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呐喊》阅读指导

合集下载

最新《呐喊》阅读指导

最新《呐喊》阅读指导

《呐喊》背景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生于浙江绍兴。

幼时家道中落,“由小康之家坠入困顿之中”,随之而来的世人的冷眼粉碎了鲁迅对于人生童话式的幻梦,使他“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真切感受到了中国这个古老国度人情的冷暖。

这种境遇对鲁迅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促使他对中国的国民性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在《〈呐喊〉自序》中,他述说了这种经历以及心灵上的苦痛,而这种经验也成为他进行文学创作的素材来源。

后来鲁迅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后又留学日本学医。

在仙台学医的经历是他思想的转折点,正如我们在《藤野先生》中读到的那样,中国人围观杀人场面的镜头深深刺激了鲁迅,使他认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首推文艺”。

所以他转而弃医从文。

这以后,他筹办杂志,翻译异域文学,发表文章,组织宣传、声援辛亥革命,他的诗“我以我血荐轩辕”正道出了他的理想和当时的意气风发。

然而,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坐龙廷的皇帝而已,国民的精神,并没有实际的变革,民主的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

这使他感到深深的失望和苦闷,回国后很长一段时间,他只是靠抄抄古籍、读读佛经过日子。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使鲁迅看到了一点希望。

他应朋友的要求,开始创作小说。

但值得注意的是,鲁迅永远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思考者,无论是对革命派、维新派,还是对新文化运动,他都不是一味赞同或反对。

革命派寄希望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但却忽略了几千年封建社会赖以生存的思想土壤,忽略了在这种宗法思想影响下的愚弱的国民的改造,鲁迅认为这是不彻底的。

在他的小说中,他始终表达了这种思想和认识。

维新派从维新运动的失败中认识到,国民的愚昧和一盘散沙是失败的原因,因此也致力于国民性的改造。

但这种改造只求达到群众理解并支持自己的维新主张,因为他们理想中的国民是要听命于当权者的。

为名著阅读增添一些理性指导——《呐喊》阅读指导教学实录

为名著阅读增添一些理性指导——《呐喊》阅读指导教学实录
材 料一 份 。
体感知 、情感体验等感性 的因素 已占据了绝大部分课 堂。课堂上对名著阅读的指导常常只停留于感觉和印 象 ,没有层层深入 ,很少引导学生细致人微地分析课
文, 造成 了名 著 阅读 指导 课 “ 上和 不上 一个 样 ” ; 放 任 学
一 一
【 教学过 程】

导 入
《 < 呐喊) 自序》 写到鲁迅先生在 日 本留学时曾经历
YUW E NJ I AOXUE
I 9 。 ' - } I
为名著 阅读增 添一 些理性 指导
— —
《 呐喊》 阅读 指 导教 学 实 录
◆ 江 苏 省 泗 洪 中 学 张 慧
【 教 学缘起 】
对 当 下 的名 著 阅读 指 导 课 稍 加 观察 就 会 发 现 , 整
喊》 , 了解小说 的大致情节和主要人物 。 课前印发学习
优 雅 的 富人也 有 。
的出场 , 作者做 了精心安排 。 玛蒂尔德离开舞会时 , 她
丈夫 怕 她受 凉 给她 披上 一件 家常 衣服 ,她 怕其 他贵 妇
人看见 自己的寒酸相就惊慌失措地逃走。 “ 他们在失望
中顺 着 塞纳 河走 去 , 冷得 发 抖 , 终 于在 河岸 上找 着一 辆 拉 晚儿 的破 马 车 。 ” 破 马 车 的登 台亮相 , 更说 明崇 尚虚 荣 的社会 风 气 已渗人 到社 会 的各个 阶层 ,更 何 况 当玛
五、 “ 虚荣” 的拉 晚 儿破 马 车
课文 中的拉晚儿破马车 , 与玛蒂尔德有相似之处。 它自 惭形秽 , 白天不敢出来 , 只有在晚上沿河边招徕生 意, 王公贵族不会去乘坐 , 只有穷人偶尔光顾 。 所 以有
蒂尔德发现项链丢失后 , 回来再找怎么都找不到, 看来

