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会夏县二中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A.促进农村蔬菜生产B.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C.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D.促进城镇居民的消费2.19世纪初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
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复返了。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A.极大地冲击了社会关系B.扩大了社会交往的范围C.改变了落后的社会制度D.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3.宋延斋在《蒲圻乡土志》里记载:“民国元年、二年来,茶价与麻价互涨,财力既裕,居民遂奢僭无等……农民亦争服洋布”,中产之家更是“出门则官纱仿绸不以为侈”,“一般青年均羔裘如膏矣”。
与这一记载相关的主要因素是()A.民主共和观念的冲击B.崇洋媚外思潮的影响C.商品经济的较快发展D.进口的商品价廉物美4.近代以来,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①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的交流①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①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①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①5.服饰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下列有关鸦片战争后我国服饰变化的情况说法正确的是()A.西服传入使中国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B.长袍马褂和中山装是传统的中国服装C.旗袍是民国十年后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D.西方服饰的传入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6.1912年3月,民国政府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1916年内务部又颁《内务部通咨各省劝禁妇女缠足文》;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布《禁止妇女缠足条例》。
这主要反映了()A.政府法规决定风尚礼仪B.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迁C.民国政府首倡废止缠足D.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7.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非常挤”这样的竹枝词也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B.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并没有停止过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8.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公平性,让边远地区的孩子选择想要学的课程,享受到全球最优秀的课程资源,我们可能选择的最佳现代技术手段是()A.有线电视B.无线广播C.卫星电视D.互联网9.《申报》是近代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共出版25600号,记录了中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解析版)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戊戌变法运动时期,社会上流传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做短衣裳。
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这反映了()A.新服饰走向中下层民众B.不缠足运动风糜全社会C.结辫陋习被彻底革除D.社会风俗改革之风悄然兴起2.下图所示历史现象在中国最早出现于()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3.1903年4月17日《大公报》注:“他们(当时的上海居民)看着外国事,不论是非美恶,没有一样不好的;看着自己的国里,没有一点是好的,所以学外国人惟恐不像。
”材料表明当时上海居民()A.生活方式和日常消费西方化 B.注重传统习俗与西方习俗的融合C.盲目崇洋和讲求虚荣 D.从不接受西方的习俗4.中国近代,西装的传入和流行不仅没有取代中国传统服饰,反而促进了中国服饰的改良。
下图中中央第一代领导人所穿服装的样式属于( )A.长袍 B.马褂 C.西装 D.中山装5.据有关媒体报道,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3.8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28.9%,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下列有关互联网说法不正确的是()A.和报纸、电视等媒介一样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三媒介”B.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C.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D.有些同学沉迷网络,导致学习成绩下降6.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标志是()A.福建船政局 B.轮船招商局 C.民生轮船公司 D.怡和公司7.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认为:“此 (铁) 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 更不堪其横冲直撞, 势将断绝往来, 商民交割。
”这一材料蕴涵的历史信息是 ( )A.洋务运动推动了交通近代化 B.顽固守旧势力阻挠铁路修建C.列强干涉中国自主修建铁路 D.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达8.牵引动力由畜力、人力向机械动力的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试测试卷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晚清重臣翁同龢曾在日记中对买办徐润的住宅有过描述:“园小而曲折,然楼阁几案皆有夷气。
”这说明()①近代园林建筑日益受到西方风格的影响①近代买办都住西式洋房、使用西式家具①到了近代,才出现中西合璧的住宅建筑①近代园林是中式的,住宅往往是西式的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2.用QQ聊天、用E-mail发邮件、用Blog(博客)写日记,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生活习惯。
这表明()A.邮电通信事业获得了新发展B.广播影视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C.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D.新技术、新观念深入人心3.下图是中国现代漫画的先驱叶浅予先生《叶浅予自传》中的一幅作品——《清末遗童》。
先生用淡淡的白描手法不露声色地回忆起()A.清政府的腐朽没落行将就木B.南京临时政府的移风易俗C.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战火绵绵D.南京国民政府的“男子剪辫”4.民国初年《申报》有一首打油诗称:“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
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
