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选修1

合集下载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必修1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同步测试卷(三)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希腊城邦制度》序曰:“希腊史,从头到尾是多中心的。

”其中“多中心”是指( ) A.城邦林立 B.派系众多C.经济繁荣D.文化多元2.古代希腊的“公民”一词来源于“城邦”。

亚里士多德说:“城邦正是若干公民的组合。

”材料表明,“公民”的本质含义为( )A.公民是城邦主人B.城邦包含了公民C.公民从属于城邦D.公民是城邦的人3.历史学家指出:雅典民主制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非强权者的恩赐、赏予。

“更非强权者的恩赐、赏予”的主要原因是( )A.执政官们的坚决改革B.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C.民主政治的全面扩展D.广大平民的长期斗争4.亚里士多德说:“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

”这一原则在梭伦改革中突出地体现于( )A.颁布“解负令” B.设立四百人议事会C.鼓励发展农工商业D.实行财产等级制度5.下列图片反映的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图一图二A.小国寡民,集体执政B.直接民主,陶片放逐C.人民主权,抽签选举D.公推直选,轮番而治6.下列两幅关于雅典的图片给我们提供的历史信息有( )①公民陪审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②当时的雅典是以成年男性公民为中心的父权和夫权社会③雅典民主不是全社会所有成年人的民主④家庭和睦的妻子才能参加公民大会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③④D.②③7.伯里克利说:“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贸然开始行动。

”这表明雅典民主特别注重( ) A.民主的广泛性B.决策的科学性C.程序的复杂性D.公民集体参政8.《世界史·古代史编》写道:“在体制上,雅典民主政治也留有一个‘漏洞’,以便于这些上层分子掌握实权”,这个“漏洞”是( )A.公民大会B.五百人议事会C.民众法庭D.十将军委员会9.古代雅典学者曾言:“这些观众一个挨一个都坐在一起,胳膊碰胳膊、腿碰腿,情感也会在他们之间流动……每个人都是一个政治的人,自己被深深的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选修2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选修2

高中同步测试卷(三)第三单元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1.《独立宣言》第一行写道:“……在世界各国之间依照自然法则和上帝的意旨,接受独立和平等的地位……”;最后一行写道:“为了支持这篇宣言,我们坚决信赖上帝的庇佑,以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财产和我们神圣的名誉,彼此宣誓。

”这主要表明( ) A.北美人民信仰上帝B.《独立宣言》体现天赋人权思想C.天主教统治着北美大陆D.英国对北美大陆实行宗教迫害2.通过民主运动的推动和传播,民主理论变成法律,是近代民主化的一般历程。

以法律文献形式体现民主思想的积极意义不包括( )A.认可和保留民主运动成果B.为实现民主提供法律保障C.实现民主思想理论制度化D.完全实现民主理论的设想3.1763年,英国政府颁布法令,宣布北美殖民地的阿巴拉契亚山以西的广大地区(如下图)为英王室的私有财产,任何移居开垦都以“非法占地”论罪。

这将意味着( )A.英国对北美西部的控制合法化B.世界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加深C.北美人民与殖民政府矛盾加深D.法令得到北美资产阶级支持4.1886年落成、位于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右图)是法国人民赠给英国人民的礼物。

女神右手高擎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紧抱一个巨大的书板,上面刻有“1776.7.4”字样。

自由女神像左手紧抱的书是( )A.《独立宣言》B.1787年宪法C.《人权宣言》D.《权利法案》5.美国《独立宣言》序言指出:“美洲十三合众州全体一致宣告……解消一群人民与他群间之政治捆缚,并视其地位——基于自然法与造物主之赐——于尘世诸政权间为互不隶属且相互平等,适切尊重人类宣告独立的目标理想之需求。

