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税史第一组小组报告
中国财税史
1、财政制度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1)经济因素:财政制度是根据社会经济的客观需要制定的,它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公有制和私有制经济基础下的财政制度各有所异,但基本上要根据各国当时的生产力条件来制定与其经济结构相适应的财政制度。
(2)政治因素: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财政制度的侧重点不一样,同时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不相一致,不同的政权体系下财政分配关系各有其特点,财政制度的制定要与国家的政治制度相适应,才能平衡不同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3)社会因素:科学合理的财政制度要综合考虑到社会各阶层利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状况,力求在促进社会进步,民生稳定,经济发展等方面有所作为,这就要在制度财政制度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各种社会因素,才能更加合理的制定相关的财政制度(4)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灾害等客观因素:因地制宜,财政制度也会因为不同的地域情况作出适当的变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合理分配资源,稳定社会,巩固统治。
2、试述先秦时期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其启示。
演变:①夏商周三代实行地方分权型的才财政管理体制夏商周三代实行宗法分封制。
全国的土地和人民名义上属天子所有,天子通过授土授民,封赐给诸侯王。
据《周礼》记载,天子按公、侯、伯、子、男的等级分封。
“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
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
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四之一。
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
”受封的领主掌握着封地内的政治、经济、军事及课税权。
周天子最可靠的收入是王畿内的税收。
受封的诸侯虽有比例上交中央的规定,但在中央对地方失控的情况下,交不交,交多少完全决定于诸侯。
这种体制导致后来的王室衰微,诸侯称霸。
形成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②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演变1、由“有封有建”的王朝诸侯分级管理体制向“有封无建”的统一集权的方向发展。
战国时,各诸侯国都建立了以王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诸侯国之间各自为政,诸侯国的财政有集权的倾向。
中国财税思想史与中国财税文化
中国财税思想史与中国财税文化东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齐海鹏如果把中国财税文化看做是精神成果的范畴,则中国财税思想史无疑是中国财税文化的一部分,而搞好中国财税思想史的研究和教学,则无疑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国财税文化。
从这种认识出发,笔者试图说明中国财税思想史在财税文化中的地位,并试图对中国财税思想史中有特色的财税文化作一梳理,并进而对加强中国财政思想史研究与教学提出一些看法。
一、中国财税思想史与财税文化的关系由国谈中国财税思想史与财税文化的关系,主要是探讨中国财税思想史在财税文财税化中居于何种地位。
对此,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两点:文1匕价(一)中国财税思想史是中国财税文化的重要组威部分值研究虽然对“文化”的理解多种多样,但一般认为“文化”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又被划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等多个层面,其中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
狭义文化则专注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指心态文化,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毛泽东在阐述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曾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①。
这一表述应当是指狭义的文化。
由此引申开来,我们也可以把中国财税文化定义为广义的财税文化和狭义的财税文化。
广义的财税文化应当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家财税分配活动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4页。
第二部分财税思想篇一财富的总和,同样可以包括财税物态文化、财税制度文化、财税行为文化和财税心态文化等多个层面。
狭义的财税文化,则是指国家财税分配活动过程中,财税实践和财税意识活动所创造的精神成果,主要是指财税心态文化,包括财税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代表人物,等等。
中国财税史
中国财税史正如温家宝在2008年“两会”记者会上指出:“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
如果你读它,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
我们把从秦到清的财政史呈现给大家,或能从中体会到我国历史上财政改革的惊心动魄。
