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重点报刊76个名词解释
中新史名词解释及要点
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秦代:•“四十字诏书”:出现于秦朝秦始皇时期,由李斯撰写,内容在于诏告天下,秦朝统一全国。
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则发布全国的消息,这则消息是活字印刷。
因为这则诏书全文只有四十字,因此称为“四十字诏书”•唐代•★进奏院状:进奏官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有关地方政务外,还向他们所在道的军政长官提供京都信息,其中有朝报的内容,也有他们自行采访的特别是与本地有关的新闻,甚至还有朝廷的绝密消息,人称“进奏院状”。
••朝报——唐朝开元年间,京城门口出现一系列向民众发布的条幅,这些条幅的主要内容包括皇室活动、大臣的奏折等,每日发布,当时称之为朝报。
••《开元杂报》:唐人孙樵在《经纬集》当中曾经提到他在襄樊一代看到过“数十条书”,这些“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皇室活动、大臣的奏折等,孙樵称之为“开元杂报”。
开元杂报证明了中国至少在唐朝开元年间就已经出现了古代的报纸。
••敦煌进奏院状: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敦煌的节度使张淮深派驻到京城的进奏官发回到敦煌的,由于张淮深驻地在敦煌,这两份进奏院状又是在敦煌文物中发现的,因此称之为“敦煌进奏院状”。
今天一份在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一份在英国伦敦图书馆。
宋代•★定本制度:为了加强对封建官报的控制,钳制舆论,宋真宗咸平2年(公元999年),宋王朝制定了对报纸的“定本”审查制度。
这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最早出现的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
所谓“定本”,指的是进奏院要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经审查通过的样本为“定本”。
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向全国传发,不得擅自增减。
••进奏院状(邸报):主要内容皇室的活动,大臣的奏折,官员的任免等等。
宋代的进奏官是由皇帝任命的,采写的消息是严格依照朝廷(皇帝)命令进行的。
••★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
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
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小报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
中国新闻史笔记 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笔记重点名词解释答题要点分析※名词解释(或简述)。
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首先,要回答出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
第二,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即可)。
第三,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
第四,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
(二)关于人物:首先,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
第二,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
第三,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
第四,代表着作。
(三)关于事件:首先,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
第二,何时何地,涉及何人。
第三,起因、经过、影响。
※重点名词解释1.着名报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它于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办,为一份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2)、《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
但宗教以不再是最最重要部分,大量篇幅用于宣讲伦理道德及宣扬西方科学文化(亦不再仅限于天文,而是扩展到机械、医学、地理等实用知识)。
该刊1835年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续办,1838年停刊。
(3)、《遐尔贯珍》: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新闻史整理
新闻史一、名词解释1、开元杂报:唐人孙樵在《读开元杂报》一文中描述的中国古代报纸,意为开元时期的“杂报”,类似“进奏院状报”,是当时“条报朝廷事”的一种载体。
它的存在说明中国至少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已有早期报纸了。
2、苏报案: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
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苏报》连续发表相关文章,高呼革命为神圣“宝物”,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中华共和国”,同时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
为此清政府照会上海租界当局,将章太炎等逮捕。
邹容激于义愤,自动投案。
7月7日,《苏报》被封。
1904年5月,章、邹分别被判处监禁3年和2年,《苏报》永久停刊。
3、五四前后四大副刊:《晨报副刊》、《民国日报》的《觉悟》、《时事新报》的《学灯》、《京报副刊》。
4、大公报的四不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5、法国人权宣言:人权宣言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它集中表达了18世纪启蒙思想家所阐述的政治主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明确规定出版自由的正式文件。
6、向导周报:中国共产党第一中央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922年9月在上海创刊,1927年终刊,主编先是蔡和森,后是瞿秋白,是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报纸。
后改名为《布尔什维克》。
7、每日纪闻:一块立在罗马议事厅外涂有石膏的特指木板,上面主要是元老院的议事记录,还有法庭审判、税收情况等内容。
当时的名称是“阿尔布”,后来人们称之为《每日纪闻》。
8、知识税:1712 年,英国国会在托利党人操纵下通过法案,规定对所有报刊一律征收印花税,同时对报刊使用的纸张征收纸张税,刊登的广告征收广告税,这三种税合称为“知识税”。
9、瓦版:在日本17世纪时,在江户街头出现类似的初版物,这种单面新闻印刷品用粘土做成瓦坯,在上面雕以文图,经烧制定型后,印在纸上而成,故被称为“瓦版”。
10、报章文体:报章文体是指出现在报刊上,不同于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1. 新闻:新闻是指报道当前事件和时事的信息。
