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76个重点报刊
中国新闻史重要报纸与报人
宝宝我爱你,我们一定会幸福一、《申报》《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为上海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中文日报,在我国近代新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该报主要由英国商人美查创办,最初的主笔是蒋芷湘。
1907年,美查将《申报》出售给中国报人席子佩,1912年席子佩将其转售给史量才,从此开始了《申报》第二个辉煌时期。
1949年5月26日,《申报》停刊,前后历时78个年头。
特别要提到的是,《申报》是以营利为宗旨的报纸,《申报》的主人将报纸作为企业来办。
因此,他们把商业经营原则运用于报纸管理,这是我国近代商业报纸的一个重要发展。
早期的《申报》的内容大致有:本馆告白、本馆条例、论说序文;本埠新闻、外埠新闻;广告及货物价格表、船期。
《申报》创刊之始,就登载了征文艺类作品的启示,不久就开设了文艺栏目。
同时,《申报》还针对当时商业报纸的不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1)每日一篇“言论”,且都在头版。
(2)《申报》重视言论也重视新闻。
(3)对于新闻的报道与写作,《申报》也有值得称道之处。
《申报》对几件特殊特殊新闻的处理,使它名声大振:一是1873年对于“杨乃武案”的报道,这是我国报纸最早采用连续报道方式报道的重大的社会新闻。
二是对于战事新闻的报道。
三是《申报》首用电报传递谕旨及重要新闻,我国的第一条电讯就是由《申报》于1882年1月16日刊出的。
四是《申报》注重文艺与广告。
在中国报刊史上,《申报》第一次将近代报纸的四项基本内容:新闻、言论、文艺和广告综合在版面上,这在我国新闻报刊史上是有重大意义的开端。
同时,《申报》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扩大报社的业务。
《申报》在与《新闻报》的竞争中实施的改革:(1)更新宗旨(2)改良形式(3)革新设备与技术(4)扩大信息来源(5)强化时事评论(6)增加新闻席子佩管理期间,对《申报》做了进一步改革。
一是文字运用了改良圈点法,方便了读者阅读。
二是在1909报纸由单面印刷改为双面印刷,同时改变了过去书本式的版式。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的秦朝。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业也逐渐壮大起来。
以下是中国新闻事业的一些重要历史时期:
1.清朝(1644~1911):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正式开展报刊业。
最早的报纸是位于上海的《上海字林洋行大报》,该报刊于1872年。
2.民国时期(1912~1949):
1912年,清政府被推翻,中国进入民国时期。
这一时期,中
国的报刊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有很多著名的报纸和杂志在这一时期创立,如《民国日报》、《燕京日报》、《新民报》等。
3.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新闻事业开始
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并成立了一系列国营报纸和新闻机构,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4.改革开放以来(1978至今):
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新闻事业也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媒体形式不断丰富,电视、广
播、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
总的来说,中国新闻事业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
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发展,既见证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也为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宣传和支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七~九章【圣才出品】
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7.1 复习笔记【结构脉络图】【重点难点归纳】一、中国共产党的报刊1.中共中央机关报刊(1)《向导》《向导》是中共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
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1927年5月迁至武汉,7月停刊,共出版201期。
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罗章龙、赵世炎等是主要撰稿人。
《向导》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向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分析形势,指出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统治是造成中国混乱局面的根源,也是导致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通过革命报刊的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倒封建军阀”很快成为广大群众的行动口号。
《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
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蔡和森蔡和森(1895—1931)是《向导》的首任主编,在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蔡和森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他的文章能抓住重要的实际问题,提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具体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
他于1925年冬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会议,1931年在香港被捕后引渡至广州,被反动军阀杀害。
(3)《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新青年》季刊于1923年6月15日在广州创刊,瞿秋白主编,1924年12月出版第4期后休刊。
1925年4月复刊,原定为月刊,实际上成为不定期刊,1926年7月出版第5期后终刊。
以宣传马列主义理论为基本任务,基本内容有:介绍马列主义的有关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从理论上论证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纲领和主张;参加“科学与人生观”的讨论,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前锋》于1923年7月1日在上海创刊。
瞿秋白主编,原定为月刊,实际未能按期出版,1924年2月1日出版第3期后停刊。
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主张。
专题三 中新史报刊整理
1.鸦片战争前外国人的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 米怜马六甲●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报刊,揭开了中国新闻史第一页。
