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
科学和人文的融合
科学和人文的融合科学和人文,都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来看,科学的发展需要人文,人文的发展也需要科学。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有助于两种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首先,科学的发展不但需要人文,而且也离不开人文。
人文对科学发展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科学不可能在真空中成长,它需要一个能促进其发展的良好的人文文化背景。
同时,科学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活动,也需要有包括理想、精神、境界、信念、意志、兴趣和激情等在内的人文动力。
科学创造过程本身也并非纯粹是“科学”的,它需要各种人文因素的积极参与。
人文因素还往往变为科学家的灵感、直觉与想象,直接参与科学的创造活动。
其次,人文的发展也需要科学,而且离不开科学。
人文也不可能在真空中成长,它需要有一个能促进人文发展的良好的科学文化背景。
人文的发展,特别是艺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工艺和技术的进步,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的进步。
现代艺术之所以取得迅猛发展,各种作品、各种流派、各种风格层出不穷,缤纷缭乱,交相辉映,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现代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
科学不仅带来新思想、新观念和新视角,而且也带来了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这一切都为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天地和前景。
人文创造过程本身也并非纯粹是“人文”的,它需要各种科学因素的积极参与。
科学创造不仅仅只是运用理性、逻辑和数学的过程,它还需要直觉、灵感和想象等人文因素的积极参与。
反之亦然。
人文创造也不仅仅只是直觉、灵感和想象的过程,它也需要理性、逻辑和数学等科学因素的积极参与。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不仅有助于促进两种文化本身的共同繁荣,而且也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其的功能和价值,从而促进的全面进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
经济发展不仅需要依靠科学,而且也需要依靠人文。
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融合,将更有力地推动经济蓬勃而健康地发展,从而大大提高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进一步讲,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融合,不仅有助于直接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的蓬勃发展,而且有助于把握科技发展及其应用的正确方向,防止或克服科学技术对人、自然和社会可能或已经产生的负面影响,使经济和社会获得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
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冲突与融合
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冲突与融合科学教育对人文教育的冲击源于哲学流派的纷争,受社会转型和产业革命的影响,被大学职能扩张所催化。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冲突并非必然,应转变观念,改革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实施方式,协调大学教育的职能,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与协调发展。
[标签]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冲突与融合协调发展应对科学教育冲击人文教育的原因进行剖析,采取必要的措施,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与协调发展。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冲突当今,大学科学教育对人文教育的冲击涉及到大学教育的各个方面。
首先,科学教育冲击人文教育表现为科学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不断膨胀与人文课程的步步退让和衰微,科学课程越来越占据了大学课程的主导地位。
20世纪60年代发端于美、苏(前苏联),随后席卷各国的一浪高过一浪的“课程的现代化”,实际上是理科课程的现代化。
其次,科学教育冲击人文教育,还体现在书本知识与个体经验的矛盾上。
现代科技知识浩如烟海,而且还在不断地成倍增长,科技发展使人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尽可能多地把知识教给学生,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需求。
再次,科学教育冲击人文教育,还表现在大学的观念上。
现代大学虽然在口头上都表示要重视人文教育,提倡通识教育,但现实中“重理轻文”的情形非常严重,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重视实用的技能知识,轻视人文知识的传授与学习。
第四,科学教育冲击人文教育,还表现在物质投入上。
大学普遍重视理工学科建设,忽视人文社会学科建设。
最后,科学教育冲击人文教育,还表现在大学的职能上。
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各所大学都把科研作为学校的主要职能,忽视大学引导社会的职能。
大学职能存在功利化倾向,偏重科学研究,轻视文化传承。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冲突的原因剖析笔者认为,科学教育冲击人文教育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1.由哲学流派的纷争引起,特别是与实证主义的兴起有关。
20世纪初期,信奉“价值中立”的实证主义科学取得了压倒性的主流地位,把自己所强调的实证性、逻辑性和客观性加以推扩,把适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和逻辑准则宣称为一切学科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范式,以科学真理为唯一真理,将知识加以层级划分:物理科学最高,生物科学次之,社会科学再次之,而伦理学、美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甚至不能进入知识的殿堂,人文学者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科学与人文是两个看似相互独立的领域,但它们的融合却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学研究以其理性、严谨的方法论为基础,而人文关注个体心灵的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价值,两者的结合能够在创新、教育、社会问题解决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着重探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好处以及如何促进两者的互动。
一、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对创新的推动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与人文关怀的概念可以相互借鉴,从而在创新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
科学的理性思维能够帮助人文领域更加客观地了解社会现象,为人文研究提供深入的思考和解释。
另一方面,人文关怀的价值观念能够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多的动力,使科技方案更加人性化、可持续,并关注社会和环境的可行性。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和领域交叉的促进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对教育的重要性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教育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的逻辑和实证研究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精神,而人文的关怀和情感价值培养能够让他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温暖他人的心灵。
通过科学与人文两方面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培养更具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三、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对社会问题的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着复杂多样的社会问题,单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已经无法全面解决这些问题。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将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能够提供更全面、多角度的解决方案。
