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财政政策的局限与淡出
积极财政政策的制约与淡出
在对 市场依赖与 政府依赖 的选 择 中,自 觉 或不 自觉地 向后者倾斜 .这 又会在 客 观 上放 大政府与 行政机 制对市场 和市 场 机制 的遏制作用 .这与市场化 的改革取 向也是背道而驰的。 作 为一种 反周期 的扩张性 的财政政 策 .积 极财政政 策需要根 据经济运行和 社会 发展态势相机 抉择 该实施 时果 断 实旋 该溃出时适 时淡出。
市 场已处于典 型的市场格 局 因而 以基
部分 比重的农村人 口的收入 不能形 成有 效 的拉动作用 .就 无法在投 资与消 费之 间建立起有效 的传导桥梁 从而也就 不 能 对消费市场 的扩大起到 有效的 刺激作 用 。第三是 国债 投资收益 的递减 由于 国债投 资大都 是政府投资 建设项 目大 都 为国有项 目 .因而在没 有强有 力的财 产 约束机 制 与利益 激励 机 制的情 况 下 这种投资 的收益 率是很难保证 的 根 据 有关专家 的测算 .在 国债投资 中 只有 3 %是有效 益的 。这样低的 盈利状 况和 1 3 这样大 规模的 连续投资 将 很可能给 我 国未来 的经济发展 带来重大 隐患 甚 至 可能会 引发财政危机与金融危机 。 三是效 应分散稀释 。财政政 策 的功
调控 的需要 .只能服务于 有限的 政策 目 标 不能无 限扩大 。积极 财政政 策的功 能是 有限 的 .重点在于 发挥 导 向 和 点睛 的杠杆作 用。它是特定时期政府 采取 的相机抉 择性政策 .而不是重 在实 现深 化改革和 实现结构调 整 的长 期性政 策 如果 无限扩展积极财政政 策的目标 , 认 定积极财 政政 策应 当一直持 续 使产 业 结构调 整取 得显著成效 ,供 需结构失 衡状 况得到 明显改善 就业压 力得到彻 底缓解 .其结果岿然导致财政功能错位。 央 行货 币政策 委 员会 常务副 秘书长
应用文-积极财政政策“淡不出”
积极财政政策“淡不出”'与此同时,政府高官表示积极财政政策将逐步淡出。
那么,财政政策影响何在?能否顺利“淡出”?我们试图透过对财政政策的分析,理解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改革进程。
为此本报约请四位专家深入探讨。
专家们的论争是激烈的:上海财经大学丛树海教授认为,今年还不是“淡出”的理想时机,因为经济运行态势好转、民间投资启动、消费需求回升等基本条件尚未出现,而中国又面临巨大的就业和养老压力,因此维持财政投资的扩张力度是必要的;美国托列多大学张欣教授在美国的和日本的教训后更认为,债务不可怕,在当前大量银行储蓄和劳动力闲置情况下,扩张性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大胆地进入,以保持经济增长,减少资源浪费。
但是,复旦大学袁志刚教授批评说,这几年积极财政政策对市场机制的培育危害甚大,特别是金融改革滞后和国企改革滞后,导致私人投资不旺、消费疲软;上海财经大学蒋洪教授认为,巨额国债将形成新一批国有企业,为未来改革背上包袱,由于政府在开放投资领域、资产价格、国企退出等方面尚无多大进展,私人投资还远不能代替政府投资,因此积极财政政策想“淡出”但还是很难“淡出”。
本期主要丛树海教授和袁志刚教授的观点;张欣教授和蒋洪教授的观点将在下期刊出。
本次采访得到复旦大学刘社建博士、章元博士和徐伟博士的大力帮助,谨此致谢。
《21世纪》:前不久财政部项怀诚部长表示积极财政政策将逐步淡出。
他提到积极财政政策有两个负面影响,一是长期使用国债的人觉得这个钱好花,形成对国债的依赖,二是国债的大量发行将为以后的通货膨胀种下祸根。
那么,目前中国要不要淡出积极财政政策?能否顺利淡出?丛教授是财政方面的专家,希望听到您的看法。
丛树海:今年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第五年,连续数年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其负面效应确实存在,特别是“潜在”的财政风险。
但我认为,对国债的依赖性问题,或国债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浪费和效益不佳等现象,并不是财政政策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中国财政支出决策机制、支出和财政法制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所导致的,与财政政策本身关系不大。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是否应该淡出
收 稿 日期 :0 2 0 - 1 20 - 7 0 作 者简介 : 于天 义(9 5 ) 男, 】 6 - , 山东省威海市财政局 高级会计 师。
2 经济 纵横 4
9 20 /02
维普资讯
能形成有效 的拉动作用 , 无法在投资与消费之 间 建立起有效 的传导桥梁 , 从而不能对刺激 消费产 生有效的作用 。三是国债投资收益的递减 。由于 大部分 国债资金用于农林水利 、 城市环保等项 目, 这些项 目社会效益 良好 , 而经济效益相对较差 。 根 据陕西等省的统计 , 20 年底全部 已建成的国 到 00 债 投 资 项 目中, 经济 效 益 的 约 占 4 , 有 5 其余 5 只 有社会 效益 , 无直 接 的经 济效 益 。 5 而 第三, 稀释效应 。尽管 国债投资规模较大 , 但 分散到各个地区和部门后 , 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不 足以对社会经济产生持续和有效的拉动作用 。特 别是 目前 国债投资的方 向大都为基础设旋建设 , 其在产业发展链条上的前项关联与后项关联都相 对较弱 , 再加上我国生产资料市场 已处于典型的 买方市场 , 因而, 国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 第四, 依赖效应 。一方面表现在经济增长上 , 也就是经济的有效增长对财政政策 已产生比较明 显的依赖性 , 似乎要保持 7 以上的经济增长 , 就 必须实旋积极 的财政政策 ; 另一方面 , 表现在投资 体制上 , 一谈 到增加投 资, 好象就是增 加政府投 资, 这也导致企业在对市场依赖与政 府依赖的选 择中, 觉或不 自觉地 向后者倾斜 , 自 客观上放大 了 政府对市场和市场机制的遏制作用。 二、 积极财政政策现在淡出为时尚早 积极财政政策是否淡出, 不能盲 目断言, 而要 认真分析淡出的条件 , 只要具备淡出条件, 就可 以 淡出 , 否则不宜淡出。 我们不妨对淡 出条件作如下 分析 : 淡 出条件之一 : 国际经济环境有所好转 。98 1 9 年实旋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发生了 亚洲金融危机 , 国际经济环境恶化。从 目前情 况 看, 国际经济环境还没有得到根本 改善, 一方面, 美国、 日本等发达 国家经济增速 减缓 , 特别是美国 经过“ 1 ” 9・ 1 事件后 , 经济 出现了新变化 , 持续繁 荣 1 年 的美国经济出现了衰退 ; O 另一方 面, 我国 加入 WT 在三、 O, 四年 内会 受到很大 冲击, 不可 预见的困难 也会很多 , 未来经济形势依然不容 乐 观 。此时淡出不合时宜 。 淡 出条件之二 : 已动工的国债投资项 目基本 竣工 。 目前为止, 到 已开工 了 6 0 多个项 目, 00 占用 4 万亿元资金 , 要保证这些在建项 目竣工 , 还需要 五六千亿元 。 在不上新建项 目的前提下 , 如果再发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适时调整和渐进转换概要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适时调整和渐进转换摘要市场经济运行既遵循一定的规律,又有其不确定性。