鲁迅呐喊专题阅读教学设计

鲁迅呐喊专题阅读教学设计

鲁迅呐喊专题阅读教学设计引言: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化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呐喊》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本教学设计将围绕《呐喊》展开专题阅读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探究鲁迅先生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一、教学目标本次专题阅读教学的目标是:1. 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主要思想;2. 分析《呐喊》中的文学特点和独特的艺术手法;3. 理解《呐喊》所表达的社会现象和对现代社会的批判;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1. 鲁迅简介首先,介绍鲁迅的生平背景、文学成就和影响,引起学生对鲁迅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通过PPT展示、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

2. 《呐喊》文学分析a) 文学特点分析:通过分析《呐喊》中的语言运用、形象描写、叙事结构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呐喊》的独特之处。

b) 艺术手法分析: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呐喊》中的比喻、夸张、讽刺等修辞手法,并分析这些手法对于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

3. 《呐喊》的社会现象和批判a) 社会现象分析:指导学生通过《呐喊》中的故事和人物,了解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问题,如封建礼教、精英主义等。

b) 批判思考:引导学生对《呐喊》中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批判,培养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批判精神。

4. 鲁迅与现代文学a) 鲁迅与现代文学的关系:指导学生思考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和贡献。

b) 鲁迅的文学价值:与学生一起分析《呐喊》中所表达的人性关怀、民族自尊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明确鲁迅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本次教学设计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度: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共同探讨鲁迅的生平、作品和思想。

2. 视频观摩:选择与鲁迅和《呐喊》相关的视频片段,带领学生通过视觉和声音感受鲁迅的思想内涵。

3. 朗读和分析:选择《呐喊》中的经典片段,请学生进行朗读和分析,以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和文学理解能力。

《呐喊》课外阅读教学设计

《呐喊》课外阅读教学设计

《呐喊》的艺术手法
讽刺手法:通过 夸张、反讽等手 法,对当时社会 的丑恶现象进行 揭露和批判。
白描手段:用简 洁的笔墨,对人 物形象进行生动 的描绘,突出人 物性格特点。
象征手法:通过 象征、暗示等手 法,表达作者对 当时社会的深刻 思考和感悟。
叙述方式:采用 第一人称叙述方 式,让读者更深 入地了解故事情 节和人物内心世 界。
《呐喊》的主题思想
揭示社会矛盾: 通过描绘社会底 层人物的生活, 展示封建社会的 腐朽和人民的苦 难。
批判现实主义: 对当时社会的黑 暗和不公进行了 深刻的揭露和批 判。
呼唤人性解放: 呼吁人们摆脱封 建束缚,追求自 由、平等和个性 解放。
忧国忧民情怀: 关心国家命运和 人民疾苦,表现 出强烈的民族意 识和爱国精神。
课堂讲解
教学方法:教师 讲解,学生听讲
讲解内容:对 《呐喊》的背景、 主题、艺术特色 等进行深入剖析
讲解方式:采用 启发式、互动式 等多种方式,引 导学生思考和讨 论
讲解目的:帮助 学生理解作品, 提高文学鉴赏能 力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通过分组讨论,引导 学生深入理解呐喊的主题和思想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呐喊的背景、 作者生平、文学特色等,帮助学 生全面了解作品
《呐喊》的影响和价值
《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呐喊》中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呐喊》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塑造了许多经典的艺术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呐喊》中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思想深刻,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03
教学方法
知识掌握程度: 通过课堂测试和 作业,了解学生 对呐喊的课外阅 读的掌握情况。

高中阅读指导目录《呐喊》阅读指导设计

高中阅读指导目录《呐喊》阅读指导设计

高中阅读指导目录《呐喊》阅读指导设计《呐喊》阅读指导教学目标:1、在初步阅读《呐喊》的基础上,了解时代背景及作品内容,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2、学会用“找不同,寻悖谬”的方法对一篇或几篇小说进行深入思考,体会情感与理性的错位,并探究深刻意义。

3、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用“找不同,寻悖谬”的方法对一篇或几篇小说进行深入思考,体会情感与理性的错位,并探究深刻意义。

2、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课堂实录:一、课堂导入: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呐喊》整本书阅读的一些心得。