●以传教为宗旨,其次是伦理道德和科学知识●无新闻,第一条消息,免费,引用儒家语录以增加亲切和说服力《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 郭士立广州●中国境内第一份近代报刊●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心理,美化英美殖民,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退居其次;发表第一篇论述报纸起源的新闻学专文;重视贸易,物价表;文字通俗,儒学。
《遐迩贯珍》1853 麦都思香港●香港最早的中文报刊,也是中国境内最早使用铅印的报纸●以新闻为主,时事新闻占大量篇幅,同时附加评论;站在英国殖民的立场,为殖民政策辩护,但在报道中国内地,不忌讳清政府,比较客观;首开刊登广告收费的举措;中英文对照。
《香港船头货价纸》1857 黄胜香港●中国第一份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是英文子子剌报的中文版;以船期、商品价格、行情和广告为主,读者是商店职员;后期脱离子子剌报,成为中国人自己的。
《子林西报》1864 子林洋行●上海最早的英文报纸●由《北华捷报》改名而来,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外文●大量刊登航务、商业方面,重视新闻报道,在边远地区有通讯员,一度享有路透社电讯的特权;报道面广,信息及时,受到中外●重视言论,常对中国政局与中外关系发表意见,但基本态度是辩护,反对革命《万国公报》1868 林乐知●上海乃至全国影响最大的中文教会报刊●最初以宗教、历史、科学以及有关中国教育方面的消息●改名为《万》后,内容改以时政,常发表时政评论、外报译文,大量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科技知识●该报读者教徒逐渐扩展到各界人士,当维新思潮兴起时,大谈变法革新,提出许多建议措施,产生广泛2.鸦片战争后国人的报刊《中外纪闻》1895 康有为●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最早梁任编辑以讲论洋务为主,题目涉及铁路、邮政、学校等,并设有外报译文,国内报纸摘录,热烈号召国人展开变法运动,挽救危亡《强学报》1896 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以孔子纪年,倡导维新变法,提出开议院等政治主张,该报免费赠送,出版几期后即被停刊●强学会报刊们的意义:虽然遭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扼杀,但其造成了剧烈的反响,冲破了封建言禁,为coming办报高潮拉开;为维新派培养了一批骨干,在维新运动发挥了有力的组织运动和舆论宣传。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1、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2、露布(99传名)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00新名)7、邸报8、小报(90名)9、民间报房10、《急选报》(98名)11、《万历邸钞》(02名)12、《天变邸抄》13、揭帖14、旗报和牌报15、报房京报16、辕门抄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815-1873)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2、《蜜蜂华报》3、《广州纪录报》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5、《香港公报》6、《德臣报》7、《孖刺报》8、《遐尔贯珍》(99新名)9、《香港船头货价纸》10、《字林西报》(99传名)11、《六合丛谈》12、《万国公报》13、《上海新报》14、《申报》15、《新闻报》16、《京津泰晤士报》17、《中西见闻录》第三章民族新闻事业产生(1873-1898)1、《彙报》2、《述报》3、《循环日报》4、王韬(98论)5、《万国公报》6、《中外纪闻》7、《强学报》9、梁启超(99传论)10、《知新报》(00新名)11、《湘学报》12、《湘报》(90名)13、《国闻报》(02传名)14、唐才常15、严复16、《官书局报》17、时务文体(96名、03论)18、《弢圆文录外编》第四章清末民初时期(1899-1919)1、《清议报》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等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机关。
1898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该报第一撰稿人。
该报形式略同于《时务报》,但编辑水平明显提高,栏目丰富,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
其中,《国闻短评》栏是中文报刊最早时事短评专栏。
该报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一方面要求“尊皇攘后”,归政光绪,另一方面继续宣传维新,倡导民权,更明确提出君主立宪主张。
后因失火停刊。
总体上,该报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但在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学说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客观上起到一定作用。
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
1.邸报:宋代,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负责发布的是都进奏院。
内容:(1)皇帝的诏旨(2)皇帝的起居(3)臣僚的章奏(4)军事情报(5)刑罚2.辕门抄: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非官方的报纸。
3.《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报刊,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刊(境外),创办人:米怜,特点:宗教性质的期刊,传播方式:中国本土化策略4.《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国境内第一份近代报纸5.《遐迩贯珍》:近代中文报业开始在香港出现,最早的是英国传教士创办的《遐迩贯珍》。
特点:虽为传教士所办,但实际上是以新闻为主的刊物,在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报纸上的消息、短讯、通讯、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初具雏形,还出现了连续报道等新的形式。
6.《申报》:上海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是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在1872年4月30日创办。
特点: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最早使用了电报,大量报道社会新闻,重视报纸言论工作。
7.《镜海从报》:第一份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是1893年7月18日创刊的《镜海从报》。
“东主监督印人”是法·连斯哥·飞南第。
特点:该报为周刊,分葡、中文两版,发行地区广,刊有各类新闻、言论等内容,与孙中山关系密切,曾刊有孙中山所写的《农学会序》等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文章,有人说实际主持者及编辑者是孙中山。
8.王韬《循环日报》王韬:初名利宾,后易名瀚,字懒金,江苏甫里人。
1862年8月流亡香港,更名韬,字仲弢,一度主编《近事编录》。
1870年后,王韬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接着又创办起《循环日报》,自认主笔,主持该报政达10年之久。
(1)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王韬要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
之后,“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
(2)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第一,“民隐得以上达”,使报纸称为“博采舆论”的工具。
中国新闻史
