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经济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先秦时期(一)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先秦时期(一)——夏、商、西周时期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2、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3、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复习建议高考对夏、商、西周时期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政治制度方面。
所以请同学们务必将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熟记于心,考试一般是出具一段文字材料,或者创设一个情景,考查本项内容。
知识清单参考答案:①分封,②宗法,③家国一体,④井田,⑤集体,⑥甲骨文,⑦青铜,⑧殷历。
考点聚焦考点一、原始社会概况(一)政治:禅让制(二)经济:原始农业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作物:南稻和北粟(世界最早)耕作方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土地制度:氏族公社所有制(三)文化:原始的“图画文字”;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注:原始社会的史实,同学们有一个大致的掌握即可。
【典型例题】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是道组合式选择题。
从稻谷、粟的遗存地址多可知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从长江流域发现稻谷遗存,山东河北发现粟壳遗存可知我国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即南稻北粟。
从黄河流域发现水稻遗存,浙江发现粟壳可知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材料并不能反映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④予以排除。
其实南稻北粟基本处于同时,都距今六七千年。
本题正确选项①②③。
答案:B。
考点二、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一)早期国家制度1、王位世袭制: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其子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使王位在家族内部传承,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2、行政管理:商在中央设相、卿士,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
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和训练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公元前221年前)【阶段特征】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
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表现】一、远古时期1、政治: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2、经济: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神农氏教民耕作,刀耕火种。
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
(如彩陶、黑陶(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白陶等)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3、文化: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多是象形字。
人们把陶器上的刻画符号看作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二、夏商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1)农业:实行井田制;出现青铜农具,但仍以石器助耕为主,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
(2)手工业: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
商朝已有织机,出现妇工,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展示了青铜文明。
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铸造工艺达到很高水平。
春秋晚期已有铁器。
陶向瓷过渡,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可以看到流通骨币和铜币的情形。
3、文化: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商代的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夏朝历法《夏小正》等。
三、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繁荣。
1、政治上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课件新人教版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
考情备考分析 主干知识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教材连线
考情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
先秦 政治
考题角度
(1)2017·全国Ⅰ卷,24:分封制的影响 (2)2017·海南卷,1:春秋时期礼乐制度 的破坏 (3)2016·全国Ⅲ卷,24:西周重视历史传 承的风尚 (4)2016·海南卷,3:“家天下”观念的 政治影响 (5)2014·全国Ⅱ卷,24:周代“雅言” (6)2013·海南卷,2:宗法制的影响 (7)2013·全国Ⅰ卷,24:西周、战国墓葬 等级规定
备考分析
1. 高 频 考 点 : 西 周 的 分 封 制 和 宗 法制。 2.备考策略:(1)分封制和宗法制作 为政治制度早已在春秋战国后解 体,但是,作为思想观念却一直存在 于中国社会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后世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是学习 的重中之重。(2)坚持论从史出,从 具体的历史现象中找寻分封宗法制 的“影子”。
现,服务于专制集权制度。
2.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 (1)含义:宗法制是利用 父系血缘关系 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
统治的制度。 (2)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 统治秩序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
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分为大宗和小宗, 大宗
和小宗是相对的;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
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4)特点:最大特点是 嫡长子继承制 ,家国合一, 血缘关系 与政治关系结合。
的横向联系。
(5)影响 ①积极:在周朝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 统治区域 ,周的 文化形式 也
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 向 严密 ;中原先进的思想、文化技术等在封国得到推广、传播,促进了落后 地区的发展,加速了 民族融合 的进程。 ②消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造成 分裂割据 ; 等级森严 、等
先秦经济知识点范文
先秦经济知识点范文先秦时期(公元前771年-221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经济在这一时期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以下是一些先秦经济的知识点:1.农业经济:在先秦时期,农业经济是社会经济的基础。
农业生产主要以粮食为主,包括稻、黍、稷等。
农民种植谷物,以自给自足为主,农田土地所有权归属于君王或贵族,农民只能耕种并依附于土地。
同时,农业生产工具也在逐渐改进,出现了犁等农具,提高了农田的耕作效率。
2.商业和贸易:先秦时期商业和贸易发展较为有限。
商业活动以集市和集贸为主,商品交换主要以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
茶叶、丝绸、瓷器等产品逐渐成为商业交换中的重要商品。
商人地位较低,受到地主和士人阶层的歧视。
同时,先秦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商会和行会,商人通过加入这些组织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3.货币:先秦时期没有出现类似于金属货币的形式。
在交换中,货币主要是以黄金、白银、布帛等贵重物品的形式存在。
在商业交换中,贵重货物往往被用作交换媒介,或者在贸易结算中作为支付手段。
这些贵重物品的使用带来了一些交换的便利,但也增加了交易的成本和风险。
4.租税制度:在先秦时期,国家通过征收赋税来维持政权的运转。
租税主要以农业产品为主,包括粮食、丝绸、皮毛等。
由于生产力的限制和土地的不平等分配,农民往往要承受沉重的赋税压力,这也导致了社会上的不满和动荡。
