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_4.2复合材料加工原理--复合材料的界面
《复合材料》课程笔记
《复合材料》课程笔记第一章:复合材料概述1.1 材料发展概述复合材料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使用天然纤维(如草、木)与土壤、石灰等天然材料混合制作简单的复合材料,例如草绳、土木结构等。
然而,现代复合材料的真正发展始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因航空工业的需求,发展了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俗称玻璃钢)。
此后,复合材料技术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包括碳纤维、石墨纤维和硼纤维等高强度和高模量纤维的研制和应用。
70年代,芳纶纤维和碳化硅纤维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复合材料的发展。
这些高强度、高模量纤维能够与合成树脂、碳、石墨、陶瓷、橡胶等非金属基体或铝、镁、钛等金属基体复合,形成了各种具有特色的复合材料。
1.2 复合材料基本概念、特点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以不同方式组合而成的材料,它可以发挥各种材料的优点,克服单一材料的缺陷,扩大材料的应用范围。
复合材料具有以下特点:- 重量轻:复合材料通常具有较低的密度,比传统材料轻,有利于减轻结构重量。
例如,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密度仅为钢材的1/5左右。
- 强度高:复合材料可以承受较大的力和压力,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
例如,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可达到3500MPa以上。
- 加工成型方便:复合材料可以通过各种成型工艺进行加工,如缠绕、喷射、模压等。
这些工艺能够适应不同的产品形状和尺寸要求。
- 弹性优良: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弹性和抗冲击性能,能够吸收能量并减少损伤。
例如,橡胶基复合材料在受到冲击时能够吸收大量能量。
- 耐化学腐蚀和耐候性好:复合材料对酸碱、盐雾、紫外线等环境因素具有较好的抵抗能力,适用于恶劣环境下的应用。
例如,聚酯基复合材料在户外长期暴露下仍能保持较好的性能。
1.3 复合材料应用由于复合材料的优异性能,它们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主要应用领域包括:- 航空航天:飞机、卫星、火箭等结构部件。
复合材料的高强度和轻质特性使其成为航空航天领域的重要材料,能够提高飞行器的性能和燃油效率。
第四章 复合材料的界面
• 第二阶段是聚合物的固化阶段。在此过程中聚 第二阶段是聚合物的固化阶段。 固化阶段 合物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而固化,形成固 合物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而固化, 定的界面层。固化阶段受第一阶段影响, 定的界面层。固化阶段受第一阶段影响,同时 它直接决定着所形成的界面层的结构。 它直接决定着所形成的界面层的结构。以热固 性树脂的固化过程为例, 性树脂的固化过程为例,树脂的固化反应可借 助固化剂或靠本身官能团反应来实现。 助固化剂或靠本身官能团反应来实现。在利用 固化剂固化的过程中,固化剂所在位置是固化 固化剂固化的过程中, 反应的中心, 反应的中心,固化反应从中心以辐射状向四周 扩展,最后形成中心密度大、 扩展,最后形成中心密度大、边缘密度小的非 均匀固化结构。 均匀固化结构。
表面结合化学键示意图
五、 界面反应或界面扩散理论 在复合材料组分之间发生原子 或分子间的扩散或反应,从而形 成反应结合或扩散结合。 界面反应结合或扩 散结合示意图
4. 3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
• 一、界面的形成 • 对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其界面的形成可以分成两 对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个阶段: 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基体与增强纤维的接触与浸润过程。由 第一阶段是基体与增强纤维的接触与浸润过程。 接触与浸润过程 于增强纤维对基体分子的各种基团或基体中各组分 的吸附能力不同, 的吸附能力不同,它总是要吸附那些能降低其表面 能的物质, 能的物质,并优先吸附那些能较多降低其表面能的 物质。 物质。因此界面聚合层在结构上与聚合物本体是不 同的。 同的。
•
1、外力场 2、基体 3、基体表面区 4、相互渗透区 5、增强剂表面区 6、增强剂 复合材料的界面示意图
二、界面结合方式的分类