1.我国古代报纸的起源与发展(唐代邸报——宋代小报——元代小本——明代报房——清代京报)。
2.近代我国外报的发展(最早的报纸、中文报纸——教会报纸——鸦片战争后外报迅速发展——外报对国人办报的影响)。
3.近代我国国人办报的历程(早期国人办报思想及代表——维新运动期间国人办报高潮——辛亥革命期间改良派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海内外办报)。
4、民国初年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新闻事业(国民政府的新闻政策、袁世凯及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事业)。
5.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青年》的创办及相关创办者——无产阶级新闻事业诞生《共产党》——中共党刊《向导》《先驱》、评论类周刊)。
6.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新闻事业(国民党、共产党两大党报体系的建立、范长江、邹韬奋、斯诺等、孤岛抗日、海外华人的新闻抗日宣传)。
7.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拒检运动、反克里空运动、毛泽东及刘少奇的讲话、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新闻事业的分化)。
8.社会主义改造和全面建设时期的新闻事业(对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学习苏联、新时期各方面的宣传报道、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改革-人民日报改版、整风运动、大跃进和反右倾)。
9.文革时期的新闻事业(文革中新闻界的表现、文革对新闻事业的经验教训)。
10.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事业(新闻事业的改革:新闻观念、新闻体制、新闻机构、新闻手法、新闻技术等)。
11.港澳台的新闻事业(代表性的媒体的历史和现状)。
中外新闻史主要报刊汇总表
1937年8月24日 上海
社长郭沫若 总编辑夏衍
《抗战》3日刊
1937年8月19日 上海
邹韬奋
《群众》(周刊) 《新华日报》
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 区公开出版的第一份 1937年12月11日 汉口 刊物 中共国民党统治区公 开出版的第一份机关 1938年1月11日 汉口 报
《新华日报》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 后迁往重庆
《每日译报》(《译报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 一张报纸
1937年12月9日
上海
上海“孤 岛”时期
报刊
夏衍
《文汇报》 《时代》
1938年1月25日 上海
严礼宝
中国共产党用“ 苏商”名义出版
报刊名 《法兰克福周报》
《新到新闻》
《莱比锡新闻》 《每日新闻》 《法国新闻》
《国内外公共事件》
性质 近代报纸的雏形、世 界上第一家真正的报
1903年2月17日 日
本 东京
1903年2月22日 日
本 东京
1903年4月27日 日
本 东京
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 1902年12月29日 上
第一个革命报刊
海
1903年8月
上海
湖南留日同乡会 湖北留日同乡会 浙江留日同乡会 直隶留日同乡会 江苏留日同乡会
翼 主编 章士钊主编
1903年12月
上海
王小徐、蔡元培 先后担任主编
1919年7月21日
周恩来
★
《共产党》
半公开的大型理论刊 物
1920年11月7日
中共上海发起组 创办,李达主编
《劳动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通俗的小型工人出版 物
1920年8月15日
中国新闻事业史-报刊知识点总结
中国新闻事业史———报纸汇集第一章古代报纸1、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它是进行宣传鼓励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它直接面向大众,能取得现场实效。
汉代及其以后的封建王朝更多地将其用于发布军事捷报,把最新消息写在木板或丝帛上,高高悬起以吸引读者。
2、开元杂报:指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
3、敦煌进奏院状:一种和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1)没有报头,开编和结尾部分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2)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主官;(3)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的大事,特别是和他们的地区有关的大事。
(进奏院状的基本内容是谕旨、奏折、官方动态等)4、邸报:内容:日益丰富,趋近于规范化,基本内容为: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升降奖惩、战报等。
性质:宋代邸报的性质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唐代进奏院状更接近大众的传播媒介。
作用: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方报刊,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5、小报:内容:来自官方,但传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收入一些捕风捉影的材料,真真假假,在所难免。
性质:它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
作用:满足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6、定本制度:是一种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而设立的制度。
规定: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
据此发抄。
它是中国第一次建立审报体制。
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历史报刊归纳总结
历史报刊归纳总结历史报刊是了解过去的重要资源,它们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为研究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线索。
本文将对几个历史报刊进行归纳总结,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历史知识。
1.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创刊于1948年,是中国共产党的喉舌和中央机关报。
该报以反映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宣传党的理论、代表人民利益为宗旨。
它报道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阶段,记录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进展。
在阅读《人民日报》时,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变化。
2. 《卫报》《卫报》创刊于1821年,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之一。
它以中立、自由和进步的价值观而闻名。
该报对英国历史上的政治事件、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有着深入的报道和评论。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卫报》了解英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如英国工业革命、女性解放运动和民主改革等。
