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与底栖

合集下载

水生生物的生命周期和繁殖途径研究

水生生物的生命周期和繁殖途径研究

水生生物的生命周期和繁殖途径研究水生生物是生活在水中的生物系统,分布在各种水域,包括淡水和海水。

它们各自的生命周期和繁殖途径对于它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于水生生物的生命周期和繁殖途径进行研究至关重要。

一、生命周期生命周期指的是生物在生命周期内所经历的各种生存阶段,包括从生命的开始到结束的所有阶段。

每个水生生物的生命周期都各不相同,在不同的水域中,它们会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生命周期。

1.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是指那些小型的生物,它们不能自由地移动,而是随着水流漂浮着。

浮游生物通常经历了两种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幼虫阶段,当它们孵化出来的时候非常小,甚至肉眼都看不到。

在此期间,这些生物会一边摄取水中的营养,一边增长。

随后,它们会进入第二个发育阶段,这时它们会变得更大,可以自由地游动,并在水中寻找食物。

2.藻类藻类属于浮游生物的一种,它们是水中最基本的生物之一。

它们的生命周期和幼虫阶段类似,但是它们会不断地自我繁殖,从而产生大量的单细胞生物。

3.底栖生物与浮游生物相反,底栖生物是那种在水底定居的生物。

它们的生命周期通常比浮游生物更为短暂,因为在水中的水流和温度变化会对它们的生存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

4.鱼类鱼类是水生生物中最复杂的一种,它们的生命周期通常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卵阶段,在这个阶段,鱼类的卵会被产下来,通常它们会孵化在水中。

第二阶段是什么?幼鱼在孵化出来之后,它们会慢慢地长大,并开始积累脂肪,以便在后期供能源。

第三阶段是青年期,这个时期是鱼类生命周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因为在这个阶段,鱼类开始繁殖,它们也开始长成成年的模样。

第四阶段是成熟期,在这个阶段,鱼类开始繁殖,并在繁殖季节里寻找伴侣。

5.贝类贝类通常是那种生活在水底,有壳的生物。

它们的生命周期和鱼类有些相似,但是贝类的生命周期通常较为短暂,基本上都是用于繁殖的。

二、繁殖途径水生生物的繁殖途径各不相同,有的是靠产卵,有的则是通过直接进行交配来繁殖。

水生生物的生态链

水生生物的生态链

水生生物的生态链水生生物的生态链是指水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系统,它展示了生态系统中各种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赖关系。

在水生生态链中,水中的植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以及水生动物彼此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复杂而脆弱的生态系统。

本文将探讨水生生物的生态链的基本概念、组成和作用,以及保护水生生态链的重要性。

水生生物的生态链由多个不同层次的生物组成。

在底部,有许多植物,如水草和水藻。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吸收阳光和二氧化碳,并产生氧气。

这些植物也是底栖生物的食物来源,如贝类、螺类和甲壳类动物等。

同时,植物还为底栖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隐蔽处。

在生态链中,浮游生物也起着重要作用。

浮游生物主要由微小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组成。

它们是水中食物链的基础,为大型水生动物提供食物。

浮游生物通过吸收底栖植物的光合产物,同时也被底栖动物捕食。

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把阳光转化为有机物质和浮游动物,如浮游甲壳类和浮游鱼类等。

水生动物是生态链中最高层次的消费者。

它们通常包括鱼类、鸟类和食肉动物。

鱼类是水生生态链中最重要的消费者,它们通过捕食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来获取养分。

鸟类和食肉动物也依赖于水生动物作为主要食物来源。

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构成了水生生物的食物网,其中每个层次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水生生物的生态链在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每个层次的生物都与其下一级的生物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动态的循环系统。

一旦某个层次的生物受到破坏或数量下降,将会对整个生态链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例如,底栖植物的减少会导致底栖动物的食物减少,进而影响鱼类和鸟类等高层次消费者的食物来源。

这将导致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失衡。

为了保护水生生物的生态链,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减少水质污染。

水质污染会使底栖植物和浮游生物受到威胁,进而影响整个生态链的稳定性。

其次,要保护水生动物的栖息地,尤其是湖泊、河流和海洋等水域。

保护栖息地可以维持水生物种的多样性,有助于生态链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角色

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角色

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角色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它涵盖了广阔的海洋和海岸线区域。

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中,有许多重要的生物和物理过程发挥着关键角色。

本文将深入探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几个关键角色。

一、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如浮游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并吸收二氧化碳,为海洋中其他生物提供养分。

而浮游动物则是浮游植物的主要捕食者,维持着食物链的平衡。

浮游生物还是海洋中碳循环的重要角色,通过吸收和释放二氧化碳来调节全球气候。

二、底栖生物底栖生物生活在海洋底部的沉积物中,包括底栖植物和底栖动物。

底栖植物如海草和藻类不仅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能量来源,还能稳定海底沉积物,防止侵蚀。

底栖动物如海星和海胆则通过控制底栖生物群落的结构,维持着海底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珊瑚礁珊瑚礁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独特且丰富的生物栖息地,被誉为“海洋的热带雨林”。

珊瑚是小型泥炭生物,通过共生藻类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质为珊瑚提供养分。

而珊瑚礁不仅是无数生物的家园,还能吸收并固定大量二氧化碳,对于缓解全球变暖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珊瑚礁正面临严重的威胁。

四、大型海洋动物大型海洋动物如鲸鱼和海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保护者。

它们迁徙跨越几千甚至上万公里的距离,将养分和能量分配到全球各个海洋区域。

同时,它们也是海洋食物网中的顶级捕食者,控制着小型生物群落的数量和结构。

然而,大型海洋动物正面临乱捕、人类干扰和栖息地破坏等威胁,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来保护它们。

综上所述,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珊瑚礁和大型海洋动物都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角色。

它们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中这些重要角色的健康状况,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加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工作。

定性定量和生物量的监测技术(浮游、底栖、着生)

定性定量和生物量的监测技术(浮游、底栖、着生)