例如,结合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人文的关怀,可以推动社会公正、环境可持续和人权保护等方面的进步。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在社会问题解决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四、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的途径为了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教育体系改革:在教育中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培养,开设跨学科的课程,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2. 研究机构合作:鼓励科学与人文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开展跨领域的研究项目,推动学术交流与创新。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1. 引言1.1 概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一直被视为两种互相独立的教育体系,分别强调个体的思维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
然而,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仅仅依靠传统的科学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因此,有必要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进行融合,以培养具备全面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首先,我们将定义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概念;其次,我们将分析这两种教育形式各自的重要性;然后,我们将讨论融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所带来的优势;接着,我们将提出实践推动这种融合发展的方法和措施;最后,我们将总结全文并得出结论。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融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来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更全面发展的个体。
通过分析两者的定义和重要性,以及讨论融合所带来的优势和实践推动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并推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发展。
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广泛知识储备、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领导者,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挑战。
2.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定义:2.1 人文教育定义:人文教育是一种注重培养人类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教育方式。
它强调对于人类文化、艺术、历史、哲学等领域的研究和了解,并鼓励个体在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以及与人沟通合作能力方面的全面发展。
人文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于知识和价值观念的探索,使其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考能力。
2.2 科学教育定义:科学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对于科学原理和方法论的理解与应用能力的教育方式。
它注重发展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问题解决技巧。
科学教育通过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的方式,鼓励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来探索和理解世界。
在这两者之间,人文教育强调了对个体内心世界以及社会认同感的培养;而科学教育则注重了客观事实、实证研究和技术能力的发展。
虽然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在方法和内容上有所不同,但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可以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科学教育部门推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科学教育部门推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科学和人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科学教育部门在推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科学教育部门在融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方面的重要性,并提出推动融合的策略。
首先,科学教育部门推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至关重要。
科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而人文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
只有将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才能培养具备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型人才。
科学教育部门可以通过设计交叉学科课程,鼓励学生在科学学科中融入人文元素,并在人文学科中引入科学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兼顾科学和人文的发展。
其次,科学教育部门推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科学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开展科学与社会热点问题相关的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的发展如何与社会、环境以及人类的福祉相结合。
同时,人文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文关怀,使他们在科学实践中能够更加注重伦理和人类尊严。
科学教育部门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技术的应用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并将科学的发展纳入人文关怀的范畴,使学生具备更强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科学教育部门推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科学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而人文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知识与人文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教育部门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跨学科的科学创新项目,鼓励学生运用人文的视角去思考科学问题,同时使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人文问题,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科学教育部门在推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策略。
首先,制定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将科学与人文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及其应用。
科学教育及人文教育融合的可能性
科学教育及人文教育融合的可能性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全球范围内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广泛和多样化,科学和技术无疑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
然而,与此同时,影响我们生活的不仅仅是科技的进步,还有文化、社会、人际关系、价值观等不同层面的因素。
因此,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成为了当今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第一,科学和人文融合。
科技的进步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包括人们的交际方式、文化传播与创新方式等等。
然而,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人文方面的问题和挑战,比如生命伦理、资源利用、文化多样性、传媒伦理等。
这些问题和挑战都需要通过人文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来解决。
因此,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可以提高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使科技创新更尊重人的价值和人文情感。
第二,各领域交叉融合。
为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和科技问题,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催生了许多新领域,也带来了许多跨学科的挑战。