我在网上找到了一段《呐喊》篇目巧记方法,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展示】《呐喊》篇目巧记方法:鲁迅作为五四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为中国的国民性问题而《呐喊》过,他在《狂人日记》里记载了《阿Q 正传》和《头发的故事》,在《端午节》带领我们去《故乡》看《社戏》,《兔和猫》在舞台的《白光》映照下上演的是《鸭的喜剧》,在《明天》《孔乙己》还有《一件小事》,他要在浩渺的《风波》中去买《药》。

)师:大家看看《呐喊》的篇目,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生:(不解)师:我提示一下,什么叫“呐喊”?生:大声的喊叫。

师:好的,大家再看一下《呐喊》的篇目。

生:《呐喊》一点都不“呐喊”!师:的确有点,那么《呐喊》里我们能不能找到一句令你印象深刻的“呐喊”?生:有,“救救孩子!”师:《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呐喊确实令人印象深刻,狂人犯了什么病?生:被害妄想症,感觉周围人都要吃他。

师:对啊,那他的呐喊不应该是“救救我”吗?为什么会喊“救救孩子”?生1:因为他自己也吃过人!师:哪里看出来?生1:小说中说“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师:“我”怎么会有“四千年”吃人履历?不科学啊?生1:这里的“我”不单指“我”一人,更是代指处于几千年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之下的“中国人”。

名著《呐喊》文本分析与阅读教案

名著《呐喊》文本分析与阅读教案

名著《呐喊》文本分析与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对《呐喊》的文本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阅读能力;3. 提倡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引导他们反思现实,关怀弱势群体。

二、教学重点1. 分析《呐喊》的文本结构和艺术手法;2. 解读作品中的社会意义和人性困境。

三、教学难点1. 解读作品中的象征与隐喻;2. 分析作品中表达的神经衰弱的普遍性问题。

四、教学准备1. 《呐喊》文本;2. 课堂讲义和习题;3.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引入学生对《呐喊》的基本了解,可以简单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作品背景,引发学生对该作品的兴趣。

Step 2: 文本分析1. 分析文本结构:将《呐喊》分为五个部分进行分析,指导学生理解每个部分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a. 第一部分:‘狂人日记’,揭示庸俗社会的丑恶和自私。

b. 第二部分:‘孔乙己’等短篇小说,通过各种人物形象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况。

c. 第三部分:‘药’,通过讽刺揭示当时中国的落后与愚昧。

d. 第四部分:‘明天’,通过描写士兵的不幸遭遇表达对现实的呼喊。

e. 第五部分:‘风波’,以个人生活的坠落表达对民族困境的反思。

2. 分析艺术手法:通过选读具体章节,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a. 描写手法:鲁迅的用笔简洁,叙述生动,常常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

b. 叙事技巧:通过多视角的叙述方式,展现社会现象的全景式呈现。

c. 符号与象征: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例如‘狗’象征社会的动物性、‘贼骨头’象征残酷的社会压迫等。

d. 对白表达:分析对白中的人物性格、社会角色以及言外之意。

Step 3: 社会意义与人性困境1. 解读社会意义:指导学生关注作品中反映的社会问题,诱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如庸俗社会、劳动者的困境、教育问题等。

2. 分析人性困境: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所描绘的人性困境,例如物欲横流、个人苟且等,以培养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和批判能力。

《呐喊》阅读指导

《呐喊》阅读指导

6.下面有关《头发的故事》文意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N先生的感慨让我们想起《阿Q正传》中所描述的革命后的情形:“„„革命党 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 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带兵的还是先前的老把总。”革命并未带来社会的巨大 变革,也没有给民众实际利益,难怪民众对革命节的纪念十分冷漠了。 B.革命党人并未在国人中进行思想启蒙、唤醒民众,结果,民众只是头上去掉 了一根辫子,封建传统思想依然占据着他们的头脑,同时也顽固地统治着社会。 在这种情况下,日后的改革也就举步维艰了。无怪乎N先生对现实十分失望、感 慨万端。 C.《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1918~1922年所写的《狂人日记》、 《孔乙己》、《阿Q正传》《头发的故事》《祝福》等14篇小说,这些作品尖锐 地揭露了宗法制度和封建传统文化的弊害,通过对人民命运特别是农民命运的描 写,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和现实革命运动应当关注的问题,深 刻地刻画了一群“老中国的儿女”——沉默的国民的灵魂。 D.推翻帝制的革命付出了多少烈士的鲜血,何以民众对革命节的纪念会如此冷 漠呢?N先生是亲身经历过辛亥革命的一位民主主义者,在这时,他不免要为那 些在革命中牺牲的故人们而深感悲凉了。 E.《孔乙己》里的“孔乙己”,《白光》里的“方玄绰”,《端午节》里的 “陈士成”,都是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 人物的代表。
• 思想主题:《药》表现了现代史上重大而发人深思的主 题。一个革命者为民众的解放而慷慨牺牲,他的鲜血却 被民众当作吃药治病的良药,这种强烈的反差有力地揭 示了旧民主革命与民众的严重隔膜,揭露了长期的封建 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作者赞扬夏瑜的革命精 神和气节,痛惜民众的落后和无知。
《明天》

