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探究与对策

合集下载

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探究与对策

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探究与对策
二 — 医譬理
实跬
2 0 1 4 年第 2 7 卷第 1 8 期
V o 1 . 2 7 , N o . 1 8 , S e p 2 0 1 4 J Me d I h e o r &P r a c厂 ] 2 5 1 9
能是否毁损 。管腔器械还需用棉签 蘸生理盐水 检查 , 发现清
学院学报, 2 0 1 2 , 3 3 ( 2 3 ) : 3 3 2 1 — 3 3 2 2 .
器械进行 日常检查 , 借 助平 均照 明 、 肉眼 观察或 加用 带光 源
放大镜观察器械关 节、 齿牙 、 表面是否有血 迹 、 水垢、 锈斑、 功
收 稿 日期 2 0 1 4 — 0 3 - 0 6

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 , 已经成为我市 院前 急救 医疗 体系 中的
重要课题 。 1 院前 急救 人 才 队 伍 存 在 的 问题
生, 也普遍存在年龄结 构偏低 ( ≤3 0岁 ) 、 学历层次不高 ( 大专
以上) 、 院前急救从业时间短 ( ≤ 5年 ) 的情 况。高学历 、 资深
急救人 才的短缺 , 影 响了院前急救 医疗水 平的整体提高 。
( 编辑
凌风)
院前急救人 才队伍 建设探究 与对策
徐 捷 江 苏省扬州 市急救中心 2 2 5 0 0 0 摘 要 院前急救专业 的特殊性 和面临的种种 问题 , 使 院前 急救人力 资源缺乏 和管理 面临困难 。主要 问题包 括院前 急救 人才总量不足 、 业 务能力参差不齐 、 从业 队伍 不稳定 、 人才 培养 和 岗位设 置要求 的矛盾 等 。问题 原因是 工作特 点 与个人 待遇不相匹配 、 工 作性 质使得个人业务 发展受 限 、 院前急救 体制 限制 医生职业发 展 、 院前急 救专业人 员教 育 和培训 的缺失等 。针对问题提 出若 干对策 : ( 1 ) 争取政府政策倾 斜 ; ( 2 )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 ( 3 ) 建立专业培养体系 ; ( 4 ) 加强在职人员培训 ; ( 5 ) 建立在职考试 制度。 关键词 院前 急救 人才队伍 对策 中图分 类号 : R1 9 7 . 6 1 文献标识 码 : C 文章编号 : 1 0 0 1 - 7 5 8 5 ( 2 0 1 4 ) 1 8 — 2 5 1 9 - 0 2 近几年来 , 由于社会的进步 和发 展 , 人 们对生 活质量 、 健 护人员 的来源分为 两大类 , 一 类是 医学 院校毕业 生 , 一类 是 相关科室兼职或者轮转人员 。例如依托 于各县 ( 市、 区) 人 民 医院 、 乡镇 中心卫 生院而建的急救医疗站 、 点, 大多数急 救医 生和护士是兼职人 员 , 缺乏必 要 的院前 急救 医疗 经验 , 在院 前 急救意识 、 现场疾病诊治 、 动手操作 、 交流沟 通能力等方 面 相 对较 差 。而为数不 多的 医学 院校毕 业的院 前急救 专职 医

院前医疗急救建设与管理

院前医疗急救建设与管理

2、依附医院型,如重庆、海南,依托辖区 内医院开展院前急救的模式,在全国占多数。
3、单纯调度指挥型,如广州、珠海,由市 急救指挥中心负责,以若干个医院急诊科成立一 个区域中心,实行分区域分科负责急救模式。
4、联合型,如苏州、镇江,与公安、消防 、交通等多部门联合设置模式,实行资源共享。
各设区市要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 医疗服务需求等实际情况,选择符合本地的 发展模式,制定中长期的发展规划,要有前 瞻性,如钦州、防城港、北海等将海上院前 医疗急救/搜救考虑进去,有条件的要规划直 升机停机坪以便空中院前医疗急救的需要。 统筹安排建设进度和建设经费,有计划、分 批次地安排急救中心(站)的建设。
统一调度系统:在实行“统一受理”基础上, 按照“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进一步 研究“统一调度”的工作机制,适时建立“统 一调度”模式。
统一指挥体系:建立各市统一的指挥体 系。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和承担重大保 障活动时,各市院前医疗急救中心在当 地卫生计划委的授权下,及时统一指挥 和调度院前医疗急救资源,提高应急反 应能力,提升应急保障力度。
我国院前急救模式
因各地的经济实力、城市规模、急救意 识、服务区域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设 立院前急救医疗机构时,所采取的院前急 救模式亦不相同。目前我国院前急救大体 上可分为如下模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独立型——其中有两种: (1)院前院内完善型,如北京120、北京 999,由院前急救科、急诊科、重症监护 室构成,与市政府卫生局、各大医院直接 联系。 (2)单纯院前型,如上海、天津,由急 救中心站及其分站与医院紧密协作模式, 属于集中指挥型。
4、建立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全程监 管机制
县级以上卫生 行政部门要切 实加强监督管 理,落实工作 职责。

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以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为标题,我们来探讨一下。

一、问题分析1. 缺乏急救意识和知识:在院前急救中,很多人缺乏对急救的认识和了解,不知道如何正确应对急救情况,导致延误了抢救的最佳时机。

2. 救护车调度不及时:由于救护车数量有限,很多时候救护车无法及时赶到急救现场,使得患者等待救治的时间过长。

3. 急救设施不完善:一些地区的医疗设施相对落后,急救设施不完善,导致院前急救的效果不佳。

4. 人员素质不高:部分急救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提供及时有效的急救服务,影响了院前急救的质量。