比如,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需要学科交叉来解决相关问题;而心理学、哲学等人文领域也需要与自然科学相互协作。
因此,将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融合是提高各领域问题解决能力的必要条件之一。
第三,培养学生成长与全面发展。
人文教育强调情感、思辨、审美和伦理价值的培养,而科学教育则强调逻辑推理、实证与创新的成就。
相较而言,两者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存在着很大区别。
因此,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多元化审美能力、思维意识、内在动力和无限的探索精神,推动其实现双重发展——集自觉性、智力、创造性、人性等于一身的生长模式。
总而言之,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可以拓展教育领域的视角和深度,丰富学生知识和体验,同时也更好地满足当今社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课程设置中的人文科学、创新型设计、文化经验交流等方式进行科学与人文的串联、学科交叉以及学术领域合作,更利于呈现一个充满时代感的教育教学内容,培养适应未来多元文化发展的国际化高端人才。
浅议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然性及融合的途径
浅议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然性及融合的途径当代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因此,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既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更是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和谐发展的需求。
从多个方面探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基础,揭示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必然性,然后结合当代教育现实,提出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主要途径。
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才能实现自我和社会的共同理想。
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融合必然性一、引言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两种典型的教育思想。
在教育中这两者的地位本来应该是并重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人文的发展却显得相对缓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重理偏文的思想。
这种教育思想所培养的人,总会存在某些方面的欠缺,如所培养出的人不注重人文精神、不注重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国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发展与和谐等。
因此,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是必然的。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基础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目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思想界和教育界的主流观点,即科学与人文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才可能是一种“完整的教育”。
一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在培养完整的人格和全面的素质等方面具有互补性。
二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同源共生,二者在起源、发展的过程中侧重于不同方面,最终归结于提高人的素质。
2.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现实基础一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需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
合乎科学的,不一定能办成好事,科学研究的成果,也许会对人类有害甚至是威胁人类的生存;合乎人文,也不一定能办成好事,没有科学,不按科学的规律办事,就会事与愿违。
因此,科学必须以人文为影响,人文必须以科学为基础。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和人文两个领域一直以来被视为互相对立的概念。
科学被认为是追求客观真理的方法论,而人文则强调主观感受和人类情感的表达。
然而,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将科学与人文进行融合,以实现更全面、多元化的人类发展。
本文将探讨科学和人文的融合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促进两个领域融合的可能途径。
首先,科学和人文的融合能够促进人类对世界的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科学所追求的是客观事实和现象的规律性,通过实验和观测的方法,科学家们能够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然而,人文领域则关注的是人类的思想、文化、价值观等主观领域。
当科学和人文相互融合时,科学的客观性可以为人文提供理论支持,而人文可以为科学提供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科学和人文的结合,人类能够以更全面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复杂性。
其次,科学和人文的融合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
科学提供了一种可以验证和复制的方法,通过科学的手段,人们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和改善生活。
然而,科学的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无法回答一些关于人类情感、道德和伦理等问题。
而人文的思考正是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的,人文关注的是人类的价值、信仰和情感。
当科学和人文相互融合时,科学可以为人文问题提供实证数据,而人文可以为科学问题提供伦理和道德指引。
通过科学和人文的结合,人类可以更全面、综合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人类社会的改善作出更多贡献。
同时,科学和人文的融合也有助于培养完整的个体和全面的社会发展。
在教育领域,往往存在着对科学和人文的二分。
科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而人文教育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创造力。
然而,一个完整的个体应该具备科学思维和人文关怀的综合能力。
科学和人文的融合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观。
在社会发展方面,科学和人文的融合也能够提供多元化的解决方案,并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要实现科学和人文的融合,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途径
V0 .3 . I 1No 5 S印 .2 0 09
论 科 学教 育 与 人 文 教 育 融合 的 途 径
李四军
( 湘潭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语 系, 湖南 湘潭 4 10 ) 10 2
摘 要: 科学教 育与人文教育 的融合是 国内外高等教育多年来关注的热点话题 , 是高等教 育发展 的需要。实现科学教 育-人文教 育融合 的基本途径如下: 9 一是树 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 育融合 的新 的大学理念; 二是构建有效 的人文, ̄ t 学结合 r - 的教育体 系 , 创新人才培养模 式; 三是加强大学生的人文实践 与科学实践活动的教育, 营造全社会 的人文氛 围; 四是 改善教 师 的知识结构, 变革教育思维方式; 五是构建科学教 育与人文教育融合 的校 园文化场。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国内外高等教育多年来关注的热点话
湘潭师 范学 院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 un l f in tnN r l nv ri ( o i c n eE i n o ra o a ga oma U i sy S ca S i c d i ) X e t l e t o
关键词 : 学教育 ; 科 人文教育; 融合 中图分 类号 :4 0 C 0— 3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9— 4 2 20 )5— 10— 2 10 4 8 (09 0 06 0
信 息社会和知识经济 时代的到来 , 对全面人才 的需求 更加迫 切 , 高素质人 才的培养和知识创 新已成为各 国综 合 国力竞争 的焦点 。进入新世 纪 , 高等教 育更要树立起 与时 俱进的教育理念 , 努力 推进 人文教 育与科学 教育 的融 合 , 培养适合新 时期 、 时代要 求的全 面人才 , 新 将大 学发展 成 为传递科学 知识与体现人文关怀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
论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