面临通货紧缩和诸多经济风险,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是完全正确的选择。
但是我国1998年以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对经济运行逆向调节的短期选择,而非长期政策取向,因为我国一直处于经济高速增长和财政紧运行状态中,不具备长期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时空环境,并且我国财政自身也存在着规模、结构、制度等方面的缺陷,加上经济矛盾的复杂性,财政政策风险在所难免。
因此,我们应坚持适度从紧的平衡财政政策不动摇,在经济形势好转的情况下,积极财政政策要逐步淡出。
关键词积极财政政策;逐步淡出;通货膨胀;财政支出一、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及评价1998年开始实施的以增发国债、扩大财政支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转折点。
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外需增长大幅下滑,只能依靠国内需求来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而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大多数产品供给能力大量闲置,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与此同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大量历史遗留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传统产业工人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社会保障资金的拖欠等一系列影响社会安定的问题都要求财政能够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旨在扩大内需、调整政府投资重点、推进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新增发的国债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据统计,从1998年到2002年,我国保持了7.8%.7.1 %.8.0%.7.3%和8.0%的经济增长率,积极财政政策拉动GDP的增长幅度分别是1.5、2、1.7和1.8、2个百分点。
从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到2003年底,国家财政共发行长期国债8000亿元,主要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提高城镇中低收入者收入。
这种以增发国债为主要手段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外需的不足,刺激了内需的增长,保证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当前的财政问题与积极的财政政策
企 交易印花税税率下凋对该项税 收的影响 不利影响 。 这表 明,财政作为政府调节 程度上有所缓解。同时, 业效益也在 在 将在 2 0 年进一步显 现 金融 保险业 收A分配的主要手段, 02 所面临的任务还 不断好转。 充分肯定了积极财政 政策 对 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之后 , 我们还应 营业税税率 2 0 年将继续 下调一 个百 比 较 艰 巨。 02 连 分点 。 同时国有股 减持 收入 和车 辆购置 4 .积极 的 财政 政 策可 能带 来 的 负 清楚地 意识到, 续几年实施 增 发国 税收人属于有专项用途 的收入. 不能调 面垃 应 不 能 忽 视 。首 先 要 指 出 ,如 果 实 债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 其对经济增 长 剂用于其他支 出等 。 与此同时 财政 支 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致了财政 预算的 的拉动作用已逐步减小。 据有 关部门测 导 出需求可能会有一个较快 的增 长。 主要 赤字.特别是如果赤字在逐年增加,将 表现在 下几个方面 : 一是为了深化改 定会对未来经济产生负效应, 这种颤 革,可能需要财政增加较多的支 出。二 效应可能会有长期,深远的后果 不能 是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支出也会有较快 因为要推出积极的财政政策, 就否认 这
维普资讯
中 国社 会 经 济 发 展 战 略
动经济增 长17个百分点. 0 1 2 0 年贡献 要具备~定的条件.只有时机成熟才可 大基 础设 施项 目, 办成 了一些多年想办 1 8个百分 点 以淡 出.否则就会像 日本等其他国家那 而未办成 的大事 ;加快 了企业技术进
一
算, 在过 去的三年 中国债投 资对 经济增
长的贡献度有逐年减小的趋势, 9 8 19 年 的经济增长速度为 78 . %, 其中国债 投
资贡献了 1 . 5个百分点 , 9 9 1 9 年经济 增 的增 长 如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实施 和 种负效应。有一种看祛认为,如果赤字 长71 中国债投 资贡献了2 % 个百分 点.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等都将相应增加 的水平没有超过国际上所通行的一些比 2 0 年经济增长 8 00 %,其中国债 投资 拉
1998年与200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
表3 1998以来长期建设国债的规模、使用方向
年份 规模(亿 使用方向 元) 1998 1000 基础设施 1999 2000 2001 1100 1500 1500 基础设施,国企技术改造 基础设施,国企技术改造, 西部开发,生态环保,科教 基础设施,国企技术改造, 生态环保,科教,重点为在 建项目和西部开发
2002
2003
1500
1400
同上
重点是在建项目
