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登上地球之巅》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登上地球之巅》学案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登上地球之巅》学案

23.《登上地球之巅》学案学习目标1.复述故事,提高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生动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自主预读】1.找出下列各组中注音或书写的错误,并在横线上订正。

①刺入骨髓销耗巨大阴霾毙日砭骨biān ________②难以弥补斩钉戳铁养经蓄锐耸立sǒng ________③梦寐以求孜孜不卷迫不急待匍匐púfú ________④钢毅不屈步履艰难契而不舍余暇xiá ________2.在下列括号中填入适当的修饰词。

()的岩壁()的体格()的精力()的大风雪()的山路()的夜色()的轮廓()的估计3.选词填空。

①迈进前进他们________的速度也是非常慢的。

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________。

②衰弱虚弱这时,刘连满因为过度疲劳,体力已经非常________,每走一步就会不自觉地摔倒。

在身体极度________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

③蒙眬朦胧曚昽太阳像遮上了一层纱,________可见其轮廓。

我在________中,眼前现出一片海边的沙地来。

举目四望,________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脚下。

4.词语解释。

①崔巍:②履践:③匍匐:④养精蓄锐:5.写出复述课文的要点。

6.登上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文本探究】7.本文的刘连满同《伟大的悲剧》一文中的奥茨一样,因故不能同队友一起继续行进。

请体会两个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的人物形象,然后进行讨论、交流:①两人终止同队友的行进,是出于个人目的吗?②作出终止前进的决定时,两人的想法是一样的吗?③奥茨留给队友最后的话是“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王连满留给队友的是足足用了半个小时才艰难写成的77个字的遗书,请仔细默读体会,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④你怎么看待探险活动中他们二人这种中途退出的行为?⑤俗话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现在你对这些观念有了新的认识吗?请你结合一些事例,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优秀4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优秀4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优秀4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篇一这是一篇通讯。

关键词是“探险”。

全文有三千多字,是训练学生概述课文内容的好材料,而且要在一堂课内完成阅读也不得不这样做(缺乏充分的预习)。

如何寻找契合初一学生特点的切入口来进行长文短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基于以上考虑,本堂课主要预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为:1、快速默读,概述课文内容;2、课文为什么浓笔重彩描写刘连满?3、探讨探险的意义。

[教学程序]一、导入·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壮之举感动不已。

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今天,我们就来接触这样一批《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读题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文章先从题目读起。

2、板书课题——释“巅”。

3、怎么读——节奏、重音、语气——生读。

4、补题: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8848.一三米]二、快速默读,概述文章内容1、不看材料在题目前加上一些信息来概括课文内容: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2、快速默读课文,说说“登上”背后的故事,复述印象最为深刻,最令你感动的细节?(五分钟准备)先同桌互述,再相互交流,推选代表复述(男女各一名,视情况)。

[可能的过渡]——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刘连满,作者花了许多笔墨集中描写他。

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段落,有(6)(7)(11)(14)(壹五)(16)。

三、关于刘连满的对话1、男女生读相关文字,作者的哪些语言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讨论]A、对比式写法;B、内心独白;C、其他。

2、刘连满最后并没有登上珠峰,作者为什么花大笔墨写他?(作者是不是有点不知轻重?)学生的回答可能有:(1)他遇到的困难也就是其他队员遇到的困难如——寒冷、黑夜、缺氧;(2)他身上体现着登山英雄们的精神风貌——意志、毅力、团结、牺牲等;(教师小结:所以文章表现的不只是其他三人登山的胜利,或是他们四个人的胜利,也不只是这次登山活动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的胜利,而是集体的胜利和祖国的胜利,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3)使事件叙述有详有略,用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三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三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知识目标: 1. 丰富有关珠穆郎玛峰的有关知识2. 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能力目标: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德育目标: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1. 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2. 体会文章景色描写的作用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并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的音、义并搜集有关珠峰的知识教师:1,投影仪、录音机、歌曲《珠穆郎玛》、自制投影的资料 2.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