二、整改措施1. 加强急救知识普及教育:通过开展急救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对急救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大众的急救意识,使更多的人能够正确应对急救情况。

2. 提升救护车调度效率:建立健全救护车调度系统,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救护车的迅速调度,缩短救护车到达急救现场的时间,提高院前急救效率。

3. 完善急救设施建设:加大对医疗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急救设施的配置水平,确保院前急救设施的完善,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急救条件。

4. 加强急救人员培训:加强对急救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确保其能够胜任院前急救工作,提高院前急救的质量。

5. 推广急救应用程序:开发和推广急救应用程序,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提供急救指导和快速拨打急救电话的功能,方便民众在急救情况下及时获得帮助。

6. 加强急救队伍建设:加大对急救队伍的建设力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急救队伍,提高急救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应急响应能力。

7. 加强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应重视院前急救工作,加大对院前急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为院前急救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政策保障。

三、总结院前急救是救治患者的关键环节,但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急救意识和知识、救护车调度不及时、急救设施不完善和人员素质不高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急救知识普及教育、提升救护车调度效率、完善急救设施建设、加强急救人员培训、推广急救应用程序、加强急救队伍建设以及加强地方政府的支持等措施。

有关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即120急救系统)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提案

有关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即120急救系统)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提案

有关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即120急救系统)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提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案由:关于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即120急救系统)医疗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卫生部会同教育部办理提案人:民进中央主题词:医疗,人才培养提案形式:党派提案内容: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即120急救系统)是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民健康和城市安全提供基础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各地院前医疗急救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装备配置得到快速发展,但不少地方存在一些通病: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分中心院前急救医师队伍人员紧缺,仅靠各个医院抽调临床科室医生顶替,勉强维持120急救系统正常运转,院前急救医师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等,已成为院前医疗急救发展的瓶颈。

院前急救系统医疗人才队伍建设难的主要原因:一是行业性质特殊。

院前急救虽然是医疗行为,但与院内的医疗工作区别很大。

院前急救以维持伤病员基本生命体征、防止再损伤、快速安全转运为主,虽然所需医疗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自身特殊要求,但从根本上说,不及院内专业高、精、尖,急救医务人员专业发展受限,很难有医疗成果产出。

二是急救工作风险大。

院前急救病人具有病情危重、病种多、涉及社会层面广等特点,还可能面临酗酒闹事、打架斗殴、车祸、自杀、劫持人质等突发事件。

院前急救医师不仅要熟悉临床各科疾病,还要面临比院内更大的执业风险。

三是工作环境艰苦。

救治的场所除了病人的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室外复杂的环境,如马路、菜场、娱乐场所等等,经常有许多围观群众,不利于急救医师开展正常的检查与治疗。

同时,急救人员经常受到不了解医学知识的群众的无端指责与谩骂。

因此,急救人员还需具备超常的应变能力与心理承受力。

四是急救医师的待遇低。

目前急救系统待遇水平相对于卫生系统的各类医院较低。

我国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建议

我国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建议

我国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建议2020年9月24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委共同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医发【2020】19号,下称“意见”)中强调,要坚持人力为本、注重实效的原则,始终将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体系发展的关键环节,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质量与效率;坚持软硬结合、全面提升的原则,加强院前医疗急救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提升人民群众对医疗急救服务满意度。

院前医疗急救(简称院前急救)事业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前医疗急救体系是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主要内容,在医疗急救、重大活动保障、突发公共事件紧急救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完善包括金融扶持在内的若干配套措施。

一、我国院前急救体系的范畴界定我国院前急救体系的实践由来已久。

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我国已形成良好的急救系统,当前全国范围内标准化的急救系统建设也已提上日程。

我国在院前急救体系构建中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经验,主要表现在我国院前急救设备、技术、观念、服务、收费的统一。

现从院前急救体系的功能定位和国际比较分析如下。

(一)中国院前急救服务的学术界定院前急救指的是在疾病或灾难发展发生的现场进行的医疗救治活动。

一般指的都是在城市内,由120进行的现场救治和转运。

但是也应该包括在灾难或地震现场,或者大型事故现场,战场进行的第一时间的治疗和转运行为。

院前急救的特点是:在现场难于准确的判断病因的情况下,确定现场安全,检伤分类,及时呼叫援助。

以稳定生命体征为主要治疗阶段目标,针对病因做有效的干预。

院前急救的五大基本的技术为:止血,包扎,固定,搬运,通气。

院前遇到的情况非常的复杂,给医生带来了巨大挑战,医生不仅需要掌握非常庞杂的医疗知识,也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技能和体力精力。

院前急救医生队伍建设困境和解决思路

院前急救医生队伍建设困境和解决思路

院前急救医生队伍建设困境和解决思路院前急救体系承担群众日常医疗急救、突发公共事件紧急救援和重大活动保障等职责,事关民生福祉与城市安全,是城市医疗卫生体系和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区域城市化的发展,人口不断导入,市民对院前急救数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急救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加大急救人才数量的引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卫生医疗环境的不断恶化,医学院校生源逐年减少。

规范化培训的开展,导致更少的生源进入急救行业,急救医生的招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并且离职医生逐年增多,如何稳定现有队伍,开辟多渠道招录途径,显得尤为迫切。

一、闵行区医疗急救中心概况(一)急救中心基本情况。

上海市闵行区医疗急救中心隶属于闵行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是区内唯一从事院前急救专业的公立医疗卫生事业单位。

承担了闵行区内265万余人口的院前急救、危急重病症初步诊治与抢救护理。

职责还包括急救临床教学、急救医学科研、急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和区域重特大事故现场紧急救援,以及大型赛事活动现场医疗保障等工作。

