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游沙湖》探析
苏轼《游沙湖》剖析
•
• •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 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资料补充—乌台诗案
•
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 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 •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 了对新政的不满。又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 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 下,御史台奸臣从苏轼诗文中罗织罪状,诬陷他,说他“包 藏祸心”,不久就把他逮捕,投入监狱,酿成北宋有名的文 字狱“乌台诗案”。 •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经过4个月的折磨后, 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被贬黄州后,苏轼经常 游赏赤壁矶,在被贬第四年即1082年,一气写下了《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三篇传世名作,由他的政治低 谷转而登上他的文学创作的颠峰。
• • • •
3、特殊句式 ( 判断句 ) ①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 ②予买田其间 ( 省略句 ) ③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判断句 )
• 4、句意探究 •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 了人意。”选择下面哪句翻译最准确。 ③ • ①安常虽然是聋子,但是聪明悟性高过常人,可以在纸 上作画写字,写不了几个字,就能深解别人的意思。 • ②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悟性超过一般人,用纸给 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字,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 • ③安常虽然耳朵聋,但聪明过人,别人在纸上给安常写 字,写不上几个字,安常就能懂得别人的意思”。
《游沙湖(苏轼)》阅读答案
《游沙湖(苏轼)》阅读答案篇一:《游沙湖》导学案《游沙湖》导学案2014.4教学目标1、疏通文字,理清文脉2、比较《游沙湖》作为一篇游记与《游褒禅山记》的不同之处3、透过文章学习苏轼本人为人处世的人生态度。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宋朝人,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河北栾城。
北宋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政治家、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著名的美食家。
他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与欧阳修合称“欧苏”,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陆游并称“苏陆”。
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
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同登进士,政治生涯:八年在朝,位高权重。
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在立新法中与王安石发生不快,被罢免官职。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
清人敬称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2、乌台诗案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
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苏轼《游沙湖》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苏轼《游沙湖》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
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
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
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东坡志林》鉴赏苏东坡是一个历史上少有的伟大天才,散文气魄宏阔,可“雄视百代”是唐宋八大家中的白眉,书法是宋代苏黄米蔡四大家之首,诗是一代卓然大家,可以说是宋诗的第一家;而我尤其喜爱他的小品散文与自然雄恣的词,觉得是潇洒有风致的精品。
《游沙湖》写于黄州(今湖北黄冈市),以极其朴素自然的笔致,抒写他当时的日常生活与友情交往,可内蕴着诗人对人生的深沉感喟,感情极为沉郁而恳挚,也吐露了他放达的怀抱。
我觉得明清的散文小品,如归有光们的,就受到过他的深刻影响。
当时他才死里逃生,从所谓“乌台诗狱”一个极其危险的文字狱中脱险。
新党对东坡的直言变法“不便于民”是恨之入骨的。
几个御史,李定舒亶们都是极为险恶的倖进小人,他们不仅罗织东坡“讪谤”朝廷的罪名上奏,而且审判时还很“锻炼”了一段时间。
史书上的“锻炼”就是包括苦刑逼供与心理上施加重重压力在内的一切审讯方法。
由于东坡早年就受过老庄玄学思想影响,心胸磊落,并不怎么在乎生死荣辱,才挺了过来。
新党必欲置他于死地而后快,可皇帝宋神宗却觉得他有才华,批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安置”是流放罪臣,受当地州官监督管制的一种谪贬,比起后来的“流远州编管为民”,还算好一些。
而当时的黄州太守因为他原是皇帝近臣,有重望,对他还算客气,除在照例的坐衙之日以属官的身份参见外,让他自由逍遥。
而东坡自己,虽胸怀坦荡,并不在意,但觉得自己已无政治前途,所以在东坡筑屋,自号“东坡居士”,游山玩水,求田问舍,虽为韬晦,也像作久居之计;去沙湖就是为勘察田地,问价备购,不料竟得了病;为求医治病认识了民间医生庞安常。
游沙湖赏析 游沙湖阅读答案
游沙湖赏析游沙湖阅读答案1.知识目标:疏通文字,理解文意及重点文言字词“相”。
2.能力目标:质疑答疑,提高主动动脑思考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苏轼乐观、旷达、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在理解的前提下,尝试背诵。
教学难点:感悟苏轼疏放、乐观的情怀。
教学方法:启发、点拨、探究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积累,能自主判断并分析一些文言语法现象。
一1、导入:余秋雨在《东坡突围》中说“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烦吧?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
