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途径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_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班级 组别 组号 姓名 —〇————————装—————〇——————————订——————————〇——————线—————〇— 课题:第三节 运输血液的泵——心脏(2) 第2课时 血液循环的途径 【明标】 ⒈学习目标: ①结合房室瓣、动脉瓣、静脉瓣的开启方向,正确理解并表述人体血液循环中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
②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
③初步了解供给心脏自身的冠脉循环。
⒉情感技能: 建立抽象与形象、静止与动态之间的思维通道,发展认知情感与能力。
⒊学习重点: 认识和理解人体的血液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
⒋难点预设: 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知识储备〗 ⒈心脏结构中各腔的名称分别是? ⒉心脏结构中有哪些瓣膜? ⒊动脉、静脉的概念分别是? ⒋①四肢静脉的瓣膜称作? ②房室瓣、动脉瓣、静脉瓣的作用? ⒌①心脏的4个腔分别与什么血管连通? ②这些血管是如何命名的? 〖预习自测〗 ⒈血液循环可人为地分成哪两条路线? ⒉把这两者连通起来的是什么器官?这两条路线的共同点是都 → →各器官的毛细血管→ → 。
⒊你怎么理解体循环的“体”?你认为通过体循环起到什么作用? ⒋肺循环是发生在哪两部分之间的血液循环?你认为肺循环有什么作用? ⒌判断正误:①动脉里流的血叫动脉血( )②静脉里流的血叫静脉血( ) ⒍动脉血与静脉血的主要不同之处是什么? 【点练】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
请结合课本62-65页文本及图示,自主探究中解决以下问题: ⒈观察P63的血液循环模式图,结合教材插图,①沿图说出体循环和肺循环路线。
⒉①以左心室为起点,表述出血液流经体循环路线。
②通过观察发现,血液在流经 部位时发生了变化?此时血液的成分分别发生的变化是 ;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⒊①动脉血与静脉血如何命名的?二者的成分有何区别?二者分别是在什么部位相互在转化的?这种转化对人体有什么意义?②动脉里流的都是动脉血,静脉里流的都是静脉血吗?请举例说明。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血液循环途径(教学设计)
血液循环的途径
一、教学目标
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
了解静脉血和动脉血的特点
理解动脉血和静脉血的转化途径
二、教学内容
之前已经学习了血管的分类,血管中血液的流动方向及特点。
心脏的结构以及与动脉和静脉的联系。
对于学习本节血液循环的途径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本节内容主要讲解血液循环的两大途径,动脉血和静脉血的转化及其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
难点:动脉血与静脉血的转化;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相互协同的关系。
四、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活动从复习心脏的结构以及其与血管(动脉和静脉)的联系方式。
结合课本上血液循环的图示,让学生自己发现整个循环的路径(角色扮演)。
再引出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个部分讲,根据血液颜色的转变结合营养物质的交换,得出静脉血与动脉血的区别。
再讲血液循环与血液的变化结合在一起。
五、教学准备
做好写有血液循环各个器官的四方纸;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教学设计(共6篇)
血液教学设计(共6篇)第1篇:血液循环教学设计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与能量供给第二节血液循环(2)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以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重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观察、自学、实验,并利用电子白板教学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活动:某人脚背发炎,医生在他的臀部肌肉注射消炎药物,此药运至足部的途径是什么? 教师活动:白板展示心脏结构图,提问:①心脏的四个腔及其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②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
学生活动:根据心脏结构图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教师活动:白板展示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并让学生描述血液流动情况。
设问:鱼的体内血液流动是按着一定的路线流动的,那么人体的血液是怎样流动的?学生活动: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并完成自学与思考有关问题。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的图血液循环示意图,认识血液循环示意图上各个主要部分的名称。
教师活动: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学生活动:观看动画,根据记录和老师提示描述体循环、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
小组成员合作写出血液循环途径(名称间用“→”连接)。
教师活动:教师呈现一杯凝固的猪血,从颜色入手,分析为何动脉血、静脉血的颜色会不同。
分析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基于假说演绎法的“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
基于假说演绎法的“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目录一、内容描述 (2)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2)1. 知识与技能目标 (3)2. 过程与方法目标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5)三、教学内容分析 (5)1. 血液循环的基础知识 (7)2. 假说演绎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7)3. “血液循环的途径”内容解析 (8)四、基于假说演绎法的教学设计 (9)1. 提出假说 (10)(1)关于血液循环途径的初步假设 (11)(2)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与猜想 (12)2. 收集证据与资料分析 (12)(1)实验观察与证据收集 (14)(2)资料分析与解释 (14)(3)对比分析不同假说 (16)3. 演绎推理与验证假说 (17)(1)科学推理过程介绍 (18)(2)实验验证假说可行性 (19)(3)讨论与总结实验结果 (19)五、教学步骤与实施过程设计 (21)一、内容描述假设的提出: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知的生理现象或实验结果,提出关于血液循环途径的假设。
假设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之间循环流动的。
演绎推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逻辑推理,结合生理学知识,对提出的假设进行演绎推理,推导出可能的血液循环途径。
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实验验证:为了验证演绎推理的正确性,学生将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如测量血压、观察血管搏动等。
通过实验数据,学生能够初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
结论归纳:在实验验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血液循环的途径,并指出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
这一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讨论与反思: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和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思考如何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使学生掌握血液循环的基本途径和主要过程,理解心脏、血管和血液在循环中的作用,掌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等基本概念。