以下从古代的几次改革分析中国古代的财税改革推动了社会公平正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秦商鞅变法首先是建立编户齐民、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的制度,其次建立法制思想,为下一步大规模改革创造条件,主张轻罪重刑。
商鞅第二次改革,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
废除井田制,改革土地分配不公。
废除世卿世禄制。
制定户籍制度,改革税源、役源、兵源分配。
改革税赋制度,实行负担公平的原则。
商鞅提出“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就是国家按照统一的政策征税,按照收获多少定额征收,旧贵族占地多就要多交税,这样就可使人民的负担公平合理。
采取多种重农措施,扶植自耕农阶层。
商鞅的第二次变法,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进一步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触犯了他们的利益,遭到了旧贵族的顽强反抗。
数以千计的贵族来到国都,抗议新法。
以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公孙贾为首的一批旧贵族还唆使太子出来捣乱犯法。
汉代的财税西汉前期实行休养生息:厉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促使社会经济持续增长,形成人民富裕、国库充盈的盛世局面,史称“文景之治”。
实行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鼓励生产、发展经济,扩大税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厉行节约,禁止浪费。
通过“贵粟”政策,提高农民收入。
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逐步加强中央集权。
汉代后期财政空虚,增旧税、创新税,犹不能满足浩大的军费,由此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首先增加租税,如汉初向15至65岁的成人征税算赋,实行卖官鬻爵、纳金赎罪制度,让富人捐献,创立盐铁专卖制度禁止豪强私自铸钱;重农抑商;逐步分化诸侯、抑制豪强北魏孝文帝的财税改革北魏在与时俱进,积极改革,学习和实行中原先进的文化和制度,日益强大。
财税的发展简史范文
财税的发展简史范文财税发展简史财税制度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从古代到现代,简要介绍财税发展的历史。
古代财税制度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出现在早期文明社会。
最早的财税制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
在古埃及,人们通过征收农业税、工艺品和畜牧品收税来维持国家运转。
而在巴比伦,税收主要是以农作物形式征收,并按比例分配给各地贵族和官僚。
古代中国也有自己的财税制度。
夏、商、周时期,税收主要以农产品形式征收,用于维持王室和统治集团的活动。
随着秦统一中国,财税制度得到较大的,实行统一的货币和等级税制,为中国历史上的税收制度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的财税制度主要以封建制度为基础。
在欧洲,封建贵族对税收拥有极大的控制权,农民和小商贩都需要向贵族支付税款、报酬和租金。
这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悬殊,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到了近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财税制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在18世纪的英国,由于工业革命的兴起,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撑工业化进程。
于是,英国政府开始征收更多的税款,通过建立现代化的税收管理体系,实现财政赤字的平衡,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财政基础。
19世纪的法国是另一个财税制度变革的典范。
在法国大革命后,国家财政陷入混乱,无法满足国家的建设需求。
为了财税制度,法国政府通过评估土地价值来征收地产税,并引入了现代化的财产税制度,使得财政状况得到了改善。
近代中国的财税制度始于清末。
光绪年间,江苏省试行地税和鹰厂税两项财税新法,后来逐渐推广到全国。
而辛亥革命后的新中国,财税制度更加深入。
派遣洋务人员的提议和日本军事占领时期的推动,使得中国开始实行现代财税制度,并逐渐建立了包括税务和财政在内的财税体制。
财税制度的发展在当代世界取得了进一步的进展。
现代国家财政体制基本上已经形成,财政运作和税收管理趋于规范和透明。
同时,国际税收合作也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方向,各国通过签订双边或多边税收协定,共同打击税收避税和逃税等国际跨境财税犯罪活动。
中国财务变革史
中国财务变革史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财税体制的演进历程,可以依发生时序大致分为如下九个既彼此独立又互为关联的时期:1、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年—1952年)这是新中国财税体制的奠基期。
以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诞生为标志,新中国财政随之建立起来。