《呐喊》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呐喊》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呐喊》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引言:《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是鲁迅先生的精神象征。

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批判,深刻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本文将围绕着《呐喊》这本书展开阅读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一部分:《呐喊》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他写作《呐喊》的背景。

学生了解到鲁迅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以自己独特的创作视角深刻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第二部分:《呐喊》核心思想的理解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通过阅读《呐喊》的几个代表性篇章来讨论作品的核心思想。

学生将探索作品中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第三部分:《呐喊》的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重点讨论《呐喊》的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

通过分析鲁迅先生的笔触和表达方式,学生将了解作品的独特之处,并学会运用这些表现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第四部分:《呐喊》的价值与影响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讨论《呐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将深入思考作品的价值和它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第五部分:《呐喊》的阅读延伸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引导学生进行一些与《呐喊》相关的拓展阅读。

学生可以选择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或者了解一下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以及他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结论:通过这个整本书的阅读教学设计,我们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呐喊》这本书,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本书,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学的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我们相信,在学生的阅读中,《呐喊》会带给他们更多的思考和启迪,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重要的一部分。

呐喊整书阅读教学设计

呐喊整书阅读教学设计

呐喊整书阅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呐喊整书阅读引言:《呐喊》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类的痛苦,呼唤革命精神,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在阅读《呐喊》这本经典之作时,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反思现实,成为我们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文本,思考社会现实,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文本梳理通过对《呐喊》整书的梳理,对于学生来说是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活动来帮助学生进行文本梳理:1. 阅读分析:将全书分成几个章节,引导学生对每个章节进行阅读和分析,了解每个章节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故事台词整理:要求学生选择重要的台词,可以单独提取出来,然后组织成一个故事情节或故事梗概,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故事结构。

3. 角色关系图:根据小说中所涉及到的角色关系,让学生以图表的形式进行整理和展示,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角色之间的联系。

二、主题探究《呐喊》这本作品所揭示的主题非常深刻,这对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人文素养提出了要求。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讨论,例如“人性的扭曲”、“力量与压迫”等。

每个小组可以就主题提供证据,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2. 反思写作:请学生就自己在文中所感受到的主题进行反思写作,他们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并用文中的细节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三、社会背景了解了解鲁迅时代的社会背景是理解《呐喊》更深层含义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活动:1. 研究历史: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让学生对当时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2. 对比分析:请学生与现实社会进行对比,并请他们针对社会现实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四、扩展阅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广度,可以推荐一些与《呐喊》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例如鲁迅的其他作品,或者与中国社会现实有关的作品。

有关呐喊的阅读理解

有关呐喊的阅读理解

有关呐喊的阅读理解
《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作,由鲁迅创作的一系列短篇小说构成。

这部作品以独特的方式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和深层次的矛盾。

以下是关于《呐喊》的阅读理解。

一、揭示社会问题
《呐喊》中的故事大多围绕中国社会的问题展开,如贫困、封建制度、道德沦丧等。

通过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深入骨髓的社会描绘,鲁迅呼吁人们关注这些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

二、独特的艺术手法
鲁迅在《呐喊》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象征、讽刺、写实等。

这些手法使得作品在传达深刻社会意义的同时,也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读者可以在欣赏鲁迅独特文学风格的同时,感受到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见。

三、对人性的挖掘
《呐喊》中的故事不仅反映了社会现实,还深入挖掘了人性。

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鲁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这使得读者在思考社会问题的同时,也能对人性有更深入的理解。

