

每当他感到困扰和孤独时,朋友总是陪伴在他身旁,给予力量和鼓励。

这种珍贵的友情在电影中得到了极好的展现,令观众思考和感受到朋友间的重要性。

而在男主角的感情世界中,爱情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虽然他对爱情充满了渴望,但却总是在寻找中迷失自己。

他迷恋一个无法拥有的女人,对她如醉如痴,但同时也深知自己的无奈和无能。

这种爱情的苦涩和无奈令观众心生同情。

《早春二月》并非一部寻常的爱情电影,它以独特的方式诠释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导演运用了许多细腻的镜头和优美的画面,将人物的内心独白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观众仿佛能够感受到角色们内心的痛苦、快乐和迷茫。

电影以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独特洞察为基础,呈现了一幅多彩而真实的画卷。

它揭示了人在面对困境时的内心挣扎和困惑,以及在亲情、友情和爱情中寻求温暖和依靠的渴望。

观众不禁会在电影结束之后,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产生深思。

《早春二月》不带有任何政治色彩,而是将焦点放在了人性的探索和情感的铺展上。

这是一部温暖而感人的电影,通过对人性和情感的剖析,引发观众对于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早春二月》文学作品

《早春二月》文学作品

《早春二月》文学作品
《早春二月》文学作品主要指以萧涧秋在芙蓉镇的生活为主线展开的系列故事。

在故事中,萧涧秋应老朋友陶慕侃的邀请来到芙蓉镇,在当地中学担任教师。

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母亲(文嫂),并对其产生了同情。

他帮助了这位母亲和她的孩子,并与其保持了一定的关系。

同时,萧涧秋与陶慕侃的妹妹陶岚之间萌生出爱情。

然而,当地的流言蜚语让萧涧秋饱受非议,后来阿宝因病去世,萧涧秋决定娶文嫂为妻——“从根本上拯救她”。

但文嫂的死、王福生(萧涧秋的学生之一)的辍学让萧涧秋决定“终止徘徊”,他离开芙蓉镇,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去,陶岚随后追他而去。

