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浮游有孔虫的SSU rDNA序列及其古海洋学意义.pdf
北极太平洋扇区海洋沉积物细菌多样性的系统发育分析
北极太平洋扇区海洋沉积物细菌多样性的系统发育分析
北极太平洋扇区海洋沉积物细菌多样性的系统发育分析
对北极太平洋扇区3个不同深度的海洋沉积物样品,采用PCR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进行细菌16SrRNA基因V3区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同一个沉积物样品不同层次的DGGE电泳图谱不完全相同.从3个沉积物样品中共获得50条序列,大部分序列与从海洋环境尤其海洋沉积物获得的细菌16S rDNA序列相似性较高(88%~100%),归属于变形细菌(Proteobacteria)的gamma亚群、alpha亚群、beta亚群、epsilon亚群、delta亚群,Cytophaga-Flavobacterium-Bacteroides(CFB)群细菌和高G+C含量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等系统分类群,其中变形细菌(Proteobacteria)的gamma亚群为沉积物中的优势细菌类群.
作者:李会荣俞勇曾胤新陈波任大明 LI Hui-rong YU Yong ZENG Yin-xin CHEN Bo REN Da-ming 作者单位:李会荣,俞勇,曾胤新,陈波,LI Hui-rong,YU Yong,ZENG Yin-xin,CHEN Bo(国家海洋局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上海,200136)
任大明,REN Da-ming(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33)
刊名:微生物学报ISTIC PKU 英文刊名:ACTA MICROBIOLOGICA SINICA 年,卷(期):2006 46(2) 分类号:Q938 Q939 关键词:北极太平洋扇区沉积物细菌系统发育。
西北太平洋浮游有孔虫的SSU rDNA序列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料 ,太 平 洋 地 区 的有 孔 虫 DNA 资 料 还 相 当缺 乏.
而过去 的研 究 已经 显示 出不 同 地 区 、不 同环 境 中有 孔 虫属 种 基 因 型 的 多样 性[ .那 么 ,在 古 海 洋 研 8 ]
2 0 —31 稿 ,2 0 —52 收 修 改 稿 0 60—3收 0 60- 9
摘要
研 究对 采集 于 西北太 平 洋冲绳 海槽 表 层水体 中的 活浮 游有孔 虫进 行 D NA 分 析 尝试 ,获 得
口个 体
了西北 太平 洋浮 游有 孔 虫 Pulna iao z “zc 口和 Glbg rn p 等 的 S U DNA 序 列特 l it 6 “ e n q o o ieia s . S r 征 ,并与 南太 平 洋地 区属种 的 D NA 序 列进 行 对 比.结 果 显 示两 不 同海 区 P o q o . “ zc 为 ,传 统微 体 古 生物形 态学定 义 种对 西北 太平 洋 与南太 平 洋 的 P o z “Zc . 6 o“ q
分子 生物 学证 据. 源自的 S U D S r NA 差异 与 同一个体 内不 同拷 贝序列 间差 异类 似 ,仅 为 O 7 . %一 1 2 .详 细 比较 研 究认 . 来 说具 有 可 靠 的
关 键词
西北太平洋 浮游有孔虫 P l n t a b qi clt S N u ei i l u ou a Ur A l a n o i l a S D
究 中被 广泛采 用 的有 孔 虫 “ 志 种” 在 分 子 生 物 学 标
2 O世纪 9 O年代 分子 生物 学 D NA 序列 分析 手段 的应用 ,开始 了对 有孔 虫 系 统 分类 、演 化及 其 与环 境 变化 关 系 的深 入 研 究.通 过 对 有孔 虫 尤 其 是底 栖 有孔 虫 D NA 序 列确 立 了 有孔 虫在 真 核 生 物 系 统树 上 的位置 及有 孔 虫不 同类 群 问 的演化关 系[ . 1 ]
西太平洋深海沉积物孔隙水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 意义
DOI: 10.16562/ki.0256-1492.2020102601西太平洋深海沉积物孔隙水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车宏1,胡邦琦1,2,丁雪2,宋维宇2,郭建卫2,崔汝勇2,邓义楠31.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青岛 2662372.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 2660713. 自然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 510075摘要:为探索深海孔隙水中稀土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太平洋菲律宾海九州-帕劳海脊东、西两侧的两个钻孔沉积物进行了高精度的孔隙水采样工作,分析了主、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对稀土元素的浓度、配分模式以及分馏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结果表明:这两个钻孔沉积物均处于氧化环境,表现出海水-沉积物界面和浅层孔隙水(2.5~20 cm )中相对富集轻稀土和中稀土,而中层(25~60 cm )和深层沉积物(>65 cm )孔隙水中则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的特征。
初步推断有机质和锰(氢)氧化物的分解和吸附作用是造成孔隙水中稀土元素分馏的主要因素。
相比于九州-帕劳海脊的东、西两侧海域,孔隙水中的稀土元素浓度和分馏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周围环境中的矿物组成和锰(氢)氧化物等是其主要的控制因素,但是研究区域深海孔隙流体并不能为海洋贡献稀土元素。
关键词:稀土元素;孔隙水;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菲律宾海中图分类号:P736.4 文献标识码:ARare earth element geochemistry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ications of pore-water from deep sea sediment in Western Pacific OceanCHE Hong 1, HU Bangqi 1,2, DING Xue 2, SONG Weiyu 2, GUO Jianwei 2, CUI Ruyong 2, DENG Yinan 31. Qingdao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237, China2. Qingdao Institute of Marine Geology, CGS, Qingdao 266071, China3.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Mineral Resources of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Guangzhou 510075, 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biogeochemical process of the rare earth elements in deep sea pore water, high-precision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two stations of the Philippine Sea.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elements, trace elements and REE are analyzed and the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and fractionation of the REE discussed in details. It is found that both the two stations are in an oxidizing environment. HREE and MREE are enriched around the water-sediment interface and in the shallow pore water (2.5~20 cm), while MREE and HREE enriched in the middle (25~60 cm) and lower layers of sediments. We believe that the decomposition and adsorption of organic matter and Mn oxide are the main factors for the fractionation of REE in pore water. Concentrations and fractionations of REE in pore water are found different in the East and West sides of the Kyushu Palau Ridge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in volcanic activities, mineral composition and Mn oxide in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However, the pore fluid of the study area makes no contribution of REE to the ocean.Key words: rare earth element; pore water; trace elements; geochemistry; Philippine Sea稀土元素(REE )作为一组紧密共生的元素族,由于其化学性质的特殊性使其被广泛用于海洋科学、地球化学以及工业等领域中[1-5]。