四、强烈的启蒙意识
鲁迅在《呐喊》中展现了强烈的启蒙意识。

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社会变革。

这种启蒙意识使得《呐
喊》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充满思想性和启示性的社会批判书。

五、总结
总的来说,《呐喊》是一部揭示中国社会现实问题和人性复杂性的杰作。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困境,同时也能感受到鲁迅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呐喊》无疑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值得每一个读者细细品味和思考。

《呐喊》课外阅读教学设计

《呐喊》课外阅读教学设计

《呐喊》课外阅读教学设计一、背景介绍《呐喊》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强烈愤怒和呐喊的小说。

它以鲜明的文学特色和深刻的社会思考,对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呐喊》,本文将设计一堂课外阅读教学。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呐喊》的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和特点;2. 分析小说中反映的社会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社会中的相关问题;3. 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对《呐喊》的理解和思考能力的培养;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现实社会中的相关问题并与小说内容联系起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和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批判现实、揭示社会问题的风格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影响。

2. 理解与思考(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呐喊》中的几个重要篇章,并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社会问题。

例如,通过讨论小说中描写的艺术与商业的冲突,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社会中价值观与物质利益的冲突。

3. 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小说篇章进行深入研读和讨论。

每个小组要分析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讨论。

教师可以设定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进行合理的讨论。

4. 总结与展示(2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总结小组讨论的要点和思考。

学生可以通过口头发言、PPT演示等方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建设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加深对《呐喊》中社会问题的理解。

5. 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关于现实社会问题的短文或读后感。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小说中的情节或者是研讨中的案例作为材料进行写作,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思考。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外阅读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呐喊》,并将其中反映的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

高考名著呐喊阅读指导共63页文档

高考名著呐喊阅读指导共63页文档

高考名著呐喊阅读指导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呐喊》阅读指导教案

《呐喊》阅读指导教案

《呐喊》阅读指导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

2.扩展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3.引导学生注重积累,注重阅读感受和体验,培养语感。

4.学以致用,指导学生理论指导与实践相结合教学设想:以《呐喊》中一些作品的精彩语段展示,激发学生对《呐喊》整部小说的阅读兴趣教学流程:一、导入一个有为年轻人鲁迅历程简介二、学生汇报学生汇报自己所了解的鲁迅及其作品三、老师推荐推荐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1922年的短篇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

《呐喊》体现了作者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叛逆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四、片段赏析截取《呐喊》集子中一些颇有特色的语段,集体欣赏:1.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2.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阿Q正传》3.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4.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5.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小学呐喊全文阅读教案

小学呐喊全文阅读教案

小学呐喊全文阅读教案教案标题:小学呐喊全文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小说《呐喊》的主题和情节。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呐喊》的主题和情节。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

3. 运用文学知识和批判思维对小说进行评价。

教学准备:1. 小说《呐喊》的文本。

2. 阅读指导问题。

3. 学生练习册和作业本。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呐喊》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部作品被称为经典?步骤二:阅读理解(20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呐喊》的全文。

2. 学生回答阅读指导问题,例如:- 故事中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你认为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传达什么信息?- 你对故事中的人物有什么感受?- 你认为这个故事对现实生活有什么启示?步骤三:讨论与分析(15分钟)1. 学生分享他们的阅读体验和答案。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例如:- 描述故事中一个你印象深刻的人物,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作者通过哪些描写方式让你感受到人物的情感?- 这些情感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步骤四:批判思维与评价(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思维对小说进行评价,例如:- 这个故事的主题和情节对你有何启示?- 你认为这个故事的结尾是否令人满意?为什么?- 你认为这个故事在文学上有何突破和创新之处?步骤五:写作练习(15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撰写一篇关于《呐喊》的读后感或评论。

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和反馈。

步骤六:总结与展示(5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并进行总结讨论。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学习收获。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比较分析。

2.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呐喊》的理解和感受。

有关呐喊的阅读理解

有关呐喊的阅读理解

有关呐喊的阅读理解摘要:一、前言二、呐喊的定义与背景1.鲁迅的《呐喊》2.呐喊的社会背景三、呐喊的意义1.反映社会现实2.批判封建思想3.鼓舞民众觉醒四、呐喊的阅读理解方法1.了解作者背景2.把握作品主题3.分析人物形象4.深入探讨文本细节五、总结正文:一、前言呐喊,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法,自古以来就在各类作品中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提到呐喊,人们总会想起鲁迅的《呐喊》。