教学思路:先从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后让学生合作探究,感受写景的妙处。

然后延伸拓展,以认识和理解为主旨,对学生进行感情的熏陶。

教学课型:新授教学设想: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与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1、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并播放歌曲《珠穆朗玛》。

欣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况以及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2、激趣引读:教师: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

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积累字词并初步感知课文。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23《登上地球之巅》学案6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23《登上地球之巅》学案6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23《登上地球之巅》学案6 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故事复述,合作探究,景物描写。

预习形成一、引入新课珠穆朗玛峰的神奇、美丽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上这珠峰呢?如今中国人把这一幻想变成现实,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那激动人心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

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郭超人(1934~2000),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先后任新华社某某分社、某某分社、某某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

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某某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

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某某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珠穆朗玛峰简介: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中国某某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

这里终年冰雪覆盖,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峰,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珠峰地理环境独特,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

山上一些地方常年积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处可见。

峰顶空气稀薄,空气的含氧量只有东部平原地区的四分之一,经常刮七八级大风。

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

珠峰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从60年代起,中国科学工作者对珠峰地区进行了全面考察,在古生物、自然地理、高山气候以及现代冰川、地貌等多方面,都获得了丰富而有价值的资料。

3.1960年中国登山队征服珠峰活动简介: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建起大本营。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③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③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③篇】.篇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这次登珠穆朗玛峰的概况和意义过程与方法:重点研读刘连满这个人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登峰的艰难和队员们的大无畏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文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勇往直前,团结协作,敢于献身等精神难点:刘连满没有登上顶峰但文章却是重点写三,教学方法:赏读法合作交流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峰,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

而在1960年,年轻的中国登山运动员,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他们的足迹,去感受他们登顶的气概。

二.检查预习三.整体阅读感知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国登山队员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成功登上珠峰四.合作探究登山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究竟靠什么克服的? 1.提示:直接描写队员们攀登艰难的句子如:(第5小节)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攀登,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 (第六小节)岩壁变得垂直而光滑……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第22小节)他们每跨越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攀登的高度与攀登的时间关系的句子如:(第4小节)突击顶峰的队员走了大约两个钟头,才上升了大约70米(第8小节)他们攀登整个”第二台阶”,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而用在攀登这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第22小节)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互动3: 从这写些句子中你读出了什么? 我读出了。

(可以是奋不顾身,勇往直前,意志坚定等等互动4: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你觉得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这样的一往无前呢? 明确:是一颗爱国的心,一颗为祖国争光的心.我们可以想象当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顶峰时,那是多么令人自豪和骄傲的啊!2.研讨英雄(重点) [过渡]根据课文内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突击顶峰的除了刚才图片上的三个人以外还应该有一个人,他是谁?(学生答刘连满) 讨论1:刘连满为什么没有登上顶峰呢?是他自己放弃了吗? 讨论2:赏读他当时留下的遗书从以上的问题的讨论中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刘连满同志在”渴望活着”,”有机会活着”的情况下却”放弃活着”中体现出来的崇高的献身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所以他更是一个英雄. 五.课堂小结“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向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拓展相关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3.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结构。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地理、科学知识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例,掌握写作手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珠穆朗玛峰的壮美。

(2)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题。

(2)分析课文写作手法和结构。

4. 案例分析:(1)选取课文中的典型段落,让学生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例,掌握写作手法。

5.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1)让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生字词。

(2)布置一篇以“我心中的珠穆朗玛峰”为主题的练笔。

8. 板书设计:《登上地球之巅》1. 课文主题:描述珠穆朗玛峰的壮美和登山者的英勇。

2. 写作手法:描绘、叙述、议论相结合。

3. 结构:引子-主体-结尾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23.《登上地球之巅》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23.《登上地球之巅》

第五单元23*登上地球之巅学习目标1.掌握并落实重点字词的字音和字形。

2.速读课文,复述故事,学习概括文章的能力。

学习通过品析语言来理解人物形象。

3.学习登山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发探索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主学习1.搜集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图片等资料。

2.看“注释”了解作者。

3.参照文下注释阅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二、基础积累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砭.骨()窒.息()崔巍..()镶.嵌() 匍匐..() 锥.形()2.解释下列词语。

