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论坛_危机传播中凝聚的民意
基层领导干部应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基层领导干部应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卞新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出去一个大的转型期,当前正处在改革攻坚期和发展关键期,同时一些问题凸显和矛盾多发,一些社会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舆论关注,在这个变化和发展的交织过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体的现代化,尤其是互联网的日益大众化,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成为一些社会事件的发起者、推动者和引导者,也成为某些人有意识炒作甚至掌控的平台。
在这个“人人都是记者”“信息爆炸”的时代,急迫考验着政府及各级领导干部的舆论引导、危机应对和公共管理能力。
胡锦涛同志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的重要作用,善于通过新闻宣传推动实际工作,热情支持新闻媒体采访报道,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进行深入研究,拿出切实措施,取得新的成果。
”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国际国内舆论格局下,如何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已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课题。
科学应对媒体、正确引导舆论,事关党委政府形象,事关社会稳定。
舆情应对能力是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舆情应对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其执政能力的高低。
如何提高舆情应对能力,是摆在广大基层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但是,在一些地区,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存在着不懂网络、不会上网、不会看论坛甚至不会打字的情况。
办公室的电脑成了摆设,有的基层干部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来看待网络,对网上的涉市或涉县舆情毫不关心。
如此无视和轻视网络,等于放弃了了解社情民意的捷径、正面引导舆论的平台。
一遇突发事件,往往不知道如何运用网络及时发布真实信息,导致谣言占领网络阵地,进而误导民众,甚至造成较大程度的社会危害。
一、网络媒体和网络舆论的特点1、信息发布的直接性。
互联网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它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一个重要渠道,每个人都能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网民通过微博、论坛等渠道可以立即发表意见。
网络舆情危机频发原因及对策
⽹络舆情危机频发原因及对策2019-08-27当前,⽹络已经成为民意表达的重要渠道,“⼈⼈都有麦克风,⼈⼈都是传播者”,新闻传播的⾃由度⼤⼤提升。
由各种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效应,有了更⼴阔的传播空间和更快的传播速度,导致⽹络舆情危机频发。
⽹络舆情危机频发的原因1.⽹络的固有特性⽹络具有极强的流通性和隐匿性,⽹络信息以空前的速度迅速向外传播,信息的发送与接收⼏乎在瞬间完成,这就导致了某⼀突发事件经过⽹络传播后,可能⽴刻引起⽹民围观,短时间内被放⼤,并迅速升级为负⾯舆情。
⽹民可以⾃由选择信息,想的信息,加之⽹络具有隐匿性的特点,很难确定⽹民的⾝份,有的⼈随意⼀些道听途说的谣⾔,对事件推波助澜。
2.⽹民构成发⽣变化当前,⽹民呈现出全民化、⾼学历化的特点。
充当主⼒军的70后、80后⽹民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较⾼的学历,他们对涉及平等及民主法治的事件格外关注。
与⽗辈的包容、隐忍观念不同,70后、80后往往敢于积极表达⾃⼰的不同意见,在⽹络环境中尤其如此。
多年使⽤⽹络的经验,使他们拥有了不少固定的⽹络社交圈⼦,这也加快了⽹络舆情的传播速度。
3.应对⽹络舆情不利有些环境污染、公权⼒滥⽤、⾷品药品安全等民⽣问题等在⽹络上曝光后,当地政府反应迟缓,未及时公开相关信息,⼀时间各种流⾔、猜测、质疑迅速蔓延,从⽽演变成重⼤的舆论危机,造成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宁可相信流⾔也不愿相信政府的信息。
4.民意表达渠道不畅表达意见的传统渠道不畅通,民意的表达就会向监管松弛、法律法规约束较少的⽹络媒体转移,使我国的⽹络舆情呈现出负⾯舆论持续⾼温的状态。
⽹络舆情危机应对策略1.端正态度,积极应对危机有些政府部门⼯作⼈员对⽹络舆情存在偏见,认为是不和谐的声⾳,是别有⽤⼼的⼈有意为之,是对本部门利益的损害,这些看法都是不正确的。
在很多情况下,⽹络舆情源于民众对某⼀重⼤事件的关注或者民众的利益诉求没有得到满⾜,这是民众⼼声的正常表达,⽽⾮社会“杂⾳”。
网络舆情主题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与大家共同探讨网络舆情这一重要话题。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
在此,我将以“网络舆情引导与社会和谐”为主题,与大家分享一些思考和体会。
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网络舆情的重要性。
网络舆情是人民群众对某一事件或现象通过网络平台表达的意见、态度和情绪。
它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等特点。
在网络时代,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反映社会热点、传递民意、监督政府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1.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体系。
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研判、应对各类网络舆情。
2. 加强网络舆情分析。
对网络舆情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其背后的原因,为制定应对策略提供依据。
二、积极引导网络舆情1. 优化网络舆论环境。