”该序言强调宣布独立的主要理由是( )A.自然法律和政治理想B.政治平等和自然权利C.不平等的政治隶属关系D.自然法和造物主的恩赐6.由“原则民主”向“程序民主”演进,是近代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四)新人教版选修1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四)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同步测试卷(四)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1.观察下图,图中现象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A.强化了中央集权B.造成冗兵冗费C.削弱了武将权力D.增强了军队战斗力2.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A.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B.限制地主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D.责令地主将兼并之财上缴国库3.下列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积贫——富国之法B.积弱——强兵之法C.“三冗”——取士之法D.保证时间——免役法4.北宋中期,“冗官”“冗兵”“冗费”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造成机构重叠,官职混滥②形成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5.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由此可见王安石变法( )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B.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C.否定了科举制度D.根除了“恩荫”选官制度6.司马光:“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争民,其害乃胜于加赋。

”司马光的本质意图是( )A.反对与普通百姓争利B.反对王安石的理财措施C.反对任何变法改革D.反对向百姓增加赋税7.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理由是“上户自足,无假(借)官钱,而强与之,使出息。

……名为厚民,实乃剥下;名为惠民,实有利心”。

这是反对( )A.方田均税法B.免役法C.青苗法D.保甲法8.学者梁庚尧认为:“市易法的颁行,……由于王安石以义理财思想,使其在立法时表现出摧制兼并的外貌。

然而社会政策只是市易法阳宜的一面,财政政策才是其阴伏的真正本质。

”据其观点,市易法的“真正本质”是( )A.节流增收B.打击富豪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抑制兼并9.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一)新人教版必修1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一)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同步测试卷(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A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图为夏朝世系示意图。

读图可知,夏王朝实行( )A.宗法制 B.嫡长子继承制C.分封制D.王位世袭制2.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

这表明( )A.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C.民本色彩较为浓厚D.宗法制度雏形初具3.西周在延续前代制度的基础上对其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与创新,以便达到“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和“天下归心”的目的。

下列与“天下归周”相对应的是( ) A.禅让制B.分封制C.察举制D.郡县制4.有学者指出,(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创制”的含义是( )A.推行王位世袭制B.实行宗法分封制C.确立世卿世禄制D.实施中央集权制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C.个人观念淡漠D.专制王权强大6.“君王自命‘天子’,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

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

”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 ) 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C.强干弱枝,中央集权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7.据《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

这是指( )①宗法制遭到破坏②分封制遭到破坏③中央集权制度受到削弱④郡县制受到挑战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8.李斯说:“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三)岳麓版选修1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三)岳麓版选修1

高中同步测试卷(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1.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 )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A.①②④ 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2.凤凰网发表历史争鸣文章“北魏衰亡实始于孝文帝改革”,激发了很多网友的热议。

当时,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 )①统一黄河流域,加强了民族融合②冯太后推动其学习汉族文化③孝文帝对鲜卑文化落后的深刻认识④鲜卑贵族实行民族平等政策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3.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十二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所受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有学者认为“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对该土地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井田制度的实质B.从根本上抑制了土地兼并C.有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与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相同4.北魏时期,“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孝文帝即位后却纷纷“始返旧墟”,其主要原因是( )A.均田制的推行B.民族融合的加深C.中央集权的加强D.社会风俗的变化5.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调有常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

此社会现象是( )A.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6.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整地碎土工具更加复杂B.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C.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D.实物交易越来越频繁7.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一)人民版选修1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一)人民版选修1

高中同步测试卷(一)专题一梭伦改革(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1.约公元前9世纪-前8世纪,雅典建立了城邦国家的雏形,其标志是( )A.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B.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的设立C.元老院成为最高决策机关D.债务奴隶制被彻底废除2.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的公民不包括( )A.贵族B.平民C.工商业奴隶主D.奴隶3.一个生活在公元前7世纪的雅典公民,在他身上不会发生的事情是( )A.他可能被选举为执政官B.他可以因个人小事向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申述C.他可以和他妻子一道去参加公民大会D.他可以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4.下列关于平民与贵族斗争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既有经济原因,又有政治原因②两者的矛盾是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③二者之间的斗争促成了梭伦改革④梭伦改革消除了二者之间的矛盾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5.梭伦在改革中主要扮演了“调停者”的角色,很多改革措施都带有“折中”的色彩,这是因为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让公民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权利B.调解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C.消灭贵族势力D.将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6.古代雅典各阶层解决贵族制下社会危机的尝试中,对于雅典走向民主具有重要意义,但又不能化解社会矛盾的尝试是( )A.建立僭主政治B.制订成文法C.武装暴动D.建立社会保障体制7.公元前594年的一个清晨,古城雅典的中心广场上聚集了成千上万的农民、手工业者和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