而另一位文坛名人方方在《喜欢苏东坡》一文中这样评价苏轼:“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都足以证明苏轼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
1 、导入“与屈原比,苏轼多了一分自我,少了几分愚忠;与陶潜比,苏轼多了一分经历,少了几分寒闲;与韩柳比,苏轼多了一分豁达,少了几分悲观;与李白比,苏轼多了一分责任,少了几分狂漫;与杜甫比,苏轼多了一分大度,少了几分怨言”——黄玉峰《说苏轼》2、背景:苏轼为官几起几落,可以说在新旧两党的夹缝中度过了他坎坷的一生,说起他人生最大的转折应该是?一场“乌台诗案” 使苏轼被贬黄州,在此期间,苏轼经常游赏赤壁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官场的失意却成就了他文学创作的颠峰。
在被贬第四年即1082年,一气写下了两赋一词(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篇传世名作。
那么苏轼经历了一贬再贬,他是否一蹶不振了呢?他又是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以后生活的呢?在同一背景下,苏轼还写了一篇小短文《游沙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体会其又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
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的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古诗文阅读]苏轼《游沙湖》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苏轼《游沙湖》阅读练习及答案
优质文档你我共享 第 1 页 共 1 页 [古诗文阅读]苏轼《游沙湖》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苏轼《游沙湖》阅读练习及答案
游沙湖 (苏轼)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①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②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③。
”是日剧饮而归。
注解:①庞安常:名 九象, 安时,字安常,宋代蕲水人。
世代从医,颇有名气。
②王逸少: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
③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因为年老就唱起“黄鸡催晓”、朱颜已逝那种消极悲观的歌曲。
1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6分)
①因往相( )田 ②书( )不数字 ③辄( )深了人意。
④余戏( )之曰 ⑤谁道人生无再少( )? ⑥是日剧饮( )而归。
19、在以上这篇文章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2分) 参考答案: 19、(2分)以下词语都可以:(一个词语即可) 开朗诙谐、活泼风趣、乐观自信、从容自信、旷达乐观、超然洒脱。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73讲游沙湖
二、文学常识之作者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 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
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
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后。当时,虽然自己的生
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 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 是他人无法理解的。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 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苏轼在黄州阶段的情绪是豁达开朗还是假借旷 达之外表的愤懑之情?
四、探究主旨
苏轼在黄州阶段的情绪是豁达开朗还是假借旷 达之外表的愤懑之情?
这时的苏轼已在黄州东坡筹划造屋开荒,安于“识字耕 田夫”的生活,疾病亦已痊愈,因此与庞安常同游清泉寺, 心情特别开朗。当他看到王羲之的洗笔泉,又看到兰溪“溪
水西流”,便领悟到了一种新的哲理,产生了一种新的意境,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 因往相xiàng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 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 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 一时异人也。”
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又称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亩 田,因为去那里观察田地,就(感风寒)得了病。听说有个麻 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前去请他看病。庞安常虽然
休将白发唱黄鸡 反其意而用之
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诗:“谁道使君
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
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白诗借“黄鸡催晓”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 而苏轼却奉劝大家“白发的老人依然会有所作为”, 这是一种多么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
四、探究主旨
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 路处,那里有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 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诗歌:“山下短短兰芽浸长在溪水旁, 松林里沙石路干净而无污泥。晚间细雨潇潇子规啼鸣。谁说是 人老了不再年轻?你看那流水还能向西,不要因为年老就唱起 “黄鸡催晓”的歌。”这一天,喝得非常痛快才回去。
《游沙湖》
苏轼在第一部分中写了自己的什么?是怎样 写自己的? 异 和庞安常进行类比
2、庞安常“颍悟绝人”却隐居乡间,只能作一村医 苏轼曾被仁宗皇帝夸赞为替儿孙寻得的“相才” , 又诗文绝世,却一生不幸,贬居僻远——拥有相同 的境遇。
1、庞安常以眼为耳 苏轼以手为口——都是一代异人。
第二部分写游沙湖,写游玩沙湖的内容为什么写得 那么少?