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要积极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网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对于网络舆情中的热点问题,政府部门要及时回应,公开透明地发布信息,消除公众疑虑。
3. 加强网络素养教育。
提高网民的网络素养,引导他们理性表达意见,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三、加强网络舆情应对1.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网络舆情。
2. 加强与网民的沟通。
主动与网民沟通,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诉求,及时解决问题。
3. 强化法律法规的约束。
依法打击网络谣言、网络暴力和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四、推动网络舆情工作与社会和谐1. 加强网络舆情工作与政府工作的融合。
将网络舆情工作纳入政府工作全局,推动政府决策更加科学、民主。
2. 促进网络舆情工作与媒体工作的协同。
加强媒体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督,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秩序。
3. 推动网络舆情工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引导网络舆情方面的积极作用,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公共危机中网络民意的传播和导向作用研究
躬 致 歉 , 均 成 效 甚 微 。 其 原 因 , 为 当 事 方 , 故 但 究 作 事
发 生 后 一 度 消 极 应 对 , 观 上 不 愿 意 说 . 动 上 不 主 主 行 动 说 , 间 上 不 及 时 说 , 度 上 不 端 正 说 , 关 领 导 时 态 有
【 键 词 】 共 危 机 ; 府 公 关 ; 络 民 意 ; 播 导 向 关 公 政 网 传
【 图 分 类 号 】 0 . 中 G2 63
一
【 献标识 码 】 文 A
【 章 编 号 】 6 1 5 0 ( 01 0 — 0 6 0 文 1 7 - 1 1 2 2) 4 0 6 — 4
的 事 件 或 者 话 题 为 基 础 , 再 加 之 其 具 备 社 会 意 义 上
会 大 机 器 运 行 过 程 中 , 于 天 灾 人 乱 、 会 运 行 机 制 由 社 失 灵 而 引 发 的 .可 能 危 及 公 众 安 全 和 正 常 的 社 会 秩
方 面 没 有 及 时 发 布 权 威 信 息 。 另 一 方 面 也 没 有 做
好 对 民 意 的正 确 引 导 , 至 后 来 民 情 激 愤 , 量 批 评 直 大
舆 论 的 导 向 。 而 言 之 , 络 民 意 就 是 现 实 生 活 中公 换 网
如果 网络 舆情 与 公共 事 件 有其 内在 的联 系 。 那 么 该 事 件 就 可 归 类 为 网 络 诱 致 突 发 事 件 ,此 类 事 件
一
众对 某 一特 定 事件 的看法 、 见 、 议 的综 合反 映 。 意 建 网络 民 意 亦 是 基 于 强 大 的 现 代 网 络 技 术 ,通 过 互 联 网上 的各类 贴 吧 、 坛 、 客 、 博等 为 具 体手 段 自 论 博 微 由发 表 评 论 和 个 人 见 解 .再 揉 和 某 种 特 定 的 愿 望 和
利用网络解决传播危机的新媒介策略
探 讨 企 业 利 用 网 络 解 决 危 机 的 新 媒 介 策
略, 以更 好 地 化 解 危 机 。 网 络 时代 的 危 机 在 现代 社 会 ,著 名德 国社 会学 家 贝兜
时 代 人 们 普 遍 使 用 的 即时 传 播 : 具 , 危 『 在 : 机 发 生 时 它 们 都 具 备 形 成 滚 球 效 应 的
有 时 候 业 根 本 没 有 把 错 , 是 媒 体 却 让 它 受 必 要 的 。 0 6 月 1 口 . 2 0 年4 5 炎 国 的 《 帜晚 报 》 T e E e igSad r ) 旗 ( h vnn t ad n 刊 了 一 篇 名 为 《 膏 敛 癌 警 告 》 牙 的报 道 ,
网 络在 危 机 爆 发 时 的 负 面 影 响
内消 费 并 的恐 慌 在 报 道 出现 后 的两 三 天
内离 露 沽 的 销 售 额 直 线 下 降 , 刚络 上 也 能 找 到 高 露 沽 敏 癌 的 顺 口溜 高 露 沾 在 全
企业的扣击 , 另一 方 面 , 为 企 业 提 供 了 又
这类 事 件 也发 生 往 旧 川 的光 日 工厂 、 之 , J j 总
网络 上 批 洋光 明 的 声 浪 如湘 。 网络 论坛 的 帖子 一 来 一往 , 成 一 种 滚 球 效 应 . 比 形 这
依 存 的 时 代 , 管 足 本 地 不
司, 郁该 重 视 这 个 虚 拟 论
还 是 跨 国公
片 中 , 个人 身后 迎 来 一 架 1 ) 一 毛 机 、网络 L
媒 体 做 了 平 耐 广 告 , 立 专 门 网 页 . 阡 设 召 记 者 会 , 而 为 自己 正名 。直 刮 高露 沾 澄 从
清 丁 误 会 之后 , 的 销 售 额 才 得 到 同 升 。 它 除 J 网 络 外 , 于饥 、 D r P A等 也 是 网络
危机传播中网络舆论的“坚守”与“失范”
活 动 , 接导 致 严 重 的 暴力 犯 罪 事件 。 直
二、 危机传 播 中网络舆 论的 “ 正效应 ”
1提 供表 达意 见 的公 共 空 间 、 相 对 于 其 他 媒 体 , 网络 媒 体 的 门 槛
低 , “ ” 于 公 众 只 需 拥 有 一 台 电 脑 这 低 存 和 一根 网线 , 可 知 天下 , 天 下 , 时 , 便 谈 同
府行 为的 透 明度 备 受关 注 , 有利 于 对 政府 进行监督 。 如在汶川地震 、 方雪灾等 例 南
是 以 网络 为发 起 渠 道 的 , 如 南 京 的 “ 例 黄 丝 带 ” 援 行 动 等 ; “ 玉 娇 案 ”的 调 救 在 邓
查 过 程 中, 巴东 县 公 安局 甚 至 一 度 对 外 界
社 会 冲击 力 和危 害 性极 大 。 关 于 危机 传 播 , 早 的提 H者是 Mt 最 { i — r 和 P a o , 们认 为 , 危 机传 播 是 危 o f er n 他 s “ 机 管理 者 必须 积 极 承担 信 息 的 搜集 、 析 分 和 传 播 , 同 时执 行 诸 如 事 实 调 查 , 入 要 深 分析 , 制损失 , 强沟通 等任务 ” 控 加 。 本 文认 为 , 机传 播 应 着 眼 于 “ ”, 重 于 危 人 侧
度 降至 冰点 。
美 国著 名 学 者 罗森 塔 尔 ( oeta) R sn 1 h 认 为 , 共 危 机 是 “ 一 个 社 会 系 统 的基 公 对 本价 值 和 行 为准 则构 架 产 生 严重 威 胁 , 并 在 时 间压 力 和不 确 定 性 极 高 的 情 况 下 必
道德需求 . 实现其参与权 , 进问题的解 推
决 ; 次 , 既足 危 机 事件 的爆 发 源 头 , 其 它 又
浅析网络舆情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网络舆情的问题与对策【摘要】网络舆情是指网络上公众对于某一事件或话题所产生的舆论反应。