兴致勃勃的人们正急切地等待着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新上任的首席执政官梭伦将在此宣布一项重要的法律。

你认为他所宣布的第一项法律制度是( ) A.遗嘱法B.财产等级制度C.《解负令》D.建立四百人会议8.梭伦改革中,直接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所需公民群体形成的措施有( )①颁布《解负令》②确立财产等级制度③鼓励发展农工商业④设立四百人会议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①④9.为了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梭伦以财产多少为依据,将城邦公民划分为四大等级,其中第四等级可以参加或者担任官员的是( )①公民大会②四百人会议③陪审员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10.梭伦堪称雅典第一个平民领袖,主要是因为( )A.建立了集体统治的法制原则B.形式上承认雅典公民的平等权利C.创立了最早的比例代表选举法D.开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完善时代11.之所以说梭伦改革的一系列发展农工商业的措施为雅典贵族政治转变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依据是( )①限制了贵族土地财产的扩展②壮大了平民的经济实力③壮大了工商业奴隶主的经济实力④提高了工商业奴隶主的政治地位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12. 在雅典城邦,公民个人虽然可以在民众大会上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但若这种提议得不到通过的话,则将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虞。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二)人民版选修1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二)人民版选修1

高中同步测试卷(二)专题二商鞅变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1.春秋战国时期能反映社会大变革的社会现象包括( )①井田制瓦解②铁农具和牛耕推广③新兴地主开始掌握政权④百家争鸣⑤争霸战争频繁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2.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出现一系列变法,变法首先在魏国付诸实施。

继魏国之后,为了改变与“三晋(韩、赵、魏)”屡战屡败的不利局面,楚国起用卫国的哪一位旧臣进行了变法( )A.李悝B.吴起C.管仲D.商鞅3.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统治者大力提倡的思想是( )4.《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名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 A.遵循先代旧制B.因时进行变革C.加强思想控制D.强化专制统治5.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使得( )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②按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③中央集权建立起来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晋爵的机会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 )A.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B.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小农经济D.按军功授爵,废除贵族特权7.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国人必须严格执行。

这一规定( )①阻碍了经济发展的进程②便利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③有利于国家赋税的征收④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8.秦国时期,某老农刚成年的儿子搬出了家,另立门户。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商鞅变法中的哪一项措施( )A.经济改革B.文化改革C.政治改革D.社会风尚习俗改革9.从地理位置分析,春秋时期秦国称霸中原的最大障碍是( )A.“三晋(韩、赵、魏)” B.齐国C.燕国D.楚国10.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十三)人民版选修1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十三)人民版选修1

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三)期末综合检测卷(B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1.平民对梭伦的改革有很多抱怨,主要是由于其改革( )A.使平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B.给平民的经济政治利益太少C.不在雅典推行僭主政治制度D.没有实现广大平民任何要求2.下列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的有关内容中,对政治文明发展的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 A.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B.建立陪审法庭制度C.召开公民大会,让公民参与城邦事务D.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3.商鞅变法中废除的旧制度,不包括( )A.井田制B.王位世袭制C.贵族世袭特权D.分封制4.“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5.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B.北宋统治下的洛阳呈现繁荣景象C.唐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D.5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6.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在谈到变法设想时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在于( )A.开支过多B.土地兼并C.水利不兴D.生产过少7.王安石变法中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

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或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