(2)调整收入分配政策。 (3) 调整税收政策。 ——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提高城市 ①停征固定资产投资方 低收入居民的收入。 向调节税。②推进税费 实行了“两个确保”和城市“低 改革。③先后三次提高 保”。 出口退税率。同时,对 ——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 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全面 ——采取多种措施减轻农民负担, 实行免、抵、退税办法, 增加农民收入。①农村税费改革是 有力地促进了出口。 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一项重大措施。 ②加大农村扶贫力度。③通过增加 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减轻农民负 担。④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 产业和城镇的合理有序流动,拓宽 (4)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了农民就业渠道,对农民增加收入 具有重要作用。
•
•
上述几方面的情况综合在一起,使决策层于1998年为力 求实现8%的增长目标而采取增加投资、扩大内需方针。为有 力地贯彻这一思路,启动财政政策便是必然的选择。因为走 向市场经济“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制,财政政策是 货币政策之外唯一可以仰仗的“主力型”工具和手段。
在这样的背景下,1998年6-7月,党中 央、国务院又转发了国家计委《关于今年上 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和下半年工作建议》,并 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1998年8月,全 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财政部 的中央预算调整方案,决定增发1000亿元国 债,同时,配套增加1000亿元银行贷款,全 部用于基础设施专项建设资金。至此,中国 积极的财政政策正式启动。
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对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反思与展望一、积极财政政策的反思(一)积极财政政策取得的效果几年来,我国实行了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以及停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免征房地产税,投资抵免所得税,提高出口退税率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
透过各项经济指标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分析和统计,1998年通过增发国债,扩大政府的投资规模,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1999年达到2个百分点,2000年达到1.7个百分点。
到2000年底,财政共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3600亿元,连同配套资金的投入,约完成1.5万亿元的投资量。
利用国债资金进行重点建设,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的增长,加快了结构调整的步伐,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
2001年GDP增长7.3个百分点,2002年上半年增长7.8个百分点。
从物价指数来看,到2000年4月,连续32个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跌已经全面止跌,并首次出现正增长,2000年消费价格指数比1999年上升0.4%,2001年同比增长0.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0年同比增长9.8%,2001年6月同比增长10.3%,2002年上半年同比增长8.6%。
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来看,1998年下半年,投资需求增幅明显上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明显增强,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5%,增幅比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
2000年固定资产投资额比上年同期增长9.7%,增幅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2001年固定资产投资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2.1%。
可见,积极财政政策确实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效果。
(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虽然积极财政政策取得明显的效果,但是没有预期的那样理想,对经济发展产生的乘数效应较小,经济形势依然严峻。
1.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
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没有有效的措施来改革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没有具体有效的措施来增加农民收入,没有有效地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企业下岗职工问题。
财政政策的作用与局限性
财政政策的作用与局限性财政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主要方面之一,它通过调整政府收支来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财政政策能够启动和维持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提高社会福利,但它也有其局限性。
一、财政政策的作用1、拉动经济增长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提高一国的总需求,从而激发经济增长。
政府可以通过投资基础设施、提供补贴或减免税收等方式,促进经济增长。
2、促进就业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社会福利和提供职业培训等方式,促进就业。