论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体系。
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人文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而科学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之间的联系和互补性。
为了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下面笔者就来介绍一些方法:一、跨学科教学跨学科教学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整合,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中,跨学科教学可以通过设计跨学科的课程项目来实现。
可以设计一门“人文科学实践课”,通过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将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人文与科学的融合之美。
还可以利用专题研究、综合实践等教学形式来促进人文与科学的交流与融合。
二、以问题为引领以问题为引领是指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在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中,可以通过提出一些既涉及人文问题又涉及科学问题的综合性问题来引领学生进行学习。
可以设计一个课题:“当代社会科学发展对人文精神的影响”,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和交叉比较,来深入探讨人文精神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项目化教学项目化教学是指以项目为核心,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实践探究和成果展示等环节,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在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中,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既涉及人文主题又涉及科学实践的项目任务来进行教学。
可以设计一个“人文科学实践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进行实地探索和实践活动,最终形成科学研究报告和人文作品展示等成果。
四、实验教学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通过跨学科教学、以问题为引领、项目化教学、实验教学等教学方式来开展。
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摘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从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体系。
科学教育着重强调知识的传授,把培养科学精神和智力开发作为教育最根本的目标,而人文教育则注重人性的养成与人格的塑造,强调教育是人的价值的引导及创造过程。
本文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原因和必要性、我国两种教育融合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加以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融合一、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定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从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体系。
科学教育着重强调知识的传授,把培养科学精神和智力开发作为教育最根本的,甚至是唯一的目标,而人文教育则注重人性的养成与人格的塑造,强调教育是人的价值的引导及创造过程。
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科学对人文有巨大的作用。
科学的进展往往会引起人类思维的革命。
可以说,科学的每一个新发现和新发明在改变人类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类的精神世界。
人文对科学亦有巨大的作用。
首先,科学研究对象的确立,反映着人类的价值倾向。
从理论上讲,任何自然现象都可以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但事实上,由于人类主观条件的制约,自然现象进入科学研究领域有先有后,这种先后顺序的确立深受人类价值取向的影响。
其次,科学知识、科学理论的获得同样渗透着人文因素的影响。
再次,人们将科学理论转化为技术性的成果完全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
也就是说,从价值角度看,人是科学的出发点,也是科学的归宿。
最后,作为双刃剑的科学离不开人文的指引、导航。
2.教育本身的功能决定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必须融合教育功能是指教育对整个社会系统的维持与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涵盖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其中育人功能是根本功能,社会功能是育人功能的延伸和转化。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通过人才培养活动,传承科学文化知识,弘扬人类优秀精神传统,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每个人既在智力、体力方面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又在精神和道德方面获得正常发展。
我国高教发展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我国高教发展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得到了更加明显的体现。
科学教育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其中包括自然科学、数学和工程技术等学科;人文教育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个人品德的塑造,包括文学、哲学、历史、法律和人类学等学科。
在传统的观念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常常被视为两条不同的路线,多年来也存在着“文、理分科”的现象。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首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技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需要综合运用科学和人文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全面深入的思考跨学科的能力。
例如,对于一个城市规划设计师来说,除了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建筑设计等相关专业知识,还需要对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社会文化认知、民俗风情、文化遗产等具体、深入的了解,才能设计出符合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和地域风格的城市规划,真正实现科技和人文的完美融合。
其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也可以推进知识和理念的相互渗透。
在当今社会,科学知识与人文与科学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成为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科学知识进入了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观念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人文知识对于发展科学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像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和霍金,他们的伟大科学成就离不开哲学、文学、历史等多学科的启示与学习。
所以有必要在高等教育方面,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互渗透,从而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到科学的影响和表现,同时也更有助于科学的普及和传播。
最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还可以改变教育中文、理分科的惯性思维模式。
文、理分科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时候往往会被限定在自己所学专业领域内,这种思维模式将会阻碍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
高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1专 业 设 置 狭 窄 单 一 . 科 过 细 . 科 之 间 画 地 为 . 分 学
牢 , 自为 阵 , 致 学 生 知 识 结 构 失 衡 , 乏 驾 驭 多 门 学 各 导 缺 科 的 综 合 的 知 识 能 力 , 以 对 跨 专 业 、 学 科 、 领 域 的 难 跨 跨
一
增 多 。 些 大学 生 的集体 观 念减 退 , 至 出现 了极 端个 人 有 甚 主 义 倾 向 .他 们 过 分 夸 大 个 人 的 作 用 ,片 面 理 解 个 性 发 展 、 自我 奋 斗 , 个 人 与 社 会 割 裂 开 来 , 调 自 己 是 一 切 将 强
、
高 等 教 育 人 才 培 养 存 在 的 主 要 问 题
任 感 . 有发 展 的后 劲 。 没 6高 校 学 生 的 人 文 素 质 偏 低 。 由 于 绝 大 多 数 时 间 都 .