在组建从中央到地方的财政管理机构并建立统一的财政制度的同时,面对当时饱经战火摧残、几乎处于崩溃边缘的国民经济,财政主要担负了两个方面的任务:筹集并支付巨额的军政费用,以消灭残余敌对势力、接收旧政权的人员和维持新政权的运转;治理通货膨胀和整顿生产生活秩序,尽快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通过推出统一财经工作、平衡财政收支、稳定物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国民经济的恢复、政权的巩固以及各方面的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从而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国家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
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年—1957年)这是新中国财税体制步入“二元”格局的起点。
从1953年起,在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的基础上,以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标志,我国开始转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
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要求,作为整个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组成部分,财政担负起了为工业化筹集资金和促进社会主义改造的双重任务。
一方面,以筹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资金为重点,通过改进和加强财政收支管理,开辟和扩大财源,增加资金积累,保证了“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另一方面,伴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程,逐步建立了对不同所有制和不同区域实施不同财税政策的财税制度体系,形成了与“二元”经济社会体制相适应的“二元”财税体制格局。
3、“大跃进”和五年调整时期(1958年—1965年)这是新中国财税体制围绕计划经济体制的适应性探索期。
在“一五”各项指标和“三大改造”任务全面完成的背景下,从1958年起,中国开始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并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中国财税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财税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财税史是指中国古代财政和税收制度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古代,财政和税收制度一直是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对中国财税史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
一、夏商周时期的财政制度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财政制度发展的起始阶段。
在这个时期,国家的财政主要依靠贡赋制度来进行征税。
贡赋制度是指国家依靠对各个部落、王国进行征收金银、丝绸、米粮等物品的税赋来进行财政收入,这主要是通过各个部落和王国向中央政府交纳税赋来实现的。
这种财政制度的特点是依附于封建制度,以及以物品支付税赋为主要形式。
在夏商周时期,国家的财政主要用于进行国家建设、军事活动和公共事务。
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各个部落和王国向中央政府交纳的税赋,同时还有一些国家经营的行业和开采资源所得的收入。
二、秦汉时期的财政制度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财政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国家的财政制度明显有所改革和发展。
在秦汉时期,财政的收入主要依靠国家实行的赋税制度和统一的货币制度。
在秦朝时期,实行的是均田制和农田赋税制度,即按照土地的面积大小和等级来确定赋税额度,这种制度是以物品支付税赋为主要形式。
在汉朝时期,推行的是中央集权的赋税制度,即由中央政府直接对百姓征收赋税,这种制度是以货币支付税赋为主要形式。
同时,汉代还采取了一定程度的赋役并举政策,即在对百姓征收赋税的同时还要求他们参加一定数量的军役。
在秦汉时期,国家的财政主要用于进行国家建设、大规模的军事活动和对外扩张,以及地方官僚的俸禄等开支。
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对百姓的赋税,同时还有一些国有企业和军国工业所得的收入。
三、隋唐时期的财政制度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财政制度发展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国家的财政制度明显有所改革和发展,同时国家的财政收入也有了一定的增长。
隋唐时期实行的是均田制和赋税制度,即按照土地的面积大小和等级来确定赋税额度,这种制度是以物品支付税赋为主要形式。
中国财税史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税改革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改革的历史意义(一)春秋时期1、向井田之外的生产所得课税,从法律上否定了当时社会格局赖以存在的政治经济基础——井田制,从而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国家向社会增加赋税负担,从而鞭策赋税负担人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了财政收入,满足了争霸对财政的强烈需要;(二)战国时期1、进一步推动了封建私有制的确立;2、进一步推动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3、形成并实践了财政税收政策为实现社会目标服务的可能性和可行性;4、以合理的财政分配实践揭示了财政分配本身是一门学问总而言之,这些改革都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大大促进了封建制的建立和发展。