有孔虫——大海里的“小巨人”
有 孔 虫 — — 大 海 里的 “ 小巨 人 " *
方 培 岳 ,W I L L E MS He l mu t  ̄ ,MA T S U O KA A t s u s h i ⑨ ,李 罡 十
① 中 国科 学 院大 学 ,现 代 古 生物 学 和 地 层 学 国 家重 点 实 验 室 , 中 国科 学 院南 京 地 质 古生 物研 究所 ,南 京
有 孔 虫 则 生 活 在 海 底 或 者 在 海 藻 上 缓 慢 移 动 ,当
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质分化为两层 :薄而透 明的外层称 为外质 ;
深色 的内层称 为内质 。从外质伸 出许多根状或丝 状物 ,学 名为 伪足( 图1 ) 。它们 常分 叉 、分支 , 横 向或斜 向相连且呈 网状 。伪足 的主要功能是运
图1 ( a )日本 冲 绳 现 代 海 洋 中 的 浮 游 有 孔 虫 ;( b )O r b u l i n a
u n i v e r s a d ’ O r b i g n y采 自日本佐渡 岛 日本海 表层海 水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 7 3 计划) ( 2 0 1 2 c B 8 2 2 0 0 4 )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4 1 1 7 2 0 1 0 ) 3 I ]  ̄[ ]D F G ( Wi 7 2 5 / 2 6 )
束了它短暂的一 生,死态 因素便旋 即产生作用,
直 到其 壳 体或 化 石 被 我 们 采 集 到 。有 孔 虫 死 亡 后
生态分 析来 确 定古 海岸 线 、古河 口、泻湖 等 古 环 境 。在 中 国, 已知 的大型 油气 田多分布 在 中
一
就开始 向海底沉 降,浮游有孔虫在这一过程 中表 现得尤为显著。在沉降的过程中,有孔虫还将受到 横 向搬运 、原生质 的分解和壳体 的溶解等作用 的
西北太平洋海底龙眼古陆板块动态解析
西北太平洋海底黑洞型“龙眼”古陆板块的动态解析天文学、地球学与人文学集散爱好者YCQ1西北太平洋海底古陆板块的前身是6500万年前“蝌蚪型”联合超级古陆中,位于赤道区域的核心古陆板块X1在外来关键性天体的亲密接触下沉入海底后,逆时针旋转,向北半球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北回归线附近)形成的。
在“蝌蚪型”新联合超级古陆中,X1古陆板块的面积最大,约6100万平方公里,故命名为“古甲洲板块”。
该古陆板块曾经是恐龙家族繁衍生息近2亿年的大本营密集区,在关键性外来天体光临后,洪荒霸气的恐龙时代宣告结束。
由于“蝌蚪型”联合超级古陆是恐龙家族活动的领地,如果将超级古陆看作行星地球经历三十多亿年演化而雕刻、造化成的一条“龙”,那么关键性外来天体与超级古陆的接触实质上就是中华文化中最经典的“画龙点睛”的过程。
画龙点睛后飞龙在天,而超级古陆被外来天体“点睛”后“活”了,开始解体大漂移,也开启了行星地球海陆演化的辉煌篇章。
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四个字就概括了行星地球自诞生时起,演化到现在近38亿年的历程。
“画龙点睛”的中华文化也暗示了古甲洲板块,即现在的西北太平洋海底古陆板块为龙的“眼睛”,恰好它也是恐龙栖息的主要领地。
所以,不妨将西北太平洋海底古陆板块加饰为西北太平洋海底“龙眼”古陆板块。
龙在中华文化中是一种虚构、法力无边的神秘动物,而西北太平洋海底古陆的前身恰恰是人类无法还原了解的神秘部分,二者结合更形象的体现出海底古陆板块的神秘力量。
在全球各大洋中,西北太平洋海底古陆板块是唯一具有古老地质年龄的海底板块,已被现代西方地质学界探测证实,地质年龄的分布具有鲜明的圈层结构特征,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呈现放射状年轻化。
这种分布具有典型的黑洞象征意义,也意味着西北太平洋海底古陆板块在全球古陆板块漂移群中的核心主导作用。
综合以上信息,西北太平洋海底古陆板块可以更准确地概括为西北太平洋海底黑洞型“龙眼”古陆板块,以彰显其全球海陆核心的领导作用。
海洋浮游有孔虫古气候研究进展
海洋浮游有孔虫古气候研究进展海洋生物在地球环境演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其中的浮游有孔虫则是古气候研究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浮游有孔虫和古气候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
本文将从浮游有孔虫的基本特征、古气候研究的历史、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浮游有孔虫是一类极小的单细胞海洋生物,其大小通常不超过1毫米。
它们的壳子通常由碳酸钙构成,形状、大小和壳壁结构各不相同。
浮游有孔虫广泛分布于全球海洋中,数量巨大,并扮演着重要的生态角色。
它们对于碳循环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早在19世纪中叶,科学家就开始注意到浮游有孔虫对于古气候研究的潜在价值。
自此以后,对于它们与古气候关系的研究历经一个漫长的过程。
最早的古气候研究方式是观察岩石中壳化石的特征,通过对岩石沉积层、化石数量和种类不同等方面的分析来推断当时的古环境条件。
这种方法虽然基本可行,但却具有局限性,因为岩石样本无法反映当时的水文环境和生态条件。
因此,科学家们开始探索更加精确的方法。
而这正是研究关于浮游有孔虫与古气候关系的核心。
具体而言,研究者从岩芯样本中提取浮游有孔虫,利用现代海洋生物学和地层学的知识,根据壳形结构选取生长时所处的环境信息,例如水温、盐度、深度等,再进行化学分析研究。
此外,还可以通过研究浮游有孔虫的生物地球化学组成,探究它们对于碳、氧等元素的吸放作用,反映不同年代海洋环境的变化情况。
在这些研究中,科学家们常常运用统计学和数学模型,从而更加准确地确认不同环境下浮游有孔虫壳壁中所含的微量元素浓度。
近年来,浮游有孔虫古气候研究进展颇为迅速。
首先,它们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
例如,浮游有孔虫壳壁表面的微生物对于古气候特征的影响,以及研究三维打印技术在浮游有孔虫研究中的应用,这些都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颖方向。
其次,新的技术手段也不断涌现。
如今,电子显微镜、同步辐射红外光谱和化学分析技术等,都为浮游有孔虫古气候研究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方法。
北冰洋西部楚科奇海盆晚第四纪生源沉积物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北冰洋西部楚科奇海盆晚第四纪生源沉积物及其古海洋学意义北冰洋西部楚科奇海盆晚第四纪生源沉积物及其古海洋学意义通过北冰洋西部楚科奇海盆M03孔晚第四纪以来生源沉积物,有孔虫丰度和冰筏碎屑(Ice-Rafted Detritus,IRD)的综合研究表明,海洋氧同位素(Marine Isotope Stage,MIS)7期以来,碳酸钙(CaCO_3)含量和浮游有孔虫丰度在间冰期的增加和冰期的降低,分别指示大西洋水输入的加强和减弱.而有机碳(TOC)和生源蛋白石(Biogenic Opal)含量的变化可能主要与输入到海底的TOC降解和Opal溶解作用与底层水中的溶解氧有关.间冰期低的TOC和Opal含量可能反映楚科奇海盆海冰覆盖减少,营养盐供给多,表层生产力增加,通气作用好,底层水富氧,降解和溶解作用增强,保存在沉积物中的TOC和Opal减少;而冰期相对高的TOC和Opal含量可能反映楚科奇海盆海冰覆盖时间较长,营养盐供给少,表层生产力较低,通气作用差,底层水少氧,降解和溶解作用减弱,保存在沉积物中的TOC和Opal增多.作者:王汝建肖文申 Wang Rujian Xiao Wenshen 作者单位:王汝建,Wang Rujian(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 肖文申,Xiao Wenshen(Alfred Wegener Institute for Polar and Marine Research,Bremerhaven 27517,Germany)刊名:极地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RESEARCH 年,卷(期):2009 21(4) 分类号:P9 关键词:生源沉积物保存状况表层生产力晚第四纪北冰洋西部 biogenic sediments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sea surface productivity late Quaternary western Arctic Ocean。
赤道西太平洋第四纪浮游有孔虫群与暖池的变动
赤道西太平洋第四纪浮游有孔虫群与暖池的变动三年代地层框架的建立地层学是古海洋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深海钻探和大洋钻探研究中的首项内容,地层年代框架的好坏决定着古海洋学研究的精确程度。
ODPl30航次807站柱状样沉积连续,样品所含地层学信息丰富,为本次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本次工作主要通过浮游有孔虫及钙质超微标准化石的初现FO(FirstOccurrence)、末现LO(LastOccurrence)事件,结合古地磁、稳定同位素和粗组份进行地层年代的划分,建立起807站上部的年代地层框架。