5.工匠和手工业:先秦时期手工业还比较发达,包括陶器、铁器、丝织品等手工制造业。
工匠通过创新和技巧为社会提供各种产品,一些技术手艺也通过世袭的方式传承下来。
工匠的地位虽然相对较低,但在一些城市和宫廷中享有一定的声望。
6.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农业是先秦时期的主要经济活动,种植稻、黍、麦等农作物。
农田的分布和利用受到地主和贵族的控制,农民通常是在土地上工作。
农民生活比较艰苦,他们要劳作在农田中,同时还要承受赋税和徭役的压力。
7.社会阶层和经济不平等:在先秦时期,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封建贵族和地主占据了社会的主要资源,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
2020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一第2讲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课件(48张)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解析:选 A。由材料可知,范蠡和子贡的经商区域都涉及了曹, 说明曹地商业地理位置优越,体现了区域位置对商贸发展的影 响,A 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两人经商致富是由争霸战争 推动的,排除 B 项;材料信息仅反映了两人经商致富,并没有 体现地方经济状况,排除 C 项;材料信息未体现城市规模与商 业繁荣的关系,D 项不符合题意。
【提示】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及脆弱性。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归纳】 1.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 (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交换少,生 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3)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 性格。 (4)脆弱性:规模小,水平低,分散经营,难以抵御天灾人祸, 易破产。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易错点拨】
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地主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形式。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 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1.“相地而衰征”: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改革实行的一种新 的土地租税制度,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均地分力”,二是 “与之分货”。 按劳动力平均分配全部耕地(包括公田), 即“均 地分力”;在“均地分力”基础上实行按产量分成的实物地租 制,即“与之分货”。“相地而衰征”标志着劳役地租已转化 为实物地租,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历史性的进步,加速了封建 制度的形成。
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遭到严重 的破坏。公元前 685 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 594 年鲁 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 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 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势力增强,这些都为 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习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先秦时期,粮食加工方式非常简单,人们多以粒食为主,且多为两餐制。
秦汉时期,人们由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过渡,且随着石磨的广泛应用,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更加丰富。
由此可知,秦汉时期() A.农作物的种类大大增加B.生产工具出现根本变革C.农业发展推动饮食变迁D.民众温饱问题得以解决2.班昭(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针线赋》中载,“熔秋金之钢精,形微妙而直端”。
作为例证,材料可以说明()A.汉赋的风格受到史学观的影响B.铁制品已应用于汉代日常生活C.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D.汉代兵器制造已达到较高水平3.(2020·绵阳四模)据《九章算术》记载,汉代牛价很高,“牛一头直万五千”。
而西汉主要粮食一石一般为30—80钱,东汉也不过数百钱。
据此可推知,当时()A.田庄经济推动粮食增产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精耕细作方式不断发展D.先进耕作方式推广受阻4.下图是汉代画像砖中的牛耕图。
研究者发现,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中的铁铧由生铁铸造,比较笨重,需用两头牛才能拉得动。
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
这表明()A.土地私有促进生产发展B.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C.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农业发展5.(2020·漳州三模)唐玄宗时,敕令男满15岁、女满13岁,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
这一敕令()A.保证唐朝社会持久繁荣B.延续唐初休养生息政策C.巩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D.埋下藩镇割据战乱祸根6.(2020·德阳三模)宋初,自耕农数量为350万户,占所有农户的58%;到1067年,自耕农数量为980万户,占农户的69%。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政府税率较前代低B.地主数量逐渐减少C.庄园经济走向破产D.小农经济得到发展7.据考古发掘文物证实,宋代金银器流行文字铭刻,内容与唐代不同,纪年款识很少,而打印或錾刻店铺、产地、工匠名字增多。
先秦的经济史知识点总结
先秦的经济史知识点总结一、农业经济先秦时期是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起着经济的主导地位。
先秦时期的农业生产主要以谷物、蔬菜、茶叶、油料、豆类等为主。
其中谷物生产尤为重要,主要包括小麦、稻米、粟米等。
谷物的种植和收获对于当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土地的开垦和耕种上,先秦时期的人们使用了牛耕、犁耕等工具,提高了农田的耕作效率。
此外,先秦时期的农民还普遍采用灌溉和粪肥的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对当时的农业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外,先秦时期的农业生产也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是农民的赋税负担重,农民要面对各种赋税和徭役,这对于他们的生产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其次是土地的兼并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富裕的地主开始兼并土地,使得土地的分配不均,一部分农民丧失了土地,这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农民的反抗。
因此,虽然先秦时期的农业生产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成就,但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和问题。
二、手工业经济先秦时期的手工业也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时期,冶铁、制陶、制茶、编织等手工业起着重要的作用。
冶铁业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手工业之一,冶铁技术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冶铁技术上,先秦时期的人们掌握了炼铁、铸铁等技术,极大地丰富了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种类。
这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手工业产值不断增长。
先秦时期的其他手工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制陶业在先秦时期逐渐发展,人们开始掌握了烧制陶器的技术,制作了许多用于生活和工艺的陶器,对当时的生产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另外,制茶业也开始兴盛起来,在先秦时期的古人们已经开始制作茶叶,并将其引入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普遍的饮品。
三、商业经济先秦时期的商业经济也日益兴盛。
商业活动主要以粮食、织物、金属制品、陶瓷器等商品贸易为主,其中以粮食贸易最为重要。
先秦时期的商人在贸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交易活动,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和资源配置。