(二)急救医生队伍建设现状。

闵行区医疗急救中心现有医生84人,有将近70%(见表1)为近5年新进职工,在职10年以上医生仅只有15%。

表1 在职医生从业年限二、急救医生建设队伍存在的问题(一)急救医生总量不足。

第七次人口普查闵行区年常住人口为265.35万,依照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深化本市院前急救体系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需达到3万人/辆的目标,闵行区医疗急救中心应配备88辆救护车,对应配备急救医生129~155人,而目前只有一线急救医生78人,缺急救医生51~77人,急救医生的不足,严重制约着闵行区院前急救的发展。

(二)离职急救医生情况。

2017~2021年共计招录急救医生98人(其中2017年12人,2018年17人,2019年38人,2020年16人,2021年15人),离职医生人数48人(其中2017年3人,2018年7人,2019年10人,2020年11人,2021年17人),离职医生数目达到招录医生数目的一半,而且将近90%是入职3年之内离职(见表2),以此可见,入职3年之内流动性最大。

急救中心人才队伍建设思考

急救中心人才队伍建设思考

急救中心人才队伍建设思考首先,要加强对急救中心人才队伍的培养和选拔工作。

急救救援工作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支持,因此我们要重视对急救中心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根据候选人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进行评估,确保队伍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达到要求。

同时,还要提供全方位的培训,包括急救技术、现场指挥、心理疏导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队伍人员的综合素质。

其次,要加强急救中心人才队伍的组织建设和管理。

建设一个高效协作的人才队伍需要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科学的管理制度。

急救中心应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急救人才的管理和协调工作。

在组织建设方面,要制定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确保各岗位职责的衔接和协调。

在管理方面,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对队伍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和奖惩,激励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此外,还应建立起良好的内部沟通机制,加强队伍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应急处理能力。

再次,要注重急救中心人才队伍的培训和学习。

急救救援技术和知识的更新换代非常快,因此急救中心人才队伍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组织定期的培训和学习活动,使队伍人员能够掌握最新的急救救援技术和知识,提高应对各种紧急情况的能力。

此外,还要鼓励队伍人员参加相关的学术交流和比赛活动,提升其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最后,要加强对急救中心人才队伍的关爱和保障。

急救工作是一项高风险、高压力的职业,对队伍人员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

因此,急救中心应重视对队伍人员的关爱和保障。

建立健全的岗位职业风险评估和预防机制,加强员工健康管理,保障队伍人员的身心健康。

此外,还要加强队伍人员的培训和发展机会,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和晋升空间,激励其持续投身急救工作。

综上所述,急救中心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急救救援能力、保障公众生命安全的关键环节。

我们要加强对急救中心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加强队伍的组织建设和管理,注重队伍人才的培训和学习,加强对队伍人员的关爱和保障。

浅谈基层医院120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基层医院120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基层医院120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目的探讨提高院前急救有效性的方法。

方法:通过实施科学化和制度化管理;正确接警,安全转运;加强全科医生和全科护士的培训;确保急救物品完好备用等措施。

结果发现院前急救有效率显著提高。

结论规范急救网络建设,普及市民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作好基层医院全科医师培训及急救人员急救技能培训,可以提高院前急救效率。

标签:120;院前急救;管理;急救设备院前急救是院内急救的前提和基础,是目前基层医院急诊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院前急救指对急、危、重症患者的事发现场和转送医院途中的紧急医疗救护,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首要环节和重要的基础部分,可以为院内救治争取抢救时机。

院前急救的主要特点是突发性、紧迫性、艰难性、复杂性等,工作随机性强,病情危重,病种复杂,死亡率高,易发生医疗纠纷。

因此做好院前急救的医护配合,对于降低急危重症病人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防范医疗纠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院前急救常存在的问题1.1专业化队伍建设不够需要急诊救护的,一般都是病情危重、复杂的、跨专业的病人,在院前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明确的判断,为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如气管插管等[1]。

1.2急诊科建设及急救人员不足,有些基层医院还没有相对固定急诊科人员,而是挂靠在其他科室。

1.3出诊速度慢与家属的急切心理相矛盾由于医生不具备全科医生的资历,当遇到有外系的出诊时,要给外系大夫打电话,再分别通知司机、护士,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加之路况复杂,有的村落小院無明显的标志物,大大降低了120急救的效率。

1.4急救经费投入少,未体现120的公益性质120急救是政府或医院在政府领导下举办的公益性卫生机构,但目前120急救面临极少的政府性资金或缺乏政府性资金的投入,很多急救面临收费与抢救相冲突的问题。

面对经济困难的患者收费就更成了难题,甚至有的患者经济并不困难但在患者病情危急时去收取费用也同样得不到理解。

我国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探析

我国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探析

COVER■封面文章我国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探析 文/陈 志 张文中院前急救系统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和城乡安全运行保障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生命健康和城乡安全,是社会公共管理、医疗水平、公共服务能力的综合体现。

院前急救工作人员不仅是医疗卫生的“特种兵”,更是社会公共服务和保障城乡安全稳定的重要力量。

面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院前急救事业发展迫切需要一支总量充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梯队。

国家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要把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来抓,完善院前急救人才培养、使用、管理、激励等政策措施,加强行业作风建设,稳定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增强院前急救人才职业荣誉感,促进院前急救服务事业健康发展。

院前急救体系现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向非常重视急救工作,北京市于1952年成立了第一个医疗急救站。

此后部分地区陆续建立了属地急救站和厂矿院前应急系统,医务人员主要由医生和急救员组成。

1958年发生的“抢救钢铁工人丘才康”和1960年发生的“抢救61个阶级弟兄”都是院前急救的成功典范。

但在当时我国尚未建立一支专门的院前急救人才队伍。

改革开放以后,急救中心(站)和急救医疗网点的建设逐步得到加强。

1986年邮电部和卫生部发文正式启用“120”急救电话。

1988年3月北京急救中心综合大楼的建成,标志着中国院前急救事业进入规范化、规模化发展阶段。

特别是近年来,根据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2004年5月卫生部、信息产业部《关于加强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及“120”特服号码管理的通知》,2013年11月《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政府部门从不同角度强化了对“120”急救号码的管理,促进了城乡急救中心的建设。