1、生物地层学生物地层学是地层划分、对比的传统方法。
根据130航次分析结果,807站第四纪1.5Ma以来共有4个超微化石生物演化更替事件,在此基础上,本次研究又补充了2个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事件,即井深1.92米的粉红色拟抱球虫Gruber的末现面和井深6,67米的粉红色拟抱球虫Gruber初现面(见表1)。
2、磁性地层学古地磁的年龄几乎可以全球对比,是建立年代地层框架的极好标准。
根据ODPl30航次的科学报告,布容正向极性期/松山反向极性期的界线(Brurdaes/MatuyamaBoundary)位于12.20mbsfi哈拉米洛事件(Jaramillo)的上界位于15.80mbsf,这两者可作为年龄控制点来精确校准年龄模式(见表1)。
表1807站地层年龄控制点PF:浮游有孔虫N:超微化石赤道西太平洋第四纪浮游有孔虫群与暖池的变动3、氧同位素地层学由于此次研究的时间所限,未能进行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的测定。
所引用的浮游有孔虫Gsacculifer壳体6180曲线来自于ODPl30航次科学报告(PrenticeM.L.,1993),但原数据仅有第四纪0.7Ma以来的资料,对于0.7Ma之前的地层由于缺少氧同位素曲线,这对于研究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造成极大的困难,为此,本次工作将寻找与氧同位素曲线的变化相似,能反映冰期/间冰期气候周期的替代性指标。
西北冰洋表层和柱状样沉积物研究及其海洋学意义
M. Sc. Thesis 申请硕士学位论文No.西北冰洋表层和柱状样沉积物研究及其海洋学意义Surface and core sediments studies in the western Arctic and their oceanographic implications研 究 生: 肖文申导 师: 王汝建 教授专 业: 海洋地质学研究方向: 古海洋学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2006年3月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Tongji University in conformity with the requirements forthe degree of Master of ScienceMarch, 2006School/Department: School of Ocean and Earth Science Discipline: Ocean Science Major: Marine Geology Candidate: Wenshen XIAO Supervisor: Prof. Rujian WANGSurface and core sediments studies inthe western Arctic and their oceanographic implications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同济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经指导教师同意,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西北太平洋黑潮主轴区浮游有孔虫的垂直分布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西北太平洋黑潮主轴区浮游有孔虫的垂直分布及其古海洋学意
义
徐学东;宇田理重;土桥正也;尾田太良
【期刊名称】《第四纪研究》
【年(卷),期】1999(000)006
【摘要】我们对位于西北太平洋黑潮主轴区MTD-02站的11个不同深度进行水平浮游拖网,并将采集到的活体浮游有孔虫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活体浮游有孔虫生存于100-200m以上的水体中,并集中分布于75m以上的水体。
本站位8月份的最主要属种为:Globigerinoidesruber,G.sacculifer,Neogloboquadrinadutertrei和Globigerinitagl
【总页数】1页(P502)
【作者】徐学东;宇田理重;土桥正也;尾田太良
【作者单位】日本860熊本大学理学部地球科学科;日本860熊本大学理学部地球科学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6.22
【相关文献】
1.西北太平洋浮游有孔虫的SSU rDNA序列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J], 李保华;李铁刚;Kermal Topac Ertan ;Christoph Hemleben;李春香;曹奇原;杨群
2.南海表层沉积物浮游有孔虫的氧碳同位素及其海洋学意义 [J], 叶瑛;柳志卿;陈宁华;屠霄霞
3.孟加拉湾晚第四纪浮游有孔虫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J], 丁旋;方念乔;陈学方
4.浮游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的古水温及古盐度意义——以东北印度洋260ka以来沉积记录为例 [J], 陈萍;方念乔;胡超涌
5.南沙海区晚第四纪浮游有孔虫演化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J], 李保华;赵泉鸿;陈民本;翦知湣;汪品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上新世以来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特征及古海洋变化
2010年6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 ol.30,No.3第30卷第3期 M ARINE GEOLOGY&QUA TERNA RY GEOLOGY June,2010D OI:10.3724/SP.J.1140.2010.03087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上新世以来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特征及古海洋变化郭建卿1,成鑫荣2,陈荣华2,3,翦知湣2(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东营257061;2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3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杭州300012)摘要:西太平洋暖池区作为驱动全球气候变化引擎,是近年来古海洋学尤其是古气候研究的热点。
以南海大洋钻探OD P130航次807站浮游有孔虫的氧同位素值为材料,建立了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跨越4.5M a、分辨率达2~3ka的天文年代标尺,通过浮游有孔虫表层种和次表层种的氧同位素的变化来分析温跃层、上部水体垂直结构的变化,结合频谱分析以及与地球轨道参数(ET P)的交叉频谱分析,研究始新世以来尤其是北极冰盖形成时期西太平洋暖池的演变及其对地球轨道驱动的响应,为全球气候环境演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氧同位素值;温跃层;米兰科维奇旋回;西太平洋暖池;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中图分类号:P73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1492(2010)03-0087-09 “西太平洋暖池”是指包括赤道两侧太平洋西部到印度洋东部的长年平均气温超过28℃的广阔海区,为全球中高纬度地区提供冰盖生长必须的水汽和热量[1-2],是全球大洋年平均气温最高、全球海汽-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并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等气候异常现象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热带西太平洋在轨道尺度上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3-6],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海洋和气候学家的关注。
针对低纬太平洋在全球气候演化中的作用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在西太平洋边缘的1143站建立起来了5M a、时间分辨率为2~3ka的地层剖面[7],本文以西太平洋暖池807站的高分辨率岩心为材料,拟通过浮游有孔虫的氧同位素记录揭示西太平洋暖池区上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由于全球大洋深海记录中长度超过5M a、分辨率低于5ka的连续氧同位素地层剖面基本上凤毛麟角,而3.2M a前后这一北极冰盖形成时期西太平洋暖池的演化等古海洋和古气候研究资料也极为匮乏,在西太平洋暖池区尤其是其核心区建立起上新世以来涵盖了北极冰盖形成时期、接近5M a的长时间尺度并且分辨率达到千年级的氧同位素地层剖面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31002)作者简介:郭建卿(1979—),女,博士生,从事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研究,E-mail:gingbd q@收稿日期:2010-03-02;改回日期:2010-05-13. 周立君编辑是十分罕见,因此本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北太平洋MD06-3054孔浮游有孔虫表层海水温度估算