”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民国初年自由婚姻有一定的发展B.当时婚姻自由已经很普遍了C.新式的婚姻不像旧式的繁琐D.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得到了新闻传媒歌颂5.学习了《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课后,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讨会上发言如下,其中观点不准确的是()A.列强的侵略是中国近代交通与通讯发展的最大阻碍B.铁路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大作用,一开始就得到清政府的支持C.列强把铁路修到哪里,就把侵略势力延伸到哪里D.近代交通与通讯的艰难发展表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后,它才能健康发展6.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中国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以下事物或现象中,反映了当时既吸收西方优点,又保持传统特点的有()①深受中国男子喜欢的中山装 ①各通商口岸大量出现的西餐馆①津、沪等地出现的毗连式房屋 ①青年男女在教堂举行的新式婚礼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7.清朝文人管同(1780~1831)在其著作《禁用洋货议》写到:“数十年来,天下靡靡然争言洋货,虽至贫者亦竭蹶而从时尚”。
高中人教版历史 必修2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新礼服兴,翎袍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子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
这一事件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2.《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
”材料表明近代报纸()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C.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D.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3.1908年5月26日的(大公报)在头版刊登了有关“教堂礼拜”“豫盛瓷器公司大减价”和“吉林省公民日报社招聘北京天津访员”的广告。
这一现象反映了()A.该报成为宣传新思想的革命阵地B.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的威胁C.社会、商业资讯的传播速度加快D.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4.1913年1月,《大公报》有文章描述当时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现象:“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有所谓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
”这种现象反映了 () A.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5.下图是1929年2月10日湖南《国民日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画上的人说“青天白日之下用不着这个废物”。
这表明当时社会上()A.主动破除旧俗与陋习B.全盘接受西洋新风俗C.肤浅理解破旧与革新D.激进与保守斗争激烈6.1993年,曾经号称“中国第一票”“第二货币”的粮票终于完成其长达38年的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粮票是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产物B.取消粮票是建立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础上的C.粮票的长期实行充分满足了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D.粮票的取消意味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7.1907年10月13日,天津塘沽的张小田与北京慕贞女子书院的贾玉莲,在天津海大道美以美会微斯教堂,由陈牧师主持举行文明婚礼。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 1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1 新人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1.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这主要表现在()①服饰文化②饮食文化③居住状况④婚丧嫁娶⑤社交礼仪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C.①②③D.④⑤思路解析:本题关键要对“物质生活”与“习俗”有充分的理解,上述五点都属于物质生活与习俗的范畴,所以应选择A项。
答案:A2.鸦片战争后,随着开埠通商,人们的生活习俗发生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地区是()A.上海B.南京C.天津D.广州思路解析:在中国近代,上海开埠较早,而且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接受西方事物较之别的城市都为多,所以应选择A项。
答案:A3.下列有关近代“断发易服”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A.留美幼童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B.受到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C.民主革命思潮的推动D.具有移风易俗,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色彩思路解析:断发易服早在戊戌变法时期就已经开始,在辛亥革命前后还带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除缠足等法令。
这些情况与反对北洋军阀没有直接的联系。
答案:D4.近代以来,在改良社会风俗上,大胆冲破清朝禁忌,走在了时代前面的派别是()A.洋务派B.维新派C.革命派D.立宪派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史实的掌握。
在上述各派别中,维新派最早主张改良社会风俗。
答案:B5.新中国成立之初对粮食、食用油、棉花、棉布实施统购统销政策,其直接目的是()A.调动各阶级、阶层力量巩固人民政权B.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C.稳定物价,保障人民基本物质生活需要D.尽快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思路解析:建国初期,由于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城镇人口猛增,导致各种生活用品需求量激增,因此,国家采取了统购统销政策。
所以,稳定物价,保障人民基本物质生活需要是实施这一政策的直接目的。
答案:C6.新中国诞生以来,党和政府大力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从而()A.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变化B.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C.体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D.促进了休闲方式的多样化思路解析:以上题干中所述内容涉及社会风气,而不是社会生活,所以本题应选择A 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试题(含答案)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①由通商口岸逐渐向内地扩张②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③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密切相关④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开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王大妈要组织一个广场舞团队参加比赛,为了尽快购齐比赛服装,她用了不到一小时就通过手机从淘宝网上订购好了服装。