它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传播给公众的消息。
新闻具有及时、真实、客观、公正等特点,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2. 我国古代新闻:在中国古代,新闻的传播主要以书信、演说、传令等方式进行。
古代新闻的传播速度较慢,信息内容较为局限,主要以政治、军事、天灾人祸等为主题。
3. 新闻业:新闻业是专门从事新闻报道、编辑、发行、传播的行业,包括新闻机构、新闻从业人员以及与新闻相关的企业和组织。
4. 全国新闻系统:全国新闻系统是指由中央新闻机构、省级新闻机构、市级新闻机构等组成的统一的新闻报道和传播体系。
全国新闻系统通过新闻机构相互协作、信息流动,使新闻在全国范围内得以传播和传递。
5. 新闻政策:新闻政策是指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关于新闻发展的政策措施。
新闻政策的制定旨在引导和规范新闻报道和传播,保障新闻自由和新闻工作者的权益,促进新闻行业的发展。
6. 新闻自由:新闻自由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采写报道时享有的言论自由和传媒自由。
新闻自由的实现需要依法保护和规范,保障新闻工作者的报道权和公众的知情权。
7. 新闻伦理:新闻伦理是指新闻从业人员在采写报道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职业准则。
新闻伦理要求新闻工作者客观、公正、真实、准确地报道信息,尊重个人隐私与人格权利,避免侵犯他人的权益。
8. 媒体融合:媒体融合是指不同传媒形式之间、不同传媒机构之间相互交流、合作,以及数字技术与传统媒体的结合。
媒体融合的发展过程中,新闻报道和传播的方式将发生重大改变,传媒产业链也将呈现出全新的形态。
9. 互联网新闻:互联网新闻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新闻信息。
互联网新闻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广、互动性强等特点,是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趋势。
10. 新闻教育:新闻教育是针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的职业培训和学术研究。
新闻教育旨在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推动新闻行业的良性发展。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邸报】“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可见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
【横三民】袁世凯假共和之名行专政之实的面目日益显露,《民权报》、《民国新闻》、《中华民报》这三份报纸因同年创办,报名中均有一个"民"字,且均以反袁世凯态度坚决、言论激烈著称,被并成为“横三民”。
【时务文体】“时务文体”是一种新型的报章文体。
维新运动前,报刊上流行的仍是一种八股文和桐城派古文相结合的混合文体。
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利用报刊极力倡导变法,议论时政,一种新文体应运而生。
由于这类政论文章多以“时务”为内容,且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所载文章为代表,故称“时务文体”。
【西北通讯】范长江的通讯不同于一般的旅行通讯,它主要以政治局势为报道对象。
他以旅行记者的身份到西北地区考察旅行,将见闻以通讯形式发表在《大公报》上,这些通讯打破了蒋介石的新闻封锁,向广大读者介绍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真实面貌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形象,宣传了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
【远生通讯】黄远生是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新闻采访和新闻通讯写作而负有盛名,是中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开拓者。
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报刊文体-新闻通讯。
因此种文体始于1912年初《申报》上以“远生”署名的“北京通讯”,故称“远生通讯”。
【四大副刊】到五四时期,报纸副刊改变消闲性质,成为介绍新文艺、新知识、新思想的园地。
在这方面最有影响的是“四大副刊”:《晨报副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京报副刊》和《时事新报》副刊《学灯》。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1、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2、露布(99传名)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00新名)7、邸报8、小报(90名)9、民间报房10、《急选报》(98名)11、《万历邸钞》(02名)12、《天变邸抄》13、揭帖14、旗报和牌报15、报房京报16、辕门抄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815-1873)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2、《蜜蜂华报》3、《广州纪录报》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5、《香港公报》6、《德臣报》7、《孖刺报》8、《遐尔贯珍》(99新名)9、《香港船头货价纸》10、《字林西报》(99传名)11、《六合丛谈》12、《万国公报》13、《上海新报》14、《申报》15、《新闻报》16、《京津泰晤士报》17、《中西见闻录》第三章民族新闻事业产生(1873-1898)1、《彙报》2、《述报》3、《循环日报》4、王韬(98论)5、《万国公报》6、《中外纪闻》7、《强学报》9、梁启超(99传论)10、《知新报》(00新名)11、《湘学报》12、《湘报》(90名)13、《国闻报》(02传名)14、唐才常15、严复16、《官书局报》17、时务文体(96名、03论)18、《弢圆文录外编》第四章清末民初时期(1899-1919)1、《清议报》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等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机关。
1898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该报第一撰稿人。
该报形式略同于《时务报》,但编辑水平明显提高,栏目丰富,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
其中,《国闻短评》栏是中文报刊最早时事短评专栏。
该报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一方面要求“尊皇攘后”,归政光绪,另一方面继续宣传维新,倡导民权,更明确提出君主立宪主张。
后因失火停刊。
总体上,该报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但在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学说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客观上起到一定作用。
中新史名词解释汇总(报纸系列)2
于东京
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包括社会主义思潮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陈独秀从三个方面领导了新青年的发展:1.