它对社会、政府和企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首先介绍了网络舆情的定义、影响和重要性,然后对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的危害。
接着提出了应对这些问题的措施,如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以及政府和企业的应对策略。
最后结论指出了加强网络媒体监管和提高舆情处理能力的重要性,同时呼吁倡导理性网络传播和舆论引导。
通过本文的分析与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网络舆情问题,实现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网络舆情、定义、影响、重要性、问题分析、网络谣言、传播、应对、网络暴力、危害、监测、预警机制、政府、企业、策略、网络媒体监管、处理能力、理性传播、舆论引导。
1. 引言1.1 网络舆情的定义网络舆情是指利用互联网平台传播信息、观点和情绪的过程。
它是一种公众舆论的表达和传播方式,可以涉及各种主题,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
网络舆情具有快速、广泛和互动的特点,可以在瞬息之间影响和引导公众的观点和情绪。
通过互联网的高度连接性,网络舆情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对社会稳定和个人形象造成重大影响。
网络舆情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方式,更是一种社会治理的工具。
它可以反映社会的热点、焦点和舆论倾向,为政府和企业提供重要参考,帮助它们更好地了解公众意见和需求。
网络舆情也是一种社会监督的手段,可以让公众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监督权力的运行和维护自身权益。
网络舆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它既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民主政治,也可能引发社会动荆棘。
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网络舆情,加强对其管理和引导,以实现信息传播的良性循环和社会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1.2 网络舆情的影响网络舆情的影响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它可以通过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影响民意等方式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极快,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到全网,影响范围之广泛往往让人难以想象。
采集民意、汇聚民智,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
飞速发展的互联 网深刻影响了经济 、政治 、文化 和社会 的发展 ,促 进 了信息传播 的变革 ,作 为当今社 会一个反映 民意的窗 口和容纳舆情的空间 ,已成为舆 情产生 、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策源地。迅速飙升的 网络舆情 已成为社会舆论重要的风 向标和放大器 ,引
民中的使用率从 1.%提升到 4 . 38 0 %。在微博用户暴涨 2
映 社 会 舆 情 的 重 要 媒 体 。 中 国互 联 网络 信 息 中心 (NN c 2 1 年 7 1 c I ) 0 1 月 9日发布的 《 2 次中国互联网 第 8 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 2 1 年 6 ,总体 01 月 网民规模达到48 亿 。微博用户数量 以高达 2 89 . 5 0. %的 增幅 ,从 2 1 年底 的6 1万爆发增长到 1 5 ,成为 00 31 .亿 9
T E R TC L O I N 理论与实践 HO EI R O AH Z
了解 民情 、汇聚民智 ,也是一个重要 的通道” 。 4 网络舆情存在 一些偏 差。有些网络舆情 虽然基 . 于事实但是 因缺乏理性而 出现偏差 。网上一些 较权威 的论坛 和个人博客里 ,有一些资深 网友扮演了传播学
问题和社会 管理者产 生和持有 的社会政治态度 、信念
和价值 观。它是较 多民众关 于社会 中各种 现象 、问题
作用 。网络舆情在显示其正面的影响力 的同时 ,也存
在着 负面效应 。由于公共事件往往发端于社会 的丑陋
所表 达 的信念 、态度 、意 见 和情绪 的 总和 。也可 以
说 ,网络舆 情是 社会 舆情 在互 联 网上 的一种 特殊反 映 ,是人们对政治 、经济 、文化和社会 等领域情 况和
面 ,而 网络媒 体不加过滤 ,有意或无 意地放大 渲染 ,
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作为第一信源和公众意见喷涌渠道的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现实民意的风向标和参照系。
近年来,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各种社会矛盾频现,人们的价值观趋向多元,外部环境的调整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显著增加,突发公共事件尤其是突发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其中很多事件的发生、发展或指向均与政府部门或个人相关。
而一些政府部门或职能机构对此类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不当、处置不力、引导无方,往往导致政府危机,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了负面社会效应,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特点分析(一)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具有突出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指出,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①。
政府危机突发事件是指事件发生、发展与政府部门或个人有关,并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危害的突发事件。
相比一般事件而言,政府危机突发事件更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破坏性、牵连面广等基本特征。