• 看题目《游沙湖》,作为一篇写游记的作 品,它和我们以往学过的作品有哪些不同? 如《游褒禅山记》。
a 篇幅短小 c没有大段议论
b并没有以记游为主 d以诗总文,韵散结合, 相得益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书( 写 ) 余戏之曰 戏( 调笑,逗趣 ) 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 以( 用 ) 是日剧饮而归 是日( 当 天 )
第二部分的重点是进一步抒发第一部分已经抒发 的感情,使自己从容自信、旷达乐观、超然洒脱的 人生情怀表现得更加充分。
第二部分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这两个典故的作用是 什么?
1、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乐府· 相和歌 辞· 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乐府》认为过去的就过去了,就 永远不可能再回来了,情绪消沉低落 ;苏轼认为过去的 还有可能回来,老年人还可以回到少年时代(老夫聊发少 年狂)。基调积极乐观,蕴蓄着一种催人向上的人生哲 理,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前途的憧憬和对高尚精神境 界的追求。
这篇短文从题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体是什么?
• 游记。本篇一作《游兰溪》。兰溪, 在湖北省蕲水县东,苏轼于宋神宗元 丰三年(1080)二月到黄州,游兰溪 是元丰五年(1083)三月事。文章记 述了与聋人医生庞安时结识的过程及 同游清泉寺的情景,笔墨颇为风趣, 略有苦中作乐的味道。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游沙湖》2015年用 安乡一中 龚德国
1 知识能力:字词过关,理解文意 2 过程与方法:点拨发问,引导学生动脑思考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苏轼乐观,旷达,自信的生活 态度。 重点难点 1 学习苏轼文笔特色:重自然轻学问,涉笔成趣。 2 透过文章学习苏轼本人乐观从容,积极向上的人生态 度。 3 了解苏轼,“为官的低谷亦是创作的颠峰”。
4.思考题 (1)看题目《游沙湖》,作为一篇写游记的 作品,它和我们以往学过的作品有哪些不同? 如《游褒禅山记》。 a.篇幅短小 b.并没有以记游为主
(2)作为一篇写游记的作品,它不以记游为主, 写的这些事物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开头以简约的笔法交代了沙湖的地理位置和 作者此行的因由。首先我们看,无论是我们 刚刚说的被贬还是此刻得疾,都是一件让人 很郁闷的事情,所以开篇依旧环绕着没有挥 洒去的消极情感,但是因为得疾,所以遇到 了一个人。
《游沙湖》
苏轼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luï师店。余买 田其间,因往相xiàng田得疾。闻麻桥人庞páng安常善 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 字,书不数字,辄zhé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 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qí水郭门外二里 许,有王逸少洗笔泉,冰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jì n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xiāo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 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1)因往相田得疾 (2)而颖悟绝人
察看 聪颖,有悟性 就 开玩笑 奇异的人
(3)辄zhé深了人意 (4)余戏之曰 (5)皆一时异人也
3.翻译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luï师店。 余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 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叫螺蛳店。 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为去看田地好坏,得 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 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