这得益于A.电视的普及 B.报纸的宣传 C.互联网的发展 D.电台的传播3.1912年,上海某时尚杂志登载文章:“近日沪上服饰之异,有目不忍见,口不忍言者。
衫则仿西制而无领,袖则短,只笼其臂半。
裤则紧贴其股与腿。
皆以亮纱及轻纨制之,肤雪玉肌,显豁呈露。
裙之料,则以最薄之纱,虽着如未着。
大家妇女,习而行之,了不知耻。
”下列有关结论正确的是A.上海服饰引领全国潮流 B.作者态度相对保守C.当时女性盲目崇洋 D.上海服装质地优良4.下列有关“断发”与不缠足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政治色彩B.二者同时被取消C.“去辫”首先是中国留学生在西方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刺激下发生的D.放足受外国传教会极力宣传的影响5.1903年3月,天津济安公司芥园水厂建成供水,举行了通水典礼,津海关道代表和直隶总督前来祝贺,并举行了救火水枪喷水表演,济安公司采取免费品尝的推销方式,使每天到“井口”买水的人逐渐多了起来。
这A.有助于社会生活近代化B.反映出封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扰C.体现了洋务企业的转型D.促进了近代水厂在全国范围的普及6.姚灵犀主编的《采菲录·葑菲闭谈》有这么一段话:“裹脚的时候,即使痛泪直流,待到双脚裹小之后,博得人人瞩目,个个回头,在家时父母面上有光辉,出嫁后翁姑容上多喜色,尤其十二分快意的,便是博得丈夫深怜密爱。
”由此可知缠足还关系到A.增加被别人关注的程度 B.男人与女人的是否和谐C.旧时代女子的生活问题 D.旧时代女子的社会地位7.晚清外交家黄遵宪在一首咏物诗中写道:“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
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 1934年《申报》载:“现代中国的摩登姑娘、太太们,哪一个不是成了洋货商店的好主顾,从头发丝尖儿起,至高跟皮鞋底的最末一英寸止,差不多除了她们同有的中华血统的皮肉之外,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饰用品。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2.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较为适宜。
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
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
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 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 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3.民国初年《申报》有一首打油诗写道:“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
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
”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民国初年自由婚姻有一定的发展 B.当时婚姻自由已经很普遍C.新式的婚姻不像旧式的繁琐 D.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得到了新闻传媒歌颂4.“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能够说明( )。
①保留了传统特色②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③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④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某中学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讨论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生活方式。
下列学生的言论,与历史事实不符的是( )。
A.买粮、棉、油得凭票证 B.人们普遍注重节约和奉献C.政府实行安居工程,城镇住房宽敞舒适 D.人们生活总体差别不大6. 2009年6月1日,“限塑令”已走过整一年。
国家统计局银川调查队的调查结果显示,77. 8%的市民认为“限塑令”的实施对减轻白色污染有帮助,82. 2%的市民认为“限塑令”应继续实施。
这再次说明( )。
A.国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 B.国家大力扶植商品零售业C.注重环保成为新的社会时尚 D.塑料购物袋不方便人们的生活7.下列对“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的最准确理解是( )。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本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
”鲁迅先生的话未能反映的是A.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到西方舶来工业文明的影响B.中国近代文化的多层性C.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渐进性D.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多样性2.下图所示票证曾是老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 D.粮棉物资统一管理3.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说“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对该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②当时不缠足运动兴起A.①②都正确B.①②都不正确C.①正确②不正确 D.①不正确②正确4.融合了满、汉、中、外服装特点形成的服饰是()。
A.中山装 B.旗袍 C.马褂 D.中式衣裙5.右图谭嗣同内着中装,外披西式风衣,这反映了A.维新派在传统基础上仿效西方的价值取向B.维新派大多有留洋背景C.维新派表面赞同改革,实则保守D.他准备会见外国友人6.关于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下列正确的是①由通商口岸向内地发展②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③和资本主义的侵略密切相关④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发展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7.下列措施中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A.断发易服 B.废止缠足 C.婚姻自由 D.改用阳历8.曾经是灰色的人群、蓝色的人群、草绿色的人群的穿着时代是A.民国时代 B.建国初期 C.“文革”初期 D.满清末代9.“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改革开放后这句流行语体现了①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②效率意识③生活节奏加快④拜金主义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10.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时间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20世纪)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BB机)。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
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五)(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右图是一幅民国时期时尚女性的图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在风俗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人们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B.大部分国人已采用西方生活方式C.中西文化习俗共存共容D.国人固守自己的传统社会习俗解析从图片的穿着看,是改良后的旗袍,反映了中西结合的特点。