下列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 )①这是利用封建权力干预经济②它限制大商人控制操纵市场③它能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④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8.“一个信奉基督的人不受任何事物的束缚;为了得救,他无需做任何事情,只要他相信上帝就可以丰丰厚厚地得到这些礼物。

高中历史单元质量评估(三)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单元质量评估(三)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质量评估(三)第三单元(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导致北魏社会矛盾尖锐的制度不包括()A.宗主督护制B.赋税制度C.民族歧视政策D.均田制2.(2013·芜湖高二检测)下列史实属于拓跋珪在位时期的是()①对原来的部落组织实行编户②计口授田,劝课农桑③仿汉制设官④将势力扩张到黄河流域,迁都平城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2013·江南十校模拟)以下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叙述,与史实不符的是()A.改革的背景是北方战乱,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出现统治危机B.魏孝文帝精通诸子百家,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C.这次改革是一次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D.这次改革就社会发展角度而言,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4.(2012·合肥模拟)据《魏书·目录序》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

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赋税制度B.推行汉化政策C.加强集权D.整顿吏治5.(2013·海淀模拟)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

此社会现象是()A.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6.(2012·兰州高二检测)以下对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目的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打击鲜卑贵族B.吸取先进文化C.扩大统治基础D.缓和民族矛盾7.(2013·亳州高二检测)在推行均田制时,孝文帝规定奴婢也是授田对象,授田的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

通过实施该办法()A.北魏自耕农的数量大量增加B.北魏政权有效地拉拢了汉族地主C.鲜卑族的生产方式最终汉化D.豪强地主势力遭受到沉重的打击8.《洛阳伽蓝记》记载:北方“百姓殷富,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舟车所通,莫不商贩焉”。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三)人民版选修1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三)人民版选修1

高中同步测试卷(三)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1.冯太后和孝文帝都主张学习汉族文化,主要原因是( )A.二人均受汉族文化的长期熏陶B.学习汉族文化易于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C.汉族政权力量强于北魏政权D.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矛盾尖锐2.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3.《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4.以下属于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的措施有( )①模仿汉族官制②修订律令,实行严刑酷法③尊儒崇经,兴办学校④将北魏官制定为九品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③D.①④5.北魏孝文帝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①促进鲜卑族贵族接受汉族文化②进一步吸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③争取汉族地主对孝文帝的支持④整顿吏治以壮大北魏的统治力量与基础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为改革深入进行提供条件的是( )A.整顿吏治B.推行均田制C.迁都洛阳D.提倡与汉族通婚7.《魏书·食货志》载:“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周流,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钱焉。

”对这一现象理解最正确的是( )A.鲜卑从孝文帝改革后进入封建社会B.北魏政府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C.商业由萎缩而至于渐趋活跃D.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缓慢8.孝文帝迁都洛阳的那一年开始开凿我国佛教石窟,少林寺(如下图)即是孝文帝为远道而来的印度高僧跋陀修建的。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一)新人教版选修1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一)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同步测试卷(一)第一单元梭伦改革(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1.约公元前9世纪-前8世纪,雅典建立了城邦国家的雏形,其标志是( )A.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B.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的设立C.长老会议成为最高决策机关D.债务奴隶制被彻底废除2.梭伦改革前夕,雅典贵族进行了一场辩论,下列说法符合当时社会现状的是( ) A.辩论背景:平民反抗激烈,贵族统治危机B.辩论各方:奴隶主贵族、工商业奴隶主、下层平民C.辩论内容:是否发展海外贸易D.辩论结果:取消了贵族专权3.在一堂关于“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原因”的课堂讨论中,四位同学的发言中最接近体制因素的表述是( )A.雅典的“五百人会议”扩大了雅典的民主基础B.雅典港湾众多,工商业发达C.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D.雅典注重对公民参政素质的培养4.“梭伦的金钱政治对于当时的雅典还不失为一次革命。

我们不能忘掉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阶级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

”这一评论基于梭伦改革( )A.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B.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C.确立了财产等级的参政制度D.颁布了免除一切债务的“解负令”5.雅典人四处寻找富于人情味的改革者,终于,他们找到了梭伦。