定性定量和生物量的监测技术(浮游、底栖、着生)(1)水样的沉淀浓缩将己固定的水样,放入1 000 ml沉淀器(沉淀器可用1 000 ml广口瓶或分液漏斗)中静置24 h,使其充分沉淀。

然后缓慢吸出上层清液,将剩下的20 ml左右的沉淀物转入30 ml定量瓶中,再用吸出的清液冲洗沉淀器3次,每次的冲洗液仍转入定量瓶中,并使终于容量为30 ml。

假如标本需长时光保存,应加入2~3 ml。

(2)定性调查将新奇或固定的水样,置于显微镜下举行属种鉴定。

对于优势种应当鉴定到种,普通种类可鉴定到属。

鉴定结束后,应将鉴定的种类列有名录。

假如鉴定到种属有困难,可按蓝藻、裸藻、绿藻、金藻、黄藻、硅藻、甲藻、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大类举行鉴定。

(3)定量调查视野法计数:将定量瓶中的样品充分摇匀,采纳合适体积的计数框举行总数计数或分类计数。

每个样品计数2片,取其平均值;同一样品的两次计数之差超过±15%,需举行第3片计数,取两个近似的平均数作为计数结果(见表9.3)。

藻类、原生动物计数取0.1 ml,在l0x40~10x60倍显微镜下用0.1 ml的计数框举行藻类计数,计数50~300个视野,原生生物全片计数。

轮虫取1 ml,在10x10~10x20倍显微镜下用1 ml计数框举行全片计数。

甲壳动物取5 ml或8 ml,在10x10~10x20倍显微镜下用5 ml或8 ml计数框举行全片计数。

每升水中浮游植物的个体数,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N—1L水中浮游生物的个体数; Cs—计数框面积,mm2 ; Fs—每个视野的面积,mm2 ; Fn—计数过的视野数; V—1L水样经沉淀浓缩后的体积,ml; U—计数框的体积,ml; Pn—每片计数出的浮游生物个体数。

单位体积浮游动物的数量,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N—1L水样中浮游动物的数量,个/L; V—采样的体积,L; Vs—样品浓缩后的体积,ml; Va—计数样品体积,ml; n—计数所获得的个体数,个。

海洋 藻类分层结构

海洋 藻类分层结构

海洋藻类分层结构
海洋中的藻类是一种重要的生物群体,它们在海洋生态系统中
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藻类的分层结构主要包括浮游藻、底栖藻和海
藻三个层次。

首先,浮游藻是指悬浮在海水中的微小藻类生物,它们通常以
浮游的方式随着海水的流动而移动,主要分布在海洋表层。

浮游藻
类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能量,同时也是海洋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为浮游动物提供食物来源。

其次,底栖藻是指附着在海洋底部或岩石表面的藻类生物。


们生长在海底的岩石、沙泥等底质上,通过吸附养分和光合作用来
生长繁殖。

底栖藻类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具有
重要的影响,也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能量来源。

最后,海藻是一种多细胞的大型藻类生物,它们生长在海洋中
的潮间带或浅海区域,包括红藻、绿藻、褐藻等。

海藻通常形成大
片的海藻林,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同时也对海洋环
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总的来说,海洋中的藻类分层结构包括浮游藻、底栖藻和海藻三个层次,它们共同构成了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物群体,对于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了解海洋藻类的分层结构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海洋环境和资源。

藻类在海水中的分布

藻类在海水中的分布

藻类在海水中的分布
藻类分布广泛,主要生活在海洋中。

它们可以在不同的水域中找到,包括海洋、海湾、湖泊和河流等。

海洋中的藻类主要分为浮游藻
和底栖藻两类。

浮游藻悬浮在水中,通过海流和浪涛的作用来分散和
传播。

它们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为其他生物提供养分;同时也能吸
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为地球提供重要的氧气。

底栖藻生长在海床、岩石和其他固体介质上。

它们依赖于光合作
用和海水中的养分来生存。

底栖藻类可以形成覆盖海床的大片藻草林,为海洋生态系统提供重要的栖息地和保护层。

藻类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光照、盐度、温度、水流
和营养物质等。

它们在不同的水域中存在着丰富的物种多样性,适应
不同的环境条件。

虽然藻类在海洋中广泛分布,但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一些藻类可能会受到威胁。

因此,保护海洋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至关
重要,以确保藻类及其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

简述水体中的次级生产过程

简述水体中的次级生产过程

简述水体中的次级生产过程
次级生产是指在水体中,依靠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对初级生产者所生产的有机物进行利用和转化的过程。

在水体中,初级生产者(如浮游植物和底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能转化为有机物质,而次级生产则是指后续生物对这些有机物质的消耗和转化。

次级生产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浮游生物的次级生产和底栖生物的次级生产。

在水体中,浮游生物的次级生产主要由浮游动物完成。

这些浮游动物包括浮游甲壳类、浮游蠕虫、浮游虾等。

它们通过摄食浮游植物或其他浮游动物,将有机物质吸收到体内,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生物质和废物。

这些浮游动物常常成为更高级消费者的食物来源,从而将能量和物质转移至更高的营养级别。

底栖生物的次级生产则是指水底的生物群落对有机物质的利用和转化过程。

水底栖息着各种底栖动物,如底栖无脊椎动物、底栖鱼类等。

它们通过摄食水中的有机物质,或是吸收水中的溶解有机物质,将这些有机物质转化为自身的生物质和排泄物。

同时,水中也存在着富含有机物质的底泥。

底栖生物利用底泥中的有机物质,通过分解作用,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生物质和废物。

这些底栖生物成为其他底栖动物和鱼类的食物来源,进而推动能量和物质的流动。

通过次级生产,水体中的有机物质能够被转化为更高级别的生物能量和生物质,进一步驱动水生生态系统的运行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次级生产在水体中起着重要的生态作用,维持着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污水排海对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的影响

污水排海对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的影响

污水排海对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水排放问题日益突出。

其中,污水排海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污水排海不仅对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也对其中的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污水排海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失衡。