3、调整收入分配财政政策在增加收入分配方面可以通过税收制度与财政转移支付两个方面进行调整。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税收等方式,调整收入分配,降低收入差距和贫困问题。
二、财政政策的局限性1、政策执行难度大财政政策的实现需要政府部门的协调和执行,但政府部门间存在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政策执行难度大,可能会导致政策效果的削弱。
2、政府债务增加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往往会导致政府债务的增加。
政府不断增加债务可能会导致国家财政紧张,增加政府的财政风险。
3、影响资本市场与汇率财政政策在大量增加政府支出的时候,可能会导致国家资本市场产生波动,并影响汇率。
财政政策也可能使通货膨胀率增长加快等。
三、财政政策未来的发展趋势1、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当今世界,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越来越重要,财政政策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通过减少污染和促进环保等方式,推动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
2、更加注重科技发展财政政策也越来越注重科技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投资创新,激发革新和技术改进,增强经济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财政政策实施过程中仍会存在局限性。
因此,国家需要审慎地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更加注重政策协调与平衡,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及其“淡出”
资本 存 量 和 人力 资 源 存量 能 够 允许 的最 大 产 出 ,实 际 GDP 于潜 在G P 高 D 会造成 一 国资本 和人力 资源 的需 求大
于供 给 ,从 而 引发 通货 膨胀 ;实 际 G P 于 潜在 G P D低 D ,
国潜在G P D 水平 比较复 杂 ,为方便 分析 ,我们 可 以将 潜 在G P D 表示 为一定 时期 一 国平均 的经 济增 长率 。 改革开放2年来 ,我 国平均经 济增长率 为9 %。考虑 0 . 8
S oure: U c EI
圈1
Es i at t m e
F ec s or a t
释积 极财 政政 策 的 内在 根据 是什 么 。
[ F se ,a t r ] a t rfse 口
u L ,I , u l I a 0 口 u Il ll 口 a y 口 a I 口 a II 口 I l
运用G P 口的概念有 助我们分 析 19年 以来宏观经 D缺 98 济 增长 率 下 降 的 隐 含 问题 的严 重性 。GD 缺 口是 潜 在 P
一
右 。从 图 1 以看 到 ,19 年 我 国经 济增 长 率显 著 高 于 可 92
0 .%的 平 均 增 长 率 ,或 是 高 于 潜 在 是 19 年~ 9 7 间经 济增 长 率 大 幅下 降 ,从 1%以 改 革 开 放 2 年 来 98 9 3 19 年 4 P ~个 92 上持 续 下 降 到9 %以下 ;二是 19 年 后宏 观 经 济 增长 率 GD 增 长率 3 4 百分 点 。这说 明 ,总需 求 膨胀 是 19 98
/\\\ / \ / \
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和挤出效应
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和挤出效应财政政策是直接影响政府和个人的消费支出,比如压缩总需求,控制消费,但这样市场购买力不足,需求下降,产品剩余,生产萎缩。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财政政策的局限性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积极财政政策的局限性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以社会上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闲置资源为前提。
也就是说,这部分闲置资源依靠市场力量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运用国债的形式,才能得以有效的利用。
但是经济资源的总量毕竟是有限的,伴随着经济不断扩张,资源的瓶颈约束迟早是会到来的。
如果累计的财政赤字和累积的发债规模已经很大,而扩张性财政政策受惯性影响又收缩不下来,财政从金融市场筹集过量资金,就有可能导致经济过热,引发通货膨胀。
因此,经济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积极财政政策不可能长期实行下去,换句话说,从长期看,我们仍然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况且,从理论上说,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积极财政政策本来的定位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短期性的总量失衡进行反周期调节,调控的对象主要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
但从1998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5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短时间内仍无法淡出,这个时间跨度显然已经超出“短期”的范围。
连续5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其实施的目标主要放在刺激投资需求上,也可以这样说,即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所筹集来的国债资金,其政策导向是积极地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国民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
由于我国投资增长主要依赖于政府增发国债和由国债投资而带动的贷款所拉动,社会投资增长则相对缓慢。
这种性质的投资,主要是靠政府政策性投资行为的推动,市场机制的内在驱动因素较少。
它一方面说明政府主导型的投资增长格局仍未有根本改变,另一方面也反映经济增长对政府政策性投资的依赖过大,社会投资明显不足。
由于政府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这将部分抵消财政政策所产生的“乘数效应”。
目前国内积极财政政策分析