这篇文章将以《呐喊》为例,探讨有关呐喊的阅读理解。

二、呐喊的定义与背景1.鲁迅的《呐喊》《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他在1918 年至1922 年间创作的12 篇小说。

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痼疾,表达了鲁迅对民众觉醒的渴望。

2.呐喊的社会背景《呐喊》诞生的时期,正是中国封建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激烈碰撞的时期。

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礼教、迷信、压迫等束缚着他们的精神世界。

鲁迅通过呐喊,表达了对这种社会现象的强烈不满,呼唤民众觉醒。

三、呐喊的意义1.反映社会现实《呐喊》中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 正传》等,都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揭示,鲁迅让人们看到了社会的真实面貌,从而引发了对现实的反思。

2.批判封建思想在《呐喊》中,鲁迅对封建思想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他借助小说中的人物,如狂人、阿Q 等,讽刺了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毒害,表达了呼唤民众觉醒的愿望。

3.鼓舞民众觉醒鲁迅在《呐喊》中,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对封建思想的批判,表达了对民众觉醒的渴望。

他希望人们能够从沉睡中觉醒,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迎接新社会的到来。

四、呐喊的阅读理解方法1.了解作者背景要深入理解呐喊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鲁迅的背景。

知道他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这些作品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

2.把握作品主题阅读呐喊作品时,要把握作品的主题。

只有理解了作品的主题,才能把握作者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思想。

高考语文呐喊的知识点

高考语文呐喊的知识点

高考语文呐喊的知识点高考语文呐喊的知识点高考语文是考生们广大考生所面临的一道难题。

如何应对这道难题,即可以通过学习知识点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

在高考语文中,有许多知识点需要我们熟练掌握。

下面我将就高考语文呐喊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阅读理解高考中的阅读理解是比较基础的题型。

阅读理解的出题原意是想要考察我们对于文章内涵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同时也要测试我们对于语汇和语法的熟练掌握。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顺利完成高考语文的阅读理解,就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1. 提高阅读速度高考语文的阅读理解通常次数要求速度快,所以考生就要提高阅读速度。

阅读速度可以通过经常阅读不同领域的文章进行锻炼。

2. 提高整合能力在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中,有大量的信息和知识需要我们去吸收和整合。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平时大量的阅读和积累,提高自己的信息获取和知识整合能力。

3. 注重文章情感把控阅读理解往往注重文章内在的情感和含义,这需要考生们对文章情感有深入的把握能力。

考生们必须时刻抓住文章的情感关键点进行阅读。

二、写作高考语文写作也是考生们必须要进行攻克的难关。

高考语文写作要求考生们具备多元、创新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因此,考生们要重点掌握以下知识点:1. 开头和结尾的处理特点高考语文写作的开头和结尾需要考生们用精炼、有力的语言粘合全文。

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反面引出正面的引言方式来处理。

2. 材料的利用高考语文写作中的材料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通过这些材料跟据提供的素材信息,展开自己的思考和观点,提供明确、有力的证明。

3. 知道文件的各种教育情况高考语文写作还要求考生们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特别是对于社会教育形式、教育政策、教育活动等知识的深刻了解。

这样才能更好的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三、短文改错高考语文的短文改错考验考生的词汇量、语法水平和逻辑思考能力。

考生需要通过以下方式提升自己的短文改错能力:1. 加强语法学习语法是语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考生要通过不同类型的语法知识学习,加深对语法的理解和掌握。

呐喊名著阅读教学设计

呐喊名著阅读教学设计

掌握名著中的语言 和文学手法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目标:通过名著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和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选取《呐喊》中的经典篇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激发学 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探究问题:教师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呐喊》中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 涵。
分享交流: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分享,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探究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呐喊》的文 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教师点评和总结(10分钟)
教学内容:对《呐喊》的深入解读,包括主题、人物、语言等方面的分析。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教学过程:通过小组合作、课堂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和指导。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解读和思考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Part Four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注重启发学生思维 目的: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实施步骤: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提问、小组讨论、全班分享 注意事项:教师需关注学生参与度,适时引导讨论方向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 维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呐喊》背景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生于浙江绍兴。