制定刊物宗旨和不同阶段的办刊方针;2.提
出开展思想文化斗争原则;3.组织编者、读
陈独
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者、作者队伍;4.决定新青年的出版发行
秀,新
前期对民主和科学的宣传,没
青年的
有超出旧民主主义思想的范
12 京报
清代
民间报房的发展和京报的刊行,是清代新闻传播史上的重要现象,京报的
察世
稿件也是从宫廷有关部门抄出来的,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一些近代
俗每
月统
外国人来华创办的首批报刊
计传
1815年8月
宣传伦理道德;
chin
5日创刊 马礼逊 介绍各国情况;
13 ese
1821年因米 米怜 刊载天文地理知识文章;
超等,
还聘有
翻译
支持维
新的官
员江标
、黄遵
1897年4月 宪、徐 是宣传“新学”、鼓吹变法的综合性理论刊
湘学
是湖南第一家中文新式报刊,
25 新报 22日在长沙 仁铸先 物,设有史学、时务、舆地学、算学、商学 也是维新派在湖南的喉舌
创刊
后担任 、交涉、格致等专栏。
督办,
唐才常
等任主
笔
谭嗣
同,提
出了报
纸是“
循环
21
的开端;在 述太平 于革新文风;赞成经世致用,文章采用浅显 最早中文日报;宣传“变法自
日报
中国新闻史 军、游 的文言、议论时政、坦陈己见,对后来报章 强”就是该报的基本任务。
上,他是一 历英法 体的形成与流行,起了先导作用。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一、名词解释1、开元杂报:唐人孙樵《读开元杂报》一文中提出,是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记载。
很可能是唐代开元年间流传于外的官报,多为政事信息的杂乱报道。
没有名称固定的刊期和报头。
是一种近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2、定本制度:公元999年,皇帝下诏要进奏院将准备批发的内容,每5天向中央最高军政机关枢密院抄发一次,由枢密院审查批准,产生邸报的样本,进奏官就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到了南宋,邸报被改为门下省编定,由该省的给事中“判报”后的“定本”才发给进奏院报行天下,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
3、循环日报:1874年创刊于香港,由王韬创办并任主笔,是早期国人自办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4、癸丑报灾: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实现独裁统治,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 家,比1912年初的500 家少了2/3 ,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
新闻记者中至少24人被杀,60人被捕入狱。
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
5、“苏报案”:《苏报》1896年6 月26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胡璋。
第二阶段即陈范阶段。
第三阶段是陈范、章士钊阶段。
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苏报》增设“学界风潮”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
章太炎发表在《苏报》上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更直呼光绪皇帝其名成为清政府对其采取镇压的口实于是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拘捕了章士钊邹容自动投案后《苏报》也遭查封。
经多次开庭1904 年法庭宣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二年《苏报》永远停刊。
中国新闻史著名报人大整合(名词解释考点)
中国新闻史著名报人大整合(名词解释考点)一、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京报-新闻编译社我国新闻界不可多得的全才,他既办报纸又办通讯社,既精通新闻业务又善于经营管理,既从事新闻实践又从事新闻教育,并在这些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1912年创办《汉民日报》任主编,二次革命失败后《汉民日报》被封,邵飘萍被捕。
1914年出狱后东渡日本留学,创办了东京通讯社,独家揭露“二十一条密约”。
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上海《时报》《时事新报》任主笔,《申报》聘他为驻京特派记者。
同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每天向《申报》发送《北京特别通讯》很受欢迎。
1918年在北京创办大型日报《京报》任社长,开始独立办报生涯。
同年兼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导师。
邵飘萍最擅长的是新闻采访,常能采访到独家新闻,根据他讲授新闻学课程讲义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新闻采访学著作之一。
1919年《京报》揭露段政府卖国政策被封,邵再次流亡日本,为《朝日新闻》工作。
1920年回国后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恢复并改革《京报》,使该报成为北方大报。
1926年邵飘萍在北京以“宣传赤化”为名被奉系军阀杀害。
二、黄远生-新闻通讯-“四能”说民国初年名记者中最杰出的代表,被称为报界之奇才。
他的记者生涯是从1912年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开始的。
最出名时,任上海《时报》、《申报》驻北京特约记者,为其撰写北京通讯。
新闻业务方面,以擅长撰写新闻通讯而著称,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其通讯有如下特点:①题材重大,内容翔实②针砭时弊,客观公正③通俗生动,分析深刻新闻思想方面,提出“四能”说: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1915年在旧金山被枪杀,其友人将他的文章编为《远生遗著》出版,是中国第一部通讯集。
三、史量才-申报改革-史量才之死史量才是一位爱国进步的新闻事业家、民族资本家、报业家。
1912年接办《申报》后,苦心经营,使之成为著名资产阶级大报,成就瞩目但政治保守。
中国新闻事业史-报刊知识点总结
中国新闻事业史———报纸汇集第一章古代报纸1、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它是进行宣传鼓励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它直接面向大众,能取得现场实效。
汉代及其以后的封建王朝更多地将其用于发布军事捷报,把最新消息写在木板或丝帛上,高高悬起以吸引读者。
2、开元杂报:指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
3、敦煌进奏院状:一种和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1)没有报头,开编和结尾部分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2)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主官;(3)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的大事,特别是和他们的地区有关的大事。
(进奏院状的基本内容是谕旨、奏折、官方动态等)4、邸报:内容:日益丰富,趋近于规范化,基本内容为: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升降奖惩、战报等。
性质:宋代邸报的性质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唐代进奏院状更接近大众的传播媒介。