砭骨:履践:崔巍:养精蓄锐:齐心协力:斩钉截铁:三、整体感知你能不能在题目前面加上一些信息,来概括这篇文章内容。

四、局部探究1.在文中画出你印象最为深刻或者最让你感动的细节。

在四个登山队员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找出相关段落。

2.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是王富洲、屈银华、贡布这三个人,刘连满并没有登上山顶,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篇幅写他呢?3.复述一下他们攀登“第二台阶”的内容。

其中有些词句可以保留,有些地方可以发挥我们的想象。

4.在描写四人攀登过程的时候,作者是怎样来表现攀登的艰难的?参考答案二、基础积累1.biān zhìcuī wēi xiāng pú fúzhuī2.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强烈。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锐,锐气。

齐心协力:思想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三、整体感知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四、局部探究1.刘连满甘当人梯(攀登第二台阶);雪夜行军;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献出氧气;登山队员舍弃氧气瓶,进行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登上地球之巅时的自豪。

相关段落第6、7、11、14、15、16段。

2.刘连满在队员攀登第二台阶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23登上地球之巅学案

23登上地球之巅学案

23.《登上地球之巅》学案设计者兼馨施教者七年级班组姓名等级【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珠穆朗玛峰及登山情况。

2.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3.学习如何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景物。

过程与方法:查阅资料认识珠峰,获得登顶极为艰难的初步印象;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再读课文,以至能有详有略地复述;认识登山途中的重重困难,体验登山队员的处境,感受他们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

【学习重点】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2.登山队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学习难点】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学习如何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景物。

【学习准备】查阅资料认识珠峰,获得登顶极为艰难的初步印象。

预习课文。

【学习方法】默读感知法,合作探讨法,联想体味法。

【学习时间】二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引读: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

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

二、各小组展示收集到的资料,简要介绍珠穆朗玛峰。

三、预习课文,整体感悟,基础大比拼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

耸.立砭.骨崔巍..匍匐..阴霾.余暇.2、辨别下列词语。

缭绕——缠绕斩钉截铁——锲而不舍养精蓄锐——齐心协力阴霾——阴晦梦寐以求——孜孜不倦迫不及待——难以弥补四、激情展示,朗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1.仔细阅读课文,画出队员及登山经过,以备复述。

2.试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五、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登顶过程中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三大困难是什么?2.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3.刘连满能不能独自一人先逃命?4.登上了珠穆朗玛峰有什么重大的意义?第二课时六、品味景物描写1、景句仿写:①课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请举出几例,并说说它的好处。

2024年人教版《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及教案

2024年人教版《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及教案

《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登上地球之巅》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学会合作学习,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类挑战极限的赞美。

培养勇敢面对困难、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内涵。

学会欣赏和评价课文的美学价值。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壮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课文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生字词学习让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检查并讲解重点词语。

4.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5.课堂讨论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6.作业布置让学生预习课文,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课文分析深入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内涵。

3.课堂讨论讨论课文中所体现的勇敢面对困难、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

4.拓展延伸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

5.课堂小结6.作业布置第三课时1.课堂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课文欣赏欣赏课文中的优美句子,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3.课堂讨论讨论课文中所体现的美学价值,如何欣赏和评价课文。

4.拓展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欣赏的其他文学作品,交流欣赏心得。

5.课堂小结6.作业布置让学生创作一篇以自然景观为题材的作文,体现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四课时1.课堂导入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课堂讨论讨论课文中所体现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和谐共处。

5.3登上地球之巅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

5.3登上地球之巅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一、目标定位1、感知课文,理解积累字词。

2、快速默读,概括课文信息,把握叙事详略。

3、探究、理解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4、复述课文,学习登山队员们强烈的团体合作、崇高的奉献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

二、课前预习字词疏通:1、生字砭.(biān)崔.(cuī)钢爪.(z h uǎ)冰镐.(gǎo)耸.(sǒng)窒.(zhì)滞(z hì)2、解释词语(除课文注释外)缭绕:回环旋转。