答案 C2.近日,一本距今80多年前的青年男女的“情书大全”——《求婚尺牍》吸引了众多网友眼球“一不尚貌美,但需端正清白;二需先经几度口头谈话,半年或一年,以朋友资格相处,然后方可订婚;三有知识而无旧式闺秀恶习,且非自命不凡,专尚新时者;态度温和,身体健康;四有牺牲及服务社会之精神。
”这反映了当时( )A.传统婚俗受到挑战B.择偶必须借助传媒C.新式婚姻蔚然成风D.女性实现婚姻自主解析从《求婚尺牍》的内容来看,可以看出婚姻观念变了,要求婚姻自主,冲击了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俗。
所以选A项,B、C、D材料没有体现。
答案 A3.民国初年中国人的着装,据1912年3月的《申报》记载,当时出现了“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现象。
材料主要反映了( )A.民国时期人们服饰观念开放B.民国时期告别了森严的等级制度C.辛亥革命瓦解了中国的衣冠体制D.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解析A项“开放”说法不准确;B、C两项中的“告别”和“瓦解”说法不对;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服饰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西服”代替长袍马褂。
改变了传统的具有尊卑观念的礼仪,取之以西方的平等的握手等礼仪。
改变缠足、留辫等陋习等。
答案 D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择偶观经历了五次重要变化。
下列符合20世纪50年代择偶标准的是( )A.穿着打扮排第一B.家庭人口要简单C.经济条件必须好D.首选工人老大哥解析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工业化的起步时期,工人的社会地位比较突出。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水平测试)等级提升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
第五单元水平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民国初年,社会生活出现“男人剪辫、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的局面。
这些社会生活表明( )A.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面临倒台B.传统价值观正统地位出现松动C.民族危机冲击传统社会观念D.国人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观念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男人剪辫、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可知,辛亥革命后,社会风俗逐渐自由、平等,说明传统价值观正统地位出现松动,B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社会风俗的变迁,而且中华民国建立后实行的是民主共和制,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危机冲击传统社会观念,故C项错误;D项中的“普遍”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2.据统计,仅湖南一地列名《湘报》的不缠足会员就达1060人,如果加上为不缠足会捐款的人,达1132人之多。
然而,列名该组织的无一女子,不缠足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男人运动”。
对出现这种现象的认识,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说明当时不缠足运动蔚然成风B.当时还没有出现女权运动,女子社会地位不高C.当时人们深受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把不缠足当成一项进步事业D.说明要根除相沿千余年的陋俗是相当困难的答案 B解析由材料中人数较多、参加积极可知A、C两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无一女子参加及“男人运动”可知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不缠足运动就是在女权运动的推动下兴起的,故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3.在辛亥革命潮流冲击下,人们纷纷剪掉辫子。
1919年,末代皇帝溥仪也剪掉了大清国的象征——辫子。
但是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地处中国偏远地区的农村,还有不少人留着辫子。
这说明近代中国( )A.辛亥革命影响非常有限B.交通不便导致信息不畅C.封建保守势力十分雄厚D.社会习俗变迁很不平衡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在大多数人已经剪掉辫子的同时,偏远的农村还有不少人保留辫子,说明中国社会习俗变迁很不平衡,故D项正确。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一下册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试测试卷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世纪60年代在天上(太阳),70年代在墙上(挂钟),80年代在手上(手表),90年代在腰上(手机),这是对20世纪我国老百姓看时间方式的生动写照。
这反映了()A.不同年代的人看时间有不同的偏好B.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提高了生活质量C.中国老百姓一直有很强的时间观念D.我国的科学水平已处于世界前列2.20世纪末,中国的传统服饰连同印花棉布、古典丝绸又在国际时装舞台上活跃起来,掀起了一股股各具特色的“中国风”。
时装“中国风”的出现反映了()①归真返璞的文化现象①经济全球化的加强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①服饰深受政治生活的影响A. ①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3.1874年《申报》刊文称赞我国当时出现的一种新事物,曰:“最是称奇一线长,跨山越海度重洋。
竟能咫尺天涯路,音信飞传倏忽详。
”这一“新事物”是指()A.铁路B.电报C.电话D.电影4.2008年底,由国内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了改革开放流行语征集活动,最终选出全国十大流行语: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黑猫白猫、上网、改革开放、北京奥运、炒股、中国特色、雄起。
这些流行语()A.反映了部分公务员思想观念转变B.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C.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变D.表明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高5.服饰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下列有关鸦片战争后我国服饰变化的情况说法正确的是()A.西服传入使中国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B.长袍马褂和中山装是传统的中国服装C.旗袍是民国十年后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D.西方服饰的传入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6.据民国十年的《宿松县志》记载:“按,宿松婚礼,妇车至门,婿揖入。
新妇以帕蒙首,以福寿兼备之妇二人扶新妇下车,拜祖先、次拜上下神祗、次夫妇交拜,行合卺礼。
三日谒舅姑,与旧志微异。
”其反映了民国时期一些地区的婚礼()A.保留较多传统B.奢靡之风减退C.走向近代文明D.仪式趋于简化7.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的打扮从整体样式、色彩来看都较单调,其主要原因有 ()①当时商品供应匮乏,穿衣还主要停留在遮身御寒上①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①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①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D. ①①①8.进入近代,中国电报事业开始发展起来。