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氮、磷等营养物质,这些物质进入海洋后,会迅速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

大量的浮游植物繁殖会导致海水中的氧气含量骤减,形成富营养化现象。

这对浮游动物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因为它们的生存和繁殖都依赖于充足的氧气。

一旦氧气含量降低,浮游动物的数量就会急剧减少,进而影响整个海洋食物链的稳定性。

其次,污水排海对底栖生物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显著。

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和重金属,这些物质会沉积在海底,对底栖生物造成长期的伤害。

底栖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海洋环境的稳定性和平衡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污水排海导致的底栖生物减少、种类减少,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

此外,污水排海还会引发海洋生物的遗传突变。

污水中的化学物质和有毒物质会直接影响海洋生物的遗传信息,导致基因突变和变异。

这些突变可能会对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的繁殖能力、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长期以来,海洋生物一直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遗传稳定性对于维持海洋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然而,污水排海的行为却在无形中破坏了这种稳定性。

为了减少污水排海对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应加强污水处理工艺,确保排放出的污水符合环境标准。

其次,要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排污行为。

此外,还需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于海洋环境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我们才能够减少污水排海对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的影响,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

总之,污水排海对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它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数量减少,种类减少,甚至引发遗传突变。

海洋食物链与生物链

海洋食物链与生物链

海洋食物链与生物链海洋食物链是指海洋生物之间相互以食物为基础的关系排列成的一系列层次,它决定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一、海洋食物链的组成海洋食物链主要由海藻、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海洋动物等多个层次组成。

首先是海藻,它们是最底层的生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质。

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依赖海藻提供的有机物质进行生存和繁衍。

而海洋动物则依赖于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作为食物。

二、海洋食物链的层次关系海洋食物链的层次关系从底层到顶层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级是原生生物,如浮游植物和细菌;第二级是浮游动物,包括浮游植物和动物;第三级是底栖生物,如贝类和螃蟹等;第四级是海洋大型动物,如鲨鱼和海豚等。

每个层次的生物都有自己的食物来源和被食物的对象。

三、海洋食物链的重要性海洋食物链的稳定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

一旦食物链中的某个层次出现问题,都可能对整个生物链产生连锁反应,进而威胁到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

例如,如果海洋中浮游生物数量减少,将导致底层底栖生物的食物减少,底栖生物减少又会影响到海洋大型动物的食物来源,从而威胁到整个海洋生物群落的生存。

四、人类活动对海洋食物链的影响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海洋环境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影响,从而对海洋食物链产生了负面影响。

例如,过度捕捞使得某些海洋动物种群骤减,从而打破了原有的食物链结构。

工业废水、农药和油污等污染物的排放也会对海洋生物造成严重的伤害,使得部分海洋生物无法生存,进而影响到整个食物链的运作。

五、保护海洋食物链的措施为了保护海洋食物链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减少过度捕捞,实行合理的渔业管理措施,保护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群结构。

其次,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强环境保护,确保海洋生物的健康生存环境。

另外,加强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区建设,限制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六、海洋食物链与人类的关系海洋食物链不仅与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关,也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活和食物安全。

水生生物群落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水生生物群落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水生生物群落特征及其环境意义水生生物群落是在水体中共同生活的各种生物组成的群体,是水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

水生生物群落在水生环境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反映水质的好坏,还能够对水环境中的物质循环起到影响。

1.水生生物群落特征水生生物群落的组成是多样的。

它可以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水生植物等各类生物,每一个生物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适应环境的特征。

1.1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是指浮游在水中的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浮游生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能够反映水体的营养状况、基础生产力状况以及水体污染状况。

1.2底栖生物底栖生物是指栖息在河流、湖泊等水生环境底部的生物,包括底栖动物和底栖植物。

底栖生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对水生环境的物质循环贡献非常大。

1.3水生植物水生植物是指适应水生生态环境生长的植物,包括水生藻类、水生高等植物等。

水生植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占据着密不可分的地位,它们能够对水环境的物理和化学状态起着很重要的影响。

2.水生生物群落的环境意义水生生物群落在水环境中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

其对于水体自净能力的提高、水环境的净化以及水生态系统的恢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1反映水质的好坏水生生物群落的组成及数量可以反映水质的好坏。

例如,水中生物种类繁多,数量丰富,则说明水质优良;而反之,当水生生物群落中的元素数量减少时,往往说明水质变得恶化。

2.2水环境污染监测水生生物群落是对于水环境中污染物质的敏感指示器。

水生生物群落中某些生物对于特定的污染物质极其敏感,因此可以利用这些生物来进行水环境污染物的监测。

2.3水生态系统的恢复水生生物群落能够协助水生态系统的恢复。

例如,利用一些比较适应的水生植物来进行人工湿地和生物滤池的建设,可以通过水生生物群落的恢复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3.总结水生生物群落是水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们不仅能够反映水环境的状况,还能够对水环境中的物质循环起到影响。

内蒙古乌梁素海浮游动物与底栖动物调查

内蒙古乌梁素海浮游动物与底栖动物调查
维普资讯
L k i湖 泊科 学)2 0 ,O4: 3-4 aeS . c( ,0 8 2 ()5 853 ht:w j k s r. - i j k s il . . t / ww. e. gE ma :l e@nga a c p/ l o a l a s cn  ̄2 0 y o ra L k cecs 0 8 unlf a e ine bJ o S
(h ol eo ae C nevnya dCv E gneigoInr noiA r utrl nvri, u h t 10 8P .hn) T eC lg e fW t osra c n il n i r f n e Mog l g i l a U i st H h o0 0 1, . C ia r i e n a c u e y R
年 1 月共 进行 了 4次监测 .浮游 动物 共检 出 3 属 6 种 ,比 2 4 2 0年前 减 少 3种.其 中原生 动物 1 属 l 种 ;轮虫 l 1 6 7属 3 种 ;枝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角 类 4 属 4 种 ; 足类 5属 9种 .大型 浮 游 动物 ( 括枝 角 类 、桡 足类 及 轮虫 ) 年平 均 丰 度为 6 7n . ,平均 生 物量 为 桡 包 全 8idL / 3 9 5 /;原生 动 物平 均丰 度为 25 8 1 n 儿 ,平 均生 物量 为 015 mgL . 8mgL 4 .0  ̄0 id .24 /.底栖 动物 共 检 出 4科 1 种 ,比 2 1 0年 前减 少 3 9种 . 底栖 动 物两 次调 查 的平均 丰 度为 33 .i . , 均生 物量 为 7 . gmz 01 n / 平 4 d m2 1 7/ .调查 结果 显 示,随着 季 节 的变 化 ,浮游动 物 6