(三)春秋战国财政改革的启示:1、财政税收反作用于社会发展变化的能量有时候是十分强大的,统治者承认土地私有,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井田制的开始崩溃,意味着在奴隶制度上打开了一个缺口;2、新事物的产生必将受到旧势力的阻挠,前进的道路充满光明但却异常曲折。
进步的财政税收改革必然会侵犯社会某些阶层的既得利益,因而激烈的改革往往会遭到激烈的反抗,商鞅变法就是最好的例子。
3.无论是财政改革还是社会变革,国家内部的综合条件起着很大的作用。
从改革的作用和效果来看,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内部阶级力量的差异,其效果是不同的。
齐国等国虽较早的过渡到封建社会,但由于旧贵族势力较大,变法受到很大阻力,所以变法不彻底。
有的国家出现了内乱,政权不稳定。
只有秦国借鉴了各国变法的经验,改革比较彻底,功效最大。
春秋时期的各国变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直接的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维护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
但是,从财政发展史上看,春秋时期的税收制度有了一个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对土地征税和对工商业征税已经分开;国家对重要物质资源的控制,以及保护新兴地主阶级合法权益的措施逐渐施行,这都说明,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正在形成,以及保护新兴地主阶级合法权益的措施逐渐施行。
中国财税制度演变史
中国财税制度演变史税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自己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具体情况,以法律、法规形式规定的各种税收法规的总称。
我国的税收制度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税收制度也不断进行着调整和改革。
建国以来,我国的税制体系基本上建立了双主体税复合税制的模式,即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税,辅之以其他税种的税制体系。
特别是以1994年税制改革为分水岭,我国税制进入了全面改革和深化的阶段,建立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税制。
但在此之前,新中国税收制度还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
根据其演变的性质和内容,大致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我国税收制度的建立和曲折发展阶段和我国税制的初步改革阶段。
我国税制的建立和曲折发展阶段,主要是指从1950年税制建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整个税制的过程,它是和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在这一阶段,我国税制主要经历了1950年建立税制、1953年修正税制、1958年改革税制、1973年简并税制几个时期,下面具体来介绍一下。
(一)1950年建立税制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家经济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为了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全国统一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制度,巩固刚建立起的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提供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所必需的财力,就必须加强税收工作,废除原国民党政府的旧税制,统一税法,统一税收政策,建立起新的税收制度和税务组织机构。
为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的“国家的税收政策,应以保障革命战争的供给,照顾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及国家建设的需要为原则,简化税制,实行合理负担”的原则,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0年1月发布了《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关于统一全国税收政策的决定》和《全国各级税务机关暂行组织规程》,明确规定了新中国的税收政策、税收制度和税务组织机构等一系列税收建设的重大原则,建立了统一的税收制度。
中国财税史十六讲原文
中国财税史十六讲原文第一讲: 古代财税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古代中国的财税制度起源于商周时期,经历了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演变与发展。
这一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也对后世的财税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讲: 封建社会的财税体制封建社会的财税体制以地主阶级的财产征税为主,形成了以赋税、租税和商税为核心的财政体系。
这一体制在维持封建社会秩序的同时,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加剧。
第三讲: 清朝的财税改革与现代化进程清朝时期,财税改革成为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一环。
