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某市力宏中学2016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暑期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安徽省2016_2017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新人教版
安徽省2016-2017学年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共30分,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面能量转化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蜡烛照明 B.水力发电 C.太阳能供热D.电热器取暖2.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A.O2B.CH4C.H2O D.KClO33.八月桂花飘香.这一现象说明()A.分子很小 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C.分子分裂成原子D.分子之间有间隔4.2008年5月17日,在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现场,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了现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防疫人员,当时他们正在喷洒“含氯消毒液”.“含氯消毒液”中的“氯”在这里指的是()A.元素 B.原子 C.分子 D.离子5.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预期目的是()①用10mL量筒量取8.2mL水②用10mL水和10mL酒精配制20mL酒精溶液③用托盘天平称取5.6g氧化铜粉末④用排水集气法可得到比较纯净的氧气.A.只有①④ B.①②④C.①③④D.只有②③6.亚硒酸钠(Na2SeO3)能消除加速人体衰老的活性氧,其中硒(Se)的化合价为()A.+2 B.+3 C.+4 D.+67.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单质的是()A.N2B.He C.O D.2Fe8.如图所示的基本实验操作符合操作规范的是()A.点燃酒精灯B.检查气密性C.给液体加热D.称量药品质量9.运用下列方法或试剂区分各组物质,难以达到目的是()A.带火星的木条﹣﹣空气和氧气B.观察颜色﹣﹣酒精和水C.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和氮气D.肥皂水﹣﹣软水和硬水10.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B.木炭燃烧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D.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11.下列五种物质中均含有氮元素,它们是按氮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①NH3②N2③NO ④X ⑤N2O5.根据排列规律,X不可能是()A.N2O3B.N2O4C.NaNO2D.NaNO312.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的外形好似“鸟巢”(The Bird Nest),有一类物质也好似鸟巢,如化学式是B5H9的五硼烷.下列有关五硼烷的说法错误的是()A.五硼烷中硼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5:9B.五硼烷的相对分子质量是64C.五硼烷属于化合物D.1个五硼烷分子由5个硼原子和9个氢原子构成13.下列符号能表示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的是()A.O2B.2H+C.Ca2+D.S2﹣14.关于实验方法的归纳错误的是()A.玻璃容器都可用作反应容器B.制取气体时,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C.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药品可用镊子夹取D.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必须检验气体纯度15.决定元素种类的是()A.质子数B.中子数C.电子数D.相对原子质量二、填空题(共22分)16.(6分)化学用语可准确、简洁地记录、表达、交流化学信息.请用化学符号表示:(1)两个氯原子;2个氢气分子;一个亚铁离子.(2)2个过氧化氢分子 3个铜原子. 2个硫酸根离子.17.(3分)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在括号内注明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①红磷在空气中燃烧()②实验室中用氯酸钾制氧气()③电解水的反应()18.(4分)有A、B、C、D四种元素,已知A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B元素的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只剩下一个质子,C元素是海水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D2﹣的电子层结构与氩原子相同.请回答:A元素的名称;B元素的离子符号;C元素组成的单质的化学式;A、C、D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三、分析与综合(共32分)19.(10分)通过2个多月的化学学习,应该知道有多种途径可以制取氧气.请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1)写出标号①②的仪器名称:①,②.(2)实验室要收集较纯净O2,可选用装置是(填写装置序号);(3)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气泡时,再开始收集;(4)用高锰酸钾制取O2,实验结束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浅紫红色,你认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停止加热时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其理由是.(5)若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写出文字表达式,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写装置序号).(6)若用图F装置收集生成的氧气,盛放的液体试剂是,气体应从(选填“a或“b”)端导入.20.(5分)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电解水简易装置,其中A、B电极由金属曲别针制成.通电一段时间后的现象如图所示,则与电源负极相连的是电极[填A或B],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是,可用检验.此实验所得的结论有(任写一条即可).四、计算题21.(12分)现有60kg NH4NO3,计算:①NH4NO3的相对分子质量;②NH4NO3元素质量比;③NH4NO3中氮的质量分数(写出过程).④60kg NH4NO3 中氮元素的质量(写出过程).2016-2017学年安徽省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共30分,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面能量转化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蜡烛照明 B.水力发电 C.太阳能供热D.电热器取暖【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答】解:A、蜡烛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B、水力发电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C、太阳能供热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D、电热器取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2.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A.O2B.CH4C.H2O D.KClO3【考点】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分析】本题考查氧化物的识别,根据氧化物的概念可知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且必须有氧元素.【解答】解:A、有一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故A错;B、由两种元素组成,但没有氧元素,属于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B错;C、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属于氧化物,故C正确;D、由三种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但不属于氧化物,故D错.故选C.【点评】本题较简单,主要从概念上来抓住判断的关键点,两个关键点缺一不可,要同时具备.3.八月桂花飘香.这一现象说明()A.分子很小 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C.分子分裂成原子D.分子之间有间隔【考点】物质的微粒性.【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回答,分子很小,在不断运到,分子间有间隔,飘香就是闻到气味,闻到气味都是说明分子运动的.【解答】解:A、桂花飘香不能说明分子很小,此项错误.B、飘香说明构成桂花的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人的鼻孔,刺激人的嗅觉细胞使人闻到香味,故此项正确.C、闻到桂花的花香也不能说明分子能分裂成原子,此项错误.D、桂花飘香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此项错误.故选B【点评】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是解此题的关键4.2008年5月17日,在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现场,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了现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防疫人员,当时他们正在喷洒“含氯消毒液”.“含氯消毒液”中的“氯”在这里指的是()A.元素 B.原子 C.分子 D.离子【考点】元素的概念.【分析】“含氯消毒液”中的“氯”不考虑以分子、原子、离子、单质等具体存在的形式,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解答】解:“含氯消毒液”中的“氯”不考虑以分子、原子、离子、单质等具体存在的形式,这里所指的“氯”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元素与微观粒子及物质的区别,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5.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预期目的是()①用10mL量筒量取8.2mL水②用10mL水和10mL酒精配制20mL酒精溶液③用托盘天平称取5.6g氧化铜粉末④用排水集气法可得到比较纯净的氧气.A.只有①④ B.①②④C.①③④D.只有②③【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测量容器-量筒;称量器-托盘天平;物质的微粒性.【分析】①10 mL量筒的最小分度值是0.1mL;②应用微粒之间存在间隔解释;③托盘天平的最小分度值是0.1g.④用排水法可以制得纯净的氧气.【解答】解:①10 mL量筒的最小分度值是0.1mL,可以量取8.2 mL水;能达到预期目的;②构成水和酒精的分子之间都存在一定的间隔,且由于间隔大小不同,当把它们混合时水分子与酒精分子会相互穿插渗透.故总体积会小于二者的体积之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③由于托盘天平的最小分度值是0.1g,所以能称量出5.6g氧化铜粉末.故能达到预期目的;④用排水法可以制得纯净的氧气,故能达到预期目的.所以①③④可行.故选:C.【点评】实验室里很多的仪器都有最小分度值,我们测出的数据必需是在其最小分度值范围内.如托盘天平的最小分度值是0.1,10毫升的量筒的最小分度值是0.1,广泛pH试纸的最小分度值是1等.6.亚硒酸钠(Na2SeO3)能消除加速人体衰老的活性氧,其中硒(Se)的化合价为()A.+2 B.+3 C.+4 D.+6【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亚硒酸钠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解答】解: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钠元素显+1,氧元素显﹣2,设硒元素的化合价为x,可知Na2SeO3中硒元素的化合价:(+1)×2+x+(﹣2)×3=0,则x=+4.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能力.7.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单质的是()A.N2B.He C.O D.2Fe【考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分析】根据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的含义:微观表示一个原子;宏观:1、表示一种物质;2、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进行解答.【解答】解:A、N2表示一个氮分子,每个氮分子由2个氮原子构成;故A错误;B、He表示表示氦元素,表示一个氦原子,还能表示氦气;故B正确;C、O表示一个氧原子,或氧元素,故C错误;D、2Fe表示由2个铁原子,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意义,难度较小.8.如图所示的基本实验操作符合操作规范的是()A.点燃酒精灯B.检查气密性C.给液体加热D.称量药品质量【考点】加热器皿-酒精灯;称量器-托盘天平;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分析】A、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给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使用托盘天平称物时:左托盘放称量物,右托盘放砝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9.运用下列方法或试剂区分各组物质,难以达到目的是()A.带火星的木条﹣﹣空气和氧气B.观察颜色﹣﹣酒精和水C.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和氮气D.肥皂水﹣﹣软水和硬水【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分析】在鉴别不同的物质时,我们所选择的药品与待鉴别的物质反应出现不同的现象,利用不同的现象进行鉴别.我们在鉴别不同的物质时,一定要熟悉各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解答】解:A、空气中和氧气中虽都含有氧气,但氧气的浓度不同,所以用带火星的木条可以鉴别空气和氧气.B、酒精和水都是无色溶液,所以我们不能利用观察颜色来鉴别.C、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而氮气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为浑浊,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鉴别.D、硬水和软水中因含有的钙镁化合物的量不同,所以我们可用肥皂水来鉴别.故选B【点评】二氧化碳和氮气都具有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而氮气却不能,所以我们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鉴别这两种物质.10.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B.木炭燃烧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D.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分析】A、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木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B、木炭燃烧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C、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产生火星,故选项说法错误.D、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11.下列五种物质中均含有氮元素,它们是按氮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①NH3②N2③NO ④X ⑤N2O5.根据排列规律,X不可能是()A.N2O3B.N2O4C.NaNO2D.NaNO3【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分析】由题意,是按氮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根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分别计算各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①氢元素显+1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3+x=0,则x=﹣3价.②N2属于单质,氮元素的化合价为0.③NO中氧元素显﹣2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是y,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y+(﹣2)=0,则y=+2价.⑤N2O中氧元素显﹣2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是z,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z+(﹣2)×5=0,则z=+5价.氮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则X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在+2到+5之间.同理:A、B、C、D、选项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3价、+4价、+3价、+5价,故X不可能是D.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12.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的外形好似“鸟巢”(The Bird Nest),有一类物质也好似鸟巢,如化学式是B5H9的五硼烷.下列有关五硼烷的说法错误的是()A.五硼烷中硼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5:9B.五硼烷的相对分子质量是64C.五硼烷属于化合物D.1个五硼烷分子由5个硼原子和9个氢原子构成【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分析】A.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B.根据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C.根据化合物的概念进行分析解答;D.根据化学式某元素右下角的数字为该元素原子个数,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A.五硼烷中硼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11×5):(1×9)=55:9,故不正确;B.五硼烷的相对分子质量=11×5+1×9=64,故正确;C.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因此五硼烷属于化合物,故正确;D.每个五硼烷分子由5个硼原子和9个氢原子构成,故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对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的认识,并利用相对分子质量,元素原子个数,元素的质量比进行分析解题.13.下列符号能表示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的是()A.O2B.2H+C.Ca2+D.S2﹣【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分析】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进行解答.【解答】解:A、O2表示1个氧分子或氧气,故A不符合题意;B、2H+表示2个氢离子,故B不符合题意;C、Ca2+表示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故C符合题意;D、S2﹣表示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14.关于实验方法的归纳错误的是()A.玻璃容器都可用作反应容器B.制取气体时,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C.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药品可用镊子夹取D.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必须检验气体纯度【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分析】A、玻璃容器并不是都可用作反应容器,如量筒;B、制取气体时,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防止漏气和浪费药品;C、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药品可用镊子夹取;D、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必须检验气体纯度,防止不纯爆炸.【解答】解:A、玻璃容器都可用作反应容器,说法错误,量筒不能作反应容器,故A错误;B、制取气体时,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说法正确,故B正确;C、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药品可用镊子夹取,说法正确,故C正确;D、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必须检验气体纯度,说法正确,故D正确.故选A.【点评】了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了解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性气体的验纯的方法.15.决定元素种类的是()A.质子数B.中子数C.电子数D.相对原子质量【考点】元素的概念.【分析】根据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进行解答.【解答】解: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所以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元素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并能灵活应用的能力,较易.二、填空题(共22分)16.化学用语可准确、简洁地记录、表达、交流化学信息.请用化学符号表示:(1)两个氯原子2Cl ;2个氢气分子2H2;一个亚铁离子Fe2+.(2)2个过氧化氢分子2H2O2 3个铜原子3Cu . 2个硫酸根离子2SO42﹣.【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分析】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解答】解:(1)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两个氯原子可表示为:2Cl.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2个氢分子可表示为:2H2.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一个亚铁离子可表示为:Fe2+.(2)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2个过氧化氢分子可表示为:2H2O2.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铜原子表示为:3Cu.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硫酸根离子可表示为:2SO42﹣.故答案为:(1)2Cl;2H2;Fe2+;(2)2H2O2;3Cu;2SO42﹣.【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分子符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7.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在括号内注明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①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化合反应)②实验室中用氯酸钾制氧气氯酸钾氯化钾+氧气(分解反应)③电解水的反应水氢气+氧气(分解反应)【考点】书写文字表达式;反应类型的判定.【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文字表达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书写;再根据反应特征确定反应类型.【解答】解:(1)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氯酸钾氯化钾+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3)水电解为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水氢气+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答案为:(1)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化合反应;(2)氯酸钾氯化钾+氧气;分解反应;(3)水氢气+氧气;分解反应【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文字表达式、判定反应类型的能力,掌握文字表达式的书写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18.有A、B、C、D四种元素,已知A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B元素的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只剩下一个质子,C元素是海水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D2﹣的电子层结构与氩原子相同.请回答:A元素的名称氧;B元素的离子符号H+;C元素组成的单质的化学式Na ;A、C、D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Na2SO4或Na2SO3.【考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海洋中的资源.【分析】根据元素的分布特点、结构特征等对元素进行推断,然后按要求完成相关问题.【解答】解: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O元素,则A元素为O;B元素的原子只含一个质子,则为H元素;海水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为钠,则C元素为钠元素;D2﹣的电子层结构与氩原子相同,即D原子得到2个电子后为18电子,则D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D元素为S元素;故答案为:氧;H+;Na;Na2SO4或Na2SO3.【点评】金属单质的化学式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通常有原子团,S和O可以形成硫酸根和亚硫酸根两种原子团.三、分析与综合(共32分)19.(10分)(2016秋•安徽期中)通过2个多月的化学学习,应该知道有多种途径可以制取氧气.请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1)写出标号①②的仪器名称:①酒精灯,②集气瓶.(2)实验室要收集较纯净O2,可选用装置是 C (填写装置序号);(3)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气泡均匀连续放出时,再开始收集;(4)用高锰酸钾制取O2,实验结束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浅紫红色,你认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试管口没有放一团棉花,停止加热时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其理由是防止水倒吸使试管破裂.(5)若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写出文字表达式过氧化氢水+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B (填写装置序号).。
安徽省2016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含解析)
2016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化学卷(满分6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B-11 C-12 O-16 Na-23 S-32 Fe-56 Cu-64一、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粮食酿酒 B.棉纱织布 C.火药应用 D.瓷器烧制【答案】B考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2.在化学实验或日常生活中都应强化安全意识。
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A.氢氧化钠不慎沾到到皮肤上,立即用硫酸冲洗B.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中,将尾气直接排放C.使用酒精炉时,直接向燃着的炉内添加酒精D.家中天然气泄漏时,关闭阀门并打开门窗通风【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氢氧化钠不慎沾到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错误;B、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中,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要燃烧掉或收集起来,直接排放会造成空气污染,错误;C、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首先要熄灭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错误;D、家中天然气泄漏时,关闭阀门并打开门窗通风,降低室内天然气的浓度,正确。
故选D.考点:安全知识3.下列选项中的物质所属类别错误的是()选项物质类别A 空气、石油、干冰混合物B 氮气、水银、金刚石单质C 糖类、油脂、蛋白质营养物质D 甲烷、乙醇、塑料有机物【答案】A考点:物质的分类、六大营养素4.下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元素信息不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碳的化学性质活泼B.X表示N2C.氧原子的质子数是8D.三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碳的化学性质稳定,错误;B、X表示N元素,错误;C、氧元素属于8号元素,氧原子内有8个质子,正确;D、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碳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氮原子核外有7个电子,氧原子核外有8个电子,错误。
故选C考点:元素周期表的应用5.硼氢化钠(NaBH4,其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是一种安全车载氢源。