山西省运城会夏县二中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 新人教
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1.“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的社会风貌的变化始于()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2.服饰是一种文化,它具备多元性和发展性。
下图是近代经过改良的旗袍。
最早与旗袍名称相关的民族是()A.汉族 B.蒙古族C.回族 D.满族3.近代中国城市的生活习俗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和条件,不包括()A.西方的影响B.近代工商业的发展C.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D.受农村生活习俗变化的影响4.原来,中国人在书写西方国家名称时,总加上偏旁(通常是犬字旁),但在19世纪70年代前后这种情况就明显减少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用“夷”字的现象也越来越少。
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是在1 9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称为“洋”了。
这些变化反映出()①传统的“贵华夏,贱夷狄”观念的转变②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与挑战③中国社会近代化发展的历程④中国礼仪之邦的大国风X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②③④5.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6.下列哪一组事物和现象表明当时中国尚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A.某某、个体户、移动、豪华住宅区B.银行卡、私人轿车、互联网、出国旅游C.肉票、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D.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装修热、流行服饰7. 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的打扮,从整体样式、色彩看都较单调。
其主要原因有()①当时商品供应匮乏②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③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④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 D.①③④8. 1920年,假如你想从某某到旅游,最快捷的交通方式是()A.坐火车 B.乘飞机 C.骑马 D.坐汽车9.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综合测试卷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测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近代工业的起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会,深深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据此回答1~4题。
1.上海是近代人们生活习俗变化最大的地方,这是因为上海( )A.人口众多B.经济发达C.开放最早D.思想最新【解析】最易混淆的选项是C、D两项,开放最早是思想最新的原因。
【答案】 C2.(·广东深圳文综)19世纪60年代,上海等地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如“清晨相见谷地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等。
下表是洋泾浜英语示例英语Sandwich Beer Telephone Engine Dollars commission洋泾兵英语三明治啤酒德律风引擎大拉斯康密兴词意夹肉面包麦制酒电话发动机外币佣金据此,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有()①英语开始在当地流行②生活方式受到西方的影响③引进了西方工业革命成果④对西方的认识发生了变化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洋泾浜英语以汉字注音为特点,说明英语开始在当地流行;“三明治”“啤酒”“德律风”的出现,说明生活方式受到西方影响;“电话”“发动机”等的出现,说明引进了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洋泾浜英语的流行,说明对西方事物的接受,对西方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答案】 D3.1934年《申报》载:“现代中国的摩登姑娘、太太们哪一个不是成了洋货商店的好主顾,从头发丝尖儿起,至高跟皮鞋底的最末一英寸止,差不多除了她们固有的中华血统的皮肉之外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日用品。
连日常的食品,为了求得清洁卫生的绝大理由,也积极地洋化起来,以期脱胎换骨,由黄皮肤黑眼珠渐渐地变成优生的雅利安或是斯拉夫的新种。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B.洋货倾销中国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答案】 C4.下列饮食方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受西风东渐的影响,传统的饮食习惯受到冲击B.吃西餐成为广大人民的一种时尚C.日常的西式食品对普通百姓产生一定的影响D.西餐首先是在通商口岸出现【答案】 B社会变革推动了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变化。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评( 时间 :45 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 ( 本大题共15 小题 , 每题 4 分 , 共 60 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清末的上海 , “不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 , 但稍有盈余 , 即莫不竟以衣服夸耀为务 , 即下至娼优隶卒, 就其相貌观之 , 俨然望族之家。
”民国初年 , 这类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类现象表示近代 ()A. 衣饰改革冲击等级观点B. 衣饰改革始于上海C.衣饰是社会地位的象征D.社会民风日趋败坏分析题干中的资料表示在清末和民国初年的上海, 从衣饰上已看不出社会等级。
所以,A 项是切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 A2. 中国古代词典中本无“啤”字。
啤字是依据英、德、法文的头两个字母的发音新创建的, 所以在近代中国的一个期间内, 好多人把“啤酒”称为“卑酒”。
这反应了()A. 中国传统酒文化已被西化B. 西方啤酒更切合中国人的口胃C.国人对海外文化的接受D.国人产生了崇洋媚外观点分析资猜中并未说明中国传统的酒文化, 故 A 项错误 ; 资猜中是对“啤”的发源的剖析, 不是对啤酒口胃的商讨 , 故 B 项错误 ; 资猜中对“啤酒”的接受说明对西方文化的接受, 故 C项正确 ; 资猜中仅仅是对“啤酒”的认可, 不是崇洋媚外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C3. 近代的天津孟氏家庙以中式四合院布局, 是以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为主的砖木构造建筑, 但沿街立面采用了意大利风格的方壁柱, 露台也采用了西式的铁花栏杆。
这表现了()A. 中西文化的沟通与交融B. 崇仰媚外的公众心理C.中西合璧成为广泛风俗D.传统观点的根深蒂固分析从题干中可看出天津的孟氏家庙采用中式四合院布局和砖木构造建筑, 但也采用了意大利风格的方壁柱和西式铁花栏杆, 表现了中西文化的沟通与交融, 故 A 项正确。