目前,我国120院前急救体系已经覆盖绝大部分地区。

院前急救体系模式可分为独立型、指挥型、依托型3种类型。

急救中心人才队伍建设思考

急救中心人才队伍建设思考


5 ・ 2
《 江苏 卫摩 事 、 殚 ) o 1年 第 6期 ( 2 管 ) 2J 第 2卷
总第 14期 2
到 20 0 3年非 典及 2 0 0 8年 汶川 地震后 才 引起政 府 部

体, 中心成 为真 正 的 一 个大 家 庭 。 同时尽 可 能地
泥 石流 灾 害等 , 离 不 开 院前 急 救这 支 医疗 应 急 救 都
急救中心除男女 比例与我中心相 比较为合理外 , 其
他 学历 、 称 比与 我单 位 类 似 。驾 驶 员 学历 以高 中 职 为主 , 调度 人 员学历要 高 于驾驶 员而低 于 医务人 员 。 可以看 出 , 目前从 事 急 救 工作 的 医务 人 员 以 中低 学 历、 中低 职称 为 主 。急 救 人 员 除忙 于 应付 日常 急 救
10急救 中心 作 为唯一 从 事 院前 急 救 的医疗 机 2 构, 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处置及市 民 E常院前急救 t
称比; 男女 比例 ) 不协调等 问题 , 缺乏高层次 、 高素 质急救人才。我市急救中心也不例外 , 0 2 7年医务 0 人员 状况 为 :1 在编人 员 中 , 科学 历 2人 , 2名 本 比例 为 95 , .% 大专学历 】 人 , 7 比例为 8 %, 1 中专学历 2 人, 比例 为 9 5 . %。职称 比例高 、 低 比为 5 : 中、 %
2 加快 建设 符合 我 国国情 的急救 人才 队伍 2 1 加 快急 救立 法 . 配足 急救人 员 美 国 、 日本 等
院来承担 , 东省及省 内苏州、 广 宿迁为该模式 ; 3 () 依托型 : 即急救中心依 托在 当地一所较有急救实力 的医院内, 由该医院来负责 调度指挥及 急救 , 如沈 阳、 福州等地 ;4 四台合一型: 10 10 19 12 () 即 2 、1 、1 、 2 四个 特服 号码 由一 个 机 构 来 统 一 调 度 , 似 于 美 国 类 的调 度模 式 , 具 体 的急救 任务 由各 医院来 承担 , 但 如

建立院前急救体系的探讨

建立院前急救体系的探讨

建立院前急救体系的探讨【关键词】急诊医学;急救;探讨院前急救作为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部分,在急救医疗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院前急救在抢救急危重症病人生命、应对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笔者在解析国内院前急救体系的前提下,探讨如何建立院前急救体系。

1意义、目的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的急诊医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为了促进急诊急救医学事业的发展,院前急救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

院前急救系统是集医疗性、社会性相统一的紧密救助体系。

这个体系具有整个社会的广泛性。

因此单靠医疗系统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经过全社会的关注,才能取得满意的社会效益。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水平也随之提高。

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大大增加。

交通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出现,突发事故不断发生。

使院前急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显得格外重要,已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重视和关注。

就“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的灾害救援及急救反应,以及近年来我国多发的“矿难”、“海难”、化工厂爆炸环境污染、火灾等事件发生后急救反应来看。

吸取其得与失经验对促进我国灾难急救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院前急救开展得如何,反映一个国家的组织能力,医疗水平及公共福利的综合能力,关系到高危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降低突发病者的死亡率。

因此,如何合理地利用医疗资源,建立和完善院前体系,提高急救效率,以适应新时期、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现状就目前而言,我国还没有一个完整的院前急救体系,还只是一个经医疗急救中心为主的传统的医学模式用于社会。

虽然近几年来,在城市及部分农村建立了社区服务网络,但还没有发挥院前急救的网络作用。

我国地大物博,幅源辽阔,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70%,无论是从人口还是从土地面积上看,农民在我国还是大多数的。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医疗服务水平也有待发展。

在城市院前急救开展的较多,边远地区及农村发展较少或没有发展。

提升院前医疗急救队伍服务能力探索

提升院前医疗急救队伍服务能力探索

提升院前医疗急救队伍服务能力探索院前急救队伍存在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等问题。

加强管理层思想建设,提升院前医疗急救队伍的道德培养,提高医生职业素养,巩固医疗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充实医疗急救队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措施。

标签:院前医疗急救;干部风气;医德;理论与实践院前医疗急救系统是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民健康和城市安全提供基础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院前医疗急救队伍用自己的汗水搭起生命的桥梁,拼下救援的黄金时间,与死神对抗,是病人的守护神。

做好院前医疗急救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优秀院前医疗急救队伍已成为重中之重。

如何才能赢得人民的好口碑,维护院前急救的正面形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干部风气,做树不做藤给管理层打入一支强心剂,树风气,扬正气。

一个单位需要一种正能量的风气,“风气”正,则容易形成积极向上、有所作为、共创辉煌的氛围,可以在成功的道路上继续走向成功。

领导干部作为院前医疗急救队伍的管理者,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风气,起到模范带头和引导作用,能带领院前医疗急救队伍向榜样学习,要做树自我挺拔,不做藤依附他人。

追求进步靠自己的真本事,凭高尚的个人修养,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而不是通过趋炎附势,攀关系、走门子的旁门左道谋取“权力”。