1)机械结合。基体与增强材料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 1)机械结合。基体与增强材料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纯粹靠机械 机械结合 连结,靠纤维的粗糙表面与基体产生摩擦力而实现的。 连结,靠纤维的粗糙表面与基体产生摩擦力而实现的。 2)溶解和润湿结合。基体润湿增强材料, 2)溶解和润湿结合。基体润湿增强材料,相互之间发生原子扩散 溶解和润湿结合 和溶解,形成结合。界面是溶质原子的过渡带。 和溶解,形成结合。界面是溶质原子的过渡带。 3)反应结合。基体与增强材料间发生化学反应,在界面上生成化 3)反应结合。基体与增强材料间发生化学反应, 反应结合 合物,使基体和增强材料结合在一起。 合物,使基体和增强材料结合在一起。 4)交换反应结合 基体与增强材料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化合物, 交换反应结合。 4)交换反应结合。基体与增强材料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化合物, 且还通过扩散发生元素交换,形成固溶体而使两者结合。 且还通过扩散发生元素交换,形成固溶体而使两者结合。 5)混合结合。这种结合较普遍,是最重要的一种结合方式。 5)混合结合。这种结合较普遍,是最重要的一种结合方式。是以 混合结合 上几种结合方式中几个的组合。 上几种结合方式中几个的组合。
复合材料的界面
改变强化材料表面的性质
• 对SiC晶须表面采用化学方法处理后XPS(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分析的结 果。由C(1s)和Si(2p)的波谱可以看出,有的地方存在SiO2,有的地方不存在SiO2。 利用这样的表面状态的差来增强界面的结合力。
6.6.2 向基体添加特定的元素
• 在用烧结法制造复合材料的过程中,为了有助于 烧结,往往向基体添加一些元素。有时为了使纤 维与基体发生适度的反应以控制界面,也可以添 加一些元素。在SiCPCS纤维强化玻璃陶瓷(LAS) 中,如果采用通常的LAS成分的基体,在晶化处 理时会在界面产生裂纹。而添加百分之几的Nb时, 热处理过程中会发生反应,在界面形成数微米的 NbC相,获得最佳界面,从而达到高韧化的目的。
5.5 界面行为
5.5.1 界面的脱粘与剥离(Debonding)
研究界面的脱粘与剥离的意义
研究思路 ➢ 考虑基体中仅有一根纤维,受到拉伸载荷为Pf的情
况 ➢ 分析复合材料中强化材料与基体间应力传递的方
式 解析法: ➢ 应用最大剪切应力理论 ➢ 应用断裂力学理论
脱粘、剥离与滑动的关系为一旦发生脱粘与剥离,剥离部分就产生滑 动。解析法可以应用最大剪切应力理论,也可以应用断裂力学理论。
临界值
• 断裂的机制 张开型裂纹 φ=0
剪切型裂纹 φ=90 φ=tan-1(KⅡ/KⅠ)
界面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界面特性
复合材料性能
界面黏结强度下降复合材料弹性模量下降
• 但界面特性与复合材料性能的定量关系少
• 界面参数 (强度,韧性)
• 脆性组元的界面区域,尺寸与厚度相当的缺 陷 断裂力学模型
5.2.1 界面应力与非弹性过程
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
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1、界面形成及其形成1.1界面的定义复合材料的界面是指基体与增强相之间化学成分有显著变化的、构成彼此结合的、能起载荷传递作用的微小区域。
复合材料的界面是一个多层结构的过渡区域,约几个纳米到几个微米。
此区域的结构与性质都不同于两相中的任何一相。
这一界面区由五个亚层组成,每一亚层的性能都与基体和增强相的性质、复合材料成型方法有关。
界面区域如图1-1所示。
1.2界面的形成复合材料体系对界面要求各不相同,它们的成形加工方法与工艺差别很大,各有特点,使复合材料界面形成过程十分复杂,理论上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增强体与基体在一组份为液态(或粘流态)时的接触与浸润过程。
在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中,要求组份间能牢固的结合,并有足够的强度。
要实现这一点,必须要使材料在界面上形成能量最低结合,通常都存在一个液态对固体的相互浸润。
所谓浸润,即把不同的液滴放到不同的液态表面上,有时液滴会立即铺展开来,遮盖固体的表面,这一现象称为“浸润”。
第二阶段:液态(或粘流态)组份的固化过程,即凝固或化学反应。
固化阶段受第一阶段的影响,同时它也直接决定着所形成的界面层的结构。
以固热性树脂的固化过程为例,固化剂所在位置是固化反应的中心,固化反应从中心以辐射状向四周扩展,最后形成中心密度大、边缘密度小的非均匀固化结构,密度大的部分称为胶束或胶粒,密度小的称胶絮。
2、界面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及影响界面结合强度的因素 2.1界面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复合材料内界面结合强度是影响复合效果的最主要因素。