安徽省十校2016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5-2016学年安徽省十校九年级(上)第三次联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请将选出的选项序号填入题后括号内)1.据2015年11月11日江淮晨报报道:合肥西北将打造滨水生态旅游区.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爱护花草树木B.分类回收垃圾C.随意排放污水D.绿色低碳出行2.下列生产、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风力发电B.金刚石裁玻璃C.食品充氮气防腐D.氢气可作火箭的燃料3.规范的实验操作是获得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取用固体粉末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C.滴加液体D.C02的性质实验4.在我省金寨县境内发现世界第二大钼矿,其钼储量约有220万吨以上.在元素周期表中钼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符号为MO B.属于非金属元素C.原子核内质子数为42 D.相对原子质量为95.96g5.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发现了水的组成.如图所示,有关电解水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B.b中的气体是氢气C.实验中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D.该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6.喝酒不开车,开车别喝酒.酒后驾驶是一种违法行为.交警检查驾驶员是否饮酒的仪器里装有重铬酸钾(化学式为K2Cr2O7).重铬酸钾中Cr元素的化合价为( )A.+2 B.+5 C.+6 D.+77.蜡烛在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此时蜡烛仍有剩余),如图甲所示;通过氧气浓度传感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前装置内只有氧气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C.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D.反应过程中装置内物质总质量不断减少8.为了从正面宣传二氧化碳,某班级宣传小组的同学提出了以下四个主题,其中不符合二氧化碳的“正能量”的是( )A.他营造了云雾缭绕的仙境B.他奋不顾身扑向烈火C.他使全球变暖 D.他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9.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化合物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B.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C.C0有可燃性,所以可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02中混有的少量C0D.燃烧伴有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就一定是燃烧10.毒品的泛滥直接危害人民的身心健康,并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巨大威胁.冰毒(化学式为C10H15N)是一种常见的毒品.从冰毒的化学式,你能得出的信息是( )A.冰毒分子由三种元素组成B.冰毒由26个原子构成C.冰毒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D.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二、本大题包括6小题,共40分11.碳元素及其化合物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让我们一起走进“碳”的世界.(1)碳是化石燃料中的主要元素,化石燃料包括天然气、煤和__________,天然气属于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可再生能源,它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2)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8个中子的碳原子称为C﹣14原子,考古学家可以通过测定生物遗体中C﹣14的含量,推测历史年代.C﹣14原子核外电子数为__________.(3)中国科技大学陈乾旺教授领导的人工合成金刚石研究组,取得了重大突破:以二氧化碳与金属钠在440℃和800个大气压的条件下,成功得到金刚石(C),同时生成碳酸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12.地震发生的成因很复杂.据研究孕震过程中,在地壳的岩层中碳酸盐受热发生如下反应:CaCO3=CaO+CO2↑ MgCa(CO3)2=MgO+CaO+2CO2↑(1)上述两个反应都属于__________反应,但反应式还不完善,还应补充__________.(2)某地地震后产生了大量的温泉水.该温泉水是硬水还是软水?用我们学过的方法加以检验:__________.(3)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来测量孕震实验中生成CO2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__________,与此变化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__________(填“有”或“无”)明显影响.13.某兴趣小组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做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1)请写出镁条与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或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2)小明发现燃烧产物的质量大于反应物镁条的质量,认为这个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我__________(“同意”或“不同意”)小明的观点,因为__________.(3)小红按如图装置改进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却发现产物中还有少量黄色固体.【提出问题】黄色固体是什么呢?【查阅资料】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②镁能与氮气剧烈反应生成黄色的氮化镁(Mg3N2)固体;③氮化镁可与水剧烈反应产生氨气,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做出猜想】黄色固体是Mg3N2MgO却远22多于Mg3N2,为什么呢?请给出合理的解释__________.14.合成气是以一氧化碳和氢气为主要成分,用作化工原料的一种原料气,可用于冶炼金属和制取乙二醇等.某地将合成气冶炼铜和制取乙二醇建在一起形成联产,请你仔细阅读生产流程(部分),回答下列问题:(1)铜绿[化学式为Cu2(OH)2CO3]中碳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填最简比).合成气在与黑色固体(化学式为CuO)炼铜的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写出其中一个反应)__________.(2)上述生产流程中有一种有毒的物质,其名称是__________,产品之一乙二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与乙醇同属于醇类,推测乙二醇的一个化学性质:__________.(3)釆用联产方式的突出优点是__________.(4)合成气在不同催化剂的作用下,可以合成不同的物质.仅用合成气为原料不可能得到的物质是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A、草酸(化学式为H2C2O4)B、甲醇(化学式为CH3OH)C、尿素[化学式为CO(NH2)2].15.根据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图回答:(1)写出编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并收集干燥氧气时,应选用__________(填写装置的字母代号)和__________(填实验室中一种常用的收集方法),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3)某学校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制取氧气实验时,发现“一同学不慎碰倒装满氧气的集气瓶,迅速扶起后,瓶中剩余的氧气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对此,老师让该同学往集气瓶装入半瓶水,再用排水法收集集气瓶的氧气,发现瓶中的氧气也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①用图2方法收集“集气瓶的氧气”,其中最合理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②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瓶中空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__________%.本实验中,集气瓶内的氧气约占总体积的__________%,所以用“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来检验集气瓶中充满氧气的方法__________(填“可靠”或“不可靠”).三、本大题共6分.16.化学探究小组为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25g石灰石样品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一定量某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使之与样品充分反应(杂质不参加反应).随着反应进行,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反应得到气体的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请完成下列计算内容:(1)反应生成CO2的质量是__________g.(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2015-2016学年安徽省十校九年级(上)第三次联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请将选出的选项序号填入题后括号内)1.据2015年11月11日江淮晨报报道:合肥西北将打造滨水生态旅游区.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爱护花草树木B.分类回收垃圾C.随意排放污水D.绿色低碳出行【考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专题】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化学与环境保护.【分析】打造生态旅游区,应把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首位,生态旅游的内涵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如沿河流两岸打造绿色生态长廊工程,加速实施绿化工程,提高植被覆盖率,从而改善生态大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循环,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花草树木可以吸收一定的空气污染物,可使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增高,空气变得清新,故正确;B.分类回收垃圾,既可以节约能源,又可以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故正确;C.随意排放废水,会污染水体和土壤,该做法不符合生态旅游的这一主题;D.绿色低碳出行,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温室效应的产生,使生态变得更好,故D正确.故选:C.【点评】环境的污染与保护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与之相关的考题就成为中考的热点之一.解答本题关键是看是否保护了生态环境.2.下列生产、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风力发电B.金刚石裁玻璃C.食品充氮气防腐D.氢气可作火箭的燃料【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解答】解:A、风力发电是由于轮子的转动,发电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 错;B、金刚石裁玻璃是利用硬度大,将玻璃裁开,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C、食品充氮气防腐是利用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利用了化学性质,故C错;D、氢气可作火箭的燃料是利用燃料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故选D.【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3.规范的实验操作是获得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取用固体粉末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C.滴加液体D.C02的性质实验【考点】固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取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A、根据向试管中粉末状固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分析判断.D、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分析.【解答】解:A、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要竖直在试管或烧杯的正上方,不能伸入到烧杯内部,更不能接触烧杯内壁,图中所示操作正确.D、检验二氧化碳的性质,向在燃着蜡烛的烧杯内倾倒二氧化碳时,要从低蜡烛的一侧倾倒,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4.在我省金寨县境内发现世界第二大钼矿,其钼储量约有220万吨以上.在元素周期表中钼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符号为MO B.属于非金属元素C.原子核内质子数为42 D.相对原子质量为95.96g【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专题】元素位置、结构与性质;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提供的钼元素的信息以及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进行解答本题.【解答】解:A、从元素周期表中钼元素的相关信息看,钼的元素符号是Mo,第二个字母要小写,故A错误;B、根据化学元素汉字名称的偏旁可辨别元素的种类,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金”字旁,因此钼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B错误;C、从元素周期表中钼元素的相关信息看,钼的原子序数是42,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钼原子核内质子数为42,故C正确;D、从元素周期表中钼元素的相关信息看,钼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5.96,而不是95.96g,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元素周期表中提供的元素的信息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难度不大.5.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发现了水的组成.如图所示,有关电解水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B.b中的气体是氢气C.实验中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D.该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考点】电解水实验;反应类型的判定.【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空气与水.【分析】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解答】解: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b中的气体约是a中的气体的体积的2倍,是氢气,该选项说法正确;C、实验中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是1:8,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该实验中,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B.【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6.喝酒不开车,开车别喝酒.酒后驾驶是一种违法行为.交警检查驾驶员是否饮酒的仪器里装有重铬酸钾(化学式为K2Cr2O7).重铬酸钾中Cr元素的化合价为( )A.+2 B.+5 C.+6 D.+7【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专题】化学式的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重铬酸钾的化学式进行解答即可.【解答】解: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2x+(﹣2)×7=0,则x=+6价.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此类题.7.蜡烛在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此时蜡烛仍有剩余),如图甲所示;通过氧气浓度传感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前装置内只有氧气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C.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D.反应过程中装置内物质总质量不断减少【考点】蜡烛燃烧实验.【专题】空气与水.【分析】根据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反应前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19.56%,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开始时瓶内含有其它气体,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据此结合题意、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反应前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19.56%,说明蜡烛燃烧前装置内除了含有氧气,还含有其它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B、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C、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还应有水蒸气、燃烧前瓶内的其它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D、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密闭容器内的物质的质量总质量不会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蜡烛燃烧的实验、质量守恒定律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8.为了从正面宣传二氧化碳,某班级宣传小组的同学提出了以下四个主题,其中不符合二氧化碳的“正能量”的是( )A.他营造了云雾缭绕的仙境B.他奋不顾身扑向烈火C.他使全球变暖 D.他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考点】二氧化碳的用途.【专题】化学知识生活化;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即可,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植物的光合作用需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解答】解:A、二氧化碳的固体干冰可以制造舞台云雾;B、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C、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D、二氧化碳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故选C.【点评】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9.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化合物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B.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C.C0有可燃性,所以可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02中混有的少量C0D.燃烧伴有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就一定是燃烧【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物质的鉴别题;物质的分类.【分析】A、根据化合物的定义考虑;B、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考虑;C、根据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考虑;D、根据灯泡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考虑.【解答】解:A、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故A错;B、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B正确;C、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不能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02中混有的少量C0,故C错;D、灯泡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特别是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运用,透彻理解概念是解题的必要前提.10.毒品的泛滥直接危害人民的身心健康,并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巨大威胁.冰毒(化学式为C10H15N)是一种常见的毒品.从冰毒的化学式,你能得出的信息是( )A.冰毒分子由三种元素组成B.冰毒由26个原子构成C.冰毒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D.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分析】A.根据分子结构来分析;B.根据物质的结构来分析;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来比较;D.根据题干信息来分析.【解答】解: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元素组成的,故错误;B.冰毒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C.冰毒中碳、氢、碳各元素的质量比是(12×10):(1×15):14=120:15:14,由此可见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故正确;D.由题干信息可知,冰毒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物质,但并不是化学式体现的信息,故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的元素组成,物质的相对分子的质量,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等知识,理解与掌握这些知识,并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的能力.二、本大题包括6小题,共40分11.碳元素及其化合物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让我们一起走进“碳”的世界.(1)碳是化石燃料中的主要元素,化石燃料包括天然气、煤和石油,天然气属于不是(填“是”或“不是”)可再生能源,它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2)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8个中子的碳原子称为C﹣14原子,考古学家可以通过测定生物遗体中C﹣14的含量,推测历史年代.C﹣14原子核外电子数为6.(3)中国科技大学陈乾旺教授领导的人工合成金刚石研究组,取得了重大突破:以二氧化碳与金属钠在440℃和800个大气压的条件下,成功得到金刚石(C),同时生成碳酸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O2+4Na C+2Na2CO3.【考点】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常见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分类.【专题】化学与能源;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煤、石油和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及其质量守恒定律可以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答】解:(1)碳是化石燃料中的主要元素,化石燃料包括天然气、煤和石油,天然气不是可再生能源,它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故填:石油;不是;CH4+2O2CO2+2H2O.(2)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因此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的C﹣14原子核外电子数为6.故填:6.(3)以二氧化碳与金属钠在440℃和800个大气压的条件下,成功得到金刚石(C),同时生成碳酸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O2+4Na C+2Na2CO3.故填:3CO2+4Na C+2Na2CO3.【点评】化石燃料的燃烧能够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这些物质是形成酸雨的重要物质,因此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综合利用化石燃料有利于减少酸雨的产生.12.地震发生的成因很复杂.据研究孕震过程中,在地壳的岩层中碳酸盐受热发生如下反应:CaCO3=CaO+CO2↑ MgCa(CO3)2=MgO+CaO+2CO2↑(1)上述两个反应都属于分解反应,但反应式还不完善,还应补充反应条件:加热.(2)某地地震后产生了大量的温泉水.该温泉水是硬水还是软水?用我们学过的方法加以检验:取样,加入肥皂水,搅拌后观察现象.(3)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来测量孕震实验中生成CO2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此变化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CO2+H2O═H2CO3,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无(填“有”或“无”)明显影响.【考点】盐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硬水与软水;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常见的盐化学肥料.【分析】(1)所给的两个化学方程式,都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书写步骤中:一写二配三注四标,其中这两个化学方程式都少了“三注”没有注明反应条件“加热”;(2)根据硬水和软水的区分方法进行分析;(3)根据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并和水反应分析植物油的作用;根据测定原理分析影响.【解答】解:(1)根据初中化学的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特点,观察这两个反应方程式特征“一变多”满足分解反应的条件,所以是分解反应;根据化学方程式检查的方法:“四查”,在三查条件时候,发现其都少了条件“加热”(2)检验硬水和软水的简单方法是:取样,加入肥皂水产生浮渣较多的水是硬水,加入肥皂水产生较多泡沫的水是软水.(3)要测量二氧化碳的体积只能用排水法,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从而测二氧化碳的体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要在水的上方放一层植物油.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不会溶解在水。
(初中化学)2016年安徽省中考化学一模试卷(解析版) 人教版
2016年安徽省中考化学一模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将你选出的答案标号填在题后括号内.)1.下列发生在厨房里的变化,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A.切碎青菜B.淘米C.鸡蛋加水搅匀D.天然气燃烧2.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你认为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环保精神的是()A.外出时乘坐公交车,少开私家车B.关闭所有工厂C.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D.推广鼓励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3.学校食堂准备了下列食物,馒头、炒肉片、清蒸鱼.从营养均衡的角度来考虑,你还应为自己选择的一项食物是()A.红烧肉B.肉沫烧豆腐C.凉拌黄瓜D.米饭4.胡萝卜中含有的β﹣胡萝卜素(C40H56),可以维持眼睛和皮肤的健康,改善夜盲症、皮肤粗糙的状况.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β﹣胡萝卜素属于有机物B.β﹣胡萝卜素是由碳原子、氢原子构成的C.β﹣胡萝卜素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5:7D.β﹣胡萝卜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5.钛合金因具有强度高、耐腐蚀性好、耐热性高等特点而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4周期的钛元素有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钛元素为非金属元素B.钛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6C.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7.867gD.钛原子的核外有四个电子层6.与普通水相比,固体水具有固态物质的物理特征.在常温下,不流动、不蒸发、摄氏0℃不结冰,在100℃也不融化.它的外观看起来更象是有弹性的胶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固体水中的水分子之间不存在间隔B.固体水中的水分子是静止不动的C.固体水中的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D.固体水是一种新物质7.2016年某地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测试题目为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如图是某同学在练习过程中的操作图示,其中正确的是()A.检查装置气密性B.向试管中加入石灰石C.向试管中倾倒稀盐酸D.二氧化碳验满8.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C.反应后生成两种氧化物D.反应中乙和丁的质量比为32:44.3饱和溶液蒸发水析出晶体B.KNO3与NaCl在某温度下溶解度相同,其溶解度数值在36.0~36.3之间C.20℃时可以配制36%的NaCl溶液D.KNO3中含有少量NaCl,可以降温结晶提纯KNO3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34分.)11.如图是一款家用天然气灶具示意图.(1)图示所标物质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填物质名称,下同);属于合金的是.(2)管道天然气完全燃烧时火焰呈蓝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如燃烧时火焰呈黄色并有黑烟浮升,说明燃气不充分燃烧.这时应将空气进风口(填“调大”或“调小”).(3)天然气也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使用不当,很容易造成危险.请你写出一条安全使用天然气的注意事项.12.请根据如图回答问题:(1)仪器①的名称是.(2)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装置序号,下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已知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如用图中的仪器完成氨气的收集;则与进气管相连的是管.(填图中序号).13.海水中含有丰富的氯化镁,目前工业上绝大多数的金属镁是从海水中提取的,其生产流程如图:(1)请列举气体A的一种用途.(2)操作a中玻璃棒的作用是.(3)固体B的俗称为;试剂C是一种无色液体,其名称为.(4)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反应.14.同学们在实验室做制取CO2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小梅发现不同小组装置中冒出气泡的快慢不同.写出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提出问题】影响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呢?【作出猜想】可能是所用盐酸的浓度不同影响了反应速率;2,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小梅用图1装置来测定收集一瓶CO2气体所需要的时间,瓶内植物油的作用是.【得出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为.【评价与反思】(3)小芳认为小梅的实验不够严密,对大理石的要求还要有.(4)图2是小芳与小梅对实验进行改进后,在老师帮助下,用精密测量法绘制的实验①的图象,数据反映,前40s反应速度快,从40s到160s反应速度逐渐减慢,原因是.(5)你认为影响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快慢的因素还有(写一点即可)15.小李了解到钠的氧化物,除氧化钠(Na2O)外还有过氧化钠(Na2O2).【提出问题】常温下金属钠与氧气反应,产物是什么?【作出猜想】常温下钠与氧气反应的产物有:猜想1:Na2O猜想2:猜想3:Na2O和Na2O2【查阅资料】①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密度比煤油大比水小,常温下易与水或氧气反应,但不与煤油反应;②氧化钠与过氧化钠都能与水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如下:Na2O+H2O=2NaOH;2Na2O2+2H2O=4NaOH+ ↑【实验探究】(1)请写出金属钠在常温下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实验室保存金属钠的方法正确的是A.保存在盛有水的试剂瓶中B.保存在盛有煤油的试剂瓶中C.保存在密封的试剂瓶中【拓展与延伸】那么Na2O2又是钠与氧气在什么条件下反应产生的?猜想1:氧气较纯且充足条件下;猜想2:请结合所学知识,再举一例说明反应物浓度或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的现象.三、计算题(本大题共6分)16.某同学将5g镁粉放入一质量为60g的烧杯中,再向烧杯中加入50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固体有剩余),并测得烧杯及其中物质的总质量为114.8g.据此请完成下列问题:(1)产生氢气多少g?(2)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2016年安徽省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将你选出的答案标号填在题后括号内.)1.下列发生在厨房里的变化,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A.切碎青菜B.淘米C.鸡蛋加水搅匀D.天然气燃烧【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分析】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差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解答】解:A、切碎青菜只是将其切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B、淘米是用水将其杂质除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C、鸡蛋加水搅匀只是简单的混合,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D、天然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故选D.