通过假说演绎法,培养学生提出科学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能力。
4.4.3血液循环的途径教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学科生物学年级七年级姓名高宇课题血液循环的途径大单元教学设计单元主题人体生理与健康2022版新课标要求本单元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人体生理与健康”这一主题的内容。
一、课标整体要求:人体具有多个系统,各系统相互协调与配合,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人体健康是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机体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能够从系统、器官等不同的结构层次认识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了解传染病的危害;理解人体免疫的基本原理;认识到遵守社区、地区和国家的相关防疫要求,有助于传染病的防控,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通过对传染病和免疫、医药与急救等知识的学习,认同生物学及医学伦理观念,养成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二、课标内容要求:概念5 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5.2 人体通过循环系统进行体内的物质运输5.2.1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5.2.2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激素等物质三、课标学业要求:(1)描述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4)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说明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差别;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相互联系。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为初中义务教育生物新课标第五大主题人体生理与健康中的内容—血液循环,“血液循环”主要为教材设置了第二个“观察与思考”活动,让学生观察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并通过一系列问题及视频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以及两条循环路径中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及其意义。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其特殊性在于它能够自动地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
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达,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这些物质的运输靠血液循环来实现。
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
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血液循环途径》是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
教学目标:1、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地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4、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2、教学难点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
教学方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心脏分为哪几个腔?每个腔上连着哪些血管?二、新课讲解我们根据血液循环途径的路线,把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下面我们观察体循环的基本路线是怎样的?在此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物质交换。
肺泡←————肺动脉←———右心室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血液循环的途径,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
1、体循环和肺循环是一先一后进行吗?2、动脉血管里流动脉血,静脉血管里流静脉血,这样的说法正确吗?3、血液循环有什么意义?4、比较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异同。
学生讨论交流,老师总结1、①同时进行②起点和终点都在心脏③在心脏处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途径。
2、让学生说明“动脉血管里流动脉血,静脉血管里流静脉血”的说法不准确的原因。
3、血液循环的意义:为人体运来营养物质和氧,同时不断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四、课后作业熟记血液循环途径五、板书设计1、血液循环途径及血液发生的变化:。
《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导学案》
《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导学案一、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修的主题是《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
血液是我们身体中非常重要的液体,它通过循环系统在我们体内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排出代谢废物。
你们知道血液是如何在人体内循环的吗?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深入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
二、观点诠释1. 血液循环:指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系统中不息流动的过程。
它通过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携带代谢废物,维持身体内部环境的平衡。
2. 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的系统,它卖力血液的输送和循环。
三、进修目标1. 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2. 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 理解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作用;4. 掌握心脏收缩和舒张的过程。
四、进修过程1. 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主要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是指血液从心脏经动脉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和器官,再通过静脉回流到心脏;肺循环是指血液从心脏经肺动脉输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再通过肺静脉回流到心脏。
2.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脏是人体内循环系统的中心器官,它由心房、心室和心瓣组成。
心脏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循环。
3. 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作用动脉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和器官的血管;静脉是将含有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的血液从全身各组织和器官回流到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是动脉和静脉之间的微小血管,卖力气体交换和营养物质的输送。