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

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

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
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是指在水体中,不同种类的藻类植物会根据其适应性和生长条件的不同而在不同的水深层次分布。

一般来说,藻类植物生长的水深范围可以分为浮游藻层、表层藻层和底栖藻层三个层次。

1. 浮游藻层:浮游藻类主要分布在水体的上层,处于水表面至光照能够穿透的湖水或海水层次。

这些藻类植物通常较小,具有浮游和自由游动的能力,可以通过水流和风力在水体中漂浮和移动。

浮游藻类对光照需求较高,所以主要生长在较浅的水域中。

2. 表层藻层:表层藻层是指水体中的浮游藻类逐渐沉降到较浅的水域,形成聚集和聚集的藻类层。

这些藻类植物通常较大,形成较密集的藻类群落,对太阳光的利用效率较高。

表层藻层可以是绿藻类、蓝绿藻类或硅藻类等不同种类的藻类植物。

3. 底栖藻层:底栖藻层是指生活在水体底层或沉积物表面的藻类植物。

这些藻类植物通常生活在深水或者光线无法透过的水域,对光照的需求较低。

底栖藻层可以附着在水生植物、岩石或沉积物表面,并形成厚厚的藻类结皮。

藻类植物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于不同种类的藻类对光照、营养物质和水质等环境条件的适应性不同,导致它们在不同水深层次中生长和分布的差异。

这种分层现象对水体中生物的生态平衡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靖海湾浮游生物及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调查

靖海湾浮游生物及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调查

靖海湾浮游生物及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调查摘要:根据2014年8月靖海湾的调查数据,对该海域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进行了分析。

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门19种,硅藻门是主要类群,占总物种数的78.95%,主要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平均细胞丰度6.63×104个/m3。

浮游动物26 种,节肢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占总物种数的46.2%;主要优势种为刺尾歪水蚤(Tortanus spinicaudatus)和太平洋纺锤水蚤(Acatia pacifica),优势度分别达0.403和0.313;平均丰度为1 056个/ m3。

底栖动物24种,分别属于多毛类、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多毛类为优势类群,占总物种数的50.00%,主要优势种属为沙蚕科(Nereidae),平均丰度为58个/m2,平均生物量340.95 g/m2。

多样性分析显示,该海域生物群落结构稳定,环境质量良好。

关键词:靖海湾;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多样性靖海湾松江鲈鱼种质资源保护区位于威海市文登区境内,总面积818.89 hm2,是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我国二类保护动物松江鲈鱼。

近年来,随着沿海城市经济的发展,海洋开发不断加强,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受到了很大的威胁[1-2]。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海洋生态状况[3-4]。

浮游动物作为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中间环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同时也是海洋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指示类群[5]。

大型底栖生物是海洋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类群,他们通过摄食、掘穴和建管等活动与周围环境发生着相互影响,其生态学特征是认识海洋环境特点、预测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6]。

目前,有关靖海湾海洋生物生态的研究还很少。

王育红等[7]研究了靖海湾微型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靖海湾的优势类群为硅藻。

藻类的生态学和自然界中的分布

藻类的生态学和自然界中的分布

1、浮游生物 2、浮水生物 3、底栖生物 4、流水中的藻类 5、气生藻类 6、土壤藻类 7、温泉藻类 8、冰雪上的藻类 9、含盐水体中的藻类 10、附生生物
1、浮游生物
a、浮游生物指在水中浮荡,并且是对随波逐流 的小的动物和植物类群而言。 b、根据体积的大小可分为: 小浮游生物、微浮游生物、超微浮游的种类 c、根据地理位置又可分为: 海洋中的浮游生物、湖泊的浮游生物、池塘中的 浮游生物
6、土壤藻类
a、土壤藻类指生活在土壤中的藻类,是构成 土壤生物群落的重要成分。有促进土壤肥力的 作用,对土壤的结构也有影响。 b、主要有: 蓝藻、绿藻、黄藻、硅藻、红藻

• 7、温泉藻类
a、温泉藻类指生活在热的矿泉中的藻类。 b、主要分为: 鞭枝藻、片席藻 由于温泉植物对水的化合物有很敏感的反应,故 人们可用它来作环境的指示生物。
The end, thanks.
8、冰雪藻类 a、冰雪藻类指生长在冰雪上的藻类。也称冰雪 浮游植物。 b、藻类是绝不会在新鲜降落的雪上生长的,只 有在夏天在冷的山谷或高山冰川上还保留的老 的冰雪,才是藻类发展的适合的环境条件。

• 9、含盐水体中的藻类
a、含盐水体中的藻类指生活在内陆盐湖或含盐 水这些特殊的环境中的藻类。 b、根据生物在盐湖中忍受氯化物的含量主要分 为: 真盐水类型、寡盐水类型、嫌盐水类型
10、附生藻类
a、附生藻类指早植物上或动物上固者生活的藻 类。其繁殖通常是由运动的孢子来进行的。 b、在动物上生活的藻类是有专一性的,寄生在 植物上的藻类也是有一定的选择性。
• 11、共生和寄生的藻类
a、共生和寄生的藻类指生活在其他生物体的里 面的藻类。藻类通常不损害或影响寄主。 b、地衣是藻类和菌类共生的最佳例子。