创举:从来没有过的举动或事业。

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情上。

养精蓄锐: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2、四字语阳光灿烂缭绕不散养精蓄锐云雾茫茫头眼昏花腰酸背痛寒风凄厉大意疏通:1、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时间的先后顺序;本文按照登山过程的发展,翔实地记述了我国四名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突击顶峰的全过程。

2、把握文章结构:(一)⑴~⑵段:交代登山队员在向顶峰攀登的基本情况,表明环境的艰苦。

(二)⑶~(22)段:写登山队员在突击顶峰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险阻及克服它们所采取的方法。

(三)(23)段:写成功登上颠峰。

三、课中探究重点讲解:1、概述登山队员们突击主峰的经过。

①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出发。

②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③黑夜中,由于缺氧,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突击顶峰。

④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了感人的短信。

⑤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弃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

⑥完成人类历史上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2、登顶过程中,登山队员们遇到了哪三大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困难?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他们是靠什么来克服这些困难的?寒冷、黑夜和缺氧;这三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

作者在行文中处处表现这些困难对于队员的严峻考验,正是在这样的考验面前,才充分体现了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登上地球之巅》学案

《登上地球之巅》学案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抓取主要信息概括课文内容。

2、赏读精彩语段,感悟英雄精神,把握主旨。

教师寄语:在人生的旅途中,要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一种敢于挑战的精神,一种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才能赢得胜利。

一、自主学习: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
砭骨()窒息()崔巍()漆黑()镶嵌()匍匐()锥形()威胁()积雪()(2)多音字辨析
(3)形似字区别
(4)解词
砭骨:
履践:
崔巍:
养精蓄锐:
齐心协力:
斩钉截铁:
异口同声: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请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2、请你找出登山过程中描写的最感人的片段,并说说你的感受。

感人片段:
我的感受: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题;
三、合作探究
1、找出本文中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2、仿照本文景物描写方法,描写当地优美的夜景
仿句:
3、把你在学习过程中疑问写在下面并于小组成员共同探讨解决。

我的疑问;
探究结果:
四、检验提升
时隔40年后,有人问刘连满:你把氧气留给他们三个,心里非常明确自己选择的是死亡,你当时为什么这样做?你现在收入也不高,你对自己的付出后不后悔?请设想一下,刘连满会怎样回答。

五、作业
请以“感动”为题,抒写你的读后感。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珠穆朗玛峰的自然风光及登山者的英勇事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向往。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登山者的英勇事迹和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通过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自然风光的向往。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 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文章主旨。

3. 讲解登山者的英勇事迹和科学探索精神。

四、合作探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节内容。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课后作业:2. 预习下节课内容,做好学习准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登山者的英勇事迹和科学探索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所学知识。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珠穆朗玛峰的自然风光及登山者的英勇事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向往。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精品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精品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精品学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精品学案《登上地球之巅》学案学习目标:1、速度课文,复述故事,提高概括能力。

2、学习叙事详略得当,选材典型以及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写作方法。

3、体会探险队员表现出来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奉献精神。

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砭骨()2、履践()3、崔嵬()4、窒息()5、养精蓄锐()6、齐心协力()2、以下句子属于描写的表达方式的是()A、他们事先以为天黑以前就能登上顶峰,现在看来,这种估计显然错误。

B、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C、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D、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⑴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

只有珠穆朗玛顶峰还露出隐约的()。

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匍匐在地上,依靠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每前进一步都变得更加吃力了。

⑵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了。

⑶到达八千八百三十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

但这时风也渐渐变小了,这对攀上顶峰十分有利。

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

王富洲首先开口说:同志们,我们三个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

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

但是我们能后退吗? ⑷屈银华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 ⑸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而()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历程。

⑹现在,他们每前进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

由于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

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了,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

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

他们忍受着肉体上的巨大痛苦,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地朝顶峰走去。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登上地球之巅》。

(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和相关地理常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了解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环境和登山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增强环保意识。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勇敢、坚毅、团结协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登上地球之巅》。