【点评】正确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关键是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方法是比较变化前后物质的差别:是只限于物质的状态变化,还是物质发生了根本变化.2.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你认为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环保精神的是()A.外出时乘坐公交车,少开私家车B.关闭所有工厂C.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D.推广鼓励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考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分析】A、外出时乘坐公交车,少开私家车,节约了能源,保护了环境;B、关闭所有工厂是不现实的;C、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D、推广鼓励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可减少白色污染.【解答】解:A、外出时乘坐公交车,少开私家车,节约了能源,保护了环境,故正确;B、关闭所有工厂是不现实的,故错误;C、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故正确;D、推广鼓励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可减少白色污染,保护环境,故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防治污染的措施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3.学校食堂准备了下列食物,馒头、炒肉片、清蒸鱼.从营养均衡的角度来考虑,你还应为自己选择的一项食物是()A.红烧肉B.肉沫烧豆腐C.凉拌黄瓜D.米饭【考点】均衡营养与健康.【分析】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和合理膳食的原则,结合题中所给的食谱判断所含的营养素以及缺少的营养素,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人体需要的六大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结合题意,馒头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炒肉片、清蒸鱼中含有油脂、蛋白质和无机盐,可知食物中维生素含量较少;故为使营养搭配更加合理,需要补充富含维生素的食物.A、红烧肉中富含蛋白质和油脂,故选项错误.B、肉沫烧豆腐中富含蛋白质和油脂,故选项错误.C、黄瓜中富含维生素,故选项正确.D、米饭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类,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吃得营养,吃出健康”是人类普遍的饮食追求,本题考查了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素,同时告诫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营养物质的均衡搭配,要合理膳食.4.胡萝卜中含有的β﹣胡萝卜素(C40H56),可以维持眼睛和皮肤的健康,改善夜盲症、皮肤粗糙的状况.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β﹣胡萝卜素属于有机物B.β﹣胡萝卜素是由碳原子、氢原子构成的C.β﹣胡萝卜素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5:7D.β﹣胡萝卜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分析】A.根据有机物的概念来分析;B.根据物质的结构来分析;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计算方法来分析;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解答】解:A.β一胡萝卜素是一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正确;B.β一胡萝卜素是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C.β﹣胡萝卜素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40):(1×56)=60:7≠5:7,故错误;D.β﹣胡萝卜素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40):(1×56)=60:7,可见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大,故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有关化学式的简单计算.根据β﹣胡萝卜素的化学式对选项进行计算,即可正确选择.5.钛合金因具有强度高、耐腐蚀性好、耐热性高等特点而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4周期的钛元素有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钛元素为非金属元素B.钛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6C.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7.867gD.钛原子的核外有四个电子层【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元素种类等,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名称是钛,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2;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电子22个,故选项说法错误.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7.87,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故选项说法错误.D.在元素周期表中钛元素位于第4周期,所以钛原子的核外有四个电子层,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及辨别元素种类的方法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6.与普通水相比,固体水具有固态物质的物理特征.在常温下,不流动、不蒸发、摄氏0℃不结冰,在100℃也不融化.它的外观看起来更象是有弹性的胶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固体水中的水分子之间不存在间隔B.固体水中的水分子是静止不动的C.固体水中的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D.固体水是一种新物质【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水的组成.【分析】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之间有间隔;同种物质的分子相同.【解答】解:A、固体水中的水分子之间也存在间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固体水中的水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固体水中的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该选项说法正确;D、固体水和液体水、气体水是同种物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C.【点评】微观粒子总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温度越低,运动的越慢,要注意理解.7.2016年某地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测试题目为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如图是某同学在练习过程中的操作图示,其中正确的是()A.检查装置气密性B.向试管中加入石灰石C.向试管中倾倒稀盐酸D.二氧化碳验满【考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固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取用;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分析】A、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二氧化碳气体的验满方法,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B、向试管中装石灰石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石灰石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步骤、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8.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C.反应后生成两种氧化物D.反应中乙和丁的质量比为32:44【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反应类型的判定.【分析】观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从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其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解答】解: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甲烷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H4+2O2CO2+2H2O.A、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A错误;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故B错误;C、反应后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属于两种氧化物,故C正确;D、反应中乙和丁的质量比为(32×2):44=16:11,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较大,准确判断生成物中的分子是解答的关键,学生应明确不同于原来的分子是原子重新结合生成的新的分子.【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硬水与软水.【分析】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能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硬水和软水都不能使石蕊试液变色;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支持燃烧;过滤能够把不溶于水的物质从液体中除去.【解答】解:A、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时,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向两种液体中分别滴加石蕊试液时,石蕊试液都都不变色,无法鉴别硬水和软水,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向集气瓶中分别伸入燃着的木条时,燃烧的木条都熄灭,不能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D、过滤能够把河水中的泥沙除去,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故选:D.【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3B.KNO3与NaCl在某温度下溶解度相同,其溶解度数值在36.0~36.3之间C.20℃时可以配制36%的NaCl溶液D.KNO3中含有少量NaCl,可以降温结晶提纯KNO3【考点】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分析】A.根据溶解度的含义进行分析;B.分析图表,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在20℃~30℃温度范围内相交,据此进行分析;C.根据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进行分析;D.根据KNO3和NaCl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解:A.20℃时,KNO3的溶解度是31.6g,说明在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gKNO3,则10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gKNO3,所以在20℃时,将100gKNO3饱和溶液蒸发10g水会析出3.16gKNO3晶体,故A正确;B.分析图表,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在20℃~30℃温度范围内有相同的时候,所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的相同数值在36.0~36.3之间,故B正确;C.20℃时,NaCl的溶解度是36g,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C错误;D.根据图表可知: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变化影响较小,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且变化较大;所以从含有少量NaCl的KNO3的饱和溶液中得到较多的KNO3晶体,可以采取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KNO3,故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溶液的相关知识,重点是抓住溶解度的实质进行分析,结合图表所提供的信息即可解决.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34分.)11.如图是一款家用天然气灶具示意图.(1)图示所标物质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塑料旋钮(填物质名称,下同);属于合金的是生铁支架.(2)管道天然气完全燃烧时火焰呈蓝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如燃烧时火焰呈黄色并有黑烟浮升,说明燃气不充分燃烧.这时应将空气进风口调大(填“调大”或“调小”).(3)天然气也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使用不当,很容易造成危险.请你写出一条安全使用天然气的注意事项室内要通风.【考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合金与合金的性质;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防范爆炸的措施.【分析】(1)根据塑料属于合成材料、生铁属于铁的合金进行解答;(2)根据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天然气属于可燃性的气体,不纯遇明火容易发生爆炸进行解答.【解答】解:(1)塑料属于合成材料,生铁属于铁的合金;故填:塑料旋钮;生铁支架;(2)天然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固体,说明燃烧不充分,氧气不充足,故应该将灶具的进风口的阀门调大,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故填:调大;CH4+2O2CO2+2H2O;(3)天然气属于可燃性的气体,不纯遇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所以安全使用天然气的注意事项:室内要通风,一旦泄露不能用明火检查等.故填:室内要通风.【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生活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物质的类别和物质的性质进行.12.请根据如图回答问题:(1)仪器①的名称是分液漏斗.(2)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填装置序号,下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3)已知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如用图中的仪器完成氨气的收集;则与进气管相连的是④管.(填图中序号).【考点】氢气的制取和检验;书写化学方程式、.【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分析回答;(2)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据此写出反应化学方程式;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分析确定发生装置;(3)根据氨气的密度与空气密度的大小关系分析进气口.【解答】解:(1)由图示可知,仪器①的名称是分液漏斗.(2)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属于固液常能高温下反应制取气体,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3)已知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如用图中的仪器完成氨气的收集;则与进气管相连的是④管.故答为:(1)分液漏斗.(2)A,Zn+H2SO4=ZnSO4+H2↑.(3)④.【点评】掌握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条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3.海水中含有丰富的氯化镁,目前工业上绝大多数的金属镁是从海水中提取的,其生产流程如图:(1)请列举气体A的一种用途灭火.(2)操作a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3)固体B的俗称为生石灰;试剂C是一种无色液体,其名称为稀盐酸.(4)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3CaO+CO2↑;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考点】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盐的化学性质;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分析】根据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氢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氯化镁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镁和氯气,然后依据题中的问题进行解答.【解答】解: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氢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氯化镁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镁和氯气,所以(1)气体A是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2)操作a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3)通过推导可知,固体B是氧化钙,俗称为生石灰,试剂C是一种无色液体,其名称为稀盐酸;(4)反应①是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CaO+CO2↑;反应②是氯化镁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镁和氯气,基本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故答案为:(1)灭火;(2)引流;(3)生石灰,稀盐酸;(4)CaCO3CaO+CO2↑,分解.【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物质的制备,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题干叙述进行.14.同学们在实验室做制取CO2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小梅发现不同小组装置中冒出气泡的快慢不同.写出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提出问题】影响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呢?【作出猜想】可能是所用盐酸的浓度不同影响了反应速率;20mL2,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O2=CaCO3↓+H2O.(2)小梅用图1装置来测定收集一瓶CO2气体所需要的时间,瓶内植物油的作用是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得出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为盐酸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评价与反思】(3)小芳认为小梅的实验不够严密,对大理石的要求还要有大理石的颗粒大小要一致.(4)图2是小芳与小梅对实验进行改进后,在老师帮助下,用精密测量法绘制的实验①的图象,数据反映,前40s反应速度快,从40s到160s反应速度逐渐减慢,原因是随着反应的进行,盐酸的浓度变小,反应速率减慢.(5)你认为影响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快慢的因素还有温度(写一点即可)【考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书写化学方程式、.【分析】根据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来分析;【设计实验】(1)根据反应的原理来分析;(2)考虑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得出结论】根据表格数据来分析;【评价与反思】根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来分析.。
2016年安徽省中考化学试卷-答案
1 / 5安徽省2016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化学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答案】B【解析】粮食酿酒、火药应用、瓷器烧制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棉纱织布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
2.【答案】D【解析】氢氧化钠和浓硫酸都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所以氢氧化钠不慎沾到皮肤上,先用抹布擦拭,再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故A 错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中,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所以不能用直接排放,故B 错误;直接向燃着的酒精炉内添加酒精容易造成火灾,所以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炉内添加酒精,故C 错误;天然气属于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天然气泄露时,要先关闭阀门并打开门窗通风,故D 正确。
3.【答案】A【解析】干冰中只含有二氧化碳一种物质,属于化合物,不属于混合物;氮气、水银、金刚石都是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都属于单质;糖类、油脂、蛋白质都属于营养素;甲烷、乙醇、塑料都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都属于有机物。
4.【答案】C【解析】碳是6号元素,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4结构,最外层有4个电子,既不易得电子,也不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比较稳定;7号元素是氮元素,其元素符号为N ;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氧的原子序数为8,原子序数=质子数,所以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故C 正确;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即质子数不同,则核外电子数也不相同。
5.【答案】B【解析】硼氢化钠是由硼氢化钠分子构成的,不含氢分子,则A 错误;钠元素显+1价,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设硼元素的化合价是x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 140+++-⨯=()(),则x=+3价,则B 正确;硼氢化钠中硼、氢均属于非金属元素,则C 错误。
;Na 、B 、H 的质量比为231111141:1:4⨯⨯⨯≠():():() ,则D 错误。
6.【答案】A【解析】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液体受热不均匀,造成液体飞溅,则A 正确;加热液体时,不能使用量筒,则B 错误;用pH 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 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2 / 53 / 54 / 55 / 5。
九年级化学上册 期中评估测试卷(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2本文档仅供文库使用。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 ,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 (.docx )、.ppt(.pptx )、.xls (.xlsx )、.pot 、.pps、.vsd 、.rtf 、.wps 、.et 、.dps 、.pdf 、.txt 文件格式。
期中评估测试卷(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O —16 C —12 H —1 N —14 Cl —35.5 Zn —65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下列食品、调味品的制作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D )解析:水果榨果汁是将水果搅碎、过滤得到汁液,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D 。
2.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A .通常情况下,空气中氧气、氮气的体积比为1∶4B .空气中氮气的含量为78%C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只占0.03%,因此它的作用很小D .空气中含量最少的是稀有气体解析:B 项中并未说明是体积分数,故错误;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虽然很少,但却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故C 项错;稀有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比二氧化碳多,故D 项错;通常情况下,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氮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4/5,故空气中氧气、氮气的体积比为1∶4。
故选A 。
3.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解析:B中瓶塞没有倒放;C中试管内液体太多,而且没有用酒精灯外焰加热;D中称量时物、码位置反了。
故选A。
4.以下是一些同学在一次实验操作考试中的做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C )A.把胶头滴管伸入试管中滴加液体B.在托盘天平上直接称量固体物质C.用药匙或纸槽将粉末状药品送入试管底部D.握住试管夹的短柄给试管内的药品加热解析: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要竖直悬空,A错误;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物质时,固体物质要放在纸上或玻璃器皿中,B错误;应握住试管夹的长柄给试管内的药品加热,D错误。
安徽省 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新人教版
九年级期中化学试卷一、选择题1.2008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以下是我省部分文化遗产,其制作过程主要属于化学变化()A.徽州石雕B.阜阳剪纸C.铁锻制的芜湖铁面D.松枝烧制的徽墨2.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的燃料为丙烷.下列关于丙烷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无色气体 B.易燃C.沸点为﹣42.1℃D.微溶于水,可溶于乙醇3.下列仪器中,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是()A.集气瓶B.量筒 C.试管 D.烧杯4.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A.向试管里倾倒液体药品时,试剂瓶口要紧挨试管口B.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不触及容器内壁C.为了节约火柴,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D.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5.用量筒量取10mL水,采取俯视读数,其它操作正确,则实际取水量为()A.10mL B.小于10mL C.大于10mL D.无法估计6.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点燃酒精灯B.取少量液体C.加热液体D.称取氯化钠7.量取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A.量筒 B.细口瓶C..试管D.玻璃管8.实验时若不慎碰翻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刻采取的措施是()A.用嘴吹灭 B.用书扇灭 C.用灯帽盖灭D.用湿抹布扑灭9.下列对空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按质量分数计算,空气中含氧气21%,含氮气约B.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C.空气中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D.除氮气和氧气外,空气中其它气体约占1%,主要是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等10.空气中含量较多,且性质稳定的是()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11.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A.B.C.D.112.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A.发出强白光B.放出大量热C.镁条减少 D.有白色固体生成13.下列对蜡烛燃烧过程中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A.火焰分为三层B.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C.蜡烛逐渐变短D.生成了气体二氧化碳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2分)14.根据下列现象说明空气中存在着某种气体物质,请将该物质写在题后.(1)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2)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瓶壁和石灰水底部均出现白色固体物质,说明空气中含有;(3)夏天,盛放冰棒的杯子外壁上附有一层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4)空气是制造氮肥的重要原料,说明空气中含有.15.据如图所示仪器回答:(1)写出仪器名称:A.,B.,C.,D..(2)填写仪器编号回答下列问题:①配制溶液时,用来溶解固体的容器是;②用于作热源的仪器是;③加热试管内溶液时,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④用来量度液体体积的是.16.某小组通过对人体呼吸过程中各种气体体积分数的实验探究,得到如表所示数据:(1)X是,Y是.(2)集满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应(填“正”或“倒”)放在桌面上;用排水集气法判断集气瓶中已收集满呼出气体的实验现象为(3)人体在呼吸过程中,气体Y减少,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是.17.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其实验步骤有:①点燃蜡烛,紧贴烛芯将火柴梗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②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③用火柴去点白烟;④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⑤熄灭蜡烛;⑥迅速倒转烧杯,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请回答以下问题:(1)参看(2)的实验记录,以上操作步骤的正确排序是.(2)按要求填写下列实验现象及其结论.①点燃蜡烛,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所示,约结论:蜡烛燃烧生成.18.已知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红磷在集气瓶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该实验中红磷稍过量,目的是.红磷燃烧的现象是(2)待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瓶内水量约是集气瓶体积的,由本实验还可以推知氮气的一条物理性质是.【查阅资料】1.碳粉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2.