在 现 有 的 教 育 体 制 上 , 随 着 科 学 重 要 性 的 与 日俱 伴
增 及 受 市 场 经 济 的 负 面 影 响 , 等 教 育 在 培 养 人 才 中 只 高
当好好 抓 , 科 的学生 要加 强 学 习人 文 方 面的 知识 , 科 理 文 的 学 生 要 加 强 学 习 自然 科 学 方 面 的 知 识 。 这 对 高 校 培 养 ” 新 时 期 高 素 质 人 才 指 明 了 方 向 。 今 世 界 , 识 经 济 的 到 当 知
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一直以来,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被广泛认为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领域,前者更注重理性思维和技能培养,后者则更注重人文关怀和情感发展。
然而,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也逐渐突显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存在的客观联系。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将探讨如何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进行有机整合,以满足当代学生多元化和综合性发展的需求。
首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可以促进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学习。
在实际应用中,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就医、环境保护等领域需要科学技术支持,同时也需要人文关怀和考虑。
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进行整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把握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跨领域的思维方式,更加综合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其次,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人文素养。
人是一个复杂多样的文化群体,学习科学知识是探究客观世界,而学习人文知识则是认识和理解人和人的生命价值。
将科学和人文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可以更加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让他们更加关注道德、伦理、人道主义等方面,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生方向和价值。
此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新的社会和人道问题,如人类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这也需要借助人文思维和价值观来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应对。
最后,如何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教育者需要潜心研究、探索发展。
一方面,需要在科学教育中注入人文元素,比如将科学研究与生态文明、文化保护、人文历史等方面相联系;另一方面,需要在人文教育中注重科学思维培养,比如在文学、哲学等课程中体现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应用,引导学生从科学角度去看待、理解和解决人文问题。
教育者应该需要在教育方法、教学策略上进行创新,采用跨课程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是符合当今教育需求的一个重要方向。
教育方向与科技人文教育的融合
教育方向与科技人文教育的融合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科技的迅猛进步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科技人文教育的融合,更是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向之一。
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也反映在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中。
科技人文教育的核心在于强调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力求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科技人才。
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需要的并不仅仅是技术专家,更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伦理道德、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人才。
科技人文教育的融合可以促进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科技人文教育的实施中,首先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科技人文教育在这一目标指引下,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人文情怀的塑造。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在快速发展的科技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与方向。
课程设置是科技人文教育融合的重要领域。
在课程内容上,可以将科学技术课程与人文学科相结合,设计跨学科的综合课程。
例如,在教授编程技能时,可以引入伦理学的内容,让学生思考科技创新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在学习人工智能时,可以结合人文社科的知识,探讨算法偏见和数据伦理等问题。
这种跨学科的课程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
教学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的需求。
科技人文教育融合的环境下,更加关注学生的参与感和自主学习能力。
采用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知识、锻炼能力。
例如,设立科技与人文交叉的社会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科技公益活动,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理解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是实现科技人文教育融合的重要保障。
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应具备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最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探索 精品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探索摘要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是大学教育的关键。