要做树为党所用,不做藤碌碌无为。

在政途中要自我成长,敢于修炼,不要畏难发愁,不求上进,要有凌云之志,奋力争先,标本有为,成为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而不是碌碌无为,能力无长进,遇难顶不上,原地踏步走。

要做树扎扎实实,不做藤虚张声势。

为官要高瞻远瞩,不能好高骛远,要扎扎实实做事,力争办一件事成一件事;要实打实地为官为政,不能这里绕那里缠,虚张声势,看似场面大、数据高,实则安不下心,办不成事,搭空架子,造海市蜃楼欺骗党和群众。

院前急救队伍正需要有做树不做藤的这种风气,只有认认真真做事,才能固本清源,管理层才能更好地管理部下及医疗急救队伍人员,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必能激励医疗急救队伍人员贯彻学习这种精神,医疗急救队伍人员也能积极响应这种优秀精神的号召,从骨子里打造出一支乐于奉献、尽职尽力的正气之师。

危急重症抢救应急预案急救队伍的组织与建设

危急重症抢救应急预案急救队伍的组织与建设

应急响应
预案启动后,迅速组织急救队伍,调配急救 资源,开展抢救工作。
信息沟通
保持与患者家属、其他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 的有效沟通,及时传递信息。
应急预案的评估与改进
效果评估
定期对预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总 结经验教训。
预案修订
根据评估结果和实际情况,及时修订 和完善预案。
培训与演练
加强急救队伍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应 对危急重症的能力。
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
智能化技术应用
未来急救队伍将更加注重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如人工智能 辅助诊断、远程医疗等,提高救治效率和准确性。
多学科协作
随着医学的发展,未来急救队伍将更加注重多学科协作, 包括急诊医学、重症医学、心血管病学等,为患者提供更 加全面的救治服务。
社会化参与
未来急救队伍的建设将更加注重社会化参与,鼓励更多志 愿者和社会组织参与急救工作,提高社会整体的急救意识 和能力。
持续改进与优化急救队伍建设
01
加强培训和教育
持续加强急救队伍的培训和教育,提高队员的专业技能和应急能力,确
保在危急时刻能够迅速、准确地做出判断和救治。
02
完善制度和流程
不断完善急救队伍的制度和流程,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提高工作效率和规范性。
03
加强科研和创新
鼓励急救队伍加强科研和创新工作,探索新的救治技术和方法,不断提
信息传递
提前与接收医院进行沟通,告知 患者病情及所需医疗资源,确保
医院做好充分准备。
与接收医院的衔接与合作
患者交接
到达医院后,急救队员需与医院医护人员共同进行患者交接工作 ,详细介绍患者病情及已采取的急救措施。
协作救治

提升院前医疗急救队伍服务能力探索

提升院前医疗急救队伍服务能力探索

提升院前医疗急救队伍服务能力探索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突发疾病和意外事件的发生频率逐渐增高。

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在这种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目前我国的院前医疗急救队伍服务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本文将探讨如何提升院前医疗急救队伍的服务能力。

首先,提升技能水平是提升院前医疗急救队伍服务能力的基础。

急救队员应接受系统的急救培训,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包括心肺复苏、止血、骨折固定等。

同时,他们还应接受更高级别的培训,如呼吸机的操作、药物治疗等。

通过提升技能水平,急救队员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急救情况,提高抢救成功率。

其次,加强装备支持是提升院前医疗急救队伍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

急救车辆应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药品,以便在急救现场提供更有效的治疗。

例如,急救车上应配备心电监护仪、除颤器等设备,方便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监测和干预。

此外,急救车辆还应配备充足的急救药品,满足各类急救需求。

通过加强装备支持,急救队伍能够更好地履行使命,提高急救效率。

此外,建立完善的急救体系也是提升院前医疗急救队伍服务能力的重要环节。

首先,应建立统一的急救指挥系统,实现急救资源的统一调度和优化配置。

急救指挥中心应具备强大的信息化支持能力,能够随时接收各类急救呼叫,并派遣最近的急救车辆前往事发地点。

其次,应建立急救中心网,实现急救中心之间的互联互通。

各级急救中心应共享急救资源和医疗信息,为急救队伍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

通过建立完善的急救体系,能够提高急救队伍的反应速度和协同能力。

最后,加强宣传教育是提升院前医疗急救队伍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

社会公众应提高对急救知识和技能的认知,并积极参与急救培训。

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也应开展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广大民众的急救意识和能力。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能够提高整个社会对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关注度和支持力度。

综上所述,提升院前医疗急救队伍服务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通过提升技能水平、加强装备支持、建立完善的急救体系和加强宣传教育,能够有效提升院前医疗急救队伍的服务能力,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好的急救服务。

浅谈院前急救人员的安全性探讨及防范措施

浅谈院前急救人员的安全性探讨及防范措施

浅谈院前急救人员的安全性探讨及防范措施随着现代急诊医学的不断进展,院前急救更加受到关注和重视。

院前急救是一个紧急过程,从接到紧急呼救、急救系统启动、奔赴现场、现场急救、转运,再把患者送到医院进一步救治,每个环境在平安方面都受到挑战[1],院前急救人员的平安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1.院前急救人员的平安隐患1.1接受任务赶赴现场:急救人员要面临行走、行车、坐车平安隐患。