铁丝在空气中发生红热现象,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黑色固体.(3)若将红磷换成炭粉,该实验能不能获得成功?理由是.若将红磷换成铁丝,该实验能不能获得成功?,理由是.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2008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以下是我省部分文化遗产,其制作过程主要属于化学变化()A.徽州石雕B.阜阳剪纸C.铁锻制的芜湖铁面D.松枝烧制的徽墨【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徽州石雕雕刻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阜阳剪纸剪制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铁锻制的芜湖铁面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松枝烧制的徽墨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的燃料为丙烷.下列关于丙烷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无色气体 B.易燃C.沸点为﹣42.1℃D.微溶于水,可溶于乙醇【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主要有:可燃性、毒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解答】解:A、颜色和状态不需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误.B、可燃性需通过燃烧这一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B正确.C、沸点不需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C错误.D、物质的溶解性不需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误.故选:B.【点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初中化学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了解二者包括的内容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3.下列仪器中,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是()A.集气瓶B.量筒 C.试管 D.烧杯【考点】用于加热的仪器.【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可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仪器有:坩埚、燃烧匙、试管、蒸发皿【解答】解:A、集气瓶不可用于加热,故错误;B、量筒不能用于加热,故错误;C、试管可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故正确;D、烧杯加热时要垫石棉网,不可直接加热,故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用于加热的仪器,属于基础知识,容易做好.4.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A.向试管里倾倒液体药品时,试剂瓶口要紧挨试管口B.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不触及容器内壁C.为了节约火柴,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D.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A、根据倾倒液体的注意事项分析;B、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不得伸入容器内;C、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D、根据用量筒量取液体的注意事项分析.【解答】解:A、向试管里倾倒液体药品时,试剂瓶口要紧挨试管口,防止液体流出,故A正确;B、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不得伸入容器内,防止污染药品,要悬空滴加,故B正确;C、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防止引起火灾,故C错误;D、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或仰视都会使读数不准确,故D正确.故选C.【点评】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基础,同时关于实验操作的题型也是中考中常见题目,希望同学们掌握好.5.用量筒量取10mL水,采取俯视读数,其它操作正确,则实际取水量为()A.10mL B.小于10mL C.大于10mL D.无法估计【考点】测量容器-量筒;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高.根据量筒的读数与实际值的关系来判断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大小.【解答】解: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高.该学生俯视读数,其读数会比实际偏高,那么实际体积应小于10毫升.故选B.【点评】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读数大,实值则偏小,仰视读数小,实值则偏大.6.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点燃酒精灯B.取少量液体C.加热液体D.称取氯化钠【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称量器-托盘天平;加热器皿-酒精灯;液体药品的取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专题】实验操作型.【分析】A、点燃酒精灯时,用火柴点燃,如果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会引起酒精失火,造成危险.B、取用液体时:注意瓶口、标签的位置,瓶塞的放置等.C、给液体加热时,注意试管内液体的量,试管的倾斜度等.D、称取氯化钠,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防止污染腐蚀托盘.【解答】解:A、点燃酒精灯时,用火柴点燃.操作正确.B、取用液体时:①试剂瓶瓶口要紧挨试管口,防止液体流出;②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液体流出腐蚀标签;③瓶塞倒放桌面上,防止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操作错误.C、给液体加热时,①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其体积的,防止沸腾溅出;②试管与桌面成约45°角.操作错误.D、称取氯化钠时,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托盘上各放一张纸,氯化钠放在纸上.操作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托盘天平和酒精灯的使用,了解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及液体药品的取用的方法.7.量取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A.量筒 B.细口瓶C..试管D.玻璃管【考点】测量容器-量筒.【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根据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A、量筒常用来量度液体体积,故A正确;B、细口瓶用来盛放液体药品,故B错误;C、试管常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等,故C错误;D、玻璃管用于仪器的连接等,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常用仪器的用途,要熟悉常用仪器的用途.8.实验时若不慎碰翻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刻采取的措施是()A.用嘴吹灭 B.用书扇灭 C.用灯帽盖灭D.用湿抹布扑灭【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专题】化学与生活健康.【分析】灭火的原理则有:隔断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撤离可燃物.通常可使用泥沙、灭火器或湿抹布等隔断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或用水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可知,酒精着火可以采用隔绝氧气或降低温度的方法灭火.【解答】解:A、用嘴吹时,气流带走的热量太少,不会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达不到灭火目的.故A 错误;B、用书扇不但不会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还会增加氧气的含量,使燃烧更旺,故B错误;C、洒在桌上的酒精燃烧,面积大,灯帽不会起到灭火的作用,故C错误;D、用湿布覆盖在燃烧的酒精上以隔绝酒精与氧气的接触,达到隔绝氧气而灭火的目的;扑灭后不会在实验桌上残留其它物质,灭火方法比较简捷,故正确.故选:D.【点评】学会实验失误的处理方法,既是自救的保障,也是应对中考热门考点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9.下列对空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按质量分数计算,空气中含氧气21%,含氮气约B.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C.空气中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D.除氮气和氧气外,空气中其它气体约占1%,主要是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等【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专题】空气与水.【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78%、氧气大约占21%、稀有气体大约占0.94%、二氧化碳大约占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解答】解:A、按体积计算,空气中含氧气21%,含氮气约78%,错误;B、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正确;C、空气中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正确;D、除氮气和氧气外,空气中其它气体约占1%,主要是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等,正确;故选A【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和气体的用途等,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10.空气中含量较多,且性质稳定的是()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专题】空气与水.【分析】根据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和它们的性质来回答本题,严格按照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含量较多,且性质稳定”分析.【解答】解: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杂质:0.03%,其中氮气在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稳定.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记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掌握它们的化学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1.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A.B.C.D.1【考点】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过多容易使液体受热不均匀而出现局部沸腾,造成液体容易冲出试管溅出伤人.【解答】解: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否则加热沸腾时容易溅出伤人.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严格按规则要求使用仪器是能保证实验的安全性的重要前提.12.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A.发出强白光B.放出大量热C.镁条减少 D.有白色固体生成【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答】解: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新物质﹣﹣白色固体氧化镁生成.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13.下列对蜡烛燃烧过程中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A.火焰分为三层B.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C.蜡烛逐渐变短D.生成了气体二氧化碳【考点】蜡烛燃烧实验.【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根据蜡烛火焰的结构、以及燃烧可以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对四个选项做出判断.A、蜡烛的火焰可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B、蜡烛燃烧有水生成;C、燃烧的蜡烛逐渐变短;D、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我们观察不到.【解答】解:A、蜡烛的火焰可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这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故A选项的说法正确;B、蜡烛燃烧可以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故B选项的说法正确;C、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它们都散到空气中,我们看到蜡烛在逐渐变小.故C选项的说法正确;D、蜡烛燃烧可以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我们观察不到.故D选项的说法不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与蜡烛燃烧的相关问题,看似简单,却容易出错,特别是D选项.这就要求同学们一定要细心做题.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2分)14.根据下列现象说明空气中存在着某种气体物质,请将该物质写在题后.(1)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氧气;(2)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瓶壁和石灰水底部均出现白色固体物质,说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3)夏天,盛放冰棒的杯子外壁上附有一层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4)空气是制造氮肥的重要原料,说明空气中含有氮气.【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专题】空气与水.【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78%、氧气大约占21%、稀有气体大约占0.94%、二氧化碳大约占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解答】解:(1)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氧气;(2)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瓶壁和石灰水底部均出现白色固体物质,说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3)夏天,盛放冰棒的杯子外壁上附有一层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4)空气是制造氮肥的重要原料,说明空气中含有氮气;故答案为:(1)氧气(2)二氧化碳(3)水蒸气(4)氮气【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和气体的用途等,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15.据如图所示仪器回答:(1)写出仪器名称:A.烧杯,B.试管夹,C.量筒,D.酒精灯.(2)填写仪器编号回答下列问题:①配制溶液时,用来溶解固体的容器是 A ;②用于作热源的仪器是 D ;③加热试管内溶液时,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 B ;④用来量度液体体积的是 C .【考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用于加热的仪器.【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根据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解答:对每种仪器的基本用途要一目了然.【解答】解:(1)标号仪器分别是烧杯、试管夹、量筒、酒精灯;(2)①配制溶液时,用来溶解固体的容器是烧杯,故选A;②实验室用作热源的仪器有酒精灯,故选D;③加热试管内溶液时,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试管夹;故选B;④用来量取液体体积的是量筒,故选C.故答案为:(1)A、烧杯;B、试管夹;C、量筒;D、酒精灯;(2)①A;②D;③B;④C.【点评】本题对常见化学仪器的性能进行了综合考查,识记性强,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用途是解答的关键.16.某小组通过对人体呼吸过程中各种气体体积分数的实验探究,得到如表所示数据:(1)X是氮气,Y是氧气.(2)集满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应正(填“正”或“倒”)放在桌面上;用排水集气法判断集气瓶中已收集满呼出气体的实验现象为气泡从瓶口冒出(3)人体在呼吸过程中,气体Y减少,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是人体呼吸在消耗氧气的同时产生二氧化碳.【考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专题】科学探究.【分析】(1)因为人吸入的气体是空气,根据空气中气体的体积含量就可以判断出X、Y是什么物质;(2)根据呼出气体的密度和用排水集气法的注意事项分析回答;(3)根据呼吸作用分析.【解答】解:(1)由于人吸入的气体是空气,所以体积分数占78%的X就是氮气了,体积分数占21%的Y就是氧气了;(2)由于呼出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集满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应正放在桌面上;用排水集气法判断集气瓶中已收集满呼出气体的实验现象为气泡从瓶口冒出;(3)体在呼吸过程中,气体Y减少,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是人体呼吸在消耗氧气的同时产生二氧化碳.故答为:(1)氮气;氧气;(2)正;气泡从瓶口冒出;(3)人体呼吸在消耗氧气的同时产生二氧化碳.【点评】明确人体吸入的气体就是空气,根据空气中各气体的含量来判断X、Y;由表中所给信息分析增加量与减少量的关系再解题.17.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其实验步骤有:①点燃蜡烛,紧贴烛芯将火柴梗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②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③用火柴去点白烟;④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⑤熄灭蜡烛;⑥迅速倒转烧杯,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请回答以下问题:(1)参看(2)的实验记录,以上操作步骤的正确排序是④①②⑥⑤③.(2)按要求填写下列实验现象及其结论.①点燃蜡烛,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所示,约结论: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考点】蜡烛燃烧实验.【专题】实验设计题.【分析】(1)首先了解蜡烛的物理性质;再点燃蜡烛了解火焰各部分的温度;再用烧杯罩住火焰,并倒过烧杯滴入石灰水,观察现象了解生成物;熄灭蜡烛后再用火柴点燃白烟.据此排列顺序即可;(2)根据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可知:石蜡密度比水小、火焰的外焰温度高、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碳填写表格;根据实验结果写出结论.【解答】解:(1)首先了解蜡烛的物理性质,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再点燃蜡烛,紧贴烛芯将火柴梗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根据火柴各部分的燃烧情况,了解火焰各部分的温度;然后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看有无水雾出现;再迅速倒转烧杯,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的变化;最后熄灭蜡烛,用火柴去点白烟,看白烟是否可燃.故答案为:④①②⑥⑤③;(2)石蜡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密度比水小;火柴梗的a处最先碳化,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干冷的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碳.具体实验现象即其结论如下表结论:二氧化碳和水【点评】本题考查蜡烛燃烧的探究过程,即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动脑能力.18.已知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红磷在集气瓶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该实验中红磷稍过量,目的是保证氧气被消耗完.红磷燃烧的现象是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2)待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瓶内水量约是集气瓶体积的,由本实验还可以推知氮气的一条物理性质是难溶于水.【查阅资料】1.碳粉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2.铁丝在空气中发生红热现象,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黑色固体.(3)若将红磷换成炭粉,该实验能不能获得成功?不能理由是碳粉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若将红磷换成铁丝,该实验能不能获得成功?不能,理由是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书写文字表达式.【专题】空气与水.【分析】只有熟悉用红磷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操作、现象、结论和注意事项,才能正确解答本题.【解答】解:(1)磷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该实验中红磷稍过量,目的是:用红磷完全消耗瓶中空气里的氧气.红磷燃烧的现象是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2)待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瓶内的水量约占,由本实验还可以推知氮气性质有氮气难溶于水(或氮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3)若将红磷换成炭粉,实验可能失败,理由是:碳粉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气体,导致瓶内气体不能明显减少,气压也不会明显降低,上升水面将明显不足.若将红磷换成铁丝,该实验不能获得成功,理由是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暑期检测试卷(含解析)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化学试题
2015-2016学年某某省某某市江干初中九年级(上)暑期检测化学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B.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C.阿伏加德罗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D.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与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A.Na2O B.Fe2O3C.Al2O3D.SiO23.下列气体属于稀有气体的是()A.氦气 B.氧气 C.氮气 D.二氧化碳4.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5.实验室制取氧气,可用排水取气法收集,是因为氧气()A.相同条件下,氧气密度比空气大B.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C.氧气能溶于水D.氧气不易溶于水6.下列各组物质中,带横线的同种元素的化合价相同的是()A.Cl2、NaCl B.NH4Cl、HNO3C.MnO2、K2MnO4D.P2O5、Ca3(PO4)27.下列物质中,暂未计入市空气质量日报的监测空气污染指数的物质是()A.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氮 D.一氧化碳8.九月走进颐和园大门,可闻到怡人的桂花香味,这一现象说明()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B.分子分裂成原子C.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分子之间有间隔9.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A.氢气充探空气球B.酒精作燃料C.干冰用作人工降雨 D.木材可以制作桌椅10.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4P+5O22P2O5B.2Fe+6HCl=2FeCl3+3H2↑C.Zn+2HCl=ZnCl2+H2D.2KMnO4=K2MnO4+MnO2+O2↑11.下列关于绿色化学的表述中,其中有严重错误的是()A.绿色化学就是生产不含化学成分的物质B.绿色化学是要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C.绿色化学是要提高原子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现放”D.绿色化学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12.在实验室中,存放有毒药品的柜橱应贴的标识是()A.B.C.D.13.下列化学反应中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的是()A.铁+氧气四氧化三铁B.二氧化碳+碳一氧化碳C.氧化汞汞+氧气D.乙炔+氧气二氧化碳+水14.2004年以来,我国一些地方相继发生因“毒鼠强”(化学式C4H8N4S2O4)中毒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件.“毒鼠强”是一种剧毒物质,下列有关它的成分叙述正确的是()A.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含25个原子B.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96C.该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C:H:N:S:O=2:4:2:1:4 D.该物质是由碳、氢、氮、硫、氧五种元素组成的15.下列错误的实验操作中,可能引起安全事故的是()A.取用液体B.点燃酒精灯C.取用固体D.过滤二、填空题(3小题,共36分)16.填写空格中的名称或化学式:化学式NO2NaCl名称五氧化二磷17.某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可知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核外有个电子层,最外层上有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这种原子容易电子,该元素属于(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18.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2)氢气在氧气中燃烧:;(3)水电解制取氧气:;(4)高温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5)磷在氧气中燃烧:.三、简答题(3小题共25分)19.地球上的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其中可利用的淡水不足1%,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请说出日常生活中你都采取哪些节约用水的方法(写两条).20.三氧化二铝[Al2O3]的相对分子质量.21.计算化肥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并根据化学式计算出化肥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2015-2016学年某某省某某市江干初中九年级(上)暑期检测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B.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C.阿伏加德罗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D.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考点】化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化学的用途.【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A、根据化学的定义进行分析;B、根据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C、根据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科学家进行分析;D、根据化学的成成果进行分析.【解答】解:A、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正确;B、化学中的好多发明都是先进行猜想,然后利用实验进行验证得到的,正确;C、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而不是阿伏伽德罗,错误;D、日常生活中许多物质都与化学有关,化学改变了人的衣食住行,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化学常识的认识,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记忆.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与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A.Na2O B.Fe2O3C.Al2O3D.SiO2【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氧化铝.【解答】解: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氧化铝,其化学式为:Al2O3.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地壳中元素的含量与分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3.下列气体属于稀有气体的是()A.氦气 B.氧气 C.氮气 D.二氧化碳【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稀有气体包括: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等气体.【解答】解:由稀有气体包括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可知,A答案正确.故选A.【点评】稀有气体包括: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等气体;它们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4.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爆炸属于化学变化.【解答】解: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爆炸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5.实验室制取氧气,可用排水取气法收集,是因为氧气()A.相同条件下,氧气密度比空气大B.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C.氧气能溶于水D.氧气不易溶于水【考点】氧气的收集方法.【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根据氧气的物理性质、收集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实验室收集氧气时可用排水法收集.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收集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6.下列各组物质中,带横线的同种元素的化合价相同的是()A.Cl2、NaCl B.NH4Cl、HNO3C.MnO2、K2MnO4D.P2O5、Ca3(PO4)2【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专题】化学式的计算.