界面的结合强度主要取决于界面的结构、物理与化学性能。
具有良好结合强度的界面,可以产生如下强化效应:(1)阻止裂纹的扩散,提高材料的韧性;(2)通过应力传递,使强化相承受较大的外载荷,提高复合材料的承载能力;(3)分散和吸收各种机械冲击和热冲击的能量,提高抗外加冲击的能力;(4)使强化相与基体产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调的作用,弥补各自的缺点,获得新的材料使用性能。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和性能
5.1 PMC的热性能
5.1.2 比热
表 5-4 几种复合材料常温下的比热
复 合 材 料 比热(kJ/kg·K)
环氧/酚醛树脂
1.92
玻璃小球/硅橡胶
1.96
GF/硅橡胶/酚醛
1.34
尼龙/酚醛
1.46
GF/酚醛
1.67
石墨纤维/环氧
340
~ 220
~ 180
~ 130
~ 180
~ 20
~ 14
~ 60
~ 35
5.1 PMC的热性能
5.1.1 热传导
表 5-2 典型热固性树脂 35°C 下的导热系数
材料 酚醛树脂
环氧树脂
聚酯树脂
密度(g/ cm3) λ (W/ m·K)
1.36
0.27
1.25
0.29
1.22
0.20
1.18
0.29
λ: 导热系数,W/(m • K),表征材料的导热能力。 ¾ 材料本身的特性 ¾ 温度的函数
5.1 PMC的热性能
5.1.1 热传导
表 5-1 几种材料的导热系数 (W / mּK)
材料 金刚石 银 铜 铝 铜-35% 锌 钛 低碳钢
λ (300 K) λ (900 K)
600
-
425
325
400
-4.7
5.1 PMC的热性能
5.1.2 比热 定义:单位质量的物质升温 1 ℃所需的热量称之。
CP = (1/ m) • (∂Q / ∂T )P CV = (1/ m) • (∂Q / ∂T )V
与别的性质不同,复合材料的比热与组材料的比热间的 关系比较简单,符合加和性原理:
复合材料-第四章复合材料界面
(1)物理因素
例1 粉末冶金制备的W丝/Ni,钨在镍中有很大的固溶度,在1100℃左右使用50小时后,钨丝发生溶解,造成钨丝直径仅为原来的60%,大大影响钨丝的增强作用,如不采取措施,将产生严重后果。为此,可采用钨丝涂覆阻挡层或在镍基合金中添加少量合金元素,如钛和铝,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止钨丝溶入镍基合金的作用。
如何防止碳在镍中先溶解后析出的问题,就成为获得性能稳定的Cf / Ni的关键。
例2 碳纤维增强镍基复合材料。在800℃高温下,在界面碳先溶入镍,而后又析出,析出的碳是石墨结构,密度增大而在界面留下空隙,给镍提供了渗入碳纤维扩散聚集的位置。而且随温度的提高镍渗入量增加,在碳纤维表层产生镍环,严重损伤了碳纤维,使其强度严重下降。
4.2.1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1.界面的形成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的形成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①基体与增强纤维的接触与浸润过程; 增强纤维优先吸附能较多降低其表面能的组分,因此界面聚合物在结构上与聚合物基体是不同的。 ②聚合物的固化阶段。聚合物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而固化,形成固定的界面层。
1
2
复合材料中的界面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几何面,而是一个多层结构的过渡区域,这一区域由五个亚层组成。
界面是复合材料的特征,可将界面的机能归为以下几种效应。……P61
复合材料界面设计的原则(总的原则)
界面粘结强度要保证所受的力由基体通过界面传递给增强物,但界面粘结强度过高或过弱都会降低复合材料的强度。
第四章 复合材料界面及增强材料的表面处理
两种作用 同时存在
粉粒填料、纤维被基体良好的润湿至关重要。
若润湿不良,在界面上会产生空隙,易使应力集中而导致复合材料 开裂; 则由物理吸附所产生的粘附力能>树脂的内聚能 若要完全润湿 另外一个液体或熔体的表面张力<固体的表面张 力,则能很好地润湿该固体表面 液体对固体浸润情况,可以用浸润角(或称接触角) θ表示,液体在固体表面浸润角的大小与固体和液体 各自的表面张力和固-液间界面张力有关。
毫无疑问,浸润性好有利于两相界面接触,但浸润性不是界面 粘接的唯一条件。例如:EP对新鲜E玻纤表面浸润性好,但粘 接性却不好,界面耐水老化性也差,但若用胺丙基硅烷处理E 玻纤,对环氧浸润性下降,但界面粘接性提高。 所以浸润性理论虽对CM界面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对许多界面 现象单凭浸润理论是难以解释的,所以人们提出了其它理论。
3 、缺陷:该理论并非十全十美,有些现象难用此理论解释。 例:1)有洗偶联剂不含与基体起反应的活性基因,有较 好 的处理效果。(不能解释) 2)光弹研究发明,基体树脂从固化放热冷却到50摄氏 度,可产生115MPA的径向压力、58MPA的横向压力。这 种热应力足以使材料破坏。-----这种热应力如何松弛呢?