他一面颁布“解负令”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组建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提高平民政治地位;一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一定程度上保护贵族政治特权。

由此可见梭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 A.提高平民地位B.调和社会矛盾C.保护贵族权益D.未改善奴隶的生存状况6.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一书中提到:“(梭伦)制定了一些新的法律。

……法律写在牌子上……所有的人都要发誓遵守法律。

……这些法律要实行百年不变。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①梭伦用立法的形式进行改革②梭伦的法治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③梭伦要求解除债务奴役④雅典城邦已经实现了高度繁荣的民主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7.梭伦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的措施对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意义是( )A.直接削弱了贵族专权的局面B.增强了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的经济实力C.扩大了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D.壮大了雅典城邦的实力8.“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财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氏族制度(世袭特权)遭到新的失败。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十三)新人教版选修1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十三)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三)综合水平测试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1.公元前594年开始的梭伦改革对雅典开辟了一条民主的道路,其积极影响不包括( )A.发展工商业经济,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B.稳定平民阶层,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阶级基础C.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得以根本解决,稳定了社会D.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起到了楷模作用2.梭伦改革使雅典确立了奴隶制的民主政治制度,而基本处于同一时期的商鞅变法却使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这说明( )A.西方有民主的传统,东方有专制的传统B.从历史上看,东西方文明是互不相容的C.东西方文明有明显的地域差异D.自古以来西方的制度就比东方的先进3.商鞅变法的法令公布后,生活在咸阳附近的某农民感到既兴奋,又恐惧。

令他恐惧的法令条文最有可能是( )A.废井田,开阡陌B.重农抑商C.统一度量衡D.实行连坐法4.下图反映的信息是( )A.北魏农业发展B.北魏手工业发展C.北魏商业发展D.北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5.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6.据史书记载,宋军“终日嬉游廛市间,以鬻伎巧、绣画为业。

衣服举措,不类军兵,习以成风,纵为骄惰”。

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宋朝治军注重提高兵员的素质B.宋朝军队的作风懒散C.宋朝存在严重的冗兵现象D.宋朝军队战斗力低下7.《光明日报》撰文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应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而在王安石变法中,就有体现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对市场进行管理的相应措施,它是( )A.租庸调制B.市易法C.青苗法D.两税法8.路德一再激烈攻击理性,以《圣经》的名义斥责哥白尼,他坦率承认,以理性的观点来看,基督教的许多预料推测都是荒谬的;加尔文宣扬人类开初生来就是道德上无力的,而先定论的教义似乎有意要使人类的一切努力归于无效。

高中历史 同步检测3(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 同步检测3(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北魏前期实行的宗主督护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加强了对北魏地方基层的管理B.有利于封建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C.导致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D.阶级矛盾进一步加剧解析:宗主督护制有利于豪强地主控制地方的财政大权,不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答案:B2.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B.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C.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分配给无地农民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解析: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就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

答案:C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庄园”的理解,透过题干信息可知其指的是“被圈占的成片土地”,说明在均田制实施后仍存在土地集中和土地兼并现象。

4.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

他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改革是( )A.梭伦改革B.管仲改革C.商鞅变法D.孝文帝改革解析:综合四个选项,只有孝文帝改革符合材料中恩格斯的观点。

答案:D5.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主要是因为( )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B.租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解析:从均田制实施的目的和授田后农民的负担入手分析可知,D项最符合题意。

《优化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专题三过关检测Word版含解析

《优化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专题三过关检测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三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问题主要有()。

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②官场贪污腐败,人民负担重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实际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孝文帝亲政后,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统治的黑暗、租调徭役的繁重、阶级矛盾的尖锐等,①②③④均是正确表述。

答案:D2.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最重要措施是()。

A.推行均田制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D.整顿吏治解析:均田制属于确定经济基础的内容。