行走平安:接到任务时,抢救人员往往以最快速度奔跑上车,易跌倒摔伤,上车时也简单撞伤。

行车平安:与车辆消失故障、车速过快、违章驾驶、闯红灯、抢过路口、急启动急停、驾驶员素养、技术、心情、恶劣天气、路况不好等有关。

坐车平安:与未系平安带、未坐稳、未抓紧把手等有关。

1.2现场救治的平安隐患:进入急救现场时,急救人员常患病的意外损害有:交通工具撞伤、动物伤、烧伤、电击伤、坠物砸伤、玻璃等锐物刺伤、被打伤、职业暴露伤等。

1.3搬运:大多数急救现场车辆无法到达,急救人员要提着沉重的出诊箱、仪器设备、担架赶往急救现场,有时需负重上楼,还要搬抬患者,由于不合理的搬运姿态,造成脊柱和肌肉损伤,夜间对路况环境不熟识简单跌伤、扭伤。

1.4转送:车辆行驶过程中,抢救病人时,急救人员简单被针刺伤、安瓿划伤、坐立不稳时撞伤,一些特别患者如酒精中毒、狂犬病、精神病患者等简单伤急救人员。

有些家属因患者死亡无法接受也简单伤急救人员,近距离接触患者简单传染疾病。

2.防护措施2.1接受任务赶赴现场2.1.1选择责任心强、思想、身体、心理素养好、技术好、心情稳定的急救人员。

2.1.2做好平安防护学问培训,首选要树立平安第一的观念,在保障自身平安的状况下才能施救病人。

2.1.3加强对抢救车的管理、定期检查修理。

2.2现场救治到达急救现场时,抢救车要停在相对平安的位置,并亮警灯,必要时鸣笛警示,急救人员要身着反光马甲,确定无其他车辆驶过时开门下车,评估环境的平安性,在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爆炸、坍塌事故、凶杀现场、高危或不明缘由疫情等急救时,学会正确推断四周环境对自身损害的可能性,同时恳求消防、公安或有良好防范措施的人员关心。

简述院前急救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

简述院前急救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

简述院前急救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院前急救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70余年演进历程。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上海等几大城市设立单纯的急救站到国内120急救电话专号的正式开通,从全国城市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初步形成到2008年正式实施的院前急救的第一部国家行业标准——《救护车》(WS/T 292—2008),再到国内全面施行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尤其是在2021年9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应急管理部、国家医保局联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院前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皆充分反映出了我国院前急救事业的不断进步。

如今,全国城市范围已经初步建成了二级或三级的院前急救网络体系,提供全天候的急救医疗服务。

我国院前急救的现状与不足随着我国社会急救需求的快速增长,《“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正式提出:要全面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院前急救是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我国的院前急救发展到21世纪,经历了汶川大地震、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重大事件的生死洗礼,政府及社会对公共卫生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发生了深刻变化,带动了我国院前急救的迅猛发展。

最直接的反映就是从单纯的、粗放的院前转运,转变成为代表政府职能的,集院前急救、灾害救援、医疗保障、危重病监护转运及急救车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紧急救援中心的建立和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院前急救目前仍存在诸多不足,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急救医疗需求:一是我国院前急救发展极不均衡,存在着四个“差距”,即农村与城市有差距、内地与沿海有差距、运作模式的差距、各地的专业水平的差距,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院前急救模式以依托型为主,救护车和车载设备配备不足,现场救护措施有限和效率不高,反应时间较长。

二是院前急救运行机制、设施、行为、标准等均不尽规范,各有特点,即在院前急救行为、运作机制、运行标准和建设体制等多方面,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探究与对策

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探究与对策

中国卫生产业CHINA HEALTHINDUSTRY院前急救是指在院外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广义的院前急救是指患者在发病时由医护人员或目击者在现场进行的紧急抢救;而狭义的院前急救是指具有通讯器材、运输工具和医疗基本要素所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在患者到达医院前所实施的现场抢救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

从事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即通常意义上的院前急救人才,目前我国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一定问题,分析问题所在并给出解决对策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目前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1.1院前急救人才数目总体不足我国人口基数大,这意味着每年、每个月、每天都有大量患者需要进行急救,对应的,我国医院数目也相对较多,但相比之下,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却较为薄弱。

针对河北某地的调查中,人员发现院前急救人才往往只占医院医护人员总数的13%左右,急救人才实际数目只相当于标准数目的21%,总体上看人数严重不足。

1.2院前急救人才能力参差不齐院前急救的重要性,对人才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然而目前来看,部分医院院前急救人才的能力参差不齐,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急救的效果。

由于部分人员参加工作时间短、心理素质较差,在应对急救工作时容易出现错误,这不利于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和工作的开展。

1.3院前急救人才流动性大院前急救工作带有一定的特殊性,责任较大,部分人员在工作后难以承受压力或者由于能力问题,无法适应该岗位,因此选择辞职;同时也有人员流动到其他领域或者东部大城市的医院中,这导致了院前急救人才流动性大的问题,也影响了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

1.4院前急救人才的工作内容与回报存在差异急救工作本身责任重大,一些突发疾病的患者和伤者等由于身体情况较差,需要给予专业的、及时的护理,这对人员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然而部分地区人员的薪资水平却与工作内容不相匹配,存在“责任大、收入少”的问题,这不利于院前急救人才队伍的长期建设。

2强化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由于我国存在大量需要急救的患者,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非常重要,其既是医疗工作效率效果的重要基础,也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基本要求。

院前急救医学人才培养的探讨73

院前急救医学人才培养的探讨73

院前急救医学人才培养的探讨朱玉今1崔香丹2(1 延吉市急救中心133000;2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吉林延吉133000)通讯作者:崔香丹女 39岁主治医师硕士学位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397-01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健康意识的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院前医疗服务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期望,院前急救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但是,由于急救专业特殊性和面临的种种问题,加上院前急救模式的不确定性,使院前急救人力资源缺乏和管理面临困境,引发了人才培养的问题。