森林生态知识: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

森林生态知识: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

森林生态知识: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森林生态系统是由各种有机、无机物、生物相互作用,而存在的一个生态环境。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底栖动物是指生活在水底或水、土壤交界处的动物,它们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蜗牛、水蚤、水蛭、水蚯蚓等。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底栖动物可以帮助维护水的质量,促进水素循环的过程。

它们利用植物残留物和粪便作为食物,进而把这些有机物质分解为成分更小的物质,使它们回收到水和土壤中。

蜗牛、水蚤、水蛭等底栖动物的存在可以帮助过滤水中的杂质,同时也可以将水中的微生物吞食,从而促进水中的养分循环。

例如,蜗牛可以吃小型水生生物,使它们被转化成蛋白质和其他有机物质。

这些有机物质可以进一步成为更小的物质,最终回收到水和土壤中,这个过程也促进了养分在河流与土壤之间的循环。

底栖动物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维持也挺重要。

土壤中的蚯蚓能够促进土壤锁定养分,富集有机物质量,增强土壤空气、水分流通能力,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和土壤团聚力。

例如,蚯蚓可以将树叶的残留物转化为有机物质和更细小的碎片,从而增加了作物用来吸收的新养分,并促进作物的生长。

除底栖动物外,浮游动物也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生活在水表层,如浮游藻、浮游动物、沉水植物等。

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之间相互作用,通过这种作用,可以促进水体营养物质的循环。

浮游动物可以通过摄食浮游藻和小型水生生物,从而将水中的营养元素转化为有机物质,这些物质会沉淀在水底,又可以成为底栖动物所依赖的食物。

由此可见,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是相互作用的。

底栖动物可以将植物残留物分解成较小的有机物质,促进养分的循环,同时浮游动物可以将水中的营养元素摄食转化成有机物质,进一步促进养分的回收。

这种相互作用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总之,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察水中的浮游动物与底栖动物

观察水中的浮游动物与底栖动物

观察水中的浮游动物与底栖动物水中的生物多样性令人着迷,其中包括了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它们在水中的角色和行为各不相同。

通过对水中生物的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在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和功能。

本文将对观察水中的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进行描述和分析。

一、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指存在于水柱中漂浮或游动的微小生物,通常无法直接看到,需要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

浮游动物主要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1. 浮游植物浮游植物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光合生物,如藻类和一些细菌。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能转化为有机物质,为水中的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能量来源。

观察浮游植物,我们可以看到颗粒状或丝状的细胞,有些可能带有色素,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2. 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一类微小的水生动物,包括浮游甲壳动物、浮游软体动物、浮游虫类等。

浮游动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观察时,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有着各种形状的身体,如圆球形、卵形、扇形等。

有些浮游动物具有细胞壁或硬质外壳,而有些则较为柔软。

二、底栖动物底栖动物是生活在水底的动物,它们栖息于水底沉积物或附着在水草、岩石等底部基质上。

底栖动物主要包括底栖动物和底栖动物。

1. 底栖植物底栖植物是生活在水底的植物类生物,主要包括水生藻类和水生植物。

它们通过在水底根系吸收养分,并通过光合作用为水生生态系统供氧和提供庇护所。

2. 底栖动物底栖动物是指栖息于水底的动物类生物,如螺类、蟹类、蠕虫类等。

它们通过在水中觅食或从底部基质中获取营养,还扮演着清理水体废物和维持水生物种间平衡的角色。

观察底栖动物时,我们可以看到它们有着不同的形状和大小,如蠕虫状的身体、坚硬的外壳等。

三、观察水中的浮游动物与底栖动物的重要性1. 生态平衡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在水生态系统中起到重要的生态平衡作用。

浮游动物通过摄食底栖植物和浮游植物来控制水中营养物质的浓度,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而底栖动物则帮助清理水中的有机废物、腐败物和死亡生物,维持水质的清洁。

自然环境知识: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自然环境知识: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自然环境知识: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包含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复杂的食物链关系。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维持海洋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重要因素。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食物链通常分为浮游生物的食物链和底栖生物的食物链两种类型。

本文将深入探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结构、相互关系以及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

1.浮游生物的食物链浮游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食物链环节之一,它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

浮游植物主要是微小的藻类和浮游植物类,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吸收阳光能量来生长繁殖。

浮游动物则主要包括浮游动物和浮游动物,它们通常以浮游植物和其他浮游动物为食。

浮游生物的食物链形成了海洋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食物链结构。

在浮游生物的食物链中,浮游植物是第一级生产者,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能量转化为有机物质。

浮游动物则是第二级消费者,它们通过捕食浮游植物来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

再者,一些大型浮游动物如浮游水母和浮游水螅,它们通过捕食其他浮游动物来获取能量。

浮游生物的食物链中还涉及到一些食物网的存在,即不同种类的生物之间形成的复杂的食物关系网。

浮游生物的食物链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直接影响着海洋生物的生态平衡,同时也间接影响着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

因此,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浮游生物是维护整个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

2.底栖生物的食物链底栖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另一个重要的食物链环节,它包括海洋底栖植物和底栖动物两大类。

底栖植物主要是一些藻类和海草类植物,它们生长在海洋底部,并通过光合作用吸收阳光能量来生长繁殖。

底栖动物则包括一些贝类、螃蟹和其他底栖生物,它们通过捕食底栖植物和其他底栖动物来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

在底栖生物的食物链中,底栖植物是第一级生产者,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能量转化为有机物质。

底栖动物则是第二级和第三级消费者,它们通过捕食底栖植物和其他底栖动物来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

水生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中生物的一门学科,涉及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学等多个领域。

水生生物主要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水生植物等。

这些生物在水体中起着重要的生态作用,维持着水体的生态平衡。

水生生物的分类根据生活环境的不同,水生生物可以分为淡水生物和海水生物。

淡水生物适应于淡水环境,包括湖泊、河流和水库中生活的生物。

海水生物则生活在海洋中,包括各种鱼类、贝类、海藻等。

另外,水生生物还可按其生活习性分为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

浮游生物指在水体中随水流漂浮的生物,如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则是生活在水体底部或附着于底部物体上的生物,如藻类和底栖动物。