以电子科技大学校机器人队为例,分析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意义,并重点论述电子科技大学校机器人队的培养模式及效果,以探索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的途径。
关键词人文教育;科学教育;融合;机器人队十三五期间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和目标,其实现的基本路径是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优化教育教学模式,重视教育教学过程和环节的丰富与创新,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科技竞赛以及学生活动相融合,更好地实现全人教育的探索之路。
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意义人文教育主要是对人进行人文知识、思想道德和文化精神的教育,强调人性的培育和精神世界的丰富。
而科学教育主要是进行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术创新的教育,强调严密的逻辑思维、系统化的科学知识以及物质财富的创造能力。
任何教育都不应该区分进行,教育的本质是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核心,重视学生的全人培养。
科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渗透为科学知识的学习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狭隘的科学教育无法完成学生对人类有益的持续创造性培养;而在人文教育中,同样需要科学的理性思维的支撑,狭隘的人文教育也无法带给学生持久的价值感和理性逻辑。
二、电子科技大学校机器人队培养模式以我校机器人队为例,依托2002年起步的一项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和国内选拔赛,十五年的时间里,我校已培养了约300名机器人队正式队员,其中70以上的学生在毕业后出国或在国内深造,毕业后均进入优秀的企业或自主创业。
机器人队培养模式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并重的实际案例。
大学的培养离不开精神引领和塑造,勤为径,创新求胜;苦作舟,荣辱与共的机器人队精神,通过十五年的凝练和传承,影响了一届又一届的队员和机器人爱好者。
经过十五年的探索和完善,机器人队培养已建立一套完备健全的体系如图1所示。
机器人队相关培养活动不止是通过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和科研水平,在这个体系中,既重视平台的搭建和打造,整个氛围的营造和文化活动的开展,又重视学生团队的自我适应能力、协作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与挖掘;既重视依托培训、赛事、活动等实践,又重视创新成果的总结和提升。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科学与人文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两个完全独立的领域,两者之间似乎难以找到共同点。
然而,在当今社会,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变得越来越重要,这种融合不仅能够产生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类的本质。
科学和人文的不同起源导致了它们的方法和理念也不尽相同。
科学侧重于客观的研究、实验证据和逻辑推论,而人文则注重主观的思考、人类经验和文化交流。
然而,正是由于这种不同,科学和人文才能相互补充,相互推动。
在许多领域中,科学和人文的融合已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生物医学领域,人文科学家关注疾病是如何影响患者的生活和价值观的,而科学家则着重于疾病的机理和治疗方式。
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可以产生更全面的治疗方法,同时也能更好地照顾患者的心理需求。
同样,在环境保护方面,科学和人文的结合也是至关重要的。
科学家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发现了环境问题的本质,而人文科学家则可以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
这种综合的研究方法不仅有助于保护环境,还可以推动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行动。
另一个领域,艺术,也能够从科学和人文的融合中受益。
科学可以帮助艺术家更好地理解光、色彩、声音等自然现象,从而创造出更有创意和表现力的作品。
同时,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可以启发艺术家对社会、人类情感和价值观的思考,使艺术作品更富有内涵和深度。
科学和人文的融合不仅在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对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
过去,科学和人文通常被分隔开来专门教授,使学生很难将两者联系起来。
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育机构意识到融合的重要性,并开始尝试跨学科的教学方法。
通过将科学和人文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更全面地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
尽管科学和人文的融合具有许多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科学和人文的语言和方法存在一定的障碍,不同的领域专业术语和研究方法的差异可能使融合变得困难。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与平衡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与平衡在当今社会,科学和人文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
科学带给我们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而人文则关注着我们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关系。
两者之间的融合与平衡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一、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科学和人文在很多方面可以进行融合,从而产生更大的价值。
首先,科学方法可以为人文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科学的严谨性和实证性能够帮助人文研究者从客观和系统的角度去探索社会、文化和心理等问题。
例如,人文学科中的心理学借助科学的实验和统计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从而增加了人文领域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其次,人文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深刻的人类思想和价值观的思考。