均田制的推行,使少数民族定居下来,逐步适应了农耕生活,成为封建统治下的编户农民。

答案:A3.北周鲜卑大臣豆卢譿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

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A.商鞅变法B.王安石变法C.孝文帝改革D.吴起变法解析:“五胡内迁”后,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鲜卑民族,而鲜卑族的汉化主要得益于孝文帝改革,根据题干中的“北周”也可知是孝文帝改革。

答案:C4.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下列属于可“均”的土地有()。

①地主占有的土地②农民占有的土地③无主土地A.①③B.②③C.①②③D.③解析:均田制分配的是国家掌握的无主土地,不触动地主和农民的土地,故选D项。

答案:D5.《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侯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

皆改之”。

孝文帝提出进行姓氏改革的依据是()。

A.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B.鲜卑族和汉族都崇拜黄帝C.鲜卑族和汉族自古以来都生活在黄河流域D.鲜卑族和汉族风俗习惯相同解析:孝文帝为了给改革寻找依据,减少阻力,指出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以增加双方对彼此文化的认同感,故选A项。

高中历史 单元质量检测(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 单元质量检测(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单元质量检测(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叶适《旧学纪言》卷十三称:“X、石、苻、姚与夫慕容,虽曰种类不同,然皆久居中国,其豪杰好恶之情,犹与中国不甚相异。

独拓跋氏,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

”材料反映了鲜卑贵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 )A.如何缓和阶级矛盾B.如何统治汉人C.如何解决民族问题 D.如何发展封建经济解析:选C 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根据“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可知鲜卑贵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如何解决民族问题。

A、B、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故答案选C项。

2.某位同学在复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整理了以下表格,表格内容因果逻辑关系对应准确的是( )解析:选C 由于豪强地主的行为影响地方管理和国家赋役征收,故孝文帝改革设立三长制、推行均田制,C项正确。

3.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解析:选B 从“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可知均田制的作用是限制地主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故B项正确。

4.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迁都某某,削弱保守势力B.定期考核,依照政绩提拔官吏C.限制“恩荫”,防止权贵垄断D.发放俸禄,并由国家统一筹集解析:选D 结合史实可知,为解决吏治混乱、贪污成风的现象,采取了俸禄制,官员俸禄统一由国家发放,故D正确。

5.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

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

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

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吏治清明B.粮食产量增加C.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要求D.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解析:选D 俸禄制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均田制规定农民担负固定的赋税和徭役,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故选D项。

最新人教版选修一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卷(三)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选修一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卷(三)及答案

单元检测(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在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纵富督贫,避强侵弱”的局面,这种局面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北魏实行了( )A.编户制度 B.汉政策.宗主督护制度 D.民族歧视政策答案解析在完成统一后,北魏统治者在地方上建立了宗主督护制,出任宗主的多是地方豪强。

这样,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使人民的负担空前沉重,苦不堪言。

2.透过下图能获知北魏( )①北魏骑马武士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情景②北魏是“马背上得天下”的政权③北魏时陶瓷艺术水平高④北魏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A.①② B.③④ .②③④ D.①②③答案 D解析骑马武士陶俑直接反映出北魏凭借武力统一北方,同时也映射出北魏时较高的陶瓷艺术。

至于统治者实行什么统治政策是无从得知的。

3.南朝谢灵运写道:“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这反映了( )A.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B.鲜卑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柔然侵扰北魏D.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答案 B解析解题关键在于准确解材料中“征调赋敛”这一信息。

4.下图反映的信息是( )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A.北魏农发展 B.北魏手工发展.北魏商发展 D.北魏资本主义萌芽答案解析抓住图片名称的关键词“商队”即可排除A、B两项,而D项与史实不符。

5.“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世。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 B.推行三长制.整顿吏治 D.迁都洛阳答案 A解析使“州郡之民”由流民变为农居民的措施是均田制。

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A.颁布均田令 B.实行汉政策.迁都洛阳 D.采纳汉族政治制度答案解析北魏迁都洛阳之前都城在平城,该地地处偏僻,使北魏政权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迁都洛阳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7.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