二、化学键理论: <1>要使两相之间实现有效的粘接,两相表 面应含有能相互发生化学反应的活性基团, 1、理论认为: 通过官能团的反应以化学键结合形成界面。 <2>若两相之间不能直接进行化学反应,也 可通过偶联剂的媒介作用以化学键结合。
A B A A B B
A B A B C A B C A B A B C A B
界面示意图:
界面相内的化学组分、分子排列、 热性能、力学性能,呈现连续的梯 度性变化,界面相很薄,只有µm级, 却有极其复杂的结构。 在两相复合过程中,会出现热应力 (导热系数、膨胀系数的不同)界 面化学效应(官能团之间的作用或 反应)和界面结晶效应(成核诱发 结晶、横晶),这些效应引起的界 面微观结构和性能特征,对CM的 宏观性能产生直接影响。
复合材料的界面
用于不含游离水,只含化学键合水或物理结合水的干燥 填料体系。
Eg:碳酸钙、水合氧化铝等。
13
2 单烷氧基焦磷酸酯基型 适合范围: 用于含湿量较高的填料体系,如陶土、滑石粉等。 三(二辛基焦磷酰氧基)钛酸异丙酯(TTOPP—385)就是典型 的单烷氧基焦磷酸酯基型偶联剂。
9
填充、增强材料的表面处理
为了改进增强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结构,改善两者间的结合性能, 需要对增强纤维进行适当的表面处理。
表面处理的方法是在增强纤维表面涂覆上一种称为表面处理剂的物质, 包括浸润剂、偶联剂等其它助剂,以制造与基体间好的粘结界面。
10
1 粉状颗粒的表面处理技术
无机粉体填料与有机高聚物的不相容性,重视研究改善粉 体填料的表面性质。
3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的形成及作用机理 1. 界面的形成 两个阶段:基体与增强材料的接触与浸润过程;基体与增强 材料通过相互作用使界面固定阶段 界面层的结构包括:界面的结合力、界面区域的厚度和界面 的微观结构 通常对纤维进行表面处理以增强界面结合力
4
2. 界面作用机理
(1)界面张力、表面自由能、比表面能
lv
sv sl时,cos 0, 90o,不润湿
lv sv sl 0时,0<cos 1, 0o 90o,润湿
sv sl lv时,cos 1, 0o,完全润湿,粘附功最大
8
B. 化学键理论 偶联剂作用机理 强调增加界面的化学作用是改进复合材料性能的关键 硅烷偶联剂具有两种性质不同的官能团,一端为亲玻璃纤维的官能团 (X),一端为亲树脂的官能团(R),将玻璃纤维与树脂粘结起来,在界面 上形成共价键结合
复合材料期末复习资料
复合材料期末复习资料————————————————————————————————作者: ————————————————————————————————日期:复合材料C 复习第一章概论1. 复合材料的定义?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相固体材料。
三要素:基体(连续相)增强体(分散相)界面(基体起粘结作用并起传递应力和增韧作用)复合材料的特点:(明显界面、保留各组分固有物化特性、复合效应,可设计性)(嵌段聚合物、接枝共聚物、合金:是不是复合材料??)2、复合材料的命名f(纤维),w(晶须),p(颗粒) 比如: TiO2p/Al3. 复合材料的分类:1) 按基体材料类型分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
2)按增强材料分为: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有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晶须增强复合材料;陶瓷颗粒增强复合材料。
3) 按用途分为:功能复合材料和结构复合材料。
结构复合材料主要用做承载力和此承载力结构,要求它质量轻、强度和刚度高,且能承受一定温度。
功能复合材料指具有除力学性能以外其他物理性能的复合材料,即具有各种电学性能、磁学性能、光学性能、声学性能、摩擦性能、阻尼性能以及化学分离性能等的复合材料。
第二章增强体1、增强体定义:结合在基体内、用以改进其力学等综合性能的高强度材料。
要求:1) 增强体能明显提高基体某种所需性能;2) 增强体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3) 与基体有良好润湿性。
分类:f,w,p2、纤维类增强体特点:长径比较大;柔曲性;高强度。
❖玻璃纤维主要成分:SiO2性能:拉伸强度高;较强耐腐蚀;绝热性能好。
(玻璃纤维高强的原因(微裂纹)及影响因素(强度提升策略:减小直径、减少长度、降低含碱量,缩短存储时间、降低湿度等))分类:无碱(E玻璃)、有碱(A玻璃)制备: 坩埚法(制球和拉丝)、池窑法(熔融拉丝)。
复合材料的界面定义
复合材料的界面定义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组合而成的新材料,具有优异的性能和特点。
在复合材料中,界面是指不同组分之间的交界面,是复合材料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界面的性质和特点直接影响着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和应用范围。
因此,对复合材料的界面进行准确的定义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复合材料的界面可以被定义为不同组分之间的交界面,包括纤维和基体
之间的界面、不同填料之间的界面等。
这些界面通常是由于材料的不同成分或性质所导致的,因此界面的性质往往会对整体材料的性能产生显著的影响。
其次,复合材料的界面还可以被定义为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相互作用的区域。