作用: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方报刊,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5、小报:内容:来自官方,但传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收入一些捕风捉影的材料,真真假假,在所难免。
性质:它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
作用:满足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6、定本制度:是一种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而设立的制度。
规定: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
据此发抄。
它是中国第一次建立审报体制。
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第一讲,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露布:1.不缄封的文书。
亦谓公布文书。
3.泛指布告、通告之类。
定本:进奏院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宰相审查通过为“定本”,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传发,不得擅自增减。
定本制度:定本制度起始于宋朝真宗咸平二年。
定本即经官方审定后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
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时统治者对邸报对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重臣的意图。
进奏院:官署名。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后改称都进奏院。
进奏院状:一种上行官文书,是进奏官专门提供给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资料。
内容有军政情报、地方官员驻京表现。
是目前中国境内有确据可考的年代最早的传播媒介。
敦煌进奏院状: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
原件为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
这份报纸被封存在敦煌石窟达1000年之久,1907年才被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运往伦敦。
1983年经中国新闻史学者考证,确认为中国古代的报纸,并命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朝报:唐孙樵《读“开元杂报”》中,记载的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
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
无固定名称,后唐和宋代方称之为“朝报”。
开元杂报:唐代开元年间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
邸报:“中国古代的报纸的通称。
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名称,比如说“状”,“状报”,“报”,“邸吏报”,“朝报”,“邸抄”,“阁抄”等等,都通称为“邸报”,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论禁小报》:南宋周麟之《海龄集》选文。
文中第一次提出小报这一名称。
中国新闻史76个重点报刊(二)
中国新闻史76个重点报刊(二)32.《清议报》——1898年横滨,政变后保皇会在海外办的第一个机关报,梁启超,旬刊。
办报宗旨:“专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猛烈抨击慈禧把持朝政,拥护光绪帝复位;大量介绍西方资社会政治学说和文化科学知识。
此间,梁频繁接触革命党人,思想上受其影响,曾一度在《清议报》上谈民权、资源、破坏、革命,赢得不少读者。
康有为获悉后大怒。
1901年末出版第100册后遭火灾停刊。
33.《新民丛报》——1902年横滨。
梁启超仿效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创办的一份半月刊,宣称要办一份“足于东西各报相颉抗”的报刊。
内容丰富、编辑严谨、印刷精美为“中国报界前此未有”。
梁以为中国积弱的根本原因是国民素质低下:缺乏“公德”和“私德”、国家、义务、权利思想、进取、冒险、自由、自治、自尊、合群、尚武等精神,只有通过教育手段来提高国民素质造就一代“新民”中国才能富强,国家才有希望。
该报设25个栏目,社科、自然无所不包。
1903年前还为适应时代潮流,发表许多高谈革命的文章,大受读者欢迎销售达14000份,在国内外设立97个代销处可谓盛极一时。
引起保皇党的不满。
1903年梁赴美洲游历考察后公开表示不再谈革命,与共和告别,从此该报言论柔声缓语在读者中的威信江河日下。
34.《民报》——1905年东京,创刊标志资革派报刊进入成熟阶段。
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第一次概括“三民主义”的主张,以此为报纸主要宣传内容,有统一明确的宣传宗旨和纲领。
大型月刊,编纂阵容强大,半数以上在国内秘密发行,受国内外同盟会员和同情革命的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
向各种错误思潮主动出击,并在斗争中发展,还大力介绍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介绍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其中包括社会主义思潮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35.《时报》——1904年上海。
戊戌政变后保皇党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
康门弟子任经理和主笔,梁也参与过策划。
该报在创刊始以执中公允的姿态出现,既批判顽固派又批判革命派。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与简答题一、名词解释:1、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2、“开元杂报”:发行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一种由驻在首都的官员们向地方传发的封建官报,记载的大都是开元所间的朝廷政事。
它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开元杂报"只是后人对它的一种称呼。
它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
3、《敦煌进奏院状》: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因而带有官方的性质,属于古代官报的范畴,但不是中央政府统一下发的正式官报。
其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两份唐代进奏院状的实物,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4、邸报:是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由都进奏院负责其发布工作,是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
5、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
朝报的商品化,是其得以产生的内在因素。