【分析】根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各选项中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解答】解:A、根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Cl2属于单质,故氯元素的化合价为0;钠元素显+1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0,则x=﹣1价;带横线的同种元素的化合价不同,故选项错误.B、氯化铵(NH4Cl)中铵根显+1价,氢元素显+1价,设铵根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由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可得:x+(+1)×4=+1,则x=﹣3价;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硝酸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y,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y+(﹣2)×3=0,则y=+5价;带横线的同种元素的化合价不同,故选项错误.C、氧元素显﹣2价,设二氧化锰中锰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x+(﹣2)×2=0,则x=+4价;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锰酸钾中锰元素的化合价是y,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y+(﹣2)×4=0,则y=+6价;带横线的同种元素的化合价不同,故选项错误.D、氧元素显﹣2价,设五氧化二磷中磷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x+(﹣2)×5=0,则x=+5价;钙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设磷酸钙中磷元素的化合价是y,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3+y+(﹣2)×4=0,则y=+5价;带横线的同种元素的化合价相同,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7.下列物质中,暂未计入市空气质量日报的监测空气污染指数的物质是()A.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氮 D.一氧化碳【考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分析】暂未计人市空气质量日报的监测空气污染指数的物质是二氧化碳.【解答】解:属于空气质量日报的监测空气污染指数的物质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故选:B.【点评】了解空气的污染物和防治空气污染的有效措施由哪些;了解环境保护、净化空气的方法.8.九月走进颐和园大门,可闻到怡人的桂花香味,这一现象说明()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B.分子分裂成原子C.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分子之间有间隔【考点】物质的微粒性.【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微观粒子的特征: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微粒与微粒之间有间隙;都是不断运动的.【解答】解: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桂花中含有香味的分子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所以人们能闻到香味.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微观粒子总是不断运动的这一特征,属基础类题.9.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A.氢气充探空气球B.酒精作燃料C.干冰用作人工降雨 D.木材可以制作桌椅【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常见气体的用途;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分析】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可燃性等.【解答】解:A、氢气用于填充探空气球是利用了氢气的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小,是物理性质,故A不可选;B、酒精用作燃料是利用了酒精的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故B可选;C、干冰用做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是物理性质,故C不可选;D、木材可以制作桌椅是利用木材的物理性质﹣﹣硬度,是物理性质,故D不可选.故选B【点评】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了解二者包括的内容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10.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4P+5O22P2O5B.2Fe+6HCl=2FeCl3+3H2↑C.Zn+2HCl=ZnCl2+H2D.2KMnO4=K2MnO4+MnO2+O2↑【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反应的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粒子个数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等.【解答】解:A、正确;B、不符合事实,产物应该是氯化亚铁,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C、漏了气体符号,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Zn+2HCl=ZnCl2+H2↑;D、漏了反应条件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故选A.【点评】确定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且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和步骤.11.下列关于绿色化学的表述中,其中有严重错误的是()A.绿色化学就是生产不含化学成分的物质B.绿色化学是要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C.绿色化学是要提高原子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现放”D.绿色化学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考点】绿色化学.【专题】生活实际型.【分析】根据绿色化学的含义去考虑本题.绿色化学并不是有严格定义的,是一种理念.【解答】解:绿色化学是指无污染、无公害、尽可能把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的化学.绿色化学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任何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所以说绿色化学就是生产不含化学成分的物质,是绝对错误的.故选A.【点评】知道绿色化学是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尽可能实现“零现放”的化学.12.在实验室中,存放有毒药品的柜橱应贴的标识是()A.B.C.D.【考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专题】公共标志型.【分析】根据标识代表的含义结合需要X贴的环境进行分析.【解答】解:A、一个方形中间有一个骷髅头,表示药品有剧毒,故A正确;B、手掌的中间有一滴水,表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是节水标志,故B错误;C、试管的下面有手和桌面,表示该药品有腐蚀性,故C错误;D、圆圈中间的火柴画了一斜线,表示禁止烟火,故D错误.故选A.【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各种标志的含义,然后结合具体的X贴环境进行分析.13.下列化学反应中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的是()A.铁+氧气四氧化三铁B.二氧化碳+碳一氧化碳C.氧化汞汞+氧气D.乙炔+氧气二氧化碳+水【考点】反应类型的判定.【专题】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分析】本题考查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化合是多变一,分解是一变多.【解答】解:A、该反应是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故A错误.B、该反应是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故B错误.C、该反应是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故C错误.D、是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单质和化合物,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较简单,注意从物质的类别和多少来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重点是掌握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变化特征.14.2004年以来,我国一些地方相继发生因“毒鼠强”(化学式C4H8N4S2O4)中毒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件.“毒鼠强”是一种剧毒物质,下列有关它的成分叙述正确的是()A.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含25个原子B.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96C.该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C:H:N:S:O=2:4:2:1:4D.该物质是由碳、氢、氮、硫、氧五种元素组成的【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专题】化学式的计算;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据“毒鼠强”的化学式C4H8N4S2O4分析其元素构成;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解答本题.【解答】解:A、据“毒鼠强”的化学式 C4H8N4S2O4分析,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数为4+8+4+2+4=26,故此选项错误.B、根据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可得:(12×4)+(1×8)+(14×4)+(32×2)+(16×4)=240,故此选项错误.C、由毒鼠强的化学式可知,C、H、O、N、S元素的质量比为:(12×4):(1×8):(16×4):(14×4):(32×2)=6:1:8:7:8;故此选项错误.D、据“毒鼠强”的化学式 C4H8N4S2O4分析该物质是由碳、氢、氮、硫、氧五种元素组成的,故此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分析意义以及其元素构成及相对分子的质量的求法,属于基础题型.15.下列错误的实验操作中,可能引起安全事故的是()A.取用液体B.点燃酒精灯C.取用固体D.过滤【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加热器皿-酒精灯;固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取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专题】实验性简答题.【分析】A、取用液体时:注意瓶口、标签的位置,瓶塞的放置等.B、点燃酒精灯时,用火柴点燃,如果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会引起酒精失火,造成危险.C、取用块状固体时,不能直接如图放入,将会砸裂试管底部.D、过滤的液体直接倒入漏斗,可能会使液体溅出,而且速度太快,不利于过滤.【解答】解:A、取用液体时:①试剂瓶瓶口要紧挨试管口,防止液体流出;②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液体流出腐蚀标签;③瓶塞倒放桌面上,防止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图中操作错误但不会引起安全事故.B、点燃酒精灯时,应用火柴点燃.图中操作错误会引起安全事故.C、取用块状固体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固体放在试管口,再让试管慢慢地竖起来.图中操作错误但不会引起安全事故.D、过滤的液体应由玻璃棒引流进入漏斗.图中操作错误但不会引起安全事故.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固体和液体的取用方法,以及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还应掌握过滤的原理和方法.二、填空题(3小题,共36分)16.填写空格中的名称或化学式:化学式NO2NaCl名称五氧化二磷【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专题】元素与化合物.【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化合价数值交叉法书写化学式(即将正、负化合价的数值交叉到相应符号的右下角,但注意原子团看作一体,含约数的一般要约分);【解答】解:根据化合价的原则(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来检验化学式是否书写正确.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如五氧化二磷分子是多原子分子,可表示为:P2O5故答案为:P205、二氧化氮、氯化钠【点评】本题既考查了化学式的意义,还考查了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和技巧.这类题几乎是在所有类型化学试题中,都会出现.要想做好此类题,就必须要弄清这些最基础、最重要的东西;也就是,要落实好“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有这样答题时,才能沉着应战、正确解答.17.某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可知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8 ,核外有 2 个电子层,最外层上有 6 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这种原子容易得到电子,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元素的简单分类.【专题】微观粒子模拟图型.【分析】本题要明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原子和离子之间的转化以及元素的简单分类,根据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解答】解: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其中+8表示质子数或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是6,共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是6,为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而形成阴离子.所以答案为:8;2;6;得到;非金属.【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原子结构、元素分类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不大,属于基础巩固题.18.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3Fe+2O2Fe3O4;(2)氢气在氧气中燃烧:2H2+O22H2O ;(3)水电解制取氧气:2H2O2H2↑+O2↑;(4)高温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CaO+CO2↑;(5)磷在氧气中燃烧:4P+5O22P2O5.【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书写即可.【解答】解:(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故填:3Fe+2O2Fe3O4;(2)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故答案为:2H2+O22H2O.(3)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故填:2H2O2H2↑+O2↑;(4)高温煅烧石灰石(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CaO+CO2↑.故填:CaCO3CaO+CO2↑;(5)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故答案为:4P+5O22P2O5.【点评】在解此类方程式的书写题时,首先确定反应原理,然后再依据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书写符号表达式.三、简答题(3小题共25分)19.地球上的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其中可利用的淡水不足1%,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请说出日常生活中你都采取哪些节约用水的方法(写两条).【考点】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节约用水人人有责,充分理解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根据生活中的节水做法进行回答即可.【解答】解: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方法有:利用家庭洗莱水、洗衣水等冲洗马桶;做到人走水龙头关;使用口杯接水漱口.【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方面的内容.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20.三氧化二铝[Al2O3]的相对分子质量.【考点】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专题】化学式的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分析】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氧化铝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7×2+16×3=102;故答案为:102.【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1.计算化肥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并根据化学式计算出化肥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考点】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专题】化学式的计算.【分析】根据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公式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根据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可得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2+4+16×3=80.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100%=35%.故答案为:35%;80.【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化学安徽省某市力宏中学九年级(上)暑期检测化学考试卷带解析.doc
初中化学安徽省某市力宏中学九年级(上)暑期检测化学考试卷带解析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共12题)1.你认为下列选项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A.物质的组成B.物质的性质C.物质的运动D.物质的用途【答案】【考点】化学的研究领域.【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分析】根据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内容有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等.【解答】解:A、物质的组成,属于化学研究范畴,故选项错误.B、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研究范畴,故选项错误.C、物质的运动,属于物理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正确.D、物质的用途,属于化学研究范畴,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才能利用化学知识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社会责任感.难度:基础知识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2.天津港发生爆炸,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钢铁熔化.水汽蒸腾C.火光闪烁 D.烟尘滚滚【答案】【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否生成新物质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解答】解:A、钢铁熔化过程中,只是铁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B、水汽蒸腾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C、火光闪烁过程中,可燃物燃烧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D、烟尘滚滚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它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而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难度:容易知识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3.2015年,长垣县交通局强制要求,尾气排放达标的机动车必须张贴环保标志,以增强人们低碳出行的理念.低碳减排指的是一种气体,这种气体是()A.PM2.5B.碳颗粒C.一氧化氮 D.CO2【答案】【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专题】化学知识生活化;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含量的增多,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土地干旱、厄尔尼诺现象频发等一系列气候问题,这就是由二氧化碳等气体形成的温室效应.【解答】解:“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所致.它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在生态平衡方面给人类带来严重后果.为了防止“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发展,人类提倡低碳减排,也就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故选:D【点评】学生应了解我们身边的环境和化学息息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关心环境,关心社会.难度:基础知识点:金刚石石墨和C604.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稀释浓硫酸B.称取氯化钠C.过滤D.给固体加热【答案】【考点】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称量器-托盘天平;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专题】实验操作型;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A、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B、左放物质,右放砝码(即“左物,右码”).C、过滤实验要用玻璃棒引流.D、试管口必须稍微向下倾斜,以防止固体试剂受热时放出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冷凝后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解答】解:A、浓硫酸稀释时,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操作正确;B、氯化钠与砝码的位置放反了,操作错误;C、过滤时,缺少玻璃棒的引流,操作错误;D、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操作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难度:基础知识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5.下列说法与空气组成成分的性质不符合的是()A.从冰箱取出瓶装的饮料放在空气中,不久瓶的外壁出现水珠B.灯泡中充入氮气,使灯泡经久耐用C.由于氮气不活泼,因此不能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D.澄清石灰水长时间与空气接触,表面会结一层白膜【答案】【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专题】空气与水.【分析】根据空气的成分、氮气的性质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解答.【解答】解:A、从冰箱中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的水,A正确;B、氮气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高温下也不能和灯丝发生反应,B正确;C、氮气不活泼,但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C不正确;D、澄清石灰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表面会结一层白膜,D正确.故答案选C.【点评】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含量: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难度:中等知识点:我们周围空气单元测试6.下列对空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空气质量级别越高,空气质量越差B.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氮气C.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而是有多种气体单质组成的混合物D.空气中以氮气和氧气为主【答案】【考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专题】元素位置、结构与性质;空气与水.【分析】A、根据空气质量级别越高,质量越差进行分析;B、根据空气的成份及含量分析;C、根据空气的成份分析;D、根据空气中各成份的含量分析;【解答】解:A、空气质量级别越高,空气质量越差,级别越低,空气质量越好,故说法正确;B、空气中氮气含量最多,约占空气体积的78%,故正确;C、空气中不只含有气体单质,还有二氧化碳,故错误;D、空气中的主要成份是氧气和氮气,故正确;故选:C【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但考查知识点较多,掌握肥料分类的知识、空气污染指数的有关知识以及塑料的性质等即可顺利解答.难度:容易知识点:空气7.量筒中盛有一定量的液体.如果将量筒举过头顶读数,则读取的体积读数与液体实际体积相比()A.偏小 B.偏大C.没有影响 D.与人的身高有关【答案】【考点】测量容器-量筒.【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根据量筒使用的方法、注意事项等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用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小,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将量筒举过头顶读数为仰视,则读取的体积读数与液体实际体积相比偏小.故选:A.【点评】量筒的使用是中考热点之一,量筒操作错误时会出现“俯大仰小”,即俯视读数,数值比实际体积大,反之,则小.难度:容易知识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8.天津港爆炸现场发现氰化钠,这种物质常用来开采金矿.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金的有关信息,下列有关金的说法正确的()A.金是非金属元素B.金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7.0gC.金的中子数为108D.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答案】【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专题】元素位置、结构与性质;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金属与金属材料.【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金,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7.0,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79,表示原子序数为79;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金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79;金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7.0;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金原子的中子数为197.0﹣79=118,故选项说法错误.D、金的金属活动性较弱,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知识点:物质构成单元测试9.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的B.不同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一定不同C.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D.原子是构成物质唯一粒子【答案】【考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元素的概念.【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A、根据物质的分子构成分析解答;B、根据不同元素的差别解答;C、根据元素的概念解答;D、根据物质的构成微粒解答.【解答】解:A、二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错误;B、不同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一定不同,正确;C、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例如钠离子和镁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不是同种元素,错误;D、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分子、原子和离子,错误;故选B.【点评】掌握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难度:中等知识点:物质构成单元测试10.如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其中能表示由两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的图是()A.B.C.D.【答案】【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分类.【分析】根据图示进行分析,化合物是指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混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物质.【解答】解:A、此图中含有两种物质的分子,均是单质,故A错误;B、此图中含有两种物质的分子,均是化合物,符合题意,故B正确;C、此图中含有一种物质的分子,属于纯净物,故C错误;D、此图中含有两种物质的分子,一种是单质,一种是化合物,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类别,完成此题,可以依据概念以及图示进行.难度:容易知识点:元素11.某班同学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①甲同学使用的红磷可能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空气受热逸出.A.只有①③ B.只有②④ C.只有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专题】空气与水.【分析】根据红磷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可以知道:造成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五分之一的因素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1)装置是否漏气;(2)红磷的用量是否充足;(3)瓶内的氧气是否耗尽;(4)装置是否冷却到室温;而造成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五分之一的因素可以从以下两各方面考虑:(1)止水夹有没有夹紧;(2)燃烧匙伸入是否过慢等,可以根据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并解答该题.【解答】解:①、实验中所取红磷的量不足,会使装置内氧气不能被全部消耗,所以使得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体积的,故解释合理;②、若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则会使实验装置漏气,那么外界空气就会进入集气瓶内,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五分之一,故解释合理;③、若乙同学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会导致实验中装置内的气体受热膨胀而逸出,因此测定氧气体积分数增大,故解释合理;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因此测定氧气体积分数增大,故D解释合理.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用红磷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和注意事项等,解答本题可以运用排除选择法,即分析每一项导致的后果,从而得出正确答案.难度:中等知识点:我们周围空气单元测试12.