4. 心脏收缩和舒张的过程心脏的收缩过程称为心脏收缩期,心脏的舒张过程称为心脏舒张期。
在心脏收缩期,心脏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和器官;在心脏舒张期,心脏接受含有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的血液回流。
五、教室练习1. 请描述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
2. 你知道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吗?请简要描述。
3. 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分别有什么作用?4. 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过程分别是什么?六、课后作业1. 画出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图,并标注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
3. 使学生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学会用血压计测量血压和脉搏。
4. 培养学生自我保健意识,掌握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
5.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血液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3. 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4. 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5. 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血液循环的概念及意义:讲解血液循环的定义,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对人体的重要性。
3.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通过图示、动画等方式展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血液循环的流程。
4. 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讲解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的成分变化,使学生了解血液成分变化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5. 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介绍血压和脉搏的定义、测量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测量血压和脉搏。
6. 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通过视频、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出血护理的基本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
7.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血压测量和出血护理的实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8.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自身健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血液循环概念、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的理解。
2. 实操考核:评价学生在血压测量和出血护理实操中的表现。
3. 作业布置:让学生收集有关血液循环的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动画、视频等教学素材:用于直观展示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
2. 血压计、脉搏计等实践器材:用于学生实操练习。
3. 相关医学资料:用于学生课后自学和作业。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目标:了解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血液在身体内
循环的过程。
一、引入
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人体内有一种特殊的液体,它会在身体各处流动,帮助
输送氧气和养分,同时运送废物和二氧化碳吗?
2.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血液循环”。
二、学习内容
1. 血液循环的定义:血液在人体内不断流动、输送养料、氧气和排除废物的过程。
2. 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中心,它由心房和心室组成,通过收
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循环。
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它们连接心脏和全身各部位,传递血液。
3. 血液在身体内的循环过程:心脏通过心脏循环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
器官,同时将含有二氧化碳和废物的血液送回心脏。
三、实践操作
1. 观察心脏和血管的模型,了解其结构和功能。
2. 进行模拟实验,通过心跳板模拟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观察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
3. 完成填空题或选择题,巩固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四、总结
1. 简单总结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
2. 提醒学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促进血液循环健康。
五、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有关血液循环的知识。
六、拓展
1. 邀请医生或专业人士到班级进行血液循环相关话题的讲解。
2. 观看相关视频或参观医院或科技馆,深入了解血液循环的奥秘。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以适应不同年级和学生的需求。
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谢谢!。
血液循环途径教学设计-正式.docx
《血液循环途径》教学设计香河县第十二中学徐艳苹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复述血液循环的概念。
2、通过录像演示、老师的讲述,使学生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学生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血压、脉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情感目标1、积极参与小组内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及循环意义的掌握,对学生进行生物体是统一整体的生物学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教学难点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
三、技术媒体及实验器材血液循环过程的多媒体课件。
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视频。
四、教学方法1、创设情景法。
2、多媒体演示法。
3、讲解法,图解法。
4、启发,诱导,参与讨论。
五、学习方法1、小组合作讨论。
2、猜想,阅读,观察,归纳,练习。
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主体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让我们来回忆一下心脏的结构及与它们连接的血管的名称。
1. 心脏由哪四个腔组成?2. 与心脏四腔相连的血管分别是什么?按照图片说出心脏的结构将零乱的知识穿成串,结成网,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便以接下来的应用和创新。