水生生物的生态作用水生生物在水体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们与水质、水生态平衡等方面密切相关。

主要的生态作用包括:1.氧气供应: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维持水体中的氧气浓度,为其他水生生物提供氧气。

2.食物链:水生生物构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在食物链中扮演着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角色,维持着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3.生物净化:一些水生生物如藻类和滤食动物具有净化水体的作用,能够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和有机污染物。

4.栖息地:水生生物为其他生物提供栖息地,同时它们也依赖水体中的特定环境条件生存和繁衍。

水生生物的生物多样性水生生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丰富。

在水域中可以发现各种形态各异的生物,包括鱼类、虾类、水藻、水生昆虫等。

这些生物之间相互依存,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然而,随着水质污染和环境变化的加剧,一些水生生物面临生存威胁,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

为了保护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人们需要加强水环境保护,减少污染源的排放,维护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

结语水生生物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对于认识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水生生物,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水体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推动水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水生生物学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做出贡献。

海洋底栖生物分类及功能鉴定分析

海洋底栖生物分类及功能鉴定分析

海洋底栖生物分类及功能鉴定分析海洋是地球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其中包含着丰富多样的底栖生物。

底栖生物是指生活在海洋底部或沉积物中的生物,包括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对海洋底栖生物的分类和功能鉴定分析是研究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重点介绍海洋底栖生物的分类和功能鉴定分析方法。

一、海洋底栖生物的分类海洋底栖生物种类繁多,从微观的浮游生物到宏观的底栖生物,都存在着多样性。

根据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可以将海洋底栖生物分为三大类: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和底栖植物。

1. 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是指海洋中自由漂浮的微小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主要由浮游藻类组成,如硅藻、钙藻和蓝藻等。

浮游动物包括浮游甲壳动物、浮游虫、浮游水母等。

2. 底栖动物:底栖动物是指生活在海底或沉积物中的动物。

底栖动物的分类主要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和遗传关系等进行。

常见的底栖动物包括海星、海胆、螃蟹、贝类和海参等。

3. 底栖植物:底栖植物是指生活在海底或沉积物中的植物。

底栖植物主要由海藻组成,如绿藻、褐藻和红藻等。

底栖植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提供氧气和食物,维持海洋生态平衡。

二、海洋底栖生物功能鉴定分析方法海洋底栖生物的功能鉴定分析是对其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功能进行研究和评估的过程。

鉴定分析的目的是了解底栖生物的物种组成、数量分布以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1. 形态和遗传鉴定:通过观察底栖生物的形态特征,可以初步确定其属种分类。

但是,在形态上相似的物种之间往往存在着遗传差异。

因此,结合常规形态鉴定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DNA测序和分析,可以更准确地鉴定底栖生物的物种。

2. 环境适应性鉴定:海洋底栖生物栖息环境的不同导致了它们在形态和生理上的适应性差异。

通过研究底栖生物的生态特性、生理生化特征和对环境的反应,可以评估其对特定环境的适应性,进而研究其生态功能。

3. 生态功能评估:底栖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深海中的食物网底栖生物与浮游生物的相互关系

深海中的食物网底栖生物与浮游生物的相互关系

深海中的食物网底栖生物与浮游生物的相互关系在深海中的食物网络中,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这种相互关系是深海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互动对于维持深海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一、浮游生物为底栖生物提供食物在深海中,浮游生物主要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

这些有机物质作为底栖生物的主要食物来源,底栖生物如海绵、珊瑚等通过滤食或摄食这些浮游生物来获取能量和养分。

浮游动物也是底栖生物的食物之一。

底栖动物如海洋底栖蠕虫、多毛类动物等会主动捕食浮游动物。

这种捕食关系是深海食物网络中的重要一环,它们形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将能量和营养物质从浮游生物转移到底栖生物身上。

二、底栖生物控制浮游生物的数量除了为底栖生物提供食物外,浮游生物数量也受到底栖生物的控制。

底栖生物通过捕食浮游生物来控制其数量,维持食物链的平衡。

底栖生物如鱼类、甲壳类动物等捕食浮游动物,通过控制浮游动物的数量来维持深海生态系统的稳定。

一些大型底栖生物如鲸鱼、鲨鱼等可以主动捕食大量的浮游动物,从而控制它们的数量。

同时,一些底栖生物也会影响浮游生物的生存环境,如海绵会滤食浮游生物,并排出富含养分的底栖物质,为浮游生物提供了繁殖的场所。

三、共生关系的存在除了食物链的关系外,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之间还存在一种特殊的相互关系,即共生关系。

共生关系是指两种或多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的关系。

在深海中,一些底栖生物与浮游生物之间形成了共生关系。

比如一些海绵、珊瑚等底栖生物会与浮游藻共生,它们提供了栖息场所和养分,而浮游藻则为底栖生物提供光合产物。

另外,一些浮游生物也与底栖生物形成了共生关系。

例如,浮游植物中的一些浮游藻会寄生在底栖生物的外壳上,从而得到稳定的栖息场所和养分。

这种共生关系不仅促进了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同时也对深海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结:深海中的食物网中,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之间形成了复杂而密切的相互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游海洋浮游生物:海洋浮游生物是指那些生活于海洋中,一般个体很小,缺乏发达的行动器官,运动能力微弱或没有运动能力,全受水水流支配,过着随波逐流的漂浮生活方式的海洋生物的总称。

海洋浮游生物学:研究海洋浮游生物的生物学过程(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科学称为海洋浮游生物学。

海洋浮游生物学本身就是海洋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海洋浮游生物学实质上是一门生态学(群落生态学)。

浮游植物:是一类具有叶绿素或其它色素体,能吸收光能、把CO2和水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自养性的浮游生物,它们和底栖藻类一起,构成海洋中的初级生产者。

浮游动物:异养性浮游生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而必须依赖已有的有机物作为营养来源;属于海洋中的次级生产力。