高考历史先秦时期知识点
高考历史先秦时期知识点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
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中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并且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先秦时期的历史知识点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个时期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制度和政权结构先秦时期是封建社会的萌芽期,这个时期的主要政权形式是分封制。
以西周为例,它采用了封爵制度,将国家分封给各个诸侯国,以维持统一的政权。
不过,由于诸侯国实力的太度发展,渐渐地演变为分封体制。
这个制度的基础是权贵家族的地位和利益,虽然有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但也存在腐败和剥削的问题。
二、经济发展和贸易在先秦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同,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发达地区相对较为繁荣。
这个时期出现了冶铸业、农耕业、纺织业等行业的兴盛,同时贸易也得到了发展。
与此同时,可以看到商业贸易的兴盛也带动了社会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
然而,由于封建社会制度的限制,贵族阶级往往把精力放在享乐上,社会财富比较集中,农民阶级的生活相对较为困难。
三、哲学思想与学问的兴起先秦时期是儒家、道家、墨家等,各个学派思想兴起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思考人生、社会和宇宙等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观点。
比如,《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成为儒家思想的基本经典。
墨子则提出了以兼爱和非攻为核心的墨家思想,强调中庸之道和和平共处。
道家思想则强调“无为而治”的观念,主张顺应天道、追求自然。
这些思想的兴起和发展对中国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四、文化传统与文学艺术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萌芽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传统和文学艺术作品。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民间歌谣,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情感。
《楚辞》则是出现在楚国的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它以其独特的激昂、奔放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此外,陶器、青铜器等艺术品也开始有了较为丰富的创作与应用。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艺术瑰宝,也是后世文化的重要源泉。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讲 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与科技文化 讲义
第5讲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与科技文化一、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1.农业的发展(1)耕作方式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
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耕作技术①西汉时,赵过推广代田法。
②西汉发明播种工具耧车。
(3)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4)水利灌溉:汉朝出现漕渠、白渠、龙首渠等。
2.手工业的进步(1)概况: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2)成就①冶金业西汉时期,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②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纺织业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丝织技术相当成熟,能织出二十多个花色品种。
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欧亚。
图示总结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关系3.古代商业(1)商业发展①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总体水平不高。
②由于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
(2)城市发展:西汉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
(3)政府政策: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二、秦汉时期的思想1.秦朝“焚书坑儒”2.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①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③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易错提醒“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的本质目的相同“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
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测试卷及答案解析(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周代实行严格的爵位制度,对此有人指出“让天子与诸侯等不同等级的贵族一样,都有相应的爵位,因此天子并非‘绝世之贵’,故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
这表明该制度()A.促成不同等级和谐相处B.限制了周王的专制权力C.造成周王室势力的没落D.为分封制的实施创造条件【答案】B【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周代实行的爵位制度是把诸侯分为不同的等级,并不是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所有贵族,不会促成不同等级和谐相处,故A项错误;周代实行严格爵位制度的目的是保证周天子的权力,巩固统治,而材料“天子并非‘绝世之贵’,故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说明有人主张限制周王的专制权力,故B项正确;周王室势力的没落是由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造成,故C 项错误;周代爵位制是对分封制下诸侯的等级规定,二者同时存在,故D项错误。
2.(2019·河北名校联盟联考) “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
”这说明分封制()A.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B.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D.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答案】D【解析】A项“皇权专制”的说法本身错误,此时中国还没有实行皇帝制度;B项“地方分权”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说法本身正确,但题干信息体现不出,排除;根据材料“国家元首委派”“推行天下一统”可知,分封制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故D项正确。
3.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
这客观上有利于()A.防范诸侯割据B.扩大统治区域C.监督商朝残余力量D.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下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分封不能防范诸侯割据,排除A项;“扩大统治区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商朝残余力量”,排除C项;据材料“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可知,分封到这些地方的诸侯会把周统治中心的经济、文化等传播到这些地方,客观上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故D项正确。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1.1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Word版含解析
1.1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河北唐山模拟)史载(周)武王克殷后造新都镐京,是为宗周。
后又于洛阳建一宏伟的东都,称为成周。
“成周”的修建意在()A.维护分封制度B.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C.震慑商朝旧有诸侯国势力D.强化西周在东方的控制力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西周建立东都主要是强化对东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