康乾盛世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财税改革措施,如增设关税、开办官办企业等,为后来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四讲: 民国时期的财政改革与挑战民国时期,中国面临着政治动荡和经济困难。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国民政府进行了财政改革,如推行货币改革、建立税务机构等,但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改革进展缓慢。
第五讲: 新中国成立后的财税体制建设新中国成立后,财税体制建设成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通过实行计划经济、建立统一的税制、加强税收管理等举措,中国逐渐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财税体系。
第六讲: 改革开放与财税制度创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财税制度迎来了新的变革。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完善税制体系、加强税收征管等措施,中国财税制度逐渐与国际接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七讲: 财税制度与社会公平财税制度对社会公平的影响不可忽视。
通过合理调节税收政策、加强财政支出的公共服务等措施,中国致力于实现税收的公平合理,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
第八讲: 财税制度与经济发展财税制度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通过优化税收结构、减轻企业税负、加大财政支出等措施,中国积极推动经济的发展,实现了良性循环。
第九讲: 财税制度与环境保护财税制度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日益凸显。
通过制定环境税收政策、加大对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等措施,中国致力于推动绿色发展,构建生态文明。
第十讲: 财税制度与国际合作财税制度在国际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简明中国财税史
简明中国财税史
中国财税史源远流长,历史上认为“财政之福”必须通过有效税收征管来发挥。
从先秦至汉代,以房地产税,世襲税,地租税等形式出现,税收发挥巨大作用。
其中,痛斥汉代私有财产,税收规模较大且变化较多,税收征管有了全新的政治制度的规范,形成了强有力的政府政策。
随后,到了三国、晋、唐、宋等朝代,分封置邦之行,以及建立了官府和将领之间的权力对峙,也让税收的征管更多的出现了实质性的改革,以增收财源,尤其是劳役税等新税种,这一制度更加细致入微、完善尖锐,使政府征收税款和支出更加有效。
另外,精兵简政、诸科征收等政策,也极大的拓展了财政收入,让私有财富征税更加细致,从而发挥出当时统治者的权利,黄金时代在朝代权威之下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税收也发生着巨变。
政府改革开放的政策,
推进了多种改革,来完善税收征管,以及逐步完善政府的管理结构,为改善社会分配结构,减少贫富差距奠定了基础。
特别是建立起税收征缴体系,使相关税收都得以落实,开展了多种优惠方式,以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完善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教育发展也受到了资金的支持,部分政策体系对高校实施了优待,来解决相关的经费问题,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财税史不断发展,财税这一领域影响着政府的权力,在实施持久的政策和
建立完善的经济框架上发挥着重要功能。
在统一改革的条件下,通过强力的税收征管,发挥其对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强化经济体制的完善,并加强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国民教育的发展,以及高校及高等教育的发展。
中国财税史
4、实行人头税。
5、划一度量衡。
6、均平田税,统一税率计算税额,所有田税一律纳粟,不得用其他实物或货币代替。
这一时期改革变法各国的变法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化运动。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废除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变法使封建制度得到确立。由奴隶制引起的社会矛盾基本上得到解决。各国变法后,社会经济和文化日益繁荣,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四)魏国李悝等人变法:
1、废除奴隶主贵族官爵世袭制度。
2、推行“尽地力之教”: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田租收入。
3、实行“平籴法”: 在年成好的时候,政府以平价收购余粮作为储备,使粮食价不至于暴跌;荒年时再以平价出售,保证粮价不至于暴涨。用这种方法限止商人的投机活动,保护农民利益。
(五)楚国吴起变法:
(6)对不定居的商贾依照其收入征税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
意义:
a、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b、征税原则: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转变为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7、元代统治时间较短,对于国内贸易不征收商品通过税。
8、明、清两代通过税性质的内地关税分钞关税(清代称为户关税,税种分为两类:通过税或流通税、船料税)和工关税,清代时,前者税率为从价征实物5%,后者税率为实物征10%,收入不断增加。
【2】国境关税:
1、唐朝:征课形式主要包括“陌脚”(或舶脚,又称下碇税)、进奉(上贡朝廷的珍异之物)。
中国财税史(全套课件) PPT
二、奴隶社会国家财税的作用
财政税收是实现国家职能 的重要经济支柱,对国家政 权的巩固和发展有着重要意 义。