在
这些区域中,不同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一系列的界面效应,如界面扩散、界面结合、界面应力传递等。
这些效应会直接影响着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耐久性等方面。
另外,复合材料的界面还可以被定义为材料的表面区域,包括纤维表面、填料
表面、基体表面等。
这些表面区域往往是复合材料与外界环境或其他材料之间的直接接触区域,因此界面的性质会直接影响着复合材料的耐腐蚀性、黏附性、润湿性等方面。
综上所述,复合材料的界面可以被定义为不同组分之间的交界面、材料的微观
结构和相互作用区域,以及材料的表面区域。
界面的性质和特点直接影响着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因此对复合材料的界面进行准确的定义是非常重要的。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解复合材料的界面定义,探索界面效应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机制,为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应用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理论基础。
第4章复合材料的界面
界面的基本概念
界面的形成与作用机理
§界面的作用机理
(七)优先吸附理论
树脂胶液中,各组分在玻璃纤维上的吸附能力各不相同,纤维表面优 先吸附基体体系中的助剂。例如胺类固化环氧树脂,优先吸附胺类,使界 面层基体内分布为一梯度,有利于消除应力,改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界面的破坏机理
§影响界面黏结强度的因素
(1)纤维表面晶体大小及比表面积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界面黏结强度随纤维表面晶体尺寸增大而下降。 纤维的比表面积大,黏结的物理界面大,粘结强度高。但对于不同的 纤维和不同的表面处理,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浸润性 界面的黏结强度随浸润性增加而增大,随空隙率的上升而下降。 (3)界面反应性 界面黏结强度随界面反应性的增大而增大,界面的反应性大小与复合 材料层剪强度紧密相关。制备复合材料时要尽可能多地向界面引入反应基 团,增加界面化学键合比例,提高复合材料性能。
第4 章 聚合物基复 合材料的界面
本章主要内容
1 2 3 4 5
第一节 界面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界面的形成与作用机理 第三节 界面的破坏机理 第四节 纤维的表面处理
第五节 复合材料界面的研究
界面的基本概念
• 界面——纤维复合材料中增强纤维和基体之间
共有的接触面。 •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三要素:界面、纤维和基 体。 • 影响复合材料性能的因素:①增强材料的性能, 如纤维的形状、排列等;②基体的性能;③复 合材料的结构及成型技术;④复合材料中纤维 和基体界面的结合状态,即界面层的性能。
材料表面与界面-第四章-复合材料的界面及界面优化
复合材料的增强机制及性能
1.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增强机制
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纤维是材料主要 承载组分,其增强效果主要取决于纤维的 特征、纤维与基体间的结合强度、纤维的 体积分数、尺寸和分布。
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纤维是材料主要
碳
承载组分,其增强效果主要取决于纤维的 纤
维
特征、纤维与基体间的结合强度、纤维的 体积分数、尺寸和分布。
环氧树脂 / 碳纤维(高弹性)
1240
环氧树脂 / 芳纶纤维(49) 1380
环氧树脂 / 硼纤维(70 % Vf ) 1400-2100
纵向弹性模 量 GPa
6.9
45
145 76
210-280
聚合物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零件
碳纤维增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制航空 发动机高温构件
芳纶刹车片
3. 纤维--金属(或合金)复合材料
1电子显微镜观测法基材表面形貌分析尤其是经表面处理的基材未处理碳纤维的表面形态低温等离子处理碳纤维表面形态增强体材料表面形貌分析氧等离子处理后经80与苯乙烯反应4小时接枝聚苯乙烯分子链的碳纤维照片复合材料的断面形貌分析碳铝复合材料不同界面结合时的强度与断口特征结合状态拉伸强度mpa断口形貌不良结合206纤维大量拔出长度很大呈刷子状结合适中612纤维有拔出现象并有一定长度铝基体有缩颈现象并可发现劈裂状结合稍强470出现不规则断面并可看到很短的拔出纤维结合太强224典型脆断形式平断口2红外光谱与拉曼光谱波长为25m区间的波谱称为红外光谱它是分子键的振动光谱
Al2O3片
(2) 粒子增强复合材料
(3)叠层复合材料。
Al2O3纤维
三、复合材料的命名
(1)以基体为主来命名 例如金属基复合材料。 (2)以增强材料来命名 如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3)基体与增强相并用 如“C/Al复合材料”即
第4章 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特性-1