所谓网络舆情是网民借助于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将对某事物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动倾向反映出来的集合体。
不仅具有自由性、互动性、即时性、多元性、隐匿性、偏差性等特点,而且具有跨界连接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功能,是为一种不得小觑的社会动员力量。
(二)政府突发危机事件的高发范畴分析梳理近年来影响较大的社会舆情事件不难发现,很多事件的发生、发展或指向均与政府部门或个人相关。
以2012年为例,舆情主体所属部门为地方政府的舆情事件占比最高,为28.1%,较2010、2011年的26.2%有所增长,按事件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①社会民生问题引发的政府危机事件,这类事件主要发生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领域的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如2014年 4 月兰州自来水苯含量严重超标引发自来水危机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问题及对策叶奕(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5)摘要:与政府部门或个人有关的突发事件极易成为舆论中心,引发喷涌状的网络舆情。
网络舆论危机与“六种效应”化解
网络舆论危机与“六种效应”化解摘要:目前,网络舆论已成为公众认识社会的重要意识参数,也成为大众传播和政府行为重要的意识指示器。
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既是引发政府公信力危机的“催化剂”,又是化解危机的“灭火器”。
面对突发事件,政府要借助网络准确地向大众传递危机信息,善用“避雷针效应”,避免“蝴蝶效应”,破解“屏蔽效应”,重视“首因效应”,强调“互动效应”,化解“破窗效应”,及时抵御和防止负面舆论和谣言的蛊惑与扩散,以赢得公众对政府采取的危机应对政策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关键词:网络舆论场;网络舆论危机;破窗效应;首因效应;蝴蝶效应一、网络舆论形态目前,网络舆论已成为公众认识社会的重要意识参数,也成为大众传播和政府行为重要的意识指示器。
综合学者刘建明①,邓新民②,林凌、赵亚涛③对舆论和网络舆论概念的分析,笔者认为,网络舆论的内涵应包括四个要素:网络主体即网络使用者;公共空间发生的事件,且是极具争议性的事件;网络主体对事件的意见表达和观点;网络作为最大的载体,传播网络主体的观点。
网络舆论是公众对公共事件通过网络进行意见表达而产生的,除了具备传统舆论所具有的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和评价性等特征外,还具有个性特征。
一是分散性。
网络主体的隐匿性和互联网的开放性使网络舆论的主体更加分散。
在尊重个体、彰显个性的互联网时代,人们不用惧怕个人观点不被大众接受,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在各个论坛或社区中寻找意见相近或一致的同盟,以期达到个人意见的充分表达。
网络开放的低门槛又使得网络主体更加多元化,为各种意见共存提供了一个共享的空间和平台。
因此,较之传统舆论,网络舆论更加具有分散性的特点。
二是隐匿性。
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络舆论主体具有隐匿性特征。
④网络中身份虚拟化,隐匿了个人的身份和角色,使得人人都可以恣意发表言论和表达对事件的看法。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社会,人们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心中所愿(怨),而且网络传播更加迅速、直接,使民意更容易得到传达,从而更迅速地形成社会舆论。
网络论坛-信息时代危机传播中的民意中心
网络论坛:信息时代危机传播中的民意中心摘要:基于网络论坛在当前危机传播中对社会政治民主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从危机与网络论坛的关系着手分析网络论坛在危机传播中表现出来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论坛影响力的概念,这个概念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和反映着网络论坛对社会现实的真实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考察网络论坛的影响力就是为了给信息时代中的危机管理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关键词:网络论坛;信息时代;危机传播;民意中图分类号:f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135-01作为网络社会中具有代表性的存在,网络论坛在危机传播中日益成为了中国网民重要的意见传播和信息沟通渠道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基于网络论坛在当前危机传播中对社会政治民主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从危机与网络论坛的关系着手分析网络论坛在危机传播中表现出来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论坛影响力的概念,这个概念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和反映着网络论坛对社会现实的真实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考察网络论坛的影响力就是为了给信息时代中的危机管理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一、危机与网络论坛信息时代,面对危机和客观变动的危机事件,受潜意识深处“左”的思想影响的政府与媒体的集体失语不仅没有及时地化解危机,减少危机带来的恶劣后果,反而在民众中丧失了公信力和权威性,产生了信任危机。
(一)危机事件的碎片化和危害性,容易成为论坛网民易受性的话题。
网络论坛使受众能实时地对所接受到的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呈现出对某一事件众多意见的集合,“话题”构成了论坛中网民交流和互动的必要前提。
危机事件是危机在客观世界的表现形式。
学者卢正伟在研究公共危机中受众行为时调查发现,受访者“只有1%的受众表示对于危机不关注,有99%的受众都表现出了对于危机的不同关注程度”。
另外,在影响受众的危机关注水平原因的研究分析中“危机的破坏程度”占据首位。
[1]这些调查结果表明由于危机事件破坏社会系统的平衡,导致碎片化,涉及到人们切身公共利益,因此较之于旅游、美容、汽车、情感天地等话题,受众普遍关注度高。