当前国内积极财政政策分析一、积极财政政策出台的背景和深层次原因分析1997年7月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严重打击和损害了亚洲各国经济,对我国的经济也造成了严重的外部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采取了对内启动内需、对外扩大出口的宏观政策组合,消除外部冲击可能带来的各种连锁反应,积极财政政策是其中最重要并且最有效的政策手段之一。
但是,从当时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看,这些政策的出台还有着更深层次的背景。
首先,我国宏观经济的态势已由供给短缺转化为生产的全面过剩;由通胀转变为通缩。
其次。
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已由实现传统的工业化转换为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目标;由追求以人均GDP增长为主要标志的经济增长转变到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由强调效率优先的市场化改革转变为同样重视社会保障和公平。
再次,我国已经进入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重视法治和规则,提升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改善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是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客观上就要求我国的财政体制和收支结构实行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和更有效率的改革,以实现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所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能简单看作是一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它更是一项结构性的财政政策。
二、积极财政政策的内涵积极财政政策首先是一项应急措施,是为了化解外部冲击,扩大内需和支持出口,确保经济增长的短期扩张性措施:但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从一开始,就不但是一项短期扩张性措施,而是包括了更多和更重要的中长期内容;它不但是一项总量政策,同时又是一项结构性政策。
(一)积极财政政策是扩张性政策和结构性政策的组合在规范的经济理论中,有几点是既定的:一是给定了比较完善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二是结构和技术问题只在中长期才发生变化。
在这些条件下,以解决总有效需求不足为目标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或减税等,来刺激需求并带动整个经济增长。
所以,从中国实际出发来界定积极财政政策的内涵,就不能把它简单看作是规范济理论中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对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思考
如果 没 有 积 扳 财 政 政策 的实 施 ,中 国 的
见 效快 。 特 别 是 近几 年 为 刺 激需 求 而 增
点, 应逐 步 淡 出 ; 有 一 种 意 见 认 为 积极 还
经济 增 长 速度 . 不 会 有前 三 年 的78 加 的政 府 直 接 投 资 ,主要 用 于 能 够快 速 绝 |%、 的 基建 项 目,政 府财 政 投 资作 出 的这 种 政 策 取 向台 理 。四 年来 实施 积
这个 决 策 是完 全正 确 的 。”
济发展后劲等起 到了重要 的积极作 用。
— —
避 免 挤 出效 应 。 由于 投 资 项 目
中 国 经济 发 展 的 信 心 ,提高 了中 国 的 国 选 择得 当 并 注 意把 握 财 政 政 策 与 货 币
政策等其 他相关 政策措施 的配 套实施 .
国政 府 再 次 向 世 界 明确 表 示 ,将继 续 执
范畴
(P C 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 , AE) 我 局 来 说 ,其 意 义远 远 超 出 了经 济 本 身 的 安 排 达 到 了 快速 启 动 经济 的 积 极作 用 。
— —
行 积 极 的财 政 政策 , 以保 持稳 定 的 经 济
较 好 地避 免 了挤 出 敏应 。在 投 资 项 目安 排 上 , 择投 向 的重 点 领 域 是 农林 水 利 、 选 交 通运 输 和邮 电通 信 、 村 电 网 、 新 技 农 高 术 环境 保 护 等 项 目。 些 项 目 由于 直 接 这
持 国 民 经 济 继 续 快 速 健 康 地 向前 发 展 , 党 中 央 、国 务 院及 时 果 断 地 做 出 了 扩 大 内需 求 .实施 积极 财 政 政 策 这 一 重 大 战
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用意何在?
政 府配 置资源的 比例越 来越高 ,将 弱化
市 场 配 置 资 源 的 能 力 。 金 融 学 家 易纲 曾
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 但项怀 诚同 时称 - 积极 的财政 政 策 一定 要逐步 淡 出。 没有 一个 国 家的政
由于政府 效率和 其他一 些机制 还不够健 全 ,很 有可能在 花一元 钱 的同时造成 的 损 失 要 大 于 一 元 钱 。 如 果 逐 渐 “ 出 “ 淡 ,
将 会 有 利 于 民间 资 本 对 中 国经 济 发 展 的 参与 。 中国 八世 主后 ,盎 照 国际规 则 ,
出“的深刻 背景和对 中 国坚 发展下
步 的 影 响值 得 关 注 。 所 谓 积 极 的 财 政 政 策 .主 要 是 增 加 赤 字 、 增 加 国债 和 增 加 政 府 投 资 。 在 我 国 , 积 极 的 财 政 政 策 已经 实 行 了 四年 的 时间 ,从 1 9 9 8年 以来 ,对经 济 所 起 的 积 极 作 用 十 分 明 显 .对 我 国经 济 能 在 世 界 经 济 不 景 气 的 大 环 境 保 持 增 速 不 减 , 其 积 极 意 义也 是 有 目共 睹 的 。
我 们 开 了很 多 的 项 目 , 如 同 种 树 ,挖 了
不计效益乱申报的, 隋况。
此 外 . “ 出 “ 还 诠 释 着 一个 几 年 淡
很 多的坑 ,必须把 这 个树种完 ,必须把 坑填满 ,因为基本建 设工程 本 身搞半 拉
于 工 程 ,损 失 一 定 很 大 的 ,金 上 马 , 银 下 马 ,下 马 也 需 要 钱 的 ,所 崭 须 要 继
策 本身有 了调整 的需求 。持 “ 出“主 淡 张 的 专 家认 为 ,积 极 财 政 政 策 在 为经 济 稳 定快速增 长作 出贡献 的同时 ,也暴 露 出其 固 有的一些 弊病 。尽 管我 国财政 赤
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用意何在?