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血液和血型及心脏的结构,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血液在我们体内是如何流动的呢?英国医生、生理学家、解剖学家和胚胎学家哈维提出了血液循环理论,为近代生理学和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生活动:验证哈维猜想看视频,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选择怎样的小鱼?选择尾鳍颜色较浅,生命活动旺盛的。
小组讨论获取结论。
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对血液流动产生感性认识。
新课讲授血液循环概念设问:血液是怎样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封闭管道中流动的呢?什么是血液循环?分为哪两个部分?看视频,思考,回答。
初中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
目标: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掌握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主要器官。
学习目标:
1. 了解血液循环的定义和功能;
2. 掌握心脏、血管和血液三者之间的关系;
3. 了解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心脏、血管和血液之间的关系、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解剖模型、血液循环相关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血液循环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对人体
的重要性。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血液循环的定义和功能。
2. 分别介绍心脏、血管和血液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老师进行实验演示:用解剖模型展示心脏、血管和血液的关系,同时模拟血液在人体内的
循环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四、互动讨论(10分钟)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并提出问题。
五、总结回顾(5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并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整理所学知识,写一份关于血液循环的总结报告。
扩展延伸:鼓励学生主动了解更多关于血液循环的知识,可以阅读相关课外资料或进行实地考察。
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对血液循环相关知识有深刻理解。
七年级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保持作业本的整洁、字迹清晰。
2.思维导图要结构清晰,内容全面,能够体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整合能力。
3.课后练习题要独立完成,对于错误的地方要认真查找原因,及时纠正。
4.科普小报和短文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力求表达清晰、有说服力。
5.实验报告要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行撰写,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3.设计一份关于心脏结构与功能的科普小报,要求图文并茂,内容准确,能够向他人清晰介绍心脏的工作原理。
4.撰写一篇短文,探讨血液循环对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并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如何保持心血管健康。
5.针对课堂上的实验活动,如血小板聚集实验,写一份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过程、结果和结论。
3.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设计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血液循环的知识;
5.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课后习题等多种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5.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了解血液循环过程中的物质交换;
6.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
1.利用实物模型、挂图等教学资源,直观地展示心脏、血管和血液的结构,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血液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血液循环的含义和作用。
2. 掌握心脏、血管和血液三者之间的关系。
3. 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和机制。
二、教学内容:1. 血液循环的概念及作用。
2. 心脏的结构和主要功能。
3. 血管的分类和结构。
4. 血液在循环中的运输和功能。
三、教学过程:引入: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人体的血液是如何流动的吗?第一部分:血液循环的概念及作用1. 介绍血液循环的概念和作用。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人体内不断地流动的过程,通过血液循环,可以将身体需要的氧气、营养物质和免疫细胞输送到各个器官和细胞,同时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带回肺部和肾脏排出体外。
2.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血液循环的作用有哪些?- 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 维持体温、酸碱平衡和水盐平衡- 运输免疫细胞和荷尔蒙- 带走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3. 列举一些人体血液循环的例子。
- 大循环:心脏通过动脉将氧气富含的血液输送给全身,通过静脉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带回心脏。
- 小循环:心脏通过肺动脉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输送到肺部,经肺静脉将氧气富含的血液带回心脏。
第二部分:心脏的结构和主要功能1. 引导同学们观察心脏模型,了解心脏的位置和形状。
心脏位于胸腔的中央略偏左,呈圆锥形。
2. 介绍心脏的主要功能。
- 推动血液循环: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的运动,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
- 维持血液的供应和排泄:心脏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全身组织器官,同时带走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
3. 请同学们根据心脏模型,描述心脏的结构。
由心房和心室组成,通过心脏瓣膜分隔成四个腔室: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第三部分:血管的分类和结构1. 介绍血管的分类。
- 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
- 静脉:将带有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的血液带回心脏。
- 毛细血管:连接动脉和静脉,通过其薄壁进行物质交换。
2. 引导同学们观察毛细血管的结构。
毛细血管呈管状,壁薄,与周围的组织紧密接触,方便物质的交换。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3)了解血管的类型和功能。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 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3. 血管的类型和功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心脏和血管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
2. 新课讲授(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讲解心脏的四个腔室、瓣膜、心肌等结构,以及心脏的泵血功能,使学生了解心脏的基本知识。