西北太平洋MD06-3054孔浮游有孔虫表层海水温度估算陈双喜;李铁刚;南青云;唐正;仇晓华【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年(卷),期】2011(31)3【摘要】在古海洋学研究中,常用浮游有孔虫来恢复表层海水温度(SST),然而基于浮游有孔虫恢复SST的这些方法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为了说明各方法的特点,在浮游有孔虫鉴定和浮游有孔虫表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Mg/Ca比值测试的基础上,分别利用转换函数FP12-E,现代类比(Modern Analog Technique,MAT)和Mg/Ca比值法对西北太平洋北赤道流分叉处MD06-3054孔中记录的末次冰期以来的SST进行了估算。
分析发现:(1)转换函数FP12-E不适用于该孔;(2)该孔中MAT法估算的末次冰期到冰后期SST的变化小于Mg/Ca比值法得到的结果;(3)考虑到浮游有孔虫产量的季节变化,Mg/Ca比值法得到的SSTMg/Ca末次冰期到冰后期的变化可能偏大。
尽管如此,相对于MAT等古生态学方法,Mg/Ca比值法受到的影响因素更少,若能对浮游有孔虫的季节产量等方面加以校正,将会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总页数】8页(P61-68)【关键词】浮游有孔虫;表层海水温度(SST);转换函数;现代类比(MAT);Mg/Ca比;西北太平洋【作者】陈双喜;李铁刚;南青云;唐正;仇晓华【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2【相关文献】1.亚马逊冲积扇海域表层海水古盐度定量重建:浮游有孔虫Ba/Ca指标的应用 [J], 王倩;常凤鸣;李铁刚;Aradhna K.Tripati2.高有机质输入对底栖有孔虫的抑制作用——以西北太平洋菲律宾海MD06-3054孔为例 [J], 陈双喜;南青云;李铁刚;唐正;仇晓华3.南海北部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壳体氧同位素指示的冬季表层海水温度 [J], 许慎栋;陈文煌;邓文峰;贾国东4.浅谈浮游有孔虫群落海水古温度估算 [J], 王晓燕;李保华5.基于浮游有孔虫Mg/Ca温度重建的末次盛冰期以来北欧海次表层温度的变化[J], 洪佳俪;肖文申;王汝建;章陶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末次冰期以来西太平洋暖池变化的浮游有孔虫记录
末次冰期以来西太平洋暖池变化的浮游有孔虫记录涂霞;郑范;向荣;陈木宏;汤贤赞;颜文【期刊名称】《热带海洋学报》【年(卷),期】2005(024)001【摘要】探讨了末次冰期以来西太平洋暖池区浮游有孔虫动物群变化对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对取自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WP92-5柱样中的浮游有孔虫及其壳体δ18O的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暖池末次冰期的冬季表层水温比全新世低2℃以上;浮游有孔虫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的含量变化与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的δ18O值呈明显相关,各时段的峰值可能与YD事件和Heinrich事件H1、H2和H3大致对应,分别出现在21-29、38-46、64-72和106-117cm,14C年龄约为9.7-11.1、12.8-14.7、19-20.9和26.2- 27.4ka B.P.;浮游有孔虫N. pachyderma的含量与G. sacculifer的δ18O在各峰值之间含有数个频次不等的亚级变化,反映了末次冰期以来西太平洋暖池区气候的短尺度快速变化特征.【总页数】7页(P1-7)【作者】涂霞;郑范;向荣;陈木宏;汤贤赞;颜文【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22【相关文献】1.赤道西太平洋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浮游有孔虫氧碳稳定同位素记录 [J], 蒋来宾;翦知;成鑫荣2.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上新世以来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特征及古海洋变化 [J], 郭建卿;成鑫荣;陈荣华;翦知湣3.浮游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的古水温及古盐度意义——以东北印度洋260ka以来沉积记录为例 [J], 陈萍;方念乔;胡超涌4.末次冰期以来中国海区浮游有孔虫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含量变化的地层学意义 [J], 李保华;王晓燕5.南海西南陆坡末次冰期以来的浮游有孔虫及其古气候意义 [J], 吴庐山;朱照宇;邱燕;陈芳;陈超云;钟和贤;周厚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晚中新世西太平洋暖池的浮游有孔虫和氧同位素证据
晚中新世西太平洋暖池的浮游有孔虫和氧同位素证据李前裕;李保华;钟广法;周祖翼;成鑫荣;王吉良;汪品先【期刊名称】《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年(卷),期】2006(31)6【摘要】浮游有孔虫深水种Globoquadrinadehiscens于10Ma左右从西太平洋和南海绝灭,要比其他地区早大约3Ma.伴随这一事件还见以表层暖水种增多而深水种大幅度减少为主要特征的生物群变化.古生物和氧同位素结果指示当时表层水变暖和温跃层变深,我们认为是与早期西太平洋暖池的发育有关.该种在西北和西南太平洋呈阶段性消失也说明暖水堆集比赤道区更强,尽管印尼海道在晚中新世已大为变窄,穿越印尼海道的径流可能尚保持较高的通量水平而使赤道区暖水堆集不特别明显.南海的浮游氧同位素值通常比开放西太平洋的低,也说明中新世时期的上层海水环境与现代相似,都是暖池边缘区比中心区变化大.暖池边缘区水体环境多变和温度梯度较高可能是受季风的影响,结果造成深水种的降低和G.dehiscens提早从南海地区绝灭.【总页数】11页(P754-764)【关键词】西太平洋暖池;南海;印尼海道;中新世;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作者】李前裕;李保华;钟广法;周祖翼;成鑫荣;王吉良;汪品先【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22【相关文献】1.70万年来西太平洋暖池北缘有孔虫氧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J], 贾奇;李铁刚;熊志方;常凤鸣2.近190ka B.P.以来西太平洋暖池北缘上层海水结构和古生产力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来自钙质超微化石、有孔虫和同位素的证据 [J], 赵京涛;李铁刚;常凤鸣;江波3.中-晚更新世南海北部上层水体结构的轨道尺度变化:IODP U1501站浮游有孔虫氧碳稳定同位素记录 [J], 张娜; 党皓文; 翦知湣4.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上新世以来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特征及古海洋变化 [J], 郭建卿;成鑫荣;陈荣华;翦知湣5.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西太平洋暖池的表层海水温度和氧同位素变化 [J], 金海燕;翦知湣;乔培军;成鑫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太平洋边缘海区元素地层学研究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西太平洋边缘海区元素地层学研究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阎军;何丽娟;薛胜吉
【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年(卷),期】1991(11)2
【摘要】应用X射线萤光能谱对西太平洋边缘海区的4个钻孔的沉积物进行了元素分析。
结果表明,元素在地层中的分布方式与气候变化有极大关系,存在两种模式:CaCO_3溶解区元素高含量与气候暖期一致;CaCO_3保存区,元素高含量段与气候寒冷区相对应,因此元素在地层中的分布有明确的古海洋学意义。
利用元素在地层中的分布,对深海地层进行气候地层学划分与对比精度很高,称之为元素地层学。
【总页数】11页(P57-67)
【关键词】化学元素;地层学;古海洋学;边缘海
【作者】阎军;何丽娟;薛胜吉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6.22
【相关文献】
1.70万年来西太平洋暖池北缘有孔虫氧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J], 贾奇;李铁刚;熊志方;常凤鸣
2.北极冰盖形成对东西太平洋及边缘海古海洋学演化的影响 [J], 郭建卿;成鑫荣;陈荣华
3.末次盛冰期时西太平洋边缘海区古海洋学特征 [J], 刘敬圃
4.西太平洋边缘海区晚更新世以来古气候,古海洋学研究 [J], 阎军