比倒 国际 警 戒 线 尚有 距 离 , 有 可 增 还 加 的 空 间 , 事 实 上, 只 是 暂 时 的 表 但 这 象 。积 极 时 政 政 策 的继 续 推 行 , 会 严 将 重 增 加 我 国 未 束 5到 1 0年 的 财 政 负 担 在 需 求 不 振 的 情 况 F, 过 实施 积 通
情。
再 者 , 前 的 国 际 经 济 状 况 , 为 目 也 “ 出 ” 造 了条 件 。从 四月 份 以来 ' 淡 创 各 近 来,经 济理 沦 界 断 有 几 呼 吁 ,
积 极 财 政 政 策 应 长 期 实 施 , 泼逐 渐 应
收 ^ 占国 内生 产 总 值 的 比重 大 大 低 于 国 际一 般 标 准 , 行 扩 张 性 财 政 政 策 受 实 到 财政 能力 的制 约 , 有 风 险 的 因 此, 是
担 心 的 那 么 可怕 。 如何“ 出 淡
姨 出 。 财政 部 部 长 项 怀 诚 5月 韧 在 一 个 公 开 场 台 表 态 : 极 财 政 政 策 的确 应 积
该逐渐淡出。
旦我 国 经 济 环境 好 , 应 及 时 减 少 就
甚 至 停 止 财 政 的扩 张 性 刺 激 措 施 从 长 期 看 、仍 颓 坚 持 适 度 从 紧 的 财 政 政 策 , 力 增 收 节 支 , 格 控 制 并 逐 步 缩 太 严 小 财政 赤 字 和 发债 规模 . 力 实 现 财 政 努 收 支 平 衡 这 既是 经 济 稳 定 发 展 的 要 求 . 是 财政 自身 可持 续 发 展 的 要求 也 积 极 财 政 政 策 应 当淡 出 的 另 一 个 理 由是 , 然 前 两 年 这 一 政 策 对 拉 动 我 虽 国 经 济增 长 起 到 了 重要 作用 , 是 现 在 但 这 种 推 功 作 用 正在 减 弱 随 着 国 债 投 资 的继 续 , 地 前 期 工 作 做 得 比较 深 入 各 和 具 有 明 显 经 济 效 益 的基 础 设 施 项 目 逐渐域少. 国债 投 资 效 益逐 渐 下 降 。 不 步 地 方 已经 出 现 找 不 到 可 申报 国 债 投 资 项 目而 不计 效 益 乱 申 报 的情 况 。
积极财政政策该不该淡出?
人 显 著 成 果 , 目前 还 有 继 续 增 发 国 债 的 空 间 , 应 继 有 如 此 惊 心 动 魄 的 变 化 , 们 就 感 受 不 到 财 政 赤 字 且 故 但 续 实 施 ( 张 国 云 ,0 2 , 的 认 为 积 极 财 政 政 策 对 风 险 和 债 务 风 险 的 明 显 加 大 ; 在 当 时 内 部 消 费 需 如 20 )有 外 于 财 政危 机 是 雪 上 加 霜 , 0有 的 认 为 积 极 财 政 政 策 求 和 投 资 需 求 都 很 低 糜 、 部 出 口 形 势 恶 化 的 情 况 我 治 标 不 治 本 , 适 时 淡 出 ( 马 拴 友 , 0 2 ) 有 的 认 下 , 国 的 经 济 形 势 会 出 现 何 种 状 况 ? 我 们 能 抵 御 应 如 20 a , 我 为 继 续 实 施 积 极 财 政 政 策 仍 有 一 定 的 空 间 , 需 谨 东 南 亚 金 融 危 机 的 冲 击 吗 ? 可 以 想 象 , 们 面 临 的 但 即 慎 操 作 ( 丛 明 、 哲 一 ,0 1 , 多 人 感 到 左 右 为 将 是 另 一 种 类 型 的 风 险 , 经 济 运 行 风 险 和 金 融 风 如 胡 20 ) 更
一
、
问题 的 提 出
险 、 是 减 少 了 财 政 风 险 。 任 何 一 项 政 策 的 实 施 都 还
新 截 至 20 年 底 , 国 在 四 年 时 间 里 为 实 施 积 极 会 在 解 决 老 问 题 的 同 时 又 产 生 新 问 题 , 问 题 就 会 01 我 财 这 财 政 政 策 先 后 发 行 了 50 10亿 元 围 债 、 济 增 长 得 到 带 来 新 风 险 , 政 是 公 共 风 险 的 终 极 承 担 者 , 些 问 经 只 了 顶 托 , 与 此 同 时 , 政 赤 和 债 务 规 模 突 飞 猛 题 最 终 都 可 能 形 成 财 政 风 险 , 是 形 式 不 同 而 已 。 但 财 积 进 , 致 财政 政 策 陷入 两 难境 地 : 以 积 财 政 政 策 是 淡 因 此 , 极 财 政 政 策 的实 施 实 际 上 是 产 生 了 风 险 转
积极财政政策不要急于淡出
中 国 经 济 目前 处 于 相 对 稳 定 的好 时期 , 观 宏
加 油 的特 许 权 收 入 等 。
( 摘 自 《 国 经 济 导 报 》 0 2 7月 l 日 ) 徐 中 20 年 1
经 济运 行 基 本 稳 定 , 无 波 动 , 无 通 胀 , 尚未 既 又 但
来看 , 可逐 步 提 高4 5 百 分 点 。 ~个
2 .按 照 WT O的 原 则 ,进 一 步 清 理 和 减 少 对 各 类 企 业 ( 括 国有 企 业 和 外 资 企 业 ) 各 种 税 包 的
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 优惠政策 , 同时 开 放 国 内
是 发 展 中 国 家 , 转 税 是 主 要 税 源 , 了解 决 科 流 为 技 企业设 备价值 量大 、 新 速度快 、 更 占用 资 金 多 的 问题 , 以考 虑 对 高 新 技 术 企 业 或 与 技 术 开 发 可 有 关 的机 器 设 备 实 行 “ 改 投 ” 策 , 税 政 即将 应 征 未 征 的增 值 税 作 为 国家 的 资本 金 投入 。 种税 收优 这 惠相 对 于其 他 优 惠 措 施 针 对 性 强 , 能 刺 激 企 业 更 在 购 置 科 研 设 备 方 面 投 入 资 金 , 而 提 高 企 业 技 从
提 高 中 央财 力 还 是 有 很 大 潜力 的 。 也 可 以使 实 这
行 积 极 财 政 政 策 带 来 的 一 些 财 政 风 险 进 一 步 得
到控制 。
那 么 , 当前 形 势 下 如 何 提 高 中 央本 级 财 政 就 收 入 的水 平 ?对 此 笔 者 提 出 三个 建 议 : 1 .加 快 建 立 全 国统 一 的 、基 本 的 社 会 保 障
试述财政政策的局限性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试述财政政策的局限性财政政策的局限性1.在竞争性部门中,政府投资效率不如民间投资,影响社会总投资效率。
2.长期使用财政政策会抑制民间投资积极性。
3.财政政策发挥作用具有一定的时滞性,乘数的大小及达到政策效果所需要的时间都具有不确定性。
4.外在存在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5.财政政策存在“挤出效应”,影响政策效果。