德国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在固体表面化学的研究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成果之一是揭示了氮气分子()与氢气分子()在催化剂表面合成氨气分子()的反应过程(下图所示).则反应过程的正确顺序是()A.⑤④①③②B.④⑤①②③C.④⑤①③②D.⑤④①②③【答案】【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反应的实质.【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分析】根据催化剂的催化作用原理来分析分子的排列情况.再结合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事实来做题.【解答】解:催化剂在起作用时需要一定的温度,一开始还没起作用,氮分子和氢分子在无规则运动,催化剂在起作用时氢分子和氮分子在有序的排列在催化剂表面,氢分子分成氢原子,氮分子分成氮原子,氢原子和氮原子结合成氨分子附着在催化剂表面,反应结束后脱离催化剂表面.故选D.【点评】本题从微观的角度考查了化学反应的过程,在有催化剂参加的反应中,反应物先由无序排列到有序排列再到无序排列,分子先分成原子,原子再结合成新的分子.难度:中等知识点:物质构成单元测试二、填空题(共9题)1.请你写出人体内含量最多的一种金属元素的符号,并指出该符号的一种含义:(1)符号:__________________;(2)含义: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考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人体内含量最多的一种金属元素是钙元素,结合元素符号可表示一种元素、一个原子,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人体内含量最多的一种金属元素是钙元素其元素符号为Ca.(2)元素符号可表示一种元素、一个原子,Ca可表示钙元素、1个钙原子等.故答案为:(1)Ca;(2)钙元素(或1个钙原子等).【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人体内元素组成、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含义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难度:基础知识点:化学式与化合价2.用下列序号填空:①烧杯②试管③胶头滴管④燃烧匙⑤量筒⑥过滤⑦搅拌⑧蒸发⑨量取,能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__________________;量取8mL水需要的仪器__________________;燃烧硫磺的仪器__________________;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的操作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考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根据常见化学仪器的名称、用途,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②试管、④燃烧匙,可以用于直接加热,但燃烧匙不属于玻璃仪器.量取8mL水,应选择10mL规格的量筒;向量筒内加液时,先用倾倒法加液到近刻度线,再改用胶头滴管加液到刻度线,用到的玻璃仪器是10mL量筒和胶头滴管.燃烧硫磺的仪器是④燃烧匙.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可采用过滤的方法.故答案为:②;③⑤;④;⑥.【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过滤的原理并能灵活运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难度:基础知识点:走进化学实验室3.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__________________;氯化钠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答案】【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进行解答.【解答】解: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所以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所以保持氯化钠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钠离子和氯离子.故答案为:水分子;钠离子;氯离子.【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难度:容易知识点:离子4.N2代表一个氮分子,每个氮分子由两个氮原子构成,每个氮原子中含有7个中子,且中子的数目等于核电荷数,则一个氮分子中,含有的微粒总数目是__________________;O2﹣代表氧离子,氧离子中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考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题中信息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每个氮分子由两个氮原子构成,每个氮原子中含有7个中子,且中子的数目等于核电荷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则一个氮分子中,含有的微粒总数目是(7+7+7)×2=42.O2﹣代表氧离子,氧离子是氧原子得到两个电子形成的,氧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则氧离子中最外层电子数为8.故答案为:42;8.【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并灵活运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难度:容易知识点:离子5.在①氧气②透明的自来水③氮气④冰水共存体⑤稀有气体⑥二氧化碳⑦清新的空气,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单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答案】【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专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分类.【分析】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解答】解:透明的自来水中含有水和一些溶于水的物质,属于混合物,稀有气体中含有氦气、氖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清新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冰水混合物中含有一种物质水,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氧气和氮气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都属于单质.故填:②⑤⑦;④⑥;①③.【点评】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时,就是判断物质的物质组成;判断是否是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时,既要判断元素组成,又要判断物质组成.难度:容易知识点:元素6.某市的“二期课改”中,初中化学引入“物质的量”的教学内容.物质的量是一种新的物理量,其单位是摩尔(mol),1摩尔物质大约含有6.02×1023个该物质的微粒.如1mol氢气(H2)含有6.02×1023个氢气分子,含有2×6.02×1023个氢原子.据此回答:(1)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是______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的物理量.(2)图是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那么,1mol 氧气(O2)分子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6.02×1023个电子.【答案】【考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专题】化学式的计算.【分析】可以根据概念的含义进行分析、考虑,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要充分理解每摩尔物质含有6.02×1023个该物质的微粒的含义.【解答】解:(1)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是不同的物理量.故填:不同.(2)1个氧分子中含有16个电子,根据物质的量的含义可知,1mol氧气分子中含有6.02×1023个氧分子,1mol氧气分子中含有16×6.02×1023个电子.故填:16.【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一种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相关方面的知识.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难度:中等知识点:离子7.如图是电解水微观示意图,请你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写出获得的化学信息(写3条)【答案】【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反应的实质.【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分析水的组成,水通电分解的反应;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等.【解答】解:由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可以看出,宏观上,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了氢气和氧气等.由微粒的变化可以看出,微观上,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组合等.故答案为:宏观上: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②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微观上:①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②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组合.【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水的组成和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的构成等问题,要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问题.难度:容易知识点:水的组成8.如图是中几种常见操作.(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__;(2)操作中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___.(选填:A、B、C);(3)实验中给固体加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写2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考点】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药品的取用;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专题】实验性简答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1)根据常见仪器的用途进行分析.(2)A、根据液体加热的方法判断;B、根据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判断;C、根据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判断;(3)根据给试管内固体加热时的注意事项分析.【解答】解:(1)图中的实验仪器是酒精灯,故答案为:酒精灯;(2)A、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了试管体积的,加热时,应是使试管于桌面成45°角,这样可使药品受热面积大,受热均匀;为避免液体沸腾溅出伤人,加热时切不可让试管口对着有人的方向,图中操作正确;B、用细口瓶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应先拿下瓶塞,倒放在桌上,然后拿起瓶子,标签要对着手心,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试管稍倾斜,使液体缓慢地倒入试管,图中操作正确;C、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是把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若木条立即熄灭,说明装满,图中操作错误.故答案为:C;(3)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应注意以下问题:要先预热;试管上不能有水珠;试管夹夹在中上部;用外焰加热;加热时要来回晃动使受热均匀;试管口略微向下倾斜,否则药品中的湿气加热后变成水蒸气,在试管口冷凝成小水珠倒流入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故答案为:要先预热;试管口略微向下倾斜.【点评】了解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化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才能安全、准确地进行化学实验.难度:容易知识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9.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华同学打算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4O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红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mL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图的实验装置.假设此实验能够按照小华的设想正常进行,且白磷所占体积与导管内的气体体积忽略不计,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前,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活塞前沿从20mL 刻度处推至15mL刻度处,然后松开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2OmL刻度处,则说明装置是否漏气(填是或否)__________________;(2)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红磷,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的活塞停留在何处?__________________;(3)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红磷,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可观察到的活塞停留在何处?__________________;(4)若按小华的设想进行此实验,实际可能遇到诸多问题而发生危险,造成实验失败.试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专题】空气与水.【分析】根据红磷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和注意事项分析,在(2)和(3)两问中,注意被消耗的氧气是试管内的还是试管和注射器内的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解答】解:(1)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活塞前沿从20mL刻度处推至15mL刻度处,然后松开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20mL刻度处,则说明整个装置都不漏气;故填:否;(2)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这时白磷燃烧消耗掉的只是试管内的氧气为40mL×=8mL,所以活塞应停在20mL﹣8mL=12mL的刻度处;故填:12mL;(3)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白磷实际消耗掉的是试管40mL和注射器内20mL的氧气为(。
教育最新K12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暑期检测试题(含解析) 新人教版
2015-2016学年安徽省某市力宏中学九年级(上)暑期检测化学试卷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12分)1.你认为下列选项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A.物质的组成B.物质的性质C.物质的运动D.物质的用途2.天津港发生爆炸,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钢铁熔化 B.水汽蒸腾 C.火光闪烁 D.烟尘滚滚3.2015年,长垣县交通局强制要求,尾气排放达标的机动车必须张贴环保标志,以增强人们低碳出行的理念.低碳减排指的是一种气体,这种气体是()A.PM2.5 B.碳颗粒C.一氧化氮 D.CO24.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稀释浓硫酸B.称取氯化钠C.过滤D.给固体加热5.下列说法与空气组成成分的性质不符合的是()A.从冰箱取出瓶装的饮料放在空气中,不久瓶的外壁出现水珠B.灯泡中充入氮气,使灯泡经久耐用C.由于氮气不活泼,因此不能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D.澄清石灰水长时间与空气接触,表面会结一层白膜6.下列对空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空气质量级别越高,空气质量越差B.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氮气C.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而是有多种气体单质组成的混合物D.空气中以氮气和氧气为主7.量筒中盛有一定量的液体.如果将量筒举过头顶读数,则读取的体积读数与液体实际体积相比()A.偏小 B.偏大C.没有影响 D.与人的身高有关8.天津港爆炸现场发现氰化钠,这种物质常用来开采金矿.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金的有关信息,下列有关金的说法正确的()A.金是非金属元素B.金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7.0gC.金的中子数为108 D.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9.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的B.不同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一定不同C.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D.原子是构成物质唯一粒子10.如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其中能表示由两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的图是()A.B.C.D.11.某班同学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①甲同学使用的红磷可能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空气受热逸出.A.只有①③ B.只有②④ C.只有①②③D.①②③④12.德国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在固体表面化学的研究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成果之一是揭示了氮气分子()与氢气分子()在催化剂表面合成氨气分子()的反应过程(下图所示).则反应过程的正确顺序是()A.⑤④①③②B.④⑤①②③C.④⑤①③②D.⑤④①②③二、填空(每空1分,共16分)13.请你写出人体内含量最多的一种金属元素的符号,并指出该符号的一种含义:(1)符号:;(2)含义:.14.用下列序号填空:①烧杯②试管③胶头滴管④燃烧匙⑤量筒⑥过滤⑦搅拌⑧蒸发⑨量取,能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量取8mL水需要的仪器;燃烧硫磺的仪器;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的操作.15.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氯化钠由和构成.16.N2代表一个氮分子,每个氮分子由两个氮原子构成,每个氮原子中含有7个中子,且中子的数目等于核电荷数,则一个氮分子中,含有的微粒总数目是;O2﹣代表氧离子,氧离子中最外层电子数为.17.在①氧气②透明的自来水③氮气④冰水共存体⑤稀有气体⑥二氧化碳⑦清新的空气,属于混合物的是(填序号),化合物的是(填序号)单质的是(填序号).18.某市的“二期课改”中,初中化学引入“物质的量”的教学内容.物质的量是一种新的物理量,其单位是摩尔(mol),1摩尔物质大约含有6.02×1023个该物质的微粒.如1mol氢气(H2)含有6.02×1023个氢气分子,含有2×6.02×1023个氢原子.据此回答:(1)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是(填“相同”或“不同”)的物理量.(2)图是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那么,1mol 氧气(O2)分子中含有×6.02×1023个电子.三、简答题(共12分)19.据报道,2015年4月16日凌晨,苏州天原化工总厂发生氯气泄漏事故,厂区周边300m 范围内弥漫着刺激性气味的黄绿色气体,消防官兵立刻进行了处理.已知氯气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1)根据上述报道,请你分别写出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距离事发现场300m外,人们都能闻到氯气的气味,请从分子角度分析原因?20.化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1)从分子角度分析,50mL的酒精与50mL的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的原因.(2)从分子角度分析,干冰固体和二氧化碳气体都能使火熄灭的原因.(3)原子不带电的原因是什么?21.如图是电解水微观示意图,请你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写出获得的化学信息(写3条)22.某同学为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该同学在“金属梯”的每一步的凹处放置一颗的白磷,用放大镜会聚6V手电筒光于靠近水面的一步“金属梯”处的白磷上.请回答下列问题.(1)充足的白磷燃烧一段时间熄灭的原因是什么?冷却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2)“金属梯”的每一格上都放一小颗白磷与只靠近水面的一格只放一大颗白磷相比,优点是什么?四、综合应用题(共10分)23.如图是中几种常见操作.(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2)操作中有误的一项是.(选填:A、B、C);(3)实验中给固体加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写2条)、.24.准备几小片铜片,探究金属铜的化学性质.请你参与下列探究:发现问题:将一小块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表面变黑.作出假设:假设(1)铜片加热变黑,是因为火焰的黑烟附着在铜片上;假设(2)铜片加热变黑,是因为铜片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黑色物质.实验:实验(1)用洁净的干布擦一擦铜片上的黑色物质,黑色物质不易被擦去;将铜片放入试管中,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片刻,铜片也变黑.实验(2)将铜片放入小试管中并塞上橡皮塞,再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直至铜片变黑.再将酒精灯移至未变黑的B端加热,铜片不再变黑.结论:通过上述实验(1)证实,哪个假设是正确的?拓展:在实验(2)中把酒精灯再移至未变黑的B端加热,铜片不再变黑的原因是什么?.25.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华同学打算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4O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红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mL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图的实验装置.假设此实验能够按照小华的设想正常进行,且白磷所占体积与导管内的气体体积忽略不计,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前,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活塞前沿从20mL 刻度处推至15mL刻度处,然后松开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2OmL刻度处,则说明装置是否漏气(填是或否);(2)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红磷,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的活塞停留在何处?;(3)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红磷,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可观察到的活塞停留在何处?;(4)若按小华的设想进行此实验,实际可能遇到诸多问题而发生危险,造成实验失败.试举一例:.2015-2016学年安徽省某市力宏中学九年级(上)暑期检测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12分)1.你认为下列选项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A.物质的组成B.物质的性质C.物质的运动D.物质的用途【考点】化学的研究领域.【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分析】根据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内容有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等.【解答】解:A、物质的组成,属于化学研究范畴,故选项错误.B、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研究范畴,故选项错误.C、物质的运动,属于物理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正确.D、物质的用途,属于化学研究范畴,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才能利用化学知识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社会责任感.2.天津港发生爆炸,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钢铁熔化 B.水汽蒸腾 C.火光闪烁 D.烟尘滚滚【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否生成新物质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解答】解:A、钢铁熔化过程中,只是铁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B、水汽蒸腾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C、火光闪烁过程中,可燃物燃烧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D、烟尘滚滚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它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而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3.2015年,长垣县交通局强制要求,尾气排放达标的机动车必须张贴环保标志,以增强人们低碳出行的理念.低碳减排指的是一种气体,这种气体是()A.PM2.5 B.碳颗粒C.一氧化氮 D.CO2【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专题】化学知识生活化;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含量的增多,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土地干旱、厄尔尼诺现象频发等一系列气候问题,这就是由二氧化碳等气体形成的温室效应.【解答】解:“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所致.它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在生态平衡方面给人类带来严重后果.为了防止“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发展,人类提倡低碳减排,也就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故选:D【点评】学生应了解我们身边的环境和化学息息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关心环境,关心社会.4.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稀释浓硫酸B.称取氯化钠C.过滤D.给固体加热【考点】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称量器-托盘天平;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专题】实验操作型;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A、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B、左放物质,右放砝码(即“左物,右码”).C、过滤实验要用玻璃棒引流.D、试管口必须稍微向下倾斜,以防止固体试剂受热时放出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冷凝后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解答】解:A、浓硫酸稀释时,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操作正确;B、氯化钠与砝码的位置放反了,操作错误;C、过滤时,缺少玻璃棒的引流,操作错误;D、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操作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5.下列说法与空气组成成分的性质不符合的是()A.从冰箱取出瓶装的饮料放在空气中,不久瓶的外壁出现水珠B.灯泡中充入氮气,使灯泡经久耐用C.由于氮气不活泼,因此不能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D.澄清石灰水长时间与空气接触,表面会结一层白膜【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专题】空气与水.【分析】根据空气的成分、氮气的性质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解答.【解答】解:A、从冰箱中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的水,A正确;B、氮气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高温下也不能和灯丝发生反应,B正确;C、氮气不活泼,但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C不正确;D、澄清石灰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表面会结一层白膜,D正确.故答案选C.【点评】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含量: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6.下列对空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空气质量级别越高,空气质量越差B.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氮气C.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而是有多种气体单质组成的混合物D.空气中以氮气和氧气为主【考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专题】元素位置、结构与性质;空气与水.【分析】A、根据空气质量级别越高,质量越差进行分析;B、根据空气的成份及含量分析;C、根据空气的成份分析;D、根据空气中各成份的含量分析;【解答】解:A、空气质量级别越高,空气质量越差,级别越低,空气质量越好,故说法正确;B、空气中氮气含量最多,约占空气体积的78%,故正确;C、空气中不只含有气体单质,还有二氧化碳,故错误;D、空气中的主要成份是氧气和氮气,故正确;故选:C【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但考查知识点较多,掌握肥料分类的知识、空气污染指数的有关知识以及塑料的性质等即可顺利解答.7.量筒中盛有一定量的液体.如果将量筒举过头顶读数,则读取的体积读数与液体实际体积相比()A.偏小 B.偏大C.没有影响 D.与人的身高有关【考点】测量容器-量筒.【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根据量筒使用的方法、注意事项等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用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小,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将量筒举过头顶读数为仰视,则读取的体积读数与液体实际体积相比偏小.故选:A.【点评】量筒的使用是中考热点之一,量筒操作错误时会出现“俯大仰小”,即俯视读数,数值比实际体积大,反之,则小.8.天津港爆炸现场发现氰化钠,这种物质常用来开采金矿.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金的有关信息,下列有关金的说法正确的()A.金是非金属元素B.金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7.0gC.金的中子数为108 D.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专题】元素位置、结构与性质;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金属与金属材料.