(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了解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环境和登山活动。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相关地理常识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2)简要介绍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环境和登山活动。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登上地球之巅》。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登上地球之巅》。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查阅资料,了解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环境和登山活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攀登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公开课教案五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公开课教案五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公开课教案(五篇)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站提供的这套七年级语文(登上地球之巅)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标准,思路清楚,结构合理,合适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养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有用性等优点。

下面提供多套公开课教案供您参考!(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国人第—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3、激发同学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4、培养同学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打算)教师:打算好授课内容和媒体课件。

同学:做好预习,了解一些有关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资料,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打算。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通讯,作者用生动的言语,真实地写出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山全过程的惊心动魄、胜利的自豪以和喜悦,从而可以感受到队员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导入新课。

师:珠穆朗玛峰的奇妙、漂亮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上这珠峰呢?如今中国人把这一梦想变成实际,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不熟之巅,那冲动人心的一幕,那胜利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旧可以领会,让我们一起观赏(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1、小组间相互交流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

2、组内听写,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同学速读课文,抓主要信息,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指导同学阅读并提出考虑题,掌握文章大意。

1、自主学习:A、快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登山过程的时间、海拔高度。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言语概括。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23《登上地球之巅》学案7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23《登上地球之巅》学案7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23《登上地球之巅》学案7预习学习目标:1、快速默读,复述课文内容;2、理解课文为什么浓笔重彩描写刘连满;3、探讨探险的意义。

学习重点:提高复述课文的能力,学习叙述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

预习任务:一、默读课文一遍,划出生字词,借助借助课释或字典解决。

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及写作背景。

三、快速默读一遍,复述文章内容1、不看材料在题目前加上一些信息来概括课文内容:2、快速默读课文,复述几名登山运动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3、复述印象最为深刻,最令你感动的细节?4、、刘连满最后并没有登上珠峰,作者为什么花大笔墨写他?(1)他遇到的困难也就是其他队员遇到的困难如(2)他身上体现着登山英雄们的精神风貌(3)使事件叙述有详有略,用事件来表现人物。

(4)他在整个攀登过程中起着的作用等。

四、仿写:课后练习第二题五、课堂检测:听写课后生词。

六、随笔: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以前文的奥茨和本文的刘连满等队员为例,写一则心得笔记,你觉得这样的探险有没有意义?自学课型:自读课学习目标:提高概括课文的能力。

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的描写景物。

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本课重点:有详有略的复述课文,学习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背景资料: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记录。

1960年3月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

这里是登山队的大本营。

参加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

在大本营里,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为了尽早的征服珠峰,他们争分夺秒,作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基础知识:P182读一读写一写中的有关词语;课解中的有关词语的解释。

课文内容把握:1、从全文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2、登顶过程中,要注意作者着意描写的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人:张保臻
【学习目标】
1.丰富有关珠穆郎玛峰的有关知识
2.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3.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作家作品简介】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1960年,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地了解了许多感人故事,本文就选自他的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自主学习】
1.生字词
耸立sǒng 砭骨biān 崔巍cuīwēi 匍匐púfú阴霾mái 余暇xiá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践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阴霾:本文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侵袭:侵入和袭击。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情上。

哀思:悲哀思念的感情。

2.整体把握这篇课文。

①从课文来看,好像就只是这四个人的登山故事,但联系全篇通讯来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

假如没有二百多名队员和服务人员的前期大量工作,没有几次集体的适应性行军,打通通向珠峰的关键性道路,则三位队员绝没有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

(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几位冲顶的队员是所有队员中的佼佼者。

)登山活动与其他探险活动相比,其集体协作精神显得尤其重要。

为了队友的成功,还要有勇气献出自己的生命,刘连满就是这样一个明显的例子。

②登顶过程中,要注意作者着意描写的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

而这三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

作者在行文中处处表现这些困难对于队员的严峻考验。

正是在这样的考验面前,才充分体现了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

为此,教学时让学生默读课文,总结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③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如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

这一“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

还重点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

由这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窥见全体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也可以推断这样的队伍将是必胜的。

3.再突击顶峰的过程中,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困难?
体力衰竭,寒冷、黑夜、缺氧(标出课文中的提示语)4. 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
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5.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现队员们坚强和大无畏的精神。