由《游沙湖》看苏轼的旷达性情
由《游沙湖》看苏轼的旷达性情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由《游沙湖》看苏轼的旷达性情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日螺师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
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
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而归。
上文题为“游沙湖”,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文章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被贬黄州之时。
全文共两段,寥寥一百七十二字。
前段以文写人,后段以词记游,文、词融为一体,相互映照,相得益彰,自然流畅而情韵悠长。
作者写游览所见景物,用笔极简,只一笔带过王逸少洗笔泉、兰溪水西流;而对兰溪景物的具体描写,则留在后段词中表现。
歌词把静谧幽雅的景色、积极乐观的情绪和精警深刻的人生哲理,浑然天成地融合起来加以表达。
文章虽短小,却内容俱全,有人物,有事件,有自然景色,有诗情哲理。
这一切似乎是作者信手拈来,漫笔写成,充分体现了苏轼随笔小品文的艺术特色。
近代学人吕淑湘先生有如此文字评论苏轼的散文小品:“或直抒所怀,或因事见理,处处有一东坡,其为人,其哲学,皆豁然呈现。
”此论真是精辟之至。
这篇似乎是随手所记,决无刻意痕迹的《游沙湖》,就是一篇充分显示作者人格品味,能让我们想见“其为人,其哲学”的佳作。
一、“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之异人也。
”——嬉笑中透出深沉的悲愤与无奈。
宋神宗元丰三年春,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
黄州为今湖北黄冈县,沙湖在其东南三十里处,大致位于今黄冈市黄梅县浠水镇一带。
苏轼在黄州前后总共谪居了四年之多。
在黄州期间,苏轼闲暇无事,于是游山玩水,吟诗作文,喝酒交友,过着一种看似潇洒其实并不潇洒,心有悲愤却又能超脱达观的矛盾生活。
苏轼《游沙湖》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游沙湖》原文|译文|赏析《游沙湖》此文前一部分以文写人,后一部分以词记游,语言风趣,文、词融为一体,相互激发,自然流畅而情韵悠长,表现了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后思想乐观开朗的一面。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游沙湖》原文宋代:苏轼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
遂往求疗。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
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而归。
译文及注释译文离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蛳店。
我在那里买了田地,因为去看田,得了病。
听说麻桥人庞安常会看病,是个聋子。
就去他那里看病。
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超过一般人。
我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深刻地懂得我的意思。
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俩都是一时奇异的人。
”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去游览清泉寺。
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左右。
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池水很香很甜,下方靠近兰溪,溪水倒向西流。
我因此作了一首诗歌:山下兰芽儿,短短的,浸在溪水里,松林里沙子路上好干净,没有污泥。
傍晚的雨潇潇下,子规鸟正在鸣啼。
谁说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呢?请你看看那兰溪水吧,还能流向西,莫伤悲,白发老人还能作报晓的鸡。
这一天,我们开怀畅饮才回去。
注释游兰溪:选自《东坡志林》。
本篇一作《游沙湖》。
游兰溪,游览兰溪。
兰溪,在今湖北省浠水县东,水出竹箬山,其侧多兰,唐置兰溪县。