3. 《纽约时报》《纽约时报》成立于1851年,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该报以客观、独立和权威的报道而著称。
它涵盖了美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美国南北战争、民权运动和冷战等。
此外,该报还对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报道。
通过阅读《纽约时报》,读者可以了解到美国及全球历史上的许多重要时刻和趋势。
4. 《法兰克福报》《法兰克福报》创刊于1949年,是德国最重要的报纸之一。
该报在二战后成立,致力于反映和建设自由、公正、和平的社会价值观。
它对德国历史上的战后重建、东西德统一和欧洲一体化进程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和评论。
通过阅读《法兰克福报》,读者可以了解到德国及欧洲历史上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和发展。
5. 《俄罗斯报》《俄罗斯报》是俄罗斯联邦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创刊于1990年。
该报致力于报道和评论俄罗斯及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件。
它对苏联解体、俄罗斯政治体制转型以及与国际社会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报道。
通过阅读《俄罗斯报》,读者可以了解到俄罗斯及其周边地区近年来的重大历史变革和动态。
中国新闻史76个重点报刊(二)
中国新闻史76个重点报刊(二)32.《清议报》——1898年横滨,政变后保皇会在海外办的第一个机关报,梁启超,旬刊。
办报宗旨:“专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猛烈抨击慈禧把持朝政,拥护光绪帝复位;大量介绍西方资社会政治学说和文化科学知识。
此间,梁频繁接触革命党人,思想上受其影响,曾一度在《清议报》上谈民权、资源、破坏、革命,赢得不少读者。
康有为获悉后大怒。
1901年末出版第100册后遭火灾停刊。
33.《新民丛报》——1902年横滨。
梁启超仿效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创办的一份半月刊,宣称要办一份“足于东西各报相颉抗”的报刊。
内容丰富、编辑严谨、印刷精美为“中国报界前此未有”。
梁以为中国积弱的根本原因是国民素质低下:缺乏“公德”和“私德”、国家、义务、权利思想、进取、冒险、自由、自治、自尊、合群、尚武等精神,只有通过教育手段来提高国民素质造就一代“新民”中国才能富强,国家才有希望。
该报设25个栏目,社科、自然无所不包。
1903年前还为适应时代潮流,发表许多高谈革命的文章,大受读者欢迎销售达14000份,在国内外设立97个代销处可谓盛极一时。
引起保皇党的不满。
1903年梁赴美洲游历考察后公开表示不再谈革命,与共和告别,从此该报言论柔声缓语在读者中的威信江河日下。
34.《民报》——1905年东京,创刊标志资革派报刊进入成熟阶段。
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第一次概括“三民主义”的主张,以此为报纸主要宣传内容,有统一明确的宣传宗旨和纲领。
大型月刊,编纂阵容强大,半数以上在国内秘密发行,受国内外同盟会员和同情革命的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
向各种错误思潮主动出击,并在斗争中发展,还大力介绍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介绍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其中包括社会主义思潮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35.《时报》——1904年上海。
戊戌政变后保皇党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
康门弟子任经理和主笔,梁也参与过策划。
该报在创刊始以执中公允的姿态出现,既批判顽固派又批判革命派。
中国新闻史整理
中国新闻史整理露布:是文书不加检封、公开发布的意思,大约出现在秦汉时代,东汉末年时成为发动战争前讨敌檄文的别称和战争胜利后宣扬战绩的捷报。
至南北朝,露布开始专指公开发布的告捷文书,成为重要的军事新闻传播手段。
露布的内容是战胜一方的军事首长送往兵部的告捷文书。
北魏时代,战争不断,是露布的全盛时代。
露布时效迅速、影响极大,效果立竿见影,既能安定我方,又能瓦解敌方,具有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因而作为一种新闻信息的传播形式被沿用了一千多年。
(名词解释)开元杂报:是指开元年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写的《经纬集》中记载,在唐开元时期,朝政简讯每天条布于宫门之外,有人将这种朝政简讯抄录后传往外地。
孙樵将这种朝政简讯的抄件称为“开元杂报”。
与唐代的进奏院状相比,宋代进奏院状有哪些变化?(简答)在唐代,又出现了“进奏院状”这种古代报纸的新形式。
各藩镇在京城设置了进奏院这样一办事处,其官员由地方上的节度使所委派,中央政府一般不敢过问。
进奏官的任务除了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与地方有关的政务之外,就是不断向节度使提供京城的信息,收集军政情报,考察地方驻京使节和办事人员的表现。
这种由进奏官提供给节度使的新闻信息材料,被称为“进奏院状”。
与唐代的进奏院状相比,宋代进奏院状有了很大的变化:就性质而言,宋代进奏院状虽然仍然是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形式,但其公共性更为鲜明,远比唐代进奏院状更接近于大众传播媒介。
首先,它改由中央政府控制,进奏官和进奏吏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凡是中央政府公开发布的文告,都通过这些属于中央政府官员的进奏官吏传递到各地,而且进奏院状不再是单线的情报资料,所抄送的对象已从道一级的节度使扩大到州、军地方官,同时也抄送给各中央官署;其次,宋代的进奏院状的内容基本已经定型,以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大臣奏章三项内容为主。
定本制度:(名词解释)定本是指宋代的进奏院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的样本。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报刊名词解释
1."朝报"(附开元杂报)---唐孙樵《读"开元杂报"》中,记载的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
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
无固定名称,后唐和宋代方称之为"朝报",该传播工具没有随王朝覆灭而消亡,宋朝报和明清宫门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唐朝政简报的继续。
2.进奏院状---一种上行官文书,是进奏官专门提供给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资料。
内容有军政情报、地方驻京官员的表现。
唐代进奏院状新闻内容很多,但只送节度使(观察)使本人阅读,无复本。
因此,从唐代进奏院状只是一种半官方性质的情报,与宋代的性质有很大不同。
3.邸报---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始于唐宋、明清有所发展,不同时期表现形式不同,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军事战报等。
4.小报---中国古代民间私自发行的传播媒介,是宋代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
最早出现于北宋末,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
由部份胆大官吏透露出人们迫切想了解的信息,以朝报形式叫卖于街市。
作为非法信息载体,一直受到政府压制打击,却始终未能根绝。
5."京报"---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与近代报刊最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
始于乾隆,清中叶后日趋盛行。