分封制是西周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与材料中建都无关,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被分封的诸侯国与王畿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是其建都达成的结果而非意图,故B项错误;商朝旧有诸侯国势力主要分布于宋,且位于王畿以南,故C 项错误。
答案 D2.(2019·云南昆明质检)夏商时期,都、邑的数量很少,到了周朝则数量大增,呈现出星罗棋布的状态。
商代的甲骨文目前仅集中出现于殷墟一地,而周朝的青铜器铭文则遍布四面八方。
材料可反映出周朝文明的特点是()A.开放扩散B.等级森严C.贵贱有序D.自成体系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朝都邑数量大增分布分散,青铜器铭文遍布四面八方,可知周朝文明呈现出开放扩散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周朝社会等级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周朝贵贱有序的礼制,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周朝文明自成体系,故D项错误。
答案 A3.(2019·湖南雅礼中学模拟)“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国谓之国。
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
故诸侯谓之邦国,天子谓之王国”。
该材料主要说明()A.分封制与宗法制内在联系加强B.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C.宗法制下礼乐制度的直接影响D.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等级森严解析材料未提及宗法制,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没有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礼乐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天子与诸侯存在等级差别,故D项正确。
答案 D4.(2019·四川成都模拟)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都以铭文的方式颂扬祖德,感念王恩,字数比商代有了明显的增加,也有一些青铜器记载了宗庙册命或赏赐中的诰、命、记、誓、训、颂等内容。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时2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通虫整合圈定主F教材主干梳理考点一先秦时期的农业经济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肥力变化而迁徙。
⑵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岀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2 •耕作技术(1)商周时期:掌握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
(2)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
3.水利工程(1)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2)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
4.经营方式(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a.生产方式: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
②特点b.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
c.生产结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a.积极方面: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④评价作出了重要贡献。
b.消极方面: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5.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⑵夏、商、西周:井田制a. 土地属于国家,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
①内容b.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c.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剥削和奴役。
②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3)封建土地私有制①原因: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a.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②确立b.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圭寸建土地私有制。
③问题:土地兼并和集中,政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名赢论史|自耕农的历史地位及特点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2 先秦时期的经济课件
三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①匹妇蚕之,则老 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思考 3 史料三反映出家庭手工业有何特点? 试答 史料解读:①反映出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 成部分,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归纳总结 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的比较
Step2 综合点——总结升华提能 专题综合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历史地位: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 起源中心之一。 2.生产组织形式:从集体耕作发展到个体农耕,一家 一户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也是古 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动 力。 3.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 所有制是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
4.经营方式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 国家 所有,劳动者 在田间集体耕作。
(2)小农经济(个体农耕) ①开始出现:春秋战国。 ②原因:铁农具和 牛耕 推广,生产力提高,封建 土地私有制 确立。 ③特点:以 一家一户 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④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 基本模式 。
板块三 高考研析·把握考向
1.[2017·全国卷Ⅱ]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 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命题思路 本题以春秋战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切入点, 考查学生从图片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渗透历史时空观念的 学科素养。
归纳总结
小农经济的特点
(1)自给性:产品主要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男耕女织。
(3)脆弱性: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
2020高考历史复习高频考点: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2019·全国Ⅰ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2.(2019全国II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
3.(2019·全国Ⅲ卷·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 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
先秦时期经济知识点总结
先秦时期经济知识点总结一、农业(一)农业生产先秦时期的农业生产以粮食生产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稻米、黍米、粟米等农作物。
在黄河流域,农民用木耜和铁耜进行耕作,使用牛、马等畜力进行耕田。
农田的面积和产量与用工、土地肥力、气候等因素有关。
周代的田制是以部落为单位的公田制,而秦国则实行了均田制。
(二)农业技术先秦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并不发达,主要以耕作、播种、灌溉、收割等简单技术为主。
先秦时期,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旱灌技术的重要性,开始大规模开展水利建设。
并创造了许多用于灌溉的工具与制度。
(三)土地制度先秦时期的土地制度是以部落、家族为单位的集体所有制。