答案 A4.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人的择偶观经历了五次重要变化。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历史试题
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这一情景在某某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B.晚清C.民国D.新中国解析:材料“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叙述了西方餐饮进入某某的情景。
明代实行“海禁”,故A项错误;晚清时期,1842年《某某条约》后,某某成为通商口岸,对外开放,西方的生活习惯开始传入,故B项正确;民国时期,某某依旧是外国列强的重要侵略目标,但不是最早,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后,某某再度成为沿海开放城市,受世人瞩目,也不是最早,故D项错误。
答案: B2.民国时期,男子服装主要为长袍、马褂、某某装及西装等。
就全国X围来说,马褂、长衫,尤其是长衫,仍然是一种最普遍的服装,并与同时流行的学生装、西装等并行不悖。
材料主要反映了 ( )A.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B.着西装已引领时代潮流C.变革在全国都得到推行D.着装盲目崇尚西洋风尚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服饰的变化。
根据材料中“尤其是长衫,仍然是一种最普遍的服装”可知传统服饰有强大的生命力,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当时着西装不是普遍现象,并未引领时代潮流,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中传统服饰占主流,盲目崇洋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
答案: A3.(2019·宿迁高一期末)《秋瑾集》中说:“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呢?也不致坐食,累及父兄、夫子了。
一来,可使家业兴隆;二来,可使男子敬重,洗了无用的名,收了自由的福。
”下列对该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A.妇女传统地位有所改变B.妇女政治地位不断提高C.女子教育逐渐受到重视D.西方思想冲击传统观念解析:“可使男子敬重,洗了无用的名,收了自由的福”表明妇女传统地位有所改变,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妇女政治地位不断提高是指妇女在政治上行使某某权利,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表明女子教育逐渐受到重视,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这些都是受西方的影响,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的观念,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 2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2 新人教版必修2(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最大的城市是()A.济南B.广州C.武汉D.上海解析:上海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受西方的影响最大,变化最大。
答案:D2.对西方殖民主义的评价,比较客观的是()A.对殖民地进行大肆掠夺,是历史的反动B.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明C.造成了殖民地的长期落后D.造成了殖民地的落后,但也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解析:对殖民主义的评价,应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在看到殖民主义罪恶的同时,也应看到它在客观上起到的进步作用。
答案:D3.“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钩莲六寸长。
”这反映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变化()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土地改革时期解析:所给材料是戊戌变法时期的打油诗,反映了维新变法给妇女带来的变化。
答案:B4.1953~1957年是改革开放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增长最快的时期,原因是()A.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B.土地改革的完成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D.实行人民公社化解析:“一五”计划的实施,是我国大规模进行经济建设的开始,人民生活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C5.1953年我国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目的是()A.打击投机商囤积居奇的投机行为B.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C.稳定物价,保障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D.为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奠定基础解析:只有稳定物价,满足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求,才能赢得民心,巩固政权。
答案:C6.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发生的最大变化是()A.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B.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C.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D.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此题可以用排除法和比较法解答。
答案:A7.横跨万里长江的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始建于()A.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B.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十年C. “文革”十年中D.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答案:A8.中国水运交通的近代化起步于()A.外国在华航运业B.洋务运动的军事工业C.洋务运动的民用工业D.中国的民族工业解析: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对江南运输业的垄断局面,是中国水运交通的近代化起步。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新人教必修2)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这一情景在某某最早可能出现于()A.明朝 B.新中国 C.民国 D.清朝2. 鸦片战争以后,中西合璧成为中国居室建筑的典型特征,以下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建筑是()A B C D 3.戊戌变法运动时期,社会上流传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做短衣裳。
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这反映了()A.新服饰走向中下层民众B.不缠足运动风糜全社会C.结辫陋习被彻底革除D.社会风俗改革之风悄然兴起4.“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子帽灭,爱华兕兴,女兕灭……”上述现象大规模出现始于()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D.新中国成立后5.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反映了当时年轻人的一种婚姻观念是()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B.恋爱自由、婚姻自主C.提倡节俭的婚礼 D.举行一种具有西方特点的婚礼6. 在清末民国初年,在社会不可能出现的是()A.民国成立时孙某某自称“朕” B.人们穿着西装祭拜孔子C.李小姐穿着旗袍拍了一X相片 D.在某某吃到了“中西大菜”7.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