【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金,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7.0,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79,表示原子序数为79;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金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79;金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7.0;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金原子的中子数为197.0﹣79=118,故选项说法错误.D、金的金属活动性较弱,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9.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的B.不同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一定不同C.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D.原子是构成物质唯一粒子【考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元素的概念.【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A、根据物质的分子构成分析解答;B、根据不同元素的差别解答;C、根据元素的概念解答;D、根据物质的构成微粒解答.【解答】解:A、二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错误;B、不同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一定不同,正确;C、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例如钠离子和镁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不是同种元素,错误;D、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分子、原子和离子,错误;故选B.【点评】掌握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0.如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其中能表示由两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的图是()A.B.C.D.【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分类.【分析】根据图示进行分析,化合物是指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混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物质.【解答】解:A、此图中含有两种物质的分子,均是单质,故A错误;B、此图中含有两种物质的分子,均是化合物,符合题意,故B正确;C、此图中含有一种物质的分子,属于纯净物,故C错误;D、此图中含有两种物质的分子,一种是单质,一种是化合物,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类别,完成此题,可以依据概念以及图示进行.11.某班同学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①甲同学使用的红磷可能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空气受热逸出.A.只有①③ B.只有②④ C.只有①②③D.①②③④【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专题】空气与水.【分析】根据红磷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可以知道:造成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五分之一的因素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1)装置是否漏气;(2)红磷的用量是否充足;(3)瓶内的氧气是否耗尽;(4)装置是否冷却到室温;而造成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五分之一的因素可以从以下两各方面考虑:(1)止水夹有没有夹紧;(2)燃烧匙伸入是否过慢等,可以根据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并解答该题.【解答】解:①、实验中所取红磷的量不足,会使装置内氧气不能被全部消耗,所以使得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体积的,故解释合理;②、若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则会使实验装置漏气,那么外界空气就会进入集气瓶内,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五分之一,故解释合理;③、若乙同学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会导致实验中装置内的气体受热膨胀而逸出,因此测定氧气体积分数增大,故解释合理;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因此测定氧气体积分数增大,故D解释合理.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用红磷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和注意事项等,解答本题可以运用排除选择法,即分析每一项导致的后果,从而得出正确答案.12.德国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在固体表面化学的研究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成果之一是揭示了氮气分子()与氢气分子()在催化剂表面合成氨气分子()的反应过程(下图所示).则反应过程的正确顺序是()A.⑤④①③②B.④⑤①②③C.④⑤①③②D.⑤④①②③【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反应的实质.【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分析】根据催化剂的催化作用原理来分析分子的排列情况.再结合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事实来做题.【解答】解:催化剂在起作用时需要一定的温度,一开始还没起作用,氮分子和氢分子在无规则运动,催化剂在起作用时氢分子和氮分子在有序的排列在催化剂表面,氢分子分成氢原子,氮分子分成氮原子,氢原子和氮原子结合成氨分子附着在催化剂表面,反应结束后脱离催化剂表面.故选D.【点评】本题从微观的角度考查了化学反应的过程,在有催化剂参加的反应中,反应物先由无序排列到有序排列再到无序排列,分子先分成原子,原子再结合成新的分子.二、填空(每空1分,共16分)13.请你写出人体内含量最多的一种金属元素的符号,并指出该符号的一种含义:(1)符号:Ca ;(2)含义:钙元素(或1个钙原子等).【考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人体内含量最多的一种金属元素是钙元素,结合元素符号可表示一种元素、一个原子,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人体内含量最多的一种金属元素是钙元素其元素符号为Ca.(2)元素符号可表示一种元素、一个原子,Ca可表示钙元素、1个钙原子等.故答案为:(1)Ca;(2)钙元素(或1个钙原子等).【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人体内元素组成、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含义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4.用下列序号填空:①烧杯②试管③胶头滴管④燃烧匙⑤量筒⑥过滤⑦搅拌⑧蒸发⑨量取,能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②;量取8mL水需要的仪器③⑤;燃烧硫磺的仪器④;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的操作⑥.【考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根据常见化学仪器的名称、用途,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②试管、④燃烧匙,可以用于直接加热,但燃烧匙不属于玻璃仪器.量取8mL水,应选择10mL规格的量筒;向量筒内加液时,先用倾倒法加液到近刻度线,再改用胶头滴管加液到刻度线,用到的玻璃仪器是10mL量筒和胶头滴管.燃烧硫磺的仪器是④燃烧匙.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可采用过滤的方法.故答案为:②;③⑤;④;⑥.【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过滤的原理并能灵活运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5.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进行解答.【解答】解: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所以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所以保持氯化钠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钠离子和氯离子.故答案为:水分子;钠离子;氯离子.【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6.N2代表一个氮分子,每个氮分子由两个氮原子构成,每个氮原子中含有7个中子,且中子的数目等于核电荷数,则一个氮分子中,含有的微粒总数目是42 ;O2﹣代表氧离子,氧离子中最外层电子数为8 .。
安徽省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第一次质量调研考试试卷
安徽省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第一次质量调研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7题;共14分)1. (2分) (2016九上·永城期中) 生产和生活中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下列过程中的各种能量不是通过化学变化而来的是()A . 氢能源汽车行驶B . 天然气灶具做饭C . 太阳能热水器烧水D . 火力发电厂供电2. (2分)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 . 煤B . 合金C . 干冰D . 洁净的空气3. (2分)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它们具有熔点高、密度小、抗腐蚀性能好等优良性能,因此被广泛用于火箭、航天飞机、船舶和化工等.已知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中子数为26,则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A . 48B . 26C . 4D . 224. (2分) (2017九下·凉州期中) 化学概念的正确理解,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 一种元素与一种元素的根本区别是质子数不同B . 电解水的实验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改变了,但原子种类和数目没变C . O2,CO2,SO2中都含有O元素D . 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质量5. (2分)下列四个图象分别对应四种操作(或治疗)过程,其中正确的是()A . 用胃舒平[主要成分Al(OH)3]治疗胃酸过多时pH情况B . 向氯化铁的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C . 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D . 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直到有晶体析出6. (2分) 2012年5月山东媒体报道称,一些菜贩使用有毒物质——甲醛(化学式为CH2O)对长途运输的大白菜保鲜。
关于甲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 是一种氧化物B . 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C . 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1D . 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07. (2分) (2018九上·玄武期中) 近期微博热传的“苯宝宝表情包”是一系列苯的衍生物配以相应的文字形成的,如图所示的六氯苯,其化学式为 C6Cl6。
九年级化学上学期调研试题(第1-6单元)(含解析)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化学试题
2015-2016学年某某省某某市武钢实验中学九年级(上)调研化学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24分)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二氧化碳在加压降温下转变成干冰B.山体滑坡C.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D.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下列有关气体的制取装置或实验操作,错误的是()A.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B.收集氧气C.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D.验证二氧化碳的水溶液显酸性3.化学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下列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的做法错误的是()A.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使用B.更多的开发太阳能等清洁能源C.露天焚烧秸秆D.多植树造林4.将“神舟七号”飞船送入太空的是“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火箭工作中发生的反应为C2H8N2+2R═3N2+4H2O+2CO2;其中R的化学式是()A.N2O4B.NO2C.N2O D.CH45.有关图中甲、乙、丙、丁所示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甲实验目的是检验氢气的纯度,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B.乙实验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C.丙实验可证明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D.丁实验既可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6.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实现CO⇌CO2的相互转化都只有一种途径B.镁可以实现单质氧化物C.实现C CO2转化都利用了碳的可燃性D.实现H2O O2的相互转化,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相同7.如果要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氧气,应该采用的方法是()A.把混合气体点燃B.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C.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粉D.把混合气体从一个容器倾倒到另一个容器8.为判断某化合物是否含碳、氢、氧三种元素,取一定质量该化合物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接下来还需进行的实验有下列试验中的()个.①用无水硫酸铜检验是否有水生成;②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③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④测定生成的水的质量⑤测定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A.1 B.2 C.3 D.4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26分)9.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是.(2)一个丙分子由个原子构成;由大量丙分子聚集成的丙物质(填“可能”或“不可能”)是氧化物.(3)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10.奥运会火炬使用的燃料为A物质,纯净物A在B物质中充分燃烧,发生反应:A+5B3C+4D(部分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物质 A B C D分子示意图?①在上述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的物质为.(填化学式)②A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为.③上述反应中C和D的质量比为.11.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将A、E装置连接时,应将A装置的导管a与E装置的导管(选填“b”或“c”)相连接.检验E装置中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方法是.(2)将A、B装置连接,观察到的现象是,可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是.(3)将A、C装置连接,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用E装置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取下双孔橡皮塞,将瓶中的气体沿D装置烧杯左侧内壁缓慢倒入,观察到的现象是.12.某化学小组利用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木炭粉和氧化铜反应后气体产物的成分.主要实验步骤如下:Ⅰ.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Ⅱ.称取木炭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12.8g,装入质量为52.3g的玻璃管中.连接好装置.Ⅲ.通一段时间氮气后,夹紧弹簧夹Ⅳ.加热玻璃管,使反应物充分反应.Ⅴ.反应结束后仍缓慢通氮气至玻璃管冷却到室温.Ⅵ.称得玻璃管和剩余固体的总质量为64.81g,装置B增重0.22g,装置C质量未改变.已知:在通常情况下,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判断装置A中反应结束的依据是.(3)步骤Ⅴ中通入氮气的目的之一是.(4)推测装置A中的气体生成物为(写化学式),依据是.(5)该实验所用装置存在的缺陷是.13.实验室新进一批块状某某石.某化学小组成员称量25g该某某石样品,加入足量稀盐酸测定碳酸钙的含量.完全反应后,秤得固体剩余物的质量为5g.样品中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稀盐酸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2)计算25g该样品最多可制得二氧化碳的质量,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2015-2016学年某某省某某市武钢实验中学九年级(上)调研化学试卷(1-6单元)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24分)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二氧化碳在加压降温下转变成干冰B.山体滑坡C.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D.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解答】解:A、二氧化碳在加压降温下转变成干冰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B、山体滑坡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C、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D、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故选D.【点评】正确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关键是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方法是比较变化前后物质的差别:是只限于物质的状态变化,还是物质发生了根本变化.2.下列有关气体的制取装置或实验操作,错误的是()A.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B.收集氧气C.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D.验证二氧化碳的水溶液显酸性【考点】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专题】实验操作型.【分析】A、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反应装置中长颈漏斗的下端要伸到液面以下,保持气密性的良好,导管伸入集气瓶内要短;B、本装置用于收集气体时,所收集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时要从长管进入,所收集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小时要从短管进入;C、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并验满的操作为:通入气体的过程中将燃烧的木条平放于集气瓶的瓶口,看是否熄灭;D、二氧化碳的水溶液显酸性,可用酸碱指示剂来检验,因此检验二氧化碳的水溶液显酸性的操作为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解答】解:A、反应装置中长颈漏斗的下端要伸到液面以下,导管刚刚露出橡皮塞,因此答案A正确;B、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因此答案B正确;C、收集二氧化碳并验满的操作是在收集过程中进行的,而图中的验满时导气管已经撤掉了,所以无法进行继续的验满.因此答案C不正确;D、二氧化碳溶于水会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因此答案D正确.故选C.【点评】此题重点考查在实验中的一些基本操作.对于药品的取用、药品的称量、药品的加热、过滤等基本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要了然于胸.另外深入探究课堂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问题的实质,密切注意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真正做到融汇贯通.3.化学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下列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的做法错误的是()A.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使用B.更多的开发太阳能等清洁能源C.露天焚烧秸秆D.多植树造林【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根据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分析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增强的措施.【解答】解: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防止“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增强的措施比较多,例如: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积极研究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等,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学生应熟悉影响环境的常见气体,能明确不同气体对环境造成的不同影响来解答.4.将“神舟七号”飞船送入太空的是“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火箭工作中发生的反应为C2H8N2+2R═3N2+4H2O+2CO2;其中R的化学式是()A.N2O4B.NO2C.N2O D.CH4【考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元素质量守恒.【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则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2H8N2+2R=3N2+4H2O+2CO2,借助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所含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同来推断化学反应方程式中R的化学式.【解答】解: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2H8N2+2R=3N2+4H2O+2CO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同,H原子在反应前后相等,反应前有2个N原子,而反应后共有6个N原子,则R中有4个N原子,反应前没有O原子,而反应后共有8个O原子,则R中有8个O原子,又R的化学计量数为2,则R的化学式为N2O4,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和质量守恒定律来推断物质的化学式,学生应学会利用守恒法来分析解答.5.有关图中甲、乙、丙、丁所示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甲实验目的是检验氢气的纯度,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B.乙实验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C.丙实验可证明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D.丁实验既可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专题】实验设计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分析】A、根据氢气具有可燃性,使用前一定要验纯进行解答;B、根据分子的性质是:分子很小、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进行解答;C、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进行解答;D、根据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应该验证是否生成碳酸进行解答.【解答】解:A、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B、探究了分子的性质,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C、丙实验通过矮的蜡烛先熄灭,高的蜡烛后熄灭,证明证明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D、只能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不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考点通过实验设计考查了氢气的验纯、分子的性质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微观粒子的性质、二氧化碳、氧气和氢气等气体的性质等都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本题综合性比较强,要整体分析,理解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实验题中.6.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实现CO⇌CO2的相互转化都只有一种途径B.镁可以实现单质氧化物C.实现C CO2转化都利用了碳的可燃性D.实现H2O O2的相互转化,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相同【考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碳的化学性质;反应类型的判定.【专题】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金属与金属材料.【分析】A、根据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还原性,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镁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碳具有可燃性、还原性,进行分析判断.D、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氧气与氢气反应生成水,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一氧化碳燃烧、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均能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B.镁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氧化镁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正确.③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是利用了碳的可燃性;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是利用了碳的还原性,故选项说法错误.④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氧气与氢气反应生成水,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7.如果要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氧气,应该采用的方法是()A.把混合气体点燃B.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C.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粉D.把混合气体从一个容器倾倒到另一个容器【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专题】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分析】化学方法除去混合物中的杂质,一般要根据混合物各组分物质的化学性质差异,选择一种能和杂质组分发生反应而不能与主要组分物质发生反应的试剂.最理想方案是把杂技组分转化为主要组分,除去杂质的同时还使主要组分物质的量有所增加.【解答】解:A、二氧化碳和氧气都不具有可燃性,通过点燃的方法无法除去氧气,故A错;B、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把二氧化碳除去了.故B错.C、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粉,氧气与铜反应,二氧化碳不与铜反应,从而除去氧气,故C对;D、氧气的密度小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所以把混合气体从一个容器倾倒到另一个容器中时,氧气损失了,可以除去氧气,故D对.故选:CD.【点评】选择科学的方法除去混合物中的杂质,也称为物质净化或提纯,是物质研究的基础.8.为判断某化合物是否含碳、氢、氧三种元素,取一定质量该化合物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接下来还需进行的实验有下列试验中的()个.①用无水硫酸铜检验是否有水生成;②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③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④测定生成的水的质量⑤测定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A.1 B.2 C.3 D.4【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再根据该气体燃烧产物的检验结果、二氧化碳和水中氧元素的质量来判断.【解答】解:硫酸铜是白色粉末遇到水会生成五水硫酸铜,变成蓝色,说明有水生成,即化合物中含有氢元素,通过石灰水变浑浊了说明就有二氧化碳存在了,即化合物中含有碳元素,氧元素的判断要根据质量来计算才能判断.测定出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水的质量算出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即化合物中氢元素的质量,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算出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即化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把碳元素的质量加上氢元素的质量,再与化合物的质量比较,如果相等,则化合物中没有氧元素,如果小于化合物的质量,则化合物中含有氧元素.故选D.【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检验水的存在用硫酸铜,能够变蓝即可,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26分)9.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是1:2 .(2)一个丙分子由 3 个原子构成;由大量丙分子聚集成的丙物质可能(填“可能”或“不可能”)是氧化物.(3)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反应类型的判定.【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2)根据丙分子的微观示意图,分析丙分子的构成及类别;(3)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解答】解: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出各物质间微粒关系为如图:(1)由各物质微粒关系图可知,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1:2;(2)由丙分子的微观构成可知,一个丙分子由3个原子构成;由大量丙分子聚集成的丙物质,丙物质是两种元素组成,如果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则丙物质是氧化物;(3)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答为:(1)1:2;(2)3,可能;(3)化合反应.【点评】当反应关系图存在干扰或者不是真正反应关系图时,将图转化为能够体现质量守恒定律的图,这样对解答起到很关键的作用.10.