第一、促进国家政权的巩固。 第二、维护奴隶主阶级王室
生活和百官俸禄需求。 第三、维护宗法统治。 第四、促进奴隶制经济的发
展和社会安定。
贝币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赋税收入
一、政治经济概况 二、赋税收入
二、从税率上看,贡法征什 一之税,助法八家共耕一公 田,对统治者来说是纳了 11%强的税。
商·“众人协田”牛骨刻辞 安阳出土,刻文:“(王)大令众人 曰:‘协田,其受年,十一月。’” 即商王令众人进行协田活动的记载。 协田,一般认为是指在土地上进行集 体耕作。
2、西周:“彻”法
对于“彻”,史学界没有统一的说法。归纳起来,大致 有如下解释:
商代的农业税制,是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劳力课征,将一 井630亩土地分为70亩的方田九块,交给平民耕种。周围八 块是平民私有耕地、收获物私有,中间一块为公田,由八个 平民共同耕种,收获物全部归国家所有,形成国家的赋税来 源。
助法与贡法相比:
一、从每夫耕种50亩到70亩, 是因为青铜器的广泛使用促 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 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大大增加。
(3)应对措施。一是储粮备荒,以丰补歉。二是上下节约。 三是减免赋役。
除上述几大支出外,还有下列支出内容: 都邑城建支出 宫殿园囿建设 道路交通建筑 教育支出 宾客聘问
二、财政管理制度
(一)管理机构 据《周礼》所记载,西周主管财政财务的机构,归属两
个系统,一是天官冢宰系统,二是地官司徒系统。天官系统 属宏观调控机关,主抓中央(王室)财政,如大宰、小宰主 抓九职(社会分工)、九赋、九贡、九式,总司国家财政收 支;大府、玉府、内府、外府等四府掌国家财货收、支、保 藏;甸师掌王之藉田,供王祭祀;司会、司书、职内、职岁、 职币五职主掌财政的收入、支出并进行稽核,以保国家收支 的准确、有效。地官系统从宏观和微观上主掌全国生产和分 配。
中国税制的历史演变分析
中国税制的历史演变分析1. 引言1.1 中国税制的历史演变分析中国税制作为国家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次变革与完善。
古代税制的构建与发展是中国税收体系的起源,近代税制的变革与落后则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阶段,现代税制的建立与完善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改革开放以来的税制调整更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古代税制的构建与发展始于夏商周时期,当时的税收主要以农业税和人头税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新的税种逐渐出现,税制逐渐完善。
近代税制的变革与落后始于清朝末期,当时中国社会陷入政治动荡和经济停滞的局面,税收制度逐渐失去有效性,严重影响了国家财政的稳定。
现代税制的建立与完善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和开放,中国政府积极推行税收改革,建立了以税法为核心的现代税收制度,为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的税制调整更是加速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中国税制的演变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税收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
未来中国税制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更加注重公平和效率,建立现代化税收制度,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中国税制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不断完善税收制度,才能更好地引领中国经济走向新的高度。
2. 正文2.1 古代税制的构建与发展古代税制的构建与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封建社会和帝国社会。
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税制主要包括田赋、户口、钱粮和劳役等税收形式。
田赋是最主要的税收形式,国家通过征收农田的收成作为税收来源。
而户口税则是对人口的征税,每户每年都要交纳一定数量的税金。
钱粮税是对商业和交易活动征税,征收的对象主要是市民和商人。
劳役税则是对劳动力的征税,国家可以要求劳动者为国家做一定数量的工作而不拿工资。
随着帝国社会的到来,税制逐渐趋向完善。
在唐宋时期,中国税制更加系统化,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税种,如盐税、市税、关税等。
中国财政史读书分享串词
中国财政史读书分享串词说起中国财税史,就要从古代说起,读过历史的就知道,就是政府从老百姓手中收取财富。
政府行政要长久运行,也需要老百姓的税收支持。
税收要收多少?怎么收才公平?怎样避免腐败?都是重要的问题。
你收多了老百姓可能会不满,收少了底下那批官员的工资又发不起,这都是需要权衡的事儿。
站在老百姓的立场,肯定是能少收就少收,最好不收。
而站在政府的角度,税赋不仅是社会问题,还是民间参与国家制度建设的方式。
对比下传统的农业社会和现在的商业社会,农业社会的税收主要来自于土地,土地无法移动,民众逃税的可能性很小。
所以古代农业社会的压迫比商业社会要严酷很多,毕竟政府只要有足够的武力,老百姓还是得乖乖缴税。
再来看工商业社会,工业和商业创造的财富,政府要从流动的资产上征税,比从土地上征税,要难得多。
武力征税,那么商人可能跑掉,或者干脆不做生意。
所以工商业社会的制度压迫比较小,大家多是协商和开放。
举个例子,英国的税收主要来自流动资产,当政府打仗需要钱时,增加税收必须得到民众的支持。
于是就吸收工商业代表进入政府,直接参与收税法案的制定和执行。
再比如晚清,也开始现代化改革。
清政府税收主要来源于海关,因为农村的税收需要挨家挨户去收,是个耗费体力的工程。
海关税就方便多了,在港口设置一个衙门,收税数额大且稳定,只要国家贸易增长,税收自然就增加。