5.西太平洋边缘MIS6期以来钙质超微化石的氧同位素记录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J], 赵京涛;李军;常凤鸣;李铁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有孔虫建立大洋温度梯度原理
古有孔虫建立大洋温度梯度原理王兴超现代不同种类的浮游有孔虫是生活在海水表层透光带的不同深处,不同的浮游有孔虫属种可以标志一定的水深。
大洋上层水体的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因此,依据不同种类的浮游有孔虫壳体δ18O值的差异,可以建立浮游有孔虫的相对深度分层。
大洋水体中CO含量2垂向上呈现梯度变化,且受表层水域生物生产率的影响,生物生产率高的表层水域,由于生物含量相对较低;底层水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细菌的分解作用,CO2含量吸收碳的量较大,CO2相对较高。
因此,表层水域由于生物汲收更多12C用于生物骨架构建,13C/12C比值较大;底层水域由于生物呼吸作用和有机质的分解更多12C重新回到水体中,C13C/12C比值较小。
这是依据浮游有孔虫壳体碳稳定同位素进行深度分层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般而言,在稳定同位素不发生分馏作用的情况下,δ18O和δ13C值的深度分层意义是相同的。
Keller通过对太平洋中新世3个时间面(21,16,8Ma)的浮游有孔虫不同属种之间的氧同位素差值的分析研究,推断了浅层水、中层水和深层水浮游有孔虫生态组合特征。
Casperi等层研究,认为浅层水浮游有孔虫壳体具有低δ18O值和高δ13C值,中层水具有中等的δ18O值和低δ13C值,深层水具有高的δ18O值和低δ13C值,并得出了与Keller大体一致的浅层水、中层水和深层水的浮游有孔虫组合面貌。
现综述如下(1)浅层水浮游有孔虫组合主要属种有:Globigerinoidestrilobus-Gs.sacculifer、Globigeri-noidessubquadratus、Globigerinoidesmixedspp.(包括Gs.obliquus、Gs.immaturus、Gs.ruber等)、Globoquadrinaaltispira、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Orbulinauniversa、Globorotaliasia-kensis-Gr.mayeri、Globorotaliakugleri、Globigerinaangustiumbilicata等。
西北太平洋边缘海重要海洋动物分子系统地理学的研究进展
西北太平洋边缘海重要海洋动物分子系统地理学的研究进展杨梅;李新正【期刊名称】《广西科学》【年(卷),期】2016(023)004【摘要】伴随溯祖理论(coalescent theory)的日益完善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具有学科交叉性的分子系统地理学已成为国际上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其成果对现今的种内遗传格局、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水平等研究有重要的启示。
西北太平洋的边缘海约占世界边缘海的75%,其显著的历史地理过程和复杂的海洋水文环境为海洋生物遗传分化和物种系统地理格局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模型。
本文对近年来西北太平洋边缘海重要海洋动物门类的分子系统地理学进行简要综述,以期加深对相关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及种群进化历史的认识,为海洋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同时,本文还对分子系统地理学今后的研究重点及其所使用的技术手段进行更深层次地展望。
%Accompanied by the increasing improvement of coalescent theory and continuous in-novation in molecular biological techniques,the molecular phylogeography,has become activ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fields with interdisciplinary nature.And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have brought important revelation to present studies of intraspecific genetic pattern,speciation and biodiversity.Over 75% of the marginal basins in the modern global ocean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continental margin.These marginal seas have extensive latitudinal range,well-characterized oceanography and dramatic geological history,which provides one of thebest model systems for marine biogeographical research.Here we review researches of the intraspecific phylogeography of major marine animals in marginal seas of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with the aim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evolution history and to provide the necessary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protection and reasonable utilization of the living marine animals.Meanwhile,further prospects are highlighted on the future research emphasis and the technical means of molecular phylogeography.【总页数】8页(P299-306)【作者】杨梅;李新正【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 266071;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功能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07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 266071;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功能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347;Q15【相关文献】1.海洋鱼类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进展 [J], 高天翔;任桂静;刘进贤;肖永双2.梭鱼的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晚更新世西北太平洋边缘海隔离分化及其有限的扩散能力 [J], 刘进贤;高天翔;吴世芳;张亚平3.散白蚁属Reticulitermes分子系统发育与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 [J], 邓锋;刘延胜;庞正平;平正明;王建国4.啮齿动物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进展 [J], 刘铸;徐艳春;戎可;金志民;马建章5.鸟类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进展 [J], 董路;张雁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赤道西太平洋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浮游有孔虫氧碳稳定同位素记录
赤道西太平洋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浮游有孔虫氧碳稳定同位素记
录
蒋来宾;翦知;成鑫荣
【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年(卷),期】2004(24)2
【摘要】对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MD01 2386柱状样最上部5m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ruber和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的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结合AMS14C测年,研究表明其属于末次盛冰期—全新世的沉积。
赤道西太平洋海区末次盛冰期以来δ18O值显著降低,但有几次回返事件。
表层浮游有孔虫G.ruber比次表层温跃层属种P.obliquiloculata对于环境变化的响应要快,但后者变化的幅度较大。