内容仍局限于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但有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公开销售于民间,与以前邸报只在官员各衙门中传阅全然不同,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
6.《察世俗每月统计考》---1815年伦敦布道会传教士米怜,马六甲,宗教宣传性质的中文月刊,作为他协助马礼逊对华主要的传教工具,揭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第一页。
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解释教义,介绍天文地理、各国概况和西方近代科技实用知识,发表我国最早的报刊新闻图画,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未涉及政治时事问题。
中国新闻史重点报刊76个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重点报刊76个名词解释1.“朝报”(附开元杂报)---唐孙樵《读“开元杂报”》中,记载的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
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
无固定名称,后唐和宋代方称之为“朝报”,该传播工具没有随王朝覆灭而消亡,宋朝报和明清宫门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唐朝政简报的继续。
2.进奏院状---一种上行官文书,是进奏官专门提供给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资料。
内容有军政情报、地方驻京官员的表现。
唐代进奏院状新闻内容很多,但只送节度使(观察)使本人阅读,无复本。
因此,从唐代进奏院状只是一种半官方性质的情报,与宋代的性质有很大不同。
3.邸报---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始于唐宋、明清有所发展,不同时期表现形式不同,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军事战报等。
4.小报---中国古代民间私自发行的传播媒介,是宋代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
最早出现于北宋末,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
由部分胆大官吏透露出人们迫切想了解的信息,以朝报形式叫卖于街市。
作为非法信息载体,一直受到政府压制打击,却始终未能根绝。
5.“京报”---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与近代报刊最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
始于乾隆,清中叶后日趋盛行。
内容仍局限于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但有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公开销售于民间,与以前邸报只在官员各衙门中传阅全然不同,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
6.《察世俗每月统计考》---1815年伦敦布道会传教士米怜,马六甲,宗教宣传性质的中文月刊,作为他协助马礼逊对华主要的传教工具,揭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第一页。
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解释教义,介绍天文地理、各国概况和西方近代科技实用知识,发表我国最早的报刊新闻图画,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未涉及政治时事问题。
宣传上“附会儒学”,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
中国新闻
名词解释: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中文月刊,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
米怜任主编,另一位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主要撰稿人,中国刻工梁发是米怜的只要助手。
作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
1812年12月,报纸因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188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
是一份宗教性质报刊,但刊载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居次。
该报大量介绍西方、东南亚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在宣传策略上,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吻合。
3、《蜜蜂华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葡萄牙文,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刊、出版。
该报是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创办的政府机关报,一年后因为执政党被推翻而被查封。
4、《遐尔贯珍》: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
1853年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
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政治上代表英国殖民主义立场。
5、《孖剌报》:香港最早德英文日报,1857年创刊,创办人和首任主编是美国人赖登。
该报在政治上对港英政府基本上持批评态度,1941年因日本侵占香港后停刊。
6、《字林西报》: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1864年由北华捷报馆(字林洋行)的《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而立。
内容上大量刊载航务、商业登方面文字,但开始重视并日益加强新闻报道工作。
重视言论,但其态度基本是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反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事业。
7、《万国公报》:上海最有影响的中文宗教性报刊,1868年创刊,美国传教士林乐知集资创办兼担任主笔。
内容以时政为主,对中国时政的评论尤为加强,极力宣传英美等国的通商、传教活动之有益于中国。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报刊杂志篇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报刊杂志篇13、苏报案1903年《苏报》聘请章士钊为笔,接连发表,章太炎等人,鼓吹民主革命,抨击帝制的文章,清朝政府勾结上海租界当局查封报馆,逮捕章太炎等8人。
经过租界审判,章太炎、邹容2人被判监禁,其余释放,《苏报》永远停刊。
章邹2人利用法庭宣传革命思想,清政府则在这场审判中丢尽了脸,想要杀害章邹的阴谋未得逞。
\14、癸丑报灾1913年(癸丑年),袁世凯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派人刺杀宁教仁,解散国民党,镇压了国民党的“二次革命”。
与此同时,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和其他反袁报纸进行摧残,大批报馆被查封,大批报人被杀害。
到1913年底,全国报纸由年初的五百多家减少到一百三十多家,史称“癸丑报灾”。
15、早期《大公报》1902年创办于天津,创办人英华。
早期《大公报》的主要政治倾向是鼓吹保皇立宪。
早期《大公报》以“敢言”报风严肃和“替劳苦大众说话”而风重于时。
16、中央通讯社中国国民党主办的通讯社,1924年4月1日在广州创办。