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①旗袍②某某装③京剧④里弄住宅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8.中华民国时期,一位住在某某的普通市民想要前往某某,你认为最合适他出行的交通工具是()A.汽车 B.火车 C.轮船 D.飞机9. 请你仔细欣赏下面图片。
从图片中你能汲取哪些信息( )①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②20世纪初在某某等大城市有了汽车等交通工具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④中国交通运输业近代化的具体体现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0.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B.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11. 下面是某某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某某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了某某()年份人力车马车轿子马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④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2. 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1.“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的社会风貌的变化始于()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2.服饰是一种文化,它具备多元性和发展性。
下图是近代经过改良的旗袍。
最早与旗袍名称相关的民族是()A.汉族 B.蒙古族C.回族 D.满族3.近代中国城市的生活习俗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和条件,不包括()A.西方的影响B.近代工商业的发展C.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D.受农村生活习俗变化的影响4.原来,中国人在书写西方国家名称时,总加上偏旁(通常是犬字旁),但在19世纪70年代前后这种情况就明显减少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用“夷”字的现象也越来越少。
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是在1 9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称为“洋”了。
这些变化反映出()①传统的“贵华夏,贱夷狄”观念的转变②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与挑战③中国社会近代化发展的历程④中国礼仪之邦的大国风范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②③④5.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6.下列哪一组事物和现象表明当时中国尚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A.身份证、个体户、移动电话、豪华住宅区B.银行卡、私人轿车、互联网、出国旅游C.肉票、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D.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装修热、流行服饰7. 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的打扮,从整体样式、色彩看都较单调。
其主要原因有()①当时商品供应匮乏②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③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④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 D.①③④8. 1920年,假如你想从天津到北京旅游,最快捷的交通方式是()A.坐火车 B.乘飞机 C.骑马 D.坐汽车9.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
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A.公共汽车 B.飞机 C.火车 D.轮船10.小明的爷爷生活在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他先在外商轮船企业打工,后来他到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从事江海运输业的轮船企业工作。
那么他应生活在()A.广州 B.天津 C.上海 D.福州11.中国旧式水运由一度繁荣到衰落,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航运业的破坏B.西方先进文明冲击下的必然结果C.旧式水运走向衰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D.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经营者管理不善造成的12.某人曾赞叹一种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
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欬。
此亘古未有之便益,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
其始只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
”这项发明是()A.火车 B.电话 C.轮船 D.电报13. 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
……且内地股匪未靖……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
”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A.毛鸿宾属于洋务派的代表人物B.当时修铁路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C.因列强的干涉中国当时不能自主修铁路D.太平天国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14.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轮船招商局成立;19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了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
从历史上看,这两件事反映的共同的时代意义是()A.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B.推动了中国交通事业的近代化进程C.标志着中国南船北马运输时代的结束D.开启了中国自主发展交通事业的时代15.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置之,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
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历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自有……(士君子)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郑观应在此盛赞的是()A.修筑铁路 B.创办报刊 C.放映电影 D.开通电话16.下面是1895~1898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