网络舆情危机特点、成因及引导
性 的意见或言论。 基于网络媒介的特点, 网络舆情具备自身的 作为传播效果 研究的重 要理论之一于2 0 世 纪7 0 年代推 出, 这 传播规律, 并在整个社会舆论 中发挥着影响。 网络舆情 的特点。 第一,“ 意见领袖 ” 的作用。 意见领袖 , 又 叫做舆论领袖或观点引导者, 是传播学的经典概念之一 。 是一种描述舆论形成的理论假设 。“ 沉默的螺旋”描述 的是 这样 一种 现象, 对于 一个有争议 的议 题, 少 数在 网络 公共 信 息中的活跃分 子往往 是消息发布者和 参与讨论者。 他们在事
的网络交流平 台, 如电子邮件、 论坛/ B BS 等。 新媒体时代 的到
一
些网站 的头条热门话题就是一种 “ 议程设置 ” 。 这些被设 置
来, 在 为 广 大 网 民提 供 了更 加 便 捷 的 自由交 互 式平 台之 外 , 也 的议 题便 会 在 广大 网 民群 体 中迅 速 扩散 和 传 播 , 引发 人们 高 度
意 见领 袖 是 指 在 人 际传 播 网络 中 的 “ 活跃分子” , 经 常为 他 人 件 发 生 后 , 很快 便 通 过 各 种 媒 介 表 达 自己的 观 点 和 对 事 件 的 提 供 信 息 并对 他 人 的观 点和 意见 施 加 影 响 。 由“ 意见 领 袖 ” 过 描 述 , 因 此 容 易成 为 整 个 事 件 舆 论 的 主 导 者 。 很 多 持 相 同观 滤 的 信 息传 播 给 受 众 , 在 信 息传 递 过 程 中形成 了两 级传 播 。网 点的 人也会 很 快 表 示 赞 同 , 加 之 网络 的快 速传 播 , 他 们 的 意见 络 舆 情 在 一些 情 况 下就 是 由少 数 “ 意见 领袖 ” 发 起 的。 他 们 虽 将 很快 形成有压倒性优势 的强势声音; 而其他持不 同意见 的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自媒体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6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科研热词 自媒体 零编辑 语言消费 舆情 网络论坛 网络编辑 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网络 突发事件 法律规制 民意 政府形象 意识形态 微博论政 微博 形势政策教育 引导策略 妖魔化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大学生 国际传播 受众 发达国家 反议程 反腐倡廉 修复策略 伦理规制 传统媒体 传播特征 互文性 互动模式 主流媒体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科研热词 自由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 新闻传播 中国理性民族主义 中国传统民族主义
推荐指数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科研热词 1 道德困境 2 对策 3 博客传播
推荐指数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4年 科研热词 自媒体 大学生 言论自由 舆情传播 自媒体时代 立法完善 科学传播 社会舆情 碎片化 滥用媒体 新媒体 文本挖掘 整合 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价值 刑法解释的保守性 传播模式 传播方向 传播主体 人文精神 推荐指数 3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科研热词 自媒体 舆论环境 舆论引导 自我传播 网络舆论 网络传播 突发事件 碎片化 点事件 演变机制 意见领袖 微博 少数民族文化 媒介呈现 国家形象 便捷性 体验式传播 传统媒体 中国 推荐指数 3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网络舆情现状及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策略
网络舆情现状及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策略芜湖县人民检察院彭永彪内容摘要:网络舆情作为当今民情民意的集中反映,其巨大的影响力不仅表现为对社会上重大事态发展的影响,也日益渗透到政治层面,逐渐成为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
然而当网络话语的高度自制性、网络发布的匿名性、互动性,与网络舆论平台的平等、自由、免费这三大特点相结合的时候,我们必须警惕少数别有用心者利用网络言论的强大影响力,推动网上网下群体性事件,干扰公共权力决策,破坏公共权力形象。
网络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生活、工作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渠道和有效平台,因此,加强网络宣传工作,是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主题词:网络舆情现状应对策略正文:一、我国网络舆情现状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
随着“网络政治”的演进和阳光政府、电子政府的全面推进,互联网正以其自由、互动的独特性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渠道。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
目前,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超过人口总数的1/4,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网络表达诉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说:“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
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
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随后又来到人民网通过“强国论坛”与网友聊天,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与网民在线直接对话,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网民的大力肯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舆情作为当今民情民意的集中反映,其巨大的影响力不仅表现为对社会上重大事态发展的影响,也日益渗透到政治层面,逐渐成为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