时兰溪之水颇有盛名,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说“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
黄州:现在湖北省黄岗一带。
苏轼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相:察看。
庞安常:人名,字时安,当时名医。
儿时读书过目不忘,博物通古今。
苏轼的绝妙小品文《游沙湖》你读懂了吗?
苏轼的绝妙小品文《游沙湖》你读懂了吗?苏轼,可谓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奇葩,虽不能一口断定说是后无来者,但是前无古人却是毋容置疑的。
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对其所能涉足的艺术领域他都达到了“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艺术高度!诗,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创了豪放派,与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七人人并称,身列“唐宋八大家”!书法,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绘画,擅长画墨竹,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苏轼用他的高超才华和艺术成就,完美的诠释了“艺术在最高的境界是相通的,是可以举一反三,相互成就的”道理。
这种成就令人叹为观止,只可仰望,难以超越。
下面我就来给大解析他的一篇绝妙小品——《游沙湖》,如有唐突不妥穿凿附会之处,还望见谅,付之一笑可矣!《游沙湖》很短,我在这里录入全文,是为了读者理解和阅读的方便,当不会有凑字数之嫌。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而归。
全文不足200字,却错落有致,文意跌宕,耐人寻味,有尺幅千里之妙。
妙处一:打破游记定格,气息鲜活。
中国古代的游记散文,大都以游踪为线索,或移步换景,或定点观景,触景而情理生,融情而景鲜活,体现出景情理的融合。
在“记游”的基础上加以生发——即先写游(景),后写感(情或理),此之谓游记散文的定格。
而苏轼的游沙湖则先叙事记人,再记游抒情,可谓是别开生面,打破常规的写法了。
那么苏轼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我们根据文章的记述,先来理顺苏轼游沙湖的一系列行踪,大致就可以明白其中的一个缘由。
苏轼《游沙湖》解析
苏轼《游沙湖》解析倪大凤;张艳;姜娜【期刊名称】《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3页(P60-62)【作者】倪大凤;张艳;姜娜【作者单位】湖北鄂州市第二中学;湖北鄂州市第二中学;湖北鄂州市第二中学【正文语种】中文噫——“异”!一个常见的字,他却赋予非凡的意义,一个常用的字,他却用得不寻常,人异,事异,景异,技异,委实奇异!小品文第一段写“异人”。
安常颖悟过人,儿时读书过目不忘,博通古今。
及长耳聋,自学研习中医,尤善针灸。
为人治病,十愈,救人无数。
求医者“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我却能“以手为口”,传达心声。
我俩“皆一时异人也”!这个“异”字,看似平凡,其意洵异。
稍事涵咏,令人玩味不已!安常医术高超,大名远播,却只能屈居乡野。
也许常人为之抱怨怒詈,但这位异人却能安之如常。
作者写安常之异,实乃衬托自身之异。
苏轼之异何在?异于孤标独仪的外貌。
他额高脸长,一副络腮胡,茂密蓬乱,以致遮住了嘴巴跟耳朵。
苏小妹曾写诗打趣:“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一丛衰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长相上,上天已为他烙上了遗世独立的标记。
异于出类拔萃的才能。
苏轼21岁出蜀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在礼部考试中,本来可以稳拿第一名,只缘主考官欧公误以为是其弟子曾巩的文章。
为避闲谈,将文章命为第二名。
这对苏轼而言,虽然有些委屈,但对后人来说,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古传诵的佳话。
异于超凡脱俗的禀性。
同李白相比,他少了几分桀骜不驯,多了几分隐忍平和;和杜甫相比,他少了几分痛心疾首,多了几分豁达乐观。
一方面,对为官提拔与就职,他是淡泊随缘的。
苏轼凭借天才的文思与妙笔,征服了大宋。
他有声望,受人爱戴,再加上他与皇家过从甚密,垂帘听政的高太后(宋神宗的母亲)佩服他的学问人品。
他到达京都仅八个月内,朝廷便将他擢升三次(由七级上升,经过第六级跳到第四级,止于第三级翰林,为皇帝草拟诏书)。
游沙湖苏轼读后感