海关税的特点是征收简单,对国家整体社会环境依赖不高,政府只要确保口岸秩序正常就行,不需要建立复杂的财政机构,不需要对经济进行有效管理,不需要健全国内的公共设施,这就导致了政府没心思搞农村建设。
到了民国,这个现象更明显,政府主要税收和江浙一带的工商业以及上海的海关,内地的治理完全放空。
从税收这个视角,就可以理解很多国家的现状。
比如中东国家,不依赖生产,通过出售石油就能获取收入,这些国家特别富有。
但是别光看人家富得流油,自然资源是先天形成的,和国家的制度建设,市场环境都没多大关系。
政府只要严格控制这些资源,就可以确保收入源源不断,短期内收入很多,但是人民之间没有互相制约和促进,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和整体性影响很大。
中国财税史 简洁版直接打印
禹杀防风泥塑
2、商代:“助”法 孟子:“助者,籍也”。郑玄注曰:“籍者,借也。借 民力治公田,美恶取于此,不税民之所自治也。” 助法既包括了田制、也包括了税制。田制方面,“商人 始为井田之制,以六百三十亩之地,画为九区,区七十亩, 中为公亩,其外八家各授一区”。税制方面,“借其(八家) 力以助耕公田,而不复税其私田”。 商代的农业税制,是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劳力课征,将一 井630亩土地分为70亩的方田九块,交给平民耕种。周围八 块是平民私有耕地、收获物私有,中间一块为公田,由八个 平民共同耕种,收获物全部归国家所有,形成国家的赋税来 源。
彻法与助法相比: 一、授田面积由每夫70亩到100亩,意味着劳动生产水 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授田方式上彻法不再强调保留公田,这是税法的一 种进步,更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国家赋税收入的增 加。 总之,从助法到彻法是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转变的具体 形式,为春秋时期赋税改革、即废除井田制和走向履亩而税 的完全实物田租制度打下了基础。
二、财政管理机构和制度 (一)管理机构 从战国史籍中,有田部吏、内史、大府等财 税机构,说明此时对财税征收和关市征管机构 的重视和加强。
(二) 管理制度
1、量入修赋的财政原则 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强凌弱,众暴寡,各国间战争不断, 战费支出浩大。为应对支出的需要,襄公二十五年,楚蒍 掩“量入修赋”,也就是根据支出变化来调整收入。这一 举措,一直延续到秦末。 2、财政管理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财政财务管理具有相对独立性, 且各具特点,但也有其共同性和发展的趋同性。 3、上计制度 对官员业绩考核,主要是通过上计来完成的,而财税 任务的完成与否主要在上计中反映,所以,上计制度实是 后世预、决算制度的开端。 上计制度,到春秋战国时期,加强了对财税内容的考核。
中国财税的发展简史
中国财税的发展简史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中国财税的发展简史听到财税两个字大多数人可能会觉得与自己无关,其实不然,财税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财税包含“财务”和“税务”。
财税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个时候还是利用结绳记事和刻契记事把一天的收获记录下来,像一些部落首领一样也是会收取部落成员的食物,这个跟我们的现如今的缴税又有何区别呢。
财税通过原始社会到今天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大约在西周前后,基本已经形成了“单式记账法”。
单式记账法虽然在当时是一个突破性的进步,但是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这种方法是一种不完整的记账方法,例如:你买了一本书,但是你只记你花了多少钱或者只记你买了一本书,这样的话,你是没有办法了解你的经济流向的,这样时间长了你就弄不清楚你的钱到底花哪了,也弄不清你买一个东西花了多少钱。
这样不完整的记录,对于公司来说,公司没有办法了解采购市场的情况,也不清楚公司资金流动情况甚至经营情况也是不清不楚的,那么这个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基本上是生存不下去。
对于个人来说,他是不能了解自己的钱花在哪里了,也不清楚买东西的市场价,也许被人骗了都不清楚。
近代财税产生了复式记账,使财税又进入了新的阶段,复式记账在单式记账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现如今我们也一直在沿用复式记账,还是同样的例子,你买了一本书,你记得是你花了多少钱和买了一本书,这样能够很清晰的看出这本书花了多少钱。
对于公司来说,公司能很清楚的知道每一项经济业务发生的具体过程,就不会有公司资金不知所向的情况发生。
对于个人也能很清楚自己的钱花在哪,花了多少。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财税又有了新的发展,开始出现管理制度,这个就保证了财税的真实性。
但是这并不是结束,财税还是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当中。
如今是一个网络时代,而财税也从传统的手工记账变化成计算机记账,而我们悟空财税便是当中的佼佼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秦汉时期的赋役制度和先秦时期相比的进步性
梅欢王梦晗王静怡冯丹澜别雅芬柳培泽杨惠林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即中国历代王朝为巩固国家政权而向人民征课财物、调用劳动力的制度。
赋,原指军事上车马军需的征调,后指对土地的课税,即田赋,有时还包括人头税和资产税。
役,亦称徭役,即在统治者强迫下,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和军役。
从最早有关赋役制度的记载“神农之时,民为赋,二十而一”,秦汉时期的服役制度在先秦时期发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和进步。
我们小组就秦汉时期的赋役制度和先秦时期相比有何进步性这个话题进行探究。