当前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现状分析与引导对策
一
任感 , 围绕突发事件 的言论往往缺乏理性。 政务微博在危机管理 中的作用 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危机预警 。微博 的简 易、低成本等特性使得大量公众可使用 电 点评时事 , 表达诉求和参政议政。 而作为政 府部门 , 可通过密切关注微博 , 迅速 了解真 实的社 情民意和 公众诉求 , 有效了解舆 情 , 及时采 取有效措施来化解 , 从而防范未然 ; 通过微博 密切 关注舆情 ,了解公众意见与 反馈 , 提高危机管理的及时性、 针对性和满 意度 。 二是发布危机信息与应急服 务。 三是 危 机中的政 民互动。 四是政府部 门间的应 急联 动。政务微 博之 间通 过互相 关注 、 评 论 、转发有助于加强政府 内部及横 向部 门 之间的沟通 交流 , 实现跨层 级、 跨部 门的协
缺席 失语或反应迟 缓的情况 下 , 微 博成 为 第二 , 突发 事件 网络舆 论形成具 有迅 极 端化的道 路 ,将整个舆论发展 方向定格 下来 , 形成舆论危机。 二是 影响范 围的广 阔
围绕即将发生 或 已经发 生的 自然 灾害 、 事 手机等工具对现场进行拍照、 录像 , 然后上 故 灾难、 公共卫生 事件 和社会 安全事件 等 突 发公共事件 发布 信息 , 所表达 出来 的社
会政治态度 。2 0 0 7年颁布的《 应对突发 事
件 法》 要 求政府部 门准 确及时地 向社会 发 布 有关突发事件 的信息和建 议 , 而通过 新 兴 的微博 平 台采集 舆情 、 发布信 息 , 开展 政 民互动 ,为危机 管理带来 了全新机 遇。 《 第 2 9次 中国互联 网络发 展状 况统计 报 用户 数达到 2 _ 5亿 ,较 上 年 底 增 长 了 2 9 6 %, 网民使 用率 为 4 8 . 7 %。数据显 示 , 通过 新浪 微博 认证 的 各领域 政府 机构 及 官员微博 已经超 过 1 . 8 5万 家 , 全 国 已有 8 万 多家政 务微 博在 面对 突发 事件 和敏 感
企业危机公关处理流程及实战经验分享
企业危机公关处理流程及实战经验分享第一章企业危机公关概述 (3)1.1 危机公关的定义与类型 (4)1.2 危机公关的重要性 (4)第二章危机公关处理流程 (5)2.1 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 (5)2.2 危机识别与评估 (5)2.3 危机应对策略制定 (6)2.4 危机处理团队组建 (6)第三章危机公关实战经验分享 (6)3.1 快速响应,掌握信息主动权 (6)3.1.1 成立危机应对小组:企业应在危机爆发后迅速成立由高层领导、公关部门、相关业务部门等组成的危机应对小组,明确各自职责,保证信息沟通畅通。
(6)3.1.2 准确判断危机性质:对危机进行准确判断,了解危机的起因、影响范围、可能引发的后果等,为制定应对策略提供依据。
(6)3.1.3 第一时间发布官方声明:在了解危机基本情况后,企业应尽快发布官方声明,表明态度,澄清事实,避免舆论进一步恶化。
(7)3.1.4 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主动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提供危机进展信息,回应媒体疑问,引导舆论走向。
(7)3.2 积极沟通,化解舆论压力 (7)3.2.1 倾听民意,关注舆论:关注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等渠道的舆论动态,了解民意,为危机应对策略提供参考。
(7)3.2.2 主动公开信息:在保证信息准确无误的前提下,主动公开危机相关进展,回应社会关切,降低舆论压力。
(7)3.2.3 积极沟通,消除误解:针对舆论关切的问题,企业应积极与相关部门、媒体、公众沟通,消除误解,降低负面影响。
(7)3.2.4 借助第三方力量:在必要时,可邀请权威专家、行业协会等第三方力量参与危机应对,提升企业的公信力。
(7)3.3 高效执行,保证方案落地 (7)3.3.1 制定详细的危机应对方案:针对危机特点,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应对措施,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
(7)3.3.2 加强内部培训与协作:对内部员工进行危机应对培训,提升整体应对能力,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
网络舆论安全主题班会
网络舆论安全主题班会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网络舆论安全的主题班会。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网络舆论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网络舆论安全是指在互联网上合理、有序地发布和传播各种信息,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与安全。
它关乎着每一个人的利益,也关乎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并重视网络舆论安全这一重要的议题吧!一、网络舆论的重要性网络舆论是指在网络空间中由公众形成的对各种事件和话题的意见和评论。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每个人都成为了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观点的舆论主体,网络舆论可以引导社会舆论的发展。
网络舆论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作用:1.反映民意。
网络舆论可以作为一种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公众的态度和意见,为政府和社会机构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制定政策和规划。
2.疏导情绪。
网络舆论可以提供一个平台,让人们能够倾诉和宣泄情感,减轻压力和不满情绪,达到疏导情绪的效果。
3.传播信息。
网络舆论可以迅速传播各种信息,促进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加速知识的更新和传播。
4.监督权力。
网络舆论可以对政府、企业等机构实施监督,促使其依法行事,维护公共利益。
二、网络舆论安全的重要性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网络舆论安全问题对社会的危害。
网络舆论安全暴露了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特点,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小觑。
网络舆论安全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虚假信息的传播。