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和刘连满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

6、刘连满的形象令人感动难忘,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为队友做人梯,疲劳过度,体力衰竭,放弃登顶;面对死亡的威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队友;一封感人的信。

7、12自然段中引用杨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段话作用是什么?是否离题?为了表现珠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突出登山队员所遭遇的巨大的困难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8、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在文中勾画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

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等等。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

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9. 句子仿写:
1. 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5月31日傍晚,大雨倾盆,我们家楼下水流成河,不知什么时候天气才能晴朗
1月23日傍晚,余辉缭绕,五彩斑斓的晚霞显现在天际之中,片片云朵在天空中与晚霞映衬。

2.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朝阳似火,渤海湾的海面上霞光一片,只有哪点点孤岛还在聆听大海的歌唱
3.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4. 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顶上,自己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抬头遥望,那璀璨的明月,沙场的尘埃在月光下若隐若现,只有便地的尸体在我的脚边流泪……【合作探究
1.默读写王连满的段落,思考:文章集中写了王连满哪些事例?你觉得王连满是怎样一个
人?文章为什么单用了两个段落来突出写他一个人?
2.(明确:写了三件事:甘当人梯;放弃登顶;留下氧气。

他是一个默默奉献、顾全大局、
勇于牺牲、意志顽强的人。

王连满的身上,集中了登山队群体的优秀品质,单写他,是通过对他的典型描写,来表现以他为代表的登山队群体的精神风貌。


2.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按一定的顺序理清运动员登顶主峰的几个阶段,分别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1)登山队出发;2)运用人梯战术突击第二台阶;3)留下刘连满,三人继续登顶;4)三人无氧攀登,登顶成功。


【当堂训练【
课内语段阅读
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

……四位勇士仍然勇往直前,继续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

1、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这种估计显然错误”中“这种估计”指什么?
3、文中多次说到队员们严重缺氧,除表明条件艰苦外,还有什么作用?
4、“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请结合全文回答,队员们在攀登中会遇上哪些痛苦?
5、文中引用了《埃非勒士峰探险记》的一段文字,其作用是什么?
6、文中多次出现“中国登山队员”一词,如果去掉“中国”一词,好不好?
7、第四段第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8、第四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6题。

⑴夜色浓重,……⑶到达八千八百三十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

但这时风也渐渐变小了,这对攀上顶峰十分有利。

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

王富洲首先开口说:"同志们,我们三个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

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

但是我们能后退吗?"
⑷屈银华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
……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1.为文中的空白处选择合适的词语()
A.轮廓低矮果断大胆B.轮廓低矮大胆果断
C.外形高大大胆果断D.外形高大果断大胆
2.为什么选文中几处提到珠穆朗玛山顶峰、群峰在夜色中的黑影?
答:
3.段⑶中写到“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你能根据课文内容推测出他们的心理活动吗?请你为课文补上一段心理描写。

答:
4.段⑷中加点的词语“斩钉截铁”和“异口同声”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
5.对于这三位登山运动员来说,阻碍他们登上顶峰的最艰难的三个障碍是什么?
答:
6.你认为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这些登山运动员具有怎样的精神、意志?
答:
六、1、景物(环境)描写。

突出天气恶劣,暗示登山的困难。

2、他们事先以为天黑以前就能登上顶峰。

3、为后文在无氧的情况下登上珠峰作铺垫。

4、气候恶劣,体能下降,严重缺氧,山势险峻。

5、表现探险的艰难,从而衬托出中国登山队员的英勇无比。

6、去掉“中国”不好,因为人类成功地从北坡第一次登上珠峰是中国人创下的记录。

去掉了就不能突出这一点。

7、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8、议论,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全文中心。

五、1、B 2、①提示事情发展的进程。

②略写运动员们前进时内心对顶峰的向往。

3、略。

4、“斩钉截铁”表明了说话语气的果断坚决。

“异口同声”表明两人的说法完全一致。

用这两个词,强调了屈银华和贡布向主峰发起进攻的决心之大,意志之坚定。

5、黑夜、寒冷、缺氧。

6、坚强的意志、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