1927年随北代军迁往汉口。
1928年迁往南京。
1949年迁往台湾至今。
17、新华日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
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出版。
同年10月25日迁往重庆。
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封闭。
主编潘梓年。
18、四大副刊北京的《晨报》副刊(第七版)晨报副镌。
北京的《京报》副刊《京报副刊》,上海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
上海的《时务新报》副刊《学灯》。
19、新华通讯社我国的国家通讯社。
它的前身是红色中化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江金创办。
1937年1月25日改名为新华通讯社。
1950年3月成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
2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我国的国家广播电台。
它的前身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创办。
1949年12月5日,由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中央人了广播电台。
21、中央日报中国国民党中央机关报1926年在广筹办。
中国事业新闻发展史
一、名词解释1、《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
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
2、“苏报案”: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
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3、《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
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自1915年9月15 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
4、萍踪寄语:是著名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所著的散文选集。
5、时务文体:甲午战后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称时务文体。
其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为后来的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6、《国闻报》:是维新派在华北的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
7、《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是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宗旨是:“变法自强”,它的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
8、《每周评论》:是这个新的报刊宣传阵线中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积极配合《新青年》,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每周评论》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仁为适应新的形势而创办的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
9、《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创办地点广州,1834年发表《新闻之略论》一文,是在中国国内发表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10、大清报律:1908年1月16日,清朝商部、民政部、法部等参考日本的新闻纸法拟定了《大清报律》草案报清廷审批。
11、“洋旗报”:是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可以不接受日伪军的新闻检查,因而在1938年之后出现了大办“洋旗报”的热潮。
中国新闻史知识分子同人刊物梳理
中国新闻史知识分子同人刊物梳理
1915年9月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原名《青年杂志》。
《新青年》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最重要的一份刊物,是新文化运动及五四时期思想文化革命运动的主要阵地,它的创刊不仅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并且翻开了中国新闻现代史的新篇章。
1918年12月在北京创刊,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人创办的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
《时事新报》于1918增设的副刊,是一个综合性的学术副刊,为报纸有学术性副刊之始。
除学术研究外,也大力提倡新文学,郁达夫的第一篇小说刊登在此,郭沫若的文学生涯也从《学灯》投诗稿开始。
《学灯》内容广泛,有《文学旬刊》、《现代妇女》、《艺术》、《青光》、《戏剧》等。
1919年7月在长沙创刊,毛泽东主编,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进步学生报刊之一,是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
它的新闻、评论全部用白话文写作,以评述为主。
模仿北京《每周评论》的形式,设有“西方大事述评”、“东方大事述评”、“湘江大事述评”等栏目,该报以宣传最新思想为主旨,其最重要的政治论文是《民众的联合》,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于没有发动和联合民众的力量。
1919年7月创刊,周恩来任主编,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进步学生报刊之一,是天津学生联合会机关报。
该刊设“主张”“时评”“评论”“新思潮”等栏目,内容极其丰富,是五四时期宣传新思想的重要阵地。
初中厉史各个时期的报纸
初中厉史各个时期的报纸
1、《申报》:1872年一位名叫XX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2、《时务报》、《国闻报》和《万国公报》:戊戌变法时期,比较著名的是由XXX、XXX、XXX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和XX在天津主编的《国闻报》;中国近代有2个名叫《万国公报》的刊物。
一是1868年9月5日在上海由XXX等传教士创办的一份刊物。
同时也是一份对中国近代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刊物之一。
二是XXX在”公车上书”之后不久,也创办了一份报纸名为《万国公报》。
《万国公报》自1895年8月17日开始正式刊行,为双日刊,每册有编号,无出版年月。
由46期开始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3、《民报》:辛亥革命时期比较著名的报刊就是《民报》。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1月在日本东京创刊。
改良派刊物《新民丛报》。
4、《新青年》和《每周评论》: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比较著名的报刊是XXX于1915年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XXX、XXX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是“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的旗帜,在国内文坛有广泛的影响,其主要宣传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