这两个种的氧、碳同位素差值反映出温跃层深度自末次盛冰期以来逐渐加深,并存在周期性的回返事件,说明西太平洋暖池晚第四纪冰期旋回存在气候不稳定性。
【总页数】5页(P67-71)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碳;氧;末次盛冰期;浮游有孔虫;温跃层
【作者】蒋来宾;翦知;成鑫荣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6.44
【相关文献】
1.末次冰期以来西太平洋暖池变化的浮游有孔虫记录 [J], 涂霞;郑范;向荣;陈木宏;汤贤赞;颜文
2.末次盛冰期以来泸沽湖沉积记录的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和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及其古植被意义 [J], 崔琳琳;王旭;沈吉;丁仲礼
3.基于浮游有孔虫Mg/Ca温度重建的末次盛冰期以来北欧海次表层温度的变化[J], 洪佳俪;肖文申;王汝建;章陶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太平洋深海沉积物古菌多样性垂直分布
西太平洋深海沉积物古菌多样性垂直分布王峰;萨仁高娃;李铁刚;马学恩;于心科【期刊名称】《地质学报》【年(卷),期】2010(084)008【摘要】以提取并纯化的西太平洋深海沉积物DNA为模板,利用古菌PCR特异性引物扩增出样品中古菌的16S rDNA片段,构建其克隆文库,建立阳性克隆子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酶切图谱.据酶切图谱对所获得的120个克隆进行测序,并与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比对,从而进行古菌的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扩增的16S rDNA古菌序列分别来自泉古生菌(Crenarchaeota)和广古生菌(Euryarchaeota),以Marine Benthic Group B (11.8%)、Marine Benthic Group D (13.6%)、Marine Crenarchaeotic Group (68.69%)为主.少量序列为South African Gold Mine Euryarchaeotic Group (1.07%)、Deep-Sea Hydrothermal Vent Euryarchaeotic Group (1.61%)、UIIB(1.25%)、VALIII(1.79%)、Marine Benthic Group E (0.18%).以上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深海沉积物中有丰富多样的古菌群落.【总页数】7页(P1105-1111)【作者】王峰;萨仁高娃;李铁刚;马学恩;于心科【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与医学学院,呼和浩特,010018;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与医学学院,呼和浩特,010018;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西菲律宾海比科尔陆架深海沉积物古菌多样性研究 [J], 格根塔娜;萨仁高娃;于心科;李铁刚;周伟光2.西太平洋"暖池"深海沉积物中异化型亚硫酸盐还原酶基因多样性分析 [J], 杨宁;赵晶;王玉桥;曾润颖3.东太平洋海隆深海热液区沉积物古菌多样性分析 [J], 刘青;谢运标;陈逍遥;周梅先;4.东太平洋海隆深海热液区沉积物古菌多样性分析 [J], 刘青;谢运标;陈逍遥;周梅先5.南海东沙深海冷泉区973-5重力柱沉积物古菌多样性 [J], 滕田田; 苏丕波; 苏新; 刘浩东; 崔鸿鹏; 陈芳; 程思海; 杨胜雄; 王宏斌; 梁金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5万年来热带西太平洋浮游有孔虫壳体重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开题报告
25万年来热带西太平洋浮游有孔虫壳体重量变化及
其影响因素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以及全球海洋环境的不断恶化,热带西太平洋的浮游有孔虫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浮游有孔虫壳体重量是衡量其生存和繁殖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对热带西太平洋生态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究热带西太平洋浮游有孔虫壳体重量变化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为进一步研究全球海洋环境的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以热带西太平洋为研究区域,获取25万年来浮游有孔虫壳体重量的数据,并利用经典统计学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其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方法:通过海洋沉积物的取样与分析,获取25万年来热带西太平洋浮游有孔虫壳体重量的数据,并应用经典统计学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其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三、预期结果和意义
预期结果:通过对热带西太平洋浮游有孔虫壳体重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预计得出相应的时空规律,并探讨其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意义:本研究将为热带西太平洋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揭示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卷!第#期!$%%"年#月西北太平洋浮游有孔虫的>>XK 8-)序列及其古海洋学意义"李保华!""!李铁刚$!;2>+,.I H 5,4*>[,7%!8M >-T [H 5M92+.2N 27%李春香!!曹奇原$!杨!群!!6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6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过程与古环境重点实验室!青岛$""#?!(%6S 7T [-[0[2H ^b 2H .H B ]!Z 7-\2>T -[]H ^I 02N -7B 27!W &?$#?"!b 2>+,7]!$##"&#%&!%收稿!$##"&#’&$D 收修改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D #)!!#!)$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点方向性项目";d 8g %&a c &$$#$资助!""*&+,-.#N M .-!50N .-4!65[[61T 647摘要!!研究对采集于西北太平洋冲绳海槽表层水体中的活浮游有孔虫进行W @K 分析尝试!获得了西北太平洋浮游有孔虫I )22(%1#(,621\)12,.)2(%(和V 2,61T&’1#(T 56等的a a Z>W @K 序列特征!并与南太平洋地区属种的W @K 序列进行对比6结果显示两不同海区I 5,621\)12,.)2(%(个体的a a Z>W @K 差异与同一个体内不同拷贝序列间差异类似!仅为#6?:%!6$:6详细比较研究认为!传统微体古生物形态学定义种对西北太平洋与南太平洋的I 5,621\)12,.)2(%(来说具有可靠的分子生物学证据6关键词!!西北太平洋!浮游有孔虫!!2::;<=.*=<.&,:=>2=:&-2:.*.!>>XK 8-)!!$#世纪D #年代分子生物学W @K 序列分析手段的应用!开始了对有孔虫系统分类’演化及其与环境变化关系的深入研究6通过对有孔虫尤其是底栖有孔虫W @K 序列确立了有孔虫在真核生物系统树上的位置及有孔虫不同类群间的演化关系%!))&6分子生物学手段的应用!不仅使微体古生物学研究从宏观的形态特征深入到微观的W @K 序列认识!还在追踪海洋环流等方面显示出优越性!例如南极和北极区的浮游有孔虫基因交流可以通过边界上升流而穿越赤道进行!热带&亚热带有孔虫基因可以沿着现代洋流从太平洋&印度洋绕过南非好望角流向大西洋%’)?&6然而这些研究多来自于大西洋地区的有孔虫材料!太平洋地区的有孔虫W @K 资料还相当缺乏6而过去的研究已经显示出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中有孔虫属种基因型的多样性%(!D &6那么!在古海洋研究中被广泛采用的有孔虫+标志种,在分子生物学角度到底存在多大程度的可靠性-本文通过对采集于西北太平洋冲绳海槽表层水体中的现生浮游有孔虫进行W @K 分析!报道了西北太平洋浮游有孔虫a a Z>W @K 片段的序列特征!并与太平洋其他地区该种的W @K 序列进行对比!阐述以浮游有孔虫I )22(%1#(,621\)12,.)2(%(为标志的太平洋西部边界流系统对浮游有孔虫基因交流和演化的重要性6$!材料与方法研究样品来自西太平洋冲绳海槽北部c P #!站位"东经!$(6($p ’北纬%!6#%p !图!$深度’#+的水层中!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一号,考察船$##%年春于西太平洋海洋环境调查航次中运用a 2,&A ->38I W 系统"a A *D *!!E8I W $进行水样!D %采集获得6有孔虫水样采集位置的海水温度为!(6?L !