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信息,有些是虚假的,恶意的,不仅造成公众的困惑,也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2.网络暴力。
网络上存在着谩骂、侮辱、威胁等恶意言论和行为,给用户带来心理伤害,甚至引发犯罪行为。
3.个人隐私泄露。
在网络上,个人的隐私信息容易被泄露,这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4.网络谣言的传播。
谣言一旦传播,就会引发恐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严重时甚至会造成人员伤亡的悲剧。
维护网络舆论安全不仅关乎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最新范文】危机传播的法则与艺术——以央视新台址大火的网络舆情危机及处理
危机传播的法则与艺术——以央视新台址大火的网络舆情危机及处理策略为例2009年2月9日元宵节,央视新台址突发火灾,消息通过网络媒体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引发广泛社会反响。
这场大火带给我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网络传播不仅在这种突发性事件的消息传播扩散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而且在舆情导向的形成过程上也呈现出明显的介质载体特征,网络文化的戏谑、消解特性在这场事件的传播和舆情导向形成中一览无余。
据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事后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在灾情面前,持幸灾乐祸情绪者在样本中以55.5%的比例高居榜首成为网络舆情中的主导,嘲弄言论充斥事发后的网络评论。
仅仅从传统的突发性灾难角度来解读这场火灾是远远不够的。
这场大火除了带来生命财产安全损失之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它在一个特殊的时间和一个特殊的背景下,经由网络等新媒体的传播机制,形成了一场舆情危机,这场舆情危机以火灾为导火索,直接指向火灾的受害主体——中央电视台,成为某种非理性情绪集中宣泄的出口。
有鉴于此,对于这样的网络舆情发生机制与危机消解处理策略进行研究和探讨是必要的。
本次研究以北大方正的方正智思信息搜索平台为工具,选取了新浪网专题“央视新大楼北配楼发生火灾”。
cn/z/cctvxdlplhz/index.shtml)为样本,从第一条来自北京的网友评论(2009年2月9日22:11:12)开始到2009年2月9日23:59:59的网友评论结束,3096条,54页,显示样本总数为967条(其余被网站删除),结合本次研究所收集处理的一些实证数据与一些舆情危机处理个案前例进行探讨,以期从不同角度为本次危机处理应对策略提供参考,为后续危机处理事件提供借鉴。
一、危机应对策略1.第一时间处理网民对央视大火的评论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件获知度的提升而未增加,主要集中在事件发生后的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之间,尤其集中在事件发生后的45分钟至60分钟,事件发生一个小时后,网民的评论数量趋于一个横定量,即每分钟8-10条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 蒋 琳网络论坛:危机传播中凝聚的民意网络论坛的交互性、隐匿性和集聚性等特点,让其成为网络中的公共领域,在危机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舆论力:平民话语权的彰显网络催生了公民意识的觉醒和扩张。
网络论坛里网民追求话语权的发帖和回帖,构成了一种新型的特殊舆论——网络舆论。
这种舆论不同于新闻舆论、社会舆论,它比社会舆论、新闻舆论更能反映来自弱小者的声音,通达社情民意,进而更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
网络舆论的出现,让人们告别了传统媒体时代信息表达渠道不畅带来的烦忧,使个人的话语得到空前的传播。
网络论坛给予公众话语狂欢的便利,言论的多样性使网络论坛成为信息和观点的集散地,成为社会管理者了解民情的场所。
网络舆论在当今社会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1.丰富了舆论的传播渠道,形成一定的舆论导向在网络论坛没有兴起的时候,遇到危机事件,人们只有通过传统媒体公布的官方消息来了解真相。
随着网络论坛的出现,网民可以在这里了解发生在身边的甚至远方的危机事件,从而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可以通过这里获得帮助和支持,唤起民众力量,解决危机;可以借助论坛发帖的形式各抒已见,形成网民舆论导向。
2009年6月27日,上海市闵行区发生了一起再建房屋倒塌事件。
此事经过报道,引起了网民极大的关注和热议。
短短两天内,众多国内知名论坛社区出现的相关帖子就超过了600篇次,网民点击超过了50万次,回帖近3万条。
这起事件显示了网络论坛舆论聚集的速度之快。
2.激活网民情绪,积极参与抗“危”活动网络舆论在危机传播中很容易通过迅速的信息发布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可以使一个危机事件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公众了解,同时被公众评价。
网络论坛作为自由信息发布和自由言论发布的平台,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激发公众对危机事件的关注和议论,这种变化会促使危机的解决过程缩短,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危机的最终解决。
3.弥补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力的不足,体现了民众在舆论监督中的主体地位传统媒体在舆论监督尺度上存在着一定的约束性。
网络论坛出现以后,其开放、隐蔽、匿名等特点使人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使得很多在传统媒体上无法暴露的问题得以在网络上曝光。
“抽天价烟”的周久耕、“猥亵门”里的林嘉祥、收取“封口费”的真假记者、三鹿奶粉里的三聚氰胺等统统肇始于网络论坛。
网民们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揭露,意味着我国民众公民意识的提升,网络舆论由自发到自觉,由关注政治事件到社会公共事件,由道德到法律,由网络到现实,公民通过网络参与社会管理的范围正在急剧扩大,主人翁的精神使得网民利用网络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彰显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巨大的影响力。