(2)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以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为引导,讲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过程和功能。
(3)血管的类型和功能介绍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特点和功能,使学生了解血管的类型及其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与血液循环的关系。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持健康的血液循环。
5.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收集有关血液循环的资料,撰写一篇短文。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思考深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2. 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对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3. 课后作业设计多样化,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血液循环健康教案大班
血液循环健康教案大班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心脏和血液的基本知识,知道血液循环的意义。
能力目标:能够简单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讲解血液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血液是如何进行循环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故事导入,讲述一个与血液循环相关的小故事,激发幼儿的兴趣。
2. 新课讲解:心脏的功能和血液的组成。
血液循环的过程,包括血液从心脏流出,经过血管到达全身各处,再流回心脏的过程。
讲解血液循环的意义,如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带走废物等。
3. 巩固练习:通过图片或模型演示血液循环过程,并请幼儿参与描述。
4. 归纳小结:回顾血液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强调其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讲解法:对血液循环的基本知识进行讲解。
演示法:通过模型或图片演示血液循环过程。
问答法:对幼儿进行提问,引导他们思考。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请幼儿用简单的图形或符号描绘血液循环的过程。
作业:请家长与幼儿一起讨论并记录生活中哪些习惯与血液循环相关。
评价方式: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对血液循环过程的掌握情况。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心脏和血液的模型或图片多媒体资源:动画或视频展示血液循环过程道具:用于模拟血液流经身体的不同部位的小道具七、结论通过本次教学,幼儿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他们将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同时,这个主题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身体的运作机制,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八、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注意到以下几点可以改进:首先,对于血液循环过程的讲解可以更加生动形象,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
其次,可以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让幼儿更多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最后,可以设计更多有趣的家庭作业,以帮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大班教案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大班教案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知识,知道血液循环对人体的重要性。
2. 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发展其观察、分析、判断及推理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关爱生命的情感,认识血液对人体的作用,知道定期验血的必要性。
二、活动准备:1. 材料准备(1)课件《人体血液循环》(2)人体血液循环图(3)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小豆豆旅行记》(故事配套操作材料)2. 经验准备(1)家长协助幼儿了解有关人体血液循环方面的知识。
(2)幼儿对心脏和血液的基本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三、活动过程:(一)以课件导入,引导幼儿感知、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
1. 观看课件《人体血液循环》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人体里有哪些器官?它们和血液有什么关系?2. 教师根据画面内容与幼儿交流,并出示人血液循环图。
提问:血液在人体里起什么作用?人体里的血液是怎样流动的?(二)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血液循环对人体的重要性。
1. 启发幼儿回忆自己打预防针时的情景,谈谈自己对验血、打针、吃药的感受。
提问:你打过预防针吗?打针时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打针?吃药又是怎么回事?吃药是不是把病从血液里赶走?为什么打针吃药能治病?2. 小结:打针吃药是为了把病菌消灭或赶走,使身体重新恢复健康,而血液就是病菌被消灭的“运输队”,所以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血液。
(三)引导幼儿讨论如何保护血液及人体的其他器官。
提问:我们如何保护我们的血液和其他器官?小结:我们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偏食、挑食;还要有健康的生活规律,早睡早起,充足的睡眠;还要定期做体检,预防疾病;情绪稳定、不生气也是对身体器官的一种保护。
(四)幼儿阅读操作材料《小豆豆旅行记》,进行操作活动。
教师指导幼儿阅读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人体器官及血液循环的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循环途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利用概念图的教与学,促使学习者进行有意义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小组内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及循环意义的掌握,对学生进行生物体是统一整体的生物学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2、教学难点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
三、设计思路
四、教学过程
《血液循环途径》课程Page 3 Of 7
五、板书设计
(红色) (蓝色)
血管内的动脉血血管内的静脉血
血液循环概念图
《血液循环途径》课程Page 5 Of 7
附录
心脏概念图
六、教学反思
1、本节课有较多的活动,有实验,有绘概念图,有CAI展示,学
生优秀作品展示等,课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学生也应做好预习,否则,时间可能会难以控制。
2、教师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能更好地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能
更有效地监控自己的教学过程和自身概念的发展。
3、学生把小组绘制概念图作为学习的策略,能促进学生的意义学
习和合作学习。
同时老师也获得反馈信息。
4、概念图教学虽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评价工具,但老师在平时
的工作中,只有依靠看书,上网来自我探究。
希望上级能多给
些机会,在教研中、培训中教师们能共同研究、交流与分享。
《血液循环途径》课程Page 7 Of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