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同步测试卷(三)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1.《中国大历史》一书有许多精彩论断。

如:“淝水之战后,拓跋珪成立北魏政权,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

”根据材料判断,该书作者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主要是( ) A.朝代更替B.经济政策C.民族矛盾D.中央集权2.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针对的是当时( )A.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3.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

均田制的目的是( ) 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4.北周鲜卑大臣豆卢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

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A.李悝变法B.商鞅变法C.孝文帝改革D.北魏统一黄河流域5.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6.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7.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过程。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A.封建化的过程B.农业化的过程C.工业化的过程D.汉化的过程8.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

”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 )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B.推行均田制C.设立三长制D.推行新的租调制9.叶适《旧学纪言》卷十三称:“刘、石、苻、姚与夫慕容,虽曰种类不同,然皆久居中国,其豪杰好恶之情,犹与中国不甚相异。

独拓跋氏,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

”材料反映了鲜卑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 )A.如何缓和阶级矛盾B.如何统治汉人C.如何解决民族问题D.如何发展封建经济10.(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制度的实行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②制度没有触动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③调整了国家和地主、国家和农民之间的关系④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A.①②③④ 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1.北魏创立的均田制,隋朝到唐初一直沿用,这一制度旨在( )A.确立土地私有制B.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C.打击官僚地主的势力D.杜绝土地兼并的问题12.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了当时( )A.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的新高度B.鲜卑与汉族地主的合作形成了新统治集团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D.民族差异大,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的民族13.“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这是对下列哪次改革的描述( )A.大化改新B.商鞅变法C.忽必烈改革D.孝文帝改革14.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①② 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题10分,第20题12分,共72分)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

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

——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4分)(2)请对材料二中史学家的观点以史实加以说明。

(6分)16.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高祖曰:“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改。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各宜深戒。

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

王公卿士,咸以然不?”禧对曰:“实如圣旨,宜应改易。

”……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

我徂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禧对曰:“陛下圣过尧舜,光化中原,臣虽仰禀明规,每事乖互,将何以宣布皇经,敷赞帝则。

舛违之罪,实合刑宪。

”高祖曰:“若朕言非,卿等当须庭论,如何入则顺旨,退有不从。

昔舜语禹:汝无面从,退有后言。

其卿等之谓乎?”——《魏书·咸阳王禧传》(1)文中“高祖”指谁?(2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高祖在位期间有何重大举措?有何影响?(6分)(3)材料中事件表明了高祖怎样的态度?(2分)17.“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 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

——《魏书·成淹传》材料二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魏书·习学记言序目》材料三今日之行,诚知不易。

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列传第七中》材料四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廿二史札记·崔浩传》(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些材料?除迁都外,北魏政权“行汉法”的举措还有哪些?(6分)(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请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

并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

(6分)1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

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庄》《老》,尤精释义。

才藻高瞻,好文为章。

诗、赋、铭、颂,有兴而作。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材料二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2)材料二中图三《魏晋的汉人胡食画像砖》所示的景象出现于北魏时期,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图中哪一现象最能体现民族融合?(2分)(3)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从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4)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2分)(5)你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商鞅变法相比,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通过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思考改革成功需要什么条件?(8分)1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

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

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

”魏主善之,由是始议均田。

——《资治通鉴》卷一三六《齐纪二》材料二对于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

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进入动乱不一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以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即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等人之手。

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动乱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追溯到孝文帝改革。

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都洛阳,改鲜卑勇武之风为汉人文弱之气,进一步削弱了北魏军事力量,孝文帝的改革不但没有振兴北魏,反而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的灭亡。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前怎样的现实问题?(4分)(2)为解决这些问题,孝文帝采取了哪一改革措施?(2分)(3)材料二中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4分)2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4分)参考答案解析1.【解析】选B。

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可以看出作者研究历史的角度是经济角度,故B项正确;朝代更替、民族矛盾和中央集权与材料无关,故A、C、D项错误。

2.[导学号16240015] 【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

“立三长”即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说明此制度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的社会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