科学本身是客观的,只关注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人文则强调人的主观性和情感。
人文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人类的需求和价值观,从而将科学成果更好地应用于实践,造福于人类社会。
此外,科学和人文的融合还可以激发创新和跨学科研究。
两者之间的碰撞和交流可以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激发创新思维。
例如,在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中,产生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作品和产品。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不仅可以促进学科的发展,还可以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二、科学与人文的平衡科学与人文的平衡意味着在社会发展中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和互补。
如果一个社会只追求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忽视了人文关怀和思考,将导致社会的冷漠和人际关系的疏离。
相反,如果一个社会只追求人文关怀和思考而忽视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无法适应科技时代的发展,导致社会的落后和经济的低迷。
为了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平衡,我们需要注重教育的全面发展。
在教育中,科学与人文应该同时被重视和培养。
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科学知识和技术,还需要培养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
只有将两者融为一体,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此外,政府和社会也应该关注科学与人文的平衡。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投资,同时也需要社会的认可和理解。
而人文研究和教育也需要政策和社会环境的支持,让人文学科在学术界和社会中得到应有的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由于近代科学 革命诞生于西方,而且长期以来中华民族 处于落后挨打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尽 管受到左的路线干扰,但是,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促进生产力发展,提升综合国力, 还是一条主线。在这条主线的影响下,我 们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还是盲目崇拜的成 分多一些,理性思考的成分少一些。尤其 是在教育界导致了文轻理重、文理分离的 现象发生。
所渭整体观,“是全局地有联系地看 问题”。“中华文化哲理一大精华就是讲 整体、讲全局、讲“天人合一”、讲“四 海一家”、讲“古今一体”。客观世界是 一个整体,主观世界是一个整体,主、客 观世界也是一个整体。人与人、个人与集 体、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都是一体的”。 例如,都江堰工程就集防洪、灌溉及排沙 等功能于一体,造福成都平原几千年,人 称“天府之国”。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 古老的都江堰工程经受了考验,除解放后 的加固工程表面有裂纹外,原来的主体工 程没有任何损坏。
整体观、变化观与本质观这三者又是 紧密相联而不可分割的。我国东汉时提出 的“‘易’含有‘简易,变易,不易’三 义,就体现了整体观、变化观、本质观”。 在《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文化哲理的凝现》 的演讲中,杨叔子还将中华文化哲理所蕴 涵的整体观、变化观、本质观,上升到世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高度来加以阐发, 并说明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以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 不息”为内容的“爱国主义”。杨叔子的 科学观也由此打下了坚实的中国人文精神、 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
新近出版的《萨顿科学史丛书》,在 上海书展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近日,该 书主编之一、上海交通大学江晓原教授在 有关演讲中发出“中国需要一千个萨顿” 的呼喊,的确令人忧虑、耐人深思。
二、杨叔子的人文科学观 中国不仅需要有自己的萨顿,更需要 有自己的科学观。怎样确立我们自己的科 学观?对此,杨叔子院士做了有益的探索。 杨叔子从中华文化哲理中所凝练的科 学观,主要体现在整体观、变化观与本质 观这三个方面。
杨叔子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高 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原华中科技 大学校长,是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倡导 在全国高校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倡科 学人文融合的“绿色教育”,在国内外产生强 烈反响。 杨先生的人文讲座之所以能刮起一场场 “人文风暴”,“绿色教育”观之所以能引起 共鸣,其精神之源是他的人文主义的科学观。 这次讲座的目的就是通过解读杨叔子院士人文 科学观,深入理解杨叔子院士科学人文相融教 育思想精神内涵,能对义务教育物理教学改革 有所启示。
3、“两种文化” 形成与分离的社会文化背 景。 从古希腊开创人文和科学两种哲学传统, 到文艺复兴时期兴起世俗人文主义;从近代科 学革命的爆发,到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科学 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扮演角色越来越重要,而人 文则黯然退居次要位置。人们从崇拜科学技术 进而出现唯我独尊的科学主义,刚刚从古希腊 文化中找回的人文精神又迅速远去。科学与人 文分裂对立的负面效应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就 已显现。对此,科学史之父萨顿指出,这是 “我们这个时代最可怕的冲突”。很快,第二 次世界大战的更大悲剧就验证了萨顿的“预 言”。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由于受高考升 学率的驱动,在中学阶段过早实行文理分 家,让学生接受偏科的教育;到大学又过 早陷入狭窄的专业。高等教育也是如此。 1997年4月,在北京召开几所重点高校的 教学工作研讨会上,杨叔子院士讲了中国 高等教育存在的弊端。他总结为“5重5 轻 ”,即:“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 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 归根结底重功利轻素质。”
一、人文科学观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谈到这个问题,我们先从一场演讲和一篇 诈文谈起。 1、一场演讲: [英]查尔斯· 帕希· 斯诺 (C· P· Snow)1959年剑桥大学讲演《两种文 化及再谈两种文化》。他首次提出现代社会存 在着相互对立的两种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 文化。这两种文化的分离对于我们个人、对于 我们大家说来都是损失,而对于我们社会来说 更具有潜在的危害。