6、《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1815年8月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该刊是以传教为宗旨的,阐述基督教教义,宣讲伦理道德,以及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同时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7、《遐迩贯珍》:是1853年8 月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它是以新闻为主的刊物,以时事新闻为重点,大多是新闻报道和评论,而且是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
8、黄远生: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风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大受读者欢迎,黄远生的政治态度反对国民党,支持进步党对袁世凯抱幻想,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
中国新闻史 书本知识总结
一、名词解释:敦煌(归义军)进奏院状: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报纸;是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驻地的进奏院状,主要报告归义军专使在京活动情况。
一份在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一份在法国国立图书馆。
邸报: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始于宋,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军事战报等。
定本制度: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具体内容是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枢密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据此发抄。
该制度一直实施到南宋末年。
小报: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依靠引人注目的内容和及时便捷的传播盛行于南宋。
通过手写或印刷进行传播。
报房:明代出现,提塘官办公的地方称提塘报房,表明抄发邸报是提塘官的主要公务,但更具重要意义的是民间报房。
报业雏形渐渐呈现。
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最成熟的形态,由民间报房编辑发行,京报稿件也是从宫廷有关部门抄出来的,只是在选择上略有差别,时效性不强。
内容主要包括宫门抄、上谕、臣僚章奏三大部分。
出现了报头和报房名称,该报多为印刷并公开发行。
辕门抄:明间报房派人去本省官府抄录文书材料,汇集成册出版,形式与京报相同,内容为上谕、本省公文、本省官府与官员动态等。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15年8月5日由马礼逊、米伶在马六甲创刊的中文月刊,办刊宗旨: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样式为书册式,采用雕版印刷方式,免费赠阅和索取。
申报:是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报纸。
1872年,由上海英商美查等创办,初为双日刊,后改为日报。
用毛太纸单面印刷,其报价低廉,内容雅俗共赏、时效性强,经营范围广。
王韬: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贡献:鼓吹国人办报,重视报刊政论,致力于革新文风他认为报纸的作用:1、知地方机宜2、知讼狱之曲直3、辅教化之不及循环日报:中国第一份以报刊政论而著称的报纸,1874年由王韬创刊于香港,每日两张4版,进口纸两面印刷。
第一版为行情版,第二版为新闻与评论版,第三版为船运信息与广告版,第四版为广告与启事版。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报刊名词解释
1."朝报"(附开元杂报)---唐孙樵《读"开元杂报"》中,记载的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
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
无固定名称,后唐和宋代方称之为"朝报",该传播工具没有随王朝覆灭而消亡,宋朝报和明清宫门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唐朝政简报的继续。
2.进奏院状---一种上行官文书,是进奏官专门提供给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资料。
内容有军政情报、地方驻京官员的表现。
唐代进奏院状新闻内容很多,但只送节度使(观察)使本人阅读,无复本。
因此,从唐代进奏院状只是一种半官方性质的情报,与宋代的性质有很大不同。
3.邸报---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始于唐宋、明清有所发展,不同时期表现形式不同,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军事战报等。
4.小报---中国古代民间私自发行的传播媒介,是宋代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
最早出现于北宋末,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
由部份胆大官吏透露出人们迫切想了解的信息,以朝报形式叫卖于街市。
作为非法信息载体,一直受到政府压制打击,却始终未能根绝。
5."京报"---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与近代报刊最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
始于乾隆,清中叶后日趋盛行。
内容仍局限于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但有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公开销售于民间,与以前邸报只在官员各衙门中传阅全然不同,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
6.《察世俗每月统计考》---1815年伦敦布道会传教士米怜,马六甲,宗教宣传性质的中文月刊,作为他协助马礼逊对华主要的传教工具,揭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第一页。
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解释教义,介绍天文地理、各国概况和西方近代科技实用知识,发表我国最早的报刊新闻图画,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未涉及政治时事问题。
中国新闻史重点报刊76个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重点报刊76个名词解释1.“朝报”(附开元杂报)---唐孙樵《读“开元杂报”》中,记载的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
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
无固定名称,后唐和宋代方称之为“朝报”,该传播工具没有随王朝覆灭而消亡,宋朝报和明清宫门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唐朝政简报的继续。
2.进奏院状---一种上行官文书,是进奏官专门提供给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资料。
内容有军政情报、地方驻京官员的表现。
唐代进奏院状新闻内容很多,但只送节度使(观察)使本人阅读,无复本。
因此,从唐代进奏院状只是一种半官方性质的情报,与宋代的性质有很大不同。
3.邸报---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始于唐宋、明清有所发展,不同时期表现形式不同,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军事战报等。