(政府支出在多大程度上挤占私人支出,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支出乘数的大小,乘数越大、挤出效应越大。
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k越大,挤出效应越大。
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h越大,较大的货币需求变动只能导致较小利率变动,挤出效应越小。
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d越大,挤出效应越大;)财政政策的调节方式现代国家的财政政策,都是随着不同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而不断调整的。
但这种调整在一定时期内又保持相对稳定性。
主要的调节方式有:①动态调节。
即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规定相应的财政政策。
②总体调节。
即从全局上组织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经济与社会事业之间平衡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
③主动调节。
即基于对经济发展状况的认识而制定的有针对性的政策。
调节经济的财政政策,有膨胀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平衡性财政政策、总量调节政策和结构调节政策等。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1、制定政策的主体有差别。
财政政策主体是政府,货币政策主体是一国货币当局(一般为中央银行)。
2、政策目标有区别。
虽然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都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目标,但各有侧重。
货币政策侧重于货币稳定,而财政政策多侧重于其他更广泛的目标。
在供给与需求结构的调整中,财政政策起着货币政策所不能取代的作用,调节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在调节收入分配公平方面,货币政策也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只能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手段来解决。
3、政策手段有区别。
财政政策主要手段是税收、政府公共支出、政府转移支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是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信用控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财政政策的局限与淡出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是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而采取的熨平经济周期的调节措施,即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和调整税收政策等手段,刺激社会需求(首先是投资需求),使社会闲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变化,积极财政政策的调控重点应当做适当调整,并因势利导地创造条件逐步淡出。
否则,就有可能引发经济过热,乃至通货膨胀。
一、积极财政政策的局限性毕业论文
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以社会上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闲置资源为前提。
也就是说,这部分闲置资源依靠市场力量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运用国债的形式,才能得以有效的利用。
但是经济资源的总量毕竟是有限的,伴随着经济不断扩张,资源的瓶颈约束迟早是会到来的。
如果累计的财政赤字和累积的发债规模已经很大,而扩张性财政政策受惯性影响又收缩不下来,财政从金融市场筹集过量资金,就有可能导致经济过热,引发通货膨胀。
因此,经济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积极财政政策不可能长期实行下去,换句话说,从长期看,我们仍然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况且,从理论上说,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积极财政政策本来的定位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短期性的总量失衡进行反周期调节,调控的对象主要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
但从1998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5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短时间内仍无法淡出,这个时间跨度显然已经超出“短期”的范围。
论文网
连续5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其实施的目标主要放在刺激投资需求上,也可以这样说,即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所筹集来的国债资金,其政策导向是积极地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国民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
由于我国投资增长主要依赖于政府增发国债和由国债投资而带动的贷款所拉动,社会投资增长则相对缓慢。
