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为学生揭示了物质的微观结构,即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这一章节的内容是学生从宏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到微观世界的开始,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组成的基础知识,对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分子和原子作为物质的微观结构,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需要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性质。
2.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原子的基本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和仪器。
2.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物质的变化,引发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好奇心,从而引入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分子和原子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的外观和结构。
同时,通过动画形式展示分子和原子的运动状态,使学生对它们的性质有更深的理解。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原子的基本性质。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加深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实例来说明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转化。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及其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②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①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②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②建立“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首次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具有抽象性,不易理解。
九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会通过分析一种物质可无限分割而推理出物质是由不连续的粒子构成的;根据生活中的宏观现象推理出构成物质的分子的性质,并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微观粒子的特征;应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实验准备仪器:烧杯、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滴瓶、试管、试管架药品:浓氨水、酒精、蒸馏水、酚酞、品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进入教室有什么感觉?生:闻到了空气清新剂的香味。
师:找一找空气清新剂在哪儿?生:在老师的讲台上。
师:为什么能闻到空气清新剂的香味?生:因为空气清新剂的小颗粒进入了鼻孔。
师:这些小颗粒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下面再来通过一个实验来感受一下。
请各小组完成课本48页的实验3—1品红的扩散,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水慢慢变成了红色。
师:为什么?生:品红的小颗粒扩散到了水中。
师:那么这些小颗粒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相关的内容板课题:分子和原子二、感受新知,启迪思维师:我们从物理课里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所构成的。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3.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体会。
-教师总结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化学键概念、化学反应实质等关键知识点。
-强调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知识的掌握,以及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2.运用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对微观概念的恐惧,提高理解力。
3.加强课堂讨论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使他们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分子和原子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利用模型、图表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结构,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分析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创新活动:鼓励学生设计简单的分子模型或制作原子结构海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写作活动: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探讨分子和原子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作业和小论文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定期进行学习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调整教学节奏。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原子和分子第1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分层作业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B.温度升高,分子的体积变大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2.向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品红在静置的水中扩散,从分子的角度对此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 )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分子是可分的C.品红分子发生变化 D.分子体积极小3.某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结构时,带领学生做游戏,用人群的状态类比物体的状态。
如图所示,甲、乙、丙三种情景分别对应的是( )A.固态、液态、气态 B.气态、固态、液态C.固态、气态、液态 D.液态、气态、固态4.酒精擦在手背上感觉十分凉爽,这是因为 ( )A.酒精分子很小,由汗毛孔进入体内B.酒精分子吸收了体内水分C.酒精分子在皮肤表面发生了化学变化D.酒精分子由液态变成气态需吸收热量5.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复燃,在空气中却不能,说明它们中的氧分子化学性质不同B.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由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体积变大D.降温能使水结成冰,是因为在低温下水分子静止不动6.雪花,被人们称为“冬之精灵”,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没有两片雪花的形状完全相同。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雪花的形成过程中,水分子由运动变为静止B.雪花融化时,水分子之间的间隔没有发生变化C.不同雪花中,水分子化学性质不相同D.不同雪花中,水分子数目都是巨大的7.在玻璃管两端同时放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球,几秒钟后,玻璃管内有一团白烟(如图所示),白烟是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的氯化铵(NH3+HCl→NH4C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在不断运动B.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的运动速率相等C.氯化铵微粒不运动D.该反应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不可再分8.为探究分子的运动及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两个实验方案,请回答有关问题。
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课件-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2.氨气具有能使 无色酚酞溶液变 红的性质
3.氨分子的来源就是B 烧杯中的氨水
猜 一
50 mL酒精与50 mL水混合,混合后会是多大体积呢?
猜
50 mL酒精与50 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 mL,说明了分子之间是 有间隔的。
你能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了吗?
1.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为什么可恢复原型? 2.水泥马路的块与块之间为何要留有一定空隙? 3.气球容易被压缩而钢球不易被压缩? 4.酒香不怕巷子深。
氨分子的来源就是B烧杯中的氨水
们达成了一个共识:物质都是由
今天妈妈肯定做得红烧肉,我的最爱呀!
C4..医分院子使之用间的的氧间气隔,发是生通了过变压化缩将氧气充入钢瓶一内,些氧气微能小被压的缩说看明不( 见)的粒子如分子、
原子等构成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分子有哪些特点吗?请小组同学归纳总结。
②分子之间没有间隔
氨气具有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性质
①A.分①子②在不断B地.B运①.动③ 分子C.②的①分④子质之间量没D.有发①间②生隔③变化
2.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
C.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50 mL酒精与50 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 mL,说明了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
B.分子的质量发生变化
DA..①分②子的形状B.2发①.生③变物化 质C.在①④不同D.条①件②③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C )
你知道为什么我还没看到就知道妈妈做的红烧肉吗???