5、《新华日报》和《解放日报》: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
中国新闻史的优秀作品
中国新闻史的优秀作品中国新闻史的优秀作品有很多,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
以下是其中一些优秀作品的简介。
1.《红楼梦》:这部小说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虽然它是一部虚构的小说,但通过对贾府的描写,展现了清代封建社会的生活和阶级矛盾,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2.《清史稿》:这是清代文学家欧阳修、范仲淹等人合作编纂的一部官修史书,总结了清朝的历史发展和政治制度。
它详细记录了清朝的开国和统治过程,对于了解清朝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3.《中国革命史》:这是毛泽东等人编写的一部官方历史教科书,用于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和实践。
它系统地梳理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对于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中国新闻年鉴》:这是中国新闻界的权威性年度综合性刊物,记录了中国各个时期的重要新闻事件和媒体发展情况。
它通过对新闻报道和评论的整理,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和新闻媒体的角色。
5.《新闻大全》:这是中国现代新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作者是新闻学家陈恒。
这本书系统介绍了新闻的定义、原理、方法和职责,对于培养新闻从业人员的素养和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6.《大公报》: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份重要的报纸,创办于1897年,发行范围广泛。
它是中国新闻媒体的先驱者之一,不仅报道了国内外的重要新闻事件,还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和政治改革。
7.《人民日报》: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创办于1948年,是中国最大的报纸之一。
它在报道和评论上具有权威性,广泛传播党的声音和政策,对于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8.《中国新闻周刊》:这是中国新闻界的一本重要期刊,创办于1985年,以深度报道和评论闻名。
它通过对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深入调查和报道,对于推动新闻媒体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以上是中国新闻史的一些优秀作品,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对于我们了解中国新闻的发展和新闻媒体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朝报”(附开元杂报)---唐孙樵《读“开元杂报”》中,记载的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
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
无固定名称,后唐和宋代方称之为“朝报”,该传播工具没有随王朝覆灭而消亡,宋朝报和明清宫门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唐朝政简报的继续。
2.进奏院状---一种上行官文书,是进奏官专门提供给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资料。
内容有军政情报、地方驻京官员的表现。
唐代进奏院状新闻内容很多,但只送节度使(观察)使本人阅读,无复本。
因此,从唐代进奏院状只是一种半官方性质的情报,与宋代的性质有很大不同。
3.邸报---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始于唐宋、明清有所发展,不同时期表现形式不同,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军事战报等。
4.小报---中国古代民间私自发行的传播媒介,是宋代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
最早出现于北宋末,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
由部份胆大官吏透露出人们迫切想了解的信息,以朝报形式叫卖于街市。
作为非法信息载体,一直受到政府压制打击,却始终未能根绝。
5.“京报”---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与近代报刊最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
始于乾隆,清中叶后日趋盛行。
内容仍局限于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但有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公开销售于民间,与以前邸报只在官员各衙门中传阅全然不同,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
6.《察世俗每月统计考》---1815年伦敦布道会传教士米怜,马六甲,宗教宣传性质的中文月刊,作为他协助马礼逊对华主要的传教工具,揭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第一页。
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解释教义,介绍天文地理、各国概况和西方近代科技实用知识,发表我国最早的报刊新闻图画,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未涉及政治时事问题。
宣传上“附会儒学”,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
期刊封面印:“子曰:多闻。
择其善者而从之。
”主编署名“博爱者”。
1821年因主编米怜病重而年终停刊。
7.《东西洋考》---1833年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广州,宗教内容已退居其次的宗教性报刊。
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宣传中外人士间的行为准则,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
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重视贸易活动,刊登过中外进出口贸易的物价表。
所载《新闻纸略论》是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每期有目录,栏目较固定。
宣传上处处附会儒学,封面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主编的署名是“爱汉者”。
1838年停刊。
8.《蜜蜂华报》(A Abelha da China)---1822年葡文周刊,主编安东尼奥,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的政府机关报,我国第一份外文报纸。
附数种增刊,一年后因执政党被推翻而停刊。
9.《广州记录报》/《广东纪事报》(Canton Register)---1827年英商马地臣和美商伍德,广州,商业性报纸。
双周刊~周刊。
货价行情,航运消息,广泛刊登政治时事新闻评论,关于中国的新闻和材料占相当多的篇幅,影响很大。
有强烈政治色彩。
竭力为鸦片战争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华采取强硬政策。
迁往澳门出版,鸦战后迁往香港,改名《香港记录报》,1863年停刊。
10.《遐迩贯珍》(Chinese Serial)---1853年,英国传教士麦杜斯,香港。
马礼逊教育会出版,香港中环英华书院印刷。