4.小报---中国古代民间私自发行的传播媒介,是宋代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
最早出现于北宋末,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
由部分胆大官吏透露出人们迫切想了解的信息,以朝报形式叫卖于街市。
作为非法信息载体,一直受到政府压制打击,却始终未能根绝。
5.“京报”---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与近代报刊最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
始于乾隆,清中叶后日趋盛行。
内容仍局限于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但有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公开销售于民间,与以前邸报只在官员各衙门中传阅全然不同,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
6.《察世俗每月统计考》---1815年伦敦布道会传教士米怜,马六甲,宗教宣传性质的中文月刊,作为他协助马礼逊对华主要的传教工具,揭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第一页。
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解释教义,介绍天文地理、各国概况和西方近代科技实用知识,发表我国最早的报刊新闻图画,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未涉及政治时事问题。
宣传上“附会儒学”,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中国新闻事业史乃是指中国近代以来的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过程。
以下是一些相关名词的解释:1. 报纸:报纸是一种重要的新闻载体,是由印刷工艺制成、以刊登新闻、评论、广告等为主要内容的刊物。
自1848年在上海创办的《顺天时报》至今,中国报纸发展历史悠久,一直以来在传播信息、反映社会状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 通讯社:通讯社是指通过电报、电话或者互联网等方式,为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提供新闻报道的机构。
中国最早的通讯社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如新华通讯社就是中国最早的通讯社之一。
3. 新闻记者:新闻记者是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专业人士,负责采访事件、撰写新闻稿件等工作。
记者的职责是收集、整理并传播新闻信息,通过报道来反映社会事件、揭示真相,起到监督和引导舆论的作用。
4. 新闻宣传:新闻宣传是指通过各种媒体渠道传播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新闻信息,以宣传工作为主要内容。
新闻宣传是一种对外传播表达手段,通过报道和宣传活动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公众,塑造企业形象、推动社会发展等。
5. 新闻监督:新闻监督是指媒体对社会事件、官员行为等进行监督和揭露,以保障社会公平、公正的机制。
新闻监督是新闻事业起到社会监督功能的一种形式,通过报道和评论,揭示社会不公、腐败现象等,维护公众权益。
6. 新闻自由:新闻自由是指新闻媒体在法律和伦理范围内对新闻内容的选择和报道方式的自主权。
新闻自由是现代民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了新闻从业者进行独立的新闻采访和报道,对政府和权力进行监督,维护社会公众利益。
7. 网络新闻:网络新闻是指通过互联网发布的新闻信息。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新闻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展现了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传播方式的多样性。
以上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这些名词反映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相关方面的重要概念。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中国新闻史是指中国历史上与新闻相关的事件、媒体和人物的发展历程。
其中涉及到了许多名词,下面将对其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
一、新闻新闻是指关于社会事件、人物行为、社会热点以及其他公共事务的信息报道和传播活动。
新闻的特点包括及时性、真实性、客观性和公共性。
在中国新闻史上,新闻媒体一直被视为公共舆论监督的重要工具。
二、报纸报纸是指以印刷方式定期出版,用来报导新闻事件、观点和评论的出版物。
在中国,报纸是新闻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承担了新闻信息传递的主导角色。
三、通讯社通讯社是指专门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机构,通过通讯员收集信息、撰写新闻稿件,并通过各种渠道将新闻内容传播给大众。
中国新闻史上最重要的通讯社有新华通讯社和解放通讯社。
四、大公报大公报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重要报纸,于1902年在上海创刊,是中国第一家以西式排版、新闻报道为主的报纸。
它的创办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来的报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指中国现代史上的一场思想启蒙和文化变革运动,始于1915年,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新闻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传媒观念开始形成。
六、中央通讯社中央通讯社是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通讯社之一,成立于1939年,是中共中央直属的新闻机构,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新闻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七、解放日报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成立于1942年,是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报纸之一,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八、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成立于1948年,是中国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报纸。
它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喉舌,对塑造中国的新闻舆论有着重要影响。
九、新闻界新闻界是指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士的总称,包括记者、编辑、摄影师等从事新闻从业的人员。
他们通过采访、撰稿、编辑和摄影等方式,将新闻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公众。