第4章 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特性
孙举涛
1
本章主要内容
4.1 复合材料的界面形成过程 4.2 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及界面理论 4.3 非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基体及界面结构 4.4 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的破坏原理 4.5 复合材料界面优化设计 4.6 界面分析技术
2
4.1复合材料的界面形成过程
(9)酸碱作用理论 根据酸碱作用理论: 增强材料与聚合物基体的表面酸碱性不同时,易结 合,酸碱性相差越大越易结合; 增强材料与聚合物基体的表面酸碱性一致时,应对增 强材料进行表面处理,改变其表面酸碱性,使增强材料 与聚合物基体的表面酸碱性不同,达到提高增强材料与 聚合物基体之间的结合强度。 界面接触体系的粘附功的非色散成分, 主要来源于界面 的酸碱作用, 而并非是偶极(极性 作用)。
34
4.3 非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
4.3.1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理论
1、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类型
类 型 1 类 型 2 类 型 3 纤维与基体互不反应亦 不溶解 钨丝 / 铜 Al2O3 纤维 / 铜 Al2O3 纤维 / 银 硼纤维(BN表面涂层) /铝 不锈钢丝 / 铝 SiC 纤维 / 铝 硼纤维 / 铝 硼纤维 / 镁 界面平整、分子层厚 度;除原组成外不含 其它物质。 纤维与基体互不反 应但相互溶解 镀铬的钨丝 / 铜 碳纤维 / 镍 钨丝 / 镍 合金共晶体丝 / 同一 合金 纤维与基体反应形成界面反 应层 钨丝 / 铜 – 钛合金 碳纤维 / 铝( 580 C) Al2O3 纤维 / 钛 硼纤维 / 钛 硼纤维 /钛-铝 SiC 纤维 / 钛 SiO2 纤维 / 钛
由于充分的润湿两相界面处产生的物理吸附主要是由范德华力的作用实42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及界面理论422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理论两组分能充分浸润则粘结强度高于树脂基体的内聚能1142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及界面理论422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理论1润湿理论湿润理论解释了增强体表面粗化表面积增加有利于提高与基体树脂界面结合力的事实但是单纯以两者润湿好坏来判定增强体与树脂的粘接效果是不完全的
第4章_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尽管表面积随着粗糙度增大而增大,但其中 有相当多的孔穴,粘稠的液体是无法流入的。无 法流入液体的孔不仅造成界面脱粘的缺陷,而且
也形成了应力集中点。
20
(6)变形层理论
该理论认为,压件表面有一层偶联剂涂层是柔性层,提供 具有“自愈能力”的化学键,在外载作用下,处于不断形 成于断裂的动态平衡。
(7)优先吸附理论
界面的比表面积或界面相的体积分数很大(尤其是纳米
复合材料)界面效应显著:复合材料复合效应产生的根源
界面缺陷形式多样(包括残余应力),对复合材料性能
影响十分敏感
6
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并不是由各单一组分性能
的简单加合,而是一种线性关系;
各组分既独立又相互依存,这种是由复合材料
的界面决定的。
7
界面效应
和,即物理和化学吸附作用。
高聚物的粘结作用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高聚物大分子借助于宏观布朗运动从液体或熔 体中,移动到纤维表面,大分子链节逐渐向纤维表面极性 基团靠近; 第二阶段:发生吸附作用。当纤维与聚合物分子间距 <0.5nm,形成各种分子间作用力(吸附产生的根本原因)。
16
润湿吸附理论的局限性:
11
在复合材料的指制备中,一般都有一个要求,即 要求组分间能牢固地结合,并且有足够的强度。 要实现这一点,必须要使材料在界面上形成能量 的最低结合,存在液体对固体的良好浸润。 浸润: 是把液滴放到固体表面,液滴会立即铺展开来,遮盖 固体表面,这一现象称为浸润。
Water droplet on a lotus leaf
纤维及树脂间的化学变化,引起界面粘结破坏。 (1)水的浸入 水分子体积小,极性大,易浸入界面; 水 吸 附 特 点
玻璃纤维吸附水能力很强,且吸附可通过水膜进行传递, 形成多层吸附,即较厚的水膜;
复合材料的界面及复合原则
2020/12/8
界面区域的结构与性质都不同于两相中的任一相。 从结构上来分,这一界面区由五个亚层组成(见下图所示):
32
2020/12/8
每一亚层的性能均与树脂基体和增强剂的 性质、偶联剂的品种和性质、复合材料的成型 方法等密切有关。
界面区域示意图 1一外力场; 2-场所树脂基体; 3-基体表面区;4-相互渗透区 5一增强剂表面;6-增强剂
界面通常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基体和增强物的部分原始接触面; 基体与增强物相互作用生成的反应产物,此产物与基体及增强物的接触面;
23
2020/12/8