杨叔子在《道法自然:科学家和哲学 家眼中的<老子>》的演讲中谈到,“东方 的直觉哲学思维与西方的实证科学所得出 的结论殊途同归。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中 国先哲们的智慧。了解我们源头文化,不 仅使我们认识到祖先的伟大,深深地挚爱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与优秀的民族文化, 而且与现代相结合,与科学相结合,更可 使我们对世界的本源有一个更加正确的认 识,使我们在攀登科学高峰时有一个更为 正确的思维”。我想,这段话是对杨叔子 人文科学观的最好诠释。
杨叔子科学观的主要观点还有:“科 学求真,立世之基;人文求善,为人之 本”。它回答了科学是什么,人文是什么 的问题。“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 文,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和 “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技,一打就垮; 没有民族文化,不打自垮”。解决了科学 与人文的辩证关系以及科学、人文与民族 自立与发展的关系。
2、一篇诈文:1996年5月18日,美国《纽 约时报》头版刊登了一条新闻:纽约大学的量 子物理学家艾伦索卡尔在著名的文化研究杂志 [美]艾伦.索卡尔(A· Sokal)在《社会文本》上 发表了题为《超越界限: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 式的解释学》的文章原来是一篇诈文。
在《超越界限: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 解释学》这篇文章中,作者故意制造了一些常 识性的科学错误,目的是检验《社会文本》编 辑们在学术上的诚实性。结果是5位主编都没有 发现这些错误,也没有能识别索卡尔在编辑们 所信奉的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科学之间有意捏造 的“联系”,经主编们一致通过后文章被发表, 引起了知识界的一场轰动。这就是著名的“索 卡尔事件”。
萨顿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使科学人文主 义化,最好是说明科学与人类其它活动的多种 多样关系——科学与我们人类本性的关系”。 他主张既要重视科学的物质价值,更应重视科 学的精神价值。他认为,只要关注科学中的人 性,或者在科学中“注入”人性,问题就会得 到解决。于是,他提出了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 新人文主义,即“科学人文主义”。他的思想 集中反映在他的名著《科学史与新人文主义》 之中,他的新人文主义思想至今还在激励着当 代的人们。
所谓变化观.是“长远地发展地看问 题。中华文化哲理精华之一就是承‘变’。 《易》的‘易’,实质就是‘变’”,正 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而且,这种变 化是“动态的或运动的而非静止的,是变 化的或发展的而非停顿的,是有机的或相 互作用的而非僵死的”。《易经》就是讲 “变化”的经典。其中“太极生两仪,两 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表明了我们祖先 利用阴阳创造万物的基本思想与过程。 《易经》八卦生成跟二进制原理如此一致, 也跟数据结构中的“二叉树”(Binary Tree)的原理和过程完全相同。
三、杨叔子人文科学观的个性特征
有人说,我们中国缺少萨顿,但不能说 没有萨顿式的人物。我认为,杨叔子院士就 是中国的萨顿,而且他们在好多方面是相似 的。例如,杨叔子和萨顿都是文理兼通的大 家,他们在世界大战时都有过背井离乡的经 历,而且他们在有过科学研究的经历之后, 都非常重视科学的人文教育。因此,杨叔子 人文科学观与萨顿的科学人文主义一样都具 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人文思维是原创性思维的主要源泉。 没有人文思维,就没有原创性”。回答了 人文思维与原创性思维的关系。杨叔子指 出,中国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是以形象思 维(灵感思维)为基础,而后上升为理性。 当代一些原创性成果,就是受到中国文化 哲理的启示而诞生的。
还有,“人性的开发与培育,主要靠人 文教育;灵性的开发与培育,既要靠科学教 育,也要靠人文教育”;“绿色教育是科学 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其思想与观念的核 心就是素质教育”。这是杨叔子在人文科学 观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与人文交融的绿色 教育观,对科学教育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20世纪50年代,英国科学家斯诺第一次明 确提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概念。人文文化阵 营是以文学家、艺术家为代表,文化阵营是以 科学家(尤其是物理学家)为代表。两大阵营 由于缺乏理解产生了很深的鸿沟。斯诺认为, 科学共同体集中体现了科学文化的特征,属于 共同体的科学家们彼此之间尽管也有许多互不 理解之处,但是总的来说,他们具有共同的价 值标准和行为准则。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其约 束力甚至比宗教、政治和阶级的模式更强。
所谓本质观,是“深入地辩证地看问 题”。“‘万变不离其宗’的‘宗’,就是 本质。这体现着‘道通为一’,即“在最深 的层次上,却是统一的”,“本质是相同 的”。 如《论语.尧曰》中的“允执其中” 就是要实事求是把握其度,不要不及,更不 要过,否则,物极必反。如自然界的“生态 食物链”一断,就有可能发生生态危机。如 “守弱居柔”,当年,朱元璋采纳“广积粮, 缓称王”策略,终于最后称王。还有,蜂巢 如此精巧美丽,符合能量最低原理和美学原 理。
今天,这些弊端并未除去,很多大学生 缺乏深刻的自我认识、社会责任感和与人交往 的基本能力。理工科学生埋首自己的专业研究, 而文科也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渐渐成为理科成绩 不好学生的避难所。长此以往,不仅难以培养 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也难以培养出学贯中西 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家。
面对国内科学与人文严重疏离的现实, 首都师大丁邦平教授认为“从国际看,新 的科学观是当前科学教育改革的核心问 题。...科学究竟是什么?科学的本质是什 么?这些问题都是当前发达国家科学教育 改革的理论基石。科学教育改革首先要更 新科学观。”
随着价值观的“变质”,不仅导致科学与人文分 裂日益加深,造成现代社会陷入了人口爆炸、资源破 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空前的困境,而且随着人 文关怀的远去,人终于变成了极端自负、无所不能的 神物;对自然、对异族横加掠夺、压迫,造成了人与 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极度紧张,人最终也被异化了。 如果,科学技术的进步最终导致这种局面,那么,人 类文明的进步就是一句空话,甚至人类之间会产生更 大的相互残杀,或者人类会遭受自然的毁灭性的打击, 人类文明有可能毁于一旦。所以,怎么看待科学,怎 么使用技术?或者说用怎样的科学观来维护世界和平, 来促进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确是我们应严肃考虑 的重大问题。