十、新媒体新媒体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媒介形式,包括各类手机APP、社交媒体平台、网络视频等。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与简答题《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与简答题一、名词解释:1、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2、“开元杂报”:发行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一种由驻在首都的官员们向地方传发的封建官报,记载的大都是开元所间的朝廷政事。
它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开元杂报"只是后人对它的一种称呼。
它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
3、《敦煌进奏院状》: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因而带有官方的性质,属于古代官报的范畴,但不是中央政府统一下发的正式官报。
其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两份唐代进奏院状的实物,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4、邸报:是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由都进奏院负责其发布工作,是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
5、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
朝报的商品化,是其得以产生的内在因素。
6、《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1815年8月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该刊是以传教为宗旨的,阐述基督教教义,宣讲伦理道德,以及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同时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7、《遐迩贯珍》:是1853年8 月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它是以新闻为主的刊物,以时事新闻为重点,大多是新闻报道和评论,而且是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
8、黄远生: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风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大受读者欢迎,黄远生的政治态度反对国民党,支持进步党对袁世凯抱幻想,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朝报”(附开元杂报)---唐孙樵《读“开元杂报”》中,记载的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
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
无固定名称,后唐和宋代方称之为“朝报”,该传播工具没有随王朝覆灭而消亡,宋朝报和明清宫门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唐朝政简报的继续。
2.进奏院状---一种上行官文书,是进奏官专门提供给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资料。
内容有军政情报、地方驻京官员的表现。
唐代进奏院状新闻内容很多,但只送节度使(观察)使本人阅读,无复本。
因此,从唐代进奏院状只是一种半官方性质的情报,与宋代的性质有很大不同。
3.邸报---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始于唐宋、明清有所发展,不同时期表现形式不同,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军事战报等。
4.小报---中国古代民间私自发行的传播媒介,是宋代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
最早出现于北宋末,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
由部份胆大官吏透露出人们迫切想了解的信息,以朝报形式叫卖于街市。
作为非法信息载体,一直受到政府压制打击,却始终未能根绝。
5.“京报”---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与近代报刊最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
始于乾隆,清中叶后日趋盛行。
内容仍局限于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但有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公开销售于民间,与以前邸报只在官员各衙门中传阅全然不同,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
6.《察世俗每月统计考》---1815年伦敦布道会传教士米怜,马六甲,宗教宣传性质的中文月刊,作为他协助马礼逊对华主要的传教工具,揭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第一页。
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解释教义,介绍天文地理、各国概况和西方近代科技实用知识,发表我国最早的报刊新闻图画,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未涉及政治时事问题。
宣传上“附会儒学”,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
期刊封面印:“子曰:多闻。
择其善者而从之。
”主编署名“博爱者”。
1821年因主编米怜病重而年终停刊。
7.《东西洋考》---1833年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广州,宗教内容已退居其次的宗教性报刊。
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宣传中外人士间的行为准则,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
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重视贸易活动,刊登过中外进出口贸易的物价表。
所载《新闻纸略论》是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每期有目录,栏目较固定。
宣传上处处附会儒学,封面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主编的署名是“爱汉者”。
1838年停刊。
8.《蜜蜂华报》(A Abelha da China)---1822年葡文周刊,主编安东尼奥,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的政府机关报,我国第一份外文报纸。
附数种增刊,一年后因执政党被推翻而停刊。
9.《广州记录报》/《广东纪事报》(Canton Register)---1827年英商马地臣和美商伍德,广州,商业性报纸。
双周刊~周刊。
货价行情,航运消息,广泛刊登政治时事新闻评论,关于中国的新闻和材料占相当多的篇幅,影响很大。
有强烈政治色彩。
竭力为鸦片战争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华采取强硬政策。
迁往澳门出版,鸦战后迁往香港,改名《香港记录报》,1863年停刊。
10.《遐迩贯珍》(Chinese Serial)---1853年,英国传教士麦杜斯,香港。
马礼逊教育会出版,香港中环英华书院印刷。
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
仍沿用线装书的装祯形式,发行到广夏福宁上等地。
刊有中英对照目录。