盐度为%)6?"v "图$$6图$!西北太平洋冲绳海槽地形*Y .;$站位位置图%!Y .;$站位表层$;;?水层的盐度*温度*氧含量和现场荧光分布现场将水样经’++孔径滤膜过滤后于显微镜下挑选浮游有孔虫单种6首先用过滤海水仔细清洗后’再用去离子水快速清洗!然后立刻将有孔虫个体移至#6’+O 离心管!并加入)#+O W =8裂解液"!##++H .1O C !I >-T &98.E )++H .1O C !*W I KE !:W =8E #6$:I g &!##!59Q (6’$6待有孔虫壳体被捣碎后置于恒温水浴锅中"#L 保持!M !然后高速离心"!$###>*+-7$后取上清!并将提取的有孔虫W @K 溶液于C $#L 保存6实验室分析参照W 2J ,>B,T 和*>[,7等的实验规程%%!!#&!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德国图宾根大学完成6分子生物学分析以有孔虫细胞核中编码核糖体F @K 基因">-N H T H +,.F @K $中的部分小亚基片段"T +,..T 0N 07-[!a a Z $为对象!聚合酶链式反应"P 8F $采用的退火",772,.-7B $温度为’’L !引物合成采用有孔虫特定的a !)G !*G )碱基序列"K K b b b 8K 88K 8K K b K K 8b 8$与Z $#>!*F !碱基序列"I b K I b 88I I b I I K 8bK 8I I 8I8I I I 8$%!#!!!&6P 8F 扩增后的有孔虫W @K "片段长约!###N 5$经纯化后进行单克隆培养与测序6%!结果与讨论在c P #!站位采集到的浮游有孔虫活体呈现无色透明!清洗时可见流动的原生质!浮游有孔虫壳体直径约!##++6经鉴定浮游有孔虫为两属"种$#I )22(%1#(,621\)12,.)2(%(和V 2,61T&’1#(T 56!后者因船上条件有限未能确定种名6I 5,621\)12,.3)2(%(经分子生物学分析!多个克隆测序结果共获得两个a a Z>W @K 序列"b 27A ,7‘@H 6W U )#?$?#和W U )#?$?!!简称P !和P $序列$(而V 2,61T &’1#(T 56多个克隆测序结果获得一个a a Z >W @K 序列"b 27A ,7‘@H 6W U )#?$"D !简称b !序列$6%&$!序列特征I 5,621\)12,.)2(%(两个a a Z>W @K 序列片段长度分别为!#)%N 5和!#)?N 5"含引物长度$!序列中以富含碱基KEI "’D 6$:$为特征!其平均碱基组成分别是#K 为$"6!:!b 为$!6(:!8为!D 6#:和I 为%%6!:6而V 2,61T &’1#(T 56a a Z>W @K 序列片段长度则为D ?#N 5"含引物长度$!序列中各碱基含量无明显优势!平均碱基组成分别是#K 为$)6):!b 为$)6#:!8为$$6D :和I 为$(6?:6经检索有孔虫W @K 序列资料!此次分析的两浮游有孔虫种a a Z>W @K 序列分别与南太平洋8H >&$D%!第!"卷!第#期!$%%"年#月,.a2,的I5,621\)12,.)2(%(以及b>2,[A,>>-2>F22^附近的V2,61T&’1#(T56a a Z>W@K序列"b27A,7‘@H6K V$)!?#D和Z(#?D%$最为接近%!$!!%&!两浮游有孔虫a a Z>W@K片段序列特征见图%6图(!西北太平洋Y.;$站位与南太平洋浮游有孔虫!?&,:=>2=:&-2:.*.和@:&,=6;A=<.M T&的>>XK8-)序列对比P!!P$和b!序列来自西北太平洋冲绳海槽"本研究$(Z(#?D%和K V$)!?#D序列来自西南太平洋!据文献%!$!!%&6序列中带下划线者"3$为分析所用引物(黑色区域与及星号""$代表碱基相同或省略(灰色区域代表变异碱基部分(短划线"C$代表碱基缺失%&%!@:&,=6;A=<.M T&>>XK8-)序列比较考虑到不同实验引物设计的差异!西北太平洋c P#!站位V2,61T&’1#(T56a a Z>W@K序列仅比南太平洋b>2,[A,>>-2>F22^附近的V2,61T&’1#(T56 a a Z>W@K序列在第"N5和(D D N5分别插入一个碱基I"或者是后者缺失碱基I!对应于后者第!D N5和D!!N5$!以及在第$)(N5"对应于后者中第$"#N5$有一个K&b碱基转换!其他完全相同"图%$6比较结果显示!西北太平洋c P#!站位和南太平洋b>2,[A,>>-2>F22^附近的V2,61T&’1#(T56 a a Z>W@K序列片段同一性约为D D6?:6所以!从两个海区的V2,61T&’1#(T56a a Z>W@K序列相关程度来看!两V2,61T&’1#(T56应属同一个种6%&(!!2::;<=.*=<.&,:=>2=:&-2:.*.>>XK8-)序列比较c P#!站位I5,621\)12,.)2(%(两个克隆的a a Z>W@K序列"P!和P$序列$与南太平洋8H>,. a2,的I5,621\)12,.)2(%(a a Z>W@K序列"K V$)!?#D序列!以下简称K V序列$的同一性仅比上述V2,61T&’1#(T56间的略差!但也分别大于D(6(:和D D6%:6他们间差异主要发生在三个位置"图%$#"!$P$序列与K V序列分别在第!$)N5和!$#N5"对应于P!序列第!$%N5$有一碱基I或K 插入"或者是P!序列的碱基缺失$6"$$P!序列与P$序列分别在第$("N5和$(D N5"对应于K V序列第$()N5$有碱基K I或K 的插入"或者是K V序列的碱基缺失$6"%$P!序列第%D())#%N5附近"分别对应于K V和P$序列第%D))%D(N5和)##))#"N5$有碱基K!I或K I的多个插入"或缺失$或重组6另外!P$与K V序列分别在第!!!)!!$N5和!#?)!#(N5相同"碱基I b$!而与P!序列第!!!N5 "碱基K$的转"颠$换(在第!!(N5和!!)N5相同"碱基K$!而与P!序列第!!?N5"碱基I$的颠换(在第!$$N5和!!(N5相同"碱基8$而与P!序列第!$!N5"碱基I$的转换(在第"#?N5和’D D N5相同"相对于P!序列第"#)N5碱基I插入$6P!与K V序列分别在第!$D N5和!$?N5相同"相对于P$序列第!%!N5的碱基K缺失$6P!与P$序列分别在第?$!N5和?$’N5相同"碱基I$而与K V序列第?!?N5"碱基8$的转换6根据c P#!站位I5,621\)12,.)2(%(两个克隆的a a Z>W@K序列"P!和P$$与8H>,.a2,的I5,621\)12,.)2(%(a a Z>W@K序列"K V$碱基存在两两相同而与第三者不同的特征!而且由于P!与P$为西北太平洋同一有孔虫不同克隆’即细胞核内%D% !第!"卷!第#期!$%%"年#月不同a a Z>W@K拷贝的序列!P$与K V序列的差异比其克隆间P!和P$序列的差异低!表明西北太平洋c P#!站位与西南太平洋8H>,.a2,的I5,621\)12,.)2(%(在分子生物学角度应为同一种6%&,!8-)序列指示的西太平洋浮游有孔虫古海洋学意义I5,621\)12,.)2(%(生活在海水温跃层附近!为热带&亚热带暖水型分子!体内无共生藻类%!)!!’&!是赤道西太平洋海域浮游有孔虫属种中具有较高百分含量的类型%!"&6受菲律宾板块旋转’吕宋岛弧抬升以及印度尼西亚海道关闭的影响!赤道暖流在太平洋西部南北分支为民都洛暖流和黑潮暖流%!?&6该地区中新世以来浮游有孔虫的演化及古海洋学研究表明!I5,621\)12,.)2(%(是西太平洋赤道暖流与黑潮的+标志种,%!()$#&6现代西太平洋暖流区两浮游有孔虫’尤其是I5,621\)12,.)2(%(的W@K序列资料显示的西北太平洋与西南太平洋浮游有孔虫属种的同一性!不仅充分显示了西太平洋洋流系统对该海域浮游有孔虫基因交流所起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同时证明了运用I5,621\)12,.)2(%(作为西北太平洋暖流演化+标志种,在分子水平上的可靠性6推测由于太平洋赤道暖流与环流格局的影响!赤道地区该两种有孔虫W@K序列也应该与以上资料相吻合6(!结语西太平洋浮游有孔虫W@K序列显示!冲绳海槽与8H>,.a2,以及b>2,[A,>>-2>F22^的浮游有孔虫I)22(%1#(,621\)12,.)2(%(和V2,61T&’1#(T56分别属同一个种!从而揭示了浮游有孔虫I5,621\)12,.)2(%(作为西太平洋赤道暖流与黑潮+标志种,具有可靠的分子生物学证据6虽然太平洋地区浮游有孔虫分子生物学材料有限!但结果显示其W@K资料与西太平洋环流密切相关6因此需要更多的有孔虫生态及其W@K数据来阐明有孔虫演化与环境变化的关系!为浮游有孔虫研究在古海洋环境恢复中发挥作用6致谢!&科学一号’考察船$##%年春航次全体科考人员及船员在采样中给予热情支持和帮助!特此致谢6参!考!文!献!!O,7B2><F!O-55TX9!P-..2>c*6<H.240.,>5,.2H N-H.H B]H^5>H[-T[T#K+5.-^-4,[-H7,733->24[T2h0274-7B H^^H>,+-7-^2>,.W@K6<-4>H5,.2H7[H.H B]!!D D%!%D#"%)"($!P,Y.H Y T‘-X!A H.-\,>S!G,M>7-X!2[,.6*,>.]H>-B-7H^^H>,+-7-& ^2>,T0B B2T[23N]a a Z>F@K B272T2h02742T6<H.A-H.*\H.!!D D"!!%#))’))’#%!32J,>B,T8!d,7-72[[-O!9-.N>24M[9!2[,.6P M].H B27],73 >,[2T H^+H.240.,>2\H.0[-H7H^5.,7‘[H7-4^H>,+-7-^2>,#a a Z>W& @KT2h02742T4H+5,>23[H[M2^H T T-.>24H>36X<H.*\H.!!D D?!)’#$(’)$D))!P,Y.H Y T‘-X!9H._+,77<!A2>72]8!2[,.6I M22\H.0[-H7H^2,>.]G H>,+-7-^2>,6P>H4@,[.K4,3a4-!$##%!!###!!)D))!!)D(’!32J,>B,T8!@H>>-TF!d,7-72[[-O!2[,.6<H.240.,>2\-32742H^4>]5[-4T524-,[-H7-75.,7‘[H7-4^H>,+-7-^2>T,73[M2->>2.,[-H7[HH42,7-45>H\-742T6P>H4@,[.K4,3a4-!!D D D!D"#$("))$("( "!W,>.