游沙湖苏轼读后感一、湖光山色游沙湖,沉浸在苏轼的游记中,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湖光山色的壮丽景色。
苏轼以其独特的笔触,将湖光山色描绘得如诗如画。
从文中可以看出,沙湖的湖光,宛如一幅灿烂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
•游湖之际,眼前一片碧波荡漾,湖面上涟漪绵延,仿佛置身于一幅绘画之中。
•在湖边行走,可以看到湖水明澈透底,倒映着远处的山峦,给人一种宁静之感。
•静坐湖畔,远处的山峰云雾缭绕,山色青翠欲滴,仿佛置身于一幅山水画中。
二、湖中小岛沙湖中有一座小岛,苏轼将其比作“江南第一冠军地”,非常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这个小岛的美丽。
•小岛被湖水环绕,如同一颗明珠般镶嵌在湖中。
•岛上的花草树木繁茂,岛上还有一座小亭子,供游客休息观景之用。
•登上小岛,可以俯瞰整个湖景,感受到与众不同的美景。
三、苏轼游湖感慨苏轼游湖后,感慨万千,他在游记中表达出对沙湖之美的赞叹和思考。
•苏轼感慨:“沙湖如曾巧下鸾舆,湖心有岛。
”他将沙湖比喻为仙境,极大地强调了湖中小岛的美丽。
•苏轼提到湖中泛船的情景,他感叹:“湖岸有亭院,渔樵相接,船楫通达,游人可以登舟观湖。
”苏轼认为沙湖是一个旅游胜地,人们可以在湖上尽情游玩,领略湖中的美景。
•对于沙湖的山水之美,苏轼感慨道:“其山水之胜,纤秀退南极之宜,胜焉。
”苏轼用“纤秀退南极”形容沙湖的山水之胜,表达了他对沙湖美丽景色的称赞之情。
四、湖上钓鱼在苏轼的游记中,还有一段关于湖上钓鱼的描写,给人一种恬静宜人的感受。
•苏轼提及湖上垂钓的情景:“有渔者数家,势如市井,骤骤然逐于江湖间。
”苏轼将湖上垂钓的景象形容得热闹非凡,给人以亲近自然的感觉。
•苏轼还表达了自己对钓鱼的喜爱:“吾以小时之好,箕蝶两忘之间,比之为何物?此其一耳。
”他认为钓鱼是一种能使人忘却尘世烦恼的乐趣,带给人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五、对自然的思考苏轼游湖后,对自然的美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思考,从他的游记中可以看到他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苏轼在游记中说道:“吾闻天地万物皆有情,唯独人心无。
阅读辅导游沙湖阅读理解题及答案_0134文档
2020阅读辅导游沙湖阅读理解题及答案_0134文档EDUCATION WORD阅读辅导游沙湖阅读理解题及答案_0134文档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游沙湖》出自于《东坡志林》,是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居黄州时留下的一篇写人记游的随笔小品。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游沙湖》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①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②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③。
”是日剧饮而归。
注解:①庞安常:名安时,字安常,宋代蕲水人。
世代从医,颇有名气。
②王逸少: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
③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因为年老就唱起“黄鸡催晓”、朱颜已逝那种消极悲观的歌曲。
1.本文题为“游沙湖”,行文重点不在“游”,而在“感”,这明显有别于一般游记。
先写到沙湖“相田”,接下来,于是,结识了名医庞安常,病愈后二人,作者写词抒怀。
2.在以上这篇文章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1.得了病(或“得疾”)求医(或“求疗”)同游清泉寺2.(2分)以下词语都可以:(一个词语即可)开朗诙谐、活泼风趣、乐观自信、从容自信、旷达乐观、超然洒脱(1)本文的行文顺序是以________为序,苏轼游记文章的写作特色是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 的精 致 小 品 , 全 文以“ 异” 为 核
心 ,前后 呼应 ,互 为 映衬 ,妙 笔 生
花。
一 .
“ 异人” — —义 生文 外 ,波起
辞间
禀七 情 , 应 物斯 感 , 感 物 吟志 , 莫 非 自然 。” 《 浣溪沙 》 正 是风 云 际会形 神
交会 的产 物 。 火花 , 燃亮 了历 史 的天
作 者 开 篇 记 人— —庞 安 常 和 我。 作 者一 反 常规 , 用一 半 的篇 幅记 人, 其 中大有 深 意 , 有“ 义生 文外 , 波
起辞 间” 之妙。