1氨.分变子瘪的的来乒源乓就球A是放.B在烧热杯分水中子中的为氨的什水么大可恢小复发原型生? 了变化
①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水泥马路的块与块之间为何要留有一定空隙?
氨分子的来源就是B烧杯中的氨水
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物质的微粒性)-2023-2024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HgO
Hg
O
O2
图1
图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4)化学变化的实质: 分子 分解成 原子 , 原子 重 新结合成 新的分子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5)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 பைடு நூலகம்种类发生变化, 原子 的种类不会发生变化,因此, 原子 是化学变化中 的最小粒子。
图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图乙由D→E变化的微观实质是 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 个氧分子 ,许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图乙表示的 反应属于 分解反应 (填基本反应类型)。
图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请根据上述化学反应,用物质对应的化学符号填空。 (4)【实践性作业】请试着用身边的材料(如小球、黄豆或
)√
(2)分子大、原子小。
(
)
×
(3)分子之间有间隔、原子之间没有。 (
)×
(4)分子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原子不能。 (
×)
(5)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都可分。 (
)×
(6)分子、原子都在不停运动。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5. [2023·营口中考]“航天点亮梦想”。航天工业曾用液氢作 火箭燃料,氢气液化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D )
分子没有改变
氢原子和氧原子 结合形成新分子
对比前后原子分类,都含有氧原子和氢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魔术“消失的水”引发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提问:“水为什么会消失?消失后变成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2.教学内容关联
-通过魔术现象,引出分子与原子的概念,使学生对微观世界产生兴趣。
-强调化学研究的微观领域,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分子与原子的性质、表示方法等展开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2.教学内容关联
-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加深对分子与原子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分子与原子的性质。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鼓励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分子与原子的相关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3.分层次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关注其学习进度,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4.合作学习,促进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奥秘。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铁的生锈等,引出分子与原子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概述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物质构成的基本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明确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能够通过实例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
同时,本节课也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存在和运动。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明确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了解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和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存在和运动。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的讲解和区分。
•分子和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和关系的说明。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进行准确理解和区分。
•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存在和运动。
三、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棒、显微镜玻片等)、实验材料(盐、纸屑等)•备课资料:课堂展示PPT、实验操作步骤等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教师展示一张盖有透明玻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张图片是由什么构成的?背后有什么奥秘?通过一系列的导入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2.1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两个或多个原子以一定方式组合而成。
•分子在物质中有自由运动的能力。
2.2 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基本粒子,是物质的最小不可分的单位。
•原子包含有电子、质子和中子,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原子核结构。
3. 实验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存在和运动。
实验步骤如下:3.1 实验材料准备准备一小块盐和一些纸屑。
3.2 实验操作步骤1.取一小块盐放在显微镜玻片上。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第1课时:分子的性质
三、分子的性质
分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实验探究】
三、分子的性质
①向盛有约20 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 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②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量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 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③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或 水槽罩住A、B两个小烧杯。观察几分钟。
罗雷尔博士对中国人民十分友好,1997年退休后曾 多次访华(包括2011年对内蒙古科技大学的访问)并进 行多场学术讲演和交流,为发展中瑞两国人民之间的传 统友谊和推动两国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做出积极贡献。
海因里希·罗雷尔
三、分子的性质
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 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 子大约有1.67×1021个。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 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 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扫描隧道显微镜如何观察到原子
扫描隧道显微镜也被称为扫描穿隧式显微镜,是一种利用 量子理论中的隧道效应探测物质表面结构的仪器。它可以让科 学家观察和定位单个原子。此外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低温下(4K) 可以利用探针尖端精确操纵原子。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工作原理简单。就如同一根唱针扫过一 张唱片,一根探针慢慢地通过要被分析的材料(针尖极为尖锐, 仅仅由一个原子组成)。一个小小的电荷被放置在探针上,一 股电流从探针流出,通过整个材料,到底层表面。当探针通过 单个的原子,流过探针的电流量便有所不同,这些变化被记录 下来。电流在流过一个原子的时候有涨有落,如此便极其细致 地探出它的轮廓。在多次的流通后,通过绘出电流量的波动, 人们可以得到组成一个网格结构的单个原子的美丽图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共15张PPT)
分 子 和 原 子(一)
你知道为什么吗?
让我们一起走进微观世界,去认识一下真实存在的分子和原子
探究实验1:品红的扩散
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品红在水中逐渐扩散 猜想:物质都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
一、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分子
原子
分子、原子真实存在,可是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不相信有分 子、原子的存在,也不认为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这是为什么呢?