-7B;G!c,328<!;>H H7W!2[,.6I M23-\2>T-[],733-T[>-& N0[-H7H^+H32>75.,7‘[-4^H>,+-7-^2>,.T+,..T0N07-[>-N H T H+,.F@K B27H[]52T,73[M2->5H[27[-,.,T[>,42>T H^5>2T27[,735,T[ H42,74->40.,[-H7T6P,.2H42,7H B>,5M]!!D D D!!)#%)!$?!W,>.-7B;G!c,328<!a[2Y,>[S K!2[,.6<H.240.,>2\-32742 ^H>B272[-4+-/-7B H^K>4[-4,73K7[,>4[-4T0N5H.,>5H50.,[-H7T H^5.,7‘[H7-4^H>,+-7-^2>T6@,[0>2!$###!)#’#)%))?(!32J,>B,T8!F27,03a!9-.N>24M[9!2[,.6P.2-T[H4272,3,5& [-\2>,3-,[-H7-7V2,6,’,%(21(%’)#.(%)21#,14&/#b272[-4!+H>5M H& .H B-4!,7327\->H7+27[,.2\-327426P,.2H N-H.H B]!$##!!$?# !#))!$’D!32J,>B,T8!A H7_H7<!F22T@c!2[,.6K+H.240.,>,55>H,4M [HN-H3-\2>T-[],73N-H B2H B>,5M]-7[M25.,7‘[H7-4^H>,+-7-^2> V2,61T&’1#&22(/1+M,#17&’("3.=>N-B7]$6<,><-4>H5,.27[H.!$##$!)’#!#!)!!"!#!*>[,7;I!92+.2N27J!92+.2N2786<H.240.,>2\H.0[-H7H^ T H+2T2.24[23N27[M-4^H>,+-7-^2>,,T-7^2>>23^>H+T2h02742TH^ [M2T+,..T0N07-[>-N H T H+,.W@K6<,><-4>H5,.2H7[H.!$##)!’%#%"?)%((!!!P,Y.H Y T‘-X6S7[>H304[-H7[H[M2+H.240.,>T]T[2+,[-4TH^^H>,& +-7-^2>,6<-4>H5,.2H7[H.H B]!$###!)"#!)!$!$!W,>.-7B;G!c,328<!;>H H7W!2[,.6P.,7‘[-4^H>,+-7-^2>,.+H.240.,>2\H.0[-H7,73[M2->5H.]5M].2[-4H>-B-7T^>H+N27[M-4 [,/,6<,><-4>H5,.2H7[H.!!D D?!%##$’!)$""!%!W,>.-7B;G!;042>,<!c,328<!2[,.6a2,T H7,.3-T[>-N0[-H7 H^B272[-4[]52TH^5.,7‘[H7-4^H>,+-7-^2>+H>5M H T524-2T-7[M2 a,7[,A,>N,>,8M,772.,73-[T5,.2H42,7H B>,5M-4-+5.-4,[-H7T6 P,.2H42,7H B>,5M]!$##%!!("$$#!#%$!)!A e K c96K724H.H B-4,.!_H H B2H B>,5M-4,73[,/H7H+-4>2\-2Y) D%!第!"卷!第#期!$%%"年#月H ^>2427[5.,7‘[H 7-4^H >,+-72^2>,6S 7#F ,+,T ,]K Ia !236=42&,7-4<-4>H 5,.2H 7[H .H B ]6O H 73H 7#K 4,32+-4P >2T T !!D ??!!)!##!’!92+.2N 278!a 5-73.2>8<!K 732>T H 7=F6<H 32>7P .,7‘[H 7-4G H >,+-7-^2>,6@2Y V H >‘#a 5>-7B 2>&J 2>.,B !!D (D !!)%"%!"!P ,[>-4‘K !I M 072..F 86I >H 5-4,.P ,4-^-4T 2,T 0>^,42[2+52>,&[0>2T ,730552>Y ,[2>4H .0+7[M 2>+H 4.-72T [>04[0>230>-7B [M 2.,T [B .,4-,.+,/-+0+6P ,.2H 42,7H B >,5M ]!!D D ?!!$#")D )"’?!?!;2772[[X P !;2..2>b !a >-7-\,T ,7<a 6<-H 42725.,7‘[H 7-4^H &>,+-7-^2>,.N -H B 2H B >,5M ],735,.2H 42,7H B >,5M -432\2.H 5+27[H ^[M 2S 73H &P ,4-^-4>2B -H 76S 7#;2772[[X P !236I M 2<-H 4272=&42,7#P ,.2H B 2H B >,5M ],73A -H B 2H B >,5M ]6<2+b 2H .a H 4K +!!D (’!!"%#!D ?)$%"!(!8M ,-T T H 7c P 6P .,7‘[H 7-4^H >,+-7-^2>,.,T T 2+N .,B2T,735,.2H &42,7H B >,5M -44M ,7B 2-7[M 2[>,7T &[>H 5-4,.P ,4-^-4=42,7#K4H +&5,>-T H 7H ^Y 2T ["O 2B !%#$,732,T ["O 2B !%($!.,[2T [<-H 4272[H P .2-T [H 42726S 7#P -T -,T@b !<,]2>O K !X ,7242‘I F !2[,.!23T 6P >H 4=W Pa 4-F 2T 0.[T !!D D ’!!%(#’’’)’(%!D !O -A !X -,7d !c ,7B P 6I )22(%1#(,621\)12,.)2(%(,T,5,.2H &42,7H B >,5M -4-73-4,[H >-7[M 2a H 0[M 2>7=‘-7,Y ,I >H 0B M30>-7B [M 2.,T [$#!###]2,>T 6<,><-4>H 5,.2H 7[H .!!D D ?!%$#’D )"D $#!翦知湣!a ,-[HV !汪品先!等6黑潮主流轴近两万年来的位移6科学通报!!D D (!)%"’$#’%$)++++++++++++++++++++++++++++++++++++++++++++++++++’%’化学生物学生物分子识别研究取得可喜进展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稀土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曲晓刚研究员所领导的生物无机化学研究组!在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在核酸序列特异性识别及构象功能转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6研究组关于纳米管与四链W @K 作用的最新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0"P @K a$##"!!#%!!D "’()!D ""%$上6人类端粒W @K 由于其与衰老和疾病如癌症等密切相关已成为目前生物学’化学和药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6他们利用化学修饰及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方法!结合波谱学手段!发现羧基化纳米管可显著提高富含胞嘧啶的人类端粒序列稳定性(但不影响富含鸟嘌呤人类端粒序列的稳定性6进一步实验结果表明羧基化纳米管可阻止双链形成并选择性诱导富含胞嘧啶的人类端粒序列形成四链结构!该结构被称为+-&+H [-^,6人类端粒W @K 形成四链结构可以阻止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破坏以F @K 序列为模板合成端粒W @K !进而抑制癌细胞的无限增殖6为此!端粒酶已成为癌症治疗的有效靶点!设计’合成并筛选具有特异性稳定四股螺旋W @K 结构试剂具有重要意义6而过去报道的稳定试剂主要是针对富含鸟嘌呤的人类端粒序列6纳米管在基因治疗’膜分离及药物载体等方面都显示了潜在的应用前景!选择性稳定富含胞嘧啶端粒序列为纳米管生物学应用提供新思路6这一研究结果是在他们研究纳米管与双链W @K 作用基础上完成的"@04.2-4K 4-3TF 2T !$##"!%)#%"?#)%"?"$6研究组发现纳米管具有序列选择性去稳定双链’三链W @K 并促使双链W @K 发生A &K 构象转化6进而揭示了长期以来纳米管可使W @K 发生聚集的作用机理并用实验证实纳米管结合在W @K 大沟区!与理论模拟结果一致6d &W @K 在生物体内不是稳定存在的!是在转录过程中形成的过渡态6近期研究表明它的形成与癌症等疾病发生有关6为此!研究d &W @K 形成探针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6他们通过系列研究发现稀土*0与氨基酸K a P 的配合物在体温低盐条件下!促使A &W @K 转化为d &W @K 并且这种转化与体内F @K 聚合酶作用类似!具有可逆性(其独特的谱学性质变化为认识及检测体内d &W @K 提供探针"A -H 5M ]T -4,.X !$##"!D ##%$#%)%$#?$(而稀土*0与氨基酸J ,.的配合物可促进在体内复制及转录具有重要功能的单链5>K 及5H .]3K 产生二级结构(目前针对人类单链F @K 聚合酶P K P 为靶点的单链核酸药物报道很少!这些实验结果对单链核酸药物设计及揭示稀土生物学效应具有指导作用6"G *A aO 2[[!$##"!’(##%?$")%?%#$6影响药物与W @K 识别及稳定作用的因素包括药物分子大小’立体化学(溶液条件(W @K 构象及序列等6他们发现水分子参与调控(邻近碱基序列引起药物与W @K 结合反应的熵&焓互补(邻近碱基序列同样制约W @K 的长程电荷传递过程6对相同长度"K K $7及"K I $7系列!W @K 越稳定!电荷传递速率越快6系列工作发表在A -H 4M 2+-T [>]"$##"!)’#!%’)%)!%’’#($##%!)$#!!D "#)!!D "?$6!供稿"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D%!第!"卷!第#期!$%%"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