周代有农田制度,大部分土地为公田和私田,而秦朝则实行了均田制,按照人口多寡和土地产出情况分配土地。
二、商业(一)贸易先秦时期的贸易以采购、交易和运输为主要活动内容,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和集市上。
商业贸易主要以金属、器物、工艺品和农产品为主要交易品,如铁器、铜器、青铜器、丝绸、茶叶、盐、布匹等。
商贾以私人经营为主,多是家族企业。
(二)市场先秦时期的市场主要以集市和庙会为主要形式。
集市一般设在城市、郊外或村镇,商贾和农民在这里进行商品交易。
而庙会则以宗教活动为主,也成为商业活动的场所。
(三)货币先秦时期的货币形式比较简单,主要以金、银、铜、铁为交换媒介,如金银器、铜钱、铁器等。
商贾常用这些贵重金属作为支付工具,而平民百姓则使用铜钱作为货币。
三、手工业(一)冶炼先秦时期的冶炼业主要以铁冶炼为主,铜冶炼较次之。
铁冶炼主要在山区进行,铜冶炼多分布在中原一带。
冶炼技术主要以炼铁和铸造为主,主要工具有炼炉、冶炼炉、锻造工具等。
冶炼业多是家族企业。
(二)制陶先秦时期的制陶业主要以陶器和瓷器为主要产品,是当时社会中最发达的手工业之一。
制陶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也有一定的规模工业。
制陶技术主要包括挤拉、印花、彩绘等技术。
(三)纺织先秦时期的纺织业主要以棉织为主,秦国以北的地区还有麻织和丝织。
[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第2讲 先秦时期的经济 .doc
第2讲先秦时期的经济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农业的起源(1)发展历程: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2)地域差别: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
(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主要家畜:有猪、马、牛、羊、鸡、狗等。
2.从耒耜到曲辕犁(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
(2)精耕细作:春秋战国时期,借助铁农具和牛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上古时代: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2)春秋战国: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
兴修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商周时期:千耦其耘①原因:商周时期,农具原始。
②特点: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生产。
(2)春秋时期:小农经济产生①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②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近代以后,小农经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1.主要部门(1)冶炼①青铜: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成熟,被称为“青铜时代”。
②钢铁:春秋时期人们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2)纺织: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3)陶瓷: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
2.经营方式(1)家庭手工业①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②影响:对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2)官营手工业①概况: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
②特点:产品主要是满足王室、官府和贵族的生活需要;不计成本,不入市场;资金雄厚,规模较大,分工细密,从征役制发展到雇募制。
(3)私营手工业①概况: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蓬勃兴起。
②特点:民间私人经营;主要产品供民间消费。
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1单元 第2讲 先秦时期的经济
者都实行扶持小农经济的政 家财政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主要来源。②其发展状况关系到社
策。
会经济的繁荣与否和古代政权的安危;但封建自然
问题 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 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
指出小农经济的历史地位并 延续的重要原因。
进行评价。
考点深化探究
2.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 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 (2)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新民主主义三种社 会属性;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 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开始瓦解。
解考题
考题1 [2018·全国卷Ⅲ]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 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高考链接突破
主干知识梳理
3.商业、交通和城市的发展 (1)夏朝交通运输有一定规模,西周交通比商朝更发达。 (2)商朝重视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商民善于经商。商朝以 贝 作为货币。春 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 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3)中原市场的形成,各诸侯国的都城仅为全国 政治 、交通中心。 (4) 商 周 采 取 鼓 励 政 策 , 支 持 商 业 发 展 。 战 国 时 期 秦 国 商 鞅 变 法 时 首 倡 “ 重农抑商 ”政策。
主干知识梳理
(2)耕作技术 ①商周时期:掌握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 ②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 (3)水利工程 ①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都江堰(四川成都)。 ②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经济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农耕方式的发展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树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2.农业技术的进步
(1)商周时期:掌握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
(2)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
(3)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
3.农业经营模式的演变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落后,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③评价:小农经济下,农民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民负担沉重,而且十分脆弱。
4.土地制度的变革
(1)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井田制下,土地不能随便买卖、转让。
西周后期,贵族间的土地买卖、转让现象出现,地权逐渐开始由王下移到贵族、平民。
(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土地私有成为土地兼并的根源。
5.赋税制度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劳役地租逐渐为实物地租所取代。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
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征税,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6.租佃关系
战国时期,租佃关系产生。
[轻巧识记]
图解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和经营方式的演变关系
二、手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1.经营形态及特点
(1)官营手工业
①特点: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代表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产品不投放市场,主要满足皇帝、贵族和军队使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②局限:生产不计成本;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具有封闭性,往往导致失传;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其劳动创造性受到束缚。