检索表:是分类鉴定生物标本的必要工具,它是将各种生物的性状分离分档,构成简短扼要的表格。

赤潮:在海洋浮游生物中,许多单细胞微小生物,由于异常地急剧繁殖,并高密度集在一起,从而引起海水变色的现象,称为“赤潮”(red tide)。

1、海洋浮游生物的重要意义。

1.是海洋的基础生产: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的有机碳,是海洋的主要有机物的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被浮游动物所摄食,这样初级生产就转换成次级生产。

海洋浮游生物是经济海产动物(包括须鲸类、鱼类、虾类等)的天然基础饵料,特别是经济鱼类的一切幼鱼和中、上层鱼类(如鲱鱼、鲐鱼、蓝圆鱼参、沙丁鱼、鲚鱼等)的主要摄食对象。

因此,海洋浮游生物既是水域生产力的基础,又是海洋食物链的重要环节。

2.海洋捕捞对象:有些海洋浮游动物(如钵水母类的海蜇、甲壳类的毛虾、磷虾等)可作为人类食品。

成为我国海洋渔业的捕捞对象。

现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兴渔业——海洋浮游生物渔业。

3.可作为水团和海流的指标:由于浮游动物的分布特征以及它的生存环境,在世界各海区者比较广泛地进行了指标种的研究,来判断一般用水温、盐度等理化因子不能完全识别的海流或水团,这有助于水文学的研究。

4.可作为鱼群预报的依据:它的数量和分布可作为探索鱼群索饵洄游路线、寻找渔场的依据。

5.成为海洋底泥的重要组成:硅藻、有孔虫、放射虫、翼足类等死亡后,外壳大量沉积在海底,成为海洋底泥的主要组成者,对研究海洋地质历史和古代海洋变迁以及古海洋环境十分重要,有孔虫外壳形成的有孔虫泥,有助于勘察海底石油资源,据说珠穆朗玛峰原来是海底。

6.可作为水域污染的指标:有些海洋浮游生物具有富集放射性同位素的能力,可作为海域被放射性同位素污染的指示种。

海胆幼虫也可以作为水质污染(重金属离子污染)的指标物。

如硅藻类的骨条藻可作为“三废污染”的指示种,这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7.形成声散层:磷虾、管水母类等大量密集在一起,会形成声散层,阻碍或干扰声波在水中的传播,当声波通过浮游生物密集层时,一部分被折回,一部分被散射或被吸收,仅一部分被通过,影响正确的判断,这在航运、渔业和国防上具有重要意义。

8.生物发光:发光浮游生物(如夜光虫等)密集在一起会暴露舰艇和鱼雷的行踪。

9.形成赤潮:危害渔业和人民生活赤潮是某海区富营养化以及环境条件良好的情况下,某些赤潮生物大量繁殖和高度密集在一起,引起海水颜色变化(桃红色、褐色或黄色)的现象,赤潮的发生对渔业的危害极大。

10.浮游生物的培养:实验生态学的内容。

可以直接给人类提供食品或药物(螺旋藻等),作为人工养殖对象的活饵料(扁藻、金藻、角毛藻、骨条藻等),可以作为调空养殖水体的生物(波吉卵囊、小球藻等)。

11.浮游生物的一些特殊结构也成为仿生学的研究对象,如水母类具有较强的感受次声波的能力,能在海上风暴来之前10-15小时预感,利用这一原理而制造出一种风暴警报“水母耳”,能提前15小时预测来自某一方向的风暴。

12.另有一些浮游动物如栉水母、毛颚类等喜食幼鱼,破坏渔业资源。

2、常见检索表的种类有哪些?①双歧括号检索表:这是目前较普遍使用的一种,其优点是多不同单元的关系明显而醒目,但对选特征相隔较远。

②对选并靠检索表:这种表的优点是每对特征都相互紧靠,便于比较,但缺点是各单元的关系并不明显。

③退格检索表:其优点与双歧括号检索表类似,各不单元的关系明显醒目,但其对选性状相隔较远,尤其是种类繁多的检索表,显得冗长而较浪费篇幅,适用于种类较少的检索表。

3、生物分类的主要等级有哪些?4、检索表编制的原则是什么?①特征明显、典型;②严格双歧;③文体简洁5、鉴定标本应该注意什么事项?必须仔细观察头胸部和腹部的形态,掌握解剖技术以观察附肢的形态。

6、命名法对学名有什么规定?这个学名是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组成。

即每一种生物的名称都有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组成1、为什么说硅藻是“海洋的草原”?海洋中的硅藻种类多、数量大,是海洋浮游植物的主要种类,初级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2、详述硅藻细胞壁结构。

细胞壁富含硅质,硅质壁上有排列规则的花纹。

外层为硅质内层为果胶质,无色透明。

底栖种类硅质层较厚,浮游种类较薄。

细胞壁构造像个盒子,套在外面的较大为上壳,里面较小为下壳,上下壳仅仅相互套合。

上下壳皆由壳面和相连带两部分组成。

壳面平或有点凹凸状,壳面边缘有点倾斜的部分叫壳套,与壳套相连且与壳面垂直的部分叫相连带。

3、详述硅藻的形态特征。

一、藻体的外形:1、细胞形态:一般是以单个细胞生活,也有形成的群体,细胞形态多样;2、细胞壁外壳的结构:上壳、下壳、壳面、环壳面、壳套、相连带;3、细胞方位:3个轴2个面。

二、细胞壁:有硅质和紧贴硅质里面的果胶质组成,厚度随种类不同而异,底栖厚,浮游薄细胞壁无色;三、节间带:壳面和相连带之间的次级相连带,是壳环面的细胞壁的特殊构造,花纹有鱼鳞状、环状、领状。

数目不定,有加强细胞壁作用。

四、隔片:节间带向细胞内部伸展成片状,增强细胞壁作用五、纵沟也称壳缝:在壳面沿纵轴的一条裂缝,运动器官(羽纹硅藻纲)六、细胞表面的突出物:细胞壁向外延伸的突起和刺毛,具增加浮力和连接作用。