幼时家道中落,“由小康之家坠入困顿之中”,随之而来的世人的冷眼粉碎了鲁迅对于人生童话式的幻梦,使他“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真切感受到了中国这个古老国度人情的冷暖。

这种境遇对鲁迅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促使他对中国的国民性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在《〈呐喊〉自序》中,他述说了这种经历以及心灵上的苦痛,而这种经验也成为他进行文学创作的素材来源。

后来鲁迅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后又留学日本学医。

在仙台学医的经历是他思想的转折点,正如我们在《藤野先生》中读到的那样,中国人围观杀人场面的镜头深深刺激了鲁迅,使他认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首推文艺”。

所以他转而弃医从文。

这以后,他筹办杂志,翻译异域文学,发表文章,组织宣传、声援辛亥革命,他的诗“我以我血荐轩辕”正道出了他的理想和当时的意气风发。

然而,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坐龙廷的皇帝而已,国民的精神,并没有实际的变革,民主的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

这使他感到深深的失望和苦闷,回国后很长一段时间,他只是靠抄抄古籍、读读佛经过日子。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使鲁迅看到了一点希望。

他应朋友的要求,开始创作小说。

但值得注意的是,鲁迅永远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思考者,无论是对革命派、维新派,还是对新文化运动,他都不是一味赞同或反对。

革命派寄希望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但却忽略了几千年封建社会赖以生存的思想土壤,忽略了在这种宗法思想影响下的愚弱的国民的改造,鲁迅认为这是不彻底的。

在他的小说中,他始终表达了这种思想和认识。

维新派从维新运动的失败中认识到,国民的愚昧和一盘散沙是失败的原因,因此也致力于国民性的改造。

但这种改造只求达到群众理解并支持自己的维新主张,因为他们理想中的国民是要听命于当权者的。

而这对于民众而言只不过换了新的主人,奴隶还是奴隶。

鲁迅所追求的国民性改造则更加强调个性的解放,而且他是从全体民众自身彻底解放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

鲁迅在一篇序言中谈到:“‘……一切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都像粪一般抛掉,而一个崭新的,真正空前的社会制度从地狱里涌现而出,几万万的群众自己做了支配自己命运的人”,这正是鲁迅一生的追求,他始终关注的是“几万万的群众”即社会最底层的大多数人(他们构成了社会的基础)的命运。

至于新文化运动,他的态度是复杂的,他先是拒绝、怀疑,后又怀疑这种怀疑,抱着“万一”的希望,开始了自己创作的。

“可以说从一开始,鲁迅就是抱着‘质疑启蒙又坚持启蒙’的复杂态度出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温儒敏《鲁迅研究四题》),所以鲁迅并没有被那种凌厉的批判和彻底的改造行动冲昏头脑,他看得更远,更深。

比如当时追求个性解放、个性自由、婚姻自由,他在小说《伤逝》中也表现了这一主题,但他不仅思考了走出去的问题,还思考了出走之后的情形:子君和涓生获得了婚姻自主和爱情自由,但社会的沉闷和腐朽最终还是埋葬了这个爱情的绿洲。

鲁迅通过他们的悲剧表明,个人和整个社会是分不开的,整个社会环境改变不了,个人的解放只能是一个空想。

由此可见,鲁迅的伟大在于他始终关注最广大民众的命运,更在于面对各种潮流,他始终有自己清醒的思考和认识。

了解这些思想背景,对于我们理解《呐喊》的主题和思想特色是有很大帮助的。

内容提要:1918年,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揭开了中国小说史的新的一页。

此后,鲁迅的创作就一发而不可收,陆续发表了《孔乙己》《阿Q正传》等多篇小说。

1923年,鲁迅将1918年至1922年间所作的15篇短篇小说结集为《呐喊》(后来再版时抽出了《不周山》),所以现在流行的版本只有14篇:《狂人日记》《一件小事》《风波》《故乡》《药》《孔乙己》《阿Q正传》《白光》《明天》《社戏》《兔和猫》《鸭的喜剧》《端午节》《头发的故事》。