目前,延吉市各大医院没有设置院前急救,而由市急救中心(120)来承担此项任务。

如何把院前急救工作做得更好已成为我市急救医疗体系中的重要课题。

1院前急救的特点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急诊医疗服务向社会大众的延伸,是指伤病员在发病或受伤时,由救护人员或目击者对其进行必要的急救,以维持基本生命体征和减轻痛苦的医疗活动和行为的总称,即伤员尚未达到医院前的救治。

院前急救作为院内急诊科的外沿,肩负着争分夺秒挽救生命的责任。

它是急诊医疗服务的最前沿,是急诊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以医院急诊科和医院内综合技术支持系统为坚强后盾,并于后两者紧密衔接,形成一体化医疗服务。

2院前急救医学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2.1 延吉市院前急救的现状:我市只有一个急救中心、10辆急救车,担负着全市50多万人口的救治任务,去年急救3500车次,5000人次,居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第一。

根据国家卫生部规定和国外院前急救人员配置,按每5万人口配置1辆急救车,每辆急救车配置6名院前急救工作人员来计算,延吉市至少需配置10辆急救车、60名急救工作人员,急救医生不得少于20名。

但是我市急救中心急救医师严重不足(仅为10名),制约着急救事业的发展。

2.2 急救医务人员不足的原因:院前急救对职业人员的要求较高。

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第一篇:人才培养长效机制院前急救卫生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一:我市目前院前急救卫生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1.没有统一规范的院前急救卫生培训标准、准入标准。

2.没有专门的院前急救卫生人才专业教育、教学培养基地。

3.没有专门的院前急救医师职称晋升标准。

4.院前急救医师社会地位不高,收入与医院相比处于较低水平。

5.院前急救高速扩展后,急救队伍人员良莠不齐,外地户籍人员增加,卫生人才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迅速。

6.政府投入偏重于硬件设备,对人才培养与医师待遇提高方面投入不足。

二:针对以上问题对建立卫生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的建议1.制定统一的院前急救卫生人才培训标准、急救人员准入标准。

2.建设专门的院前急救人才培训基地。

3.制定统一的院前急救医师职称晋升标准。

4.通过立法确立、提高院前急救医师社会地位。

5.设立统一的院前急救卫生人才考核标准,优胜劣汰,保证队伍的战斗力与思想道德素质。

6.在上海市人才引入制度越来越严格的前提下,减少外地户籍人员的引进,通过提高院前急救卫生人才的地位与收入等手段吸收本地户籍人员,增强队伍的稳定性,减少人才流失现象。

7.加强政府财政投入在人才培养与提高医师待遇方面的份额。

第二篇:长效机制左权县食品安全共同监管长效机制工作意见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食品安全关系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目前,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共同监管长效机制势在必行。

为进一步加强对全县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正确、及时、有效地履行各项法定职能,做到权责清晰、制度健全、责任到位和追究有据,确保全县的食品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省政府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障全县食品安全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各项制度建设,建立食品安全共同监管长效工作机制,努力提高全县食品安全总体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探究与对策作者:赵凯来源:《中国卫生产业》2017年第36期[摘要] 院前急救人才在现代医疗系统系统中非常重要,其直接影响着医疗工作的质量以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来看,我国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一定问题。

基于此,该文以目前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分析强化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并给出具体的人才队伍建设对策,以期完善相关理论,并为后续具体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院前急救人才;人才能力;人才数目[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7)12(c)-0191-02[Abstract] The pre-emergency talents are very important in the modern medical system, which directly affects the medical work quality and life security of patients, currently, there are a certain problems in the pre-hospital emergency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intensifying the pre-hospital emergency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issues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s the specific strategies of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elated theory, and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subsequent specific work.[Key words] Pre-hospital emergency talents; Talent abilities; Talent numbers院前急救是指在院外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广义的院前急救是指患者在发病时由医护人员或目击者在现场进行的紧急抢救;而狭义的院前急救是指具有通讯器材、运输工具和医疗基本要素所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在患者到达医院前所实施的现场抢救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

从事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即通常意义上的院前急救人才,目前我国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一定问题,分析问题所在并给出解决对策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 目前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1.1 院前急救人才数目总体不足我国人口基数大,这意味着每年、每个月、每天都有大量患者需要进行急救,对应的,我国医院数目也相对较多,但相比之下,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却较为薄弱。

针对河北某地的调查中,人员发现院前急救人才往往只占医院医护人员总数的13%左右,急救人才实际数目只相当于标准数目的21%,总体上看人数严重不足。

1.2 院前急救人才能力参差不齐院前急救的重要性,对人才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然而目前来看,部分医院院前急救人才的能力参差不齐,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急救的效果。

由于部分人员参加工作时间短、心理素质较差,在应对急救工作时容易出现错误,这不利于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和工作的开展。

1.3 院前急救人才流动性大院前急救工作带有一定的特殊性,责任较大,部分人员在工作后难以承受压力或者由于能力问题,无法适应该岗位,因此选择辞职;同时也有人员流动到其他领域或者东部大城市的医院中,这导致了院前急救人才流动性大的问题,也影响了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

1.4 院前急救人才的工作内容与回报存在差异急救工作本身责任重大,一些突发疾病的患者和伤者等由于身体情况较差,需要给予专业的、及时的护理,这对人员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然而部分地区人员的薪资水平却与工作内容不相匹配,存在“责任大、收入少”的问题,这不利于院前急救人才队伍的长期建设。

2 强化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由于我国存在大量需要急救的患者,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非常重要,其既是医疗工作效率效果的重要基础,也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基本要求。

在长期的工作中,研究人员对突发性疾病、外伤休克等需急救的人员、事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如果患者在伤情、病情出现后得到及时的院前急救,其生命安全即可得到有效保证,反之死亡率、致残率则会显著提升。