奥运会火炬使用的燃料为A物质,纯净物A在B物质中充分燃烧,发生反应:A+5B3C+4D(部分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物质 A B C D分子示意图?①在上述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的物质为O2.(填化学式)②A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为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9:2 .③上述反应中C和D的质量比为11:66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分析】根据微观示意图所反映出来的宏观物质变化来分析解答【解答】解:由微观示意图可知,B是氧气,C是二氧化碳,D是水,因为:A+5O23CO2+4H2O,根据反应过程可知,氧气具有氧化性,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不改变可推出A物质的化学式为:C3H8.其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8)=9:2.上述反应中C和D的质量比为:3×(12+16×2):4×(1×2+16)=11:6故答案为::①O2;②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9:2;③11:66;【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微观构成和宏观组成、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难度不大.11.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将A、E装置连接时,应将A装置的导管a与E装置的导管 c (选填“b”或“c”)相连接.检验E装置中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方法是用燃着的木条靠近E瓶b导管口,木条火焰熄灭.(2)将A、B装置连接,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可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3)将A、C装置连接,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4)用E装置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取下双孔橡皮塞,将瓶中的气体沿D装置烧杯左侧内壁缓慢倒入,观察到的现象是燃着的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实验性简答题;运用类比进行知识的迁移;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1)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是:用燃着的木条靠近E瓶b导管口,木条火焰熄灭,证明满了.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2)将A、B装置连接,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变红色;(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可以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4)将瓶中的气体沿D装置烧杯左侧内壁缓慢倒入,观察到的现象是:燃着的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这些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解答】解:(1)将A、E装置连接时,应将A装置的导管a与E装置的导管c相连,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是:用燃着的木条靠近E瓶b导管口,木条火焰熄灭,证明满了;故答案为:c;用燃着的木条靠近E瓶b导管口,木条火焰熄灭(2)将A、B装置连接,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变红色,故答案为: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可以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故答案为:Ca(OH)2+CO2═CaCO3↓+H2O(4)将瓶中的气体沿D装置烧杯左侧内壁缓慢倒入,观察到的现象是:燃着的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这些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故答案为:燃着的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气体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综合性比较强.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12.某化学小组利用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木炭粉和氧化铜反应后气体产物的成分.主要实验步骤如下:Ⅰ.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Ⅱ.称取木炭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12.8g,装入质量为52.3g的玻璃管中.连接好装置.Ⅲ.通一段时间氮气后,夹紧弹簧夹Ⅳ.加热玻璃管,使反应物充分反应.Ⅴ.反应结束后仍缓慢通氮气至玻璃管冷却到室温.Ⅵ.称得玻璃管和剩余固体的总质量为64.81g,装置B增重0.22g,装置C质量未改变.已知:在通常情况下,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2)判断装置A中反应结束的依据是B中无气泡产生.(3)步骤Ⅴ中通入氮气的目的之一是将装置内残留气体生成物排出(或防止液体倒吸入玻璃管内).(4)推测装置A中的气体生成物为CO2、CO (写化学式),依据是NaOH与CO2反应导致B质量增加,B增加的质量小于A中固体减少的质量.(5)该实验所用装置存在的缺陷是没有尾气处理装置(合理均可).【考点】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1)依据木炭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解答;(2)若A中反应结束,则无气体生成,据此分析解答;(3)反应结束后仍缓慢通氮气至玻璃管冷却到室温,是为了将装置内残留气体生成物排出或防止液体倒吸入玻璃管内;(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答;(5)一氧化碳有毒,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大气污染,所以要进行尾气处理.【解答】解:(1)木炭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方程式是:CO2+2NaOH=Na2CO3+H2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安徽省某市力宏中学九年级(上)暑期检测化学试卷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12分)1.你认为下列选项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A.物质的组成B.物质的性质C.物质的运动D.物质的用途2.天津港发生爆炸,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钢铁熔化 B.水汽蒸腾 C.火光闪烁 D.烟尘滚滚3.2015年,长垣县交通局强制要求,尾气排放达标的机动车必须张贴环保标志,以增强人们低碳出行的理念.低碳减排指的是一种气体,这种气体是()A.PM2.5 B.碳颗粒C.一氧化氮 D.CO24.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稀释浓硫酸B.称取氯化钠C.过滤D.给固体加热5.下列说法与空气组成成分的性质不符合的是()A.从冰箱取出瓶装的饮料放在空气中,不久瓶的外壁出现水珠B.灯泡中充入氮气,使灯泡经久耐用C.由于氮气不活泼,因此不能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D.澄清石灰水长时间与空气接触,表面会结一层白膜6.下列对空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空气质量级别越高,空气质量越差B.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氮气C.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而是有多种气体单质组成的混合物D.空气中以氮气和氧气为主7.量筒中盛有一定量的液体.如果将量筒举过头顶读数,则读取的体积读数与液体实际体积相比()A.偏小 B.偏大C.没有影响 D.与人的身高有关8.天津港爆炸现场发现氰化钠,这种物质常用来开采金矿.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金的有关信息,下列有关金的说法正确的()A.金是非金属元素B.金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7.0gC.金的中子数为108 D.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9.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的B.不同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一定不同C.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D.原子是构成物质唯一粒子10.如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其中能表示由两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的图是()A.B.C.D.11.某班同学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①甲同学使用的红磷可能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空气受热逸出.A.只有①③ B.只有②④ C.只有①②③D.①②③④12.德国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在固体表面化学的研究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成果之一是揭示了氮气分子()与氢气分子()在催化剂表面合成氨气分子()的反应过程(下图所示).则反应过程的正确顺序是()A.⑤④①③②B.④⑤①②③C.④⑤①③②D.⑤④①②③二、填空(每空1分,共16分)13.请你写出人体内含量最多的一种金属元素的符号,并指出该符号的一种含义:(1)符号:;(2)含义:.14.用下列序号填空:①烧杯②试管③胶头滴管④燃烧匙⑤量筒⑥过滤⑦搅拌⑧蒸发⑨量取,能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量取8mL水需要的仪器;燃烧硫磺的仪器;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的操作.15.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氯化钠由和构成.16.N2代表一个氮分子,每个氮分子由两个氮原子构成,每个氮原子中含有7个中子,且中子的数目等于核电荷数,则一个氮分子中,含有的微粒总数目是;O2﹣代表氧离子,氧离子中最外层电子数为.17.在①氧气②透明的自来水③氮气④冰水共存体⑤稀有气体⑥二氧化碳⑦清新的空气,属于混合物的是(填序号),化合物的是(填序号)单质的是(填序号).18.某市的“二期课改”中,初中化学引入“物质的量”的教学内容.物质的量是一种新的物理量,其单位是摩尔(mol),1摩尔物质大约含有6.02×1023个该物质的微粒.如1mol氢气(H2)含有6.02×1023个氢气分子,含有2×6.02×1023个氢原子.据此回答:(1)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是(填“相同”或“不同”)的物理量.(2)图是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那么,1mol 氧气(O2)分子中含有×6.02×1023个电子.三、简答题(共12分)19.据报道,2015年4月16日凌晨,苏州天原化工总厂发生氯气泄漏事故,厂区周边300m 范围内弥漫着刺激性气味的黄绿色气体,消防官兵立刻进行了处理.已知氯气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1)根据上述报道,请你分别写出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距离事发现场300m外,人们都能闻到氯气的气味,请从分子角度分析原因?20.化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1)从分子角度分析,50mL的酒精与50mL的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的原因.(2)从分子角度分析,干冰固体和二氧化碳气体都能使火熄灭的原因.(3)原子不带电的原因是什么?21.如图是电解水微观示意图,请你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写出获得的化学信息(写3条)22.某同学为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该同学在“金属梯”的每一步的凹处放置一颗的白磷,用放大镜会聚6V手电筒光于靠近水面的一步“金属梯”处的白磷上.请回答下列问题.(1)充足的白磷燃烧一段时间熄灭的原因是什么?冷却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2)“金属梯”的每一格上都放一小颗白磷与只靠近水面的一格只放一大颗白磷相比,优点是什么?四、综合应用题(共10分)23.如图是中几种常见操作.(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2)操作中有误的一项是.(选填:A、B、C);(3)实验中给固体加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写2条)、.24.准备几小片铜片,探究金属铜的化学性质.请你参与下列探究:发现问题:将一小块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表面变黑.作出假设:假设(1)铜片加热变黑,是因为火焰的黑烟附着在铜片上;假设(2)铜片加热变黑,是因为铜片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黑色物质.实验:实验(1)用洁净的干布擦一擦铜片上的黑色物质,黑色物质不易被擦去;将铜片放入试管中,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片刻,铜片也变黑.实验(2)将铜片放入小试管中并塞上橡皮塞,再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直至铜片变黑.再将酒精灯移至未变黑的B端加热,铜片不再变黑.结论:通过上述实验(1)证实,哪个假设是正确的?拓展:在实验(2)中把酒精灯再移至未变黑的B端加热,铜片不再变黑的原因是什么?.25.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华同学打算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4O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红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mL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图的实验装置.假设此实验能够按照小华的设想正常进行,且白磷所占体积与导管内的气体体积忽略不计,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前,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活塞前沿从20mL 刻度处推至15mL刻度处,然后松开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2OmL刻度处,则说明装置是否漏气(填是或否);(2)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红磷,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的活塞停留在何处?;(3)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红磷,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可观察到的活塞停留在何处?;(4)若按小华的设想进行此实验,实际可能遇到诸多问题而发生危险,造成实验失败.试举一例:.2015-2016学年安徽省某市力宏中学九年级(上)暑期检测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12分)1.你认为下列选项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A.物质的组成B.物质的性质C.物质的运动D.物质的用途【考点】化学的研究领域.【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分析】根据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内容有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等.【解答】解:A、物质的组成,属于化学研究范畴,故选项错误.B、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研究范畴,故选项错误.C、物质的运动,属于物理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正确.D、物质的用途,属于化学研究范畴,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才能利用化学知识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社会责任感.2.天津港发生爆炸,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钢铁熔化 B.水汽蒸腾 C.火光闪烁 D.烟尘滚滚【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否生成新物质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解答】解:A、钢铁熔化过程中,只是铁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B、水汽蒸腾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C、火光闪烁过程中,可燃物燃烧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D、烟尘滚滚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它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而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3.2015年,长垣县交通局强制要求,尾气排放达标的机动车必须张贴环保标志,以增强人们低碳出行的理念.低碳减排指的是一种气体,这种气体是()A.PM2.5 B.碳颗粒C.一氧化氮 D.CO2【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专题】化学知识生活化;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含量的增多,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土地干旱、厄尔尼诺现象频发等一系列气候问题,这就是由二氧化碳等气体形成的温室效应.【解答】解:“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所致.它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在生态平衡方面给人类带来严重后果.为了防止“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发展,人类提倡低碳减排,也就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故选:D【点评】学生应了解我们身边的环境和化学息息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关心环境,关心社会.4.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稀释浓硫酸B.称取氯化钠C.过滤D.给固体加热【考点】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称量器-托盘天平;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专题】实验操作型;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A、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B、左放物质,右放砝码(即“左物,右码”).C、过滤实验要用玻璃棒引流.D、试管口必须稍微向下倾斜,以防止固体试剂受热时放出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冷凝后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解答】解:A、浓硫酸稀释时,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操作正确;B、氯化钠与砝码的位置放反了,操作错误;C、过滤时,缺少玻璃棒的引流,操作错误;D、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操作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5.下列说法与空气组成成分的性质不符合的是()A.从冰箱取出瓶装的饮料放在空气中,不久瓶的外壁出现水珠B.灯泡中充入氮气,使灯泡经久耐用C.由于氮气不活泼,因此不能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D.澄清石灰水长时间与空气接触,表面会结一层白膜【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专题】空气与水.【分析】根据空气的成分、氮气的性质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解答.【解答】解:A、从冰箱中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的水,A正确;B、氮气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高温下也不能和灯丝发生反应,B正确;C、氮气不活泼,但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C不正确;D、澄清石灰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表面会结一层白膜,D正确.故答案选C.【点评】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含量: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6.下列对空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空气质量级别越高,空气质量越差B.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氮气C.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而是有多种气体单质组成的混合物D.空气中以氮气和氧气为主【考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专题】元素位置、结构与性质;空气与水.【分析】A、根据空气质量级别越高,质量越差进行分析;B、根据空气的成份及含量分析;C、根据空气的成份分析;D、根据空气中各成份的含量分析;【解答】解:A、空气质量级别越高,空气质量越差,级别越低,空气质量越好,故说法正确;B、空气中氮气含量最多,约占空气体积的78%,故正确;C、空气中不只含有气体单质,还有二氧化碳,故错误;D、空气中的主要成份是氧气和氮气,故正确;故选:C【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但考查知识点较多,掌握肥料分类的知识、空气污染指数的有关知识以及塑料的性质等即可顺利解答.7.量筒中盛有一定量的液体.如果将量筒举过头顶读数,则读取的体积读数与液体实际体积相比()A.偏小 B.偏大C.没有影响 D.与人的身高有关【考点】测量容器-量筒.【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根据量筒使用的方法、注意事项等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用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小,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将量筒举过头顶读数为仰视,则读取的体积读数与液体实际体积相比偏小.故选:A.【点评】量筒的使用是中考热点之一,量筒操作错误时会出现“俯大仰小”,即俯视读数,数值比实际体积大,反之,则小.8.天津港爆炸现场发现氰化钠,这种物质常用来开采金矿.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金的有关信息,下列有关金的说法正确的()A.金是非金属元素B.金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7.0gC.金的中子数为108 D.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专题】元素位置、结构与性质;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金属与金属材料.【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金,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7.0,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79,表示原子序数为79;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金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79;金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7.0;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金原子的中子数为197.0﹣79=118,故选项说法错误.D、金的金属活动性较弱,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9.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的B.不同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一定不同C.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D.原子是构成物质唯一粒子【考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元素的概念.【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A、根据物质的分子构成分析解答;B、根据不同元素的差别解答;C、根据元素的概念解答;D、根据物质的构成微粒解答.【解答】解:A、二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错误;B、不同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一定不同,正确;C、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例如钠离子和镁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不是同种元素,错误;D、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分子、原子和离子,错误;故选B.【点评】掌握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0.如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其中能表示由两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的图是()A.B.C.D.【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分类.【分析】根据图示进行分析,化合物是指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混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物质.【解答】解:A、此图中含有两种物质的分子,均是单质,故A错误;B、此图中含有两种物质的分子,均是化合物,符合题意,故B正确;C、此图中含有一种物质的分子,属于纯净物,故C错误;D、此图中含有两种物质的分子,一种是单质,一种是化合物,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类别,完成此题,可以依据概念以及图示进行.11.某班同学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①甲同学使用的红磷可能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空气受热逸出.A.只有①③ B.只有②④ C.只有①②③D.①②③④【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专题】空气与水.【分析】根据红磷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可以知道:造成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五分之一的因素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1)装置是否漏气;(2)红磷的用量是否充足;(3)瓶内的氧气是否耗尽;(4)装置是否冷却到室温;而造成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五分之一的因素可以从以下两各方面考虑:(1)止水夹有没有夹紧;(2)燃烧匙伸入是否过慢等,可以根据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并解答该题.【解答】解:①、实验中所取红磷的量不足,会使装置内氧气不能被全部消耗,所以使得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体积的,故解释合理;②、若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则会使实验装置漏气,那么外界空气就会进入集气瓶内,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五分之一,故解释合理;③、若乙同学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会导致实验中装置内的气体受热膨胀而逸出,因此测定氧气体积分数增大,故解释合理;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因此测定氧气体积分数增大,故D解释合理.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用红磷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和注意事项等,解答本题可以运用排除选择法,即分析每一项导致的后果,从而得出正确答案.12.德国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在固体表面化学的研究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成果之一是揭示了氮气分子()与氢气分子()在催化剂表面合成氨气分子()的反应过程(下图所示).则反应过程的正确顺序是()A.⑤④①③②B.④⑤①②③C.④⑤①③②D.⑤④①②③【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反应的实质.【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分析】根据催化剂的催化作用原理来分析分子的排列情况.再结合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事实来做题.【解答】解:催化剂在起作用时需要一定的温度,一开始还没起作用,氮分子和氢分子在无规则运动,催化剂在起作用时氢分子和氮分子在有序的排列在催化剂表面,氢分子分成氢原子,氮分子分成氮原子,氢原子和氮原子结合成氨分子附着在催化剂表面,反应结束后脱离催化剂表面.故选D.【点评】本题从微观的角度考查了化学反应的过程,在有催化剂参加的反应中,反应物先由无序排列到有序排列再到无序排列,分子先分成原子,原子再结合成新的分子.二、填空(每空1分,共16分)13.请你写出人体内含量最多的一种金属元素的符号,并指出该符号的一种含义:(1)符号:Ca ;(2)含义:钙元素(或1个钙原子等).【考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人体内含量最多的一种金属元素是钙元素,结合元素符号可表示一种元素、一个原子,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人体内含量最多的一种金属元素是钙元素其元素符号为Ca.(2)元素符号可表示一种元素、一个原子,Ca可表示钙元素、1个钙原子等.故答案为:(1)Ca;(2)钙元素(或1个钙原子等).【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人体内元素组成、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含义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4.用下列序号填空:①烧杯②试管③胶头滴管④燃烧匙⑤量筒⑥过滤⑦搅拌⑧蒸发⑨量取,能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②;量取8mL水需要的仪器③⑤;燃烧硫磺的仪器④;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的操作⑥.【考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根据常见化学仪器的名称、用途,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②试管、④燃烧匙,可以用于直接加热,但燃烧匙不属于玻璃仪器.量取8mL水,应选择10mL规格的量筒;向量筒内加液时,先用倾倒法加液到近刻度线,再改用胶头滴管加液到刻度线,用到的玻璃仪器是10mL量筒和胶头滴管.燃烧硫磺的仪器是④燃烧匙.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可采用过滤的方法.故答案为:②;③⑤;④;⑥.【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过滤的原理并能灵活运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5.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进行解答.【解答】解: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所以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所以保持氯化钠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钠离子和氯离子.故答案为:水分子;钠离子;氯离子.【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6.N2代表一个氮分子,每个氮分子由两个氮原子构成,每个氮原子中含有7个中子,且中子的数目等于核电荷数,则一个氮分子中,含有的微粒总数目是42 ;O2﹣代表氧离子,氧离子中最外层电子数为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