基体和增强物的互扩散层; 增强物上的表面涂层; 基体和增强物上的氧化物及它们的反应产物之间的接触面等。
24
2020/12/8
在化学成分上,除了基体、增强物及涂层中的元素外,还有基体中的合金元素和杂质、由环境 带来的杂质。
4散射和吸收效应散射和吸收效应光波声波热弹性波冲击波等在界面产生散射和吸收产生散射和吸收如透光性隔热性隔音性耐机械冲击及耐热冲295诱导效应诱导效应一种物质物质通常是增强物的表面结构的表面结构使另一种通常是聚合物基体与之接触的物质的结构由于诱导作用而发生改由于诱导作用而发生改变变由此产生一些现象如强的弹性低的膨胀性耐冲击性和耐热性等
颗粒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设计原则如下:
9
1.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原则
2020/12/8
(1)颗粒应高度弥散均匀地分散在基体中,使其阻碍导致塑性变形的位错运动(金属、陶瓷 基体)或分子链的运动(聚合物基体)。
10
2020/12/8
(2)颗粒直径的大小要合适。 因为颗粒直径过大,会引起应力集中或本身破碎,从而导致材料强度降低; 颗粒直径太小,则起不到大的强化作用。因此,一般粒径为几微米到几十微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Chapter 10
山东大学材料学院李丽编写
18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界面结合状态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表4.12): 界面结合状态对金属基复合材料沿纤维方向的抗张强度 有很大影响,对剪切强度、疲劳特性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 响。 对于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强度过高或 过低都不利,适当的界面结合强度才能保证复合材料具有 最佳的抗张强度。
界面增强的原则: (1) 改善树脂基体对增强材料的浸润程度。可采取延长浸润 时间、增大体系压力、降低熔体黏度以及改善增强体的结构等 措施。 (2) 适度的界面结合强度。采用偶联剂,分别与基体和增强 体反应,提高界面结合强度。 (3) 调节界面内应力和减缓应力集中。在增强体和基体之间 引入可变形的界面层可缓解应力集中,减缓裂纹扩展。
Chapter 10
山东大学材料学院李丽编写
11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类型(表4.11): (1)增强体与基体互不反应,亦互不溶解,机械结合为主。 (Ⅰ类界面) (2)增强体与基体互不反应,但能互相溶解,物理结合为主。 (Ⅱ类界面) (3)增强体与基体互相反应生成界面反应物,化学结合为主。 (Ⅲ类界面)
Chapter 10
山东大学材料学院李丽编写
15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影响界面稳定的因素: (2)化学不稳定性 化学不稳定性因素主要与复合材料加工和使用过程中 发生的界面化学作用有关。主要指复合材料制造和使用中 界面通过扩散产生基体与增强体的化学反应,生成不希望 得到的脆性化合物。这种化合物的厚度达到一定时,复合 材料的强度会大幅度降低。
Chapter 10
山东大学材料学院李丽编写
7
4.2 复合材料的界面
适度的界面结合强度。界面结合太弱,复合材料在应力作 用下容易发生界面脱粘破坏,纤维不能充分发挥增强作用。若 界面结合太强.在应力作用下,材料易发生脆性破坏。
Chapter 10
山东大学材料学院李丽编写
8
(a)是加入MPP 相容剂的玻纤增强 体系,( a)中玻璃 纤维与基体的结合 较好,纤维拔出较 少.
第四章 复合材料加工原理
4.2 复合材料的界面
复合材料是由纤维、晶须或颗粒等增强体与基体(聚合物、 金属、陶瓷)复合而成,在增强体与基体之间便形成界面。 界面的性能对复合材料的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复合材料组成: 基体 增强体
Reinforcement
Matrix
界面 Interface
Chapter 10 山东大学材料学院李丽编写 2
Chapter 10
山东大学材料学院李丽编写
4
4.2 复合材料的界面
1 基体与增强体的相容性 相容性包括物理相容性和化学相容性。 1)物理相容性又包括力学相容性和热相容性。 力学相容性指复合材料在应力作用下,组分材料之间的配 合程度。要求基体有足够的韧性、强度,能将外部载荷均匀 传递给增强材料,而不会产生局部应力集中。 热相容性指复合材料在温度变化下,组分材料之间的配合 程度。由于基体与增强体的热涨系数有差异,当基体凝固后 产生收缩,在界面处产生内应力。要尽量减小界面应力。 2) 化学相容性主要指基体与增强体之间有无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会不同程度地损伤增强材料的性能。
Chapter 10 山东大学材料学院李丽编写 5
4.2 复合材料的界面
2 基体与增强体的润湿性 润湿性:液态基体在固态增强体表面的铺展能力。润湿 性好,才能保证液态基体对增强体的充分浸润,防止在界 面处出现空隙和缺陷。
Chapter 10
山东大学材料学院李丽编写
6
4.2 复合材料的界面
3 界面结合方式: (1)机械结合:依靠粗糙表面机械结合和依靠基体复合中的 收缩应力包紧增强体的摩擦结合。界面结合弱。 (2)物理结合:由两相间原子中电子的交互作用的行为,即 以范德华力、氢键结合,其作用力是短程的,只有几个原 子间距。界面结合弱。 (3)基体与增强体间无化学反应,但基体能润湿增强体,相 互之间发生一定程度的扩散和溶解,由范德华力、氢键、 金属键结合。界面结合增强。 (4)化学结合:基体与增强体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在界面处 生成化合物,利用共价键、离子键结合。界面结合强。