(2)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3)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产品用于缴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2.主要成就
(1)冶金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2)陶瓷业:原始社会的彩陶已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商朝时烧出原始瓷器。
(3)纺织业: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周时期,纺织业在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特别提醒]
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的演变
(1)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和小农经济的形成,开始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2)在明代前期以前,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它代表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明代中期以后,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三、商业的发展
1.商业活动
(1)商代:职业商人和货币已经产生,商业初步发展。
(2)西周:实行“工商食官”,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3)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私营商业兴起,官营局面被打破;出现了许多强大经济实力的大商人和商业中心。
2.商业政策
(1)商周:国家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2)战国:秦国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研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史料一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叔(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非乐上》史料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百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史料三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
——《荀子·王制》[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为原始文献史料,主要体现了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特点。
(2)史料二为原始文献史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也反映了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3)史料三是原始文献史料,史料“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说明政府设置官员管理手工业。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
[提示]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②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
③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④脆弱性: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弱。
(2)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有利因素:农民的辛勤劳动;耕作工具的不断改进;政府的重视。
不利因素:自身的脆弱性;自然条件的制约。
[特别提醒]
多元视角认识小农经济的影响
(1)政治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和经济基础。
(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3)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古代许多文学作品多是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
(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观念: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性的不足;小农经济条件下,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加强邻里关系及家庭和睦的观念。
1.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中多配有专门的“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龄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
秦代《均工律》中规定,“工
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
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A.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了官营手工业重视技术的传承,但是不能说明其重视技术的研究,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官营手工业对技术市场的垄断,故B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因此官营手工业作坊注重对生产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旨在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而不是产品制作工序,故D项错误。
2.《管子·乘马第五》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农时。
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
这一经济思想()
A.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确立
B.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
C.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
D.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
【答案】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土地租佃关系也逐步形成,因而推动租佃关系确立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将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将集体生产变为农民小家庭个体生产,因而改变了生产组织方式,故B项正确;材料中将土地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为了让农民精心生产,勤奋劳动,并不能直接体现政府的重农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废除土地国有制,故D项错误。
3.(2019·河北定州中学月考)《国语·齐语》记载,管仲把民众分成军士、农民、工匠、商贾四个阶层,各自聚居在固定的区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实行重农抑商
B.按职业来划分管理
C.实行社会等级制度
D.实行郡县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把民众分成军士、农民、工匠、商贾四个阶层,各自聚居在固定的区域”可知管仲的做法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即按职业划分管理,B项符合题意。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实行重农抑商、郡县制,排除A、D两项;材料体现的是以职业划分来方便管理,与实行社会等级制度无关,排除C项。
4.商周时代,土地为国家公有,由贵族组织人力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在土地私有基础上男耕女织的农业经济。
这两种耕作方式都()
A.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范畴
C.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D.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答案】C
【解析】土地国有制下,实行的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错误;土地为国家公有,由贵族组织人力进行农业生产,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故B项错误;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实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两者都是顺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实行的,故C项正确;商周时期实行集体耕作,并不能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