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意思是“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虽然是一个短篇小说集,但《呐喊》整本书却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那就是对整个中国社会的思考。

大致来说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

这方面的代表作是《狂人日记》。

鲁迅在一篇文章中谈到,《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揭露家族制度和封建旧礼教吃人的本质。

小说以一个“迫害狂”的眼光和感觉观察周围的人,他觉得到处都是吃人的人,时时刻刻处在一种被吃的恐怖之中。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叛逆和反抗:踹过陈年古久先生的流水账簿。

最后他竟然从历史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就揭示出中国几千年封建史其实是一个吃人的历史,不仅统治者吃人,被统治者在吃人,而觉醒者也在不自觉地吃人,吃人的历史悠久而长远,这一秘密的发现是何等振聋发聩。

不过,鲁迅到底还是留下了一点亮色:不吃人的人还是有的,大概只有孩子了,所以最后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其他的小说像《孔乙己》对科举制度和等级制度的批判,《故乡》中封建意识对人性的戕害,都表现出了鲁迅不遗余力的批判精神。

二是关于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

这方面可以重点阅读《药》、《风波》和《阿Q正传》等篇。

国民性是鲁迅一生关注的问题,他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沉重的失望,其忧虑和批判也更加深刻。

《阿Q正传》描写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上都受到极度戕害的农民阿Q的悲惨命运和麻木灵魂。

阿Q是个彻头彻尾的无产者,他没有任何财产,甚至被剥夺了姓赵的权利。

他欺软怕硬、自欺欺人而又自轻自贱。

最可悲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使他没有了做人的尊严。

他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向往革命,但革命真的到来了,他却悲哀地发现统治者只是换了一个名称,赵老太爷和假洋鬼子仍然做他们的“人上人”,最后糊里糊涂的被送上刑场死掉了。

阿Q是一个典型,是一个几千年封建制度戕害下彻底丧失了人的价值的农民典型。

鲁迅对于他们,是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的。

《药》以两条线索写了愚昧民众华老栓一家和革命者夏瑜的悲剧命运,突出了觉悟者与不觉悟的民众之间的思想隔膜。

夏瑜为了民众被统治者所杀,这是一个悲剧,但更大的悲剧莫过于夏瑜为民众所流的血却成为民众治病的药。

《风波》就像一出独幕话剧,围绕皇帝重坐龙廷这一事件在小村引起的波澜,各种人物相继登台,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广大民众仍不觉悟的现实。

在鲁迅的这类小说中,看客的形象经常出现,别人的痛苦、别人流的血都成为麻木群众无聊生活中的调味品,这种赤裸裸的真实读来让人感到有一种切肤之痛。

鲁迅的笔下似乎都是一些丑陋的中国人,他所刻画的都是中国人的劣根性,什么奴性、面子观念、看客心态、马虎作风、健忘症以及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等都揭露无遗,似乎他在有意地丑化国人,但如果你仔细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你会发现即使到了现代社会,这些劣根性还顽固地存在着,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思想。

这又是何等的深刻。

当然,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有着紧密的联系。

正因为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得封建的宗法制度和礼教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蒙蔽了中国的民众,才造成国民的诸多弊病;而辛亥革命不注重思想的改造,对于民众的影响也就微乎其微。

所以在他的小说中这两方面的内容往往同时存在。

像《狂人日记》中,狂人所到之处,无人不在小声议论他,在几千年封建宗法制度的麻痹下,他们不自觉地成了杀人的帮凶;而孔乙己虽然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但周围人的冷漠也构成了他悲剧产生的土壤。

精彩片断: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

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一件小事》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日记》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药》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

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阿Q想在心里的,后来每每说出口来,所以凡是和阿Q玩笑的人们,几乎全知道他有这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此后每逢揪住他黄辫子的时候,人就先一着对他说:“阿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

自己说:人打畜生!”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但虽然是虫豸,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以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

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

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阿Q正传》阅读指导:在阅读小说之前,不妨先读一下鲁迅的《〈呐喊〉自序》和本书前面的《我是怎样做起小说的》一文。

在这两篇文章里,鲁迅介绍了自己的生活道路、思想历程、进行文学创作的缘由以及对文学功用的独特思考,这可以帮助我们真正进入鲁迅的文学世界,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