这部文学作品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南方小镇的独特风貌和社会矛盾,通过主人公萧涧秋的人生经历,展示了传统与现代、固守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 “ 我 们 力 图抛去 固化 、标签 化 的元 素来 呈 现这 个 故事 ,用创 造性 的 现代 舞 肢体 语 言 来诠 释 原作 ,希 望带 给观众 更多 的想 象空 间。 ”我觉得 ,创作初 期设 定一 个 目标 的做 法 很 好 ,不仅 能帮 助 我 们厘 清 创 作 思路 ,坚 定 我们 的遵 循 ,也 告诉 更 多观 众 我 们所 追
求的艺 术风格 。 通过 作 品的初 次呈现 , 您认 为 这 一 “ 初
人 都 会寻 求 自我 价值 。寻 求 自我 价 值就 是这 部 舞 剧
的核 心 。 ”您认 为这 种 “ 寻找 ” 对应 这部 作品准 确吗 ?
方 家骏 : 这 让 我 想 起 一 件 事 。 近 些 年 , 当 人 们 再 次谈起 I 9 6 3年 的 电 影 《 早 春 二 月 》 时 ,一 位 “ 公
衷” 完成得好 不好 ?
方 家骏 : 这 段 文字 中的一些 关键 词引起 我关 注 ,
知 ” 人物 曾这 么说 : “ 这 是 老革 命 专为 自己拍 摄 的怀
|三
《 早春二月》演出剧照
( 摄影
祖忠人
那 就是 : “ 呈现故 事 … ‘ 诠 释 原作” ,说 明主 创 并无意 回避 “ 故事 ”和 “ 原作 ” 。那 么 ,就 “ 呈现 故事 ”和 “ 诠释 原作 ”而言 ,我 认为 , 目前 看到 的这 一版舞 剧 早春 二月 》完成 得并 不理想 , 主要 是故 事有 其 “ 壳” 而无其 “ 核” 。简单地 说 ,没有建 立起 构成 故事 的逻 辑 起点和 因果 关系 ,观众心 里 无数个 “ 为 什 么” ,分 离 了事 件 、形 式 、心理 之 间 的必 然 联 系 ,以 至于 整 个 “ 故 事 ” 给 人 留下 的 只 是 烽 火 离 乱 、宿 命 逃 逸 、 三 角苦恋这 样一 个浅 层面 的 印象。没 有读过 原 作的 ,
正 因 为 如 此 , 舞 剧 早 春 二 月 的 创 作 才 显 得 更 具
有 关 。不 可贴 加 、强 求 。作 为一 部 舞 剧 怍品 ,重要 的 不在 于它 怎么说 ,而是 怎 么做 。它 投射 出什‘ 么样
的符 号 , 观 众接 收到 怎样的信 息 ; 它 用 什 么样 的 方 式 , 让 我们看 到萧涧 秋 、 陶 岚这些 人物 的内心世 界 , 并“ 照
的是 “ 救 国救 世 ” 的 大 情 怀 。这 一 代 年 轻 人 , 有 “ 撇
方家 骏 : 选题 很 好 。原 作设 定 的人 物 关系 适 合 舞 剧表 现 。两 位女 性 人物 性 格对 比鲜 明 ,能 形 成 强 烈 反差 ; 男 主 角心 理层 面 的 内容 颇 为丰 富 ,可 供细
世主 ” 情结, 这一 情结 有时甚 至膨 胀到 了忘我 的境地 。 他们 自视很 高 ,生性 又脆 弱 ,这也 是 造成 更 多 失 和痛 苦 的原 因。这 就是 萧 涧秋 这 一类 青年 知 识 分子 的特 质 ,也是 二 月》 这 部 作品 的逻 辑 起点 。 相 比 之 下 ,“ 寻 找 自我 价 值” 就显 得 过 于单 纯 和狭 窄 了 , 不 足 以解释 特 殊 而复 杂 的情 感 。即 便如 此 ,我 仍尊 重 艺术 家 的选 择 。艺 术 家的 任何 选择 都 与 他对 原 作
挑 战性 。如 果 体 现得 好 ,能 让 中国 近代 文学 史上 的
名 篇 ,时 隔 八 十 余 年 ,再 次 闪 耀 出 人 文 思 想 的 火 花 。
见 自己的姿态 ( 鲁迅 语 ) ” 。
林 圣 : 节 目册 上 有 一 段 “ 创 作初 衷” , 其 中说
林 圣 :我注 意到 ,舞 剧 早 春 二月 》 的主 创 , 在 先期投 入阶段 就在 寻求 如何和 当今 时代 形成 关照 , 在 谈 创 作设 想 时 曾经 谈 到 : “无论 哪个 时 代 ,每 个
的 理 解 有 关 , 也 与 自身 修 为 有 关 , 甚 至 和 艺术 灵 感
我 们所 说 的 “ 可 视性 ”相 对 较 少 ,大多 通过 人 物之 间 的 情 感 暗 流 来催 化戏 剧 张 力 ,这 对 于 以 “ 直观” 取胜 的舞 剧创 作 来讲 ,具有 一 定的 难度 ;再则 ,原
有意 义的尝 试?
我 走进 剧场 , 打 算静下 心来 观赏舞 剧 《 早 春二 月 时, 相 干 不相 干 的 问题 便 显得 十分 敏 感 ,挥之 不 去 。 以 我之 见 ,文 艺作 品的改 编 ,必 和 当代精神 气 脉相 接 , 这 是艺 术家 的责 任所在 ,也 是作 品生命 活 力的体现 , 更是 作 品 引发 共鸣 的 先决 条件 。我不 认 为 “ 寻找 自 我价 值 ”的 注解 很 准确 ,某 种 程度 上 是窄 化 了作品 的 内涵 。萧 涧秋 以及 他背 后 的柔 石 ,内心 更 多拥 有
方家骏


汪 洋 中 的 一 条 船

次关 于舞剧 早春 二 月 的对话
林 圣 : 欣 喜地看 到舞剧 《 早春 二月 》在年 初首
旧 电 影 , 与 我 们 有 什 么 相 干 ? ” 带 着 这 个 心 结 , 当
演 ,作 为本 年 度上 海推 出的 第一 部舞 台新 作 ,您是 不是 觉 得上 海歌 剧 院在 推 动 原创 方 面进 行 了一 次很
细 开 掘 ,这 些 都 为 制 作 一 部 好 看 、 耐 看 的 舞 剧 提 供
了必 要 的 元素 。 同时 我也 在 思考 ,这 些 年 为什 么很
少有 人去碰 这 个题 材? 我 想大 致 会 基于 这样 两 方面 的考虑 : 其 一 ,这 个 题 材 提 供 的 外 部 冲 突 、 也 就 是
作 ( ( 二 月) )所 隐 含 的 悲 剧 思 想 和 批 判 精 神 ,对 于 今
天来说 ,一 定 会 存在 着某 种 距 离感 和 隔膜 。主 人 公
萧 涧 秋 ,作 为 一 个 受 “ 五 四 ” 新 文 化 思 想 浸 润 、 又
未 能摆 脱 “ 小 资 ” 的知识 分 子 ,其性 格 特 征和 情 感 模 式 未必 能 为今 天 的人 们所 理 解 ; 他 那种 “ 救 世 不 成便 救 人”思想 方 式也不 大能够 被 当今时 代所接 受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