包括突起、刺、毛、膜状突起、胶质突出物。

4、硅藻的细胞分裂有何特点?5、硅藻的繁殖方式及其意义。

硅藻的繁殖有以下几种方法——4种一、间接分裂:最常见,即有丝分裂,细胞核和细胞质同时分裂,相连带拉长,细胞核分裂——靠近中央,在两核之间产生两个下壳,出现壳面等。

初生的新壳,细胞壁很薄,后来逐渐加厚,和母壳厚度相等,最后长出刺和毛,形成两个完整的细胞(个体)。

硅藻分裂后的两个子细胞,各得母细胞的一个壳作为上壳,新生的壳在里面为下壳,每分裂一次所形成的细胞中,一个和母细胞相等,另一个小,如此连续分裂细胞越来越小,符二项式定理,同种硅藻有的大小相差几倍。

二、增大孢子(复大孢子)硅藻细胞经过多次间接分裂后,细胞形状逐渐缩小,到了一定的限度,这种小细胞将不再继续分裂,而吸水扩大形成增大孢子,然后分别生出上下壳和刺毛,其大小比母细胞大。

硅藻的增大孢子可以认为恢复细胞大小的一种方式。

三、小孢子:在浮游硅藻中,有时在一个细胞内,核连续分裂,而细胞本身却完全不进行分裂,结果,在一个细胞内,产生有色素体的多数小细胞,即小孢子,释放出来,就是小硅藻。

它比母细胞小得多。

中心硅藻纲的种类多此现象,羽纹硅藻纲少。

四、休眠孢子:中心硅藻纲的许多种类(特别是沿岸种),当遇到温、盐度、光照和营养盐急剧变化时,会产生休眠孢子。

其产生常在细胞分裂之后,原生质收缩到中央,然后产生厚壁,并在上、下壳上分泌很多突起和各种棘刺,这些孢子可以忍耐不良环境达几个月。

当环境转好后,休眠孢子以萌芽的方式恢复原始的形态和大小。

这是沿海种类在多变的环境中对生活的一种适应。

1、详述甲藻细胞壁结构。

纵裂甲藻由左右两片,无纵横沟;横裂甲藻具纤维素细胞壁,有许多小片组成板片具角、刺、乳头状突起,具孔纹。

大多种类有一条横沟和总沟。

横沟又称腰带绕细胞中部或一端,围绕整个细胞或细胞一半,环状或螺旋形。

横沟将其分上下甲(壳、锥部)。

纵横沟内各有一条鞭毛。

表示甲藻纤维小板嵌合而成的细胞壁上下甲板片数目、形状和排列方式的式子称为甲片式。

2、赤潮发生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危害。

赤潮发生的原因:海水富营养化,气候、环境因子,生物种。

赤潮发生的危害:(1)分泌毒素如石房蛤毒素(2)造成水体严重缺氧,水质恶化。

(3)水生动物窒息死亡。

(4)破坏生物多样性,影响生态系统稳定3、详述甲藻细胞的形态特征。

(一)、体制和细胞形态:单细胞或群体,球形、卵形、针形、多角形,有背腹之分,细胞前后端有角状突起(二)细胞壁:1、主要成分: 纤维素;2、形态结构:上壳、下壳、横沟与纵沟(三)鞭毛:两条等长或不等长鞭毛,为运动器官。

一条绕横沟内做波浪运动使细胞旋转另一条从纵沟伸向体后做鞭状运动使细胞向前运动,甲藻运动是旋转前进的。

(四)色素体:含叶绿素a、c, -胡萝卜素、甲藻素、多甲藻素、绿色素等副色素。

同化产物为淀粉或脂肪。

(五)、细胞核:1个、大而明显。

甲藻是间核生物(六)、细胞器: 1.液泡, 2.眼点, 3.丝泡4、写出硅藻、甲藻、绿藻、金藻、蓝藻各门的色素成分和同化产物。

硅藻门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c1、叶绿素c2以及β-胡萝卜素,岩藻黄素、硅藻黄素等。

同化产物:油滴。

金藻门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c、β-胡萝卜素、金藻素(副色素)。

同化产物:白糖素与油滴。

绿藻门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α-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叶黄素。

同化产物:淀粉。

蓝藻门色素:叶绿素a、胡萝卜素、叶黄素及大量的藻胆素。

同化产物:蓝藻淀粉、蓝藻颗粒。

5、写出硅藻、甲藻、绿藻、金藻、蓝藻各门2个代表属的分类位置和主要特征。

1.试述原生动物的运动胞器主要特征。

鞭毛:纤毛:伪足:2.写出原生动物的分类系统。

每个目例出一个属,写出其主要特征。

3 .为什么说原生动物是最原始又是最复杂的单细胞动物?二者有矛盾吗?1.甲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附肢的种类,分类系统。

主要特征(A):1、身体分节,身体分化为头、胸、腹3个部分,有些种类头部和胸部的分界不明显,有些低等甲壳类(如鳃足亚纲),其胸部和腹部之间无明显分界。

2.具有外骨骼:身体被钙质或几丁质的外骨骼或称外皮所覆盖。

外皮由表皮、真皮和基膜组成。

外骨骼:几丁质、钙质、构成当蜕皮时,真皮细胞分泌一种酶,溶解几丁质,并使非几丁质也变柔软,最后破裂,使动物脱离,接着,真皮又分泌而形成新的表皮。

3、具分节的附肢,故名节肢动物;附肢的类型:双肢型、单肢型两类。

双附肢的基本构造: B 原肢、Ri内肢:分5节、Re外肢:常退化或消失而成为单肢型。

附肢可分为:(1)触角:一般2对、小触角(A1)——第一触角、大触角(A2)——第二触角,位于头胸部前端,具感觉功能。

(2)大颚((M):是一对具齿状突起的几丁质板,用于咀嚼,有时具有颚须。

(3)小颚:2对、第一小颚(m1)、第二小颚(m2);小型,呈叶状,与摄食和呼吸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