这种性质的投资,主要是靠政府政策性投资行为的推动,市场机制的内在驱动因素较少。
它一方面说明政府主导型的投资增长格局仍未有根本改变,另一方面也反映经济增长对政府政策性投资的依赖过大,社会投资明显不足。
由于政府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这将部分抵消财政政策所产生的“乘数效应”。
与此同时,财政投资主要是面向基建投资,技改投资明显减少,且银行配套资金的贷款部分,也是以中长期贷款为主,因而造成流动资金的明显不足,即长期资金“挤出”短期资金。
同时由于国内大多数企业面临“相对过剩”的市场环境,且它们的创新能力较低,在“低物价、高成本”的双重约束下,绝大部分行业的利润很低。
这是当前难以启动民间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
无论从防范财政风险,还是提高投资效率来说,我们都不能再走政府主导型的投资路子,而是应当在稳定市场的同时,促进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使企业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实现有生命力项目的融资投资。
所以,持续扩大投资需求的根本途径,是以增加政府投资来带动和扩大信贷投资,以增加基础产业投资来带动和扩大其他方面投资,最终形成全社会“投资乘数效应”。
作文/zuowen/
伴随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扩大内需的主要因素,使得连续多年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GDP的增长速度,使得投资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近40%的水平。
与此相对称,消费占GDP比重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
连续多年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明显低于GDP的增长速度,这也是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从投资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特点看,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拉动作用是很明显的。
但从社会再生产角度看,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的持久的拉动力量。
消费启动是以家庭为支柱的消费性需求,投资启动则是以扩大企业投资为支柱的生产性需求。
虽然在全部投资中会有一定份额形成居民收入,但这并不会改变投资启动的基本属性,即投资启动主要是着眼于扩大生产性需求。
消费需求既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又是社会再生产的起点,投资需求归根到底是由消费需求派生出来的,在消费需求没有明显回升的情况下,投资需求的大幅度回升,只能是行政力量的推动。
如果没有消费需求的支持,不能将行政启动转变为市场启动,这种投资增长与经济回升是不会持久的。
代写论文2002年1月至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比2001年同期增幅回落4.4、0.1、1.2和1.5个百分点。
从市场发展趋势看,国内消费增幅确实出现令人不安的下滑迹象,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2002年4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7%,增速同比提高10.1个百分点。
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增长8.2%,投入和供给资源的增长明显大于国内消费的增长。
2002年4月末,城乡居民储蓄额高达近8万亿
元,同比增长15%,其增速远远超出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反映出城乡居民投资和消费倾向降低。
2002年4月,全国消费品价格水平同比下降1.3%,是自2001年11月份以来连续5个月同比出现下降。
2002年4月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继续下降,同比下降2.1%,是自2001年6月份开始连续11个月出现同比下降。
流通环节的生产资料价格下降4.4%,是自2001年5月份以来连续12个月出现下降。
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3.8%,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的购进价格下降4.5%,降价幅度继续扩大。
所有这些都反映近两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通货紧缩的趋势不仅没有得到缓解,而且还进一步加深。
简历大全/html/jianli/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5年来,宏观经济运行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市场驱动力明显不足,使得投资增长缺乏市场机制的内在推动力。
怎样才能使投资需求旺盛起来呢?关键在于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
如果没有消费需求的支持,不能将行政启动转变为市场启动,这种投资增长和经济回升都是不会持久的。
从中长期看,只有把投资建立在消费的有效需求上,共同拉动经济增长,才能有效扩大内需。
消费的拉动历来在我国GDP增长中占居主导地位,消费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可拉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
毕业论文
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