烧杯A
烧杯B
现象
溶液变成红色
溶液不变色
烧杯B中浓氨水挥发出来,氨
解释 分子进入烧杯A中,形成的氨 水使酚酞变红色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做一做:两只烧杯中各倒入30毫升冷水和热水,分别加入等质量的品 红固体,观察现象。
冷水
热水
冷水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A.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由于分子不断运动 B.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而在氧气中燃烧,说明空气中和氧
气中的氧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C.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体
积变大 D.降温能使水结成冰,是因为在低温下水分子静止不动
随堂训练
2.下列情况能够导致分子间间隔缩小的是( C )
A.晾晒湿衣服 B.装有酒精的容器敞口放置 C.向车胎内充气 D.将氧气常温密封保存在贮气瓶中
随堂训练
D 3.某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由固体变为该物质的液态或气态,主要是由于( )
A.分子形状发生变化 B.分子质量发生变化 C.分子大小发生变化 D.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
固体分子 液体分子 气体分子
《分子与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
《分子与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分析:《分子和原子》属于2011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构成物质的奥秘”中的课程内容,本主题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中的内容。
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化学科学的基本要素,前两章内容着重让初三刚接触化学的学生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并从宏观的角度——周围的空气成分出发,特别是氧气的性质和制取的详细介绍让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研究的内容和方式有了直观的认识。
而本课内容则是微观的角度出发,学习内容比较抽象,需要通过生活经验、实验、图像、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微粒的基本性质,将宏观和微观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微粒的概念,即“微粒观”。
为以后学习化学,掌握化学变化的本质、化学用语的书写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在进入本课内容学习前,学习化学仅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仅对化学学习的内容有粗浅的认识,仅停留在宏观层次。
对于构成物质微粒——分子和原子仅局限于苏科版物理8年级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中第一部分《走进分子世界》的关于分子的简单认识,缺乏宏观和微观物质的深刻认识,授课时有必要通过生活实践出发,通过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图像展示、讨论等多种方式对分子和原子这两种微粒的共性进行讲解和强调。
对于刚学习化学不足一个月的学生来说,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认知仍处于较低水平,需要选择易于学生接受,操作相对简单的实验供学生观察、实践,并在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对学生进行详细的指导,通过实验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从而建立宏观和微观间的联系,更好的树立化学学习的“微粒观”。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第1课时)课件(28张PPT)
27
再见
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的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 分子的图像
一、分子
1பைடு நூலகம்基本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一滴水的质量很小,但一滴水里大约有×1021个水 分子,这些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 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三万多年才能数完。
探究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烧杯A
现象 溶液变红 浓氨水挥发出
想一想
1.远远的,为什么就能闻到梅花的香 味?
2.酒香为何不怕巷子深,这与什么有 关?
3.糖放入水中,为什么糖不见了,水 却甜了?
科学家研究发现,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 是由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并把这 些微粒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分子、原子。
小结: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 子或原子等构成的
分 子 和 原 子 是 客 观 存 在
课堂达标
1.微粒构成物质,千差万别的物质形成了丰富多彩
的物质世界,下列关于微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D)
A.微粒有大小
B.微粒有质量
C.微粒间有间隔
D.微粒不运动
2.夏天的傍晩,小明和爸爸妈妈去散步前总喜欢 往身上喷点花露水,蚊子闻到花露水的气味就不 敢靠近他们了,这一现象说明( B ) A.分子之间有间隙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由原子构成 D.分子的质量较大
26
(2)实验2(如图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产
氨气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运动到烧杯 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B中后,形成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3(如图乙所示)作
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 没有必要
,请阐述你的理
人教初中化学九上.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 课件
▪
8.我们要善于通过题目整体把握诗歌 内容, 并通过 对诗中 意象及 其特征 的分析 ,知人 论世, 以及诗 中表达 诗人情 感倾向 的语句 来深入 理解诗 歌内容 ,领会 诗人情 感,把 握诗歌 主题
▪
9.诗的最后两句使用拟人的手法,把 作者对 朋友的 同情和 思念寄 托给明 月,希 望自己 能追随 友人到 贬谪的 偏远之 地,慰 藉朋友 的孤独 ,表达 了对友 人牵挂 之情。
▪
Hale Waihona Puke 6.在神秘外星文明的指引下,主人公 发现了 关于宇 宙生命 的巨大 秘密。 业内人 士认为 ,该片 为盲人 开启了 科幻之 门,打 破了传 统电影 必须依 赖视觉 效果的 限制, 让盲人 也能感 受到科 幻的魅 力所在 。
▪
7.写景抒情诗中常见的情感有对自然 美景、 田园风 光的喜 爱和留 恋,对 祖国大 好河山 的赞美 和热爱 ,漂泊 在外的 羁旅之 苦和思 乡之情 ,对闲 适隐逸 生活的 向往和 追求, 依依惜 别之情 ,爱国 忧国之 思。等 等。
无色酚酞变成红色;无色酚酞溶液 遇浓氨水变红色。
人教初中化学九上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课件
【学生探究】 要求:不让浓氨水和无色酚酞接触你能
将圣诞树上的白花变成红色吗? 资料: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氨气 极易溶解于水形成氨水。
四人一组讨论出一套可行的实验方案。
3、分子之间有间隔
水
酒精
混合后
【小结】 你本节课学到什么?你能用这些知 识介绍生活中的现象吗?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踏 花 归 去 马 蹄 香
传播
实验1 品红的扩散