问政力:网络时代的官民对接新近国际上热炒着一个词“Goverment2.0”(政府2.0),它是建立在互联网2.0的开源、参与、草根、合作,个性化精神,以及传播、表达、对话、组织功能上的一种执政方式的表达。
它要求政府在处理与网民的关系中,做到平等、谦恭;在处理网络民意的过程中,做到即时、便捷、互动。
政治学家亨廷顿曾指出:“政治制度/政治参与=社会稳定”。
事实上,长期以来,公众一直在寻找一种参与国家政治运作、政治决策和政治管理的有效途径。
网络论坛兴起后,越来越多的政府和网民亲密接触,“拍砖”、“灌水”等网络词汇列入了参政议政的议程。
危机传播中,正是因为危机事件的特殊性,网民迫切需要政府面对危机的态度和举措。
因此,与一般性事件不同的是,面对危机事件,网民的问政热情要远远高于日常性事务。
2009年11月8日,一名网名“樱桃白”的网民写的帖子《今天环保造型游地铁以及在夏 派出所喝茶的经过》,引爆了网络。
她把番禺修建垃圾焚烧厂后她穿着防毒面具被当地派出所请去“喝茶”的经历发布在江外江论坛上。
当天这个帖子就被疯狂转发,网民纷纷向其致敬,称她为“史上最牛环保妹妹”。
很多网民都把矛头直接对准了广州市政府,质问广州市政府的决策,要求能够给一个说法。
放在10年前甚至5年前,谁也想象不到,像垃圾焚烧这样的问题会成为社会焦点。
现在,政府已深知保持网络民意的畅通、接受公众的监督是保持行政机关廉洁公正的一种有效方法,是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法能力不断提高的保证。
网络问政已经成为政府取信于民的手段,在危机传播中能够满足公众关注事件的知情需求,了解政府动向,是政民共建和谐社会的保障,政府也应该积极地在危机尚未引发大范围的负面影响时,通过论坛告之公众,使自己的声音传得更远,增加公众的安全感和对政府的信心。
青年记者·2011年5月下69青年记者·2011年5月下新媒体● 陈 宇“网络水军”泛滥与网络舆情监测的完善在“网络水军”操作舆论的背景下,目前的舆情监测机构很难甄别出哪些舆论热点话题是由“网络水军”制造出来的。
诸如“贾君鹏”、罗玉凤等事件、人物均为有意炒作策划,是商业味道极浓的他生舆论,可无一例外地成为年度热点事件、人物,并荣登权威部门的舆情监测年度报告。
然而这些都是与事实存在模糊关系甚至是与事实不相符的。
网络舆情监测以监测社会民生舆论为主,但“网络水军”往往将商业话题变相说成社会生活话题,以此来吸引眼球。
这样,刻意制造的他生舆论就混杂在舆论阵营中,表达了大众的非本意舆论,掩盖了自然形成的社会舆论。
如此一来,网络舆情监测统计的舆论数据就会失真,并对学术研究机构和政府造成误导。
而所有这些,无疑也会降低网络舆情监测的公信力。
网络舆情监测作为一种严谨的科学体系,可以利用当今先进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通过先期技术处理和后期操作对网络舆情进行追根溯源,通过考量舆论的来源甄别出网络舆论热点的真伪。
鉴于当今网络水军广泛存在的现实,笔者提出以下几种方案完善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舆情筛选功能。
1.情感词分析方法“网络水军”在网上发布的帖子往往是非理性的、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或是极力美化雇主的产品或服务,或是极力贬低雇主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整体上倾向性比较强烈。
因此,我们就可以通过对论坛或贴吧用户发布的帖子的文本分析,主要是对情感词的分析,来判断这个用户是不是“网络水军”,以及他所主导的舆论是不是有意制造的他生舆论。
通过倾向性分析可以明确网络传播者的意图和倾向,通俗地说,文本舆情描述的是文本所传递的情感。
对文本舆情进行分析,实际上就是试图根据文本的内容提炼出作者的情感方向。
网络文本的倾向性分析就是挖掘网络文本内容蕴涵的各种观点、喜好、态度、情感等非内容或非事实信息。
①此前已有研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方法和公式,其基本思路是:首先进行互联网信息采集获得数据,然后通过网页页面分析技术抽取元数据(比如信息发布者、信息发布时间、信息来源等)和正文信息,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对正文信息进行情感分类,判断其为正面信息或为负面信息。
经过统计后,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当某人发表的正面或者负面信息比重超过预设阈值时,则认为其为“网络水军”。
②设定特定的时间段,信息发布者A 发布N 篇有关主题P 的信息,其中正面信息X 篇,负面信息Y 篇(X+Y ≤N)。
设阈值为T(0<T<1),Q 是A 疑似为网络推手的程度,如果满足:那么,信息发布者A 为“网络水军”。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92.3%的网民经常访问的网络社区数量在2个以上,其中27.2%的网民经常访问2个网络社区,29.1%的网民经常访问3个网络社区,经常访问4个以上网络社区的网民达到36%,③网民平均每人使用3.09个网络社区,这里将其简记作3个。
那么,在上述公式中,X/Y=3(或Y/决策力: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加速器决策是指通过分析、比较,在若干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定最优方案的过程。
对于企业和政府管理者来说,采取的决策如何直接决定了能否实现规定的目标。
网络论坛中随着网民地位的转变,他们对社会政治和民众生活有着组织式的力度,为管理者们出谋划策,并影响着制度的制定和决策的执行。
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不仅导致国家质检总局决定废止《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而且一个厂家牵出了中国其他很多知名乳制品厂商,促使国家质检部门重新对乳制品进行检查和认定,这固然与此前长期以来诸多媒体对产品免检制度的质疑以及事发后其他媒体不遗余力的抨击有关,但是不能忽略各个论坛中数以百万计的帖子对事件的最终结果的影响。
网络论坛是一个开放的言论环境,它“去中心化”的特点,足以让人们感受到网络传播在危机事件中对社会舆论垄断地位的打破。
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让民众在信息获取能力和言论表达权利方面实现了平等,正是因为网络论坛在热点和焦点问题中的出色表现,才有了很多不合理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的废除,也正是因为网络论坛对网民有驱动力,才使得国家领导人和各级政府重视网络民意,开通民意直通车,在危机中坚持政务公开。
这就是网络论坛在危机传播中的力量,也是对网民在社会民主进程中作为“历史推动者”力量的诠释。
【本文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2009FXW005】(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