其一 , 详 写庞 安 常的 “ 异” 。 用 安 常“ 以纸 画 字 , 书不 数 字 , 辄 深 了人
意” 的“ 异” , 来讽刺世人 : 这样 一个 身患 残疾 的人 尚且 理解 我 ,世 上 这
下文 作 者借 游事 而解 忧 的行 为 以 及 由此 引发 的情 事的 变化 。 一悲 一乐 , 对 比映衬 ,更 显 作 者身 处 逆境 而 心
襟 旷达乐 观 的一面 。
二. “ 异景” — —烟 霭 天成 。深 浅
其三 , 为 下 面作 者记 游 , 抒 情 作 了伏 笔 。 一是 做 了人事 的伏笔 , 庞 安 常是 和作 者 一起 游 沙湖 的 ,对 于 人 事上 做 了交 待 , 同时 , 道 不 同不 相 为 谋 ,更 何 况 是游 沙 湖这 样 赏心 乐 事 的情 况 呢 , 有 知 音相 伴 , 旅 途上 才 会 心情 愉悦 。 二是 作 了情事 的伏 笔 。 正
以眼 为耳 ,皆一 时 异人 也 ”一 笔带
沙湖 的 景很 多 ,文 中记 的只 有 清 泉寺 、 洗笔泉、 兰溪 , 作 者 也并 非 “ 随 笔写 去 ” , 其 中也 不乏 深 意 : 清 泉 寺是 “ 泉清世不清” 多说无益 , 一 笔
带过 也 罢 ;洗 笔 泉 因是 书圣 王 羲 之 的遗 迹 ,对 于 同为 书法 家 的苏 轼来 说 不 能不 有 知音 之 慨 ,故 有 “ 水极
然开 朗 了。 自然 的造 化 相 互 碰 撞 而 产 生 的 火
读 苏轼 的《 游 沙 湖》 , 感 其情 、 悟 其神 ,笔 者不 禁 思 接 千载 ,有 感 而 发。 《 游 沙 湖》 是 作者 精无 “ 异境 ” , 引发 不 出 内心 的 “ 异 趣” ; 无“ 异才” , 抒发 不 出这 样 的 “ 秀 语” ; 不贬谪 , 喷薄不 出这样 的“ 异 语” ; 不 旷达 , 倾泻不 出这样 的“ 豪 语” 。《 文 心雕 龙 ・ 明诗 第 六 》 目: “ 人
作 者 这样 写 一 方面 体 现 出游 记 根据 游踪 来 记游 的 特点 ,同时 又 详 略得 当 , 重心 突 出 , 显得 文章 洗 练 而 又精 当 , 有“ 烟霭 天成 , 深 浅 各奇 ” 的
空 ,却未 必 能够 完 全驱 除 作者 内心 的 阴霾 。有人 评 价 日 : 达观 幽 默 , 寓 慨于 谐 。 在笔者 看来 , 苏 轼性 格 中的 达观 虽非 一 时 ,但 诗人 却 坎坷 走 完
一
世 。达 观诙 谐 的 心境 难 以尽 掩 世
事沧 桑 的处境 , 于是 有 了 “ 谁道 人 生
这样 的 “ 异景” 触 动 了作 者 “ 老 当 益
壮, 宁移 白首之心” 的豪情 , 于是 浓
墨重彩 , 大 放厥 词 。
以上 情 由 ,苏轼 碍 于被 贬谪 的身份 和处 境无 以言 表 只能含 蓄道 出 。
以上 两方 面 ,恰 恰 照应 了作者 写此 文 时 的 的背景 —— 因 “ 乌 台诗 案” 被贬 黄 州 的状况 。而所 谓 “ 乌 台 诗案 ”正 是 一群 宵小 之 辈从 苏 轼 的
各奇
无再 少 , 休 将 自发 唱黄 鸡 ” 这样“ 万
虑 一交 , 动心惊耳” 的“ 异趣” , 来 博 得 内心 的欢 畅 ,同 时 与文 章前 面 的 “ 异人 ” 照应 , 一 伏一 应 , 文 章更 显 通
透。
么多 身体 健全 的人对 于我 写 的这 么 多 的文字 , 为什 么就 不理 解我 呢 ? 其二 , 略写 自己的“ 异” 。 对于 自 己的“ 异” , 作者用“ 余 以手 为 口 , 君
《 游沙 湖 》 打 破游 记 散 文传 统 的
“ 写景 、 叙 事、 抒情” 的写 作 常 态 , 先 记人 , 再 写景 和抒 情 。在庸 目看来 , 定会 轻薄 哂文 , 百般 挑剔 。 但 是文无 定法 , 贵在 鲜活 。 《 游沙 湖》 “ 异人” 的 叙述 为下 文写 “ 异景” 抒“ 异趣” 埋 下 了伏笔 , 而“ 异景 ” “ 异趣 ” 又为“ 异
甘” 的略作 描 绘 , 另 外作 者 心 中是 不 是也 有洗 洗 自己的 笔 ,使之 不 再 惹
来 是非 的一 时想 法 呢? 兰 溪是 “ 溪水
西流 ” ,和大 多数 河 流 的流 向相 反 ,
手为 口” 的怪 异 处境 ; 二 是 异于 常人 的才能 , 这 是 作 者 的 自负 ; 三是“ 忠 不必 用 , 贤不必以” , 反 而 被人 看作 是行 为怪 异 的人 , 这 是作 者 的 自悲 。
学教 育
苏轼《 游沙湖》 探析
圄 胡俊华
内容摘 要 : 《 游沙湖》 作者 以“ 异” 为核心 , 把“ 异人” “ 异景” “ 异趣” 写 的神足 气饱 , 情寓于 中, 意溢言外 , 实为
千古“ 异文” .
关键词 : 异人
异景
异趣
异 文 此点 ,作 者 那藏 颖 词 间 的深 意便 豁
过。 庞 安 常的 “ 异” 清楚 明 白, 作 者 的 “ 异” 则含糊 不 清 。 草蛇灰 线 , 伏 脉 千 里 。给读 者 留下 了悬 念 去揣 摩 和 回 味。 在 笔者 看来 , 作 者的 “ 异” 恐 怕有
三层 含义 : 一是 有 口难 辩 , 只能“ 以
四. “ 异文” — — 昏迷庸 目 ,绝 乎 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