对表中信息正确的叙述有()①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日益成为报业的主体②维新变法推动了报业发展③言论自由的局面已经出现④报刊成为新思想传播的载体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7.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官方网站网址是“http://www, m1905. com”。
网址中“1905’’的寓意是()A.这一年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18.央视节目《非常6+1》为众多观众所追捧。
它所体现的电视功能是()A.传播资讯 B.播报新闻 C.娱乐 D.艺术欣赏19.关于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观念。
依据这一媒体的特性与影响,下列说法你认为最全面的是()A.网络作为信息载体能拓展青少年知识B.有助于青少年认识世界发展趋势C.给青少年学生的精神健康带来危害D.上网可以获取知识,但要警惕网上的不良信息20.美军虐俘事件、西方国家高级官员的丑闻屡屡被曝光,这突出反映了()A.西方国家民主政治进程出现波折B.政府完全处于公民的监督之下C.第三次科技革命负面影响增大D.报刊、网络和电视等大众媒介监督作用增强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21题11分,22题18分,23题11分,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摘要材料二材料三早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
“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重楼日洋楼,彩轿日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请回答:(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晚清到民国初年社会生活中所反映出来的历史现象。
(不得照抄原文)(3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历史现象的经济、思想、文化原因。
(6分)(3)你如何看待晚清到民国初年社会生活中的这些变化?(2分)22.阅读下列有关我国交通发展的材料,回答问题。
板块一古代城市交通管理板块二近代城市交通与公共秩序“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谁说中华生命重,噬人虎口日增加。
”“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
”──上海洋场竹枝词《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载:“过往车轿必须靠马路左侧通行;独轮车必须在马路左侧紧靠人行道通行,不准乱窜。
”板块三近代铁路建设与发展嬗变19世纪后期四国铁路里程统计表(单位:千米)──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1)据板块一中的表格内容,概括古代中国中后期城市交通管理的特点。
(2分)(2)上海洋场竹枝词反映了当时中国城市交通出现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于哪一类城市?据板块二中的两则材料,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6分)(3)据板块三中的表格,比较19世纪后期中外铁路建设的差异。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
(6分)(4)综合以上材料,简要总结现代之前我国交通管理与建设的发展史。
联系所学知识,说明交通在国家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4分)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潘光哲《开创“世界知识”的公共空间:<时务报>译稿研究》引者注:《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898年停刊。
梁启超任总主笔。
材料二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
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S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
──据《大公报》(天津)之《最近报界调查表》(1905年)整理材料三 1849年2月,马克思曾透彻地指出过报刊在现实斗争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报纸的最大好处,就是它每日都在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
(3分)(2)概括材料二中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
(4分)(3)结合所学的近现代中国创办的报刊,论证马克思论断的正确性。
(4分)第五单元测试卷参考答案1.C 2.D3.D【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习俗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近代城市生活习俗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农村生活习俗变化不大,更谈不上对城市的影响。
4.B【解析】题干反映出中国人传统的“贵华夏,贱夷狄”的观念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这主要是由于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和挑战,中国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历程,因此①②③可以体现出来。
这种观念的转变与中国是否是礼仪之邦没有多大关系,故④不入选。
5.A【解析】本题考查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习俗变化过程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生活场景;C项是“文革”时期的文化现象;B项和D项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生活场景。
正确选项是A。
6.C 7.C 8.B9.C【解析】从题干信息“是车轮还是光阴”可供选择的是汽车和火车,但依据题干信息“匆匆匆!催催催”可以判断出是对火车的描述。
10.C【解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轮船企业是在上海成立的轮船招商局。
11.D【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旧式水运衰落的原因。
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我国旧式水运衰落的必然,经营者管理不善只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
12.B13.B【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两广总督提到的种种理由,荒唐愚昧,实际上反映了守旧势力对修建铁路等新事物的阻挠。
14.B15.B【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思想家,根据题干中“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的描述,结合郑观应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可知应选B项。
C项于19世纪末在中国出现;电话不符合“周知天下之事”的描述。
16.B【解析】本题考查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③说法错误,其一是题干没有体现出来;其二是当时还处于清政府统治时期,言论自由局面不可能出现。
17.B【解析】本题考查对我国电影事业发展的理解。
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18.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电视功能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时应根据《非常6+1》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分析判断。
19.D【解析】本题考查互联网对青少年影响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