内容不同于鸦片战争前中文期刊的地方在于重点放在时事新闻方面,其次是文化知识介绍,宗教宣传所占比重很小。
总体上站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但报道中国内部消息不必顾忌清政府干涉,能较客观、公正。
广泛介绍西方政治历史地理和科学知识,副刊《布告篇》上刊登的各类广告是我国中文报刊上首次出现收费广告。
在《遐迩贯珍》上消息、短讯、通讯、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初具雏形,也出现连续报道的形式,与以前的中文期刊相比,在新闻业务方面有了长足进步。
11.《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1850年,英商奚安门(Shearman)创办并任主编,字林洋行发行。
商业性周刊,周六出版,对开一张,上海的第一份近代报刊。
主要刊登商业性材料,后被指定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公署文告发布机关。
反映英商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英国政府的观点,被视为“英国官报”。
1864年《字林西报》创刊后,《北华捷报》转而成为该日报的星期副刊,继续出版,影响减小。
《字林西报》十分重视新闻报道,在中国边远地区聘有通讯员,曾一度获得独享路透社电讯的特权,报道面广,信息及时,内容丰富。
重视言论,经常对中国政局与中国关系发表意见。
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视,社会影响较大。
此二报政治上反对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恶毒攻击和歪曲报道太平天国革命与小刀会起义,既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也为其他外国侵略者辩护。
12.《六合丛谈》--- 1857年上海,英国伦敦会传教士亚历山大&S226;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墨海书馆出版,上海第一家中文报刊,月刊,非纯粹宣传基督教教义的刊物,综合性期刊。
本意似乎想把它办成新闻性刊物,又想使所有人成为自己的读者,宗教宣传、自然科学、商业行情、中外新闻都有一些,结果弄成了大杂烩。
发行区域大,但实际发行量非常有限,一年后停刊。
13.《上海新报》---1861年,字林西报馆,伍德、傅兰雅、林乐知等,上海最早商业性中文报纸。
初为周刊,两个版面,一版商业信息和新闻,二版全为商业性内容。
后改周三刊,扩为4版,二版刊有新闻偶尔有言论,其余三版全是广告、船期、行情等商业信息。
将商业信息放在首要地位。
当时正是太平军进军上海之际。
江南地主乡绅纷纷避难于上海租界,特别关心太平军的进展。
该报于是刊登了许多有关太平天国的报道,使报纸销路日增。
言论不多,但曾长篇连载吹捧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外国雇佣军为“常胜军”“功绩”的文章,反动立场昭然若揭。
14.《万国公报》---前身是1868年《中国教会新报》周刊,(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任主编,宗教内容为主,教友中影响。
)1874年9月第301期改名《万国公报》,读者扩展到社会各界人士,内容改以时事为主,针对当时出现的洋务运动和维新思潮,殖民势力希望社会变革沿着列强期望的道路发展,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科技知识。
尽管很难左右中国社会内部的变革,但对中国知识界的影响很大。
15.《申报》---旧中国最有影响的一家报纸。
第一家在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
1872年初创两日刊,与《上海新报》的时效竞争中改日刊。
英商美查(Ernest Major)办报目的完全为赚钱因此毫不犹豫让中国文人做编辑。
经营上采取销售的营销策略。
业务上作了改革①重视报纸言论。
认为“利”和“义”并不完全对立。
申报有些言论,或为中国富强献计献策,或对鄙规苛政口诛笔伐,从启迪民智角度看,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②重视新闻真实性。
申报在一系列战争中报道的真实信息为自己赢得声誉。
③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在版面上特辟文艺类作品的篇幅。
16.《字林沪报》和《新闻报》---《字林沪报》创刊于1882年,字林洋行主办。
《新闻报》创刊于1893年中外合资到后来股权全部归英商丹福士所有。
两报吸取《申报》经验,聘中国人为主笔,吸引读者《字林沪报》创办我国报纸第一个副刊《消闲报》,开报纸副刊的先河。
《新闻报》则采取低于申报的价格推销和赠送石印画报的办法争取读者,形成“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
不仅在上海,而且在全国占据着报业的龙头地位。
17.《澳门新闻纸》---1838林则徐广东禁烟,选澳门“探访夷情”,派人搜集外报,聘通外文的国人,秘密翻译《广州周报》和《广州纪事报》两家英文周报以及新加坡、孟买、加尔各答、伦敦、悉尼等地出版的报纸中有关鸦片贸易和其他方面的消息、言论,提供给清廷和军方,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参考。
翻译材料汇集成册,被称为《澳门新闻纸》。
现存6册,有人称之为我国最早的译报。
18.《沙架免度新录》---1856年加利福尼亚萨克拉门托(Sacramento),大量华侨聚居于此。
此前,旧金山出版过美国人主办的华文报刊。
为真正为华人说话,广东籍华侨司徒源集资创办中国人自己的报纸,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份华人日报,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
但此报出版时间不长,1858年已停刊,又远离祖国,因而对国内的影响甚微。
19.《昭文新报》---1872年汉口艾小梅创办,一直被视为第一份国人自办报刊。
“仿香港、上海之式而作”,白鹿纸印刷,最初是日刊,但因销路不畅,三月后改为五日刊,所载“奇闻逸事居多,间有诗词杂作”。
20. 《汇报》于清同治十三年五月初三(1874年6月16日)在上海创刊。
日刊。
由招商局总办唐景星(廷枢)、上海县知县叶廷眷“捐款首倡”,以官民集资入股形式创立报社,拥有资金银1万两。
入股人多为广东籍,广东人邝其照(容阶)主持报务。
主笔管才叔,编辑有黄子,贾季良等,同年9月1日改名为《汇报》,期数另起,改由英文翻译葛理出面主持报务兼主笔。
原主笔管才叔因意见不合去职。
清光绪元年(1875年)春夏间停刊。
目前所见《汇报》最后一期出版于光绪元年四月初十(1875年5月14日)。
《汇报》是中国人自筹资金创办的报纸。
该报宣称“本局为中华日报,自宜求有益中华之事而言之”。
改名《汇报》后又重申:“凡事之有关时务者,上则国计民生,下则日用行习;大则人心风俗,小则事物细微,无不博采旁搜,登诸日报。
间取其尤关紧要者为论辩,相与发明。
”该报初期日出2张8版。
设三大栏目:“京报全录栏”、“中外近事栏”和“告白栏”。
21.《循环日报》---我国近代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之一。
1874年,香港,王韬。
评论时政、鼓吹变法,主张政治上建立军民共治国,经济上实现国家富强,外交上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反对列强侵略中国。
这是中国报界首创的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既有别于我国古代报纸(以传抄上谕、刊发奏章为主要内容),又有别于近代外报(以传播教义、刊载商情为主要内容的),为近代报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22.《万国公报》—《中外纪闻》---《万国公报》1895年北京。
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报纸。
康有为独承经费,梁启超主持笔政。
委托民间报房木板雕刻,随报房所印《京报》一并免费送京官阅读,两天一期,发行量多达3000份左右,引起强烈反响。
三月后,改组为《中外纪闻》,是京师强学会机关报(改良派第一个政党性质的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