一、微粒真实存在的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组成及特点;3.能够区分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二、教学重点1.分子的概念与特点;2.原子的概念与特点;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工具:投影仪、电脑、PPT;•材料:实验装置、实验用品。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识1.讲师通过提问引入新知识:“你们知道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吗?”2.学生回答后,讲师解释:“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3.讲师出示PPT,向学生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图示。
步骤二:介绍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与特点1.讲师通过PPT详细介绍分子的概念和特点,如分子的组成、分子的稳定性等。
2.讲师通过PPT详细介绍原子的概念和特点,如原子的组成、原子的稳定性等。
3.讲师与学生互动,共同讨论分子和原子的特点。
步骤三:进行实验观察1.讲师布置实验任务,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2.学生通过实验装置和实验用品,观察不同物质在实验条件下的变化。
3.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归纳总结。
步骤四:整理知识点1.讲师与学生共同整理上述知识点,写在黑板上或PPT上。
2.学生根据整理的知识点完成课堂笔记。
五、课堂小结1.讲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强调学生应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2.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回答自己在本课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课后习题;2.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
注意:以上为本教案的大纲,具体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安排。
初三化学 分子原子(第一课时)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温度升高,运动加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温度降低,分子间的间隔减小。)
4.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巩固提升
1.分子很小,它没有质量。( ×) 2.分子只有在加热时才运动。( × )
27
3.气态物质的分子之间间隔较大,液态物 质的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小,固态物质的
分子之间没有间隔。(× )
4.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降
而改变。(× )
1.一个装有开水的热水瓶有时瓶塞会被顶开的原因是
(D )
A.水分解成氧气和氢气
B.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数目增多
C.水分子变大了
D.水分子间间隔受热变大,体积膨胀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探究新知
【实验3-1】将少量品红加入水中
【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但时间 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 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
放大1000万倍 的酒精分子
通过移走硅 原子构成的文字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 3×10-26kg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3kg
【现象】 空气比水容易压缩。 【分析】 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相对较大。
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间隔模拟动画
气态 大
液态
固态 小
在通常情况下,同种物质分子间的间隔:
气体 > 液体 > 固体
Next
甲
固态时分子 间间隔最小
乙
液态时分子 间隔比固体大
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某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由固体变为该物 质的液态或气态,主要是由于( D )
A、分子形状发生变化 B、分子质量发生变化 C、分子大小发生变化 D、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水
酒精
混合后<200ml
说明: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间隔模拟动画
固态
液态
气态
分子间隔变大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因为物质 分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取气密性良好的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 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 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现象 解释 空气易压缩,水难压缩 空气中气体分子的间隔大,易 压缩;水分子的间隔小,难压缩
试一试, 走进生活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体积小100ML;。 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3、下列情况能够导致分子间间隔缩小的是( C ) A、晾晒湿衣服 B、装有酒精的容器敞口放置 C、向车胎内充气 D、将氧气常温密封保存在贮气瓶中
思考:
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 湿衣服在什么情况下容易晾干?
分子不断运动,在受热情况下,分子 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因此湿衣 服在阳光下容易晾干。
探究2:酒精与水混合
[来源:]
200ml
100ml
100ml
100ml酒 精100ml 水混合后, 总体积是 否等于 200ml?
100ml
初中化学课件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思考:
[来源:学_科_网]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现代科学 技术已能 将构成物 质的粒子 放大后呈 现在我们 的眼前。
分 子
结论:
原 子
分子、原子是 真实存在 的。
一.物质是由粒子构成
如: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
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 中 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分子的特点: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快
3.分子间有间隔
且:气体>液体>固体 (故气体易压缩)
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温度降低分子间隔变小。 (即:热胀冷缩的原因)
练一练, 你会了吗
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 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 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 花香的原因是( B ) A、分子很小 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是可分的
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 每分钟数100个,24小时不停的数,需要数3万 多年才能数完。
以上说明:分子大还是小?
和分结 体子论 积的 都质 很量 小 :
实验探究1:品红在水中的扩散
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会扩散呢, 且热水中中扩散更快? 构成品红的粒子不断向水中运动, 就出现了品 红向水中扩散现象。又因为在受热情况下,分 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