先秦时期赋役制度的特点如下:夏、商、西周三代的赋役制度分别实行贡、助、彻。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对财税制度进行了大改革,田赋按土地面积征收,实行比例税率,但各国税率不尽相同;绝大多数国家开征以人口为课征对象的户口税,各国税率有所差别。
这个时期的徭役主要包括力役、兵役和杂役,由于战争不断,徭役负担繁重。
我们小组认为随着税、赋的分离,在战国时期力役指正也成为独立的概念。
确立了赋、税、力役的“三征”结构,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沿用的赋役体系。
因此,即便是从赋役制度的沿革来看,把春秋战国时期看作是中国古代社会完成由奴隶制向封建着转化的历史阶段,也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秦汉时期赋役制度的概况:
秦汉时期具体的赋役制度如下:
1.田租:秦朝田租负担相当沉重;汉初田租征收实行轻田租原则,并实行配赋税原则,即根据官吏俸禄和官府费用的多少征收田租;到景帝二年,三十分之一的税率成为定制。
(秦汉时期的田租包括正税和附加税,多以实物交纳,正税一般本地产什么,就纳什么,对边远少数民族给以优惠;附加税一般是纳刍稿,用作饲料、燃料和建筑材料。
汉承秦制,亦征收刍稿,直至东汉末年,在刍稿之外,也有按亩附征铜钱的情况,这属于临时性的附加,是对百姓的一种横征暴敛;征课依据是每年“案比”的土地数量:秦代是百姓自己申报,然后由乡一级主管官吏有秩、三老、啬夫共同审查核实,评定贫富等级、应纳税额,登记造册,上报到县,经批准后,由乡佐组织征收;东汉章帝建初元年,号令把全国的土地,按照土地的肥瘠分为上、中、下三等,确定不同的税率,编立册籍,作为征税的依据。
这种非等定税的方法,一直为后世沿用。
此外,汉代将官田租给农民耕作并收租,称为假税,实质是地租性质)
2.人头税:
口赋(计口征税,起源于春秋战国),征税对象是7岁至14岁的少年儿童,每年交纳口赋20钱,充作皇室收入,汉武帝时,因为军费开支的增加,加重口赋的征收,纳税年龄提前到3岁起,征收额也增为23钱,增加的3钱作为车马兵器之用,即“马口钱”,到了汉元帝元年,又恢复到7岁起征)
算赋:对民年15至56岁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每人每年均需要向国家交纳算赋120钱,叫一算,作为国家购置车马兵器之用。
算赋的税额,时有升降,以体现国家的鼓励或限制政策(具体例子,鼓励生育政策)
3.徭役与更赋:
秦朝的徭役集中于两大方面,一是力役,一是兵役。
汉代的徭役包括在地方、郡县、京城和边境所服的各种兵役,还包括为皇室和郡县所服的各种劳役,民年23至56岁,均有义务服役。
汉代的劳役,主要包括建筑宫室、陵墓、城池、边境和冲要的障塞,修筑驰道,治理江河,修筑大规模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堵塞黄河决口,往边境运送粮草物资,军队出征时军需用品的运输,以及皇帝出巡时所经过道路桥梁的修筑和维护,运输工具的供应、随行人员的招待等;汉代的兵役有三类,正卒(在规定年龄里的成年男子每年必须在本郡充当步兵一年,如遇军事紧急需要,还要延长服役时间)、更卒(年满23岁至56岁的成年男子,每年要在郡县服一个月的劳役)和戍卒(每个男子一生中要到边境上去屯戍一年,或到京师去服役一年)。
不去戍边者,要交纳一定的代役金,即为更赋。
4.工商税收:
关市税:秦汉时期的关税包括关津税与边关税;市租既包括对市肆商品营业额所征的税,这种税具有营业税性质,同时也包括对集市上的流动商贩所征收的税,属于交易税性质。
缗钱税、车船税以及告缗税:是汉朝实行的抑商政策
贳贷税:对放贷、赊欠人的行为以及财产所课之税
牲畜税和山林川泽税:
盐铁酒专卖:秦朝和汉初时期盐铁是民营,官府课其税,武帝即位之后,先后由东郭咸阳、孔仅、桑弘羊主持盐铁专卖。
进步性:
秦统一六国后,在原有赋税制度的基础上,对赋税制度进行了改进。
土地私有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秦律》的补充和修改,运用法律的形式保护私有财产,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
田租、赋税是秦国家的重要财产来源。
这个时期田租的征收大多以实物为主,但是也有按亩副征铜钱的情况,说明出现了以货币计征的方法。
秦除按地收租外,还论户取赋,也就是所谓的口赋,即人头税,农民户数的多少直接影响户赋收入。
并且人头税一直延续到清朝初期。
秦时的赋税除上述两项外,还有徭役制度,就是无偿征取力役之课,是秦赋役制度的重要部分。
先秦时期的徭役都没有制度上的规范,从秦汉开始是有了规范的制度。
对服役的年龄、服役的时间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秦代的赋税制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其赋税形式和税制变化与封建割据封建统一及其生产力发展状况相一致。
秦代财政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既首创中国两千多年封建赋役制度的体系,又开拓了秦代独特的税制结构,因而秦代的赋税制度显示了其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也就是老师归纳的“国有租,人有赋,身有役”。
汉承秦制,汉代的赋役制度也是在秦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在汉朝,国家把农民编为户籍,作为征收赋税徭役的根据。
农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受者,农民的赋税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是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文帝时实行三十税一,东汉光武帝把田租恢复到三十税一。
同时户籍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户籍登记的内容,主要包括户口和财产的情况。
其中户口情况记载户主姓名、职务、籍贯、爵级、年龄及其家属;财产情况记载每户的动产、不动产及其訾算。
历代王朝对户口十分重视,中央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对全国的户籍进行管理。
汉代的编户制度使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