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
仍沿用线装书的装祯形式,发行到广夏福宁上等地。
刊有中英对照目录。
内容不同于鸦片战争前中文期刊的地方在于重点放在时事新闻方面,其次是文化知识介绍,宗教宣传所占比重很小。
总体上站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但报道中国内部消息不必顾忌清政府干涉,能较客观、公正。
广泛介绍西方政治历史地理和科学知识,副刊《布告篇》上刊登的各类广告是我国中文报刊上首次出现收费广告。
在《遐迩贯珍》上消息、短讯、通讯、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初具雏形,也出现连续报道的形式,与以前的中文期刊相比,在新闻业务方面有了长足进步。
11.《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1850年,英商奚安门(Shearman)创办并任主编,字林洋行发行。
商业性周刊,周六出版,对开一张,上海的第一份近代报刊。
主要刊登商业性材料,后被指定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公署文告发布机关。
反映英商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英国政府的观点,被视为“英国官报”。
1864年《字林西报》创刊后,《北华捷报》转而成为该日报的星期副刊,继续出版,影响减小。
《字林西报》十分重视新闻报道,在中国边远地区聘有通讯员,曾一度获得独享路透社电讯的特权,报道面广,信息及时,内容丰富。
重视言论,经常对中国政局与中国关系发表意见。
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视,社会影响较大。
此二报政治上反对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恶毒攻击和歪曲报道太平天国革命与小刀会起义,既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也为其他外国侵略者辩护。
12.《六合丛谈》--- 1857年上海,英国伦敦会传教士亚历山大&S226;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墨海书馆出版,上海第一家中文报刊,月刊,非纯粹宣传基督教教义的刊物,综合性期刊。
本意似乎想把它办成新闻性刊物,又想使所有人成为自己的读者,宗教宣传、自然科学、商业行情、中外新闻都有一些,结果弄成了大杂烩。
发行区域大,但实际发行量非常有限,一年后停刊。
13.《上海新报》---1861年,字林西报馆,伍德、傅兰雅、林乐知等,上海最早商业性中文报纸。
初为周刊,两个版面,一版商业信息和新闻,二版全为商业性内容。
后改周三刊,扩为4版,二版刊有新闻偶尔有言论,其余三版全是广告、船期、行情等商业信息。
将商业信息放在首要地位。
当时正是太平军进军上海之际。
江南地主乡绅纷纷避难于上海租界,特别关心太平军的进展。
该报于是刊登了许多有关太平天国的报道,使报纸销路日增。
言论不多,但曾长篇连载吹捧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外国雇佣军为“常胜军”“功绩”的文章,反动立场昭然若揭。
14.《万国公报》---前身是1868年《中国教会新报》周刊,(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任主编,宗教内容为主,教友中影响。
)1874年9月第301期改名《万国公报》,读者扩展到社会各界人士,内容改以时事为主,针对当时出现的洋务运动和维新思潮,殖民势力希望社会变革沿着列强期望的道路发展,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科技知识。
尽管很难左右中国社会内部的变革,但对中国知识界的影响很大。
15.《申报》---旧中国最有影响的一家报纸。
第一家在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
1872年初创两日刊,与《上海新报》的时效竞争中改日刊。
英商美查(Ernest Major)办报目的完全为赚钱因此毫不犹豫让中国文人做编辑。
经营上采取销售的营销策略。
业务上作了改革①重视报纸言论。
认为“利”和“义”并不完全对立。
申报有些言论,或为中国富强献计献策,或对鄙规苛政口诛笔伐,从启迪民智角度看,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②重视新闻真实性。
申报在一系列战争中报道的真实信息为自己赢得声誉。
③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在版面上特辟文艺类作品的篇幅。
16.《字林沪报》和《新闻报》---《字林沪报》创刊于1882年,字林洋行主办。
《新闻报》创刊于1893年中外合资到后来股权全部归英商丹福士所有。
两报吸取《申报》经验,聘中国人为主笔,吸引读者《字林沪报》创办我国报纸第一个副刊《消闲报》,开报纸副刊的先河。
《新闻报》则采取低于申报的价格推销和赠送石印画报的办法争取读者,形成“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
不仅在上海,而且在全国占据着报业的龙头地位。
17.《澳门新闻纸》---1838林则徐广东禁烟,选澳门“探访夷情”,派人搜集外报,聘通外文的国人,秘密翻译《广州周报》和《广州纪事报》两家英文周报以及新加坡、孟买、加尔各答、伦敦、悉尼等地出版的报纸中有关鸦片贸易和其他方面的消息、言论,提供给清廷和军方,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参考。
翻译材料汇集成册,被称为《澳门新闻纸》。
现存6册,有人称之为我国最早的译报。
18.《沙架免度新录》---1856年加利福尼亚萨克拉门托(Sacramento),大量华侨聚居于此。
此前,旧金山出版过美国人主办的华文报刊。
为真正为华人说话,广东籍华侨司徒源集资创办中国人自己的报纸,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份华人日报,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
但此报出版时间不长,1858年已停刊,又远离祖国,因而对国内的影响甚微。
19.《昭文新报》---1872年汉口艾小梅创办,一直被视为第一份国人自办报刊。
“仿香港、上海之式而作”,白鹿纸印刷,最初是日刊,但因销路不畅,三月后改为五日刊,所载“奇闻逸事居多,间有诗词杂作”。
20. 《汇报》于清同治十三年五月初三(1874年6月16日)在上海创刊。
日刊。
由招商局总办唐景星(廷枢)、上海县知县叶廷眷“捐款首倡”,以官民集资入股形式创立报社,拥有资金银1万两。
入股人多为广东籍,广东人邝其照(容阶)主持报务。
主笔管才叔,编辑有黄子,贾季良等,同年9月1日改名为《汇报》,期数另起,改由英文翻译葛理出面主持报务兼主笔。
原主笔管才叔因意见不合去职。
清光绪元年(1875年)春夏间停刊。
目前所见《汇报》最后一期出版于光绪元年四月初十(1875年5月14日)。
《汇报》是中国人自筹资金创办的报纸。
该报宣称“本局为中华日报,自宜求有益中华之事而言之”。
改名《汇报》后又重申:“凡事之有关时务者,上则国计民生,下则日用行习;大则人心风俗,小则事物细微,无不博采旁搜,登诸日报。
间取其尤关紧要者为论辩,相与发明。
”该报初期日出2张8版。
设三大栏目:“京报全录栏”、“中外近事栏”和“告白栏”。
21.《循环日报》---我国近代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之一。
1874年,香港,王韬。
评论时政、鼓吹变法,主张政治上建立军民共治国,经济上实现国家富强,外交上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反对列强侵略中国。
这是中国报界首创的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既有别于我国古代报纸(以传抄上谕、刊发奏章为主要内容),又有别于近代外报(以传播教义、刊载商情为主要内容的),为近代报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22.《万国公报》—《中外纪闻》---《万国公报》1895年北京。
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报纸。
康有为独承经费,梁启超主持笔政。
委托民间报房木板雕刻,随报房所印《京报》一并免费送京官阅读,两天一期,发行量多达3000份左右,引起强烈反响。
三月后,改组为《中外纪闻》,是京师强学会机关报(改良派第一个政党性质的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