Chapter 10 山东大学材料学院李丽编写 13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3)强界面反应有大量界面反应产物,形成聚集的脆性相和 界面反应产物脆性层,造成纤维等增强体严重损伤,强度下降, 同时形成强界面结合。复合材料的性能急剧下降,甚至低于没 有增强的金属基体的性能。造成这种情况的工艺方法不可能制 成有用的金属基复合材料零件。 界面反应程度主要取决于金属基复合材料组分的性质、工 艺方法和参数。随着温度的升高.金属基体和增强体的化学活 性均迅速增高。温度越高和停留时间越久,反应的可能性越大, 反应程度越严重。因此,在制备过程中,严格控制制备温度和 高温下的停留时间,是制备高性能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关键。
4.2 复合材料的界面
界面性能与基体与增强相之间的相容性、润湿性、界面反 应等有密切的关系。
Chapter 10
山东大学材料学院李丽编写
3
4.2 复合材料的界面
1 基体与增强体的相容性 相容性指复合材料在制造、使用过程中各组分之间相 互协调、配合的程度。
相容性关系到复合材料中的各组分材料能否有效发挥 其作用以及复合材料整体的结构和性能能否长期稳定。
Chapter 10
山东大学材料学院李丽编写
16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改善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的方法 1. 增强体表面涂层。改善浸润性和阻止严重的界面反应。电 镀、化学镀,气相沉积。例如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中, 由于纤维表面能很低,一般不能被铝浸润,但用化学气相 沉积(CVD))法在纤维表面上形成TiB2并含有氯化物,则铝 对其浸润能力不仅大大改善,而且遏制了碳-铝界面的不良 反应。 2. 金属基体合金化。例如,在铝合金基体中加入少量的Ti, Zr, Mg等元素,对抑制碳纤维和铝基体的反应,形成良好界面 结构,获得高性能复合材料有明显作用。 3. 优化工艺参数:制备温度、保温时间、冷却速度。
Chapter 10
山东大学材料学院李丽编写
19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界面结合状态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对于短纤维、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基体是主要承载体。 要求有足够高的界面结合强度,才能发挥增强效果。
Chapter 10
山东大学材料学院李材料的制备工艺要点: (1)强化相与基体相具有良好的润湿性; (2)强化相与基体相之间不能发生显著的化学反应; (3)强化相能在基体相中按照期望的方式分布。
a是玻纤增强PP的冲击试样的断口扫描电镜照片,
Chapter 10 山东大学材料学院李丽编写 9
从中可以看出,而 (b)中有大量的玻 纤从基体中拔出,证 明与基体的粘接性较 差,因而体系的力学 性能不高。
(b)是未加相容剂的玻纤增强体系。
Chapter 10 山东大学材料学院李丽编写 10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Chapter 10
山东大学材料学院李丽编写
12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界面反应及反应程度对界面结构及复合材料性能影响: (1) 弱界面反应有利于金属基体与增强体的浸润、复合和形 成最佳界面结合。这类界面反应轻微,无纤维等增强体损伤和 无性能下降,无大量界面反应产物。界面结合强度适中,能有 效传递荷载和阻止裂纹向纤维内部扩散。界面能起到调节复合 材料内部应力分布的重要作用。因此,希望发生这类界面反应。 (2)中等程度界面反应会产生界面反应产物,但没有损伤纤 维等增强体的作用,同时增强体性能无明显下降,而界面结合 则明显增强。由于界面结合较强,在荷载作用下裂纹向纤维内 部扩展而出现的脆性破坏。造成纤维增强金属的低应力破坏。 应控制制备过程工艺参数,避免这类界面反应。
许多纤维、陶瓷与金属基体的润湿性很差,必须进行 特殊的处理,如热处理、酸洗、表面涂覆、添加合金元素 等。
选择增强相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弹性模量、抗拉强度、密度、熔点、抗磨性、高温性能、 在化学及物理性能等方面是否能与基体匹配。 为了防止增强相与基体金属发生显著的化学反应: (1)尽量缩短强化材料暴露在金属液中的时间;(2)在 强化材料表层包覆一层惰性膜,防止两相接触。
Chapter 10 山东大学材料学院李丽编写 14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影响界面稳定的因素: (1)物理不稳定性 物理不稳定性因素主要指在高温条件下增强体与金属 基体之间的熔融。表现在高温下增强体与基体存在化学位 梯度,纤维有可能向基体不断熔解和扩散,使得界面不稳 定、纤维损伤,复合材料强度降低。 例如钨丝增强镍基合金,由于复合成形的温度低,钨 丝并没有溶入合金而降低强度。但在1100℃左右50h后, 钨丝直径仅为原来的60%、说明钨已溶人镍合金中损失了 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