针对辽宁某地17家医院的调查表明,及时的院前急救较入院后急救,患者的死亡率下降了81.3%、致残率下降了63.8%,这充分体现了院前急救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鉴于院前急救人才在院前急救工作中的决定性作用,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这是加强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原因和直接原因。

此外,在现代医疗系统中,院前急救的重要性正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传统的体系往往将重点放在疾病发生后的治疗上,而广义院前治疗还包括疾病防治等内容,可以更有效地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这也是加强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强化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3.1 增加院前急救人才数目院前急救人才数目的增加,是强化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的最直接措施,也是医疗体系发展、社会具体需求的要求。

具体而言,院前急救人才数目增加的可行措施有两个:①加大社会培育的总体力度;②由医院进行更大规模的培育和招聘工作。

以社会培育为例,其又可以细分为学校培育和其他教育机构培育2类。

学校是目前培育院前急救人才的主要场所,在现有基础上,应要求更多学校开设相关专业,并扩大招生规模。

以沈阳地区为例,调查显示沈阳地区具备院前急救人才培育资质的学校超过90所,每年可以培育超过2 000名院前急救人才,但沈阳是东北地区核心城市,其培育力度依然不足以满足需求,应在现有基础上增加招生规模、建设更多学校,以满足后续发展需求。

其他教育机构的对院前急救人才的培育通常重在技巧和实践,也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

医院对院前急救人才的培育和招聘工作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同步开展,一方面由具备丰富经验的医护人员以“老带新”方式培育其他新员工,一方面进行社会招聘,在保证招聘门槛不降低的情况下,吸纳更多人才进入到院前急救人才队伍中,满足实际工作对人才数量的要求[1]。

3.2 提升院前急救人才能力院前急救人才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不仅直接影响医院的工作效率,还会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提升其工作能力非常必要。

可行的方式包括3个:①进行更大力度的培训;②建立量化指标,对人才进行考核;③进行周期性培训,确保人才的能力始终保持在合格的水准以上。

培训力度的增加主要针对目前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而言,在相关调查中,人员了解到部分医院并不重视对新员工的培训,或者培训不系统,这直接影响了其能力,后续工作中,医院应以每周为单位,进行14~21 h/周的理论培训,以及7~14 h的实践培训,并由专业院前护理人才负责,确保培训的专业性。

培训过后,医院可以针对自身业务重点和培训的重点拟定量化指标,对人员进行考核,设置“优秀、良好、中等、较差、极差”等指标,对于无法达到“中等”水平的人员进行二次培训,直到其能力达标为止,考核可以抽查的形式进行,也可以周期进行、形成制度。

周期性培训的对象包括所有院前急救人才,以一个季度、半年为周期均可,核心要求是将现代新院前急救理论以及固有理论进行融合,保证人员的能力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从而能够较好地应对各类情况。

提升院前急救人才能力是强化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的可行对策之一[2]。

3.3 保证院前急救人才工作的稳定性院前急救人才的流动性较大,这不利于其队伍建设。

后续工作中,在提升人员能力、增加人员数目的情况下,也要设法保证其工作的稳定性。

可行方式包括2个:①更多对人员进行人文关怀,提升其对医院的认可度和忠诚度;②完善工作环境,增设申诉机制等,使人员的诉求能够及时得到满足,从而提升其工作的稳定性。

人文关怀方面,医院可以在节假日组织公费出游、给予员工粮油、组织文艺演出等方式提升人员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体凝聚力,使人员对医院产生较高的归属感,这有助于提升其忠诚度,降低人员的流动性。

工作环境的完善只要指制度方面,在大部分医院中,人员工作时都会产生诸多诉求,如果这种诉求得不到处理,会导致人员工作热情的下降,甚至离职,申诉机制即是针对这一问题设立的。

如某医院员工食堂在中午12:00开放,但如果院前急救人员在此时外出工作,返回医院时食堂的员工餐可能已经冷掉、被吃完,相关人员可以就这一问题进行反映,要求食堂对食物进行加热或者预留其他食物,医院给予解决,人员的诉求得到处理,对医院的认可度也会提升,其工作的稳定性也因此增强。

3.4 适当提升院前急救人才薪酬提升院前急救人才薪酬是强化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手段之一。

这一措施主要针对目前部分院前急救人才“责任大、收入少”的问题。

薪酬提升的方式有2个:①设置绩效工资;②提升人员基本工资[3]。

以绩效工资为例,人员每次外出应列入绩效之列,以每个月外出1~5次为第一档,绩效按现有标准执行;每个月外出6~10次为第二档,绩效为现有绩效的120%;每个月外出11~15次为第三档,绩效为现有绩效的150%;每个月外出16次以上第四档,绩效为现有绩效的200%,绩效工资和阶梯工作融合,可以有效提升院前急救人才的工作热情,并实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保证人员收入的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医院的工作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执行绩效工作和阶梯工作应注意监督管理,确保相关制度的执行效果,严格避免滥竽充数或者虚报业绩、徇私舞弊等情况,保证制度的有效性。

4 总结通过分析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探究与对策,了解了相关基本内容。

目前来看,我国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包括数目总体不足、能力参差不齐、流动性大、工作内容与回报存在差异等,加强队伍建设可以保证工作效率和患者的生命安全,可行对策包括增加院前急救人才数目、强化其能力和工作稳定性、适当增加薪酬等。

后续工作中,注意相关问题,应用对应理论有助于加强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1] 杜红梅.加强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继续教育效能[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8):1-2.[2] 顾璇,童悦.创新院前急救医师队伍建设机制[J].中国医院,2015,19(12):62-63.[3] 胡燕琪.分层教育在美国院前急救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及启示[J].中国医学装备,2014,11(S1):419-420.(收稿日期:2017-09-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